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有机化学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京大学有机化学(通用10篇)

南京大学有机化学 篇1

先说下我的考研情况,我本科读的是广州的一个二本学校,报考的是南京大学的有机化学。南大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可惜高考的时候没考好,与之失之交臂,令人惋惜。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进入正题,首先就说说南大参考书目吧,我专业课考试科目选的是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南大好的一点就是有提供参考书目,同学们就不用费劲去打听看哪本书了。首先,指定参考书是一定要的,包括《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这是去年的,不知道今年有没有变化。另外我还选择了两本辅导用书,毕竟从历年的考试真题我们不难发现,光有指定书目是不够的。我买的是硕考网的《南京大学仪器分析考研复习精编》和《南京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复习精编》。下面就谈谈我准备的流程吧,我先是把指定书目过了一遍,我虽然本科学的就是这个,但是用的教材不同,所以还是从这本书上认识到不少新的东西,看起来也比较有趣。看完一遍后,对考试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也方便我们为今后的复习制定合理的计划。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整理考点,做好笔记了。这一阶段我使用了两本复习精编,按照它上面的框架稍微简化并加上一些自己的话就可以了,也省了我很多时间,但是同学们也不能因为有复习精编就觉得做笔记多此一举,毕竟抄一遍对增强理解和记忆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时间紧就另当别论了。做完笔记后,大家就要做复习精编后面自带的真题了。有了前两遍的复习,大家对于题目里面涉及的知识点相信不会陌生。对于真题,不能简单的只是做一遍就完事了,要学会深入挖掘真题背后隐藏的信息,考试题型,知识点出题形式,命题的趋势或集中点,自己知识点欠缺的部分在哪。这些都可以从真题里面获取。研究完真题之后,就差不多要把总结出来的答题技巧和方法运用到模拟练习题中去了。同时也可以开始背诵一些必须的知识点了,特别是跨考的同学,因为接触的时间不长,很多东西并没有在做题中熟练掌握,短时间内就只能靠硬背了。

南京大学有机化学 篇2

1 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拓展

1.1 程序化模式

和其他学科相比,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更易进行程序化。每一种化合物都只有固定的几大块知识,譬如定义、分类、命名、结构、制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所以课前提纲就可以按顺序或者以化合物为中心的框架结构列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和关键内容也要清楚的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出来。课堂讲解就是对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展开,这时候要注意内容的逻辑组织和板书的格式,一定要以最一目了然且最益于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呈现出来。言语要详略得当,疏密有致,简单的不重要的一带而过,而重点和难点一定要放慢速度。课后总结一定要突出这堂课的规律性重点和必须掌握的难点。提问相关的习题时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选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法的程序化有利于教师备课时快速高效建立知识整合结构,同时固定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以及逻辑思维模式在重复中潜移默化的形成。

1.2 系统化知识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繁多琐碎难以记忆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最大的瓶颈,是以往的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在备课和讲授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识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整理使得知识系统化,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而每一部分的细节更是应该用逻辑性强的思维进行分析和整理。物理性质可以分为色、态、味、点(熔点和沸点)、溶(在水中和普通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而制备和化学性质都要以官能团为出发点去思考。对于制备含某种官能团的一种有机化合物来说,大体可以从两种思路去寻找原料,一种是含有此官能团的其他化合物,另一种是不含有此官能团的却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合物。而化学性质无非是有机化合物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最主要的是和官能团相关的部位的反应,这时不应泛泛列举出所有例子,而是把具有类似反应特征的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明确的标明键的断/合的过程。

1.3 规律化总结

在掌握了大体的框架后,有机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是最难以掌握的一部分内容,然而凌乱琐碎的知识中总有一条可以将同类的知识穿起来的线,也就是表象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总结规律有助于把握内容的实质,掌握了规律又有助于分析类似的知识点。譬如,吸电子基团和给电子基团的不同的电子效应以及空间效应对于酸性(碱性)和苯环上亲电(亲核)取代反应的影响;还原(氧化)反应可根据去氧(氢)或加氢(氧)或者两者共存分为不同类型,而对应着不同反应条件,常用到的还原剂(氧化剂)都可以进行归纳;机理中碱性条件下,氢氧根离子夺取碳原子上的质子或者和羰基加成,酸性条件下,氧原子中的孤对电子使得氧和质子结合形成盐等。

1.4 拓展知识面

在科技迅猛加速发展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仅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于目前大学生来说,是完全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的。从课本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发掘更丰富的有相当科技含量的相关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以课本知识为起点去搜寻更丰富的知识,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课本衍生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从课本讲到的简单磺胺类药物出发,让学生去药店或者网络上找寻实际生活中常用到的磺胺类的药物,了解它们的商品名、分子式、结构式和用途,写出药物的制备反应式。这样学生就会对磺胺系列的药物有个充分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大学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意识。

2 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强化

2.1 娱乐教学法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比较枯燥,可以采用娱乐的方式把重要的不同化合物之间的反应编制成游戏。例如,指明几位学生分别为羧酸的不同衍生物(如酰氯、酸酐、酯、酰胺),让作为衍生物的学生说出从羧酸到自己所代表的衍生物的正确反应条件。这样通过娱乐的方式就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点牢记住,而且这种办法传授给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把课堂的内容用这种方式进行复习熟练。也可以把不同的基团写到不同颜色的卡片上,而后进行卡片组合而产生不同的产物。这些简单易行的游戏非常简化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触类旁通法

其实知识都是相通的,用一种学科的方法去解决另外一个学科的问题有些时候是非常有效的,也就是常说的触类旁通。用大学有机化学的思路和办法可以去思考分析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的焦点问题,既让学生有新奇感,重复训练大学有机化学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发挥学以致用的能力。譬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大学有机化学逆向分析法去分析记忆英语单词,有利于更熟练掌握大学有机化学中的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学会打开思路,使用触类旁通法将它们进行灵活运用。

2.3 极限挑战法

为了训练学生对于课本知识重点的搜寻和把握,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他们完成一定内容的阅读,从中选出重点填入到列好的知识框架中,或者自己去提炼总结知识重点。为了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程度,提高注意力和效率,采取极限挑战法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做完规定的练习题目。

3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1 思路宜散宜敛

遇到问题的时候,思路一定要呈发散的形式,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为问题的解决奠定最好的基础;而后用聚敛的方式去筛选可行的、最有效的、最简洁的解决路线。比如醛的制备,其原料的寻找可以分为包含羰基和无羰基的两部分,包含羰基的原料就可以想到所有羧酸衍生物,而无羰基的就可以发散的想到所学过的烷烃、烯烃、醇等,这种发散的方法可以尽可能的打开思路找寻到任何有可能的原料;而后就是聚敛的方式去挑选其中在现有可行化学条件下可以生成醛的物质,排除掉不可能进行反应生成醛的物质。当然从一种原料到一种产物的合成过程的解决也同样可以应用这种办法,把产物用逆向分析法在不同的键接位置进行断键,就会找到不同的合成子,进而有不同的合成路线和条件,而从试剂到产物的过程就要用聚敛的办法进行科学性的选择。

3.2 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讲课的过程可以灌输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主体来说,这是一种较为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课本上的知识一般都是该学科较为成熟而陈旧的基本知识,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跟上大学有机化学中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应该培养他们自主的去搜寻知识的能力,而接触学科的前沿性的创新知识和思路,对于年青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挑战意识。

紧紧扣住所学知识的主体,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去检索刚研制出并商业化的以及尚处于研究阶段的胍衍生物药物,归纳出制备方法、机理并提出自己的改善性能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进行知识的搜索和整理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胍类化合物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紧跟学科发展前沿脚步探寻新路径的科学意识。

3.3 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是一个社会团队的一份子必备的素质。采用随机分组的办法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对提出的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进行分析,每个小组人员要派个代表写出分析的思路和结论,而且还要归纳出讨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把所有的思路、结果和讨论方式进行评比和归纳总结,评出最佳结论以激励学生,而后总结所有的各组不同的精华得出一个结论和科学的讨论模式。把学生每次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不同的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就是知识灵感的不同碰撞,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这种头脑风暴的力量可以开拓思维,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潜移默化的就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和方法。

3.4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驱动力,为每一项技术的开发和每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在青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是决定今后我们国家科技前程的关键因素。如今培养和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大赛之类的比赛中发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以后工作中把创新思路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

大学有机化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课堂上的引导和训练实现。从化学键的键接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尽可能复杂的含有特定官能团的化合物,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机化学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种具有新型性能的化合物;让学生把碳架结构或者官能团通过化学方法进行改变从而具备更新的性能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无论从事生产还是科研都储蓄必备的能量。

3.5 培养和增强研究能力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是学习者的同时,也是研究者。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理应从一个单纯的、好奇的求知者成为一个走向成熟的研究者。作为求知者的学生,对于知识是渴求和崇拜的态度,而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对于知识则是理性和审视的态度;作为求知者的学生是去“学”学问,而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则是去“做”学问[1]。可以给定学生实验题目,通过让他们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可以培养基本研究思路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多给予他们参与先进课题研究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推进研究的方案,可以使他们了解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培养用科学的思路分析解决问题和完备的研究模式,进一步增强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4 科学发展观意识的形成和实践

大学有机化学中有很多种化合物都是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把平时日常用品的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在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就可以给学生非常明确的感性认识,一方面让他们理解到大学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生命还有环境中的重要性,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大学有机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从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和材料,从而进行生活和自然界中奥秘的揭示活动,培养他们今后用科学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态度;再者,当学生明确了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原理,对于其实质和功效有了科学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时,他们可以在生活中把这些解释给未知人进行科学知识的推广,有利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来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政策。

总之,大学有机化学的讲授研究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艺术,而大学有机化学本身的魅力足以让每一位大学有机化学教师痴迷的投入到其规律的探索、知识的整合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创新中。而年青的莘莘学子们对知识和方法的渴求会使教师更加感觉到肩负的重任,成为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的无尽的动力。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会让教师感到无比的欣喜从而树立进一步更加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信心;他们的灵感和活跃的思维更是教师不断创新的源泉。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相信大学有机化学的改革和创新还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摘要:针对大学有机化学的特点和新世纪大学生培养要求,在坚持不懈的认真钻研、尝试和总结下,在和学生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出了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分为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拓展、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及科学发展观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有机化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对策

有机化学是农、林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为了适应学科的发展,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近些年来,有机化学的发展相当快,但高职高专的有机化学教学却面临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课时少但内容多,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活跃诸等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有机化学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有机化学有清晰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并且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必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关键。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备课要精心准备,安排教学内容要认真,把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安排到课堂教学中。用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以及有机化学发展史,吸引学生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的《绪论》课上,从有机化学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给学生讲解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工业在为人类造福时也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把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例如近期震惊全国的双汇猪肉中含有的“瘦肉精”对人体的危害、中毒后的症状和处理措施;问题米、吊白块、问题奶粉中的三聚氰氨、增塑剂等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化学问题, 逐步将新知识和生活化学引入有机课堂教学中来,开阔学生视野,引导他们接受绿色化学的概念并认识实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让他们清楚地感受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激活学生思维,还能使学生的活动始终指向新内容的学习,并对整节课学习起调节和监控作用,通过教师生动、形象语言,丰富多姿的表情,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1.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如宋慶梅所说的那样 “要想教好有机化学,就要把有机化学的知识和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都要学会;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1]。第一,压缩教师讲课时间,扩充学生自学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弄懂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教师则起指导作用。第二,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能力通过、讨论、留思考题和释疑等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寻找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适时穿插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互相交流能力。用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精神,使之主动去获取知识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引起学生注意,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3]。

2.着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将大有帮助。例如,在讲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时,可以让学生先回顾旧知识卤代烃的消除反应规则,从而推知醇发生分子内脱水时的主要产物,这样,学生在不断应用旧知识推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3.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景

虽然有机化合物的知识系统性较强,但其叙述性内容较多,讲解时会让学生有沉闷乏味之感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认真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尽量多的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活跃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类比归纳法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有机化合物种类较多,性质各异,而且教学的内容连贯性很强,学生只有掌握了前面的知识,才能理解后面的内容。对初学者来说,如果不掌握学习方法,会有畏难情绪。但是学生如果能细心留意老师讲授的命名规则“选主链,定位次,编号,写名称”和“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不断总结各类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共性与个性很容易便能触类旁通,掌握各类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类比归纳法,应用到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联系上面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找出异同点,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分析、 解释新内容,使学生在思考、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得答案[4]。课后,再让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强调用类比与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适当布置一些与书本内容相关的课题让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从中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以及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运用参考书的能力,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庆梅,王兴兰.有机化学教学中方法与能力的培养[J]. 21世纪:理论版,2009,(7):77-78.

[2]张来新,杨琼.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10,(2).

[3]李景宁.王朝阳,王永新.有机化学课思路策略初探[J].华南师大学报,1999,(5).

大学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篇4

2.要注意应用有机结构理论来理解、分析和比较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例如,在比较烷基氢、烯基氢和炔基氢的酸性强弱时,要运用价键理论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比较烯烃和卤代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活性高低时,要运用电子效应进行分析;在比较卤代烃和酰卤的亲核取代反应活性时,要运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在学习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时,要运用芳香性和取代基效应进行分析和理解;在确定卤代烃消去反应的位置和立体选择性时,要运用立体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3.有机反应机理分析是理解和掌握有机反应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实验操作中控制有机反应条件的依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有机反应机理。在分析有机反应机理时,要把握反应条件与活性中间体类型的关系,并且不能违反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4.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难点之一。要设计出正确、合理而简捷的有机合成路线,必须在掌握有机物化学性质逻辑系统的基础上,运用逆合成分析法,灵活调度各个具体有机反应并将其排列组合。

云南大学有机化学复试题目汇总 篇5

流程:英文自我介绍------阅读一段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并翻译--------导师提问问题

导师的问题:

1、命名规则

2、有机化学的方向

3、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4、怎么鉴别一些有机物质的鉴定

5、有哪些有关有机化学的国内外期刊文献

6、你为什么考研,考有机化学?

7、你家里负担得起你读研吗?

8、有机化学与生活有哪些联系?

9、你做过哪些有机合成实验,简述几个?

10、解释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区别

11、解释不对称合成12、解释构象与构型的区别

13、人名反应(霍夫曼降解的产物与中间体,与curitus的区别)

14、怎么检索文献,有哪些数据库?

15、解释路易斯酸?

16、怎么鉴定有机化学的官能团?(红外光谱)

17、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化学键,如 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氧双键、碳钠键(醇钠)碳镁键(格式试剂)

18、红外光谱能区别两种结构相似的的物质吗?

19、核磁共振、质普分别提供了哪些信息?

20、有机合成的产物可以通过哪些后处理?(如干燥可以用哪些物质)后处理后的产物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检测该物质?

21、你本科做了哪些有关科研的工作,喜欢有机合成还是药物化学。

22、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毕业论文。

23、化合物的命名。

24、什么叫付氏烷基化,克莱门森还原?

25、说出几个人名反应。

26、说出羟醛缩合的机理

27、如何制取乙酸乙酯并有什么注意事项,描述乙酸乙酯的氢谱。

28、你用过哪些大型仪器?怎么用?什么注意事项?

29、假如你要做一个课题,你会怎么去了解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有关课题。

30、肉桂酸合成的具体过程及试剂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分析化学):

今年复试怎么说呢,对我来说有点难!

我复习不充分,基本被毙!

专业英语:今年专业英语没有让自我介绍,我准备的呵呵没有上,背诵了200遍,今后找工作都能用了哈哈!主要考的是给了好多专业词汇,比方:GCMS,MIP等等!好多我都不认识,不怨学校,谁让自己平时积累的少呢!还有就是有一小段的翻译,我又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在化院是丢人丢到及至了!

专业课方面:有两台仪器,一个是酸度计,另一个是分光光度计!当时问我酸度计的注意事项!(我答的一塌糊涂)

还有就是移液管的使用!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6

【摘要】有机化学课程是大学理工类部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而有机化学实验则是该课程教学中无法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巩固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展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育大学生的科研素质来说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尚存在大量问题,一定要对其加以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于新形势下的有机化学教学工作。本文从强化基础操作实训提升实际动手能力、改进课程结构精心选择实验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提升科研素质、健全完善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南京大学有机化学 篇7

现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有机化学研究领域中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理念、新研究热点不断涌现,教材的编纂者也将最新成果写入书中,所学内容增多了。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有机化学教学课时数,却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逐步地减少。对于不断充实的学习内容和减少课时之间的冲突问题,我们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的个人情况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总体上看,不同之处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学生的化学知识层次不同;学习的目标不同;学习的习惯不同;学习的兴趣点不同;学习结果的要求不同等等。因此,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为了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同时,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往往遇到学习内容多,知识点繁杂,需要记忆、辨析的内容多,理论知识艰深等诸多问题。虽然,学生们在高中就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有机化学内容;但是,他们发现随着学习的进行,知识的难度会骤然上升,会由刚开始时的回忆、熟悉转变为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学习难度的增加而逐渐失去的学习信心,慢慢脱离了学习的大部队。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我校有机化学课程设立在大学二年级,学期为一学年。虽然,学生已经通过一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实践,初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模式。但是,在学习方法和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要求。

所以,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了现代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入地教学改革。

1 改革措施

现代教育观念的内涵有多种解释[3,4]。总体来说,现代教育观念内涵可阐述为:教学的互动性;学生的主体性;知识的建构性。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下措施:

1.1 兴趣地引导

如何让学生们在困难面前,还抱有学习的信心?兴趣应该是最好的理由。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为出发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1.1.1 丰富教学内容

我们学习什么,这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所以,丰富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在课上用5~10 min的时间,向同学们介绍和现在所学章节有关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理念、新研究热点,或是重要的工业应用,或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等,增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准备教学内容时会兼顾各类内容,为他们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我校采用的教材是由高鸿宾编写的《有机化学》。在第五章5.9小节中介绍了富勒烯[5]。我们以此为题扩充内容,向同学们介绍富勒烯的发现、研究、潜在用途,且着重介绍了我国研究小组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教学成效不错,同学们显示了极大的热情。课后,还有同学来问有关的内容。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我们指导他们进一步查询相关的资料,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及创新意识。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不同学习目标的同学,可以有一定的兼顾作用。大多数同学通过教学可以提升学习兴趣;而对于有进一步学习愿望的同学,通过老师的指导可以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创新观念。

1.1.2 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教师依靠板书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内容表现有局限性。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具、网络资源等诸多媒介讲授教学内容。比如,反应历程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之一,现在我们通过动画视频,给学生展示电子的转移和键的形成过程,不仅吸引了同学,还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 效果很好,很适合90后的学生。我们使用的网络学习资源不但可在课堂上方便使用,学生也可在课后的学习中使用。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立体的展示学习内容,也可通过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反应很好。

1.2 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教学的目标不但使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是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自主学习将会伴随他的一生。所以,我们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

2.2.1 教师教学安排

我校安排学生在二年级开始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还是一切倚赖老师讲解的传统学习方法。然而,面对繁杂的学习内容,有限的上课时间,传统的学习方法显然已不适用了。因此,学生必须加快学习习惯的转变。

为此,我们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开始的阶段,我们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此时,我们要求同学课后除了完成作业以外,还要总结本章的内容。采用总结的方式不限,可以是图表的形式,也可是反应式的形式等等。并且,我们还给出同学们指定的参考书籍,以及电子学习资源,引导他们学习。在学习进程中,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辅以引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模式。重点、难点的内容我们在课上详细讲述,对于非重点的内容我们采取让学生自学,或是课堂上用较少时间教师先启发学生,而后让他们进行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个阶段中我们要求学生总结各类的反应,比如: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周环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等。使学生从反应的角度深入理解、学习有机化学内容。在学习进程的末期,随着学生学习内容不断积累,内容之间内在联系是需要学生明白的。因此,我们又引导学生总结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其实也是各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换,让学生作为主体完成学习任务。

1.2.2 学生自主学习

我国的教育方针注重素质教育,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重要的环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就开始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必要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自主学习的定义可归结为[6]: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尽可能地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和对知识的盲从性。

因而,我们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通过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适应紧张学习的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有些同学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学习范围。

通过这样的模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适合的自主学习方法,更可以让他们通过总结将所学内容内在之间的关系进行较深入地理解,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1.3 知识建构性

知识的构建我们着重从几个方面入手:

1.3.1 创新观念的培养

我国教育部明文指出[7]:创新观念和能力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人才急需的素质,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其重要性不必赘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讲授理论或机理过程中,会介绍此内容的提出、解决,以及验证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同学们知道研究、创新的一般方式。再者,我们会根据讲课过程中的情况,向同学们提出思考的问题,并给予指引,引导他们深入的思考。并且,我们在介绍现代有机化学研究前沿课题时,会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这个课题的研究者,你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对于同学们的回答,做出一些评价并给予肯定。还会对特别感兴趣的同学做额外的辅导,指导他们寻找相关的资料,对于他们的设想,为他们提供实现的条件,比如:开放实验室,或是联系相关课题的老师给予特定的指导等。

1.3.2 绿色化学观念的树立

化学化工行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伴随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相互牵制也不断升级。所以,树立环境友好观念对于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不同的章节中会将绿色化学理念介绍给同学们。比如,在碳酸酯小节中我们会介绍绿色化工的内容,在季铵盐小节中我们讲述绿色溶剂的概念及内容。

1.3.3 知识体系的建立

有机化学学习内容多,知识点杂。但是,各个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因此,我们在教学的安排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各个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类反应类型、反应机理等内容。让学生脱离教材中以各官能团为章节编排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找到各章之间的联系,将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2 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秉承传统教学理念的优势,尝试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活动 ,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以有机化学学科魅力吸引同学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教学成效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我们对于学生的创新观念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们还将会对这方面的教学模式进行更多的有益探索。

摘要: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化工学院的重要基础课程。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变化,以及讲授对象的改变,我们采用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以兴趣为主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有机化学,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延敏.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创新[J].广州化工,2010,38:221-223.

[2]胡智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09,37(01):153-154.

[3]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0-13.

[4]崔颖.现代教育理念下课程观建构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9(5):61-62.

[5]高鸿宾.有机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3-195.

[6]郑金洲.自主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5.

南京大学有机化学 篇8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有机化学实验是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性化学课程[1]。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在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性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优良的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和探索热情。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和基本实验操作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涉及到学生的实践思维兴趣与导向问题;进一步,还影响到新一代科研人才正确培养的问题[2-3]。本文就目前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如何解决诸多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1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情绪不高

大学本科教学开设的有机化学实验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很多学生的潜意识认为有机化学实验与高中期间的化学实验差别不大,没有太多新颖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敷衍了事;不进行预习;照着书本做实验,不按要求摆放和安装实验装置,缺乏科学能动性的思维;同时部分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现象,缺乏主动思考和正确分析,过分依赖于老师,对化学实验的热情和兴趣不高。其结果是,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理解和学习,同时还经常造成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情况出现,甚至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去认真地完成实验报告。

1.2 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有机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强要求。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班的学生,其各自的化学基础都有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来自不同省市,各地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不尽相同。尤其是部分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其中学阶段的教育条件有限,动手机会少。在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这些学生经常会出现基本操作不规范、不熟练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因为不会操作而选择逃避。

2 教学问题解决办法的探讨

2.1 加强学生的教学考核

加强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考核,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实验课程,正确理解实验目的,顺利完成每个实验操作,主动解决实验相关问题;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必修的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正面刺激其科学思维;同时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因此,多因素考核是学生完成实验课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包括平时考核和考试考核。平时考核是根据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表现,即从实验纪律、预习、操作、结果以及报告等方面进行考核。考试考核包括实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核。目前各高校的考核内容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但这种考核制度进行的学生学习效果评定是客观公正的,有利于广大学生信服。同时,笔者认为,考核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原因在于,设立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如果要顺利完成操作,学生必须自觉地完成实验预习;同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同时也激励和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另一方面,良好的学生考核制度需要教育人员的始终贯彻执行。如果考核过程中出现考核武断或者失误,尤其忽略平时考核的重要性,势必达不到多因素考核的效果,也同样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失望,并产生失落感。所以说,加强学生的教学考核,不仅仅在于制度的建立,更在于制度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专业性实验的学习、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以及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

基础实验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正确使用仪器、科学地观察记录并处理实验结果,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基础实验技能是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前提;扎实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针对当前大学内普遍存在的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要求学生达到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规范化,是基础性实验教学阶段的重点之一。通过基础操作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分离、结晶、提纯、合成与制备等基本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必须强调操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严格要求,全面讲解,耐心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错误操作,增强学生的科学规范化意识。另外,加强培养学生的常规化学仪器操作技能,如熔点测定仪、分光光度计、旋光度测定仪等;并给予学生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高端化学分析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认知度。

2.3 丰富教学内容

在保证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基础上,选择性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以“贴近实际应用、贴近生活”为基本原则,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重视该门实验课程。例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以及从烟叶中提取烟碱这两个实验,由于其中加入生活中常用的茶叶和烟叶,激发了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探索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就产生一种期待和想做实验的心理冲动。第二,加强综合型实验内容。综合型实验在于能够将所学的基础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这其中包括诸如萃取、升华、回流、蒸馏等多种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对充分发挥所学内容,提高其综合思考问题能力。另外,通过设立公共实验室、鼓励大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和追求。

3 结语

有机化学实验是大学生教学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实践应用涉及绝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例如化工、冶金、医药、农林、环保、军工、地质等。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大众化教育普及的前提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成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及时调整并予以解决,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尉志苹,杨大伟,郭宏,等.化工时刊.2010,24(9):75-77.

[2] 任玉杰,吴海霞,胡方,等.大学化学.2007,22(5):11-13.

[3] 陈娟,冯生尧.当代教育科学.2011(11):21-23.

南京大学有机化学 篇9

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803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太奇考研网第一时间为同学们收集整理了2014年各高校相关专业课考试大纲方便同学们参考,更多的2014年考研大纲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太奇考研官方网站()。803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考生需要掌握有机化学中基本理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命名、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方法,重要人名反应;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实验手段;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解析。

1、有机化学与有机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分类,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和各种同分异构现象。(2)化学键及杂化理论,键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键的极化,偶极矩。(3)酸碱理论;电子效应、立体效应和溶剂效应。

2、烷烃和环烷烃(1)通式、系统命名。(2)同系列和构造异构、碳架异构;构象,构象的表示方法;环烷烃顺、反异构。(3)物理、化学性质;烷烃和环烷烃的制法。(4)环烷烃的结构及其稳定性;环己烷的构象。

3、立体化学(1)对映异构和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和非对映异构体,外消旋体和外消旋化,内消旋体。(2)对称元素:对称轴,对称面,对称中心;手性,不对称碳原子,不对称分子,非对称分子;比旋光度,ee值。(3)Fischer投影式;R/S命名法;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

(4)对映异构体的性质;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前手性。

4、烯烃(1)(环)烯烃的通式、系统命名。(2)烯烃的物理、化学性质。(3)烯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

5、炔烃、二烯烃(1)炔烃的通式、系统命名。(2)炔烃的物理、化学性质。(3)炔烃的制备。(4)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效应;电子离域概念;超共轭效应。(5)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6、芳香烃、杂环化合物(1)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苯的分子轨道、共振结构

式;Hückel规则及其应用;芳香性。(2)单环芳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源和制法。(3)联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反应。(4)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结构和芳香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7、卤代烃(1)卤代烷、卤代芳烃的分类和命名及制法。(2)卤代烷、卤代芳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反应。(3)p-π共轭;超共轭效应,烯丙基重排。

8、醇、酚、醚(1)醇的命名、结构和分类;氢键。(2)饱和一元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多元醇的反应。(3)醇的制法;常用醇类的工业制法和性质。(4)硫醇的构造、命名、性质、用途以

太奇考研网 http:///

太奇考研网http:///

及制法。(5)酚的构造、命名、物理、化学性质及制法。(6)醚的构造、命名和分类;物理、化学性质及制法;冠醚,相转移催化。

9、醛和酮(1)醛和酮的构造、命名;羰基的结构;醛、酮的物理性质。(2)醛和酮的化学性质及反应;乙烯酮的性质和反应。(3)醛和酮的制法;甲醛、乙醛、丙酮的性质和工业制法。(4)醌的结构和命名及反应;苯醌、萘醌、蒽醌的结构和制法。

10、羧酸及其衍生物(1)羧酸分类、命名和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2)羟基酸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3)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物理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2014年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解析

南京大学有机化学 篇10

一、绪论

1、了解内容:有机化学定义及与药学的关系。

2、熟悉内容:有机化合物分类,有机化学研究方法,官能团。

3、掌握内容:共价键组成、属性,电性效应及影响。

二、立体化学基础

1、了解内容:立体异构类型,偏振光与旋光性。

2、熟悉内容:分子模型表示法,立体结构式表示法,构象异构。

3、掌握内容

(1)顺反异构类型、命名。

(2)旋光异构表示法、命名。

三、烷烃

1、了解内容:来源,应用。

2、熟悉内容:制备,常见化合物,物性。

3、掌握内容:命名,化性(卤代及机理),游离基结构与稳定性。

四、烯烃

1、了解内容:来源,应用。

2、熟悉内容:制备,常见化合物,物性,聚合反应,碳正离子结构和稳定性。

3、掌握内容:命名,亲电加成,氧化,α-H 活性及反应性,马氏规则。

五、炔烃和二烯烃

1、了解内容:来源,应用。

2、熟悉内容:制备,常见化合物,物性,聚合反应。

3、掌握内容:命名,加成反应,炔氢反应,氧化反应,共轭双烯特性。

六、脂环烃

1、了解内容:类型,应用。

2、熟悉内容:命名,结构和稳定性关系。

3、掌握内容:加氢,卤代,氧化。

七、卤烃

1、了解内容:类型,应用,多卤烃性质与应用,亲核取代机理。

2、熟悉内容:结构与卤原子恬性,制备。

3、掌握内容:命名,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及查氏规则,格氏反应。

八、芳烃

1、了解内容:来源,类型,应用,多环芳烃性质,氢化反应。

2、熟悉内容:非苯芳烃结构,定位规则解释。

3、掌握内容:命名,亲电取代反应,氧化,α-H 卤代,定位规则及应用。

九、醇、酚、醚

1、了解内容:类型,应用,硫醇,环醚。

2、熟悉内容:结构,制备,物性。

3、掌握内容

(1)命名,醇的亲核取代,消除,氧化。

(2)酚的亲电取代,氧化。

(3)醚的成盐,断链反应。

十、羰基化合物

1、了解内容:来源,应用,醌类性质。

2、熟悉内容:结构,分类,制备,羰基活性,不饱和醛酮的反应性。

3、掌握内容:命名,亲核加成,氧化,还原。

十一、羧酸及衍生物

1、了解内容:来源,类型,应用。

2、熟悉内容:结构,制备,还原,脱羧反应。

3、掌握内容

(1)羧酸命名,酸性,亲核取代,α-H 卤代,二元酸的特性。

(2)衍生物命名,亲核取代, 酯缩合,酰胺降解。

十二、取代羧酸

1、了解内容:来源,类型,应用。

2、熟悉内容:结构,制备。

3、掌握内容:命名,各类取代酸的化性。

十三、含氮化合物

1、了解内容:硝基化合物的结构,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互变异构。

2、熟悉内容:N 原子结构,胺的制备及偶氮化合物性质。

3、掌握内容:命名,碱性比较,酰化,苯胺亲电取代,氧化,重氮盐制备及性质。

十四、杂环化合物

1、了解内容:来源,类型,应用。

2、熟悉内容:结构,芳香性。

3、掌握内容:命名,五元一杂环性质,六元一杂环性质。

十五、糖类

1、了解内容:来源,类型,应用。

2、熟悉内容:单糖费歇尔结构式,哈沃斯结构式,变旋现象。

3、掌握内容:单糖氧化,成脎,异构化,成甙反应,双糖、多糖的组成。

十六、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1、了解内容:来源,类型,应用。

2、熟悉内容:萜类的基本结构,甾体结构及立体化学。

3、掌握内容:常见甾体命名及分类。

技巧让你化学选择题正确率飙升

选择题的特点和考查内容

1、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

经过对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选择题具有如下特点:

(1)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覆盖面广,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

(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有利于稳定学生的考试心理,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

(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

(4)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利于考生备考。

2、选择题考查的主要内容

(1)化学用语,物质的分类,胶体,能量,化学与社会、生活、高科技等;

(2)阿伏加德罗常数;

(3)离子方程式与化学事实的对应关系,离子共存;

(4)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电化学;

(5)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

(6)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7)弱电解质的判定,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

(8)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使用、物质分离和检验)、化学实验安全;

(9)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0)小计算。

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和策略

1、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

(1)直选法

对考查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2)淘汰排除法

排除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此法多用于单项选择题,更适合于基础较弱的考生。

(3)比较筛选法

选择题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将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提供的备选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

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进而作出判断。

(4)特例反驳法

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并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课本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而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识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反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选择技巧。列举特例或反例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其中构造反例更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技巧适用于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一类化学选择题。

(5)综合分析法

对于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需要进行细致分析,严谨推理判断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多用此法。此法更适合于基础较强的学生。

2、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稳、细、活、准”

“稳”就是不要慌张,不要急躁,心态要稳,避免忙中出错。

“细”就是要“细致”,审题要细,切勿漏看条件,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找到突破口。

“活”就是解题时方法要灵活,面对四个选项,要扬长避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准”就是要准确。在选择题中涉及到“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的试题很普遍,要看准题目要求,切勿答非所问,选准正确选项。

选项中的错误分为“知识错误”和“逻辑错误”、“表述错误”,其中“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应肯定是错误的选项;“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选项本身的叙述虽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应是错误的。

【例题详解】

1、排除法

例1、同一主族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H3XO4

A.元素的非金属性: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H3>YH3>ZH3

C.水溶液的pH值:Na3XO4>Na3 YO4>Na3ZO4

D.原子半径:X

解析:对于此类题目来说,逐一排除是比较稳妥的。由题知,X、Y、Z三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则非金属性也依次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A、B、D选项明显可排除,最后确定C为正确答案。此题如从C选项直接突破的话,难度很大,可见,采取排除法,扬长避短,能显著降低题目的难度。

答案:C

2、特例反驳法

例2、A和M为两种元素,已知A位于短周期,且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M原子的电子总数之和可能为11

B.A和M的原子序数之差为8

C.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

D.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7

解析:此题可用特例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若A为O,M为Li则,A项O原子有8个电子,Li原子有3个电子,二者电子数之和为11,则A正确;B项中二者的原子序数之差为5,则B错;C项中O、Li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7,则C错;D项中O、Li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5,则D错,故选A。

答案:A

3、定量分析法

例3、工业上将Na2CO3和Na2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CO2。在该反应中( )

A. 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B.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 每生成1molNa2S2O3,转移4mol电子

D. 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m3SO2就会放出2.5m3CO2

解析:根据信息,Na2CO3+2Na2S+4SO2=3Na2S2O3+CO2↑。Na2S中S被氧化,SO2中S被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每生成3molNa2S2O3,转移8mol电子,故每生成1molNa2S2O3,转移8mol/3电子;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m3SO2就会放出2.5m3CO2。故选择AD。

答案:AD

4、数据型选择题

例4、把2.1g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的CO与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 )

A.2.1g

B.3.6g

C.7.2g

D.无法确定

解析:采取极端假设法分析。假设2.1g全是CO,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2.1g;假设2.1g全是H2,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也为2.1g。所以,把2.1g的CO与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必然为2.1g,与2.1g中CO与H2的所占比例大小无关。

答案:A

5、定量问题定性化

例5、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2 B、3

C 、4 D、5

解析: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相当于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减小,那么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前后系数和应满足什么关系呢?

定容密闭容器,达平衡后,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减小,说明平衡右移,故2+5>4+n,n<3,只有A符合题意。

上一篇:教师个人成长心得体会下一篇:逝去的心碎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