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教案简案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体育课教案简案

小学体育课教案简案 篇1

第一周

1、第1节:课室讲话(介绍、课堂常规)——队形队列的整理——课间操的列队——升旗礼排队——放松——下课。第二周

1、第1节:准备运动——慢跑1圈——队形队列、健康舞——30米跬跳(2个返往)——30米快速跑——放松。

2、第2节:准备运动——慢跑1圈——健康舞1至2节——快速摆臂,高抬腿(原地和行进间)——30米快速跑(2组)——100米跑(1组)——放松

3、第3节:准备运动——慢跑1圈——健康舞1至2节——三级蛙跳(重复)——300米跑(1组)——放松。第三周

1、第1节:准备运动——慢跑1圈——队形队列——立定跳远——30米快跑——放松

2、第2课:准备运动——慢跑1圈——队形队列——三级蛙跳——弯道跑——放松

小学体育课教案简案 篇2

一、关于目标的表述形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5页明确提出:“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校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测的学习目标”。《课标》中所有的有关目标的表述,都是使用了“学习目标” 一词。用“学习目标”一词进行表述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本次展示活动的38节体育课教案中,有9节课使用“学习目标”的表述,有29节课使用“教学目标”的表述, 且大部分课的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具体,就目标的设置而言,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出现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 如,有较多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用“初步了解……;基本学会……”等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由于不够具体、准确,难以通过目标来评价体育课堂的优劣。

由于学习目标是对于每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评估目标而言,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可以与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区别如下(以初中展示课《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为例):

执教教师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第1次课)一课的技能目标中,将单元学习目标当成第1次课的学习目标(见表1), 由于学习目标没有搞清楚,导致执教教师在这一节课中没有重难点,在课的基本部分,除了讲解示范和“课课练”之外,安排了10个练习,每个练习用时1~5分钟,造成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得不到保证,并由于频繁地调动队伍,练习密度也不够。

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是有明确区别的,在此,笔者针对“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这个教学内容的单元目标表述和第1次课的目标表述分别作了阐述,具体区别见表2、表3。

以上是基于“认知、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是站在教师的角度, 针对对于自己教与学过程的一种目标表述; 学习目标是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在上完一节课后学生能够达成目标的表述,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有区别的,单元目标是学生学习完本单元5次课后将能够达到的目标,而课时目标是学生学习完单元的第1次课后应达到的目标。

二、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提炼

本届展示课,有10节体育课的教案没有单独列出重难点,在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为:有些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未能围绕主教材的重点来确定,学生对重点技术环节或单个关键动作的练习次数只有5~6次, 没有大量的重复性身体练习,不可能获得掌握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的双重效果。如, 《反应速度练习》一课的教案中,教学重点是快速反应,难点是身体快速协调的动作。由于执教教师对重难点的提炼错误,导致5min抢尾巴、9min抓尾巴两个内容的实际练习效果不佳。此外,还有3节课的教案中通篇都找不到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相关文字,甚至其中有一节课的教案中没有学习目标的相关表述。

部分课在突破难点的手段上,没有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分解动作的辅助练习,直接让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或者在短时间内安排过多的辅助练习内容。如, 在《反应速度练习》一课中,执教教师将40个学生分成4组,学生等待时间过长,经常出现针对一个练习内容最后几个学生还没有练习,教师又换下一个内容的现象,使练习成为走过场,教师却没有察觉。

三、关于教学流程的设计

本届展示课,只有《前滚翻两腿交叉, 转体180°接后滚翻起立及体能练习》、《双杠:外侧坐—越两杠下》、《单杠骑撑后腿向前摆越转体90°挺身下》、《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2节)、 《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及还原—后摆下》等6节课的教学流程是紧紧围绕着课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的,思路清晰,从准备部分的热身活动到基本部分的辅助练习环环相扣,保证了重难点突破; 对于技术难度大的组合技术,能够将几个关键的动作进行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组合练习,使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掌握运动技能。但也有一些课的教学流程存在问题。如,《体操:横箱分腿腾越》一课,执教教师在学生没有学会助跑、上板、踏跳之前,就组织学习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的技术环节,使学生的动作学习出现了明显问题,大部分学生出现上板、踏跳错误,从而影响到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等环节。

此外,一节课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练习和检测练习成果的流程,但是在部分展示课中,执教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了过多的练习环节,挤占了学生在具体环节的练习机会,如,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一课中,教师安排了10个环节的练习,学生在每个练习当中,练习的次数很少,达不到强化动作的目的。对于该内容来讲,建议安排以下四个练习环节,具体为:躺着投(可以安排在准备部分)→原地垂直投→2人一组5米互相投→罚球线附近自投自抢(球出手快速冲抢,快速运球到5米处投篮点投篮并计算投篮次数、命中率)。练习过程中,手臂基本动作、持球垂直加速动作、集中注意力垂直加速伸臂拨球压腕动作、尝试投篮与检测(冲抢篮板球、快速运球到投篮点投篮)等四个练习,紧扣课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有效提高投篮的学习效果。

动作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趣味性、连续性,应巧妙地将单个动作和组合技术导入新课,强化关键技术环节。在新授课中, 如果遇到一些比较普及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师可以先不讲,让学生先展示,学生可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主动行为。

四、关于练习密度的问题

本次展示课的教案中,有8节课的教案没有各环节的练习时间分配,有12节课的教案没有练习次数的预设,导致教师心中没有时间分配的“一盘棋”,不是完不成练习,就是下课铃声响,基本部分练习还没有完成,造成仓促地集合下课的情况。部分展示课的教案中,在基本部分,每个学生练习的次数只有7次左右。对此,建议在设计教案时,每一个练习内容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具体地讲:第一,练习时间建议达到5m i n左右;第二,练习次数建议达到100次以上;第三,要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知道哪里正确,哪里有错误。同时,教师不要随意中断学生的练习,要重视当堂的巡回指导,即时反馈并纠正错误(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不同);或者,可以采取同伴之间的即时反馈, 互相观察、提示、评价,互相纠错,效果也很好。如果能够做到以上3点,学生技术动作和体能练习效果会大幅度提高。

教师要尽可能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多练,使学生在练中学,教师在练中讲。40min的一节课,如果32min能留给学生练习,课的密度和强度就会很大,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体能的提高就有保障。如,小学体育课40min,如果是10%的练习密度,学生实际练习时间只有4min;如果是70%的练习密度, 学生的练习时间是28min,28min的练习时间多吗?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现在的成年人租场地打羽毛球,以1个小时为例, 平均练习时间会超过48min,练习密度达到80%(因为他们是花钱买健康)。那么,为什么40m i n的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不能提高到80%,也就是32min的练习时间呢?

课的设计要在新学动作和已学动作之间架起桥梁,因为很多运动技术是由一个一个的动作组成,关联动作、衔接动作、组合动作教学有分有合,这样学生学到的运动技术就容易运用到比赛中去;同时可以从准备部分开始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减少学生学习新动作的困难。

五、关于体能练习的问题

38节课中有13节课的教案没有安排10min的体能练习。《课标》第44页有这样的描述:“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 (2011年版)解读》第11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min的体能练习”。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10m i n的体能练习如何设计?练习的内容、设计如何安排?对该问题的解决建议:把10min分4个部分, 上肢、腹肌(前)、下肢、背肌(后)的练习各2.5min,动作设计应该让学生能在2.5min内不间断地练习,练习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平衡发展,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力量耐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多种组合,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行,实效性强,对提高学生体能、提高体育课的密度特别是核心部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部分展示课的准备活动热身还是沿用60年前的徒手操和慢跑,针对性不强,走过场、效果差。如,九年级女生《跳跃:横箱分腿腾越》一课的教案中,在准备活动中,教师安排的热身练习是原地徒手操、行进间徒手操和慢跑,实际上,从体操课的特点来讲,教师忽视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柔韧性等针对性练习,如果能安排有效的纵叉等静力性拉伸,并结合俯撑、 推手、顶肩、分腿的专项辅助练习,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横箱分腿腾越会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反映,部分城市小学生的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为23%,中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合格率为33%。如果体育课都能够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中安排行之有效的20~30秒的静力拉伸,就能解决学生的柔韧性不如成年人的问题。

此外,在38节课的教案中,有19节课的教案没有安全提示,只有14节课的教案有课后反思,有22节课的教案标题混乱,有29节课的教案中的标点符号出现错误。

六、大密度、高强度的体育课是发展体能的主渠道

近30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者采用了各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能,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法规来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但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是在持续地下滑,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加速下滑的现象。其实,最简单、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体育课中将目前普遍存在的10%的练习密度提高到70%~ 80%的练习密度,把每节课的平均心率提高到130次/分钟以上,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重视充分利用每1分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技能、体能的练习。

透过这次展示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四次教育革命带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即基于解决学生体质连续30年下降的最大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正是强化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河豚子》教学简案 篇3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词。

2.分析小说的经过、结果,体会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

3.了解本文“底层人民生活极度痛苦”的文章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的经过、结果,体会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

2.了解本文“底层人民生活极度痛苦”的文章主题。

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启发法

课时设计

一课时

一、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拼死吃河豚”,意思是河豚鱼极其鲜美,但又有毒性,所以品尝河豚的人常常要冒着死亡的危险。然而,河豚鱼肉虽然有毒,却不如河豚鱼子的毒性来得更猛烈,那么在这剧毒的河豚鱼子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关于河豚子的故事。通读课文,标注注释中的字音与生字词,并思考以下问题:

(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概括一下。

本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故事大意,最后教师提炼和整理学生发言得到答案。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家庭的男主人试图用河豚子毒死妻儿来逃避饥饿,却阴差阳错地未能达成这一目的的故事。(大意对即可)

(二)小说的男主人为什么要给家人吃有剧毒的河豚子?

学生通过第三自然段可以得到答案。

明确:饥荒和租子让这个家庭难以支撑,所以主人公决定用河豚子结束全家的生命,来结束饥饿的痛苦。

(三)主人公在让家人吃下河豚子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折?

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小说的发展过程,重点在于男主人决定让妻儿进食河豚子到全家一起吃下河豚子这一过程的划分和概括,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并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明确:男主人并没能够让家人在一开始就顺利地吃下河豚子。面对孩子,他毅然决定让妻儿煮食河豚子;因不忍面对妻儿惨死的景象,他借故躲了出去,然而出于对他的敬爱,妻儿并没有吃掉河豚子;他最终决定与妻儿一起吃下河豚子,共同面对死亡。

追问:

1.在面对孩子“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啊!让我们吃哟”的渴望时,男主人低低地答一声“吃”,此时他的心情如何?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是“恐怖”的,是“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的。

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小说发展时所体现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学生较有可能回答紧张、压抑、恐怖等答案。

2.然而妻儿却没有吃河豚子,而是等主人公归来,一起食用,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明确妻儿的生命暂时得以保全后,此时的故事情节带给人短暂的轻松。

学生也有可能回答更加紧张,因为妻儿期待的是全家一起食用食物,这就意味着全家将会一起吃下带有剧毒的河豚子。

3.妻儿没有吃河豚子,而是等主人公归来后一起食用,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这是一个充满着温情、敬重,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家庭。

4.男主人吃了河豚子,却表现得“安安稳稳”的,他在做什么?

明确:作为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的人,男主人在“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5.在读到全家一起吃下河豚子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短暂的轻松之后,小说人物的生死问题再一次出现,学生可能会回答更加紧张、压抑、恐怖。

(四)男主人得偿所愿了吗?为什么?

明确:男主人的愿望是让全家人死去,但是全家人依然活着,男主人并没有得偿所愿。因为“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全家人并没有死。

(五)阅读到此处,你的心情如何?

因为全家人死里逃生,所以此时的心情应该会轻松。

(六)但是男主人的表现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男主人“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并没有死里逃生的欣慰,而是意识到更加严重的问题:全家人要继续忍饥挨饿的日子。

补充问题:读到此处,你还觉得轻松吗?此时父亲的一句叹息揭示了更为严峻的问题,只会让人觉得更加沉重。

二、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一)男主人想毒死家人,是因为恨家人吗?

在完成第二环节后,学生已经确定这个家庭是一个充满着温情、敬重、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家庭,主人公希望家人死去的原因是“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间,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由此学生可以归纳出此题答案。

明确:男主人因不忍看家人因饥饿而惨死所以想毒死家人。这并非出于憎恨,反而是出于爱和对现实的无奈、痛苦。

(二)男主人在死里逃生后说“真是求死也不得吗?”说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男主人一心求死,因为他知道在活下来之后,饥饿会继续折磨这个家庭,此时死亡对这个家庭而言是一种解脱,然而现在解脱不得,主人公此时痛苦不堪。

(三)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在明确以上两个问题之后,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出结论。本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后概括作答,教师进行引导和归纳。

明确:底层人民即使家庭和睦温馨,却依然被租子和饥饿折磨,过着欲生无路、求死无门的痛苦生活,说明了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的艰辛。

三、作业布置

揣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用第一人称写一篇400字的小作文。

青蛙写诗教案(简案) 篇4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 沈乃平

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等11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2个偏旁;会写“雨”一个生字。

2、读懂这首小诗,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生动地表演1-4小节。在读中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激趣引入

1、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有趣的“诗”。板书“诗”、正音。给诗找个词语朋友,扩词。

2、学习“写”。指导读音,学习新的偏旁。

3、补充课题,读课题“青蛙写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提出初读要求:

2、检查反馈:

三、创设情境,以读代讲

1、听,淅沥沥,沙拉拉。下起雨来了,读准“雨点儿”,出示“点”学习“四点底”。

2、创设情境,巩固识字,指导读句。(抽生读)

四、读文识字,提取信息

1、听到小青蛙要作诗,瞧瞧谁来帮忙啦,读一读、圈一圈

2、学习“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图文)

3、重点引领学习第二小节(读正确、读明白、读生动、演生动)

4、自主学习三四两小节(按照刚才的方法)

五、角色表演,再学生字,加强运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简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读一读 学习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三活动一:分一分 说一说 1.把一块饼干分给两个同学吃 ①.小组成员一起来讨论东西怎么分? ②.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分比较合理)想想怎么表达其中的一份? 2巩固平均分 3读写分数,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含义

分数的意义及其读法和写法(先写一短横,它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数,我们把它叫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老师这里写的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我们把它叫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活动二:折一折 说一说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正方形或圆形的纸,折出你想表达的几分之一,把其中一部分用彩笔涂上阴影。

1.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折法和表达法

2.教师点拨(不同的图形可以折出相同的分数,相同的图形可以折出不同的分数)

四比一比,秀一秀 1)闯两关

2)看视屏找分数 五秀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知识树 六微发现

中班体育活动:袋鼠跳简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双脚保持平衡沿着直线向前跳,并尝试两人合作学袋鼠跳的技能和方法。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袋鼠合作跳的乐趣,锻炼幼儿的体质。重点:屈膝,前脚掌蹲地跳起,双脚并拢又轻又稳落地。难点:尝试两人合作学袋鼠跳的技能和方法。

教学准备:每人一个袋鼠胸牌 音乐背景 游戏场地路线布置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

小朋友,你们是谁呀?(袋鼠)你们看看我是谁呢?袋鼠宝宝跟着妈妈一起 做做运动吧!幼儿跟着教师听口令做动作。(边做动作,边往前走)

二、探索尝试 跳跳跳

哎呀,前面有一条小河,我们怎样才能跳过去呢?你们去试一试!1.宝宝们刚才你是怎么跳过河的呢?

2.请2名幼儿示范,你们觉得谁跳的更像袋鼠? 3.我们学学他的样子,再来跳一跳。(前腿曲胸前,两脚并并拢,膝盖弯一弯,后跟抬起来,双脚用力跳,落地轻又稳)

4.刚才有的小袋鼠差点掉河里,我们再来试一试。跳了这么久,我们一定都很累了。我们到草地上休息休息吧!

三、两人合作 向前跳

1.袋鼠妈妈很喜欢带着宝宝一起跳,请你也找个好朋友试一试,一个扮演妈妈,另一个扮演宝宝,想想还可以怎样跳呢?请袋鼠们到运动场地去练习。

2.幼儿去运动场地探索两人合作跳的方法。3.师幼总结交流方法。(谁扮演妈妈?谁扮演宝宝?你们是怎样跳的? 请幼儿讲方法,2组选手比较。你们觉得哪组跳得又稳又快呢?为什么?师小结。

4.选择跳的最稳、最快的一种方法让幼儿尝试。

四、游戏活动 合作跳

1.你们的本领学得怎样?袋鼠运动会就要开始了,今天我们参加的运动项目是“两人合作跳”,并交代规则方法。

2.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教师讲一下规则。3.带着青草跳回来。

4.袋鼠们参加这次运动会你们有什么感受啊?

五、放松运动

小学体育课教案简案 篇7

下面就以小说和散文为例, 探讨一下教学内容选定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从“同题异构”教学简案的比较看教学内容的选定。

1. 绍兴一中谢澹老师的《故乡》教学简案。

简案一:1.导入并引出话题。2.关于闰土, 你知道他哪些情况。3.三十年闰土的变化, 完成表格。4.文章是不是想表达“昔盛今衰”的主题, 即昔日美丽的故乡变成了今日悲哀的故乡?5.总结。

简案二:1.导入并引出话题。2.品读课文: (1) “我”归乡的背景:文章第一小节, 分析句子中的感情; (2) “我”在家乡:主要与两个人有关, 一是闰土, 二是杨二嫂, 我们主要看“我”与两个人的对话 (分析) 。3.没有故乡, 走吧。4.总结:故乡何在。路在何方?

简案三:1.导入。2.探讨“变”与“不变”: (1) 探讨一:“我”觉得故乡变化的原因: (1) “我”的改变;有没有其他原因, 使“我”对“不变的故乡”产生了变化的错觉。 (2) 小结:故乡没变。 (2) 探讨二:在故乡期间, 作者写了“变化”还是“不变”。 (3) 探讨三:“故乡没变”“故乡变了”, 故乡究竟有没有变化呢?3.改变:新路———第四条路。

简案四:情节的梳理与鉴赏。1.“我”在故乡共待了几天, 做了哪几件事? (列出几天的时间、地点、及事件) 2.思考: (1) 能否把杨二嫂的故事插到闰土来了以后? (2) 能否把回忆放到见到闰土以后? (3) 能否用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母亲所谈及的那件事?3.总结:情节如此设置的原因。

2. 绍兴豫才中学张钢梁老师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教学简案。

简案一:1.导入并介绍朱自清, 引出秦淮河。出示有关秦淮河的诗、图片。2.秦淮河的“美”体现在哪里? (桨声与灯影) 3.重点研读秦淮河的“水”。

4. 探讨:作者寻找到了美景了么?5.总结:秦淮河的美跟你的想像一样吗?

简案二:1.导入介绍背景 (五四运动) 。2.秦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探讨作者眼中的秦淮河 (“神往”, 写到的景物) 。3.探讨:秦淮河的夜又是怎样的?作者享受到秦淮河的美了吗?4.作者为什么要插入“难解的纠纷”一段?为什么要拒绝歌妓的演唱?5.小结。

简案三:1.导入并引出秦淮河, 介绍散文阅读的技巧。2.研析作者的情感变化。3.研析作者认为天之所以“厚”秦淮河, 天之所以“厚”我们的原因。4.探讨:“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分析“我们”“幻灭”的原因。 (知识分子的忧乐) 5.小结。

简案四:1.导入介绍背景, 秦淮河的“艳迹” (历史文化名河) 2.梳理景物 (船、船灯、水、歌声) 、领略感受。3.重点研读第5节 (闹热, 脆弱, 润泽, 厚) 怎样的场景? (由景生情, 情景交融) 4.研讨:面对美景, 为何“无可无不可”地回去了?在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滋味) ? (景随情移, 寓情于景) 5.小结, 延伸比较阅读。

上述两份教学简案分别涉及小说和散文的阅读教学, 小说的阅读教学一般是分析人物、情节和环境, 理清结构, 寻找线索, 抓住场面;散文的阅读一般首先是辨清类型, 明确叙事、写景还是咏史, 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其次是揣摩语言, 再次鉴赏散文形象, 最后是作者观点倾向。从谢老师的几份教学简案来看, 教学内容是有选择有取舍的, 几份教案教学难度明显有一个层进过程, 适合不同认知结构和水平的学生, 由人物分析到探讨“故乡何在”, 从探讨“变”再到探讨情节设置的原因, 分别适合七至九年级及高一年级学生, 而张老师的教学简案分别适合高一至高三学生, 教学内容的选择分别是文本的梳理, 场景的明确到情感的变化, 再到探讨阅读技巧, 最后从更深层面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涉及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 同样一篇文章可以给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 似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是随意的, 那么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要注意什么呢?

二、教学内容的选定要遵守教学认知规律, 要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

教学内容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要教师主观选择的, “教材无非是例子”。“例子”怎样转化为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可能根据自己的学识、爱好、专长, 随意选取, 有些教师不会仔细考虑本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不是围绕单元或专题要求, 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这样随意性比较强。固然, 语文学科有她的特殊性, 同样一首诗, 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作为教材, 如《春望》, 不同阶段的学生解读, 小学生要熟读背诵, 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之美, 初中生阅读, 要进一步明确诗歌的平仄, 压韵等, 高中生探究诗歌创设的意境, 人物的情感变化, 进行语言鉴赏等, 因为每一次教学, 学生理解的深度不一样。再如《兰亭集序》, 高一学与高三学也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理科的教学中一般不会出现, 如数学知识的编排层次规律性更强。教师面对的学生, 有学段层级、认知水平差异, 同理, 高一年级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高二、三年级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 侧重于作者思想的领悟。但是语文教材本身的无序排列, 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无章可循。以苏教版为例, 教材选编是侧重于人文性的, 从必修一到必修五, 分20个专题, 因为侧重于人文性, 以必修二为例, 第一、二专题均选编了小说, 这样一来, 教材内容从文体角度来看是有重复的, 不能纯粹从分析小说角度进行工具性解读。另外, 不同的班级学生基础不一样, 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取舍, 上述两位老师的教案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所以学科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三、教学内容的选定要符合教学目标, 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 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感染熏陶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为了这个三维目标的确立, 就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原则。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 或历史课, 要从基础入手。语文课也不能上成是写字课, 知识训练课, 还需要进行人文意识的培养。以苏教版必修二为例,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小说, 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涉及到情节的分析, 以及情节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编者将小说编入“珍爱生命”专题, 有主题上的考量, 即人文精神的明确和提升。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必修课的要求, 对于小说“能够归纳小说主题, 联系文本和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对作品主题的个性化理解”, 对于散文也“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新解读”。上述两类教学简案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开展了比较好的探索, 设计的拓展类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 领悟, 内化。因此, 语文教学内容要选取独具语文价值的内容, 不能止步于工具性内容, 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服务, 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四、教学内容的选定要符合高考要求。

新课改高考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重视的,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于文学类文本 (散文和小说) 这块内容考查也是稳定的, 在题型上进一步尝试开放性试题的设计, 体现语文新课程对个性化阅读, 对学生阅读感悟、体验、探究的重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新课改精神, 以文学类文本 (散文、小说) 为例:2011年浙江高考卷选择外国小说考查, 在题目的设计上不是与知识点机械对应, 而是在整体阅读、理解把握的基础上侧重考查某一方面能力。考生必须对整篇文章有总的了解, 对人物情节有总的把握, 再来体会涉及到的细节、景物的作用。2012年浙江高考卷也是如此, 分析“细节”, 分析“甘草”, 赏析句子, 理解中心句等, 从考查形式来看也并非特殊, 没有设置障碍,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回答, 但必须正本清源, 解读的有效性要充分把握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对作品叙事元素的把握。再看2012年全国卷 (课标卷) , 小说阅读最后一题对“我”的分析, 也是开放性试题, 有一定难度, 但只要平时对此类题型有了解, 应该不难。

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其实也是检测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文化品位、人文底蕴、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综合素质, 而这些素质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 要积极给予鼓励和方法的指导, 注重提高认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

略谈体育课教案编写技能的培养 篇8

一、学习理论,明确要求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体育教师在编写教案之前首先要学习有关教学设计与备课的相关理论,知道如何设计好一堂课、备好一节课,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设计步骤、设计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组织形式选择与实施等,这是备好课、写好教案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教案编写的相关理论,了解教案编写的形式、分类、基本术语、方案设计、编写步骤及其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教案包括课题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型、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教学过程、安全措施与教学反思等几个部分。体育教师在训练编写教案技能时要明确训练的总体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任务,将各项具体训练目标赋予明确的要求。编写教案最主要的是了解具体的步骤,先确定一堂课教学目标,根据课的任务、学生认知规律和机能活动特点安排教材的教学顺序,并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法,安排好课的运动负荷。编写教案还要注意做好常规,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清楚动作技术的要点与教学的重难点,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好各种安全措施,只有明确编写教案的各个环节,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

对于体育课教案编写的格式,主要有表格式与文字表述式。体育实践课大多采用表格式,但表格式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具体格式,总结起来不下十余种。但无论哪种格式,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信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单元课次、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法指导、时间分配、练习次数、场地器材要求,安排措施等等。所以,体育教师应在填写普遍格式文字的基础上突出某一方面的新意,这样才能凸显特色。

二、参考范例,实践培训

教师平时可以多学习现成的教案,了解同样的教学内容别人是如何设计的,自己又是如何设计的,可做个比较,哪个更成功或更有特色;别人的教案编写是采用了哪种形式,有何不足等等,并对其他老师的教案进行研究与分析,或为我所用,或在其基础上改进,制定出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案。学习范例的途径是非常多的,学校、区市级组织开设的公开课、优秀课评选的教案,《体育教学》杂志有“实案选登”栏目定期为读者提供优秀教案范例,并附有专家的点评,为广大的体育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各种板式的范例,供大家学习与借鉴。

实践是技能培养的最好途径,各位体育教师可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进行各种形式教学设计的实践。实践训练的步骤可以这样安排:首先,参考他人的优秀教案、根据自己的思路、己具备的基本知识先行设计出一份初稿;其次,向有经验的同行、教研员、导师求教,让他们提出意见与修改的建议;第三,根据学情,并考虑本校的场地器材,修改与完善教案;第四,在实践中运用教案,看看教案在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如何,哪些做得较好?哪些有待改进?通过这样不断的学习经验与实践训练,可使教师的教案编写技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自我反思,他人评价

要经常参与和利用平时的教研活动来培养与训练体育教师教案编写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争取到上课的机会,这样就有很好的锻炼机会了。课前可预先搞好教案的设计工作,形成基本方案以后向老教师咨询或进行校内教研组磨课,通过大家的集体智慧设计出较为完善的教案,并不断反复修改,形成趋于一致、更加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通过上课的方式执行的教案。

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是检验教案设计优劣的惟一标准,因此,要做好各种反思工作,首先是自我的反思。体育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教案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如教案结构是否完整、书写是否规范、是否做到了图文并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难点是否基于学生实情、教学过程是否清晰可行、教学策略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等等。通过教案编写实效的自我检测与评价环节,能有效提高编写教案的水平与技能。

其次,要关注他人的评价结果。对于集体研讨中各位老师的反馈结果,体育教师要以虚心的态度加以接纳与吸收,要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课的类型与结构、自身经验与驾驭课堂能力、学生实际等综合因素进行修改与应用。通过这样的集体研讨过程,体育教师都可获得很好的进步,尤其是上课教师得到了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在多次经历这样有意义的集体研讨活动之后,教案编写技能自然会提高很快。

总之,体育教师教案编写技能的提高,大多要经过理论学习、模仿借鉴,实践培训、反馈强化等过程,需要体育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加强练习与反思,尤其是学习与借鉴他人的优秀教案范例,这对于提高教师的编写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只要在工作中多学习、多借鉴、多实践、多反思,就能尽快提高自身体育课教案编写的技能。

建筑工程施工教案(章节简案) 篇9

教学

目的和要求

了解:建筑施工课程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建筑施工规范、规程,临时性挖方边坡值,三棱柱法计算土方量,边坡土方量计算方法,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施工工艺,钢筋水泥桩排桩挡墙的形式,单锚钢板桩常见的工程事故及其原因,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土层锚杆施工工艺,钢钎的规格,钎探记录和结果分析,填筑要求。

熟悉:土方工程分类及施工特点,影响土方边坡的稳定的因素及土方边坡的形式,场地设计标高的调整方法,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原理,钢板桩类型及施工工艺,观察验槽方法,钎孔验槽方法,土料选择。

掌握:土的工程性质,土的工程分类,基坑(基槽)土方量计算公式,场地平整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步骤及方法,基槽支撑的形式,土层锚杆的构造、类型,填土的压实方法和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教学

重点、难点

[讲授重点]土的工程分类,基坑(基槽)土方量计算,场地平整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步骤及方法,钢板桩类型及施工工艺,土层锚杆的构造、类型,观察验槽,填土的.压实方法和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讲授难点]土的渗透性,场地平整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步骤及方法,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施工工艺,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原理,钎孔验槽,填土的压实方法和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

进程

(含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节概述

一、建筑施工课程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建筑施工规范、规程

三、土方工程分类及施工特点

四、土的工程性质

五、土的工程分类

第二节基坑(基槽)的土方开挖

一、土方边坡

二、土方工程量计算

第三节土壁支护

一、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

二、非重力式支护墙类型

三、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

四、拉锚

五、土层锚杆

第四节基槽检验与处理

一、观察验槽

二、钎探

第五节土方填筑与压实

一、土料选择

二、填筑要求

三、填土的压实方法

四、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本章

思考题

1、根据土的开挖难易程度分为类土。

2、什么叫土的可松性?

3.土的可松性对土方施工有何影响?

4、土的渗透性是指:。

5、某基坑底长80m,宽60m,深8m,四边放坡,边坡坡度1:0.5,试计算挖土土方工程量。如地下室的外围尺寸为78m×58m,土的最终可松性系数为K/s=1.03,试求出地下室部分回填土量。

6、影响土方边坡稳定的因素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防止边坡塌方?

7、平整场地时,初步确定场地设计标高的原则是:。

8、什么叫零点?什么叫零线?

9、施工高度:。10、土方量计算方法有哪几种?

11、什么叫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

12、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采用的固化剂有:。

13、影响填土压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填筑压实方法有哪几种?

教参

《建筑施工手册》《施工验收规范》《地基与基础》

课后

分析

自我评价:

1、成功经验: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土的工程性质,土的工程分类,基坑(基槽)土方量计算公式,场地平整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步骤及方法,填土的压实方法和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2、存在问题: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原理,钢板桩类型及施工工艺,钎孔验槽方法,土料选择”这些问题,程度差的学生不太理解。

3、学生反映:

小学体育课教案简案 篇10

28、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学习重点:

1、了解赠言文体

2、理解文章的劝学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宋濂

宋濂(1310-1380)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受到朱元璋的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本文是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形成了一种文体。

本文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

二、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三、学生领读课文

四、学生根据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针对翻译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点拨

本文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

第一段: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经历。

1、克服无书之难

2、克服无师之难

3、克服投师受冻之苦

4、克服物质生活之苦

做出结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第二段:指出太学生的学习环境好,诸生应努力学习。第二段的描写处处与前文相照应,采用的是对比手法。

1、无书可读--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2、无师之难--有司业博士为师;

3、受冻之苦--裘葛之遗;

4、生活之苦--有廪稍之供

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二、写作特点

1、内容具体,不是空洞的说教,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细说;

2、以记叙为主,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参见《导学文言文》的简析);

附板书:

作 者 过 去 求 学 的 艰 难

u        ↓         ↓         v

无书之难    无师之难   受冻之苦    生活之苦

------------------------------------------→对比

书集于此    司博为师   裘葛之遗    廪稍之供

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u

小学体育课教案简案 篇11

当前关于教学难点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学生学习难度说。如 (1) 指学生个体在学习一个体育教材的某个动作时, 其中最难掌握的技术部分和不易掌握的技术环节; (2) 体育教学内容的重点理解为动作技术结构或完成和掌握动作技术的主要和重要的技术部分, 难点是突破重点的难处和关键部分等。 (2) 老师教学难度说。如有些知识和技能教师教起来时会感到很困难, 有些教学任务的完成会感到很费劲, 其实这就是“教学难点”等。 (3) 教材难度说。如指知识内容本身难度较大、体育教学的难点也主要体现在体育教材的难点上等。

2 教学难点的基本特征

(1) 教学难点主要出现在教案上。在我国实行了新课改后, 为了体现教育教学中对动作技术理解的细化和深化, 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原因, 教学难点开始出现在体育教师的教案中, 并成为教案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2) 教学难点与以技术环节有关。教学难点经常出现在技术学习的教学中, 而且还是以技术的具体某个 (些) 环节的面目出现。

(3) 教学难点总是伴随教学重点出现。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一般是同时以某个具体技术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局部的形式出现。

从教学难点存在的这些基本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案是教学难点的主要的承载位置;技术环节是教学难点的主要具体内容;教学重点一般是教学难点的重要伙伴。

3 因教学难点的存在而引发的问题

3.1 教学难点的存在与老师职能标准相冲突

从体育老师的能力上来说, 应具备“选择、加工、开发教材的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体育工作质量的能力”。俗说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须有一桶水、一池水”,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如果做不这一点, 这样的老师是不能胜任教学职责的。再如, 我们在评价教师的备课技能时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三个字:“懂”、“透”、“化”。显然, 如果能做这三点, 教学还有何难;如果做不到这三点, 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又将受到质疑。

3.2 教学难点的存在与教案的基本特征、功能不协调

3.2.1 教案上出现教学难点违反了教案的某些基本特征

教案上出现教学难点明显的违反了教案的两个基本特征的要求。 (1) 教学方案的最佳策略性。从教案的来源上看,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布局了其本人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措施等教学策略的预案, 这个预案也是老师本人凭借已有知识、经验, 遵循教学基本原理、原则的基础上确定的一个最佳的决策性方案。教学难点, 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感到困难的地方。如果教学难点出现在教案上, 那么教案的最佳策略性还能是最佳。 (2) 方案表述的精炼总结性。对于被理解为学生的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的教学难点, 原本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被加工、处理的东西, 怎么还能以本来面目出现在教案上。

3.2.2 教案上出现教学难点违背了教案设计中的呼应原理

在教案中有目标任务就有方法手段;有队伍调动就有组织措施;有保护帮助就有手法、站位;有练习次数就有练习时间等。由此可见, 这种相互呼应或对应的格式是相当严格的。然而教学难点出现在教案上, 我们却找不到与其想对应的部分, 尤其是表现为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的教学难点, 广大老师切实无法填写与之相呼应的内容。

3.3 教学难点的出现打破了教案与教学设计的界限

事实上我们已经通过教学设计把所谓的学生学习难点、教材难点, 在结合其它相关教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处理, 并设计、策划出主要由教师掌控并推演、学生参与及配合的双边活动, 总结、概括成教案上的教学方法、组织策略等名目, 并借助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要求、步骤、时间、次数等信息形式, 把学习难点、教材难点转化或体现了出来。通过这个转化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 (1) 原本在教学设计中显性的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都已经被隐形于教案的方法、步骤之中; (2) 教学设计的工作是对教材的加工处理, 教案是体现教学设计的最佳策略的地方。因此, 一旦作为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的教学难点出现在教案上,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差别又体现在哪里。

3.4 教学难点的存在引发编写教案写作规范上的尴尬

教学难点这个名称不仅名不正而且也言不顺。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这个活动中感到困难的部分, 可这却与教师的职能标准相抵触。在运用中虽然多数是指向学生学习的难点或教材难点, 可它的名字却偏偏叫“教学难点”。因此这种抹不掉的思维冲突不但让很多一线老师编写教案时从逻辑上说服不了自己, 也给编写指导教案写作规范的专家出了难题。如何既要显示教案上有教学难点这个内容, 又要回避这个名不副实的概念, 进而充分体现他们编写的规范具有说服力, 他们的做法是:直接冠以“难点”的名称, 并指向“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不易掌握的部分”。可见这里的“教学难点”在概念上是被扩大了外延, 使用上却缩小了内涵。显然, 这种处理方法的目的却是在回避“教学”与“难点”之间之前的尴尬的逻辑关系。

3.5 教学难点的存在引发教学重点的定位失真

教学重点应该是指教材或具体技术中能体现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要求的价值所在之处, 这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存在价值所决定的。比如, 有人认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区别在:前者是指技术群中的关键技术, 后者是指学生最难适应的技术;有的人认为前者是课程系统中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 后者是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中的障碍;还有人认为教学重点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教材知识体系中固有的东西等, 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或对技能难以掌握之处, 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从这几例相伴出现, 共同分摊相关动作技术的不同侧面、层次、环节等方面表述来看, 由于教学难点的某些影响对于教学重点的定位已经严重的失真了。

3.6 教学难点的存在掩盖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弊端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局限性, 就是它不便于兼顾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作为指向学生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的教学难点, 无论它是一条还是几条, 但每一条都是明确地标明了所谓的困难之处, 这不仅不符合中档层次的学生的具体实情, 更不符合学习能力极好的与学习能力极差的两类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统一划分出的教学难点, 不但掩盖了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似乎倒把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当作群体教学的优势来发挥了。

4 引发教学难点存在的主要原因分析

4.1 忽视教学难点的字面意义是教学难点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教学的概念内涵上来说, 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能力的活动;从教学的形态上来说, 教学是老师发起、维持与促进的所有学生的学习活动。难点是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那么教学难点就是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感觉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这种理解的主体对象应该是教师, 其客体对象则为学生与教材, 而且这种理解与教学三要素相互矛盾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是, 如果从教师的职能来看, 这种理解却是不应该存在的, 其字面意义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教师的职能产生怀疑。然而, 一旦如果淡化了教师的指导、发起、管理等主体角色的职能后, 把教学行为的“主导重心” (即老师) 转移到“形式重心”即“活动”的位置上, 这个活动中的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便可当作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难点, 那么这时所谓的教学难点便有了存在的似乎合适的充足理由。

4.2 忽略了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教学难点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

教案是一个教学设计的终极产物, 是课前的预案, 它是不承担分析、解决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的工作, 这个工作是教学设计应该完成的工作。教学设计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大体上分为六个步骤:明确问题, 调查情况;设定目标;选择或设计模型;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优化和决策。在完成对体育教学各环节局部设计的综合与合成后形成教学设计总成, 总成的具体结果是编制出教学方案, 即教案。从这个教学设计的步骤中, 我们应该能看到: (1) 所谓的学习、教材难点在教学设计的第4步已经被折算成具体的程序或步骤的手段, 失去了具体的完整的学习或教材难点的概念性的特征。 (2) 教案的内容已经是经过教学设计后的最优方案。

4.3 从教学重点的惯性思维中的派生是教学难点存在的一个主观因素

有人认为既然教学重点存在, 那么教学难点也一定存在。其实这只是一种“想当然”。教学重点与教学的目标或任务有关, 这是客观存在的;从字面上来说, 教学难点只能与老师的职业技能相关, 但这却是客观上不允许存在的。任务可以因为各种因素而完不成, 但能力却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教学工作并不是科研工作, 可以有很多疑难的、棘手的问题出现。所以很多人只好把教学难点理解为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然而即使有这种理解也不行, 因为教师的“一桶水”并不是仅仅是指博学的知识, 还应该有“教学的方法”等策略性内容, 也就是说教师仍必须要有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正解的、合理的处理好学生学习难点和教材难点的能力。

4.4 对学习难点和教材难点的误解是坚持教学难点存在的一个根本因素

所谓的学习难度或难点, 它们都是以学习者的学习条件或能力来定位与衡量的, 如果学习者具备这个条件或能力, 那么难点或难度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它是相对存在且又因人而异的。真正的“难点或难度”应该是指教材的复杂性, 即教材本身的物质性构成。它是对同一动作的不同技术结构之间或不同动作之间的技术结构的对比来评价、划分的, 但这却是人类能够认识到的, 却又不随人类的认识水平、能力所转移的一个客观存在, 它不因人而易的, 却可被人所改变, 而且一旦复杂性改变了, 它也就不再是原来的它了。至此可见, 所谓的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的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表述, 影响学生学习的应该是教材的复杂性。

5 结论与建议

(1) 教学难点的存在本身就是个忽视原则、原理、程序等相关教学因素所导致的结果。作为一种专业术语, 不但字面意义不合理, 而且其实质也根本不存在。

(2) 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难点或教材难点应该是指教材的复杂性, 使用教学难点的的表述只能掩盖或转移问题存在的实质, 对解决问题不会有任何作用。

上一篇:传话游戏250字作文下一篇:经典英语商业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