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学习心得(精选8篇)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三项法规和《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对于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管理、规范廉洁从业行为、推进重点领域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文件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央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的决心,充分说明法规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认真学习xxx同志在“在公司党组学习贯彻全国纪委座谈会精神专题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体会到: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央颁布实施四个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中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出台了四个反腐倡廉重要文件,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高度重视,表明了中央加强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工作力度的决心,反映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法律认识的新发展和新高度。二是切实抓好四个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抓好四个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对
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矛盾,取得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新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真学习四个重要文件,是加强我所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重点学习《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准确把握规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切实增强廉洁从业意识,严格遵守廉洁从业行为规范。在颁布实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强调重在预防的原则。二是针对性强、政策界限分明,充实了有关工作要求。三是明确责任并规定了相关处理措施。四是为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完善了制度依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在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国资委等四部委2004年颁布实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的基础上,一是进一步细化充实了廉洁从业的要求,增加了中纪委二次全会提出 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七项要求”等有关内容,从维护国家和出资人利益、忠实履行职责、正确行使经营管理权、规范职务消费、加强作风建设等五个方面,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从业行为明确了政策界限,划定了“红线”。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实施与监督措施,明确规定了“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情况要向出资人报告、职务消费情况作为厂务公开的内容向职工公
开、建立领导人员从业承诺制度具体要求,设计了日常监督检查和进行评估相结合的监督保障制度,实现了对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行为监督检查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是进一步强调了责任追究,明确了警示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四种处理方式,同时规定了违反规定“减发或者全部扣发当年绩效薪金、奖金、造成损失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等相应条款,增强了制度的约束力,体现了权责相适的原则。
一、学习新《条例》——选拔人才的“制度伯乐”
新《条例》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从制度层面改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以突出问题为导向, 针对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跑官、要官、拉票、贿选、裙带关系、利用职务谋取好处等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的改革措施, 是今后选拔人才的“制度伯乐”
一是新增加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一个章节。公开选拔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把能力强、敢创新的干部选拔上来, 打破了论资排辈的熬官梦, 真正为锐意进取者提供公平的晋升平台。
二是在基本原则中新增加了“以德为先”的选拔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强调了“德”是重点。“德者, 才之帅也;才者, 德之资也”。有德无才办不了事, 有才无德办不好事。所以要将“德”作为一条“红线”, 牢牢树立在组工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心里。
三是规定破格提拔必须从严。对破格提拔情形的详细规定, 是新版《干部任用条例》中最大的加法之一。新条例详细规定了什么样的人可以破格提拔, 又对破格提拔情形作出规定, 还提出破格提拔干部必须从严掌握, 不得在任职年限上连续破格, 不得越两级提拔。
二、落实新《条例》——“伯乐”能识“千里马”
学习《条例》关键在落实。《条例》的基本精神, 就是“选什么样的人, 怎样选人”的问题,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 只有不折不扣地将《条例》落实到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才能真正识“千里马”, 把真才实干和群众公认的好干部推上前台。
首先严把入口, 防止“带病提拔”。在人才的选拔工作中, 选人既是选才, 更是选德, 从其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这些方方面面, 去深入了解干部德的表现。要善用“广角镜”, 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德才的内涵和标准, 做到全面的谋人, 谋人全面;要善用“望远镜”, 立足长远, 看潜能, 量才使用;要善用“变焦镜”, 在实践中验证德才, 从动态中去选人才。在考察干部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民主测评、问卷调查、群众谈话等方法, 关注干部人选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看待名利地位的应对表现;综合运用计生、审计、监督检查、信息公开和信访举报等相关信息, 全面审视干部品行。对于干部任职公示期间所收集到的群众反映, 要认真核实, 确定没有问题才能办理任职手续, 以确保提拔任用人选德能勤绩廉都能符合要求, 保障人才队伍建设。
其次严查违规, 整治不正之风。组织部门必须严厉查处违规用人行为, 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实行“零容忍”、坚决不放过,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让那些搞不正之风的人不仅捞不到好处, 而且要受到严厉惩处。新《条例》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从上至下, 贯彻落实, 加大违规用人案件通报、曝光力度, 警示震慑, 既要让跑官的人不敢冒然去打招呼、说人情, 更要让有用人权的部门、有说话权的领导慎重自危。使“官”无处可买、无人去卖, 让买卖无法成交, 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自觉监督、自我监督的良好格局。
第三严守纪律, 坚持公道正派。组织人事部门要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在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同时, 更要把干部监督工作做到实处, 既做好考察工作, 又监督用人风气。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 管干部的干部, 既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做学习型、知识型、实干型相统一的干部, 还要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修政德, 带头维护干部工作的严肃性, 坚持原则, 坚决抵制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在选人用人工作上, 要努力做到自重要慎微、自警要慎权、自省要慎思、自励要慎行, 树立公道正派的组工干部形象。
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政治精英,执掌着公共权力,其言行往往与“公共利益”相涉。得体适中、合法合理的言行,往往能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失体欠妥、非法无理的言行通常会招致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和削减。在公共事务领域,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游刃有余地做到言行得体适中、合法合理呢?
多些正气 拒绝邪气
子曰:“政者,正也。”在古老的政治思想里,为官者的首要伦理原则就是秉持正义、公正做人、胸怀正气、做到己正而正人,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楷模。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曾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正气,就要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一切优良传统和作风,并与各种歪风邪气及腐败行为作斗争。借用中医理论:正气是人的生命健康得以延续的基础,邪不胜正是健康的前提和保障,若出现相反情况,那么这个人就会患病甚至危殆。其实做人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倘若一个人缺乏正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邪已胜正”,那么这个人待人接物往往就会秉持“人性恶”的观点,面对利益的选择,他首先想到的只会是“自利”,而不是“利他”或“公利”;面对邪恶,他首先想到的只能是“自保”、“屈从”而不是直面以对,与之抗争。我们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宗旨的忠实实践者,社会公众和职业道德都对其提出了超越普通公众的更高要求,具体到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当中,就是要做到“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始终保持“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和实现者的良好形象。
领导干部如何修炼“正气”?根本途径是:始终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党性修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做到时时警醒、事事自诫,坚定与歪风邪气势不两立的正义观。
多些硬气 远离奴气
公共管理是门职业,公共管理者是这门职业的忠实从事者,他们不是特权阶层,更不能被简单地视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我国,公共管理者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他们通过有效地处理公共问题,为社会公众谋取公共福祉。从公权力的来源和公共职业设定的逻辑关系角度来讲,他们是人民的公仆,从人之为人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讲,他们又是与人民地位平等的普通公民。出于职业管理的需要,可能存在上下级的岗位区别和权力掌控大小的分类。但是,从工作目标和奋斗宗旨来看,不同层级的公共管理者又都是一致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讲,不同阶层的公共管理者的人性与地位也是平等的。因此,在工作中,每位领导干部应当坚守“客观真理”和“公共利益”的尺度,敢于与意见向左的上级领导据理力争,而不是唯唯诺诺,一味地附和领导、屈从领导,这就是所谓的“硬气”。在现实中,有硬气、敢于与上级领导“就事论事”、“据理力争”的领导干部不少,但在上级领导面前毫无原则、不分对错、一味服软的领导干部也大有人在。这类人常常自我开脱的一句话是“官大一级压死人”。说到底,他们是自私的表现:怕责备、怕丢官、怕影响提拔等。建国后,曾先后主政江苏、江西、任职时间最长的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同志,在政治风云变幻的文革时代就曾多次直言不讳,“顶撞”毛泽东,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他之所以敢“顶撞”,是因为他足够硬气,之所以硬气,是因为他怀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心,能够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到第一手客观材料。这叫不唯上、只唯实、有理有据、大公无私。反观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上级一脸奴气,对同级一脸和气,对下级一脸霸气,这样的领导干部始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此,又何来硬气?这样的领导干部又怎能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为公共服务呢?因此,苦练“硬气”功,是当前许多领导干部应当好好补充的一课。
如何修炼“硬气”功?首先,要明确自己权力的来源和责任对象;其次,针对公共问题要善于收集和提炼客观真实材料;最后,必须注意“硬气”应当讲究策略,而不能一味“蛮干”。
多接地气 莫显贵气
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说明,当前我党在群众工作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大政治优势。针对如何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胡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对于这句话最通俗、最形象的表述是领导干部要常接“地气”。接“地气”要求领导干部从办公室走出来,甩脱身上养尊处优的“贵气”,深入一线,融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倾听民声、民怨,做到为民请愿、为民帮办。这既是我党一直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工作作风,也是党员干部获得最真实一手决策资料的最佳途径。
现实中,我们许多领导干部“天线”架得很高,热衷于与上级搞关系,接地气严重不足,难免头重脚轻。他们对基层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下级的汇报,对于汇报的真实性自然也无从查证,因此,出现众多的决策失误、数据打架、胡乱指挥现象。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做决策;有的调研走过场,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浅尝辄止。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有着深刻教训的。习近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多接“地气”,既应成为领导干部长期坚持的工作习惯,也应成为领导干部获取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练好接“地气”之功。
多些廉气 杜绝腐气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的利益有关。”人在利益诱惑面前,难免会出现思想动摇,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利益的牺牲品。领导干部占据重要岗位,掌握关键权力,因此,面对诱惑是否能把持自己,不仅攸关其自身的仕途官运,更会影响到党政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任何现代民主国家都将打造“廉洁”政府作为公共机构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廉洁”何谈政府“公共性”?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三个更加”表明:一方面反腐倡廉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我们党建设的中心内容之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党对于反对腐败、净化自己的决心和勇气。领导干部要当好决策者、服务者,首要的就是能“廉洁自律”,做到“两袖清风”,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中,抵制住各类利益的诱惑,完成我们党的服务宗旨。腐败问题是公权力领域中的痼疾,古今中外,无论发达抑或落后,无论资本主义抑或社会主义,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公权力腐败的考验。据中纪委统计,2011年,因腐败问题被处分的县处级以上干部有4 843人,被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777人。有数字说明,当前我国反腐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国反腐倡廉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严肃查办案件和注重预防腐败相结合。”法制建设、司法追查、群众监督等,都是外在的反腐手段,而只有领导干部自己真正意识到“公权”的内涵、“公权”的限度以及“公共利益”的神圣,才能注重自身“廉气”功的修炼,减少、杜绝“腐气”。
多些客气 别逞傲气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是对官僚主义弊病的形象描述。公共管理机关及领导干部是人民的服务者,因此,应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人民为工作基准。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能“畏民如洪水猛兽”、“拒民于千里之外”。近年来,类似于“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之类的雷人官腔,无不折射出当前普遍存在的干群关系紧张、对百姓缺乏尊重、为官倨傲的现象。领导干部正确处理群众问题的思路是:对群众的需要,要尽快给予答复解决,而不是无故拖延;对群众的不满、抱怨要洗耳恭听,而不是大耍官威;对群众的不解,要耐心解释,而不是以“政策规定”给予搪塞。总之,要求对群众“多些客气,别逞傲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而不是一味地将群众作为管理对象。2008年9月5日,在三大干部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讲话中指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其中敬畏百姓,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与群众相对的位置:群众是领导干部的衣食父母、群众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服务对象、群众是领导干部存在的理由。因此,我们要敬畏群众,与群众打交道始终饱含热情、礼貌客气,而不是一脸倨傲,唯恐躲之不及。
如何才能做到对群众多些“客气”、别逞“傲气”呢?这既需要相关制度的跟进,通过外在约束力,规范引导领导干部工作行为和工作作风;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自身要明确“公权岗位”的来源,勤修“畏民”之心,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尊重群众。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可能做到对百姓真“客气”。
(责任编辑:李万全)
3月1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新条例自2019年3月3日起施行,新时期的好干部将用新标准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匡正选人用人风气。
新标准是基于2014年修订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吸收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选人用人工作中探索形成的实践成果,并衔接了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新政策新法规,回应了干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是符合新时代新要求下的选人标准。
新原则新制度新程序将要求全面履行选人用人主体责任。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第一章第二条指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一)党管干部;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三)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
(四)公道正派、注重实绩、群众公认;
(五)民主集中制;
(六)依法依规办事。原则上强调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强调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针对基层干部,《干部任用条例》在第一章提出树立注重基层和实践的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
注重发现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
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同时在第九章交流、回避中为全面发展,提到经历单一或者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应当有计划地派到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复杂环境工作,坚决防止“镀金”思想和短期行为。培养新一代好干部。
【篇二】
选人用人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用当其时,也就是平时说的最佳用人时机。简单来讲,就是让对的人在对的时间放在对的工作岗位上,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的积极性,使整个干部队伍长久保持“源头活水”,全面活化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在实际工作,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是干部用当其时的内在要求。干部之所以要用当其时,是由其成长规律决定的。人的才能和人自身一样,从萌发到鼎盛再到衰退,其发展轨迹犹如一个抛物线,都有其发展的顶端,因而对干部的使用,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干部成长还不够成熟时,“拔苗助长”地过早使用,不仅不利于干部自身的成长,甚至容易出现“枯萎”的现象;
但干部的使用也不能太迟,俗话说“冯唐易老”,一个干部不可能长期地保持旺盛的激情状态,忽视干部的“保值期”,就会导致“积压”浪费,黑头发熬成了白头发,“千里马”蜕变为“老病牛”。试想,即使一个干部很有才能,但如果长期闲置不用,其才华就会“贬值”,其知识就会“过时”,其能力就会“氧化”,其热情就会“降温”,虽然我们平时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往往到“发光”那一刻,干部的最佳使用时间可能早已丧失。因此,在干部调配上,必须抓住干部使用的最佳时机,充分利用好干部的“黄金期”,给有为者有位,不要让“老黄牛”长期默默地原地耕耘,对已具备“火候”的干部,要看准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使用一个。例如,对年龄在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应该加强培养锻炼,适时用新的岗位、新的事业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和潜能;
对处于成熟期的干部,要敢于把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上,积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尊重干部个人意愿,是干部用当其时的有机统一。毫无疑问,干部服从组织安排,这是最基本的组织原则,也是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最起码应该具备的党性要求。但由于每个干部经历、阅历、学历不同,都各有其工作愿望和职业追求,如果过分地强调个人服从组织,而忽略干部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气质特长,这既不利于干部的成长,也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虽然干部最终服从了组织安排,但毕竟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工作的热情和干事业的劲头自然就会打折扣。但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讲的“用当其愿”,绝非让干部在岗位面前挑肥拣瘦,在工作面前拈轻怕重,甚至向组织讨价还价,而是从利于工作和个人成长出发考虑的“用当其愿”。在实际工作中,组织部门要坚持把组织纪律、用人纪律与人性关怀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干部意愿与岗位需求的最佳匹配度,在不违反选人用人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征求干部的意见,听取干部的心声,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干部个人意愿,真正把干部放在他们愿意表演的舞台上,实现干部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三、破除论资排辈观念,是干部用当其时的有力突破。用错人是错,耽误人也是错。当前,有的地方在调配干部时,习惯于论资历、排辈分、讲台阶,搞平衡照顾,而不是看谁更优秀、谁更合适,总认为年轻干部“嘴上无毛,办事小牢”。在这种“隐性台阶”、“玻璃门”等旧框框影响下,必然会把不少干部一茬一茬地压住,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干部的提拔使用,以致把干部的棱角磨光、激情磨灭、雄心磨掉。因此,要想活化干部,形成干部队伍的“一池活水”,就必须对干部的调配有一个总体规划,树立“有花堪折直须折”的理念,切实打破论资排辈、求全、平衡、照顾的束缚,在不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基本原则、资格条件和程序步骤的前提下,不拘一格选拔干部、使用干部。特别是组织部门看准了的、确有真才实学的干部要大胆选出来、用起来,对那些成熟较早、出类拔萃的年轻干部要加强跟踪培养,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把他们适时地放到恰当的岗位上,加快锻炼成长。
四、落实干部调配制度,是干部用当其时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干部的调配使用是否及时,跟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干部选任制度是确保干部用当其时的重要保障。作为地方组织部门,一方面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颁发的《干部任用条例》,绝不搞例外、做变通、打折扣,使所选的每一位干部都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培养锻炼、职级晋升、考核管理等配套文件,做到讲台阶而不唯台阶,既要让少年英才脱颖而出,也不会把大器晚成者埋没,不仅要大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还要合理安排使用其他年龄段的优秀干部,力争每位干部都能在“保值期”内释放出最大潜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实现“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
【篇三】
中共中央于近日发出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着力以好干部标准坚持和落实党管干部原则,提升政治标准、精准选人用人、把严制度关口,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用如今网络流行词来说,就是要具备“盘他”精神。
“盘他”一词通过抖音平台为人熟知,一度火热,用于形容一往无前、大胆干事,其本意是“反复摩擦文玩手串,以捏压摩擦使其包浆或者转色,使其外观光滑、质感圆润、色泽通透”。将文玩“盘好”,则价值不菲,可用于把玩收藏、承载岁月。把干部“盘好”,则得力能干,可有利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干部任用条例》修订后,要求一切从严、制度更加完善,领导干部应该自觉“盘好”理论学习、工作作风、担当作为的“必修课”。
领导干部要“盘出圆润”,学习理论、坚定理想。“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领导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笃信者和笃行者,必须要把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作为一项基本功。要坚持学习原文,深入研读党的最新理论著作,原滋原味地领悟思想的魅力、理论的力量。领导干部也要坚持研讨交流,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碰撞思维,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党的思想理论,从而坚定政治理念、提升党性休养。
领导干部要“盘出透亮”,干净做事、严明纪律。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心中怀揣红岩精神,永远坚守初心,脑中牢记反腐案例,时刻严守底线,用党规党纪给自己画好“保护圈”。要净化朋友圈,慎交友、交好友,随时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把好私德关口、树好自身形象。要净化生活圈,坚持修身律己,培育良好家风,时刻检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净化工作圈,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干事成事,一门心思钻在工作上,认真做事、戒骄戒躁,不断总结经验,踏踏实实完成工作任务。
领导干部要“盘出光泽”,练就本领、勇于担当。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大发展需要大作为。担当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作为领导干部,决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遇到难事急事,更要不退不推,要练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要反思“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责任问题,以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当仁不让的勇气为党和人民做实事、做好事。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高品质的古玩要圆润、透亮、有光泽,高素质的干部要勤学、干净、有担当。我们要“盘好”自己,以《干部任用条例》从严要求自己,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共同努力!
【篇四】
当前,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引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关注和热议。笔者注意到,《条例》在总则部分就开宗明义提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在第二章“选拔任用条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在第五章“考察”中要求,注重了解政治理论学习情况。
与时俱进的法规制度,必然体现时代脉动,必然烙下实践印记。“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学习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高素质干部正是伟大实践的主力军。但“高素质”“专业化”的素养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与生俱来。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从来都离不开研精覃思的潜心学习,更少不了摸爬滚打的实践砥砺。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大意是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兴趣是激励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韦编三绝、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孙敬悬梁刺股……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粽子,母亲问他,他还说“够甜”。这样的甜,是精神之甘、信仰之甜,也是沉醉其中、“好之乐之”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年轮有一个年轮的重任!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作为新时代的党政领导干部就必须要深学笃行、知行合一,结合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好之乐之”的从政“必修课”,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强读强记,常学常新,躬身实践磨砺本领,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政治过硬才能步稳行健、本领高强方能负重致远。“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强学习”才能“壮筋骨”,“经风雨”方能“增才干”。
朝益暮习,我们“好之乐之”;
撸袖实干,我们毅然决然!
【篇五】
在干部任用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能上不能下”的老问题。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应当进行调整,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释放了党中央坚决解决能上能下问题的强烈信号。落实这一精神,就要紧密结合干部管理实际,进一步完善下的配套措施,真正激活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
明确标准,让“下”有章可循。《干部任用条例》和《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明确了干部“下”的渠道,但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定性标准较多、定量标准较少,抽象规定较多、具体规定较少,落实起来操作性不强。为此,要充分分析干部类别、职级和岗位特点,在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团结协作、廉洁自律、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细化量化指标,既考虑共性要求,科学设置可统一衡量的基本标准,也考虑差异性,科学设置相应的职级标准和类别标准,对一些确实难以细化的,可以通过“负面清单+典型案例”的方法,让干部有所对照、组织处理有据可依。
改进考评,让“下”客观公正。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关键是要有精准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作支撑,让干部“下”得服气。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于法周延、务实有效的考评制度,坚持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任期)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充分运用日常了解、调研谈话、“凡提四必”、以事察人、无任用调研等办法,以及巡视巡察、审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成果,全面了解和掌握干部真实情况。要充分发扬民主,适当扩大群众和关联对象参与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比例,把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条件,使干部能下更加透明,“下”得心服口服。
解除包袱,让“下”心态平和。“不犯错误不下台”,是社会的思维定式。“下”的干部不仅面临职务的降低,还要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上荣下辱”“没有功劳有苦劳”等陈旧观念,不能正确对下的境况。解决这些认识偏差。要强化思想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辅导、定期培训、个别谈话等方式,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正确对待“上”与“下”的问题。要加强公众心理干预,让广大干部、群众多理解、多帮助下来的干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缓解干部“下”的压力。
强化衔接,让“下”别有精彩。对调整下来的干部,德才表现优秀和工作实绩突出,仍然可以再“上”。但在实际工作中,对调整下来的干部后续管理还不够有力,“下”的干部再“上”的情形很少。为此,要平等对待调整下来的干部,不戴“有色眼镜”看人,把“下”的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解决“下”的干部能力不强、缺乏专长的问题,并坚持人岗相适原则,将他们调整安排到合适的岗位,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安心工作,在新的岗位更好发挥作用。对“下”了以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要平等地给予提拔重用的机会,不另设苛刻条件,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篇六】
“千里之骓,不逢善驭,居于駃騠之乘;
千金之璧,不遇玉人,混于块石之间”。人,在最恰当的位置,干最适当的事情,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印发,标注了选人用人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指明了新时代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方向。要把好选人用人“信仰关”“务实关”“廉洁关”,凝聚起干部队伍强大的创造力、战斗力。
吹尽狂沙始到金,要把好“信仰关”。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重要着力点,突出政治标准。组织部们,要严格把好干部选拔任用政治关口,加强干部“政治体检”“信仰筛查”“理想校核”,深入识别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是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定者、忠诚者。对那些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折扣、耍小聪明、搞小动作的“两面人”“墙头草”,实行“一票否决”;
对那些热衷于搞小圈子、拉帮结派、搞人身依附的干部,坚决拒在门外。党员干部,要始终站在党的立场说话做事,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以政治规矩为标尺、政治纪律为准绳,争做改革发展的主心骨、脱贫攻坚的引路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把好“务实关”。“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一名优秀的干部应当具备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服务大局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遇事包容、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品质。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组织部门,要把专业能力高、服务意识强、积极实干苦干的干部选拔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务实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体现在工作实际行动中,坚决免去一遇事在前,总是讲困难、谈条件,找理由、留后路的“退缩派”干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进一步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完善党组织考核机制,严把党员干部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坚决匡正党员干部考核风气,推动考核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发生重大变化。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干部考核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干部考核条例》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在组织路线,为做好新时代干部考核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政治站位。《干部考核条例》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考核标准为重要遵循,始终把干部作为我们党的财富,作为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的重要执政资源,不断加强提高党员干部新时代思想意识,让广大党员干部从根源上认识自己。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让广大党员干部普遍经受党章党性的洗礼,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坚持干部考核的政治属性,将政治标准贯彻始终。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考核内容上突出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担当,忠诚干净有担当。优化党员队伍的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不正之风。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考核方式。要想用好人,必须得选好人。科学的考核方式既能能为党组织选拔群众满意的干部,又能让领导干部勤勤恳恳的为人民服务,心里装着群众。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定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位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精神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我党也在不断的完善考核方式,从多个方面对干部考核的概念作了界定,明确对干部考核的主要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增强考核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贯彻落实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实际成效,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从而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讲担当、重担当、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鲜明方向。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改进考核方式。《条例》为新时代干部考核提供了坚定的制度保障,夯实制度的基础。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近距离地看干部实绩,吸收近年来干部工作好的做法和好的经验,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改进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坚持用好谈心谈话、实地调研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听民声,看民意,充分了解干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际成效。狠抓贯彻落实,始终把为基础服务,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不断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增强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
【篇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对推动解决当前干部考核工作和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激励引导广大干部以更好的状态、更实的作风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把《干部考核条例》学习好;
《干部考核条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做好新时代干部考核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明确干部考核工作的基本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考核内容指标,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树立讲担当、重担当、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二是把《干部考核条例》宣传好;
要明确标准,树立导向,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鉴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用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通过学习宣传,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成效、作风表现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
三是把《干部考核条例》贯彻好;
要旗帜鲜明把政治标准贯穿干部考核工作始终,确保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进一步发挥干部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
干部考核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保障。
【篇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因此,制定《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对推动解决当前干部考核工作和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激励引导广大干部以更好的状态、更实的作风带头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坚持干部考核正确导向,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聚焦实践实干实效,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树立讲担当、重担当、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使求真务实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要旗帜鲜明把政治标准贯穿干部考核工作始终,确保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要完善干部考核方式方法和结果运用,综合运用平时考核、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四种方式,实现干部考核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实行分级分类考核,把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追责问责等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实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高素质干部的培育也非一时之功,需要长期和持续地加以努力推进,这客观上要求新时代党政干部的考核评价绝不能仅仅满足于“结果式”的总结性考评,更应立足于“过程式”的角度作出动态考量,以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进一步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机制,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坚决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推动选人用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发生重大变化。此次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更好坚持和落实党管干部原则而做出的修订,符合现阶段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新思路。
安邦治国,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新修订的《条例》在总则部分就提出了建设忠于党和人民、廉洁自律、敢于相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并提出要重视基层、重视实践、善于发现和选拔培养优秀青年干部等要求,鲜明的体现出了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并积极推进素质培养体系建设,路径也更加优化。
怎样选好干部,怎样做到用人得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的任选和管理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初和执着,久久为功,让每一个干部习惯在监督和约束下工作生活。新修订的《条例》继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实现了与相关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并从条文上确定了在前置环节中就要把关和核查的有关事项,从严选拔,把“双签字”和“凡提四必”等要求进行了制度固化。干部考察的主体责任细化,要求各相关部门切实履职。新修订的《条例》以科学、公正用人为关键,高度重视人选条件把关,把政治素质考察作为重点,并注重对干部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考察,常态化核查廉政情况,使得对干部选任人选的要求更为精准。
新的管理制度,把握的是时代的脉搏,携刻下的是出自于实践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和鲜明导向,就是坚持事业为上,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选干部、用干部。当今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新修订的《条例》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正是顺应了新形势新时代新任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党员干部工作、制度创新的总结提升,是对人民干部的负责,更是对人民事业的担当。
【篇五】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这对于推动解决当前干部考核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确保全党保持高度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党政领导干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风漂浮不实。学风不浓,学习不主动、被动应付;
会风不正,开会不解决实际问题、为开会而开会;
文风不实,写文件制方案机械照搬照抄、出台制度规定“依葫芦画瓢”,规章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形成虚设,缺少执行力。争创先进意识不强。一些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仍然习惯于照搬照抄原有的固定模式,习惯于依赖和等待领导的安排,不主动深入了解新情况,提出新举措,工作拿不出办法、打不开局面,推一推动一动,遇到难题绕着走,不敢动真碰硬。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无错。工作标准低,争先意识不强,政策研究不透,对新形势新问题不敏感、不研究,遇事拿惯例当依据,指导和推动工作拿不出新思路、新措施。
所以,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加强学习教育,切实提升服务本领。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作风整顿始终,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深入学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提高改进作风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通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正视问题、认清危害、看到差距,牢牢把握干部思想这个“总开关”,以思想观念的深刻解放、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干部作风的深刻转变,着力解决办事流程不优、为市场主体服务意识欠缺、政府失责失信、工作标准不高等问题。
【篇六】
好干部靠“选”也靠“管”。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再好的种子撒下去,如果没人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也难以茁壮成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考核条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考核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干部考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干部“干什么”“怎么干”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干部考核“考什么”“怎么考”需要从制度层面作出调整。
以条例的形式对干部考核工作作出总体规范,这在党的法规制度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条例的出台使党章规定的教育、培训、选拔、考核、监督等干部工作的重要方面就都有了具体的要求,干部工作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和稳定。
《干部考核条例》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实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才能喜才、爱才、揽才、用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篇七】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该条例指出,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是激励干部敢担当有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为此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考核内容全面: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
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的实施对基层将产生下列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是基层工作人员战斗的动力。是他们苦干实干的牵引力。为基层任用干部提供了标准。该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做好新时代干部考核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基层干部考核制定了标准。该条例旗帜鲜明把政治标准贯穿干部考核工作始终,突出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贯彻落实情况的考核,确保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政治各方面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树立讲担当、重担当、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党政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工作,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去实现最优秀的自己,为自己能够取得优秀的考核成绩打好基础,也可以成为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同事做一个表率,成为领导同事学习的榜样。虽然《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的实施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实现的,高素质干部的培育也不是一时就可以培育出来的,但在长期坚持地加以努力推进下,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以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篇八】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考核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可以说,《条例》的出台既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又是一盏指路灯,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干部考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是继续推进干部制度创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定政治立场、树牢政治观念的迫切需要。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在少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的现象,个别党员就是因为政治立场不够坚定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不够坚决。比如,有的对党中央的政策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有的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有的甚至在公开场合发表与党中央精神相悖的言论。有的党员遇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采取明哲保身的“好人主义”;
有的党员一事当前,先替自己考虑、局部利益考虑,甚至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全丧失了正确的政治立场。
这些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现有的干部考核工作还不够完善。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不断坚定党员的政治立场,使广大党员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条例》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凸显了干部考核政治性的重要地位,旗帜鲜明把政治标准贯穿干部考核工作始终,确保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政治立场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工作原则。在考核内容方面,将政治思想建设作为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的第一点,全面考核领导班子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突出了旗帜鲜明讲政治。
制度的制定关键在于执行,一方面党员干部队伍要严格依照《条例》的考核标准做实事、创实业,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整体战斗力;
心得体会
2014年1月14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新时期工作任务和队伍状况变化,中共中央对2002版《干部任用条例》进行了修订并印发了新一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通过认真学习《条例》,结合自身了解的实际情况,我得到以下两个方面体会:
一是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要更切合岗位需求。目前,公选己基本形成了宣传发动、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试、体格检查、组织考察、决定任用、任用公示和初任培训九个环节。组织考试和组织考察作为公选的重要环节,新《条例》要求这两个环节的设置应更加科学规范,考试强调突出岗位特点,测评强调突出实绩竞争,避免‚考试专业户‛的出现,同时应更注重参选干部能力素质和平时表现,不能简单以分数取人,提高选拨水平,使得选拔的干部更加贴合紧缺岗位,符合岗位专业要求。同时,新《条例》强调要加强组织把关,严格执行‚参加公开选拔的应当经所在单位同意‛的要求,这一要求能够有效减少领导干部频繁变换工作岗位,从而降低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得影响。在乡镇党委组织工作中,我们亦需严格参照《条例》要求科学选拔任用乡镇中层干部,要着重考察选任的干部在平时岗位中能否踏实有效完成各项工作,是否有科学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会否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结合领导班子的综合意见评价确认选任的干部在新岗位能否发挥能力配合管理做好一个部门的工作。
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是指对其所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业务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监督、做出审计评价的活动。1999年5月颁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首次把经济责任审计正式纳入国家审计的范围, 2006年2月修改后的《审计法》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 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经过多年的努力,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它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加强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加强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管,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尽职尽责,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如何做好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几点看法。
二、要针对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审计方案, 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所在的单位一般为基层单位, 具有经济规模总量较小、决策机制管理不规范、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核算不健全等特点, 针对以上特点, 在开展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 必须制定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 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才能有的放矢。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时限一般确定为近三年, 对重大问题事项需要延伸审计的, 可以向相关年度追溯, 对各年度审计检查情况等资料要予以充分利用。审计内容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 以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为基础, 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科学发展为目标, 以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重点。主要包括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针对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 审计的重点分别确定如下:
(一) 单位职能是行政管理的预算单位
重点审查单位是否将所有的资金收入及其安排的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是否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制度;预算外收入是否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有无收入不入账等问题。在费用支出审计中, 审查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预算的要求, 有无经费“下沉”在下属单位报销费用、发放补贴问题;有无乱发奖金问题;对社会关注、党委政府关心的社会热点及民生问题要进行重点审计。
(二) 单位职能是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预算单位及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重点审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是否符合有关财经法规, 是否全部通过票款分离系统, 是否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和财政专户;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征收是否经过上级财政、物价部门批准, 有无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乱收费、乱摊派, 有无多征或少征等问题;是否存在变相向所属单位收取“管理费”问题, 是否建立罚没收入专用账户, 是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财政, 有无自行坐支、提成、截留等问题;有无收入不入账、私存私放或私分罚没款项的问题, 有无将罚没收入、收费收入与经费收入混账, 造成挤占挪用罚没收入的问题。
三、审计实施要重视审计调查和取证
基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所在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规模较小、决策和管理不规范的特点,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审计调查和取证, 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审计方法及技巧, 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 重视审计调查, 善于发现线索
在审计调查中要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流程等经济活动, 单位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财政财务收支要反映的内容, 要通过查看有关会议记录、文件、工作总结等资料, 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 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当账面财政财务收支不能发映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时, 被隐藏的经济活动必然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 违纪违规问题往往就在其中。对于有意识的违法违纪行为, 正所谓“做贼心虚”, 被审计单位和个人都是事先做好了防范准备, 绝不会轻易暴露,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耐心细致, 从大量的细微之处开始着手, 慢慢梳理, 逐笔排查, 找到突破口。确定了审计突破口, 要紧抓疑点不放, 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调整审计思路, 集中审计力量, 加大对重点部位的审查力度。
(二) 重视审计调查取证工作, 发现问题一查到底
随着审计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 表面上的违纪违规问题已经有所收敛, 但违纪违规的手段更加隐蔽, 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度, 因此, 要从会计核算资料入手, 以资金运作的轨迹为主线, 采用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业务关联单位及人员的调查, 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印证, 做好延伸审计和证据收集工作, 搞清审计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 并及时取得完整有效的审计证据, 以使审计结论的做出有理有据, 不可推翻。在审计过程中要敢于较真、坚持到底, 绝不放过任何问题, 使违法违纪问题得到应有的处理处罚。
四、明确评价内容和责任界定, 恰当地做出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 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责任界定。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审计的内容, 各项审计目标所要求的审计范围都应当以此为限。领导人在组织人事活动中收受个人贿赂, 领导人的政治素质、生活作风等等方面, 就不应当是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其经济责任的界定以被审计领导应当负责且能够负责的责任为限。被审计领导人任职期间之外、岗位职责范围之外、任期目标之外的要求, 都不应当界定为被审计人的责任。认定责任应当以符合实际的职责履行要求和目标责任规定为评价标准, 而不能以先进的或完美的责任要求为评价标准。
在审计评价时要依据审计证据确定的审计结论, 对问题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 决不能单从表象论功过、断是非。审计报告不能使用感情色彩浓的词语, 而要实事求是, 评价要遵循谨慎性原则, 审什么就评什么, 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 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 评价的措辞要恰当、要有分寸, 对被审计责任人应负的责任, 依法分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五、要防范的审计风险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 防范审计风险, 在开展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审计要客观、全面, 重点避免以下几个偏差:一是要避免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而轻经济决策审计。在审计工作中不要偏重于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而忽视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其效益性的审查。二是不能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查问题。对领导干部的业绩和问题要客观公正的反映, 既要揭示问题, 也要肯定业绩。三是要正确看待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只是干部选拔任用与管理监督的一个参考依据, 而不是唯一的依据。干部的选拔任用, 受到学历、业绩、思想政治素质、行政管理能力、组织协调水平以及关系、机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 要充分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不断探索、不断规范的过程。
第二, 审计人员要根据法定的审计权限和手段实施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实行审计承诺制度和审计公示制度, 要按方案规定的内容、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审计活动, 全面真实反映审计情况, 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材料要真实、准确、可靠、完整。要注意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所有评价用语都必须有充足的审计证据, 对因审计手段限制, 一些无法查清的问题要予以说明。
参考文献
[1].刘力云.政府审计与政府责任机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4) .
摘 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论文围绕教学需求、课程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教学管理与评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培训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期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干部教育;公务员培训;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以2013、2014年“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专题研究班”(以下简称“市长班”)为例,对新时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模式进行个案剖析与探讨。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市长班是中组部委托中国气象局举办的专题研究班,培训时间为1周。学员对象为市(地、州、盟)政府分管防灾减灾工作的副市长(专员、州长、盟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分管相关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学员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在实践上具有丰富经验,教学的标准也要以实效为主。通过对近两年市长班的跟进研究、教学评估调查、学员访谈、座谈会等为本文提供了一手资料。
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需求分析
“一个培训班能办到使以为工作很忙的市长都舍不得走,说明培训的内容正是大家想学的东西。”——李源潮。知道学员想学什么,对办好培训非常关键,因此确定培训需求就至关重要。
教学需求分析是一个班型生命力的火种。干部培训需求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战略需求、组织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了使培训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对培训需求分析调研需要进一步加强,更贴近“田间地头”。需求引领,如在招生阶段发放研究问题调查表,了解学员关心的问题;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了解对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意见;开展实地走访和组织学员座谈,设计方案。报到前向学员征收“两个带来”:即带来一个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带来一个工作中的经验或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将年度办班计划和教学安排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等。
(二)教学课程设计
对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培训,设计思路与定位是:使学员学习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掌握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以及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增强地方政府对各种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内容决定形式,教学拼图展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有机整体,见图1。
从近两年的专题讲座设置来看,气象类课程以气象科普、现代气象业务、相关政策法规、地方的实践探索、新技术应用等领域为切入点。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类课程,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高层次专家为学员们“传道解惑”。分组研讨,主要是让学员围绕当地气象防灾减灾经验与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安排专家与学员互动。案例教学的形式也首次出现在了2014年市长班的课堂上,引导学员对现实案例进行评析,互相启发,再通过教师点评,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目的。体验式教学,在2013年选取了江苏省交通气象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业务平台和高淳区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开展,2014年则在四川省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和双流县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示范点进行。融理论教学和实地参观考察于一体,效果直观,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有益尝试。
“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是干部教育工作始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对教学设计的改进有以下思考:
教什么?继续围绕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气象防灾减灾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可以考虑构建“3+X”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3指的是“气象灾害防御政策要求及实践”、“气象信息的制作与应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X类为与时俱进的专题课程或案例课程,如近年引起普遍关注的雾霾——环境气象问题、国外先进做法和新技术应用、气象应急管理案例课等。
谁来教?师资选择至关重要。老师的理论素养、实践水平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在选聘师资的过程中,要针对学员对象特点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另一方面,适配教学资源,鼓励领导干部上讲台,还可聘请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亲临授课,开阔学员视野。
怎么教?由于培训内容多而时间较紧,因此讲授式课程所占比重还较大。对于“研究性”的专题班次,可适当增加交流研讨(或学员论坛)、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比例。
(三)教学方式选择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对培训而言,教学的目的是过河,教学方法就是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相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施教,教育培训效果迥然不同。
从实践效果来看,还需加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投入,“修桥”、“造船”,如:
1.加强案例教学。以案说理,传授干实事的方法,启发学员触类旁通。同时,现实生活中的难题类、负面案例对学员的启发更大,今后应鼓励开发更多的适合培训对象的案例充实案例库。
2.开发情景模拟式课程。如开发“灾害应急处置”、“新闻发布会”的情景模拟式课程,更好地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身临其境,增强现实感。
3.不断优化现场教学。把现场变成课堂,把素材变成教材,把实践者变成教师,更具生动性和有效性。
4.增加研讨交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加大交流研讨力度,搭建学员间交流的平台,促进学学相长。在研讨组织过程中,采用“分享式小组研讨法”“团体列名法”“头脑风暴法”等,最大限度地施加“催化”。
5.形成新的教学格局。力争形成讲授式教学、交流研讨、案例和现场教学各占1/3的教学格局。这有助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思维方法。
(四)教学管理与评估
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团队和学员自我管理形成良性互动,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教学评估则是对整个教学计划实施过程、教学管理过程的反馈。市长班培训结束后,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水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请学员进行了培训综合评估。学员对学习效果普遍感到满意,认为培训的课程安排紧凑、合理,后勤生活安排周到、细致,教学管理科学、人性化。在继续改进教学评估方面,还可进行深度分析与应用,加强对培训效果的延期调查和跟踪反馈,从而建立一个“计划-实施-检验-调整”的良好循环机制。
三、结语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有300多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0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作为应急救灾的主体,基层县、乡镇级地方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潜在培训对象规模庞大,针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今后,还需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扩大覆盖面,提高教学培训质量,重视专职师资的培养,把新时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杨俊一.转型中的中国干部培训模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
[2]王忠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新时期市长培训工作[J].今日中国论坛,2009,(57).
[3]李莉,苟燕楠.新时期中高层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初探——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青班为例[J].继续教育,2007,(11).
[4]田燕,闫琳.气象部门处级领导干部培训模式初探——以气象台长培训班为例[J].继续教育,2012,(9).
【党政领导干部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11-25
党政领导述职报告07-27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07-02
支持工会工作党政领导07-20
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汇报材料05-27
中组部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11-01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测试题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