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物排放分析(共7篇)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污水、污水处理站产生的废气、污泥的污染物控制项目及其排放和控制限值、处理工艺和消毒要求、取样与监测和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机构污水、污水处理站产生污泥及废气排放的控制,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验收后的排放管理。当医疗机构的办公区、非医疗生活区等污水与病区污水合流收集时,其综合污水排放均执行本标准。建有分流污水收集系统的医疗机构,其非病区生活区污水排放执行GB8978的相关规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和本标准表
5、表6所列分析方法标准及规范所含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HJ/T5
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9
1地表水和污水检测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医疗机构 medical organization
指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急救站等。
3.2 医疗机构污水 medical organization wastewater
指医疗机构门诊、病房、手术室、各类检验室、病理解剖室、放射室、洗衣房、太平间等处排出的诊疗、生活及粪便污水。当医疗机构其他污水与上述污水混合排出时一律视为医疗机构污水。
3.3 污泥 sludge
指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栅渣、沉淀污泥和化粪池污泥。
3.4 废气 waste gas
指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技术内容
4.1污水排放要求
4.1.1 传染病和结核病医疗机构污水排放执行表1的规定。
4.1.2 县级及县级以上或20张床位及以上的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污水排放执行表2的规定。直接或间接排入地表水体和海域的污水执行排放标准,排入终端已建有正常运行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下水道的污水,执行预处理标准。
4.1.3 县级以下或2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所有医疗机构污水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
4.1.4 禁止向GB3838I、II类水域和III类水域的饮用水保护区和游泳区,GB3097一、二类海域直接排放医疗机构污水。
4.1.5 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房污水与非传染病房污水分开。传染病房的污水、粪便经过消毒后方可与其他污水合并处理。
4.1.6 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的医疗机构污水,若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和海域,应进行脱氯处理,使总余氯小于0.5mg/L。
表1 传染病、结核病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
序号
控制项目
标准值
粪大肠菌群数(MPN/L)
肠道致病菌
不得检出
肠道病毒
不得检出
结核杆菌
不得检出
6
PH
6-9 化学需氧量(COD)浓度(mg/L)
最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6060 生化需氧量(BOD)浓度(mg/L)
最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2020
悬浮物(SS)浓度(mg/L)
最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2020 9
氨氮(mg/L)10
动植物油(mg/L)11
石油类(mg/L)
1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13
色度(稀释倍数)
14
挥发酚(mg/L)
0.5 15
总氰化物(mg/L)
0.5 16
总汞(mg/L)
0.05 17
总镉(mg/L)
0.1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总铬(mg/L)
1.六价铬(mg/L)
0.5
总砷(mg/L)
0.5
总铅(mg/L)
1.0
总银(mg/L)
0.5
总A(Bq/L)
总B(Bq/L)总余氯1)2(mg/L)(直接排入水体的要求)0.5
注:1)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的工艺控制要求为: 消毒接触池的接触时间≥1.5h,接触池出口总余氯6.5-10 mg/L。
2)采用其他消毒剂对总余氯不作要求。
表2 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序号
控制项目
排放标准
预处理标准 1
粪大肠菌群数(MPN/L)
500
5000 2
肠道致病菌
不得检出
肠道病毒
不得检出
pH
6-9
6-9 5
化学需氧量(COD)浓度(mg/L)
最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6060
250250 6 生化需氧量(BOD)浓度(mg/L)
最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2020
100100 7 悬浮物(SS)浓度(mg/L)
最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2020
6060 8
氨氮(mg/L)
动植物油(mg/L)
石油类(mg/L)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
色度(稀释倍数)
挥发酚(mg/L)
0.5
1.0 总氰化物(mg/L)
0.5
0.5 总汞(mg/L)
0.05
0.05 总镉(mg/L)
0.1
0.1 总铬(mg/L)
1.5
1.5 六价铬(mg/L)
0.5
0.5 总砷(mg/L)
0.5
0.5 总铅(mg/L)
1.0
1.0
总银(mg/L)
0.5
0.5 22
总A(Bq/L)
2总B(Bq/L)24
总余氯1)2)(mg/L)
0.5 注:1)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的工艺控制要求为:
一级标准:消毒接触池接触时间≥1h,接触池出口总余氯3-10 mg/L。
二级标准:消毒接触池接触时间≥1h,接触池出口总余氯2-8 mg/L。
2)采用其他消毒剂对总余氯不作要求。
4.2 废气排放要求
4.2.1 污水处理站排出的废气应进行除臭除味处理,保证污水处理站周边空气中污染物达到表3要求。
4.2.2 传染病和结核病医疗机构应对污水处理站排出的废气进行消毒处理。
表3 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序号
控制项目
标准值
氨(mg/m3)
1.0
硫化氢(mg/m3)
0.03 3
臭气浓度(无量纲)
4
氯气(mg/m3)
0.1 甲烷(指处理站内最高体积百分数 %)1%
4.3 污泥控制与处置
4.3.1 栅渣、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站污泥属危险废物,应按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和处置。
4.3.2 污泥清淘前应进行监测,达到表4要求。
表4 医疗机构污泥控制标准
医疗机构类别
粪大肠菌群数(MPN/g)肠道致病菌 肠道病毒 结核杆菌 蛔虫卵死亡率(%)
传染病医疗机构
≤100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9
5结核病医疗机构
≤100
不得检出
>95
综合医疗机构和其它医疗机构 ≤100
>95 处理工艺与消毒要求
5.1 医疗机构病区和非病区的污水,传染病区和非传染病区的污水应分流,不得将固体传染性废物、各种化学废液弃置和倾倒排入下水道。
5.2 传染病医疗机构和综合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房应设专用化粪池,收集经消毒处理后的粪便排泄物等传染性废物。
5.3 化粪池应按最高日排水量设计,停留时间为24-36h。清掏周期为180-360d。
5.4 医疗机构的各种特殊排水应单独收集并进行处理后,再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5.4.1 低放射性废水应经衰变池处理。
5.4.2 洗相室废液应回收银,并对废液进行处理。
5.4.3 口腔科含汞废水应进行除汞处理。
5.4.4 检验室废水应根据使用化学品的性质单独收集,单独处理。
5.4.5 含油废水应设置隔油池处理。
5.5 传染病医疗机构和结核病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宜采用二级处理+消毒工艺或深度处理+消毒工艺。
5.6 综合医疗机构污水排放执行排放标准时,宜采用二级处理+消毒工艺或深度处理+消毒工艺;执行预处理标准时宜采用一级处理或一级强化处理+消毒工艺。
5.7 消毒剂应根据技术经济分析选用,通常使用的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液氯、紫外线和臭氧等。采用含氯消毒剂时按表
1、表2要求设计。
5.7.1 采用紫外线消毒,污水悬浮物浓度应小于10 mg/L,照射剂量30-40mJ/cm2,照射接触时间应大于10s或由试验确定。
5.7.2 采用臭氧消毒,污水悬浮物浓度应小于20 mg/L,臭氧用量应大于10mg/L,接触时间应大于12min或由试验确定。
取样与监测
6.1 污水取样与监测
6.1.1 应按规定设置科室处理设施排出口和单位污水外排口,并设置排放口标志。
6.1.2 表1第16-22项,表2第15-21项在科室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总A、总B在衰变池出口取样监测。其它污染物的采样点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外排口。
6.1.2 医疗机构污水外排口处应设污水计量装置,并宜设污水比例采样器和在线监测设备。
6.1.3 监测频率
6.1.3.1 粪大肠菌群数每月监测不得少于1次。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时,接触池出口总余氯每日监测不得少于2次(采用间歇式消毒处理的,每次排放前监测)。
6.1.3.2 肠道致病菌主要监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的监测,每季度不少于1次;志贺氏菌的监测,每年不少于2次。其他致病菌和肠道病毒按6.1.3.3规定进行监测。结核病医疗机构根据需要监测结核杆菌。
6.1.3.3 收治了传染病病人的医院应加强对肠道致病菌和肠道病毒的监测。同时收治的感染上同一种肠道致病菌或肠道病毒的甲类传染病病人数超过5人、或乙类传染病病人数超过10人、或丙类传染病病人数超过20人时,应及时监测该种传染病病原体。
6.1.3.4 理化指标监测频率:pH 每日监测不少于2次,COD和SS每周监测1次,其他污染物每季度监测不少于1次。
6.1.3.5 采样频率:每4小时采样1次,一日至少采样3次,测定结果以日均值计。
6.1.4 监督性监测按HJ/T91执行。
6.1.5 监测分析方法按表5和附录。
6.1.6 污染物单位排放负荷计算见附录F。
6.2 大气取样与监测
6.2.1 污水处理站大气监测点的布置方法与采样方法按GB16297中附录C和HJ/T55的有关规定执行。
6.2.2 采样频率,每2h采样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每季度监测一次。
6.2.3 监测分析方法按表6。
6.3污泥取样与监测
6.3.1 取样方法,采用多点取样,样品应有代表性,样品重量不小于1kg。清掏前监测。
6.3.2 监测分析方法见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7.1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1 制定GB 30486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皮革需求的增加, 我国的制革及毛皮加工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我国轻工行业中的支柱产业, 已成为全球制革生产大国。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也是轻工行业中污染较大的行业, 具有排污量较大、污水成分较复杂、企业环保意识不一、污染治理情况参差不齐、行业清洁生产推广力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目前, 我国制革及毛皮加工行业产生废水1.6亿吨、COD约40.4万吨、氨氮1.6万吨、总铬 (三价铬) 1 280吨;经过治理后, 排放废水约1.38亿吨、COD约3万吨、氨氮7 300吨、总铬 (三价铬) 6.72吨。为此, 环境保护部决定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2 GB 30486与现行标准相比的主要变化
目前, 制革及毛皮加工行业执行1996年发布的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以下简称GB8978) 。与之相比, GB 30486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对行业特点考虑更加全面。例如, GB 8978中CODCr、BOD5等指标规定了皮革工业适用的限值, 但其他特征污染物参照“其他排污单位”或“一切排污单位”的限值执行。新标准明确了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废水中的各项污染物, 提高了针对性。
二是GB 8978按污水排放去向设置了3级排放限值, 不仅造成企业不公平竞争, 也不利于区域污染总量控制。新标准根据行业水污染物治理技术水平规定了直接、间接排放限值, 其中重金属等毒害性较强的污染物直接、间接排放执行相同限值。
三是制革过程中大量产生皮胶原蛋白, 水解后成为有机氨氮、硝酸氮和亚硝酸氮等物质, 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新标准为此设置了总氮控制指标。
四是制革及毛皮加工原料皮的盐腌保存、加工过程用盐量较大, 新标准为此增加了氯离子控制指标。
五是充分考虑原料皮以湿法保藏为主的行业特点, 完善了最高允许排放水量指标。
3 实施GB 30486将带来的成本和效益
《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总体控制要求与国外发达国家平均排放控制水平相当。标准实施后, 预计行业COD、氨氮排放总量分别降至11 800吨、2 380吨, 比2010年排放量分别减少57.2%、67.4%。实施新标准要求制革及毛皮加工行业增加环保投入, 据测算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需投资近20亿元, 年运行费用约17亿元。综合环境效益和投资强度, 达标成本总体合理。
4 实施新标准将对行业带来的影响
新标准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实施新标准将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促使一批生产装备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小而弱的企业退出市场。据估计, 10%左右的龙头企业 (产量在20万张标张牛皮以上) 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对部分环节进行升级改造;45%左右的中等企业 (产量在5万张标张牛皮以上) 需要升级改造, 部分升级改造存在困难的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45%左右的小型企业 (产量在5万张标张牛皮以下) 则将面临淘汰。新标准的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一致, 对推动制革接毛皮加工行业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促进行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5 制革及毛皮加工企业在达标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造纸业;环境经济形势;预测
1.造纸及纸制品业环境经济发展形势回顾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带动造纸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外贸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纸张消费和生产快速提高,2003年,我国纸及纸板人均消费约40kg,到2008年我国纸及纸板的人均消费量超过60kg,基本上达到了世界平均消费水平。另外,原料结构逐步改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几年纸及纸板开始向适应消费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纸张供需市场的扩张,推动包括造浆、造纸及纸制品等整个造纸工业的产业规模增长。
2.“十二五”期间造纸及纸制品业环境污染趋势
2.1 主要环境指标状况
造纸业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行业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造纸工业的特点是使用原料种类多、生产工艺类型多、中小企业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造纸企业既是污染大户,也是污染控制的主体。造纸生产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已对造纸工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2006-2013年,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工业总产值平均占主要工业行业工业总产值的0.7%左右,工业增加值占0.7%左右,废水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7.1%,COD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7.63%,氨氮排放量占到工业总排放量的3.78%。
以2011年为例,造纸及纸制品业总水用量2578.1万吨,其中新鲜水取水量837.6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701.38万吨,占总工业废水排放量4%, COD排放量1720.2吨,占工业COD排放量的8.07%,氨氮排放量111.9吨,占工业氨氮排放量3.7%,
2.2 水资源消耗
2011-2013年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总水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走势图如图1所示。天津市共有造纸及纸制品企业63家,“十二五”期间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总水耗显著上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随总用水量趋势逐年上升,2013年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总用水量8541.6万吨,较2011年总用水量2578.1万吨上升了5963.5万吨;2013年新鲜水用水量1997.4万吨,较2011年837.6万吨上升了1159.8万吨,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自2011年67.5%上涨到76.7%。
图1 2011-2013年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总水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走势
2.3 污染物排放
2011-2013年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COD产生量、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走势图如图2所示。2011-2013年天津市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COD产生量逐年上升,2013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COD产生量2297.5吨,较2011年的16990.7吨增长了5986.8吨,上涨35%。COD排放量2011年占全市COD总排放量的8.07%,在所有工业行业中排第二位。“十二五”期间,经过总量减排的管理控制,通过工程治理、结构减排等办法对造纸企业进行治理,2013年造纸行业COD排放量836.1吨,较2011年的1720.2吨减少了884.1吨,下降51%。“十二五”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也在起伏中下降。
图2 COD产生量、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走势图
2011-2013年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氨氮产生量、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走势图如图3所示。2011-2013年天津市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氨氮产生量逐年上升,2013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氨氮产生量702.9吨,较2011年的271。7吨增长了431.2吨。氨氮排放量及万元氨氮排放量波折下降,2013年氨氮排放量73.5吨,较2011年的111.9吨减少了38.4吨,下降34%。
图3 氨氮产生量、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走势图
3.造纸及纸制品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预测
3.1 造纸及纸制品业水资源消耗预测
近年来,天津市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迅速,工业增加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线性趋势,在现有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增加值基础上,通过不变价调整,算出现有各行业增加值增长率,通过趋势外推,并作适当调整,得出各项指标的增加值预测值(增长率)。经预测,到“十二五”末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工业增加值约为58.6万元,到“十三五”末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工业增加值83.08万元。
水资源消耗的预测主要采用历史数据回归的方法,以《天津市统计年鉴》和天津市环境统计数据为依据,同时考虑行业内与节水相关的中长期规划等要求,对天津市“十二五”末及“十三五”期间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用水总量进行预测。
根据预测,造纸及纸制品业用水量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015年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总用水量9093.19万吨,到2020年总用水量将下降为5584.21万吨。
3.2 造纸及纸制品业污染物产生量预测
根据历史数据,采用历史数据回归的方法预测COD、氨氮的产生量,同时考虑相关规划及节能减排相关要求,预测出“十二五”末及“十三五”阶段COD、氨氮的产生量。
根据预测,“十二五”末到“十三五”阶段,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的COD和氨氮将继续增长,2015年COD产生量约为28017.1吨,2020年COD产生量约为44594.8吨,较2015年增加16577.7吨;2015年氨氮产生量800.6吨,2020年氨氮产生量1238.13吨,较2015年增加437.49吨。
nlc202309042332
3.3 造纸及纸制品业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廢水和水污染物排放量主要与废水产生量和回用量之间的关系决定,根据以预测的工业增加值,结合已有文献成果,对废水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预测。
表1造纸及纸制品业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行业名称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废水排放量/万吨1318.511361.581446.071526.521602.911675.26
COD排放量/吨1000.251064.511124.721180.891233.011313.93
氨氮排放量/吨84.1189.1293.7397.93101.72105.11
根据预测,到2015年,天津市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废水排放量约1318.51万吨,COD排放量1000.25吨,氨氮排放量84.11吨,到2020年,天津市造纸及纸制品业行业废水排放量约1675.26万吨,COD排放量1313.93吨,氨氮排放量105.11吨.
图4 COD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预测图
图5 氨氮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预测图
4.造纸及纸制品业环境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问题
1、规模不合理,产业集中度还相当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2005年世界木浆厂(不含中国)平均规模已达到20万吨,而我国直到2008年,即使是包括打量非木浆的全部纸浆厂的平均规模也仅17万吨,2005年世界造纸企业(不含中国)平均规模为年产8万吨,2008年我国造纸企业平均规模仅达到2.4万吨。
2、造纸行业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造纸是天津市工业污染的主要产业之一,虽然近年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源头治理、防治结合;关闭小型造纸厂、合并大型造纸厂;调整产品结构;兴建集中制浆大型企业;营造用于造纸的速生经济林等”相关政策思想的指导下,造纸行业的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总体来讲,造纸行业仍然是污染“大户”,无论是从废水产生量排放总量,还是COD和氨氮的产生排放来看,造纸业都“名列前茅”,但预期相对应的是其治理水平却低于工业平均水平,治理环境污染依然任重道远。
4.2 相关对策建议
造纸业的水污染情况主要存在废水排放量大、废水排放强度高、废水COD产生和排放量大、废水末端治理水平没有明显提高、氨氮治理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因此,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重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强末端治理[6]。
1、提高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坚决淘汰小造纸落后生产能力,“关、停、转、并”中小企业,尤其是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中小型化学草浆企业,进行必要的原料结构调整。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造纸行业废物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废纸作为原料的替代率。实行清洁生产,促进造纸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3、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增加国产木浆的比例,通过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建设造纸企业和原料林基地。
参考文献:
[1] 喻润梅.浅谈我国造纸业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湖北造纸,2006,2,38-40
[2]天津市统计局 2011天津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王金南,马国霞,牛坤玉等 2010-2030年国家水环境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3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罗彦鹤(1983—),女,吉林省松原市人,工程师,硕士,从事环境管理研究。
《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已于2011年7月23日经省人民政府第7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二○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行为,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水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实施排放水污染物许可,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当取得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以下简称排污许可证)。
其他依法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的具体范围,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省有关主管部门作出规定。
依照前两款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排污单位)而未取得的,不得排放水污染物。
第四条
实施排污许可,应当符合重点水污染物总量削减和控制的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污染
— 2 — 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制定的依据。
推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具体办法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排污许可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关行业控源减排及污染治理工作依法进行督促指导。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结合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分期分批实施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计划,并于实施的30个工作日前,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或者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申领颁发
第七条
排污单位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产品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以及行业发展规划要求;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通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竣工验收;
(三)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排放符合国
— 3 — 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与要求;
(四)排污口设置符合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五)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在线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六)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排污单位,应当制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应急设施、装备、物品;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通过有偿使用或者交易方式取得排污指标的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还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有偿使用费或者交易价款。
第八条
排污单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填报排污许可证申请表,并提交符合第七条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向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污单位,还应当提交已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同意接纳其排放的水污染物的相关证明材料,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污单位,还应当提交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其排放水污染物的相关证明材料。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或者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县(市)行政区域内的排污单位向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
前款规定以外的排污单位向设区的市或者其确定的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
— 4 — 第十条
新建排污单位以及排污单位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在收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验收合格文件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排污许可申请;有试生产项目的,应当在试生产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临时排污许可申请。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对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并出具书面受理凭证;对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依法作出许可决定。作出准予许可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排污许可证。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三条
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3年。
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与试生产期限或者限期治理期限相同,但最长不超过1年。
排污指标系按照规定通过有偿使用或者交易方式取得的,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与排污指标有偿使用期限相同。
第十四条
排污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排放去向;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副本还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口数量、位置;
(二)按排污口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允许年排放量、最高允许日排放量和排放浓度;
(三)间歇性、季节性排放等特别控制要求;
(四)水污染物排放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五)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工序、设备装置及污染物处理工艺和能力;
(六)按照规定通过有偿使用或者交易方式取得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包括种类、数量、使用期限等)及其相应的费用或者价款;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排污许可证的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五条
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发生变化的,排污单位应当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因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等发生变化,需要对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进行变更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公告或者书面通知的形式告知相关排污单位。
排污单位因出现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检修等情形,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可以不办理排污许可变更手续,但应当事先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其排污
— 6 — 许可证副本中予以记录。
第十六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后需要延续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30个工作日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延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延续:
(一)生产能力、技术、工艺、设备、产品被列入淘汰目录,属于强制淘汰范围的;
(二)污染物排放超过许可证规定的浓度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经限期治理或者限期整改,逾期不能达标排放或者不能达到总量控制要求的;
(三)排污单位生产经营所在地的土地功能或者环境功能经过调整,不适宜在该区域继续排放污染物的;
(四)按照规定通过有偿使用或者交易方式取得排污指标,逾期未继续申购排污指标的;
(五)已经不符合规定的排污许可证颁发条件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申请表式样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由颁发排污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印制。
排污许可证遗失、毁损的,排污单位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补领。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排污许可和对排污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高效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提供优质服务。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排污许可和对排污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排污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排污单位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二十一条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排污许可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指导,及时纠正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排污许可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数据库,推行排污许可证的电子化管理,每年将上一许可证的审批颁发等监督管理情况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
持有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涂改、伪造、出租、出借、倒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排污许可证;
(二)将排污许可证正本悬挂于主要办公场所或者主要生产经营场所;
(三)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和排放地点、方式、去向等符合排污许可证载明的要求,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浓度等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变更;
(四)按照规定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计量和分析,公开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五)按照规定定期提交生产经营、污染物排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主要污染物达标、总量控制和削减任务完成等情况的证明材料;
(六)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现场检查、排污监测等日常监管。
第二十三条
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遵守有关城市排水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其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应当与城市排水管理机构联网。
第二十四条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
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
— 9 — 第二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的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应当取得计量合格证,按照规定经环境监测机构比对监测合格,其监测数据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作为核定排污量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向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上一实施排污许可的情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检查核实,及时纠正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被依法责令限期治理或者限期整改的排污单位,原排污许可证由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回,核发临时排污许可证。在规定期限内经治理或者整改后达到排污许可证申请条件的,可以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通过有偿使用或者交易方式取得排污指标的排污单位,因环境违法行为被责令关闭、取缔的,其排污指标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回;自行关闭的,其未使用的排污指标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回购。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向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排污单位颁发排污许可证的;
(二)发现或者接到举报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未调查处理的;
(三)未经法定程序撤销或者注销排污许可证的;
(四)在排污许可证颁发、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索取或者收受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五)不依照本办法规定公开排污许可证实施情况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
(二)持过期的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排污单位不按照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排污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不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拒不改正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封堵其排污口,所需费用由排污单位承担。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排污单位不按规定悬挂许可证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 11 —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放污染物,限期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发生变化,未按规定申请变更,经责令限期改正而逾期未改正的;
(二)排污许可证遗失、毁损未及时申请补领,经责令限期改正而逾期未改正的;
(三)以欺骗、贿赂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四)涂改、伪造、出租、出借、倒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排污许可证的;
(五)租用、借用、买受排污许可证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排污单位不按照规定要求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生产经营、污染物排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主要污染物达标、总量控制和削减任务完成等情况的证明资料,或者不报告上一排污许可实施情况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另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环保 水污染物△ 排放管理
命令
分送: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锡政发〔2009〕116号 【发布日期】2009-05-31 【生效日期】2009-05-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无锡市
无锡市政府关于转发市环保局等部门无锡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实施办
法的通知
(锡政发〔2009〕116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环保局等部门《无锡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无锡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实施办法
市环保局 市财政局 市物价局
(2009年5月)
为全面贯彻环保优先方针,推进我市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企业珍惜环境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内在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依法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根据《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下发太湖流域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标准的通知》(苏价费〔2008〕19号、苏财综〔2008〕3号)、《江苏省环保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方案细则的通知》(苏环控〔2008〕103号)、《江苏省环保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排放指标申购核定暂行办法的通知》(苏环发〔2009〕12号)等有关规定, 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无锡市环境容量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建立充分反映环境资源稀缺程度和经济价值的环境有偿使用制度,促进污染减排,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引导企业约束排污行为,形成减少排污的内在激励机制。
二、实施原则
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实行总量控制、统一政策、职责明确、公开公平、社会监督的原则。
三、试点范围及对象
(一)试点范围
无锡市全部行政区域,包括二市(县)和七区。
江阴市、宜兴市可根据省方案和本办法制定本地的实施方案和细则。
(二)试点对象
1.年排放化学需氧量10吨以上的工业企业。
2.接纳污水中工业废水量大于80%(含80%)的污水处理厂。
3.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需新增化学需氧量的新、改、扩建各类项目排污单位(包括接管单位)。
4.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步骤,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到所有排污单位。
四、试点时限
试点期间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从2009年1月起征收,有效期至2010年12月31日。
五、收费标准
(一)2008年11月20日前,已通过环评审批,年排放化学需氧量10吨以上的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指标按4500元/年.吨征收;年排放化学需氧量10吨以上的接管企业(按污水厂出水浓度核算)、接纳污水中工业废水量大于80%(含80%)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指标按2600元/年.吨征收;年排放化学需氧量10吨以下,其废水接入试点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排污单位,应负担有偿使用费,化学需氧量指标价格为2600元/年.吨(以下简称现有排污单位)。
为鼓励企业参加试点,并考虑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对现有排污单位减半征收;参加试点的排污单位应按两年(2009年-2010年)的排污指标和规定的收费标准一次性缴纳有偿使用费。
(二)2008年11月20日及以后,通过环评审批的新、改、扩建项目排污单位(包括接管企业)新增化学需氧量指标,按4500元/吨.年征收。
六、管理权限
(一)市环保局对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二)由市环保局委托各区环保部门负责辖区内试点单位(市管直属企业以外)的排放指标核定并征收排污权指标有偿使用费。
(三)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江阴市、宜兴市环保局负责辖区内列入试点的单位申购指标的核定与有偿使用费的征收,试点排污单位名单和排污指标申购核定结果报送市环保局备案。
七、排放指标的申购与核定
(一)对现有排污单位排放指标实行按申报、核定;对新、改、扩建单位排放指标申请实行环保审批前申报、核定。未申购排污指标的单位,不得通过环评审批和环保“三同时”验收,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
(二)排污单位应按照当地环保部门规定的时间申报当年排放指标。
(三)市、市(县)区环保部门按照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和国家、省有关太湖流域排放标准规定的各行业排放浓度限值和允许排放量限值的规定,科学合理审核各排污单位的排污指标,下达排污单位年可使用排放指标,同时抄送市、市(县)区财政、物价部门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排污指标的核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市、市(县)、区环保部门按照总量控制和减排的要求,依据国家,省有关太湖流域排放标准规定的各行业排放浓度限值和允许排水量限值,参考环境统计数据、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数据和企业的实际状况,按照科学、合理、公开、透明、从紧的原则核定各单位排放指标。
2.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放单位,按上一年环境统计、环评批复和“三同时”验收结意见,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排放指标。
3.废水纳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排污单位应直接向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购排污指标。申购时必须提供污水处理厂出具的排污接纳手续。环保部门按其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水量、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核定其申购排污指标;不能提供污水处理厂相关接纳手续的,按其直接向环境排放行为核定其排污指标。
4.污水处理厂应提供已接管的排污单位的名单和其年接纳水量。环保部门在核定其排污指标时应扣除已交纳有偿使用费的现有接管企业的排污指标。
5.排污单位发生改制、改组、合并或分立等变更行为,其变更后的排放指标不得超过原有核定的排放指标。
(五)申购与核定程序
1.提交申请
根据管理权限,市、市(县)、区环保部门书面通知排污单位,排污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填报《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资料。现有排污单位、污水处理厂应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1)目前生产产品及生产规模的批准文件;
(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批复;
(3)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报告及验收意见(包括验收监测报告);
(4)排污申报材料;
(5)企业污染治理达标验收材料、清洁生产审计材料及相应的验收监测报告、验收意见。
排污单位在申请办理新、改、扩建项目环保审批手续前,需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放指标有偿使用申请,申请材料包括:
(1)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申请表;
(2)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4)涉及改、扩建的排污单位还应提供其企业原有排放指标持有的合法依据。
2.指标核定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收到齐全、有效的申请材料后,在规定时限内(现有排污单位、污水处理厂15个工作日,新建排污单位5个工作日)进行审核,出具意见,核定其排污指标,并送达《排放指标有偿使用缴费通知单》及《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八、征收管理
(一)市区试点单位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委托区级环保部门负责征收,使用法定统一收据,收入统一上缴市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市、市(县)区环保部门确定各排污单位的排放指标和有偿使用费后,向排污单位送达“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通知单”和财政统一凭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作为排污单位缴纳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的依据。环保部门应当同时建立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征收台帐。
(三)排污单位在接到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缴纳通知单七日内凭无锡市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第一联至第三联),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有偿使用费,并将加盖银行收款章的无锡市非税收入一缴款书第一联返还环保部门。
(四)市、区环保部门在收到排污单位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缴纳凭证后,应对排放指标进行核对,核实无误后,在《排污许可证》中确认记载,并在规定期限内向排污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
(五)试点单位对核定的排污指标有异议的,自接到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向发出通知单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六)确因特殊困难暂不能按期缴费的排污单位,自接到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缴款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可向受理排放指标申购的环保部门提出缓缴申请,经批准后可缓缴,缓缴期限可延迟到2009年12月31日前为止。
(七)排污单位当年实际使用排放指标少于核定指标的部分,若企业申请,经环保部门审核确认后,其缴纳的费用可在下一有偿使用费中冲抵。
(八)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管理,合理分配使用,专项用于环境治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以及排放指标交易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各区可按照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的使用方向提出申请,市级环保、财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审核后安排补助资金。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环保局另行制定。
九、罚则
(一)排污单位未取得排放指标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或实际占用排放指标超过核定指标的,按《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予以处罚。
(二)排污单位必须达标排放。如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由环境保护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三)因环境违法行为被政府责令关停、取缔的排污单位,其排放指标由环境保护部门无条件收回。
(四)对违反票据管理规定的,由财政部门按规定处罚。
(五)对违反收费管理规定的,由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六)各地不按规定核定排放指标的或核定指标超过核定总量的,由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纠正,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十、附则
(一)本实施办法由市环保局、财政局、物价局按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它海域内直接或者间接向环境 排放污染物、工业和建筑施工噪声或者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排污单位”),按本规定进行申报登记(以下简称“排污申报登记”),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放射性废物生活垃圾的申报登记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申报登记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排污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所属单位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
第四条 排污单位必须按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填报《排污申报登记表》,并按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一个月内办理。
第五条 排污单位必须如实填写《排污申报登记表》,经其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注册,领取《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
排放污染物 的个体工商户的排污申报登记,由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排污单位终止营业的,应当在终止营业后一周内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并交回《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
第六条 拓污单位申报登记后,排放污染物 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地点、排放方式、噪声源种类、数量和噪声强度、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或者固体废物的储藏、利用或处置场所等需作重大改变的,应在变更前十五天,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变更申报手续,征得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填报《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发生紧急重大改变的,必须在改变后三天内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发生重大改变而未履行变更手续的,视为拒报。
第七条排放污染物 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在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时,应当写明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因及限期治理措施。
第八条 需要拆除或者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提前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说明理由。环境保护部门接到申报后,应当在一个月内予以批复,逾期未批复的,视为同意。
未经环保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未申报的,视为拒报。
第九条 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登记的时间和内容已有规定的,按已有规定执行。
第十条 建筑施工噪声的申报登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排污单位对所排放的污染物,按国家统一规定进行监测、统计。
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的废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噪声排放源和固体废物储藏、处置场所应适于采样、监测计量等工作条件,排污单位应按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立标志。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核实排污申报登记内容。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进行现场检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及业务秘密。
1.1 一氧化碳 (CO)
对于发动机 (汽油机、柴油机) 来说, 由于在发动机燃烧室内的局部地方存在过量空气稀疏的过浓区以及部分未燃碳氢HC在排气过程中发生不完全燃烧, 造成产生CO排除。一氧化碳 (CO) 是一种无色、无味但有剧烈毒性的气体。当人们吸入过多的CO后, CO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 会妨碍血红蛋白的输送氧气的能力。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超过一定时量, 人就会出现头痛、呕吐等中毒症状, 浓度再大时, 甚至可致人死亡。
1.2 碳氢化合物 (HC)
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运转, 燃烧排放物种总会含有一定量的未燃碳氢化合物HC。主要表现在: (1) 气缸壁激冷效应; (2) 燃料不完全燃烧; (3) 气缸扫气部分可燃和混合物外漏。HC化合物是既有未燃的燃料, 也有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和部分被分解的产物, 所以一切妨碍燃料燃烧的条件都是HC化合物形成的原因。当空气中HCHC化合物浓度较高时, 会使人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毒症状。特别是HC化合物中的烯在大气上空, 和二氧化氮 (NO2) 混合在一起, 经强烈的日光照射后, 起光化学反应产生高浓度臭氧、醛等烟雾状物质, 对眼睛、呼吸器官 (喉、眼、鼻等黏膜) 及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其主要危害是可能导致肺癌。
1.3 氮氧化物 (NOx)
NOx是指NO、NO2、N2O、N2O3、N2O4、N2O5等氮氧化物的总称。发动机气缸在燃料燃烧或受热膨胀过程中, 其早期气缸内温度与吸入气缸内O2的浓度变化, 是影响生成NOx的主要因素, 发动机运转参数对NOx生成率影响最大的有:空燃比、气缸内未燃混合气中已燃气体质量分数、主要用于控制Nox生成率的排气再循环 (EGR) 量和点火正时等。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CO还强, 容易使人们中毒而死亡。NO2是一种褐色有强烈毒性的的气体, 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引起喘息、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等, 同时NOx也是光化学烟雾的组成成分。
1.4 微粒
汽车排放微粒主要包括:碳微粒、硫化物、铅化物等。柴油机排出的微粒物一般要比汽油机高30-80倍。柴油机的微粒由三部分组成, 即炭烟、可溶性有机成分和硫酸盐。炭烟是微粒的主要组成部分, 炭烟排放的变化自然导致微粒排放的变化, 但两者升高和降低未必成比例。柴油机在高负荷时, 炭烟在微粒中所占的比例升高, 而在部分负荷时则有所降低。汽油机汽油中含有其他杂质和添加剂, 且燃料常常不能完全燃烧, 常排出一些有害物质, 其主要危害物是铅化物。这些有害物质, 会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损害肺功能, 特别是对孕妇, 儿童危害更大。
2 控制汽车排放污染技术
2.1 发动机前处理
2.1.1 改善燃油品质
(1) 主要是采用无铅汽油。以代替有铅汽油, 可减少汽油尾气毒性物质的排放量。 (2) 掺入添加剂, 改变燃料成分。汽油中掺入15%以下的甲醇燃料, 或者采用含10%水份的水-汽油燃料, 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消除CO、NOx、HC和铅尘的污染效果。 (3) 改变燃料用甲醇代替汽油。甲醇汽车是另一种新型的低公害节能汽车, 它是以酒精类的甲醇作为燃料的汽车。甲醇排出废气中的铅、氮的氧化物也减少一半, 并且基本不冒黑烟。若采用“甲醇燃料”, 即采用甲醇和其它醇类同汽油混合所制成的燃料。当甲醇占比例30%~40%, 汽车尾气排出的污染物可基本上消除。
2.1.2 采用绿色燃料
据报道美国研究用豆油与甲醇、烧碱混合, 然后去除其中的甘油, 从而可获得“大豆柴油油”。用“大豆柴油”以3:7的比例掺入到普通柴油中, 可供柴油汽车之用。它可大大减少发动机工作时排放的硫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烟尘。故被誉为绿色燃料。
2.1.3 供给技术改进
(1) 曲轴箱强制通风 (PCV) 系统的设计:把气缸窜入曲轴箱的可燃混合机和燃烧产物, 再循环进入进气歧管, 经过进气门进入燃烧室烧掉, 改变了过去将其直接排入大气所造成的污染。 (2) 汽油蒸发控制系统技术的设计:油箱中的汽油蒸汽通过止回阀进入活性炭罐上部, 空气从炭罐下部进入清洗活性炭, 当排放控制阀打开时, 汽油蒸汽今年入进气歧管, 然后进入气缸烧掉, 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3) 恒温进气系统的设计:在发动机冷起动时后, 通过空气加热装置, 向发动机供给热空气, 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
2.2 改进机体结构和性能
2.2.1 发动机内部净化
(1) 废气再循环 (EGR) 系统设计:把一部分废气吸入进气管, 与新鲜空气混合后进入气缸再次燃烧, 废弃可以降低最高燃烧温度, 从而抑制NOx的生成。 (2) 改进燃烧系统设计:通过降低燃烧室的面积/容积比、降低压缩比、减小燃烧室的激冷区、加强燃烧室内涡流等方法, 可有效减少HC和CO及NOx生成排放量。 (3) 改进点火系统设计:延迟点火时间, 可降低燃气的最高燃烧温度和延长燃气的燃烧时间, 从而降低NOx的排放。
2.2.2 发动机外部尾气净化
利用化学反应原理, 使尾气的三个主要有害气体CO、HC和NOX进行氧化或分解还原为二氧化碳、水及氮气。使用过滤装置, 将废气中的颗粒留住不被排出。具体方法: (1) 采用催化剂:将CO氧化成CO2, HC氧化成CO2和H2O, NOx被还原成为N2等。采用的催化剂有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铬-氧化镍-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和白金属 (铂) 等贵金属。它们都可以净化CO、HC。催化反应器设置在排气系统中排气歧管与消音器之间。目前广泛使用的催化剂是稀土复合催化剂, 其特点是活性高、热稳定性好、价格低, 使用寿命长, 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汽车尾气净化领域备受青睐。 (2) 水洗:通过水箱, 使汽车尾气中的碳烟粒子经过水洗和过滤及蒸气的淋浴, 可针对粘在碳粒上的有毒物质, 使碳粒子胀大而给予去除。
2.3 加强行政管理
(1) 严格执行旧车报废制度, “去旧迎新”。 (2) 严格执行国家燃油标准, 不合质量的燃油不能使用, 市场上严禁出售低劣的燃油。 (3) 实行车辆分流行驶, 实施车辆车牌单双号行驶规则。 (4) 开辟地铁, 施行电力牵引行驶。 (5) 合理设计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区域, 实现以步代车, 减少私家车在城内运行量。 (6) 加强和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
3 结束语
【水污染物排放分析】推荐阅读:
污染物排放减排措施05-26
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03-09
中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系数研究06-25
水质污染分析评价02-14
大气污染分析对策12-13
空气污染来源分析03-31
学校环境污染调查分析12-20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01-13
环境污染案例分析范文11-07
PM10污染与天气形势统计分析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