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集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集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集 篇1

怎样建立错题集

(1) 哪些错题需要整理

错题经常有,形式也五花八门,怎样的错题是需要整理的?通常而言,需要孩子自己整理的内容有三类:

一是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因为确实不会做而出错的题目。这可能是由于对某些知识点没有学懂,或者概念模糊半懂不懂,还包括难度较高的,要求学生思维水平较高的题。这是整理的重点,也是复习时要用的难点;

二是在练习中由于粗心、审题不清造成的错误。如抄错题、计算错误、遗漏错误,这类题看似容易,却恰恰是学生反复出错的来源,不能忽视;

三是在整理了前两点,学生养成记录错题的习惯后,可以补充的内容。即自己平时补充练习中发现的有挑战性的难题、典型题、易错题。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针对这类题变换条件、自己编题。

(2) 怎样记录错题

准备一个专门的记录本。每天拿到老师批改好的作业本后,翻阅当天的错误,将其摘录在本子上。单元测试和其他检测后也及时抄录。回家后,如果自己有补充其它练习,再补录剩下的错题。为了节省时间,也可以把题目直接裁剪或者是复印后粘到错题本上。摘抄后,再反思错误原因,记录下完整的解题思路及答案。

(3) 怎样保证实施

这样集中摘抄错题,无疑给有错题的学生增加了负担,尤其是学习差的学生。他们基础差,练习中错题自然多,摘抄错题要花的时间也比别人多,思想上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可以制定严格的执行计划:每天收作业时,由各组的数学小组长检查签字。有个别懒惰的学生,收集的时候故意“遗漏”几题。针对这种现象,让小组长在检查摘抄的时候,查兑错题来源。经过一段时间后,这部分学生逐渐打消了侥幸不做的心理,形成习惯。

为提高学生的整理兴趣,可以每月举行一次错题集评比,按照星级评选不同级别的错题集,在全班展示交流。学生在评比中热情高涨,对于错题集的整理更加精细。

(4) 怎样分析错题

1.标注存在的错。在做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可以用三角形、五角星等不同图形把由于粗心、知识点不懂、容易混淆等不同原因出错的题区分标注。

2. 掌握正确的方法。分析错因后,把正确的解题方法,写在错题旁边。不仅是答案,还应包括解题思路。即关键点、用哪些公式、具体步骤。

3. 反思提高。要通过对这一错题的订正,掌握解决这类错题的方法。甚至还可以将错题改编,在同类型的练习中巩固解题方法。

怎么运用错题集

(1) 定期翻阅,自查纠错

错题记在本子上不看,那只是废纸一张,经常浏览,才能变“废”为“宝”。尽量少布置机械的练习题,增加复习整理和实践题,翻阅“错题集”是孩子每周末必做的功课。翻阅的过程,就是让曾经犯过的错误在大脑中再一次被“否定”,从而避免再犯。考试前再次翻阅,就又一次加深印象。

(2) 同学互阅,借鉴防错

错题集就是一本写满经验教训的指导书,我们获得教训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试着在中午课间阅读时间,组织学生分组,互相交换阅读错题集、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

(3) 竞赛出题,提高兴趣

在考试前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以对手赛的形式从对方的错题集上出题目测试。对于自己做过的题目,学生熟悉又兴趣。对于曾经出错的地方,学生会特别小心。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小组累计算分。在这样的竞赛中,学生巩固了知识,纠正了错误。

(4) 分类训练,全面整理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集 篇2

伴随着高中数学知识深度的不断提升, 数学考试越来越成为检验我们特定学习阶段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效果的标准。在这每一次的数学考试中, 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系列的数学错题。 “错题集”的产生就是对不同阶段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数学错题加以整理而形成。在高中数学提审过程中, 将每一次的错题集合在一起, 就能很容易发现相关数学知识的漏洞, 寻找出数学学习的规律性。就我自己而言, “错题集”的整理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按时间顺序形成的 “错题集”。顾名思义, 就是将所有出过错的考题和练习题的题目完整摘录出来, 将解题的错误思路保留, 旁边做出正确的解法。这种 “错题集”很全面的记录了不同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是数学复习的重要参考。相应的, 由于该 “错题集”的出现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全面记录, 因此, 该 “错题集”的类型化并不明显。

第二类是按照课本章节顺序形成的 “错题集”。该 “错题集”是建立在按时间顺序形成的 “错题集”基础上分类整理的,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就是承接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 为下一步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三类是按照错题类型整理形成的 “错题集”。这类 “错题集”是根据数学错题的不同原因进行的分类, 这一 “错题集”的整理是在按时间顺序和按课本章节顺序形成的 “错题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整理形成的。通过进一步的筛选和分析, 此 “错题集”相对前两种 “错题集”而言, 更加简洁, 对于数学错题类型化题目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二、高中数学建立 “错题集”的意义

高中数学学习过成中建立 “错题集”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意义。首先, 高中数学学习建立 “错题集”是数学学习与提升的重要指导方法。通过对 “错题集”的整理和翻阅, 可以不断的发现自己数学错题的特点, 对于纠正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数学错题的错误原因的分析, 培养了我们在数学习题练习和数学考试中读懂题目要求, 同时也强化了我们的数学思维分析能力。

其次, 高中数学学习建立 “错题集”是数学学习查漏补缺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 无论是数学作业本上的错题还是数学试卷上的错题, 时间长了, 即使在原有的作业本或试卷上订正过, 也容易被忘记。加上学习过程中, 随着作业本的更换和试卷的丢失, 数学错题也就无处查询了。这样, 数学提升的参考依据也就丧失了。建立数学 “错题集”有助于帮助自己回忆起已经做过的数学练习或数学测验中的错题, 在第二次的解题过程中发现不足, 寻找新的应对策略, 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查漏补缺。

最后, 高中数学学习建立 “错题集”是发现重点、寻找规律的重要参考依据。数学 “错题集”的形成, 有助于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发现当前的复习和接下来的预习的重点, 寻找出特定数学学习过成中的简单规律, 避免了数学学习的复杂性和盲目性。数学 “错题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数学学习与整体数学提升的效率, 也减轻了单纯数学题海战术带来的负担, 体现了思考与分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错题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 就是当拿出自己曾经错了的题目再次解题时发现, 有些错题依旧错了。这是由于我们平时只局限于知道自己哪些题目做错了, 而没有真正的分析这些题目为什么会错, 怎么样做就不会出错了, 以及自己如何在将来的同类型题目解析过程中避免出错。个人认为, 这是由于没有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认真对待, 追求急于求成或者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而在 “错题集”的整理过程中步骤不完整造成的。其实, 数学 “错题集”的整理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具体来说有几点:

第一点, 对于普通的数学错题, 将原有题目认真摘录下来, 并对该题目进行重新解析, 一方面, 检验了自己对于错题本身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 通过第二次的演练起到了巩固作用。当然, 好的 “错题集”并不能止步于此, 还需要对这个错了的题目进行错误原因的分析和记录, 这样可以加深自己对于错题的印象, 预防和避免未来同类型题目错误的出现。

第二点, 对于叙述性较长的数学题目, 不要过多的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去一味的摘录, 也不要因为题目过长而省略题目或者干脆放弃对此类型题目的整理。既可以选择让家长帮忙摘录冗长的错题题目要求, 也可以将类似的题目带到复印店进行复印, 通过剪裁相关的题目要求, 粘贴在 “错题集”上。具体分析的步骤和要求同普通错题整理方法一样。

第三点, 尽可能的将错题分类整理, 尽可能的坚持对错题进行整理。数学 “错题集”的分类整理既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课本章节顺序, 也可以按照不同错题原因, 错题类型等进行整理。另外, “错题集”的整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次、两次的总结效果并不太明显, 不要因为这样而放弃对 “错题集”的整理。只要坚持, 终将会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突飞猛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慧.错题本在高中数学解题反思性学习策略中的实践研究.新课程研究, 2015, (7) .

[2]王世涛.如何正确对待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错题.高中数理化, 2013, (18) .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集 篇3

关键词:错题集;高中;数学教学

受中国应试体系所影响,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后,如果要对其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大多是通过数学考试,而学生在考试以及解题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解答错误的题目,由此也就产生了错题集。错题集顾名思义就是将错误的题目集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对其进行查看和记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错误。由此可见,错题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对错题集的建立以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以下的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用价值。

一、错题集的建立

数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就是因为自身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才会经常出现问题,这也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错题集,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1]。而错题集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下几个步骤:(1)在建立错题集的过程中,其首先需要对错题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其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一道错题,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按照所学过的知识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在旁边用红色笔进行标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2)在建立错题集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帮助学生对一些错误的题目进行分类和整合,这样就能保证错题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例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题目属于图表错误,有些属于概念知识运用错误,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整理。(3)在建立错题集的过程中,采用活页装订的方式对其进行装订,这样就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使用。

二、错题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能够加强学生对错误题型的记忆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所学的知识点不够掌握理解的现象,所以,在解题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错误,也因此出现了错题[2]。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本身就能让学生在建立的过程中对错误知识点进行查看,这样学生对于错误题型的记忆力也会随之上升,从而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解绝对值不等式》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问题:解不等式:|x|+|3x-1|>2,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解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用定义法和数形结合法来解不等式,获得答案为 x<0 或 x>3,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绝对会值的定义进行回忆,让其思考|3x-1|是什么意义,在学生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题目记录下来,而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就能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就能有效地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错题集的应用能够加强学生对错误题型的记忆,使其今后面对这类问题都能有效地解决。

2.能够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了错题集之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时间,同时还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策略,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学生在建立错题集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整理,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不用采用以往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复习教学,这样就能节约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在错题查看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3]。除此之外,错题本身所反映的就是学生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一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多数学生错误的题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抓住教学的重点,从而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经过以此测试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试卷上的错误类型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将大部分学生都有犯的错误提出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这样也能有效地节省教学时间,避免了一些无用功,进而就能真正发挥错题集的作用。

3.促进复习质量提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在对学学生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建立错题集的过程中,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上升,从而就能能够学生数学能力。无论在任何一门科目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之后很容易出现记忆错误或者是遗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错题集,学生在复习学习过程中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开始复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知道学生哪些方面不懂,哪些方面又比较强,进而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就起不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其错题集,学生和知道自己哪些较为薄弱,可以着重对其进行复习和记忆,而教师则可以按照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复习教学,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学生在自主复习查看错题的过程中,其自身数学能力也会随之上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错题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学生对错误题型的记忆、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复习质量提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真正保障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叶玲玲. 浅谈高中数学错题集的有效利用[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14(15):99-100.

[2]冯中芹. 高中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高中数学错题集为例[J]. 文理导航旬刊, 2015,32(17):15-15.

[3]桂燕. 关于建立高中数学错题集的研究[J]. 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 2014,47(6):88-90.

高中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 篇4

童立强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第一中学 宁夏 中卫 755000 摘要:新课标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生命,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仅能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腾出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主战场都在课堂教学中,而课堂教学的精彩就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下面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研究”,谈谈自己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感悟体会。

一、师生的情感交流要有效。

“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纽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建融洽的、真挚的、持久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不但促进学生愉快地主动参与学习,同时,自然而然地促进老师自己的积极性,不过,这种师生关系,这种情感一定要真实的,不是哄出来的。试想,没有真挚的、持久的师生关系,不能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老师能享受到“为人师”的乐趣吗,积极性会很高吗,学生能信任老师吗。

二、依纲靠本要有效,教学的目标要有效。

对于教材教参,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熟悉课本,理解编者的意图,挖掘内在的思想、意义。教材教参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也肯定有差异,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准确把握一节课的目标,围绕目标对教材教辅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教学时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资源,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误差(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准备)。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有些化学实验看似简单,但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吃透还是很不容易的,很多学生上完课可能只是知道现象,但并没完全明白原理,这就要求在教学之前,教师对重难点把握要很准,对知识的拓展,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心中都要有很明确的目标,否则,学生上完课,只是知道甚至能记住看到了什么现象,但就是连原理都没弄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这样,可以说是无效教学。

三、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效。

一节课分为好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小目标,要明确每个环节为何而设,课堂要简洁,针对性要强,实效性要高,不能让毫无目的环节演戏,不能让毫无目的环节占取宝贵的课堂时间。比如在这几年,我听过了很多的公开课,每个人上公开课时都想极力的体现新课改理念,所以教学时不管适不适合学生讨论,值不值得学生讨论,基本上都有“讨论”这个环节,就有不少是流于形式、多余的,没从根本上达到“讨论”的目的。

四、节奏的掌控要有效。

课堂的节奏要松弛有度,适合学生的学习探究,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环节过度要自然流畅、环环相扣。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艺术性的享受,学生学得愉快,不觉得枯燥乏味,也不会觉得被别人赶鸭子似的,同时节奏的掌控也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自然流畅而轻松。如果老师感觉到上课劳累,不能享受到上课的节奏感,这时,学生也同样疲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问题的设置要有效。

课堂提问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问得要有质量。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

2、“提问”的方式要有效,“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问题”的有效性也不仅仅在于问的话语,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及问题的语境等等。

六、语言的点击要有效。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表达和传递思想和见解。对老师而言,咱们讲课时,首先,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引导还是总结、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果课堂语言不规范,不简洁,啰啰嗦嗦,讲得唾液横飞,可是信息少,收效当然甚微。其次,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啊?”“对”,“要不要鼓励他一下呀?”“要”“那咱们就鼓励鼓励他吧。”然后,又是一阵掌声,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这时,课堂气氛好像是听热闹的,但仔细一想,这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点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说来干什么呢!

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集 篇5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即通常所说的探究教学法。然而许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感到深不可测,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式教学?不知道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以为探究就是做实验,实验就是探究。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探究教学法。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养它们自觉探索知识能力;同时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师对探究目标、探究途经等方面的调节和控制。

那么,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一、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的开展关键是怎样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证实。我们所说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必须具备的特征有三个。第一是新颖性,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新鲜感,以激发它们探究的兴趣;第二是难度可控性,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让学生能尝到胜利果实,足以引发它们继续探究的欲望;第三是可持续性,所提出的问题既要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又要能使学生能不断进行假设和验证,这样的问题才值得探究。

鉴于现行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多为陈述性的,所以,值得探究的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总结起来,我认为我们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从身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是非常多的。只要我们能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就能提出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来。

例如,我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一课中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师:在傍晚特别是在夏天的傍晚,当我们把电灯打开,大家会发现这时的电灯的亮度与深夜时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暗一些。师:为什么?

生:因为打开的用电器多。

师:为什么打开的用电器多灯就会暗?

(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就减小,电路中的总电流就增大,导线电阻分得的电压就会增大,电灯分得的电压就会减小,从而变暗)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只要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察觉的现象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跟着老师的引导探究出答案,从而把简单电路分析中电阻、电流、电压的变化关系理解透彻,既达到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能力目标。

第二是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物理中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而这些小实验往往能反映出很多物理知识来,所以,从实验中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多思考、多动脑筋。例如,我在《自感》一课中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让几个学生手牵手与自感线圈并联再与两节1.5伏的电池并联,当开关闭合后再断开时,学生的手会感到有微麻。

师:为什么小小的两节电池会产生这么神奇的威力? 这个新奇刺激而又不危险的实验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也引起了他们极大的探究欲望。

二、注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探究中不断提高与创新,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有两个作用:一是选择和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二是要启发、帮助学生把搜索到的资料与问题情况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校正继续探究的方向。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探究问题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从最简单的现象或实验入手,然后引导学生从现象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假设,并引导他们逐一解决。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和表扬学生先从他们所想的方法去探究(即使方法是错的),然后再从中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在课堂中反应要较敏捷。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当我们晚上走在路上,很多时候都会看到路灯坏了,这时我们都会想到什么? 生:这是路灯的质量问题。

师:那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假如有一盏路灯,无论安装质量多好的灯泡,没过多久就会损坏甚至烧掉,而且还发现它经常在深夜时烧。这又是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得出它的原理跟刚才电灯变暗问题的原理是一致的,它只是刚才分析过程的逆过程)

师:假如你是路灯维修员,你怎样使路灯寿命增长呢?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生:讨论。

生:并入一个电阻。师:设定一些实际数字,让学生计算在很多用电器关闭后要使这盏路灯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应并入的电阻阻值,再计算如果并入电阻后其它用电器正常使用时用户两端的电压。(例如:假设原来路灯与九个“220V,25W”的用电器并联,且刚好这时的电压是220V,路灯的规格也是“220V,25W”,关闭了九个用电器后,路灯两端的电压就会增大,要使路灯两端的电压还是220V,如果并联一个电阻,则并联的电阻阻值是215欧姆,如果在正常使用九个用电器和路灯时这个电阻一直并联在电路中,那么这九个用电器和路灯两端的电压就会变为116V,所以如果并联一个电阻的话会影响到整个电路中的用户。)生:通过计算知道并联的电阻阻值要比较小,而这个小的电阻会使整个电路正常工作时用户两端的电压小很多。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并联一个电阻是行不通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串入一个电阻。

师:那这个电阻不就白白消耗一部分电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切合实际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把两盏路灯串连起来。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本来傍晚电灯暗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教师又再提出一个路灯问题,从逆过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之后教师又向学生提出“路灯寿命增长”的问题,这样层层深入探究,使学生对简单的串、并联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路灯寿命增长”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探究,发现错误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到真正的答案。这样,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要探究的新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是很容易发现到新的问题从而引起探究行为的。

再来举一个例子吧,在《薄膜干涉》一课中,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先让学生用稠度适中的肥皂液做第一个实验,即透过自制肥皂膜,观察酒精灯火焰在肥皂膜上的图像及其变化。(学生动手做实验,个个十分投入,很快学生中就发出阵阵小声的赞叹声,兴致很高,每组学生都能做出同课本插图一样明显的干涉图像。)这时我适时依次地给出以下问题:

⑴ 干涉条纹有何特点?

⑵干涉条纹是哪两个面的反射光叠加形成的? ⑶干涉条纹为何是水平的?

⑷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为什么可用干涉法检查工件表面是否平整?

⑸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薄膜厚度怎样变化?干涉条纹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这五个问题除了问题⑵和问题⑸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以外,其他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本以及讨论来解决。

接着我又让学生做实验二和三,即先后用较稠肥皂液和最稠的肥皂液做实验,引导学生比较前后实验现象的不同,进一步得出结论:条纹宽度与薄膜厚度有关,膜越厚条纹越密,当膜厚到一定程度,条纹过密以至于看不见干涉条纹,并引导学生用刚学的干涉知识去解释。

这样,问题和实验环环相扣,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有序,同时,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起,始终保持着对所研究问题的高度兴趣,从而达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自觉探究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含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学习《电路故障分析》这一问题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图略)对于图甲来说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如果电路中的L4烧掉了,这个电路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问题二:如果L1、L2、L3其中的一个烧了呢,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问题三:如果L1、L2、L3其中一个被短路呢?为什么?

(先提问学生各问题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实验,最后做出解释)问题四:灯泡的亮暗很容易反映出电路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如果不是灯泡而是电阻(图乙),你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电路不正常工作的问题出在哪呢?例如:如果发现通过R4的电流突然增加了,你能否知道问题所在呢? 问题五:如果给你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你怎样检测出电路的故障出在哪里?

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从直观的灯泡故障问题转移到抽象的电路故障问题的探究中,并学会了使用基本仪器来检测电路的方法。这种做法使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当中,使探究能继续进行。

五、注意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实施探究教学应采取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探究(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又能够去做的事,这就使知识得到拓展,使探究得到延续。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把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注意把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对个别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以达到分层辅导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中把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完后,我就让学生举一些有关电灯的其他物理现象并做解释。然后再自己给出下面的几个例子,留给学生课后去探究。

第一:为什么同一时间段距离变压器的用户的电灯比距离远的要亮?

第二:大家都知道灯泡的灯丝是用钨丝来做的,当灯泡亮了之后,钨丝会有什么情况出现?(钨丝温度升高之后会升华)升华之后它的温度如何变化?电阻值又如何?功率呢?

第三:当灯泡烧了之后,很多人会摇一摇,把断了的灯丝搭上了再用,但是,这里就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重新搭上的灯泡,与原来相比,消耗的功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安全性又如何?

然后再引导学生,单单一个灯泡就有这么多的问题可以去研究,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么多用电器,就应该有更多的问题值得去研究,所以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去进行研究,有问题可以跟老师一起讨论和研究。

类似的引导可以用一两分钟去完成,并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但却能提起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达到知识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集 篇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而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特点的学科,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所以,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全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进行论述,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作出相应的贡献。

一、在问题思考中感受语文文本中的美

借助问题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感受文本中的美,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对文本价值的展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美,进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阅读《我与地坛》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文本中所包含的“美”。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母亲是怎样面对我给出的难题的?(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在地坛经过几年的思考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去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文本中的人物美,同时,也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在生命之美的熏陶下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在阅读鉴赏中体会语文文本中的美

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保障。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去自主阅读、去欣赏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进行多角度解读和鉴赏,如:“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群山后退了一些。……也高于浪漫的文学性。”等句子进行解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跟随作者的笔调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空中楼阁图,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描写小屋如诗如画的意境,而且,也能确保本节课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也有助于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美,使学生在鉴赏中体会美,感悟美。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的价值,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鉴赏中体悟文本中的美,最终,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7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 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数学的各种理论无一不是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果.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 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 或蕴涵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 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 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学生是思维的主体, 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探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也是心理内化的过程, 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 突破思维障碍, 促使其思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例如, 在讲解“直线和平面所成角”时, 复习完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后, 教师可以举例教室内吊在半空的电风扇、斜靠在墙边的拖把, 都可以看作是直线的一部分, 提问:这些直线与地平面有何位置关系?学生回答:相交.教师再提出问题:从位置关系来看, 同为和平面相交的直线, 它们和地面的相对位置有没有区别?学生回答有区别, 教师即可引出答案:既然有区别, 说明仅用“线面相交”来描述此时的线面关系显然是不够的, 在生产实际与数学问题中, 有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 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怎样来刻画线面相交时这种相对位置的问题.这样一问一答之间,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一个交织的构架, 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数学思维活动充分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沉浸在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中, 从而触发了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 “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 即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 当然, 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 否则, 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 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 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 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 等等.

1. 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是源于实际生活的, 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 让学生去积极思考, 便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例如, 在“不等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a, b, m都是正数, 且aba.

如果直接去证, 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 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 浓度 (质量分数) 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 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地作出判断, 从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

2. 利用大家熟知的生活俗语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 教学“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 先提问:“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是真的吗?”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 这时老师给出一个题目, 请大家验证:有一道数学题, 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 臭皮匠老大解出的概率是0.5, 老二为0.45, 老三为0.4, 而且每个人都能独立解出问题, 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概率相比, 谁大?这时同学们迅速进入了思考和计算.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利用大家熟知的俗语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教学的基础环节,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 选择具有较好教育功能的情境.

浅谈高中数学错题集的有效利用 篇8

【关键词】错题;新课程;数学教学

G623.5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数学教学与学习中总会发生错误,如能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认识错误的根源,让学生下次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则能收获意料之外的“精彩”。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业做错是非常正常的,没有错误才是反常的。使学生在关注订正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这样的订正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寻求、吸取和牢牢占有。

一、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错题

教师应该有一双“赏识”的眼睛,要善于因势利导,它能够重新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使他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从新课标的“经历”、“体验”和“感悟”的角度来说,对于经历了错误的学生就会产生深刻的体验,感悟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会受益终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赏识“走入误区”的学生。

【生】:(许多人)答案怎么不一样啊!!

【师】: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正确?(进行检验,教室里出现了议论声)老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都进行检验。学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老师也表现出一种没发现问题的样子)

【生】:5分钟后还是疑惑不解的样子。

【师】:请你们回忆一下绝对会值的定义。 表示什么意义?

【生】: 表示数轴上一点x离开1表示的点的距离

【师】:那么 表示什么意义?

【生】: 表示数轴上一点x离开 表示的点的距离。

【师】: 表示什么意义? 与 有什么区别?

【生】:∵ = ∴ 表示数轴上一点x离开 表示的点的距离的3倍。(教室里出现了掌声)

【师】:非常好!!数学是非常严谨的事情,我们心须认真对待数学中的每一个细小和问题,每一步低推理都要有依据。你能完成过程吗?

【生】:完成解题过程。

【师】:变式训练(二): 对于x∈R恒成立,求c的取值范围。

这两种解法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解法一中,学生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不等式,并引导学生掌握分类运用讨论思想的注意事项。解法二中,学生运用定义法和数形结合法来解不等式,但出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学生找不出错误的原因),老师没有急于说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去分析到底是哪一种方法出现了问题。这样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解不等式又进行了一次复习。在学生确定是第二种方法出现了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去寻找错误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错误,防止学生下次再出现同类型的错误。

二、正确对待学生作业中的错题

作业是通过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提高学习能力。课后作业及时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教师反思教学活动得失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作业反馈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好的推动农村职业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发展。数学课后,教师会布置适量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往往会先分析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对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进行分析,以降低难度。往往有老师怕学生做错题目,希望学生作业都是正确的,碰到学生作业有错误就很不开心,甚至大发雷霆,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却忽视对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往往下次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因此老师应正确对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让学生下次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进行有效订正建立错题集,从而使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找到学生进行如下分析:

【师】:老师找到这样一条直线3x-2y=0,能不能满足题中的条件?

【生】:(学生画图)直线过原点,且经过(2,3),那这题我错了,又看了下解题过程说:没什么地方有问题啊?(学生看着我)。

【师】: 那请问直线3x-2y=0的截距是多少?

【生】:0

【师】:直线方程的截距式: 的条件是?

【生】:a≠0且b≠0。我没有考虑分母不为0的情况。

【师】:在利用建坐标系、设方程、现有的条件、代入方程、化简求解解析式时,一定要注意限制条件。

學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揣摩学生的思维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因势利导,让错误伴随着学生更好地成长。老师要开发错误,善于利用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要让学生知道改正的方法,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建立错题集,变错题为宝贝

学生的错题是一种资源,但学生往往会重复犯错,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错题资源,找到解决不再重复犯错的方法,建立错题集就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引起第一题解答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逻辑连结词“或”和“且”的概念的混乱及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不理解。解答中不等式2 与2x-1<-3之间本应该用逻辑联结“或” 来联结,而不是“且”。第二题的主要错误是考虑问题不全面,以偏概全。当Δ 时,由图可知, 恒成立,这只能说明函数 的定义域为R,而不能保证 可以取遍一切正数,要使 可以取遍一切正数,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知, 的图象应与 轴有交点才能满足。考虑综合性的问题时,要深入问题,理清问题的本质,分析所有的可能,才能避免犯错误。学生经常犯这一类错误,并且是重复出类似的错误。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把经常会犯的错误集中到一起,让学生在遗忘之前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面对错题,我们要正确对待。吃一堑,长一智,反思错题的过程,就是养练思维习惯、优化思维品质的过程。对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例题和习题,我们都要正确利用,鼓励、引导学生进行错题收集并进行解题后的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认知未来。利用好错题资源,原本的错误就成了磨刀石,“错题”也变成了“宝贝”。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胡兴余.中学数学教学思想与方法[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

[3]胡星.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S].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4]张月宏,刘光灿.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美[D].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37.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集 篇9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一中 梁玉英

摘要:利用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历史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单调,优化了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但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还能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历史教学;激发兴趣;教学补充;发挥整合的优势

正文:

利用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历史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单调,优化了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正如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在为《中国教育报》“制高点棗现代教育技术”专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 “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但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和课本是知识传递的主要媒介,黑板、粉笔、挂图、地图等是主要教学辅助工具,传统历史教学教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课堂教学容量小、学生负担重、效率低下、枯燥乏味。但传统教学手段也其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运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还能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一、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效用

(一)·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交互性强的这个特点,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能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迅速更换,可以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还可以随画面变化产生相应的声音,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能够有效地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重庆谈判》一课时,先播放电影《重庆谈判》中有关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资料影片,让学生对这一事件产生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结束后国内形势如何?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中共的对策是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主动发言。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例如在讲到“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这一栏内容时,借助于优美的图片,就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其代表成就,既了解了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学生的兴趣很高,一举两得。又如:在讲到“我国的青铜文明”这一栏内容时,借助于大量的图片,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各种各类青铜器有了一个清晰形象的了解,学生学到了很多文物知识,而这样的效果,不借助于多媒体是根本达不到的。

(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促使学习目标的实现

虽然学习有时限性,但是明显的意识或目标定向能够促进有效的和有意义的学习。如果教师对预先学习对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而学生认同了这种界定,那么也会有利于学习成功。所以有效学习本身是一个有目的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意图的学习。

按照传统的教学,老师也会在课堂中强调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或是重难点之类,但是往往说完后记得的学生少之又少。那么,当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这个弊端就比较容易克服了。当我们在课堂使用幻灯片时,比较常用“超级链接”这一方法,它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举个例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课中,老师在介绍这次革命的成就时,往往会使用很多图片,一般老师都会首先把所有突出行业排列在一起作为子目录,使用超级链接再分别把子目录与需要展示的图片链接,这样就始终可以贯穿学习的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教“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相关内容时,“遵义会议”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及理解其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我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通过录像,可以看到红军虽然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被动挨打、土气低落,几乎全军覆没的背景;遵义会议后红军采用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加深了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及内容的记忆。再比如在讲授《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时,播放了一段历史录象资料后,演示了自制的解放军挺进中原和三大战役等有关地图的课件,同时引导学生回答诸如解放军的反攻方向的确定、三大主力开展品字形进攻战略等问题,通过一步步的演示,模拟实战进程引导学生逐一回答问题。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只有在影视中才能见到的地图动态表现手法,笔者还动用了现代化的网络教室,使所有学生均可亲自动手,以战争指挥员的角度进行地图进程的指挥运作,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地图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对这一阶段的相关史料掌握得十分牢固,即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

(三).有利于很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声画同步,视听结合,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旁白,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很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作用,特别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教学生从历史事件本身去思考和归纳了是发展的规律,以达到以古鉴今明事晓理的目的。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对感性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力,如果我们总是用枯燥的语言来进行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会让学生反感,而运用多媒体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历史事件,那么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感官,生动形象地了解历史。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一目中,通过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如《〈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向井敏少尉与野田岩少尉在南京举行杀人竞赛》的图片、《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活埋中国军民》、《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割下的中国人的头颅》等图片。再将这些图片与现在的一些事实如“2002年7月8日的日本右翼分子趁机抬头,禁止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新闻相对比,让学生主动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无须教师用生硬空洞的语言,长篇累犊地教育,仅仅是几张真实的照片就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深刻的认识爱国主义的重要!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等特点,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等特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扩大信息量,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们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在讲述“中日甲午战争”时,我不仅分析战争原因、性质、过程和影响,还用投影片对《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对照分析比较,使学生自然得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加强了认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讲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时,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的测报地震的仪器,对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课文和插图,学生很难理解地动仪为什么能够测知地震的方向及地点?而通过录像剪辑,通过近景、特写镜头,把局部放大,将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而又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看得明白,听得懂,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能发明如此精确,灵敏的仪器,真是了不起!由此了解到欧洲的同类发明要比我国迟一千多年,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既传授了历史知识,又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如讲《世界之交的世界格局》这节课,主要讲述两极格局解体以及对世界局势的产生的影响,美国因想极力构建单极世界而不惜采取单边主义以及国

际恐怖主义等都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威胁,学生对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制止战争和反恐的问题很难得出结论,因此,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提供了如下两则材料,让学生提炼其中的观点,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又能让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操作误区

据多年的观察、了解和总结,在当前的历史多媒体教学中,许多历史存在的思想误区和错误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从“人灌”到“机灌”,侧重形式,忽视本质

于是我们许多历史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外衣掩盖下,仍然进行着“换汤不换药”的传统模式教学,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主体,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不能讲得天衣无缝,要使学生有自学、思考的余地。而有些教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忽视了自己应起的导向作用,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有的教师往往热衷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致使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辨,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一张网”的教学宗旨,这样的课件真是“绣花枕头稻草芯”。

(二).教师不主导,学生不思考,效率低下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看老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一些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积极思考的主人,而是成为对画面的观赏者,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不去留意和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时间一长,学生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三).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

还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价值,对于那些适宜传统教学手段解决的教学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不仅无明显增强,有的甚至是完全的失败。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通过屏幕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如其这样,还不如让老师自己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有的教师喜欢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或挂图方便。还有一些老师,在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准备不足,操作不够熟练,一到课堂上,往往因紧张导致操作失误,自己慌乱,学生哄笑,这样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了。

三、纠正误区的对策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确实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并非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得多,教学预期目标就越能达到,教学效果就越好。为避免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走入误区,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同时,正确处理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由于传统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滞后,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授本来就单调,加上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等特征,其结果往往是讲者索然无味,听者心不在焉,学生的兴趣很难调动起来,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多媒体辅助

教学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如它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所提供的丰富信息与便捷的多向交互方式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但它仍然有自己的局限。例如,尽管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动态逼真,但仍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实物、标本;尽管计算机多媒体提供了学生模拟技能训练的良好机会,但不能代替学生的实地调查参观;尽管计算机多媒体具有人机交互及人工智能的某些任务,但不可能替代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交流、现场讲演、组织讨论、评价分析等主导作用。而传统教学手段并非一无是处,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就足以说明它有很多优点。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基于历史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和历史教育的目标,历史教学更少不了传统教学手段。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以历史为背景,以最终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而人文学科教学较之于自然学科教学,更重视师生之间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和“眉目传情”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回应、反思、质疑等,都有助于丰富并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既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

(二).处理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计划中,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所以根据每堂历史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与否的前提。多媒体教学中要避免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学科课程大相径庭的现象,使多媒体教学要素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目前,多媒体教学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资源是开放的,教学工具是开放的,研究方向也是开放的,多媒体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将双边活动中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弱化。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的关键环节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过程出现“放有余而收不足”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成败只在举手间。面对多媒体,广大教师要做多媒体的真正主人,不要成为多媒体的“套中人”。

(三).处理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对于历史学科教学来说,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一般而言,像图表、地图、短小历史影片、历史图片等资料、内容,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来展现,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一些板书,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一些讨论,则不必样样都采用多媒体工具来设计。有些通过老师的口头表达,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和学生产生共鸣。甚至有助于老师的课堂即兴发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多媒体手段,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四).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教案,熟练多媒体操作技术

要想提高多媒体教材的制作质量,除了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外,还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修养。一方面,要积累和储存各种历史资料; 另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优化了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储存,丰富的资料库将为制作课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材,除了认真学习和钻研历史学科教材和教参资料之外,还要掌握最新的史学知识和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艺术,并积极学习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历史教学。多媒体教案要做到辅助重点突出,体现出演示它要解决的最关键、最适合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以强化课堂效果,千万不可哗众取宠,用过多的声色来调解和堆砌,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破坏课堂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从而较好地解决学生上历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学生对历史课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历史科成绩就上去了。结束语:

新时代的到来为人才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每一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学这个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教育领域,适逢教育科学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蓬勃兴起的春天。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无疑会引起这个领域的变革,并代表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当然,多媒体教学也需要合理利用,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是辅助而非主导,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选取得当,这就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必须以课本的相关内容为依托,课件要突出重点难点,制作的课件要考虑全面、周到。只要提高了驾驭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历史教师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不被社会所淘汰。总之,让历史教师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需要我们对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学习、应用和创新,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找到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教学效率,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廖洪明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J】 成才之路 2009年第5期 2.杨香龙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J】 《商情》 2010年第38期

3.庞戈芳 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发挥多媒体辅助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佳效益 【J】 《教育信息技术》

2010年第8期

4.杨连科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5.薛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点滴体会

作者简介:

上一篇:《最小公倍数》优秀教案设计下一篇:医院市场营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