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陆游介绍(精选8篇)
陆游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段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陆游这段家训告诉我们,孩子的品行要从娃娃抓起,有了好的道德操守,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真正服务社会;而教育孩子,不是简单让孩子们掌握多少书本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多少分数,而是要让孩子先成人,后成才,让孩子们懂得宽容、厚道、恭敬、谨慎;当然,孩子的.成长与环境是分不开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损者三友,益者三友,所以,不能让孩子和一些轻浮的人来往;当孩子养成了好的习惯,十多年之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材。陆游非常重视家风教育,一生留下家训26则。
陆游一生写诗词无数,其中写给儿子的诗词特别多。除了人人皆知、饱含爱国情怀的《示儿》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五更读书示子》:“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床头瓦檠灯煜爚,老夫冻坐书纵横。暮年於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盏残膏未为费。吾儿虽戆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万锺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作为一名爱国诗人,陆游念念不忘守国爱国、护国,时时不忘爱民、惜民、济民。子夜读书偶感成诗,便告诫自己的孩子:高官厚禄不足为念,有了机会就要去救助民众。
由陆游的家训以及他写给孩子的众多诗词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他对孩子的要求并不是简单的“成功”“找份好工作”“有车有房”之类,而是教育孩子们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要说陆游有“糖网病”,那要先从他得糖尿病说起。在他的诗中,最初谈到自己有糖尿病是他五十二岁写的《铜壶阁望月》诗,其中有这么一句:“十年肺渴今夕平。”所谓的肺渴,指的就是现代的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病。但单纯根据这首诗就说他有糖尿病,可能过于武断。他五十四岁时写的一首《过忠州醉归舟》,便把这个问题明确了,诗中说:“不堪酒渴兼消渴,起听江声什雨声。”这证实他的确有糖尿病,而且有理由推测,既然五十二岁时说十年肺渴,那他在四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有糖尿病了。
陆游大约是四十出头时候得了糖尿病,他四十六岁时写的一首诗,开始描述病情对他视力的影响了:“混眸云雾隔”,意思是说,看东西如隔着一层云雾。这个年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正是干事业的巅峰期,但陆游却不行了,因为视力不好,连眼睛都不愿意睁开了,就像他自己说的:“病眼茫茫每懒开。”
从陆游的诗中发现,糖尿病对他眼睛的影响似乎不仅仅限于视网膜。在陆游的晚年,他多次提到一个在他看来很“神异”的现象,就是眼睛可以发射“神光”。
七十七岁时他说:“五十余年读道书,老来所得定何如?目光焰焰夜穿帐,胎发青青晨映梳。”在八十二岁时讲得就更加神奇了:“灵府无思踵息微,神光出眦射窗扉。”这意思是说,他夜里起来披衣打坐,发现有两道“神光”从眼睛射了出来,这次眼睛里射出的光不像七十七岁时那样只是穿透了帏帐,竟然射向了窗户。在陆游看来,这应当是长期“修炼”的结果。其实,眼睛出现闪光现象,很常见于玻璃体后脱离或玻璃体与视网膜产生牵引,这种情况十分常见于“糖网病”。
据悉,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6.7%,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6.4%,在率先进入老龄化的上海,发病率尤其高。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又是糖尿病人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大约60%的病人眼部血管会受损,视力会不同程度降低,甚至失明。
相比陆游,当下的人要比南宋时代的幸运多了,尽管目前还不能彻底根治“糖网病”,许多治疗方法在防止病人失明方面却是卓有成效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手段:一个是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方法,一个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还有一个是当病情十分严重时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陆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陆游曾经请求废除凌迟,《请除凌迟刑》云:“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明尤存。感伤致和,亏损仁政,实非圣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生平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侵略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熏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婉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入敕令所,为删定官。孝宗即帝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府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聘陆游为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年岁相近,且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伸展,故稍稍放纵轻佻,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淳熙十三年,知严州。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仁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庆元五年(1199年),陆游曾为韩侂胄写《南园记》,据称韩侂胄命四夫人擘阮琴起舞。在勉励韩侂胄勿忘抗金中兴。。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胡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5岁。
诗词
陆游一生力主北伐,虽然屡受主和派排挤打击,但是他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也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诗人”。死前曾作《示儿》一绝:“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堪称是最能表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他的诗产量极多,至老仍然创作不懈。实际上创作了一万多首,经他自己删除淘汰之后仍有九千三百多首。
第二期为46-54岁,诗约2400多首。此时期因深入军旅生活,诗风变为豪放壮阔,爱国思想也更加提升。此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诗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少年到中年(46岁),时期最长但留存作品最少,约200首,因陆游将自己早期“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删除淘汰的关系。
第三期为蛰居家乡到逝世,现存诗6500首。数量之所以较多是由于他晚年未暇淘汰的缘故。此时期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上宦海沉浮饱经忧患,并且其年事已高,因此风格转为清旷淡远的田园风格和苍凉的人生感慨。
不过即使诗风前后转变了三次,但是他诗中还是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最大的特色与传颂千古的原因。其他也有较为平淡、清丽、甚至是奇谲的作品(诗集中有数百首记梦的诗),不过那是少数。
《关山月》、《书愤》、《金错刀》、《农家叹》、《黄州》、《长歌行》等,均为其代表作。
另也工于词,纤丽处似于秦观,雄快处似于苏轼,超爽处更肖辛弃疾。以《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理论也具有相当影响力,主张诗文为发泄人心郁闷的利器,又主张养气以求工。
★ 爱国诗人及诗词
★ 文天祥诗人爱国故事
★ 陆游是哪个朝代诗人
★ 陆游的爱国诗
★ 陆游的爱国诗句
1、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
2、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4、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遶吴门。——《出县》
5、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
6、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7、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8、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9、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
10、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11、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12、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有感》
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14、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15、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
16、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病起书怀》
1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1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19、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
2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2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五首·其二》
22、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书愤五首·其四》
23、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书愤五首·其三》
2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五首·其一》
25、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寄陈鲁山·其二》
26、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27、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
28、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
2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0、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31、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3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3、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朱熹: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126]
杨万里: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127]
叶绍翁: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
陈訏: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128]
袁宗道:(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129]
刘克庄:《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130]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至今,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夜了。这天,是家人团聚守岁,辞旧迎新,也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除夕向来有放爆竹的习俗,并且该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关于爆竹,除了王安石的《元日》中描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外,范成大的《爆竹行》写得最详细,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
食残豆粥扫尘罢,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浙江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曾师从陆游学诗,其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如其《除夜》: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夕夜打扫茅舍,涤除尘土,准备守岁迎新,“一炷清香拜九霄”,寄托作者的美好祈愿。“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这里的“轰鸣竹”即是燃放爆竹;“颂椒”为赞美酒香。椒,用椒浸制的酒。《荆楚岁时记》:“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芳,故采花以贡樽。”同样反映了除夕守岁饮酒、放炮竹的生活习俗。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也写过一首别样的《除夜》诗 :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此诗作于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人生最后一个除夕之夜。他用一支沉甸甸的笔,蘸着热血和心泪,写就了这首悲而不屈的短诗!诗中所写的“屠苏”亦作“屠酥”,与前几首诗中的所写的“屠苏”一样,为药酒名。古人有除夕夜守岁饮屠苏的习惯,还有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风俗。
《桐荫仕女图》清 佚名 山东中国文学博物馆(藏品)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也是汉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据记载,元宵节诞生于西汉,一直以来都是规模盛大的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同庆佳节。它是古人的“狂欢节”,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历代的文人骚客们,在享受这一节日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到了宋代,元宵夜的狂欢氛围有增无减。宋代描写元宵节的诗词中最为著名且广为传唱的莫过于如下两首,一首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另一首即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如此重要的节日, 诗人陆游自然不能缺席。他在《丁酉上元》写道:
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士女拥千重。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信马随车纷醉侠,卖薪买酒到耕农。今年自笑真衰矣,但觉凭鞍睡思浓。
短短56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期间,人们出游、观灯、约会、赏艺的“疯狂”景象。在宋代还有许多诗词作品中也反映了元宵节的风俗民情,如姜白石的《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他的另一首诗也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诗曰: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珍品此处指元宵)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元宵节游玩看景吃元宵的风俗。此外,以陆游为代表的宋代诗人词家还对饱含浓厚民俗风情的七夕节和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多有描述。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也叫“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又名“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关于七夕节的风俗自古迄今留下了很多诗篇,单是在两宋时期就非常之多,不妨举例说明。如陆游的《癸丑七夕》:
风露中庭十丈宽,天河仰视白漫漫。难寻仙客乘槎路,且伴吾儿乞巧盘。秋早时闻桐叶坠,夜凉已怯紵衣单。民无余力年多恶,退士私忧实万端。
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全词如下: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秦观的《鹊桥仙》也是一首广为传诵名篇佳作: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都是吟咏七夕节的节序词,借助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民间传说来抒发情思,均展示了七夕节日独有的抒情氛围。柳永的《二郎神》也很有名,全词如下: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这是一首咏七夕佳期的作品。诗中形象生动地写了三种民俗活动,一是观望天上牛郎织女的相会;二是姑娘们望月穿针,向织女们乞取巧艺;三是青年男女七夕定情,交换信物。宋代与李清照并驾齐驱的杭州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的《七夕》诗也很有名:
拜月亭前梧桐稀,穿针楼上觉秋迟。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工夫赐巧丝!
描写了中国式的“情人节”这天晚上,有“乞巧”的习俗,女子以彩丝穿针,盼望织女赐一根“巧线”,也就是乞求天赐一段良缘。而其《鹊桥仙•七夕》也非常有名: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词中朱淑真反秦观的“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暮暮”之意而用之,“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别具情思,更有一层况味在里面。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以及赏月的习俗。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迄今描写中秋节的诗词作品可谓车载斗量,最著名的`就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陆游写中秋的诗篇也不少,多为借景抒情言志之作。例举数首:
次韵师伯浑见寄
眉山汉嘉东西州,估船日日到津头。 不得讲书一行字,倚遍临江百尺楼。 黄钟大吕忽复见,绣段英瑶何足酬。 愿约青神王夫子,来醉万景作中秋。
南堂
空堂寂寂暑气清,祗有燕雀无人声。 云头忽移帘影失,雨点乱集荷盘倾。 沟坑水溢鱼鳖喜,庭户风送蛟龙腥。 衣巾汗垢为一洗,呼奴举榻临前楹。 取泉石井试日铸,吾诗邂逅亦已成。 何由探借中秋月,与子同游白玉京。
甲辰中秋无月十七夜独皦然达旦 老觉人间无一欣,穷阎扫轨谢纷纷。 已凭白露洗明月,更遣清风收乱云。 栖鹊拣枝寒未稳,断鸿呼伴远犹闻。 病羸慵踏梧桐影,倚柱长吟夜向分。
关于描写中秋节的景象,与陆游同时代的诗人也写了不少诗词,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对当时民俗风情的描述,限于篇幅兹不一一列举。从这些古人留下的大量诗词篇章中不难看出,民俗风习的传承具有很强的惯性,许多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迄今一直完整的保留着,有的在当下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民俗对增进民众之间的向心力、凝聚力与认同感,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言下“过洋节”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什么“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甚至连“双十一”也被商家挖空心思大肆炒作成了“光棍节”,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洋节日不是不可以过,但作为与一名华夏子孙,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塑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首先就要坚守和延续好自己的文化根脉,继承和弘扬好我们固有的民族传统节日,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忘记自己“回家的路”!再者,从非遗保护的角度而言,传统节日诸如此类民俗项目的申报和保护也刻不容缓!近闻,继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外,又有韩国与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四国联合申遗的“拔河”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项与中国有着很深渊源关系的民俗项目申遗成功,花落他家,无疑再次为我们提了个醒:尽管近些年我们的非遗保护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属于我们的民族民间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申报工作不可掉以轻心,淡然视之,申遗未有穷期,同志仍需努力!
699年是圣历二年,而701年是武则天大足元年或长安元年,所以无论他的出生日期是其中的哪一年,他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而武则天是李治的皇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761年是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而唐肃宗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的继位者。所以,从诗人王维出生,到诗人王维死亡,他所处的年代都是唐朝时期。
诗人王维经历了开元盛世的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元气大伤。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开始衰落,政局不稳。也正是政局的动荡,使原本壮志凌云的诗人王维渐渐变得心灰意冷了。消沉以后的诗人王维,开始过着半隐的生活,他将名利看得很淡,悠闲自然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在隐居期间,他写下了不少的诗作,其中不少诗句都体现了他淡薄的心态。
诗人王维出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卒于李亨执政时期。所以,诗人王维是唐代的人,而他的`诗在唐代的诗坛中有着十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诗人王维和太平公主
诗人王维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有传言他中状元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后门。诗人王维与贵族交好。 一天,一位王爷看到诗人王维很烦恼,于是上前询问以示关心。在知道他是在担心科举考试的事后,便拍着胸脯告诉诗人王维这件事他可以帮忙。
这个王爷是太平的侄子 ,他让诗人王维准备几首诗,并带着他去了公主府。对于这位公主,诗人王维是有所而闻的。王爷把他介绍给了太平,太平表示她很欣赏诗人王维的诗才。诗人王维明白这个公主是看上自己了。可诗人王维毕竟是流传千古的大诗人,如果没有点节操,他也就不会被后世推崇了。诗人王维不想靠色相取得官职 ,便想要告辞了。但好色的公主哪里会放过这样一块美玉。她脑子一转,要换一种方式拿下他。他不是喜欢做诗吗,好,就用诗打动你。公主给诗人王维讲了个故事, 一个贵族子弟抢了一个美貌的烧饼店老板娘,可她终日不开口说话,那位贵公子就把她的烧饼老公叫来,她一见到她老公,就不说话,开始哭,场面非常动人。公主让诗人王维以这个故事为主题赋诗一首。诗人王维不慌不忙写了五言绝句,并对太平讲诉了楚国息夫人与这个老板娘同样的遭遇。聪明的太平听出了弦外之音,问诗人王维是否有旧情,诗人王维大大方方地承认了。公主还是不死心,给诗人王维看画在名贵纸张上的图,可诗人王维仍然不为所动。公主对于崇高的诗人王维渐渐开始欣赏起来,可恨自己怎么不早点遇到这样的人物。
陆游平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幼年时受到父辈的熏陶,怀报国之志。29岁时考中进土,因主张恢复中原,被秦桧罢黜。南宋孝宗时被起用。先后在王炎、范成大的幕中担任军职。他亲至前沿视察,提出北伐之策等,均未被采纳。又因故土没有收复,遗民于水火之中,内心非常痛苦,经常“脱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谙官场的礼法,遂遭“不拘礼法,待酒颓放”的讥讽。因此,自号“放翁”。1210年1月26日(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
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陆游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