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摘 要 本文从OOAD的角度论述了某高校教学MIS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首先阐述本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开发工具选择。接着对本系统的三个子系统:联网选课、日常查询和教务管理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其中重点阐述核心子系统—教务管理的主要模块、辅修/双学位主动测评算法、特色技术细节。最后总结本系统创新点。
关键字 MIS 教学管理 UML 辅修/双学位主动测评算法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正式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该教学MIS开发之前,学校的教学管理基本上已手工处理为主,以Word、Excel、IE浏览器等Office软件作为辅助手段,使用这些软件的目的主要是界面美观、避免重复抄录信息,各计算机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对教学数据的管理基本处在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共享程度低,录入、编辑、保存的工作量非常大。
本教学MIS采用B/S网络结构。原因是:B/S结构是真正的三层结构,各客户端接受用户的请求,客户端再向应用服务器提出请求,应用服务器从数据库服务器中检索数据,并将检索计算结果提交给客户端,客户端通过界面应用程序显示用户。因此降低采购成本,学校终端仅需配置瘦客户机即可。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建立校内局域网。校园网通过防火墙接入Internet,整个网络均采用TCP/IP协议。
网络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 NT 4.0系统。理由是:Windows NT是一个通用的、具有主从结构的高性能、可靠的开放式网络操作系统。支持以工作线为单位的抢占式多任务系统、需求式分页虚拟内存、均衡的并行处理与网络功能。Windows NT可以在多种平台上运行,它拥有可伸缩的解决方案,完全排除操作系统的人为限制。使用者可以通过Windows NT执行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并且能与决大多数的Windows 系列软件集成,这一点是Unix系统无法比拟的。
数据库开发工具采用Visual FoxPro6.0。理由是:VF6是微软公司的可视化编程集成包Visual Stadio的一部分。它的兼容性好,安装容易,对运行环境要求不高。另外VF6在很多方面具备了大型数据库的特征。如:视图、关键字索引、关系、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在数据库设计方面VF6提供了各种数据库组件的设计向导和图形化、智能化的设计过程界面。由于VF6已经自带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因此程序设计可以在VF6的表单控件事件代码或代码编辑器中进行,而用户界面的设计可以使用VF6中的各种表单来实现。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MIS采用Top-Down开发方法对系统功能目标分解和细化,分解为3个子系统:联网选课子系统、日常查询子系统和教务管理子系统,其中教务管理子系统是核心,管理和监控着另外两个子系统的的运行和数据维护。
联网选课子系统主要用于学生在线自主选课,主要的功能模块有:编排选课批次、多人同时在线选课、实时限制、信息实时更新、课表冲突检查(时间冲突)与建议、选课数据存储更新、课表打印等。实时限制又可细分为先修后继课限制、教室容量限制、突发事件处理。日常查询子系统主要用于学生和教师日常的选课信息、成绩信息、教学管理相关信息、教师工作量等信息的随时查询自主查询工作。学生和教师分别使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只能查询自己的信息及公共信息。未经授权,不能查看他人信息。教务管理子系统是整个教学管理MIS的心脏。在教务管理子系统中,除了可以对联网选课子系统和日常查询子系统系统进行访问控制、信息更新、功能维护等操作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图1是采用以“模型”驱动的OOAD方法下的教务管理子系统的顶层用例图。2 算法描述—辅修/双学位主动测评算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学位设置分两种:中医学学士和中药学学士。属于中医学学士的专业: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属于中药学的专业目前只有中药学专业,由此也产生了辅修和双学位的区别:在完全学分制下,辅修是指中医学学士下某一专业学生同时完成了另一个中医学学士专业学分要求;双学位是指某个学生的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位类别,在本校就是中医学学士和中药学学士。学生获得双学位的难度要比辅修成功的难度大。按照学校以前学年制的规定,毕业班学生时只有本人提出申请,学校才给该生测评是否达到辅修、双学位的要求。采用本教学MIS后,系统可以选择空闲时段自动地为每个毕业班的学生主动测评,为每个达到辅修/双学位的学生给出信息提示,提醒他们办手续。虽然该算法的技术含量不高,属于傻瓜算法,但是该算法体现了系统以用户为中心,主动替学生考虑的设计理念,实用价值很高。该算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检查记录所有辅修/双学位成功的学生、专业和课程成绩信息,第二步:根据专业区分辅修和双学位,在第一专业(学籍所在的专业)和第二专业(辅修/双学位专业)中,只要有一个是中药学专业,即为双学位,否则为辅修。算法具体描述如下:
图1 教学管理子系统用例图 算法开始: 第一步:
从基本档案中筛选出毕业班全体学生的学号,姓名和专业,产生FX1表;
建立一个临时表;
DO WHILE NOT EOF(FX1表)
从FX1表中取出一个毕业班学生;
第一专业=该生学籍所在专业;
第二专业=全部专业–第一专业;
FOR 第二专业
FOR 第一专业学生辅修/双学位第二专业所需另修的每一门课程
在毕业成绩表中检查有无该门课程成绩,成绩是否合格;
IF 该课程没有选修 OR 该课程成绩不及格 THEN 给出提示信息:学号,姓名,第一专业,“辅修/双学位”,第二专业,“失败!”;
清空临时表;
EXIT TO 下一个第二专业;
ELSE 在临时表中记录该课程成绩信息;
ENDIF;
NEXT 另修课程
ENDFOR 该专业辅修/双学位成功,在辅修/双学位数据表中记录详细信息;
清空临时表;
NEXT 第二专业
ENDFOR LOOP FX1表中的每条记录;
ENDDO 第二步:区分辅修和双学位
FOR 每一张辅修/双学位数据表;
提取辅修/双学位成功毕业生的主修学位、第一专业、第二专业信息;
根据学位专业设置数据表,确定第二学位;
IF 第二学位=主修学位 THEN
该学生为辅修,在辅修/双学位数据表中记录相应信息;
ELSE
该学生为双学位成功,在辅修/双学位数据表中记录相应信息;
ENDIF NEXT 辅修/双学位数据表;
ENDFOR 产生**届毕业生辅修/双学位汇总统计表; 算法结束。特色技术细节介绍:
3.1 OLE对象与ActiveX控件的使用
可插入的OLE对象来自于支持OLE的应用程序,如Word、Excel、画图、Photoshop等软件。用户可以在各表单中使用OLE容器控件来链接或嵌入这些多媒体对象信息。链接与嵌入的区别是:当源对象更新后,嵌入的对象不会更新,而链接的对象则同步更新。本教学MIS中就广泛地使用了OLE对象链接技术。如学生基本档案编辑表单中的学生照片,就是将数码照片信息链接到VF6表单中的。
ActiveX控件是封装了属性、事件和方法程序的对象。用户可以通过各种ActiveX控件把他们作为子类来创建其他控件,也可以通过使用与ActiveX控件相关联的事件、方法程序代码来控制他们。VF6中的ActiveX控件必须包含在一个OLE容器控件中。OLE容器控件的基类是OLEControl,在向表单中添加一个OLE容器时,可以选择想要添加到表单中的ActiveX控件。其操作步骤如下:
(1)从表单控件工具栏中选择某一ActiveX控件,并在表单中调整好位置和大小。
(2)在“插入对象”对话框中选择“Insert Control(插入控件)”。
(3)在“Control Type(对象类型)”列表中,选择想要的ActiveX控件。
(4)单击“确定”按钮。
3.2 将日期型数据设置为字符型存储更简便
本系统中多个地方用到了日期。如“入学时间”、“出生日期”等。按照数据库设计的惯例,日期应当设置为日期型字段变量或内存变量。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在系统运行状态下要求用户输入日期数据的时候,将日期数据结构设置成字符型更为简便。原因是:日期的输入界面是用文本框来实现的。在设置输入文本框时,如果是日期型数据,用户仍然可以输入类型不匹配的数据。因此,为了严格格式,减少输入错误,增加系统纠错、排错能力,对文本的输入类型实施了数据类型限制。设定其InputMask及Format属性均为“9999/99/99”,表示时间为“年/月/日”。这样的结果是该Text输入的数据类型为字符型。同时,无论是升序还是降序,Character类型数据的ASCII码排序结果都和Date类型数据排序结果一样。4 系统创新点
(1)从软件开发理念角度看,本文针对中小型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
(2)从软件系统设计和开发方法上看,本系统比较深入地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技术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实现。
(3)从数据库和编程语言工具软件的选择角度看,本系统充分应用了VF6系统的相对独立性,通过VF6中的查询、视图、表单、报表等设计器,大大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工作量。
(4)从数据结构角度看,在对教学数据的处理上,在不降低信息处理精度的前提下,广泛应用了字符型数据类型在识别、比较、统计、存储上的优势,节约了系统资源,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随着高校团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各项工作的复杂程度也日益显现,对学生各种信息的汇总、统计、分析等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1]。目前,许多高校对团员信息的管理都是通过手工整理或单台计算机整理完成。在工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查询信息也不方便,影响了团委和分团委之间的沟通效率。因此,开发适合高校实际需要的团委管理信息系统,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2 系统分析
通过对高校团委的设置情况进行调研得知,高校内部设有团委学生会、分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分团委学生会、社团在工作上接受校团委的领导和指导。团委学生会在每个学期开展全校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各级分团委学生会工作上的配合和支持。另外,分团委学生会和社团可以独立开展自己的活动,有一定的自主权。
团委学生会和分团委学生会通常设有团委书记/分团委书记、团委副书记/分团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学生会主席、学生会副主席、文艺部长、宣传部长、体育部长等多个岗位。一般团委书记和分团委书记由教师担任,其他岗位至少安排一名学生干部从事工作。
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自发组成的或在一定外部环境影响和指导下而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2],社团内部制定章程,自主管理,以实现全体会员的共同意愿。不同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立不同的社团,社团通常有一名社长,下设其他岗位进行管理。如图1是高校团委的组织结构图。
通过对高校团委内部工作流程调研,总结出了系统的基本功能。高校团委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
1)团委和分团委相关教师:团委书记和分团委书记登陆系统后可以对全校团员和非团员信息进行管理,下达发文,管理学生活动信息,同时发布公告信息。
2)各级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登陆系统后可以查看通知,搜索、下载文件,编辑学生活动资料并上传。
3)系统管理员:除了具有团委书记和分团委书记的相关管理权限外,还能对登陆系统的用户进行管理,并设置权限,对数据库进行备份、恢复。
系统设计的目标是:界面友好,功能完善,易操作和维护,确保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均能够对本系统快速地掌握和方便地使用。同时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用户登陆系统、数据操作时需要用户名、密码验证身份,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合法操作。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B/S模式,主要解决各种资源和信息在Web上的录入、发布、查询和远程调用。B/S模式是由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结构[3],如图2所示。系统采用动态网页ASP技术,开发环境为Windows2003 Server,前台开发工具为Macromedia Dreamweaver2004,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0。
3.2 功能设计
经系统分析得知,系统用户有三种角色: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干部,分别具有如下权限:
教师登陆系统后可以进行通知管理(通知信息的添加、发布、删除、修改)、学生信息管理(团员和非团员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后生成相应报表)、发文管理(发文信息的添加、发布、删除、修改)、学生活动管理(学生活动资料的添加、删除、修改)、期刊管理(学校各类学生期刊的添加、删除、修改)、个人信息管理。
学生登陆系统后只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上传学生活动文档,并对个人信息进行管理。
系统管理员登陆系统后除了具有教师的权限外,还可进行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部门管理(设置系统的组织架构)、用户管理(添加、删除、修改用户信息)、权限管理(设置系统用户的权限)。
如图3是高校团委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图。
3.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部分,要设计出一个好的数据库,除满足系统所要求的功能外,还必须遵守下列原则:基本表的个数越少越好,主键的个数越少越好。键是表间连接的工具,主键越少,表间的连接就越简单;字段的个数越少越好[4]。
本系统涉及如下9个表:
1)团员表:用来存放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包含字段有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是否团员、是否党员、团关系转入时间、团关系转出时间、备注。
2)部门大类表:用来存放高校团委的各个组织信息,包含字段有大类编号、大类名称。
3)职务表:用来存放各个部门开设的职务信息,包含字段有职务编号、职务名称、部门大类名称。
4)委员表:用来存放职务对应的委员信息,包含字段有委员编号、姓名、联系电话、职务名称等。
5)通知表:用来存放通知信息,包含字段有通知编号、通知信息、发布人。
6)活动资料表:用来存放学生活动资料信息,包含字段有活动编号、活动名称、主办单位、活动文档。
7)期刊表:用来存放学校学生刊物信息,包含字段有期刊编号、期刊标题、出版日期、主办单位、期刊内容。
8)发文表:用来存放团委发文信息,包含字段有发文编号、发文标题、发文人、发文日期。
9)小结表:用来存放各个部门的学期小结,包含字段有小结编号、标题、部门、日期。
以上9个表在数据库中并不是孤立的,表之间是有联系的,在SQL Server2000中设计数据库的时候要建立关系图(如图4所示),实现级联更新和级联删除,以维护表之间的参照完整性。
4 系统特点
1)系统综合考虑了各个高校的情况,通用性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
2)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性好。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性高是决定软件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采用了密码和验证码相结合的验证方式,防止非法用户登陆系统。系统能对用户录入的数据进行有效性检查,防止无效数据的生成。同时,管理员可以对数据库定期备份,以便系统发生故障时快速恢复。
3)具有完善的查询功能。系统支持模糊查询,已基本上实现了用户要求的各种查询,并能生成超宽报表,给用户操作系统带来了方便。
5 结论
本系统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高校团委管理中的各个细节,能对学生信息、发文、活动资料等文档进行综合管理,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目前,本系统已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试运行。如今使用团委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校甚少,希望通过本文能促进高校团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摘要:从高校团学工作的现状入手,以校园网为支撑平台,提出了高校团委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给出系统的模块设计和数据库,并分析了系统的特点。
关键词:高校团委,团学工作,管理信息系统,B/S,ASP
参考文献
[1]倪文志,周鲜成.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2,9(3):132.
[2]任远金,陈双.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性质、结构特征及特点[J].普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49.
[3]李鹏海,张鹏.基于Internet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7,23(5):37.
关键词:学生信息;管理系统;ASP.NET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引言
在21世纪如此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高校也赶上了信息化的脚步。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部门选择信息技术快捷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实现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的高校建成了校园网,有了实现信息互通的硬件平台,并且部分高校拥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这种系统的使用方便了师生全方位、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教学管理的水平,提高了管理效率。
本文对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效益价值。开发后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及时准确地提供学生管理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速度。
二、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一)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数字化管理,将学生处以及相关院(部)、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连接,建立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最终实现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
(二)系统功能描述
系统应具备七大功能:日常管理、基本信息管理、文件管理、助学贷款管理、审批管理、就业管理、留言。下面对一些主要功能做介绍:
1.基本信息管理
(1)基于权限的管理:本系统可以同时提供给管理员(教师)或者学生使用。但是对于学生类用户而言,只能查看本人的信息;而对于管理员而言,其可以浏览、查找管理所有的学籍信息。
(2)囊括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班级、家庭地址、所在院系、电话等等。
(3)具有浏览和查找功能。可以根据院(部)、班级等查找对应学生的学籍信息,也可以进行精确查找学籍信息、模糊查找学籍信息。
(4)可以对学生学籍进行变动管理,对学籍信息进行增、删、改等操作。
2.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模块完成关于学生各种管理和检查工作,主要包括:
(1)学生考勤信息管理:完成学生在校上课情况登记。
(2)学生奖励信息管理:实现奖励信息的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统计等功能,完成学生各种奖励情况的登记。
(3)学生处分信息管理:学生处负责审查、审批学生处分信息,并反馈给各学院。院(部)用户只有浏览、添加、修改、删除处分信息,而无审批权力。
3.助学贷款管理
助学贷款管理模块主要是处理贷款银行、贷款类别、贷款年限、还贷时间及金额等信息,能够登记、查询、上报各种信息。为了实现学生贷款管理的方便性,学生可以在线申请助学贷款。
(二)系统需求分析
通過分析,从用户的性质来看,可将系统用户的角色分为四类: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处);院(部)级管理员;辅导员;学生。其中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处)与院(部)级管理员之间是继承关系,院(部)级管理员与辅导员之间也是继承关系,即前者继承了后者的所有功能。各类用户相互协作完成学生各种信息的录入、查询浏览、上传、下载、保存、统计汇总等功能,院(部)用户完成信息的录入,学生处管理人员负责这些信息的审查并做相应的处理。
(四)类图设计
根据以上功能需求的分析,首先建立对象模型,构造出类图。
本系统的业务逻辑包类图如图1所示,本系统涉及的主要类有:学生信息(Student),用户信息(Users),班级信息(Class)就业信息(EmploymentInf),奖励信息(RewardInf),考勤信息(AttendanceInf),处分信息(PunishmentInf)。
图1业务逻辑包类图
三、系统的实现
选用Microsoft.Net Framework 3.5版本,在Visual Studio 2008(ASP.NET(C#))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开发;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5进行开发。下面介绍系统的几个典型模块。
(一)系统的登录
每类用户都必须有用户名和密码,因此登录系统必须对这两种登录信息验证。登录窗口是应用程序的入口,用户只有通过该入口才能进入系统。用户登录过程中选择登录角色,然后根据角色到对应的用户数据表中验证该用户的信息。若验证成功则进入相应的用户登录界面,若不成功,则重新回到登录窗口。其中,验证用户名和密码的正确性时,将登录界面中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与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进行匹配,如果符合,就验证成功。而访问数据库是用ADO.NET实现的。
(二)录入学生基本情况
系统应对学生的信息进行采集,以此获得本系统的重要基础信息。用户在网页上点击学生信息采集模块,进入的采集界面。采集界面如图2所示。
图2学生信息采集模块
(三)显示学生基本情况
用户选择要查询的班级,系统可将对应班级的学生信息显示出来,实现效果图如图3所示。
图3显示学生基本情况
(四)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模块完成关于学生各种管理和检查工作,奖励管理实现的截图如图4所示。
图4奖励管理
四、结束语
本文对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该系统的功能,并完成了系统的设计,利用ASP.NET,SQL SERVER 2005技术实现了系统。系统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教学管理的水平,提高了管理效率,流程处理更加快捷、方便。
参考文献:
[1]杨彪.基于B/S结构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2007
[2]黄美琼.基于B/S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2):204-205.
[3]李秋珍.基于EA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探讨[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2(02):19-23
开发一个简易的高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针对高校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采用对象链表或对象数组存放各个对象,实现新增、修改、删除、查询以及统计等功能。
下面源代码用c++三段式格式实现 ** peo.h**
#ifndef _P #define _P class person {
protected:
char number[30];//学号
char name[30];//姓名
char sex[30];//性别
int age;//年龄
char department[30];//部门
char tel[30];//联系方式
person *next;
// 基类的指针作为next指针 public: friend class manage;person(char a[],char b[],char c[],int d,char e[],char f[]);~person();virtual void change(const char*)=0;virtual void display()=0;virtual void save()=0;};
class student:public person //学生类 { protected: char grade[30];//班级
char major[30];//专业
double result;//成绩 public: student(char a[],char b[],char c[],int d,char e[],char f[],char g[],char h[],double i);~student();void save();void change(const char*);void display();//在派生类实现具体方法,即所谓的“多种方法” };
class teacher:public person {
protected: char title[30];//职称
char major[30];//专业 public: teacher(char a[],char b[],char c[],int d,char e[],char f[],char j[],char k[]);~teacher();void save();void change(const char*);void display();//在派生类实现具体方法,即所谓的“多种方法” };
class worker:public person {
protected: char job[30];//职务
char rank[30];//级别 public: worker(char a[],char b[],char c[],int d,char e[],char f[],char l[],char m[]);~worker();void save();
void change(const char*);void display();//在派生类实现具体方法,即所谓的“多种方法” };//template
protected: static int count;//人员数量
person *head;
//链表头指针 public:
manage();~manage();void insert(person*);//添加人员信息
插入结点
void add();void search(const char*);//按学号查询信息
void del(const char*);//删除人员信息
void change(const char* s);//修改人员信息
void display();//显示
显示结点信息
void save();//保存
将所有人员信息写入到文件 };#endif //****************************
2**peo.cpp*************************// #include“peo.h” #include student::student(char a[],char b[],char c[],int d,char e[],char f[],char g[],char h[],double i):person(a,b,c,d,e,f){ strcpy(grade,g);strcpy(major,h);result=i;} student::~student(){} void student::display(void){ cout<<“学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部门 联系方式 班级 专业 成绩”< teacher::teacher(char a[],char b[],char c[],int d,char e[],char f[],char j[],char k[]):person(a,b,c,d,e,f){ strcpy(title,j);strcpy(major,k);} teacher::~teacher(){} void teacher::display(void){ cout<<“学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部门 联系方式 职称 专业”< worker::worker(char a[],char b[],char c[],int d,char e[],char f[],char l[],char m[]):person(a,b,c,d,e,f){ strcpy(job,l);strcpy(rank,m);} void worker::display(void){ cout<<“学号”< cout<<“打开文件失败”;} file1< 姓名 性别 年龄 部门 联系方式 职务 级别”< /*******************************************************************************/ manage::manage(){ head=0;cout<<“链表开始”< void manage::insert(person *i){ person *node;if(head==0){ head=i; head->next=0;} else { node=head; while(node->next) node=node->next; node->next=i; i->next=0;} } void manage::search(const char* s)//按学号查询人员信息 { person* node=head;int flog=0;while(node){ if(strcmp(node->number,s)==0) { flog=1; node->display();//显示查询结果 break; } else node=node->next;} if(flog){ // node->display(); cout<<“查找成功”< cout<<“未找到该结点”< void manage::del(const char* s)//按学号删除人员信息 { person *node1,*node2;int flog=0;node1=head;if(strcmp(head->number,s)==0){ head=head->next; node1->~person(); flog=1;} else { while(node1) if(strcmp(node1->number,s)==0) { node2->next=node1->next; node1->~person(); flog=1; break; } else { node2=node1; node1=node1->next; } } if(!flog) cout<<“未找到要删除的结点”< cout<<“结点被删除”< cout<<“空链表”< node=head; while(node) { node->display(); node=node->next; } } } void manage::save(){ person *node;if(head==0) cout<<“空链表”< node=head; while(node) { node->save(); node=node->next; } } } void manage::change(const char* s)//按学号修改人员信息 { person* node=head;int flog=0;while(node){ if(strcmp(node->number,s)==0) { flog=1; node->change(s);//显示修改结果 break; } else node=node->next;} if(flog){ // node->display(); cout<<“修改成功”< cout<<“未找到该结点”< void manage::add() //添加人员信息 { cout<<“****************************添加*****************************”< 人员人员管信息 理系统 cout<<“ 请选择需要操作的对象:(选择其他则退出)”< 1.学生”< 2.老师”< 3.职工”< cin>>i; cout<<“请输入个人信息”< if(i==1){ cout<<“请输入班级、专业、成绩”< a=new student(number,name,sex,age,department,tel,grade,major,result); //table.insert(a);} if(i==2){ cout<<“请输入职称及专业”< a=new teacher(number,name,sex,age,tel,department,title,major);//table.insert(a);} if(i==3){ cout<<“请输入教职工的职务及级别”< a=new worker(number,name,sex,age,tel,department,job,rank);//table.insert(a);} insert(a);save(); } display();cout<<“***添加成功***”< { int j=0,k=1; char number[30]={0}; manage table;//定义一个对象 while(k) { system(“cls”); cout<<“**********************************高校人员管理系统***************************”< cout<<“ 请选择需要操作:(选择其他则退出)”< cout<<“ 1.添加人员信息”< cout<<“ 2.查询人员信息”< cout<<“ 3.删除人员信息”< cout<<“ 4.保存人员信息”< cout<<“ 5.显示人员信息”< cout<<“ 6.修改人员信息”< cin>>j; switch(j) { //read(i); case 1://添加 { table.add(); //table.display(); }break; case 2://查询 { cout<<“请输入需要查询的号码”< cin>>number; table.search(number); }break; case 3: //删除 { cout<<“请输入需要删除的号码”< cin>>number; table.del(number); }break; case 4://保存 { cout<<“文件已保存”< }break; case 5://显示 { table.display(); }break; case 6://修改 { cout<<“请输入需要修改的号码”< cin>>number; table.change(number); }break; default: system(“cls”);//清屏 break; // return 0; } cout<<“ 0.退出操作 cin>>k; } } 继续操作”< 随着我国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广大高等院校在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到高校科研工作自身特点和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呈现出了一种差异化的特点。在学术研究领域,这一因素的存在,对科研管理效率的提升,带来了一些较为不利的影响。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作出严格要求的情况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被看作是对高校学术研究工作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高等院校中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监管力度的不断强化,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已成为高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要对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问题进行探究,首先要对这一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究。从该系统在高校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功能效果来看,信息收集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存储功能、信息的加工和维护及使用功能,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功能。也就是说,这一系统是一种涵盖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各项内容的管理系统。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构建一种以研究人员、院系和学校为核心的管理工作体系。这一体系构建完成后,传统科研管理体系中的一些低效率的工作形式会得到大幅度的削减,这对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2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问题 2.1科研管理问题 从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国家科研经费支出有所增长的情况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工作量的增加,让科研管理系统的构建,成为提升自身办公效率的一种有效措施。在一些相关软件的采购过程中,由高校网络计算中心或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执行的采购方式和高校委托专业软件企业进行决策的采购方式,是高校较为常用的两种选购方式。在对科研管理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管理问题、资金投入问题和人力条件问题是高校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科研管理系统的应用环境来看,覆盖全校范围的公共基础数据体系,可以让该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在对自身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高校要对自身的公共基础数率和基础编码规范的覆盖性问题进行分析。 2.2系统建设问题 在该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系统建设问题是高校所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信息化管理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单机管理技术和小型局域网技术等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技术进行了应用。对高校原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在新型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系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和系统在对信息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能化分析能力,是高校所无法忽视的问题。在对系统建设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对系统的建设工作进行优化,例如一些院校的研究项目涉及了一些国际合作项目,该校在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系统的海外研究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一些普通高校和一些军事院校中会有一些涉及国家机密的研究项目,在将科研管理系统应用在这些高校后,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一种由科研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的管理机制的方式,对系统的保密性进行完善。 3科研管理系统的构建流程 3.1系统总体实施流程 从系统的总体实施流程来看,高等院校与管理系统开发商之间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高校科研工作的工作实践来看,针对科研管理系统在高校研究实践中的总体目标的问题,高校的科研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商进行协商的方式,对与之有关的总体目标进行完善。在高校与系统开发商的共同作用下,以“管理系统实施计划的制订—管理系统服务器端的购置、安装—数据字段编码—软件安装部署—用户培训—系统使用—系统验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管理流程,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系统实施流程。在这一理想化的实施流程的构建过程中,高校的系统人员需要在服务器处于安全环境的状况下,对系统的安装工作进行部署。 3.2数据建设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为此,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批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术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已经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在进行了多次社会调查之后制订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并逐年进行修改和完善。但在教学方案实施以及就业过程中逐步发现,在培养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作为信管专业的依托,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1960年起源于美国,其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之后,该学科就不断地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利用它为组织的目标进行服务。在我国,由于各高校成立信管专业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信息管理”、“经济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一起,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部1998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让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术”。 由于不同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依托的院系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导致信管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和具体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专业开设在商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则偏重于经济学方向,开设在管理学院则具有管理学性质,还有开设在计算机学院则偏重于计算机方向。到底是“求同”或“求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求异”从表面上看是在提倡改革和创新,实际情况却体现为固守原有的背景专业那块“阵地”,是“保守者”应对教育部专业合并政策的一种对策,给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隐患。 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各高校应摒弃原有传统观念,在教育部给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指导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但不能偏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以满足社会化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为己任,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术而避免单纯的管理型人术或者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术避免学生知识面狭窄而无法满足其参与知识创新和胜任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要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1、部分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灰色地带”。 一般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趋向:一是强调IT技术,弱化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又不能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媲美;二是强调管理又过于弱化了IT技术,所培养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IT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IT技术与管理相融合,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我校”)。对于企业的具体动态需求调查不足,很多课程设计大多是“闭门造车”,开发出的课程设计不能和企业的实际信息化建设需求结合起来,这使得学校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矿灰色地带”学生就业率比较低。 根据2002——2005级信管专业的离校前就业统计数据表明,该专业的离校前未就业率比较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信管专业较新,很多环节还不是很完善,致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于信管专业认识的局限性,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多倚重于计算机硬件、网络与软件编程方面的人术。 2、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遮薄弱。 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较弱,真正本专业出身、高学历的教师和有专业背景的高职称教师偏少,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缘结构不合理。 “近亲繁殖”现象极为严重。据了解,在一些学校的院系,大量聚集着由老教授一脉相传下来的弟子门生,甚至出现了“四代同堂”的现象。 (2)职称结构不合理。 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比例比较低。 (3)学历结构不合理。 信管专业教师持有的学位目前仍以硕士为主,取得过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佩急数的1%左右。 (4)年龄结构不合理。 40——54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偏少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 显然,师资队伍的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培养数字时代高素质信息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的重组与优化成为信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3。信管专业实践项目效果不理想 信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纯理论课教学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术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如信息系统工程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但这些专业实践环节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静态实践,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以我校2002—2005级信管专业为例,专业实习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学生的反映,实习效果较差,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并且系统的开发与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和当初制定的培养目标并不吻合。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1、调查社会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消除“灰色地带”。 为使得培养出的信管专业学生能够符合社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需求,消除高校与企业二者供需之间的“灰色地带”,我们应该积极地深人企业详细调研和访谈,探索出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并且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体现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信管专业人术并建立相应的支撑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2、整合内外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在优化师资队伍方面除要注重引进人才以及聘请外部专家教授之外,更要注重在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内部资源优化的方式有多种,如图1所示。通过发挥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发挥学校与IT企业“零距离”合作方式,使教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好学生。当然在校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 3、完善信管专业教学体系。 信管专业具有理工渗透、文理交叉、经管结合的特点,完善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消除所谓“拼盘式”专业的错误认识,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如何建设核心课程、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工作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的面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信管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是获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针对理论培养体系的内容,将本专业的实践体系分成上机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以及毕业设计5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培养,以满足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有关的意向调查,结合企业“只需要马上可以用的厂和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与特点,转变思路重新调整专业实践环节,譬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弥补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践环节的不足。深人实际到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进行调查,为毕业后能尽快胜任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教育环节的目标。 四、结论。 1 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功能需求,本系统主要实现七大模块功能,包括采访、编目、典藏、图书流通、读者管理、期刊管理和系统维护。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采访:负责完成图书订单的录入、修改、编辑和打印等工作;将新到图书进行开包验收,核实到馆图书的种数、册数等相关数据,对新购书籍的帐务进行记账管理,并录进新书登记库,为下一步的图书编目工作做准备。 编目:对新购图书或现有图书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分类、编目,形成书目记录,并最终移交至中央馆藏库。 典藏:接收编目完的图书和数据,并进行验收及分配,可对馆藏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和修改。 图书流通:主要实现图书借阅、归还以及超期罚款和流通查询包括获取馆藏信息和借阅情况等功能。 读者管理:实现读者信息的增添、删除和修改;对借书证进行挂失;实现人数统计等。 期刊管理:对期刊实现征订、登记验收、期刊分类和加工、期刊上架和期刊流通,对期刊借阅、归还和检索等进行管理。 系统维护:实现创建用户、更改权限、数据备份等。 鉴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情况以及管理员和读者的实际需求,本系统采用的是以C/S为主、B/S为辅的混合体系架构。C/S结构下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可实现复杂的业务流程。为此,本系统内部采用C/S模式,用以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录入、数据采集、数据维护、统计分析、账单打印等基本功能。对于读者而言,查询信息是他们的主要需求,利用B/S架构,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发布图书相关信息,读者仅需在客户机上打开浏览器即可体验便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在B/S模式下,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客户端无需安装软件系统,减轻了系统的维护工作。 2 系统体系结构 2.1 C/S模块开发 在C/S模式开发中,选用了VB6.0完成系统的设计。VB是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设计平台。VB软件提供了各种对象供用户使用,在这个可视化界面上通过使用这些对象并对对象事件进行驱动编程来实现整个程序的设计。同时通过使用ADO(数据访问接口)对象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 2.2 B/S模块开发 在B/S模块开发中,系统采用ASP.net实现web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连接。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编程工具,可用于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或web应用程序,可以方便与数据库或其他程序进行交互。利用ASP开发的脚本程序,全部运行于服务器端。Web服务器即www服务器,主要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将ASP开发的模块挂在WEB服务器上,用户通过使用客户端的浏览器即可访问web服务器,来实现信息查询、发布等功能。 2.3 后台数据库 鉴于高校图书馆藏书量的巨大且规模日益庞大,选择一个强大高效的数据库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SQL Server2000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关系型数据库,不但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支持超大型数据库,而且与Internet、操作系统WINDOWS 2000Server和开发软件VB6.0及asp.net之间具有很好的集成性,其开发的系统结构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可靠地数据库平台。 3 系统安全机制 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连入因特网后,数据信息的安全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必然会受到威胁,因此要充分考虑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采取多种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1)采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就是用来阻挡外部不安全因素影响的内部网络屏障,其目的就是防止外部网络用户未经授权的访问。它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Internet和Intranet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2)对系统内部采用用户身份验证,并授予各个用户相应的权限。用户只要输入有效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完成她权限范围内的各项操作。 3)设置网站的目录访问权限,设定特定的IP地址能否对Web服务器进行访问。 4 结束语 本系统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和特点相结合,既能准确实现图书馆内部繁冗的数据处理要求,又能方便满足读者网上查询信息的需求。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功能强大、通用性好等特点,非常适合于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大刚,肖荣荣.C/S结构与B/S结构的信息系统的比较分析[J].情报科学,2003. [2]廖若雪.ASP.NET动态网站编程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信息管理系统;ASP.NET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7-0033-04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1]多媒体教室(实验室)是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平台,其服务主体是全校师生,服务对象是课堂教学。[2]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繁琐和单调的工作,又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和不被重视的任务。[3]多媒体教室数量的迅速增长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管理人员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维护成本巨大等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化环境及技术优化多媒体教室管理模式,有效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打造人本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室服务及管理方式[4],已成为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室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发现,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室数量的逐年不断增加。从多媒体教室的配备比例来看,全国高校平均54.4%的教室都已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从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比率来看,全国高校多媒体教室利用率达到了90.3%”。上述数据表明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有力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然而,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笔者发现多媒体教室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急待提高。在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过程中,管理人员发现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方法并不熟悉,经常被一些非故障性的问题所难倒而求助于管理人员,影响了教学进程。据初步统计,大部分多媒体教学故障并非是硬件故障,而是教师不了解正确的设备操作方法而造成的软故障,教师的误操作也是导致设备损坏的重要原因,这种软故障的频发,不仅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造成管理人员不足的困境。 (2)管理模式落后且效率不高。当前大多数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把纸质记录作为日常管理的主要记录方式,多媒体教室的基本信息、设备信息、维护信息没有形成统一的电子化材料,并且管理人员分布在不同地点,容易导致信息记录格式不统一、不规范、不完善,容易造成信息管理方式落后、查询功能难以实现、工作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 (3)管理人员与教师沟通渠道单一。多样化沟通方式是多媒体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5],当前主要的沟通途径主要有办公电话和面对面交流,作为传统的沟通方式已经暴露出弊端,管理人员与教师沟通的渠道单一化,导致管理人员和教师沟通不顺畅,如:教室失物的招领、教室软件的安装、故障设备的报修、设备使用效果的评价等很多方面缺乏有效、及时和便捷的沟通方式。没有与教师及时沟通,缺少信息化沟通平台,对多媒体教室管理运行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最终将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6] (4)多媒体教室借用手续繁杂。纸质申请环节烦琐、易出现教室冲突、数据无法统计[7],师生借用多媒体教室多采用书面申请,层层手续盖章的审核模式,传统的借用模式不仅仅浪借用者的宝贵时间,同时也增加了职能部门的工作量。另外,借用者没有有效途径了解到多媒体教室的基本信息、设备信息及使用帮助信息等,从而导致多媒体教室无法使用或使用效果不佳的情况经常发生。 二、多媒体教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分析多媒体教室管理现状,设计开发一个基于Web的高校多媒体教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教室信息、设备信息、故障信息、借用信息等四大功能模块,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1)教室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实现对教室信息的导入、维护、查询和统计等功能。其中,教室信息导入模块是将多媒体教室基本信息分批或一次性导入系统,生成教室的基本信息。教室信息维护模块可由片区多媒体管理人员负责维护及更新教室信息,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和确认等操作。教室信息查询模块通过校园地图快速定位到所需要查找的教学楼,单击某个单个教学楼能进入该栋教学楼页面,每个教学楼页面包括多媒体教室的基本信息、设备信息、故障信息和借用信息等。教室信息统计模块可以对教室信息进行记录,完成各类报表数据的统计功能。该模块旨在方便师生网上了解多媒体教室的基本配置和使用情况,提供教室的位置、类别、图片、最大人数、状态以及各种设备的使用指南等信息,并提供可视化的查询方式,有利于师生及时查找。 (2)设备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实现对设备信息的导入、维护、查询和统计等功能。其中,设备信息导入模块是将多媒体教室设备信息分批或一次性导入系统,生成设备的基本信息。设备信息维护模块可由片区多媒体管理人员负责维护及更新设备信息,包括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设备查询模块主要分为快速查询和组合查询:快速查询是基于教室编号的查询,输入某教室的编号,则显示出该教室所有的设备信息;组合查询是基于条件的查询,如购置时间、购置单价或设备名称等条件,查询结果显示出符合条件的项目。设备信息统计模块可以对设备信息进行记录,完成各类报表数据的统计功能。该模块能有助于师生网上了解多媒体教室的各种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中控、扩音话筒、展台、录像机、影碟机、讲台等,对于管理人员,由于教学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较大,导致工作量巨大,通过快速查询或组合查询的方式查询某个多媒体教室中具体设备的基本信息,主管部门及管理人员可随时快速了解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信息,对教学设备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3)故障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实现对故障信息的导入、维护、查询和统计等功能。其中,故障信息导入模块是将多媒体教室故障信息分批或一次性导入系统,生成故障的基本信息。故障信息维护模块可由片区多媒体管理人员负责维护及更新故障信息,包括创建、删除、修改等操作。故障查询模块主要分为快速查询和组合查询:快速查询是基于教室编号的查询,输入某教室的编号,则显示出该教室所有的故障信息;组合查询是基于条件的查询,如维修时间、维修价格或维修内容等条件,查询结果显示出符合条件的项目。故障信息统计模块可以对故障信息进行记录,完成各类报表数据的统计功能。该模块将多媒体教室常见的故障汇编起来,建立多媒体教室常见故障病理库,提供给新员工或新助研进行学习培训,以便提高培训效率和减轻培训成本,也可以对投影机灯泡使用多长时间容易坏、计算机运行多长时间容易慢、无线话筒为什么有杂音这种常见故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便管理人员做出科学、合理、及时的措施,以应对故障的发生。 (4)借用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实现对借用预约、申请审批、记录登记等功能。借用预约模块是使用者通过教室查询可借用的多媒体教室的基本信息及时间信息,并提出借用申请,系统自动根据教室信息和借用信息生成对应借用申请表。申请审批模块是教室管理人员根据实际借用情况审核借用申请,并完善系统中该教室的借用记录、审批记录及归还记录,确保系统中形成完整的教室借用流程。记录登记模块就是将借用记录、审批记录及归还记录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借用信息库,可以通过对库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借用审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该模块能解决高校教室资源紧张、纸质申请环节烦琐、易出现教室冲突、数据无法统计及方便学生自主查询自习教室等一系列问题。 三、多媒体教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体定义 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是数据库,数据库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成败,信息系统顺利完成业务逻辑需要数据库支持,数据库同时也为系统实现的代码编写带来方便。[8] SQL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强大的关系数据库开发能力,可支持多种数据库引擎。[9]根据系统需求和功能设计,需要建立10个数据表,每一个数据表就是一个实体,各实体的属性分别为:①教室信息表(Classroom),属性包括:教室编号、教室名称、教室类别、教室图片、最大人数、管理员、教室状态;②设备信息表(Equipment),属性包括:设备编号、教室名称、设备名称、设备类型、设备型号、购置日期、购置单价、领用人、现状;③设备类型表(Equip_Type),属性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功放、话筒、中控、讲台、幕布、路由器、网线;④故障信息表(Fault),属性包括:故障编号、教室名称、设备编号、设备名称、维护人、故障类型、故障时间、故障原因、维修价格、维修内容、备注;⑤故障类型表(Fault_Type),属性包括:维护类、维修类;⑥借用信息表(Borrow),属性包括:借用编号、教室名称、申请类型、院系部门、申请人、申请时间、申请进度、课表安排、借用状态;⑦借用类别表(Borrow_Type),属性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社会服务、学生活动、其它;⑧用户信息表(User),属性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用户类型;⑨用户类型表(User_Type),属性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室管理员、普通用户、游客;⑩文章信息表(Article),属性包括:文章编号、文章名称、文章内容、文章图片、发布时间、是否选择、发布栏目、点击率。 各个实体间是有联系的。根据多媒体教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需要考察系统中各实体之间的联系,系统中主要的实体关系如图 2所示: 四、多媒体教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为了保证多媒体教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科学性、易用性及移植性,采用现阶段相对主流的配置技术:系统整体采用B/S结构,系统的后台采用ASP.NET 3.5 C#语言开发,数据层存储采用SQL Server 2008技术,前台呈现采用Html、Css和Javascript客户端语言,并使用Ajax技术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数据交互。该系统教室主界面主要包括三个区域:教室详细信息、教室浏览导航和信息查询,其中教室详细信息包括教室基本信息、设备信息、故障信息和借用信息。 该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C#、.NET技术和AJAX技术等。.NET技术是一个可以作为系统支持下一代Internet的可编程技术,它主要包括ASP.NET、C#、ADO.NET等。[10]Ajax是指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技术,控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交换,它最大优势在于用户体验,就是能在不更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更新和维护数据。[11]其中借用信息模块是该系统的核心模块和技术难点,该模块首先通过教务系统或人工方式导入每学期多媒体教室课表安排,对每个教室进行状态标记,状态为“1”,则为有课,状态为“0”,则无课,然后编写预约申请功能函数,学生将申请类型、院系部门、申请人、申请时间等基本信息输入系统,系统自动进行数据库绑定,由管理人员填写申请进度,并由系统反馈给申请者。 五、结语 打造人本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是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种创新形式与必然趋势。[12]经一年多的测试与使用,该系统运行状况良好,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便利,更好地保障了多媒体教室的正常运行。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基本配置和使用情况,提供教室的位置、类别、图片、最大人数、状态以及各种设备的使用指南等信息,并提供可视化的查询方式,有利于教师提前查找;对于学生来说,根据日期查询某个教学楼的教室使用状态,并通过借用预约的方式,方便学生自主查询、借用和归还多媒体教室,免去纸质书面申请,层层手续盖章的审核模式;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信息,对教学设备信息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分析故障信息得知设备的常见问题和易出现故障的硬件,以便做出科学、合理、及时的措施,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信息管理方式落后、查询功能难以实现、工作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江文化.创新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运行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34):60-61. [2]陈金玉,吴德垠,罗仕健,蒲小畿.高校多媒体教室及其教学设备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95-98. [3]李传之.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维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04-206. [4]张一春,马青玉,徐伟,张芳等.打造智能化、信息化、人本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南京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教育术,2011(21):70-74. [5]张勇.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构建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6):73-75. [6]李淑春.高校多媒体教室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6):88-90. [7]王强.多媒体教室运行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2:21. [8]辛宪民.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3:54. [9]吴鹏,顾海明.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3(23):267-269. [10]倪晟.基于web的微格教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系统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29-131. [11]倪晟.基于web的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60-163. [12]周恕义,李冬,宋亮,周永佳.多媒体教室服务及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77-79.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推荐阅读: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07-04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实习报告05-28 浅谈基于.NET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09-23 高校科研系统设计12-23 高校校园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12-26 浅谈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03-17 新时期高校教学设计与管理探讨10-2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篇5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篇6
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篇7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