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读书心得制度(精选4篇)
《围城》是通过妙趣横生的比喻反应人们在生活中所受的压力和束缚的一本书。
起初读它的时候,仿佛在看一部电视剧。只觉得它的剧情很好而已。不过看到后来,我才发现钱老先生仅用朴实易懂的词句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活灵活现的人物。没有高深的词汇、华丽的语言,却有着撩动心灵的力量。“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域。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从很小就听说了这样的话。稍大一些的时候,知道这是对爱情婚姻的描写,然后再大一些,就知道了原来其实人生百事皆是如此。不由感慨钱老的话真的很经典很精辟地阐述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这个是不是可以叫“公理”?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学习与娱乐、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若我们把一生都奉献于冲破这堵城墙上,那人生谈何意义?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接受这座城,在城内开展我们的生活,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让我们的梦想在城内绽放光彩,让城内外的人都能感受我们的热情与精彩。这样,“围城之围”想必就不攻自破了。
从某个程度上讲,围城是我们的归宿,爱情的围城、婚姻的围城、事业的围城。年轻就是不断的犯错,然后不断的改正,到最后已经不再去计较对与错,因为对与错根本就没有定义,就像是一加一永远等于二,而我却已不再是初入围城的那个少年。
第2期(总第2期)
荥阳党校社会教育科签发人:王天奇
荥阳市领导干部公益读书会举行心得分享会
2013年5月31日晚社会教育科组织学员20余人在党校第一会议室举行心得分享会。本次活动由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赵红星主持,大致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由党校副校长王天奇对本期所讲内容进行总结。他指出,读书会从3月24日至5月24日历经两个月分10次,全面系统学习了《论语〃学而篇》16章内容。《学而篇》主要是谈学习,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第二时段要求每位学员按次序分享二至三句论语。分享会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每位学员结合自身学习感悟,对照布臵的作业,深入交流分享了对《学而篇》的认识体会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启发运用。大家认为,学习不仅是在学习知识、读背知识,学习主要还在于学孝、悌、忠、信;学谨、敬、爱、仁;学温、良、恭、俭、让以及学做人、做事、做学问。大家明白,学习的次序是:首孝悌,次见闻。学习的方法是:习和行。学习知识要时常温习,并且要把学到的知识用之于实践,发展成自己的技能。学习的目的是:不亦说乎!不知不觉,大家在讨论中获得了快乐!
最后,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赵红星对此次心得分享会进行了
总结。赵科长对学员在分享会上的发言表示肯定,他说,我们学习经典要以“读书明理,切己省身”为目的,努力将经典阅读与自己的身心修养结合起来。要敢于直面古人的教悔,反省自己的生活,体会经典的道理,进而落实到行动中去。
(撰稿人:刘小勇)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金秋十月,一首老歌再度成为亿万中国人热情传唱的旋律。它唱出了共和国对人民的眷顾和呵护,唱出了人民对共和国的感恩和深情。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不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更是祖国发展的受益者。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提升人民福祉作为目标。”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大地不断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加到77岁,从文盲率80%到实现基础教育全民普及……新中国70年,也正是中国人民福祉不断提升的70年。
“为了提高人民福祉,中国的政策规划者愿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这样的制度让其他国家相形见绌。”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说。
统筹协调的制度特色
“中国政治中的开放与活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参与过中国两会报道的斯里兰卡记者雪尔顿·班达拉的感慨。在采访报道中,他目睹了各界代表在两会这样的机制下充分发表意见、参与国家治理。
中国政府在决策中越来越充分结合广大基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这样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制度设计,在许多外国人士看来,是中国制度力量的重要表现之一。
当前,世界上一些国家不能很好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令人瞩目。西班牙《起义报》刊文说,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审时度势,缜密考虑改革措施的影响,充分协调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在各个层面,中国的制度设计都显现出善于统筹平衡的特色: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市场活力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制度设计善于有机协调各方面因素、资源和力量,以实现全面、平衡、长远发展。
“中国人天生就是体系思考者。”新加坡创新战略学者查理·安认为。
因时而谋的制度创新
今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已经连续第四年保持上升势头,排在第14位,比去年上升三个位次。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与善于改革创新的中国制度体系密不可分。
70年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中国制度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在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同时,它能够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作出改革调整。
进入新时代,中国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顺应改革发展的形势变化,以推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印度著名汉学家狄伯杰认为,中国人以创新思维致力于深化改革,制度变革是中国释放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积淀深厚的制度土壤
思所从来,知所将往。中国制度体系的强大生命力,还缘于它的根基扎得牢、文化积淀深。
数千年中华历史文化传承,为今天中国各项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丰饶的思想土壤。民惟邦本、中道和谐、选贤任能等优秀传统思想,持续为今天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有益启示。
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问题专家彼得·诺兰认为,中国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都要接受“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以及根据儒家思想制定的严谨道德标准,这是中国体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假期拜读了2013最给力的一本书——《正能量》。这是一本排除负面情绪、传递正能量的心灵成长之书。我非常的喜欢,因为它语言很朴实,而且真的是一本耐读好书。这本书把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性能量,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性能量。这两种能量,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当正性能量不断被激发时,负面情绪会逐渐被驱除,被取代,压倒。那么我们工作就会更接近成功,生活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幸福感。
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向我们阐释了非常新颖的“表现”原理观点,并教我们如何运用“表现”原理激发体内的正能量,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魅力,更加人气十足。让我相信,行为对思想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如果不学会控制能量,那你的能量就会只减不增,所以我们要会支配正能量。
第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控制情绪,激发内心的正向能量。
第二、“表现”原理,表现出一种情绪不仅仅能影响我们的情绪,更能直接有力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催生不同的能量,而只有愉悦的、振奋人心的情绪,才能激发出正能量。
第三、“表现”原理,快乐是可以被创造的,但身体上小小的改变,就能让身体充满正能量。
第四、“表现”原理,它不仅仅是让你挤出一个微笑,而是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人类行为的各方面,包括走路方式、说话内容,因为在这些不起眼的行为中,蕴含着神奇的正能量。
第五、“表现”原理,与在脑海中想快乐的事相比,表现得快乐更加快捷、高效。所以请微笑,让脚步轻快起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有吸引美好事物的正能量。
第六、“表现”原理,当人们更喜欢一个东西时,他们会是自己相信他们特别喜欢选中的东西,以此来为自己辩护,突然之间,我们会对自己所选物品喜爱度猛增。第七、“黑袋子”实验表明人们接触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友谊或爱情。
第七、人们表现的坚强、自在时,疼痛会减少很多。
第八、愤怒情绪会回应你的所言所行,将越来越多的负能量回送给你,所以我们要压制自己,不要生气,平静下来,释放自己的怒气。
第九、穿衣直接影响你对自己的判断,所以人靠衣装来变现自己,着装隐藏着能量,如果你想散发出正能量,就一定要对穿着严加打理。
第十、承诺能影响正能量的实现运作。
第十一、听从自己身体内部的声音,你才能像一块磁石,吸引正面能量来到你身边。上面的这些是我读后留下的触动印象深刻的。查理德•怀斯曼的这部书用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操纵自己的行为,获得某种积极的正能量,是这些正能量聚集起来,从而获得正面的情绪。这样一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得很简单:如果你想变得快乐,那先微笑吧;如果你想变得自信,那先昂首阔步吧。把美好的事物带进你的生命,只有这样,你的存在才会让你觉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