二年级数学试卷答案(精选12篇)
1、同样多平均分
2、中间一幅8、129、6×9=549×6=5454÷6=954÷9=610、2411、7÷1=714÷2=721÷3=728÷4=7……
13、(1)4+8=12(2)4×8=32(3)54÷9=6(4)35÷5=7
(5)3×9=27(6)9÷3=3(7)9×3=27(8)45÷9=5
(9)72÷8=9(10)9×3=27(11)36÷4=9(12)(56-8)÷614、(1)每只兔子分到几个萝卜?=48÷620÷5=4(个)=8
(2)有5只兔子4×5=20(个)
(3)每只兔子分4个萝卜20÷4=5(只)(注意单位)
15、(8—2)÷216、40÷(6-1)
=6÷2=40÷5
=3(千克)=8(级)
17、63÷(10-1)
=63÷9
=7(米)(16、18题注意要减1)
18、42÷7=6(段)
6-1=5(次)
(此题有两小问,每一问要有对应的算式)
19、48÷8=6(米)
(一) 发现数学语言
凡是接触过小学低段儿童教学的人都知道, 语文课 (或者其他学科) 的发言和数学课的发言的能力和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些学生, 也许语文课朗读需要的“声情并茂”他做不到, 可就是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大胆发言, 并且表述清晰、明了.也许, 这就是数学课堂语言表述的特别之处, 这些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语言”, 前人把它们叫做“数学语言”.
(二) 什么是数学语言
1. 前人的研究成果
数学语言的特点:有许多人研究了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针对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数学语言具有科学性、简洁性、通用性的特点.
数学语言的大致构成:小学生的数学语言是一种文字和数学符号相结合的结构, 与日常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又可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专有名词, 如三角形、四边形、算术中的加数等;第二类是表示计算过程的名词, 如乘、除等;第三类是有助于理解题意的一般词, 如比较、大于、小于等.
2. 个人心中的数学语言
在我看来, 数学语言是通过教师示范, 言传身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它需要运用数学领域的专用词汇, 包括名词 (如三角形等) 、动词 (如计算过程等) 、形容词 (有助于理解题意的, 如大、小等) , 能够把自己酝酿过的想法通过科学、简洁、通用的语言表达出来;包括表达思考的过程, 包括表达思考的结果或结论, 还包括提炼数学思考的经验.就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语言的功能来看, 其实就是信息的读取、信息的处理和思维的锻炼.
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尝试
(一) 结合实际, 重视二年级数学学习资料中数学语言点的查找
我对我所教二年级的数学学习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看看是否可以在其中找到数学语言渗透的契机.我整理了书本的一些教学点, 发现有30个左右的地方明确强调了对学生语言的要求.其中, 读取信息类的语言训练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 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像后面两种类型的语言训练占到了绝大多数, 我将它们按照初步的功能分类为处理信息类的语言训练和提高思维类的语言训练.只有关注到课堂上语言点训练的落实, 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养成
(二) 从最简单的数学语言入手, 严谨地学习数学语言
在我看来, 数学语言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数学领域的专用词汇, 包括名词 (如三角形等) 、动词 (如计算过程等) 、形容词 (有助于理解题意的, 如大、小、重合、对称等) .当然, 这些都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地做示范, 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下学会选择合适的字、词进行数学语言表述.
下面是两个同一内容、不同引导方法的课.
《对称图形》片段A
欣赏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对称图形呢?
生:两个图形拼起来的.
师:你们如何证明它们是一样的?
生:两个对折.
师:我们来验证是否对称 (教师自己动手折, 没有引出对称轴) .
《对称图形》片段B
欣赏对称图形.
师:你能说说什么叫对称图形吗?
生:两个图形拼起来的, 左右或者上下都一样的.
师:你们如何证明它们是一样的?
生:两个对折.
师:请再仔细看一看他的操作过程, 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生:要完全合牢, 没有多出来也没有少一点.
师:我们把这样对折刚刚好的叫做完全重合 (强调完全重合) , 中间的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你们看, 它对折后……
生:完全重合.
师:它的折痕叫做……
生:对称轴.
师:请你选择上面的一个图, 动手做一做, 说一说.
……
这里截取了片段A和片段B, 这是同一个内容两个不同教师执教的课堂实录.课后的练习中, 对很明显的对称图形两个班级的反馈情况差不多, 但对于稍难的, 正确率相差甚多.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做对的人, 虽然看起来结果一样, 但对于为什么它是正确的, 掌握的程度大不相同.片段A的这个班说理不是很清楚, 但片段B的班级学生就可以从“哪条为对称轴, 对折后哪里没有完全重合”进行解释说理.这里的“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等就是最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述.
看来,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能力, 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述, 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否则, 潜移默化的就会养成学生的数学语言既不科学严谨, 又不简洁明了, 还晦涩难懂, 让人听了不知所以然.因此, 教师要示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科学、简洁、通用的数学语言.
我的复习心得:这些题目都很简单, 只要懂得做这些题目的方法, 这些题我就都会了.应用题要看仔细;竖式个、十、百、千、万要对齐;记住进退位.这次要复习的内容主要是计算, 对于这些题主要是看清进退位以及时间换算问题, 应用题要分清大小关系 (相差数) ;另外要分清求的是一倍数还是几倍数, 要把答案写完整.有小括号的运算里, 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的,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经过时间里,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就像上面这样, 都是老师说过的, 如果有小括号的运算、经过时间你却不是这样做的, 你就错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理清楚, 并有时间给自己的数学语言进行准备, 让思维和语言同时发展, 把自己的经验、想法、过程表述清楚.这就是语言的数学区别于计算的数学的关键要点.当然, 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这里为大家推荐心理学家的研究.
也许以上几点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或者通过学习单的方式增加训练点, 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其实, 我们还有其他的很多途径来帮助学生提高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比如, 在检查作业的时候, 可以一边轻轻地说给同桌、爸妈或者自己听, 一边看这样思考的结果是否和原先的答案一致, 起到监控自己学习的作用.
三、数学语言训练目的对于二年级学生的意义
1.为发展而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才刚刚起步, 他 (她) 面前的是一条刚开始的路.数学语言的训练能帮助他们可持续发展, 包括情感的发展 (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态度和习惯) 、认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评估、反思和自我调控) 、思维的发展 (归纳、类比、猜测、论证) 和能力 (抽象化、概括化、推理的能力) 的发展.
也许, 你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一、二年级学生不管你怎么教学, 他们的学业成绩不会相差太远;可是, 如果是经过了二、三年, 学习过数学语言训练的人就会比平时不注意数学语言训练的人更能把握知识的本质, 更能由此及彼.也就是说, 认知的投入的策略和水平不同, 将会延后呈现出来, 尽管目前的成绩是大致相同的.
2.为形成数学素养而学.数学素养这一概念是由文字素养推衍而来的.大量有关基本数学素养的研究文献表明数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具有时代内涵的概念, 它包括逻辑思维、常规方法 (符号系统) 和数学应用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四、本次数学语言训练还存在的不足
时间问题是这次实验研究最大的不足之处.其一是数学语言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时间, 需要在时间中慢慢磨炼.其二, 数学语言的训练效果是延后反馈的, 也需要时间来证明语言训练的真实功效.
知识领域的先导缺乏.数学语言的训练不是没有人做过, 但在我看来, 不是纯理论的 (如前面所说的“前人研究过的”) , 就是太片面.有的一线老师就记录了几个语言训练要注意的地方, 如教师要做好榜样、要多给学生鼓励等等, 没有一个能够既联系理论又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
摘要:在我看来, 数学语言是通过教师示范, 言传身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它需要运用数学领域的一些专用词汇, 包括名词 (如三角形等) 、动词 (如计算过程等) 、形容词 (有助于理解题意的, 如大、小等) , 还包括让学生把自己酝酿过的想法通过科学、简洁、通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有思考过程的表达, 有思考结果或结论的表达, 还有提炼数学思考经验的表达.
说着李老师让面前的七八个孩子读背“方位”儿歌,并轻轻地对我说:“一年级的孩子读读背背儿歌还行,可是要他们根据提供的相关的图填方位。还真难为了他们。这不,今天上午才给他们讲过,下午他们又不清楚了,即使今天过关,明天可能又有一些学生弄不清了。”李老师讲的话,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就是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方位”,也有一些学生有困难。听我一说,李老师轻声问我:“那。我是讲还是不讲呢?”“这……”我也被李老师问住了,只好含糊其辞:“少数学生有困难可以暂时放一放。对于方位问题,既然教材上有,就尽量耐心地给学生‘磨一磨’吧。”
离开一(2)班教室,我直接回到办公室,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第97页,(图1)同时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数学课本(上)第58页(图2)。经比较,发现语文和数学中的“方位”问题十分相近,而且,感觉二年级数学中的学习要求,比一年级语文课上的要求还要简单一些。“方位问题”让孩子在一年级学习好,还是在二年级学好呢?我为难了。
第二天,我召集任教一年级的5位语文老师、4位数学老师和任教二年级的6位老师。开了一次小型“实话实说”座谈会,就“认识方位”的教学问题,听听大家的意见。结果老师们的一致意见是:把它安排在二年级数学中学习要好一些(当然二年级学生学习方位也不容易)。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这样的内容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一年级语文中可保持“方位”儿歌的学习,把“方向的练习”取消。
瓣辫掀晰撕政娇寻膝自漆
xiānbànsībiànxī嫩觅豪府盖黑
二、读拼音,我能正确写词语。
yīngxióngjìngàiyǔdīwēiruòyěcài
shìjièmàoshèngchuíliǔxiépōpōsǎ
hūránxiàjìmígōnghūhuànzhōngyú
三、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划“——”线
黑白相间(jiānjiàn)盛米饭(shèngchéng)水分(fènfēn)
钉钉子(dìngdīng)垂着头(chuícuí)吃骨头(gǔgū)
四、比一比,组成词语
浇扮寿未搭
绕芬涛末塔
勾摘另阵提
沟滴别陈题
五、填上适当的词语,使词语完整。
一风一雨水一雨衣一旗杆
一灯光一桥一葡萄一清泉的枝叶的`城市的灯光
清脆的清新的的春风
灯光湖水名胜
不息问底金碧
六、读句子,选择适当的字,填在里。
艺1、北京举办“奥运会”具有十分重大的义。
意2、陈丹同学是我们学校文小组的成员。
慢3、下了一天的大雨,海水都过了小桥。
漫4、在大雾的天气里,汽车必须要。
七、我能把句子补充完整。
1、我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我会把下列诗句和对联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千秋雪,____________万里船。
3、赠人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暖万家。
九、课外知识(请你默写一首课外古诗或一句名言)。
十、按要求,我能写。
xiānyànnnɡzānɡtūrányǎnjīnɡxiāomiè
chùfānɡbìxūfǎnfùchénɡshíliúdnɡ
二、比一比,再组词。(12分)
寻()末()准()功()
录()未()谁()攻()
纱()福()睬()伯()
沙()幅()采()拍()
轻()钻()枪()傍()
经()站()抢()膀()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6分)
自()自()连绵()()()飞()舞
中()闻()()头()气()事求()
四、查字典,按要求填空(8分)
1.“圆”字的部首是(),音节是(),这个字的最后一笔是()。
2.“厢”查部首(),去掉部首有()画,组词()。
3.“世”的笔顺是,共()画。
五、词语积累。(30分)
1.照样子,写一写。(6分)
懒洋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干净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义词手拉手。(4分)
忽然()明白()
著名()称赞()
3.反义词对对碰。(4分)
饱——()慢——()
高——()粗——()
4、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6分)
宀:()()()门:()()()
穴:()()()彡:()()()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10分)
()的枫叶()的雨丝()的伞群
()的理想()的宝藏()地观察
例:(堆)雪人
()雪仗()蘑菇()电视()迷藏
六、课文回顾。(10分)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反复的观察,专心的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原来,这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1、牛顿之所以发现地球有吸引力,是与他
分不开的。
2、苹果落地是因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银河落九天。
4、不敢______________,恐惊_____________。
5、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快乐阅读。(9分)
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就好像是地球的卫兵,一年四季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可月亮在空中旋转却不会掉下来,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月亮想离开地球,但是地球的引力却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紧紧抓住月亮不放。这样,一个要离开,一个要拉住,两边力量正好相等,所以月亮就不会掉下来了。
1.给带点的字注音。(2分)
月亮()旋转()
2.区别字形并组词。(2分)
绕()抓()
浇()爬()
3.这篇短文共有()句话,第()句提出问题,第()两句回答问题。(3分)
4.月亮不会掉下来,是因为
(2分)
八、写话(15分)
一、1 D,2 C, 3 D,4 A,5 B,6 B,7 B,8 A,9 C,10 D.二、(11)2,(12)10cm或 cm,(13)4cm,(14)矩形,(15)5,(16)6,(17)4,(18)x<0.三、19、(1)300人,(2)75、66,(3)66、75.20、(1)m=3,n=1.(5分)(2)x<2.(3分)
21(1)解:设AE=x,则ED=4-x, ∵四边形EBFD是菱形,∴EB=4-X,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得到x= ,(5分)(2)AE=,(3分)
22、(1)y=-0.2x+3000.(5分)
(2)由题意可得:2x+3(5000-x)≤12000,解得x≥3000,在函数y=-0.2x+3000中,k=-0.2,所以y随 x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x=3000时,最大利润y=-0.2×3000+3000=2400.(4分)
23、(1)证明:∵DE⊥BC,∠ACB=90°∴AC∥DE,又∵MN∥AB,∴四边形CADE是平行四边形,∴CE=AD.(5分)
(2)四边形BECD是菱形,理由:D是AB边的中点,所以AD=DB,又AD=CE,所以DB=CE,而DB∥CE,四边形DBEC是平行四边形,因为ΔACB是直角三角形,D是斜边AB的中点,所以CD=DB,所以四边形BECD是菱形。(4分)
一、结合生活, 从实际中引入概念
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概念教学途径。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并不陌生, 他们在一年级的《认识物体和图形》中就直观地认识了这两种图形的形状;在《图形与拼组》这一单元中, 他们通过操作活动, 也掌握了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们的特征。基于学生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在上课前就准备了若干根长短不一的小棒。这些小棒有四种颜色, 分别是红、黄、蓝和绿。在上课时, 我问学生, 如果要围一个长方形, 可以怎样选取小棒。如果想好了, 就动手摆出来。每位同学都可以向小组长拿小棒, 但每人只能拿一次, 并要能将拿到的小棒在卡纸上围出一个长方形。我让摆出长方形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拿小棒的。有的学生说拿了2根红小棒, 2根绿小棒, 也有的说拿了2根红小棒, 2根黄小棒。我接着问其他没有拼出长方形的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是怎样选择小棒的呀?”“2根2根一起选的。”我让学生把摆好的长方形给大伙看看, 并说说是怎么围的。学生说只要上下摆2根一样长的, 左右再摆2根一样长的就可以了。他们还说“一样长的小棒总是面对面摆放的。面对面的边, 我们叫长方形的对边。”我因势利导:“那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了对边相等。“那如果要摆正方形, 你们会怎么选小棒呢?”学生很快就会得出了答案。由此可见, 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实例来进行概念教学, 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 并为概念的引入奠定基础。
二、利用直观教学, 补充并深化概念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 教材没有对大部分概念给出准确的定义。然而, 概念的定义对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于是,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当难以给学生讲述概念的定义时, 我们不妨尝试着利用直观具体的形象, 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 在讲解认识“时分”时, 我先请学生认真观察钟面, 并询问他们有哪些发现。观察之后, 有的学生说钟面上有12个大格, 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也有的学生说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走3个小格是3分钟;还有的学生说秒针走一格就是一秒……我接着询问:“分针从12回到12, 走一圈是多少分钟?”学生回答说“60分。”我又问:“分针走一圈用了60分钟, 那分针走的时候, 时针走不走呢?如果走, 它又是怎么运动的呢?”在提出这个问题后, 我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学生观察到分针走一圈是60分, 同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所以1小时=60分。在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演示和操作,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拨一拨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三、化抽象为具体, 强化概念
教学中的很多数量关系都会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 运用恰当的方式将具体的生活与抽象概念学习联系起来, 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数学概念。
在第七单元田园小卫士的混合运算中, 有这么一个结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结果, 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例如:一共有900本书, 一班借了318本, 二班借了472本, 还剩下多少本?一种计算方法是900-318-482=100 (本) 。学生学了小括号之后, 也会这样列式计算:900- (318+482) =100 (本) 。第二种计算方法比第一种方法要简便得多。我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10个苹果, 第一天吃了2个, 第二天吃了3个, 还剩下多少个?10-2-3=5 (个) 或10- (2+3) =5 (个) 都是正确的解答方法。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后, 说:“一个数减一个数再减一个数和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是一样的。”虽然学生说得不是很严谨, 但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在此基础上, 我再趁机渗透简便算法。这种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开展概念教学的方式, 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些。
四、抓住本质, 讲清概念
数学是严谨的, 数学概念更是严谨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关键在于揭示和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讲解概念时抓住关键, 就能使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意义。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有这样一个结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我在教学中强调了这个结论, 我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 余数不大于除数。不少学生都认为这个表述是正确的。我引导他们说:“不大于包括小于和等于, 所以该说法是错误的。”但学生似乎很难理解不大于的概念。于是, 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把35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 平均每人能分几个, 还剩几个?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6=5 (个) ……5 (个) 。我接着问:“如果有36个苹果呢?”“36÷6=6 (个) 。”“如果我写为36÷6=5 (个) ……6 (个) 对吗?”“不对。”“为什么呢?”“剩下的6个苹果还可以每人分一个, 应该每个小朋友分6个苹果, 所以不对。”这样一来, 学生就明白了余数不能和除数相等的意思, 明白了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五、类比迁移, 引入新概念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 各部分的知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引申与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创设迁移条件和情境,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开拓思维, 使学生掌握新知。如在正方形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复习长方形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边相等。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长方形的四边都相等, 会得出一个怎样的图形呢?最后再引出新概念。
六、巧思妙想, 牢记概念
学会数学概念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牢记并运用概念。其实只要能从概念中找到乐趣, 再运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 灵活地掌控概念就会变得十分容易。例如, 学习了长度单位后, 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此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填一填:
“仔细观察, 你们有什么发现呀?”学生交流后会说:“想好了进率, 把大单位化成小的单位时, 就在数字后面加0;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时, 就去掉数字后面的0。”对学生而言, 这是最好的发现, 也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七、灵活运用, 深化概念
概念的运用是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 而概念运用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教学完长度单位后, 学生都知道了1毫米大约是1分钱硬币的厚度;1厘米大约是自己一截拇指的宽度;1米约是我们教室两块地砖的长度……对学生来说,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填空是个难点, 但如果有了这样的参照, 他们做题时就会三思, 提高准确性。如, 有这么一道题:黄河全长5464 () 。有的学生填“米”, 有的学生填“千米”, 学生间有了争议。这是, 小晟伟站起来了说:“老师说了, 从胜利桥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 黄河跨越好几个省份, 肯定不能填米, 只能填千米。”这个回答多好呀!
八、加强复习, 系统概念
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概念, 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多次反复, 不断地巩固与深化, 逐步将其形成系统。由于概念是互相联系的,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 我们应该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对于易混淆的概念, 首先要抓住意义方面的比较, 再对易混概念进行分析, 这样学生就能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
一、力求以情感人,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像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相声艺术一样,很多人之所以爱听相声,是因为相声能逗大家乐,使人们在乐的氛围中得到娱乐和某项启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也能巧妙地融入相声中“逗”的艺术。比如:我们教学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题,我让成绩好的学生曾祥辉和成绩差的学生谭显彪分别做:2+10=12|、3+7=10、4+9=13、6+8=14等等,他们各自的答案均不一样。课堂上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让二年级学生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寓教于乐,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生活中出处充满小学数学的趣味
在这里我在上课时准备了一些数学故事,希望孩子能在快乐中了解数学,爱上数小学生数学故事:数字灯谜游艺晚会常有猜谜项目。传统形式是张灯结彩,在张灯的下面悬挂一张彩色纸条,写着一条谜语,叫做灯谜。随着猜谜活动的普及,可以在活动室或教室里拉几排铅丝,每根铅丝上并排挂着若干条谜语,猜中了有一点糖果或书签之类的小纪念品,玩得很开心。1比如:人有我大,天没有我大。(打一字)打一字”就是请你猜一个字。“人有我大”,可以理解成人有了它就变大了;“天有我大”,理解成天没有它也变大了。可见这个字是“一”,因为“人”字拦腰有一横变成“大”字,“天”字没有了头顶上一横也变成“大”字。
三、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有趣的问题,以趣味来启动他们的思考之门
二年级学生的求知欲不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受兴趣爱好的支配,对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愿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将一些抽象的问题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况提出来,是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的。比如:教学二年级的位置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孩子放学回家,妈妈问他的座位在哪里?这样问题就不再枯燥、抽象、学生的思维就有了一个着陆点,就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除了教他们识数外,还要让他们用方法去解答与数有关系的问题,并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让学生课内外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学习效力,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数学知识。
五、动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验是相当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一年能的学生愿意动手、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能将游戏融于教学之中,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能有这样的题目:一队学生,某个同学的前面站了几个人后,后面还有几个人?学生往往犯一个错误:用总数来减去前面的同学而忽略了他自己,这时候,让几个同学自己来站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问题,效果就相当好。不过,首先是他们愿意这样做,而且能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也要减除这个道理。又如:借位减法的口算,单凭老师在黑板演示,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让他们自己用小棒来摆,他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再拿出一组(十根)小棒来演算。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把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具体化了,理解和接受起来也容易多了,而且还能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目的。看起来这只是简单的摆摆小棒而也,但是在教学中却起到了开发和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作用。
总之,教师教学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从而使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数学时,在愉快的学习中发现、探索,在愉快的实践中体验、感悟!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时,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品质,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能提高数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构建高效课堂,达到令人满意的数学教学目的。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快乐是生活的主题,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体会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习而言无疑是件事半功倍的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循序渐进的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工作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用愉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深厚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少年徐文长
徐文长小的时候很聪明。有一天,他的伯父笑着拿出一包
礼物,挂在比徐文长高出许多的扁担上,对徐文长说:“这礼物是给你的。但是,你不能把扁担横下来,也不能站在高处去拿。”徐文长眼珠一转,有注意了。他把扁担举到一口井边,然后把扁担从井伸下去,轻而易举地从扁担上取下礼物了。“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伯父翘起了大拇指。
1、在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一样的词语,写下来。(4分)
(1)形容事情容易做。( )
(2)办法。( )
2、伯父给徐文长的一包礼物放在什么地方?用“―”在文中画出来。(2分)
3、伯父对徐文长拿礼物有两个要求,一不能( ), 二不能( )。(4分)
4、伯父跨徐文长聪明,是因为( )。(2分)
1 伯父喜欢徐文长 ○2徐文长爱动脑筋,按伯父的要求拿到了礼物 ○
十、 写作实践。(18分)
同学们,如果你做错了事情,应该怎样用礼貌用语道歉。
请以“道歉”为题写篇作文。
答案:
一、融化 伟大 牺牲 买卖 价值 勇敢 证明 积极 牢固 诚实 二、b ūī q zh r uàn ù sh d z 三、略
四、(丰)衣(足)食 满不(在)(乎) 五(光)十(色)
物产(丰)(富) 成(群)结(队) (一)马平川
(一)日千里 (四)面(八)方 (十)全(十)美
五、 蓝 龟 心 笛
篮 鬼 必 油
六、略
七、1、① ② ③
2、② ③ ①
八、略
九、1、轻而易举 注意
23、把扁担横下来
站在高处去拿
4、②
一、看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字,要写得端正漂亮。(8分,每字0.5分)jiědînɡɡānkūshìjiâzhōnɡ yú
nínìnɡdùjuānxiïnɡ wěihuánrào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8分,每题1分)
乌()漫()波()沙()鸟()慢()泼()纱()
三、填上合适的量词。(8分,每题1分)
一()草一()雨丝一()宝塔一()清泉一()花一()桌子一()老师一()城市
四、读一读,把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8分,每题1分)
宽穷善弱
富败强恶
贵窄内减
胜贱加外
五、我会把下列诗句和对联补充完整。(9分)
1、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千秋雪,____________万里船。
3、赠人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暖万家。
六、我会说,我会写。(12分。每空1分)
()的春光()的天空()的阳光 清脆的()清新的()可爱的()
七、给下面的字换个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6分)
烧()()密()()环()()坡()()喝()()沙()()
八、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___”标出来。(3分)
好(hǎohào)学空(kōnɡkînɡ)气乐(lâyuâ)趣
九、排列句子顺序。(5分)
()春天,迎春花儿笑得合不拢嘴。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丽。
()夏天,一湖的荷花竞相比美。
()冬天,山山水水变成了朴素的水墨画。
()秋天,山上的桂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十、读一读,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合适的标点。(6分)
1、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么美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分析总策略
根据课标,教师选择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思路,把注重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和突出创新意识,侧重师生互动融合在一起,让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每节课的设计都充分围绕师生互动进行,让学生在学中理解,在课堂交流中培养思考能力。
我在每一课中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在反思中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心得体会,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二、逐单元回顾教学得失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可以用夸张和对比,加深学生的记录。如学生用尺子量厘米和米,让学生用想象与夸张进行对比:如一个人有76米高吗?想象一下三层楼才24米,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过来,并且在以后的练习中都自己先想像一下再填空,有的比一比量一量再填空。长度单位强调:硬币曲别针每组4样,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处理练习时学生估测有一定难度,尺子上刻度找1厘米,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了解米尺,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教材中认识线段,要记住线段的特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通过量画线段了解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还可用颜色表示,是线段就红色,不是线段就是绿色打X,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等实践活动,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直观理解,再让学生把学具操作中感受运用于探索笔算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分别完成从口算到笔算,从不进位、不退位向进位退位的算法发展,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讨论,包括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方法的迁移,知道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在交流中总结出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规律。
在教笔算中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趣味运动会、掷球游戏、跑步接力赛、口算比赛、填数游戏、奖励水果等活动设计借助美丽画面的呈现,吸引了学生参与,使他们兴趣盎然,从易到难的由浅入深,在设计中发展了思维情感态度,渗透保护大自然的品德教育,把问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里中体现解题多样化、口算、摆小棒、笔算均可,通过学生自己讲解,互相质问教师引导到改正展示都水到渠成,学生不仅学会了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一举两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我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分析,畅所欲言的空间,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多种选择,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也照顾到下游学生有限的解题能力,为他们能顺利解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在练习课中采用系列游戏活动,如:小医生门诊,快乐加油站,夺红旗等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他们认真检查,做题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仅会判断、改错,而且还要说出对的理由和错的原因。只有准确表达出观点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算理,也就是会说重于会做。
在批阅中,订正单纯计算题同位互批,有错的让错的学生改正过来,还要说出计算过程,也是让其他同学有了一次巩固学习的机会,一举两得。
在应用问题中,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不仅用脑去学习,而且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教师一没“牵牛”二没“放羊”学生开放性问题创新能力得到有效保证。
应用题的改革大致有两点:1、情景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多彩而丰富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制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答案回到实际情景中进行检验。2、对传统应用题进行改造,有的题将原条件进行变动,然后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有的题原来就多种解,现在不仅仅满足于解题,而且要引导学生用画图和列的方法系统地找出各种解,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以环保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懂得如何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保护好地球环境,计算中避免三个数三叠进行连加法连减的竖式加强计算时细心和计算后检查,及时提问,巩固练习,加大训练力度,最大的问题是个别学生解题速度太慢,与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注重题目及时纠错练习。
在加减法估算中,掌握整十估算,让学生利用自己思维策略进行,在整理和复习中总结出笔算加减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点笔算加法(进位、不进位),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笔算减法(不退位、退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总结出先加个,再加十,先算第一位,再算第二位,个加个,再加十,同学自己发明口诀并找喜欢口诀、说,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长高了这一课,让学生从猜测到动手测量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创设情境,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演示,感受角,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画角从方格图中的顶点画角并做上标记,画直角的练习让学生要画直线和尖角,不要画弯角,选定一个顶点,先画条边,另外那条边与之垂直画出来的直角才有作用。在方格中角最好标上字母让学生好辨认。
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这一单元有2-6的乘法口诀,我让学生每天背组口诀,然后进行练习。口诀中按5、2、3、4的规律进行归纳,最后编6的口诀由学生自编,让学生首先是练习熟记口诀,让学生选好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展数学问题的情境,同时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同时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口诀从一开始,我就每天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排口诀如第一天1的口诀,第二天2的口诀,第三天3的口诀,等以此类推,但在后面考试和练习中发现有的学生口诀是一半语文字,一半数学字,有的口诀是省掉部分字如:一一得一,写成一得一,二五一十写成二五十,五五二十五写成五五二五等,要找出部分错题,反复纠正,让学生印象深刻,在乘法初步认识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根据课标提出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在教学中从连加引入乘法,教无定法,让学生感知过程,感受乘法中的因数、因数积与加法中加数、加数、和、及减法中被减数、减数、差的名称区别了解名称的区别与算式不同后在读作写作和表示的意思再进行区别使学生分清加、减、乘突破学生对乘法意义理解的难点,个别学生出现了3+5=15的错误,也因此而纠正过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间接经历一次知识再创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灵活性,给学生更多鼓励,欣赏学生成果,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也意识到关注弱势群体不够,在热闹的不举手自发喊出答案的背后,又隐藏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因此我设计有层次性和开改性活动,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如做一做布置完,在检查同时布置练习题,检查到一半时评讲练习题,再布置指导丛书相关练习题,再继续检查,使学生没有空闲,在教跳格子,数轴图时,要圈出数字再打箭号比较好。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放松让学生用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一旦获得成功,将会更有信心,他们也才更加有动力。
教学中采取生活探究——应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给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现每句口诀的含义,并在乘加、乘减中让学生列多样的解题方法,如玉米图三又可列乘加又可列乘减如:4×3-2=10
一、常见两步应用题类型: (按学习顺序分)
从学期初, 孩子们就已经开始两步应用题的学习了, 虽然例题只有那么几个, 但是包含的类型却是相当广泛.举个例子来说:例题可能仅仅只出示了先除后乘的这一种两步应用题, 但在随后的练习中却呈现了更多的解题形式, 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综合目前课本中出现的类型, 我把它们进行了划分:
1. 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主要以之前接触过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类型为主 (其中部分类型涉及了小括号的使用, 属于新学习内容) , 这些类型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逐渐接触了.
(1) 连加:学校原来有8个足球和15个篮球, 又买来了10个排球, 现在学校一共有多少个球?
(2) 连减:面包房的叔叔一共做了54个面包, 有人买了22个, 又有人买了8个, 还剩多少个?在这类题目中, 根据解题思路的不同, 可以使用连减 (先求卖掉一部分后剩下的) , 也可以使用小括号 (先求一共卖掉的) .
(3) 加减混合:原来有22人在看戏, 又来了13人, 走了6人,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加减混合题先算加还是先算减要结合具体的情景, 如果有明确的顺序规定, 那就必须按照顺序来;如果没有要求, 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喜好.
(4) 乘加:熊爸爸、熊妈妈、熊哥哥都掰了9个玉米, 熊弟弟掰了6个, 它们一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5) 乘减:小兔子种了5行萝卜, 每行9个.送给邻居15个, 还剩多少个?
加减法与除法:家里原来有18个苹果, 又买来了6个, 现在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放几个苹果?
2. 本学期新学习到的 (主要与除法有关)
(1) 乘除混合:根据运算顺序的不同, 其中又包含两种
先除后乘: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
先乘后除:有4只兔子, 小猴的只数是兔子的3倍, 两只猴子分一组, 可以分成几组?
(2) 连乘:3只小兔子一组, 有3组, 每只小兔子吃2根萝卜, 一共需要多少根萝卜?
(3) 带小括号的 (即需要先加或减, 再乘或除) :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 女生21人, 把他们每7人分成一组, 可以分这样的几组?
二、常见错误分析及措施
1. 思维定式, 总是用一步算式来解答
(1) 求一共有多少类型的题目
在以往的学习中, “求一共有多少?”孩子只需要把给出的两部分合起来即可.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 虽然还是给出了两个条信息, 但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求出其中不知道的一部分, 或加、或减、或乘, 用得到的结果再与另一部分合起来.题目中, 有一个信息需要用到两次.孩子受以前的解题习惯影响, 看到求“一共有多少?”就马上把题中的两个数加起来完事.因此, 多读几遍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解决问题时, 我们可以运用分析法, 以“柳树68棵, 杨树的棵数比柳树少23棵, 两种树一共多少棵?”为例, 从问题入手, 要求“两种树一共多少棵?”, 就是把柳树的棵数和杨树的棵数合起来.柳树有68棵, 而“杨树的棵数比柳树少23棵”, 杨树的棵数暂时不知道, 需要先求杨树有多少棵, 然后把杨树的棵数和柳树的棵数加起来.
(2) 图文并茂题
本册中, 很多看图题会呈现出“几个一组, 有这样的几组”的形式, 需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 再进行下一步的计算而孩子通常只列一道算式, 将图中数量直接用于计算中.如果问孩子是怎么得来的, 倒是也能回答出来.关键是没有将心里所想的转化为算式呈现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在做题前, 应先从图画出发, 充分弄清楚题意, 可以自行转变为纯文字应用题后再进行解答.
2. 数量关系不明确, 乘除法混用
对于“3只小兔子一组, 有3组, 每只小兔子吃2根萝卜, 一共需要多少根萝卜?”这种题, 很多孩子第二步都是用除法计算, 与平均分的含义弄混了, 它与“4根萝卜一捆, 有4捆, 每只小兔子分2根, 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子?”是不一样的.在讲解时, 需要从题意出发, 明确求“一共需要多少根萝卜?”也就是求“9个2是多少?”.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孩子, 更好的办法是通过画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
3. 中间问题不会提
例如:“2张纸能做8朵花, 5张纸能做多少朵花?”此类型的题目也是孩子经常错的.很多孩子不知道要先求什么, 特别是像这种涉及的数非常小的问题, 往往就随意挑选其中的两个数乱算一气.这种情况在孩子们刚开始接触此类型的时候非常常见.老师在课上充分梳理讲解, 随后再注意加强巩固和练习, 慢慢的大多数孩子就能准确清楚地解答了.
4. 漏写小括号, 导致整个题的运算顺序改变
很多孩子习惯于列综合算式, 往往碰到需要先加减再乘除的题目, 就会出现问题.例如:“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 女生21人, 把他们每7人分成一组, 可以分这样的几组?”孩子们会这样列式:23+21÷7=6 (组) .他们的想法和思路都是对的, 但没有意识到如果要想先算加法再算除法, 必须要给加法加上小括号.其实对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小括号、运算顺序确实有点儿难以理解, 除了平时多多练习强调, 避免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提倡分步列式计算.
5. 单位名称不准确
就目前来讲, 大多数孩子是习惯于分步列式的.对于那些两个算式意义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的题目来说, 第一步算式出错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例如:“同学们去公园划船, 每6人一组, 需要4条船, 如果每8人一组, 需要几条船?”第一步先求“去划船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单位名称是“人”.第二步求“需要几条船?”单位名称是“条”.两者是不同的.列完算式后, 应从算式或者得数的意义出发, 根据意义来填写单位名称.
三、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 心中有数是前提
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对本册教材中涉及的应用题类型进行梳理, 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那些教材编写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调整;例题中没有涉及但是在练习中出现的不同的类型, 也不能轻易放过.
2. 仔细读题是基础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 做题出错最大的问题就是读题不够仔细、拿过来就写.因此在解决问题时, 孩子至少要读够三遍, 并一一做好记录.第一遍读题, 对题目有个大概的了解;第二遍读题, 找出给出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遍读题, 带着问题去寻找解决办法.很多孩子读完三遍题后, 完全不知道要干什么, 盯着题目看过来看过去, 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说明他没有边读边思考, 需要特别注意训练孩子这种读题的技巧和方法.
3. 找准中间问题是关键
以往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对“中间问题”强调的较多, 现在新课标中虽然不再使用这个概念, 但也要有这个意识.对于解题思路, 则可以从两个角度 (以“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为例) 来思考: (1) 综合法:从信息出发, 现根据已知条件“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能解决“一辆小汽车多少钱?”用除法计算.根据一辆小汽车4元钱就能计算出买5辆小汽车多少钱. (2) 分析法:从问题入手, 想一想:要求“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 必须先知道“一辆小汽车多少钱?”.目前二年级所涉及的两步应用题, 用分析法更为好些, 孩子也便于理解.
4. 分类学习很重要
因为牵扯到的应用题类型繁多且复杂, 千万不能放在一起集中学习.在教学前可以适当的进行分类, 把同一类型的题目安排在一课时解决, 讲解完了紧跟上练习, 待学生真正掌握了之后再展开其他类型的学习, 孩子会掌握的更扎实.所有的类型学习完, 还有必要进行整理, 将孩子易错、易出现的问题再集中分析, 这样孩子会掌握的更扎实.
摘要:二年级下册中涉及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随之而来解决问题的难度也有了不小的增加.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于两步应用题的掌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老师去仔细研究和思考.
【二年级数学试卷答案】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01-03
二年级数学作业练习及答案01-27
二年级暑假作业数学答案人教版12-06
暑期二年级数学作业习题及答案02-01
二年级新课标暑假数学作业答案01-19
数学周记二年级数学周记09-13
二年级数学下册试卷11-19
二年级数学测试卷01-21
八年级数学试卷答案10-06
初中二年级数学06-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