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精选8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以学习软件的使用与操作为主变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这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真正能让学生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后,掌握的不仅仅是某几个软件的使用。

北宋军事家岳飞认为:“阵而后战,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含义是说:作战自有作战的常规,作战自有作战的模式,实战的神效决定于富有心智的战式运筹和调控。可见,兵法论告诉我们:模式是决定战争成败的要素!军事上这样,教育上也同样如此。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肯定模式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更应该全面深刻地认识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提模式,有人就会想到“死板”“教条”。其实,模式是客观事物的常规存在方式。我们就生活在模式世界中。比如说:一日三餐,白天上班,晚上休息,这就是人的生活模式。

一、模式

1、模式即智慧

模式这一概念由模型转化而来,“模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lus”,是尺度、样本和标准,它是前人在长期的、大量的、复杂的劳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优胜劣汰,并将其精华逐步定型而成。他是前人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用汗水浇灌而成,这里面饱含了人类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来说,模式即智慧的化身,模式也是我们后人珍贵的财富。

2、模式即风格

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各种模式也别具风范,他们自诞生就特色鲜明、自成一派。比如魏书生六步教学法(①定向;②自学;③讨论;④答疑;⑤自测;⑥自结。)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式”“常中有变,变中守常”,(三主、四式导读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导读教学结构形态,即基本课型。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体现的是机智和幽默。由此可见,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范。

3、模式即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结晶,他经历了科学的验证和系统的改良,所以,一定程度上模式的选择也是效益的确定,模式的推广也是效益的放大,要实现课堂效益的提高乃至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离开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不可想象的。

当文字出现以后,我们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学习了,学习的过程也比以往复杂了,深入了。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可以积累和延续下来,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当印刷术出现后,教科书得以广泛的使用,于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广泛了,传播知识范围扩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结构框架。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 1 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当今课堂缺少什么

1、当今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 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反思的内容:一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二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三要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四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验+反思=成长。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3、当今课堂缺少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2 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20世纪初,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就提出过著名的六大解放。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

4、当今课堂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这是我的课堂,你要是不想听就给我滚出去”、“你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重做”之类的话。更可气的是,有的老师竞打着“今天打你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的幌子,漠视甚至戕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却生命,还谈什么教育?

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当今的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动态地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努力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例如Word、Excel、Photoshop等,然而,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作了调整,“标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5点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任务的设计必须与相应的学习内容切合。任务相当于一盏导航灯,如果任务设置错误或不合理,很可能会把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在设计任务是,首先应该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及当地的相关资源,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任务。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时,如果正好是学校的校庆前后,则可以以制作校庆宣传为主题进行任务的设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容易就 3 地取材,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多媒体作品集成的过程和方法,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学校的了解。

可以设置不止一个的任务。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止一个主题的任务,或者根据情况设置一个大的任务,在此任务的范围内再设置若干个子任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子任务。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学生偷懒,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扩展学习的成果。多个任务的设置通常与后面讲到的小组学习相结合,这样更能体现交流与合作,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一些规则使得小组之间有个竞赛的环境,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任务与各种资源相结合。在设置任务时,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先全面的了解完成指定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预先准备相关的资源。我们都知道,学生为了完成老师所提出来的任务,必须搜集各种资源,但是限于各种条件,很多资源都无法让学生自己准备,例如上网速度慢,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有些资料不知道怎么收集等,所以我们先要准备大量与任务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使用,而且有些操作或过程比较复杂的话,我们最好能够准备相关的视频或课件供学生自学使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很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他在任何时候都合用的,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具体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2、小组学习——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小组学习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因为我们在上课时,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直接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一般比较困难,好的模式应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层组织,先是在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小组的意见看法,再在组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均衡小组成员。这里所说的均衡小组成员指得是同一个小组内尽量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小组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同时也无形中建立一种小组间的激励机制。教师在进行分组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同班学生之间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因为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往往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我们在分组时除了让他们自由组合外,尽量强调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课的教学中,分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一般都要涉及到图片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等,所以在进行分组时,一个小组内最好有对不同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这样在一个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考虑长期分组和短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会分学期目标和章节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时需要根据某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同样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织小组,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老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各个小组的情况,在备课时考虑各个小组的差异,在上课时尽量只讲大家都不懂的内容,其他内容通过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各个小组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注意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个小组的任务,结果却只是一个学生在做,其他同学都不管。为了避免 4 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督促组长,让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使得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在小组提交作品时,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对小组内的所有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任务内容)、学习效果等。通过这样的机制,通常可以较好的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3、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其实是分不开的,这里专门提出来说,主要是因为协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如何进行合作的问题。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有很多东西,有些学生甚至比老师懂得更多,所以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就更显得有意义了。让学生教学生,这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例如,在《必修》课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但是我们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从网络安全的几个题目中选择一个,然后小组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并整理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收集到的资料,这样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内进行了良好的协作学习,小组之间也通过最后的讲述互相学习到了不同的知识和观点。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纯粹讲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我们也知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人尽管使用同一种模式方法,呈现出的课堂形式也不尽相同。

教学经验是体现教者教学思想而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个经验有共性,可迁移;但也有特性,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人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对别人的教学经验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吸收,要认真思索筛选,取其精华,进行思维加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灵活运用。

听一节好课,就能得到一点收获,甚至从别人的失误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教训,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完善自己,就像蜜蜂一样,采得百花来酿蜜,吸取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杜绝从头到尾地模仿,甚至连细节都追求一样。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的内涵,最终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既不能创新,更不会超越,甚至在林林总总的教法面前迷失自我。也要杜绝,不以为然,百般挑剔,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总是拿别人的端出来比自己的长处。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篇2

一、发现教学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1.教师要引出“发现点”。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 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 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发现点”组织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抛砖引玉, 启发学生从以往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发散思维, 防止出现离题千里, 不着边际的局面。

2.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 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 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 让他们“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 然后相互补充、综合。

3.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从而完成一次“发现”。

二、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学内容, 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 其中蕴含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 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 在教学文字处理系统Word2000时, 可先每人发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 (比如制作小报) , 让学生想办法实现样稿中的样式, 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又如在讲授电子表格Excel时, 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处理实际问题:从最简单的“课程表”、“座位表”到复杂的“成绩统计表”、“班费开支表”……在编制“成绩表”时, 学生学会了求平均分、算总分、筛选不同等次的学生成绩等技巧。当考试成绩改成用“优秀”、“良好”这种等次记分后, 这些等次还要手工输入, 很不方便, 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 立即就有人反对:“这还不是手动吗?根本没有体现电子表格的优势。”有的学生提出先按分数排序, 再把不同的等次用填空的办法填上去。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这种利用已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 然后告诉学生, 在电子表格中有一种功能强大的函数———IF语句, 于是了解BASIC的学生立即编出了相应的语句, 解决了这一难题。“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 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小组协作式学习法

“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编成一组, 组成学习的基本单元, 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 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 给予必要的说明, 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 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 制订解决方案, 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例如:当教师在介绍“计算机病毒”时, 可以安排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收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 按照组长的分工, 分别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危害、传播方法、如何防范等信息, 开展研究活动, 然后进行讨论, 达成共识, 最后以网页或演示文档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四、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 加以引导、扶植、培养,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比如, 在教学“计算机操作系统”时, 由于Windows98/2000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 因此, 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就会在上机时显示自己的能力, 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改变桌面的背景或设置屏幕保护等。教师发现后, 如果对这些学生进行大肆批评, 甚至加以处罚, 学生就会“扫兴而归”, 学习兴趣就会陡然跌至低谷。一旦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 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 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其内容,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也要告诫学生, 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 所以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

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采用兴趣激励法,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 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 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 形成良性循环。

五、学科整合学习法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 由于其知识信息更新快, 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 而忽视发散思维, 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计算机的工具性, 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科整合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笔者认为, 高中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 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和谐渗透式教学, 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 在教学中应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模式的探索。网络创造了一种信息时代中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必须掌握电子邮件收发、网上浏览、资料检索等计算机技术, 为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 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渗透式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36-01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掌握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学会应用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所以,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以找到信息技术行之有效教学方法。本文作者就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为题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作为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等相关教学内容相结合,还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做到:选择情境范围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创设情境素材要以激活学生知识与技能为支点,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教学情境创设与素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趣与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文字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应当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现出事先准备的电子报。因为教学版面设计得非常独特,图、文字背景相当漂亮,在演示过程中,学生看后特别感兴趣,个个赞不绝口,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让学生自制贺卡和专题报刊,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影响下,学生会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能发挥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感受到了真切求知的情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主动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合理选择素材的努力下,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二、示范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

示范教学法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Windows、Word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完后学生就有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时最好马上让学生自己操作,使学习的内容立即得到巩固。比如,在演示完后,设计一个相关知识的“任务”,让学生稍微动动手就做好。学生自己动手做,最后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演示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对演示的同学有鼓舞作用,对其他的学生也有激励作用。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解决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

信息技术课和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基础的差别,有的学生你不教他也会了,而有的学生或许还从来没有摸过电脑。因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差别,并要经常有意识地去缩小差别。事实上,不仅基础水平,包括学生个性在内的诸多因素,总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这也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设计分层的课堂教学时,应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都有进步,都能发展,都有成功感。一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有层次地安排任务,让学生进行练习。一般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探究题,其中“基础题”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而“提高题”和“探究题”等主要是针对动作快的同学,正确地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避免出现玩游戏等现象。

四、学以致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在教授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我们要和其他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课手段实际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之中。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那我们又如何来进行整合呢?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应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信息技术顾问。当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有信息技术需求时,可以进行专题培训。其次,在信息技术课上设计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来学习,主题可以来源于各学科与生活中。

五、结语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中学计算机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之多,此文讲了几点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与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利于互相交流教学体会。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愿意不断实践、总结,找出更佳、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李相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之道[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7).25-2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篇4

白庙中学2010-2011学

第 一 学 期

总信息结技术教学

白庙中学姚少华

二零一二年元月五日

白庙中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个学期的工作,忙碌而又充实。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会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在这个学期中,本人能在保持原有良好工作态度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进取,不断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自己在工作学习中又有了新的进步与提高,既收获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遗憾。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领导一学期来给我的帮助和关怀,感谢各位班主任老师和各位同仁给我工作上的支持和鼓励。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现对本学年的工作做出总结,来激励和鞭策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思想方面

在这学期里,我从思想上,利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一学期来,我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闻地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

二、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的工作主要包括在二个方面:一是担任七年级共7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二是机房的管理工作。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由于我们是信息技术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还有很多的学校工作要做,我服从党和学校领导的安排,主要完成了学校

电脑的维护,以及学校的种类成绩统计和打印。为了做好微机室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服务,本学期继续以发现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为小组长,具体分工,连带促进,使各班每个组在上课时都能相互配合,共同遵守微机室的规章制度,按老师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在设备维护方面,本学期本人对学校的微机进行了检修、保养,力求它们能够正常的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方面

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备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信息技术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科,越是这样我的压力反而越大,因为不能让学生只带着在“玩”的思想来上课。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具有比别人更超前的目光,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为此,我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经常上网浏览新课程教学及信息技术教学等资料,学习更多、更好、更新的知识。同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多争取机会听评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使自己向一名科研型教师看齐。

在教学上,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这方面我也是不断的在探索、在改进。如:高年级,学生大了,思想也就多了,和他们交流需要老师更广的信息资源,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对你这个老师敬佩;同时,还要更加注意和孩子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增加和孩子的感情,让他们喜欢上你,这才会使他们愿意从你这里学习知识,这样我们的课才会越上越有意思。

四、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私人之间的关系,不迟到不早退。对学校的工作尽职尽责,不论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在新学期

中,我应更加勤恳,为学校作更多的事,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五、自我提高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教好课、听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并注重平时的课后反思、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思想境界。利用课余利用时间补充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教学技能等;也注意了自己在教学理论的提高和认识,常常自我督促的去思考一些教学问题,从而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在教学的探究与展望,努力的提高自己。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白庙中学姚少华

2012年1月5日

侯继山:党组书记,局长,负责全面工作。兼管教研、电教馆、督查组等工作。办公电话:

6402168。手机:***。

崔峰: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计财、规划办、基教、招生、师生安全、督导室、电大、关工委等工作。办公电话:6402069。手机:***。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一

1.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

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 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 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6.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认识信息世界》中的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通过设计情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课,就是上网。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中阶段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是片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身边的信息,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等特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信息用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各种特征。【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也在于第一节课。本节课中,采用多种方法如生动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无所不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 基本理解 没理解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究 篇7

1 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 从而使新知识更轻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讲文件在磁盘中存放时我们可以比喻成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又如, 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 我们可以比喻成:世界上的人很多, 我们可以通过名字和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来区分, 但是, 身份证号太难记了, 日常生活中, 我们一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 为了区分, 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 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 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世界上的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 所以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 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 以达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这种形象比拟法教学时, 应注重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可能仅在某一方面相似, 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二是所打比方一定要贴切, 如易产生误导作用则宁可不用。

2 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 就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布置任务, 驱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探索, 培养其创造力。任务既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又要注意课程整合, 不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 同时还要渗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内容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将它们隐藏在具体问题的背后,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它们接受下来。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 是问题提出的表现。任务驱动的特点是指在教学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 (1) 提出任务; (2) 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3) 寻求解决问题方案; (4) 学生完成任务; (5) 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如: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 我先给他们演示了一幅图文并茂, 版式精美的文档, 然后组织讨论, 分析如何制作这些内容。如我所愿,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在操作中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讲解, 对于我补充的内容, 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被证明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在每节课开始明确提出学习任务,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紧围绕这一任务展开,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解决每一节课应具体如何上的问题, 对于各个教学任务之间的衔接关系却并没有涉及到。我们知道, 要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光靠上好一两节课是不够的, 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循序渐进, 精心设计好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 认真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探求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对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笔者在平时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发现, 学生的进步基本上是呈阶梯状上升的。例如在学习操作系统Windows98这一章的内容时, 如果让学生理解了文件的概念 (一定要有实际操作的感性经验, 最好让学生自己体验一遍文件的创建, 编辑以及保存等一整套流程) 之后,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相关知识, 比如文件的各种属性, 文件的复制, 移动, 删除讲解起来就势如破竹。但如果没有让学生建立起文件的概念, 则这些相关知识学习起来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阻力, 出现任老师怎么讲, 学生都听不懂, 不会操作的现象。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的某一知识模块中, 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递进关系是比较严格的。遵循这一认知的客观规律, 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否则, 就事倍功半。

3 分层教学法

目前, 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 很多学生在学校住宿, 家里也没有计算机, 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读初中的时候接触过计算机, 而且也只是在学校或者在网吧学习, 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对教材要求的内容已经熟悉的同学, 说明他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根据他们的兴趣, 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比如, 让他们先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或者按要求做好课后的练习, 做一个图文并茂的课件, 限定完成的时间, 不限定使用的软件, 给他们共享一些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 有关资料可以随时到网上查询, 必要时给予辅导, 巩固每节课所学的内容, 同时每周检查一下他们的进展, 方法是叫一些同学到讲台上, 按照我的要求让学生自已操作完成我提出的问题, 并让学生共同来检查对错和要注意的问题, 主要是鼓励、督促他们开拓视野, 独立完成, 让他们有目的的深入学习。

分层教学法是符合新课改中“关照全体学生, 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是解决“零起点”和“非零起点”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科学有效地分层教学, 避免了教学中整齐划一的弊端, 建立了一个表面宽松, 但又有相互竞争的学习环境, 既能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 同时创造条件, 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习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得到相应的发展,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结合“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引导法”、“演示法”、“激情法”等其它好的教学方法, 实现人人成功, 个个发展,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M].课程.教材.教法, 2004, 7.

[2]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审定稿) .2003,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篇8

想让高中信息技术课真正地吸引学生,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构造一个充满魅力的课堂,创设魅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断补充自己课内外知识,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

一、精心设计导入

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发展定下基调。如:《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课时,我事先设计好一封致同学们的信,信的内容已用加密程序进行加密,我告诉同学们,老师有些话想对同学们说,但是不好意思直接说,请同学们打开老师写给你们的信,但学生打开时却发现是一封奇怪的信,根本看不懂,我让同学们猜信的内容,猜来猜去,各种搞笑答案层出不穷,始终猜不出答案,带着他们的好奇心,我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

创设的情境新颖、有导向性、启发性、探究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发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如,在“信息的加工表达”教学中,我引用了几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简历,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用人单位,查看他们的简历,并录取他们中意的人才,并说明录用的原因。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对几份求职简历,纷纷发表意见。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穿越时空到大学毕业时,你们将如何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求职是人生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他们今后必将经历的一个过程,简历中通常都会包括学历、学校、自我评价、特长、专业技能、荣誉等等。同学们在制作时非常专注,认真的设计自己将应聘什么岗位,有什么特长、专业能力,学生们说通过这次课的学习甚至引发了他们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1.情境任务驱动法: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进行网上宣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增强学生面对网络的自我约束力。

2.分层教学法:通过设计“必做的情境任务”,(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任务四)和“选做的情境任务”(拓展任务),让不同基础层次上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同学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

3.演示法:教师适量的演示教学,结合启发式教学便于学生对信息搜索技巧的深层次把握,并从中获得启迪,从而顺利地完成较为复杂的信息搜索任务。

4.成果展示法:将学生的信息搜索成果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的“转播”功能在全班同学中进行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认同,从而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

5.讨论法:围绕两种不同的信息搜索的方法,分析讨论思考题,以弄清分类搜索与关键字搜索适用的场合、搜索范围的不同及搜索精确度的不同,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搜索的技能和技巧,更好地掌握从因特网获取信息。

四、注重课堂练习方式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完成一件作品,一般来说,可能性不大。因此,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采用了半成品加工这种方式。半成品加工方式,避免了一些重复性的、简易的操作,既可以解决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于独自完成作品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完成作品。半成品加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需求的内涵和技术操作要点,提高了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优化了学习情景与训练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半成品资源时,要有效地设计悬念,要留有充分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具有继续练习或创作的冲动。

五、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

第一,自评,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第二,他评,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三,教师点评,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完成情感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师生能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和时空,激发学生用实践创作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三年级上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下一篇:讨论会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