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精选篇800字(精选10篇)
辛薇18岁中专毕业。那年,她跟同学在医院实习并专心等待安排,结果学校传来噩耗,四年制的班级不再分配。因为没有门路进医院,私人诊所工资低得可怕,辛薇只好放下专业应聘到一家通讯公司做了一名营业员。
不得志的人对待生活无非两种态度:顺应或者抗争。而不得志少女辛薇心里憋着一口气,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生活。
所以她做了一个决定:参加高考。
通讯公司的工作节奏紧,任务重,辛薇因为额配任务每天忙得团团转,下班后常常已经累得没有说话的力气。回到租住的蜗居,她就着白开水匆匆吃掉路上买来的包子就开始伏在桌子上学习。房间狭窄,深夜的灯光昏暗得像一场幻灯片,日复一日映着陈旧的墙壁和少女的背影,寒冬捂着三层薄被,酷暑双脚泡在水盆。
辛薇把书本翻过两遍,仍觉得时间消逝地格外快,因为高考时间到了。
那天,她跟很多学生一起坐在教室里答题,两天的时间,五张试卷,文化课加专业课,将四年中专加一年自学的知识累积都交待其中。
经过两个月的忐忑等待,辛薇最终幸运地拿到了山东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拿到通知书那天,辛薇兴奋得手舞足蹈。
在开学前一周她辞了职,也终于攒够了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在大学里,辛薇是班里最努力的学生,每天早晨六点起来,抱着单词书去偏僻的地方朗读,坚持每天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空出来的时间大多泡在图书馆看书,每天回来的时间都卡在熄灯前半小时。
即使这样努力,大学毕业的时候辛薇也没能留在实习的医院,一是医院名额有限,二是学校里多的是优秀又长袖善舞的学生。
后来辛薇在一次面试中,凭借出彩的口语被外地一家医院录取。
医院的生活很忙碌,除了工作,辛薇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被医院各种考核考试填满,同一批进来的同学怨声载道,逐渐把仅有的所剩无几的时间都用在恋爱上。辛薇则默默地捧着书本,为在职研究生考试做着准备。
研究生毕业那天,辛薇拿出平日积攒的休假去了青岛。她从小喜欢大海,26岁的她打算犒赏一下自己。
这三年里,辛薇在工作中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从小儿外科的普通护士调到小儿内科做护士长,与此同时,辛薇在这一年结了婚有了宝宝。
一年后,辛薇转到icu监护室,又过了两年,她成了院里最年轻的护理部副主任。
你以为我写下辛薇的这段经历是为了证明“生活没有捷径,唯有读书才是真理”吗?
不是这样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是那种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拼不了爹也没有其他依仗,为了与自己渴望的生活更近一点,才要更加地努力。
生活里从不乏优秀的人,他们或天赋秉异或聪明伶俐,总能轻易获得命运的青睐。而有一种人,也许从小到大没有金光闪闪过,但是他们有目标肯努力,最后也成了我们身边耀眼的那个人。
目标明确地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在我微博私信中,有位姑娘向我讲述了她的生活经历。她说:从出生到现在,我辗转在几个家庭里长大,在亲戚家寄养过一段时间又被人领养,后来我大学毕业创业了有了自己的公司和财富,我的亲生父母跑来跟我相认,让我一定要照拂弟弟。
她用轻快诙谐的方式向我展示她所处的困境,而我想告诉她的是:在我们出生到成年的这段时光,绝大多数时候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支配,贫穷和孤独、残缺的家庭、辛酸的经历都是你无力逃避的。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你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主动权全靠你身上所具备的良好品质来决定,你会有能力改善眼前的一切,因为美好如你会比一般人更珍惜爱。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光鲜亮丽,吃着你舍不得买的美食,穿着你买不起的衣服……别人站在你达不到的高度时,你总会羡慕对方的幸运。其实不是这样的,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局外人看到的都是结果,只有当事人才知晓这其中付出的过程。大多人呈现在别人眼前的如意,都是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命得来的。
人活着容易,有质量地活着很难。但是,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强健的蜂被科学家称为“非洲蜂”。
科学家们对这种蜂却充满了好奇。因为根据生物学的理论,这种蜂体形肥胖臃肿而翅膀却非常短小,在能够飞行的物种当中,它们的飞行条件是最差的。从飞行的先天条件来说,它们甚至连鸡、鸭都不如;从流体力学来分析,它们的身体和翅膀的比例根本是不能够起飞的,即使人们用力把它们扔到天空去,它们的翅膀也不可能产生承载肥胖身体的浮力,会立刻掉下来摔死。
但事实却是,非洲蜂不仅能飞,而且是飞行队伍里最为强健、最有耐力、飞得最远的物种之一。
哲学家们对此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非洲蜂天资低劣,但它们必须生存,而且只有学会长途飞行的本领,才能够在气候恶劣的非洲大草原活下去。
简单地说,若是非洲蜂不能飞行,它就只有死路一条。
西点人对于卓越的表现自有一套定义,并且会积极向这样的标准看齐。在过程中,学员会逐渐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并加以修补、调整,然后再继续努力朝着目标一步一步推进。政策的瑕疵、不尽完美之处或者不怎么理想的成果,都有可能出现。
不过,在西点学员朝卓越进军的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绝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努力解决问题,努力争取达到卓越的标准。这是西点菁英们已养成的习惯,当然,他们更希望年轻的一代保持这一优良传统。
美国前总统卡特回忆他在海军服役的一次经历时,感触颇深。
当时,他申请参与核动力潜艇计划,负责这个计划的是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他的严厉及要求之高在军中无人不知,要想参与这个计划,卡特必须要和上将面谈。
据卡特所知,凡是从这位将军的办公室走出来的申请者,都是满脸惧怕,显然是被吓坏了。但是,要想获得批准,就必须要过这一关。在他与上将的谈话过程中,将军大多让他自由发挥,挑他熟悉的话题谈。不过将军问他的问题却越来越难,而且都是卡特不怎么熟悉的领域。
就在面谈即将结束的时候,将军问他:「你在军校里的成绩怎么样?」
卡特非常骄傲地回答:「在820名同学中排名59。」他满以为将军会赞赏他,没有料到将军却说:「看来,你并没有全力以赴。」
对此,卡特本想回答:「不,我尽了全力。」但他想了想,其实在联邦、敌人、武器及战略等方面,自己都有有待加强的空间。因此,他的回答改成:「是,我不是一直都如此全力以赴。」与上将的这次谈话使卡特受益终生。
对一个人而言,「全力以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马拉松选手来说,它是「感觉体力用尽之后,再多支撑十里路」。
对于拳击手来说,它是「从地上一再爬起来,爬起来的次数总比被击倒的次数多一次」。
对于士兵来说,它是「不管山头上有多少敌军火力,先把它攻下来再说」。
对于员工来说,那就是自动自发,竭尽一切努力,让周围每一个人都看到你强大的执行力和傲人的成果。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全力以赴乃是逆境的克星,因为它让你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无论被击倒多少次,它总能支持你再爬起来,所以,只要你的工作标已经确立,你就必须全力以赴。」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成功真的不难,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不会
成功呢?是他们没有能力,还是他们不够幸运呢?
看完下面这个励志故事相信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家里有一块厚厚的木板,宽约30厘米、长约4米。父亲把它平放在院子里,对着将要到外面做事的儿子笑着说:“走过去。”
这还不容易?儿子踩上去,从这头跑到那头,从那头又跑到这头,跟走平地没有什么区别。
在父亲面前,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儿子还闭着眼睛走了一回,单腿跳跃着走了一回,甚至翻着跟头走了一回。而且每一回,
儿子都走得非常干净利索,连中途掉下来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父亲笑了笑,带儿子来到后山上,把木板架在一条深深的沟坎上,说:“走过去。”
儿子看了看黑糊糊的沟底,立即傻了眼。
父亲笑道:“不是一样的吗?它没变长,也没变窄啊。”
儿子盯着那木板,额头渗出了细汗。
父亲往沟的那边一指,说:“黑莓果都熟透了。你要是不从这过去,就要绕过沟底了,
但这至少要半天的工夫,才能吃到黑莓果呢!”
儿子从小就喜欢吃黑莓果,到现在更甚一些,这一点,父亲 很清楚。
“黑莓果”三字,使儿子流出了口水。可他还是不敢过,一只脚刚触到木板,就慌忙缩了回来。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为什么不过去呢?”
儿子低下头说:“除了木板和沟的两边,我还看见了沟底。真的很深啊!”
父亲问道:“那又怎么样呢?”
儿子说:“不光这样。我还想象到,从木板上掉到沟底,是非常惨的,那与掉到平地上,一点也不一样。”
父亲说:“可是在家里,你已经走得很熟练了,根本不可能掉下去。”
儿子默然不语。
父亲微笑着,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儿子:“儿子,你把这条路想得太复杂了,你被自己吓坏了。
来,试一试,把它看得简单一些。这里只有木板和沟的两边,别的什么也没有。来,试一试吧!”
听了这话,儿子咬了咬牙,终于鼓起了勇气。他按照父亲说的,迈动脚步,果然两三下就走过去了。
儿子很高兴,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头一个大成功。他告别了父亲,离开了家乡,去到大都市纽约,开始了新的生活。
若干年后,儿子成就了一番事业,将动听的歌声传遍了整个世界。文中这个儿子,就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家凯里。
凯里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写道:“成功,其实真的很简单,把它想得过于复杂,就会丧失自信,变得胆怯。
让成功的路简单一些,每一个人都会成功!”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瞬间明白了什么,那些没有成功的人不缺少任何东西,只是他们把成功想的太复杂了。
只要平常不断累积能力,机会终有一天会出现,不用担心没有机会,因为你明白自己可以替自己创造机会。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给你机会,除非你有足够的能力,并且努力争取,机会通常是争取来的,而不是等待来的。
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给你机会
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帮你什么,有时候,你必须在一段没有人关注、了解你的时期持续地忍耐。常常觉得没有人给自己机会?没有人有义务要给你机会,除非你有足够的能力,当你有了足够的能力,别人才会考虑给你机会。
机会是争取来的
若只是坐在原地等待机会来临,那么你很可能永远等不到,任何机会总是要想办法争取才有。
二十几岁是开始依靠自我的力量争取自己无法选择的东西的时期。所以,二十几岁的人最应该争取的,正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有了足够的能力,机会来了才是你的;没有足够的能力,机会来了也只会溜走而已。
公交车理论
所有的机会都是给有实力的人,也只有实力坚强的人,才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因此建立实力、培养实力,就成为所有事情的核心,也是任何人都应该要积极修习的课程。我经常用等公交车来比喻实力和机会的关系。你一定要走到公车站,车子来了,才搭得上去。我们遇到的情况,大都是到了公车站,必得等候片刻,车子才会来;另一种幸运的情况是,到了公车站,车子随即过来,这样的机运相对微小;还有一种状况是,离公车站只差6、7公尺,车子来了,你当下跑步追上公交车;
而如果你和公交车差距20公尺,那班公交车你是搭不上的。
换句话说,你得磨练好自己的能力,等机会来临时,才有可能搭上机会的公交车。
把挫折当成一种机会
别将挫折当成一种麻烦,它给予你机会成长茁壮,其实挫折代表的就是一种机会,一种让你成长的机会。成功者把挫折当机会,而失败者却把挫折当成一种麻烦,只会让自己远离挫折。
所谓乐在工作,就是把适当的压力当成一种乐趣。人生充满了各种挫折、困难与各种难题,想成功就必须把挫折跟困难当成一种机会。
不要埋怨
不要埋怨别人不给自己机会,而是要问问自己能够创造什么?问问自己能力是否已经足够?埋怨是让人原地踏步的凶手,它让你把责任都怪罪在人身上,让自己的人生持续停滞。
替自己创造机会
我最近感觉心情特差,我该怎么办?
我打算今年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可是没信心怎么办?
我想给自己订一个五年发展目标,可是担心实现不了怎么办?
如果你想从我这里听到什么锦囊妙计的话,很抱歉,我没有。
我只能送你两个字“行动”!此时此刻,就现在,不要再给你自己找什么可以拖延、摆脱的借口,这类借口越多,你的行动力越迟缓,接近成功的希望也就愈加的渺茫!
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宿命论”者,他们希望自己是命运的掌控者,按照自己的想法过自己的生活。
可是你能告诉我为了你想过得生活,你付出了什么?
是大把大把的红色钞票用在吃喝玩乐上?
是大把大把的时间泡在网吧,躺在床上,嗨在KTV?
还是大把大把的青春用在怎么想办法勾搭隔壁班的大一小学妹?怎么创造机会和我的男神在食堂打菜时偶遇?
还是大把大把的泪水用在每一个因为挂科难以入睡,谴责自己无用的夜晚?
还是大把大把的气力用在疯狂点击鼠标沉闷的声响中,因一次游戏失败而攥紧拳头狠狠捶打桌子大骂一声“操”的狂怒声中?或者用在每一个星期五的夜晚,星期六的夜晚,和男友女友们相约在某某宾馆尽情享受一场肉体摩擦的狂欢中?
你能告诉我,凭什么命运要眷顾你?你尽情的疯,尽情的浪,尽情的享受,从来都没有静下心来给自己写过一封信,一封写给未来自己的信,是不是没有勇气?还是羞愧的怕未来的自己一定会对现在的自己嗤之以鼻?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想让家里的爸妈宽心,想给自己一个交代,请你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认认真真的思考自己到底要过一种怎么的生活?想要活出什么样的人生高度?想取得多大的人生成就?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你想把这些问题带到坟墓里不成?
我经常在我的朋友圈中看到各种各样对现实的吐槽,真的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说自己运气真*他*妈的背,六级考了三次还是没过,眼瞅着就快毕业了,难道要带着这份遗憾离开校园吗?有的说现在的工作真难找,简历怎么做都不行,各种各样挑剔的口味,你忙不过来,而且现在是一个靠颜值刷脸的时代,长的丑的在颜值高的人面前,顿时不知道自信是何物.还有的说自己准备二战了,第一次考研败北,可能是目标定得太高了吧,于是打算换一个高校,。。。。。。
看过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你想重复他们的生活?然后复制粘贴到你的生活当中?
励志故事听得再多,终究是别人的人生,再狗血的悲剧也终究是他人的人生。屌丝逆袭不是没有可能,怕就怕屌丝给自己贴上一辈子注定是屌丝的标签。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被鲜花掌声环绕的时候,却可能忽略他们背后用数不清坚实有力的行动维护着梦想,同时忽略的还有我们自己作为看客的身份。
凭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自己人生话剧里的主角?凭什么每次都是欣赏别人的成功?
你不想尝试奔跑起来追逐梦想的体验吗?争争就能赢,试试就能行!
舞台上,陈洁一袭长裙,端庄地坐在钢琴前,显得高贵而典雅。她开始演奏了,手指灵巧地在琴键上舞动,优美的乐曲让人如醉如痴。这个漂亮的女孩和郎朗是一个学校毕业的,是除郎朗和李云迪外,第三个在国际上被认可的“中国古典音乐骄子”。如此优秀的女孩却并非出身音乐世家,她的成功全凭个人的努力。
陈洁是广东韶关人,出生在工人家庭,父母都是理工科出身,对音乐一点兴趣没有。陈洁3岁那年,听到邻居家传来了美妙的钢琴声,她深深陶醉了,就吵着让父母给买一台。父母当时的工资是四五百元,而一架珠江牌的国产小立式钢琴,售价就高达四五千元。孩子太不懂事了,父母觉得不能惯着她的性子,说不定过了这会儿兴趣就转移了。没想到,陈洁不依不饶,每天缠着父母给买钢琴。父母没办法了,才勉强给她买了钢琴。
陈洁没学过乐理,看不懂音符,甚至连敲击琴键的姿势都不标准,她只会听曲子,然后把听到的弹出来。但她“天生绝对音准”,无论你发任何音,她都能准确地说出音高。对孩子的这种天赋,父母感到很意外,也很高兴,就在当地给她找老师。可找来找去,也没给陈洁找到一个好的音乐老师。
陈洁8岁时,父母听说上海有个全国招生的上音附小,就带着陈洁去试试。上音附小的招生考试,是当时全国最难的小学入学音乐专业考试,要让应招者弹4首曲子,经过初试、复试两轮,还要考乐理和文化课。为了备考,陈洁拼了。她一方面恶补文化课知识,另一方面想尽办法提高专业技能。她总是偷偷溜到学校边上的上海音乐学院“蹭琴房”。经过紧张的备考,陈洁居然考上了,从此开始系统地学习钢琴。小小年纪,她就开始独立生活,一个人留在上海,她的父母每隔一个月才来看她一次。
在音乐附小,陈洁比任何孩子都要刻苦。她的手,背面白皙,手掌却异常粗糙,布满老茧,这是“狂练”后带来的“副作用”。当然,练琴是枯燥的,有时候她也会很烦躁,有时候也想家,想妈妈,她很想放任自己,也能到公园去玩会儿。可是当她看到老师叹着气,身子斜靠在钢琴上的样子时,她就难过得想哭。于是又沉下心来,继续练琴。
13岁时,在老师的鼓励下,陈洁报考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这是全世界习乐者向往的圣地,全校只有100多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全额奖学金和全年生活费资助。陈洁在那里上了8年学。很多在艺术表演方面有特长的孩子,会在家长的精心安排、“铺路”下,直接走上专业学习的路线,而放弃了文化课学习。陈洁不是这样,她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坚持在保持文化课成绩优异的情况下同时学琴。最开始的几年,她钢琴专业课在柯蒂斯上,同时还在费城的另一所中学里补上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最“惨”的时候,她在美国租住的房子里,从墙上到桌子上、地板上,到处都贴满了写着英文单词的字帖。她不得不在高中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穿插着安排,全天课都是满的。
陈洁头上顶着一圈又一圈的大赛获奖光环,XX年,19岁的陈洁在美国密苏里南方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青年组第一名的成绩;当年10月,她便在卡耐基音乐厅举办了独奏音乐会;还是这一年,她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获得了e-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拿奖拿到手软的她毅然回国,选择到一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音乐系任教。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一位同学情绪异常的表现是坐不住,老师提问的时候莫名的紧张,直至短暂大脑空白,看到别的同学很投入的学习就感到着急,却又为着急进不了状态而进一步的产生负面影响;另一位同学是精力不能集中,老师被忽好忽坏的情绪左右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对学习的信心产生了动摇!我给他们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要相信自己的努力
进入高三,同学们不同程度的加强了自己的学习,具体表现上应该是时间利用的更加充分有效,精力更加集中,对待学习更加认真……这些现象在一些像上面两位同学一样的学生看来,就成了刺激他们情绪化的主要诱因。看到别人的状态这样好,而自己付出了努力却没能看到短期的效果,出现了情感的落差。
其实,高三磨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心智的磨砺,这要求我们一定要有一种自信,要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白浪费,要相信自己的汗水不会白流。要相信自己的短期积累一定可以换来将来的突破。所以,在情绪即将不良化的时候,想想自己将来即将达到的境界,何妨不是一种有效的抑制呢。
对于因为一些题目看起来不会导致的情绪欠佳,你可以静下心来认真的分析一下这道题目要考察什么样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你熟悉吗?如何来运用这些知识点?怎样建立和这道题目的关系?这样,在不会干着急的情况下,可以快速的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对症下药”,知识点不会那就看知识点,会了就能用了。一回生二回熟,以再碰到类似的情况,你还会因为怵头、着急而情绪化吗?一定不会了!
在高三这样的环境里,都在努力学习的环境刺激我们不得不努力学习!这,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不到的进步!在老师、其他同学看来,你一定也是很努力的,也是在进步的!相信自己的努力,努力的效果才会更好!
用有序条理的学习是良药
情绪化的另一表现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因为不知道该干什么而莫名奇妙的急躁!那么多的学习任务,怎样才能忙而不乱、按部就班的做好呢?这时候需要的就是对心理的磨砺。无论有多少学习的任务,总是有一个轻重缓急的,为什么不把他们摆出来,捡最重要的先做,然后一二三四的有序的完成呢?
我们很希望达到这样的境界: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拿出来一看,就大体知道了解题思路,然后积极的调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多角度的思考,拿出最佳的方案,最终落实到卷面上,ok!这样的境界是需要时间、需要很条理的学习才能达到的。也就是说,知识在你的脑袋里也需要条理化,否则,即使你单一知识掌握的再好,因为缺乏条理性也是一团浆糊,想用某个知识的时候,感觉有印象却无法从“浆糊”中找到自己辛辛苦苦记住的知识点了。
所以,无论是新知识的学习,还是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都要有一种有序条理的意识,用这种意识也能助长自己的信心,让大脑更好的发挥它的能力。在这样的有序学习中,你感受到的是充实、收获和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不仅能预防情绪化,更是出现情绪化的良药!
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劣
今天,让我们一起弄清这样一个真相:你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看一下科学研究的成果:
1、人的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其中组成大脑皮质的细胞就有140亿个。一秒钟短短的时间内,大脑会发生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在这些星罗棋布的神经细胞中,每一个都与其他一万多个细胞保持着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脑仅占人体重量的2%,却要消耗人体1/4的氧气和1/5的营养物质,成为人体的“大食客”的原因。
2、脑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细胞被开发的只占10%,即便人高度紧张和兴奋时,也有大约50%的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前苏联学者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万分。如果人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大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来,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
3、美国科学家说,大脑的信息容量是很大的。大脑每天能记载8600万比特讯息。据估计,人的记忆系统一生能容纳100万亿比特讯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形象地描述大脑可贮存五亿本书的讯息,这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存书量(1000万册)的50倍。但是到目前为止,大脑的潜力发挥得还很少很少。有人估计,人在一生中只动用了大脑潜力的1/4;另一些人估计用了1/10、2/10、3/10;还有人认为只用了5%,其余95%是一种尚未被利用的潜在能力,可见利用率是很低的。
4、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是爱迪生,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是爱恩斯坦。爱恩斯坦死时曾表示过愿意将他的大脑捐献出来供人们研究,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实际上爱恩斯坦的大脑使用还不到全部的10%,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大脑使用都不到10%,那普通人的用了多少?有些人不到5%,有些则连1%都不到。这说明大脑至少有90%被荒废掉。
这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比爱恩斯坦的相对论还伟大。想一想爱恩斯坦使用不到10%的大脑就可以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取得许许多多惊人的发现,那么我们如果多开发1%甚至10%,那结果会是怎样,肯定是不可想象的. 难怪英国著名智力训练家波诺博士说:“全世界最大的荒原就在你我的头发之下。
所以,同学们,请不要随便为自我设限。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中。开始,跳蚤一下就能从杯中跳出来。随后,若将杯子盖上一个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将盖拿走,会发现那只跳蚤已经不能跳出杯子了,因为它将目标定到了不及盖的高度。
看来,跳蚤因为几次失败就干脆放弃了继续努力,而让自己的潜能永远沉睡,这真是一个悲剧。我们也一样,考试成绩不好只能说明我们学习不够刻苦、方法不够科学,而不能说明我们智力有问题。同学们智力都居于大致同等的水平,没有智力超常的天才,也没有智力障碍的弱智。只要你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拥有了持之以恒的努力,你就一定能够在学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觉得自己永远不能成功的想法。一旦你有了这样的自我设限,你就真的跟哪个跳蚤一样,先是放弃努力,然后等待无奈的命运。
有这样几个例子。
【励志故事精选篇800字】推荐阅读:
精选工作励志小故事07-01
精选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07-06
精选人生感悟职场励志短故事07-24
经典励志故事1000字05-26
青春励志故事100字09-25
大学生的青春励志诗歌精选篇07-11
高考励志故事真实故事09-30
草根励志故事06-06
勤学励志故事07-03
励志英语故事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