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生的程序人生
没有学历,国家承认的学历只有初中。也没有程序员证书之类的东西。工作主要是在网络通讯,流媒体,音视频编解码方面。在华为做过一年的外包工作。对C/C++的理解还不赖。
初中毕业,高中读了半年就出了校门。
从91年开始,做过5年木工,95年到深圳打工,在一家五金厂做清洗工作做了一年。
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
曾在华为做过外包工作,是做C/C++,VC。也是第一次做VC,学到很多东西,除了专业水平也有所提高外,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做软件,怎么和人交流,合作。
在华为感触很深,和他们的员工在一起工作,生活过一年的时间。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有内涵,有修养,有能力。在华为培训中心门口有一字碑,在马路边就能看到,刻有“小胜靠智,大胜于德”。对华为很是敬仰。以后看到“自强不息,德厚载物”,感觉他们温慈厚善的思想,足可以让我们追捧,为社会,为国家甚至人类带来光明。
技术篇
作为一个软件人员,应是高素质,有修养。先做人,再做事。
做软件,是以项目为单位,由多个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任务。既然是多个人共同完成任务,你必须要融入到他们当中,要与他们多交流,才能做好事情。既然是一个团队,就要学会怎样去交流,怎样相处。
这是我从事软件工作的一些心得,做项目所要注意的一些东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宽容,我们都是年轻人,难免犯错,我们这个年龄不犯错的人不多,几乎没有,
要包容。犯错的人不要不好意思,下次注意一点不要再犯了就可以。对方也不要计较,包容他们。
要多问多想,做软件是这样的,一个人解决问题,如果不问,可能2-3天也处理不了,问一问人家5分钟解决问题。这就是做软件交流的好处。不要碍于面子,要多问。不要认为问的问题太简单,而不愿意回答。也不要因为问题过于复杂,而随便应付,随便打发了事。当然问问题尽量注意一点方法,不要问这个问题怎么做,而是问是不是这样做。自己先考虑一下,把自己的观点先描述出来,再问是不是。这样听者受益,也减少对方解答问题的时间。
热情,同事同你说话时,应正面回应,尽量放下手头的工作,以示尊重。上班尽量问工作相关的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有敬业精神,希望能听到“这个问题有难度,但是我一定要解决”。
要如实的讲述自己所负责模块的问题,不要隐瞒缺陷,缺陷到了客户那里问题就大了。
互相帮助,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没用,团队强才是好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为团队带来积极性的,建设性的,影响性的作用。
大家多提意见,意见包括工作分配,对同事一些方面不满意,工作改进,管理模式,所有不满意的都可以提。广纳建议,聚思广益。鼓励员工提意见,当然公司要怎么看这个意见,比如说,一位员工反应另一位员工怎么样,可能有的公司会认为提意见的人不好,人身攻击。我认为只要对公司提看法,意见的就是好的员工,起码关心公司。
有的公司很讲情面。我认为不管怎么样,首先要把事做好,事做好了就对得起公司,对得起自己。否则良心不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业余喜好铸就于永正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熟悉于永正的人都知道, 于永正爱书是有名的, 业余时间经常以书为伴, 读书成为他的一个主要的业余嗜好。读书是于永正从上学时, 特别是上师范时保留下的习惯。三年的师范生活, 于永正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学校图书馆, 他借阅的《教育诗》和《塔上旗》因摘抄的东西太多, 迟迟不能归还, 惹得图书馆的老师几乎发了脾气。但是有一次, 当他看到于永正做的笔记时, 老师错愕了, 因为他从未见过像于永正那样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学生, 从那以后他就不再提借书过期的事了。
从那时开始, 于永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这个习惯他甚至保留在出差途中。不论到哪儿去, 他带的第一件东西总是书。有一次他出差途中看到旁边有张废报纸, 上边有他感兴趣的内容, 于是就把它收了起来, 弄得旁边的人好纳闷, 因为他们想不通看似文静的一个人“怎连废报纸都收”?常年读书积累, 让于永正的知识储备有了很大提高, 这样的储备让他上课的时候总是能够左右逢源, 即便是在他被老师、学生“刁难”的时候。有一次于永正到山东枣庄上课, 主人点名要于永正上《在仙台》一课, 课上学生一下子就提了几十个问题, 于永正都从容不迫地给予解答了, 赢得听课老师“啧啧”赞叹。于永正不仅喜欢读书, 而且喜欢“爬格子”。第一次爬格子是在读初中的时候, 教语文的李老师给于永正的一篇作文批了一句“此文有老舍风格, 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这给了于永正以莫大的精神鼓励, 从此便开始了他的爬格子生涯, 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
每当夜深人静, 于永正就坐在自己的小屋写字台前, 静静地写。一封封写, 一封封被退回, 小说、散文、随感、日记……从1957 年一直写到1980 年, 自己的文章一直都没有变成铅字。于永正没有灰心, 他仍然一如既往, 直到1981年他的一篇文章被《江苏教育》刊用。从此, 他一发不可收, 那以后十多年, 他一下子连续出版了几十万字好几部著作。后来于永正说, 是爬格子锻炼了他的注意力, 锻炼了他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当然, 长期爬格子还养成了于永正思考的习惯, 练就了他捕捉问题的本领。凭着养成的写作习惯, 于永正写出了大量的教研教学论文, 成为远近闻名的教研能手。
“跟京戏一块活着”——业余爱好成就于永正非凡的教学功力
除了喜好读书、写作, 于永正痴迷京戏那是有名的。曾经有朋友到于永正家里去, 看见他在家里洗衣服, 跟前放着一个录音机, 边洗边听京戏, 于是于永正痴迷京戏的事就这样传开了。看戏、学戏、唱戏的时间长了, 戏里戏外的东西就融进了于永正的灵魂, 渗进了于永正的血液, 转化成了于永正的学养, 成为了于永正教学的“资本”。
古人有“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诗句, 京剧界也有“十年磨一戏”的说法, 都是极言锤炼时间之久、呕心沥血之痛的。词作者、艺术家刻意求工的认真态度对于永正影响极大, 反映在备课上, 就是于永正每次备课都会一丝不苟, 不敢有半点马虎。他上《月光曲》时, 想一开始便要求学生简单复述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美丽传说。又一想, 觉得不妥, 因为从理论上讲, 简单复述比具体复述难。再一想, 六年级的学生了, 概括地复述, 该不成问题了。为了慎重起见, 于永正决定找三个学生试一下。结果, 这三个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 都能概括地把这个传说讲出来;要他们具体地说, 却都有困难。难在哪儿呢?难在穷兄妹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引起的那一大段联想上。于是, 于永正定下来:先简要复述, 再具体复述。所以第一次受邀上《月光曲》便获得成功。
京戏就像一部恢弘的教科书, 它让于永正在很小的时候就了解了世间的各色人物, 了解到历史各种事件, 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 让于永正及早地接触到我们民族十分悠久的文化与历史, 接收了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你想呀, 一出京剧就是一首优美的诗, 能唱几十段京剧, 就等于向肚子里装了几十首活的诗, 他对于永正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于永正说:“看戏、听戏, 就是在接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我说不出这种文化究竟影响了我什么, 影响有多大, 但是, 我的的确确受到了他的影响。正如说不清吃到肚子里的水果的养分究竟会跑到身体的哪个部位、发挥了什么作用, 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确实发挥了作用一样。”
大雪封山后,至今仍拿着200元月薪的代课教师王建林习惯在结满冰凌的窗前回首往昔。他的视线因眼疾而模糊,如同那摇曳不定的未来——今年,这名甘肃会宁县的代课教师将和中国仅余的31万名代课教师一起,被最后清退出历史舞台。
对这个庞大而沉默的群体来说,这是继4年前教育部发布“清退令”后的又一个艰难时刻,他们部分已拿着数百元不等的补偿金落寞转身,剩下的则继续等待命运的裁决。
消息激起公众的关注,人们通过QQ群等网络组织形式,呼唤社会公正对待代课教师清退问题,各种以寻找和资助代课教师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也相继发起。
虽然教育部随后澄清“未明确清退时间表”,但1月22日该部门宣布严禁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清退计划,预示着清退将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他和青春:理想,嘱托,扎根
寒假中的甘肃会宁县汉家岔乡常山小学空空荡荡。孩子们刚走几天,失去教职的恐惧就困扰住了代课教师王建林。“我看新闻了,说要清退。”1月15日下午,坐在贴着汉语拼音识字卡的教室里,47岁的王建林摊着双手说,“我不喜欢‘清退’这个词,像赶一群叫花子似的。”现在,他所在的甘肃——中国代课教师拥有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将清退剩余的2.1万名代课教师,他们绝大部分在偏僻的农村。
如果不是两年前搬到这个新校舍,常山小学还只是两间泥房加一个木制厕所的简陋教学点,一根跳绳和一个皮球是全部的家当,下雨的时候泥浆水没过脚踝。
王建林在这里当了22年代课教师,村里两代人都是他的学生。“最好的年华都耗在这里了。”村中的同龄人说。
王老师皮肤有点黑,面庞清瘦,严重的眼疾让他甚至无法看清教案。“我是用心来教书的。”他说,“我这辈子最想做的,就是一直站在讲台上。”1980年,王建林高考落榜,他响应号召赴大型国企兰州石化当了一名搬运工。“我最想做的还是老师,只有崇高而全面的人才配走上讲台,才配为人师表。”他一直这样认为。
1987年冬天,由于长期的贫困、缺乏营养和腿疾,在农村老家当代课教师的大哥突发急病。王建林从兰州赶回时,已无法站立的大哥嘱托他给30多个孩子代课。
仅仅十多天后,大哥病情恶化,弥留之际他再次强调了遗言:“帮村里教好这些孩子。”事实上,王建林若选择从城市返回农村做代课教师,不仅意味着每月的工资要从90元变成40元,而且还可能遭遇与大哥同样的命运。所以,当时他犹豫了。
后来乡干部上门游说,父亲也说不能耽误了孩子。思考了一个春节,王建林决定留下来:“我想父亲是对的,这些孩子,如果没有老师,将影响他们一生。”他穿上那套整洁的便装登上用泥巴堆砌的讲台,登记册上至今仍写着哥哥的名字。“我不是没有机会回到城市”,22年后,王建林时常端着一杯罐罐茶陷入沉思,“但人有时候就像那山梁上的树,一旦扎下根来,只会越扎越深。”
他和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我的太阳
王建林开始任职的二十世纪80年代末,是中国代课教师群体增长最迅猛的时期。义务教育法的颁布让适龄受教育者的数量激增,从而凸显出师资力量的短缺,代课教师成为基层教育的救命稻草。他们大多原先是农民,后来被称做“民办教师”,又改为“代课教师”,最高峰时有58万之众。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王建林都无法适应这种命运的吊诡——实现梦想,却失去哥哥。幸而孩子们为他驱散愁云。22年间,他一共教出400多名学生,其中30名成了大学生。王建林说:“我希望他们都能做个好人。”常山小学最初的校舍位于村子中央的低洼处,那里也是雨水肆虐之地。昏暗的教室让王建林几乎脸贴在黑板上写板书。下雨天则最让人头疼,他需要不断变换桌椅的排列组合,以免孩子们坐在漏水的屋顶下。
一位学生这样回忆王老师:他时常挑着担子,冒着大雪运回一些煤,教室暖和起来了,他却又忙着给淘气的男孩抹鼻涕。
每年600元的教学经费除了用来买煤取暖,已难添一笔一纸,于是,王建林用废木头做了三角尺和计数器,又找了一个废旧喇叭,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放些儿歌、唐诗。
1997年夏天,一场眼疾找上了王建林——眼睛像灯泡一样肿起来,视线模糊、疼痛怕光。最后他只得蒙上纱布,靠记忆讲课。一个乡干部得知后为他申请了300元医疗费。“心里亮堂就行。”日渐失明的王建林笑着请记者放心,“每个孩子都是我的太阳。”王建林同时带3个年级的20名学生,用的是复式教学法,即一个老师同时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不同的课。
连夜大雪把常山小学装点成一片白色。虽然是假期,但1月16日这天,王建林还是认真清扫了每个角落。“看不到孩子,我心里总是没着没落的。”王建林的学生现在大部分已经走出大山,各有所成。不久前,一位已成为兰州白领的学生感慨于母校的困顿,组织同事送来了一批体育用品,让他甚感欣慰。
王建林有着西北人倔强和尚义的古风,他鼓励学生追求健全自由的人生,而非仅仅追求功利和实用。
一名他昔日的学生跨入大学后想献身慈善事业,王建林成了这个村子里惟一的支持者。他认为,穷人也可以帮助穷人。2005年,一名记者无意间发现了这个时常眯着眼睛的代课教师。记者的报道引来关注,王建林开始受邀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一次在兰州他被安排住进酒店,走进豪华洗手间,他竟尿不出来,他说当时他一下子想起学校那间露天的简易茅房。“孩子们还在受苦,我却享福了”,他这样想着竟独自伤心起来。
他和家庭:忠孝之间
22年间,王建林的月薪从40元蜗牛爬行般增长到200元,但分享这点收入的不只他一家五口,还有大哥留下的两个孩子。“作为一个男人,我很惭愧。”王建林常自责自己让家人生活得太苦。他没像别的代课教师那样因生活的艰辛而兼职打工,一是眼睛不允许,二是多少觉得有辱斯文。他和妻子张英芳揽下了一单织地毯的活儿,地毯供某款豪华轿车乘客踏脚之用。
密密匝匝的毛线让他几乎把眼睛贴到了梭子上,时间一长就流泪。
《南方周末》曾在2005年和2008年报道西部代课教师,发现代课教师们是“村里最穷的人”。有些边远地区,一些代课教师甚至数十年拿着40元月薪度日。
桀骜不驯的王建林对此不以为意。在外打工的弟弟送给他一套西装,他欣然接受。他喜欢穿戴整洁的感觉,把廉价皮鞋也一擦再擦。他说:“人可不能自己看低自己,我是村里两代人的老师。”王建林的家在山坳深处,门帘已被寒风撕破,墙壁上的图案也斑驳难辨。面对家业凋零,农民王建林和教师王建林时常陷入对峙和矛盾。“对这个家,我亏欠太多。”王建林的父亲逝世于1996年盛夏。此前老父亲已常常抱怨腹部发胀,王建林以为只是胃病,直到放暑假才用三轮车把父亲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为肝癌晚期,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
从县城回来,父亲开始吐血。王建林陷入内疚和恐惧,瞒着父亲偷偷做了口棺材。老人早已觉察自己时日无多,弥留之际他嘱咐儿子三件事情:种好庄稼,照顾母亲,办好学校。王建林道歉说没有尽孝,父亲说把村里的孩子教好就行。
另一个同样炎热的夏天,突发肺心病的母亲也在呼吸困难中痛苦离世。再后来,由于无暇照顾,女儿的癫痫日益严重,最终影响了智力,18岁还在上初一。
王建林带着妻儿离开空落落的家,住进学校。村民们回忆,开学的日子,每天傍晚,都会看到这个瘦削的男人带着一群孩子穿梭在田野沟壑间,夕阳把他们映照成一支喧闹而豪迈的队伍。“没有王老师,娃娃们将来还是泥腿子的命。”一位村民说。2007年8月,由爱心人士出资、村上出地的新常山小学落成。它坐落在村子北端的山顶上,由此真正成为一处地理和心理上的制高点。正式开课的那天,王建林和孩子们在平坦干净的操场上追逐奔跑,笑声、欢呼声交织着旧喇叭中的轻音乐,响彻山野。
他和“他们”:幸存者,遇难者
纵使在尊师重教的“状元县”会宁,代课教师也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这里,政府每年将过半的财政支出投放于教育,培养出6万多名大学生,升学率惊人,但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无异,这里的代课教师仍处在不被关注的角落。
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会宁自2007年以来已有158名代课教师离岗,剩余的771名也将采取“个人自愿,政府补偿”的原则清退。然而补偿标准官方却不愿透露。“主要是钱太少,不太好说。”当地一位教育官员说。
这与该县在2004年进行“代转公”尝试时的勃勃雄心大相径庭。当年177名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获得转正资格,但3年后,这个曾广受赞誉的“会宁创举”却以流产告终。“我是幸存者,但站在无数个遇难者身上。”王建林说。1995年,他曾成功通过一次“代转公”考试,但核对个人档案时却发现他一直顶替着大哥的名字,这成了王建林教坛生涯的一次回光返照,此后由于学历问题,他再也无缘转正。“过去等‘代转公’,感觉像被判了无期徒刑,现在被清退,算是判死刑了,但我们做错什么了吗?”王建林感到无助。清退政策出台后,一位乡干部曾征询过他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主动请辞。王建林倔强地回绝,说不挣钱干也行,“就当我是一名教育志愿者,我死而无憾”。
1月17日,王建林穿上皮鞋,到10公里外的香林村探望代课教师王映斌。他们相识于两年前一个复式教学研讨会上,后来成为同病相怜的至交。
王映斌的院子里曬满了玉米,但他丝毫没有丰收的喜悦——他的妻子患了精神分裂症,整天呆坐于床上。为养活一家五口,王映斌下课后就到乡上的工地做苦力,然后连夜批改作业。
王建林对好友的境遇感到心痛。王映斌随后说起几个主动请辞的代课教师,他们成了农民工,工资却是教书时的10倍。王映斌说实在没辙了,那也是条出路。现场陷入了沉默。
78年我从另外的一个无知的世界降临到了这个有知的世界,这一年我母亲43岁,倍着我母亲一起生活。
我长大了,带着迷惘的心走入了学校。
我母亲所在的五金厂,规定女职工50退休,可是我母亲为了把我养长大,给厂里的领导说,在工作两年。厂里的领导同意了。于是又工作了两三年。
中间发些了一些事情,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的家,把我的人生走向了死亡。
经济、家和其它原因,93年也许是94年带着迷惘的心和一种无法言语、一种迷迷的伤感告别了学校,回到了我原来的地方。
我的人生为什么不如别人,前面一片迷茫„„
校外的我能有什么知识?有什么能力?面对社会?小学五年,初一读过半年,还有一年的幼儿园,知识就是这些了。
除了在租书店看武侠小说之外,就是泡在游戏厅中,在这些地方我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没有迷茫,离开以后一片空虚。
在看古龙的武侠小说中,有些书中会有个代序,代序中经常提到一些很奇怪的书名,像《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小妇人》、《简*爱》等。看名子不像是武侠小说,奇奇怪怪的。于是就跃跃欲试的去看这些书,第一次看这些书,好难看懂,放弃过好多次,最后还是把这些书看懂了。原来世界上除于武侠小说,还有文学小说,而且还是世界文学名著。
97年2月,我得到了一个份工作,一个月差不多300-340元钱。这可是救命粮啊,我和母亲也就不用在去吃人家吃剩下的饭菜了。解决了我和母亲吃的问题。
„..97年11月,偶尔遇见一种件改变我命运,也许是更走向死亡。某一天我又来到了游戏厅,和认识的游戏玩伴们一起玩。某位游戏玩们说,那边有一种新的游戏。上面有小坦克,还有大坦克,还会发导弹。经过和几个游戏玩伴们的对话中,才知道听明白那叫电脑游戏。小坦克像绿豆大小,大坦克像黄豆那么大。
电脑游戏,什么是电脑,没有听说过,更新没有见过。我说:“在那儿,走,看看去!”
当我走进来,看到放在白色桌子上的一些电脑后,我突然感觉到一种静,一种空,没有直觉,没意识,一种天下万物都不存在,只有我一个人站在这里。听到同伴叫我,我都没有动,想动,但是动不了。于是他们也就不在叫我,自己找地方看别人玩了。
一会儿我有直觉了,我也找了一个角落。
------这就是电脑吗?
看着小坦克在上面跑来跑去的。
看着他们的右手中那个带绳子的东西,晃来晃去。
看着左手下面的那个大白方块上有很多小白方块。
心中不时的问,这些是什么东西啊。
但是并没有很快的追求这些答案。
我向里面移动,移动,人太多,不好移动,但是还是移动到了里面的桌子榜边,因为桌子上有两本书。一个书面比较花,另外一本不太花。
那本不太花的离我比较近,我担心的把它拿了过来,书面上写着《电脑报》几个大字,翻了几页,字那么小,看不懂。就放下了。几年后我才能确定《电脑报》是干什么用的。
看那本花的书,书面上写着《游戏攻略》,内容图多字少,图中有字,字在图中。
我喜欢上这东西了,我爱上这东西,我特别的感动。
事后,我问同伴们,那里有学电脑的。
同伴说,学电脑,那有什么用。
我再问:咱这儿,有吗?
同伴说:我也不知道。
另外一个同伴听道了说:琴台和文化馆都有。我心中记下了这两个地方。
周末,我看了这两个地方,最后定在文化馆。学习时间是每天的晚上和周末。初级班教:先是练习指法。然后学习五笔、WPS和DOS。学了几天后,越学越爱,但是只有晚上两个小时右左的时间,学不到什么东东,也练不出什么水平来。于是就辞掉工作,全心全意的学电脑。
两个星期后,在南阳农校毕业的两个男生接管了这个电脑培训班。他们可以全天制的教课。一位王老师,一位董老师。
学完了初级班后,我又学了中级班,中级班教FoxBase 和高级DOS。学FoxBase为我以后自学C/C++鉴定了基础。
这两位老师从学校带来了许多他们上学的书,没事的时候就去翻这些书看和他们聊天。知道了什么是编程,编程是干什么用的。也知道了FoxBase语言是无法编译为可执行文件(.exe)。
后来了解到世界上除了FoxBase语言之外,还有C/C++语言。可是老师只有一本C语言书,没有C++,于是就根据这本书自己读起来了,幸好有FoxBase编程基础,学习起来不太难。一遍看不懂,多看几遍就懂了。
把这本只有250页的C语言教程看完后,已经基本上掌握的C,只是上机的时间比较少,这个时候我就想,能有一台自己的电脑该多好啊。
98年8月,去参家计算机一级考试,有机会在计算机书店买了一本《C++语言大全》的书,开始进军C++。但也是我离开培训班的时候。离开培训班就等于是离开了电脑,因为俺是一位穷光蛋。吃的问题就难解决,还想拥有电脑,只能去做梦了。
人生就此要结束了吗?
不,不能就这样结束。
------放弃就是死亡,放弃就是失败。
奋斗
告别电脑培训班后,在家中日夜倍着我那心爱的、挚爱的、生命般的书《C++语言大全》,没有电脑,先把书看懂,以后有机会用电脑时在练习。一个月下来,什么面向对象,多态性,重载,继承的思想都存在脑中。唯一不完美就是装备不全。
98年11月,我听以前在一起学电脑的同学说:“有人要开个电脑公司,他们来培训班招人,老师把你推荐给了他们,你去找老师,那个人留下的有传呼号。”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我特别激动,不是因为有工作有钱赚,而是因为有电脑用了。
找到了传呼号,打了传呼。他来了。我们聊了会儿天,他说,公司明年开业,现在招人。他告诉我公司在那个地方。他就走了,他叫邢五中。
是我的两位老师,告诉我很多软件都是用C语言和C++语言写的,引入到了软件开发的天堂,是邢五中给了我一年的时间锻炼C++,把C++学通,但是另外一个人把我又入了迷雾,也许不是。他说:“学完C++后,在学Borland C++”。
就去学 BorlandC++ 5.0 学那个什么OWL库,又迷迷茫茫的走到了Borland C++ Builder的怀包中。(多年后才知道,VC)..98年12至1999年12月我就在他和其它人开的电脑公司的一个电脑培训班教课。哈哈,学了不足八个月的电脑的我也要当老师了。不过,教初级班和中级班是不成问题的。一个月300元钱。
在这一年里上午,下午,晚上,除了教课时间外,其它的时间(时间比较多)就是我的自己的,还有一台CPU166MH、内存32MB、硬盘2G的工作站,这就是我的最爱。其它都是Novell无盘工作站。
其中1至7月在家里住,7月后我就住在公司了,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
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把Borland C++ Builder给拿了下来。虽然不敢说精通,但已经能进行开发了(二年后才知道,软件开发并不是一门语言那么简单,很多东西比语言更重要)。
我今生最难忘的一年时间,和那台电脑。
最难忘,今生不忘记。
很不幸2000年12底离开这家电脑公司,去了另外一个新成立公司,在这里同样是教课,更不幸在这家公司工作了6.7个月后,无可奈何。离工作而去。
在这2000年里,鲁山的电脑业发展起来了,城里出生6、7家网吧,而我就成了网吧玩家中的一员。在三联科技网吧,他的网管人很好,我告诉他们说我在你们这里办个上机,在你们的电脑上安装我的编程软件BorlandC++Builder,他同意了。
就这样第一次开始接处了网络,写了个FTP、Email、Socket试验程序,了解基本的网络编程知识。
很快钱花没有了。
如何在找不到工作,我和母亲就又要去吃剩饭了。
什么时候才能,吃饱啊,睡好啊。
2000年我已经22岁了。
我试一试从曾经在一起学电脑的学员那里借了200元钱,没有想到他没有拒绝。给我母亲留下了50元,可能加起来不足150元吧,这是我家唯一财产了(在一个月后我才知道比这个数还少,不足100元)。
于是我带着另外150元,到了平顶山市,长这么大了,还是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在去之前我遇见了一位朋友,他说我去那儿,我很自豪说去平顶山,我以为他会说些什么。谁知道„..咳-----!
2000年9月份,在平顶山找到了个程序员的工作,好像平顶山只有这么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一个500元钱。生活似乎有了起色。
2002年2月,傻乎乎的一个人跑到了心目中的圣地----中关村,又非常幸运的找到一份工作,他是新成立的一家小公司,正需要人,我的月薪要求又不高才2500元,于是就留下来。
2002年8月份,我老板家的网吧不在营业,我用1600元买了一台从网吧旧的电脑,圆了这3年的梦。电脑配置不好:CPU:赛扬0.733G,内存:126MB、20G硬盘。但是够我学习用了。
战士手中有枪,程序员面前有电脑,十指轻弹百键争鸣。
生命复活,人生开始。
每逢周末,海淀图书城的人群中就有一个是我。这里的书真多啊,比我买的书不知道多出来多少本(„)。在这里开拓了视野,以前就知道软件是用语言写的,就知道C++,还有一个Delphi,其它什么都不知道。
白天在公司用Delphi开发,晚上在家读软件开发相关的书籍,像《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最重要的是学Win32 sdk。不知道为什么对MFC一直没有好感,但是用MFC库做开发的公司又那么多,这个时候才知道外面招VC和Delphi的人多。而我却用着那个Borland C++ Builder.从2002年2月至2003年8月,一直就在家公司工作,其中想找一家好一些的公司,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更高深的编程技术和更广阔前途,并不是全部是为了月薪, 还有就是团队开发,大家可以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那些好公司的门槛太高,我这位小学生难等高雅之堂。也不给面试机会,简历都没法写。
我不怕别人要技术、悟性、创意、精神、创新、吃苦、自学能力等,就怕人家向你要学历。
“你是那个大学毕业的?“
我怎么说:“小学生”,“没有上过大学,是自学的”
我说不出口啊。
面对学历我就傻了。
没有学历,只能是硬靠技术和知名度,还有就是个人写成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学历和技术是人进入公司的第一本钱,而创意、创新、悟性、自学能力等,这是你进入公司后所展现出来的。
第一步都无法实现,后面还能说?
----不能。
对,作品。
只能是作品。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时间太少,晚上一两个小时和一个周末。于是在2003年7月份我做出的决定,辞去工作,带着那台唯
一、生命般的电脑回到了老家,把全部时间投入。
在家还能装宽带联网,网上的资源更多,更有益学习,网络上有许多大学的视频教程。像《东华大学、UML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吉林大学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清华大学等优秀课程。
不上大学,并不能证明咱不可以读大学的书。
在这段时间学习中,自己试着设计一个介面类库并与STL结合在一起,封装了Windows中的标准控件Edit、Button、TreeCtrl等。控件中的字符串操作用 STL中的string类。其中CListBox和CComboBox中的项操作,采用VCL的TListBox、TcomboBox现个类的Strings设计思想。不是为了发布,而是为了学习。
试着设计一个类似于Access 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写了很久,最后以失败告终,这当然是必然的结果。
不过在其中了解到许多软件架构知识和一些问题的处理,这才是最重要的。
[url=http:///]最新泰剧[/url] 考上大学,你是我的女儿;你扫马路,更是我的女儿;只要保持高贵的人格,扫马路也可以扫出一个光明纯洁的世界。不要试图交到一个完美的朋友,也不要交到很多朋友。学校里的考场上可以有59分,人生的考场上决不允许不及格。不要试图什么都争第一。
不管怎样,你都是要学会培养自己有一项业余爱好或特长。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强大起来。
错误犯过一次,尽可能的不要再犯第二次。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惟一不会凋谢的花朵。有的时候一句古诗要比一个外语单词有用的多。你打个碗,妈妈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我不仅仅是你的妈妈,更是你的朋友。想哭的时候就哭出来。
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是总是要苦一阵子。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小心翼翼的行驶,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运载不动神圣的职责。小毛病往往可以导致大麻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每天多做一点,并坚持下去。
妈妈不是总统,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够满足的。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在任何时候都要坚信:“方法会比困难多一点”。
谦虚、诚实和勤奋是摆渡人生从此岸到彼岸的三件法宝。美丽的心情永远比美丽的外表重要一千倍。懂得感恩,感谢帮助你的每一个人。坚信健康是快乐的源泉。
尽可能的开心地活每一天,就好比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不要忘记:“一份耕耘乃至九份耕耘,你得到的收获依然是零,惟有十分的耕耘,你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来,那么你就不知道到哪里去;如果你不知道该到哪里去,那么你就不能够持久的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你的成就将永远不会比你的自信的高度高出一厘米。
学会合作,合作是一种深刻后的美丽,因为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够激起美丽的浪花。
永远不要试图嘲笑那些有缺陷的人。
如你赢不了,至少你可以给予你的对手一个微笑。
生命假如给予你的是一颗柠檬,不要抱怨,下工夫把它榨成一杯柠檬汁吧。
不要总为一件不开心的事情耿耿于怀。
永远记住:“你说话的语气比你讲话的内容重要的多”。
什么时候都不要像蜜蜂那样,把整个生命都拼在对别人的一蛰中。要敢于质疑自己认为不相信的事情,并追究其中的道理。
做事情尽量要主动,主动就是没人告诉你,而你在做着恰当的事情。懒惰是对身心的一种伤害,拖拉永远是一种恶习。
不要等到下雨的时候,才想起忘记带了雨伞;不到万不得以,也不要在下雨时,向别人借伞。除非万不得以,不可单独行动。
不被别人打败的唯一法宝就是比别人学的更快一步。读书是学习,阅读自然,了解社会是更重要的学习。有什么好的想法,尽可能的用笔记下来。
学会自我保护,尽可能的避免身体受到意外的伤害。
梅江区乐育小学 2014-5-29
近日,乐育小学组织全体党员老师观看电教片《一位村支书的闪光人生》。
李清同志是梅江区三角镇龙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为了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为了江南新城征地拆迁工作,积劳成疾,突然辞世。这位村里第一个考上公务员的好干部,年仅45岁,为民鞠躬尽瘁。
1. 一般资料
W, 女, 初中一年级学生, 14岁, 非独生子女, 体形中等, 家庭经济水平中等, 班主任反映“W热爱音乐和美术, 乍看给人机灵之感, 实际上性格很‘温吞’, 没有自信。”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族成员无精神疾病史, 未接受过心理咨询。W在同伴的陪伴下主动来访。在咨询过程中, 尤其是咨询初始, W惯于低着头, 主动的眼神交流较少。
2. 问题表现
W陈述有一个“不好意思开口”的问题, 在咨询师的鼓励下, W自述“同学们怀疑我是‘同性恋’”, 自述“自己当然并不是同性恋, 但是的确特别特别喜欢某女性老师C, 因此很多同学都取笑自己是‘同性恋’”, 但是W表示她目前最大的困境并不是来自于同学们的取笑, 而是觉得“C不如以前那样喜欢自己了, 觉得心里难受。”
二、初步诊断与评估
根据三原则, 来访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 个性相对稳定, 排除心理异常, 属于心理正常范畴。来访者存在一定焦虑情绪, 但未泛化, 不影响其社会功能, 心理冲突来自于现实事件, 且有良好的自知力, 主动来访, 初步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SDS (自评抑郁量表) 的得分为0.4875分, 小于0.5分, 不存在抑郁症的倾向。
来访者自述目前最大的困境并非来自于同学取笑的“同性恋”, 对自己是否是“同性恋”的问题也不存在困扰, 而是担心老师C喜不喜欢自己。同时, 来访者提到有一个年长九岁的姐姐, 两人感情特别好, 但自从姐姐出嫁之后, 日渐疏远, 在老师C身上有种找到姐姐的感觉。同时根据“焦点”治疗的理论, 以来访者目前最想解决的问题为焦点, 因此在制定咨询方向时, 并不重点讨论“同性恋”的问题, 而是把焦点放在W的焦虑上, 并初步判定W对C的依恋与W的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三、咨询方案
1. 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是调节W的焦虑情绪, 合理看待并处理与C的关系;处理同学们的“取笑”。
长远目标是帮助W了解并认识依恋模式, 能调节依恋模式, 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获得成长。
2. 咨询方案制订
每周一次, 每次50分钟。
(1) 第 (1) 次咨询:建立咨访关系, 确定焦点问题。
(2) 第 (2) 次咨询:通过合理情绪疗法, 处理W的焦虑;探讨W与C的交往模式。
(3) 第 (3) 次咨询:探讨依恋。
(4) 第 (4) 次咨询:总结、效果评估、结束咨询。
四、具体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开始阶段:建立咨询关系与诊断评估确立目标阶段
咨询阶段:选择技能与策略进行心理帮助阶段
结束阶段:评估及终止咨询阶段
1. 开始阶段:第1次咨询
心理教师以来访者为中心, 充分共情, 恰当自我暴露, 积极建立咨访关系。
心理教师 (以下用“X”代替) :老师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你给我的留言, 说你有很多话想对我说, 却一直不敢说, 今天你终于来找我了, 你真勇敢!说明你又成长了一大步。
W:…… (点头微笑)
X:那么, 不知道老师能够在什么地方帮到你呢?
W: (低头) 老师, 我有个事情不好意思说……
X: (注视对方, 声音轻柔) 没关系, 慢慢来, 试试看……
W:就是我的同学说我是“同性恋”。 (抬头, 探询地注视X)
X: (轻松的语气) 其实还蛮有趣的, 前两天也有别的年级的女孩说伙伴怀疑她是同性恋, 我们当年是上了高中才知道“同性恋”这个词, 看来你们现在比我们先进好多哦。呵呵……
W:呵呵…… (微笑起来, 神情轻松很多, 气氛良好, 咨访关系开始建立)
X: (微笑) 那你自己觉得呢?
W:我当然知道自己不是。
X:嗯, 我也觉得。那你现在最困扰的部分是在哪里?或者说希望老师可以在哪里帮到你?
(近年来, 随着信息渠道的发达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同性恋”“变态”等敏感词, 而由于缺乏深刻的了解, 很容易对号入座, 造成心理冲突。事实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已不再把同性恋统归入精神障碍范畴, 同性恋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只有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焦虑, 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 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来访者并不符合同性恋的定义, 只是由于同伴的舆论压力造成其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 “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会“探询”咨询师的态度, 因此在处理这一点时, 咨询师采用价值中立的回应, 适当自我暴露, 暗示来访者, “在这个年纪出现这样子的现象很正常, 包括老师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积极关注来访者, 对其“去病化”“去标签化”, 这种轻松的正常化的态度使来访者得到极大放松, 开始愿意更多地暴露自己, 咨访关系得到初步建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 咨询师如果很正式地与来访者探讨同性恋的定义、成因, 甚至分析其是否真的具有同性恋倾向都是不恰当的, 容易给来访者造成她可能真的存在“问题”的误解, 加深来访者的焦虑, 不利于咨询的深入开展。)
W:其实我知道同学们也是开玩笑的, 我最困扰的不是那个。我是真的很喜欢C老师, 一看见她就特别高兴, 就很想抱抱她。
X:觉得她特别亲切是吗?看来C老师好幸福啊, 好像有很多学生都喜欢她。我也觉得她和一般的老师好像有点不一样。
W: (有点自豪地笑) 是的, C老师可好了, 我特别喜欢她。
X:嗯, 但是, 你的烦恼是?
W:我觉得她现在好像不太喜欢我了。我们聊得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前两天我们一起走路, 她和别的人聊得比和我聊得多。
X:嗯, 听起来你真的很喜欢C老师, 要是我是你的话, 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了, 心里也会不舒服的。
(充分共情, 再次采用“正常化”的技术, 积极关注来访者, 建立信任关系。)
X:但是, W, 以前在心理课上, 我们讨论过, 在人生的旅程上, 唯一的永远乘客是谁?
W:是自己。
X:是的, 其他人, 包括父母、老师、朋友, 会快乐地陪你一段时间, 也会慢慢地离开你, 你想想看, 你有没有以前喜欢的朋友或者老师, 现在不太喜欢了的?
W:我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老师, 现在好像没有那么喜欢了。
X:所以, 说不定你以后也不喜欢C老师了, 或者假如C老师真的不像以前那么喜欢你了, 是不是也可以理解呢?
W:我还是挺喜欢那个小学老师的, 只是和C老师不一样, 我特别喜欢C老师。
(在这一段过程中, W能认同“对人生而言, 永远的主角是自己, 其他人总归会离开”的观点, 咨询师本来想抓住此点, 向“认识自我”“自我成长”的方向来工作, 但是当谈到W具体的情况、具体的老师时, W出现一定的阻抗, 因此现在做“专注自我, 独立成长”的工作还尚早, 咨询师应该收集更多的信息。)
X:嗯, 我能够感觉到你很喜欢C老师, 我想C老师也很喜欢你。
W:她以前对我是挺好的。
X:你对C老师是不是特别有种亲切感?
W:嗯, 我感觉她就像我的姐姐一样。
X:姐姐?你自己有亲姐姐吗?
W:有一个。
X:姐姐比你大几岁?
W:大九岁。
X:你们俩的感情一定很好吧?
W:她没有结婚前, 对我可好了, 我们整天在一起, 但是她结婚之后, 回家次数越来越少了, 现在我都很少能看到她了, 都说不上话了。
X:姐姐结婚了, 但是姐夫也肯定会很疼你吧。
W:某某某 (W姐夫的名字) 没和我姐结婚前对我可好了, 他肯定是怕我说什么, 我姐就不要他了, 他就整天买东西给我吃, 拍我的马屁, 现在结婚了, 对我不好了, 还老说我, 说不要吃垃圾食品, 容易长胖, 生活不健康什么的, 真是。
X: (微笑) 所以姐夫结婚前后变了一个人, 呵呵……
W: (强烈点头赞同) 嗯。
X:老师听起来, W好像有点心理不平衡呢, 是不是有点嫉妒姐夫抢走了姐姐?
W: (点头) 是的。
X: (注视来访者, 语气柔和) 就像嫉妒其他同学抢走了C老师一样?
W: (慢慢点头) 是的……
(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更多的信息, 抓住“像姐姐”这个点, 咨询师推测W的姐姐也许年纪较大, 类似C老师, 这一点推测得到印证, 因此可以进一步推论W对C老师的依恋, 也许和W对姐姐的依恋存在关系, 而W对姐姐的依恋又与W的家庭功能有关系, 需要进一步向“家庭功能”的方向工作。)
(在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与W一起分析了C老师“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
X:我要是很喜欢一个人, 就像我高中时很喜欢语文老师一样, 就觉得他身上全部都是优点, 一点缺点都没有, 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W: (点头) 是啊。
X:但其实那个语文老师也有好多缺点的, 尤其是我现在回想起来就发现了。我前两天正好碰到他, 也觉得他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W:但是C老师真的没有缺点。
X:是吧, 但是没有关系。
……
(但谈及C老师的缺点时, W出现一定阻抗, 因为仍然处于第1次咨询, 出于咨访关系的考虑, 咨询师没有直接挑战其观点。因为W强调“C老师没有缺点, 所有的都是优点”, 因此布置第1次的作业, “观察C老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你不是很喜欢的细节, 或者你觉得她和其他老师一样的细节”。)
(在咨询的第1阶段, 通过共情、“去标签化”、“自我暴露”等技术, X与W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 并有效地缓解了W的焦虑情绪和压力。)
2. 咨询阶段
(1) 第2次咨询
咨询刚开始, W便向X表示, 完成“观察日常生活中你不喜欢的C老师的细节”后, 产生了新的困扰。
W:老师, 我做了作业之后, 真的发现了C老师有一些地方是我不喜欢的。
X:哦, 看来你观察得很仔细, 比如呢?
W:比如给我们上课的时候, 她就走了, 也不好好地上课……
…… (暂略)
X:其实对于一名老师而言, 你也能理解是吗?因为老师也是普通人呢。
W:是的, 但是我现在有个新的问题, 我发现自己没有以前那么喜欢C老师了。
X: (微笑) 是吗?人的感情是不断变化的, 尤其在你们这个年龄, 喜欢C老师, 还是不怎么喜欢C老师, 或者不喜欢C老师都可以, 我从不要求你一定要喜欢还是不喜欢。
W: (微笑、轻松一些) 是的, 可是我现在的问题是, 同学们、老师们和我父母都还以为我很喜欢她, C老师也以为我很喜欢她, 因为我以前老是说她多好多好, 可是事实上, 我自己知道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喜欢她了, 这让我有点不舒服。
X: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了, 但别人都觉得你喜欢, 所以你觉得有种违心的感觉?
W:是的, 也担心别人会怎么说。
X:其实你能够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感觉, 这一点非常好。
(在第2次咨询时, W提出她的困扰由第一次的“觉得C老师不如以前那么喜欢自己了”转变为“没有那么喜欢C老师了, 但是别人都还以为自己很喜欢, 觉得不舒服”。因此第二次咨询时主要从人际关系的方面工作, 帮助W认识到,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 同时人际交往的前提是自己要觉得自如, 用“舒服”的方式去相处, 不需要勉强自己去故意“喜欢”还是“不喜欢”一个人, 同样的。她喜欢C老师或者不喜欢C老师, 都是可以接受的。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自如地处理人际关系, “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自然地消失。)
X:你有没有发现, 很多时候, 同样的事情, 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感觉和想法的?比如小王在路上撞了小白一下, 小白可能会认为是故意的, 而小王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觉得自己是无意的, 小李呢, 又会有他自己的想法。
W:是的, 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X:你说得太好了, 那是因为不同的人的思考方法、角度都不一样, 所以同一件事情, 你觉得是这样, 所以你会生气, 或者会担心, 或者会不舒服, 其他人呢?
W:他们不一定吧, 可能有别的样子。
X:对, 是有这种可能性, 对吧。所以回到第一次的问题, C老师可能并没有不喜欢你了, 像你这么乖巧的孩子她可能都喜欢, 她可能也喜欢别的学生。老师嘛, 天职就是会喜欢学生, 也想得到别人的喜欢, 或者她可能没有注意到你的想法。你觉得有这样的可能性吗?
W: (沉默、思考) ……嗯, 有的。也许是我自己多想了。
X:那对于今天你提到的这个困扰, 自己没有那么喜欢老师了, 其他人却还那么认为, 所以你有违心的感觉, 也担心别人的闲话, 其他人到底会怎么想, 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呢?
W:也许他们会不在意, 也许会说, 也许不会说。
X:嗯, 你说得很对, 当然, 他们也有可能性就是像你担心的, 会说你。但是你能找到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永远不被别人议论的吗?
W: (沉默、思考) 好像没有。
X:是啊, 其实每个人都会被别人议论, 我相信, 就算有可能出现议论的话, 也马上会过去的, 你想想你上一次有没有被别人议论过?后来是怎么办的。
……
(经过认知分析, W的焦虑情绪明显得到疏解, 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人际关系。)
X:W, 我发现你真的特别好, 特别会为他人着想, 担心别人会怎么看, 担心C老师会不高兴, 你会很顾及别人的看法对吗?
W: (沉默、思考) 好像是的。
X:但是你自己呢?其实喜欢还是不喜欢, 还是没有以前喜欢都是没有问题的, 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别人不能逼你, 自己也不要勉强自己, 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和对方相处, 才会是最舒服自如的。
布置第2次的作业, 观察C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优点, 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方式去和C老师相处。
(第2次咨询后, W完成了《家庭功能问卷》, W家庭总功能得分为1.95分, 但是行为控制、家庭角色、情感反应、问题解决这四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2.18分、2.33分、2分、2分, 可推测W的家庭功能在这几个维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且C的“恋师”问题应该与“姐姐”、与父母的依恋存在关系, 因此下一次咨询的重点放在家庭功能的工作上。)
(2) 第3次咨询
W在第3次咨询时, 表示完成了第2次的作业, 心情很愉快, “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对待C老师, 于是我见了她, 就抱了她一下, 很早以前我就想抱了, 一直没敢, 一下子让我轻松很多。”
通过会谈初步了解到W的家庭构成如下图:
W的父母夫妻关系良好, 父母较开放民主, 热爱旅游。W与姐姐关系良好, 姐姐一直辅导W的功课, 但自从姐姐结婚后, 较少回家, 与W关系渐疏远。姐夫是健身教练, 小时候在加拿大生活, 将携姐姐一起移民。W表示, 父母也肯定会一起移民, “就只剩下自己在北京”。
X:父母亲肯定会放心不下你吧?
W:也许会, 可是他们特别爱玩, 很愿意出国去加拿大, 前段时间他们还出去旅游了。
X:听起来爸爸妈妈很喜欢旅游?
W:他们可喜欢旅游了, 经常要出去玩, 而且是两个人单独去, 他们还特别爱买东西, 很多时候都得我管着他们。
X:看来父母的感情特别好, 真好。你提到, 你要管着他们?
W:是啊, 他们老是喜欢买东西, 尤其买户外设备, 户外设备可贵了, 我都担心钱都被他们花了, 就没有零用钱给我了。前两天他们要买一个登山的墨镜, 要两千多块钱呢, 太贵了, 我就说买那个几百的吧, 买几百块的。
……
家庭系统治疗理论中提出家庭关系的三角理论, 父母、子女构成的三角化关系中, 平衡的三角关系可以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而不平衡的结构孩子会陷身在家庭内, 无法发展独立的自我。在W的案例中, 父母亲的联系紧密, 与W关系的相对疏离, 其实形成了“推出的三角”, 如右图父母与姐姐的三角关系暂不重点研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W与父母的角色倒置, 成为倒置的三角关系。例如W常常需要为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考虑, 倒置的三角关系也许导致W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多地关注他人的特点。父母亲与W构成的推出三角, 让W感到“明明还是个小孩, 却好像成了父母, 而父母成为了只顾自己玩的小孩, 有种孤单的感觉”。W与父母没有形成恰当的依恋模式, 转而投射到年长的姐姐身上, 而姐姐由于另外成立家庭, 逐渐脱离原生家庭, 可以推论, W逐渐失去了作为依恋对象的姐姐, 遂将依恋对象投射到C老师身上。并且W表示, 以前小学的时候也喜欢某老师, 但妈妈总反对, 现在喜欢C老师, 父母亲也喜欢, 还经常一起讨论C老师, 存在C老师成为W加强与父母关联的可能性。以上两点也许正是W“恋师”问题, 乃至“同性恋”问题的深层原因。
第3次咨询之后, 布置作业:主动多与父母沟通, 尽量及时坦诚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主动多交朋友。
3. 结束阶段
通过咨询, W的焦虑情绪基本消失, 心理冲突得到解决, 能自然地与C老师相处, 人际交往水平提高, 能从容地应对同伴舆论, 与父母沟通加深, 依恋程度提高。
五、讨论与思考
通过整个咨询过程的分析, W一开始的“恋师”问题实际上是家庭功能的问题, 或者说是与父母依恋关系的问题。如果以后有条件, 对案例W家庭进行系统家庭治疗, 也许会对W本身有更大的帮助。
刚开始接触本案例时, 当W提到“同性恋”问题时, 其实笔者也有点“吃惊”或者认为也许遇到了“棘手的心理障碍问题”, 这时咨询师的价值中立非常重要, 一定不要随意给来访者贴上标签, 要去除自己的主观偏见, 客观地看待问题, 无条件关注来访者, 发觉来访者本身的积极力量, 并为咨询所用。
随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 尤其是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 心理咨询技术越来越丰富, 例如“合理情绪疗法”、“外化理论”、“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叙事疗法、焦点治疗等等。笔者认为, 在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并不一定要去追究到底某技术方法是属于某流派的, 而是应该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恰当的方法, 建立咨访关系, 达到“搅动”来访者、助人自助的目的。
专家点评
情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标志之一, 情感的困扰是当下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北京市京源学校林丽老师熟练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让一位初一女生伴随着一个“不好意思开口”问题的层层分解而渐进走出心灵的困惑, 收获着心灵释放与心灵成长的喜悦。本个案报告向我们展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 是我们的学生了解、信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吗?愿意向心理辅导教师倾诉自己的“秘密”吗?林丽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着作为学生心灵窗口的心理辅导工作的意义与魅力。
正如作者所言:随着信息渠道的发达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同性恋”“性变态”等敏感词, 而由于缺乏深刻的了解, 很容易同伴式地对号入座, 造成人际性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的化解仅依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个体的努力显然收效甚微。本个案报告层层所分解的正是“问题”之源的“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任何个人,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 比任何文化的影响都更持久, 更剧烈。正是以外在的形式“强制”作用于人们的“社会事实”, 最终塑造了人们的意识与命运。
学校教师关注学生对“社会事实”的化解与升华, 是学生的幸福与本源的成长。愿我们的师者、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化解与升华“社会事实”的过程中, 渐进拥有自己的“非常具体意义上的天地创造”, 渐进收获“成功生活者”希望的喜悦与幸福。
上述点评, 仅供参考。
在北京建国门外,外企集聚的赛特大厦,我如约采访了芬兰航空公司中国区的首席代表:林白曦(Mikko)。此时,他刚从云南归来,自空中落地约一个小时。
“每个月我除了在办事处工作外,经常要在空中飞来飞去,‘飞行’似乎成了我工作、生活的一种常态。”
林白曦在他陈设着中国古画、古剑、青花瓷瓶的办公室里,用流利的京片子这样说道。
首航飞机提前20分钟到达
林白曦至今清晰记得:1988年6月2日,芬兰航空公司北京至赫尔辛基航线首航的那一天。
白天才办妥了全套开航的手续,拿到了飞行执照。这期间的几度波折、无数艰辛自不必言,作为芬航北京办事处的创办人林白曦都一一扛过来了,他称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历程。
“首航班机从赫尔辛基飞来,应在晚上9点5分到达北京,而那天正好顺风顺航,飞机着陆时间提前了20分钟,塔台指挥人员一看,前来出席首航迎机仪式的中国民航局局长等中方官员们还未到,飞机不能着陆,于是命首航飞机又在北京上空多绕了几个圈子,直等首长们一一到达机场,芬航首航飞机才在首都机场准时降落。”
那天的首航仪式非常隆重热烈,芬兰国会议长和中国民航局、北京市领导都出席并致辞。真可称之为芬兰航空公司在亚洲中国区既成功又有趣的开端。
而为了这个良好开端的到来,林白曦不仅在“芬兰航空”旗下耐心等待了13年,甚至从他3岁第一次随父母来北京生活之时,就开始了人生漫长而富传奇的准备。
顽童林白曦的幸福时光
1956年,正值新中国诞生之初,3岁的林白曦随父母从遥远的芬兰来到了中国北京。父亲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教授心理学,母亲在《人民画报》社做翻译。
林白曦记忆中的童年丰富而多趣。1959年,他和同龄的中国孩子一样,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读书,可没上多长时间,他就被学校开除了。原因是调皮捣蛋:上课说话、吃东西、不遵守纪律,跟老师顶嘴等等。当时因调皮被学校开除的小学生几乎没有,小林白曦也算是出了个名。
还记得,当年北师大院内的高树苍翠,林荫道凉爽宜人。上学的路上,小林白曦常喜欢爬树掏鸟窝,然后把小鸟抓回家自己喂养。
有一次,一只小鸟意外地从窗外飞到了他的家中,他十分好奇,就顺藤摸瓜,搜找到了小鸟的“树家”,他爬上树去,准备抓出更多的小鸟来玩,可没曾想,招惹到了树顶上的马蜂窝,一群马蜂蜂拥而出,把小林白曦包围起来,头和胳膊被马蜂蜇了好多个包,真是惨不忍睹。而更可气的是,有几个男同学站在树下,非但不同情,还一个劲地嘲笑他。这不能不让林白曦的自尊心大大受挫。被惹急了的他大嚷:“谁再笑,我就打谁。”
后来,小林白曦果然采取了报复性行动,他一鼓作气把师大校园里的马蜂窝挨个都捅了。这事至今还被童年“发小”们传为笑谈。
“‘文革’经历,我的人生大学”
1966年,正在北京读初中一年级的林白曦,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他成了地道的“洋老三届”。
运动开始不久,学校就停课闹革命了。林白曦也走上街头,看大字报、破四旧,他也亲眼目睹过被批斗的“黑五类”跳楼自杀……
不久,他又投入了红卫兵的“大串联”运动。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车厢里到处是人,行李架上,座位底下,连个插脚的地方也没有。幸亏我的同学有先见之明,早早排队占了座位,才免了站着去广州或被挤成‘相片’的惨状。”
再后来,同学们纷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上山下乡,开始了“知青”生活,而林白曦这个外国孩子却没地方敢要,他只能留守北京,过起了另类生活。
凭着对中国古代文史的兴趣,他找来《春秋》、《左传》、《史记》,四大古典小说等颇多“文革禁书”猛读,还请来父亲的好友,一位中文老师教授古文,每周上3次课,一直持续了半年。
落寞时光中,“待业青年”林白曦还迷恋起了收藏。他从没人要的破烂堆里淘古钱,有时甚至称斤搓堆儿收罗了不少各朝代的古钱币。可惜后来要回芬兰,许多不好携带的古钱币就此散失了。
1974年,林白曦接到了芬兰军队要求他回国服兵役的通知,至此,结束了他在北京的浪子生活,登上了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绕道西伯利亚,回到了阔别19年的故乡——芬兰。
从1966年到1974年,林白曦经历了“文革”8年,这场历史浩劫,让他和无数中国年轻人一样,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以至于在他履历表的学历一栏,至今仍停留在“初中一年级”。
但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也有了一些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这段饱含痛苦的经历,或者说人生的谷底,让我受用终生。它是我真正的‘人生大学’。”
重回北京的路,实在很漫长
1975年,芬兰航空公司与中国民航签署了航空贸易协定。为了将来开辟芬兰至中国的航线,芬航需要任用一位有中国背景的年轻人。
事也凑巧,来北京参加航空协议谈判的斯洛特先生的夫人,与林白曦的母亲是老相识。经过一番介绍,林白曦便顺利加入了芬航,在赫尔辛基机场做了一名实习生。
“我是从最底层干起来的,从搬运工做起,飞机配载、客运、营销……几年下来,机场的各个部门、岗位我几乎都干了一遍。”这也正是公司的意图,让他尽快熟悉公司的全面业务情况,以备新航线开通之时大有用武之地。
然而,因芬兰直航中国需要经过苏联的领空,而中苏关系的不稳定使开航时间变得遥遥无期。林白曦在芬航的培训也只好无限期地延长下去。
在漫长的等待期间,林白曦还为芬兰政府、芬兰红十字会接受的一批越南难民做了一年的翻译工作,因为难民中有不少是华人。中文翻译工作让林白曦找到了感觉,也大大增强了他会有用武之地的自信心。
1985年,芬兰诺基亚公司在中国筹开办事处,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林白曦,自然成为诺基亚邀请的人选。然而权衡之后,林白曦还是选择了留在芬兰航空,他珍惜芬航为他提供的机会,以及长时间对业务的熟悉和彼此建立的信任,他热爱航空这个领域。
机会终于等到了。1987年4月,芬兰经与苏联的长期谈判,双方签署了《苏芬协议》,芬航可以使用苏联领空直飞北京。于是,芬兰开始与中国民航商讨开航事宜。随即,林白曦奉命前往北京组建芬航驻北京办事处。
接到这项任命,林白曦心里感慨万分:这么多年没有白等。从入芬航工作到实现来北京的路实在漫长,但道路终于开通了。
“创业之初,一切都很艰难。”
林白曦回到了19年哺育他成长的北京城,他如鱼儿得水、猛虎归林。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带着北京背景的年轻人在跟中国人打交道方面的确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经验和老到,林白曦的中国经历比学历显得实用得多。
“创业之初,一切都很艰难。”从租房子,到办各种手续,事无巨细,林白曦一样样认真去办。
“那时中国的官方机构办事效率很低,往往为见一位领导,要打无数个电话,跑许多趟腿,有的见了面也不敢做主,说官话,绕圈子,扯皮。”
林白曦为了使民航局在开航前批准建立办事处,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他上下找了民航局各层官员商谈,每次约见都几费周折,有的官怕惹事,干脆连电话都不接,事情一拖就是一个多月。
后来芬兰政府出面斡旋,进行高层公关,事情才有了突破性进展,最后民航局下了批文,一周之内林白曦就把全套工商手续办妥了。
6月初的一天,林白曦终于拿到了芬兰航空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正式营业执照。他兴高采烈地邀来为自己帮忙的“发小”,两人通宵畅饮,从京伦饭店喝到北京饭店,又一直喝到了“西苑”。
方寸补子,小有洞天
除了忙于“天上的事业”之外,林白曦还有一个业余爱好,收藏中国清代的纺织品——补子。
小时候,林白曦家里就曾有补子,妈妈拿它来垫茶杯,大约1块钱一个。从此,那些绣工精美细密的补子“茶垫”,就印在了少年林白曦的脑海中。
而林白曦真正与收藏补子结缘,还是1995年他去新加坡工作期间。有一次,他在书店里翻阅一本英文艺术杂志《亚洲艺术》(Arts of Asian),读到一篇介绍补子收藏的文章,讲一位美国职业律师如何收藏中国官补的故事。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动了念。
此后,每年秋天佳士得拍卖行在伦敦举办的亚洲古代纺织品拍卖会( Chinese and Japanese Costume and Textiles),林白曦常会前往竞投。经过一次次拍卖会的实际历练,他积累了不少收藏拍品的实战经验。最近,他刚在伦敦佳士得国际专拍会上拍得了几件补子爱品,心里不无欢喜得意。
林白曦最喜欢的藏品是康熙年间的“补子”,风格独特,做工细腻。而他的“镇宅之宝”,则是在英国一家艺术品公司购得的清代皇后凤袍。根据他的经验,从凤袍的颜色和款式来判断,这是一件光绪帝夫人——隆裕皇后穿戴过的袍子,穿用时间在1870到1890年之间。
林白曦有一个美愿:想在退休后,细心研究自己收藏的这些“补子”,把每一件补子的“前世今生”都弄得一清二楚,并好好出版一本关于“补子”研究的书。
在美酒中体味人生真意
收藏补子,是林白曦游弋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研习,而品味好酒,则是他沉醉于酒香和情谊的享受和梦幻。
跟懂酒的朋友一起分享一瓶好酒,这是能让林白曦感到兴奋的一件事。
林白曦懂酒的名声也绝对属实:一开瓶,他便能知道这酒的香型、浓度和储藏年头,说起各个牌子红酒的特点来更是如数家珍。
当然,在懂酒的他看来,好酒与牌子无关,与价格无关,而是一种口感的经历,一丝回味的悠长,一阵浓香的袭人,那感觉是综合的,掺杂着当时的情绪,很简单,很直接。葡萄酒俨然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爱屋及乌的林白曦,不仅对葡萄酒如痴如醉,对世界各地的葡萄酒庄园也迷恋有加,澳洲、法国、西班牙、智利等国家和地区的葡萄酒庄园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喜欢体验每个葡萄酒庄园的风格与味道,他还亲自参与葡萄的采摘,葡萄的加工和葡萄酒的酿造。
林白曦常向朋友们建议:“如有机会,一定要亲赴世界各地不同的葡萄酒庄园体验一下,当你坐在法国波尔多的古堡酒庄里,在美丽风景中,与同样喜欢葡萄酒的亲朋挚友共品佳酿,空气中飘散着醇厚的酒香,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真意。”
林白曦的太太远在芬兰,夫妻俩聚少离多。因此每年的休假时光,林白曦理所当然地要留给太太。他和太太一道,去法国的名酒庄品美酒,去日本神户看樱花,去西班牙海边享落日,到古巴老城寻古迹,把最浪漫的时光留给隐在他身后,无时无刻不支持着他的心爱女人。
而每每到了浪漫时分,酒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朋友。
喝酒,直到一醉方休。
看着芬航在中国一步步壮大
如今,林白曦已是芬航驻京办事处的第一任元老。他手下带起了一个高素质、高效率的本土化工作团队。
他说:“我是看着中国经济一步步快速起飞,看着芬兰航空在中国一天天壮大的。我是这两者的最好见证人。”
“1987年我刚来北京成立办事处时,芬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只有5家,而现在,芬兰独资与中芬合资的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20多年间,翻了许多番。可以说,中芬直航,是这些芬兰企业进军和扎根中国有力的助推器。”
如今,芬航在中国市场的外航企业中排名第三;运量占中国市场的5%左右。近年芬航在亚洲市场的收入份额突飞猛进,已从6%迅速上升到了27%。其中有一半的收入来自于中国市场。
与早期无法吸引中国乘客的尴尬相比,如今乘坐芬航客机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留学、经商、交流、旅游的各类客人都有,芬航已进入了良性运转和扩张期,北京、上海、广州、香港4个城市的航班数量已增加到了每周25个班次。
对于芬航在中国的未来,林白曦说:“中国沿海城市的航线我们已经布局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要转向内地城市。到2010年,芬航的目标是:每周将有40个航班往来于芬兰与中国之间。”
【一位初中生的程序人生】推荐阅读:
初中生作文:人生要敢于追求05-26
人生挑战初中作文07-10
诚信人生初中议论文06-05
初中作文挫折与人生相伴07-16
初中冬运会闭幕式程序10-11
初中生学习的方法07-24
初中生开学的自我介绍05-30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成语06-08
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6-21
初中生关于信心的作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