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经验交流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 篇1

【篇一】

时下进入冬季农闲,忙了一年的村民本可以借此休养一阵子。然而,在xx县xx的xx康养乡村振兴示范带工地上,村民们挖土的挖土,砌墙的砌墙,一片忙碌景象,农闲反而变得更忙了。在现场管理的副乡长翁欣程介绍说,2020年以来,xx乡以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为重点,凝聚起共谋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建成一批批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村民认同的乡村振兴项目。

坚持文化为魂

以点带面唱响乡村振兴主题歌

以挖掘孝亲xx文化为着力点,xx乡投入2160万元,完成“一街、一网、一公园”、两大节点、三大入城口等十大项目建设,打造景观节点30处,建成全市首个xx文化主题的“百岁流芳”公园,率全县之先设计发布xx乡旅游形象LOGO,通过省级验收并荣获全省小城镇样板乡镇称号,实现村庄换新颜、邻里促和谐。建成三门垟村和新梨村文化礼堂并投入使用,完成洲路村和三星村文化礼堂改造提升工程,西溪村文化礼堂建设全力推进,成功创成李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AAA级景区村庄,顺利创成三门垟AA级景区村庄和洲路、梧桐垟村A级景区村庄。

投资近500万元建设“青山秀水、田园人家、乡风文明”的最美乡愁村,三门村樱花观光旅游配套、“古树·常青”文化主题公园改造提升、垟心古建筑古道改造提升等工程施工全面推进。同时,投资近800万元的百亩彩色稻田、仙境桃园等云海漫道田园综合体以及xx孝亲文化文化体验项目陆续完工,打造出最具乡愁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努力造就“一个农业基地就是一个旅游景点、一座乡村民居就是一道怀旧风景、一道农家土菜就是一份乡愁回忆”乡村感官。

坚持发展为要

以农促兴,奏好乡村振兴交响乐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进全省优秀归侨企业家创办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养殖鹧鸪企业——xx永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长三角鹧鸪特色康养园项目为突破口,实施鹧鸪养殖基地提升,建设鹧鸪宴体验馆(养生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并与xx大学农技推广中心、xx大学科技特派员服务xx团队进行项目研究合作,成功获评省级科技型企业,成为xx农业品牌中的“金名片”。

同时,将农业种植能手吸纳进村级组织队伍,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培育青椒种植基地、杨梅采摘基地、蜂蜜生态农业观光园等6家农业基地,开办特色民宿5家、精品农家乐2家,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29户。xx乡做强土地生财文章,被列入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乡镇,未来3年可为全县争取旱改水、垦造水田指标300亩,建设用地复垦指标40亩。

坚持服务至上

以民为本,谱写乡村振兴进行曲

结合百日攻坚工作,xx乡以7+黑的攻坚态势,全力推进“一路一带一园”项目建设,政府投资翻开新篇章。“一路”即大干交通:投资4056万元的xx至漈克公路正在全面建设中,建成后将结束xx无等级公路时代,实现全县乡镇等级公路全覆盖。“一带”即乡村振兴示范带:投资1500万元,建设田园综合项目3个、旅游综合项目4个、特色项目3个,通过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让美丽乡村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各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一园”即公办幼儿园:总投资1863万元,现已完成主体建设,预计明年秋季开学,建成后将实现xx乡公办幼儿园“零”的突破。同时,以“两最”创建工作为着力点,重拳出击整治“脏乱差”,改造提升农村公厕16座,新建改建污水管网2.3公里,创成省级卫生村1个,顺利通过市级、省级卫生乡镇的连创验收,三门垟村荣获2020上半年全县“最干净行政村”称号、李垟村荣获2020第三季度全县“最干净行政村”称号。

xx乡党委书记xx介绍,如今,xx乡上下营造出你追我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乡村振兴项目在xx大放异彩。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实干的xx人必将持续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精品最强音。

【篇二】

近年来,xx省xx市坚持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打造了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智力、土地、技术、产业汇聚的“聚能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源,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聚焦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xx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把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摆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去谋划、去推动,形成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良好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不断加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体质机制改革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引进各类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集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大力培养农村“当家人”、培养村级电商“领头人”等7项具体举措,切实创优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各地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对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财政投入,近年来乡村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持续增加,仅扶持“一村多”学员回乡创业,市财政就统筹扶持资金3000万元。支持帮助农业科研人才争取科技项目资金2200多万元,落实科研团队研发费用优惠政策7亿元,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近亿元。

聚焦人才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xx市以柔性招才引才为抓手,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补足乡村人才紧缺短板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一是强化院士专家产业支撑发展作用。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布局和乡村人才需求情况,坚持高端引领,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71家,先后与以钟志华为代表的10名院士,及近百名专家教授签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合作项目320余项,开发新产品140余个,获授权专利126项,破解技术难题520余项。打造了竹山县巴山食品、房县九方魔芋、xx市金陂水产等十多个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区,其中武当动物药业院士工作站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带动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开展人才共建致力乡村建设。充分借助东风公司和省内外高校人才资源发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市企共建”“校企共建”“校县共建”等人才工作合作,探索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引才借智为目的”的引才模式。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xx工业大学、武汉市教育局等与竹山、房县、郧西等建立了人才共建项目。驻市高校和东风公司共建研发平台为县乡培训主导产业所需各类人才4700余人次。实施农业领军人才产业团队扶持计划。为弥补乡村领军人才不足,全市整合各类农业专家及农业领军人才资源,组建茶叶、特色粮油、中药材、食用菌等7个专家服务团队,制订专家服务团队分片服务、包村联系、巡回指导制度,帮助贫困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及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服务,下基层开展专场服务200多次。实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领军人才评选,分三批次共遴选出特色基地21个、领军人才50名,通过示范基地和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动,全市近20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聚焦本土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发掘内生动力。xx市各级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培育用好本土人才,为新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动力。一是全面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乡土培育计划。为解决本土村才队伍存量小、整体素质偏低,乡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从2015年起创新实施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1000名有知识、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大学生,并出台了“一村多”学员回乡创业扶持意见,促进学员主动回乡干事创业、传播先进技术、兴办致富产业。目前,全市共招录“一村多”学员三批次660人,其中党员323名,村干部258人,创业人员124人,培养了一批助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农村优秀人才。深入推进基层人才“百人计划”。结合乡村现有人才资源实际,创新提出实施基层人才“百人计划”,打通乡村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思路,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细胞。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乡村教育、乡村卫生计生等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每年重点面向全市基层学校特别是偏远乡村学校选拔200名教师开展非脱产学习,通过轮岗交流、“联校协作发展”交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交流教师人才13000余人次;采取“县乡审核、免费培养、认定学历、回村服务”订单培养的模式,培养基层全科医生280多名、基层村医720名,打造了一支留得下、用得上的乡村教育、卫计人才队伍。推进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00余人次。大力开展贫困村实用人才培训,依托汉江生态经济带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各县市区农广校,集中培训500人次、送教下乡1500人次,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常发杰、张瑞等11人获得国家、省级“最美农技员”称号。

聚焦人才引才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动能。xx市不断畅通引才渠道、创新聚才模式,通过搭建各类引才平台,让更多的社会人才加入乡村振兴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扎实推进“我选xx·圆梦车城”计划。各地依托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搭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吸引更多省内外优秀大学生来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实习实训、就业创业。近年来,全市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84个,累计接纳大学生就业创业6300人。大力实施农村电商扶贫工程。发展农村电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乡镇电商综合服务站和物流网点、村级电商服务点“三级服务平台”为契机,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多次举办“互联网+”论坛、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电商就业等培训,培育了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农民”,受益5万余人次,为全市4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培养了2名以上电子商务实用人才,推动各地尤其是贫困村利用淘宝·特色中国·xx馆、京东·xx特产馆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的网络营销渠道优势推销优势产业、名优特产品,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搭建能人回归创业平台。针对乡村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增收困难等突出问题,xx各地积极牵线搭台,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的能人返乡创办实业、带领致富、参与治理,涌现出了一批成功典型。郧西籍县能人兰祥军返乡投资8000万元建厂,并以商招商,引来24.5亿元投资;竹溪县能人杨克松回乡在蒋家堰镇、天宝镇开办两个鞋业工厂,吸引300余人就业;郧阳区能人周伟投资15.6亿元,返乡建设子胥湖生态新区,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房县90后能人曾鹏,放弃浙江高薪工作,回房县化龙堰镇作峪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700多人决战脱贫攻坚。近年来,已有4000多名能人返乡发展、反哺家乡建设,有500多名能人在农村担任村干部。

【篇三】

村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对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近来,xxxx河店镇抓实“头雁工程”,切实发挥“头雁效应”,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做好“头雁”选拔

村党支部书记是村里的领头雁,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是实施“头雁工程”,发挥“头雁效应”的关键环节。河店镇在村“两委”换届过程中高度重视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一是明确选拔标准。严格把握好“三好三强”标准,注重选拔政治素质好、遵纪尚德好、群众口碑好、担当精神强、带富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员担任村支部书记。二是拓宽选人渠道。一方面重点从本村现任“两委”成员、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人员、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中掌握一批人选,逐人落实培养教育措施,适时选拔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另一方面,注重“外引”人才。与驻外流动党组织等建立对接联络机制,对在外农村优秀人才特别是党员情况,定期分析研判,吸引他们返乡创业,跟进培养,条件成熟的,适时选拔进入村“两委”班子或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加强村党组织书记考核,严格“头雁”管理

河店镇严格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严格加强“头雁”管理。一是坚持“凡进必审”原则,在换届选举和个别调整过程中,认真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任职资格县乡联审制度,结合县乡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审查,严格把好人选的政治关、能力关、法纪关、廉洁关、口碑关,从源头上防止“带病”上岗和任内不作为、乱作为。二是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日常考核。河店镇制定《河店镇农村党支部书记考核计分办法》,对农村支部书记实行千分制考核,从基层党建工作、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工作、其他工作、镇安排的其他重点工作、亮点工作等几个方面系统进行系统考核。每月进行考核,年底进行通算。村支部书记考核结果与绩效补贴挂钩,按千分制考核评定一二三类等次,按照等次发放补贴报酬。

建立后备干部人才队伍,做好“头雁”储备

为全面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解决村干部队伍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河店镇严格选拔、严格培养和管理、严格使用,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一是严格选拔。河店镇要求各基层党支部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后备干部的选拔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既提高门槛,又拓宽视野。严格按照“两推一选”的方式进行公开选拔,按照每个村两委职数,确定后备干部,建立镇后备干部队伍台帐;二是严格培养和管理。河店镇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通过集中培训和以工代训的方式,定期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培训。同时,村级后备干部优先参与县内或镇内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村级后备干部,可以跟班见习,开展“压担子”历练,参与村内事务管理。对于村级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培养机制,每半年考核一次,详细了解思想动态和参加村务情况,进行优胜劣汰。三是严格使用。河店镇严格村级后备干部的使用,对于达到后备干部要求的,实行跟班见习,开展“压担子”历练,在实践中历练、培养后备干部。对于表现优秀,获得群众认可的后备干部,在两委换届时,可通过合法程序将后备干部选进村“两委”班子。

“头雁工程”的实施对于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店镇将以“头雁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切实发挥“头雁效应”,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力,实现乡村振兴。

【篇四】

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市,精准扶贫伊始,xx省xx市就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从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选育管用链条入手,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多措并举建强后备军,为高质量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蓄了充足力量。

坚持“三步走”发掘,多渠道选人。一是压实责任定目标。市委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和责任清单,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年初抓党建公开承诺和基层党建考核重要内容,明确市、乡、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领导以及第一书记责任,要求每个村常态储备1-2名后备干部、1名村书记后备人选,建立后备干部库进行跟踪培养。市委组织部每半年对各地后备干部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滞后的进行约谈提醒。二是拓宽渠道选人才。市镇村三级干部结合“足印农家·户户走到”活动,摸清辖区内的优秀青年底数,重点盯住产业带头人、能人大户、复转军人、回乡青年、外出优秀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采取一对一联系、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巧打感情牌、事业牌、政策牌,通过主动联、热情引、真情留,动员优秀青年到村工作。仅2018年春节期间,全市召开返乡人士座谈会168场次,覆盖3700余人次,128人进入村后备干部意向人选范围。三是严把标准明底线。后备干部选拔坚持政治标准,注重考察思想政治素质、致富带富能力,并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评价。坚守红色底线,征求纪检、政法、信访、群团组织等部门意见,坚决把政治觉悟不高、违反法律法规、涉黑涉恶等人员挡在门外。截至2018年换届前,全市建立了484人的村“两委”后备干部库,其中,能人大户89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员16人、复转军人43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52人、外出优秀务工经商人员107人。

坚持“三突出”历练,多举措培养。一是岗前培训突出增“学识”。乡镇每年结合村“两委”干部培训及党员轮训,分期分批对后备干部进行不少于7天的全覆盖集训。镇村支持后备干部通过“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提升学历,保障每年4个月的脱产学习时间,近年来市财政累计为96名村级后备干部减免“一村多名大学生”培训学费60余万元。二是结对帮带突出长“见识”。建立乡镇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书记结对帮带村后备干部制度,确保每名后备干部都有帮带责任人,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谈心谈话,通过“传、帮、带”给他们教方法、指路子,尽快熟悉并掌握农村工作方法。三是实践锻炼突出练“胆识”。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设岗定责”和承诺践诺制度,设立政策宣传、矛盾化解、村庄整治、产业发展等实践岗位,引导后备干部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村级事务。同时为后备干部搭建创业平台,支持后备干部带头创新创业,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帮扶和倾斜。

坚持“三层级”联动,多举措管好。一是村级层面管具体。逐村建立村后备干部工作台账,“一人一档”动态记录培养和管理情况。组织后备干部参加或列席组织生活会、支部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和村级相关会议。后备干部每年向村“两委”汇报履职情况,由结对帮带人点评,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测评,及时掌握后备干部的群众“公认度”。二是乡镇层面抓统筹。乡镇党委把后备干部纳入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考虑,统筹抓好培训学习、选拔使用、创业扶持。对后备干部缺乏的村,在镇内进行统筹,打破村域限制,探索跨村选拔交流模式。三是市级层面强保障。市委组织部加强对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将发展党员指标向后备干部培养较好的镇村倾斜,对综合素质好、群众公认度高的后备干部优先发展入党,村班子出现空缺时优先推荐进入村“两委”班子。出台政策允许用村集体经济收入补助后备干部工作待遇。2019年起,市财政比照村副职干部报酬标准,按照每村1人的原则,每年统筹407万元解决194个村“两委”后备干部工作报酬。

坚持“三维度”使用,多方位激活。一是动态调整腾位子。建立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动态调整机制,对违纪违规、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等情形的村干部,通过撤销职务、责令辞职等方式,为后备干部腾出职位,2015年以来,全市共调整村“两委”干部419人,一批表现优秀、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被补入空缺职位。二是提供岗位搭台子。建立后备干部内挂村级职务、上挂乡镇站所的“双挂”制度,安排后备干部担任书记或主任助理、村民小组长、扶贫信息员、党建资料员、综治网格员等职务,选择有潜质的后备干部到乡镇站所挂职锻炼,鼓励他们在岗位上大胆去干,不断提升能力。三是集中换届压担子。在2018年村“两委”换届时,要求每村有1名35岁以下年青干部、1名大专以上学历干部,村书记调整面达到40%。对经过实践锻炼,考核优秀的后备干部,大胆推荐选用,341名后备干部进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其中4人当选为村书记,实现了每村1名35岁以下年青干部、1名大专以上学历干部的目标,村干部队伍结构和素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篇五】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近日,xx甘孜州委常委、组织部长xx到xx市时济乡若吉村调研乡村振兴。在听取了xx市市乡两级工作介绍后,xx提出要突出党建引领主体地位,为推动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村级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建强农牧区村级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xx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要突出政治建设,党支部只有始终坚持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才能把住支部建设的根和魂,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党支部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要将政治建设与具体工作相结合,村党支部要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大局谋划和推进工作,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要深入落实支部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软乡弱村集中整顿,注重将村级组织标准化建设作为“治弱”的有效举措,真正让基层组织强起来硬起来。要打好“选配、培养、帮带、管理、激励”组合拳,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农牧区党员队伍是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加强农牧区党员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队伍基础。xx指出,基层党员队伍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强化政治担当,是对党员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个党员的基本职责。要严格落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示范带动群众的工作机制,xx探索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三联”工作机制要继续坚持,并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工作经验,不断激发农牧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组织推动乡村振兴。要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重点从“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的党内组织生活抓起,确保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要求落到实处,筑牢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根基,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 篇2

一、美国送教下乡运动的成功经验

“送教下乡”( Agricultural Extension) ,是对19世纪末20 世纪初盛行于美国的,将源自城镇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农务技法普及广大乡村的各类活动的统称。送教下乡的两大主要形式是农民讲习会( Farmers’Institute) 与农业科技示范田( Demonstration Farm) ,其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孕育”出现代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

送教下乡运动发端于1863 年马萨诸塞州农务委员会在冬季农闲时节举办的农民讲习会。在当时的美国,城市政治、教育等各界机构与乡村农民之间虽有所交流,但并无系统沟通渠道。深入乡村开展集会讲座的农民讲习会活动堪称创新之举。此后数十年间,在各州农务委员会和农学院校的大力推动下,农民讲习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美各地。农民讲习会的最大优长在于以农民为本,形式上适应农民生活习惯,内容上贴合农民务农需求。然而,用是否以农民为本作为核心标准加以衡量,这一送教下乡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培训时间较短( 一般两到三天) ,效果不够显著; 施讲内容较为抽象,农民不易将所学充分应用于实践等等。有鉴于此,有美国送教下乡之父之称的希曼·纳普提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手实践方为最佳”的农业科技示范田思路,即租种普通农户农田,帮助农民用先进的理念与技法进行耕种和管理,吸引当地农民参观学习,使之亲身感受现代农业之成果,并以此为基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务技能。自1902 年起,希曼·纳普受联邦农业部委任在南部诸州专事示范田推广。从1906 年开始,这一新兴送教下乡形式又在全美范围推广。在上述两种送教下乡主要模式的推进过程中,以农民为本的创新实践接连不断: 学历教育与农务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农学中学; 农学院校教学、科研、送教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主义转型、面向广大乡村少年儿童的农技俱乐部( 如养猪俱乐部、西红柿俱乐部等) ; 传授农家妇女烹饪、裁织、园艺、理财技能的家政讲习会与示范课。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正是在以农民为本的送教下乡运动持续创新过程中,美国的现代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才得以“脱胎而出”。

2. 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与联群通力是送教下乡运动得以兴起的有力保障

《美国农业教育发展史1785 - 1925》一书提出,送教下乡活动之所以能渐成运动之势,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与联群通力至关重要。在当时的美国,送教下乡的主干力量有联邦农业部、主管各州农业事务的农务委员会( 或称农务部) 、农学院校及农科实验站系统、农民组织等四大部分。以此为轴心,加之其他各界力量的全力支持,送教下乡运动才得以蓬勃兴起。在农民讲习会方面,从19世纪70 年代起,通过集会讲座,向在乡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与农务技能的农民讲习会获得各界认可,各州政府均划拨专款加以资助。在农务委员会与农学院校及农科实验站系统的通力协作下,到1910 年,全美各州均建立了农民讲习会机制( 仅在1880 - 1890 十年间就有26 个州相继建立相关机制) ,并组建由农学院校教师、农科实验站工作人员、政府官员等多元主体组成的讲习师团队。在农业科技示范田方面,19 世纪后期,希曼·纳普的示范田模式就获得农业部的关注和认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南方遭遇象鼻虫之灾。农业部把握时机,任命希曼·纳普为农业科技推广专员,利用治灾款助其在南方各州进行示范田推广。待示范田模式在南方发展成熟后,农业部又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旗下的大众教育委员会联手将其在全国范围推广。在农业部,示范田推广活动的官方称谓是“协作型农民示范田工程”,这是因为希曼·纳普在南方的示范田建设得到各州各地上至州政府及农务委员会、中至农学院校和农科实验站以及工商、金融各界机构、下至村镇农民社团的鼎力支持,就连很多报业公司也全力以赴,为其印制数以万计的培训资料。正是在此基础上,希曼·纳普才在南方建立起送教下乡运动中最具创新精神的送教下乡办事员( 受雇于联邦农业部,负责特定区域的农民培训事务) 机制,并在全美推广。

3. 送教下乡活动的持久、深入、全面开展成为美国农民向新职业群体转型的“首堂启蒙课”

社会各界的联群通力以及相关机制的成功构建使得送教下乡活动在各州各地得以持久开展。很多农学院校的农民讲习会由最初一年两场发展到数十场。仅在1914 年,全美共举办讲习会8861场,参与农民300 万人。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受益一直是送教下乡工作者们的共同追求。为此,一些州的农民讲习会组织者一方面发动参会农民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将优秀务农农民( 农场主) 引入讲习师队伍; 为深入乡村开展工作,搭载送教下乡工作者和培训资料的讲习会马车、送教下乡专列( 在19 世纪兴起的铁路运输系统也积极投入送教下乡) 成为当时美国乡村的一大景观。农民讲习会与示范田的讲授内容十分全面,涵盖了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营销、农庄经营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围绕乡村生活质量之改善,家政、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内容也融入其中。与此同时,诸如谷物俱乐部、西红柿俱乐部、养猪俱乐部等一系列儿童农艺俱乐部活动也成为送教下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送教下乡运动堪称美国农民向新时代迈进的“首堂启蒙课”,广大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和农务技能的“向学之心”终得改观。送教下乡运动之前,“纸上务农( Book Farming) ”是广大乡村地区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鄙薄排斥的代名词。而经过各地送教下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美国农民阶层的“向学之心”终得确立( 送教下乡工作的持久开展同时也使农学院校以及中学农学课程的学习者数量大幅增加) ; 通过送教下乡运动,农科知识、务农技法、农耕机械、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体系要素得以切实融入美国乡村农民的务农生涯之中; 全美各州蓬勃兴起的乡村儿童农技俱乐部唤起广大农家子弟的务农热情; 家政、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一系列送教举措则使乡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二、美国送教下乡运动成功经验的启示

1. 以“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为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基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成败。美国送教下乡运动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农民群体“转型升级”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持久、深入、全面的社会运动中实现的。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从四个方面着眼: 推进在乡农民的群体进步; 培育农学院校学生成为新生代农民; 以农学教育激发农村青少年务农意愿; 提升农村生活质量。而这四大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脚踏实地、服务三农之精神在广大农村开展一场“深入乡村、重塑农民”社会工程。具体说,此工程之兴需从四方面推进: 其一,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开展未来农民培育主题大讨论,激发社会各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参与热情,使“深入乡村、重塑农民”成为“新四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与社会共识。其二,教育部与农业部通力协作,一方面对全国范围内由农广校系统、农技推广系统、涉农职业院校等主体实施的各类“送教下乡”活动深入调研; 另一方面组织政府部门、教育及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为“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构建大战略,绘制路线图。其三,教育部与农业联手促兴“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将正在进行的“送教下乡”活动做大做强,将典型模式加以推广; 推出一系列以“深入乡村、重塑农民”为主题的大型创新项目,如动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下乡实践,探索职业农民培养创新模式。其四,相关政府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切实增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送教下乡”的广度与力度。而所有项目主体也应积极探索建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2. 以不拘一格、全面创新为要旨开展“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

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是美国送教下乡运动的最主要成功经验。我国“重塑农民”工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远超于此,因此,更需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以紧密贴合农民现实需求、充分考虑未来农业产业技能诉求为宗旨,全面创新。具体说来,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各领域所需创新举措有很多。在制定和实行在乡农民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资助政策方面,国家财政对学生的资助一直局限于无固定收入人员。农民“学生”虽然有一定生产收入,但总体仍属社会弱势群体,所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为补偿性的高中阶段教育,有关行政部门应依此推行农民“学生”的国家专项财政资助政策; 在农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将农业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创新,例如,建构以未来农业产业应用型综合技能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实行深入乡村、寓学于农的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在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融入农务实践元素等等;在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我国制造业等行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已渐趋成熟。技能大师工作室、受邀与国家领导人同赴北戴河疗养等是国家层面给予高技能人才的极高礼遇。相关机制可在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复制”。总而言之,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堪称“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有效推进的原动力所在。

3.“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的最重要“成果”当属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在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送教下乡运动的最重要贡献当属“孕育”现代农民培育体系。我国“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的最重要成果也应是与未来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创新举措可谓层出不穷: 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倡导下,发展成熟的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学校办到农户门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的河北省“送教下乡”农村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之兴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做到“实际、实用、实效”为唯一衡量标准,将那些能够切实提升务农农民、农学院校学生应用型综合技能的创新举措做大做强,并将其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促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先争优”风潮。在此过程中,包括教育、农业等相关行政部门、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应通力协作,在“重塑农民”工程成功经验和既有成果基础上着手建构新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与国务院应正式启动酝酿已久的《农民职业教育法》立法程序,争取早日出台,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奠定制度之基。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全过程的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历时数十年的送教下乡运动堪称美国农民向新型职业群体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进程顺利前行的成功基石,其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成功经验颇有启示意义。我国应以此为鉴,全力振兴“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为农业现代化全面迈进夯实根基。

借鉴国外经验实施产业振兴计划 篇3

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随着金融危机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逐渐感到压力,中国政府快速反应,及时改变经济运行结构,启动扩大内需、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具体分派到各个行业就变成产业振兴的范畴。

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09年11月23日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水电、核能、生物质能)、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育种、新医药、信息产业。

二、发达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计划的相关经验

如何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欧美日等国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一)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信息高速公路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即通过通信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等组成的体系为用户随时提供信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得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且进一步带动美国高技术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

(二)日本的“产业振兴计划”

日本的产业振兴计划以产业和企业为对象,以实现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结构目标,以发展重点产业为中心而展开,以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力为宗旨。

1、经济恢复期(1945年—1959年):日本物资匮乏,通胀严重,唯有煤炭资源可以开发的情况下,日本采取了“倾斜生產”的方式,就是集中生产煤炭,将生产出来的煤炭用于生产钢铁,生产出来的钢铁又投入到煤矿业。以重新钢、煤两项基础产业为突破口来带动经济复苏。

2、产业振兴期(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为实现经济自立的目标采取了产业合理化政策,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式提高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重点是煤炭、话费、造船、钢铁、煤炭等基础产业。

3、经济高速增长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年代初):这段时期是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通过企业合并、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4、石油危机以后的时期:此阶段产业政策的内容扩大到了信息、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及关系环境、民生、地区开发等社会事业领域,产业政策从“硬”政策(对特定产业提供补助、优惠税收、低息贷款等)逐步转变为“软”政策(向社会发布经济展望、提供信息引导企业等)。

(三)芬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芬兰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50年代,芬兰把重点放在造纸业及造纸机械产业。芬兰主要依托于技术创新来推动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使现代造纸技术及机械制造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芬兰在全球造纸自动化和技术创新领域扮演领导角色。

2、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芬兰推动现代造船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芬兰的经济发展和产品出口依赖于海运,这就决定了发展现代造船业及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其工业化的优先选择。

3、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芬兰加快了推动现代化电信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工业的投资开始在国民经济中下降,电信服务业投资迅速上升,使得芬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推进电信技术创新的国家之一。

4、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实现了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业的跨越。

5、进入21世纪后,芬兰确立了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目标,使得芬兰在清洁工艺、能源效率、废物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三、我国推进新兴产业建设政策建议

根据美日欧的先进经验,中国在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应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法律强制、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鼓励等多种方法和措施创造适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的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因此基础较为雄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科技创新方面“拿来主义”作风严重、产业布局雷同、低水平建设较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体制、市场、政策的综合设计,注重自主创新,加强中国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等方式。

(一)国家层面战略部署,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管理和监督体制

1、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支持决定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政策支持应该关注研发和产业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促进各地协调发展。政府要有超前的战略思维,抓紧编制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看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2、完善相关管理和监督体制,确保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掌握核心技术,重视主流技术的升级。新兴产业内在动力在于知识、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激励与扶持政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是新兴产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二)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在掌握技术的领域发展新兴产业

1、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在掌握技术的领域发展新兴产业。利用边缘市场逐步升级,既要防止过于支持地段市场,又要防止技术标准定的过高。

2、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立足国内外资源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

(三)优化产业结构

1、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研究成果转化。鼓励、引导人才流动,指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科研,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引进智力和成果。

2、通过产业补贴和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新兴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利用政府网站开展信息服务,建立技术服务系统,完善技术交易手段,加快建立技术中介经营体系,推动创新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 篇4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这是在充分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后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大好局面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人才聚则事业兴,事业兴则国家强。要坚持“派强用好”与“严管厚爱”双管齐下,用好人才这张“王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早日照进现实。

打好人才“选拔牌”,任人唯贤“尺度”清。干部人才队伍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要把好“三关”,把真正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把好“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党性纯洁、信念坚定、明辨是非的干部选出来;把好“能力关”,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地域实际,对队伍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发挥人才最大效能;把好“作风关”,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持之以恒端正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打好人才“管理牌”,责权明确“戒尺”严。驻派干部不仅需要在改善农村产业布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上专研发力,也要成为基层党建的带头人,使基层工作不断在党的指引下实现突破、开创新局。同时,驻派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需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共谋乡村发展。此外,要严格考勤、请销假、工作汇报等要求,明确请示报批流程,让纪律成为规范言行、强化担当的有力手段。

助力乡村振兴典型经验特色亮点 篇5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强组织、建队伍、壮产业,夯实发展根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选育用管调”培养新机制,建设素质过硬“领头雁”队伍。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健全“选育用管调”全链条培养机制,按照公开考聘一批、培养使用一批、调整退出一批的原则,从本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各类人才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今年,党组织书记换届后,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岁、大专文化以上学历较上届提升*个百分点,年龄学历全面实现“一降一升”。

通过实施“头雁培育”工程,抽调政治、能力较强的优秀干部到乡镇学习锻炼,提升村(社区)干部的履职能力。用管理干部的思维和标准培育村(社区)干部,实行中期考核、岗位目标管理、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动态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吸引*名优秀农民工到村任职,培育*名后备干部、*名农民技术员和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了一批规模较大、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人才队伍。建立“合作社+”发展新思路,铺就强村富民“幸福路”

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载体,建立“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立财金互动惠农机制,整合*万元风险补偿基金,降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近年来,全县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余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家,其中超过*家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创建国家级示范社*个、省级示范社*个、省级示范场*家、市级示范场*家,吸引*万户群众参与合作社,入社率达*,村级覆盖率达*。

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织密基层治理“连心网”。把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纳入全县“十大行动”计划,出台统揽城乡基层治理“*+*”方案,实施“*+*+*”重点任务,推动体制机制、治理模式、服务方式等纵深发展,构建“一核一约两榜三会五员七个好”“集体经济+自治积分”“阳光用水”等*个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提升乡村全域治理能力。

整合*余万元资金,建成全响应服务治理应急指挥中心和*个乡村治理服务中心,汇聚融通党建、综治、应急、交通等*余类基础数据,形成“一网融合”的县乡村三级信息化平台。现在,群众诉求“线上”交办率超过*,办结效率与以往相比提升了*倍,群众满意率达*以上,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村级乡村振兴交流座谈会发言 篇6

前不久,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市分公司、中国邮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市分行共同启动了以惠农贷款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服务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问需广大农民,发挥“金融+寄递+普服+电商”优势,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当好农民的“钱袋子”,助力春耕生产,促进乡村振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服务“三农”不仅涉及职能部门,也包括金融机构。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在广大农村,农民从事种植养殖,有时可能会出现“手头儿紧”的情况,而农时却耽误不得。这时,就需要金融机构雪中送炭。如果没有可靠的资金支持,农民的农业生产只能是小打小闹,在致富路上快不起来。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为广大农户和农民开展金融服务,是拓展经营渠道的有效方式,也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履行了企业责任,可谓一举两得。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在农村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产业振兴,需用真金白银的投入来带动产生效益。对于农民来说,要赚钱,就要有本钱。本钱可以是自己的积蓄,也可以是“拿来主义”。

金融机构主动将贷款送到农民手里,简化了贷款手续,为农民节省了时间,让农民享受到了优惠,解决了产业振兴中最关键的融资问题,广大农民就要积极转变观念,调动起自身积极性,用好“活钱”当本钱,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 篇7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原洛阳矿山机器厂) , 是我国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1993年进入中国中信集团公司。

历经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 中信重工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矿山机械制造企业、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 是我国低速重载齿轮加工基地, 中南地区铸锻和热处理中心, 国家级理化检验认可单位和国家一级计量企业。产品远销亚、非、欧、美、澳等国家和地区, 在国内外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我宣布, 中信重工80吨电渣重熔炉第一根钢锭熔炼开始!”1月23日上午, 随着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沁新的一声号令, 国内首台80吨低频单电极气保电渣重熔炉正式投产。这标志着在热加工技术装备领域中信重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信重工作为我国机械加工制造领域的领军者, 有着耀眼的光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世界最大的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中国低速重载齿轮加工基地、中国大型铸锻和热处理中心……在宏扬民族品牌、振兴国产装备设备等方面正日新月异地实现着新的突破。

中信重工正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加速推进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的“三大转型”。仅在2014年, 中信重工新产品贡献率就持续保持在70%以上高位。获得授权专利50多项;荣获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是重机行业唯一获奖的企业;被列入工信部2014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中信重工的设备管理者们也分享着公司取得一次次重大成果的喜悦。孙震海是中信重工设备科的科长, 已从事技术工作20多年的孙震海, 显然已习惯了默默地奉献。中信重工尽管屡获设备管理殊荣, 但有据可查的相关文字经验却简练得让记者无从下笔。随着采访的深入, 他终于滔滔不绝地道出了一名设备工作者的经验之谈。

全员设备管理体系:企业腾飞的基石

亮点:打造了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形成了一个健全的设备管理体系

1月16日, 中信重工承担的“高效炉冷烧结矿余热发电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能源局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 该项目突破了成套装备生产瓶颈, 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提高我国的余热资源合理利用, 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月19日, 由中信重工自主研制的高效超细磨矿设备——CSM-1200立式搅拌磨, 在洛阳完成工厂试车并交付用户。该立式搅拌磨将服务于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商——智利国家铜业公司。该产品的诞生, 令中信重工取得产品研发和国际市场开拓双重突破, 显示出南美新兴市场对中信重工品牌的充分认可。

记者注意到, 仅在今年1月, 中信重工就有包括上述3种重大设备的生产或交付使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在骄人业绩的背后, 离不开生产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记者了解到, 中信重工十分重视设备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了全员设备管理体系, 为企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体现。

一是打造了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中信重工现有职工8000余人, 设备管理人才队伍占设备系统约50%, 确保了国际、国内一流设备的制造、安装、使用、维护, 使设备充分发挥应有效能, 为生产经营任务全面完成提供了保障。这些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制订设备管理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 成为中信重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二是形成了一个健全的设备管理体系。中信重工有着完备科学的设备管理网络, 各岗位人员分工清晰、基础管理工作扎实可靠、设备档案及管理资料完整。该公司曾组织设备系统专家完成了数十种机床的操作规程、维护规程等并装订成册。这些出自专家之手的册子, 成为指导合理操作、维护设备的工具书;他们还修订了覆盖公司主要设备的完好标准。这些都为更好地发挥设备效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两级设备管理机制: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保障

亮点:总公司就像设备管理的一个球形中枢, 发散出10多条神经通往各个分公司

在中信重工大大小小的10多家分公司内, 遍布着2700多台生产设备, 中信重工总公司设备科就像设备管理的一个球形中枢, 发散出10多条神经通往这些分公司, 进而实现对全集团公司的设备管理。这就是令中信重工的设备管理者们自豪的两级设备管理机制。

尽管全员设备管理是中信重工的工作亮点, 但凡事大道至简, 设备管理者们最为看重的是全员设备管理中的一个“重头戏”:两级设备管理机制。这个机制被他们视为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两级管理机制中, 涵盖了操作工、班组、主任、厂长所有的人员, 这些人员之间加强督促管理, 同奖共罚, 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增强了责任感。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 是可以有效调配使用资源。

这个两级设备管理机制, 令设备管理者们的工作变得丰富而具体。他们时常到下属分公司去抽检, 抽检的时候, 细致到机床上的灰尘是否抹净。“有些员工不理解我为何检查这么细, 我告诉他们要让最好的设备干最好的活!保养出效益!”孙震海说。

坚持做好基础管理, 重视现场考核管理, 这是中信重工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

严守设备考核制度:设备完好运行的驱动力

亮点:坚持日查、周检、月评考核。日查情况及处罚公开曝光;周保由二级管理奖罚考核;月评考核则要上报至单位一把手

细节决定成败。到分公司巡检是中信重工设备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中信重工, 上至企业一把手, 下至普通操作工, 都有着明确的分工, 设备管理效果已成为他们的考核内容之一。

比如, 中信重工施行的针对一线操作工人的“首席员工制”, 就将综合能力考评 (10分) 分为设备维护保养 (3分) , 现场环境 (3分) ,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4分) 三个维度。设备保养和现场环境所在单位主管设备管理或现场管理的领导负责考核, 评分标准按设备月保记录、现场环境处罚记录分别为得分标准, 月保有不合格记录, 现场环境有处罚记录的不能得分。这些奖惩机制的施行, 促使员工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珍爱设备。

据了解, 中信重工一直坚持日查、周检、月评考核。日查情况及处罚公开曝光;周保由二级管理奖罚考核;月评考核则要上报至单位一把手。

由于中信重工设备的复杂性, 设备管理者时常要面对不同的设备开出不同的管理“药方”。在中信重工的每个分公司, 都要有一套完备的考核总指标及相关制度, 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 都要汇总到中信重工设备管理的中枢, 也即设备科。

目前, 中信重工正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适用于我公司设备的管理软件, 探索非生产线的设备信息化数据采集分析决策的实施方案, 建立中信重工设备信息管理系统, 各部门与总公司设备部门之间通过中信网资料互相传输, 能够有效节省人力、物力, 降低设备故障停机台时。随着公司信息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 设备计算机管理已趋于动态在线监测水平, 他们的考核将更加科学、精确。

9×30米数控桥式双龙门镗铣床

会长点评

我欣喜地看到, 中信重工在新年伊始的一个月之内就取得了三项重大成果, 这无疑为振兴国产装备设备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

难能可贵的是, 在中信重工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的耀眼光环下, 他们还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 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加快实现让更多装备设备走向世界的步伐。在这些骄人业绩的背后, 离不开广大设备管理工作者对生产设备的细心呵护, 离不开健全的设备管理体系, 更离不开企业主要负责人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会长王金祥

中信重工的设备管理工作值得肯定的方面很多, 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 在健全的设备管理体系下, 从企业主要领导一线员工, 都结合设备维护保养制定了完备的考核办法, 真正做到了全员设备管理, 这正是中信重工设备管理工作的“牛鼻子”。

荣誉称号

上一篇:工程工期承诺书范文下一篇:企业电子商务技术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