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的发展(通用8篇)
——会宁红色旅游考察侧记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梁旺兵
红色旅游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维系社会和谐精神纽带、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培育和谐社会文明道德的作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红色旅游以“红色”为内涵,以旅游为形式,把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祖国的大好河山融为一体,赋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红色旅游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通过对会宁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进行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概况
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主要由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会师园)、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桃花山)组成。
著名的会师楼始建于嘉靖年间,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此,将这一座破旧低矮的门洞建成了一座凯旋门。1986年在文庙大成殿红军会师旧址前面空地上建成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这座三塔环抱的会师楼仿佛像人们讲述着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悲壮,向人们证明着红军会师的光辉。除此之外,会宁县抓住200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胜利会师70周年及全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积极争取红色旅游政策倾斜项目,修缮革命遗址遗迹,兴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布展,使纪念馆成为立体全面的参观地点。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位于国道312线南侧,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北麓、桃花山新区东面,占地36公顷,与会宁城内“会师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
体,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之胜地。景园巧妙的利用桃花山的山形地貌,自然风景,采用摹拟与微缩相结合的手法,修建了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22处景点,突出以万分之一时间走完万分之一长征路为主题。微缩景点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雄奇壮观,以景观反映史实,使参观者既可满足瞻仰革命遗迹之渴望,又可享受登山览胜之乐趣。达到寓教于乐、励志育人之目的。
作为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和甘肃省红色旅游的重要景区,会宁红色旅游前景广阔。第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及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第二,会宁位于甘肃省会兰州与庆阳、延安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主干线中段,国道312高速公路穿地而过,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第三,会宁经过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三次大规模建设,会宁红色旅游在硬件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
二、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会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努力开发旅游市场,顺应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到体验旅游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红色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会宁社会经济发展。但会宁的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和开发条件决定了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市场适应能力差、旅游吸引力不足和客源市场受限等问题,使得红色旅游的实际开发难度相对较大。
第一,会宁的可进入性较差,进入会宁方式单一,且交通不便。交通问题成为影响会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进入会宁旅游的交通方式仅限于公路交通,而铁路等其他交通方式并未得到发展。
第二、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制度落后。目前,会宁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机构、发展机构基本还是事业接待型,尚未完全转向旅游产业型,解说员人数较少,且现有解说员大部分专业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红色旅游产业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管理存在缺陷和漏洞,景点间的连接缺乏合理性。导游服务质量一般,多为中专水平不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例如导游资格证),致使游客享受不到应享受的导游服务和其他各项服务。
由于景区内部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致使在管理中存在较大的漏洞,而正是
这些漏洞使得游客无法畅快游览景区。给游客留下这样的感觉:离开该景点后无法再次进入。其次景点间连接不合理让不少游客重复观赏,或者遗漏观赏,给游客人为制造旅游遗憾。
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目前景区内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业务素质,所有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只占20%。这也成为景区管理漏洞的体现,也是游客无法享受优质服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少游客反映导游语言生硬,对于具体景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以满足游客对导游(景点讲解员)的要求。
第四,红色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程度不够。近年来,虽然会宁的红色旅游景区(点)除了有供游客参观的图片展示和文物陈列外,还设计了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但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缺乏良好的引导以及相关的安全设施,同时缺乏相应的红色旅游餐饮、红色旅游商品等,未形成系列红色旅游产品,未走上红色旅游业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中旅游项目单一,内容简单,缺乏与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的合作,与游客互动性活动较少。
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再次体现:80%的人只去了会师园,没有去过桃花山,甚者对桃花山缺乏认识和了解。86%的人希望能够在红色旅游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听众,而是更希望能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那段难忘岁月,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三、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为适应人们对精神文化越来越高的需求,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发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等功能的载体,红色旅游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2、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3、经济意义
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
四、会宁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第一,周边红色旅游景区加强联系,联合开发宣传红色旅游路线,整合资源整体开发,增加旅游专线,同时与多种旅游相结合,将红色旅游“打包”促进其发展。
第二,创造其个性化的服务,将不利硬件条件转变为新型的旅游资源加以引导和开发。游客选择来到会宁革命圣地,就是冲着长征精神而来的,并非是来奢侈享受的,那么我们可以为游客们提供类似于当年红军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吃住都充分体验会宁的特色,展现会宁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街头文化元素,比如说街头塑像,让游人进入会师园之前就能感觉得到“红色”的气息,让游客拥有一次与常规旅游所不同的旅游经历。
第三,景区内部增设一些可以提升文化气息的雕像和相应的购物点,满足游客对文化氛围的追求和最基本的购物需求,卫生设施布局合理化人性化。
第四,规范景区内部管理制度,提升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积极加强与省内各大高校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或学院联系,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促进专业与非专业的联系学习从而提升景区员工素养。
第五,重塑会宁红色旅游的初始形象和诱导形象,全方位立体宣传会宁红色旅游,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张茅.坚持统筹规划进一步推进红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EB/OL].http:///jrzg/2007-07/06/content_674648.htm,2007-07-06.[2][EB/OL].[2008-02-08].http: ///huining/Show Article·asp? ArticleID=245
[3]师守祥,李朝阳.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J].兰州学刊,2005(6): 230-232
[4]王东峰.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210
“红色”,是革命的象征,特指中国共产党,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是作为内容的“红色”和作为形式的“旅游”有机结合的现代产儿,是“革命精神”与“旅游经济”的时代结晶。当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北考察时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
(一)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大多数革命遗址位于经济社会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发展红色旅游,可以进一步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树立中国的旅游形象
在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国际游客对文化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异军突起的散客游更加要求个性鲜明的异质文化。中国的传统旅游产品以其独特的品牌,已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红色文化是中国的特有文化,红色旅游是中国独创的旅游活动形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曾经吸引众多的国际旅游者来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在偏僻的革命老区土地上,在险恶的长征道路上,在神奇的战斗遗址上,都留下他们的足迹。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造成声势,把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进一步包装,作为特有品牌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可以使中国的旅游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二、我国红色旅游景观开发的现状
(一)红色旅游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红色旅游,由于党中央的关注和各部门的协调,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国家旅游局统计,2012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达到3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6%。其中,河北西柏坡旅游区2012年接待旅游者56万人次,同比增长27.78%,年旅游总收入614万元,同比增长130%;山西武乡县接待旅游者75万人次,同比增长30%,年旅游总收入749万元,同比增长30%;吉林四平市接待旅游者62万人次,同比增长10.64%,年旅游总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49.51%浙江嘉兴市接待旅游者1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4.57%,年旅游总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33.46%;江西井冈山市接待旅游者163万人次,同比增长34.71%,年旅游总收入83600万元,同比增长26.67%。
(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已经确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于2005年4月联合公布了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区。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分布于31个省市区,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主要遗址和纪念物。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一般以大中城市为起讫地点,有的沿线景区同在本省市区内,有的沿线景区跨连邻近的省市区;这些线路的设计注意将红色旅游景区与名胜古迹、风光景区和生态景区串连在一起。
三、发展红色旅游的方法
(一)加强总体规划,分步组织实施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纲要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年至2007年,以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为重点,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初步形成红色旅游发展的框架;第二阶段为2008年至2010年,巩固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实现规划目标,推动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二)分级负责,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区、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
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发展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指导各地红色旅游工程建设,加强对重点旅游区和中西部地区配套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投入。各地要把旅游摆到重要位置上,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既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开发,又要搞好交通、环境和生态等相关建设,为发展红色旅游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把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打造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建设100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作为重点来抓。对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市场影响力较大以及发展基础较好的红色旅游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发展,形成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良好格局。
(三)突出“红色”主线,充分体现“红色”特征
在具体规划中,要努力挖掘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用现代手段和先进方法展示它们的珍贵价值,表现它们的重要意义,形成主题。要正确处理“红色”和“绿色”的关系,用“红色”感召市场,用“绿色”拓展市场,始终保持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整合相关资源,在务求实效上面下功夫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传承;作用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了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因素,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元素,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它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包括革命战争时期的遗址、纪念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革命精神等的精神文化的统一体。红色旅游就是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等为引物,将红色文化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式的旅游形式,来开展组织接待旅游活动。在《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可见政府在新形势下大力扶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红色文化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完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政策,大力推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大别山、左右江、川陕等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积极支持沂蒙、湘鄂赣、太行、海陆丰等欠发达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着力培育特色农林业等对群众增收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有序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所以,通过在红色旅游资源的积极开发上,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做一个探究。
一、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保护
在红色旅游逐渐发展的背景下,红色旅游始终是围绕着红色文化而逐渐展开,可以说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和内核。红色文化作为革命遗存,它真实的反映了红色革命时代的历史史实,传递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也是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一些学者也不断呼吁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国之初,国家就开始有计划地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对部分破坏的遗迹和文物进行了修缮工作,文化部和内务部也联合发文要求对革命史迹、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遗迹进行修建和保护。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就规定了革命纪念地的管理部门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保护和修缮革命历史文物,也逐渐对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等实行对外开放,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红色旅游至此开始萌发并发展到今天。《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全面改善,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发展目标,提升陈列布展和革命历史文物保护水平的任务以及支持各地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列布展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投入措施,强调各地要加强资源普查,制定保护方案,落实保护的措施,并将未被纳入规划历史文化遗产要结合当地实际妥善保护。[ ]
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项对红色文化保护的任务,是对红色文化资源抢救、挖掘和保护的伟大工程,因为红色文化遗存大部分在民间,与老百姓生活的地方紧密相连,当时大多数可能是发生在当地的土房,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使得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困难加大。正是由于中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资源,一大批革命历史遗址和历史人物与事迹被挖掘出来,将散落的红色文化资源集中整合,使得红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并且将红色旅游资源有更多的内容呈现到旅游景点中来。
二、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学校教育、歌曲、网络、电视等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针对的人群有限,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将红色文化寓教于旅游之中,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红色旅游是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动课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指出:“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 ]
一方面,通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使广大国内外旅游者慕名而来参观“旅游圣地”,在游览革命历史场地、观光革命历史遗迹、遗物,通过聆听导游员讲述的革命故事时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使自身的知识体系在亲身体验后得到强化,这样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之中,更加鲜明、生动和具象。按照人对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即“情感”产生于“认知”之后。通过对革命战争的思考,从而在圣地净化了灵魂,同时获取一种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另一方面,只有发展红色旅游,提供有效的旅游平台,强化宣传的范围,让民众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地弘扬红色文化。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
红色旅游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方式和途径,但红色旅游的物质资源是红色旅游的表现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具体的、有形的资源要素。在物质方面,所谓红色旅游的载体是指近代中国历史以来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发展时期建立的一系列的历史功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标志物和场所。红色旅游作为载体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建国初期是革命纪念地,后来有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再后来发展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世纪后期才慢慢地出现了红色旅游的概念,对应的红色旅游景区也在各自基础上发展起来,红色旅游正式兴起。
红色旅游的载体存量庞大、数量较多、分类也很细,承载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指向性明显,总的来说,红色旅游载体可以分为:“旧址”类载体,如一大旧址、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遗址”类载体,如平型关大捷遗址、南京大屠杀遗址等;“祭奠”类载体,如天安门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等;“遗产”类载体,包括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如万里长城、自然风景区等;“博物馆”类载体,如军事博物馆等等。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印记,时刻警示着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它们是革命精神的载体,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历经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民族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孕育出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物化在红色旅游里,形成了具有时代纪念意义的纪念地和标志物,使它们被赋予了灵魂。
红色旅游也承载着时代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创造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奇迹,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等。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熔铸出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形成了如“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红色旅游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厚重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和支撑,也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质性载体。
红色旅游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载体,寓教于乐,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同时也更具有实效性。红色文化作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弘扬和培育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与红色旅游的实质载体相结合,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仕廷. 论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 传承,2012,13:74-75+96.
[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4]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红色旅游发展形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自身素质和品位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质量和趣味性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红色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例外的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目前,许多革命老区在发展红色旅游时,多数都是套路式地走严肃教育学习风格的单调路线,这样不仅使得旅游资源不能被合理开发和利用,也让很多游客丧失了参与这部分旅游活动的兴趣。那么,究竟红色旅游在发展形式上应该怎样创新,才能够达到寓教于游,寓游于乐的效果;才能够使得我国的红色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我先从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几点优势入手分析。
1.革命遗址的历史地位。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所做出的贡献都是无法遗忘,无法替代的。而那些时期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更是生动形象地为人们讲述了那段血泪历史。因此,红色旅游发展的首要优势就是其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2.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红军长征时期所经过的区域不仅有灿烂的革命文化,更有丰富的自然景色和厚重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且沿途省市还有很多旅游景区(点)。
3.市场开发的机遇。这里包括了国外市场潜力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两个方面。在世界上,许多的作家和记者对于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所提出的加快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方针必将有利于长征线路所覆盖地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获得国家、地方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到创新呢?对此,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加强对红色旅游区内涵的深度发掘与品牌形象的塑造。历史文化吸引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发掘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因而要对红色旅游区在革命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细致和全面的调查了解,提炼出鲜明的旅游形象。丰富
讲解员的讲解内容,使旅游者不仅参观了展览,还了解了许多革命知识。另外,还可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进行专业策划,高度概括,深层提炼当地红色旅游精神主旨,是红色旅游规模化、品牌化。
2.对红色旅游区进行科学规划并结合其他旅游资源理性开发。要立足大局,准确地把握红色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注重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的整合。
① 红色与绿色(生态旅游)对接。和周边的绿色资源对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风光休闲区,不但美化革命遗址的环境,而且会增加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延长游客游览时间。
② 红色与彩色(民族风情)互动。淳朴的民俗风情会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强市场的吸引力,在红色旅游的同时,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③ 红色与时尚(自驾车)结盟。在红色旅游区内策划一些适合自驾车旅游者的红色产品以及建设适应自驾车旅游者的特殊需求的基础设施,并为他们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自驾车运动是近期国内兴起的一项有挑战性的时尚运动,自驾车的车主多为城市中喜爱探险,崇尚自然的高收入者,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
3.加强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精品路线的打造。
① 遵循参观角度的多重性和模拟场景的逼真性,设计出游客体验性、参与性高的旅游产品。如:利用现代声像技术重现当年战争场面;以戏剧、“郊野剧”等形式艺术化的展示革命场景;选择适当的历史片段,让游客参与其中进行体验等等。
② 各地可以互动开发,结合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周边
地区历史背景相一致的内容对接,使红色旅游区既有整体的红
色旅游项目,又有各点分项的红色旅游项目。
③ 开发适应多层次的红色旅游项目。旅游者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心理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红色旅游产品的认识层
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发红色旅游项目时,除了突
出“红色”主题外,在进行展示、宣传和讲解时要多元化,组
合方式要灵活化,选择内容要方便化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要
求。
④ 在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的基础上与其他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结
合,把“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与“彩色旅游”贯穿起来,融合当今的时尚休闲项目,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景点,形成具
有当地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这样既可以满足各地游客多方面的需要,又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规模效益。
在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方面,我认为江西省的工作做得比较好。它以“四合并举”的发展模式将省内的红色旅游做得有声有色。“四合并举”指的是一结合,二融合,三整合,四联合。
结合,指的是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游,以游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的活动,使有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有体验,有思考,受到广大游客的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融合,指的是将红色之魂与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相融合。集休闲、观光、度假等为一体。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例如,近年来,开发了客家民俗风情游、高山草甸生态游等;上饶市一些县区利用龟峰、三清山等风景名胜旅游,带动当年赣北根据地的红色旅游等等。
整合,即把红色旅游的各种资源要素充分整合、创新,以市场化推动产业化。05年,江西省首创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中国红博会”。至今一年一届,吸引了全国数十个省和香港、澳门组团参展,境内外上千家旅游企业到会推介红色旅游产品,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此举通过市场方式,不仅为江西整合了红色旅游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要素,而且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易、交流的平台。
联合,即在行政区域内或与周边省份积极开展跨区域、跨省际红色旅游的联合协作发展。在红色旅游发展初期,江西就率先打破省内、省际的行政区域壁垒,积极推动“线路互通、游客互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首开红色旅游合作先河。目前,江西通过与湖南、福建、广东、上海、湖北等周边省市合作,已分别推出了省级双向连通的红色旅游线路。
2010年12月28日,中国首届红色旅游网络博览会在江西省南分展示江西深厚的红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产品。不仅低碳环保,更是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技术扩大江西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品牌力。为全国首创,使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了解江西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摘要:中国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层次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统筹规划,游客单
一、消费水平不高等问题。要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发展,就要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上问题。关键词: 中国红色旅游 旅游 旅游文化
一、红色旅游的含义。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是反映中华民族革命英烈们为保护民族、振兴中华而戮力同心、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生动地融入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好形式,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
三、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活动形式较单
一、死板,吸引力不足。
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的呈现方式居多,这种形式既不生动又不活泼,对于旅游者而言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共鸣及互动,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尽管从内容上看,这些红色旅游旨在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是高尚而积极的。但是由于形式单
一、死板,最终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影响红色旅游的效果。且红色旅游虽然承载着宣扬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但它毕竟是一种旅游形式,因此,除了突出其“红色” 的特点外,还应注重它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的一般特征,即娱乐性和消遣性,而只有充分利用更多有效而多样化的形式加强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的参与性,提高红色旅游本身的趣味性,才能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2.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很多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肤浅,未能将红色旅游的内涵和精髓深度发掘,脱离了红色景区的传统历史文化,而过于凸显其政治色彩,旅游活动面狭窄、活动内容浅表。因此,很难让游客融入其中。有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因为地理位置、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原因,一直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源。目前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中缺乏“精品项目”和“亮点项目”,难以“留住”游客。此外,有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特点不明显,旅游景区内或周边被一些大型现代化建筑物环绕,破坏了“红色”景观,使旅游景区整体风格不协调。
3.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伴随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而来的还有红色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交通和通讯的畅通和发达是形成开放型红色旅游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在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突飞猛进发展的这一阶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则成为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而且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和红色旅游景区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快进行红色旅游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4.红色旅游区“各顾各家”,缺少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大气候。在全国红色旅游大兴起的形势下,各地应该将自己区域内的红色旅游发展置于全省、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全局中,这样才能做到整体统筹规划,避免各个红色旅游景区的雷同发展,促成全国红色旅游统筹而又各自凸显特色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又要使各个红色旅游景区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真正站在全局的高度具体落实,这样其主打路线的选择、旅游品牌的树立、旅游项目的策划、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就会具有大局和长远的战略,以此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5.游客类型相对单一,消费水平不高。
目前国内红色旅游景区娱乐、疗养等功能不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且游客群单一,大多是以红色旅游景区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所以青少年是游客中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多数是团队旅游,停留时间短,消费不高,因而收入也不高。此外,红色旅游区周边的集群景观或配套的系列性旅游项目缺乏,也影响了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大多只停留短短两三天,影响了景区的收益。
四、如何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掀起红色旅游浪潮的今天,如何针对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推动和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进一步扩大红色旅游的综合效益,注重整体有效规划。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把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使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提炼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将在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的革命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充分挖掘和展示。各地区应将本地区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置于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注重统筹互补,形成气候。
2.构建红色旅游产业格局。
目前,国内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多采取展板、实物展示等单一的形式,形式简单,内容缺乏吸引力。不少旅游专家表示,只有将红色旅游内容丰富了才能吸引游客,如果红色旅游线路做不到精耕细作,没有众多游客的参与和整个社会的认同,红色旅游就成了一个空泛的概念,爱国主义教育也相应削弱了效果。3.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国内有许多红色旅游点“孤立”存在,没有与其它旅游项目或景区形成集群效应,再加上红色旅游景区展示形式单
一、乏味等原因,造成游客在红色旅游景区逗留时间短,能观赏的有价值的景点较少,无法在红色旅游景区形成中长期的游客群,游客消费有限,“回头率”低,经济效益低下。因此,要改变红色旅游区的现状,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就要变“单色”为“多色”,让“孤景”成“群景”,促进多元化游客类型的形成,提高景区的消费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公务员之家 4.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在交通、餐饮、住宿及其它各项配套服务中凸显优势,在方便游客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带动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红色旅游的问题与出路。
【摘要】: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在对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重大。随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发展日益成熟。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红色旅游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对红色旅游的推动和引导,使红色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了革命历史和传统,而它作为一种产品,对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红色旅游在经济、社会功能方面的不断深入和创新,对红色旅游思想教育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保留了浓厚的革命传统,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迹。在建党初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山西各地都积极地、不遗余力地支援前线,为革命斗争贡献自己的力量;进入抗战时期,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并依托山西省境内的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大天然的屏障,建立了影响力极大的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革命根据地,正是依靠这三大根据地和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在解放战争时期,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革命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产,红色旅游正
是依托这些时期留下的宝贵资源不断发展和提高。红色旅游相对其他形式的旅游来讲,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立足于山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的省情,对山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山西省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红色旅游的社会和文化效益,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山西省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重点就如何更好的使红色旅游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在实现红色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深化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使山西省红色旅游的发展做到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使山西省红色旅游发展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从而实现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关键词】:山西省红色旅游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592.7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导论12-181.1研究的背景12-131.2研究的意义13-141.3研究综述14-182红色旅游与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概述18-282.1红色旅游基本理论概述18-232.1.1红色旅游的概念18-192.1.2红色旅游的特点19-202.1.3红色旅游理论建设20-222.1.4
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概况22-232.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23-282.2.1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42.2.2科学发展观对红色旅游研究的重要意义24-252.2.3科学发展观与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5-283山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8-363.1山西省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28-303.1.1全省范围内掀起红色旅游高潮28-293.1.2国家和省内政策导向作用明显29-303.2山西省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0-363.2.1红色旅游发展缺乏科学规划30-313.2.2红色旅游发展缺乏专业人才31-323.2.3红色旅游开发方式过于简单32-333.2.4红色旅游发展存在观念性和体制性障碍33-343.2.5红色旅游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待提高34-36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山西省红色旅游科学发展36-524.1促进山西省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核心36-384.1.1加大游客的体验旅游,体验革命历史的厚重感36-374.1.2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尊重革命历史的真实性37-384.2促进山西省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全面协调是发展的保证38-444.2.1红色旅游的发展要注重革命历史环境的保护38-394.2.2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强化宣传和管理39-414.2.3实现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有机结合41-424.2.4建设革命老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42-444.3促进山西省红色旅游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灵魂44-494.3.1红色旅游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45-464.3.2红色旅游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原则46-474.3.3红色旅游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47-494.4促进山西省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要把山西精神融入到红色旅游发展之中49-524.4.1红色文化与山西精神一脉相承49-504.4.2红
色旅游的发展是“山西精神”继承和创新50-525结语52-53参考文献53-55致谢55-5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6-57
一、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及潜力转化
1、资源潜力。
全县分布保存有革命旧址286处,其中国家级保护的1处,省级保护的6处,县级保护的15处,是红色旅游大县。绿色旅游资源有集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一体的天堂寨风景区、生态开发潜力巨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另有燕子河大峡谷、五猴山、莲花山等山岳景观,金寨是旅游资源大县。
2、资源潜力转化。
金寨县因其独特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而成为“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线”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的主景区,成为“千里跃进、将军故乡”大别山红色旅游风景区的核心区。目前投入使用的主要是革命烈士陵园,它包括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塔、红军纪念堂等。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游奇山秀水、访将军故乡、揽天堂胜景、购绿色食品”的旅游格局。
3、经济潜力转化。
“十五”初始,金寨县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活县”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政府多方筹集资金,拓宽、新修了县城至风景区、风景区至风景区的旅游公路,使全县旅游环线贯通,景区的可进入性增强。同时,在风景区及旅游公路沿线实施了百户“农家乐”扶贫工程,红色景点的整修工程,使旅游接待能力增强,旅游综合收入快速增长。
二、制约红色旅游潜力转化的若干问题
深厚的文化积淀使金寨红色旅游发展富有潜力,但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优势,潜力的转化不足,发展的动力、活力也不足。
1、历史问题。
金寨县虽是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的主要策源地、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但由于王明(金寨县槐树湾人)、张国焘等人在政治、思想路线上的错误,现实中又缺乏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判和定位,致使金寨在革命宣传上一直处于低调状态,因此有关红色旅游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3年8月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金寨时明确提出“要把金寨这个红四方面军发源地,建成与红一方面军发源地井冈山一样的红色旅游胜地”后,加之2005年国家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金寨县才开始着力行动打造红色旅游。
2、资金问题。
在资金上突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国家划拨的专项资金利用效率差,二是招商引资、募集社会资金难。金寨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省份安徽省的边远山区,财力严重不足,发展大规模旅游力不从心。景点维护、整修、拓建需要大量资金,仅靠国家财政拨款远远不够,而且资金在下拨过程中和资金到位后可能会出现部门消耗或折扣,使专项资金利用效率降低。
3、交通问题。
金寨县不通火车(2005年6月火车才通达六安),境内交通依赖公路,但又缺乏高等级公路和快速运输通道,使线路设计行长游短。同时,金寨地处安徽省的边远山区,地形复杂,公路弯道多,路面窄,技术等级低,遇到暴雨、大雪、交通极易受阻。
4、红色旅游产品问题。
首先,就红色景点本身,现有的旅游项目现代声光电技术应用较少,立体动态展示较少,多为橱窗展示、文物陈列等静态观览内容,缺乏对顾客“视感心理”激发的设计考虑,使总体缺乏震撼力,严肃性有余而参与体验性不足,加之其它服务设施不配套,游客逗留时间非常短,游客对红色景点的印象十分浮浅。
其次,在现有的红绿色旅游资源整合方面,金寨县打出了“红色土地、绿色天堂”的旗号,但在线路设计整合上存在一定困难(景点间距离远、交通状况差)。游客花费半天左右时间就可以游完金寨主要景点(烈士陵园和梅山水库),然后再赶到绿色主景区天堂寨,要花费三个多小时,而且是弯多、坡陡的盘山公路,明显存在旅游路线设计上“行长游短”的现象,游客比较辛苦。
最后,金寨县城城市建设落后,看点不多,项目单一,留不住人。
5、红色景区管理问题。
景区在管理体制上还是政府主导,政府视景区经营情况划拨资金。在人员编制上,无论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都是事业编制,且来源具有一定刚性,实行固定工资制。导游员的讲解次数、质量不和薪酬挂钩,导致员工人浮于事,缺乏积极性,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较差。从而使得景区运作效率较低,目前还只是服务于政府宣传教育的需要,依赖性较强,市场化、企业化层次低。
6、人才瓶颈问题。
对于具有特殊性的红色旅游而言,从资源规划、路线设计、产品宣传到景区经营与管理都需要专门人才进行分析研究。发展红色旅游规划先行,规划人员的规划思路、专业知识与能力直接影响规划效果。红色旅游所富含的文化内涵、革命典故大部分需要导游来传达,传达是否到位,是否能抓住游客又不游离主题,需要一定功夫。
7、公众参与问题。
红色旅游并不像大众媒体描述的那样炙手可热,游客对红色旅游也不是趋之若鹜,主要原因是红色旅游刚刚起步,吸引力不足,社区居民对其缺乏充分认识,参与的积极性不强,没有出现全境处处谈旅游的火爆气氛。目前,红色景区主要客源除了机关团体对口接待外,还有学生、中老年团体,散客到金寨的并不多见。好多游客参加红色旅游也是因为附近有绿色景点,很少有散客是直奔红色景点而来的。
三、红色旅游巧用动力及增强活力的思路
动力是推动事业前进的力量,政府是红色旅游的积极策动者,是红色旅游发展的源动力。红色旅游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只有政府的政策倾斜、财政补贴以及媒体的摇旗呐喊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这种动力转化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全体民众积极参与的发展意识,转化为全民受益的事业,转化为对社会资金具有现实吸引力的投资途径,这样红色旅游才能动起来。
动力源的不断扩大只是为红色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合力,但要使红色旅游运行更有活力,关键还在于红色旅游事业的市场化运作。红色旅游的活力来于自身旺盛的生命力,政府既要细心的养护,又要大胆地让她到市场中经受风雨,让红色旅游的自然活力经受市场中各种力的激发与推动,使其活力更加强劲。笔者认为增强红色旅游活力的过程就是巧用各种动力的过程,增强红色旅游的活力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在资金来源渠道上,要以吸收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视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对于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要多补、重补,使其活力尽快得到激发,对发达地区少补或者不补。当地政府要致力于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搞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宣传造势,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民资、外资的投入。
第二,红色旅游规划和资源开发要采取公开招标、竞标方式,召开大型听证会、论证会,对各个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同时要对开发商的档案、信用、资历等进行全面考核。对资金的投放、项目的改建,地方政府要成立专门小组,责任到人进行跟踪监督。
第三,红色景区要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根除“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依赖思想。考虑到红色景区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政府可以采用逐步放开的方式,但要对进入市场运作的景区加强监督,以防变味、走调。
第四,政府要对各红色景区加强绩效评估,大众媒体也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红色旅游非法经营情况进行必要规制,让红色旅游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机。
第五,各红色景区要加强品牌形象塑造,由于发生的革命事件不同,革命文化内涵也不同,各地一定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就近原则,实现多色旅游开发。同时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包装,利用高科技进行多层次立体展现。设计推出系列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在门票设计上也要注意特色核心信息的传达。
第六,坚持大旅游产业联动思想,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路子。发展红色旅游思想要开放、思维要开阔,要坚持资源共享理念,各省不仅要加强对省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另外还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合互动,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信息、渠道、客源共享。
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各红色景区提供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只有依赖于各种动力所凝聚的合力的推动、发掘才能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的吸引力和经济优势,而现实的吸引力会成长转化为活力,活力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动力源,提高各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向明.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2-65.
[2]、林明太.莆田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2003,(4):84-88.
[3]、发展红色旅游要坚持科学发展观[EB/OL].红色旅游网。
[4]、安徽省加快大别山旅游开发[EB/OL].红色旅游网。
关键词:红色旅游;辽宁;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Red Tourism in Liaoning Province
WANG Su-zhen
(Department of Tourism, Bohai University ,Jinzou 121013,China)
Abstract:Red Tourism has developedvery quickly since 2005 and becomes one of the major tourist products in the native tourism market.Now that Liaoning Province is rich Red Tourism resources,how to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is an important task.By clarifying itsconnot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Liaoning Red Tourism with some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在蓬勃兴起的旅游热中,以参观革命圣地、踏访英雄足迹为特点的红色旅游独树一帜,逐年呈升温之势。党中央、国务院对红色旅游十分重视。如何利用国家旅游局号召发展“红色旅游”契机,加快辽宁旅游业的发展是辽宁目前所面临的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的内涵及特点
(一)“红色旅游”的内涵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了如下界定:“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二)“红色旅游”的特点
1.教育性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均应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即国家的兴盛与民族的自尊与振兴。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旅游方式,可以增强旅游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采用启发式,因此,遇教于游,寓教于乐就成为开展红色旅游的基本指导思想。
2.精神文化性
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旅游者的消费层次不断攀升,“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突出表现,因此,对于“红色旅游”的开发更应强调其精神层面。
3.依附性
“红色旅游”的开展需要依托特殊的革命文化遗迹类旅游资源。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一直被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如延安、井冈山、瑞金、遵义、西柏坡等,以革命传统基地的形象而深入人心。因此,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根据其作为革命圣地和纪念地这一特殊情况,开发特殊旅游产品,而不能将其他旅游中的共性产品不加修改便直接采用,以免失去“红色产品”的特殊韵味,降低产品价值。
4.主题性
“红色旅游”的主题是红色,即革命性。在内容上,明确提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史为主,反映其中的革命事迹、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弘扬其中的坚定信念、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在时间上明确划定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在空间上,明确规划了 12 个重点旅游区30条精品旅游线和上百个经典景区景点,这些景区景点绝大部分都是反映这一段中国革命历史的载体,包括革命活动的旧址或遗址,革命家或革命烈士的故居、旧居、纪念堂、陵园、革命斗争的纪念地、纪念园、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以及具有相当规模、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综合性旅游区。这就使“红色旅游”区别于其他文化旅游或历史旅游,成为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专项旅游活动。
5.经济性
红色旅游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遵循旅游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兼顾的规律,有效地将“红色旅游资源”向红色旅游资本转化。
6.融合性
“红色旅游资源”多与自然生态、民族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相伴生,可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密切配合起来,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基地和产品线路。
二、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四大历史时期的红色旅游区点达50余处,发展红色旅游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占全国100个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十分之一;1条被国家列入重点发展规划的精品线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个。
据统计,2004年,全省“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800万人次,约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10%左右。红色旅游收入约50亿元,大概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左右。2005年省旅游局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编制了《辽宁省红色旅游规划纲要》,举办辽宁省红色旅游启动仪式等系列活动,推动了全省主要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同比增长40%以上。形成了“抗战之旅”:“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英美战俘营、二战战犯审讯遗址、满洲省委旧址、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缅怀之旅”: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秀水河子烈士陵园、谢荣策烈士陵园、东北解放纪念碑;“励志之旅”:东关模范小学、刘少奇旧居、陈云旧居、劳模园、蒸汽机车博物馆、沈飞博物馆,以及“振兴之旅”、 “寻根之旅”等五条红色旅游线路。
虽然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较快,但目前仍存在大量的问题。目前,目标顾客比较狭窄,主要是常住本地的青少年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基层党组织、团组织成员;游客游览方式在选择上是组织性多,自发性少;目前红色旅游产品基本上处于初级和粗放型阶段,对党史事件及人物的宣传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延续了几十年的物品陈列和橱窗式展览仍然占主导地位,解说不够生动有趣,缺乏游客参与的互动旅游项目,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与市场需求差距很大,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
三、发展辽宁省“红色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一)发展“红色旅游”要正确处理历史与文化的关系
“红色旅游”往往以一段光荣历史、几处革命圣地为景观。但是单纯的历史,难免给人以枯燥感,为了使“红色旅游”更生动、更感人,就需要对历史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更丰富的展示手段。让革命历史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结合起来,让游客通过参观、品味、感触、体验,使历史更有文化风采,更易于为人们接受。
(二)发展“红色旅游”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发展“红色旅游”,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以及“红色旅游”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如果不讲经济效益,“红色旅游”的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红色旅游”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展示、观赏上,应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系列产品,要把红色旅游市场与交通运输市场、文化产品市场、餐饮服务市场结合起来,发展餐饮、红色旅游商品等,以满足旅游者广泛的消费需求。当然,在发展这些“红色旅游”系列产品时,应突出其革命特色和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三)发展“红色旅游”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
“红色旅游”的提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强的政府导向性,但是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必须遵循市场化运作模式,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因为“红色旅游”是高投入高效益的产业,开发初期的投入至关重要,政策扶持会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但任何旅游产品最终都必须接受市场规律的考验。因此,既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又要激活市场经济体制,使“红色旅游”和其它旅游产品一样接受市场的挑战。
(四)发展“红色旅游”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红色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和其他的旅游资源一样具有脆弱性特点,如果开发不当,就可能造成对资源的毁损,因此,搞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是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红色旅游”应坚持“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要加大对“红色旅游”及其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杜绝滥占乱建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在开发过程中不要一哄而上,不能搞恶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中实现更有效的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相互协调。
四、发展辽宁省“红色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挖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重点就在于对“红色旅游资源”内涵的深层挖掘。这就需要加大收集并整理有关革命历史的文献和资料的力度,在进行党史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对辽宁革命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要深入挖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以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应在传统的参观教育活动基础上,努力实现“红色旅游”的旅游特色和旅游接待专业水平,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
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可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加大体验性的分量。比如说,在革命纪念地设计革命意志训练营活动,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开发全方位的红色体验旅游。
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旅游者在旅游体验中希望得到一个难以忘怀的回忆,这不仅在旅游产品体验消费过程中产生,而且也可以在富有当地特色、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的旅游纪念品中保存下来,可以说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整体体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辽宁省应尽快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发出能代表辽宁“红色旅游”特色的纪念品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二)整合旅游资源,深化区域合作
“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增加绿色、古色等内容,把以革命史迹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产品;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绿色旅游产品;以海洋资源为主题的蓝色旅游产品;以满清文化为主题的金色旅游产品;以冰雪温泉为主题的白色旅游产品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景点,组合旅游产品,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又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规模效益。
“红色旅游资源”以其市场需求的特殊性和跨区域性特征,决定了“红色旅游”开发必须走区域合作之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既有利于使各区域之间不同产业门类的价值链得以延伸,又有利于突破行政区经济的“壁垒”,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乃至社会经济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得以统筹协调和持续发展。根据辽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特点,今后辽宁在加强省内区域合作的同时还应加强与河北、北京、黑龙江、吉林等省的区域合作。
(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辽宁“红色旅游”品牌
一要搞好媒体宣传。把宣传重点放在主流媒体上,如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人民日报、辽宁日报等影响大、效果好的宣传媒体。
二要搞好网上宣传。组建辽宁省红色旅游信息专业网络,建好“辽宁省红色旅游网站”,利用网络的宣传效应,宣传辽宁“红色旅游”的特色产品,推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三要搞好旅游宣传品的制作。组织有关力量编制精美的《辽宁红色旅游》画册、光盘、导游词、纪念品等宣传品,并组织旅游企业走出去参加旅游交易会和展览会,逐步拓展客源市场。
四要搞好重大节日、节庆营销活动。例如结合建党、建军、建国及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抗日战争胜利、辽沈战役胜利、抗美援朝胜利等周年纪念日,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系列活动。
(四)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目前,人才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实施导游、景点管理人员、规划、策划、市场开发和管理等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首先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创新旅游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除大量引进国内外旅游业各种管理和科技人才外,要想办法留住和培养本地人才,建立旅游业高等学历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岗位培训需要的层次结构合理、功能多样化的开放式旅游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志永.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2005(5)
[2] 余凤龙等 .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J].旅游学刊,2005(4)
[3]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EO/OL].中国红色旅游网.
[4] 旅游强省,六年铸一剑-访辽宁省旅游局局长武虹剑[EO/OL].辽宁旅游信息网,2006-04-27.
【红色旅游的发展】推荐阅读:
发展红色旅游05-28
红色旅游发展现状12-23
红色旅游发展状况调查01-16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06-09
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浅议05-29
甘南红色旅游区发展现状及创新开发对策12-27
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01-31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07-23
江西红色旅游12-29
红色旅游文献01-3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