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精选13篇)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1

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笔者发现不少教师都把听、说、读作为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对动手去写的训练却少之又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教学习惯,明显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分析一下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动手能力训练的有关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近来,我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而且相当普遍的倾向:一是字词教学的弱化。在一些高年级阅读教学课中,常常会发现老师很少对生字进行书写指导,学生很少对新词进行探究和运用。许多老师这样认为:学生到了高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学习在课堂中可以淡化,以便省下时间完成其他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常见到教师这样进行字词教学:读一读,读准字音;写一写,记住字形。至于字词的意思只在读课文时蜻蜓点水般提一提,或者只是读一读,“一滑而过”。二是读与写的割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从繁琐分析走向了以读为主,但是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常常忽略了写的训练。高年级学生语文写作能力不够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课堂中出现了读写割离。

新课程改革开始后,这些“值得注意而且相当普遍的倾向”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依然还是一些“值得注意而且相当普遍的倾向”:教师们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听、说、读能力的训练,舍得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复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却很少舍得花费时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去写一些东西。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语文老师都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之上。课堂上要么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点拨、评议,要么学生轰轰烈烈地阅读、思考、议论,整节课倒也显得热闹非凡,似乎这就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了,似乎这就全面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这种做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过分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严重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从而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基本功不强的严重后果,其后果的直接体现就是语文测试中阅读题普遍失分较多的现实。

二、阅读教学中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要素

那么,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怎样训练动手能力呢?

1.教师适当引导,随学生的意愿,允许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乱写乱画。如记生字时,他们可以把容易写错、笔画较多的字在上面写写;课堂提问时,可以让学生用“笔”思考,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提高回答的严密、准确与流畅。此外,课文中有些不易讲解的词句,用简笔画画一画,效果则更好。学生在写画期间,教师适当巡视检查,可以有效唤回个别学生上课“开小差”的现象。2.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概括段篇主要内容,借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概括段篇主要内容的练习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一篇(段)课文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写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立意、构思作文等能力的提高,更能逐渐有效提高学生思路清晰地与人交流的能力。

3.教师依据阅读内容,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续写、补写、仿写、扩写、缩写等能力,补充作文教学的不足。续写、补写、仿写、扩写、缩写,明显是学生作文能力方面的要求,但是真正具体到作文课上,这些方面的锻炼机会其实很少。因此,教师依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在阅读教学的备课上,可以有计划地制定并落实系统而灵活的能力训练,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相得益彰的目的。

4.教师让学生尝试改写课文中的特色句段,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我让学生将“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有力,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段话自由更改,然后进行比较。学生更改后有:“黄山的松真奇啊!像主人,首先迎接客人的到来,然后陪同客人观赏风景,最后把客人送下了山。”“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有的伸出手臂欢迎游客的到来;有的站立不动,像好客的主人陪同客人观赏风景;有的伸出长长的手臂在欢送客人呢!”……但是,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后,都认为还是原文的表达有气势、有规律且形象生动。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2

一、指导学生提高英语泛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来自教科书上生动、准确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还得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各种资料阅读, 确保学生能获得丰富的阅读经验。这一点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 换言之, 只有通过大量、广泛而快速的阅读, 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

阅读主要分为精读与泛读这两种形式。精读主要是指分析性阅读, 如教材阅读, 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的熟练与准确性, 阅读要求严而具体, 量少而精, 通过质的飞跃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泛读一般是针对课外阅读而言的, 即综合性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了解文章大意, 阅读语言材料, 一般不需对语法以及用词进行分析, 只需快速阅读或缺语言信息即可。它具有要求低、阅读广、速度快等特点。通过扩大阅读信息量实现阅读能力的积累与提升。因此, 只有具备广泛阅读能力的学生, 才能说具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和阅读量成正比。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泛读,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可谓枉然。

二、不同文体采用不同指导方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阅读内容更加倾向于时代化与信息化, 突破了单一化的题材教学, 内容涉及教育、新闻、科普、广告、医疗等;文章体裁也从记叙文扩充到实际应用、逻辑推理以及产品说明等文件。不同文体阅读要求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要针对不同的体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提出不同的指导。比如, 记叙文阅读应当重点抓地点、时间、人物与事件起因、发展与结果这四大要素, 以及人物间的关系与表现, 从中分析人物思想品质与性格特征;议论文则是阐明作者对某人或某事的立场与看法, 因此, 教师务必要让学生正确把握好论点与论据, 理清文章结构、论证思路, 再进行逻辑推理给出结论;应用文主要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文件, 如广告、申请书、通知等, 形式复杂多样, 题材风格各异, 如表格、图示、地址等, 对这类文章的阅读应当指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文章。

三、指导学生提高答题准确率

具有一定的阅读水平以后, 就要着眼于阅读答题准确率的提升上。因为准确率的提高是阅读理解水平真正提高的体现。

1.讲究解题步骤。拿到一篇文章后不要立刻逐字逐词地去读与理解, 然后一题一题地进行回答, 这样不仅耗时多, 其准确率也不高, 而应当: (1) 浏览全文与文章后的问题; (2) 心中有“惑”, 再去看文章手里拿着笔, 遇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迅速做上记号; (3) 答题时, 只需将有用信息进行筛选与查找即可; (4) 仔细审阅, 再次检查。

2.注意常见题型的解答方法, 如常见这类问题:“What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What’s the proper title of this text?”, 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归纳与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抓住文章中心句。只有当学生阅读量足够广, 做题量足够多,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越强, 其阅读能力才会越高, 课堂教学效率才会越好。

四、小结

总而言之, 阅读是一种判断、推理、归纳与总结的过程, 阅读能力的提升受学生语言水平、阅读时间数量、文章难易程度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应当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阅读综合能力, 使学生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摘要:“优化学习方式,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21世纪以来, 自主学习就已成为应用语言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者都在探讨与研究它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在不同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倾向于将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而对学生在阅读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 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因此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与核心。然而,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 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被动阅读学习的状态, 导致阅读教学“耗时多、成效低”。目前, 针对阅读教学研究虽然很多, 然而大部分研究都只是从教师与研究阅读策略出发, 忽视来阅读主体 (即学生) 的研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推动阅读能力提高的内因,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教学,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王源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熊慧芳.高中英语合作学习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及成绩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洪情怡.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在合作学习中提高高中英语学困生的阅读能力[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二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变“学会”为“会学”;一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显不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从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各方面来实施。

一、课前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

1.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丫舌”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率”这一内容时,不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先让学生收集成活率、考试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等等信息,并深入到社会上、询问这此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通过收集信息,使学生对“百分率”有了感性认识,对新课不再陌生,能轻松地接受各种新知识。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自制学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学生用纸片裁剪各种三角形,学生为了剪全各种三角形,就必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剪一个规范的圆,学生为了剪一个规范的圆,就必须预习圆的有关知识。动手制造学具,学生容易接受,也很乐意完成,在制造学具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到一此数学知识,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形成学生动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从而,学生在有意识的驱动下,动手操作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求23减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想该怎么摆?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减,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会找到一种不同的摆法。学生动手操作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2.创设生活情景,引导操作。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是抽象的,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来引导操作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得事物的表象。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创设情景:这里有10只铅笔,你能帮助老师平均分给5个同学吗?学生踊跃举手,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很容易就将10只铅笔平均分给了5个同学。教师再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分对了呢?生:因为每个人手上现在拿的都是一样多,都是2支。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学生亲自操作实践很容易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的概念。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再仔细观察这两种图形的异同,学生四人一组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制作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再根据自己制作的图形小组合作自主地探索两者的异同。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此为,学生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

三、课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

1.操作游戏丰富创造性思维。

数学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它既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趣的七巧板”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拼出各种有创意的图形;“俄罗斯方格”也能让学生创设出多种方案。学生通过操作游戏,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创造性思维。

2.手工制作培养创新能力。

它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兴趣,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后,教师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要求学生做一些圆柱型的实物模型。教师提示:制作圆柱时必须先制出圆柱底面和侧面的展开示意图,再沿线剪下拼贴而成。学生通过想想,剪剪贴贴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圆柱型模型,有油桶、水桶、口杯等。有些学生还将圆柱与其他图形相拼,制作出火箭、电视塔、房屋等模型。

3.小设计提高应用能力。

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要求学生设计:在一块空地上修砌一个面积为10平方米的花坛。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出几中不同的方案。

总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田淑华.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小学数学,2005,(6)。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4

进入高年级段后,常听老师抱怨说课文这么长,内容这么深,学生不好理解,一篇课文都得教3、4个课时,教学时间太紧张了之类的话。刚开始时我也有同感,不过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我感觉长课文照样可以在一或两课时来完成。现已《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课标对本年级段的要求,其次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同时查阅和课文相关的资料,要知道学生需要一杯水,我们教师可能却要有一缸水,再次参阅教参之类的书,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标再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最后再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教师把教材把握好了,教学设计又很合理,那课堂效率自然会高。我在制定《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实际、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尴尬、羞辱”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想边画。

4.能凭借语言文字,重点抓住林肯的三段演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林肯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学习他襟怀坦荡、热爱父亲的优秀品质,体现出语文教学的“醇厚”感。

所以课堂上我重点抓住林肯演讲内容的三、四、五自然段,让学生用“批注”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节省了教学时间,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

进入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四年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所以不需要老师再逐段进行批讲,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把很多课堂上不必要进行的教学环节放在课下进行,比如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查一些词语、学习生字等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课外拓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和阅读一些和课文相关的书籍、资料,学生对这些课外内容了解得越多,他就越能对文本理解得更深。我在教《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就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去了解林肯,读《林肯传》等,那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就对林肯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林肯所处的时代有更深的理解,就能更好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所以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读写结合。

“简简单单教语文”,课堂上只有紧抓“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只有真正做到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5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3、要会用工具书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三)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四)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篇6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那么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领学生品读体味,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指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让学生读书练兵,让学生读出感情。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式,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对读等。教师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读中品味,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例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作了如下设计:A.自读。学生各自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针对课本预习的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B.轮读。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指定不同程度的学生,按自然段顺序读。C.试读。让学生各自练习有感情朗读,琢磨语气、语调、语速。D.议读。边读边议,通过课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E.比读。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比较着读,如采取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读,读后评议。F.听读。学生通过对比读、试读后,究竟怎样读才好,再放录音听读。

三、指导方法,促进阅读有效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阅读活动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都难以强加于他人,尤其教师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精确分析完全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知识可以传授,可以记忆,但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深刻感悟与理解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教师的指导很重要,但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利于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开展。阅读伊始,首先要对所读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现在是网络时代,为相关知识的寻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这非常有利于及时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以探索精神去发现问题,一切新奇的内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描写,小到一个生字,不懂的内容,难以理解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都要一一做好阅读笔记;第一次基础性阅读过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于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的内容,一起开展研讨会,总结探索得出一些最关键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深入阅读,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鼓励探索、思考,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以听说读写结合为主要渠道,把重点字、词、句、段再进行精读,并且深入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记忆的内容。

四、推荐好书,强化内外结合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提供导航,什么书应该精读,什么书应该泛读,教材内的课文应该怎么去读,课外读物应该怎么去读,如何有效进行课内外阅读结合,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文学美,感受语言美,探索意境美。为学生推荐好书,把了解民族语言特色的任务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性探索。通过阅读促进学生提高认识,热爱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贡献。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阅读教学而言,对于重点作品精读是主体,泛读、略读、品读是重要内容和知识积累的补充。但就阅读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阶段,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阶段,泛读是补充知识。开阔视野的必然经过阶段,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进一步吸收语言精华,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品味民族文学语言的魅力。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7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以往的阅读课上常常将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字词与语法方面, 不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思想情感, 使学生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文章内容, 准备相关素材, 为他们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直观, 从而提高阅读兴趣。例如, 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这篇文章, 教师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 准备一些春雨及雨中景物的图片, 为学生创设春雨飘洒、万物萌动的情境, 或者下雨时带领学生一起看雨, 增加学生的体验。这样, 学生将对雨中万物的色彩产生形象的认识, 更有兴趣品读文章中的描写内容, 理解层次会随着情境的创设而提升, 从而起到强化阅读效果的作用。

二、通过文章诵读培养学生阅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情感较为真挚丰富, 因此,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章诵读时, 要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提高阅读质量。一方面, 教师进行朗读示范, 教师对文章的情感分析比较透彻, 朗读时就要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朗读时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语调、情绪的把握, 还要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例如, 朗读《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时, 教师要通过对语调和情绪的把控表达对伟人的崇敬, 充分展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激起学生对伟人的热爱之心。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 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大大提高。另一方面, 要让学生自主朗读, 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反复诵读, 并对文中的美妙之处仔细品味。

三、利用课堂提问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为了减少学生对固定答案的依赖, 在阅读中必须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提问这一有效工具。例如, 二年级上册的文章《植物妈妈有办法》, 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且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 进行创新思维的拓展。如让学生通过阅读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描绘苍耳的外形, 学生会充分发挥想象力描述植物形态。再留下课后问题:除了文中的植物外, 还有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 学生兴趣高涨, 通过资料查找、寻求家长帮助等方式获得了答案, 如松子是靠小松鼠储存粮食进行种子传播的, 柳树则是靠柳絮飞扬传播种子的, 等等。应用提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思维更加活跃, 想象能力得到锻炼, 继而更愿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从而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四、提倡自读自悟,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阅读教育要注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些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的文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有了基本理解, 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小组, 进行小组内讨论, 彼此交流阅读体会, 对不解的地方进行探讨, 共同找出文中最有阅读价值的段落, 最后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 注意适时引导, 防止学生思维出现偏差。以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这篇文章为例, 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然后小组交流阅读体验。有的学生表达出对主人公阮恒的尊敬, 有的学生则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有的学生立志要以阮恒为榜样, 尽全力帮助他人。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情感得到升华, 从合作探究性学习中体会到自读自悟的乐趣, 进而更加自主地开展阅读活动。

五、重视课外阅读, 强化课堂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 课外阅读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还能起到巩固课堂阅读知识的作用。教师要正视语文教材文章数量有限的问题, 学生需要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辅助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了强化课外阅读效果,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例如, 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和理解水平的阅读素材, 如彩绘版《我看见的世界》、注音版《八十天环球旅行》、少儿彩图注音版《秘密花园》等并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向学生提出相应问题, 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思考的过程。实现课外阅读计划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或者以书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阅读感受。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做好学习时间表的规划。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学生接触到的阅读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对阅读的兴趣和体验感随之提高。学生会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当中, 从而强化了课堂阅读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作用不言自明, 教育者需要进一步探索提高有效性的方法。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小学语文阅读课已经逐渐展露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要顺应趋势, 利用好兴趣激励法、课堂提问教学法、拓展课外阅读法等全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质量,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课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贾玲.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7) .

[2]任丽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1 (04) .

[3]刘玉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层次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S1) .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8

一、设置目标,培养其探求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幼儿向自己挑战。但这一挑战性的目标,要建立在对幼儿作画规律性的认识和对本班孩子发展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如在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多彩的服装》中,幼儿虽然对水粉颜色作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衣服上用水粉颜料进行作画,用对称美的形式装饰漂亮的图案,这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是一个巧妙的突破。在活动开始时,我以“泡泡鸭”儿童服饰店引入,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衣服,并在电脑中欣赏各种服装的图案美和对称美,从而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与经验。

随着活动的开展,教师引导幼儿之间的学习交往及教师对幼儿创造性表现的鼓励,孩子越画越流畅,许多幼儿应用了各种方法设计了漂亮的衣服,画面丰富,颜色鲜艳。本梁小朋友画出了奥运五环、亦菲小朋友画出了心中的梦想,淮彬小朋友画出了五彩绚丽的家乡等。在这个活动里,幼儿在挑战面前经历了由困惑到顿悟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其探求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适时鼓励,引导其接受挑战

幼儿在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面前,必然会遇到困难。教师对这些困难应有足够的估计。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提供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并不是从形式上去考虑,而是以该班幼儿的能力水平为出发点,按照难易程度去考虑的。于是在活动中我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做法:有直接用水粉颜料在衣服上作画的;有用拓包沾颜料在拓板上拓印;有用各种废旧物品在卡纸上装饰衣服等。在活动过程中,我十分重视鼓励幼儿努力克服困难。如一向喜欢用拓包作画的家琪小朋友在今天的活动中放弃了自己原先选定的工具,而选择了用水粉颜料在衣服上作画,这对她来说难度较大。在我巡回指导时,家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这个水粉画好难啊?我画不好,颜料都跑出来啦。”“没关系,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只要自己尽力就可以了,加油!”我马上给她鼓励。家琪小朋友点了点头。接着画了起来,但还是不敢用力下笔。于是我走到她身旁,俯下身子说:“看,下面的线条如果再画些其他颜色的话,就变成美丽的夕阳了,这样会更好看哦,白的地方可以再加些什么呀?”她看了看我说:“加些筋斗云,一定很漂亮的。”于是,家琪小朋友马上添了两笔,难过地说:“我画的筋斗云不像。”我笑了笑说:“可能你画稍微小了一点,如果画大一点,颜色用亮一点就会更漂亮的,再加工一下肯定会画的更棒!”于是。她在上面把它变大,又添画上眼睛、眉毛。然后高兴地说:“陈老师你看,好看吗?”我摸着她的头说:“真棒。”家琪小朋友高兴地笑了,赶紧拿给旁边的小朋友看。从画面上看,她的作品并不精彩,但一个孩子能够主动接受挑战,面对困难努力去战胜它,这种勇气和毅力是十分宝贵的。

三、加强指导,提高其动手能力

美术是幼儿一项个性化的艺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往往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同水平的幼儿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例如在开展美工创意活动《有趣的毛线》中,幼儿的创作水平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幼儿能运用毛线在纸筒上、饮料瓶等废旧物品上做出好看的娃娃、望眼镜、可爱的小动物等,并能注意颜色搭配。有些幼儿只能在上面绕上几条毛线,有些幼儿则连绕毛线都很困难。于是,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幼儿制定不同的目标。能力强的幼儿要求有创意地创作;能力一般的幼儿则要求他们简单地完成一样作品即可;能力差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学会最基本的技能“绕”。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口吻也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而不同。像只学会绕毛线的腾臻小朋友则鼓励他把毛线绕密点、结实点,则以委婉,有趣的话语给以指导:“你的毛线真有趣,弯来绕去的,像条小蛇在跳舞呢,哎呀,它一个人跳好孤单啊,再给它加几个好朋友吧。”像安妮小朋友动手能力强,则表扬启发她说:“你做的娃娃真好看,想一想,怎么打扮会更漂亮让别人更喜欢她……。”根据幼儿的不同程度,我给予不同的指导,保证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幼儿均能感到成功的喜悦。

四、走进心灵,激发其创作信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学习。因此教师、家长要走进幼儿的心灵,激发其创造信心。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与幼儿一起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如班中的麒杰小朋友能力有点弱,作画总不愿提笔,当我看到他的画时已经很脏了,有的孩子还嘲笑他“老师,你看他画的最难看了”,“老师,他画不来的”等等,然而他的脸上已流露着不想画的样子了。于是我以鼓励来激起他作画的兴趣,“没关系的,看,这样一涂不就像小花朵了吗,来,我们一起完成作品好吗?”,“你能行的”等等,作品完成后,孩子开心地跳了起来“老师我会画了,你看啊!”欣赏时特意请他在集体面前展示了他的作品并给以肯定与表扬,孩子们也给了他响亮的掌声“麒杰,你真棒!”此时麒杰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件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幼儿创造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篇9

发表者:张立文2012-9 12

通过这次培训,我明白了,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就目前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课文、课外书籍的能力,以至于到后来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分析能力。正因如此,学生必须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呢?

一、从课堂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课前预习很重要。师可以出一些预习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从课后书中去找或者教师自己出一些,比如:这边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本课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想通过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应该有90%以上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题目不宜过深。

2、课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把自己通过读课文发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课文中某一段或一句话的理解表达出来。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中增进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既能激发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又可以帮助他们去抓住重点、解决能点。一个月、两个月之后,孩子们就会逐渐的把握文章的重点,课堂也会逐渐得好起来。

二、加大难度,不断提高:

老师提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让孩子们试着解决,师适时点播。在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之后,对于略读课文,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阅读、分析课文。上课之前,教师把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根据这些目标,去阅读课文,先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参与其中,适时指导,对重点、难点要加以强调。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0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⒉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⒊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

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五、“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⒈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

号,作注释,写评语。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17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最佳路径》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片断,创设情境,介绍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来告诉学生,本文叙述的正是孩子们喜爱的迪斯尼乐园的有关故事,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设定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弄清楚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将这一问题具体化,转换成可以评价的指标,还应当是关照了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如《窗前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目标若设定为“懂得尊敬老师。”显然这样的目标比较模糊,检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若改为“知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疼爱,并能说说自己要怎样尊敬老师。”这样的目标就更为具体,也容易检验。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三、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1.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即使同一体裁,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像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万不要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2.了解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再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3.权衡自身特点,确定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还要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课堂评价的有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首先要以鼓励、鞭策为主,关注学生的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如教学《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教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着眼于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引领学生学习,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其次,应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用热情的语言进行赞美、激励,也可以用眼神进行鼓励,还可以用动作(如鼓掌)表示赞赏。除了教师的直接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学习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如蓝老师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就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激活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在上课时教师也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单向的、片面的。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许多时候是多向的、全面的。这种相互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相互评价是学生学习语文获得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复习课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言、交流。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暴露各自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问题,引发辨析、矫正。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使学生在反复的交流评价中,不断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在这平等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快,这对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12

一、有效导入阅读文本,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的过程不应该是索然无味的,应该是富有欲望和激情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导入阅读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的方法。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和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对比,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角度来导入阅读文本。通过设置疑问,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进而展开阅读文本的理解。

二、有效营造情感氛围,强化学生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学会欣赏文本中精练的语言和深厚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感受,唤起对文本的印象。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营造情感氛围。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海鸥的印象,然后引入课文中海鸥为老人送行的情境,针对这一情境,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起来了,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准确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营造情感氛围。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美丽视频,这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工作中学会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精读法。精读法是指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味,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也掌握作者写作手法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默读法。默读法有利于读者归纳内容,除了诗歌之外都可以采用默读法,在默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等方式强化理解课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论文 篇13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每一位学习者交际的必备工具,更是学习做人处世的基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读为本。

二、以读代讲。

三、情景激读。

四、以写促读。

五、营造氛围,使学生“敢读”。六激发兴趣,促使学生“爱读”。通过良好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

关键词:阅读、能力、教学、兴趣

引言: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每一位学习者交际的必备工具,更是学习做人处世的基石。对于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事实上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掌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导入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浅显体会: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跑点,关键到学生的终身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养成习惯特别重要,对于语文学科不像数学那样富有情趣,没有游戏场景,阅读对学生来说更不具吸引力,但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每一位学习者交际的必备工具,更是学习做人处世的基石。对于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事实上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掌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导入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地读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读,要对学生的读作出明确的要求,杜绝泛泛而读。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逐句玩味”,“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耳。”这就是说学生的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就要读正确,读了就要有收获,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在安排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有的同学充分利用时间读课文,但有的学生没有认真读,出现错读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学生自己读的同学,一定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每一次读都是有成效的。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懂了自然知道用怎样的语气读,要读出怎样的感情,而且也会发自内心想把这些句子记下来,丰富自己的积累,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以读代讲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教,讲不是为了学生讲。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话就是一口清泉。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班的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在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景象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当遇到这个问题时,教师充分抓住学生提出“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这一个办法。大胆让学生读书,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小主人。

三、情景激读

首先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充满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儿童化语言,创设出一定的语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一个重点就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引导的能力。引导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读得是否成功,教学是否有达到预期目的。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年级阅读的重点。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识字;中年级是词语、句子;高年级是段、篇、章。大量的识字、词语、句子都要在把握诱导读这一个环节中,一般是从问题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根据问题围绕课文展开阅读,细细朗读重点的句子、篇章。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能在文本中找出富有意义的答案。

其次,阅读教学要做到生活化。陶行之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教学就是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与已有经验,实现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比如,在教学春天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回到大自然中,在山上、小河边、草地等欣赏春天的美景色。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以写促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读与写,读与说。”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一下,有什么感想。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谈谈感想,或者写出感想。比如:《窗前的红气球》一课,激趣: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众说纷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我认为让学生写日记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平时,我安排学生每天把自己最难忘或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写下来,效果很好。

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养成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学生的阅读(包括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比较敏捷,遣词造句和写作的能力也较强。课堂上的阅读必不可少,但课外阅读也一样重要。可许多学生对必读的课本就已颇为厌烦,更不要说是课外阅读了。那怎么才能让学生课内敢读、课外乐于读,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五、营造氛围,使学生“敢读”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是进行阅读的基础,所以在课内应侧重于有声读书。而有的学生不愿在课堂上放声地朗读,更不用说能主动站起来面对大家朗读。因此我认为只有营造好民主和谐的读书氛围才能促使学生消除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心情舒畅地进入读书的最佳状态,从而乐于展现自我。首先,教师与学生应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群英会”。教师应把机会让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通过朗读来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怀。教师要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一起进入“角色”和“状态”,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语言美。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倾注以爱心和关注,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这样同学们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积极地美化课堂。

其次,要允许学生阅读“出错”。这是学生敢于阅读的前提。学生阅读出错是很常见的现象,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表现自己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俗人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展示自己。

新课程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文学教学恰恰可以让此目标得以实现。因为文学教学的目的是创造读者,不是复制读者。创造读者的方式是教师为学生开一道门,让他们走出去,让学生自行寻找他们的方向。文学世界本来就是宽广的,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多种面貌、能力、风格的读者。把学习权利归还学生,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空间。但由于我们的教材的内容在情感方面都正面教育为主,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教本中所选取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经过编者的修改,学生很难接触到真正的文学。于是,我就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给孩子以文学”。给孩子以真实。道德伦理、生离死别、民主平等内容,语文教学中渗透得太少了。我们的教材在百般呵护我们的孩子,但我们未曾想到,有朝一日我们的孩子会直面社会的阴暗面,那时,我们的孩子怎么办?所以,在课外阅读中,我试着让孩子接触一下有关不平等话题的《神奇的回音堡》,关于民主的生活故事的《妈妈,我要民主》,还有关于死亡话题的《爷爷没有穿西装》等文章。让他们读《风雨天一阁》,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作者余秋雨并没有单一地在看天一阁。他在读,在品,品出了天一阁的艰难与悲怆。曾经岿然独存的范氏天一阁,现只剩下断残零落的一隅。曾是范氏家族的一种荣耀,没想后来竟成一场延绵数百年的苦役,学生读了内心也会为之感慨。余秋雨品得沉重,但又品得宁静,他在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我们的学生读了,想必也会说出这般话语拉吧?“《道士塔》中的王道士,我们在对他付以极度的愤恨、指责、唾骂后,剩下的只有一声叹息!因为他实在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些都是到了极点,即使你倾泄出你所有的不屑与对其心灵的鞭笞,换来的也只有一脸的漠然,依旧吩咐请来的帮手把那婀娜的雕塑变成碎片,那柔美的浅笑瞬间消失,仿佛不曾在世间出现过,留下的只是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象,惨白的记忆!但你又不得不恨,眼睁睁地看着那驮运着承载敦煌灿烂文化,不,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的遗赠的一队队牛车远去,最后只有那漫无天日的黄沙在你周遭。太阳落山了,西天凄艳的晚霞是我们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想,学生读了,心也会在流血!或许,我们应该让孩子接触各方面的文学作品,让孩子从文学中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不仅让孩子更容易自己辨别是非,应对突如其来的不良现象,还能让孩子以真正的读者的身份去阅读文学作品。

六、激发兴趣,促使学生“爱读”

能流畅地朗读文章还不够,还需要增加大量的课外阅读范围,但课外阅读同样应从激发兴趣开始。俄国教育浓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爱读书意念。

1、喜读激趣。一般地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事故、历史故事)、小说(如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学生较喜欢以图为主的动物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年级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从性别上说,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情意渲染。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述、欣赏;讲述名人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友的强列意向。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在阅读是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亲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如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谈出自己的收获。师问:“读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到讲台展示你的学习的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到讲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也承受之更加浓厚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并给予展示的学生大加肯定与赞扬。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小狮子》一课,有的学生就问了:“小狮子长大后会怎样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是一只刻苦学习的小狮子,能自立了,一定是只真正的狮子”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篇课文又深化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真正的主人,无论学生提的什么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爱的,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活相联系,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用词语造句,或说一句话,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3、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 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能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注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阅读教学的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辅助书籍】:

1、《语文教学对话论》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五部分阅读篇章

4、《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4 、5年级语文近义词、反义词汇总下一篇:中期评估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