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实验流程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离子交换实验流程(共8篇)

离子交换实验流程 篇1

1、PC1开始发送是,知道PC2的IP地址,但不知道MAC地址,首先PC1会采用ARP来确定PC2的MAC地址,PC1会把自己的IP和PC2的IP地址进行比较--->

1)在同一网段,PC1广播一个ARP请求,PC2返回一个其MAC地址,PC1会将PC2的MAC地址放入自己 的ARP缓存中,通过用次MAC地址封装数据包后转发,三层交换机的二层交换模块根据PC1发送的以太帧中的MAC地址查找其MAC地址表确定将数据包发送到目的端口;

2)不在同一网段,PC1会向网关(一般为三层交换机的一个vlan地址)发送ARP封装包,交换机回应VLAN接口的MAC地址

2.1)交换机知道PC2的MAC地址,则直接将数据包以此MAC地址封装并发送到PC2

离子交换实验流程 篇2

呼叫处理程序存储在CC08各交换模块的MPU板上, 由MPU板上的CPU执行该程序。呼叫处理程序的工作总的来说就是检测各硬件电路上所发生的事件, 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处理之后, 再输出命令来驱动相关硬件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 它需要调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次呼叫主要包括下面几个过程:对每一个过程, 交换机要做大量的处理, 使相关电路做出相应的响应。

(1) 主叫摘机:扫描周期100 ms

(2) 送拨号音:SIG板、时隙TS3

(3) 主叫拨号、收号:DRV板

(4) 号码分析:字冠

(5) 接至被叫、振铃:PWX板

(6) 被叫应答、通话:计费

(7) 主叫挂机:

(8) 被叫挂机:

1 局内呼叫

1.1 主叫摘机

主叫设备所在的ASL板检测到摘机事件, 上报MPU, 上报的信号还包括主叫设备号和设备类型。

上报的路径:ASL→DRV→NOD→MP U

1.2 给主叫送拨号音

MPU对主叫用户进行分析, 检索主叫用户数据库, 确定该用户的呼出权和收号设备类型, 是双音还是脉冲。如果主叫是一个存在的合法的用户, MPU为主叫预占话路时隙。MPU为主叫连接收号器准备收号。

(1) 如主叫是双音用户, 则连接DRV上一个空闲的双音收号器。

(2) 如主叫是脉冲用户, 则启动拨号脉冲扫描程序和位间隔扫描程序。拨号脉冲的检测由ASL板完成。

(3) 如主叫是自动用户 (双音、脉冲) , 则两种都准备。

MPU板控制BNET板建立主叫与SIG板固定的拨号音时隙 (TS3) 的连接, 给主叫送拨号音。 (如图1)

1.3 主叫拨号、收号

用户听到拨号音后, 开始拨号。

收号器收到第一位号码后, 上报MPU板, MPU将这位号码存储起来, 控制停送拨号音。对于自动用户, 如果DRV收号器收到第一位双音号码, 则MPU释放脉冲扫描程序和位间隔扫描程序;反之, 如果ASL板收到第一位脉冲号码, 则释放DRV收号器。

号码的上报路径:DRV (ASL) →NOD→MPU。DRV重复收号, 每收到一位号, 即上报MPU, MPU将号码按位存储。

1.4 号码分析

收到预定的位数后, MPU开始字冠分析, 确定此次呼叫类型是出局呼叫还是本局呼叫。确定为本局呼叫, DRV继续收号, 根据字冠的号长收齐号码后, MPU控制释放DRV。MPU对被叫号码进行分析, 确定被叫号码是否存在, 以及是哪个模块的用户。

1.5 接至被叫用户、振铃

查找被叫用户。MPU根据被叫号码直接查找到该号码所在的模块号和该号码占用的设备号。

占用被叫用户。如果主被叫在同一模块, MPU直接根据设备的忙闲标志作相应的处理, 如果被叫端口忙, 将拒绝此次呼叫。

如果被叫与主叫不在同一模块, 则MPU先要申请一段从主叫模块到被叫模块的模块间话路通道, 然后要将对被叫端口的占用消息通过内部信令通路转发给被叫模块的MPU。被叫所在模块的MPU根据设备忙闲标志作相应的处理, 如果被叫端口忙, 将拒绝此次呼叫。

模块间的话路通道为:

ASL——DRV——BNET——OPT—光纤—FBC——CTN

——FBC—光纤——OPT——BNET——DRV——ASL

内部信令通路为:

ASL——DRV——NOD——MPU——MC2——BNET—

—OPT—光纤—FBC——SNT——MCCS——MCCS

——SNT——FBC—光纤—OPT——BNET——MC2

——MPU——NOD——DRV——ASL

当被叫空闲时, 被叫所在模块的MPU为被叫预占话路时隙, 并将被叫置忙, 同时给被叫所在的ASL发命令向被叫送铃流。铃流源在PWX板上, ASL将铃流电路并上用户环路, 向话机馈铃流。

主叫模块MPU在得到被叫空闲的信息后控制BNET板建立主叫与SIG板上回铃音时隙间的通路, 向主叫送回铃音。

1.6 被叫应答、通话

被叫用户听到振铃后摘机。

ASL检测到被叫摘机, 截断铃流, 并将摘机事件上报MPU。如主、被叫不在同一模块, 被叫模块的MPU将被叫摘机消息通过内部信令通路送给主叫模块MPU。

主叫模块MPU控制停送回铃音, 控制BNET板连通主、被叫间的话路, 主被叫通话, 如图2所示。

同一模块内话路通路为:ASL—DRV—BNET—DRV—ASL

如主、被叫不在同一模块, 则话路如图3所示。

1.7 主叫挂机

ASL检测到挂机事件, 上报MPU。MPU将主叫及主叫时隙置闲, 如主、被叫不在同一模块, 还要将主叫挂机消息通过模间内部信令通路送给被叫模块MPU。被叫所在模块的MPU控制向被叫送忙音, 忙音的音源在SIG板上 (TS5) 。

1.8 被叫挂机

被叫听到忙音后挂机, ASL将挂机事件上报MPU。MPU将被叫及被叫时隙置闲。

2 出局呼叫

2.1 出中继的信令方式是7号公共信令

MPU在收到预定位数的号码后开始字冠分析, 确定此次呼叫类型是出局呼叫还是本局呼叫。如果是出局呼叫, MPU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后, 最终预占一条去该局的中继电路。占中继的过程如下:

出局字冠→路由→子路由→中继群→中继电路

MPU在为此次呼叫预占了话路中继后, 还需启动相应的信令电路。由于本汇接局信令方式采用的是七号信令, 所以只分析出中继的信令方式是7号公共信令的呼叫过程。

MPU为主叫预占一条出中继, 将这条中继置忙。

MPU根据这条中继所对应局向的目的信令点编码, 经过分析确定一条信令链路, 信令链路在交换机上电时已建立起来, 通过NO7板和LPN7板提供。

通过这条信令链路, 向对端局发前向地址信号IAI或者IAM。对端局收齐被叫号后回送地址全消息ACM。MPU收到ACM之后, 控制BNET板建立主叫与出中继的连接。对端局通过刚建立起来的话路向主叫送回铃音。被叫摘机, 对端局通过信令链路送出应答消息ANC, 主、被叫通话。主叫挂机, ASL检测到挂机事件后, 上报MPU。MPU将主叫及主叫时隙置闲, 通过信令链路向对端局送出前向拆线消息CLF。收到对方的释放监护消息RLG后, 将中继置闲。

整个消息过程如下:

线路发送IAI CLF→

线路接收ACM→ANC→RLG→

采用这种信令方式, 话音和信令分别走不同的电路。

2.2 出中继的信令方式是1号随路信令

MPU为主叫预占一条话路中继, 将这条中继置忙。

MP U选一路空闲的MFC电路, 通过BNET与预占的出中继连起来, 如图4所示。MFC电路是所有局向所有1号中继的共用资源。

MPU控制出中继向对端局发占用信号, 对端局回占用确认信号。MPU与中继板DTM的通信如下:MPU—NOD—DTM。

MFC在MPU的控制下, 发前向被叫号码 (前向I组信号) , 收后向A组信号, 将收到的每一位后向信号译码后上报MPU。终端局判别收齐号码后回A3, 转前向II组信号和后向B组信号的配合。MFC在MPU的控制下向对端局发KD信号, 表明发端的呼叫业务类别 (是否可以插入或强拆) 。如果被叫空闲, 终端局回KB1信号, 表示被叫用户空闲。MPU控制释放MFC。至此, MFC的工作完成, 可为下一次呼叫服务。

1号信令的发送和接收。

MPU控制BNET建立主叫与出中继间的时隙连接。终端局通过刚建立起来的话路向主叫送回铃音。被叫摘机, 终端局通过入中继送出应答信号, 主、被叫通话。主叫挂机, ASL检测挂机并上报MPU。MPU将主叫及主叫时隙置闲。MPU控制中继电路向对端局送出拆线信号, 在收到对端局回送的拆线证实信号后, 将中继置闲。

3 入局呼叫

3.1 入中继的信令方式是7号公共信令

NO 7板从一条链路收到前向地址消息, 将此消息的SIF字段上报MPU, 此消息的标记包含有DPC、OPC和CIC。MPU根据OPC和CIC进行分析, 最后确定这条消息与哪条中继话路有关, 并将该中继电路置忙。

MPU从前向地址消息里得到被叫号码, 通过分析被叫号码找到被叫设备号和设备忙闲标志。如果被叫空闲, 则为被叫预占通话时隙, 并通过信令链路向对方回地址全消息ACM。同时控制BNET将SIG板的回铃音时隙与相应中继电路连接起来, 向对方送回铃音, 并且控制被叫所在的ASL向被叫送铃流。被叫摘机应答, ASL检测到后, 截断铃流, 将摘机事件上报MPU。MPU控制BNET板拆掉入中继与SIG板的连接, 将入中继与被叫连接起来, 同时通过信令链路向对局回应答消息ANC, 主、被叫通话。主叫挂机, 对局通过信令链路向本局送前向拆线消息CLF, NO7板将此消息上报MPU, MPU将中继释放, 并通过信令链路向对局送释放监护消息RLG。MPU控制SIG板向被叫送忙音。被叫听到忙音后挂机, ASL上报MPU、MPU将被叫及被叫时隙置闲, 呼叫结束。

消息过程如下:

线路发送ACM ANC→RLG

线路接收CLF→

3.2 入中继的信令方式为1号随路信令

入中继电路收到占用信号, 上报MPU,

上报通路:DTM→NOD→MPU。

MPU控制BNET将一个空闲的MFC与入中继连接起来, 并控制入中继向对方回占用确认信号。MFC收前向I组信号发后向A组信号, 每收一位码, 译码之后, 上报MPU。收到预定位数后, MPU开始字冠分析, 确认被叫为本局用户, 并确定待收号位数。收齐被叫号码后, MPU对被叫号码进行分析, 确定被叫设备号。MPU控制MFC通过入中继向对方回A3信号。MFC收到KD信号后, 上报MPU。若被叫空闲, 则MPU控制MFC向对方回KB1信号, 同时为被叫预占通话时隙。

MPU控制释放MFC, 并控制BNET板建立入中继与SIG板的回铃音时隙的连接向对方送回铃音, 如图5所示。并下命令给被叫所在的ASL板, 向被叫送铃流。

被叫摘机, ASL截断铃流, 并将摘机事件上报MPU。

MPU控制释放SIG板的回铃音时隙, 将入中继与被叫连接起来, 通过入中继向对方送应答信号, 主、被叫通话, 如图6所示。

主叫挂机, 对方通过入中继送前向清除信号, 入中继将之上报给MPU。MPU控制入中继向对方送拆线证实信号, 将中继置闲。MPU控制向被叫送忙音, 忙音的音源在SIG板上。被叫听忙音挂机, MPU将被叫设备置闲。

4 汇接呼叫

4.1 出、入中继采用7号公共信令方式

NO7 (LPN7) 板从一条链路收到前向地址消息, 将此消息的SIF字段上报MPU, 此消息的标记里含有DPC、OPC和CIC, MPU通过CIC确定这条消息与哪条入中继有关, 通过前向地址消息里的被叫号码来确定此次呼叫是入局呼叫还是汇接呼叫。

如果是汇接呼叫, MPU根据前向地址消息里的被叫号码预占一条出中继, 再根据这条出中继所对应的目的信令点和CIC编码确定一条信令链路。将收到的消息通过这条信令链路转发出去, 但是收到的消息和发出去的消息虽然内容相同, 但标记、DPC不一样, 收到的消息DPC是本局的信令点编码, 但发出的消息, DPC却是目的局信令点编码。在收到目的局发来的ACM消息后, MPU控制BNET将出中继与入中继连接起来。在通话结束时, 当收到释放监护信号后将出、入中继置闲。

4.2 出、入中继采用1号随路信令方式

汇接呼叫的处理, 从收到发话局的占用信号直到开始字冠分析, 这一阶段与入局呼叫的处理相同, 字冠分析确定为汇接呼叫后, 还要根据所设定的不同汇接方式, 进行不同的工作。

汇接方式有三种:转发、重发和延伸。

4.2.1 转发方式

转发方式的发码过程如图7所示。汇接局收到局号判断出是汇接呼叫后, 再和受话局配合将收到的号码重新发一遍给受话局。

转发方式对线路要求低, 信令传送速度慢, 接续时间长, 记发器利用率低, 但比较可靠。

4.2.2 重发方式

重发方式如图8所示。汇接局在占用出中继, 并收到对方的占用证实后, 入中继向上一局发送A2信号, 并释放MFC, 上一局和下一局之间采用端到端的方式从第一位号码发送。

在重发方式中, 汇接局只接受部分号码即转向下一汇接局或收端局。重发方式速度快, 拨号后等待时间短, 记发器使用效率高。

4.2.3 延伸方式

延伸方式如图9所示。汇接局在占用出中继, 并收到对方的占用证实后 (或等占用证实超时) , 入中继向上一局发送A1信号并释放MFC, 上一局和下一局之间采用端到端发送其余的号码。

延伸方式速度快, 对线路要求高, MFC使用效率高。现在基本不采用此种方式。

5 呼叫接续典型案例分析

5.1 主叫号码长度不够最小长度导致不能接通电话

故障现象:七号对接, 本地汇接, 链路和电路都正常, 但是在对方送IAI消息后, 一达到占中继的号长, 本端就回CLF消息, 并没有送到相应端口, 导致不能打通电话。

分析过程:开始的接续没有送到相应的端口, 即没有沾上中继, 可以说明是CCB这一端出了问题, 所以重点要分析入中继这一侧。七号中继群在“无主叫号码是否接通”为“否”时, 系统会检查主叫号码是否符合主叫号码最小长度的要求, 如果不符合要求, 就会不接通导致呼叫失败。但在为“是”时, 对主叫号码没有严格要求, 所以能够接通。

解决方法:通过指定中继跟踪接续, 只能看到IAI CFL。

CLF RLG, 没有别的信息, 做相应话统任务, 没发现原因。通过比较成功接续的数据, 也没问题。但检查中继群发现“无主叫号码是否接通”为“否”时, 同时“主叫号码最小长度”为7, 但通过IAI消息里可以看出主叫号码长度为5, 因此判断这里有问题, 把主叫号码最小长度改成5, 或者是“无主叫号码是否接通”改为“是”, 即可打通电话。

5.2 拨打手机出现单通问题处理

故障现象:用户申告固话与移动手机通话有时会出现单通现象, 具体表现为用户拨打手机接通后, 固话侧听不到对方声音, 而手机侧可以听得到固话侧, 同样, 手机拨打固话也出现此现象, 并且这一现象有时会出现, 有时双方可以正常通话。

分析过程:由于此现象涉及固话和手机, 所以需要双方配合判断问题原因, 移动侧查看数据, 未发现问题。固话侧检查数据, 也没发现问题。硬件上没有告警产生, 根据经验初步判断为中继问题。

解决方法:本局对移动方向共有4个2M, 通过启动动态跟踪拨测, 对所记录占用电路情况进行分析, 当占用其中一个2M内电路时会出现单通现象, 而占用其它电路时则通话正常, 将此2M电路进行本端闭塞, 观察几天后, 用户反映单通现象减少, 但还是偶尔会出现, 又将此2M电路进行对端闭塞, 观察几日, 再无用户反映, 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6 结语

用户的每一次呼叫, 交换机内部都会相应的做一系列的动作, 这一过程非常繁琐、复杂, 涉及硬件、软件包括用户数据、局数据相关联的大量表格数据。一台交换机连接着许许多多的用户线和中继线, 同一时刻, 会有许多用户同时进行呼叫, 而对于每一个呼叫, 从摘机呼出到通话结束, 要做许多不同的工作, 如不及时处理, 就会造成接续错误或降低服务质量。本文通过对各种呼叫的处理过程的分析, 了解各个单板在呼叫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它们相互之间的配合, 加深对硬件的理解, 有助于日常维护故障分析与处理。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CC08程控数字交换机呼叫处理流程, 局内呼叫、出入局呼叫以及汇接呼叫, 列举了呼叫接续典型案例分析。了解交换机呼叫处理控制过程可为设备维护中故障分析、准确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离子交换实验流程 篇3

1.检验原理

将含有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混合液分成两等份,向其中一份加入1滴(或2滴)稀双氧水(或稀氯水),充分振荡;向另一份中加入1滴(或2滴)水,充分振荡, 然后各加1滴硫氰化钾溶液,充分振荡。比较两者溶液颜色的深浅。若二者颜色相同,说明不含亚铁离子;若二者颜色不同,说明含亚铁离子。

2.示例

实验1各取1 mL 0.1 mol·L-1 FeCl3溶液和1 mL 0.1 mol·L-1 FeCl2溶液于小烧杯中,

慢加水稀释至溶液呈无色。各取20滴稀释液于2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3%的双氧水并充分振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水并充分振荡,然后各加1滴0.5 mol·L-1硫氰化钾溶液,充分振荡。可看到滴加双氧水的试管,溶液颜色明显深,从而证明该溶液中含亚铁离子。

二、掩蔽法

1.检验原理

利用F-与Fe3+易形成络离子,且F-与Fe3+络合能力比SCN-强,向含有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混合液中加入稍过量的F-,将Fe3+掩蔽起来,然后加入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加少量稀双氧水(或稀氯水),溶液变红,证明含有亚铁离子。

2.示例

实验2各取1 mL 0.1 mol·L-1 FeCl3溶液和1 mL 0.1 mol·L-1 FeCl2溶液于小烧杯中,慢慢加水稀释至溶液呈无色。取20滴稀释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1滴~2滴0.5 mol·L-1硫氰化钾溶液,充分振荡,看到溶液变红色;再逐滴加入0.1 mol·L-1的NaF溶液,边滴边振荡,至溶液变为无色;再加入1滴~2滴0.5 mol·L-1硫氰化钾溶液,充分振荡,看到溶液不变色;再加入1滴3%的双氧水并充分振荡,看到溶液变红色,从而证明该溶液中含亚铁离子。

三、沉淀法

1.检验原理

利用K3[Fe(CN)6](赤血盐)与Fe2+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这一特征反应进行检验。

2.示例

实验3取1 mL 0.1 mol·L-1 FeCl3溶液于试管中,加入0.1 mol·L-1赤血盐溶液(溶液呈黄色)2滴~3滴,溶液仍为黄色,这说明Fe3+的存在不影响Fe2+的检验。另取1 mL 0.1 mol·L-1 FeCl3和0.1 mol·L-1 FeCl2混合溶液以及1 mL 0.01 mol·L-1 FeCl3和0.01 mol·L-1 FeCl2混合溶液于2支试管中,各加入0.1 mol·L-1赤血盐2滴~3滴,振荡,可看到2支试管中都变蓝色,从而证明该溶液中含亚铁离子。

(收稿日期:2015-01-26)

软交换实验报告 篇4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软交换技术试验

姓 名: 黄 弘 周

班级学号: B10010236 指导教师: 陈 美 娟

日 期:2012 年 12 月 23 日

软交换实验报告

姓名:

黄 弘 周 班级: 通 信 二 班

学号:B10010236

实验目的

了解中兴通讯软交换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一部分:登录客户端

(1)用户名:student(2)口令:1711(3)服务器地址:192.168.100.230(4)确定后进入中兴通讯统一网络管理平台。

(5)在“中兴通讯统一网络管理平台”界面下,右击拓扑根下的“ss1b(SS1)”,选择“配置管理”。(6)进入“配置管理-ss1b”界面,双击图标“ZXSS10”。(7)进入下一级界面后双击图标“SIPZ-sip”。

第二部分:SIP呼出(增加SIP用户,进行呼出)

一、增加SIP登记用户

1.配置管理-ss1b/协议配置/SIP配置/SIP登记用户配置。(注意此时SIP登记用户情况)

2.ss1bSIP登记用户/增加 3.新增SIP登记用户:

① ② ③ SIP应用索引:1 用户标识:3236 用户帐号:sip:32360000@192.168.100.1(英文输入状态下)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认证密码:3236 认证区域:(空)用户节点:3236 网络类别:1-南邮 区域号:25 用户号码:32360000 用户数目:1 确定

二、12-SIP终端-拓扑配置

① 节点号:3236 ② 设备类型:12-SIP终端 ③ 设备域名:3236 ④ 节点所属网观簇号:2 ⑤ 节点名称:3236 ⑥ 协议类型:SIP ⑦ 其他默认 ⑧ 确定

三、增加局码和百号组

1.配置管理-ss1b/数据配置/用户配置/百号组配置 2.ss1b本局局码和百号组配置/增加/新增局码 3.新增本局局码配置:

网络类型:1-南邮 区域号:25 局码:3236 本局用户号长:4 局码名称:3236 国家代码:86 区域码长度:2 确定

4.ss1b本局局码和百号组配置/,选中局码“3236”,增加/新增百号组。5.新增百号组:

网关簇:1 用户号码类型:1-SIP„ 中继群号:(空)节点号:3236 白号组:00 确定

四、增加本局用户

1.配置管理-ss1b/数据配置/用户配置/本局用户配置 2.ss1b用户配置/增加(界面左下角)(在ss1b用户配置界面,注意现有的用户)3.新增用户配置

① ② ③ ④ ⑤ 网络类型:1-南邮 区域号:25 其始用户号码:32360000 结束用户号码:3236000(配了一个用户)基本属性:

a.用户类别:1-普通用户

b.用户号码类型:1-SIP号码(一定是这样)c.脉冲音频标志:(默认)d.终端提供信号类型:(默认)e.号码分析选择子:1 f.监听用的号码分析选择子:(空)g.用户所处的网关节点号:3236 h.其他默认 i.确定

五、登记用户运行软终端,进行SIP呼叫 运行 MultiPhone        操作/注销/确定(注销以前登陆的用户)操作/登陆(新用户登陆)帐号:32360000 密码:3236 服务器:缺省 其他默认 登陆

第三部分:SIP呼入

一、增加字冠

1. 数据配置/号码分析配置/号码分析配置

2. ss1b:号码分析配置界面,打开号码分析子管理树,选择号码分析子1/1-南邮/本地网号码分析器6。

3. 左下角菜单,增加/新增本局局码 4. 本局局码/号码分析:

1)分析字冠:3236 2)新的号码分析选择子:(空)3)计费索引:(空)

4)号码流接收最多位长:8 5)号码分析长度:3 6)号码流接收最小位长:8 7)用户号长:(空)8)依赖局码:3236 9)其他默认 10)确定

二、Digitmap模板增加

1. ss1b:号码分析配置/Digitmap模板 2. Digitmap模板配置/增加

(1)新增Digitmap模板配置(2)模板号:3236(3)名称:3236(4)Digmap串:(32363236)(英文输入状态下)(5)确定

三、号码分析后,SIP终端呼出实验。

 运行MultiPhone,以用户 32360000登陆。

 两组之间SIP终端进行呼叫。

第四部分:SIP消息跟踪

 进入消息跟踪界面

          中兴通讯统一网络管理平台/视图/工具箱

界面左侧,双击“主逻辑图”,双击“100001[192.168.100.230:21099]”双击“ss1b”,右击“ss1b”,选择“通过服务器代理连接” 单击“ss1b/信令跟踪” 跟踪/开始跟踪

跟踪条件设置,选中“SIP”,单击“设置”; 跟踪条件设置,选中“按URL跟踪”;

跟踪条件设置,URL文字框中输入“32360000”,单击“下一步”;

跟踪条件设置,“跟踪任务的持续时间”等设置项,取默认值,单击“下一步”; 跟踪条件设置,本界面显示跟踪的设置信息,单击“下一步”; 跟踪条件设置,单击“确定”。 消息跟踪设置

 跟踪消息

     用MultiPhone进行呼叫,主叫(或)被叫的号码为32360000。观察跟踪界面中出现的消息 双击某消息查看详细说明。跟踪/停止跟踪。

问题11:请画出本次呼叫的消息流程图:

 关闭“中兴通讯统一网络管理平台”。

第五部分、删除配置数据

步骤 第一部分:删除号码分析过程

一、删除Digmap模板:

1、Ss1b:号码分析配置/Digmap模板

2、Digtiamap模板

① 选重要删除的模板号(3236)

② 删除,确认信息选择“是”。

③ 退出

二、删除字冠:

1、ss1b:号码分析配置界面,右上部分析字冠表中选中“3236”

2、右击该行,选择“删除局码”,确认信息选择“是”。

3、ss1b:号码分析配置/退出

第二部分:删除网关节点

一、删除SIP登记用户

1、配置管理-ss1b/协议配置/SIP配置/SIP登记用户

2、ss1bSIP登记用户界面。先查询,后删除

① 起始用户号码:32360000

② 查询

③ 选中要删除的用户

④ 删除

⑤ 退出

二、删除本局用户

1、配置管理-ss1b/数据配置/用户配置/本局用户配置(删除本局用户号码)

2、ss1b用户配置界面。先查询,后删除。

① 起始用户号码:32360000 ② 查询

③ 选中要删除的用户 ④ 删除

⑤ 退出

三、删除百号组和局码

1、配置管理-ss1b/数据配置/用户配置/百号组配置(删除百号组和局码)

2、选中要删除的局码

3、选中该局码中的要删除的百号组

4、删除/删除百号组

5、重复2)和3)删除该局码下的所有百号组

6、删除/删除局码

7、退出

四、删除网关节点

1、配置管理-ss1b,选中要删除的网关节点“SIP-3236局”。

2、选中界面上面的删除图标删除该网关节点。

删除完成

中兴通讯-程控交换实验报告 篇5

程控交换课外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10级电子信息工程2班

课程程控数字交换技术

学号08101100219

学生姓名李斌

成绩

2013年11月

实习报告

2013年11月26日--11月27日,西安文理学院物理与机械电子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2班来到了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的中兴通讯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两天的实习培训。中兴通讯概况:

1985年,中兴通讯成立。1997年,中兴通讯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是国内A股市场上市值、营业收入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年12月,中兴通讯作为中国内地首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

中兴通讯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导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中兴通讯各系列电信产品都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并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中国主导电信运营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际电信市场,中兴通讯已向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运营商提供优质的、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与包括法国电信、英国电信、沃达丰、澳大利亚电信、和黄电信在内的众多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未来,中兴通讯将继续迎接挑战,打造享誉全球的中兴通讯品牌,力创世界级卓越企业。

实习过程回顾:

第一天上午:来到基地,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基站机房,参观实习基地设备,系统及其教学实验室。接着为我们介绍通信的历史及其演变过程,详细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近期即将推出的4G打下基础。课间老师为我们讲解中兴的企业文化及中兴的发展历程。

第一天下午:讲解基站的工作原理及其组网的一些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移动基站的通信过程及其软件的使用。

第二天上午:参观机房,讲解一些常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讲解基站柜的一些基本知识,讲解软件的使用及练习。

第二天下午:参观实验机房,讲解未来4G的发展方向,介绍4G的一些知识,讲解中兴通讯的业务范围和中兴未来的发展规划,讲解LTE知识,及其干通信行业的一些基本素养及其基本技能,讲解通信行业的行情,技术的发展趋势。

实习收获: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

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

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

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代移动通信: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 系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和后来的改进型系统TACS 系统(全入网通信系统),以及瑞典,挪威和丹麦的NMT 北欧移动电话)和NTT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等。

第二代移动通信:由于模拟移动通信所带来的局限性,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其代表技术是欧洲的GSM,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GSM是由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制订的一个数字移动通信标准。GSM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的简称。它的空中接口采用时分多址技术.自90年代中期投入商用以来,被全球超过100个国家采用。GSM标准的设备占据当前全球蜂窝移动通信设备市场80%以上。

第三代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3G,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LTE技术: LTE项目是3G的演进,始于2004年3GPP的多伦多会议。LTE并非人们普遍误解的4G技术,而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是3.9G的全球标准,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it/s与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和降低系统延迟。LTE也被通俗的称为3.9G,具有100Mbps的数据下载能力,被视作从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LTE的研究,包含了一些普遍认为很重要的部分,如等待时间的减少、更高的用户数据速率、系统容量和覆盖的改善以及运营成本的降低。

LTE特点:(1)通信速率有了提高,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ps、上行为50Mbps。

(2)提高了频谱效率。

(3)以分组域业务为主要目标,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将基于分组交换。

(4)QoS保证。

(5)系统部署灵活,能够支持1.25MHz-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

(6)降低无线网络时延。

(7)增加了小区边界比特速率。

(8)强调向下兼容,支持已有的3G系统和非3GPP规范系统的协同运作。实习总结

大创实验流程 篇6

盆栽山茶花,土壤水分含量不同,共设6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a)连续3天不浇水。(b)连续5天不浇水。(c)连续7天不浇水.(d)连续9天不浇水.(e)连续11天不浇水。(f)设置 1组常规浇水作对照 , 使盆土不呈干燥状。

一、生长指标的测定: 实验器材:

烘箱、卷尺、电子天平、千分尺(或叶片厚度测定仪)、单位方格为1cm2的坐标纸 实验具体步骤

(1)、观测七心红山茶干旱胁迫前后叶片的数量和最长主茎的生长长度,并计算 叶片数增加率和最长主茎增长率。

(2)、中部叶片含水量的测定:剪下叶片后立即称鲜重;将叶片装人洁净干燥 的称量瓶 ,放人烘箱 ,105℃下处理 5 h ,取出称干重。R W C =(鲜重 —干重)/ 鲜重 x 100%(3)、单叶面积和比叶重(干重):将叶片装人洁净干燥的称量瓶 ,放人烘箱 ,105℃下处理 5 h;

(4)山茶单叶面积:沿着叶子的形状将其画下来,画在透明的坐标纸上。然后数格子。计算格子时,叶片边缘凡超过半格的计算为1,不足半格则不计数。一般画坐标纸时,每个格子长宽各为1cm,所以面积为1cm2。因此,数出的个子数就是叶片的面积数(单位为 cm2);

(5)叶片厚度

二、生理指标的测定:

(1)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试剂及工具

95%乙醇、分光光度计、滤纸、25ml容量瓶、研钵、漏斗、烧杯 实验步骤

1、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2.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g,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in。3.取滤纸1张,置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到25ml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4.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25ml,摇匀。5.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5nm、649nm下测定吸光度。实验结果

将测定得到的吸光值代入下面的式子:Ca=13.95A665-6.88A649;Cb=24.96A649-7.32A665。据此即可得到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Ca、Cb:mg/L),二者之和为总叶绿素的浓度。最后根据下式可进一步求出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含量: 叶绿素的含量(mg/g)= [叶绿素的浓度×提取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鲜重(或干重)。

(2)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试剂:

甲醇、盐酸、2%盐酸甲醇(4℃隔夜):盐酸:甲醇=2:100(V/V)试验仪器和用具: 电子天平(1/100000)、100ml容量瓶、分光光度计 实验步骤

1、精密称取样品20mg,加60ml 2%盐酸甲醇溶解,4℃隔夜冷却,定容至100ml,摇匀,过滤,待测。

2、用 1cm 玻璃比色皿在540nm 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A,用2%盐酸甲醇溶液作空白对照。(吸光度应控制在0.3~0.7之间,否则应调整试样液浓度,再重新测定吸光度。)实验结果

A × V

X=---------------------× 100%

1020 × W × 100

其中:

X:花青素含量,%;

A:样品在波长为540nm处的吸光度值; V:样品稀释体积,mL; W:样品的称样量,g;

离子交换实验流程 篇7

离子交换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把水中的离子与离子交换剂中可扩散的离子进行交换作用, 使水得到软化的方法。即采用特定的阳离子交换树脂, 以钠离子将水中的钙镁离子置换出来, 由于钠盐的溶解度很高, 所以就避免了随温度的升高而造成水垢生成的情况, 而且长期使用后失效的树脂还可以通过再生而重复使用。故此这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较经济的方法。主要优点是:效果稳定准确, 工艺成熟, 可以将硬度降至0。所以针对锦州自来水高硬度特性, 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对其进行去除, 为了确保在水质达标的同时树脂的使用经济环保, 需要对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水的最佳吸附条件进行探究。

2 实验部分

2.1 树脂预处理

树脂使用前, 要进行预处理, 首先使用饱和食盐水浸泡树脂18~20h, 而后用蒸馏水洗净, 使排出水不带黄色, 再用2%~4%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4h, 放尽碱液后, 用蒸馏水冲洗至中性, 最后用5%盐酸溶液浸泡4~8h, 放尽酸液, 用蒸馏水漂洗至中性后烘干待用。

2.2 732、D001和D61离子交换树脂处理能力比较

2.2.1 实验方法

根据离子交换理论, 用732、D001和D61三种氢离子交换树脂 (三树脂均为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D61和D001是大孔树脂, 732是凝胶树脂) 对锦州自来水分别进行处理。首先用EDTA络合滴定法对锦州自来水硬度进行测定, 得到原水硬度为367.2。然后取一定体积的锦州自来水于三个烧杯中, 分别加入相同质量预处理后的三种树脂, 在水温25℃条件下用恒温振荡器振荡 (振荡速度40~50r/min) , 使树脂与水样充分接触, 每间隔30min测定水样中的硬度, 一直到平衡状态。

2.2.2 实验数据与分析

用732、D001和D61三种氢离子交换树脂对锦州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进行交换吸附, 得到三种树脂对锦州自来水的处理能力如图1。

从图1可知, 在原水水质、水量相同时, 732树脂对锦州自来水中钙镁离子的吸附性能最好, D61次之, D001最差。另外综合考虑经济成本, 选择732型树脂作为锦州自来水高硬度去除的离子交换剂最佳。

2.3 离子交换树脂对锦州自来水硬度去除的静态实验

采用经过预处理后阳离子交换树脂对锦州自来水进行静态吸附试验。研究离子交换树脂的投加量、吸附时间对其吸附钙镁的影响。确定树脂静态吸附原水中钙镁的最佳投加量、吸附时间以及根据树脂的吸附等温线判断吸附类型, 确定离子交换树脂的静态最大饱和吸附量, 为动态实验的进行提供数据基础。

2.3.1 离子交换树脂对锦州自来水钙镁交换吸附的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分别取2 000mL锦州自来水水样于5个烧杯中, 分别加入3~7g不同质量的离子交换树脂。在25℃条件下恒温振荡4h, 分别测定自来水硬度。得到不同质量树脂对锦州自来水硬度去除率如图2。

由图2可知, 随着离子交换树脂投加量的增加, 钙镁去除率逐渐升高。当离子交换树脂质量达到5g时, 锦州自来水中钙镁的去除率为34.64%。之后随着离子交换树脂质量的增加, 原水中钙镁的去除率基本保持不变。因此选定5g为2 000mL的最佳投加量。

2.3.2 离子交换树脂对锦州自来水最佳吸附时间的确定

取2 000mL锦州自来水水样于烧杯中加入5g离子交换树脂。在25℃条件下恒温振荡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自来水硬度, 一直到平衡为止。得到树脂对锦州自来水处理不同时间的硬度去除率如图3。

由图3可知, 随着振荡时间的增加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钙镁的效率逐渐升高。这是因为在离子交换过程中延长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接触时间对单位体积的自来水来讲, 一方而更有利于钙镁离子进入树脂内部品体结构使树脂对钙镁离子的接触更加牢靠;另一方面反应活性点增多。当振荡时间为18h时去除效率达到最大66.23%。之后随着时间的增加, 钙镁的去除率不再发生变化。因此确定离子交换树脂的对自来水的最佳吸附时间为18h。

2.3.3 吸附平衡试验

在7个锥形瓶中准确移取200mL锦州自来水, 分别加入0.4g, 0.3g, 0.2g, 0.1g, 0.08g, 0.07g, 0.068g经预处理后的离子交换树脂, 在25℃条件下恒温振荡20h, 测定其硬度。用平衡浓度—平衡吸附量作图。按下式计算平衡吸附量Q= (C0-Ce) *V/m。

式中:C0自来水钙镁初始浓度, mg/L;Ce自来水钙镁平衡时浓度 (mg/L) ;V加入的自来水体积 (mL) ;m加入的离子交换树脂质量 (g) 。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水中钙镁的等温线如图4。

使用origin线性拟合工具, 利用Langmuir等温式对树脂吸附钙镁离子的数据进行拟合, 回归方程为1/q=2.043* (1/c) +0.005, R2=0.99739。如图5所示。

利用Freundlich等温式的直线式对树脂吸附钙镁离子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 甚本公式为:logQe=0.529logCe+0.599, R2=0.77115。如图6所示。

对比图5和图6, 树脂处理锦州自来水时吸附类型Langmuir的R2相对更高一些, 所以离子交换树脂对锦州自来水中钙镁离子的交换吸附更符合Langmuir型。

2.4 离子交换树脂对锦州自来水硬度去除的动态实验

为了确定动态吸附时不同流量对树脂吸附钙镁离子的影响, 测定了在不同流量条件下离子交换树脂对自来水中钙镁离子的吸附效果, 并最终确定离子交换树脂对钙镁的最佳流量。

称取一定量的经过预处理后的离子交换树脂于吸附柱中, 首先用纯净水在一定流量下自上而下流过装有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柱, 时间为30min左右, 之后将锦州自来水分别以60mL/min、80mL/min、100mL/min、120mL/min的流量自下而上通过装有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柱, 根据不同吸附时间的出水浓度可得到不同流量条件下离子树脂吸附水中钙镁离子的动态穿透曲线如图7。

试验选择吸附柱出水硬度达到世界饮用水标准 (50mg/L) 的时间点为穿透时间, 出水硬度超过标准 (100mg/L) 的时间点为最大饱和吸附时间点。

由表1可知, 流量对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自来水中钙镁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流量的增大, 穿透时间和饱和时间明显缩短, 穿透点吸附量和饱和点吸附量也减少。这是因为当流量加快时, 溶液与树脂接触时间缩短, 吸附效率下降。流量太慢时, 溶液会在吸附柱内引起反泥现象, 对吸附不利。表1可知在流量80 mL/min时树脂对自来水中钙镁的吸附效果最好, 穿透点吸附量165.3mg/g, 饱和点吸附量248mg/g。

2.5 树脂再生效果的测定

常温下让处理过水的离子交换树脂与再生剂发生离子交换反应, 使改性后的树脂重新获得离子交换能力。这一过程即为再生过程。取处理过水的离子交换树脂, 用10%氯化钠溶液浸泡, 查阅可知, 732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时间为60min左右。将再生后的离子交换树脂重新装入离子交换柱中, 在80 mL/min的流量下, 再次对自来水中钙镁离子进行交换吸附, 直到达标为止。步骤同上。比较再生之前和再生之后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能力如图8。

再生后的树脂穿透时间和穿透点吸附量相对降低, 经计算再生效率可达90%, 如表2所示。

3 结论

本文对采用离子交换技术降低锦州自来水硬度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包括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树脂对自来水交换吸附的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 确定了最佳剂量及时间, 并对实验数据做了模拟分析, 得出动态试验的最佳流量, 同时对再生后的树脂进行了效果测定。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 针对锦州自来水高硬度特点, 对三种型号树脂的处理能力进行实验研究, 经测定发现732型树脂处理能力相对其他两种树脂要高, 综合考虑成本等要素, 选择732型树脂作为处理锦州自来水硬度的离子交换剂。

(2) 采用经过预处理的离子交换树脂对锦州自来水进行静态实验, 确定了处理2 000mL自来水的最佳剂量为5g, 最佳吸附时间为18h, 并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 得出732型树脂处理锦州自来水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

(3) 采用经过预处理的离子交换树脂对锦州自来水进行动态实验使其自来水硬度达到饮用标准, 确定了最佳流量为80mL/min, 在此流量下树脂对自来水中钙镁吸附的穿透点吸附量和饱和点吸附量分别为165.3、248mg/g。

(4) 对失效的离子交换树脂采用10%氯化钠溶液进行再生, 确定了再生后的树脂在80 mL/min流量下对自来水中钙镁吸附的穿透点吸附量148.8 mg/g, 再生效率可达90%。

4 建议

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 本实验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所以在此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本文中只对离子交换树脂的最基本性质做了探索, 还有其他一些可能的影响条件未能一一测定, 有必要建立更加详实的指标, 用以全面评估树脂的性能。

(2) 实验中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测定分析, 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还需要测定更多种类的树脂。

(3) 本实验采用滴定法进行硬度的测定, 由于肉眼观察颜色变化存在误差, 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精确性。所以需要考虑更准确的方法进行测定。

(4)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再生剂选用氯化钠进行再生, 也达到了较好的再生效果, 但应该会有更好的再生方法, 需要重点考虑再生方法。

摘要: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对锦州自来水高硬度进行去除, 并使用732、D001和D61三种氢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了原水的软化试验, 根据其处理能力筛选出了732型树脂为最适用型号。利用静态实验得出732型树脂处理锦州自来水高硬度的最佳吸附条件, 同时绘制吸附等温线, 判断出吸附既符合Freundlich模型, 又符合Langmuir模型。但langmuir相关系数更大。最后利用动态实验得出了锦州自来水硬度达标时的最佳流量, 同时计算出了再生后树脂吸附效率可达90%。

离子交换实验流程 篇8

【关键词】电吸附;氯离子;去除率

1.实验概况

本实验研究的是电吸附技术去除水中氯离子的可行性,实验用水主要采用河北省某处理厂再生回用生物处理后的出水,其主要水质指标如下:

2.静态实验步骤与实验分析

2.1实验装置

首先进行静态吸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反应容器为1000ml的烧杯,正负电极分别由两块石墨电极(100mm*50mm*5mm)组成,正负极上所施加电压通过一直流电源来控制。吸附在恒温磁力搅拌下进行,并维持反应温度为(20土0.5)℃。

2.2实验流程

将含氯废水放在电吸附实验装置里,将电极置于反应器中,开启电源,使用搅拌器匀速缓慢搅拌含氯废水,整个实验过程是在恒温下进行,电场作用下,水中带正电荷的离子会向阴极迁移,被电极吸附,水中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向阳极迁移,被该电极吸附,都储存于电极表面形成的双电层中;随着离子的富集,水中的氯离子浓度会逐渐降低。

实验每隔5min取水样测氯离子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复测定氯离子浓度,直到浓度不变化,吸附达到饱和状态。关掉电源进行脱附。实验结果都是在平行实验下得到。

2.3 时间对吸附与脱附效果的影响

实验时,将浓度为412mg/l的原水注入电吸附反应器,然后开启电源,不断改变吸附时间,按图 2-1重复进行吸附,观察出水氯离子浓度变化,结果可以看出,出水氯离子浓度在吸附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接通电源,电极两端加上电压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溶液中氯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出水浓度开始下降,15min 后浓度降到205mg/l,趋于平缓,且与20min时剩余氯离子浓度相差不大,而15min时氯离子浓度与25min时的基本相同,这说明当吸附时间为15min时,吸附基本已达到饱和,即便再延长处理时间,溶液中的剩余氯离子浓度基本不发生变化,故将吸附时间定为15min。证明了电吸附法去除水中氯离子的可行性。

随着运行时间延长,实验中将吸附30min时作为脱附的起点,此时实验进入脱附阶段,关闭电源,将正负极短接,仍然选择每隔5min取水样测定氯离子的浓度。根据实验的数据可知,氯离子浓度开始上升,实验进行60min后,氯离子浓度在上升到高峰值410mg/l,此时氯离子浓度基本与原水中氯离子浓度一样,脱附结束。

2.4电压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在吸附时间为15min,进水氯离子浓度为412mg/l,改变加在工作电极上的电压,分别为1V、3V、5V、7V、10V,按图 2-1重复进行吸附实验,测定浓度。当初始浓度为412mg/l、极板间距1.5cm时,调节电压为1V、3V、5V、7V和10V时,分别进行吸附实验。得出水氯离子浓度逐渐降低。随着电压的增加则去除效率增高,因为随着电压的增大,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增大,电荷与离子之间静电引力增强,导致离子在双电层处发生富集效果越明显,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越大。虽然电压越大,去除率越好,但是应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另外,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当电压过高(>7V)时可以观察到石墨板壁有小气泡产生,这表明水的电解反应,同时伴随着电压的升高,电极出现溶解现象。所以本实验将工作电压控制在7V以下。

2.5 极板间距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在工作电压为5V,吸附时间为15min,进水氯离子浓度为412mg/l,改变工作电极极板间距,分别进行实验。间距为0.5cm、1.0cm、1.5cm、2cm、2.5cm时按图2-1重复进行吸附实验,测定出水氯离子浓度。结果表明电极间距越小,氯离子去除率越高,最高去除效率是为51.21%。这是因为随着电极间距越小,在相同的电压下产生的双电层就比较厚,吸附容量因而得到提高,电极间距越小,电极间氯离子扩散距离缩短,且湍流度增大,氯离子到达双电层并被其吸附的时间就越短。

2.6进水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根据水厂长期监测的水质指标中,有时氯离子浓度高达677 mg/l,本实验采用分析纯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接近原水浓度的溶液作为模拟水样。考察不同进水氯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分别是350mg/l、400mg/l、450mg/l、500mg/l、600mg/l、650mg/l、700mg/l针对这七种浓度的溶液分别按图 2-1重复进行吸附实验,测定浓度,得出氯离子浓度变化的规律。

结果表明进水氯离子浓度越低,出水水质越好。350mg/l进水浓度时,处理率可达到54.1%,随着浓度的升高,处理率逐渐下降。针对进水氯离子浓度较大的情况,要提高处理率,达到要求就需要在实验中增加电极的对数,本实验在图2-1的实验装置中,又增加了一对同样的电极,通过测定氯离子的浓度,效果有所改观。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如果为了提高出水水质,需要采用电吸附模块串联来提高处理效率,保证出水水质。

将配置的模拟水样和实际水样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将得到结果进行比较,如图2-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条件相同时,模拟水样的除去率要高于实际水样。本课题没有对其他离子的去除率进行实验研究。因为电吸附吸附离子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离子的电荷,一般情况下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离子向电极内部的迁移力越大,则吸附的离子越多;二是离子的体积大小,离子体积越大,则进入电极孔道难度就越大,同时在电极孔道内时,相同的双电层表面积上,由于离子体积越大则能够容纳的离子数量越少。研究表明,阳离子去除率的顺序:Mg2+>Ca2+>Na+,是由于离子电荷造成的,且Mg2+体积小于 >Ca2+,同时在水溶液中Na+含量较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在水溶液中碱金属类的离子会形成溶剂化壳,使得水合Na+的半径较大,不易吸附。阴离子去除率的顺序:CI->SO2-4>HCO-3>NO-3,由于SO2-4,HCO-3,NO-3离子体积较大,进入电极内部难度大,同时,在相同的双电层表面积上,容纳的离子数量相应的较小。

2.7结论

(1)时间是影响吸附和脱附的主要因素,当吸附时间为15min时,吸附基本已达到平衡,即便再延长处理时间,溶液中的剩余氯离子浓度基本不发生变化。

(2)给极板施加不同的电压对电吸附的处理效果影响很大。电吸附量与电压存在一定的关系,电压越大,水中氯离子的吸附率越大,水处理效果越好。

(3)极板间距也是影响电吸附的主要因素之一。电极间距越小,处理效果越好。

上一篇:杨村煤矿机电运输岗位责任制及操作规程下一篇:综治维稳工作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