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授权书(工行)(精选4篇)
中国工商银行:
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自本人签署本授权之日起至分期审批最终结果确定之日授权中国工商银行通过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其他依法设立的征信机构查询、打印、保存、使用本人信用报告用于□审核分期申请(○汽车分期、○家装分期、○其他分期,申请分期付款金额
元)、□担保人资格及与□分期申请相关的其他事项。本人声明中国工商银行已经依法向本人提示征信授权相关事项,对相关概念、内容及法律效果做出了说明,本人已经知悉并理解有关内容。
申请人签字(盖章):
(一)实践应用
1.传统金融机构
目前,工行、农行、建行、交行、招行、光大和广发等银行均已开通了信用卡“网络办卡”服务。以交行为例,新客户在线填写较为完整的个人基本信息,接受信用卡征信授权的电子协议即可完成申请,老客户只须在线填写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信息,勾选电子合同即可完成在线副卡的申请,两者均无须提供纸质申请材料。此外,招行也推出了闪电贷、招财猫、车贷等线上审批业务,这几种业务均无须提供纸质资料和书面授权,即可完成线上授信流程。
2.互联网金融企业
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银行及P2P网贷,没有线下实体网点,授信业务全部通过线上完成。如腾讯旗下微众银行的贷款产品“微粒贷”,利用微信用户绑定的银行卡信息识别客户,通过用户签约电子合同取得电子授权,快速审核用户信用信息,完成线上授信流程。贷款总额度在500元至20万元之间,单笔最高4万元。
(二)本质分析
从法律效力和实践应用可以看出,征信电子授权实质是在一个较为完善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体系框架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将纸质授权转化为电子形式,借助电子签名等身份识别技术获取授权,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其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其核心是电子签名及其他新型身份识别技术,应用场景不同,身份识别技术安全等级也不同。同时,电子合同、电子签名、时间戳标记等电子授权流程信息都将以电子数据文书的形式保存,形成完整的电子授权档案。
二、征信电子授权的法律效力
电子授权实质是一种电子合同,法律上适用《合同法》《电子签名法》。征信业有《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国家部委级监管法规以及地方性或部门级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因此电子授权在征信业的应用上应同样受到法律约束。
(一)合同法
在合同法理论上,同意即允诺,允诺即视为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合同法》规定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等。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可见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同属书面合同。因此,征信电子授权合同的成立和生效适用于《合同法》中对电子合同的规定。
(二)电子签名法
电子合同一般由合同条款和电子签名组成。我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并规定了可靠电子签名所应具备的条件,指出了可靠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采用可靠电子签名电子授权合同与手写签名或盖章的纸质授权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三)央行相关法规
一是《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二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应当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应制定查询授权、安全管理等内控制度并向人民银行报备。三是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对征信书面授权的具体要求,如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制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的指导意见》,就授权条款必备要素及授权档案资料的保存等进行了详细列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规范缺乏标准
业务操作中,查询主体无论是本人还是授权商业银行,均须提供身份证明材料。线下业务须人工核对本人身份的真实性,线上征信查询业务则完全依赖数字身份识别技术。
目前,我国征信领域尚未出台线上电子授权安全技术标准,如征信查询业务中数字身份识别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识别技术所要达到的安全等级标准等。此外,征信电子授权身份识别规范化也是现行征信监管框架的真空地带,电子授权查询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二)授权类型不够明确
目前,人民银行主要依据征信中心反馈的核查数据对商业银行进行征信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但该数据仅能对查询用户和查询时间进行筛选,尚无法区分授权形式是否为电子授权,不利于征信监管的数据统计和核查。假如商业银行将部分违规的纸质授权,篡改为电子授权方式,根据目前的监管手段很难区分并取证。此外,非现场监管更是尚未涉及此项内容。
(三)制度报备不够完善
根据人民银行征信监管要求,商业银行须定期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备授权书样本、内控制度等。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一般只报备线下纸质授权文书,即使有少数商业银行报备了电子授权文书,但并未包括电子授权的核心技术规范——数字身份识别规范,即无法确认商业银行采用何种数字身份识别技术及其是否符合征信业务要求等。
(四)执法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也在大力拓展线上业务。面对日新月异的征信查询业务,尤其是深度应用新型数字身份识别技术的电子授权业务的核查,需要具备监测分析海量数据、甄选精准线索的能力以及较为完备的法律知识。作为基层征信监管主体,人民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征信业务人员存在监管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核查手段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基层征信监管政策的有效执行。
四、相关建议
(一)尽快制订征信电子授权身份识别技术规范及细则
由总行组织专家团队,对现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网银识别、数字证书验证、银行卡验证、私密性问题验证等技术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征信电子授权业务适用的数字身份识别技术及执行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交叉验证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须规范其识别精准度和范围,对未达到识别率的,要附加唇语等其他识别技术进行必要的交叉验证。
(二)进一步完善后台监测数据核查定位功能
征信中心可在查询功能中增加“授权类型”选项,分为“纸质授权”和“电子授权”(甚至明细到识别技术种类),同时默认“电子授权”。由此,接入机构查询时须主动选择授权类型,系统便可在后台保存记录。对于基层监管主体无论是非现场监测还是现场核查,均可以全面掌握授权类型,以增加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全方位落实电子授权报备制度
应制定相关制度要求接入机构,不仅要报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等授权合同文书,还应一并报送符合相关要求的电子签名、身份识别等技术规范及应急预案。此外,对电子合同文书的要素也应进一步明确,尤其是信息报送、授权期限等关键信息项应给予重点提示,或采取强制选择的方式让客户进行充分授权。
(四)切实提升征信监管执法水平
适当向征信部门输送法律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征信监管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交流上岗的方式,选派基层征信业务骨干至接入机构开展短期交流,通过业务实践切实提高一线人员的征信监管水平,以快速适应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业务新模式新常态。
摘要:征信电子授权是互联网金融的衍生物,是书面授权形式的拓展,与纸质授权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风险与监管又有所差异。目前,我国征信监管框架主要针对纸质授权,缺乏对电子授权的具体规定,这势必制约新常态下我国征信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安全稳定的电子授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结合实际应用分析了电子授权的本质,并对目前征信电子授权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监管建议。
关键词:征信,电子授权,法律效力,监管
参考文献
[1]陈兵,邹翔,周国勇.网络身份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3):5-8.
本公司****************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身份证:*****************)现授权我司财务,姓名:**(************************),至贵行办理金融服务卡、财智账户卡“两卡合一”变更事宜,并授权该员工在所有申请书、申请表格、复印件等申请材料上签字确认及办理财智账户卡壹张事宜。
由此引发的一切经济纠纷和法律责任由我司承担。
法人签章:
公章:
法人或授权人签章:
查询授权书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
本人授权贵行在办理以下涉及到本人的业务时,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并将包括本人的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等相关信息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
□审核贷款申请;
□审核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 □审核本人作为担保人;
□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
□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对公业务贷后管理需查询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
若信贷业务未获批准,本人的授权书、个人信用报告等资料一律不退回。特此授权。
授权人(签字): 身份证件类型: 证件号码:
授权日期: 年 月 日
(为保护您的合法权益,以上空白处请填写完整)
附件2
查询授权书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
本人授权贵行在办理以下涉及到本人的业务时,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并将包括本人的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等相关信息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
□审核贷款申请;
□审核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 □审核本人作为担保人;
□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
□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对公业务贷后管理需查询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
若信贷业务未获批准,本人的授权书、个人信用报告等资料一律不退回。特此授权。
授权人(签字): 身份证件类型: 证件号码:
授权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