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篇1

(一)建好“一个中心”——综治中心,打造“大综治”工作平台。

建强区级,升级完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拓宽部门单位派驻范围,强化协调调度、督导考核,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建优镇街,统筹整合政法单位和职能部门基层资源力量,落实“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群众诉求集中受理、分流、化解“一个窗口对外”;建实村居,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团队,健全联动化解、双向评议机制,推动区级、镇街资源力量下沉一线,就地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二)织好“一张网络”——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社情民意全掌握。

多网融合,开展“网格+乡村治理、城市安防、文明创建、市场监管”等领域大联动,统筹协调、一网运行,推动全区重点工作任务在网格中落地见效。规范管理,完善部门业务指导、镇街具体管理、区镇工作考评监管体制,加强网格员教育培训、绩效考核,提高网格员履职能力和工作质效。强化奖惩,探索实行社区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农村网格员专职化和薪酬增长等职业晋升机制,落实不合格网格员退出制度,推动网格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三)深化“一项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

强化源头预防,构建以社区(村)为基本单元的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建立“一律两员三官五老”调解团队,健全“一平台五机制”,实现群众诉求调处“最多跑一地、最多访一次”,就地化解。强化有解思维,落实区、镇、村主要领导定期调度研判初信初访情况和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下访、包案责任制,提高初信初访办理质量。强化法治思维,开展积案攻坚、治重化积、重复信访专项治理行动,坚持打化结合、以打促化,有效压减进京访量。强化联动化解,加强智慧调解平台和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扩宽专职人民调解员派驻领域,在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住建、物业、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领域成立行业调委会,就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四)完善“一个体系”——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强化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和实战应用,提升视频监控资源利用效率和研判水平。开展系列专项打击行动,建立完善扫黑除恶、电信网络诈骗等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保持对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加大社会面巡防管控力度,加强重点单位安全保卫,适时启动一级巡防勤务,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强化重点群体管控,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专班”建档管理,压实责任,不出现失控漏管。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强化值班备勤、应急处突和疫情防控,实现各级“两会”、冬奥会和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期间全区社会安全稳定。

(五)推进“一个工程”——基层平安创建工程,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篇2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论述, 他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 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 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 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 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国家治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 其中,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而基层治理则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内容, 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式和现实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法治社会作为其现实基础, 而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上, 又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的要求。基层作为社会这个系统的基本要素, 基层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实现程度影响着国家的法治化进程, 也反映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程度高低, 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要义。基层治理法治化就是指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 在县级以下 (县级, 乡级, 村、社区等) 行政区域推进依法执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离不开基层治理, 基层的法治建设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这是因为,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具有内在一致性,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使国家、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治理制度完善且有效, 并具备有效地运用这些制度的能力。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样地, 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总体目标, 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能够使基层治理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国家治理在有些领域暴露出很多矛盾和问题,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现有的国家制度和治理能力还不能顺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的需求。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促进基层治理。基层法治建设是一项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 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从客观实际出发, 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相比还存在很大距离, 基层法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基层政府及自治组织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不高, 依旧固守原有思维, 利用行政权力管理控制社会组织及群众, 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对社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能力不强, 工作中对于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基层相关职能部门分工不合理, 行政主体任务不清晰, 组织与协调能力欠缺, 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制度管理, 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缺乏力度, 职能部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抢着管, 结果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 导致管理效率不高;此外,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还不完善, 基层政府行政执法权被削弱;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明显。

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工作作风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缺乏法律意识, 法治观念不强, 只知道依靠行政命令, 搞一言堂, 以权谋私, 无视法律, 甚至以身犯法;责任意识淡薄, 依法办事能力不高, 办事效率不高, 还存在传统的思维方式, 部分基层干部人治思维和官本位思想仍很严重;基层干部队伍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没有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脱离群众, 无视群众利益;存在官僚作风和衙门习气;“在其位不谋其政”;缺乏对公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观念。

此外, 在基层法治建设方面问题很突出, 比如, 法治机构设置不合理, 法治机构队伍流动性大和人力储备不足, 法治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 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等。司法监管部门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现象。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 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的规范性不强。有些基层公众对于法律知之甚少, 法律素质不高, 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缺乏依法维权意识。此外, 基层公众对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法治化, 而法治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治理的法治化。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目标, 就一定要立足于基层, 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都在于实施, 在基层治理中实现法治,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有效途径。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党的领导, 而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更离不开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要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 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和改进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领导, 引领基层工作依法开展、基层事务依法办理、基层关系依法理顺、基层问题依法解决。

基层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必须完善执法程序, 严守执法责任, 加强执法监督, 管理执法行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并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关键是激发基层社会的活力, 要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依法加强公共服务, 给基层自治组织预留自治空间, 支持其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基层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交流沟通, 让民众积极参与到公共决策中去, 提高参与水平, 提高决策效率, 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可行。

基层党员干部要在具体的工作中贯穿法治精神, 按照依法治国的规范自觉做到依法行政, 基层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法治教育学习培训, 从而提高其自身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 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方法开展工作, 坚持在法治框架下化解纠纷, 切实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强化依法决策意识。建立基层法治网络, 整合基层法治力量, 完善基层法治体系, 建立健全基层法治工作机制, 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开展好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 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维护基层司法公正, 增强司法公信力。基层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从而规范司法行为, 加强司法监督,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建立立体的全方位的科学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健全民主监督制度,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约束和规范公权力。可以利用各种行政主体监督、民众监督及社会媒体舆论监督等方式来确保基层政府公权力的正确高效行使。

增强公众法治观念, 培育公众法治思维, 树立法治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公众自觉守法、自觉用法、自觉尊法、自觉知法的观念, 利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观念;采取各种公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宣传法律, 积极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利益, 并有效推进基层民主;积极培育法治文化, 弘扬法治精神, 让公众信仰法律, 自觉维护法律权威;此外还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增强法治精神的道德意蕴。

目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不少因素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 而这些矛盾问题基本上都出现在基层, 基层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 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 在新形势下, 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 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采取法治的途径, 在基层中解决好矛盾和问题。总而言之, 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有利于为改革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摘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 要正确认识国家治理、依法治国与基层治理之间的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 并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审视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索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的相关措施, 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基层治理法治化,基层政府,党员干部

注释

1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 2014 (1) .

22 王浦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 (1) .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篇3

一、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和路径

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明确,要重点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和社区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日前,市社会工作党委与市民政局(市社团局)、市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助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市级层面有18家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通过区县工作站、街镇社工点(自强147个、新航152个、阳光148个)在社区开展服务;区县层面登记管理的四类社区社会组织有3051家,占28.35%,其中,生活服务类20.85%、公益慈善类57.33%、文体活动类13.20%、专业调处类8.62%。此外,还有备案管理的群众团队约2.3万家。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本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

1.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服务领域。一是建立购买服务体系。部分街镇成立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把具体工作职能设置在社区自治办公室,公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清单、设立专项资金,采用公开招投标、单一来源或竞争性谈判、社区培育等形式购买服务。二是建立统一规范机制。制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办法、招投标工作流程等一套科学透明的管理制度,规范购买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评价,做到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评估、统一拨付。三是拓展购买服务的领域。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服务、残障人群服务、青少年教育、就业援助、社会救助、文体活动等社区服务;通过引进社会组织,在家庭危机干预、社区公共事务协商、拆迁安置、业委会建设等专业调处领域,发挥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通过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睦邻中心等公共设施委托社会组织运作,提供一站式、多样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2.探索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拓宽参与渠道。一是搭建社区共治平台。打造社区共治平台,吸纳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进入社区委员会、区域化党建联席会、社区代表大会等社区共治平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协商与多元利益表达,开展协商互动。二是承担社区共治责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与其他驻区单位进行合作,为社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社区宣传和社会责任服务等,不断拓宽各类群体参与治理的途径。三是培育社区自治。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涌现出一批社区骨干,使众多的社区积极分子和群众团队,促进了社区自治的参与广泛性和互动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度。

3.探索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一是参与区域化党建。基层通过创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活动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对部分协会和群众活动团队,建立活动党支部,实行“党员一方隶属、双向管理、双边活动”;对目前没有党员的社会组织,选派党建联络员,并建立健全工青妇组织,通过党建引领和党群、党社互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二是开展互动融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优势,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使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及党员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三是联系凝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公益项目“双向认领”活动,向社区单位、居民征集需求菜单,由社会组织承接开展公益服务。

4.探索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社沟通。一是由政府扶持运作。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社沟通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在参与治理中实现“三个对接”:需求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即通过社区代表会议、社会组织联络员、居委会和居民意见等多种渠道发现社区需求;根据需求设计购买服务项目,筛选和引入优秀的社会组织来承接;建立政社沟通和互动机制,为社会组织链接各类社区资源。二是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运营。鼓励支持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托管,健全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机制;协助基层政府完善购买服务管理,提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和购买服务的政策建议;指导帮助其他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开展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培训,提供第三方评估和督导。

5.探索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激发基层活力。一是建立社区治理参与机制。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建立健全楼组自治规范、居民区治理架构、居民议事平台、多元主体共治机制等,设计相关活动,推动各类群体、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二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引导自发组建社会组织和群众团队,为初创期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运营管理指导和培训,建立相适应的孵化过程和愿景设计。三是提升社区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从直接承接政府的服务性工作,转向以社会化方式提供专业性辅助工作,提升了社区的社会资本。同时,也积极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公益基金的建立,使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慈善。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社会组织主要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管理模式、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等路径,在民生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扶贫救助、化解矛盾、共治自治、表达民意、反映诉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

二、几点启示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坚持“一手抓思考,一手抓实践”,聚焦抓典型、抓人才、抓枢纽、抓公开、抓党建,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中的作用,将社会组织参与拓展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

1.抓典型,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路径。一是开展试点提炼经验。注重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效应,选取一些基础较好、实践较多的基层街镇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试点,提炼积累经验,为全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是探索枢纽式服务管理。以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会或社会组织孵化园等为载体,赋予其指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功能。结合本市群团工作新举措,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枢纽功能,团结凝聚本领域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加强重点扶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信访、动拆迁等社会突出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这方面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途径。

nlc202309021124

2.抓人才,营造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大政策定向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培育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的指导性政策,通过开办扶持、场地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式,大力培育并重点扶持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统一平台,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购买服务项目、符合政府转移职能承接资质的社会组织等目录的出台,推动购买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培养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开展对社会组织领域人才队伍的宏观规划和政策研究,加强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培养扶持和激励,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从业者职业薪酬体系和指导标准。

3.抓枢纽,建立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一是完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强化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推介、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培训交流提供支持。二是探索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采取主动培育和社会化自主形成相结合的方式,把社区党委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建枢纽,把区域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园等发展成为枢纽。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明确枢纽型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本领域、本区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联系,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4.抓公开,探索社会组织规范化和信息化公开机制。一是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现代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持续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评估工作,以健全组织结构为重点,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手段,以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促进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二是探索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统一平台,健全信息发布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章程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资金筹集渠道公开和人员薪酬公开”。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协商协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具有的行业、专业、职业、第三方、扎根基层等獨特优势,围绕所代表的行业和群体利益,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协商的渠道和机制。

5.抓党建,服务凝聚社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一是以党建引领区域化治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指导协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以社区党委为平台,推动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共治。二是完善社会组织党建覆盖。采用“独立党组织、联合党组织、活动型党组织、党的工作小组”等方式,对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全部建立党的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由街镇社区党委,派遣党建指导员或明确党建联络员。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文件。起草出台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文件,明确要从健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健全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业务指导、资源对接、凝聚人才等功能,按照“行业归口、分级管理、区域托底、规范有序”的要求,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篇4

2015-10-13 来源:人民法治网 作者:文耀全 罗永胜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着力推进村级治理法治化

文/文耀全

罗永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的单元细胞和基础,基层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近年来,四川省古蔺县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地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现结合古蔺县的情况和法治实践,就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谈谈自己的见解。

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民众法治观念淡薄。古蔺县属于山区贫困地区,老百姓文化素质相对不高,整体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权威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来,信访不信法,信大不信小,信闹不信理,不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热衷于“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诉求方式依然存在,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

普法教育形式落后。普法宣传还停留在发单子、搭台子、摆桌子等形式上,照搬照抄法律条文,生硬进行普法宣讲还普遍存在,缺少群众看得清、听得懂的普法宣传形式,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村民自治浮于表面。部分村(社区)没有制定村规民约、自治章程、村民参事议事机制。部分村民自治组织不健全,自治机制缺乏活力,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不到位,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农村“两抢一盗”案件多发,破案率低,尤其是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犯罪活动突出。涉及毒品、赌博等违法犯罪屡禁不绝,涉毒案件数量、违法犯罪人员大幅增加,民众社会安全感缺失。矛盾纠纷量大面宽,征地拆迁、城镇建设、劳动就业、医疗纠纷、道路交通、社会保障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和涉稳隐患多。

推进村级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关键是要遵循法治思维,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农村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完善基层群众例会制度,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一)着力更新思想观念,提升依法治理意识

一是培育村级干部依法治理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观念大解放,才能推动服务管理大发展。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大力加强法律知识、理论和政策的教育培训,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农村社会实际问题的技巧,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

二是加强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把提高农民尊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作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采取院坝会、大喇叭广播、农民法制夜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村适用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各项政策、法律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内容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采取返赃大会、巡回法庭、公开审判等方式以案说法,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和正当渠道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推进“一村一顾问”制度,整合机关干部、全县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

三是着力打造法治示范村(社区)。围绕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着力打造古蔺镇崇文社区、箭竹乡富强村、大寨富民村、太平长征街社区等一批重点村(社区)。充分挖掘,深入提炼打造特色亮点,围绕“项目富民,法治强村”特色,打造箭竹富强法治示范新村;围绕“一线一园一点”特色,打造全省依法治村典范的大寨富民新村;围绕“一心一会一产业”特色,打造马嘶茶园法治示范新村;围绕“1个核心、2个平台、N个支撑”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打造古蔺镇崇文法治示范社区;围绕“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法治人”德法共治特色,打造太平镇长征街社区。通过以点带面,彰显法治示范引领作用。

(二)着力狠抓农村基层基础,夯实平安稳定根基

一是抓好平安细胞创建。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平安网格、平安村(社区)创建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形成创建活动人人参与,创建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紧紧围绕创建标准,细化工作措施,打造一批治安秩序良好、防范机制健全、基层组织有力、服务管理到位、环境优美整洁、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和谐村(社区)、平安和谐网格,以基层小平安促进全县大平安。

二是全面推行群众例会制度。推广“定时间、定内容、定纪律、定主题”的群众例会工作规程,每个村社每月召开一次村民群众例会,借助群众例会平台,宣讲政策法律、公开党务村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让群众有话会上说、村级发展会上议、邻里矛盾会上调,推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好转。通过群众例会,让群众充分运用好自己在村民自治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达到还权于民的目标。

三是深化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要把预防化解纠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和重点环节来抓,做到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实现源头预防动态化,分层掌控。村两委建立完善村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每一个村要有1—2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员,每半个月定期分析研究和排查处理矛盾纠纷,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落实责任人员限期调解处理,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探索设立县长接转热线,将一般民间纠纷从派出所接处警中分离,重点交由乡镇、村、社化解处理。认真落实“三三调解制”,立足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不推不拖,在第一时间解决,分清矛盾纠纷性质,对该属于刑事处理的,不能作为纠纷调处,不能盲目调解,要讲究调解艺术,找准问题关键,依法处理问题。

四是抓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切实把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来抓。将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纳入网格管理范畴,将安全、维稳、信访、调解纠纷、打非治违、重点人员管控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努力做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便民服务到位。真抓真办网格事件,常态化督查督办网格事件办理等工作,对乡镇、47个部门网格事件办理不重视、落实不力、群众不满意的,实行严格问责考核,确保网格化真正服务民生、服务管理。

(三)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依法办事水平

一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拓宽农民民主参政的渠道,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符合本村发展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完善各项村级事务管理制度,制订村规民约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通过,必须发到每家每户,让村民了解、理解,村民做事才能有章可循,充分实现村民自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二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机制,实行村务党务财务上墙公开、群众例会公开,使村务公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尤其是新村建设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支农资金、社会各界的帮扶资金和建设项目以及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范围,实现农村社会事务阳光操作。

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村(社区)要搭建沟通平台,积极培育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引导农村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在矛盾调处、维护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调动农村的经济能人、致富能手等充当农村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利用其在群众当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四)着力抓好治安防控,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加强农村治安防控建设。健全完善村(社区)专兼职“红袖标”队伍,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场镇,建立10人以上队伍,各村(社区)民兵连长牵头、村组干部参与,建立5人以上队伍。网格员要参与巡逻,落实“定目标、定地段、定时间、定职责”的“四定”运行模式,常态实施网格化巡防。抓好村(社区)治保会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治安巡防队、治安信息员等多种形式群防群治队伍,实行邻里守望,十户联防、三湾联防,降低盗窃摩托车、盗窃耕牛等可防性案件发案率,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二是强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全面摸排掌握本村邪教人员、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扬言报复社会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病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行为可控。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实现动态监管,密切掌握涉稳、涉群体事件、涉访等情报信息,落实管控措施,做到人员不脱管、漏管。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降低受援门槛,扩大受援范围,畅通援助渠道,针对农民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低保家庭、少数民族群众等,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坚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治安问题,深入排查,及时上报党委政府。畅通群众举报渠道,通过召开群众例会、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建立奖励制度等形式,发动群众举报突出治安问题,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严厉打击村霸、路霸等恶势力犯罪,严厉打击破坏农村基层组织选举,侵害群众利益,欺压群众,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的恶势力。加强摩托车管理,配备交通安全协管员,摸清本村摩托车及其驾驶人员基本情况,建立台账。督促摩托车驾驶人员入户办证,村组干部要亲自参与摩托车整治,形成基层联动治理的局面,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

(作者文耀全系古蔺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永胜系古蔺县委政法委纪工委副书记)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篇5

以基层民主的制度活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农村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019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管一切农村工作的制度依据,为提升基层民主制度活力,为补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乡村短板,全面完成乡村振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定以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于广西的偏远山寨,到以村民委员会为载体的村民自治成为国家法律制度,直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四根支柱之一、成为亿万农民群众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政治实践之一,也是前无古人的政治实验。村民自治的实践,使我们的农村社会建立起了正常的治理机构,发挥出应有的管理公共事务和办理公益事业的职能,保证了农村社会的正常运转,有效实现了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推进,各地纷纷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基层民主建设模式,基层民主创新实践风起云涌。农村基层民主在发展,中国式民主在发展,农民自治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瞩目。事实已经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广泛、真实、管用,是切实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坚持党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领导。首先,基层民主扎根于基层的有效动员。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成功,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经济上给农民以实惠,二是政治上给农民以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才有了真正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这是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起点。其次,传统农村社会有延续数千年的自我运行逻辑,虽然经历发展带来的变革与转型,与现代性的“民主法治下乡”之间仍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农村地区相对自我封闭的保守观念、对现代治理认知上的瓶颈以及地区发展落差所造成的信心不足,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治理的有序性。只有始终坚持党对基层民主建设的领导,将党管农村工作原则贯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过程,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乡村治理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才能有效确保治理的合力与方向,确保基层民主建设的实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全面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提高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等规定,正是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的重要举措,是突破基层民主建设和乡村治理瓶颈的出路所在。坚持“三治结合”以增强基层民主制度活力。面对目前城镇化进程造成的农村人口外流和农民精英流失,以及农村传统乡土社会中的人情因素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形成的不利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需在基层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下,进一步深化自治实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和丰富民主权利实现形式。依托村民议事会、说事会、恳谈会、听证会等多重形式的协商载体,充分发挥民主协商的优势,并逐步实现协商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畅通村民的民意反映渠道和沟通渠道,让农民在自治过程中实际感受到民主权利的行使与民主权利的维护。以法治保障和规范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进乡村治理。针对农村地区法治意识薄弱、人情关系网纷杂、局部宗族势力存在、小微权力形式监督不力等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力度,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法律援助进村、法律顾问进村,大幅度降低干部群众用法成本,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以德治为引领,优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治理。利用传统文化和乡风习俗中的合理价值,以规立德,引领基层民主建设。借鉴传统乡土文化中的礼治秩序,形成适合乡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和道德规范,有助于降低基层民主建设的成本。综上,民主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治理方式。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活力,源于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源于党领导下的广大农民群众的自我探索和勇于实践,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对民主政治建设规律认知的不断深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农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必然会进一步发挥其中国式民主的制度活力,夯实乡村振兴之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篇6

活动中,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表示,“从扫黑除恶到扫黑除恶,一字之差,原来搞不懂区别在哪里,现在明白了,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黑恶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黄土岭镇位于大石桥市东部山区,属“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处偏远,加之受二级水源地保护区、绿色生态林区等政策性因素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89户、5893人。解难题只能靠发展。要谋发展就得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将思想认识从不适应新常态、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镇党委结合区域面积大、居住分散、集中培训人员难的特点,创建了“流动党校”小微项目,有效解决了制约党员教育的瓶颈问题,提升了党员素质。

黄土岭镇党委通过有效整合市、镇两级涉农部门、党校等资源,选拔出15名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组建了“流动党校”,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内容列成书目,让党员群众根据需求自己选学。同时,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等主阵地作用,开展知识讲座与现场模拟、理论讲解与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基层党员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参加学习培训。

党课的内容很丰富,政治、经济、法律、农业技术方面的都有。上课时间安排机动灵活,一般利用农闲时间开展集中学,农忙时则组成学习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讲解,党员群众需要什么讲什么。以白家村为例,镇“流动党校”组织有关技术专家、种植大户多次到该村柞蚕养殖基地进行培训,农民在自家门口就能掌握科学养蚕技术,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养蚕行业中来。今年3月以来,全村40%的农户都开始从事柞蚕养殖,每户平均产量1000公斤,按市场价格每公斤36元来算,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白家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柞蚕养殖专业村。

“流动党校”讲课的不仅限于本地“老师”。黄土岭镇七一村、张家村、周家村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为帮助其解决技术难题,镇党委专门请岫岩满族自治县科协的科技人员前来讲果,培训了几百人;还请省杨树研究所的党员骨干和技术专家深入前仙峪村讲课指导栽植榛子苗木。

针对一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流动党校”采取把学习内容整理打包送学上门的方式,为老弱病残党员送学上门近200人次。针对流动党员,通过手机短信传送学习资料、电话传达文件精神等形式为其寄学240余人次。同时,“流动党校”还深入到村小组、企业、党员中心户,将先进人物事迹的电教片进行流动播放,真正实现了由“枯燥党课”向“生动党课”转变。

镇党委还通过“流动党校”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用心思考工作,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变工作作风,走近群众,了解群众需求,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流动党校”接地气聚人气改风气,受到党员群众的欢迎。在为党员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和技术财富的同时,还带来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并通过党风带动社会风气转变。

“黄土岭镇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用好山水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当前全镇上下的共识”;“摆脱传统的、旧的生产方式,提高养殖、种植技术水平,使有限的耕地发挥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篇7

(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前提条件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我们党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社会的具体实践, 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法治建设, 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法治型党组织, 才能有力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 将依法治国的方略全面、扎实地贯彻落实到整个社会。

(二)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迫切要求

当前, 由于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 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存在于基层, 化解基层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极其繁重, 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局性、战略性高度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 建设法治型党组织,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是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

随着法治国家的推进, 基层党组织法治化建设在不断加强, 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以及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客观要求相比, 还有着不小差距。这就要求大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法治水平,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各种纠纷, 只有这样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近年来我国基层党组织法治建设的进展及问题

(一) 我国基层党组织法治建设的进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活动方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功能和结构渐进地发生着变化, 包括从单纯强调管控功能向强化并拓展服务功能, 以回应群众服务需求为方向的转换;从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向居间利益调适、代表利益的方式的转换;从控制手段向应用多种组织管理技术的转换”。

(二) 我国基层党组织法治建设的问题

尽管我国基层党组织法治化建设有了很大进步, 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的不关心群众冷暖, 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有的方法简单粗暴, 有的软弱涣散, 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予以解决, 将导致党群关系恶化, 极大地削弱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 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 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中指明了途径。

(一) “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 夯实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思想基础

“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 在社会治理中大力提高广大党员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意识。对党忠诚、做到“政治合格”;严明纪律、清正廉洁, 做到“纪律合格”;修身立德、树好形象, 做到“品德合格”;干事创业、争做贡献, 做到“作为合格”。

(二) “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 完善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制度规范

底线是成长和发展的底座, 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 时时以党规党纪严格自律, 处处用党规党纪严格管理, 确保理想信念宗旨生根, 组织保障落地, 行为准则贯彻, 纪律约束生效, 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坚实的制度规范。

(三) “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推进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组织保障

我们要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让每个共产党人应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模范与表率,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良好形象, 以此来增强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公信力;要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四) “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 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实践能力

我们党正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仅要积极培育和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而且要带头学法、模范守法, 依法决策、依法行政, 使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积极组织者、有力促进者、自觉实践者。

摘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前提条件、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基层党组织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要在基层党组织“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 “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 “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途径。

关键词:法治,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 2016-4-7.

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分析 篇8

一、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1.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不强。有的对社会治理工作没有热情,有的对社会治理工作不够熟悉,还有的局限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没有把党组织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二是部分党员参与热情不高。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现在普遍存在着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基层社会治理资源不够丰富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和任务,面对着最直接的问题和困难,但与承担任务重相对应的却是目前社区普遍存在资金少、人员少、场地少等问题。社区治理服务设施不足,居民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社区电子化环境建设程度不一,仍有待加强,且不同社区间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存在较大差距。

3.基层社会居民自治水平不高

目前居民自治在开展工作时,大家参与的积极度不高,参与社区活动的往往是老人小孩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居民有着社区事情都是社区工作人员解决的思想,一旦有问题出现都依赖社区来解决。再加上前开展居民自治也缺乏相应的人才资源,各种因素交叉在一起导致工作不能有效展开,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参与度不高。

4.基层社会组织发育不够成熟

社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可以帮助政府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还可以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设置社区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1.3万个,社会组织的现有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基层,社会组织的数量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相差甚远。

二、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经过多年的行政体制改革,基层政府改变很大但依然存在“对上服务、对下要钱”的职能错位,在社会治理职能上把握不準,造成社会治理缺乏有力组织。这种错位使得基层在进行社会治理时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应付能力以外或行政以外的行政执法和专业管理,导致基层引导社区共治和自治精力明显不足。

2.现代治理能力尤其是法治能力不足

目前基层社会治理中法治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法律层次不完整、内容不全面,相应的制度不健全,造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依据不足,执行制度不规范,影响基层许多事务管理的正常开展。现在有些应该靠完善的制度规定完成的事务仍然依靠的是协调、劝解甚至随机管理。有些规矩规章不执行,要靠行政办法来解决。还有些具体事务执法不严,执法走调,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总起来说,现在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不少法律制度盲区,也缺少不少法律规范,这也是基层社会治理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

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也是我们党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因此基层党组织一定要植根于基层社会生活之中,从基层社会生活建设实际出发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一要加快基层党组织职能转变。引导社区组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社会服务机构,广泛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等活动,全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全面推行基层作风巡查制度,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腐败问题和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三是建立基层党组织公共服务清单,创新服务群众工作方法。同时要注重公开透明,拓宽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做到大家事大家办。

2.构建社区服务新机制,提升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基层单位,也是政府社会治理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的结合点,处于社会日常性服务和管理的前沿阵地。因此,一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变以往的依靠社区居委会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的思路,把社会组织力量引入社区公共服务流程,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下沉社区的同时,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二要完善网格化服务。

对现有的社区工作者、各类协管员、居民小组长、楼组长等进行全面整合,按照专职力量一格一员、专业力量一员多格、兼职力量一格多员的原则配备网格员,保证身边一旦出现大事小情,随时随地为群众解决问题。同时,要健全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网格服务考评体系,推动原有自治体系与网格服务机制有机结合。三要落实社区服务责任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分片包户和日常走访制度,确保带着目的去,带着问题回,带着反馈总结,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享受社区服务是居民的权力,参与社区治理也是居民的义务。因此一要培养居民的主体意识。在为居民提供服务,如介入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救助贫困残疾中要彰显服务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感动和带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治理,逐步形成居民自主意识,以促进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二要细化社区自治单元。根据地缘相近、群众利益诉求相似等综合因素,在社区成立若干网格自治小组,民主协商讨论本自治单元的公共事务,使社区居民成为网格自治的主体。三要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议事会以居民为主,社区治理各方代表组成的,讨论和决定社区建设与发展大事的制度设计,由此唤起居民的自治意识、激发居民社区参与热情,凝聚居民的自治力量。

4.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上一篇:后进生的期末评语下一篇:宣传部个人工作总结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