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桂林四中
邹海莲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感情的把我方法。
2.解读诗歌常见意象,熟悉常见意象的寓意。
教学重点:领悟意象寓意,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意象的解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直接甴考试大纲导入
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意象,看典故,抓关键字句。
三、具体讲解
1、如何准确抓住意象?
(1)了解常见意象内涵【特殊意象举例(见复习资料)
植物类
动物类】(2)找准意象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通过雁、落叶、寒灯、空园、白露、孤壁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秋意,流露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凄清的心情。
小结:如何准确抓住意象?(1)、准确抓住意象。(2)、品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意象所形成的画面。(3)、悟诗情——透过意象所形成的意境特点,进而领悟诗情。
2、抓关键字句。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抓关键字。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独”字奠定全诗基调,一种孤独羁旅之情怀跃然纸上。
4、抓细节。《春
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打黄莺的细节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看典故。古诗词中常用典故举例:梨园——戏曲班社,戏曲艺人称“梨园子弟”,琴瑟——夫妻感情和谐、兄弟朋友的情谊,青梅竹马——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逐鹿——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四、总结
把握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抓意象、品意境、悟诗情 抓关键字 抓抒情议论句 抓细节
五、练一练
1、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是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感情?(细节描写。诗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全诗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04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注
苏:复苏。此有康复意。存:收养。老马:作者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古来”二句,通过说对于老马应该取其善于识途的长处,而不必要它效奔驰之力,长途:代指驱驰之力。)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一:同意前者。诗中提到“心犹壮” “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作者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答案二:同意后者。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 “片云”“落日”等,尤其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和报国无门的怨 愤之情。
3、【2011年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现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寒声、深云、雁影、孤灯、酒等意象,从白日萧瑟清寒到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均浸透了主人公的孤独凄清之感。
4、(04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 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据此我们不难推断:这个“情”字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江苏考纲要求: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虽然这里找不到一个“情”字, 但此处无“情”胜有“情”。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 尤其是诗歌, 它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具抒情性的一种, 这个“情”就像空气、水之于生命一样, 看似无有, 实际处处皆是, 须臾离开不得。这也正是江苏高考古诗鉴赏年年都考思想情感的原因。所以鉴赏一首诗, 就像和一个人打交道一样, 只要我们彼此间建立起一定的情感, 就什么话都好说, 什么问题都有办法解决。
首先是一个字“望”。上天的安排也好, 国家的规定也罢, 你和一首古诗相遇了, 而且99.999%是初次相见, 就像你碰上了一个陌生人。注定的是, 你们不能擦肩而过, 你们必须有所交流。怎么办?先望望这个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哦, 来者是个方正的律师 (律诗) , 抑或是首袅娜的雌女 (词) ……
再近一点, 看看面部长相 (标题) 如何, 这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噢。有时一眼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脸上充满了“怨”情 (《征人怨》) , 那个人一脸喜相 (《春夜喜雨》) , 那个人正沉浸在思念回忆中 (《春日忆李白》) 。诗歌标题是他们的眼睛, 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中, 有的就是情感密码。
当然大多数情况我们很难仅凭一眼便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这就需要我们问一问 (知人论世) 。你姓啥叫啥?多大了?哪儿人?哦, 是唐朝的柳中庸, 跟那个王昌龄一个时候的人, 虽然他们都怨恨在边塞走, 但心中也有些许豪情。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
接下来, 我们得仔细地看看他们的穿着打扮———看看这首诗都有哪些花花“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读诗自然要注意意象。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我们要有一定的察言观色的经验。比如, 《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意象, 他们都是唐时边塞的地名, 这就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写征人的戍边生活, 表达了征人的怨情的。古诗里常有一些意象往往跟一定的情感有关, 如月, 常是思乡的代名词;杜鹃鸟, 多是凄凉哀怨的象征;鸿雁, 往往跟游子思乡和羁旅伤感有关……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日加强积累。
当然只有经验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锻炼见微知著的本领。一个人的性情如何, 往往通过一两个关键的细节就可窥知, 也就是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 也即抓诗眼。诗眼, 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寻找和断定诗眼, 首先要注意字、词语或句子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 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 三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 如, 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愁”字。其次要瞄准词类活用。词的活用, 往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 如,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后, 要体察精当的修辞。辞格的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的叙事状物、传情达意, 如,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的诗眼“知”字, 雨本无知, 因人而知, 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 妙趣横生。
一般来说, 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据此我们可以把握不同的情感:征夫思妇之幽怨 (《征人怨》《梦江南》) , 羁旅思家之亲情 (《鹧鸪天·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 寂寞依依之友情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鹧鸪天·送人》《送魏二》) ……
[关键词]古典诗词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诗言志。“志”即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诗的灵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可见,对诗歌艺术魅力的领悟,离不了对其“思想内涵”和“丰富意蕴”的准确把握,
诗歌本身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本身的情感态度的复杂性决定了欣赏者理解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教学中重写作技巧分析,轻情感体验和感悟,造成学生对诗歌作品存在着许多误读的情况。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储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知识仓库里至少要充实这几样东西:
1与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古人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这里的所谓“人”与“世”即我们所说的背景知识。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与诗人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密不可分,因此“知人”,就是要求鉴赏者了解诗人的身世和思想。诗歌又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某一时代的诗歌,总带着这一时代鲜明的印记。因此关注诗人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积累相关的历史常识,是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条件,这也就是古人所谓“论世”。
2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
古典诗歌取材丰富,情感类型多种多样,大凡人类喜怒哀乐之情都在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而这些情感又因为个人经历、胸襟气度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分析诗歌题材内容入手,归结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理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情感类型,然后将其分门别类,从而作为鉴赏新作时的参考。比如:忧国忧民之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家亡之痛楚(李清照《声声慢》);游子逐客之凄凉(白居易《琵琶行》);征夫思妇之幽怨(王昌龄《闺怨》);怀才不遇之寂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报国无门之激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建功立业之豪迈(王昌龄《从军行》)等等。
3古诗中的一些常见意象
意象是寄寓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创作“言不尽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古诗中意向的寓意往往是固定的,如桃花象征美人。桃李纷飞预示春光逝去,美人迟暮;牡丹华贵,菊花高洁,梅花孤傲;大雁南飞,寄托离情,燕子归来,寓示团聚等等。教学中帮助学生归纳这类自然事物在古诗中的常见寓意以及所寄托的情感,运用于诗歌鉴赏实践,则可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常用方法
如果说知识积累是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前提的话,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常用方法,从技巧运用的角度探讨其感情内蕴,则是关键。我们知道,诗歌创作大多是即兴之作,其感情表达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即使同一作家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作品,其内容、风格也可能大相径庭,而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品中也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象,因此鉴赏时不能依据思维定势,脱离具体内容作“贴标签”式的分析,需引导学生着眼作品本身,从其字里行间体味诗人感情的细腻精妙之处。具体方法有:
1抓能体现诗人情感倾向的词语和句子
不少诗人的情感炽烈,表达方式直白。我们可从中直接找到表明情感的词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是决不向权贵低头弯腰的凛然傲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的是杜甫身处破屋,心怀天下的宽广胸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则流露了迁客骚人的颠沛流离之苦。教学中从对这些画龙点睛的句子的分析入手,则能提纲挈领,披文人情,快速切中诗人思想情感的脉络。
当然,也有很多诗表达情感的词句并不如此鲜明易找,我们则必须通过揣摩作品中丰富意蕴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探幽烛微,挖掘其情感内蕴。如白居易《惜牡丹花》,诗中“唯有”和“应”两词就蕴含丰富的情感,十分耐人咀嚼。“唯有”意即“只有”,未明别的花已经开谢,只剩下这难得的两朵,而她们也已衰残,怎么不叫人倍加珍惜!“应”字是对那两支牡丹未来命运的悬想,被“吹尽”,是其必然结果。但诗人是多么不愿看到!一个“应”字,传达了诗人无尽的留恋和牡丹终将衰颓难以挽回的无奈和惆怅。
2抓诗人笔下景物的特点
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麟《诗薮》),“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写诗,大多离不开景物描写,或触景生情,或缘情写景,或寓情于景,景物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诗中之景往往染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鉴赏则可反其道而行,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特征,分析景物所构成的氛围,进而探讨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诗人笔下之景或明媚绚丽,或阴森晦暗,或清丽淡雅,或秾艳鲜亮,或雄浑壮阔,或婉约娟秀,色彩风格各异,无不折射诗人心理状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雄奇壮阔,传达的是苏东坡建功立业的渴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氛围清丽空寂,表达的是听众听完琵琶女演奏后如痴如醉的心理满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基调凄迷哀婉,流露的是离人的依恋、凄恻和伤感。
3抓诗歌常见艺术手法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歌创作必须调用各种艺术手法,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使得诗人感情的表达更加充分强烈,例如,对比,表明是非,可使作者褒贬之情更为鲜明;拟人,将作者情感移诸客观物象,使情感更为外露;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使感情表达更有冲击力,等等。因此从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也更容易准确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感情。除此之外必须注意以下一些超常规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方法。
(1)词义的丰富性。汉字词意丰富,韵味无穷,同一个字,在不同诗人的调遣下,表达的情意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就要求我们鉴赏时不能局限于对其常规意义的理解,而应注意对其特殊意味的体昧和涵咏,从而明辨其所传达的不同感情。比如,“闲”字,常见意义为“悠闲”、“闲适”,表达一种优游自在的轻松心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等句均是。而以下这些“闲”表达的却是相反的心情。“有约不来待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之“闲”,反映
的是诗人约客不来时等待的焦躁、不耐烦:“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之“闲”,是闲得无聊,揭示了荒凉后宫中被长期冷落的宫女此时无所事事中透出的个人辛酸,表达了对她们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冯延巳)之“闲”,是闲得无趣,女主人公百无聊赖,借逗引鸳鸯遣散愁绪,传达出的是惆怅、孤寂、失落等情绪。可见,一个“闲”字,或反映某一瞬间的特定情绪,或反映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包含了多种复杂微妙而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值得我们好好咀嚼,细细辨析。
(2)意象的多义性。诗歌中意象的含义约定俗成,是基本固定的,但同一事物,在诗人笔下可能是不同意象,所寄寓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此时我们如果依据思维定势。不加区分地对号入座,则往往导致对诗人感情的误读。比如“柳”,通常在诗人笔下通常为美好之物,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并非所有诗人笔下之柳都如此可爱,请看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柳,又成了得志便猖狂而又不自量力的小人的象征,形象与常态截然不同。若我们不加辨析,就会对其寄寓的情感做出错误判断,鉴赏时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3)情景关系的不一致性。写景为抒情服务,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方向一致,即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古人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因此有不少诗作情景关系方向不一,我们如果不明了这样一种创作方式,也会对诗人感情基调产生误解。如《诗经,采薇》中典型片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全诗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经历,“杨柳依依”是出征时的情景,杨柳轻柔婀娜,随风翩翩而舞,是乐景,然而此处要表达的却是出征时对家人的依依不舍。对未来生死难卜的命运的担忧,是哀情;而“雨雪霏霏”则是纷纷雪花,漫天飞舞的哀景,却从反面衬托了征人此时身经百战,历经磨难,终于得以回家团圆的喜悦和兴奋。
当然,识别情景关系方向的是否一致,并非易事,我们必须综合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比如,了解写作背景,诗人处境,紧扣关键词语分析体味等等。
(4)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有时一首诗中诗人感情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往往交织着丰富复杂、不断变化、甚至前后矛盾的思想感情,我们必须综合多种因素,分清主次,理出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从而弄清作者真意所在。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鉴赏时必须注意这种变化,并弄清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实际表现的还是少妇的悔和愁。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前四句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诗题和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含“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直接表达了悲凉之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并且总的倾向于悲。可见,诗人此处表达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喜交加之情,我们不能受诗题误导而做出单一理解。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了解思想感情类考题的题型。
2、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知识准备】
一、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寄托了怎样的的情怀?
二、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答题思路:
第一步:确定诗词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词)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诗(词)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归纳:
1、咏史怀古诗
(标题中有“咏怀”、“咏史”、“览古”、“怀古”或古地名等字样)叙述登高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分析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归纳:
(1)吟咏历史、评价人物是非,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2)借古讽今,昔日的繁华鼎盛已经消亡,或讽喻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或抨击时弊,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3)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慨世事变迁,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李白的《越中览古》: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4)借古抒怀,寄寓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和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送别抒怀诗
(标题中“送”“别”或“赠”)在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十年,长至再会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诗人多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之情。情感归纳:
(1)表达惜别之情或相思之意,叙写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如李白的《赠汪伦》(2)表达对友人的劝慰勉励之情,兼及惜别之意。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
(3)以惜别为题,实则写景或抒情(表达远大志向或抱负、天涯漂泊之感、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入蜀》: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4)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热情的鼓励。如辛弃疾的《送廓之秋试》: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3、边塞征戍诗
(标题中“塞”“塞上”“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对边塞征戍诗的鉴赏,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分析其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情感归纳:
(1)描写边塞荒凉悲怆或雄奇壮阔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2)表现战士们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和奋勇杀敌的愿望;报国无门的无奈、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描写战争的残酷,直指统治者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战争罪恶。如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4、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抒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
5、思乡怀人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6、咏物抒怀诗
(标题中“咏”或“题”)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诗人描写某种客观事物,表现其特征,借以抒发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7、爱情怨女诗
爱情怨女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思想感情:(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歌颂真挚的爱情。如秦观的《鹊桥仙》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和家人的思念。如王昌龄的《闺怨》(3)对虚度时光、青春易逝的哀怨,被丈夫冷落、抛弃的哀怨。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4)怨女诗主要通过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类:一是用男女的依恋比喻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弃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8、谈禅说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哲理诗说理形式:(1)借景说理。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即事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四:实战演练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
问: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衣:捣制寒衣 的声音。
①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塞 下 曲 李 益
伏波①惟愿裹尸还,定远②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注】①伏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为抵御北方民族的侵犯,宁肯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而还。②定远:东汉定远侯班超年迈时曾在西域上书皇帝,说“但愿生入玉门关”。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问: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一、概念整合
1、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话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技巧解析
诗歌的思想感情分为七类:离愁别绪、咏史怀古、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咏物诗、感时咏怀、爱情闺怨。
1、离愁别绪
1)概念: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是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4)示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独身漂泊,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苦、落寞、忧愁之情。
2、咏史怀古
1)概念: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2)基本主题:建功立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理性思考。3)表达感情: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 4)示例:《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作者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3、山水田园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诗统称为山水田园诗。
2)基本主题: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山川美景、热爱河山;厌弃官场、品格高洁。
3)表达感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4)示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春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保持人格高尚的志向。
4、边塞战争
1)概念:大都是以描写边塞雄伟奇绝风光和战争,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为主题。2)基本主题: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
3)表达感情:主战思想;反战情绪;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4)示例:《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无声谴责的思想感情。
5、咏物诗
1)概念:通过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理想。即写物就是抒发自己的志向与理想。
2)基本主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3)表达情感: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4)示例:《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6、感时咏怀
1)概念: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2)基本主题:对社会现实和个人际遇,表达个人抱负和感情。3)表达情感:用乐景写乐情,用悲景写悲情;用乐景写悲情,用悲景写乐情。
4)示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含家悲已的感情,感人至深。
7、爱情闺怨
1)概念:以爱情、悼亡、闺怨为主题的诗歌。
2)基本主题: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3)表达情感: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4)示例:《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三、专题讲解 【例题解析】
(2012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卜算子
泊吴江夜见孤雁①(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注:①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既写出乌鹊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
C.“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深夜栖息在蒹葭丛中的困境。
D.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清新委婉的风格。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从“悄无踪”和“但见孤鸿影”可知“乌鹊南飞”是作者的联想
2、(4分)要点:表达了作者在被贬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对前途难卜的忧惧之情。(一点2分)
【拓展读练】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送魏万①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来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4、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
1、(3分)B(虚写,诗人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2、(4分)要点:①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惑,荒度光阴;②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
【真题再现】
(2010年高考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考点追踪与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这一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词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一首诗或词的“灵魂”,所以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考点知识荟萃】: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1.边塞诗(建功报国类)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2.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3 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4 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1).描写自然风光;(2).农村景物;(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5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6 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4)闺中怀人。
写作上:(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7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8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2).描写美人迟暮;(3).寄寓人生感慨。9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二)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大漠——苍凉 落叶——失意、伤感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楼兰 ——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问题(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本词出题人给了两个注释,①中“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和②中“姜夔浪迹江湖,终生不仕”以及姜夔“去拜见范成大”,由这两个信息可知:两人志趣相投,不再做官,归隐江湖,可谓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由此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便知第二小题的答案了:与范成大形成对比,同意则是突出范成大的人格高尚,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同意:还是对比,范成大这样的人怎么能和“趋炎附势的人”的交往呢,所以这样人来一定是“人不到”了,还是突出范成大的无人能及(尤其是趋炎附势的人)的品格,还是在赞美。
顺便说一下第一小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本文的主旨还怕不知第一小题写的景物吗?
参考答案: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结合第一小题的问题所问,即,夜晚、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结合注释信息“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些景象和意象渲染了战争气氛,预示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至于第二问的情怀(思想感情)结合“考点荟萃之诗歌思想内容”便知。
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在,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近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问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完整的答题模板
1.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2.解释诗句(词语),写了什么景、物、事等+3表达了什么情。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诗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③
④
②参考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答案】A 3.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__________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答案】D 4.(2013·潍坊质检)请仔细观看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解释漫画寓意。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回答此题,重点是就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围绕漫画的主题拟题目。拾到钱归还失主是正确的,但是索要酬金是不对的。这里讽刺的主体显然不是失主,而是拾到钱者。
答案:(1)新“拾金不昧”向钱看(2)现今社会中,拾金不昧的意识日趋淡薄,拜金主义盛行,作者借这幅漫画对社会上的这种道德淡漠的现象给予了讽刺和批判。
【情景式默写】: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醉翁亭记》中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7《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关键词:李白诗歌,感情,形象,风格,变化统一
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李白,是一位极擅长表达自己内心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抒情诗人;他特善于从各种各样的事物身上,体会到不同的印象,并异常敏锐地捕捉住由此而在内心涌现的瞬息万变、复杂纷沓的感情瞬间,给它以外在的具象的表现。在许多抒情诗里,他也能通过奇妙的独特的合理想象,使自己汹涌如潮的感情波澜,得到集中的形象化的诗意创造。这样,激荡的感情因素和形象化的想象成分的交融与合流,就使他的诗真正收到了化静为动,化美为媚,抽象转为具体,疏远成为亲近的动人艺术效果。诗人创作的鲜明个性色彩,也就在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凸显了出来。
在读《李太白全集》时,我曾随手记下了许多这类饶有意趣的诗句。比如,他写山,那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他笔下的风,又是: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秋夕旅怀》)甚至天空中的白云,也是: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题深情树寄象公》)
无论是山啊,风啊,云啊,……等等自然界习见事物,经过诗人感情和想象的熔铸,面目以非,它们都充满性灵,具有生命,成为一些与诗人的特殊思想感受直接沟通的动人形象。
如果我们从这些个性化的形象表现里,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诗人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在感情上的关联,同样受着具体社会条件所制约、所决定的。于是贯穿于这些形象之间,就出现了一条统一的思想线索,即在唐代那种特定的社会境遇下, 诗人精神深处的无尽的孤独与寂寞。相思、离愁、年华凋零的予感,真挚友情的企慕和渴求……就构成了他思想生活中,有才不得伸,有志不得展的某些特具的独特感受,出现在这些诗里,它们就依托和凭借于各式各样的具体事物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在诗人想象中所呈现的人格化了的关系表现了出来。因此,读着李白的诗,使人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李白能够去利用、去摄取、去创造千种百样、甚至是世间存在的任何事物, 驱遣于自己的笔下;但只有当它们与诗人的独特生活感受和激情发生共鸣的时候,他才去写它,表现它,对它倾注一股赤子般的热情。因此,各种具体事物在李白的诗中,才有可能放射出色彩缤纷、耀眼夺目的形象光彩。这也可以说是李白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此同时,在别的一些抒情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白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另一特点:随着诗人不同生活感受的复杂变化和想象的高翔,丰富多彩的诗的激情,往往又汇总于同一种事物的形象上,使它更集中、更丰沛起来。在思想上,使其达到更典型化,而在艺术上,又使它成为构思的“重音”,主观抒情的渊薮。
值得注意的是,在概括各方面不同生活感受和内在激情时,李白常常把想象附丽于“月”这个具体形象上;但在许多诗里,“月”所蕴蓄的思想寓意、感情和艺术风貌,又显现出多么纷繁的差异!《月下独酌》中的“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就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月”不同。那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前者,集中表现出诗人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社会里孤独、寂寞之感,但有不甘心沉沦的复杂矛盾心境。“月”作为性格化了的可感形象,在对比中更加重地显示出诗人这种心境与感触;而后者,“月”又巧妙的成为与朋友的深挚友谊和因其左迁而牵扯起来的心灵上难分难舍的感情寄托:“愁心”不绝如缕,“明月”夜夜照临,此刻将愁心寄予明月,在精神上或想象里,就永远消弭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从而变得更不会分离了。多奇妙的构思,多俊秀的想象,又是多形象的思想概括!但在《秋浦歌》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明月,又转化成大自然美的一部分,渲染出天晴、水静、鲜花芳香、酒船喧腾的夜的动人氛围。至于其他,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城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等等,诗中的“月”都莫不情态万状,变化多端,各自不同的体现出诗人特定精神状态的某些方面来。总之,“月”所凝聚的诗人的多样化的思想概括,实质上是植根于诗人在生活中的各种认识、体验和独特创作构思的土壤上,再加以浪漫主义激情与想象的灌溉,才开放出瑰丽、灿烂、摇曳多彩的形象花朵。
1.身世之感。①抒写怀才不遇,感发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借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②表达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寄寓了作者的羁旅之愁。③叙说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如骆宾王《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心境。④抒写个人际遇、宣泄伤时伤乱之情。如贾岛《题李凝幽居》“草径入荒园”的寂寥与冷寂,“鸟宿池边树”的空寂和“僧敲月下门”的静寂,无不寄托了作者对品行高洁的隐士的倾慕。
2.披沥报国之志、忠君之诚,体察君国之忧的忧患风骨。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就抒写了作者伤怀国事、思念家人而不得见的英雄末路之悲。
3.倾诉怀古之情,“黍离之悲”。作者往往借咏史述怀,寄寓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4.表现恋友之情、惜别之意。这类诗作均以歌咏亲情、友情、爱情为主。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等。
5.表达羁旅之思,客心之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作者借“秋风”意象,寄托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例题]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殿前欢·吊屈原
[元]贯云石
楚怀王,忠臣跳入汩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以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讲评]从字面上看,是对屈原的埋怨,骨子里,却是对那王朝的不信任。初一读,只觉那末一句写得尤其伤心愤世,入木三分;细一品,又觉得头一句写得更为精彩,劈头一声断喝:“楚怀王,忠臣跳入汩罗江。”有多少幽怨激愤在心头!
[赏析] 千百年来,人们敬仰屈原的爱国精神,以各种方式纪念战国时代这位伟大的诗人。而元朝散曲家贯云石,却以一曲《吊屈原》向人们展示了他的一种“新思维”。作者冷峭奇诡,狂放不羁。祭吊古人,走了与众不同的思路,让后来凭吊屈原者只好搁笔。
作者的观点态度,即古代诗歌的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的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一般而言,诗文的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表达,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先写景后抒情,语言直白畅达,对秋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观点态度很鲜明。这类诗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的鉴赏处于同一能力层面,有了正确的鉴赏,也就有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准确评价。
二是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表达也有两种方式: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对眼前“残阳”、“露”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九月初三夜”的喜悦之情。诗人当时外调离京,脱离官场的排挤倾轧,不由觉得一身轻松。其观点态度已渗透在对自然之景的描写之中了。②侧身诗外,暗寄褒贬。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中,作者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并不同一,诗人侧身诗外,将其褒贬之情暗寄于“妾”这一形象上。由于这个独立的、富有个性的形象的存在,作者情感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就一致了。诗人通过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思妇”的相思之苦,巧妙地借思妇的形象婉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
张可久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①,清廉贬入睡馄饨②。葫芦提③倒稳!
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②睡馄饨: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小令辛辣地讽刺了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世俗风气的腐败,指出贪财乃是世风腐败的根源。作者痛恨丑恶的世风,不甘同流合污,只求独善其身。
[讲评]张可久叹世,是感叹世人在钱的面前所暴露的种种丑态。不重人情而以钱为亲,已令人慨叹;且又以文章为名而汲汲金钱,那就完全沦为钱的奴仆而丧失读书人“无恒产而有恒心”的本色了。更有甚者,不仅自己贪钱敛财,反而嘲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廉者,这就更使清廉者寒心了!作者揭露这种黑白颠倒的世情丑态,不愿随波逐流,却又无力回天,只能借助酒葫芦佯装糊涂,这样似乎还能求得所谓的安稳。
这既是愤世嫉俗之言,也是消极反抗的表示。在元代许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现。曲中的形象比喻和通俗语言,体现了张可久曲词的清丽、通俗的风格。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推荐阅读:
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07-08
把握诗歌情感11-10
浅谈诗歌的意境引导与把握06-26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06-18
诗歌题材和思想感情09-21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10-26
课堂练习的把握07-05
准确把握的意思07-20
把握时机的名言12-25
把握人生机会的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