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中考汇编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记叙文中考汇编(精选8篇)

语文记叙文中考汇编 篇1

北京2012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 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 kuī 见她在流沮。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第④段)。kuī 见

2.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词,这个词应是: 3.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答: 4.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成语“目瞪口呆”在文中的意思是: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6.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答: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同情的眼神

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的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②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您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③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④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⑤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立即便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是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⑥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

1.第②段中“打量”一词的作用是 2.第④段中骑手的“好奇心”是什么?

答: 3.第⑤段中老人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是可信的,因为:

4.分析第⑤段“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

(1)“美好的品德”是指:

(2)“我知道谁有更美好的品德”的依据是: 5.第②段中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为什么特别强调“看着那人的眼睛”? 答:

6.第⑥段“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一句中“触动”的是什么?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答: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2.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3.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答:

4.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答: 5.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 答:

6.“我”曾认为上中学就是“长大”,是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

第二次,“我”曾认为长青春痘就是“长大”,是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

我终于意识到“长大”的真正含义,是因为

7.“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马戏团

①当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父亲曾带着我排队买票看马戏。排了老半天,终于在我们和售票口之间只隔着一个家庭,这个家庭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有8个在12岁以下的小孩。他们穿着便宜的衣服,看来虽然没有什么钱,但全身干干净净的,举止很乖巧。排队时,他们两个两个成一排,手牵手跟在父母的身后。他们很兴奋地叽叽喳喳谈论看小丑、大象,今晚肯定是这些孩子们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了。

②他们的父亲神气地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这个母亲挽着父亲的手,看着她的丈夫,好像在说:“你真像个佩着光荣勋章的骑士。”而沐浴在骄傲中的他也微笑着,凝视着他的妻子,好像在回答:“没错,我就是你说的那个样子。”

③卖票的女郎问这个父亲,他要多少张票?他神气地回答:“请给我8张小孩的两张大人的,我带全家看马戏。”

④售票员开出了价格。

⑤这人的妻子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这个父亲的嘴唇颤抖了,他倾身向前,问:“你刚刚说是多少钱?”

⑥售票员又报一次价格。⑦这人的钱显然不够。

⑧但他怎能转身告诉那8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他没有足够的钱带他们看马戏? ⑨我的父亲目睹了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拉出来,让它掉在地上(事实上,我们一点儿也不富有!),他又蹲下来,捡起钞票,拍拍那人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这是你口袋里掉出来的!”

⑩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他并没有乞求任何人伸出援手,但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碎、困窘的时刻帮了忙。他看着我父亲的眼睛,用双手握住父亲的手,把那张20元的钞票紧紧压在中间,他的嘴唇发抖,泪水忽然滑落他的脸颊,答道:“谢谢,谢谢您,先生。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意义重大。”

⑾父亲和我回头跳上我们的车回家,那晚我并没有进去看马戏,但我们也没有徒劳而返。

1.第⑩段“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中的“原因”是指: 2.第⑨段括号里补充说明的话的作用是:

3.第⑧段“但他怎能告诉那8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中“兴致勃勃”在文中具体表现在

4.第②段“而沐浴在骄傲中的他也微笑着”,说“他骄傲”是因为 5.第⑩段“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困窘的时候帮了忙。”说“这人”“绝望”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票;说他“心碎”是因为 ;说他“困窘”是因为

6.第⑦段“这人的钱显然是不够的”依据是:(1);(2)7.第⑾段“那晚我并没有进去看马戏”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看成马戏,却又说:“没有徒劳而返”,他们得到的是什么?

答:

今天就开始

这是一个萧瑟多雨的天气。在这种日子里,我只想赖在家中,一点儿不愿意出门。但是女儿凯罗琳打来电话,坚持要我开车上山去她家看风景。多少年来,为了“生态”、“环保”,她将自己交给了大自然,难得今天想得到我。

开了2小时的车子,穿过厚重的浓雾到了她家。一进门,我就对她说:“这种时候出门,一点也不值得。吃了中饭,就回家吧。”

“但是我想让您开车带我去汽车修理厂取我的车子。”凯罗琳说。“有多远?”我问。

“大约三分钟的路程吧,”她说,“咱们走吧!我来开车。”

在山路上行驶了约十分钟后,我着急地望着她说:“不是说只需三分钟吗?” 她顽皮地朝我笑笑:“我们绕了远道。”

不一会,汽车拐进一条小路,我们停下车沿着山间的小道往前步行。小路旁茂盛的冬青下长满了各式野花,姹紫嫣红。立即,一种宁静舒坦的感受充满我的心间。我们转了个弯,我更被眼前的景致镇住了,全然忘了急着回家的想法。

沿着山顶往下,几亩鲜花似一床绚丽多彩的绒毯斜铺在山坡,五彩缤纷的花儿——从淡淡的象牙红到令人心醉的柠檬黄、鲜艳的橙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绒毯在浓雾过后的阳光下显得如此娇艳,如此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花间穿行,这儿是紫色的风信子,那儿是珊瑚色的郁金香,然而更美的要算那一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大片象征着鸿运高照的鲜黄色的水仙,她们在蓝宝石般的燕尾花上颤动着晶莹透彻的羽翼。

我的脑海中立即闪现出一个问题:“是谁,又是如何创造出这幅美丽的图画?” 当我们走到花木拥抱的那间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小屋前竖立着一块小木板,上面有几行字:“亲爱的客人,我知道你想问什么:第一,一位女士有两只手两条腿和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头脑;第二,立即动手;第三,开始于1958年。”

回到家早已过了午后,可我被刚才所亲眼看到的深深地感动着:“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多么难能可贵啊。”

吃完午饭,我的心情还不能平静。“如果”我说,“我每天干点儿,我能坚持吗?” 似乎凯罗琳在眼前,她充满信心地看着我:“明天就开始。”“为什么不今天就开始呢?”我卷起衣袖说。

1.文章题目“今天就开始”的含义是什么?

答:

2.文章中说,当“我”来到花木拥抱的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那么“我的疑问”是什么?“得到解答”的答案又是什么?

答:

3.文中写沿路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答:

4.文章说,“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凯罗琳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

5.联系自己实际,谈谈你对《今天就开始》有何感想。

答:

海中救援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成为重要的组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上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上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当救援船穿过迷雾出现时,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尽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说,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留下了一个,要是再多装一个,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④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那个人。16岁的汉斯也应声而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出。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黑暗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吗?”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1.第①段中“一个年轻男孩教会”的是 2.第②段中“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有:

(1)(2)(3)3.第④段中的“应声而出”的表达作用是 4.第⑤段中“扮演我们的角色”中的“角色”是指 5.第⑤段中“汉斯吻了他的母亲”中的“吻”一词表现了:(1)(2)6.第⑥段中,为什么“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

答:

7.对汉斯的行为谈谈你的见解:

难忘那张圆脸

七个春夏秋冬,送走过几百个中学生,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

那张稚气的圆脸,是我曾经伤害过的。

这件事,发生在7年前的9月3日,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

靠前门的课桌后,坐着的是这个圆脸少年。一开始上课,他的两手就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并且不时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来的鼻涕。他的举止惹恼了我。要知道,这可是我的第一堂试讲课,内容是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了这堂课,我足足准备了3天。更何况,教室后排还坐着那位年长的教务主任,他是在考评我的教学能力。

圆脸的表现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我的轻视。

我的心境被破坏了。努力地不去看那张“可憎”的圆脸,继续讲我的课。可是不行,接连发出的抽吸鼻涕的声音已经把课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过去了,间或传来低声议论,“啧啧”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的嗤笑。教务主任也在盯着我,似乎在看着我怎样对付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我暴怒了,对着圆脸大喝一声:“你,站起来!”圆脸慢慢地抬起头,迷茫的眼睛闪了闪,然后低垂下头,缓缓地站起。我有些懊悔了。说他什么呢?总不能说他流鼻涕吧。于是,我指着板书,问:“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开头为什么没去写白杨树,而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象呢?”话一出口,我被自己的机灵陶醉了。这是我刚讲过的问题,我想他应该能回答出来,然后让他坐下,告诫他坐端正,注意听讲,也就算解了围。“我不会。”圆脸回答,声音很低,但很干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圆脸的头垂得更低了:“你刚才讲的我没听明白。”我恼怒起来,厉声质问:“那么,你听什么了?”几十双眼睛凝视着我,其中也有教务主任。圆脸没说话,只是深深地垂着头。“你出去!”话一出口,连我也奇怪自己何以有这个念头。圆脸猛地抬起头,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双愤怒的眼睛,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哀怨。“你出去!”他终于离开了座位,拉开教室的门,跑了出去。

课堂恢复了平静,可静得让人感到压抑。我继续上课。这堂课好长啊!课后,教务主任找到了我。没有评论这堂课上得怎样,只是给我介绍那个被我赶出教室的学生。“他也是够可怜的了。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现在奶奶病了,他很需要关怀,但从来不把苦告诉同学。他太孤独,他需要理解,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理解。”说完,教务主任长久地看着我。

我的心被刺痛了,也想起了那颗被我刺痛的心。我知道,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我不配在学生面前自称老师,也不配让学生叫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下午,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折得正正方方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第一次登上讲台,我能理解您做的一切;我也多么希望别人能理解我呵!我的心好苦。被您从课堂赶了出去的学生。”

我被震动了。

从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师”这个词的含义。他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人”,而要“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去理解学生,这样才可能教好人,教好书。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7年了,但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即使在离开讲台的今天,仍然如此。

1.“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第一段)

(1)句中“有些”、“只有”两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2)“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2.有人说,第四段写“我”为这堂课足足准备了3天,再写教务长来听课,似乎与引文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所要表达的中心无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答:

3.第六段所说的“突发事件”指什么?这一“突发事件”在整个故事中起什么作用? 答:

4.教务主任并没有议论“我”的课,“我”为什么认为“这堂课彻底失败了”? 答:

5.结尾处说,“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你认为他在提醒“我”什么?

答:

6.你认为故事中的“我”在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

答:

大学生

①那人胸前戴着枚校徽,显然是大学生。

②中年男人于是走过去,在他身后站住。柜台上躺着一本厚厚的书,大学生翻着,思量着是买还是不买。

③书店营业员走到大学生面前:“这是最后一套啦,买吗?”大学生犹豫着。④“一套《鲁迅全集》比整个书店还值钱„„”营业员把手中的售书单扬了扬。“开票吧?”

⑤大学生往喉咙里咽了一口唾沫,“可是„„”

⑥营业员同情地瞥了大学生一眼,拿起柜台上的那本第一卷:“我给你留下来,行吗?” ⑦大学生尴尬地点点头

⑧“我买!”中年男人忍不住大叫一声,把大学生吓了一跳,营业员也惊疑地抬起头来。⑨“不就是几百块钱吗?”中年男人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匝百元的票子,摔在柜台上。⑩营业员为难地瞧着大学生,大学生一扭头就往外走,谁知大学生刚刚转过身,就被买书人拽住了胳膊,“别走!我是帮你买的!”

⑾谁信这是真的呢?大学生愣愣地看着陌生男人,眼瞧着他把钱递给同样吃惊的营业员。⑿书买下了。中年男人让大学生把书抱着走出了店门。⒀正午的阳光下,他们先后站住了。⒁大学生莫名其妙地问:“你这是„„?”

⒂男人把他拉到一边:“这书,就是你的了!小兄弟,你是大学生,我想求你帮个忙„„” ⒃大学生心里一动,“只要我能做到„„”

⒄中年男人笑笑,压低嗓门:“是这样。我有个不争气的儿子,过两天要考技校。他怕考语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⒅“嘿嘿,帮个忙吧。„„” ⒆大学生没出声。

⒇男人垂下上眼皮,“孩子无能,我也难受,要不,这次招工又吹了„„”(21)大学生依然沉默。

(22)“如嫌钱少,我再加点儿。”(23)“恐怕„„”

(24)中年男人似乎猜透了他的心思:“你不用担心„„两个监考的都是我熟人„„何况你长相和我儿子也差不多„„”

(25)“好吧。”大学生看了看那套《鲁迅全集》,狠狠心,但话刚出口,就有一丝后悔。(26)两天后,大学生随人流走进考场。他胸前的校徽已经摘掉了,拿在手上的是一张“准考证”,此刻他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大学生已经消失。

(27)三点半,大学生大步走出考场。中年男子立刻迎过去,“怎么样?”

(28)“还可以。”大学生回答着,把校徽端端正正的别到胸前。“我原以为是难题,其实再简单不过了。”他轻松地说,推开了中年人递过来的书,“算了吧,只当我帮个忙。”

(29)一个月后,中年男人收到儿子的考试成绩通知单。语文是零分,白卷。1.上文第②段中,书的量词用的是“本”,而③、④、(25)等段中都是用“套”,第②段中量词是不是用错了?为什么? 答:

2.第④段中,营业员说“一套《鲁迅全集》比整个书店还值钱。”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3.第⑨段中的加点词“摔”换成“放”好不好?为什么?

答: 4.第⑩段中,营业员为什么“为难”?

答:

5.文中的中年男人之所以“请”那位大学生代他“怕考语文”的儿子去考技校,是因为: ①

; ②

; ③。

6.第(26)段中,“大学生已经消失”的意思是① ② 7.第(28)段“他轻松地说”中“轻松”是指:

[记叙文参考答案]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1.窥 2.委婉(婉转)3.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 4.“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 由于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5.赞颂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 6.略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同情的眼神 1.写出老人在寻找一个肯帮助自己的人 2.为什么放过其他骑手,而单单只找我 3.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4.(1)仁慈与同情,肯帮助别人(2)凭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仁慈和同情之状 5.因为老人能从那人的眼睛中看出仁慈和同情 6.以前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以后我要多多做这方面的事。

我长大了 1.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环境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3、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

5、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 7.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马戏团 1.这钱不是他的,是别人在帮助他 2.更突出父亲乐于助人的品质 3.他们很兴奋地叽叽喳喳谈论着小丑和大象 4.他有8个孩子,并有力量去带领全家来看马戏表演 5.他没有力量带领孩子们看马戏 他无法向孩子们解释原因 6.(1)妻子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2)这个父亲的嘴唇发抖了

7、父亲把买票的钱给了别人 帮助了一个人,解决了人家的困境

今天就开始1.想到的事要抓紧时间,立即动手 2.是谁,又是如何创造出这幅美丽的图画 是女儿抓紧时间坚决不懈的结果 3.突出女主人的勤劳、持之不懈所得到的成果 4.为了生态,为了环境,为了自然 5.略

海中救援 1.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2.(1)突出汉斯的精神(2)救援工作的困难(3)反映母亲担心的原因 3.突出汉斯参加救援的坚决 4.自愿救援队员 5.(1)安慰母亲,不要为他担心(2)突出汉斯去救援的决心 6.突出母亲担心汉斯回不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7.略

难忘那张圆脸

1、(1)好。“有些”学生名字记不住,隐含着“有些”学生的名字记住了,而唯独“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只有”对此起强调突出的作用(2)反衬“这张圆脸”给自己的印象之深 2.有关系。这两点也是引发自己“暴怒”、“恼怒”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务主任的谈话也是“我”认识变化的原因之一 3.圆脸的抽吸鼻涕声引发的学生的议论和嗤笑,影响了教学秩序这一件事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4.教务主任的谈话使我感到了自己的“失职”,认识到刺伤一个需要理解的孩子的心的人不配称老师,更无需说教学了 5.提醒自己教人要先教已,要理解学生 6.略

大学生 1.没错,从第⑥段可知那是一套中的第一卷 2.这是就《鲁迅全集》的价值而言的 3.不好,用“摔”更符合人物自恃财大气粗,盛气凌人的特点 4.因为他已答应给大学生把书留着 5.大学生爱好文学;监考的是熟人;大学生与他儿子长相差不多 6.他冒名顶替去考技校,身份临时改变;这种舞弊行为不符合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形象 7.他经受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龙文学校教师1对1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了一场人格的考试,卸下了思想包袱,所以轻松。

业精于勤荒于嬉

语文记叙文中考汇编 篇2

考点1: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一般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以及主旨的概括。如果要求复述故事或概括主要内容,考生可以采取“结合标题——找六要素——叠加段意”的三步来答题;如果要求概括文章主旨,考生可以采取“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作用是”的思路来回答,例如: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故事、经历、事迹),(表现了、歌颂了、揭示了……思想、性格、精神),(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如例问1:文章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的故事;一条是关于()的故事。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方法,全文记叙了母刺猬与小刺猬的故事,同时讲述父与子的故事,而两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个共同点:亲情。因此表达了对亲情的赞美!

考点2: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记叙文是以人物的见闻和活动为主,因此要考查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如外貌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心理),行为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等。第二种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概括和形象意义,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文章中事例的分析来理解人物形象,如“通过该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也可以对人物进行扩展,说明该人物是社会中某类人群的代表,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如“这个人物形象代表着社会上(善良、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自私自利、逃避现实)等一类人。

如例问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男孩是什么样的人?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课文内容,小男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愿意跟父亲一起,愿意帮父亲干活,说明他关心父亲;二是看到刺猬母子分离的担心,说明他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三是看到刺猬不顾山路遥远崎岖,坚持回家照顾小刺猬时的感动,说明他重视亲情,有一颗感恩的心。

考点3: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要求同学们能够给文章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和归纳段意,以及文章整体结构的总结。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一般有三种:即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找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照空间顺序划分(找出表示地点的关键词)和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划分(找出事件转折的关键词);而概括段落层次的方法也有三种:摘录法(将每一段中具有总领或总结作用的句子提取出来作为段意)、概述法(记叙了某人某时间地点做了某事;描写了某处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串联法(将段落中的几个事件串起来并表达成完整的句子)。至于文章总体的结构,记叙文一般是“开头——经过——结果”式,但也有“结果—回忆—总结”的倒叙式;甚至还有“开头——插叙——结果——补叙”这种较为复杂的结构。同学们除了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外,还要能分析重点段落或句子在文章的结构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比如段或句在开头,则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引起兴趣、埋下伏笔”的作用;在中间则有“推动发展、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结尾则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作用。

如例问3:从全文看,本文结构上有何奇特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本题属于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父与子的出游,父对子的关爱;暗线是刺猬母与子离合,一明一暗交汇,突出了亲情的伟大。

考点4:对文章语言的把握。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对词语的理解和对句子的理解。对词语的理解一般会让同学们分析文中加点词的作用或效果,答题方法可以采取(1)用词巧妙之处:动词准确而传神;形容词生动而具体;成语俗语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关键词能贯穿全文,服务中心,等等。(2)词语的作用:一语双关、引申含义、比喻联想。而对于句子的理解也基本有两种考查方法,第一种是“说说你对文章中某句话的理解”,同学们可以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换成自己的话来解释,但必须要紧扣文章中心和表达的情感;第二种是“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同学们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喜欢的理由来进行作答。(1)句子修辞的美: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比喻手法贴切易懂、反复手法增强气势、对偶手法使结构匀称等;(2)句子形式之美:长短句错落有致、抒情句抒发情感、反问疑问句设置悬念、倒装句新颖别致等。(3)句子哲理之美:点明中心、形象含蓄、言外之意、引起思考、富于哲理等。

如例问4: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你的理解。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满腹苦香”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烟味的苦与香,但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暗含着父亲失去妻子的痛苦,和看到儿子的欣慰,内心充满了苦与乐。

考点5:对写作手法的把握。这个部分主要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两个考点,第一是“某句话或某段话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同学们要掌握“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五种表达方式;第二是“某句话或某段话描写的类型和作用”,一类是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前面已经详细叙述,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一类是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作用有:交代地点、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推动情节、表现性格等;社会环境的作用有:交代故事背景、社会习俗、人物关系、推动人物命运、深化故事主题等)。表现手法主要有一个考点,即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同学们应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有:(1)象征:将特定含义寄托于某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衬托(烘托):以次要人和事衬托主要的人和事,以突出主要人和事的思想、性格、情感;(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对象特点,表现文章主题;(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对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5)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引起下文的内容;(6)前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合理、中心突出。

如例问5:文章题目“爱的旅程”含义丰富,请找出文中与它照应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同学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照应,其次要能提炼出这“一去一回”的旅程中两份“沉甸甸”的爱。一份是父与子的爱,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与“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一份是母与子的爱,如“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

考点6: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这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领悟与理解,一般会有几种类型。第一类是品味型,词语的品味需要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修辞,和揣摩含蓄意义;句子的品味则需要分析不同的句式:疑问句引起好奇,制造悬念;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情感;排比句使气势磅礴,意义层层深入……第二类是感想与启迪型,要求同学们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这类题目的作答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拓展开来,联系自己或社会的实际情况来举例说明;也可以用巧妙的诠释法,即把作者的观点换成自己的语言再解释一遍。第三类是建议与献策型,如一篇文章所涉及到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这类题目的作答首先要看清楚问题,分析出题者的意图,切忌答非所问或胡乱编造;其次提出的观点要有创新,要实用,有可行性,切忌空想空谈,不切实际。比如一篇文章涉及到了未成年儿童的网瘾问题,请给出可行性办法或建议,同学们可以提“加强教育管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与家长进行交流,控制上网的时间与内容”等建议,切勿提“武力强制控制,禁止儿童上网,经济或体力惩罚”等不合理的建议。

如例问6:文章最后说,“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儿子为什么流泪?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解析:本题属于考点6的一道半开放命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答题形式可以多样,但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也许是儿子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母刺猬的行为触动了儿子的情感,使之备受感动;也许是儿子联想到虽然母亲去世,但现在有百般呵护的自己的父亲,也非常幸福,所以才会双眼含泪……

如例问7:大刺猬翻山越岭、日夜兼程爬回家,“父亲”解释说:“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你认为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解析:本题仍是属于考点6的全开放命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同样是言之成理即可,这是最好发挥个人写作水平的一类题目。如果认为合理,有很多种思路解答,比如说愿望型思路:也许父亲认为刺猬牵挂孩子就回来了,那么妻子会不会也牵挂孩子“回来”呢;还有情感型思路:父亲看到刺猬的行为,联想到人与动物都有伟大的母爱,所以非常能够理解刺猬。如果认为不合理,也是说得通的:比如理智型思路,刺猬的回来是出于动物的本能,而父亲的说话太过拟人化,刺猬不一定会有人的思想;还有随意型思路:也许父亲说话的对象是儿子,认为他有童真,所以就随口说了儿子能理解的语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合理性。

例文:

爱的旅程晨义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要在这里住一夜了。”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浓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命中的一份儿珍宝。“行。”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拿些料喂喂它。”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哎哟!爸爸你看——”“什么啊?”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么连它也带来了?”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

“怎么办啊?”儿子停下手。能怎么办呢?父亲摇摇头:“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哩。一天了,那么小。”“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父亲扫视夕阳。“它们会饿死吧?”“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我的儿子!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现在想想,多遗憾。“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常这样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你饿了吗?”父亲问。“不饿,你呢?”“我也不饿。”“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疲倦如同烈性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刺猬呢?爸爸,刺猬呢?”“跑了吗?找找。”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跑哪儿去了?这个家伙。”父亲不打算再找了,“耽误事儿吧?你看!小刺猬是白搭了。”“胡乱跑!”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停了一会儿,他问“小刺猬好喂吧?”“问那个干什么?也可能没事儿。”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

黄昏时分马车终于返回小村。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爸爸!”儿子惊叫道,“大刺猬回来了!”“是吗?”父亲慢慢走近,“哪儿呢?真是它吗?”“是!是它。”“像!”父亲伸手捧起刺猬,“咦?它怎么回来的?百十里山路啊!了得!”“血!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百十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这家伙真厉害。”“它怎么认得路呢?这么远,还在麻袋里。”“就是呀,怎么认路呢?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父亲边寻思边解释。“再远它也能认得路吗?”

语文记叙文中考汇编 篇3

阅读下面短文,从所给单词中选出适当的词,并用其正确的语言形式填在标有题号的空白处,使语意通顺、完整。(每空一词且每个单词只能用一次)

My teachers thought I was the worst stu-

dent. My family also had the 11 thought as my teachers.

When I was going to give up my study, a new teacher, Miss White came to our school. She was young, 12 and knowledgeable (知识渊博的).

One day, I was sitting alone in my 13 , Miss White came up to me and talked to me happily. Soon her smile swept away my unhappiness.

“Do you think I can go to college?” I didn’t 14 why I asked such a question. I thought she must say“no”. 15 everyone else said so. But she said, “Dear, you can do

16 you want. Just try, and you’ll get closer to success. I believe you are the best!”

I was touched 17 by her words. I decided to study hard. From then on, we became good 18 . She often helped me with my study in her free time.

In the end, I 19 well in my studies and went to a good college. Miss White is an angel(天使). Her words have kept me going forward. She helped me to see that I am special and can be 20 in life.

【江西省2011】 (B)请先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方框内所给的词中选出最恰当的10个,用其适当形式填空,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每个词限用一次。(每小题1分)

Proving Them Wrong!

I’m John Wood, a doctor at a famous Boston hospital. 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 of high school, I found biology very 56 . My report cards always said things like “must study harder” or “John shouldn’t choose science 57 .” It was really terrible for 58 who had always dreamed of becoming a doctor. I lost confidence, so I left high school at sixteen and 59 working at a supermarket.

One evening I saw a documentary about Albert Einstein.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ary, Einstein had done really 60 at school. I began to think that Einstein could 61 , then I may have a chance, too. I didn’t want to leave my job, 62 I decided to go to night school to finish high school. Two years later, I went to a 63 university.

I’ve often thought I should contact the

64 the Einstein documentary and 65 him. As for the biology teacher, I might contact her, too, one day—but not to thank her!

【2011清远】 Ⅵ. 短文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所给的12个词或词组中选出10个词或词组,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Bob lived in a small town. Later, he got a job in a big city so he had to move there with his wife and two 71 .

72 the first Saturday in their new home, Bob 73 his new red car out of the garage (车库). He 74 it when a neighbor came by. 75 he saw Bob’s car, the neighbor stopped and 76 it for a minute. Then Bob turned and saw him.

The neighbor said, “That’s a nice car. Is it 77 ?”

“Sometimes,” Bob answered.

The neighbor was puzzled. “Sometimes?” he said, “What do you 78 ?”

Bob answered 79 , “Well, when there’s a party in town, it belongs to my daughter. When there’s a football game somewhere, it belongs to my son. When I’ve washed it, and it looks really nice and 80 , it belongs to my wife. And when it is dirty, it’s mine.”

nlc202309011228

【2011乌鲁木齐】 Ⅰ. 词汇(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每空一词)

A)选择下面所给词或词组填空或完成句子,使其完整或正确(每词限用一次)

71. There came a cry for help from the river and it attracted my .

72. It’s not easy for Linda to at night.

73. Jim failed in the test because he was last weekend.

74.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developed all over the world.

75. Gina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So she went home .

【2011广西北海】 七、选词填空 根据句子意思,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部分单词在填入时需要进行词形转换。每个单词只选用一次,每空只填一词,并将其答案写在答题卡中相应题号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86. —What’s the today?

—It’s June 26th.

87. I don’t know how to get to the supermarket. Can you me the way?

88.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It’s the hotel and the bank.

89. February is the month of the year.

90. Jim’s mother usually clothes in the evening.

91. It’s a good habit to brush your twice a day.

92. —May I use your ruler, please? is at home.

—Of course. Here you are.

93. Sometimes walking is even than driving during the busy traffic time.

94. The baby is sleeping. Would you mind

down the TV?

95. Come on Monday or Wednesday.

is OK.

【2011广西柳州】 根据对话内容,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单词完成句子并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部分单词在填入前需要进行词形转换,每个单词只能用一次,每空只能写一词。(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W: Excuse me, can you show me the 91 to the City Park?

M: Yes. Just 92 along this street and turn right at the end, and you’ll find it on your left.

W: Is it 93 from here?

M: No, it isn’t. It will take you only ten 94 to get there on foot.

W: Thank you for 95 help.

【2011浙江杭州】 七、选词填空

Sir Edmund Hillary was the first man to climb Mount Everest. On May 29, 1953, he climbed and measured 61 highest mountain then known to man—29,000 feet straight up. He was spoken 62 of for his efforts when he came back. He even made advertisements for big companies. However, 63 we read his book—High Adventure, we don’t under-

stand that Hillary had to grow into this success.

You see, in 1952 he tried to climb Mount Everest, but 64 . A few weeks later a group in England asked him to give a 65 to its members. Hillary was given a warm welcome

66 walking on stage. People there thought of him as a hero, but Edmund Hillary saw 67 as a failure. He moved away from the micro-

phone and walked to the side of the stage.

He lifted one hand and pointed at a picture of the mountain. He said in a 68 voice, “Mount Everest, you beat me the 69 time, but I’ll beat you the next time because you’ve 70 all you are going to grow, but I’m still growing!”

【2011福建福州】 Ⅱ. 综合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用方框内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使短文正确、通顺。每词限用一次,每空一词。

China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mokers in the world. 86 year, about one million Chinese die from smoking-related illness. Official statistics (统计) in 2007 87 China had 300 million smokers, with another 540 million people forced to breathe in.

China began taking part 88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in 2006.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have paid more 89 to tobacco control in the last few years. Beijing, Shanghai and Hangzhou have tobacco-control 90 . Half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have been nonsmok-

nlc202309011228

ing spaces since 2010. Smoking in some indoor public spaces and special 91 work spaces has not been allowed since January 2011.

Selling tobacco to anyone 92 than 18 is not allowed. The seller should ask the buyer to show his or her ID card if the seller can not see 93 old the buyer is.

Now at least 23 countries use pictures on the packages to warn more people of the dangers of 94 . The picture warnings now are 95 in bigger characters, and the use of colors makes the warnings clearer.

For others and for yourself, please give up smoking.

【2011浙江丽水】 A.用方框中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每词限用一次。

61. What a nice girl Sally is!She often to do housework.

62. Can you imagine what life will be one like

years from now?

63. It is not a right way to use a every time you come to a new word while reading.

64. Although he is only ten, the child has

learned three languages.

65. To my surprise, Amy has changed a lot. She is much than me now.

【2011浙江舟山】 B. 用下边方框中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使句子通顺、正确。每词限用一次。

66. East or , home is best.

67. All run into sea.

68. Actions speak than words.

69. A good beginning is done.

70. An apple a day the doctor away.

【2011江苏淮安】 Ⅳ. 词汇运用(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A)根据句子意思,从方框中选用恰当的单词或短语填空。

1. Millie wants to be a when she grows up.

2. I don’t know how many the dog has.

3. The young woman at the gate looks

in a red dress.

4. Daniel didn’t go to school yesterday because

it heavily.

5. This book Simon. I’ll give it back to him at once.

6. It’s very kind you. Thank you for your wonderful present.

7. The children clapped and shouted when they saw their favorite characters.

8. Please at the second crossing, and you will find the library on your left.

【2011温州】 四、词汇运用(本题有15 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A. 用方框中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每词限用一次。

41. My parents are very every day except weekends.

42. If you don’t sleep well, you can drink some before you go to bed.

43. She often a white dress. White is her favorite.

44. Sussan cooked dinner for when she studied in Canada.

45. I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10 years and I’m very good at it.

【2011四川成都】 九、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短语,用其正确形式填空。(共5小题,每小题1分;计5分)

76. He went to bed after he all the lights.

77. Singing and short plays most of the programs in the English Evening yesterday.

78. John doesn’t get along well with his friends because he is pushy.

79. Both of the businessmen felt sorry as their talk without an agreement.

80. Smoking and sleeping late can get

of your health.

二、短文填空。用下面方框中单词或词组的适当形式填入短文空格内,使短文意思正确、通顺(每词限用一次)。(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Once there was a teacher who took all his students for tea. What made the students 1 was that all the cups on the table were 2 . Each of them took a cup and started 3 their own tea, looking at the 4 cups.

The teacher said: “Do you notice your

5 ? You are all looking at each other’s tea cups and 6 of you even envy (羡慕) the

7 cups of others.” Then he went on: “I put the different cups here on purpose!Life is like 8 tea. You all have the same thing in your cups—tea. And yet you can’t 9 enjoy it in your envy of another’s cup. You forget

10 your own life when you envy someone else’s life. So now, taste your own tea!Does it matter from which cup it comes from?”

河南中考历年语文记叙文 篇4

关于视力不好带来的诸多不便,我想,我绝对有发言权。每当摘下眼镜,眼前的世界就变得一片模糊。戴上了眼镜之后,尽管视物变得清晰,近视凹透镜的效果却让周围的一切都等比例缩小,我不得不调大各种电子产品上面的字号,本来设计精致高雅的手机界面一下变得像老年机。随着年龄的增长,飞蚊症也开始困扰着我——欣赏一些艺术品的时候,常常有一片黑色如棉絮般的物体遮挡了视线,在眼前挥之不去。

现在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出现视力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人一听说没有好办法治疗、只能戴眼镜,立刻就退避三舍,甚至感觉前途无望,仿佛天要塌下来一般,总归大可不必。不过是一件没有性命之忧的小事,除了生死,人生本就都是小事。

的确,目前对于屈光不正还没有特别理想的治疗方法,一旦出现了真性的近视,远视散光之类的问题,基本就面临着长时间佩戴眼镜的命运。成年以后,一部分人可以选择进行手术治疗,但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恢复以前的视力。起初我也曾经为这样的问题而烦恼,但很快我就发现烦恼并不能解决问题。人一生当中的困难和挫折可谓数不胜数,学会接受痛苦,才能拥有坚强、走向成熟。跳脱出来一想,视力不好又能算是多大的痛苦呢?至少我还能看清这世界,至少我不像春琴和海伦凯勒一样生活在黑暗中。

众生皆苦,每段故事都有各自的不幸,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辛酸,任谁都无法避免苦难的降临。没有人能永远规避痛苦,区别只是勇者能够接受苦难、化解烦恼,把痛苦看做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人生是一场不断和困难斗争的漫长战役,昂首挺胸走过痛苦的人,才能成就值得喝彩的人生。

怨憎恨、爱离别,人生当中无计可消除的又何止是一些身体的缺陷。我们没有办法阻止的事情太多,。这种时候不如尽人事,听天命。苦难迎面而来,轻舟已过万重山。

挫折和痛苦是人生常事,与其不断哀叹不幸,在无可改变的事实面前哭泣,不如改变自己的心境。一念间千山万水,星移斗转,事物变迁,自己眼中的现实只不过是心情的镜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5

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六要素。

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以《羚羊木雕》为例:

文章写回忆和万芳的友谊以及送给万芳木雕都是插叙。

顺序写法: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要回木雕

倒叙写法:要回木雕——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

插叙写法:爸妈逼索——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要回木雕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简单地说: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例题点拨:

【例题】

①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③“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④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烂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⑤“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广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⑥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⑦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⑧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从文中看,本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什么作为线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时间。答案:秋季。可以从文中“凉云”、“萤光”、“苦雨”等词语中看出。

第二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答案:作者的思想活动。

【点拨】 选文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月儿”“凉意侵入”这些景物和感受都是秋季常用的话题。所以第一题不难判断。第二题只要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几个场景都是作者思想过程的组合,线索也就找到了。

[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5、记叙的详略:

凡是对主题起重要作用,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要详细,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的材料,可只作概括介绍。

例:下面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1)老师假装发怒 (2)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 (3)老师教我们读诗

(4)我们看老师写字 (5)老师帮我排除纠纷 (6)我梦里寻师

注意: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6、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7、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6)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有真实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例题

在风雨中

十四号台风还逞着余威,风一个劲儿刮,雨一个劲儿下。我走进学校大门,不觉怔住了:校园里的树木倒的倒,歪的歪,地上、屋顶上到处躺着树枝。我着急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怎么来上课呢?

我抬起头,突然发现后勤组的小夏叔叔正攀着竹梯,顶风冒雨锯着树枝。一段粗大的树枝压倒在办公室的屋角上,如果不及时锯掉搬走,就可能压坏办公室。

【形象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设置了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小夏叔叔撩了撩雨衣袖子,曲着身子,费力地锯起来。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雨帽吹掉了。我连忙拾起来,高喊:“小夏叔叔,快把雨帽戴上!”他摇了摇头,仍旧一个劲儿地锯着。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操场上,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

树在继续摇晃,小夏叔叔也跟着晃动起来。我的心也禁不住一阵颤动,焦急地扶着树干,不断地叮嘱:“当心!当心!”他镇定地说:“没关系!”

【衬托了小夏叔叔不顾个人安危的人物形象】

终于,那段粗大的树枝被锯掉了。小夏叔叔从树上下来后,深深地吸了口气,他的脸上全是水,分辨不出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汗水了。

第二天开学了,台风也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显得格外葱绿。小夏叔叔背着工具包,又在校园里巡视起来……【和文章的开头形成鲜明的对照;间接地点出中心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描写示例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语文记叙文中考汇编 篇6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 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①襻(p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4 分)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 分)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3 分)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3 分)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 分)

【答案】

1.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2.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3.⑴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⑵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4.不可以。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篇7

一、掌握记叙文的考点

掌握记叙文的考点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题目,而且能了解文章的重点,缩小应试的范围。以下是广东省某年中考记叙文的考点整理。

考点一,了解叙事线索的类型,包括: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和时间线索等。寻找线索的方法有:根据文章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反复出现的事务等寻找。

考点二,理解关键性词语,把握和感悟关键语句的作用。理解记叙文的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关键性语句对揭示文章主旨、点题、推进文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三,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方式、技巧等,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性格等特征。

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等。表达技巧一般指善用修辞手法、正确的语言文字及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类题近年来一直是中高考的失分大项,语言是衡量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写文章一般都离不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才能把握住人物的整体。

考点四,结合情境谈体验,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情境环境,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文章的思路和启发。

二、如何加强记叙文答题技巧

1. 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纲领,是连接文章内部材料的绳索。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理清了全文的思路。

例如:广东省中考记叙文———《词典的故事》题目: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盼望→(%%%%)→(%%%%)→看到希望→珍惜。如果能紧紧抓住“我对得到词典的渴望心情”的开始及“如何得到词典的曲折过程”这条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对应的答案。

2. 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是为了考查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如何概括。考生在阅读全文中,要学会用简单、精辟的词句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形成对全文的总体印象,把握文章主旨。如《词典的故事》一文中通过起因:“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经过:“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结果:“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从而归纳出“我是如何得到第一本真藏书———词典”的。

3. 如何从关键词入手

理解判断关键词语,阐述关键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分辨主要可以结合词语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要注意该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明词、引申词,以及比喻词的含义。另外,要注意把握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的运用,以及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对象。《词典的故事》题目: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在应对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标注的词语为全句的关键词语,“好听”这一形容词反映了作者从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撞”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发现词典时的激动心情。

4. 如何把握关键性语句

理解、把握关键语句的作用和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中的句子主要有直接和暗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的;有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有渲染气氛的;有对文章的中心及主题深化的,等等。其作用主要有:对上下文照应、首尾呼应、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领下文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等等。记叙文《美丽如初》的题目: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作者抓住描写景物的幽美宁静的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从而起到了引领下文的作用。

5. 如何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了解作者对全文的情感思路的表达方式。赏评的角度可以采用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逐字逐句的方法,反复默读语句,找出重点词语与中心语句。也可以分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的目的和意图,设身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6. 如何赏评文章语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赏评的角度可以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着手进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都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人物整体上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中心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是善良、正直、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等;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一般有诡计多端、奸诈狡猾、势利、恶毒、自私自利等;中间人物很少作人物分析,一般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中考记叙文———《让我看着你》的第五题题目: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善良、完美、疼爱孩子、豁达。

三、结语

中考记叙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和主旨,设身处地地思考,逐字逐句地分析考试要点,了解题型对应的答题基本方法,才能轻松把握记叙文的众多知识点。

参考文献

[1]王凡.中考记叙文解题方略[J].拾贝者, 2011, (03) :125.

浅谈中考记叙文阅读之方法 篇8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 问题 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48-01

在初中语文120分的中考试卷中,除了作文50分的重头,下来就是阅读了。而阅读中,最难啃的那块骨头就是记叙文阅读。分值大,难度大,学生易丢分的地方多。大多数学生对这一阅读信心不够。有的学生大量的做题,还是收效甚微。还有的学生干脆避而不理了。究其原因:即使练了,还是错太多。难道记叙文阅读就攻克不了了吗?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决定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反应及平时对他们考卷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想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一、搜集、整理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1、审题不清,考点不明确;

2、答题思路不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全面;

3、理解生活感悟的能力不够,情感体验不到位;

4、表述不完整;

5、答题速度太慢。

二、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解决记叙文问题难度的思考

(一)在课堂精讲中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知识

在记叙文单元教学完后,借助单元里的课后题,带着学生做一系统的归纳。然后罗列出考点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弄清楚这一文体都考查什么。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中的“知彼”。

比如以七年级(上)为例。学生刚进入到初中,重点学习的就是记叙文。《散步》《我的早年生活》《秋天的怀念》《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是写人记事性的散文;《荷叶母亲》《金色花》《春》《济南的冬天》等借景抒情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小说。我们可以采取目录法,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体,搞清楚知识点。

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具体知识点如下: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同一件事)、插叙(另一件事)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记叙的线索: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6、表现手法:

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

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

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二)明确记叙文的考点要求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简明、连贯、得体的相关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筛选、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7、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发觉其内在价值;

8、结合自身体验,对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发现和探究问题。

(三)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围绕文章主旨如何答阅读的整体思维。化繁就简,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

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核心主题。从写作的角度去思考,文章先要确立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选材、构思,最后就是完整地表达,来突出主题,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那我们做阅读,就是先要揣摩出作者的思想立意,即文章的主旨。明白了这一点,就是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然后出题者就会从不同方面来出题。

学生明白了阅读题与写作文之间的来龙去脉,就会放下心里的石头,认识到记叙文阅读题是有据可循的,不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做题技巧方法的训练,学生就易于接受了。

(四)针对考点,梳理归纳题型,总结答题思路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五)结合阅读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做题的顺序,做到快速、有效的答题

拿到一篇阅读,先从题目、首位段落迅速确定文体,接着梳理所有问题(设置的题目一般都是从整体感知题型——细节研读题——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文章的谋篇布局的特点或阅读感悟,是按照人们阅读由浅入深的逻辑思维习惯出题),然后带着问题由前往后阅读,先解决局部问题,是从全篇来考察的题,放在读完全文后再作答。这样节省了来回重复阅读的时间,在熟练把握考点与题型的前提下,也能大大提高作答的准确率。

上一篇:商用电改民用电申请下一篇:幼儿大班教学设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