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共8篇)

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 篇1

改革工作宣传计划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宣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县局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为依据,多措并举,广泛深入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围绕建立新机制、采取的新举措,宣传改革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此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和参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为深入推进我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宣传内容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步骤、经费分担和有关保障措施。

三、宣传方式

(一)宣传月集中宣传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确定四月、九月每年两次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月,多措并举开展宣传。

1、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政策,解答问题。

2、悬挂和张贴标语。发挥中小学分布广、布点多的优势,在繁华

路段和人口密集地区利用标语、横幅、板报、专栏、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好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宣传。

3、利用校长问卷、教师问卷、财会人员问卷、学生问卷等测试方式,了解校长、教师、财会人员及学生对义保政策的掌握情况。

(二)利用多种载体广泛宣传

1、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职责。各中小学以校为单位,在开学之初专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设立政策咨询站和家长会等形式,对新机制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师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2、严格公示制度。各中小学在新学期开学时要将新机制基本内容、国家补助情况、按规定仍可收费的项目和经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义保政策进课堂。各中小学要把义保知识宣传工作纳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积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使义保政策深入人心。

(三)公布中心校咨询电话,热情解答有关新机制的政策,协助解决有关新机制方面的问题。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中小学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同时明确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把党和政府这项惠及当代、泽及千秋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各中小学要结合本地义务教育经费保

障机制改革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工作方案,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宣传,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知晓度。

(三)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各中小学要认真制定宣传报道计划,通过开辟专栏、设立专题、跟踪报道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好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改革舆论氛围。要创新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和宣传载体,切实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各中小学宣传工作相关材料于四月底和九月底分别报送镇中心校。

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 篇2

关键词: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缺口及成因

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没有确切数字, 最新的说法是张力透露的数字。据2010年5月21日, 《南方都市报》报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起草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透露“保守估计当前全国高校负债高达5000亿-6000亿元。”“目前教育部已批准某些部属高校开始试点改革, 消除过高债务”。高等教育经费缺口究其原因:

(一) 政府教育投入总量虽继续增加, 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没有达标

1. 全国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呈凸型状况

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为9815.31亿元, 比上年的8418.84亿元增长16.59%。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2148.07亿元, 比上年增长23.77%。然后开始增长速度逐年回落, 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 比上年增长19.37%。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6502.71亿元, 比上年的增长13.81%。增长速度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

2.“三个增长”落实情况

(1) 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开始逐年回落。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2006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 (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 下同) 为5795.61亿元, 比上年的4665.69亿元增长24.22%。2007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7654.91亿元, 比上年增长32.08%。然后与全国教育经费一样增长速度开始逐年回落, 2008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9685.56亿元, 比上年增长26.53%。2009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11419.30亿元, 比上年增长17.90%。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速度出现回落。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868.53元, 比上年的5375.94元增长9.16%。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546.04元, 比上年增长11.54%。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577.71元, 比上年增长15.76%。然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542.30元, 比上年仅增长12.73%。

(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速度起伏不定。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513.33元, 比上年增长12.32%。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596.77元, 比上年增长3.32%。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235.89元, 比上年增长24.61%。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802.49元, 比上年增长17.51%。

3.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缓慢。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 2006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40422.73亿元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 比例为15.18%, 比上年14.58%增加了0.6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49781.35亿元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 比例为16.26%, 比上年增加了1.08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62592.66亿元 (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 的比例为16.32%, 比上年的增加了0.0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1974.98亿元, 占财政支出76299.93亿元的比例为15.69%, 比上年的16.32%减少了0.63个百分点。

4.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虽不断增加, 但没有达到上世纪末规定4%的目标。

据统计, 200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0871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 比上年的2.81%增加了0.2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 比上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 比上年的3.22%增加了0.2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340507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 比上年的3.33%增加了0.26个百分点。

(二) 财政拨款占学校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少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披露, 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2006年是1996年8.31倍, 其中, 财政拨款总额为4.51倍, 占学校收入的比重由79%下滑至43%。学杂费总额为16.36倍, 占学校收入的比重由15.06%上升至28.7%。其他总额为36.2倍, 占学校收入的比重由6.37%上升至26.89%。财政拨款在学校收入中巳失去为主的地位。

(三) 政府要求扩建, 但不匹配资金

据了解, 目前黑龙江17所省属高校18个基建项目共花费80多亿元, 其中贷款资金占整个建设资金近60%, 高校自筹资金20亿元, 财政拨款只有3亿元左右。许多高校基建项目贷款比例约为70%, 有的项目贷款比例已达80%至90%。黑龙江省审计厅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局局长姜希明介绍, 在审计的18个项目中, 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投入的财政性资金只占资金来源的8.9%, 绝大部分资金是由学校自筹解决的, 由于学校资金有限, 客观上形成了建设项目负债率较高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 依法促进教育经费增加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 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的《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因此, 重点是依法投入。

(二) 保证财政资金优先投入

各级财政部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保障的理念,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切实保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促进全社会加大教育投入, 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一是要全面落实教育法定增长要求。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 年初预算安排、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 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二是要继续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三是要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来源。按照调整后的政策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按规定全额用于教育, 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教育的规定。

(三) 明确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

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是根据财力水平制定的, 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则是根据人才培养水平制定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如何从机制和体制上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将是评价、监测教育投入、政府教育投入是否充足的基本依据。这种标准既有国家层次上的, 也有省级层次上的;既有宏观政策规定上的, 也有微观操作上的。目前, 我国只有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仍缺乏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因此, 需要制定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制定后, 不仅可以使大幅度增加的教育经费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更可以为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创造良好条件。

(四) 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稳定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但2012年主要以组织实施十个重大项目为主要抓手, 这些重大项目大多为短期建设内容, 2012年项目结束后, 如何长久地保障《规划纲要》对财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要求, 并保持稳步增长, 目前尚缺乏长效机制。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 城乡教育费附加, 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 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 达到发展中国家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认真加以落实”。但一直没有达到标准, 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又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能否达到就值得高度关注。因此, 必须制定达到标准的强力措施。

(五) 引导社会力量捐资

教育捐赠在促进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 教育捐赠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已经并列成为高校的重要经费来源。在我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很大提高,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慷慨解囊捐助教育的资金正在逐步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但多年来, 我国高校捐赠收入的比重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应借鉴英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 加强鼓励捐资助学的激励制度建设, 提高捐赠收入在我国高等学校资金来源结构中的比例。例如, 从法律制度层面上修改目前的《捐赠法》和《税法》的相关条款, 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捐赠, 对捐赠者实行减免税政策, 使捐款者在经济和名誉上得到双重回报;政府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积极募捐, 比如对大学接受来自捐赠的收入进行匹配赠予, 并把赠予的资金归于捐赠者名下;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教育捐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使捐赠者清楚自己捐赠资金的投向和在高校所发挥的作用;大学自己对捐赠收入要高度重视, 成立专门的募捐委员会, 定期拜访校友、社会团体和相关企业, 不断扩展捐赠网络。

(六) 服务社会争取经费

2010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 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设备、设施等优势, 通过与政府、企业、行业等的深度融合, 实施“订单”培养、“项目”培养、“公司”培养、“管理”培养、“贯通”培养, 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技术改造等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培训、再培训提供一体化的多层次、综合型服务, 创造性地实现知识生产力的市场转化, 增强学校办学的活力, 争取社会资金服务高等教育发展。

(七) 建立健全债务化解和控制机制

进一步明确高校化解债务的主体责任, 积极拓展化债资金渠道, 努力缩减债务余额, 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同时, 建立高校借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从宏观政策上给予引导和监督。当前, 最主要的是不能再扩大债务规模, 不能以贷还息。在具体措施上, 一是要大力促进增收节支, 优化支出结构, 争取将债务利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安排;二是要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 争取不断优化债务结构, 减轻财务压力;三是积极推进校区置换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快实施置换, 筹集资金切实降低债务规模;四是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新开工项目, 防止新债产生。

(八) 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严肃财经纪律, 建立教育经费绩效考评体系,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政府教育经费增长考核制度, 将落实情况作为政绩考核、干部任用和省级财政分配教育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教育经费增长未达法定要求的, 要限期补足。建立教育投入年度公告制度,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健全教育经费审计、监察制度, 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 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管理。

(九) 完善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平均成本机制的作用, 实现高等教育成本与学费良性互动, 即以办学成本为依据, 处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消耗的机构成本差别, 收取不同学费。

(十) 股票融资

进行股票融资, 是指学校之间进行联合,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公司, 然后以教育公司的名义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 为学校募集教育发展资金。在当前情况下, 这一方式还存在种种困难, 例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民间对教育股票的反应等。但是, 纵观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 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并公开发行股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邵鸿等.健全投入体制机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M].中国教育报, 2010-12-27.

[2]赵善庆.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J].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 2008 (02)

[3]翟志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 2008 (07) .

[4]赵善庆.我国高校债务化解的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 2008 (09)

[5]翟志华.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现实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8 (07) .

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 篇3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经费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5-01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国策,经费保障又是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本文拟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尽管政府教育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连续几年呈现上升趋势,但距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国家统计局有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 , 2008为3.5%,2009年达到3.59%,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 ,发达国家为6.2% ,发展中国家约为4.0%。[1]因此,我国目前的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

(二)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存在不足。

各级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划分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机制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而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中央与各省以及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制定的责任划分模式基本相同,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方式,没有考虑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属性和各地区间的教育差异,反而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2]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一,校务公开推行不力。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学校教师对于上级拨给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有多少,用了多少,用在哪些方面都不清楚。

第二,各职能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一方面,校长在任期内对经济责任审计不及时;另一方面,纪检、财政、审计、物价、税收等部门监督检查也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二、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一方面,强化政府功能, 保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趋势。由于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样能迅速见效, 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力的增强, 又都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为更好地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教育投入仍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从经费总量上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另一方面,改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人口基数又大,教育经费跟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可鼓励和提倡社会捐赠,对参与社会捐赠单位与个人进行税收优惠,推动厂矿企业、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友好人士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和捐赠。[3]

(二)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1.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监督组织,对政府、学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等进行多方位监督。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虽然设立了教育督导机构,针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但教育督导机构大多设置在教育部门内部,没有政府机构编制,不能拥有其应有的独立性,难以执行对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监督。因而,保持监督组织的独立性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构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可能存在的公正缺失问题。

2.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化制度。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公布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拨付、使用等信息,吸引广泛的社会监督。同时,家长、捐赠单位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也可以成为义务教育经费运行的重要监督方式,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有效运行。[4]

(三)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经费经费分配制度。

在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上要逐步体现均衡和公平。

一方面,统筹管理部分公用经费。县教育主管部门按一定比例统筹管理中央、省(市) 补助的公用经费,将统筹的这部分资金,用于全县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

另一方面,制定科学使用方法。一要科学分配统筹后的公用经费,经费的分配应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一定权重作为测算依据,实行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双向控制。二要科学制定补助方案,对薄弱学校的补助,不能只凭学生的多少简单划定补助标准,应结合学校实际理财情况实行奖励补助、奖励扶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三要科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制定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计划,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解决中小学急需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在仪器品目的安排上,要结合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需求汇总选择,按需配置,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效益。[5]

三、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涉及到千家万户。只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高效、规范运转,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农村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艳立,赵洪浩,朱锦龙.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

[2]焦树国,张勇,王闯.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3]石利芳,王爱华,孙乐为.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 教育研究,2011(9)。

[4]薛海平,丁延庆.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 教育科学,

2009(4) 。

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 篇4

免除学杂费,受惠千万家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免除学杂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免除学杂费,体现党的关怀

免除学杂费,体现党的“三农政策”

政府资助贫困生,好好学习快成才

贫困家庭读书郎,没钱也能上学堂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一、两免一补的含义是什么:

1、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3、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标准是多1、2011年小学每生每年525元,2、2011年初中每生每年625元.包集镇中心小学

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篇5

工 作 简 报

第3期(总第53期)

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3月19日

目 录

 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王明方副书记作重要讲话

 我省开展2008年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义保改革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 省财政厅、教育厅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 我省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四项制度”,2008年取得阶段性成效

 黄山市全面部署2009年教育民生工程

天津市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探讨 篇6

我国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更新继续教育观念, 加大投入力度, 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将继续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 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 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 是已经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

1.2 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等。教育经费是以货币的形式支付的教育费用, 是办学必不可少的财力条件。教育经费政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筹措教育经费, 如何分配教育经费, 以及如何使用教育经费的问题。

1.3 教育税

教育税是为了弥补公共教育经费的不足, 扩大、集中和稳定教育事业资金来源, 对享受教育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确定适合的计税依据, 并按照法定的税率和纳税环节计算征收并专款专用于教育投入的一种特定目的税。

1.4 教育彩票

教育彩票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弥补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而发行的彩票, 是一种集资的形式。

2 国内外继续教育经费发展现状

现代社会, 任何政府都无力承担继续教育的全部投资费用, 因此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成为各国继续教育投资的普遍模式。

英国在1998年投入5000万英镑建立了产业大学,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向成人提供教育机会。美国从1999年开始先后投入29亿美元组建了多种类型的21世纪社区教育中心, 有效整合了政府、地方、社区、学校和民间组织等社会资源, 为成人继续学习提供了方便。日本则充分挖掘学校、寺庙、图书馆及活动中心等社会潜在的教育资源来办理继续教育, 极大的节约了投资成本。

美国要求企业雇主拿出相当于员工工资1.5%的资金来对员工进行培训。即雇员达到50人的企业, 要付每人305美元的培训费;雇员达到50-90人的企业, 要付每人159美元的培训费;雇员达到100-199人的企业, 要付每人248美元的培训费;雇员达到500人以上的企业, 要付每人466美元的培训费。美国私人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可与全美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相抗衡。韩国在1986年建立了企业教育发展基金, 规定企业主必须为每月薪金低于1000韩元的员工, 向政府交纳相当于其工资5%的金额作为该项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资助薪金低、只具有初中文化或初级技术水平的员工参加政府组织的企业教育和培训活动。三星集团每年用于培养人才的经费高达6000万美元。德国明确规定企业用于继续教育的经费支出应占企业销售总额的1%-2%。日本规定雇员工资的10%作为其继续教育的经费。在法国和瑞典, 企业必须缴纳专项雇员税用于继续教育。

然而, 我国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与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共同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继续教育投入制度与机制。我国的继续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3 天津市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探讨

3.1 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财政是继续教育投入的主渠道, 要根据继续教育的需求, 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统筹各项收入, 加强预算管理, 保证继续教育财政投入有序增长。明确各级政府投入责任, 把继续教育投入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加大对公益性和普惠性继续教育项目的经费支持, 合理分担继续教育经费。

3.2 建立税收政策保障机制

政府足额按照“三税”税额的3%征收教育费附加, 按照“三税”税额的2%征收地方教育附加, 扩大继续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同时为了确保继续教育投入的稳定可靠, 平衡地区间的税源, 需要专门开征教育税, 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继续教育水平的差距。对继续教育给予捐赠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实行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

3.3 建立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 企业合理承担培训费用, 院校设立捐赠基金等多渠道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成立继续教育发展基金。考虑到当前政府教育投入财力不足, 面对各院校巨大的财务负债, 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通过发行教育彩票来筹集教育经费的经验, 尽快开展教育彩票的发行试点, 弥补继续教育经费不足问题。

3.4 建立经费管理保障机制

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 为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完善管理体制, 明确管理责任, 规范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对继续教育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提高继续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3.5 建立资源配置保障机制

在解决继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同时, 要研究资金的使用问题。统筹规划、协调推动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 将政府、社区、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均衡发展,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办学效益。

3.6 建立财政监督保障机制

加大对继续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和审计力度, 确保经费投向合理, 防止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和损失浪费, 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和人员考评机制,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运行效率。

总之, 天津市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设无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充分调动政府、社区、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的积极性, 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 推进天津市继续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我国的继续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继续教育经费问题尤为突出。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育经费,教育税,教育彩票

参考文献

[1]王蕊.继续教育的经费使用效益分析[J].科教文汇, 2009, (1) .

[2]刘宗歧.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2) .

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 篇7

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措施

1.确定总体原则,下发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中部地区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确定了“全省同步实施、标准相对统一、经费分级分担、逐步实施到位”的总体原则,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推进改革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成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改委、教育、财政、监察、人事、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等,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学校收费问题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从政策上对城乡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实施进行了规范。

(二)实行“两免一补”,实现“四个同步”

1.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确保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我省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把城市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实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春季教科书,为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并补助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约80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约60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2.实现“四个同步”

我省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覆盖范围,实现了“四个同步”,即:

“城市与农村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城市职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同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

“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2008年,我省在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为全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公办与民办同步”——比照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补助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四个同步”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健全配套机制,规范收费行为

1.提高补助标准

在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的同时,2008年,我省调整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关政策,提高了“三个标准”:

一是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

二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

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价标准,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

总体来看,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等反响较好,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提高教师待遇

各地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南昌市政府2007年在市财政原负担教职工人均66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未达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学校最高增加3600元,而在2008年就实现了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目标。武宁县在做好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1年9月以来,该县已实行教职工工资上卡发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该县着力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方面下了功夫。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

3.规范收费行为

按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清理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行业性收费,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同时,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对学校收费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式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部分县区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后,财政补助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事关中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2007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财政的经费便按季度开始拨付。各地每个季度末或者是第二个季度初经费才能到位。2008年上半年,由于年初雪灾,有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4月份才到位,所以学校开学初的经费非常紧张。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的时间,最好是在每个季度之初,因为学校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主要依靠该项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如每月的水电、通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都是必须按时缴纳的。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正常运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08年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高到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同时取消了各项收费。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有少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按学生数计算所得到公用经费总额较少,难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生均公用经费尽管有所提高,但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存在很大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微机室、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如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2007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水电费30万元,编外教师代课费40万元,其他费用(维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等) 156.4万元,学校硬件配置等占的比例很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一些教育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如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师培训等费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学校预算编制问题

由于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县(市、区)的学校试编了预算,但由于县(市、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校编制部门预算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财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预算收支项目比较粗,编制依据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其二是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导致学校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用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据调研,各校在公用经费预算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随意性较大。如九江市第十一中学2007年度学校开支情况如下:办公费9%,水费3%,电费7%,邮电费5%,取暖费2%,差旅费3%,房屋维修(护)10%,培训费6%,专用材料费9%,劳务费(招待费)5%,福利费3%,其他支出38%。九江双峰小学2007年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是:水电、通讯费18.7%,教师培训费11.1%,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8.7%,物业管理(含临时工)15.6%,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7.5%,自筹教师工资28.4%。

(二)教师待遇问题

1.政策性开支如何解决

根据要求,学校应承担的政策性开支有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教师基本工资的3%)、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住房公积金(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5%)、工会经费(根据《工会法》规定,按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上交),加上教师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42元,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每人每年120元。这些政策性开支总计为教师年基本工资的13%左右。以教师年工资12000元计,13%为1560元。新机制实行以前,大多数学校是从收取的学杂费和财政拨给的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新机制实行后,按规定公用经费不得用于这部分开支,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这部分经费没有开支来源。

2.教师津补贴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教师的津贴补贴发放。当前,我省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要落实“教师的津贴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的政策,单靠本级财政在短时间内解决还有一定困难。根据调研,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都会按时足额发放,但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出现了不少问题。我省现行的地方性津贴补贴,每人每月平均348元。由于有些地方县级财力不足,原来这些地方津贴补贴,都转由学校自行解决。新机制实行前,我省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用公用经费开支教师津贴补贴的现象。新机制实行后,按照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教师津补贴发放,导致部分地方教师津补贴没有经费来源。另外许多学校为激励教师设立的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来都在公用经费中开支。实行新机制后,这些都不能开支;即使从中支付,学校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三)规范收费问题

1.体检防疫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定期体检可以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早防治疾病。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检防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保险费

购买学生团体平安险,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学校也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此项费用虽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但总有个别家长不理解,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于造成了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所说的“看管”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

3.关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

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学生也必须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当前,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生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渠道也随之受限,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经费需求

加强资金的统筹,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职责和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督导评估,提高经费保障的评估分值,将乡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分值适当提高;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应在春、秋季开学前拨付到校。如省补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各级财政予以垫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实行“一票否决”。

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各地编制了中小学预算,但由于这项工作业务性强,预算编制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指导,帮助各地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同时,科学、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要对教育教学必需的费用进行倾斜,既要考虑当前的日常教学支出,也要着眼长远,规划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以及校园建设等费用,保障各项经费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调整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热点学校资源紧张,而农村学校空置浪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有计划地撤并村小;以创办优质学校、缓解入学压力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均衡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统筹整个教育资源,在考虑教育网点布局的过程中,将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否则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重复建设,不光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临近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因生源不饱和而变成薄弱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听任民办学校自生自灭,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影响。

(二)提高教师收入,确保教师待遇

制定统一的分配制度。按照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区)的分摊机制,将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协调各级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工资改革方案,做好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确保各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解决教师津补贴发放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有利于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规范收费行为,满足群众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目前未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且原来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配套的音像课程教材、地方课程、图册教材、文字作业本等教学用书尽早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目前不能办到的,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协调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上述教学用书集中代为定购,以利于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建立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推荐选用制度。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课业后,丰富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允许学校推荐经省教育厅教辅材料目录中认定的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由新华书店或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服务机构向自愿订阅的学生收费。

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 篇8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是涉及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和全国、省、市公安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最近,我们按照市委的要求,就当前我市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建立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运作情况和今后如何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问题,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民警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公安基层单位、部分区(市)县委政法委和当地财政部门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市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以逐步完善,确保公安机关经费的有力保障和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我市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基本情况

我市公安机关共有在职民警14119 人,其中市局机关3957人,区(市)县局机关5686人,基层派出所4476人。下设20个区(市)县公安(分)局和27个业务处队(包括消防支队、武警支队、航天城分局)。与全国十六个信息交换城市相比,我市警力规模列第九位,万人警力指标仅比重庆略高,列倒数第二位,警力资源总量不足;立案数量低于4个直辖市,列第五位。近年来,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均立各类刑事案件6至7万起,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安机关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近年来,市和区(市)县两级政府对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一直采取的是财政预算+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安排+各类捐赠的模式,收入极不稳定,开支缺口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一直处于较为紧张和困难的窘况,不少区(市)县公安(分)局和基层派出所房屋破旧,装备落后,民警待遇落实非常困难,严重影响到办公、办案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反映越来越强烈。

今年全国和省市公安工作会议召开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经费保障工作非常重视,下发了专门文件,要求各地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安经费的充分保障。我市市县(区、市)两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3‟13号、川委办„2004‟1号和成委办„2004‟23号文件精神,努力调整支出结构,从机制上解决公安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通过近半年时间的调研和工作,全市市县(区、市)两级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已初步建立,公安机关的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管理。按照市确定的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标准,今年新都区、新津县、郫县、双流县已落实核定标准,其他区(市)县承诺在2005年达到市核定标准。

(一)党委政府重视程度高工作力度大。坚持把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公安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市委提出的“三最”目标,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来抓。市委召开常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我市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批示,并在全市“十六公”讲话中要求各区(市)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市委目标督查办按照市委领导的指示,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各区(市)县进行检查和督办。各区(市)县党委、政府在本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力落实公安机关的经费。双流县、青羊区、温江区、新都区、彭州市等地,为了保证公安机关“吃皇粮,不吃杂粮”,积极克服困难,加大本级财力的调控力度,努力调整支出结构,认真解决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双流县等地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着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先后七、八次到公安机关现场办公,研究落实上级规定的预算标准,做到了有关各方基本满意。

(二)各地对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势头好增幅大。各区(市)县按照成委办„2004‟23 号文件规定,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及当地公安机关的经费基本需求,对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按高于当地一般行政机关的标准予以安排,切实加大对本级公安机关经费的投入。一是努力通过预算使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水平有了提高。全市20个区(市)县公安(分)局预算经费,今年与去年同口径相比,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青羊分局比去年增加1200万元,从总体上确保了公安机关正常的经费需求。二是公安民警的个人经费得到了保障。各区(市)县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有关个人经费的政策规定, 将民警个人的各项工资、津贴、奖金以及各项社会保障支出按实足额列入年初预算,每月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民警个人收入高于当地党政部门公务人员收入水平(比其他公务员多一项警衔津贴)。三是公用、业务经费逐步得到落实。各区(市)县根据本地财力实际,采取今年全额预算公用经费、部分预算公安业务和特别业务经费、明年全面落实标准、以后根据经济发展逐步增长预算的办法,进行了统筹规划。今年,20个区(市)县按标准落实了公安(分)局的公用经费,部分落实了业务和特别业务经费。温江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邛崃市和彭州市虽然地方财力困难,但积极想办法,确保公安机关的公用及业务经费逐步落实。四是统筹安排专项支出。各区(市)县对公安机关所需的各项大宗装备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大要案办案经费及羁押收教场所经费,实行专项报批制度,并及时核拨。对公安机关的各种债务进行了清理,并制定方案有计划地逐步消化解决。今年,金牛区在财政预算中一次性解决了公安分局因修建办公大楼拖欠的1000万元基建款,并拿出130万元用于购买装备,安排了50万元的大案、要案办案经费。

(三)规范管理确保经费使用效益。各区(市)县党委政府在重视解决公安机关经费的同时,对经费管理使用也提出了规范管理确保经费使用效益的要求。各区(市)县公安机关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分别制定相关措施,对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作出明确规定,并建立起了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避免出现机关截留基层派出所等一线战斗单位经费的情况,促使公安经费向基层倾斜。目前,各区(市)县公安(分)局基本做到了在待遇上对机关民警和派出所等一线战斗单位民警一视同仁;在办公、办案经费的分配上,派出所人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不低于机关平均水平,业务经费和办案经费根据派出所实际需要尽力予以保障。双流县公安局各派出所今年人均公业务经费保障标准高于县局20%。青羊公安分局今年采取年初对各派出所经费预算足额保障,每月安排派出所人平600元的办公经费,平时确保派出所随时有2万元的周转资金,其它所需经费由分局包干。这种举措不但深受派出所民警的拥护,而且将派出所领导从长期的经费困扰中解放了出来,使之能够集中精力抓工作,有效地发挥了派出所的职能作用。

(四)市上对特别困难的区(市)县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按照“县努力、市尽责、省帮助”的原则,为了确保分类保障标准在各区(市)县落实,今年市政府对特别困难的金堂县、蒲江县、大邑县、崇州市等12个区(市)县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实施专项财政转移支付240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特别困难地区的公安机关所面临的经费压力。

二、目前经费保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各地贯彻落实市委指示和文件态度坚决,工作扎实,初见成效,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一些地方在落实中随意性大,法规政策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强。有的区(市)县对公安机关重管理,轻保障,片面强调地方的地域性和特殊性,没有完全树立对公安经费保障的意识,编制公安经费预算时仍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足额安排,仍留有很大缺口,迫使部分基层公安机关还要经常向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反映困难,争取投入,或向财政部门写报告请求追加预算。有的区(市)县没有严格执行“收支脱钩”的原则,对上汇报已经落实市上文件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仍将本可能完成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计划数(约占预算总额的20-40%)一并打入公安预算盘子,叫做“非税收入奖励”,违反了上级有关公安经费“全额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二)一些地区执行经费保障标准存在一定的困难,缺口较大。全市20个区(市)县中,4个达标,16个未达标。今年有的单位的预算虽然比去年增长了不少,但仍然没有达到最低保障标准。有的尚未安排业务经费和特别业务经费,有的只做了部分安排。有的还在预算中预先把市上安排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行政性收费及罚没收入计算在内。同时,有的区(市)县财政部门对公安机关的拨款进度迟缓,甚至打折扣,难于有效及时地保障。目前,一些基层公安实战单位仍然存在着办公、办案经费不足、公安民警生活水平偏低等现象。金牛区公安分局巡逻大队因经费短缺,在夏天巡逻时把巡逻车的空调装置拆卸后冒着酷暑巡逻。金堂县公安局9个派出所中,有5个派出所系租借办公用房,而且县看守所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已属危房,亟需新建。

(三)部分公安机关欠帐多,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市20个区(市)县公安(分)局,有14个负债,总额达6822万元。负债原因主要是修建办公大楼、110指挥中心或派出所的基建费用,而且无法在短期内全部予以偿还。如目前双流县公安局欠债1766万元,郫县公安局欠债721万元,金堂县公安局欠债612万元等。这些债务的长期存在,既牵涉公安机关领导的精力,又影响到正常工作的运转,纷纷要求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逐年给予解决。

三、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的基本对策 为确保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切实解决经费保障困难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公安机关经费保障落到实处。公安经费保障是关乎公安机关能否切实履行职责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实现“三新”、“三最”宏伟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公安机关经费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对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领导,认真研究,全面部署,抓好落实,坚决杜绝“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皇粮吃不饱,杂粮自己找”的不良现象发生。各级党委政法委和财政部门要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在落实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规定中遇到的困难,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并协同有关部门抓好公安机关经费保障规定的落实。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从组织领导和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重视对公安机关经费保障规定的落实。根据公安民警反映、我市实行的公安机关分局直属市局管理的体制,城区公安分局应先实行“阳光政策”,然后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再按郊区分局、县(市)的顺序逐步实施“阳光政策”,确保民警收入稳定,确保公安机关领导能够集中精力抓工作落实。

(二)建立新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模式,依法依规进行保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要求,建立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从过去“皇粮”、“杂粮”及社会赞助捐赠兼而有之的模式转变到专吃“皇粮”的模式中来,即公安机关的经费由政府财政全额预算保障。需全额预算的经费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个人经费,即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工资、津贴、奖金以及据此计算出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二是公用经费;三是业务费及特别业务费。以上三个部分的经费,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按照不低于市上规定的保障标准,在每年预算中足额安排。同时,在预算中,要按照公安部、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专项安排公安机关所辖羁押场所的经费、大要案经费、装备经费和基建经费。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地区的公安机关,由市财政采取转移支付办法进行适当补助。另外,对过去经费保障整体水平较高,已达到或超过落实公安经费保障标准的,不得降低原来的支出规模。今后,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公安机关的保障水平。

(三)坚持三大原则,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按照上级要求,在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中主要应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优先保障的原则。各级公安机关所需的经费要按照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来编制和落实公安经费预算。从本地财力实际出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法定增长项目后,优先落实公安机关的经费,确保基本需要和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坚持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财政部门在安排公安机关预算时,不得与公安机关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挂钩,全额预算保障,不留缺口。公安机关依法、照章取得的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要及时足额缴入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根据当地财力,统筹安排公安机关羁押收教场所、基本建设、大宗装备购置和大要案办案经费等专项支出,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三是坚持公安民警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确定符合我市实际、体现公安民警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岗位津贴和警衔津贴;建立和落实民警因公牺牲抚恤及伤亡保险制度。对负有债务的公安机关,政府要组织进行彻底清理,制定债权处置方案,尽快消化债务。通过努力,使上级各项经费保障规定及从优待警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公安机关吃“皇粮”,公安民警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和调动公安民警的积极性。

上一篇:文化产业战略分析会下一篇:少年随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