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在质朴中的应用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位素在质朴中的应用(共8篇)

同位素在质朴中的应用 篇1

自二十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索迪提出同位素的概念到现在已有一百年历史了。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工作者对同位素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在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稳定同位素约有三百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达到一千五百多种,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农业、工业、医学、地质及考古等领域。由于很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很容易被检测出,所以,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地更广泛一些。同位素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学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原子示踪,对甲状腺、肝、肾、脑、心脏、胰脏等脏器进行扫描,来诊断肿瘤等疾病。例如:人体内的甲状腺将人体吸收的碘绝大部分集中起来制成甲状腺素,以调节人体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正常的甲状腺吸收的碘量是一定的,如果甲状腺功能强,吸收碘的能力就强,如果甲状腺功能弱,吸收碘的能力就弱。所以,口服 Na131I,一定时间后,观察131I 聚集情况,根据131I 吸收的快慢和多少,与正常值比较便可判断它的功能状态。此外用131I — 马尿酸可测定肾功能,用51Cr 可以测定脾功能,用60Co 可以改善癌症的治疗(即放射疗法)等。

在工业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井探矿、无损探伤、检查管道泄露或管道堵塞等。例如:检验一个部件是否严密,可以先将部件放入一个密闭容器内,然后充入 85Kr 气体,再将气体抽出,检查部件内是否有85Kr,如果部件内没有85Kr,则说明部件严密。再如: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的同时,常常伴随γ射线的产生,利用这个性质,可以进行测井探矿。探测时,将放射性同位素系入深井,γ射线射在岩层上被散射后可以进入γ射线探测器里,γ射线的吸收和散射程度,与岩层物质的密度和元素的原子序数有关,密度大,吸收γ射线就多,探测器输出电流强;密度小,吸收γ射线就少,探测器输出电流就弱。通过探测器输出信号的强弱,可推知岩层的位置和厚薄,为煤、石油等的开采提供准确的地下信息。在地质、考古方面,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可以确定矿石的年龄,化石的年代。例如:碳的同位素除12C(占98.8%)和13C(占1.11%)外,还有少量的 14C,14C具有放射性,14C经过 β 衰变后变成 14N,半衰期为5720 年,在大气中,C氧化为CO2(含放射性和非放射性碳)以后,被植物吸收,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这样14C 进入动物的组织中,通过14C 的吸收和放射性衰变的自然平衡,活有机体内的14C 和12C 的恒态比与大气中的14C 和12C 的比例达到相等,动植物死亡后,C的吸收停止,放射性碳的含量由于衰变而逐渐减少。在5720年后14C 的含量变为原来的一半。这样通过测定含碳物质如化石等样品中碳的衰变速度,即可确定有机体的死亡时间,即化石的年代。再比如,可以从238U与206Pb的比值来计算岩石的年龄。目前,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最老的地球岩石年龄大约是3×109 年。在农业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辐射种子,改变其遗传基因,可以选育良种。另外还可用于防治害虫、贮藏食品、合理施肥、农药残留毒素的研究等。有些元素不能得到放射性同位素,也可以用稳定同位素原子作为示踪原子,这就要用质谱仪来分析其产物。例如,科学家为了搞清楚羧酸(RCOOH)与醇(ROH)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就是利用18O(18O 为氧的稳定同位素)对产物进行原子示踪。具体做法是让乙酸(CH3COOH)与用18O标记的乙醇(CH3CH218OH)发生反应,用质谱仪分析反应后的产物,分析结果是产物中只有乙酸乙酯中有18O,这就证明了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脱去羟基醇脱去氢原子。再如,用16O与18O的原子个数比推测海水温度:海洋中的贝壳主要成分为CaCO3,而CaCO3 中的O原子主要是16O与18O。通常情况下,18O的含量只有16O含量的1/500,但海水温度发生变化,此比值也会随之变化,海水温度升高时,16O含量增加,反之则减少。根据这个规律可以推测古代海水的温度。

同位素在质朴中的应用 篇2

20世纪50年代开始,同位素技术应用于解决各种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问题[1]。随着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通过研究水体及某些溶解盐类的同位素组成,同位素技术和方法已经成为水科学研究的现代手段之一[2]。同位素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地示踪水循环,如指示水的来源,水体的运移途径和数量,确定水的年龄,记录水岩相互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等,为确定各类水体的成因和演化机制提供重要的依据,也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奠定了基础[3]。

我国同位素水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就有专家开始分析研究西藏珠穆朗玛峰冰雪中D与 18O的关系。1983年,我国启动了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研究课题,不同学者在北京、上海及我国东部地区开始对大气降水的 2H,18O和 3H进行了测定,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4]。目前,在国家“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和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研究”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用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技术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和环境生态再生演化”,应用环境同位素研究了黄河水的补给机理、组成及地下水的更新率等[5]。

2 同位素在地下水的应用

同位素技术应用于地下水中主要有两个原因:1)一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数决定的,因此同种元素在不同同位素环境中的化学行为总体是相同的,微小的不同仅来自质量的不同,这种质量的不同使自然界中不同体系的同位素组成受各种条件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但可测量的改变,即具有表征特定环境和过程的“指纹”特性;2)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岩土吸附,不易生成沉淀的化合物,且同位素的检测灵敏度非常高,很小的剂量就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2.1 稳定同位素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受形成温度等条件的制约,目前应用较广泛,往往在不同物质或同一物质的不同相中产生分馏现象,成为天然的示踪剂。主要有D,18O,34S,15N,53Cr和 87Sr等,在地下水研究中可用于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地下水中的污染源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等[6]。

2.1.1 研究地下水运动

在干旱区地下水资源评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降水是否入渗补给地下水以及如何补给地下水,因为在干旱区降水时空分布稀少,并且降水量很小。干旱区蒸发强烈导致水体的同位素分馏,但是新形成的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含量仍旧可能接近于当地降水的平均值,Mathieu和Bariac对中非地下水和土壤水中同位素含量研究发现,土壤水同位素含量因蒸发强烈富集,地下水中则不存在这种富集,从而分析得出降水通过非饱和带中的大孔隙和快速渗流路径达到地下水位,极少与土壤富同位素水混合[9]。依靠地下水中氚含量的存在可推断出地下水至少最近几十年得到过补给,Dincer等研究得出沙特阿拉伯Dahna沙丘在1963年~1972年间,平均每年得到23 mm的降水补给,占年降水量的35%。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所具有的高度效应,为确定含水层补给区及补给高程提供了依据。

在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中,以前根据地下水位分布及其与地表水的水力坡度,加上一些水文地质参数来估算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量(达西定律),但是对于研究水中物质的运移及地表水在多大程度范围上补给地下水,尤其是牵涉到地表水受到污染如何影响威胁地下水的补给,上述方法显得捉襟见肘,此时环境同位素示踪方法,尤其是氚和 18O示踪,成为便利和有效的工具。假如研究区域的地下水来自河水和降水的补给,河水来自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或者在干旱半干旱区受到强烈蒸发引起同位素富集,其与研究区降水同位素含量必定存在差异,利用这种差异性McCarthy等研究了俄勒冈州波特兰附近哥伦比亚河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补给关系。同样,如果地表水其他水体(湖水和水库)补给地下水时,与降水同位素含量存在差异,也可计算其对地下水的作用,这种差异在干旱半干旱区尤为明显。运用这种差异,Stichler和Moser研究了莱茵河流域内一人工湖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Krabbenhoft等根据同位素物质质量均衡方法,估算了湖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交换量。

在具有多个地下水含水层或者构造断层存在的复杂区域,水文地质学家以往通过抽水试验和详尽的地下水水力梯度分布图来研究各个含水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详尽的资料很难获得。一般情况下,复杂区域各含水层系统之间总有一些环境同位素含量存在差异,利用这些同位素的差异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同位素方法,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方便、快捷和经济等优点。Rightmire等利用34S研究了德克萨斯州石灰岩含水层的地下水来自潜水的补给,Yurtsever和Payne根据18O和氚(T)同位素的数据,分析研究了卡塔尔西南部深部承压含水层中盐水对潜水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再加上分析18O和水中Cl-的关系,进一步得出潜水是来自深部承压水、海水和当地降水的三相混合补给。

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含量时空分布通常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同位素示踪研究地下水运动的时候,对地下水分析同位素含量的采样不能过于单一或稀少,如果分析其来源,应同时对地表水与降水取样分析同位素含量,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3]。

2.1.2 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补给及可更新性的研究

区域含水层系统中的地下水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尺度上可更新的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可更新性是针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相对概念,它体现了资源的可持续性观点。能在几十年内更新的地下水,与现代地表水或大气降雨有密切联系,可恢复性强;上百年更新的地下水,与现代地表水或大气降雨有一定联系,有一定的可恢复性;上千年的地下水,与现代地表水或大气降雨没有直接联系,相对人类活动而言是不可更新和恢复的。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者发现利用地下水同位素组成来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补给,进而分析区域含水层系统中地下水运移时间和资源的可恢复性,是定性或定量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更新性有效、直观的方法。

马致远,侯光才[10]根据稳定同位素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既有现代大气降水的补给,又有古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的可更新性随不同地域、深度、含水层的变化而变化。

2.2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2.2.1 在地下水测年中的研究

地下水年龄及其分布的研究,有利于评价地下水的运动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许多同位素方法能够用来估算地下水的平均滞留时间。稳定同位素的季节性变化使其能够计算地下水的年龄,而放射性同位素则是依靠放射性衰变存在的半衰期而测定地下水的年龄。

2.2.2 在评价区域地下水属性的应用

在地下水研究中,目前利用较多的放射性同位素是T和14C。氚同位素对盆地周边岩溶水——平凉隐伏岩溶水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凉隐伏岩溶水形成较早,且有大量现代水的混入,平均混入量为54%。说明研究区隐伏岩溶水的补给和更新能力较好。根据环境同位素EPM与EM两种模型计算,地下水的滞留时间为36年。近千年来,隐伏岩溶水被更新了27次。地下水储存量为11 314×108 m3;储水系数为7 129×10-3。这一计算结果与传统勘探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将为水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在水文水资源问题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用同位素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由于同位素水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投入研究的资金和参与研究的人较少,特别是同位素实验方面,由于资金和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研究还很欠缺。今后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和设备,进行同位素基础实验研究,室内外采集的样品用质普仪进行同位素分析;2)加强各种水转化规律的研究,特别是水文循环中的大气降雨、蒸发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转化规律十分复杂,可以利用同位素技术示踪技术将水文循环过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展开研究;3)对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水文条件的实验流域分别进行采样分析,分析不同流域产流机制的差异,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4)地下水补给来源的研究,利用同位素技术开展缺水地区承压含水补给源及地下水超采情况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简要介绍了同位素技术的作用及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情况,从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两方面具体阐述了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检测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同位素实验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以指导实践。

关键词:同位素技术,地下水,水文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大通,张之淦.核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1-287.

[2]卫克勤.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2,7(5):67-68.

[3]张应华,仵彦卿,温小虎,等.环境同位素在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6,17(5):44-45,738-747.

[4]旺集.同位素水文学与水资源、水环境[J].地球科学,2002,27(5):532-533.

[5]章光新,何岩,邓伟.同位素D和18O在水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21(3):225-229.

[6]尚海敏,李国敏,于进庆.环境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8,30(2):55-56.

[7]S1Marimuthu,D1A 1Reynolds,C1L e Gal L a Salle1 A fieldstudy of hydraulic,geochemical and stable isotopere lation2ships in a coastal wet lands system[J].1Journal of Hydrology,2005(315):93-116.

[8]张东,李成杰,李伟.联合稳定同位素与水化学方法确定地下水污染源[J].地下水,2007,29(3):35-36.

[9]Mathieu R,Bariac.T1 An isotopic study(2H and18O)of watermovements in clayey soils under a semiarid climate[J].WaterResources Research,1996,32(4):779-789.

同位素在质朴中的应用 篇3

由于同位素具有特定的组成和分析结果精确稳定的特点,研究人员尝试通过人类骨骼遗存中同位素的分析来研究古人的迁移,分析的同位素包括了Pb、s、sr、O、N和c等。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通过锶同位素分析研究古人类的迁移比较成功,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并且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国际考古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对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部分重要遗址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

1.锶同位素方法研究古人类迂移的原理

利用锶同位素来研究古代人类的迁移情况,有着可靠的地球化学理论基础,因此了解这一方法时,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同位素的概念、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1.1同位素的概念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兴起

1910年英国化学家索迪提出了一个假说,化学元素存在着相对原子质量和放射性不同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的变种,这些变种处于周期表的同一位置上,称作同位素。1932年提出原子核的中予一质子理论以后,进一步弄清,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并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因此,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造成了原子质量不同,导致某些物理性质有所差异。

同位素可分为两大类: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凡能自发地放出粒子并衰变为另一种同位素者称为放射性同位素,例如Rb和u,能自发衰变,分别形成稳定的Sr和Ph。稳定同位素指无可测放射性的同位素,其中一部分是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最终稳定产物,例如Ph和sr等,称之为放射成因同位素,另一大部分是天然的稳定同位素,即自核合成以来就保持稳定的同位素,如C和C、O和0、S和S等。到目前为止,在已发现的同位素中,存在着约300种稳定同位素,而放射性同位素多达1500种以上。同位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的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物理性质有些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同位素的这一特点来进行示踪研究。

同位素地球化学也有人称为核素地球化学、核地球化学或同位素地质学,是地球化学向更深层次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尤其是地质作用和地质体中同位素的丰度及其演化规律。同位素地球化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以往短短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争论上百年的南非南德斯金矿的成因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随着理论基础的逐渐完善,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已经迅速扩展到化学、医学、生物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等各个研究领域,并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目前,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溶合和应用问题已成为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1.2锶的地球化学性质

锶有四种天然同位素(Sr、Sr、Sr、Sr),它们都是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的丰度分别为82.53%、7.04%、

9.87%和0.56%。除了是放射成因同位素外,其他三种都是天然的稳定同位素。放射性成因的87Sr是通过铷(Rb,半衰期大约4.7×10年)衰变形成的,并且大约占锶总量的7%。Rh是放射性的,如方程(1)所示,它通过发射一个负B粒子,衰变为稳定sr:

这里的β是负粒子,是反中微子,而Q则是衰变能。因此,在含有铷的岩石或矿物中,锶同位素的组成取决于该岩石或矿物的年龄和Rb/Sr初始比值。

锶同位素在地球物质中分布很不均匀,不仅表现在相同时间不同区域内形成的岩石具有不同的锶同位素组成,而且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甚至同一时间形成的岩石中锶同位素组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因素:源岩物质的来源:源岩物质的Rh/sr比;源岩形成的时间,以及源岩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过程中能否保持封闭系统等因素。总的来说,sr/sr比值通常在0.700和0.750之间变化,地质年龄轻的岩石(<1~10百万年)和低Rb/sr初始比值的岩石的。7St/Sr通常小于0.706,比如许多晚新生代的火成岩,一些具有非常低的初始Rh/sr比值岩石的7Sr/6Sr比值可以小于0.704,例如玄武岩;相反的,地质年龄较老的岩石(>100百万年)和高Rb/sr初始化值的岩石的sr/sr比值较高,比如沉积岩中的页岩和火成岩中的火山岩的7Sr/e6Sr比值可以达到0.730。这些變化似乎很小,但是从地质学的观点来说,已经相当的大了,远远超过了分析误差的范围。对于锶同位素比值而言,现代质谱仪的测量误差在±0.00003到±0.0001之间。

1.3锶的生物化学性质

不同地区的岩石具有不同的锶同位素组成,当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时,岩石中的锶同位素进入到土壤和地下水中,生长在这些土壤中的植物就会获得这些岩石的sr/sr比值。吃这些植物的食草动物就会把植物体内的锶摄入到体内,取代羟磷灰石中t的钙保存到体内的骨骼系统中,以这些食草动物为食物来源的食肉动物,同样会把锶同位素保存在骨骼系统中。由于锶的原子最比较大,同位素间的相对质量差异很小,因此当锶同位素从风化的岩石进入食物链到,最后保存在人体骨骼系统中时,sr和sr的分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即sr、sr的比值基本保持不变。这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其体内的锶同位素比值可以反映个体生活地区的锶同位素特征,记录当地地质环境中的锶同位素状况。

人体硬组织(包括骨骼和牙:齿)中的矿物基质主要由不呵溶解的羟磷灰石组成,由于锶和钙都是ⅡA族的碱上金属元素,具有相似的离子半径和化学性质,因此,锶可以取代羟磷灰石中的钙。人体中的锶主要以这种方式集中在骨骼系统中,浓度可以达到102~102ppm的数量级。人体的牙釉质在童年时期就形成了,是没有活细胞的组

织,结构致密,无机物高达96%,牙釉质一旦形成,就不会重新结晶或者从外界环境吸收任何元素,因此,牙釉质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个体出生和幼年时期生活环境的锶同位素状况。骨骼的情况与牙釉质的情况有所不同,骨骼主要由细胞和骨基质组成,骨基质主要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无机物绝大部分也为羟磷灰石。骨骼在个体一生中都不断地与外界物质发生交换,因此,其中的锶也是不停地与外界发生交换。骨骼重建的平均速率通常为7~11年,而实际的转换率变化很大。据估计骨密质的转换率是每年3%,而骨松质的转换率为每年26%。因此,根据骨骼的转化情况,骨骼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个体去世前2~20年时间里生活地区的锶同位素情况。

1.4人口迁移的判断

锶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存在着差异,这为研究古人类的迁移情况提供了可能性。当一个个体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生活时,其硬组织中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当地锶同位素组成不同。由于牙釉质在幼年时期就形成了,而且不会与外界物质发生交换,因此,牙釉质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反映的还是以前居住地的锶同位素组成,而骨骼中的物质会与外界发生交换,其中的锶同位素也会发生交换,逐渐转变为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这样通过对遗址当地、人体牙釉质和人体骨骼中的锶同位素组成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判断个体的生活居住地是否发生过变化,推断个体是否发生过迁移。分析的结果通常会有四种情况,见表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锶同位素方法研究古人类的迁移并不复杂,并且有着坚实的地球化学理论基础:不同地质区域内有不同的锶同位素组成,自然存在的锶同位素在通过食物链到最后储存在人体的硬组织中时,锶同位素间不会发生分馏,因此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体硬组织(骨骼和牙釉质)中的锶同位素可以反映这些特征,牙釉质可以记录个体幼年时生活地区的锶同位素特征,而骨骼可以反映个体最后2~20年生活地区的锶同位素特征。当一个个体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生活时,其硬组织中的锶同位素比值与当地锶同位素组成存在着差异,通过对遗址当地人体牙釉质和人体骨骼中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比较,可以判断个体的生活居住地是否发生过变化,从而可以了解人类的迁移情况。

2.锶同位素方法研究古人类迁移的应用

1985年Ericson在一系列的地球化学原理、观察和推测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利用锶同位素来研究古人类迁移的方法,并对居住在太平洋沿岸和加利福尼亚史前印第安人的迁移情况进行了尝试性的实验研究。这一方法提出后就受到了考古学家的重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考古学家们使用此方法对一些重要遗址的古人类迁移情况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里按照地域的分布和国内的研究情况,对所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2.1美洲地区

在美洲地区,玛雅文明是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Hodell等对古代玛雅地区的锶同位素组成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地区不同地方的sr/sr比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推测可以用来研究古人类的迁移。蒂卡尔(Tical)是玛雅古典时期最大的城邦,建立在沼泽环绕的丘陵上,由九组建筑群和大广场组成,最显著的建筑是六座顶上有着神庙的阶梯金字塔(见图一)。Wright等对蒂卡尔遗址的83个古代人类个体的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8个牙釉质样品中锶同位素比值与当地的比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推断为外来人口(见图二),验证了上述推测,解决了该地区使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问题。

2.2欧洲地区

在欧洲地区,史前时期的钟形杯文化(Bell Beaker cuiture)一直被考古研究者们所关注,但由于对这个时期文化进行记载的文献非常少,人们对其了解不多。钟形杯文化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器时代早期,这种文化以墓葬中发现与众不同的钟形陶杯而命名(见图三),除了这种独特的陶杯外,还有用独特的材料制成的物品,包括黑玉或者琥珀制成的装饰品,一些欧洲早期的金器和铜器。通常认为,钟形杯文化发源于盛产铜的伊比利亚半岛,后向东传播,对整个西欧引进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曾颇有影响。虽然钟形杯文化的典型器物钟形陶杯及其他史前器物流传范围很广,但对钟形杯文化人群的居址、生活习惯等问题了解甚少。Price等对巴伐利亚境内钟形杯文化遗址进行了研究,解决了锶同位素分析方法在这一地区应用的可行性问题,随后Grupe、Price等对钟形杯文化遗址的人类迁移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钟形杯文化的个体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扩散开的,为解决钟形杯文化的传播路线和方向问题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2.3非洲地区

在非洲地区,古埃及人是非洲大陆最古老的民族,其发祥地为尼罗河中游。古努比亚人生活在非洲东北部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包括现今的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这两个民族几百年来的交往一直伴随着战争和掠夺进行的。在新王朝时期,大约1400B.C.~1050B.c.),埃及人统治了努比亚地区,埃及人和努比亚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明显。在古代努比亚的Tomhos遗址处发现了大量的新王朝时期的埃及类型和努比亚类型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骨骼遗存。Buzon等对这些人类遗存的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见图四),结果发现努比亚类型和埃及类型的墓葬中都有当地个体和外来人口,说明当时努比亚人和埃及人存在着密切的人口交往和文化交流。

2.4我国地区

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只对贾湖遗址进行过一次尝试性的实验研究。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自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至今,考古人员已先后进行了七次科学发掘和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七音阶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號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粳稻遗存(见图五)和世界上最早的米酒残留物。为了进一步了解贾湖遗址,揭示出土材料所蕴藏的丰富信息,研究人员运用锶同位素方法,对贾湖遗址的古人类迁移情况进行了研究,为解决贾湖文化与周围其他遗址文化的关系以及贾湖文化的来源和去向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证据,同时这也是首次在国内考古学研究中运用这一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在所分析的14个人类个体中有5个是外来迁入的(见图六),并且按照时间的顺序,迁移率从第一期到第三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也表明在7000 B.c.~5500B.C.年间,中原地区的贾湖聚落与周围同时期的其他聚落间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尤其是在贾湖文化后期。

3.小结

在考古学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一个原理或者方法的形成往往都有一个过程:首先根据考古学的实践需要,借鉴其他学科已经形成的方法,然后运用或者加以改进后运用于考古学的研究中,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这些方法,使之适用于考古学的研究,成为常规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锶同位素研究古人类迁移正是这样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同位素在质朴中的应用 篇4

摘要: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复杂多样.介绍了用15N/14N的方法(N同位素方法)分析辨明污染物来源.氮污染源不同,氮同位素值(δ15N值)也就不同.例如:雨水的δ15N值偏低,为-1.08%~0.21%;生活排水的δ15N值偏高,为1.0%~1.7%.污染源不同,受污染的.地下水的δ15N值也不同,据此能有效地判断地下水硝酸盐的来源.作 者:金赞芳 叶红玉 Jin Zanfang Ye Hongyu 作者单位:金赞芳,Jin Zanfang(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4)

叶红玉,Ye Hongyu(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7)

同位素在质朴中的应用 篇5

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mass-independent isotope fractionation)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在介绍非质量同位素分馏的基础上,评述了氧同位素异常[△(17O)]的表示方法以及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的`产生机制,重点综述了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基于△(17O)评估的生物圈生产力是全球总的生物生产力,打破了以往只能孤立地评估陆地或海洋生物生产力的瓶颈,奠定了在更广时空尺度上评估生物生产力的基础;△(17O)能量化形成气溶胶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气相与液相氧化反应路径的相对比例,为研究气溶胶和气候的互馈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冰芯中S同位素和△(17O)的联合运用,不仅解决了冰芯中硫酸盐、硝酸盐的来源和运移问题,而且还为其形成的氧化过程提供了细节信息;而干旱区硫酸盐、硝酸盐矿物中△(17O)的发现在解决一些长期有争议的沉积物成因和来源问题中起关键作用.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还将在(古)大气臭氧活性、火山喷发柱化学和O、S、N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 者:熊志方 胡超涌 黄俊华 谢树成 甘义群 XIONG Zhi-fang HU Chao-yong HUANG Jun-hua XIE Shu-cheng GAN Yi-qun  作者单位:熊志方,XIONG Zhi-fang(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胡超涌,黄俊华,谢树成,HU Chao-yong,HUANG Jun-hua,XIE Shu-cheng(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质朴的毕业赠言 篇6

小学快毕业了,到了初中以后又要面临更多的考验.我在这里祝愿你在遇到困难不像蜗牛经不住风吹雨打;在考砸时要像蚂蚁一样遇到灾难失败后不放弃,不失去信心;在回答问题不要因害怕而发出小小而细微的声音.再送你一句"你虽普通,但你友善;你虽默默生活;但你是我心中最好的朋友,记住我是你的朋友,你并不孤独."加油!加油!

六年来的困难没能使你放弃,我深切的知道,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多么的困难.我祝你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写字速度加快,成绩快速提高,快加足你的马力,冲吧!

同位素在质朴中的应用 篇7

利用环境同位素及地下水水质的分析, 结合地质条件, 对调查堤坝渗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地表水进入地层后, 化学成分及环境同位素的变化携带了丰富的信息, 可以从中知道地下水渗漏过的一些岩层的天然性质。反之, 了解岩层的天然性质及地下水成分可推断地下水是否流径该岩层。在许多情况下, 对孔或泉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成分分析可探测已存在的集中渗漏通道。

2 工程概况

某堤坝修建在深厚的强透水地基上, 堤顶高程17m, 堤高11m左右, 下卧第四系冲积层, 总厚度25-30m。堤段自修建以来, 在汛期外江较高水位作用下, 堤内管涌冒砂、牛皮胀等现象严重, 堤内管涌水仅来源于第四系冲积层水, 与基岩水无关, 采取的工程措施仅针对上覆松散层, 先后有导渗、压渗、设反滤圈井、填塘压渗、建减压井, 曾在堤顶对砂卵砾石层进行高喷灌浆, 虽然对减轻汛期堤内险情有效果, 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堤内管涌问题。

3 水质分析

3.1 水质聚类分析

3.1.1 聚类分析原理

设有N个事物的总体以X表示, X={X1, X2, …, Xi, …, Xn}每个事物抽取了S个特征, Xi={xi1, xi2, …, xij, …, xis} (i=1, 2, …, n) , 其中xij表示第i个事物第个特征的观测值。所有观测值的全体构成论域矩阵X。对X中任意两事物标定其相似系数rij∈[0, 1], 其大小表征两事物彼此相似程度。rij的全体构成一个模糊相似矩阵R (rij) n×n, 通过模糊聚类传递闭包法确定相应的模糊等价矩阵R*= (rij*) n×n, 然后进行聚类分析。rij*的所有不同值按大小依次表示为λk (k=1, 2, …, m) 。∀λ∈[0, 1], 当λ=λk时, 若rij*≥λ, 则将xi与xj分为一类;若两个类的交不空, 则称其是相连的, 将所有相连的类合并, 最后得到的分类即为λk水平上的等价分类。当所有事物全部归为一类时, 分类结束。

3.1.2 模糊聚类分析

文中研究了某堤段20个钻孔水样及2个江水样, 以下列8种离 (分) 子作为事物的全体:X={SOundefined, Cl-, HCO-3, Ca2+, Mg2+, Na++K+, NO-3, SiO2}每种离 (分) 子以22个不同水样分析值为特征。

这里选取相关系数法来标定rij, 得到相应的模糊相似矩阵R= (rij) n×n, 进一步可得到模糊等价矩阵R*= (r*ij) n×n。通过聚类可绘出如下的聚类图 (图1) 。从图1可知, Ca2+与HCO-3首先聚为一类, 相关系数rij*=0.98, 表明二者相关性最好;其次Mg2+加入, rij*为0.83;然后Cl-与SiO2另聚为一较小类, rij*=0.84;以上各个离 (分) 子当rij*=0.79时聚为较大的一类;之后, Na++K+加入, rij*=0.74。另外, SOundefined与NO-3另聚为一类, 此时rij*=0.76时;最后当ry*=0.65时, 所有指标归为一类。至此模糊聚类完毕。

3.1.3 主要离 (分) 子成因分析

在基岩为粉砂岩夹砾岩的堤段,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表现为Ca2+与HCO-3相关性很好;Mg2+与Ca2+、HCO-3相关性较好;Cl-与SiO2相关性次之, 另聚一小类;Na++K+与以上离子相关性一般;SOundefined与NO-3相关性一般, 另聚为一小类;各离 (分) 子总体相关性较差。

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1) 基岩的矿物淋蚀是地下水中离 (分) 子的主要来源, 地下水携带了流径基岩的化学信息。粉砂岩由碎屑物与胶结物组成, 其中碎屑物为石英、长石及少量白云母、岩屑等, 钙质胶结;胶结物占总量的25-30%, 以方解石为主。因此方解石是Ca2+与HCO-3的主要来源矿物, 长石为地下水提供了绝大部分Na+、K+, SiO2的来源可能是基岩及松散砂砾层, Cl-、SOundefined与NO-3可认为是雨水从地表土壤中带入的。因此, 堤内孔水及管涌水是基岩水与松散层水的混合, 堤内管涌水除部分来源于松散层中的水, 亦有部分来源于基岩水。

2) 地质勘察及钻孔电视表明, 基岩局部透水性很强, 大部分钻孔在弱风化带中多次出现掉钻 (最大达3.7m) 或钻进突快现象, 岩芯溶蚀严重, 节理发育, 连通性较好, 这有利于地下水的运移。

3) 分析堤内测压管水位资料, 堤内基岩水、松散层水与江水同步性很强。

3.2 环境同位素分析

江水的δD值较当地降水呈明显贫化态势, 这一事实被解释为高程效应。北江之水主要来源于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考虑到典型的纬度效应产生的梯度:-2.4/100m (δD) 及-0.25/100m (δD) , 补给到江水的平均降水海拔高程约1000m。堤后两个管涌点 (T9附近) 、T12和T18底部 (基岩段) 与江水的同位素组成较为接近。

分析δD、δD在各个水样的数据可知, 堤后两个管涌点、T12孔、T18孔与江水存在较为密切的水力联系。这些水样的δD、δD值较低, δD为-54.8~-66.3‰, 而其它孔中水样的δD=-36.9~-43.3‰。结合地质条件, 这一现象被解释为该管涌多发地段在深部基岩中存在集中渗漏通道, 堤后管涌点与江水正是通过这一渗漏通道存在较为密切的水力联系 (图2) 。

4 结论

①堤段基岩裂隙发育, 存在强透水破碎带、溶孔溶隙, 为地下水运移提供了载体。

②水化学模糊聚类分析表明, 堤内管涌水部分来源于基岩水, 与江水联系较为密切。

③环境同位素分析表明, 基岩存在集中渗漏通道。

④水化学分析及环境同位素为探测地下基岩集中渗漏通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与地质勘察结论相互印证, 对下一步采取工程措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摘要:文中以某堤段堤内管涌为例, 以钻孔及江水水样的水质及同位素成分为研究对象, 以模糊数学为工具, 分析了堤后管涌的成因提出处理建议。

关键词:管涌,岩溶,地下水水质,节理,环境同位素,模糊聚类

参考文献

[1]Fontes J.-C., and Edmunds J.N.Theuse of environmental isotope techniques in arid zonehydrology.IHP-III Project 5.2 UNESCO, Paris, 1989.

[2]Coplen T.B.Uses of environmental iso-topes.In Regional Ground-water Quality, e-d.W.M.Alley,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1993:227-254.

[3]GatJ.R.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es inthe hydrologic cycle.Annu.Rev.Earth Planet.Sci.24, 1996:225-262.

[4]Mazor E.Chemical and Isotopic Groundwa-ter Hydrology:The applied Approach.M.Dekker, New York:413.

[5]IAEA, Isotope Hydrology 1983.IAEA, Vi-enna, 1984.

[6]Craig H.Isotopic variations in natural wa-ters.Science 133, 1961:1702-1703.

[7]《北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 北江大堤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8]叶合欣等北江大堤石角管涌多发段基岩地质条件分析[J]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0034

[9]张跃等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赋予教育质朴的本真 篇8

——严彩莉同志先进事迹

严彩莉,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在读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现任初三年级主任。投身教育工作二十五年来,严彩莉同志担任班主任十九年,年级主任六年。虽然教育岗位几经变换,但她始终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多年来,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学科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默默奉献的孺子牛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至今撰写了几十余篇教育和教学论文,在国家和市区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二等奖,部分论文发表在《人民教育》等刊物。2003年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现担任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评委和北京市教委承办网上家长学校特约讲师。

我们不难看出,这个1997年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今天无疑是成功的。那么镜头的背后他又是怎样的奋斗和付出呢?

一、创新教学,专业成长

在教学上,严老师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创新。用自己的一生去备好每一节课,刻苦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程。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他最大可能的发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创新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在长期的教科研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三个准则:一求实;二创新;三学习。

(一)求实: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写好教学设计,搞好课堂有效研究。1:针对知识层面和学生层面的特点,首先是对教学设计的做下面的全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学设计是把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侧重于在问题求解中寻求方案并作出决策。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课标和社会等对学习者的要求,分析学生现有水平与要达到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目标)。教材内容分析、(分析学生该学习什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甚至在教学的哪个环节需要的方法以及策略都应有效。

(2)教学设计时要把上面全方面有针对自己学生的认知的思考。课前可以做些调查进行预测,使自己的设计更合理。在2008年10月严老师作全区示范课Lesson8 I prefer watching action movie;.就是这样体现的。在此节课教学过程中明显体现出学生发现,体悟,理解,归纳的过程。一个对勾和一个叉的形象对比使学生多么有针对性。这是让老师们无法忘记的一幕。也正是此节课的淋漓体现学生发现,体悟语法特点画圈和表达的过程形成自己英语授课的特色。这节课是2007年取得北京市骨干教师以后的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的象征。并与2009年市“绿色耕耘”培训项目:做了题为《trouble at all》英语教师课堂设计教学课明显看出此特点。

(3)英语课堂是否更有效,除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外,深度挖掘课本的话题的内涵,使学生除了课本知识外在获得文本材料本身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从英语中获得震撼。2009年9月:全国课改专家在上海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做了Lesson 9 What is the capital of Egypt的教学课就是如此。它除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外,又以本单元话题为主线层层渗透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迸发出自己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使现场的外国专家惊讶,提出问题,在回答外国专家的提问时获得他们的满意,给中国的教育课改作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正此2010年三月,严老师又受邀作为北京市对口支援什邡市教育干部及骨干培训班阅读教学主讲教师。同年4月,受山东省东营市教委邀请,去东营市与他们的顶端教师进行评课,做了同课异构:示范课《What have they done so far?》引起强烈反响。因为课的分层设计,自主学习的愿望的激发及学生主动调控的学习策略体现,更加说明了好的教学设计是我们落实课堂英语学习有效的关键。

(二)创新: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本身的差异(包括家庭差异,宏观学生的认知层面:差异性教学的优势与劣势);面对这个问题又进一步开展了差异性教学和策略的研究。

除了课堂上的抓住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教学设计外,还以创设英语情景为突破口来缩小不同学生的差异。学校在严老师所带的2008届两个班的毕业生之间建立了英语学习档案。这除了激发出学生自主,我要学到我能学之外。这真的在很多方面挖掘出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意志力等。2008届毕业生:苏毅(外地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到英语)、刘飞扬(小

学没报过任何外语学习班)的几位同学在初三上学期获全国英语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白梦桐同学,用她自己的话讲:因爱英语这门外语的魅力导致中考后自己一直自学西班牙语,再后来听说取得初级等级证,是班中语言学习的骄傲者。在她眼中:认为“我”就是语言的内涵。老师们都说:白梦桐的高中英语学习太厉害了,正是因为严老师使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三)学习:从严老师成长的过程上看:学习是成长的主线,是关键。没有职初向同头教师的学习,没有向书本学习的习得,没有向单老师(前辈)学习,得到指导的过程,是不回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但要有理论做基础、做依据,还要对更新的教育方法有需求。出于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渴求,这让严老师产生再次学习教学理论的书籍强烈愿望,严老师2009年参加全国在职教育硕士考试。希望能从更高的层次上整体理解教育,整体把握英语教学。

(1)英语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这是英语学科的根本原则。(即教学实践是在教学理论作指导,做基本依据而实践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使用)。

(2)英语学习过程与素质教育的渗透是辩证统一的。即: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素质教育渗透的过程。我们上面所谈论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理解→培养自己调控的能力→合作学习→同伴交流的效果,培养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面包含着交际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恰恰是孩子们将来走向社会面临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学习内容,就课本的话题完全可以体现着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合作精神,人文思想以及意志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我们又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3)英语教学的输出和输入是统一的。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体现的是语言的不同维度。把学生带入思考状态中,这也是英语教学过程的原则。为什么这样讲:本节课的输入什么:其实是学什么,输出什么?其实是做什么。在此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策略,以旧带新,由少至多,由易到难等。

(4)英语是语言和文化的辩证统一。这也是语言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使学生从语言学习中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和内涵,从而包容西方文化,尊重他人。当然西方语言有它的特点,因为语言本身存在差异。如:there be句型,现在完成时都是英语特有的中文没有的。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停留在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这个层面,还应充满理想、脚踏实地一如既往地前行,终身学习,最大限度地体现着优秀教师的价值,感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二、德育管理,创新思路

在德育管理中,严老师反复强调师德,教师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的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1、人文关怀,精神建构

何为人文?即关心人,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命运,关心人类文明。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不只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更注重人本身的存在价值。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作为一个工具,而是把他当做人。如何在教育中实践人文关怀,严老师认为应重视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关注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缺什么?教师的理想。我们没有青春的活力,没有创造的冲动,都与理想缺失有关。教育这个职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只把教师作为一份职业而不是作为一项事业。职业是谋生手段,事业才会产生奇迹。如果我们把第一年的讲稿重复几年去念,就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不断重复昨天故事的人,我们不会走到教育的彼岸。而没有理想的我们不仅会迷失方向,更会折损我们的勇气,让曾经追求的心永沉海底,这首先伤害了我们自己。

其次,我们要用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记住什么,更要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冶和理智的启悟。我们是否让《巴黎圣母院》教会学生辨别美丑、把握善恶?我们是否用《安徒生童话》指点学生懂得同情和善良?我们是否用《诸子百家》让学生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我们在课堂里不仅是把一个概念、一个公式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观念、一种文化传授给他们,让文明延续。作为教育,“意义的发现”比事物的科学描述重要得多。在教育中充实学生的精神感受,让他们了解广阔的世界,往昔的时代,了解他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建构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感受人类智慧的高妙和伟大心灵的美好。让学生感悟世界的一切都与我有关,感悟“生活没有旁观者”这一

朴素真理。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在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教养的能力,离开老师还会努力,是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连自习都不能放心,这样教出的学生不会有出息。他自己要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这样的人你一辈子都不用为他担心。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有独立思想的人。

第三,人文关怀还表现为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关注人文的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交流,而不是强制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要使自己和学生一起从狭隘走向广阔。让我们的心灵不再闭锁,头脑不再固执,思想不再僵化,眼界不再狭隘。这样的师生交流才会结出教育的丰硕成果。

我们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我们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2、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3、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教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我会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成功。建立平等的思想,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作为严老师从教的准则,使他在任何岗位上做着任何事情时,始终从她的那群孩子触犯。她说:“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正如赵朴初先生的《金镂曲》所写,“历尽艰辛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忧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

三、关爱学生,撒播阳光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播种阳光的人,用关心、信任和激励,把阳光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

1、关注在青春中迷茫和困顿的孩子

年级某年轻老师的班里有一个15岁的孩子,性格冲动,脾气暴躁,经常在校内外打架。虽经学校三番五次地严厉批评教育,但是完全没有效果,这个孩子仍然我行我素,不为触动。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父母无法约束孩子的行为。对于这个孩子,时时刻刻都有发生“战争”的危机,他就像一匹“野马”,拒绝所有的约束和教育。

严老师主动申请把这个孩子调到自己班里,接触班级两周后,她发现孩子明显有戒备的心理,但是在充满敌意的眼神背后有着深深的忧郁和迷茫。于是,在一个周六,严进行了第一次秘密的家访。

“你是咱们班最让我信任的学生,你肯努力学习成绩不错,我今天来主要想请你帮助,做咱们班的“纪律委员”,你考虑考虑行不行?如果能成,下星期一班会我宣布。”严老师用她特有的充满信任的目光,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让这个孩子惊讶迟缓了半天。

“我能行吗?”

“我相信自己的眼力,我想你一定能严格要求管理咱班的纪律,消灭咱班的迟到,骂人、打架等现象,你真的能成!”

“您这么看得起我,我就试一试吧。”

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和其他学生的小矛盾,这个孩子几次又差点大打出手,幸好都被及时发现并调解解决。但是一天晚上,班级另一个学生的妈妈打来电话告诉严老师,她的孩子因为把这个孩子的球衣弄破了,因为时间太晚无法赔给他,这个孩子扬言要揍扁她的孩子。

已经晚上十点了,严老师拿出给自己儿子刚买不久的球衣,骑着自行车对这个孩子进行了第二次秘密家访。这次突然的家访,仅仅和这个孩子在家门口见了一面。

“我听说你的球衣撕破了,送你一件新球衣。” “老师,您都知道了,我„„”

“不用说了,我相信你能处理好这些事情,时间很晚了,我要赶紧回家了。” 当看到到孩子眼中涌动的泪水,严老师也深深的松了一口气。从此,这个孩子彻底改掉了恶习,学习成绩节节上升。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他,在给严老师的信中深情地说,“因为您的尊重,我学会了思考;因为您的信任,我学会了自制;因为您的不放弃,给了我新生。您是我生命中又一个母亲。”

十多年来对那些处于青春迷茫和困顿中的孩子的关注,用人文情怀坚持信任与尊重,认真挖掘着孩子们心底人性的美好光辉,感染着孩子们青春驿动的心灵。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我鼓励父母和孩子们和她一起坚持写成长笔记。那些充满温情和理想的文字,成为每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史诗,也是我一生的幸福。

上一篇:防汛办工作总结下一篇:大班的动物谜语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