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7第三课时教案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unit7第三课时教案(精选11篇)

unit7第三课时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A部分Read and Say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掌握A部分会话,并能朗读、初步表演对话。

2.能正确地运用对话中出现的日常交际用语。

3.初步掌握会话中出现的四会单词night, half, past, a face, ready, on duty, quick, a game, a quarter, really

三、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理解、掌握A部分会话。

四、课前准备:

1.准备录音机和磁带。

2.准备投影片(早上、中午和晚上三个场景)。

3.准备本课会话中出现的有关词汇的图片。

4.课前在黑板上写好课题。

五、教学过程:

A Sing a song.跟录音机边听边表演唱英文歌曲Do some exercise with me

B Free talk.师生交流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T: Glad to see you.

Ss: Glad to see you, too.

T: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C Revision.复习

1.组织学生做“听词组、做动作”和“做动作、说词组”游戏,复习动词词组get up, have breakfast, watch TV, do homework等。

2.在熟练掌握这些动词词组后,教师演示wash my face和brush my teeth这两个词组,让学生学习。

D Presentation and drill新授和操练

1.教师利用教具钟以What’s the time? It’s….句型引导学生学习含有past和to的表示时间的`词组。

T: (教师事先将钟拨到6:30) What’s the time?

S1: It’s six thirty.

T: Yes, it’s half past six. (教师将钟拨到6:50)What’s the time?

S2: It’s six fifty.

T: Yes, it’s ten to seven. (将钟拨到6:45) What’s the time?

S3.: It’s six forty-five.

T: Yes, it’s a quarter to seven.[

2.在学生已掌握时间表达法的基础上,教师将教具钟拨到相应的点钟并说It’s half past six. It’s time to get up.再将钟拨到6:45,问学生What time is it?引导学生回答It’s a quarter to seven.后,教师说Yes, it’s time for breakfast. Let’s have breakfast.引出What time is it? It’s time for….句型。教师示范发音,学生静听、模仿、跟读。

3.借助挂图,解释情境,教师说It’s Thursday today. David has a lot of things to do. He’s busy. He has no rest.边摆手边装着休息状,引出单词rest。

4.出示本部分三个场景的挂图,逐步呈现对话,让学生看图听录音,整体了解会话内容。引出、学习本部分单词、词组以及相关句型。

5.听录音,学生模仿、跟读会话。

E 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练习和巩固

1.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会话。

2.学生小组汇报朗读会话。

3.小组推荐组员到台前用所学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4.学生小组内看图说话。

六、布置作业:

unit7第三课时教案 篇2

1.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简洁传神的语言。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并从中提炼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 黑体字为多媒体展示内容。

教学设想:

《故乡》第一课时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通过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 第三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也为第四单元《小说家谈小说》中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评论埋下伏笔。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反对注入式, 倡导启发自主性学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组织课堂讨论, 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及自己分析文章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过的《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导入本节课内容)

在初二学过的《孔乙己》一文中, 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勾画出孔乙己付钱的情景, 前面写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钱”, 后面写的却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这两个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和状况?

(多媒体出示)

(一) 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二)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学生分别回答、补充、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炫耀的情态, 写出了孔乙己显摆且迂腐的性格;“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 钱放得很严实, 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 突出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 酸气全无, 生计维艰, 精神和肉体的受摧残之深。“排”、“摸”一字之差, 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主人公前后遭际命运之别, 其概括力之强, 令人叹为观止。

二.什么是细节描写

(多媒体出示)

所谓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情节细微之处的着意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 (包括场面) 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 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 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

《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 这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

1.教师出示《现代汉语词典》对“终于”的解释是:副词,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

2.寻找文中四处“终于”。学生很快找到后用多媒体展示出。

(多媒体出示)

(一) 我的母亲很高兴, 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教我坐下, 歇息, 喝茶, 且不谈搬家的事。……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二) 可惜正月过去了, 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急得大哭, 他也躲到厨房里, 哭着不肯出门, 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三) 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

“老爷!……”

(四) 母亲叫闰土坐, 他迟疑了一回, 终于就了坐, 将长烟管靠在桌旁, 递过纸包来, 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 请老爷……”

3.品味四个“终于”在文中的作用。全班分为四大组分别讨论, 自主探究合作,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讨论前, 教师向每组学生提出具体讨论要求, 指导学生围绕论题各抒已见, 虚心听取他人见解, 作出正确评判, 修正自己的观点, 充实自己的论据。讨论时注意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 因势利导, 深化讨论内容。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要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 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

讨论一:为何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为何我们“且不谈搬家的事”?我们要卖掉老屋搬家到外地谋生, 那么像闰土一样的农民生活又如何呢?

讨论二:“我”为何“急得大哭”, 少年闰土为何也“哭着不肯出门”?

讨论三:闰土“欢喜”的是什么, 感到“凄凉”的又是什么?“终于”二字写出中年闰土什么心理?

讨论四:母亲叫闰土坐, 他为何“迟疑了一回”?他为何口口声声称“我”“老爷”?

4.全班交流。每大组推选一位组员总结陈词, 其他同学补充和质疑。

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一) 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破产——第一个“终于”

外出谋生多年的儿子归来, 母子相见, 当然高兴, 但世况日下, 家境衰落, 母亲难免凄凉, 而此种感觉又不能扫了母子相见之兴, 因此藏一藏便在情理之中。“藏”是有意识地隐藏而不露, 是生怕露出凄凉的神情, 引起刚回家的儿子悲凉的联想。“终于”一词写出了我和母亲虽然尽量回避谈及卖老屋搬家这一辛酸话题, 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凉的心理。看似平常的一个词语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破产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令读者也感到辛酸。

(二) 记忆中美丽故乡的影像——第二个“终于”

虽然那时“我”是个少爷, 闰土只是个短工的儿子, 但孩子的心灵还未被污染, 在一起不分尊卑贵贱, “不到半日, 我们便熟识了”。闰土聪明伶俐, 勇敢能干, 知道许多我不了解的稀奇事情, 闰土也在城里见了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过得也很开心, 两个孩子建立了纯洁无暇的友谊, 成了我记忆中故乡那美丽影像的缩影。“终于”一词写出了少年闰土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与我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 与我情投意合, 难舍难分。当分别到来时, 只能用最率真的哭来抗拒, 但最终迫于父亲的压力, 只好含泪与我分别的心理。从这个“终于”一词, 我们窥到了少年闰土对“我”的纯洁真挚的深情, 令人动容。

(三) 现实中可悲的厚障壁——第三和第四个“终于”

闰土见到了有着深厚情谊的儿时好友, 自然欢喜;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和穷困窘迫的生活现实又让他感到尴尬难堪, 所以凄凉。前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欢喜到凄凉, 由颤动到恭敬的颜面变化, 最终封建等级观念战胜了儿时友情的复杂心理过程。后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于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 既要听从“我”母亲的招呼, 又害怕与“老爷”坐在一起有违等级规矩的犹豫不决的心理。两个“终于”体现了中年闰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 这犹如一堵厚障壁横亘在“我”和闰土之间, 这种隔膜令人心颤。

5.小结:台湾女作家琦君在其作品《留予他年说梦痕》的序言中曾对鲁迅的语言作如下评价:“鲁迅以他超越常人的冷漠, 以极度悲悯所压缩成的冷漠, 维系他古典的节制。”的确, 鲁迅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 不加渲染、烘托, 只用了四个简单的“终于”就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 刻画了鲜明的农民闰土形象, 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有如芙蓉出水, 朴实自然。这正是鲁迅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出示)

四个“终于”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 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四.运用所学方法, 在本文中寻找其他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此处只举两个例子, 学生找到其他细节描写皆可)

例1他回过头说:“水生, 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 只是黄瘦些, 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

讨论后明确:怎样写闰土让躲在身后的水生出来, 显然有许多动词可供使用:拉、拽、领、牵、扯等等, 但作者却出人意料地选用一个“拖”字, 试想, 如果用“拉”等动词, 只能使读者想像到一方──闰土的动作, 却看不到水生一方的心理和动作, 而“拖”呢?不仅拖出一个画面──大人焦急地往前用力拽, 孩子双脚用力蹬地, 躬身蹙额的情态, 而且披露了闰土的心理:在“老爷”面前不安和恭敬。这对刻画闰土的麻木自卑的性格起了一定的作用。鲁迅先生运用词语的精湛、奥妙可见一斑。

例2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 一面絮絮地说, 她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

讨论后明确:读到这样的细节, 仿佛看到泼悍、爱占便宜的杨二嫂, 一边为“我”记不住她的“恩德”愤愤不平, 一边眼睛四周窥视, 她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自私、世俗、可怜的性格在细节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拓展迁移。分析其他篇目中的细节描写, 学会举一反三, 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 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节选自《背影》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用一连串的动词, 朴实无华的文字、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写出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 展现了一个永恒的感人背影, 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多媒体出示)

材料二: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

——节选自《最后一课》

讨论后明确: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沦陷的无以言说的巨大悲愤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结束语:

有人说过, “细节决定成败”。浙江绍兴, 美丽故乡, 鲁迅潜心体会, 感慨世事, 才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家事衰微, 车站送别, 朱自清用心感受, 融入真情, 才绘出了心中永远的背影!古往今来, 伟大的作家, 总是处处用心捕捉那些令人心颤的瞬间, 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拥有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细节, 学会利用“细节”这一把金钥匙, 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文章主题。更希望同学们能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你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最后送同学们四句话: (多媒体出示)

带一双慧眼,

多一份留意,

融一腔真情,

第三课时口才教案1 篇3

一、【音调练习】

1.阴平例字:妈|乎|酣|先|通。2.阳平例字:麻|胡|含|闲|同 3.上声 例字:马|虎|喊|显|桶。4.去声。例字:骂|户|汉|县|痛。

词语:家乡 鞍山 离别 黎明 旅馆 法宝 上当 缺陷

二、【声韵练习】 双唇音b p m

这三个声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由上下唇紧闭构成阻碍而发出音来的。它们的发音部位是上下唇,所以叫双唇音。

步兵(bù

bīnɡ)壁报(bì

bào)北边(běi biān)背包(bâi

bāo)

奔波(bēn bō)

冰雹(bīnɡ báo)乒乓(pīnɡ pānɡ)

拼盘(pīn pán)

偏旁(piān pánɡ)琵琶(pí pɑ)

批判(pī pàn)

排炮(pái pào)妈妈(mā mā)

埋没(mái mî)

门面(mãn miàn)

三、【美文诵读】 祖国是大家的妈妈

妈妈是我的妈妈,外婆是妈妈的妈妈,奶奶是爸爸的妈妈。亲爱的祖国,是大家的妈妈!

四、【绕口令】

嘴说腿,腿说嘴,嘴说腿爱跑腿,腿说嘴爱卖嘴。光动嘴不动腿,光动腿不动嘴,不如不长腿和嘴。

五、【经典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张良,是汉朝的政治家。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当他走到一座桥头时,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在桥下了,去把它给我拣上来。” 张良先是一愣,他怎么用命令的口气呢?又一想,他这么大年龄了,就没有和他计较,马上到桥下,把鞋子给他拣了上来。老人把脚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这个老人真是得寸进尺 啊。既然已经把鞋子拣上来了,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张良跪下来给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张良看见老人的举动 有一点奇怪,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是可以培养教育的。过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到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只见老人已经先来了,正坐这等他呢。老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你这个年轻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来找我。“ 张良只好回来。过了五天,天还没有亮,张良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又先到了。老人再次责备他,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又过五天,这一次张良没有到半夜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还没有来。张良等了一会,老人才提着灯笼来。老人见张良感到满意,说:”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之后,将一本 《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此后,张良认真读它,反复读它,反复钻研。终于帮助刘邦打败秦王朝,建立了汉朝。张良成为开国功臣。„注‟: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孺子可教”这句成语,用于年长人称赞年轻 人有培养成材的前途。

《詹天佑》第三课时教案 篇4

1.理清课文的层次。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二)教学过程

1.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课文第三段: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2.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居庸关、八达岭时,碰到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困难的?

全班讨论。

(2)画施工示意图,完成作业本上第7题。(让两个学生在小黑板上画。)

幻灯出示,结合评议。

“工作面”指的是什么?指出八达岭隧道施工的6个工作面。

能不能在居庸关隧道用中部凿进法,在八达岭隧道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使工期缩短了一半,充分表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干,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3.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青龙桥时碰到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克服的?

(2)讨论上面的思考题。

判断:这四个“人字形”线部哪一个是詹天佑设计的?为什么?(用幻灯出示,小组讨论。)

①②

③④

首先要抓住哪些词?(北上、南口、东北、西北)

幻灯出示正确的“人”字形线路。再读课文。

(3)两个火车头是怎么处理的?“岔道口”在哪里?“折向西北”的“折”什么意思?(选择正确的解释:①断。②改变方向。③屈服。④减损。)连起来说说火车是怎么上坡的。(自己准备,指名讲,讲评。)

(4)小结。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火车爬坡的难题,突出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他有一颗爱国的心。

4.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什么是“竣工”?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提前竣工是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而不是“打击”呢?

(3)训练说话:在詹天佑塑像前,假如你是一个来中国游览的外宾,当你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站在他的塑像前,想想会说些什么?

(4)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7题。

(2)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①用“为了......为了......”,“不但......而且......”,“杰出、爱国、敬佩”写几句话。

水粉画第三课时教案 篇5

时间:10月27日

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图片里风景大小,以及颜色的搭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常规教育

(1)纪律: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实施课堂教育的保障、不仅在课堂,排队前往,离开画室是都应该保持安静。

(2)安全: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前提,画画室也应注意用笔安全,及保护桌椅安全。

(3)卫生:保持画室的清洁可以让我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而且每次画完水粉画,离开时教室也应该是干净的。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拿到水粉纸固定在画板上

2、有秩序的去提水

3、把本节课需要的水粉颜料放在桌面上,笔,抹布,勺子

三、知识学习

(一)、出示范画

(二)、讲解范画

过渡语:本节课的风景画,在内容与颜色上都比第一节课的要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幅画。

1、先打底色,我们的这幅画底色分成好几种颜色,那我们在画的时候先选颜色淡的颜色勾边,勾边是用笔要轻,线条要细。

2、固定好天空与草地以后,就先选择橘黄色画天空,画的时候上面颜色深,下面颜色要浅些。

三、认识水粉工具

1、水粉笔——使用的时候要注意笔的运行方向、不可逆向使用。(如扫地时顺着扫一样,这样不损伤笔)背景一般用大号笔画,勾线用小号笔,其他可以根据画的大小正确使用笔的大小。

2、颜料——水粉颜料的覆盖性很强,可以用水加以稀释,各种色彩调配起来也很容易。

3、调色盘——颜料不能弄到调色盘的外面与底盘上,尤其不能弄到桌子上,如果弄到桌子上就立即用抹布擦掉。

4、水粉纸——由于纸张有限,每个同学每次只有一张纸。因此,请同学画画时用认真画。

二、辅助工具

1、抹布——可擦去水粉笔上的水分及弄脏的地方

2、勺子—取水粉时用

3、胶带——便于将纸固定在画板上

4、画板——用于固定纸的,应轻拿轻放

三、画水粉画的步骤

1、取一张水粉纸,有明显圆点为正面,用胶带将其固定在画板上。

2、小桶盛约一半的清水,取水粉笔将笔弄湿润。

3、取少量颜料,在调色盘中调匀。

4、即可在画纸上进行画画。

五、练习

老生帮助新生练习如何把纸贴在画板上。

四、整理教室

1、学生用品收拾

2、学生打扫一下教室卫生。

时间:10月8日 指导老师:卜馨媛 教学内容:

1.表现高大、挺拔的树的造型。

2.棕色(青莲)的树干、绿(黄)色的树叶形成鲜明的对比。3.背景要明暗对比大的,体现色彩的穿透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分发新水粉纸及画板,并认清正反面。(老生帮助新生)

3、布板

(1)准备透明胶带

(2)把水粉纸放在画板上,用胶带将纸固定在画板上。(纸上的胶带距离要宽一点)

二、新授课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们许多的同学对于水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座的同学有新生,虽然你们现在才学,不过,我希望你们能坚持学下去,我相信你们的收获会很大的。现在,老师简单的说一下水粉知识,同学们要仔细听哦!

1、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

原色 色盘上延伸最长的几段表示出了三种原色----红绿蓝。它们之所以称为原色。是因为其他的颜色都可以通过这三种颜色的组合而成。

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 祺馨色彩

第二色(间色)将任何俩种原色混合起来,你就可以得到间 色:橙(红加黄)紫(红加蓝)绿(蓝加黄)

第三色(混合色)色盘上另外6种颜色称为混合色。它们是原色和一种临近的间接色混合而成的:桔黄(黄加橙)青(黄加绿)深绿(绿加蓝)绛(红加橙)。

颜色三要素:色相,以区别各种颜色,如红绿蓝等;纯度,以示色彩深浅;明度,以示彩色明暗。

1、色相配色

以色相为基础的配色是以色相环为基础进行思考的,用色相环上类似的颜色进行配色,可以得到稳定而统一的感觉。用距离远的颜色进行配色,可以达到一定的对比效果。

类似色相的配色,能表现共同的配色印象。这种配色在色相上既有共性又有变化,是很容易取得配色平衡的手法。例如:黄色、橙黄色、橙色的组合;群青色、青紫色、紫罗兰色的组合都是类似色相配色。与同一色相的配色一样,类似色相的配色容易产生单调的感觉,所以可使用对比色调的配色手法。中差配色的对比效果既明快又不冲突,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配色。

对比色相配色,是指在色相环中,位于色相环圆心直径两端的色彩或较远位置的色彩组合。它包含了中差色相配色、对照色相配色、补色色相配色。对比色相的色彩性质比较青,所以经常在色调上或面积上用以取得色彩的平衡。

2、色调配色 a.同一色调配色

同一色调配色是将相同色调的不同颜色搭配在一起形成的一种配色关系。同一色调的颜色、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具有共同性、明度按照色相略有所变化。不同色调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印象,将纯色调全部放在一起,或产生活泼感;而婴儿服饰和玩具都以淡色调为主。在对比色相和中差色相配色中,一般采用同一色调的配色手法,更容易进行色彩调和。

b、类似色调配色

类似色调配色即将色调图中相邻或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色调搭配在一起的配色。类似色调配色的特征在于色调与色调之间有微妙的差异,较同一色调有变化,不会产生呆滞感。将深色调和暗色调搭配在一起,能产生一种既深又暗的昏暗之感,鲜艳色调和强烈色调再加明亮色调,便能产生鲜艳活泼的色彩印象。

c、对照色配色

对照色调配色是相隔较远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调搭配在一起的配色。对比色调因色彩的特征差异,能造成鲜明的视觉对比,有一种“相映”或“相拒”的力量使之平衡,因而能产生对比调和感。对比色调配色在配色选择时,会因横向或纵向而有明度和纯度上的差异。例如:浅色调与深色调配色,即为深与浅的明暗对比;而鲜艳色调与灰浊色调搭配,会形成纯度上的差异配色。

采用同一色调的配色手法,更容易进行色彩调和。3.明度配色

明度是配色的重要因素,明度的变化可以表现事物的立体感和远近感。有彩色的物体也会收到光影的影响产生明暗效果。像紫色和黄色就有着明显的明度差。

将明度分为高明度、中明度和低明度三类。

2、选用背景与树干对比大的颜色,因此,本节课背景为蓝色,从深到浅,上深下浅。先画背景。背景选择大号笔,而水粉多弄一些在调色盘内,在画的过程中加白,使颜色有明暗度。

3、指导学生画背景。

unit7第三课时教案 篇6

第三课时

一、趣味探究:(承接上课末作业2)进行“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

正方:周朴园爱鲁侍萍

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一般人认为他冷酷、自私、虚伪,是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可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来讲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他,为了追逐本阶级的利益,他只能忍痛割爱。这点可从他后来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所以说,他是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下的可悲的牺牲品,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反方: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他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了。所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

二、人物形象归纳:

1、周朴园

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凌辱过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然而侍萍却说:“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她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谁指使你来的?”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这些集中暴露了他的世界观,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还以五千元支票进行收买,以策万全。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还揭露他血腥镇压煤矿工人罢工,“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他双手沾满了工人群众的血,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语)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傅立叶说:“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这一个”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2、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我自己的骨肉”的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是恨,是悔”。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不公平的命”,但最后又发誓“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到你”,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忏悔”时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三、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周朴园除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以外,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他的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似乎并不全是故作姿态。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尤其是当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太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他的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所以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他的几缕温情立即消逝,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

鲁侍萍属于那种外表文静内心刚强的女子。她对周朴园有恨,所以她曾发誓不再走到周家的门。但三十年后的今天鬼使神差她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自不由已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她在周朴园悠悠怀旧之情面前也不禁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他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四、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五、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题;

2、完成课堂检测题(印发)。

宣传艾滋病教案第三课时 篇7

——心理组 龙晓冰

目标:1.认识并了解艾滋病,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2.理解并且关心身边的艾滋病病人,不歧视.3.学会向身边的朋友,亲人宣传关于艾滋病的知识 课时:四节课 教学过程:

第三个课时

七、重点介绍广西地区及崇左的艾滋病流行现状,让同学们认识到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加强预防的意识。从1996年艾滋病开始流行以来,广西所有市、县均有艾滋病疫情报告。截至2009年底,广西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达到52643例,位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病人数14840人,2009年广西艾滋病病人死亡数位于全国第一,2009年上半年报告的病例中89%已进入发病期。广西艾滋病流行特点

1.传染源分布广泛,呈弥漫性流行、增长快。全区所有市、县均有艾滋病疫情报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柳州、南宁、钦州、贺州、崇左、贵港等市及周边县。全区14个地级市中有12个市的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超过1000例,超过500例的县、区有22个。

2.性传播成为主要途径。2009年新报告的病例中,性传播占67.1%;其中异性传播占66.6%。进一步向公众扩散的危险性明显增加。3.传播模式多样化,并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以省为统计单位,广西在就诊者中HIV检察院出率为全国第一,孕产妇中HIV栓出率逐年上升。

4.疫情增长速度快,发病高峰来临。艾滋病疫情开始从中心城市逐步向周围的农村地区扩散。

5、崇左市艾滋病流行情况

到2006年底为止,艾滋病在崇左市已达1047例,其中:凭祥321例、宁明291例、龙州194例、江州区117例、扶绥67例、大新57例、天等1例。

八、利用视频,重点突出艾滋病的危害,从个人家庭、国家三方面出发。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八上Unit7第一课时评课稿 篇8

张集中学 何芳芳

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龚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图片导入新课,图文并茂,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而且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制作“banana milk shake”。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龚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听力练习,获取新的语言知识,并通过讨论如何做水果沙拉将所学语言应用到对话中。在讨论如何做水果沙拉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同学的意见,最终得到一份菜谱。设计这样的任务能让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样语言运用才能真实自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个任务需要学生充分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建议和教师的评价来给出最终的菜谱,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此外,在小组讨论时学生需要用全英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制订菜谱,这样可帮助学生练习之前所学的句型和词汇,巩固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大限度地突破难点。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本课最为精彩的是教师运用实物进行制作“banana milk shake”的演练,把英语课堂带进生活,学生兴趣高昂,学生当堂就能品尝到美味可口的香蕉奶昔。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于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的几点建议

四年级语文教案练习2第三课时 篇9

一、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

1、激趣引入

你在生活中肯定结识了许多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些我们都不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吗。

2、提出要求

自由读口语交际训练要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

(学生自由发言)

3、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些小伙伴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伙伴(小组交流)

(老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伙伴中,选择最了解的来介绍)

4、指导:为了让大家了解你的小伙伴,请你把这位小伙伴的姓名、性别、年龄、与自己的关系,他做过的什么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讲给大家听。

(抽在巡视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学生说)

5、组织大家评议,肯定优点,提出修改的地方。

6、表演,练习对话学生三人一组,自由搭配练习。愿意上台表演的就上来表演。

7、评议、选最佳角色,大家认真观看别人的表演,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指导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毛笔字练习的要求,学会写两个偏旁:提土旁和王字旁。

2、指导练习偏旁。

教师范写边讲解提土旁、王字旁的书写方法,要注意两个偏旁最后一笔都变化为“提”。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练习写字

指导练习书写坦和理两个字,注意两个字是比较短的左偏旁,以竖画为主,关键写好竖。写时注意左高右低,左窄右宽。运笔流畅,提笔有力。

4、学生练习

unit7第三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依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3.渗透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依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小亚生病了,小胖和小丁丁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了描述小亚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P45/小胖和小丁丁画的折线统计图。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与生活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统计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

1.用你的已有知识来分析、评判一下这两张折线统计图。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1)这两张折线统计图画出的小亚体温变化是一样的,但是小丁丁画得更直观,更容易看出。

(2)小丁丁画出的折线统计图中有。

表示什么?

用表示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省略不重要的数据,能更清晰地反映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2.观察两幅统计图,说说使用表示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体现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小丁丁的图更精确更清晰。

3.你能否预测以下小亚的病情,是好转还是加重。

4.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去空白部分。

[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好处并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对小亚的病情进行合理的推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病人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

(3)病人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4)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5)从体温上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好转?

2.某地区1991年~20每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如下图:

(1)哪一年沙尘暴总天数最多?哪一年沙尘暴总天数最少?

(2)来沙尘暴总天数的整体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3)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3.某地区~年每百户家庭彩电平均拥有量如下图:

(1)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多少台?

(2)哪年到哪年增长的幅度最小?

(3)哪年到哪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说明]:通过几天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较好的了解。通过独立完成练习,让学生对自己这几天的学习作出一个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unit7第三课时教案 篇11

双台九年一贯制学校 三二班 刘忠华

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点彩画,让学生初步接触点彩派,知道点彩的特点及简单技巧。

2、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尝试进行点彩画的创作,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1、了解点彩派的特点。

2、学习点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启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

4、多给学生一些欣赏作品。教学准备:

师:各种于点彩有关的图片、实物、纸张等。

生:收集各种不同材质的点、绘画及粘贴工具、各种颜色的小圆片等。教学过程: ——欣赏:

师出示一些点彩派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想法,在哪里见过?和我们以前见过的画有什么不同? ——讲述:

师讲述点彩的特点、点彩派、代表人物——法国画家修拉、代表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等。

——观察:

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印刷品、彩电荧屏,发现美丽的画面原来是由无数的小彩点组成的。

——游戏:

师生共同做游戏,用打孔机在一张红色的纸上打出许多小孔,在下面衬一张黄色的纸,放远看一看,颜色有什么变化?(引出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关系)——启发:

启发学生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制作点(不同材质、不同工具等)。——制作:

每人动手用自己喜欢方法进行点彩游戏,可以用彩纸粘贴,也可以用水粉来点,还可以用各种圆形的物品(如:瓶盖)进行拓印。——评比:

学生可以在完成作品以后,评出最有创意、最有意思、最细致作品等。

3.生活离不开电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通讯工具,学习与通讯工具有关的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设计制作电话。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难点:

1、过对话、讨论、欣赏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通讯工具,学习与通讯工具有关的知识。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运用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各种通讯工具。教学准备:

师:相关资料;范图;范作;手机或对讲机两部。

生:自选一种绘画工具;剪刀、胶棒、双面胶、彩色纸、纸盒、油泥。教学过程: ——游戏: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

1、先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位好朋友结成对子。

2、提出要求:

⑴两人先站在一起说一说悄悄话。⑵

再让他们一个站在教室最前面,一个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再说一说悄悄话。(除了你的好朋友以外,你们两之间的交谈不可以让第三个人听见)

3、手机悄悄的交给其中的两位学生,并要求他们在不让别人发现的情况下利用手机进行交谈。

——欣赏了解:

1、他们是用什么办法让对方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2、你知道手机属于我们生活用具中的哪一类吗?!

3、在通讯工具中,除了手机还包括那些呢?!(电话、手机、对讲机、寻呼……)

4、电话究竟是以怎样的构造进行通话、听到声音的呢?

话将说话的声音转换为电流后送出。从话筒发送声音后,振动板会因为声音的振动而发生振动,并转换成电信号。用于听声音的听筒会让发送来的声音的电信号带动振动板,从而回复为原来的声音。声音的电信号通过电话线或经由电波进行发送。)

5、你知道世界上的一部电话是谁设计的吗?

(1875年6月2日,美国人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设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1876年7月,在

费城举办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博览会上,贝尔和华生表演了他们的发明成果。)

6、你还见过哪些有着特殊功能的电话?!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各种不同功能的电话图片 ——设计创作:

1、你想象中未来的电话,将是怎样的呢?

2、你将用哪些方法进行设计制作呢?(教师展示一些作品供学生参考)

3、让我们也来做一会小小设计家,进行一次“梦幻手机设计大赛”设计出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需求的未来电话!

4、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提出要求:

⑴、先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并标明它的独特之处。

⑵、利用彩色纸、纸盒、油泥等材料,将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⑶、展开想象,大胆制作,设计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讲述:

师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一种插接艺术,是立体造型艺术中的一种。——观看:

学生观看老师进行插接制作。先用硬纸片剪一些基本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心形、花形、以及其他较简单的图形。在这些图形的一边剪开一道小口,就可以进行相互插接了。——评价:

•自由欣赏全班的作品,选出你最喜欢的。•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评一评本组成员的作品,说一说好在哪里? ——欣赏:

1、小鹏友们做得真漂亮,老师这里还有许多有趣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教师出示范画: ①、名家名作(图片)

②、运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作品 ③、学生作品 ——教学建议:

一、教学过程多种选择:

1、游戏:

⑴、传话游戏:

教师讲一句话请小朋友挨个传一直传到最后一个人。看一看结果有没有变化。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让最后一个小朋友能直接听到老师的悄悄话。⑵、体验游戏:

教师在课前都制作一些土电话(即用两个纸杯间用一根一米长的绳子穿起来,杯子就是话筒和听筒,绳子就是电话线。),让学生自由进行打电话游戏。体验打电话的乐趣和电话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知识:

⑴、第一台手机有多大? ①、第一台移动电话于1985年制造。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盒子中,这样可以移动通信的电话诞生了。那时,还没有“手机”这样一个词,由于它要像背包那样背着行走,所以叫做“肩背电话”。当时,其重量高达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②、与

在形状接近的手机,诞生于1987年。这是距今16年前的事。与“肩背电话”相比,非常轻巧而且容易携带的移动电话诞生了。尽管如此,重量仍有大约750g,与今天重约60g的手机相比,重量高达12至13倍。

③、⑵、手机逐渐变小。④、1991年时,手机的重量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现了体积100为立方厘米、重量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1999年轻到了60克以下。1杯水的净重是180克,所以它只有1杯水的三分之一重!

⑵、电话与手机有哪些不同?

家里的固定电话通过电话线连接。看一下电话机的后面,知道插口外还伸出有一条线吧?声音的电信号就是通过这条电话线发送的。手机则不用电话线连接。它是用看不见的电波发送声音。手机将声音转换为电波发出后,“基站”就会接收这些电波。然后通过电话线将声音的电信号送给对方。手机并不是直接把电波送到对方的手机上。从“基站”到对方的手机,还要使用与普通电话相同的电话线。

⑶、设计创作: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介绍一些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制作的方法: 折纸:用折钱包的折法,折出手机。并用彩笔进行装饰。(注意钱包是横折,做手机要竖折)

纸盒:利用现成的纸盒,通过添加、剪切进行制作。油泥、陶土:它们可塑性强,可以直接拿来进行造型。

泡漠板:利用厚薄不一的泡漠板,通过切割拼接进行制作。石膏板:利用石膏板的易刻性,进行雕刻。还可以利用各种食品,如:饼干、蔬菜……

在设计上可以分两可内容进行设计外观不同的电话:引导学生将电话设计成为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形象。

不同功能的电话:启发学生对电话的功能进行改进。⑷、欣赏:

根据设计创作的要求选择欣赏的图片类型: •造型独特的电话 •有不同功的能电话

•艺术家以电话为题材创作的作品

上一篇:镇长离任审计工作总结下一篇:办公室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