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选13篇)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二、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红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一、增强作业层次性,渗透创新意识

新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不单纯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内容,形成解题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1. 作业目标层次化

创新意识的渗透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好主体性、个体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等基本要素,这就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的需要。⑴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要有层次,通过激发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2. 作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新大纲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利率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周围的储蓄机构去调查,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这些作业不仅能够巩固深化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相当深远的作用,为今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打下基础,使作业起到“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 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兼顾

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运用数学,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要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数学”。

二、增强作业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大纲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学习。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学数学,体验数学。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适当充实一些数学与社会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关心身边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作为一个建筑队,进行道路开发的公开招标:开发区有四个村镇正好位于边长均为2km的正方形的顶点上,现要铺设到相邻两个村镇的道路网,每公里的道路建设费为100万元,现请各队提出建设方案,拟定投标金额。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必须走进实地,去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和数据,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答案。将实际问题与课本知识进行沟通和衔接,既增强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增强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作业设计必须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实现作业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是展示创作成果,等等。

口头作业:知识整理型,把当天所学的知识点、重难点用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包括对识记内容的复述、数学概念的理解口答、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试卷评说等。许多同学在知识整理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用图表、箭头、口诀、形象比喻等技巧编织知识网,进而提高了概括能力,弥补了单纯做习题的不足。

阅读作业:结合教材内容,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而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为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论文作业:让学生学写小论文。论文可长可短,可以抒发自己对数学的感受,反省数学学习中的得失,也可以谈一些对老师的建议意见,或咨询求助学习方法等。论文内容的个性化使反馈信息生动、真实、丰富,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不仅能获得认知方面的信息,还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情趣、兴趣等,为后续教学方案的制定奠定了更科学的基础。

活动作业: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数学板报、社会调查,参观学习、野外测量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在讨论数学与美术的关系时,大家可各抒己见,在生活中找到许多实际例子,比如用几何图形设计商标,用几何图案设计各式花坛,以及用立体图形设计雕塑与奖杯、卡通画中的米老鼠等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使学生乐此不疲地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从完成多种形式的作业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是生动活泼的学科,进而学之有趣、用之有效,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作业评价多元化,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能起到激励、触动的作用。因此,在批改作业时,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灵活。

1. 摒弃“单一”的对错评价,提倡“多向”的优劣评价

成功的教师总是能抓住学生身上某一闪光点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也应如此,不仅要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有优点就大加赞赏,有缺点则旁敲侧击,既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轻视”作业结果,“重视”作业过程

新大纲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教师不应以作业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作业的唯一标准,应该看他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同样一个答案,有的方法简捷,有的方法繁琐,有的是学生自己动脑筋的结果,而有的则是同桌的“杰作”。如果给同样一个评价,则有失公正,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采取多种作业评价方式,机智艺术地处理学生的作业

作业评价不能以教师打一个等级、写一段评语为唯一模式,它应该是立体的、互动的、多向的,要更注重学生的集体评价。例如,好的作业可以让大家一起来打等级,并说说理由;还可以让作业好的学生制作学校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图,画气温变化折线统计图,既为大家服务,又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总之,作业的教育价值不可低估,只要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就能使这一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摘要:文章提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可尝试从作业着手进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作业层次性, 渗透创新意识;增强作业的应用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作业评价多元化, 以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关键词:数学作业,创新意识,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钱佩玲.对数学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J].数学通报, 2001, (7) .

[2]吴佩芳陈一波.中学数学与美术的课例设计[J].数学教学研究, 2002, (8)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关键词:数学 创新意识 “我会学” 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将是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核心,创新思维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源泉,创新成才将在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数学教学责任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之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使每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使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鼓励学生“我会学”

“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累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会上被动地“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引导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合作、交流

“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

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

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本本上的结论对吗?”同时要向学生宣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又敢于向名家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好品质,使学生认识求异与创造的关系。

为此,要鼓励学生勇于争辩,既不去附和现成的结论,又不是钻牛角尖,而且信守真理。还要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结论应该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雌黄,无理诡辩。在学习过程中要思想活跃,避免思想僵化。

四、鼓励思维,享受数学的美

数学历来被看成是“思维的体操”,这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肯定。同时,也因众口一词,把数学教育推向了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模式,认为数学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智力发展,忽视了数学教育的其他功能。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以美引真、以美启真的教学思想,通过数学中美妙的问题、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变抽象、枯燥的数学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数学。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

我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这时我又出一题:5.2464/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创新意识要精心的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内容提要]: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创新型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点。有了创新型的教育才能有创新技能的教师与学生,才能有创新型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是创新型教育的基础与根本,因此要紧随创新型教育的步骤,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创新型教育中的几个误区,错误的方法反而会阻碍的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拖慢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关键词]:创新意识;意识培养;教育误区

引言:进入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人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词是“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本文探讨一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数学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面临着教师过重对学生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师习惯于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过于片面单一。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授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与讨论时间少,对问题的求解,学生大多在模仿中进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今后的再学习和再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逐步完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我们迫切希望创新式教育与人才的出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势在必行。

季红艳老师在《实施数学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文中就提到21世纪以后,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益紧密,在科学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尤其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现代教育学家也指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因此加强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性教育是推动整体教学发展的前提,它是重要且必须的。

二、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

用心 爱心 专心

要培养拥有创新型意识的学生,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理念的教师。吴康银的《浅谈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就写到创新型的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倡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不同有强弱之分,也就是说在创新方面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以正确的观念去珍视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性、平等的看待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满腔热情地去培养这种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释放与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的步骤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内部的创新意识挖掘出来,加以培养,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

1. 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数学历史上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在 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以将要讲得内容进行课前问题情景创设,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数列的加法一课中可以先提问“1+2+„„+99+100=?”这道简单的计算题是否有快捷的运算方法,令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这个数列有哪些特点,之后再引入数列加法公式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内容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例如,其中一题为:“今有上禾三秉(古代容量单位),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一秉各几何?”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将它作为方程组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关于数学知识的情境创设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探究活动情景,能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长,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后就可以更深一步的去培养学生创新型意识。李允法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用心 爱心 专心

没有之间测量器的情况下建出金字塔地边的正方形?”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继而让学生思考勾股三角形在其中的作用,展开课堂教学。这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是创新式教学中很常见的一种。

启发式疑问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发也很有帮助,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开启学生的善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于有疑处见无疑”。爱因斯坦有一段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刨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例如对于一道例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做之前就写出过程不同答案相同的几种解法,让学生去发现其中那个做法是对的,又有哪个解法是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自己平时是否也会犯这样的错误?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而渐渐加深。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式研究与提问,对于同类问题的举一反三,不同问题找出相同点进行归一总结等类似的学习步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只有在大量知识的对比研究中才能发现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因此进行数学创新型教育也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在逐渐的培养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才能达到创新型教育的目的。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郸城县城关镇北环小学 河南 郸城 477150)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 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主动探索 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沟通纵横 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

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

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

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1)31*7+30*4+28 31*7+30*4+29(2)90+91+92*2 91*2+92*2(3)31*12-4-3 30*12+7-1 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激励成功 培育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一、创造生动活泼的师生关系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 如“谁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谁想回答这个问题”等。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说:“我真高兴, 我和某某的想法一样。”或者说“对不起, 我想是这样回答。”话虽简单, 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 由此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2. 重视情感的感染与表扬的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 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活跃的主体, 又要注意组织教学的内容与进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时, 要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如“你回答的真好”“你真聪明”, 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鼓励, 虽然就短短的一句话, 却可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变以往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多利用教具, 甚至让同学们自己制作教具, 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例题;开展游戏或数学竞赛。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社会或家庭中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数学课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1. 利用教材中新奇因素,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促使青少年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爱学。

2.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 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综合性较强, 比较灵活的问题, 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 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 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这样, 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 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 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 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 他们进行创造性探究的可能就大一些。

此外, 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方式

1. 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课节的范围, 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有潜力。

2. 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 让想象张开翅膀,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一、设问题情景,诱发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想象,想象为实际的创造活动指出方向,想象是创新活动的工具,想象是创造活动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和谐氛围启发学生想象。使他们的想象向更丰富,更新颖,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老师应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的最佳意境,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在复习小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们回忆起“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这一结论,然后提出‘你能否证明这一结论吗?”于是同学们开始冥思苦想,但很多同学们不知从何人手,此时我让学生们动手做一个实验,剪出一个三角形纸片,剪下其中的两个角,拼到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看能否从中得到启示,要动手实验,学生们都来了兴趣,开始动起手来,有的同学在进行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拼接合适,很快得出证明方法。有的同学的拼法很难解决,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不仅找到了不同证明方法,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规律。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精心设计练习,激活创新意识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除了由浅到深、难易适度、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做好题型搭配外,还应当设计引起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要创新,需要有足够的感性材料,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为学生创新搭桥铺路。我们平时教学中,分阶段给学生增加一些创新问题;如:

1、观察下列等式:12=13,13+23=33,13十23+33=62,13+23+33+43=102,…,想一想,等式左边各项幂的底数与右边幂的底数有什么关系呢?猜想可以引出什么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写出来。

同学们见到题目之后,马上就展开了联想与讨论,对开放性的问题,有的还能提出多种多样符合条件的答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一题多变训练,不断创新。

三、转换角度辟路径,发展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往往想不出所以然: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常规,当思路受阻时及时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当解决某一问题寻常方法太繁杂而寻求新颖独到的解决方案时,引导学生及时改变思路,转换角度另辟路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学习几何证明时,很多问题由已知入手往往很难想出证明方法,于是我教给学生从结论入手思考。即先弄清要求证什么。都有哪些方法可供我们选择,题目中已具备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所缺条件能否由已知推出。采取这样的思考方式,同学们往往能自己找出证明方法,而且有些同学还能想出多种证明方法。

四、把创造和想象的乐趣还给学生

创造与想象几乎是人类的本能,我国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过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可是,现在孩子们进入学校学习后,他们那种天真和本能的创新与想象,在枯燥的数学结论和呆板的教学规则束缚下,以及机械重复训练的限制下,创新之树凋零,想象之鸟不再高翔。要突破这一局面,必须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把创造和想象的乐趣还给他们。

例如:教学“小数性质”中的例题“比较0.1米、0.01米、0.001米的大小”时,教师先板书:1、1、1,问三个“1”相等吗?显然是不相等的。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显然也是不相等的,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富有开放性、趣味性的提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不断涌现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可在1、10、100三个数后面添上分米、厘米、毫米,使它们相等。也有的学生说可以在1、10、100三个数后面添上元、角、分,使它们相等。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设计让学生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的内容。学生在教师提出新问题后,自己探索得出:0.1毫米=0.01厘米=0.001分米,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变化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迸发想象和创造的火花。这充分反映出孩子们一旦展开想象的翅膀,智力的潜能是巨大的。

五、创造操作情境,以动启思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后让每个学生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上课时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看谁能用手中的学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激情高昂,纷纷动手拼合,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经过几分钟的操作、实践、筛选,最后统一得出一个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顺理成章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小学生教育是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学校和教师应当怀着对国家民族兴衰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探索与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为目的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实践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只有认真改革课堂教学教法,才能正确进行创新教育。教师要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努力探索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和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性教学的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树立创新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因受“应试教育”和当前评价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迫于教改的形式,课堂上只是在口头上喊“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重覆旧辙,不敢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学习。即使学生参与了教学,也是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学生只是充当了教师“导演”的一个角色而已,主体性、创造性的教学只是摆的花架子。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仍然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二、营造自主、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教师应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 自由”是保护青少年创新天赋的两个重要条件。

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芽。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消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想象,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三、学会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从培养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出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行为目标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把教学目标变成一个或几个学习目标,实现“三个维度”的统一。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功能。对于问题的答案或处理意见有分歧、解决开放性发散性思

维训练时,教师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合作中,通过师生交流、辩论;生生交流、辩论;小组之间的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在认知冲突、知识间的矛盾中,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积极思维状态。进而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敢说、敢想、喜欢与人合作的精神,实现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高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争取他们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鼓励,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再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很有创新精神”,“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

五、提高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课堂教学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主要是否能达到整体优化,是能否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素质教育;知识迁移;创新意识;优化评价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马斯洛夫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自我认可等。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六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的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独创性人才。如合作讨论、辩论等多种讨论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作为老师的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辩。刚上课时学生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出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带着问题去思考。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比如: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会思考,从上面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也能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优化评价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催化剂

“主动参与”是活动教育的核心,在活动教育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通过创造多种评价机制和形式,促使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对同学有更深层的了解,密切与同学的关系,感到自己在集体及同学中存在的价值。评价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式进行,而应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中进行,即评价活动态度、过程,也评价结果。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往往盲目地迷信教师,从不怀疑教师的权威性,许多学生不敢越教师所思、所言、所为之雷池,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同时有利于平等、民主、和谐活动氛围的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

一、创设情境,创新课堂

如在教学了“年月日”后,我出示了這样一题:“某同学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4个生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今年2002年他能否过生日?”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我则适当予以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个同学是1988年2月29日出生的,因为只有闰年才有2月29日,所以除了1988年以外,只有1992年、1996年和2000年才能过生日,今年2002年不是闰年,因此他今年不能过生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

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因为学生对于占地面积和表面积极容易混淆,我拿出六块同样大小的木板,并请学生量出三块木板的长、宽、高,做两次安放:第一次将三块木板并列平放在地上,我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总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我再将另外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在地上,再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计算,学生很快知道,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时的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的大小同木板的表面积并无关系。这样使学生对占地面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加深了理解。

我还要求学生从家中拿来一只火柴盒,让学生量出它的长、宽、高。并提问学生:火柴盒的内盒如果不拿出来,这时求它的表面积要求几个面?如果将内盒拿出来,不计火柴盒的厚度,求做一只内盒要多少材料?要求几个面?这时相当于求什么?如果求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材料,又要求几个面?这时又相当于求什么?在火柴盒上做商标,只要求出什么?这只火柴盒占空间的大小是多少?如果火柴盒的厚度忽略不计,这只火柴盒的容积又是多少?火柴盒的体积和它的容积相等吗?火柴盒的容积和体积在什么时候相等?什么情况之下不相等?学生联系实际经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很快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并会认识到火柴盒里面有很多的学问。这样使得学生不仅再次加深了对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理解,并联系火柴盒还知道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创新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们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很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很多的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本来已有些把握,加上听取同伴的看法和见解后,进行了知识间的融合,从而获得更系统、更清晰的概念,这样,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热情的喷发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得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还可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乐趣。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2

一、直观操作, 启迪思维

低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 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 思维才能进行. 因此,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亲自操作感知, 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头脑里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 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提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 在教学“平均分”时, 让学生每人准备10个小圆片, 开始让他们“试”着将小圆片分成两堆. 从分的结果看, 全班大多数学生对尚未教学的“平均分”知识, 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 他们大部分将小圆片分成了相等的两堆, 即每堆5个. 从平均分的学生分的方法看, 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一个个地分或二个二个, 三个三个地分, 结果每堆各5个. 第二种是根据估计每堆可以分3个, 结果剩下4个, 接着每堆再分2个, 得到的结果也是每堆5个. 第三种是从10个圆片中取出4个作为一堆, 这时剩下的另一堆是6个, 通过比较6个比4个多2个, 则从多的一堆中取出一个放到少的一堆中去. 这些别具一格的平均分方法, 只有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前提下, 才能得到. 通过操作, 学生不但学到了“平均分”的概念, 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思维.

二、独立探究, 发展思维

创新性的人才应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运用迁移规律, 对于学生能独立探究获取的知识, 一定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思考,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主动获取新知.

例如, 在教学一百以内笔算加法时, 先复习有关旧知识, 然后出示例1 ( 35 +24 =?) , 让学生自己利用原有的知识列竖式把例1解答出来.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 你是怎样列竖式的? 为什么? 学生回答: 因为计算时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所以要个位和个位对齐, 十位和十位对齐. 教师说: “计算时你们是从哪位加起的?”一个学生答:“我是从个位加起的”, 另一个学生答: “我是从十位算起的, 结果也是59. ”这时学生之间有了分歧. 教师说: 例1这道题不管是先算个位还是十位, 结果都相同, 先算哪一位好呢? 我们再看一道题: 例2 ( 35 +27 =?) , 学生解答. 一个学生回答, 应先算个位, 因位个位上5加7得12, 要向十位进1, 如果不算个位, 不知道个位上是不是满十, 十位上的数就不能确定. 其他学生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最后总结出笔算法则. 让学生带着问题, 积极参与, 大胆探索, 不仅学会了新知识, 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合作研讨, 激活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 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带动学困生, 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 而当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 汇报的学生又要把全组的意见加以综合, 加以条理.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 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下和自己动手实验的基础上, 已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有一定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验证, 教师让各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 ( 8个) , 摆成一个长方体, 想怎样摆就怎样摆. 小组合作讨论: 摆好后的长方体体积怎样? 各小组的学生立刻行动, 有的摆图形, 有的计算体积. 最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虽然有三种不同的摆法, 但它的体积一样, 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学生在合作研讨的过程中, 很快掌握了体积计算方法, 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开放性题, 提高创新意识

( 一) 条件开放: ( 条件多余或条件不足)

如, 邝维煜中学的游泳池长是50米, 宽是25米, 深是2米, 现在水池的水深1 5米, 水价是每立方米1 3元, 这水池要交水费多少元?

如, 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 ( 补充条件) , 妈妈和小明各几岁?

( 二) 问题开放: ( 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

如, 甲队有12人, 乙队有4人,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1: 甲乙两队一共有多少人? 生2: 甲队比乙队多几人? 生3: 乙队比甲少几人? 生4: 乙队再添几人就和甲队同样多? 生5: 甲队是乙队的几倍? 生6: 乙队是甲队的几分之几……设计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 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开放题.把生活知识数学化, 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的价值. 而开放性题又有一定的深度, 具有挑战性, 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3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进步的基础与灵魂,创新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中国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之一。而在这个国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的全民创新教育更是成为了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广大的同行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帮助。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9717.htm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创新意识 培养

在这个科学技术、创新理念不断发展的今天,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意

识更是成为了现阶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法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同时还应当通过有效的引导来鼓励他们寻找到解决问题、探索思路的手段,为日后迈向更高学府而打下坚实基础。[1]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创新意识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阶段学习其他学科的根本基础。所以在提升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升,同时还应当通过有效的手段来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方式,在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来提高创新能力。最终通过数学这门学科的创新来对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科学有所全新认知,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中拥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2]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方法

1.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创新意识认知

对于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共同配合,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果我们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都能够站在创新意识培养的角度去教育育人,那么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肯定会拥有正面、积极的精神面貌,但如果我们通过一种压抑、限制甚至束缚的态度去制约学生,最终结果我们会收获到一群没有主见的学生。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每一名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努力的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创新学习环境。

例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反对意见,通过对学生思维成果与创新态度的肯定来鼓励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同样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手段之一。例如在传统的

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坐的端端正正、不得随意发言,在这种沉闷、乏味的气氛中教师即便提出了诸如“?*7=21”等一些简单问题,我们的孩子也是不敢主动的站起来进行回答,即便是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很多孩子也会在忐忑不安中怯怯的回答问题,一旦发生了错误教师还会给予训斥。而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创新数学课堂上,教师则是通过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进行引导,同样也是“?*7=21”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一名孩子回答错了,教师不仅不会批评他而且还会用眼神去制止其他学生的嘲笑,通过鼓励、引导的语言来鼓励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帮助学生们在这种宽松、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最终实现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养成。

2.通过强调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创新意识

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收到定势思维的影响,从而无法

展开灵活、多样的知识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伙伴,通过知识的迁移与深度挖掘来鼓励学生实现反复思考、创新思考,在帮助学生拥有多元化、多角度的思考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认知与创新思考能力。例如在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小学教师在讲解16-8这道运算时候,不应当特意的要求学生意味的记住十位数的进位与退位,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已经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创新与研究寻找到这道计算题的突破口。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些学生会通过破十法来进行运算:将16分解为10和6,通过借位的方式找到正确的答案;有的同学则是通过拆减数的方式将16分为了8和8;还有的同学利用教学道具,将16根小木棒进行一根一根的减少。通过这样的一种过程的讨论,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探索来进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最终找到适

合个人应用的一种结题思路与阶梯方法。

3.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一个能够有效探索的空间,同时也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类数学问题的创新与解决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运用数学、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基础上实现数学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多边关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班车早上去接英语课王老师、音乐课张老师、语文课陈老师、体育课李老师、科学课王老师的路线来进行假设,然后设定如下的一个问题来邀请学生作答:”如果你是后勤部的部长,你认为班车师傅应当怎么寻找路线来行驶呢?”通过这种引导来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同时结合手中的数学教具棒来进行排序,通过记录来分辨出哪条路线最近。相信在这种创新教学的引导下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

何去主动的探索知识、如何主动的尝试总结,最终培养学生树立起完善而又科学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3]

4.利用实践锻炼来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阶段的一种隐形提升活动,在这种环境下的我们不仅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实践互动来进行提高,同时也要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学习模型进行动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爱玩的天性,通过理解、体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上教师便可以通过利用教学棒搭建出不同的图形,来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个图形更加稳定,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当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通

上一篇:小区业主车位租赁协议下一篇:我从广告中学到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