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经验交流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公路建设经验交流(推荐8篇)

农村公路建设经验交流 篇1

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2009年,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按照全省交通工作会议精神,狠抓落实,一面加大建设力度,另一面积极探索农村交通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全市建成农村公路7855.9公里,完成投资28.35亿元,其中:建成通乡水泥路1136.9公里,通村水泥

路3392.2公里,通村公路3064.2公里,农村断头公路262.6公里。我市已实现乡镇和村全部通公路;170个乡镇通油路(水泥路),乡镇通畅率达91.4%;1744个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建制村通畅率达59.12%。全市所有乡镇成立了交通管理站,强化了对农村交通的管理。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导、全面推进;群众主体、苦干实干;建管养运安全面发展。

一、政府主导,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突出,农民修路意愿强烈,但经济基础薄弱,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以“六个强化”全面带动农村公路建设。

(一)科学谋划,强化统筹

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统筹考虑,坚持做到“三结合”:一是与综合交通规划相结合。把农村公路作为整个综合交通网络的延伸和完善。二是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农村公路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建设与发展“双促进”目标。三是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公路规划促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农村经济的原则。

(二)政策配套,强化支撑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交通建设的决定》、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两个文件明确了三项重要内容:一是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二是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经费来源;三是通乡通村公路项目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及行政村负责协调解决建设中有关征地、青苗、拆迁补偿及无偿提供料场等问题。

(三)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市、区县成立高规格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分别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机构,做到机构、人员、职责、经费“四落实”。

(四)多方筹资,强化投入

我们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上,采取国家投、财政挤、政策扶、社会捐、银行贷、群众出“六个一点”的方式,引导各类资金多元投入,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十一五”以来,市区县级财政累计安排农村公路建设资金9亿元,并明确要求各区县政府每年财政转移支付中的两工资金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

(五)创新质保机制,加强质量管理

我市坚持五个“确保”,既:确保规范到位。市交通局统一制定通乡公路招投标文件范本和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度、变更、计量、支付等管理办法;确保管理到位。实行“政府监管、业主负责、监理监控、社会监督、企业保证”五级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技术标准到位。市交通、财政和发改部门共同明确通乡公路技术标准;确保质量检测手段到位。通过授予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站公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权,强化了公路质量监督手段。确保培训到位。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加强对一线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六)逗硬奖惩,强化责任

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对各区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考核。建立和完善对农村公路建设督查考核机制,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区县和部门实行重奖,对未完成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

二、群众主体苦干实干,持续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

通过政策引导,以此激发农民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大力宣传农村公路建设政策。抓好示范,典型引导。通过已通和未通公路村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经济效益的对比,从现实中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教育和启发,并转变为自觉的行动。尊重民意,农村公路建设除上级投入资金外,还有很大部分缺口需要靠“一事一议”来解决,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三、积极探索,创新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良性发展

针对目前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量大,管理难度大,我市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机制,率先成立了乡镇交通管理站。

1、强化职能,落实责任。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的意见(试行)》文件,要求各区县建立乡镇交通管理站,并制定管理办法。2008年底全市所有乡镇交通管理站全部挂牌成立。乡镇交通管理站由分管交通的副乡镇长任站长,配备2~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行政村成立交通管护队,主要履行对本辖区农村交通建、管、养、运、安管理职能。

2、落实经费,确保运转。工作经费由区县、乡镇财政预算解决,农村公路维护经费由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中包含的两工资金和县区财政预算资金解决,不足部分由村民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筹集。

3、落实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网络、公路路政管理网络、客运管理网络、资金管理保障和县乡村三级考核“五大体系”,保

证农村公路“管必优良、养必到位、路尽其用、人畅其行”。

4、探索创新,委托执法。重点将路政、运管、海事部分执法管理职能延伸到乡镇,破解农村交通管理难题。对全市每个乡镇的2名交管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全市1××个乡镇交通管理站分别配发交通行政执法服装,××乡镇配发执法警用汽车,××个乡镇各配2台警用执法摩托。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市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我市将进一步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农村公路建设经验交流 篇2

一、试点村的基本情况

内官镇崖湾村位于镇区西南部,定临公路沿线。项目区属纯农业山区,虽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但地理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主要以马铃薯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项目区按照“推一带三”的模式,覆盖崖湾、中河、文昌、文山4个村29个村民小组、894户3959人,耕地面积1089公顷,人均0.27公顷。2006年人均产粮400公斤,人均纯收入1850元。

二、试点促进了全面发展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特别是杨市长调研时提出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尊重民意,不走形式”的建设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立足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突破口,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着力点,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㈠基础设施方面投资3.8万元建成翻水桥一座;投资9万元机修梯田60公顷;投资68万元新修等级路15.2公里、田间农路5.2公里,水泥硬化道路2公里;投资15万元完成荒山绿化33.3公顷;投资8.4万元完成定临公路两旁排水渠道。争取农电西部完善工程资金12万元,完成3公里农电线路改造;投资9.6万元建成沼气池80座。

㈡产业开发方面投资60万元完成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45.6公顷(其中:庄薯3号13.3公顷,陇薯3号一级良种67公顷,陇薯6号80公顷,陇薯5号85.3公顷,基地内种植地膜马铃薯20公顷,机械播种17公顷),调运马铃薯良种450吨;马铃薯总产量达7360吨,每公顷产3万公斤。投资10万元开挖马铃薯储藏窖500眼;投资30万元建设马铃薯储藏库17座;投资25.6万元完成圈舍改建160间,引进良种羊360只,良种牛40头。

㈢住宅示范方面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修建、统一调配土地、统一配套公共设施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投资119万元完成45户住宅示范工程和投资120万元完成60户的前店后院经营户住宅示范建设。

㈣社会事业方面聘请甘肃省农科院王一航教授和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庞勇教授,在项目区内举办培训班4期,参加培训人员1200人(次)。进一步完善了五保户供养、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10户“五保户”在衣食住行全部供应、合作医疗全部提供保险资金。项目区内有低保户54户、203人,占总人口的5%,发放低保金1.95万元。普及和巩固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对项目区学生全部实行“二免一补”。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建立村级医疗点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939人,参合率99.5%,年内45名群众报销医疗费用2.28万元;大病医疗救助2户5人,补助金额3311元。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分别对23户二女户结扎对象提供了良种牛1头,马铃薯良种1500公斤。

㈤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和完善村民自制机制,组建成立了村容整洁管理委员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委员会、红白理事会、平安建设管理委员会、扶贫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马铃薯经销协会、养殖协会、劳务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改进了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干部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投资3万元建成占地120平方米协会办公场所一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7.8万元建成了148平方米的中河村文化卫生阵地,投资36万元建成了崖湾村文化卫生阵地主体工程。

三、试点中的主要做法

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在项目实施方案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组织镇村干部走村串户,广泛深入征求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修订方案。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了三个规划:一是道路建设规划。项目区道路按照通达通畅网通的原则,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对急需新修道路的地方开辟新修。共设计道路13条50.9公里,其中:已成型5条26公里,2007年规划新修道路4条15.2公里(已全面完成),2008年规划新修道路4条9.7公里。二是产业发展规划。为了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立足提高马铃薯品质,将原来的商品薯基地规划为良种扩繁基地。三是新农村住宅规划。根据项目区农户经济来源状况,区别对待,确定了分三个层次建设新农村住宅的规划。即:第一层次是在定临公路沿线农户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方以新建为主,规划了新农村住宅示范点;第二层次是在农户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但群众不愿集中入住的以改建为主;第三层次是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首先搞好规划,逐步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和规划设计内容,组织农户分步实施,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单家独户规划不统一、建设无标准、质量难保证的问题。

㈡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听取群众意见,从群众急盼解决的事做起,从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做起,从具备条件的事做起,从有能力有实力办的事做起,让群众具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项目建设前期,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镇上与项目区农户签订了项目建设协议,并采取广播、标语、横幅、举办项目培训会、召开群众会议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措施要求,高度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广泛宣传,聚集吸纳社会能人在崖湾村规划新建了60户以个体经营为主的专业门店,36户已投入运营,其中:发展餐饮业4户,马铃薯收购贩运21户,农机具维修3户,面粉加工2户,个体药店2户,小百货经营4户。目前,项目区收购马铃薯户已比去年增加15户,马铃薯收购市场的形成一方面降低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使崖湾村形成了价格高地。

㈢提升产业,富裕群众崖湾村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用区域特色经济的理念抓马铃薯产业,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抓畜草产业,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理念抓劳务产业,使三大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投资60万元引进马铃薯良种450吨,建成245.6公顷的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按平均每公顷3万公斤产量、以每公斤鲜薯销售价0.90元计算,可创经济收入662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可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1487元,比项目实施前增收200万元,人均增收50元。在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建设的同时,引进良种羊360只,良种牛40头,加快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并克服项目建设劳动力紧缺的实际压力,组织劳务输出1200人,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130多人,按人均月工资额750元、输出时间6个月计算,可增加劳务收入598万元,项目区人均劳务收入1500元。

㈣项目支撑,聚集资金按照“向上争一点、社会帮一点、部门配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原则,把资金争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支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杠杆的作用,广泛聚集社会各类资金,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据统计,去年共完成项目投资515.6万元,其中道路建设群众筹资筹劳12万元,住宅建设群众自筹资金222万元,圈舍建设群众自筹资金32万元,马铃薯贮藏库、贮藏窖建设聚集社会资金12万元,争取天津帮扶资金60万元。

出版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谈 篇3

“读书益民”工程已经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计划从2005年起连续5年,筹集政府资金2000万元,为全市边远山区农村、农村中小学、来京务工人员聚集地捐建1000所“益民书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书屋网络系统。市委宣传部每年拨款250万元、市财政每年拨款150万元支持“读书益民”工程。

到目前为止,共建成“益民书屋”221个,其中“农村书屋”121个,共配送图书4000余种30万册,音像制品2500种3000余套,电视机DVD机221套,每个书屋的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配备一台电视机、一台DVD播放机、近600个品种1000多册图书及音像制品。今年,市局将继续加快“益民书屋”建设进度,力争完成不少于300个“益民书屋”的建设,其中“农村书屋”不少于240个。

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六种主导型管理模式

2005年,贵州省局在贵阳市和遵义县开展“农家书屋”试点,坚持走“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村民自理”的管理路子。

目前,10个试点单位,主要有六种主导型管理模式:一是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民较为富裕的,书屋管理员由村委会聘任人员担任的行政主导型模式;二是农业产业化结构基础较好,由蔬菜、花卉协会支撑的协会主导型模式;三是由镇图书馆具体协调带动书屋管理型模式;四是由村级共青团、妇联组织扶持管理的社团扶持管理型模式;五是由农民自我管理的农民自主型管理模式;六是由乡村志愿者无偿管理的志愿者管理模式。

中国农业出版社:一手开发选题一手开拓市场

编辑沉下去,选题抓上来。2003年以来,中国农业出版社每年都要组织上百批次、300多人次的调查研究。经过调研,及时全面地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策划出了一大批受读者欢迎、为市场所需的图书。

发行业务向基层拓展。两年多来,中国农业出版社发行人员跑了20个省70多个地市,召开小型图书订货会或座谈会40多次,有400多个县店的上千人参加。这种流动的“小片会”,形式灵活,场面热烈,既交流了情况,互通了信息,又密切了关系,增进了感情,成为近两年发货码洋每年增加7000多万元的重要拉动力量。

送书下乡培养潜在读者群。他们积极响应中央和主管部门的号召,坚持参加各种形式的送书下乡活动,并成为一项常规工作。近几年,农业社每年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农业院校、“农民书屋”等捐赠、配送图书2000万元左右。

金盾出版社:注重社会效益拓宽发行渠道

该社从社领导到编辑室主任、编辑,以及发行人员,经常到农村读者和基层书店中了解图书的需求情况,分析并策划农民需要的图书选题。据统计,每年有 90%的选题是从基层调查研究中得来的。对那些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图书选题,会依据现实情况打破常规申报并尽快组织书稿,及时将图书送到农民手中。像今年出版的20多种蔬菜、水果林木、畜禽和粮食作物等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系列图书,选题都是在调查研究中被发现和策划完成的。对于西部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需要的图书,明知会赔钱,但考虑当地农民急需,他们仍坚持组织撰写和出版。

为解决农民买书难的问题,金盾社从2001年起,办起了“金盾图书读者俱乐部”,专门为买书难的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只要购买金盾社的图书,便成为俱乐部的会员,享受折扣优惠。社里还免费邮寄新书书目供农民选购,目前会员已达70多万人,每年仅通过邮购的图书就达几百万元码洋,效果相当好。

邵阳市新华书店:发展农村文化小超市

农村公路建设经验交流 篇4

——楚雄市大过口乡农村公路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能参加此次全州交通工作会议,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州市两级党委政府、交通部门给我乡这个机会,在此向各位领导汇报我乡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大过口乡位于楚雄市西南部,距鹿城128公里,全乡行政区域面积340.411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206个村民小组,3977户,16291人,其中:彝族14415人,占88.48%,农民人均有粮35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24元,财政自收收入155.8万元,全乡有156个村民小组先后通了公路,有20户以上村民小组78个,其中未通村组公路的21个,目前境内通车里程达471公里,其中有近400公里受地理位置、地势、地貌、土质等诸多因素影响,基本上是晴通雨阻,路况极差,并且存在着安全隐患,是直接导致运输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现还有50个村民小组180公里村组公路未通,其中20户以上的21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里程达103公里,占全乡未通村组公路总里程数的57.22%,按照2006年11月10日州市交通局视察工作时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该工程于 2006年11月中旬全面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共历时近3个多月,在建工程涉及七个村委会18个村民小组85公里,困 难较大的18公里,可在3月底动工建设。在建的85公里正在加紧进行路面排水沟开挖、上埂坡面修整及涵管的埋设(有72公里现已通车),其中,投入水泥250吨、投资10万元;炸药11.8吨,投资12.98万元;请挖机450小时,投资18万元;共计总投资达40.98万元;开挖土石方42.5万立方米,投工投劳11.2万个劳动工日。上述工作,占该工程总量的80%左右。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加大扶持力度,谋实事、出实招,兴修水利、改造电网、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一直以来,由于大过口乡地广人稀,居住分散,需修建公路里程过长,因此,道路建设还很滞后。自2006年11月10日州、市交通局长视察我乡的道路交通 情况并召开相关会议,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及州、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大过口乡的公路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乡镇一级的乡村、村组公路建设,特别是少数民族集居的特困乡镇乡村、村组公路建设力度之大,经济社会效益之好已成为我乡交通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为加快我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认真研究,精心组织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十分关注乡村、村组公路建设,在2006年11月中旬州、市交通局提出用1—2年时间帮助我乡实现 “乡村公路畅通,村组公路通达”的重大决策之后,及时召开了全 乡未来两年建设乡村、村组公路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并出台了《大过口乡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方案》,按照2006年11月10日州、市交通局长视察工作时提出的八点建议和要求,成立了大过口乡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与此同时,各村委会、村小组相继成立了以村委会书记、主任为组长,村小组长为副组长,村委会几大员为成员的村级公路建设领导小组。本着谁受益谁管养的原则,成立相应的管养小组,分工负责,明确到个人。以“政策引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为指导思想。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要求,依靠政府和村委会,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积极组织实施现有乡村、村组公路修复和部分未通公路村组的新建工程。在乡八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乡政府把这一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人大决议。近3个月以来,乡党委书记、乡长亲自挂帅,与分管副乡长、熟悉公路基本测设技术的水管站工作人员多次到建设工程实地进行走访、调查、指导,并召开会议,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制定政策,部署工作任务,为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期间,州、市交通局长及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多次到工地调研,听取汇报,督促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在州市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和坚强领导下,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在全乡各村步步升温,农民群众投身公路建设的热情高涨,并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

为保障工程建设需要,上级补助51.5万元,其中,州市交通 局帮助筹集46.5万元,大过口乡自筹5万元,对农村公路进行政策性补贴。每改造1公里农村公路,补助5000元,充分调动了各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

为了确保工期,保证质量,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大过口乡党委政府依托自身,积极开拓思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筹资政策和降低工程造价的新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州市交通部门的支持;二是乡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最大限度的支持公路建设;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自觉投身到公路建设中来,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公路的浓厚氛围,目前共召开公路建设会议五次,群众投工投劳11.2万个劳动工日;四是动员全乡广大干部职工,直接包村、包组、包项目,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结对帮扶,反哺农村;五是依托地势,合理规划,降低工程造价;六是政府以重点修建通村组主线公路为主。从主线连接到村组公路的由各村组组织农民群众修建;七是在建设过程中,需投工投劳的部分尽量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沙石料由各农户提供,政府负责补助运费,切实降低造价,有效缓解资金短缺矛盾。

(三)立足乡情,分类指导

按照“因地制宜、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要求,依靠州交通部门的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以 20户以上未通公路的21个村民小组的103公里村组公路建设为重点,用两年时间 基本完成全乡现有乡村、村组公路的全面修复和部分未通的村组公路的新建任务,实现全乡 “乡村公路畅通,村组公路通达”目标的基本思路。对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优先安排补助修建计划。对群众认识不统一的村组,暂缓实施,不搞一刀切和强迫命令。在计划管理上做到了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在宣传发动上,主要是召开户长会议,宣传发动群众,包括在沿线村委会、村小组中张贴宣传告示,集镇出宣传版报等形式,广泛宣传上级对修筑农村公路的意义和对农民的关怀,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利用下乡工作队贴近农民的实际,开展点对点、户对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同时,抓好示范工程,落实安全责任,通村公路修复和未通公路的村小组新建任务,坚持树立示范工程,抓先进、促后进,以点带面、全面展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切实保证施工人员及公路沿线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珍惜耕地资源,注重环境保护,科学规划路线走向,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依托地势,少占基本农田,并把公路建设与山水林田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对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采取乡、村、组、农户四级代表互相协商的方式解决。

(四)立足设计,确保质量

从启动大过口乡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时起,大过口乡党委政府就要求政府各部门、各村委会要严把工程质量关,要求乡党委政 府相关部门要及时与州市交通局取得联系,先由乡水管站测出基本公路的线型,再请州、市交通局专业技术人员对公路纵坡、弯道及涵挡进行设计规划,最后组织实施。为了把好工程质量关,在乡政府出台的《大过口乡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每条公路建设要有政府领导亲自主抓,村委会三职要亲自负责该工程的建设质量、工期,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根据建设任务情况,各村委会要将公路分段明确责任到个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大现场管理力度。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召开乡党委政府班子会议,研究部署了控制工程质量的具体办法:一是每条公路都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二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三是引入社会力量实施监督,这些措施的施行,大大增强了相关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五)养护管理抓得早

该项工程建设初期,乡党委政府就把养护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要求相关单位、各工程负责人要坚持建养并重,指导督促各村委会及沿线村组加强管护,本着谁受益谁管养的原则,成立相应的管养小组,分工负责,明确到个人,确保公路畅通。一是出台管养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方筹措养护资金,切实把养护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二是加强路政管理,坚决制止乱堆乱放,减少人为破坏,保障公路畅通;三是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及时修补路面坑槽,防止路面病害进一步扩大;四是加大路容路貌治理力度,及时整理边坡和边沟,重点 解决好排水问题,避免路面大面积出现积水现象,防止缩短公路使用寿命。

(六)廉政建设抓得牢

自该项工程建设以来,大过口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把廉政建设内容写入《大过口乡农村公路建设责任状》,层层落实廉政责任,并邀请纪检部门进行全过程监督。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大,资金来源不一,为加强建设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了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务规定,对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格计量支付,保证建设资金安全。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 篇5

××*村的十年巨变

××*村有7个村民小组,社会人口2650人,承包地面积2042亩,党总支下设纺织、木业、村务管理3个支部,党员42人。2005年,全村拥有民营工业企业62家,实现工业产值1亿元,上缴工商税收280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村党建活动室展牌提供的数据显示:至“十一五”末,新增工业企业100家,完成年工业总产值3亿元,年均增长25%;完成年工商税收850元,年均增长30%;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年均增长20%。走访群众时,村民徐厚坤用“民间数字”算了一笔帐,他说仅木材加工一项,全村有运输车辆230多辆,每年要从邻近的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运进原木10万多方,价值7000万元,这批木材经××*村大大小小企业加工后再运出去,增值1500万元,村里资产超过百万元的家庭有20多户,以前村上是“喝酒的多、赌博的多、玩鹌鹑的多”,现在是“楼房多、车辆多、企业多”。村会计站长徐大林说,××*村电力增容3年换了4次变压器,2005年上缴工业用电电费252万元,常年劳务用工1500人,65%来自附近村,每年发放工人工资近800万元。

另外,××*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整治内外三沟,兴修水利设施,修铺水泥路面,开通有线电视,解决了群众困难。村风民风大变样,喝酒赌博的少了,打工当老板的多了,建成了全县第一个“信用村”。民主治村受到群众拥护,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形成制度化,办事讲程序,公开透明度高。党员成文秘杂烩网为发展生产的标兵,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作为××*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正在为建设绿色××*、工业××*和现代××*而努力。

10年前的××*村是什么状况呢?“正二月,赌博喝酒;三四月,春耕春种;五六月,××*收在望;七八月,一片汪洋;十腊月,伸手要粮。”群众中间流传的这么一段顺口溜,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997年,全村党员26人,1990年到1997年8年才发展了3名党员,党支部多年不开展活动。据村民反映,当时××*村仅有五六户农民从事原木经营,大多数农户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农民人均年收入1350元,社会治安混乱,干群关系紧张,农田水利、计划生育、农业税征收等多项中心工作在全镇都处于后进村之列。

42名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生动实践

对××*村的十年之变,经过充分调研,笔者总结了三个突出变化。

一是带头人发挥作用突出,“后进村”变成了“新农村示范村”

村党总支书记徐思礼任职于1997年。当时××*村有几户木材加工经营户到村委会找他商量,说因为受资金的限制,无法扩大再生产,看到的钱没法赚,想请他出面和镇信用社商量放一些贷款。到了镇信用社,信贷员说××*村有陈欠款七八万元,信用社有钱也不敢贷给。他就开始了思考:一方有钱不敢贷,一方用钱贷不来,问题的症结是××*村民以往缺失“信用”。于是他和信用社的领导商量,决定采取“五户联保”、支部把关的形式,联合信用社给群众发放贷款。群众发展生产需要资金,先联络5户群众担保,再向村支部提出申请,由村干部调查走访,看项目可行性,看资金需求量,看以往有无不诚信记录,然后信用社办理手续。运转几个月之后,贷款户尝到了“甜头”,徐思礼也看到了××*村的“富裕之光”。但很多群众不理解,担心赔了本还要付利息,仍然徘徊观望。他大喇叭喊,小喇叭说,请镇领导、信贷员讲课,开群众座谈会、党员座谈会、木材经营户座谈会。50户村民通过党支部贷了信用款,发展木材加工业,效益可观,当年还款率达100%。2000年,××*村建成××*县第一个“信用村”。到2005年,全村从镇信用社贷款已达560万元,累计贷款达4500万元,镇信用社对群众的授信额度也由当初的5000元提高到5万元。信用贷款成为××*村群众发家致富的引擎。

群众有了致富门路之后,从2002开始,徐思礼又把眼光盯住了棉纺织行业,他亲自带人到苏南、河北省参观考察。项目决定上马时,自己没有宽裕的资金,就东借西凑,求亲戚拜朋友,勇担风险。2003年3月,他带头入股,6户农民联合投资300万元,兴办昊翔纺织厂,当年实现工商税收50万元。2005年再次以股份制形式投

资500万元,创办恒发纺织有限公司。今年春节过后,他个人出资3000多元,带领村组干部去外地学习考察,准备投资1500万元新上环流纺厂和多层板加工厂。

村委会主任徐玉光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没有吴仁宝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村,没有徐思礼也没有现在的××*村。

二是党员带头致富蔚然成风,“三怕”变成了“三想”

“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越需要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徐思礼说。

今年69岁的徐玉光在××*村任村干部28年,他说××*村的干部过去有“三怕”:怕镇政府安排工作打电话,怕邻居缺吃少喝上门找,怕群众闹纠纷要求处理。现在有“三想”:想外出考察学先进,想带头致富做榜样,想服务群众出把力。村“两委”8名成员的家庭主导产业如下:

党总支书记徐思礼,纺纱;村委会主任徐玉光,板皮加工;会计站长徐大林,板皮加工;党总支副书记徐厚民,农业种植;党支部副书记李秀军,汽车运输;支委徐思龙,农业种植;支委徐大森,板皮加工;村委会委员徐桂荣,板皮加工。

2005年,××*村发展4名党员,平均年龄36.2岁,其中3人是纺纱厂、多层板厂、杨木板皮厂的股东或老板,1人创办了民办幼儿园。2006年确定的5名入党积极分子中,3人是企业股东或老板,另外两人分别是运输大户和热心群众公益事业的村民小组干部,平均年龄32.6岁,比目前全村党员平均年龄低14.8岁。

××*村虽有木材加工的传统,但多是粗加工,村支部1997年决定筹建木材加工工业小区时,很多干部群众不理解,认为能鼓捣两个钱就不错了,投入多,风险大,没必要逞强。徐思礼在党员会上说:“群众不理解情有可原,但干部不能往后退半步。干部退半步,群众就可能退十步八步,党员干部要勇担风险,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党总支又组织全体党员到邳州、邢台、苏南等地参观学习,洗脑换脑,党员徐厚民、宋允先、徐兰光等人率先投入资金50万元,一次性上马10台热压机、10台旋切机,一家办一个板皮加工厂,吸引40多户入股,当年经济效益相当于粗加工的十几倍。群众看到板皮加工的良好前景,纷纷开办新厂或投资入股。目前入驻工业小区的5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75%的由党员干部领办。

最早创办的昊翔纺纱厂,投资主体基本上是党员干部。创办恒发纺织有限公司时,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群众中的经营大户逐步参与进来。

在××*村,先富的是党员干部,最富的是党员干部,领着大家富的还是党员干部。“诚信村”建设中,拿到第一批信用贷款的大多是党员干部,被评为首批“信用户”的也多是党员干部户。目前全村80%的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企业,年龄偏大的也都动员子女创办企业。普通党员徐广文今年65岁,当初3个儿子和媳妇都在邻居的板皮厂打工,他考虑自己是老党员,儿子给别人打工似乎自己就混同了普通群众,就多次做孩子的工作,又向村党总支申请信用贷款,现在孩子们都创办了自己的木材加工厂。

“党组织如果把党员当成一块铁,往门角一丢,会越丢越锈;如果把党员当成一块钢,一定会越用越光。”村总支书记徐思礼这样形容党员和党组织的关系。

三是党员和党组织服务群众意识强,“三要”变成了“三送”

“要粮要钱要人(计划生育)”的“三要”型干部,在前些年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并非个案,××*村也一度存在这种现象,但现在得到了彻底的改观。恒发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大健说,××*村的党员干部是“三送”型的:送观念、送信息、送资金,说到底是“送服务”。

在村民发展木材加工业的初始阶段,资金成为限制发展的“瓶颈”。为争取镇信用社资金扶持,村党总支一边帮助协调资金,一边指导群众发展生产,党员和群众联手创建信用村。村民徐思德贷款5000元从事木材贩运,因意外事故干活的工人被砸伤,没有还贷能力,村干部出门协调其余四户联保人为保持信誉,暂时替他还上。村民徐运光贷款5000元搞生产,后来患病去世,儿子不知道父亲贷款的事,不想认这笔帐,后来经村支部和其它四户担保人共同做工作,他的儿子愉快地还清了贷款,后来又继续贷款搞生产,现在成了村上的富裕户,他经常逢人就说:“感谢当初党组织给我做工作,及时还清了贷款,否则不讲信用我就吃了大亏。”也有部分群众有时因为存货或积压原料,不能及时归还贷款,徐思礼了解情况后,总是尽量帮助协调资金,确保按时还贷。

残疾军人丁庆华患病多年,子女多,生活比较困难,为了不让一家一户掉队,村党总支在实行经济帮扶、常年坚持送温暖的同时,注重提高其致富能力,帮助他协调5000元贷款,入股参与旋板皮加工,年终分红加上他爱人、孩子的打工收入,每年不低于两万元,去年建起了两层小楼。

群众发展生产,交通不便,村“两委”协调资金30万元,修建了长2000米、宽18米的××*中心大道;经营场地困难,协调部分农户,在青年路、中心路两侧规划出专门用地;用电紧张,村里投入5万多元,新增两台80千瓦变压器;资金不足,村支部多次协调镇信用社提高授信额度,基本满足生产经营所需;产品销售不畅,村支部组织人员三下浙江,五下苏州,疏通销售渠道。

几点启示

农村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如何建立保持先进性的成效机制,××*村的党员用实践做出了回答。××*村的十年巨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所在村党组织书记,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关键取决于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使之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乡镇党委要拓宽选人视野,提升选人标准,革新选人办法。一是大胆选用群众威信高、发展有办法、致富能力强的人。把那些在市场经济中领先一步、带头实践党的富民政策的经济能人,看成是搞好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二是大胆选用知识创新型人才。注重选拔致富能手、复退军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当“村官”。三是鼓励乡镇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选派发展意识强、比较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下派到村任职,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调整经济结构,培养后备人才,建设村“两委”班子。四是跨村任职。让那些工作能力强、致富本事大的村干部跨村任职,实行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

第二、党员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发展是第一要务。一名党员只有先富起来,他在群众中才有威信。一名党员只有成为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他保持先进性才会有根基。因此,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首先应当做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典范。即能带头学科技用科技,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种植养殖结构,辛勤劳动,成为小康道路上的排头兵;能立足本地实际,努力开拓市场,在农产品营销、农业产业化服务、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积极带头致富;以“有经营头脑、有经济实力、有致富技能、有发展眼光”的新形象,成为农民群众心中一面致富的旗帜。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要十分重视发挥党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有了用武之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活力就会大大增强。

第三、为群众生产生活排忧解难,是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方面

农村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要注意充分发挥党员的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在传技术、送资金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先进性。群众对农村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较为实际,对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有一定要求,但更要求党员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比如在牵头建设公益事业、带头履行计划生育政策、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等方面起到模范作用;在农村改革中主动积极协助做好党组织与村民之间的沟通说服工作方面起到带头作用。总之,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己所能,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了。

第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6

中共临邛镇委员会临邛镇人民政府

在文笔山村、邱店子村、红岩子村、棠子沟村的土地整理完成之后,如何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实施新农村建设,受到了临邛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由王谚镇长亲自牵头,从镇党政办、城乡统筹办、土地整理指挥部抽调业务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指挥部,负责研究实施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我镇通过下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的工作突破口,经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真抓实干,以及在上级领导、市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使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突出切入点,倾力促进新型社区建设

(一)进一步整治社区环境。一是新型社区内的住家户要认真按要求完成外墙装修,使整个社区建设形成特有风格,并清除房前屋后的建筑垃圾、杂物,使住区环境整洁卫生。二是社区管理员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彻底的卫生整治,通过清除建筑垃圾、清洗路面、整治花草等,使社区环境达到美观、通畅、整洁。三是完善警示标牌、垃圾池、垃圾桶、停车棚等公共设施,为群众提供方便。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新型社区内的管理。一是经过充分酝酿,由新型社区内居住的农民提名,选拔了一批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政策水平强,知识层次高,能带领群众经商致富的优秀共产党员管理新型社区,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如文笔社区的三位管理员,还未上任,就积极为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帮助群众种植茶叶、猕猴桃等300多亩和计划开办农家乐5家,让新社区农民不只从土地整理扶持和奖励中,切身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而且还从新型社区建设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变化和发展帮助,让他们对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二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型社区管理制度。我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粗步拟制新型社区管理制度35条,然后分别召开群众大会,逐条听取群众意见,并按群众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群众签字接受的24条管理制度。另外,这些管理制度通过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群众大会上宣传讲解后,已在新型社区内最醒目的地方上墙和印成明白纸分发到群众手中。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我镇把新社区的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根据新整理土地区的特点,以及传统道德文化在农村流传久远,传播广泛,深入人心的特

点,制定了包括“八荣八耻”在内的村规民约100多条,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之后,已分批上墙,力争让道德之光成为新型社区建设的一面旗臶。

二、找准着力点,全力促进农民身份转变

“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去”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我镇通过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有效解决了完成土地整理后,新型社区内远离生产区农民或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农民的去向安臵问题,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思路。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我镇抓住土地整理的有利机遇,改变分散、零碎的耕地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新整理土地成片集中的优势,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耕地面积,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地吸引农民就业,让大批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从而促进农民身份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我镇就邀请有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完成了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2000亩、红阳猕猴桃3000亩,计划今年完成土地流转5000亩。通过与春源、金利、君威、文君茶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已发展近1000亩有机茶、1500多亩红阳猕猴桃,以及近20户优质三元猪养殖大户,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切实提高深加工能力。到目前为止,已

完成土地流转2500亩,就地解决了近300人的就业。另外,我镇还将在黄河坝的新整理土地区,打造高档农家乐,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我镇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的努力把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做强、做大农产品深加工,做深、做透农业相关产业,做细、做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吸收1500人以上的当地农民就业。

(二)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我镇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按照二、三产业的生产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种植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培训,以最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使转移输出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切实增加转移输出率。我镇通过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等形式,扩大就业渠道,提高支持补助标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到目前为止,镇属劳动保障所以进新型社区上课和在临邛职业培训培训学校上课等形式,共开展引导性培训23期,培训新型社区内的农民1832人;开展技能培训10期,培训型社区内的农民603人;开展创业培训1期,培训创业人员18人;新整理土地区实现新输出劳动力500多人。

三、把握基本点,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四川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探析 篇7

1 以民生为着力点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川省将新型农村社区与城镇化相结合进行规划布局。围绕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进行统筹布局, 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市规划的延伸部分, 从而形成市级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四级城镇体系, 使每一个城市群中有中心、有辐射, 以中心带动周边, 以周边影响中心。这样的规划布局, 就将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作为了整体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便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民生工作。到2014年底, 四川省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近500个, 已经开建的新型农村社区约1800个, 已规划待建的新型农村社区约5000个[1]。四川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度快, 群众支持力度大, 主要是因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关注民生, 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民生发展为科学规划的依据。四川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 以社区居民的民生发展为方向,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在四级城市群建设规划下, 新型农村社区是各级城市群的基础, 有利于城乡经济互动和人才流动, 使农村社区居民有向经济发达中心城市趋近的愿望有可行性, 从而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民生问题。这是一种新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发展理念, 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分割规划和建设模式。在这种理念下, 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社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素质提升上, 从而避免了盲目的城市规模扩张及其带来的人口和交通压力;同时为加强工农产业集聚、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建设, 发挥城镇综合布局功能打下了基础。

二是以农民意愿为创制政策的导向。各级政府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在政策的创制和落实中, 应全面贯彻农民意愿, 对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负责。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居民社区商业文化、宅基地的复耕与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等方面要突出为民原则, 充分考虑农民的乡土情结变迁的历史过程和他们现实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 不搞运动式推进, 保证农民在城镇化中的实际利益。在社区建设中, 要吸引群众参与, 倾听群众心声, 尊重群众意愿, 因势利导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搬迁工作。

三是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农民受自身认识局限和能力局限, 对于离土离乡怀有浓厚的乡愁和对未来前途的深深忧惧, 虽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是帮助农民就地城镇化, 以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2]的美好愿望, 但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抵触情绪还是比较大的。政府要耐心细致地做这些农民的思想工作, 帮助他们认识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是引导者, 农民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农民是建设主体, 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规划和管理事务中;农民要树立新型农村社区的集体观念, 改变过去的小农意识, 树立“社区即我家, 我家在社区”的理念, 从自己的生活、工作、休闲、发展等方面融入社区;农村要有社区的规则意识, 社区是生活共同体, 农民不再是过去单家独户的个体, 而是有着共同生活空间的居民, 社区水电气视讯的畅通和环境的整治影响着共同的生活质量, 因此, 每一个居民都要遵守社区的管理规定, 即使有不同意见和建议, 也要通过居委会理性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积极成为居委会的助手, 帮助在居民之间达成共识, 共同建设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2 以完善制度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川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农地、工业和农民的“三个集中”工程, 从而更便于实现政府公共资源在城乡的均衡分配,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引导农民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在这一目标导向下, 地方政府特别重视制度建设, 以理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利益纠纷, 化解城镇化中的矛盾。

一是完善土地集约使用和管理制度。土地集约性使用是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和难点, 是农民利益的焦点, 因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是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阻力的关键。因此, 党和政府需要慎重做好以下工作: (1) 科学制定土地权益保障制度, 保证农民从耕地中应该获得的权益。目前, 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补贴等政策, 探索了土地托管、企业承包、社区经营等方式对农民土地经营权进行有序的转让和管理, 在保证农民土地利益稳定并能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扩大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的选择渠道。 (2) 建立农宅与社区房屋的置换和补差制度, 保障农民的房屋产权。四川省成都市周边的县市由于地理环境好, 农民生活条件好, 所以通过集中统一兴建新型农村社区, 引导农民用农宅置换新房, 并根据当地的房价、地价进行科学合理的折算, 农民只需要缴纳适当的差价就可以迁入新房。由于新房设计规划充满了乡土风情, 再加上完善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农民对房屋置换的积极性很高。因而, 这些地方城镇化的进展快, 反响好。 (3) 探索集体用地向社区用地的转换制度。在农民充分知情并达成共识的情况下, 原来村组的集体用地向社区进行集中转移, 将集体用地的整体权益转化为社区用地的整体权益, 并由全体居民共同享有。社区可以将这些集体用地的经营权进行整体有偿转让, 居民以股份方式全体享有转让后的收益。这种方式推动农村土地整合利用, 解决了近年来大量的土地撂荒问题, 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用地保障, 有益于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3]

二是规范社区的管理制度。社区是农民的新家园, 要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居民, 必须通过规范的社区管理使社区成为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 才能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融入社区生活。四川省各地在规范社区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 搞好多村居民融合。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是由多个村组合并而成, 不同村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情趣, 甚至个别村组因为林地纠纷等还有历史积怨, 社区必须培育他们在农商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尚、人情往来等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吸取传统优点, 开创新的特点, 培育起新的社区文化。[4] (2) 开展社区的有序管理和多种服务。主要的措施是:以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公共设施, 从而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具有完善的功能;建立社区事务管理规则, 重点加强对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的管理, 组建业主委员会, 定期召开社区事务研讨会和听证会, 形成良好管理氛围和居民生活秩序;拓展社区服务功能, 从出行、购物、娱乐、教育、休闲、医疗、就业、交友等方面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 提高居民对社区管理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协助搞好居民社会保障服务, 社区要与地方民政部门和社保部门建立对接制度, 开展帮助居民办理社区养老、新农村合作医疗缴费和报销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消除居民在社区养老和医疗的后顾之忧。

3 以因地制宜原则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由于四川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 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差异大, 所以,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不能全省统一模式、统一政策。四川省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选择可行路径,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 比较成功的主要有以下路径。

一是城郊改造型社区。在成都市三环路以外、各市级城市如宜宾、南充等的郊区有一些城中村, 在近年来的城市扩展过程中进行了改造, 兴建了很多拆迁户集中居住的改造型社区。这些社区位于郊区,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条件较好。政府根据这些特点指导社区发展酒店餐饮、加工贸易、物流仓储等城市经济的配套产业, 为社区居民提供很多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还吸引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 扩大了社区居民住房出租的经济收入。在这类社区中, 普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居民的社区认同度高, 对原有村组资产和土地的处置较为合理, 居民的土地与宅基地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这类社区在将来的城市化进程中融入大中城市的潜力比较大。

二是平原示范型社区。成都平原周围新都、温江、郫县、新津、大邑等区县的乡村非常富庶, 农村经济条件好, 农民文化素质高, 四川省政府在这些区域建立了平原示范型社区。政府主导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社区, 楼房建筑美观, 配套设施齐全, 农民加入社区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构建这些示范性社区时, 政府以条件相对更好的自然村落为基础, 整合邻近风俗、区位、产业等具有相似性的村落。然后集约化地流转农民承包地和集体土地的经营权, 供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蔬菜、瓜果、苗木等特色农业, 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的土地收益。社区为居民提供了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服务, 增强了社区对居民的吸引力。社区还组织乡村花卉节、旅游节等, 带领居民开办农家乐等休闲服务, 吸引城市来观光游玩, 为居民增加了创收的机会。现在这些社区公共服务完备、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宽裕, 在全国各省推进城镇化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三是乡镇发展型社区。为推动乡镇发展, 四川省评选了100个示范小城镇和100个美丽小城镇。这些小城镇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这些新型农村社区就属于发展型社区。这些社区交通便利, 生活环境相对较好, 经济发展有特色, 因而社区的规模比较大, 一般常住居民有500人左右。社区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副加值, 帮助居民增加收入;居民集中居住也增加了居民的就业渠道, 各类餐饮、娱乐、休闲类服务业发展起来, 解决了部分不能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社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保证生活用品的正常供给, 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 逐渐培育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也使居民逐渐摒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受到商业化的影响, 具备了转变以居民和市的身心素质。

四是山区生态型社区。在四川盆地边缘的宜宾、广元、巴中等地, 由于山区地型所限, 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 主要是构建山区生态型社区。由于这些山区的生态环境好, 民风质朴, 但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所以, 政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 宜宾市兴文县的春风村, 由于全村主要是山地, 传统农业产量低,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政府以原春风村为基础, 整合周边几个乡村, 兴建新型农村社区, 将所有村民集中居住于几个定居点, 政府为每家修建新房和搬迁提供现金补贴, 调动了农村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的积极性。然后在保证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将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 种植水果、茶业等经济作物, 并利用一些花果节吸引周围游客, 开发了山区生态旅游项目。这些社区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成为山区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

总之, 四川省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 结合各地农民的实际情况,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这些经验和成就值得研究和借鉴。

摘要:近年来四川省的城镇化取得突出成绩, 主要缘于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 表现为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以民生为建设着力点, 以完善制度为建设保障, 因地制宜地选择建设路径。这些经验和成就值得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社区,民生,制度,路径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我省农村工作取得辉煌成就[N].四川日报, 2014, 12, 20, (3) .

[2]王武朝.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6) :110.

[3]吴群刚, 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169.

花园乡农村三资管理交流经验 篇8

【关键词】新疆哈密;农村;农村三资;管理经验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工作的热点和焦點。管理好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在现阶段农村,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管,是新时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发展环境的需要。为管好用活农村“三资”,花园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新途径,着力建立农村“三资”管理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基本情况

花园乡现有3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自2000年开始实行农村集体账户“集中管理、分村核算”的管理体制,即由乡农经站在金融机构开设专用账户,取消各村原来在各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所有资金全部转入专户,各村设明细账进行分户核算。实行村集体账户集中管理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经济往来均应纳入专户核算,各村私自设立账户、坐收坐支的现象得到控制,只能在专户村明细账资金余额内开支、不得超支。2011年将全乡4个村的财务数据全部录入农村三资管理系统,实现全新的农村财务管理信息采集、处理和监督、控制机制,提升了农村集体财务的监督工作实效。

2 主要做法

2.1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花园乡委、政府把农村 “三资”管理工作作为抓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召开协调会、推进会等形式了解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工作措施,一步一步扎实开展,使我乡的“三资”管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2.2 健全制度、加强监督

为推进三资管理工作,花园乡不断完善乡、村组财务管理、财务审批、村务公开、集体资产管理等制度,完善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转让等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合同监督管理办法。用制度管人管事,坚决杜绝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花园乡完善了各项资金报账制度,不允许有违犯财经纪律的事发生,力争为领导决策做好信息提供。在会计工作中本着客观、严谨、细致、求实的原则,在账务处理时做到实事求是、细心核算、加强监督,严格执行财务报账制度和按会计基础规范化的要求进行财务记账。

2.3 严格规范操作程序

每年年初农经局与花园乡签订农经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同时,我单位与每位职工也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制订了严格细致的会计操作规范程序:

(1)要及时报账,杜绝过月报账情况。

(2)收据使用财政专用收据,无座支、收据无过月报账现象。

(3)原始发票是税务部门正规发票,对不合规、不符合财经纪律的单据,该完善的完善,该纠正的纠正,对不真实、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坚决不予报销;对不合规的凭证指明原因,要求改正。保证会计凭证真实、合法、准确、完整,绝不允许一张不合理的单据进入核算机制。

(4)原始发票每张都有经办人、证明人和组、村两级审批签字并加盖村监督委员会公章,并且每笔开支满200元的附有资金开支申报单,申报单内容填写、审批齐全,支出超出千元的必须经乡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后方能报账。

(5)报账单的填写,要求村会计要将报账单位名称、日期、会计科目、原始单据张数、村会计签名填写全后方可报账,总会计与总出纳审核无误后签名;

(6)总会计及时准确的完成记账、结账工作。及时填报各类月度、季度、年终财务报表,按时向上级部门报送,总账与明细账相符,做到月清月结;

(7)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严格按照财务收支计划执行当年开支,计划外开支要填写计划外开支申报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杜绝坐收坐支现象发生。

(8)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折资标准进行筹资筹劳,筹资筹劳程序合乎规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公益事业项目必须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招投标,并签订规范有效的书面合同,项目工程建设完工后,承建人凭正规发票连同合同及工程验收单进行核算。

(9)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年初给各村下达任务,对于“空壳村”收益年初与各村主任分别签订协议要求各村按协议和任务数完成。

(10)村级转移支付,票据合规,原始单据要有村主任审批并加盖乡镇农经站初审专用章,附有资金开支申报单,申报单内容填写、审批齐全,支出超出千元的必须经乡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后方能报账,要求各村会计及时登记电子版日记账,每季度25日报总会计,总会计负责汇总上报日记账汇总表。

(11)村务公开工作严格按照县农经局的要求公开每季度公开的内容,从2010年1月份开始,我乡又推行“村集体财务村务公开”留取图片的做法,要求每次村务公开后由村会计取回图片留档,最后将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及图片存档。

3 取得的成效

3.1 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

“三资”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紧紧地抓住“民主管理”这一主题,通过对公有资产、资金、资源建立并实施规范的管理,不仅盘活了公有资产、资源,也确保了村财村务的及时公开。同时,通过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实现了最广泛的民主监督,对推进村民自治,保证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依法治村、民主管村打下了基础,村干部的政策观念、法律观念和民主意识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明显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3.2 强化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通过“三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化了对公有资产、资源、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在“阳光下”作业,畅通了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渠道,有效地杜绝了村干部在资产处置、资源上的腐败行为,真正达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目的。同时还促进了村财务报销审批、重大村务管理等其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将村干部各项权利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有利于防止村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腐败,强化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在农村进一步形成稳定、和谐的发展局面。

4 不足之处

4.1 对村级财务监管不力

目前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但村与村的落实情况不一样,主要是一些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4.2 村务公开还不够规范

一些村村务公开不严谨,个别村只单纯强调财务公开,而不注重资产资源处置上的公开,对集体发包事项、农村建设项目、强农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公开还不全面。

上一篇:小区物业收费标准下一篇:高考语文山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