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共10篇)
防备食物安全事故,“治标”的同时,重在“治本”,堵住“根儿”上缝隙,“面儿”上的危险自然就少了。近来,记者从大庆市食药监局得悉,大庆餐饮效劳环节食物安全追溯系统交付运用,餐饮效劳环节建立起了可“追根溯源”的数据链,完成网上动态监管,该电子监管系统在全省尚属首个。
“食物安全监管,多年来一向着重要追根溯源,可究竟什么是追根溯源?怎么完成追根溯源?我想,在网络时代,经过电子监管渠道,完成对餐饮公司随时‘盯梢’,即是一个省时省力又非常高效的好办法。”市食药监局应急办负责人宋建庆这样说。
据了解,依照今年政府作业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健全食物安全追溯和质量标明准则,扩大食物药品底层监管覆盖”方针,依据我市提出的建造“智慧城市”和市食药监局提出的建造“食物药品监管信息化系统渠道”的作业需要,该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年头启动了建立了“餐饮效劳环节食物溯源办理系统”作业,5月初,该系统完成了开发。系统分为终端监督渠道和客户端上报渠道两个有些,首要包括餐饮公司基本信息办理,餐饮公司证照办理,监管食物种类办理,食物收购、运用的明细办理等18项功能。“以客户端来说,餐饮公司在装置该系统后,还需要装备一台图画扫描设备。在运用中,餐饮公司每天要将当天收购的各类食物质料、配料称号、数量,进货商及进货商天资信息等状况,如实地录入,与此同时,对收购票证‘摄影’上传,以确保真实性。”宋建庆说,在客户端,餐饮公司只能一次性录入,不能修正。公司装置该系统是完全免费的,而图画扫描设备也不需要多么高端,一般的相机就能够。
而在终端监督渠道,市药监局能够随时随地检查公司上报的收购信息,完成动态监管。“比方说,咱们发现有一家饭馆购进的猪肉有疑问,咱们在系统就能查到该饭馆的进货商是谁,再将进货商称号在系统内点击查找,就能够检查到目前全市还有哪些餐饮公司与这家进货商有协作。”宋建庆说,这样从一点能够辐射一个面,一旦发作食物安全事故,能够敏捷找到源头,操控形势,下降危险。
别的,有了这套系统,作业人员还能够发布食物安全预警信息,完成第一时间向公司奉告。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如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三聚氰胺等, 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相继建立了针对畜禽产品等食品行业的可追溯系统;我国对可追溯系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以对食品初级生产、生产加工、物流配送、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 对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各种要素及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 也是防止各类食品质量问题发生、减少企业损失、增加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有效途径。
本期专题,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山东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分别介绍了GS1系统在食品安全追溯中的应用以及追溯对食品企业品牌建设的作用;同时, 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和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分享了其食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希望本期专题能为大家带来一定收获。
自疯牛病以后,欧盟国家首先提出了食品可追溯性的概念。所谓追溯(Tracing)就是通过记录的标识对具体实体的历史、应用或位置进行回溯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
在各国日益强烈的食品追溯需求的推动下,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研究开发了采用GS1系统(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跟踪与追溯食品类产品的应用方案,适用于加工食品、饮料、牛肉产品、水产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等多个领域。这套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应用方案,得到了全球的高度认可。
一、什么是GS1
GS1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进行编码为核心的集条码、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数据同步、产品电子代码(EPC)等系统为一体的服务于物流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
GS1是在商品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编码体系是核心部分,实现了对不同物品的惟一编码;数据载体是将供肉眼识读的编码转化为可供机器识读的载体;然后通过自动数据采集技术及电子数据交换,以最少的人工介入,实现自动化操作。GS1系统通过具有一定编码结构的代码实现对相关项目及其数据的标识,该结构保证了在相关应用领域中代码在世界范围内的惟一性。在提供唯一的标识代码的同时,GS1系统还提供附加信息的标识,例如有效期、系列号和批号,这些都可以用条码来表示。
但我们要注意,在当今国际贸易状态下,整个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后来的销售环节,产品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空间跨度都较大,中间经手的合作商较多。要想使回溯能力切实可行,要求对整个物流供应链进行科学的统一的管理,如果供应链中的一个合作伙伴未能对关联进行有效的管理,则会造成信息链中断,并将导致追溯能力丢失。要实现完全的产品追溯功能,必须在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上对产品进行完善的标识。
二、产品追溯案例
以牛肉产品为例,牛肉产品的追溯编码采用GTIN+牛耳标号码/批号的结构,具体操作如下。
1.牛在牧场期间佩戴上二维码耳标,二维码耳标上的二维码可由专业的二维码识读器读出两组15位数字,第一组7位包含了牲畜种类码和6位区域码,可识别牲畜产自哪个县;第二组8位数字为顺序码,一畜一码,标明身份。二维码由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统一编制。二维码录入数据库后将由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及时更新,记录畜禽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疫病防治、使用的饲料、添加剂、药品等养殖档案,以备查询。
2.屠宰环节。牛肉进行分割后,每一部分又可以分配一个GTIN+批号的编码结构,同时与前面的耳标号联系在一起。
3.零售环节。如果在超市买一块牛肉,消费者可以拿着带有这个号码的小票,放在专用的机器下照一下,就能显示出这块肉的来源、出场日期等等情况。
三、商品追溯的作用
可追溯不仅仅是帮助消费者把握产品“前世今生”的一种技术,更是食品质量管理和危机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武器。它包括两个途径: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追踪,即从农场、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到销售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召回。可见,在注重可追溯技术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它从上往下进行产品质量全过程控制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商品追溯可以为我们带来不少好处,主要体现在:
1.提高企业效率。在商业贸易中通过自动数据采集和电子数据处理,减少了手工输入和处理不可避免的错误,大大提高了食品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基于纸面的管理和相关费用。
2.缩小影响范围。通过可追溯系统控制受问题食品影响的产品范围,最大程度地降低所召回的问题食品对其他产品的不良影响。此外,通过对产品进行正确分离和明确标识,在产品召回过程中,保证无关产品不受影响。
3.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采用商品条码、射频等技术,对整个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促使食品行业有能力及时确定和召回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四、问题与困难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商品追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1.纵观现有的可追溯体系,可以发现技术以外部载体为多,但深入产品内部的技术还很有限。所谓外部载体,包括消费者看到的伴随产品流通的票据和电子监管码、经营者为了方便统计管理的购销台账、监管者为了提高监管效率的各种信息统计处理平台,等等。 虽然这些外部载体已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也会在一些意外中失效,是不是意味着就难以直接获得产品的详细信息?可见,除了条码等“看得见”的可追溯技术,还需要一些不会被外界环境影响或破坏的可追溯技术。
2.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问题,要实现环环相扣,在国内物流市场依旧存在着不少困难。
3.如何使消费者更加认可食品可追溯,也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问题。在推广可追溯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消费者普及这方面知识的必要性,使得“追溯”成为消费者的一种习惯,能够在食物入口前就为自己查一下吃的产品有没有保障。
总之,食品追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饮食环境,同时也便于构建食品市场的合理秩序,在当今与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必要。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源 www.safefood.gov.cn.
源品汇分享:(福州站记者 张珺)到2016年底,我省将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成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形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记者昨日获悉,《福建省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正式发布,明确未来3年的食品安全工作重点。
据悉,未来三年,我省将重点围绕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这“五类产品、一个行业”的主要食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逐步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体系、食品安全市场流通体系、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源品汇追溯系统、食品安全标准认证体系、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食品安全信息体系、等十大体系建设。
合肥中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力研发了智慧的食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采用成熟先进的电子标签等数据采集技术,并通过充分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追溯实施技术、经验和不足,结合我国现有的食品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是适合我国现有的食品生产、加工、制造体系的食品安全追溯方案,具备出众的优越性和良好的可实施性。
食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介绍
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用于记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质检、运输等信息,并使质检管理人员或消费者可通过扫描或上网输入码号的办法进行产品溯源查询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保障。
系统特点
食品安全关系到整个食品供应链全程安全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安全问题,需要从源头开始对食品生产全程各环节进行监控,要具备安全性、准确性、实时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全局监控:从食品源头开始到餐桌整个链条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全自动识别:采用二维码技术后,各环节信息自动识别,通过固定或手持式读写器可自动获得各环节生产信息
可追溯性:系统对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并将数据集中备份至质检中心,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基础追溯数据。
便捷性:各环节采用二维码自动识别技术,将各环节数据自动上传至质检中心,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安全性:采用新一代二维码无源电子标签,识别响应时间快,平均故障发生率低,可以确保标签识别环节的安全性、及时性及稳定性。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推动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加快推进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消费品工业司于4月4日组织召开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主持会议并讲话。
王黎明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国务院多个文件都明确要求要加快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苗圩部长等部领导多次批示要推广采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可追溯体系,争取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100%全覆盖。对此,消费品工业司会同规划司、科技司、信息化推进司、通信发展司等相关单位研究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工信部消费[2013]92号),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和白酒行业开展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王黎明肯定了试点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有利形势,并对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继续提高认识,落实好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二是要认真总结经验,做好试点阶段总结工作;三是要多加强调查研究,抓紧研究完善追溯系统工作;四是要多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会上,试点企业现场演示了追溯系统平台建设情况;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蒙牛-雅士利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五粮液集体公司等企业负责人汇报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技术协调组汇报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与会专家、企业代表共同研讨了下一步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部内相关司局、试点企业、技术协调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及相关专家共6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中央政策研究室、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1 食品安全与可追溯系统
1.1 食品安全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对食品安全给出的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使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它主要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没有但到危害程度的一定剂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加入,从而保证人体按正常剂量和以正确方式摄入这样的食品时不会受到急性或慢性的危害,这种危害包括对摄入者本身及其后代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也有学者将食品安全分为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安全三个部分。食品数量安全定义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民族基本生存所需的膳食需要,是从数量上反映食品消费需求能力和保障供给水平。食品数量的安全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对食品数量安全的研究多为粮食的安全供给问题。食品质量安全是指提供的食品在营养卫生方面满足和保障人群的健康需要。食品质量安全涉及食品的污染、是否有毒、添加剂是否违规超标、标签是否规范等问题,需要在食品受到污染之前采取措施,预防食品的污染和遭遇主要危害因素侵袭。食品可持续安全是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技术和管理方式,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在不损害自然地生产能力、生物系统的完整性或环境质量的情况下,达到所有人随时能获得保持健康生命所需要的食品。以合理利用食品资源、保证食品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特征。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食物安全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问题,甚至也是政治问题。
1.2 可追溯系统(Traceability System)
目前,关于食品可追溯性(Traceability)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权威定论。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给出的定义是指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欧盟委员会(E C178/2002)关于食品可追溯性的定义是指在食品、饲料、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或用于食品或饲料中可能会使用的物质,在全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发现并追寻其痕迹的可能性[1]。
食品可追溯系统(Food Traceability System)是在以欧洲疯牛病危机为代表的食源性恶性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爆发的背景下,由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在C A C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提出的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主要包括记录管理、查询管理、标识管理、责任管理和信用管理五个部分。根据食品可追溯体系自身特性的差异,美国学者Elise Golan设定了衡量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三个标准:宽度(breadth)、深度(depth)和精确度(precision)。其中,宽度指系统所包含的信息范围,深度指可以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精确度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
马汉武、王善霞在《食品安全环境下的肉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构建》中指出构建的可追溯信息系统有以下功能:
(1)可以快速发现问题产品及其所在位置,确定相关责任体,实现快速响应,从而保护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
(2)可以加强生产控制能力,有助于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要素,减少食源性疾病的感染;
(3)可以使生产加工厂商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产品召回、销毁导致的损失,及时控制问题,降低顾客的流失;
(4)可以快速实现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检验、检疫;
(5)可以通过快速识别疾病源控制动物传染病[2]。
2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关键技术
近几年来,食品可追溯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产品个体或批次的标识方面,需要具备成本低、易识别、易收集及易将标识信息录入数据库等特点。目前,针对动物个体,在饲养场常用的标识有:文身、耳标、射频标识和抗体等。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RFID技术,包括项圈电子标签、纽扣式电子耳标、耳部植入式电子芯片以及通过食道放置的瘤胃(网胃)电子胶囊等。在屠宰加工厂常用的标识有:条形码(纸质和塑料)、分子标记、微波雷达和智能托盘等。在蔬菜等种植业产品上,主要运用条形码技术。在众多编码系统中,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 A N International)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UCC)共同开发、管理和维护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系统编码应用最为广泛,已被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构建可追溯系统的另一个技术要素是中央数据库和信息传递系统。基于纸张的记录很难满足日益复杂的食品体系和快速追溯的需求,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必须记录到中央数据库或者与数据库框架无缝联接。网络是将所有分散的个体及各环节的信息连在一起的桥梁,能实现数据集中存贮、管理,数据输入后可立即查询。
2.1 GS1系统
GS1系统(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以前称EAN·UCC系统)是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的编码为核心,集条码和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数据同步、产品电子代码(EPC)等技术为一体的,服务于物流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这套系统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制定并统一管理,目前,已在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贸易、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尤其是日用品、食品、医疗、纺织、建材等行业的应用更为普及,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万家的公司和企业采用GS1系统。
EAN·UCC系统对食品进行跟踪与追溯的优点在于这套系统目前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零售业和物流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能避免众多系统互不兼容所带来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实现信息流和实物流快速、准确地无缝链接。EAN·UCC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编码体系,包括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置、服务关系等标识代码,EAN·UCC编码随着产品或服务的产生在流通源头建立起来,并伴着该产品与服务贯穿流通全过程,是信息共享的关键。二是数据载体,包括条码和无线射频标识。三是数据交换,为了使供应链上的相关信息能够在贸易伙伴间自由流动,EAN·UCC系统通过流通领域电子数据交换规范进行信息交换[3]。
文向阳在《GS1系统与产品追溯》中指出采用GS1系统对产品追溯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整个供应链内沟通和提供信息,克服供应链各环节不规范、不统一、不兼容从而形成的孤岛,使企业对信息追溯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起因,阻止问题的蔓延防止再次发生。
2.2 条形码技术
目前国内常用的是一维条码,如UPC码、EAN码、交叉25码、39码、Codabar码等,这些一维条码共同的缺点是信息容量小,需要与数据库相连,防伪性和纠错能力差。一般一维条码每英寸只能存储十几个字符的信息。扫描器在读取条码信息后需要再到与之相连的数据库中查找具体的信息。这样,一维条码对于数据库依赖性就比较大。同时,一维条码码制比较简单,防伪性差。1987年,第一个二维条码49码(Code49)问世。它是一种多行的、连续性的、长度可变的字母数字式码制,且采用多种元素宽度。它的字符集包括数字0~9、26个大写字母、七个特殊字符、三个功能字符和三个变换字符,共49个字符。
随后出现的另外几种二维条码主要有如Code16K、PDF417(Portable Data Fil以17,简称p DF417)、Super Code、Data Matrix码、Maxi Code等。code16K码是1988年研制出来的,其编码规则与一维条码128码类似。1990年,讯宝科技公司推出了PDF417码,它的出现给条码技术注人了新的活力,是条码技术发展的里程碑。随着人们对二维条码研究的深入,信息容量更大、保密性更好、纠错能力更强的条码不断产生,二维条码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陈孝庆在《商品条码在茶叶制品安全溯源中的应用》中在对茶叶制品物流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对产品安全溯源的实际需要,选择种植、收购、初加工、精加工、内包装、外包装、成品检验、分销共8个环节作为溯源控制点,拟定各控制点的溯源标识,采用中国商品条码标识系统对各溯源标识编码,通过扫描容器、标签或包装物上的标识名称、数据结构、数据载体及可追溯的主要信息项目[5]。
2.3 RFID技术
在RFID系统中,可以将一个带有独特的电子商品代码的数码记忆芯片植入到单个牲畜上,接收设备能激活RFID标签,读取和更改数据,并将信息传输到主机上进行进一步的处理。RFID技术的优势在于:(1)消除了手写所出现的数据记录错误,数据准确可靠;(2)可以快速地进行物品追踪和数据交换;(3)节省劳动力并减少了处理数据所需要的文书工作;(4)由于信息更精确,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肉类食品供应链;(5)可以在潮湿、布满灰尘、满是污迹等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6)免接触、感应距离远且抗干扰能力强,可以识别远距离物体;(7)用无线电波来传送信息,不受空间限制。
目前,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手段还不是很多,传统的方法无法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追溯管理,食品行业中广泛采用条码技术进行安全追溯,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条码技术发展得也很迅速,并已在原有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二维条码。但是一维条码尺寸相对较大,不适宜在较小的物品上使用,而且不具备容错能力,磨损或脏污情况不可读取。二维条形码耳标,属于电子标识范畴,提高了身份标识自动获取能力,但其获取前端属于光学信号读取装置,易受光线、雾气、血污和粪便等物理环境的影响。同时条码技术只能采用人工的方法进行近距离的读取,无法做到实时快速的获得大批量食品的质量信息,而且其在流通环节上也无法提供食品所处环境信息的实时记录。与条码技术相比,由于RFID电子标签具有唯一识别编码、数据可重复擦写、标签数据存储量大、识别响应速度快、标签使用寿命长、可以在高温、高湿和户外等恶劣条件下使用,因此更加适合于食品供应链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应用RFID技术不仅可以对个体进行识别,而且可以对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从而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2.4 可追溯信息数据库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另一关键技术是可追溯信息数据库。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产品外包装上的唯一标识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它是进入数据库获取产品相关信息的关键字,该数据库可分为多数据系统和单数据系统。多数据库系统可以追溯,也被称作“一上,一下”追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间的每一个实体都要在输入记录和输出记录中及哪里链接,但对信息不负责任,其缺点是每个企业需分别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每一个环节要了解食品信息,必须到上游供应商的数据库查阅,透明度不高,加大了可追溯的难度,降低了可追溯系统对食品安全的保障;采用单数据中央信息,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和物流商共用一个中央数据库,任何一个环节需要了解该产品的信息,输入该产品的代号,从中央数据库即可得到,追溯速度很快,透明度高。必须指出的是,行业中共同数据库的建立,不能由企业建立,而应由政府或行业协会为食品企业建立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然而现实中合作为基础的“一上,一下”可追溯系统模式多为常见,这主要因为“中心”追溯模式实施起来又很多障碍,比如商业机密问题、数据标准问题等等[6]。
3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应用
陈雷雷,金淑芳,李俊在《基于RFID的水产食品可追溯体系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食品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针对水产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特点,在分析水产食品可追溯体系所要涉及的环节及相应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RFID系统为基础的水产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框架体系[7]。
张兵等在《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将网络信息技术与蔬菜种植业实际相结合,应用EAN·UCC条码为蔬菜产品标识,构建了一套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对蔬菜产品质量的追溯管理。该系统为增强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效率,提高生产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竞争力,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感提供了技术保障[8]。
陶松滨在《GS1系统与RFID技术在畜牧养殖和肉制品追溯中的应用》中以猪肉制品为例,介绍了GS1系统和RFID技术在畜牧养殖和肉制品追溯中的应用。提出建立猪肉食品追溯系统要抓好以下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养殖,要给每头猪挂上RFID耳标,使其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猪的来源、饲料及健康状况等信息一一对应。屠宰之前将耳标摘下,利用RFID读写器扫描耳标信息就可查找数据库中养殖阶段相关的追溯信息。第二个环节是屠宰分割,在这一环节是屠宰分割,在这一环节中进行换标,将猪的耳标信息用多个GS1条码标识,并将相关信息如包装、规格、型号等,采集到管理软件中。第三个环节是物流与市场查询,在这一过程中利用GS1条码对产品的流向、存储等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在销售环节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查询相关供应链信息,也可以查询终端上扫描GS1条码,追溯产品相应信息,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可实施产品召回[9]。
4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展望
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消费信心,以及应对食品出口面临日益加高的技术壁垒,我国已积极推行食品可追溯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食品行业的标准化程度低;食品生产者对建立可追溯体系的需求不足;国内食品可追溯体系配套技术不成熟;分段管理的监管体制不利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为了加强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分享可追溯体系建立和运行的经验;(2)鼓励开发用于记录和报告数据的技术和工具;(3)制定信息记录的标准和协议;(4)政府和行业加强合作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摘要:随着禽流感、疯牛病等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出现,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高度关注,用以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并恢复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信任的食品可追溯体系逐步出现。为推进和优化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开发,文中对可追溯系统的内涵、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为相关系统开发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GS1系统,条形码,RFID
参考文献
[1]于辉,安玉发.在食品供应链中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理论探讨[S].农业质量标准,2005,(3).
[2]马汉武,王善霞.食品安全环境下的肉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构建[N].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1)4-7
[3]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商品条码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4]窦勤颖,姚青.条码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3,25,(5):50-52.
[5]陈孝庆.商品条码在茶叶制品安全溯源中的应用[J].条码与信息系统,2008,(2):8-10.
[6]柴毅,牛楠,屈剑锋,王嘉骐.基于RFID和条码技术的猪肉加工链可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物流技术,2009,(4).
[7]陈雷雷,金淑芳,李俊.基于RFID的水产食品可追溯体系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
[8]张兵,等.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食品科学,2007,(8).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200-1
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来源、加工和运输的信息。当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要求进口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中国日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实施和完善。
1 食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相关概念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条码技术,对食品链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存储销售所有环节的信息,进行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和录入,最终可以通过电子终端设备查询的质量保障系统。建立溯源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的追溯到出现问题的环节,查出经营者和问题原料,同时可以将问题食品召回,将质量问题引起的后果降至最低,并对出问题环节的组织进行整改和惩罚,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具有三个主要作用:当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快速追溯至发生问题的环节;可以迅速地收回未出售或未消费的食品;可以长期对危害人类健康、动物或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进行监测和识别。
2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始于2001年。2001年7月,上海市市政府颁发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该条例提出应当在流通环节建市场档案的可追溯体制。2002年北京市制订了食品安全信息可追踪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对购进和销售的食品记录详细的明细账,对购进食品按产地、购进日期、供应商和批次建立档案。同时,要求供应企业建立销售档案,对销售商品按销售对象、数量、批次、时间建立档案,以便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及时召回。
此后,各个省市和地区陆续开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2004年上海市建立了“上海食用农夫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该平台对农夫产品的生产过程采取监控、网络查询和条码识别的管理制度。30多家蔬菜园艺场和300多家规模化养猪场建立了电子档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颁布了《中国牛肉制品跟踪与追溯指南》。
2005年欧盟实施水产品贸易溯源制度。为了应对国际形势,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同时规定出口水产品及原料必须按照该规定进行标识。同年,北京顺义区启动蔬菜分级包装盒质量可溯源制,天津实行了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并推出网上订购无公害蔬菜,福建启用了肉品质量查询系统,山东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溯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2007年2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面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设计与运行规范研究及技术实现》课题,为我国农产品溯源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农产品溯源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其中,“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的综合应用研究”的工作由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负总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通用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
2007年,国家编码中心关于EAN·UCC编码体系在蔬菜安全溯源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项目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所承担,该院构建的智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已经在山东省试点投入使用,同时制定了《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
2007年北京为了确保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启动了首都奥运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对北京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供应链进行全程跟踪。奥运会结束后,该系统转变成首都食品安全的日常监控措施。同年,山东高青82家供货商,对506户食品经营户提供食品时,实现了“一卡一牌一单”的追溯制度。
2008年成都采用了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形成了生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2009年,北京市经营可追溯生鲜食品超市已经超过200家,150家农产品企业使用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猪肉批发市场建立了猪肉质量可追溯系统。2010年“中药溯源系统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会在成都召开。2011年4月,在科技厅等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四川省开发了全国首个中药溯源系统。
3 总结
从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各重点省市带头建立相应的追溯制度,涉及的食品从最早的猪肉到其他家禽产品、虾鳖等其他生鲜食品,从蔬菜水果到食用油、乳制品等食品,例如,山东蔬菜可追溯信息系统、山东深加工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系统、新疆吐鲁番哈密瓜追溯信息系统、江西脐橙产品溯源信息系统、北京和陕西牛肉产品追溯试点、福建远山河田鸡供应链追溯与跟踪系统。尽管食品追溯体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处于试点推广阶段。当前,中国只在较少领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中国现有的溯源信息系统没有在全国食品的整个层面上统一协同起来,不同领域采用的技术或者系统不同,使得溯源信息有简有繁,不能信息共享,不能同国际接轨。此外,食品安全追溯由多个部门参与管理,责任与职责不明确,管理十分混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多元化和溯源终端的缺乏,使得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难以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云华.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能的整合[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5):15-19.
[2] 毕西丽.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9.
[3] 张谷民,陈功玉.食品安全与可追溯系统[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14):42-44.
作者简介:赵月皎(1987-),女,山西霍州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食用食品安全问题。系统的实施可推进农业的信息化,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重要一环。同时,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能指导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高我国食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全球农业定位系统、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电子标签等技术逐渐应用于食品追溯,显著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然而要了解与明确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以及甚至几大关于源品汇追溯系统的各种体系结构。
到目前为止,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全面实施尚存在问题。
【发布日期】2017-03-28 【生效日期】2017-03-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总局关于发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若干规定的公告(2017年第39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食药监科〔2016〕122号)等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现予发布。
特此公告。
附件: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7年3月28日
附件
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所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餐饮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运输、贮存企业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依法监管的企业。本规定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定的特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适用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销售自制食品;不适用餐饮企业销售非预包装食品。不适用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行为,可参照本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二、工作目标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客观、有效、真实地记录和保存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产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三、基本原则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企业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应当作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履行追溯责任。
二是部门指导。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指导和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三是分类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多、工艺差别大、规模水平参差不齐,既要坚持基本原则,也要注重结合食品行业发展实际,分类实施,逐步推进,讲究实效,防止“一刀切”。
四是统筹协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协调、推进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注重同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沟通协调,促使食品、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有效衔接。
四、追溯信息内容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记录全程质量安全信息。
(一)生产企业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
1.产品信息。企业应当记录生产的食品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执行标准及标准内容、配料、生产工艺、标签标识等。情况发生变化时,记录变化的时间和内容等信息。应当将使用的食品标签实物同时存档。
2.原辅材料信息。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原辅材料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确保记录内容上溯原辅材料前一直接来源和产品后续直接接收者,鼓励最大限度将追溯链条向上游原辅材料供应及下游产品销售环节延伸。
3.生产信息。企业应当记录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信息。主要包括:一是原辅材料入库、贮存、出库、生产使用等相关信息;二是生产过程相关信息(包括工艺参数、环境监测等);三是成品入库、贮存、出库、销售等相关信息;四是生产过程检验相关信息,主要有产品的检验批号、检验日期、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及检验人员等内容,包括原始检验数据并保存检验报告;五是出厂产品相关信息,包括出厂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单、销售日期、联系方式等内容。
企业要根据不同类别食品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等,确定需要记录的具体信息内容,作为企业生产过程控制规范,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对相关内容调整时,应记录调整的相关情况。
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贮存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贮存的,还应当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
4.销售信息。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5.设备信息。企业应当记录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设备的材质、采购、设计、安装、使用、监测、控制、清洗、消毒及维护等信息,并与相应的生产过程信息关联,保证设备使用情况明晰,符合相关规定。
6.设施信息。企业应当记录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的设施信息,包括原辅材料贮存车间、预处理车间(根据工艺有无单设或不设)、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根据工艺有无单设或不设)、成品库、检验室、供水、排水、清洁消毒、废弃物存放、通风、照明、仓储、温控等设施基本信息,相关的管理、使用、维修及变化等信息,并与相应的生产过程信息关联,保证设施使用情况明晰,符合相关规定。7.人员信息。企业应当记录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人员的培训、资质、上岗、编组、在班、健康等情况信息,并与相应的生产过程履职信息关联,符合相关规定。明确人员各自职责,包括质量安全管理、原辅材料采购、技术工艺、生产操作、检验、贮存等不同岗位、不同环节,切实将职责落实到具体岗位的具体人员,记录履职情况。根据不同类别食品生产企业特点,确定关键岗位,重点记录负责人的相关信息。
8.召回信息。企业应当建立召回记录管理制度,如实记录发生召回的食品名称、批次、规格、数量、来源、发生召回原因、召回情况、后续整改方案、控制风险和危害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9.销毁信息。企业应当建立召回食品处理工作机制,记录对召回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的时间、地点、人员、处理方式等信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施现场监督的,还应当记录相关监管人员基本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企业可依法采取补救措施、继续销售的,应当记录采取补救措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处理方式等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10.投诉信息。企业应当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提出的书面或口头意见、投诉,如实记录相关食品安全、处置情况等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二)销售企业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
1.进货信息。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其他合格证明,如实记录食品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记录进货查验信息。
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的产地、名称、数量、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2.贮存信息。企业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规定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实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贮存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贮存的,还应当记录贮存过程的相关信息。
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产地、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3.销售信息。从事食品批发的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经营企业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或外包装标明食品的产地、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及散装食品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散装食品来自不同的预包装食品混合而成,应当记录混合品种及比例等情况。
(三)餐饮企业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
1.进货信息。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其他合格证明,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如实记录原料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记录进货查验信息。
2.贮存信息。企业应当按规定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并记录相关信息。
(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记录的运输、贮存、交接环节等基本信息
1.运输信息。包括由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餐饮企业,相关的运输企业,或其他负责食品、食用农产品运输企业的运输行为。企业应当建立运输记录管理制度,记录运输相关信息,包括运输产品的产地、名称、数量、批次、交通工具、运输时间、运输人员及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双方交接情况等保障食品安全的运输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食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运输的,还应当记录运输过程的相关信息。
2.贮存信息。包括由食品生产企业异地贮存采购的原辅材料和成品,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异地贮存采购的产品,餐饮企业异地贮存采购的产品,相关的贮存企业,或其他负责食品、食用农产品贮存企业的贮存行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贮存记录管理制度,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包括贮存产品的产地、名称、数量、批次、入库、出库、仓库管理、双方交接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保障食品安全贮存要求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食用农产品的贮存过程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贮存的,还应当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
3.交接信息。交接环节是指食品、食用农产品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交付接收过程。应当保证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即种植养殖环节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有效衔接,并保存相关凭证。
交接环节食品、食用农产品的一进一出,即不论物权归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均需记录一进一出交接信息。应当在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等要求记录的信息基础上,记录交接的时间、地点、人员、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等信息,保证食品、食用农产品在不同主体间流转有序,确保食品安全,并保存相关凭证。
4.其他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餐饮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运输、贮存企业应当记录的设备、设施、人员、召回、销毁、投诉等信息,参照前述生产企业的相关信息内容,如实记录、保存。
五、信息记录、保存和衔接
企业食品安全信息记录与保存,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信息链条的衔接是根本保障。
(一)信息记录。一是有效。记录的信息应当全面反映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实际情况。企业应当根据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生产经营的特点和信息采集记录技术的发展水平,科学设定信息的采集点、采集数据、采集频率、采集方法、建立追溯平台形式等要求。防止发生问题后,应当记录的信息没有记录、记录的信息无法使用或记录的频率过低等,导致无法查清问题原因的现象。信息应当形成闭环,前后衔接,环环相扣。二是真实。企业应当真实记录采集的信息。能够实时采集的信息,应当实时采集、自动记录。手工记录的信息,要核查记录人员是否如实记录。纸质信息,要保存原始记录;电子信息,要保存初次采集数据。手工记录的信息,后期录入计算机的,要核查信息录入是否真实。所有信息记录应由记录和审核人员复核签名,确保信息记录内容完整。
(二)信息保存。一是不能灭失。采用纸质记录存储的,要明确保管方式;采用电子信息手段存储的,要有备份系统。无论采取何种保存形式,都要明确保管人员职责,防止发生信息部分或全部损毁、灭失等问题。信息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6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二是不能修改。建立追溯体系所采集的信息,应当从技术上、规范上、制度上保证不能修改。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修改的,必须保存修改前的原始信息,并注明修改原因。
(三)信息衔接。一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追溯关联企业之间的追溯信息有效衔接。食品生产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信息,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信息,餐饮企业的采购信息,及其相关的贮存、运输等信息,要保证有效衔接。二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与农业部门逐步构建贯通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并通过监督食品生产企业、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餐饮企业落实进货查验制度,实现与农业部门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衔接。三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逐步构建贯通进出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建立进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衔接。
六、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基本要求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建立、实施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障追溯体系有效运行。
(一)科学严谨,可追可溯。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规范,适用和涵盖企业组织实施追溯的人员,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追溯的记录,追溯方式及相关硬件、软件运用,追溯体系实施等要求。记录可采用纸质或电子信息手段记录,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和保存信息。
(二)统筹推进,积极实施。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严格组织实施。出现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规定,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等情况,要依托追溯体系,及时查清流向,召回产品,排查原因,迅速整改。涉及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应当按规定及时通报。
(三)不断完善,逐步提高。企业在追溯体系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特别是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或发现制度存在不适用、有缺环、难追溯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设备设施、生产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及相关人员等发生变化,应当及时调整追溯体系的相应要求,确保追溯体系运行的连续性。
七、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
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指导和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一)明确责任。地方政府应当依法履行领导责任,组织、协调、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管责任,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规定和本规定,结合行政区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各级责任。切实建立与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确保不同的追溯责任主体之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指导与监督企业建立追溯体系的追溯工作信息化平台,掌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及建立追溯体系运行情况,并通过预警管理、远程监督、指挥联动、现场检查等协调机制,促进企业不断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履行追溯责任。
(二)先行试点。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不同品种食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特点,具体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及追溯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追溯方式导致生产经营成本增减等多方因素,做好试点工作。可本着先主后次、先简后难原则,在一类或几类食品,特别是高风险食品中选择代表性企业先行试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途径、总结经验。地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重点做好推广试点经验工作,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重点做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日常指导、完善和监督工作。防止急功近利,追求形式、走过场等行为,切实做到分类实施,稳步推进,逐步覆盖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争取“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大米、小麦粉、婴幼儿配方乳粉、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重点食品安全可追溯。
(三)督促落实。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情况监督检查,对于没有建立追溯体系、追溯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特别是出现不真实信息或信息损毁、灭失的,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定严肃处理。不断探索根据监管工作需要调用企业追溯信息的方式方法,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适时分析总结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情况,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八、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记录纷繁复杂,追溯环节链条长,专业技术性强,相互衔接难度大,需要社会各方切实共同努力,共同推进。
(一)切实发挥行业协会规范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组织、推动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工作,探索、制定行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导规范,搭建合法、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行业追溯实施情况咨询平台。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系,及时沟通、交流和解决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切实发挥技术机构技术支撑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追溯防伪技术专业性组织等技术机构跟踪食品行业技术发展,研究不同类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技术要求,探索实现不同的追溯技术手段,促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断完善、提高技术层次与科学运行水平。
(三)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坚持社会共治,对未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企业,鼓励公众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通过大力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保障我国食品行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06-18
源品汇整理:国内外食品追溯系统现状对比07-27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09-20
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09-22
食品安全质量程序文件11-09
质量管理对食品安全09-16
食品质量管理手册最新06-15
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机构06-20
食品企业质量工作业绩10-18
绿色食品质量认证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