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推荐7篇)

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 篇1

专题13近代世界思想

考向一 文艺复兴 1.讲高考(1)考纲要求

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背景、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及其向西欧其他国家的扩展。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扩展和延伸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全貌,更加深刻地领会文艺复兴运动地性质及其影响。

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是重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在深刻性、广泛性等多方面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都有明确的提高,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发展成为波及整个欧洲、影响遍及世界的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2)命题规律

文艺复兴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背景;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及向西欧各国扩展;三是文艺复兴的特点及影响。该专题在复兴时需要更多的关注,它可以辐射近代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复兴这个专题时也可以近代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并且从中找到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例1【2014江苏单科,13题】“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答案】D

【解析】本题以人文主义者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向往财富,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揶揄上帝。

例2【2013年广东历史B卷】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2)适应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3)创造了划时代的艺术、文学成就(4)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发展清除思想障碍

(5)动摇了神学无上权威,对宗教改革运动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3.讲典例

【例1】【江苏省扬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2013年12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说:“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也是以身作则最伟大的老师之一。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愿意为自由和平等、民主和正义而奉献一切。”曼德拉的精神最符合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价值追求? A.苏格拉底 B.但丁 C.薄伽丘 D.马丁·路德

【趁热打铁】【北京市东城区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

(二)17】之所以说“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是因为这场运动 A.冲击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C.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平等 【答案】A

B.倡导“先定论”,挑战教皇的权威 D.用理性之光驱散了现实的黑暗

【解析】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B项属于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的思想,C项中的“彻底”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属于启蒙思想。故答案选择A项。

【例2】【2014山东高三文综模拟历史,题8】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5.讲易错

【题目】西方人文精神从起源到成熟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下列有关人文主义精神的阐述,符合这一顺序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美德即知识 ③真诚购买赎罪券的人与真心悔罪的人一样稀少④人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A.④③②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考向二 宗教改革 1.讲高考(1)考纲要求

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宗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备运用宗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规律

本知识点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比复习。教师讲解时要注意本知识内部的考点联系与区别。

例1【2012高考广东文综,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例2【2011高考福建文综,21】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A、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

B、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C、其思想主要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性质: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精神束缚的一场革命运动a.德国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

b.加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同时他的思想更为激进,他宣扬“先定论”,这一思想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4)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影响。3.讲典例

【例1】【2014年浙江 杭州二模18,题】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 A.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 C.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

【趁热打铁】【2014东北三校一模,32题】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最早努力“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是

A.但丁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达·芬奇

【例2】【2013年北湖北八校联考,30】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这种禁欲主义

A.有利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D.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的禁欲主义提倡个人应该抑制感情,应该过严肃、“勤劳”的生活,这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生活理想。因此答案选择C项。文艺复兴早于宗教改革,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与史实不符,新教伦理的提出晚宗教改革。

【趁热打铁】【2012年湖南长沙一模历史,题18】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种主张()A.A.否认了罗马教会存在的合法性 B.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精神权威 B.C.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4.讲方法

本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并与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点对比来考查,同时也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要注意新教教派各派别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新教与旧天主教的根本区别,不要混淆知识点间的区别。5.讲易错

【题目】【2012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2题】《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考向三 启蒙运动 1.讲高考(1)考纲要求

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及影响;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理解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和文化的基本确立。学会从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中发掘历史信息,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影响.通过对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异同点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继承和发展的观点。

通过对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现身真理、捍卫正义事业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精神。(2)命题规律

本考点是本专题中最重要的考点,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主要的考查点有: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启蒙思想的特点及影响。例1【2013年江苏文综卷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人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例2【2013年天津文综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2.讲基础

本考向主要考察法国的启蒙思想(复习需要注意启蒙思想起源于英国而高潮在法国),复习时学生要注意其背景的重要性。

一、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严重障碍,要结束旧的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

3、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挣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

4、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5、工业革命的推广

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潮:理性主义

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内容

1、伏尔泰(1)主要观点: A、天赋人权学说的提出

B、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

C、主张开明君主制,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2)评价: A、是启蒙运动的先驱

B、他比同时代的理性学者更尖锐的批判现在制度,更热情的歌颂理性一,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C、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2、孟德斯鸠:

(1)主要思想:发展了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主张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和平衡”。(2)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3)评价:三权分立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实践了三权分立学说的国家。

3、卢梭: 主要观点:

A、提倡“社会契约”论

B、认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 C、“人民主权”说,否定封建王权。

4、康德

(1)主要观点:人非工具(2)评价:

A、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B、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三、启蒙思想的影响

①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②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在欧洲、美洲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迫使封建君主改变统治方法,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起了深远影响;

④启蒙思想的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3.讲典例

【例1】【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趁热打铁】江苏省扬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例2】【四川省绵阳南山实验高中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题5】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予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A.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B.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C.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D.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趁热打铁】【2012东北三校二模,32】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这则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衡

4.讲方法

它可以与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比考查,难度较大。选择题与材料题两种考查方式都有,复习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对比学习,强化知识点的准确性。更应该注意的是本专题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运动图示或是表格的方式来进行复习。

5.讲易错

【题目】【2013江苏单科,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

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错选】C或D 【错因】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易受材料内容的表象迷惑,不能从深层含义上分析出正确的答案。【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哲学家即启蒙思想家。他们认为人类通过自然科学支配整个世界,所以B项错误。近代科学追求的是自由平等,而不是王权公平,所以C项错误。阶级平等在启蒙运动中并未提及,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领社会进步的思想,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 篇2

本专题主要涉及近代世界历史6个方面的内容, 共16个考点 (见下表) 。

综合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 发现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 从考查内容看, 综观近两年的高考试题, 发现本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除巴黎公社没有考查外, 本专题其他考点均有考查, 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英美法德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等更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2. 从考查方式看, 试题以选择题为主, 也有材料解析题;试题多以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形式呈现, 如运用表格、图片信息再现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运用历史人物的言论、作品考查三大思想解放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英美法德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等;试题还注重将中外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 如将西方启蒙运动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进行比较, 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比较历史事件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因此, 对本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夯实各考点的基础知识, 进而着力培养获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读图文表格材料的能力和纵横联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经济史的内容与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相结合, 理解经济、思想文化、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诞生、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 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33 题) 18 世纪中叶, 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 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 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 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并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读题干材料可知, 18 世纪中叶, 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和与开战的权力”, 但是“明智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都会“让议会参与”, 这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时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 D项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否定君权神授, 确立了王在法下, 其最大的成果就是限制君权“,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议会的权力较大, 光荣革命的成果没有受到侵蚀, A项错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也说明国王已经不可能再专权了, B项错误;18世纪中叶, 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 内阁不对国王负责, 而是对议会负责, 题干材料也看不出内阁与国王的关系, C项错误。

变式练习钱乘旦教授认为, 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封建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A.处死国王, 建立共和国

B.“光荣革命”胜利

C.《权利法案》颁布

D.两党制形成

【答案】C

【解析】“克服专制王权”即限制国王的权力, 为此提供法律保障的是《权利法案》, C项正确;A、B两项只能说明推翻了前任国王的专制统治, 但无法为实现永久性剥夺国王的专制权力提供保障, 克伦威尔的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即是明显的例证, A、B两项错误;两党制是议会政治发展的产物, 与是否“克服专制王权”没有必然联系, D项错误。

示例2 (2014 年浙江卷文综第21 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尽管有这些 (关税) 保护措施, 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 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为切入点, 考查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 材料强调的是大工业即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B项正确;A、C、D三项都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 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内容。

变式练习 “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 运输费用的下降, 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卷入现代国际分工体系中来。可以说, 正是铁路、轮船、电报等的发展, 才有可能使各国的国内市场汇合成一个世界市场。”上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 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剧了现代国际分工

B. 世界贸易的扩大使国内市场形成世界市场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交通、通讯工具必然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国际分工促进市场形成, 而不是市场加剧分工, A项错误;材料指出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 加剧了现代国际分工, 使各国的国内市场汇合成世界市场, 材料并没有直接指出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关系, B项错误;C项正确反映了科技进步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材料“才有可能汇合成一个世界市场”, 说明交通、通讯工具并不必然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D项错误。

示例3 (2015 年上海卷历史第14 题) “一个君主的臣民, 不得到君主的允许, 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 也不能将他们自己的人格从承当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集体身上。”持以上观点的思想家是

A.洛克 B.霍布斯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17 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考查考生准确、合理解读题干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由“不得到君主的允许, 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可知,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拥有绝对权力, 这与霍布斯的国家学说一致。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 指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形成的, 进而反对君权神授, 主张君主专制。B项正确。洛克认为国王及其政府如果违背民意, 人民有权推翻它, A项错误;伏尔泰主张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C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D项错误。

变式练习有学者认为:“孟子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不能以王道而行的君主是不宜为君主的, 失道的君主应当受到批评、匡正, 或者废黜——作为最终诉诸的手段。在极端的情况下, ‘革命’就不仅是合理的, 而且是众愿所归的。”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 材料对孟子思想的解读体现的基本原则类似于西方的

A.社会契约 B.人文主义

C.人民主权 D.分权制衡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方启蒙运动时期, 卢梭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民意, 人民就有权推翻他。题干材料与此类似, C项正确。

【阶段特征】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执政治国理念是个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呼吁“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的提出“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有的主张由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国家, 有的认为应由“开明”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与上述主张对应准确的是

A.老子、商鞅、洛克、苏格拉底

B.孔子、韩非子、洛克、卢梭

C.孔子、韩非子、苏格拉底、伏尔泰

D.孟子、商鞅、卢梭、狄德罗

2.《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青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倾心相爱, 但朱丽叶的父母以两家是世敌的理由, 逼她嫁给另外一个人……在朱丽叶看来, 罗密欧“姓什么有什么关系……它又不是手, 又不是脚”, 她背着父母请长老为他们举行婚礼。由此可知, 这部作品

A.反对专制愚昧, 提倡理性科学

B.反对禁欲苦行, 提倡物质享受

C.反对封建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

D.反对教会束缚, 提倡信仰得救

3.哥伦布晚年曾经写道:“神将我变成新天堂和新人间的使者, 并明示我如何找到它。”这说明了

A.哥伦布受到了宗教改革的影响

B.哥伦布的航行受到了宗教热情的驱使

C.哥伦布是基督教十字军的先锋

D.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没有借助科学知识

4.马克思说:“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具有残酷性

B.荷兰成为17世纪的工业强国

C.荷兰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5. 据下图所示, 1780—1840 年英国中等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在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两个领域所占比重呈现不同的发展方向。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1832 年议会改革的开展

6.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 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 只是换了国王, 但实质上新国王是议会创造出来的, 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材料意在强调

A.王权结束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D.责任内阁制形成

7.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 年2 月11 日向国会提出请求, 希望得到国会正式授权, 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采取军事行动, 如果获得通过, 这将是2002年时任总统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国会批准的首个战争授权。这说明

A.美国总统无法越过国会不宣而战

B.在美国宣战权为总统和国会共享

C.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D.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美国遭受重创

8.“经济起飞期”是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某国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 向增长、发达阶段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根据当代史学家罗斯托计算的经济起飞时间 (见下表) , 德国最终实现起飞的前提是

A.铁血政策的推行

B.国家统一的完成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开展

9.2014 年8 月31 日, 《南方都市报》发表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剑涛的《国际社会向“左”转》一文指出, 当下国际社会的左派, 在政治制度上, 以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声称建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引人注目;在生活模式上, 提倡反对权贵、倾向平民的态度, 以同情弱者、改善民生为日常生活图景, 以此来吸引人们的关注。上述现象表明

A.马克思主义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B.巴黎公社提出的基本原则得到落实

C.十月革命形成的社会制度基本普及

D.马克思主义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10.恩格斯在1891 年为《法兰西内战》写的序言中说:“近来, 社会民主党的庸人又是一听到无产阶级专政就吓得大喊救命。先生们, 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他指出了巴黎公社的最伟大意义是

A.谱写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序曲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C.对社会民主党形成有力震慑

D.成为马、恩著作的经典素材

11. 牛顿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所取得的成就与“巨人的肩”的对应, 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开普勒天体力学研究

B.牛顿第二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第三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D.万有引力定律——笛卡尔碰撞运动研究

1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发明使人类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下列发明,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①汽车②飞机③电话④无线电报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每小题26 分, 共52 分)

13. (26 分) 自由和法治既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是政治民主的基本原则。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 英国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 (自由主义) 主要特点是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它的兴起与资产阶级的崛起有密切关系……是以其古典形式在西欧发展起来, 就其信条和支持者来说, 它实质上仍是一种中产阶级的运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777年的《邦联条例》……是自由主义者的杰作;自由主义者确信:暴政和中央集权是连在一起、不能分离的;民众的自由通过权力分散能得到最好的维护。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制宪者认为, 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共和主义是在反对君主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否定某一阶层独享政权的正当性。共和主义内含民主的因子, 但是它反对民主主义, 因为民主主义否定人们之间的差异性, 主张普通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绝对控制权。

——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在英美, 法治更多是借助普通法的渐进传统逐步完成了法治的基本统一;而在欧洲大陆, 特别是法国和德国, 则更多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统一以法典方式促成了法治的统一。这两大法系国家的法治思想的具体表述和核心关注也有所差别。

——《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的法治思想的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自由主义在西欧是如何兴起的? (4 分) 英国革命是如何确立自由主义原则的? (4分)

(2) 根据材料二, 指出自由主义者与共和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4分)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两部法律文件对美国的影响。 (4分)

(3) 根据材料三, 举例说明英美和法德实现法治社会的主要不同点。 (6 分) 举例说明英美、法德两大法系的国家法治思想的“核心关注”的主要差别。 (4分)

14. (26 分) 思想的解放与科技的发展关系紧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 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 不管他 (她) 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 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她) 。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二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 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 人们不禁浮想联翩:大家看到, 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 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 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牛顿要求人们去观察、然后分析他们的观察结果, 发现物理世界的定律。那么使用同样的方法, 可能发现统治人和社会的定律吗?

——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材料三达尔文将人类视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人类的一切都可以用自然原因来解释, 从而结束了基督教所称的人类与上帝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达尔文继哥白尼之后革命性地将人类从自然的中心“降”到与动物同行的地位, 从而瓦解了基督教的人类中心说, 同时科学地解读了人类的本来面貌。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对自然神学设计论同样造成了冲击。……达尔文引入了竞争和偶然因素来解读自然的奇妙适应。进化论所假定的自然原因完全将上帝和因特别目的所创造的万物分离开, 新的解释模式通过自然选择的随机过程排斥了设计神学。

——瓦格特《达尔文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1) 概括材料一的主张, 并指出这一主张在宗教改革中的直接作用。 (6分)

(2) 材料二中“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指的是什么? (2分) 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牛顿力学在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4分)

(3) 根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宗教思想的冲击。 (8 分)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关系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回忆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主张统治者“克己复礼”, 实行德治;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主张由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国家;伏尔泰赞成实行“开明专制”, C项正确。

2.C 【解析】A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排除;B项与文艺复兴相符合, 但与题干材料不符合, 排除;题干材料的内容与反对封建家族等级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相符合, C项正确;D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 排除。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但宗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的动力来自上帝, B项正确。

4.A 【解析】由“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可知, 马克思认为荷兰的崛起建立在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之上, A项正确;17 世纪的荷兰商业资本比较发达, B项错误;C项不能从材料中直接体现;D项出现于工业革命后, 与题干时间不符。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之间的关系。题干时间是1780—1840 年, 《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是1640—1688 年, A、B两项错误;解读题干图片可知, 1780—1840 年英国中等阶级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都在上升, 而贵族地主则相反, 经济决定政治, 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项正确;1832年议会改革只是中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的原因之一, D项不全面。

6.B 【解析】“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说明光荣革命确立议会主权,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B项正确;光荣革命并未结束王权, 英王仍有独立的行政权, A项错误;光荣革命后, 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但它们之间并未形成制衡关系, 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 与光荣革命的时间不符, D项错误。

7.C 【解析】由材料可知, 美国总统对外宣战需要经过国会的授权, 但在很多特殊情况下, 美国总统却不宣而战, A项不符合事实;在法律上宣战权属于国会, B项错误;D项显然不符合材料, 也不符合史实, 因为材料正好说明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了国会的制约, 排除D项, C项正确。

8.B 【解析】首先通过题干理解起飞的含义, 再从表格中找出德国起飞的时间, 结合题干设问“最终实现起飞的前提”, 可知B项正确;A项是德国完成统一的手段;C、D两项是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但不是前提条件。

9.A 【解析】当今国际社会的左派在政治制度和生活模式上的主张,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公平社会的理念,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A项正确;巴黎公社的基本原则是暴力革命,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在当今社会并未普及, 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际社会左派的主张, 但没有体现出左派是否是国际社会的多数, D项错误。

10.A 【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关键词, 根据所学知识,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即谱写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序曲, A项正确;B项是十月革命的意义;C、D两项不是最大意义。

11.B 【解析】回忆所学知识可知, 牛顿综合了开普勒等人有关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运用微积分作为计算工具, 成功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的定量试验, 得出了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即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在笛卡尔等人对碰撞运动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B项正确。

12.D 【解析】汽车、飞机、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时间分别是1885 年、1903 年、1876 年、1902 年, 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6 分) (1) 兴起:14—17 世纪, 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发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高举人文主义大旗, 使人的思想和人性开始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4分)

确立:1640—1688 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689 年,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限制王权, 保障议会的自由权力, 为君主立宪制奠定了法律基础。 (4分)

(2) 不同:自由主义者反对中央集权, 主张分散权力维护民众自由;共和主义者既反对君主制 (或否定某一阶层独享政权, 或社会各阶层共享政权) , 又反对绝对的民主主义 (或反对普通民众绝对控制社会公共事务) 。 (4分)

影响:《邦联条例》确定美国是由13个州构成的松散联盟, 邦联政府几乎没有实权, 使刚刚独立的美国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并以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规定中央权力实行三权分立, 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分)

(3) 不同点:英美通过普通法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完成法治的基本统一, 如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 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并不断修订;法德则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统一, 如德国1871 年统一, 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1875年宪法实现法治。 (6分)

差别:英国法治强调议会至上, 美国强调中央集权和三权分立, 法国强调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 德国强调君主立宪和君权至上。 (4分)

14. (26 分) (1) 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2分)

作用:冲破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能够得到世俗权力对宗教改革的支持。 (4分)

(2) 万有引力定律。 (2分)

标志:1687年,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分)

影响:动摇了传统的宗教信仰;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和理论武器。 (4分)

(3) 内容:人类是从古猿演变而来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4分)

冲击:冲击神创论和设计神学, 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或把上帝从生命领域驱逐出去) 。 (4分)

浅谈高中历史中的世界现代史 篇3

一、世界现代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生动教材。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都参加了革命,有的还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但因没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各国革命先后失败了。而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革命得到巩固。这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多么重要!又如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在客观条件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结果却大不相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革命政党,由于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派低估了党的作用,没有与机会主义分子决裂,因此,在革命爆发时,德国无产阶级还没有一个战斗政党。斯巴达克联盟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它毕竟不能代替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正如列宁所说,这是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危险。在十一月革命的过程中,虽然建立了德国共产党,但毕竟为时过晚,没能提出明确的纲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此,也不可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致使革命的成果落到资产阶级手中。这些确凿的史实,在教学中如能予以运用,必将加深学生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向。世界现代史中,有许多革命导师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论述。列宁驳斥了对苏维埃政权“损害民主”、消灭民主”的无耻攻击,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而无产阶级专政“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本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在教学中,应结合史实阐述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二、世界现代史教学在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离不开它的国际环境。研究中国的国情。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而且还要研究世界的历史与现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体系中去认识,只有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出发,才能深入领悟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签订和约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无视中国主权,将各国在中国山东非法获得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为此,中国人掀起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1919年6月28日下午,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团在人民反帝怒潮的压力下,不得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代表团严正指出,大会对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公道。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两年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出现了“新世纪的曙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屡遭挫折后的彷徨之际,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建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希望,确定“以俄为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沉重打击。危机不仅激化了资本制度固有矛盾,而且导致了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进而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通过分析研究中外历史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认清国际上各种势力是怎样促进或阻碍我国历史发展,认清我国国情的国际环境,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国情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学过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例如,在学习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时,我们可以增用如下材料: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年来,美国陷入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并设问:有人依据材料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这一教学设计,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多极化趋势影响的理解,更全面认识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种设问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素养的养成等有积极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先做好教学设计,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视频等媒体来辅助教学。它具有直观性、可重复性、内容更丰富、更迅速等特点,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巩固重点难点,更多展示历史的面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例,教师如果按传统教学手段仅仅凭书本上的文字与图片进行教学会显得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全球化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图片,播放反全球化运动的视频,展示全球化下的全球问题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激发学生主动地、理性地认识全球化。

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 篇4

一、世界近代史知识体系

(一)科技革命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手工工场时代(16-18世纪):工业化的准备阶段(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 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是生产力标准。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虽然早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到16世纪才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诸如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都是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体表现。再者,正是从16世纪开始,世界才改变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联为一个整体。(2)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手工工场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主流

首先从农业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英、法的农奴制在14、15世纪已经瓦解,货币地租盛行,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都是其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发展起来。英国出现圈地运动,租地资本家办起的牧场和农场,成为典型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法国的富农经济则是一种小农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普鲁士的容克农庄也成为有着浓重色彩的资本主义农场。16-18世纪,手工工场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英国的呢绒业最为典型。海外贸易长足进步,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陆续建立。18世纪,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尚未完全分开。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金融资本占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特点。2.蒸汽时代(19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化的开始(1)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扩展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大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开始脱离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万向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扩展到法国、美国,随后是德国、俄国、日本。而各国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机器进行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世界工厂”。(2)工业革命的后果和影响

工业革命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对社会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①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农业文明)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文明)转变;②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业资产阶级将成为新的执政者;④出现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潮流;⑤殖民扩张加强,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3.进入电气时代(1870年至20世纪初):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高速发展(1)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两大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使它们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2)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惊人发展,汽车、电力、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中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于是垄断组织(超大规模企业或大型企业群)应运而生,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业大国就是有力证明。(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与不平衡性

1870年以后的三四十年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各国发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对缓慢,俄、日自身比发展迅速、横向比相对落后。20世纪初,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二)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的演变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16-18世纪)(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场时代发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观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确立治国基本原则的问题。在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是领导者,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经过革命诞生了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少数国家开始确立。但这一时期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拿破仑帝国灭亡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2)法、俄、普、奥诸国的改革

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改革。改革是由原统治者推行的,以富国强兵目的,如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及奥地利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共同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重商主义政策。在手工工场时代,虽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但上述改革无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早期形态。

2.19世纪20-7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1)概况

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纪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如希腊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国会选举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欧洲革命:它典型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特点,革命的任务不像早期那样只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还要反对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在革命规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国,就完全是为了推翻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另外,民族主义因素在这次革命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大利革命都以争取国家统一为主要任务,东南欧的革命则属于民族独立运动。

③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德、意的统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统一之前,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已经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的普鲁士也是如此。统一后,这两个邦国的制度也分别扩展到全意大利和全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标志着两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⑤俄、日的改革: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日本发生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过渡到了资本主义。(2)结果

通过19世纪的改革和革命、俄、日、德、意一系列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原有资本主义国家也变革了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上层建筑,70年代初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与封建主义势力相比,资本主义势力已占据了明显的优势。3.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两种政治模式及其成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各主要发达国家跨进了工业社会。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集团的形成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分化组合成各种利益群体,人的素质、公民意识明显提高。因此,国家的协调职能加强,在政治上必须推行更加民主化的政策。于是公民参与、政党政治、议会民主、自由竞选、胜者掌权这样一种政治上的模式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成型了。但是,从美、德、英、法、俄、日这6个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形成政治民主化模式的,只有美、英、法3国,而德、俄、日3国则采取了专制主义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矛盾和稳定政局。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原因是美、英、法都是经由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旧制度、旧传统的冲击和改造较为彻底;而德、俄、日都是经由改革进入近代社会的,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改变主要大国间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这一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军备战,终于把人类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解放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美国与拉美结局不同。(2)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革命风暴: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发展不平衡,亚洲、拉美出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中国与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现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而非洲仍多属于旧式的武装斗争。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历史潮流: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2)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①特点是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组织性大为加强;②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是突出成果。

(四)国际关系的演变

1.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16世纪-18世纪中期)(1)焦点: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2)表现: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打败荷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2.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法国的崛起威胁英国霸权,从18世纪末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仓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2)维也纳体系:拿破仑帝国覆亡后,由英、俄、普、奥操纵,按欧洲均势原则与维持欧洲封建统治的宗旨而建立。其瓦解是必然的(潜伏三大矛盾,逆流难持久),经过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而瓦解。

3.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1)普法战争(1870-1871):普鲁士打败法国,统一的德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2)两次局部性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1898)、日俄战争(1904-1905)。(3)第一次世界大战(18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法德、俄奥、英德矛盾尖锐,形成三国同盟(1882)和三国协约(1907)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近代史重点难点分析

(一)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

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可以这样表述: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支撑这一核心的有两个基本点,那就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工业化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典型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潮流。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的支撑点以及它们的辐射和影响构成的。

资本主义要发展,必须要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列宁的一段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话是针对资产阶级革命而言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翻开世界近代史教材,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占去了内容的一大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70年法国“9月4日革命”、美国内战等都是典型的标准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以民族解放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等;也还有以改革或维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1824―1867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更有以民族统一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等等。不管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也不论它们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他们均不同程度地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营造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空间,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条件。

纵向来说,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列宁说得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就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任务的解决„„也就是能够产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个基础的本身的消灭,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周期的完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789年开始的,一直到1875年(甚至可以说直到1879年)才完成,至于其间法国的“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1870年的“9月4日革命”等都只能算是整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浪潮。美国情况也是如此。它是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美国内战、约翰逊的重建等四个大的浪潮才算真正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也就是说,从18世纪80年代末到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历史整体上就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历史整体上就是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发生的1824―1867年的改革同样是在完成当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其它国家的历史也都不同表现地具有这一特点。世界近代史的另一个支撑点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直接表现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它们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继而扩展到法、美、德、俄等国。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乃至人类文明的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工人运动的发展。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均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高了国际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于是产生了第一国际以及在第一国际的影响和指导下发生的“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等。工业革命对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进展的高峰期,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都先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为进一步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条件,进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并更加直接和明显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从而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的产生一方面加剧了各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也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社会经济政策上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整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这种国家社会职能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相对和平”状态。另一方面,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去夺取更广阔的原料市场和产品的销售市场,加强殖民扩张,因而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从而使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二、世界近代史的“世界”发展逻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逻辑就是世界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西欧的殖民扩张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人种的重新分布上。欧洲白人大量渗入南非和美洲。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欧洲白人的侵略和屠杀中大量死去,非洲黑人又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欧印混合种人、黑白混合种人随之而生。这种人的跨洲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经济上,则首先表现在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和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橄榄、葡萄等水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运砂糖、烟草和白银到欧洲。伴随整个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加强了,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之类。如此等等,大约到1760年前后,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较之“地理大发现”带给人类的相互知悉,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二步。

另一方面,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诸如为欧洲的工业品开拓了日益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和惟利是图的精神,等等。随着这些条件的积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尤其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大规模运行,使英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英国的煤、铁生产,棉纺织业和机器制造业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额中占22%。19世纪中叶,在欧美各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大大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英国便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工业革命最终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当时的英国经济史学家史丹莱•杰温斯还就英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巅峰地位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的进贡者:北美和俄罗斯大平原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森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则逐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印度则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历史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候,第一次形成了通过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把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这样,由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扩散所带动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标志着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全球规模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正是因由于此,我们把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理解为世界加强地区间联系,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三步。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向全世界扩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真正确立起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也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确立起了它的政治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中后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在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世界金融资本剥削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世界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残酷斗争中,把整个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从而实现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和国家的统治,实现了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控制。但伴随这一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世界变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于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迅速传遍全球各地,世界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资本主义经过4个世纪的艰难开拓,终于推动世界实现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第四步。从此,世界真正具有了“世界”性,世界历史也才真正成为了“世界历史”。

三、期末测试卷

高二年级期末历史测试卷 第i卷(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5—17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回答1-2题: 1.开辟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的西方航海家是()2.“价格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a、金银价值上升,货币需求猛增 b、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回答3-5题 3.下面哪几组人物和作品的搭配是正确的()(1)薄伽丘《十日谈》(2)拉斐尔《大卫》(3)伊拉斯漠《巨人传》(4)塞万提斯《堂吉诃德》(5)但丁《神曲》 a、(1)(2)(3)(4)(5)b、(1)(4)(5)4.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做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

a、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神权封建思想 b、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反映 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反映

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珍藏的珍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象。”对这句台词有下列一些解释()

(1)说明这时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2)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3)反映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4)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 a.(1)(2)(3)正确,(4)错误 b.(1)(2)(4)正确,(3)错误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西欧一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回答6-8题

6.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a、苏格兰人民起义 b、新议会召开要求限制王权

7.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a、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b、革命主要是反殖民主义统治

8.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有(1)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2)建立了资产

阶级民主立宪制,(3)制定了本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4)开始了议会制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运动具有指导作用,回答9-10题 9.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a、被美国首次成功的运用 b、以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为主要内容

10.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人所受剥削加重

b、在空想社会主义指导下,工人的斗争屡遭失败 d、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出现高潮,资产阶级在全球的统治基本确立,回答11-14题

11.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b、工业革命的扩展

12.在美国内战中,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的转折点是()a、颁布《宅地法》 b、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3.19世纪中期,标志欧洲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的最主要事件是()a、德意志的统一 b、意大利的统一

14.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以改革而不是以革命方式完成,主要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在改革前缺乏思想动员 b、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

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及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回答15-18题 15.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工业革命的进程大大缩短 b、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1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先出现垄断组织的工业部门是()a、纺织工业、机器制造等传统的工业部门 b、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d、军火制造、飞机制造等与军队定货直接有关的工业部门

17.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比重所发生的突出变化是()a、轻工业占有最大比重 b、传统工业逐渐遭到淘汰

18、在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a、内燃机问世 b、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 19.世界上最早证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20.依据电磁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发明电话的是美国人()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人权高于主权,声称对于任何国家出现的“严重”的人权问题,国际社会都应该干涉,回答21-25题:

21.历史上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规定“天赋人权”的是()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22.在19世纪以前的殖民扩张中,西方殖民主义的主要侵略方式是()a、公开进行资本输出 b、大肆倾销工业品

23.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侵略与17世纪相比,其影响的根本不同点在于()a、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b、奴役了各国人民 24.“亚洲觉醒”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最大区别是()a、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b、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5.俄国和日本的垄断组织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是()a、沙皇和天皇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b、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2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根本原因是()a、巴尔干的民族矛盾复杂 b、巴尔干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 27.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各阶层人民团结对敌 b、抗意斗争得到外国援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日本加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对远东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回答28-30题 28.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的性质是()

a、争夺远东海上霸权的战争 b、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 29.标志着日本完成向亚洲大陆扩张第一步的事件是()a、甲午中日战争夺得了中国台湾的领土 b、日俄战争夺得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 d、夺取旅顺租借权和东北筑路权

30.1905年日本把朝鲜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其支持者是()第ii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向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引自《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2: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安全的英伦三岛。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品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据《英国经济史编》

——据《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归纳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优越条件有哪些?(4分)后来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有何变化?(2分)请指出导致两种态度的原因、影响。(18分)由此可以得出什么认识?(6分)

32.阅读与思考 日本政府„„和英国政府就英日同盟的目标之一„„——巩固与维护东亚地区普遍和平——决定和英国共同采取有关的必要措施„„通知德国政府如下:

(1)全部德国军舰应立即从日本与中国邻近海面撤出。凡不能撤出的船舶应解除武装。(2)德国政府应在1914年9月16日以前,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条件地和无补偿地移交日本当局,以便归还中国。

„„如果在本月23日,星期日正午以前,得不到德国政府无条件接受上述建议的答复,日本政府就采取它所认为必要的行动。

——日本致德国的最后通牒

(1914年8月15日)

依据以上材料和你了解的历史情况,请回答:

(1)日本准备向德国宣战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的胶州湾“归还中国”吗?(4分)(2)你还了解哪些与上述中国山东总是有关的历史事件?请简要列举。(6分)

高二年级(上)期末历史测试答案 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 篇5

好的成绩源于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应该养成习惯。在高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养成预习、记笔记、思考和温习的习惯。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重要结论总汇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 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 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

3. 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4. 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5.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的最主要原因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资本输出多而工业投资少

7. 促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于是同阴谋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妥协

8. 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转变的主要因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9. 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10. 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间矛盾激化

11. 萨拉托加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12. 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13.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14. 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15.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16. 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17.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8. 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 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0. 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1. 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22. 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2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24.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 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26. 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27. 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28.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29.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0.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31. 决定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

32. 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33.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4. 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35. 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36.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37. 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38.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39. 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40. 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41. 克里木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42. 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 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 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48.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9.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51. 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52. 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53. 18、19世纪俄国沙皇主动进行两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无力阻挡资本主义世界潮流

54. 俄国纠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55.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56.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尚具有不成熟性,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57. 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58. 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欧洲革命的新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59.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60.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61.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6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64.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65.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的决定因素:各国科技和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67.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二、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1.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2. 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 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 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 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9.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0. 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 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 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三、作用 影响 结局 结果 后果

1. 《权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专政

2.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5. 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取得全面胜利

6. 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 法国1794年热月政变、17雾月政变、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结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

四、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

2.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进行斗争,开始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显著特征: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5. 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最大特点:在政府保护下产生

6.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时俄国社会状况的相同特点: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

8. 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夺取政权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9. 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的标志:波士顿倾茶事件

10. 北美独立战争前,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11. 南方奴隶主挑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标志:南方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

12. 19世纪末美国垄断的标志:大量的托拉斯

13. 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4. 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的标志:雅各宾派(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权

15. 标志近代世界体系开始真正形成的两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7. 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已实现了机械化

18.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世纪30、40年代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 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20. 标志法国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俄国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五、实质 本质 性质

1. 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资本原始积累

2. 1640年英国议会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实质: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内战,大块拍卖土地的政策,其实质在于: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资本主义所有制

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两次内战之间的议会同军队斗争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农民的矛盾

5. 1649年建立的英吉利共和国的性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

6. 英国“光荣革命”的实质: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夺权

7. 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8. 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和“平等”要求的实质:反映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9. 《人权宣言》的实质: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10. 拿破仑的失败和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实质:法国的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势力的力量

11.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性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帝国

12.彼得一世改革的实质:农奴主阶级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13. 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清除封建割据状态

14. 美国内战前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实质:使用奴隶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

15. 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六、依据 条件 前提 背景

1. 拿破仑能在1799年夺权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希望他稳定政局

2. 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前提:统一市场开辟

3.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4.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条件:武装倒幕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中历史重要结论总汇(世界近现代史•下)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 19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政权

2. 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6. 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 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 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 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 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 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 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 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19. 罗斯富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0. 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21. 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2. 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3.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转嫁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4.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25. 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 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7. 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8. 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 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 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3. 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区占领

34. 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5.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较战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协作日益加强

36. 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8.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9.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抛

40. 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1. 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42. 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 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 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 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 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冲突、地区冲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二、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1918——19的德国与1792-1794年的法国相比,国家局势的相同特征:新生的社会制度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基本特征在于:大危机、大动荡、大较量

5、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确保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自由制度,但为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局部调整原有生产关系中的弊端

9、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1、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逐渐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1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新旧格局变化的特点:由两极对立的格局转到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4、欧洲统一过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5、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显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16、日本确立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丘吉尔就任首相(1940.5.10 )

19、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26国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华约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三、目标 目的 意图 任务

1、19世纪后斯以前,英国在外交上推行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的目的:维护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均势,防止一国称霸,以维护英国的霸主地位

2、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目的:等待争夺世界霸权的机会

3、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宣扬“十四点原则”的目的: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4、一战后,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改变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独霸地位

5、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6、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7、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8、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克服经济危机,挽救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9、罗斯福新政中成立联邦保险公司的直接目的:恢复银行信用

10、罗斯福新政中加强对工业计划性指导的主要目的: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11、1929——1936年期间,美国政府给一些企业悬挂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复兴工业

12、法西斯势力上台后,英国面对挑战一心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稳定局势,维护既得利益

13、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真实目的:结成法西斯同盟,对外扩大侵略

14、1940年下半年,法西斯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巴尔干和地中海的主要目的:切断英国的远东航线,为闪击苏联作准备

15、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确立和维护世界霸权地位

16、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17、美国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组织的主要目的:遏制苏联

18、“二战”后西欧联合自强的根本目的:稳定与发展西欧资本主义

19、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20、七十七国集团、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直接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实质 本质性质

1、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帝国主义间的关系以利益为核心

2、一战后,美国提倡建立国际联盟,但又拒绝参加,国际实权被英法所掌握,这实质上表明:美欧争霸,世界格局的中心仍在欧洲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4、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5、罗斯福新政在本质上:主要调整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6、“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调查团提出“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其实质在于:把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7、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建立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8、二战前,英法外交政策的实质:怕引火烧身,牺牲他国以自保

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总爆发

10、二战后,美国扶蒋打内战的对华政策实质:消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附庸

11、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援助实质:资本输出

12、二战后东西方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13、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实质:该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14、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巩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遏制共产主义,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

15、北约华约两大集团对峙的实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

16、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欧洲联合自强发展起来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实体

17、欧洲共同体、日本同美国斗争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18、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在实质上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 篇6

一、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填“T”,错误的填“F”)

1.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于非洲。()2.16世纪至19世纪中期,在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盛行一种贸易,它为美洲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这种贸易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角贸易”。()3.人们如此歌颂一位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英雄:“女王,印度人民感恩戴德,绝不会把你遗忘„„”这位英雄是尼赫鲁。()

二、综合题 4.【协同作战求解放】

玻利瓦尔是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1813年1月,他率军从新格拉纳达向加拉加斯进发。„„由于各地群众纷纷起义,玻利瓦尔的部队于1813年顺利地进入加拉加斯,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1819年12月,玻利瓦尔宣布成立由新格拉纳达和委内瑞拉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922年7月,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举行了秘密会谈,商讨协同作战计划。1824年12月9日,在阿亚库乔决战中,由秘鲁、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等国人民组成的革命军大获全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世界历史教师用书》(九上)(四川教育出版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被推翻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列举玻利瓦尔的主要历史功绩及历史地位。

5.【2017·日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盛况空前。中国的茶叶、瓷器、纸张、纺织、造纸、印刷等物产,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发明,四书五经、书画等为代表的中华书籍,成为物质文化交流重要的产品。郑和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摘编自《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 丝绸之路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连接欧洲、非洲和美洲的“三角贸易”发展起来。以下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摘自《百度百科·三角贸易》

(2)依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评价“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和平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政策。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

——摘自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 访问德国时发表的演讲

(3)材料三中,习近平的演讲向世界传达了怎样的外交理念?依据材料一、二、三,联系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

参考答案

1.(T)2.(T)3.(F)4.(1)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人民共同战斗,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

(2)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不屈不挠,英勇作战,由北向南,转战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1)促进了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2)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 篇7

一、开篇导语———开宗明义、直抓注意力

怎样让独立的学生个体的注意力在同一时间内不由自主地被集中到一处, 这是每个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问题。课堂开篇导语要如同黑暗中擦亮的火柴, 简洁、快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火苗”的移动, 展开一幅尘封的历史卷轴, 让学生思维的火苗燃烧成一团熊熊火焰, 在碰撞、激荡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在一次全市的历史教学研讨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对本课同课异构, 展示了各自不同的导语构思, 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甲老师的开篇是这样的:展示利玛窦的图片, 并向学生介绍利玛窦中国之行的目的。利玛窦是一个意大利的传教士, 1583年的一天, 他接到教会的命令, 要求他进入中国, 让中国人接受主的感召, 皈依天主教。利玛窦将天主教引进中国, 但国人记住他却是因为利玛窦同时还带来一些东西:经纬仪、自鸣钟、望远镜、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钢琴、圆规…… (此处有相关实物图片一一对应) 。这些科技成果在16世纪的西方是司空见惯的东西,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 连明代的士大夫们都觉得很稀奇。利玛窦见他们喜欢, 就直接把这些东西无偿地送给他们了。甲老师介绍完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西方是司空见惯的东西, 到了中国却如此稀奇?明朝的士大夫们对此又做了什么?

乙老师展示了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及要点提示后, 这样导入新课:近代的中国, 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挨打, 二是读书。挨西方人的打, 读他们的书;再挨打, 再读书。在这一过程中, 一些人率先开眼看世界……这些人是谁 (展示林则徐、魏源、容闳、郭嵩焘等人的图片) ?今天我们来了解第一章“从早期‘西学东渐’到近代‘西学东渐’———寻背景”。

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样是讲中国早期西学东渐的背景, 甲老师以“图”夺人, 重现历史中的一个小场景, 以人物为引子, 以“疑”入题, 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乙老师在明晰课程标准和课堂要点的基础上, 以对历史的论述导入新课, 以“情”入境, 宏观地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一语命中近代中国的艰难境地, 带动学生的民族情感, 顺势导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四位重要人物。两位教师一个“以小见大, 由微知著”, 一个“大处着眼, 单刀直入”, 都很好地避开了松散的开篇, 简洁快速地把学生的思路牵引到主题中来, 顺利实现了开篇导语开宗明义、创造悬念、直抓注意力的作用。

二、过渡语———衔接上下文、激活思维

如何把课堂教学中的各个板块有效地连缀起来, 使整个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呢?“过渡语”应该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教师对课堂过渡语的良好运用, 不仅使得教学环节的转换如行云流水, 淡而无痕, 技巧高超的教师还能“语不惊人死不休”, 充分利用过渡语, 把学生的思维再次聚拢, 提升学生的专注力, 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达到逻辑思维的递进。下面还是以“从早期‘西学东渐’到近代‘西学东渐’———寻背景的具体教学片段为例来分析过渡语的设计。

甲老师:清朝统治者对于中西方的差距闭目塞听, 因为这时候他们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对现实的回避, 只能使现实更严酷。清朝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荣光之后, 危机不可避免地从海上袭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大门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撞开。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战败。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人开始了最艰难的一段日子。接着是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战败。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战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再次战败。一次次的失败挨打终于惊醒了一批先知先觉的中国人, 他们被惊醒之后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作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盘点近代中国最具眼界的人物榜单, 并说明你的推荐理由是什么?

乙老师: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 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政府、社会制度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 也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开始思考。从“闭眼”到“开眼”的过程中, 涌现出了一个个堪称典范的人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的高瞻远瞩。

“三尺讲台, 演绎历史大剧”, 过渡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性和艺术性。甲老师在过渡时用时间作桥梁, 线索明确地强调清朝统治者依然故我的施政措施必然招致一次次的被动挨打, 再配以一幅幅战争图片, 把残酷的现实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民族情感酝酿发酵到一定阶段后, 自然萌发出“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的想法。乙老师摘录了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中的一段话, 作为第一章“从早期‘西学东渐’到近代‘西学东渐’———寻背景”到第二章“从‘闭眼’到‘开眼’———识典范”的过渡语, 直接点明下一教学环节的主题, 进入人物分析环节。两位教师看似不同的过渡语, 实则都是通过对近代中国的危亡境地的描绘论述,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如何改变民族命运”这一问题上来, 都创设了较好的教学情境, 起到了对下一教学环节的铺垫、引导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地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思索良方。

三、结束语———深化主题、思维留白

“良好开头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 但良好结尾是更了不起的一门艺术。”这是朗费罗对诗歌的理解, 这句话对于教学也同样适用。结束语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就像跋涉到了知识旅途中的最后一个落脚点, 重心沉稳又蓄势待发。如果开篇导语卖了个关子, 那么这些“不置可否”“投石探路”, 在课堂结束时也应有“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结果。课堂结束语还可基于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 设置一些问题作为课堂的外延, 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并适当留白, 营造历史课堂的余音绕梁之感。

那么, 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呢?让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教师的教学实例。

甲老师:国人的不理解、清政府的愚昧无知, 时刻羁绊着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追寻中国富强之梦的脚步。纵使艰难痛苦, 中国人仍然风雨无阻, 继续前行。那么肩负追寻中国复兴之梦重任的我们, 该以怎样的姿态继续前行呢?

乙老师:《假如历史是一双眼》

假如历史是一双眼,

那么近代中国是一双“迷蒙”的眼,

在沉睡中等待着睁开双眼;

假如历史是一双眼,

那么近代中国是一双“厚肿”的眼,

在挨打中祈盼着睁开双眼;

假如历史是一双眼,

那么近代中国是一双“智慧”的眼,

在学习中渐渐地睁开双眼;

感谢那些引领历史发展的开眼人……

一节课能否圆满落幕, 结束语的精彩与否至关重要。甲老师意在把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感悟内化为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他在结尾处对学生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疑问和希冀, 凸显了历史的借鉴意义, 让历史课堂成为植根于现实的有生命的教育。乙老师用一首诗歌结尾, 文字洗练, 表述精当, 别具韵味。特别是这位老师紧贴本课题目“开‘眼’看世界的人”, 紧紧抓住“眼”字, 引入一首历史哲理诗, 既揭示了课堂主题, 又深化了教学重点, 可谓本课之眼。“感谢”一词更是尽显身为人师的人文情怀, 升华了民族精神, 彰显了历史教学无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上一篇:冲出亚马逊观后感500下一篇:队干部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