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精选8篇)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1

内容摘要: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育人这个任务。教师在不断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中。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渗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将影响到今后几代人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育人这个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在不断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就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好教材。饱经苦难的犹太民族能如此出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犹太民族那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祈祷和百折不挠,重视智慧,重视文化、精神教育的民族精神。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领悟到只有保持我们民族每个个体优秀,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二、在教学中渗透树立人生观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识别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所以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在教授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让学生结合课后题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来探讨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同学们被保尔把整个生命献给人类的解放事业的革命人生观深深震撼,纷纷表示要向保尔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读书。

有句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作课前一分钟演讲时,我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中外名人怎样敬老爱幼、关心他人的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尊敬师长的故事,岳飞、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作为演讲材料。让学生把听演讲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写成读后感作为周记上交给我。学生的周记一下子变得言之有物,而且感情真挚。我把写得较有特色的若干篇周记张贴在墙壁上供其他学生观看借鉴,或者抽时间在课堂上让他本人读给其他同学听。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也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爱家乡、爱党、爱人民是我们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感。有一些语文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以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体会到文中的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党这些情感,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例如课文《中国的土地》、《我的中国心》、《黄河颂》、《七子之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枣核》、《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用心爱心专心 1

《始终眷恋着祖国》、专题《长城》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阿里山风光、西双版纳的美景,体会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神韵,回顾长城悠久的历史,领略华夏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美文丰富的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江河山川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在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

我们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好几个省份,行为习惯的差异很大,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比如不遵守纪律,不尊敬师长,说话不文明,不遵守社会公德等。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他们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我深信好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

中华民族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尊敬师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授课文《我的老师》时,我利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开展辩论会,让学生明白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学生起码的行为规范。

针对初中学生语言不美,乱给同学、老师起绰号现象,结合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要讲文明话、做文明事。事后一位女同学在周记里告诉我:“老师,谢谢你。以前同学们常叫我侮辱性的外号,使我感到自卑,抬不起头,通过这堂课,班中乱起绰号现象明显好转,他们也不再叫我绰号了,我重新树立起了自信心。”看着学生的周记,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没有想到短短四十五分钟有这样的收获,从中我体会到思想教育对学生影响之重大。

五、在教学中渗透感恩之心的教育

疯狂英语的李阳老师说“凡事感恩,经常向人表达感激之情,这是中国青少年最缺失的!”此言不假,有一次当堂练习半命题作文《假如我有》,有一位同学在作文《假如我有魔力》中竟然这样写到“假如我有魔力,我要将我的父母和我校所有的老师都赶到南极去,让他们永远都不能回来”。看了这样的文字真的让人感到痛心,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已迫在眉睫。因为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对于孩子们良好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了让孩子们从小积聚感恩这笔财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一)品味感恩内容的美文,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下用心去感恩,“体会到感恩让我们变得快乐”(阿尔伯特·克拉克言)

(二)用心去感受别人特别是父母亲的关爱。学习课文《父母的心》、《背影》等,让同学们用语言来表达出对父母关爱的感谢。

(三)最后像《七颗钻石》中的小女孩一样用行动来报答别人的关爱。每天感恩一人,让感恩成为习惯。鼓励同学们试着每天向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陌生人等)用语言表示感激,配合“感恩校园行”征文活动,要求学生抒写感恩内容的文章,转换角色编演课本剧,体悟感恩带来的快感。就像歌曲《感恩的心》中所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孩子们心中常存感恩之念,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为值得他人尊敬的人。珍视别人的付出,并用行动来表达对他人付出的尊重,这不就是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孩子该有的吗?在《感恩之心》的专题课上,同学张某说:“我原来特别挑食,不是嫌妈妈这个菜烧得太咸,就是嫌妈妈那个菜

用心爱心专心

2搭配不合理。有一次,爸妈都不在家,我实在太饿了,就学着妈妈平时做饭的样子,想烧个蛋炒饭先对付一顿,没成想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炒出来的饭,还是我生平吃过最难吃的蛋炒饭了。通过这次经历,我才真切地感受到爸妈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也应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了。”其他同学对张某的想法表示赞同。我一下子觉得孩子们在瞬间长大了„„

六、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类”,可见劳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但现在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好逸恶劳者不在少数。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明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布置学生一份特殊的回家作业,那就是每天至少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哪怕是盛饭,收碗筷这样的小事情。原来不知劳动的艰辛,对别人的劳动果实不懂得珍惜的孩子们,现在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觉得劳动者是伟大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的。

七、在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助的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结合单元口语交际的有关内容,我让学生以《集体主义现在还要不要》为题展开辩论,让他们明白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以此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家庭、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品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但他们毕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他们的品德的形成更多地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我们教师首先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在现在的初中语文教育中, 很多学生作文写的不好主要的问题还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指导不到位引起的, 很多时候教师的教育都是照本宣科、一味的教条主义或是单纯的为对付考试而进行教学, 针对着最终的考试而进行语文教学, 这样最终也使语文教学的道路越来越狭窄。所以, 当前我们必须要从最根本上来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并且不断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深度, 保证我们最终教学目标实现。

一、全面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出是按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的, 语文素养主要就是以语文学习为中心, 内容丰富, 涵盖了语文知识、学习方法、语文能力、语言积累以及思想品德多方面的结合, 是按照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法和能力、知识和积累三个维度来提出的。这种素养的养成就需要学生们有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和不断更新知识水平的能力。同时养成这种素养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提出:“当前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应该只是把这当成平常教学的附加任务, 而应该注重在平常教学中做好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我们从这个内容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并且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既能从教材中学习人文精神, 也要让学生走出教材从实践中扩展知识。坚持做好对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培养途径。

2、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一致

做好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一起来进行。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是把语文教学作为单纯的技术训练, 也不能把语文同政治课程等同。需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的特殊性, 同时注意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 从整体上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建立起课内课外的实践性的新语文学习和注重学科间联系的基础上实践“大语文”思想。做好在提高学生当前语文素养和知识前提下, 为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和整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好当前语文课程的整体特点

要想做好语文教育必须做好语文实践培养, 从整体上来提高人文素养。要想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 必须注重以下两点:

1、注重实践重要性, 从实践中培养良好语感

众所周知, 各个国家的母语教育都有自身所具有的基础、资源和特殊语言环境, 但是学习母语也不能只是单纯的靠被动传授, 而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做好体验、感悟和学习, 从而逐渐掌握语文学习规律。例如:人教版的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课文主要就是侧重于人文知识。《邓稼先》所讲述的主要就是——我国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成长以及他的民族情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主要讲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变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孙权劝学》主要就是讲述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的惊人成长……从中, 我们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感性来感悟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就需要在一定环境下多读应景的语句来感悟。比如孙权劝学可以让学生模拟场景读文章内容来感悟孙权说话时的口吻和心态, 让学生感悟到文本内容并培养良好的语感。

2、在日常教学中熏陶感染, 不断的潜移默化

在日常的语文教育中,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日常感悟的积极性调动, 并不断做好对学生的鼓励, 多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书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 在课文教学中, 学生们对孔乙己这个人物都能很好的理解, 但是在做文章整体的思想总结是, 往往却是对那一时代下科举制度的悲哀和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之深, 对当时的封建教育和社会状况都提出了异议, 难道封建社会现实都是那么残酷吗?但是我们反观历史发现, 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下这种现象其实都是存在, 不过同时这些也有当代的局限性, 可见传统概括还是具有片面性的。

三、发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发展语文教育中不断发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不断的改变以前的单纯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来做好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从整体上来做好对学生的发展。我们倡导发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 学生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不断开发潜能、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的学习成长, 从而张扬个性和弘扬主体的过程。学生是教育的根本, 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发展这三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最终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并能培养出良好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发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要求教师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握好“放”和“导”。“放”是需要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导”是需要教师也应该做好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 从而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好知识。同时教师也要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态度下, 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合作, 从而在学习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叶国品, 叶少平.构建大语文教育观[J].文教随笔, 2007 (02) :119.[1]叶国品, 叶少平.构建大语文教育观[J].文教随笔, 2007 (02) :119.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3

摘要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去语文化”的倾向,使得语文阅读课逐渐变味。语文姓“语”,理应让学生们合英咀华,感受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韵味;教师理应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用教语文的方式投入语文教学。为此,笔者从语言研读、课堂情感、课后作业三个方面对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回归“语文味”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味回归实践

笔者作为语文备课组长,通过对同一年级不同类班级的问卷调查,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具体分析在语文课上学生究竟想学什么,并出具相应的数据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探究。近些年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在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时注重强调“语文味”,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落实,希望以此召回语文阅读课的“魂魄”。

一、课堂教学注重语言研读。凸显语文味

很多时候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一味强调主题教育、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舍弃了语文味,浮光掠影的分析、拓展延伸使得课堂“语文味”日渐淡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呢?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笔者认为第一要义就是要注重语言的研读,从而在“文眼”的咀嚼中感知作者的文字之妙、情感之真,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有这么一句:“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汪曾祺老先生在《关于小说语言》一文中对这个“剩”字是这样解释的:“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子然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不投机。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在我们分析文本的时候,如果想到这样的解释,课堂就应该渗透出“语文味”来。

其实,很多慧眼独具的教师一直执着于此。南师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的一次讲座给我印象极深。文本中林黛玉见王夫人时屋内是半旧的靠垫,可为什么贾府这么富贵的地方还用半旧的靠垫呢?学生沉浸文本,研讨过后明确:其实这才体现了曹雪芹的见识广博,贾府的外部装饰都是十分富丽堂皇的,只有王夫人的内室才用了半旧的家具。因为全是崭新的话,就显得太过富丽,就成了暴发户的形象:而如果全是破旧的话,就又显得寒酸!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半旧”这个词汇的原因。还有,贾府是名门望族,是皇亲国戚,绝对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因而,用“半旧”一词来体现其有文化、有涵养。王夫人内室的“半旧”家具,才真正体现了贾府的富有和地位显贵。

王老师的分析让我感触颇深,因此在研读文本时加大了语言揣摩的分量,如在讲授杨绛先生的《老王》时,笔者深刻地挖掘了的重要词句的内涵,将整篇文章的人物情感彰显无遗。如《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什么叫“镶嵌”?这里为什么用“镶嵌”?你读出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追问下去,就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核,领略到文本中那种独特的情感与思想。再如《老王》中有这样一句话:“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我问学生为什么是“住在那儿多年”?这体现了老王怎样的心里状态和生存状态?实践下来,这种抓住文本关键字眼的分析比无目的的反反复复的分析要来得有力得多,且让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或许,字词就是制作“语文美食”的好原料,“语文味”正是从对具体语言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

二、课堂教学注重情感研读。体现语文味

在情感的研读上,不少阅读课堂要么失之于单一,要么偏颇于说教,政治色彩很浓郁。如何体现“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让我茅塞顿开。

王老师讲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词,在文本字面意义梳理完成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征途之上,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然而在纳兰的记忆中,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画面呢?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的家乡,走进他的故园。这个问题就将学生从文本理解带入到情感理解。当学生投入地想象纳兰与家人在一起的各种美好情景时,王老师就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故园”的深层次理解。什么是故园?——故园就是遥望星星、遥望月亮的惬意。”“什么是故园?——故园就是和妻子儿子睡在一起的那一份舒坦。”什么是故园?——故园总是和月亮连在一起,总是和月饼连在起。”突然话风一转,“可是此时纳兰却在征途上,故园的美好情景只能是词人记忆中的片段,他没有父母的关怀,那只有什么呢?”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大声地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里没有灿烂的圆月、香甜的月饼,这里只有什么呢?”学生似乎通晓了词人的情感,齐背“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里没有跟朋友相聚的欢快,没有与妻儿相见的温馨,那只有什么呢?”学生再一次地大声齐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此刻全体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投入到词人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之中。然后王老师顺势追问:“当这些画面在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中都写成了一个字的时侯,作者的心能不碎吗?还有什么碎了呢?”学生做了十分精辟的回答——“心碎了,梦碎了。愿碎了。情碎了。”

这段精彩分析,就在于它既紧扣了文本来组织起有效对话,又通过对话把握了词人的情感,把诗歌的理解引向了深入。这样的课堂既充满了语文味,又让学生如沐春风感悟了诗词的深层情感!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当更凝练、更厚重,阅读教学方能更实在、更有效。

同样,笔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中,也注重了语文味的情感研读。如在疏通了文言字句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柳宗元面对西山,究竟获得了怎样的精神感悟?柳宗元的笔下的西山之景与其创作于同一年的《小石潭记》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呢?经过师生间的研讨得出:《小石潭记》侧重抓景物特点,细致描摹,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则偏重于主观感受,其所写之景则多为“主观之景”。进而学生领悟到被贬于穷山僻壤的柳宗元,怀才不遇,遭人诽谤,他才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这种注重情感研读,让学生眼前一亮。兴致颇浓!教者与学者都有所得。

三、课后作业注重创意设计,彰显语文味

笔者认为让“语文味”浓郁起来,不仅停留在课堂以及文本的研读上,作为课堂的延伸和巩固。在作业上也要下一番功夫。

笔者在如何就作业也能彰显“语文味”上发现了一个切入点:学生作业的小标题千篇一律的“抄词”、“积累成语”、“分析文本”、“小练笔”等,实在无趣。在作业分析时,笔者特别强调自身和学生要在拟题上进行创新!一段时间下来,无数“牛刀小试”赫然出现在作业本上。于是,学生对语文作业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孩子们的才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语文作业的质量让人刮目相看。如积累成语时。命名为海滩拾贝、词海漫游、温故知新、历史的记忆等;分析文本时,命名为评头论足、徜徉书海、百味人生、含英咀华、朝花夕拾、指点乾坤等:鉴赏诗词点评时,命名为咬文嚼字、粉墨人生、浮想联翩、采撷芳华、笔上春秋、明月清风书香正浓等;训练文笔时,命为闲情寄趣、心灵鸡汤、心香一瓣、锋芒初露、再续前缘(续写)、美文飘香、大显身手、小试锋芒、舞文弄墨、我型我秀等。自此,学生作业的标题“语文味”十足,对语文课也兴趣激增。

此外,对学生课后作文的训练,笔者也不急功近利,从不追求一步到位,少用高考或模考的现成题目,而是常出一些很具文学味的题目让学生练笔。如在上完唐诗选读后,我布置练笔作文《邂逅一位诗人》、《月上柳梢头》、《春去花还在》;在经受过现代散文大家的熏陶后,我命题《风雨中的那把伞》、《懂你,渐老的母亲》、《听来的故事》等练笔题目。学生在这些具有文学味的题目中畅游,结合着课内文本,逐渐参悟了作家写作的“三个维度”——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珍爱,对时间的追问。久而久之。学生精神成长明显,自身的作文的水平也逐渐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方案 篇4

摘要:阅读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断)。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且,从教材上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老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种概叹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由此可见,阅读教学面临着重要的困难。但是,阅读教学有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吴燕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一是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即:教师要找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定位,正确认识到自己是引导者而非权威者的地位,不过分地享受决策权,要放低姿态,学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还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收”和“放”的度,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二是有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直观感受,整体把握文章的意境;还可以组织一些诸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班轮赛等形式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感情。第三是,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文章,还可以举办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比如读书角、读后感征文比赛等等。

范廷俊认为: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让学生产生兴趣继而爱上阅读的目的。这种新的教学法就是趣味教学法,即采用一些先进的、有趣的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并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在使用这种教学法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精心设计文章的导入语。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引入所讲的文章,还可以采用一些对比学习的方法,在讲一篇阅读时,可以先用一些与所讲文章向相关的内容作为引导语。二是注意提问题的方式。在提问题时,可以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式,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提问。三是要善于表扬学生。

王现强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二是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习惯要做到一粗、二细、三精、四记。四是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同时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李月清认为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运用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品味法。这几种方法要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使用时要灵活,不落窠臼,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陈绍宜则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识字与写字能力的培养,加强词句的训练和积累,阅读课文还是要坚持以读为本。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尽量进行综合训练,减少单项训练。以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愿望。

朱成友则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滞后、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足、阅读教学被动性较强,学生缺乏个性化阅读的发展现状上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手段。即,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加强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通过这些手段,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综合运用教育学、语言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能力,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张自力在结合他本人的教学实践下,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了一下几点的建议:一是采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二是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三是提倡个性化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管淑芬在总结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亟待解决问题(如: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无法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正确地发挥。)下,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一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二是通过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三是鼓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付淑萍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则提出了以下的几个建议:一是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如语文老师可以加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注重阅读的基础训练,小学语文教师平常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些基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其基础知识得到训练和巩固;三是借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难懂的课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增强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篇课文,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付淑萍还特别强调,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阅读难度的梯度增长,注重阅读的基础训练。

宋国友则认为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激发阅读兴趣,注重个性化阅读;二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写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教学生活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研究思路:本研究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已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本研究的难点是:实践要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试验,工程量大,耗时长,人力物力投入大。突破方法是号召有意向的学校,在一个学校的选择一个年级的几个进行实验对比,这样,只要六所学校参与即可,而且学段不同,不会影响学校里其他年级的学习进程。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研究小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实践,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研究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地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大范围进行推广应用,促进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法。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做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研究预期效果:通过此研究:

(一)学生形成强烈的读书愿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学生掌握一些科学读书的方法。

(三)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指导方法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整个学校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吴燕清《学周刊》 2014年第4期

【2】《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范廷俊 《学苑教育》2014.2

【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王现强 《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2月第7期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采用的方法》 李月清《才·智》

【5】《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陈绍宜 《学科教学》 2014年3月28日

【6】《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朱成友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7】《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张自力

【8】《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管淑芬

【9】《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付淑萍

【10】《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宋国友 《赤子》2014.02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部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5

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了班级授课以后,人们就在追求有效教学方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效教学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纵观这一切教学变革,或者着重于改革课程体系,或者着重于改变授课的方式,或者着重于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无论怎么改革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内容,最快、最好地造就人才。

一、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

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含义:(1)有效教学是基于预设方案的教学。(2)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3)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富有成效的教学。(4)有效教学是重视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求知欲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我们目前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一个个小孩子都成了一个个小老头,语言表达不完整,认识事物不全面,书写能力不健全,出现很严重的厌学情绪。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他们一味追求效率,而忘记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三、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改进“听”的方式

“听”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听范读课文、听背景音乐、听情境音效,但是,听应该是较好地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表达方式的途径。“听”由于看不到文字,就必须聚精会神,要听懂文字、要听明白,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听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就是“再现”知识的过程,更是“创新并变为自我语言的过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一个章节,一段文字,再进行回答问题,复述文章,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策略二:改变“说”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的习惯用语多,导入语不够精练,有时,教师操之过急,不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学生思维的阀门还没有打开,教师就自己问自己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跑,没有个人观点和主见,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差异,如果教师改变“说”的方式,用多种形式进行提问,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自我调整,认真积极地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策略三:丰富“读”的形式

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起着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指导的不明确,层次的不提升,则是低效与费时的,教师往往在指导时,让学生读,“你来读”“他来读”读来读去,技巧、方法、情感的确立与落实都不明确,教师应该在读之前,提出合理的要求,清晰的问题,用范读引领,学生议读,使朗读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手段,理解语文的桥梁,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四、实施有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实施有效教学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形式,效果得不到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课堂上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实很多缺乏有效引领。老师提供讨论的话题是否值得讨论;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是场面的热闹。

2.对学困生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老师需要关注的很多,小组合作时如何指导成了话题。往往课堂成了优生发挥的舞台,学困生很难有开口的机会。导致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差。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课堂进行了微调:

事先按照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分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科学地搭配进一组。调整座位,将小组座位调整成三角形,方便孩子们讨论交流。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避免问题多而杂,孩子无从下手。然后,我们请优生组织每次的交流活动,形成固定的模式。比如说优生像个小主持人一样主持:我们来讨论,请你先说,我来总结一下等等。让学困生先说,接着中等生说,最后优等生说。说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给予帮忙补充。这样每个人都必须说,就避免了学困生怕开口的坏毛病,也让他们得到了发展。我们的小组也不是固定的,得到发展的进步大的学生随时调整座位,调整发言的顺序。孩子们在活动中没有感到被忽视,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高兴。在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对于合作的方法方式给予指导;对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促进他们更快地发展。汇报学习时,方式也多样。我们除了让孩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也分类汇报,比如简单的读词读句,我们请学困生回答。为了让孩子们没有“标签”感,我们通常会这样说:“请左边的先回答。”

总之,打造有效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敢于掀开有效教学的神秘面纱,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正视课堂。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才能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让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

参考文献:

小学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 篇6

一、在教学中,依据字理识字的原理,主要可以运用了下面三种教学方法:

(1)“一个家族的字”──形声字举一反三识字法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形声字约占70%,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来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生字,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我在教学中将声旁相同的汉字称作“一个家族的字”。而且告诉学生,一个家族的字,声旁相同,形旁表示的是什么,那么这个字就与它有关。例如《美丽的小路》一课时,要求认读的字中有一个“浇”字,学生一看是“氵”,马上就反应过来,“浇”与水有关,所以是“氵”。按照同样的原理,学生明白了“烧”与火有关,“绕”与丝线有关.这样,我们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举一反三,学生一下子就认识了五个生字,而且大略知道了这些生字的意义,这对于他们避免写错别字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他在写的时候会联想到这个字与自己写的内容的关系,而从字列中选择合适的字。

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偏旁表示的含义。学生了解了偏旁的含义后,就能根据字形去理解字了。例如:

“冫”古字“冰”,意寒冷;

“礻” 示,与神祗、祭祀、宗庙、祸福有关;

“宀、广”房屋,作意符与房屋或居住有关。

(2)依据字形猜测字意,理解文字内涵──新“加一加”识字法

在学生用“加一加”或“减一减”识字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进行加减,而应该让学生经过思考尽可能地说出与字形相关的“加一加”来。如“肤”字,要让学生能说出“月字旁”是形旁,表示与身体有关;“夫”是声旁。“月字旁”加“夫”字,就是皮肤的“肤”。其实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是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的。如在学习“穷”和“富”这一组反义词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字形想想:字意与字形有什么联系。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穷人哪怕用尽了力气,也只能住山洞,因为„穴宝盖‟表示的是洞。„穴宝盖‟加„力‟字就是„穷‟。”“古时候的富人的标准一定是有一间大房子,因为宝盖头表示房子,有人口,有田地。一房一口一田加起来就是„富‟字。”

(三)、在生活中识字

只要你走上大街,你的眼里就会充盈各种招牌、广告、警示。孩子们每天都要从街上经过,他们的眼睛会好奇地看着窗外的世界,他们也会看到那些东西。可是,他们并不在意,也不知道那些字说的是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开展 “汉字就在我们身边”的识字活动。要求学生认认他所见到的招牌、广告甚至是物品的名称,把自己喜欢的记下来,再带到学校与大家一起识字,一起交流。

在学生汇报中提到的物品名称、招牌、广告中既有他们在教室里认识的,也有自己问家长而认识的。应该说,我们班上已经有了一个识字的良好氛围,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汉字,自己在课堂里学到的汉字也派上了“用武之地”。今后,他们还会留意到身边的另外一些有趣的语文现象,如人们用错汉字的现象,还有各种生动有趣的广

告,各种公示、布告、广而告之等等。只有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的才是学生掌握的最有效、最牢固、最实用的语文知识。

(四)“汉字开花”,联想识字

“汉字开花”是我在陈树民老师的《“汉字开花”,引发“联想”思维》一文中看到的这个称呼,“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在„识字活动‟课的过程中,老师为了充分发挥汉字的联想功能、提高课堂识字功率、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汉字的特点二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这种游戏活动,只作为整个„识字活动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小小的插曲。”“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认识的某一个汉字为„中心球‟展开联想,发展思维,向四面八方发射,就像一朵绽开的花,花瓣向四周展开一样。只要是与这个字有关的事物都可以说。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突出识字这个重点。”这种识字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不在这里赘述,我觉得它还能以小见大地引导学生触摸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是孤立地让学生识字。

二、组织形式:

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为基础,组建学习型“任务小组”。

三、预期成果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7

清代学者陈宪章曾说:“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从现代的教育观念来说, 古人所说的 “觉悟之机” 其实就是学生课堂的“生成”。 如果我们重视了学生课堂“生成”的东西, 就能够使学生获得“觉悟”并引导他们获得“长进”。 为了使学生获得“长进”,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行为, 在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评价阶段很好地处理课堂教学“生成”的东西。

一、教学准备阶段

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生是否带着问题去听课。 学生如果带着问题去听课了, 那么他的注意力指向就很明确, 课堂听课的效率就高。 如果还能配合上学习的实践操作, 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就容易得多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 教师在课堂导入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思维方向引导的作用是很大的。 语文教师巧妙地设置了疑问, 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势必目标明确、注意专注,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专业素养了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3 课《白鹅》的时候, 我就在介绍丰子恺先生和交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 想一想“抗日战争时期, 丰子恺先生在重庆沙坪坝庙湾地方自建了小屋并在此居住了三年, 为什么离开的时候对小屋毫无留恋却对屋里养的一只白鹅恋恋不忘? ”通过这样简单的引导, 既明确了学生阅读的注意方向, 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学生阅读完毕后, 我马上抛出了“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是喜欢还是讨厌白鹅?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你知道课文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白鹅的吗? ”等三个问题,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从课后的教学效果来看, 因为有了这个小环节的处理, 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和方向就确定下来, 为接下来的课堂高质量生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实施阶段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生成,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教学实施阶段, 为了更好地把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一个较好的做法是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生成, 用小组为单位的交流展示来巩固生成。 特别是在重点语段的研读阶段, 成熟的小组合作可以保证学生畅所欲言, 让学生的多样思维得到碰撞, 做到集思广益、触类旁通。 而交流展示可以使得小组内形成的成熟、正确、有代表性的观点在班级内成为共识, 使不甚成熟、不够正确的观点在班级内得到论证、修正。 这样的话, 学生的课堂生成就因此得到了巩固。

还是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3 课 《白鹅》为例。 在课文研读阶段, 在引导学生体会白鹅叫声的高傲的时候, 我就势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思考:“假设白鹅会说人话, 那么当它见到生客时、看到篱笆外有人走过时, 或者是吃饭时有狗来偷食它都会说些什么? ”然后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 同时要求各小组完整记录学生的种种设想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结果表明, 正是因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展示的教学行为, 使得学生的生成特别成功。 从各个学习小组的发言来看,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出乎意料的深入, 答案也是丰富多彩, 充满着童真雅趣, 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三、教学评价阶段

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成并不总味着课堂教学到此已经圆满成功了。不管学生的课堂生成以什么样的方式得以表现, 教师的教学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教学评价的阶段, 有三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其一是纠偏, 从学生的交流展示, 我们发现了学生生成的不足或是错误的地方, 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其二是总结, 学生生成的东西是正确的或是很有创意, 教师要及时加以表扬, 对于学生众说纷纭且都有道理的时候, 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归纳, 让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 其三是提升, 学生的课堂生成更多的是随性、感性的, 这些东西虽然处处闪耀智慧的火花, 可惜却是缺乏学科专业的深度。 所以说, 教师还是应该多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角度对学生的课堂生成做提升, 去示范、去引领学生语文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学习生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除了教学准备阶段的导入和引导自主学习环节、 教学实施阶段的小组合作和交流展示环节以及教学评价阶段纠偏、总结和提升等教学行为需要加以注意之外, 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探讨。 但是不管教师怎样组织教学, 我们都要遵循这样的一条原则, 那就是总是想着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摘要: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效益的最主要因素。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方式, 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行为,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评价阶段很好地处理课堂教学“生成”的东西。

关键词: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教学效率生成,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光烈.谈谈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

高中语文活动教学的研究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将“活动”巧妙融入其中,将传统单一的语文教学进行改进。让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内、课堂中,開拓了语文教学的领域范围,更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语文活动的开发与应用一定要注意到诸多的问题,不能急于求成。在本篇文章中笔者浅要分析对语文活动教学的研究。

一、“活动”不脱离学生

教育事业的主体是学生,语文教学中的“活动”当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活动”设计的时候切记不可脱离学生,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和他们的特点出发。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平等的舞台上与学生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后,要将学生特点的差异性融入“活动”的制订中,从学生整体出发,全面、客观对待学生的特点,不要以偏概全,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语文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学生才是一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当然,不脱离学生也不能脱离教材,教材是前任走过的最简捷、最正确的总结,所以,“活动”要在学生和教材共同的基础上进行编策。

二、“活动”要符合实际,不能脱轨于生活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即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育人则指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将来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领悟到这些道理与文化,但是“活动”的设定不能太过浮夸、太过虚无,这样学生将会无法将“活动”付诸于实际,“活动”将失去其价值所在。列举一个实际进行过的语文教学“活动”:在春季,学校组织学生去自然风景中领略自然景色之美,在其过程中教师积极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去获得心得,回到学校之后,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将所见所感落于笔下。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学生和生活,二者缺一不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领悟其中的奥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下一篇:先进工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