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共11篇)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 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分析、解答求平均数的应用题。

二、渗透“移多补少”、“对应”、“估算”等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主动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1.师:把12本练习本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几本?

2.师:现在把这些练习本分给甲、乙、丙三人(师分给甲3本、乙4本、丙5本),他们得到的本数平均吗?你能使三人得到的本数平均吗?(学生操作:①从丙的本数中取出1本补给甲;②从乙、丙的本数中分别取出1本和2本,再将取出的总本数平均分给甲、乙、丙;③把三人的本数合并后重新进行三等分。)师:上面的方法中,哪种最简单?你能很快使三人的本数平均吗?(揭示:移多补少。)

3.师:你认为“平均”是什么意思?(生:一样多,相等……)到底什么叫“平均”?请看——(屏幕显示:“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量,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移多补少,使各个数量相等,叫做平均。”让学生默读。)

4.显示:

师:①这三组棋子数平均吗?②要使三组棋子数平均,老师这样做可以吗?(移去部分棋子,使余下的每组都是2颗。)为什么?(突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③谁能使三组棋子数平均?(让学生操作演示。)④(指着棋子图)经过移多补少,现在三组棋子数平均了,每组都是4颗。这“4”就是“4、2、6”的平均数。想一想:什么叫平均数?(不要求回答。)

5.思考:

(1)14,10;(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2)19,__;(师:两个数的平均数是20,其中第一个数是19,问第二个数是几。让学生从平均数概念出发进行思考;①由于第一个数比平均数20少1,所以第二个数应比平均数20多1,是21;②由于两个数的平均数是20,则两个数的和是40,用40减去第一个数19,得第二个数。)

(3)9,10,11;(师:怎样能很快知道它们的平均数?)

(4)66,74,100。(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能很快知道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吗?有没有办法来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呢?让学生尝试、相互交流并展示思考过程。板书:(66+74+100)÷3=240÷3=80。)

【意图:学会求平均数的应用题,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构建概念,遵循学生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从原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对实例用多种方法进行操作实践,获得对“平均”的感性认识,同时为用多种方法求出平均数提供原型;再学习“平均”的概念,通过正、反例使学生加深对“平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例子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强调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在运用中具体、清晰、牢固地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特别地,设计第(2)题,让学生从平均数的概念出发作推理,既利于概念的内化,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而第(4)题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求知心理产生不平衡:用移多补少很难知道它们的平均数,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能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呢?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而经过思考发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一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为学习应用题作了准备。】

二、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课题)。

1.出示:学校组织男、女两队参加头脑奥林匹克比赛,成绩如下:

男队

女队

问:哪个队的成绩好?

(1)师:①谁的得分最高?②哪个队的总分高?③哪个队的成绩好?(学生普遍认为男队的成绩好,理由是男队的总分高。)④总分高能说明这个队的成绩一定好吗?(教师的设疑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许多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总分高并不一定说明成绩好,若人数相等则总分高成绩也就好。那么,到底怎样进行比较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比较每个队的平均成绩。)

(2)尝试练习。(男、女学生分别计算男、女队的平均成绩。男队:(96+90+80+70)÷4=84(分);女队:(87+89+82)÷3=86(分)。)

(3)指名学生展示求平均分的思考过程,并比较两队的平均分后,得女队的成绩好的结论。

【意图:若给出男、女两队的得分表后,让学生直接计算出每个队的平均分,再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这样设计教学,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也是可以的。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此,联系学生实际,创设上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尝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亲身体会到平均数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数学感到亲切又有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在“总分高成绩一定好吗?”的讨论中,使学生体会到要辩证地全面分析问题,从而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2.先出示四名少先队员为敬老院做衣架的画面,再逐个出示:

(1)小华做5个,小红和小刚共做8个,小芳做7个,平均每人做几个?

(1)小华做5个,小红和小刚各做8个,小芳做7个,平均每人做几个?

(3)小华做5个,小红和小刚各做8个,小芳上午做3个,下午做4个,平均每人做几个?

(先出示第(1)题,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出示“(5+8+7)÷3”问:这样列式正确吗?为什么?然后逐个出示(2)、(3)题,让学生列式。最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三道题的条件在变化,但什么没有变?求平均每人做几个,我们都是怎样想的?)

【意图:通过这组题的列式及比较,使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3.出示:三(1)班40名学生分三组为希望工程捐款。第一小组捐43元,第二小组捐38元,第三小组捐39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

(1)学生独自思考。

(2)选择正确算式的编号(手势表示)。

①(43+38+39)÷3=40(元)

②(43+38+39)÷40=3(元)

(让学生说出选择理由,并结合算式②问:老师从结果是平均每组捐3元,就知道肯定错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让学生用平均数概念对结果进行估算。)

(3)提问:若选算式②,应该提怎样的问题?(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比较: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是将捐款总数按组数平均;后者是将捐款总数按人数平均。)

【意图:选择时启发学生运用平均数概念对算式②的结果进行估算再作出判断,有利于学生巩固平均数概念,从而学习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有用的估算方法;而通过只一字之差的两个问题的比较,则有利于学生从问题出发搜取有关的信息,展开有序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出示:

某厂加工零件个数统计表

问:平均每月加工零件多少个?

(1)学生独自列式计算。(生:(1008+1001+1004+1003)÷4=1004(个)。)

(2)师: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学生再作思考:有的用“移多补少”方法,有的列式:1000+(8+1+4+3)÷4=1004(个)。)

(3)小结:在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们既要会用一般的思考方法,即“总数量÷总份数”来求,也要会根据具体题目的特点,采用灵活简单的方法。

【意图:巩固求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多角度地灵活思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由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进行的小结,使学生学会以一般性原理为指导,从事物特殊性出发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 篇2

示意图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事物, 内容简明扼要, 图面清晰醒目的一种教学图像。教学中设计示意图按教学目的设计, 紧扣教材, 取其精华, 不计细节, 增删灵活, 不受时空限制, 旨在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教师易画易用, 随用随现, 是化文为图, 变抽象为具体的快速反应工具。它能充分发挥示意图的教学功能, 弥补教学挂图、解剖图、插图等的不足, 是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理想方法之一。因此, 在医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挥示意图的特殊作用。

1 可以边讲边画, 使死图变活

边讲边画, 化静为动, 使学生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 做到师生双边共同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记忆, 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医学知识。示意图的绘制过程, 即使详尽讲解的过程, 又是高度概括的过程, 是教师备课和教授的重点。并且, 在绘画的过程中, 示意图的形成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1], 不可以盲目的不顾学生的反应, 自顾自画。在学生完全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病理学、生理学和其他相关基础学科, 完成体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教学任务。例如, 讲画同步牙齿发生发育的整个过程, 斑疹、丘疹、丘疱疹和水疱的发生发展过程,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等。

2 辅助临床图片化解难点

学习疝气的难点在于理解腹壁的结构和内外口的位置关系, 书本上的插图线条结构较多, 不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需要画出示意图, 准确地指出疝气内外口上下左右前后的解剖结构, 以及各种手术方式的具体方法。有时候, 简单的几个线条, 胜过半个小时的语言文字讲解。在皮肤性病学的教学中特别有用, 因为临床图片只反映了时空的全部信息, 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而示意图则能从万千信息中, 抽取出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信息, 聚焦于内容的基本方面,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重要的授课内容[2]。

3 更新原图, 突出重点, 更加容易学习和理解

为了紧扣教材, 突出特征, 找出规律, 重新设计简图, 使蕴藏在其中的规律变得一目了然, 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例如, 在消化内科的大班理论课中, 内镜图片都是红色背景的黏膜象, 学生容易被五光十色的色彩及图形所吸引, 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教师适时显示示意图, 能够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关键信息上, 去除掉无效的信息输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对教材上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 用计算机模拟出各种医学原理示意图, 更充分的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 为医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表达工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3]。

4 化文为图, 变抽象为具体

化文为图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使抽象的概念、症状体征的规律具体化、形象化。在复习时,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画简图, 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而且还蕴含了学生自己创造性的劳动,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4]。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临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构绘示意图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把脑海中的思维活动, 通过图形延伸到可视的纸张上, 并逐渐具体化[5]。

5 可以帮助临床教师带好见习生和实习生

特别是在手术科室, 对于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护士或实习医生或者护生来说, 刚刚进入手术室时一无所知、手足无措, 到基本能够承担手术室的工作, 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能在岗前培训时展示手术器械示意图, 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时学习, 就易于理解和记忆, 能够迅速地认识器械及其在手术中的用途, 从而尽快担任手术室的工作。示意图教学实践表明, 教给学生的是工作方法和思路, 为学生将来参加手术室工作及实习医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6]。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手术的方式和过程, 学生在手术室看手术, 看到很多新奇的景象和手术技巧, 但是并不明白其中的原委。很多学生看了几天的手术, 回忆起来就是记得手术切开以后会出血, 止血、缝合等基本操作, 对于手术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如果能够术前看几张关于手术的示意图, 简单的几个线条就可以让学生对手术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从而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关键的环节上。

6 示意图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不要忽视学生的感受

有的示意图设计的很好, 教师自我感觉也很好, 教师之间交流时也认为这个示意图概括问题很全面很简单, 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因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是不同的, 有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 一目了然, 非常简单, 属于常识性问题,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缺乏教师深厚的知识积累及相应的基础知识, 无法理解。所以, 示意图形成以后, 一定要先对一小部分学生试讲, 初步评估示意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效果欠佳, 一定要追寻其中的缘由, 加以改进, 直到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否则坚决摈弃不用。对于示意图来说, 学生就是最好的裁判。有的教师设计的示意图结构复杂, 怪异, 分散注意力, 掩盖了重点难点, 降低了教学效果。示意图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学效果为根本, 突破教学难点重点, 应由难变易, 由繁变简,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之, 示意图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很大,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简图来说明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示意图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庆明, 邢付元, 王友胜.示意图的形成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J].教学与管理, 2009 (2) :48-49.

[2]张玉杰, 秦士德.关于皮肤科学示意图的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1, 24 (2) :132-133.

[3]袁敏, 胡玉龙.多媒体技术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运用[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2) :57-59.

[4]赵蕾.临床医学教学中病程示意图的使用和绘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 27 (1) :84.

[5]梁寒冰, 王阿明, 陈娴.谈医用物理课堂教学的示意图教学策略-基于视觉思维理论的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24 (6) :592-594.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3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

看一下评委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4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篇5

西龙岗小学 黄剑波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分析与推理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样本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课件出示;一个猴妈妈在林中摘了一些桃,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给他们,猴老大10个、猴老二9个、猴老三5个。

师:对猴妈妈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师:如何使他们分的一样多呢?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从猴老大手中拿2个桃给猴老三,再从猴老二中拿1个桃给猴老三。这样每人都是8个桃。)

师: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师: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先把三个人的桃全合起来有24个,再平均分给这3只猴,这样每只猴都是8个桃。)

师: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他们分的桃个数相等,都是8个。

师:同学们帮猴妈妈解决的分桃不公平的问题,这下小猴们也不会有争执了。

(二)探究新知

师:说起这个啊,老师想起前不久在我们班举行的一次套圈比赛,三(3)班男女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师:为了备战套圈比赛,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之间选择了一些代表队先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看,这是他们套中个数的统计图。

(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女生套圈个数统计图 男生套圈个数统计图

9876543210小英小红小花小丽小晶1086420小强小军小华小刚

师: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数学信息?

师:套圈比赛结束了,男队员说男生套的准,女队员却说是女生套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女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可是男生只有4个人,女生有5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应该求出女男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师: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套的总个数来比较,分别求出他们套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套中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

师:我们先来求哪个对的平均数呢?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

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多投中的两3个分1个给小红,分2个给小花,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6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6个。)

师: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先求出五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总数:8+5+4+6+7=30(个)

平均每人投中数: 30÷5=6(个)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套中的个数会求吗? 师: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师: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4而不是5?

师:现在我们能帮三(3)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女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所以男生投得更准一些。)

师: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提问: “6”是什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6个?还有什么情况存在?

小结: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师:看来平均数的本领还真不小啊!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它,老师这里就收集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想看看吗?

《一》、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国家旅游局关于2008年“五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1)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学习了平均数,它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来看。

1、老师前几天调查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这是其中一组同学的身高。138厘米 142厘米 145厘米 129厘米 131厘米

你能估计一下这5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老师发现,你们猜的时候都是往中间的数猜,大家想一想,这个平均数会起过145厘米吗?会低于129厘米吗?

到底谁猜的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2、计算:怎么样计算?

自己试试看。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分别表示什么?(总数、项数、平均数)

3、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你是偏高呢?还是偏矮?

4、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有些同学可以,有些同学不可以的。乘火车是看每个人的身高,而不是看平均身高的)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平均数。

四、课后总结

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啊,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平均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回去搜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资料,并利用平均数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作业:

1、试一试

甲种饼干第一季度销售量统计图乙种饼干第一季度销售量统计图200***0100806040200一月

250200数量/包数量/包150100500二月三月一月二月三月

(1)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最多?多多少?(2)分析一下乙种饼干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3)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2、评一评

招聘广告:东方广告公司因工作需要,现招一名绘画水平高的专科毕业生,本公司月均收入1000元,欢迎有意者前来报名。

小海被招聘入公司,第一个月只拿了600元月,他觉得上当受骗了,要去法院告广告公司,你觉得他能打赢这场官司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

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习近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给合生活实际,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情感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 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品读古诗

1.课件出示配图古诗《登鹳鹊楼》, 学生齐声朗读。

2.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师:诗人说“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

生回答。

3.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观察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好数学最好的动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开始, 我即出示《登鹳鹊楼》的诗与图片, 让学生初步理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意思。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看图片, 初步感受“站得高望的远”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画一画

1.出示情境图: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 有只小猴它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

2.画视线、找范围。如果小猴继续向上爬, 爬到A点时它的视线最近会落到哪儿?看到的范围有多大? (学生答后) 要想准确地找出看到的范围怎么办? (画线:从眼睛——墙——地面) 观察时的位置叫做“观察点”, 墙叫做“障碍物”。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发言后 (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

老师介绍小猴在树上A处时, 它能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为A。

3.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 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 我们看到的桃子的范围有什么变化?先想一想, 再翻开书画一画, 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画法和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实践,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看到的现象, 并将知识点与情境相结合,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亲手做一做、画一画、试一试的学习过程, 体会观察点的变化, 观察范围也在变化。

师总结板书: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

在哪点看到的的范围大呀?为什么?教师课件演示。

反馈:找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讲给大家听。 (视线最近到哪儿?范围多大?)

问题:小猴观察范围的大小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观察点的高、低) 教师课件演示。

4.小结

说一说:观察点的变化对观察范围的影响有什么规律吗? (观察点越高视线落在地上的点距墙越近, 观察范围就越大;相反, 观察点越低视线落在地上的点距墙越远, 观察范围就越小。)

将小猴的眼睛看作数学中的“点”。确定遮挡物的“有效点”。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将观察的范围看作数学中的“区域”。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现在你明白诗人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了吗?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从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具体感知的过程。在小猴子看桃的情景里, 我出示课件, 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是如何确定观察范围的。将小猴的眼睛看作数学中的“点”。确定遮挡物的“有效点”。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将观察的范围看作数学中的“区域”。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课件演示能吸引孩子的持久的注意力, 较好的解决了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活动、巩固提升

活动一: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 教师演示。

活动二:如图 (略) ,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 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 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 (如位置 (1) ) , 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 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2) 客车行驶到位置 (2) 时, 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学生自主绘图, 教师指导学困, 课件演示。

活动三:小猫在残墙前, 小老鼠在残墙的后面活动, 又怕小猫看到, 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学生自主绘图, 教师指导学困, 课件演示。

数学课《求平均数练习》教学反思 篇7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我经常采取的方法就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今天我才意识到这样做忽视了错误的价值。如果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困惑点,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今天课堂上做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某工厂第一季度卖出20台机器,第一季度卖出20台机器,第二季度卖出28台机器,第三季度卖出32台机器,第四季度卖出16台机器,算出一年中平均每月卖出多少台。学生出现了24和8两种结果。我让同学板书出这两种情况,学生纷纷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紧接着,我把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种,讨论出向对方提的问题,并进行辩论。另一组同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认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应付的理念和策略,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一种可以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诱导,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求平均数 篇8

1、结合统计的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能从各种信息中,发现并提出平均数问题,并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体验平均数在描述事物时存在状态方面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红旗和黄旗各一面、课件、三个笔筒(21支铅笔)、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等。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掂球比赛

引出争论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高兴吗?像老师这样掂球你会吗?

好今天红队和黄队来比一比谁掂得多,有信心吗?

各队赶快推选出自己乒乓能手上台来!

谁愿意当裁判来数一数?

老师把大家的成绩统计在黑板上,请各裁判汇报!

看看比赛成绩哪个队获胜了呢?

…看来不能以某一个孩子的成绩来比;

…看来也不能以总成绩来比;

怎么办呢?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解决评优的问题。

裁判选手各就各位

掂球比赛

各裁判汇报成绩

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到评选优胜小队,学生都乐于其中,所提的问题与已学知识构成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笔筒分笔

方法渗透

老师先考考大家:怎样使这三个笔筒里的笔同样多呢?

…我们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

难道只有这种办法吗?

…老师给你的办法取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两种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的笔有7支。

…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使笔筒里面的笔同样多,真聪明!

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同时说说过程。

通过简单的,具体生动的笔筒分笔,让每一个孩子初步体会到“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能使几种东西同样多。

学习例题

新知建构

1、出示例题。在废品回收活动中,四个小朋友上交的矿泉水瓶如图:

你获得的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也就是要使每个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怎么办?…

3、学生汇报,教师边课件演示,过程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的表述准确清楚。

4、谁能用算式表示出刚才“先合后分”的过程?…引导孩子说出用瓶子总的个数除以人数。

5、

6、小结。刚才孩子门用了两种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课件演示统计表),这13个是小红收集的吗?是小兰收集的吗?是小美收集的吗?那这个“13”是个什么数呢?对,这个“13”就是这四个小朋友收集的平均数,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个平均数“13”与这四个小朋友实际收集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是呀,这个平均数13并不代表实际每个孩子收集的,而是反映的四个小朋友收集的整体水平,它比最多的15个少,比最少的11个多,是处于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

学生汇报所获信息。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边课件演示,过程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的表述准确清楚。

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平均数“13”的特点,各抒己见。

在学生体验了两种方法之后,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用数学算式抽象出操作过程,使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

评选优胜

运用新知

现在你们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评优”问题了吗?怎么评呢?…

两个队交换计算平均数。

用平均数来评价两个队的成绩,现在大家觉得公平了吗?你是怎么认识平均数的?它有什么好处呢?…启发孩子明白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是呀,平均数的作用真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它。

两个队交换计算平均数

评选优胜队

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

首尾呼应,突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孩子体验感悟平均数的优越性。

新知拓展

总结提升

1、教材44页第2题。气温。

2、平均数论坛。

(1)游泳池平均水深120厘米,小雪说:“我有142厘米,不会有危险的!”她说得对吗?

(2)数学故事:小陈应聘,他受骗了吗?公司员工平均月工资元,怎么理解呢?

3、小会计师。

4、教材45页第4题。

5、总结

记录本地一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算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学生讨论交流

帮银河之星大擂台的选手算分。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 篇9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课内容, 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就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形状、特征、性质等,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突破的方法就是运用多媒体非常直观地把它们的相关的形状、特征展示出来,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通过这样的展示, 可以轻松地培养理解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性质,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对比训练, 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问题合作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自信心及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和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特征.难点:运用这些性质和特征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四、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运用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录像,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若干个图例.

2.学生用具:直尺、三角板、粗水笔、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老师:平时大家都会玩很多的游戏, 今天我们也一起做一个游戏, 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猜图形.

面对全班同学, 展示手中已预先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图片, 在学生猜测过程中, 不断地评价答案和纠正错误.

老师:长方形和正方形, 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了, 这两个图形大家的猜对机率很高, 但其他的 (平等四边形和梯形) 却正确率很低, 那它们到底是什么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出新的课程, 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 展示图片, 构建概念

(1) 展示课件:让学生看看课件里我事先准备好的学校里的实物图片.

老师:我们的校园就是由这些很多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组成的, 所以才如此美丽, 如:楼梯上的扶手, 河道里面的水渠, 等等.既然它们在身边如此之多, 我们就应认识它们, 攀登知识的高峰.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

讨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提问)

学生看书回答, 老师板书 (它们有一组对边都平行, 梯形有一组对边不平行) , 并指着手中的图片和课件上的图形解释

(2) 形成概念.

老师:怎么定义平行四边形呢?

学生说明了, 老师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来板书: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图形.

老师:请同学们来把书上的概念读一下…… (齐读)

老师:怎么去定义梯形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上的两个梯形, 仔细观察, 能发现什么呢?

学生:一组对边平行, 别一组对边不平行.

老师结合课件上的其他的图形加以验证, 同时让同学们自己比照一些例子理解一下.

老师:大家一起把课本上的概念读一下. (3) 概念运用.

老师:请大家仔细观察那个课件上的几幅图形, 哪一个是梯形, 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老师打开课件上的有关内容)

学生:平行四边形有1个, 梯形有2个, 两个都不是的是

3个.

老师在回答过程中要引导, 注意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特殊形式, 并评价学生错误的原因.

(三) 仔细观察, 探究关系

老师:到目前为止, 我们学习了一共几种图形呢?

学生:一共四种, 即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老师:好, 我们现在研究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展示课件上的椭圆形图形, 里面分别包含上边的四种图形, 同时也包括四边形, 也就是韦氏图.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1, 包含关系, 即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而这两种图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课件展示) ;2, 并列关系, 梯形是一种四边形, 但不包含于长方形 (课件展示)

(四) 猜测图形, 空间想象 (切割平行四边形)

老师:同学们, 老师请来一位小魔术师, 其实我也是大半个魔术师, 不信你看, 我会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什么? (展示课件) 大家看课件的图片, 其中一部分已经被东西挡住了

学生: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 有的说是长方形.……

老师:在把课件的图逐渐打开时, 引导学生这个图形不可能是什么图形……

老师:到这里, 大家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了, 下面来进行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 请大家仔细看课件的平行四边形, 谁来在这个图形里边画一条线, 看看最多能画出多少个不同的图形出来?

学生边讨论边操作, 总结出一共有这么几个: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五) 性质拓展, 引申巩固

老师:我们以前学过了三角形的高, 现在我们也来认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

课件展示, 让课件上的图形逐渐地把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给画出来.

学生:辨认其高的画法, 并进行讨论与三角形的区别.

同样通过课件展示, 把梯形的高、腰、上底、下底给展示出来, 并引导学生去认识.

播放课件, 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提升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小结一下.

老师:图形世界千变万化, 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奥妙待我们去挖掘, 去发现掌握它们的性质特征, 可以对我们的生产和建设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在学习当中, 不断地去探索新知, 去感受我们图形的美, 也感受数学的奥妙地方.

说课[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 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上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 篇11

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地提高。旅游业发展的同时, 社会对具有外语应用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 因此为地方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的涉外型人才的任务越来越紧迫。而旅游英语与其他专业英语不同, 其应用性, 实践性较强, 它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涉外口语交际能力以达到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需要[1] 。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虽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较大的词汇量, 但听说能力较弱, 个别学生甚至是“哑巴英语”, 这种现状极不适应目前高速发展的旅游业,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挑战。如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进行听力训练, 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了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听说教学强调语言形式的重要, 重视语音, 语调和大量的句型操练, 然而如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语言形式与语境密切联系的语篇教学模式则不多。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特别是交际教学法的应用, 听说教学不忽视语言形式的重要, 更加关注的是以语言功能为中介建立语言形式与语境, 交际意图的关系[2]241。本文将以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和交际意图为基础, 探讨它们在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境知识与听说教学

听和说是口头语言或表达的接受和产出过程, 是以由声波传播的语言为特点的。它们一般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外语应用能力, 它不是说孤立的句子, 而是语篇或对话中的交往能力。Nunun从功能的立场出发, 引用了Hymes的“交际能力”来阐述听说的本质。他指出, 只知道发音, 词汇和句法是不够的, 这些都是语言能力;只有语言能力还不能说话, 还要有交际能力[3] 。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把交际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 最大的困难是学生不愿用外语说话。造成这种现象有三种因素:文化因素, 语言因素和心理或情感因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的语境和交际意图的构建。

语境 (context) 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家马林诺夫斯基 (B.Malinowski) 于1923年为Ogden和Richards所著的《意义的意义》中提出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 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 和情景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前者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后者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实际情景, 它包括交际的参与者, 时间和地点, 为讲话者提供现场的语境[4]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它又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众所周知, 旅游是一种涉及广泛知识领域的综合性的文化行为, 自然景观, 历史名胜, 风俗民情都是它的载体, 所以旅游英语是旅游活动中沟通不同国界的旅游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 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环节:吃, 住, 行, 游, 购, 娱等[5] 。因此在听说教学中首先要构建语境, 创设氛围。

1.情景语境与词汇语法的结合

对旅游英语来说, 涉及到的首先是专业的词汇。学习一门外语, 词汇是载体, 甚至反映了特定的文化, 它与听说能力的培养直接相关。因而在听说教学中, 教师应把专业词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一方面可以给学习者一些书面材料, 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 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在记忆词汇的同时多听多说, 外出旅游多看阅读景点相关的英文翻译或资料, 多听一些相关英文片段 (诸如发生在机场、景点、旅行社或宾馆等) 以获得更多相关的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由语篇的意义体现。韩礼德指出, 情景语境与词汇语法之间可以相互推测。词汇语法的特征意义, 可以由情景语境来推测, 也可以根据词汇语法特征意义来推测情景语境特征[2]253。在旅游英语听说中,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根据情景语境推测意义和语言形式从而提高听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个片段, 根据听的情况由相关的词汇语法特征推测让学生开口说情景, 然后再根据具体情景语境去听, 去分析语篇的意义, 由此提高学生对旅游英语中情景语境的敏感度和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英语贯穿整个过程, 对语音语调的敏感可以帮助对意义理解的精确性和深度的提高, 同时也是情境氛围的一种创设。

2.运用多媒体, 创设文化情境

教学中多媒体的发展, 录像和计算机的结合, 为学生提供了声音、录像、图画等提供的现场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坐在课堂里或多媒体教室里, 可以沉浸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真实的听说交流;同时使语篇成为活的语言, 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在旅游英语课堂听说教学中, 难以获得真实文化氛围和真实语料的局面。在教学中, 它可以起到交互式叙事, 交互式记录的作用。所谓交互式叙事, 是说在教学中叙事方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叙事教学中, 其中人物可以转向观看者提出问题, 提出要求, 即如一个人在故事当中遇到问题, 他不是自己想法去解决而是问观看的学生该如何解决, 这就会使学生由观察者变成参与者, 从而使他们参与到叙事当中去[2]159。再如一位中国游客到了伦敦, 下了飞机, 举目无亲, 又不会讲英语, 就会问“我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到目的地, 如何才能找到出租车, 如何与出租司机交流等。交互式记录是把纪录片中内容交互化, 成为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材料, 比如:一位美国游客到上海的场景设计, 用鼠标一点击链接, 会有一个导游告诉他上海可以到哪些景点去旅游, 然后问愿意到什么地方去旅游, 同时在其他窗口展现出上海各个景点的实际面貌, 同时会有导游前来介绍。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模拟导游和游客, 进行充分的交流对话以促进实际语境中听说交流与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交际意图与听说教学

交际意图一般指交际者通过社会交际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要获得的结果, 在某些交际学生中, 交际意图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性的心理概念,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 张得禄 (1988a) 将意图与言语功能与语境联系起来, 进而区分了意图的种类和层次。将个人意图的研究纳入到社会环境和言语交际的框架内进行, 体现为言语功能的意图称为显性意图, 必须依赖语境来进行推断的意图是隐性交际意图[6] 。显性意图体现为言语的功能, 能够根据言语功能及其语言特征来进行判断, 诸如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的寒暄、指令、信息、疑问、表情、感染和行为等。

在听说教学中四个言语功能的表达在交际中这一层次的意图是最浅显, 最明确的, 而在很多情况下, 语言功能是否能充分反映讲话者更深远, 隐蔽的交际意图即隐性意图, 往往要通过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进行推断。因为文化语境构成了言语行为的趋势, 限制交际意图的范围, 同时也赋予了活动方式, 因为和非语言手段特定的意义, 如在中国, 问对方是否吃了饭, 赋予了特定的交际意义, 而在英语国家, 类似意图的表达需要通过其他语言方式。另一类隐性意图是实现即时的目标, 与情景语境关系密切, 情景语境构成了情景意图实现的外部社会环境和条件, 一定的情景总是与一定的典型情景意图相联系, 所以在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 首先以言语功能为出发点, 培养语言交流能力。

1.从言语功能角度, 培养一定意图中的语言交流能力

语言交流是人们建立并保持适宜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交流过程中, 人们根据自己的言语角色, 在语言的人际意义潜势中, 根据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 实施条件言语的功能, 从而让对方根据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推断出显性交际意图[7] 。所以在听说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具体的情景, 譬如:在外国游客到机场, 导游与游客在景点, 边防检查, 提取行李及通过海关, 旅行社人员迎接客人, 在宾馆从房间的预定, 保留到入住, 调换及退房;在餐厅点菜及付账, 包括在银行、医院的服务等不同场所, 可让学生先听相关的材料, 根据语言交流的角色,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他们分别扮演“listening and speaking”中的场景材料。通过角色扮演, 学生不但能够领会语言交流中的角色关系, 而且可以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掌握言语功能的实现方式, 通过双方的系统, 实现交际的意图, 从而在语言系统中, 实现交流与沟通。

2.加强实现交际意图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构建相关交流语境的氛围

交流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 决定整个语言系统中的意义系统, 它不是通过几个知识点就可以掌握的, 它存在于人们的交际能力和生活能力中[6] 。从外语教学来说, 文化存在于语言的运用过程中, 所以在旅游英语的听说教学中, 要想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 达到自已的交际目的, 就必须学习英语文化的特点。

(1)

Mr liu: Excuse me, aren't you Mr Smith?

Mr Smith: Yes, I'm Jordan Smith. You can call me Jodan.

Mr Liu: I'm David Liu from CITS in Beijing. Pleased to meet you, Mr Smith. This is my card.

Mr Smith: No, no, call me Jodan. I hope I will be happy in Beijing.

Mr Liu: Yes, I hope so.

Mr Smith: (Reading Mr Liu's card ) Liu jiafa, jiafa , 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

Mr Liu (smiling) : You are welcome.[8]

(选自《旅游英语》, 2005:14)

在这里, 如果从西方人的交际习惯来看, Liu把Jodan Smith称为Mr Smith, 显得太正式了。而从中国人的角度讲, Mr Smith直呼Liu的名子是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的, 则应该称他为Mr Liu, 这些交际规则, 只有在交际中才能不断体会, 才能不断完善。所以在听说练习中, 想一想, 外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是怎么想的, 我是否也可以这样想, 按这个思维来交流和表达。再如, 如果你学习了见面打招呼要说:“Hello”, “Hi”, “How are you?”你就应该想, 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会发现他们见面时要表示, 我们又见面了, 我们认识, 我们是朋友, 或者你身体怎样?你感觉怎样?而不是关心你是否已经吃饭, 要到哪儿去。这种意识会指导和帮助你按照外国人的思维习惯, 处事习惯和说话习惯来理解, 来表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听说能力的提高, 交际意图的实现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学习。英语教学中, 不仅要学习语音、词汇, 还要学习外国人的生活习惯, 思维模式, 交际中交流的意义模式和表达习惯等, 同时也应创设必要的交流语境[2]241。交流语境是情景语境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指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的关系, 信念, 预设, 意图等, 通过话轮, 解释补救等方式来发展交际[9] 。所以听说教学中除了语篇的信息, 还要考虑讲话者的身份, 地位, 意图, 交际者的社会关系和交流关系等, 譬如在餐厅中:

A: Anything else, gentlemen?

B: How about some dessert, David?

C: Not me, I'm stuffed.

在此例中服务员的问题可以理解为饭店交际的常规, 也可以理解为服务员在争取使顾客点更多的菜。所以在交际中意图的推断, 交流的成功, 首先要涉及交流语境中交流者讲话者以及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角色, 如:教师与学生, 上级与下级, 老板与雇员, 军官与士兵和他们之间的交流角色关系, 如求取信息, 给予信息, 劝说听话者等。因此在旅游英语的听说教学中, 教师可以应用与交流语境相关的教学方法, 譬如在旅游英语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中完成相关的Sample Conversation的听力后, 布置给学生任务“Learn to communicate in the given situation”, 让学生根据相关的交流语境和相关的信息, 扮演一定的角色, 或是布置学生, 让他们自己策划一个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去机场迎接客人, 入住酒店, 游览参观直至机场送客, 让他们描述整个交际的过程或是用对话来模拟整个过程。当然在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在扮演一定的交流角色, 他/她可以是讲授者, 又是指导者, 组织者, 观察者, 评判者, 需要参与时, 还是参与者[10] 。也正是由于针对一定交际意图的交际互动, 才会使听说教学中学生理解听力语篇, 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的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和提高。

结语

语言交际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口语与书面语。口语与听力都涉及口头语言, 前者为产出过程, 后者为接受过程。根据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听说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语言形式的同时学习根据语境说合适的话和根据语境理解讲话者的意义。同时语言交际的意图也是十分关键的, 它左右着语言的选择。交际意图可以通过语气和情态认识的同时需借助情景语境和文化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对旅游英语听说的课堂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但是旅游英语听说的教学只运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训练和培养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地开辟第二课堂,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请一些外教为学生进行旅游英语方面的知识讲座, 可以举办英语导游演讲比赛, 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如为外国游客做导游等的社会实践活动, 创设交流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以提高自己的听说水平[11] 。当然, 作为从事旅游英语听说教学的教师首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 根据旅游英语的专业化的特点, 遵循外语学习的规律, 多探讨教学方法, 更好地组织听说教学以促进旅游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 交流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旅游英语专业化的特点确立了使用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功能语言学为基础, 探讨语境知识和交际意图的构建在旅游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同时立足旅游英语的专业特点, 分析教师在听说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者借助情景和意图来理解语篇, 表达语篇, 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

关键词:旅游英语,语境,交际意图,功能语言学

参考文献

[1]冯郑凭.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6) .

[2]张德禄, 苗兴伟, 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何兆熊.语用意义与语境[J].外国语, 1981, (5) :547.

[5]刘燕.浅谈旅游英语教学视听说能力训练[J].琼州学院学报, 2008, (6) .

[6]张德禄.论语言交际中的交际意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 (3) :22-26.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10.

[8]教育部旅游英语教材编写组.旅游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4.

[9]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0]黄永全.略论情景化模式在和谐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英语作文下一篇:乡镇统战工作的思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