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必修1练习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用技术必修1练习(精选5篇)

通用技术必修1练习 篇1

(一)1.下列活动中属于技术活动的是 B

A居里夫人发现镭

B成功培育出克隆绵羊“多莉” C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D伦琴发现X射线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某厂今年生产出了微型摄像机,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B.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史

D.技术革新是在别人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些改进

3.继可降解购物袋和环保家电之后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利用新能源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研制新型汽车以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这主要体现了设计原则中的(C)

A美观性原则

B实用性原则

C可持续发展原则

D技术规范原则

4.某村民买了一种农药。农药说明书上标明“连续使用2次间隔期为20天”。村民看后当天便对果树连续喷洒了2次农药,准备20天后再喷洒。几天后他家果树的果实全部掉落。请问说明书在描述上存在的问题是(C)

A说明书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阅读需要

B说明书的内容没有侧重点

C说明书表达不准确“说而不明”

D说明书的内容不属实

5.有一种红外线烤火炉,在使用过程中放置不平或被碰倒就会自动断电.这个设计体现了设计的哪个基本原则(A).A.安全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可持续发展原则

6.2l世纪,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计算机时代,以计算机为依托的设计层出不穷,这一事实说明(C)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C.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

D。设计是技术的平台 7.狭义上的知识产权不包括以下那个:(B)

A、专利权

B、商号权

C、著作权

D、商标权

8.从技术角度看,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设计,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问题的产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B、由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C、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发现,并试图解决。D、受自然界事物的启发而得出的问题 9.下面立体图形的左视图是(C)。

10.用钢锯锯割时正确的操作是(A)A.推锯加压回锯不加压 B.推锯加压回锯也加压

C.推锯不加压回锯加压 D.推锯回锯没有要求怎么舒服怎么做

11、关于技术,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技术最早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B早期技术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C技术的任务是认识世界。D技术与科学没有任何关系。

12.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一种新材料设计制造出了可将耗电量降低90%的蓝色发光二极管。这种二极管可用于新一代DVD的读取装置、汽车后灯、交通信号灯等领域,特别是对于要求高亮度的装置更有价值。这项产品的问世,充分体现了产品设计的(C)原则。

A.美观性 B.经济性 C.创新性 D.规范性

13.物体正确的比例关系能形成美感,黄金分割被认为是最优化的比例法则,广泛应用于设计。按黄金分割比例关系设计的长方形物体,宽度与长度之比应是(C)A.1:1.426

B.1:1.328

C.l:1.618 D.1:1.168 14.徒手绘图就是(B)A.只用手进行绘图的技能

B.只用铅笔进行绘图的技能 C.只用尺子进行绘图的技能

D.只用铅笔和尺子进行绘图的技能

15..徐明设想要对自己使用的普通手机进行改造,既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手电照明功能,以方便夜间行路照明。这种改造属于(B)。

A.原理创新 B、功能扩展 C、新技术应用 D、外观设计

16.计算机模拟“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登陆火星表面的场景效果 属于(D)A.实物试验 B.对比试验区 C.模拟试验 D.计算机仿真试验

17、以下尺寸标注符合机械制图规范的是(C)

18、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不包括:(D)A、使用户恰当地使用产品

B、使用户掌握产品的使用方法

C、使用户安全地使用产品

D、使用户能维修产品 19.下列工具中,制作木制支架需要用到的一组是(C)。(1)锯子(2)刨子(3)螺丝刀(4)凿子

A(1)(3)

B(2)(3)

C(1)(2)(4)

D(3)(4)20.中国内地的免疫手段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效果最好的,投入使用的疫苗,既价格低廉又使用方便,可以用滴鼻、饮水、点眼等多种方式实施,减轻了免疫工作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免疫的风险,更利于免疫工作的开展。这说明技术具有(A)的作用。

A、保护人 B、发展人 C、防范人 D、限制人

21.在人行天桥的设计中,通常都要在阶梯的两边安排一定宽度的斜面通道。这是为了(B)。A.美观 B.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C.提高强度 D.节省建筑材料

22.高一二班学生准备设计一盏台灯,从技术设计的角度分析,应侧重于灯的哪个部件。(D)A.灯泡.B.开关 C.电线 D.灯支架、灯罩 23.下列不属于标准件的是

D A螺母

B滚动轴承

C三极管

D电脑鼠标 24.对产品进行测试,我们通常采取的测试原则是(C)A.不充分的测试原则 B.过分的测试原则 C.够用的测试原则 D.充分的测试原则 25.下列各三视图中正确的一组图是(C)

26技术语言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下列哪种技术语言是沟通设计和生产之间的桥梁,是工程施工和产品加工制作的直接依据(C)。A.图表

B.口头语言

C.技术图样

D.模型

27.世界上许多的发明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鲁班看见鸭子游水,模仿鸭子的脚发明了橹板;瓦特看到水壶中的蒸气,发明了蒸汽机;查理斯受老鼠打洞的灵感发明了地铁……这些都说明(G)的重要性。A.技术研究 B.明确问题 C.发现问题 D.技术试验

28在人类历史上,总是有人幻想设计“永动机”,以提供“没有本钱的能源”。“永动机”的想法一直持续了几百年,无论是从物理的方法,还是化学的方法,都没有成功,这样的设计为什么会失败(C)。A.它们不符合技术的目的性 B.它们不符合技术的创新性 C.它们违反了基本的科学原理 D.它们没有技术专利

29.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中,从(B)反映了物体的高度,而且高平齐。A.主视图和俯视图 B.主视图和左视图 C.俯视图和左视图 D.俯视图和右视图 30阿什塔比拉河桥的垮塌说明了(C)

A.人机关系是在技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B.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C.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D.设计是技术活动的核心 31.下面工具中适合截取、加工铝合金窗帘杆的是(B)。

①斧子 ②锤子 ③台虎钳 ④锉刀 ⑤手锯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32.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模型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B 模型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C 模型制做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方法

D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纸制成的与实物相同的一种物体

33.设计的一般过程主要有①制定设计方案②测试、评估、优化③发现、明确问题④产品使用与维护⑤制作模型或原型等环节,这些环节合理的顺序为(B)A ①⑤③②④

B ③①⑤②④ C ③①⑤④②

D ①⑤③④②

34.在金属加工工艺中,对于钻孔的安全操作警示错误的是(B)

A、钻孔要戴防护眼镜 B、携带手套操作,以防钻屑伤害手指

C、操作要集中注意力 D、不能直接用手扶持小工件 35.下列活动是技术活动的成果的是(D)

A、干细胞

B、牛顿第一定律

C、热能转化为动能

通用技术必修1练习 篇2

一、创设情景导入, 引起学生注意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是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 应考虑:一要根据本课的内容;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三要精心设计热点知识等, 使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愉悦的心情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1.多媒体、视频导入

在教学中, 引入视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时, 给学生播放“神六”上天的一段实况视频, 发现学生们看得很认真。看完视频后,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神六”上天, 给你有什么启示?并分组讨论。根据学生们的回答, 结合教材案例归纳说明了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设计的。这个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案例的导入, 增加了学生对技术的强烈兴趣和想象力, 培养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使学生对技术产生积极的情感。

又如, 在讲授“道德原则”时, 从网上下载了“给瓜子美容”的PPT演示文稿, 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 教育学生在今后的技术设计活动中要遵循道德原则, 这样的引入, 使教师和学生都显得轻松愉快, 不枯燥乏味, 又能引起师生共鸣,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对技术课的学习。

2.教学情景导入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可根据内容有意识地插入情景, 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很好地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设计中的人际关系”时, 我带了两把高低不同的椅子, 在学生中选了一个高个子和一个矮个子, 让高个子坐低椅子, 矮个子坐高椅子 (坐后脚离地) , 让在坐的两位同学谈感受, 其他同学讨论。然后又叫一个矮个子和另一位高个子同学互换穿外衣。这样一来, 同学们情绪高昂, 课堂的气氛很活跃, 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此时, 我顺势引入课题内容上来, 把学生的学习劲头带动起来, 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 体会到技术课的学习是件愉快的事, 破除学生对技术课学习的畏难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在教学中, 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做有心人, 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会提高, 教学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选教学素材, 充实课堂内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兴趣是维持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对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是不容易吸引学生注意的。在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 教师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内容。因为苏教版的教材浅显易懂, 内容大多贴近生活, 学生通过阅读就能了解其意义, 基本上能掌握相应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 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增加一些素材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去。在讲授技术的性质中技术的两面性时, 列举了“农药DDT”这一案例。说明DDT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但后来人们发现DDT农药带来的不是福音, 而是灾难。它的使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和益鸟, 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也对我们人类和动物造成了危害。至此, 我们为这种“农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补充了这样的案例后, 使学生对技术的两面性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印象也更加深刻。在对技术试验这节的教学时, 课前我收集了施工工地上丢弃的安全帽。在课堂上, 我用敲打法对安全帽做破坏性试验, 然后叫同学回答这种试验属于技术试验方法中的哪种方法, 简要说明原因。在讲授优选试验法时, 举例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优选试验中, 选出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 使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解决了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列举了台湾青枣在本地露地栽种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青枣在本地没有进行移植试验的基础上就进行盲目移植, 结果造成人、财、物的损失。说明了技术试验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把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技术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充实到课堂中, 引起学生对技术问题的思考,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领略到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技术,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技术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广阔舞台。教师在教学中, 改变“重视操作训练, 轻视创新设计”的旧的技术教学观念, 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诱发学生构思, 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 激发创造激情,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技术的魅力。

在《技术的一般过程》这一节教学过程中, 我具体安排了两个课时。上第一节课时对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做理论的阐述, 通过学习,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二课时, 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内容:1) 同桌两人为小组单位;2) 制作什么作品自定;3) 材料自定, 木头、塑料、毛竹、硬纸板等均可;4) 制作工具及辅助材料自备, 并把其带到学校来 (本校未建成实验室, 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 。这些材料、工具均能现成找到。在第二节时, 学生根据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讲解, 结果一节课下来, 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好自己设计的作品。作品可谓五花八门, 种类繁多:有书架、小凳、相框、衣架、卡通挂件等等。结构有固定的、折叠的、散件组装等, 作品形式有大有小, 不拘一格。我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让学生自我介绍作品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然后我作简要的点评。说实话, 这堂课, 我惊喜的发现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们的学生是有创造力的, 且动手能力是很强的。这让我对教好技术课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在第四章至第七章的学习中, 教材的主线是台灯的设计制作过程, 书中介绍的非常详细。我没有要求学生跟着课本制作台灯, 而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每位同学确定一个产品进行设计和制作, 在学习中就自己定下来的产品设计作为主线, 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产品的设计中, 这样边学边做, 边做边学, 直到设计完成为止。在学习过程中, 我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对自己产品进行过程性评价, 找出不足或缺陷之处, 便于适时改正, 确保设计的产品完美。在学生完成产品设计制作后, 同样要求其对作品作终结性评价。并通过试验写出试验报告上交。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如果遇到困难, 学生能够针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主动地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件乐趣事。

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 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 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中做, 做中学”, 体现了本课程的特色。通过实践活动,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创造潜能得到引导和开发, 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通过学习, 学生能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自身的技术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四、转变教学方式, 共建课堂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通用技术课程中生动而简洁的课文正文, 精彩的案例分析、讨论、思考或辩论等栏目在教学中的优势, 改变单一的“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要采用灵活多样, 行之有效的技术课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在学了“技术的性质”后, 针对“技术的两面性”的内容, 我组织了一场辩论:技术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 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以本地的一座制药厂为例, 它的生产一方面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 增加了就业;另一方面又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它的存在是好是坏?辩题事先布置。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 有该厂农民工、大学生就业人数统计, 每年创税的数额, 工人的年均工资, 还有该厂周边居民反映的饮用水、农作物栽培管理、空气质量、厂旁河流水质等等的情况。辩手在辩论中激情高昂, 有根有据, 同学们掌声不断, 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五、运用“留白”艺术, 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运用“留白”艺术, 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天地, 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活动。例如, 在讲到“制定设计方案”时, 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问题:给幼儿园小朋友设计一个玩具, 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问题的提出, 学生便可根据所学的“制定设计方案”知识来设计这个问题, 进行自主探究、思考, 并在自己的设计中领悟设计理念,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行为上, 呈现开放态势, 尽可能地留出空间让给学生, 如《常见的技术图样》一节, 我在教学中没有把“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是加以点拨和引导,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后, 自己得出结果。另外, 要多引导学生“质疑”, 象“如果汽车的喇叭声换成闪灯会出现什么后果?”“假设你询问的内容涉及到对方的隐私, 应怎么办?”“技术语言还可以怎么分类?”对这些问题, 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 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讨论和交流, 为学生学习提供选择余地, 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教学中的“留白”, 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和牢固。

通用技术课程才刚刚实施, 作为一线的技术教师, 教师经验还比较肤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加强学习, 经常总结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脚踏实地地工作, 努力探索和钻研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培训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浙江省高中新课程课前培训资料《通用技术》[Z].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印, 2008.

通用技术必修1练习 篇3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哲学智慧的产生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产生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产生于哲学家的实践活动和主观情绪中 D.哲学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产生的两个基本提法:一是哲学的智慧产生于实践活动,二是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所以A、B、D都是正确的,C选项夸大了哲学家在哲学产生中的作用,表述是错误的。故选C。

2.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某班班主任让学生提出劳动量分配的方案。一个男生说:“所有的人都分配等量的劳动,这样最公平。”一个女生反驳说:“这样不公平,我们女同学力气小,应该有差别地分配劳动量才公平。”为此,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可见()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思想的争辩 ③哲学智慧是从人的头脑中产生的 ④生活处处有哲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③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目要求。

3.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人生哲理是如此贴切地表述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精神家园„„哲理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表明()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C.哲学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和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 答案 D 解析 哲理小说贴近人的情感和经历,即哲学贴近人们的生活,故答案为D。A说的是哲学的作用,而不是原因,B强调的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与题意不符,C选项本身表述错误,哲学与民族精神无必然联系。

4.西塞罗说,“荒诞不经的东西莫过于我们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所能见到的了”,这是对哲学的误解。实际上哲学是()①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③现世的智慧 ④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③④

C.③④

答案 A 解析 题目要求回答对哲学的正确认识。①②③④都是对哲学的正确认识,均符合题意。

5.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常常令人倍感困惑。但是,拥有“智慧之学”的人,常常身在绝境,却能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拥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境界。这主要是因为()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B.哲学是“智慧之学”

C.哲学学习使我们获得成功人生

D.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 答案 D 解析 在面临绝境时的人生境界,说明学习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选D项。

6.“世界哲学日”活动的宗旨是促进哲学家与一般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直接沟通,增强人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和理解,更好地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B.①② D.①②④

政治学习资料

发挥哲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并通过引入哲学的深邃思考来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质量。下列对此活动的宗旨理解正确的是()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有了哲学,就有了快乐

D.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答案 B 解析 A项与题意不符,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能反映材料的中心意思,故选B项。

7.下图漫画《“听话”的哲学》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分析问题,要知道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该听。这说明()

A.哲学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B.哲学是本来就存在的 C.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D.哲学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答案 C 解析 从生活问题中得到哲学启示,这说明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故答案选C项。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的产物,故A、B、D三项观点错误。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8.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俗化、形象化,用中国式语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要求感性化、形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这说明()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哲学总是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C.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俗化、形象化是哲学的根本任务

答案 C 解析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俗化、形象化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答案选C项。A项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哲学对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D项观点错误,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非选择题

9.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里被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他的一位朋友闻讯后,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结合相关哲学知识谈谈罗斯福为什么能如此巧妙地理解家里被盗的不幸。

答案(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因此,生活需要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智慧,需要哲学。

(2)罗斯福能以幽默轻松的态度面对不幸,这跟他的哲学智慧是分不开的。哲学智慧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是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通用技术必修1练习 篇4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1.(2011·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如下图所示,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A.孟子

C.荀子

【答案】 B

B.孔子 D.老子 【解析】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礼”。

3.“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4.(2011·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非攻,兼爱”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答案】 A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

C.墨家

【答案】 A

B.儒家 D.法家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 此观点体现了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

C.独尊儒术

【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时间即可判断出。

7.(2011·厦门)“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

C.墨家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兼爱”主张。

8.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

B.道家 D.法家 B.焚书坑儒 D.崇儒尚佛

9.2008年残奥会会徽(上图)的图形部分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3种颜色的3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主张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是()A.墨子

C.荀子

【答案】 C 【解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看清题意是“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的是荀子,他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10.为庆祝建国60周年,某中学开展了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B.韩非子 D.董仲舒 C.②③④

【答案】 D

D.①②④

【解析】 君主专制,君权神授明显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建立,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11.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答案】 A 【解析】 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12.《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A.重征赋税

C.实现仁政

【答案】 B 【解析】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被迫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政策。

13.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生存智慧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其中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是()A.孔子

C.董仲舒

【答案】 C

B.孟子 D.朱熹 B.无为而治 D.独尊儒术 【解析】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4.(2011·滨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在古代,将阴阳五行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A.孔子

C.朱熹

【答案】 B 【解析】 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等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15.(2010·广东·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C.王阳明的“心学”

【答案】 C 【解析】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这反映了“心学”的观点

16.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A.陆九渊

C.朱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只在身心上做”,体现了心学“发明本心”以求理的主张。

17.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

B.李贽 D.程颢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B.董仲舒 D.王阳明 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

18.“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浪费粮食伤天理”这些俗语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哪家学派的思想..()A.儒家

C.墨家

【答案】 D 【解析】 三则材料依次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无为思想,墨家的“节用”思想。

19.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组织一大系统„„”请问这位古人是()A.李贽

C.王阳明

【答案】 B 【解析】 材料实际叙述了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20.《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

B.朱熹 D.王夫之 B.道家 D.法家 A.“仁政”思想

C.宋明理学思想

【答案】 C

B.“天人感应”学说 D.“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 “忠义”思想是理学重视气节的体现。

21.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分别是孟子、顾炎武、朱熹的观点。22.(2011·安徽联考)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A.有教无类

C.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材料中主张外来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正反映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题选A项。其他B、C、D三项与教育公平主张无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经世致用 23.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上书汉武帝,所写材料需两人抬进宫,后来这种情况得到极大改变,其首先得益于()A.造纸技术

C.制墨技术

【答案】 A 【解析】 纸没发明以前,多用木简、绢帛作书写材料,比较笨重,纸的发明改变了材料所述状况。

24.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A.指南针和印刷术

C.造纸术和火药

【答案】 D 【解析】 与“推广民众教育”有关的发明只能是印刷术和造纸术。25.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A.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

C.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述物件显然是指南针,它的发明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B.火药和指南针 D.印刷术和造纸术 B.雕版印刷 D.活字印刷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1分,共50分。)26.(11分)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 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5分)(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答案】(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2分)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3分)(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2分)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2分)(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分)27.(13分)(2011·韶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②《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________。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4分)(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3分)(4)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分)【答案】(1)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②(属于原始文献)。(1分)主要流派的主张

①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

②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性本恶、君舟民水。

③庄子提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3分)(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教育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3分)(3)实践结果:秦朝“焚书坑儒”,运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但运用失度,导致二世而亡。西汉初年,运用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为外儒内法),完成“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3分)(4)新哲学思想: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最大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构建和谐社会等。(3分)【解析】 第(1)问,②是原始文献,学术价值最大,它的意思是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义,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2)对“天道”和“人道”的解释回答战国时期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主张即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3)秦朝时奉行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4)宋代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4分)(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3分)(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4分)【答案】(1)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4分)(2)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4分)(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但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3分)(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4分)29.(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通用技术必修1练习 篇5

1.Being short of food, many people _______ to death.A.hungeredB.starvedC.sentencedD.brought

2.–No matter how hard she worked, she couldn’t ______ her boss.--Isn’t that the reason why she decided to resign?

A.satisfyB.meetC.suitD.adapt

3.She is ______ her daughter’s progress in her study.A.satisfying withB.satisfied withC.satisfied atD.satisfying at

4.After moving into the town, my wife did some washing for the rich so that we had just enough to ______ our expenses.A.serveB.supportC.satisfyD.cover 5.You have ______ time to get to the station.A.a plenty ofB.plenty ofC.a number ofD.a great deal

6.What a hard life they ______!You should have helped him.A.hadB.ledC.playedD.made 7.Have you found the path ______ to the forest?

A.leadingB.leadC.ledD.is led

8.–For what reason did you build that monument?--In ______ of the people’s heroes.A.memoryB.hopeC.praiseD.favour

9.You can turn to the manager who is ______ the company for help.A.in the charge ofB.in chargeC.in charge ofD.under charge of

10.______ in her best clothes, the girl tried to make herself ______ at the party.A.Dressed;noticedB.Dressing;to be noticed

C.Get dressed;noticedD.Dressing;noticing

11.You will have nothing to ______, if you refuse to listen to our advice.A.gainB.graspC.seizeD.earn

12.People generally think that smoking is a bad ______.A.customB.habitC.behaviorD.action

13.Three university departments have been ______ $600,000 to develop good practi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A.promotedB.includedC.securedd.awarded

14.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young babies learn to do things because acts lead to ______.A.rewardsB.prizeC.awardsD.results

15.The old man got nothing ______ for his kindness.A.in prizeB.for awardC.in rewardD.due to

16.She always wears beautiful ______.A.clothesB.clothC.dressD.clothing

17.An enemy in disguise is a wolf in sheep’s ______.A.dressB.clothingC.clothesD.cloth

18.What ______ fun it is to jump into a river in hot summer.A.aB.anC.theD./

19.As students you should ____ of each other and never ___ of others while they’re in trouble.A.think good;laughB.bring well;make a fun

C.get on well;play a jokeD.think well;make fun

20.There is no ______ of his coming back this week.A.possibilitiesB.a possibilityC.possibilityD.possible

21.He promised to come, but he hasn’t ______ yet.A.turned upB.turned overC.turned outD.turned back

22.–So how is your new roommate?

--She really ______.She’s always making loud noises at midnight and when I remind her, she always makes rude remarks.A.turn me overB.turns me offC.turns me downD.turns me out

23.The actor whom I admired very much ______ to be a great disappointment.A.turned downB.turned inC.turned outD.turned up

24.For a long time they walked without saying ______ word.Jim was the first to break

______ silence.A.the;aB.a;theC.a;/D.the;/

25.–How is Tom getting along with his new job?

--Perhaps he is very busy.______has come from him all the week.A.A wordB.No a wordC.No wordD.No words

26.The child was told to ______ for being rude to his uncle.A.excuseB.apologizeC.pardonD.forgive

27.The headmaster told the boy to make an ______ the angry teacher, but he refused to.A.apologize toB.apology forC.apology toD.apologize for

28.He was ______ while trying to save the ______ girl in the river.A.drowned;drowningB.drowned;drowned

C.drowning;drowningD.drowning;drowned

29.I had to ______ my sorrows in work.A.leaveB.letC.drownD.give

30.She did some things about me, but I have ______ her for traffic.A.regrettedB.freedC.relaxedD.forgiven

31.My advice is that it’s best to ______.In this way it is easier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A.reason and effectB.forget and forgive

C.forgive and blameD.pardon and excuse

32.The film reminds me ________ my old days in the country.A.ofB.onC.atD.for

33.Why is he always forcing his daughter to practise playing the piano if she is not ______ for

a pianist?

A.intendedB.meantC.trainedD.asked

34.–Kate really upset Granny.–I’m sure she didn’t ______.A.want soB.mean toC.have toD.hope so

35.I shall never forget those years ______I lived in the country with the farmers, ______ has a

great effect on my life.A.that;whichB.when;whichC.which;thatD.when;who

36.Mary had to go to Beijing on June 15, ______ happened to be her only son’s birthday.A.whichB.whenC.thenD.it

37.The company has a free long-distance telephone number ______customers may call if they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its products.A.so thatB.althoughC.asD.even if

38.John shut everybody out of the kitchen ______ he could prepare his grand surprise for the

party.A.whichB.whenC.so thatD.as if

39.We kept milk in a refrigerator ______ it will not spoil.A.in orderB.in caseC.so thatD.lest

40.Mary is ______ clever ______ she understands everything.A.such a;thatB.such an;thatC.so;thatD.so;as

41.______ is true that English is being accept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rage.A.ThereB.ThisC.ThatD.It

42.It’s strange that they ______ nothing about this matter.A.knowB.would knowC.knowsD.knew

43.The Foreign Minister said, ―______ our hope that the two sides will work towards peace.‖

A.This isB.There isC.That isD.It is

44.Can you wait for me ______ the work?

A.finishB.finishedC.finishingD.to finish

45.Suddenly, a tall man driving a golden carriage ______ the girl and took her away, ______

into the woods.A.seizing;disappearedB.seized;disappeared

C.seizing;disappearingD.seized;disappearing

46.She looked ______ she was very interested in what she was reading.A.even ifB.as ifC.thoughD.as

47.When a pencil is partly in a glass of water, it looks as if it ______.A.breaksB.has brokenC.were brokenD.had been broken

48.You must be tired now since you ______ for five hours.A.have been workedB.have been workingC.workedD.would work

49.Even though they ______ for twenty hours, the two neighbors are not on good terms.A.have been lived side by sideB.had been living side by side

C.have been side by side livingD.have been living side by side

50.The pupils here ______ all kinds of exercises every day in the past four weeks.A.kept busy doingB.keep on doing

C.have kept busy doingD.have been kept busy doing

51.The crazy fans ______ patiently for two hours and they would wait till the movie star

arrival.A.were waitingB.had been waitingC.had waitedD.would wait

52.Great changes ______ in the rural area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A.have taken placeB.took placeC.have been taken placeD.are happening

53.When John woke up he found he was in the hospital, but he didn’t know how that had ___.A.been happenedB.come aboutC.been come outD.been taken place

54.--______both Ann and I going to the party?--No, neither you nor Ann ______ going.A.Are;areB.Is;isC.Are;isD.Is;are

55.Either you or the headmaster ______ the prizes to these gifted students at the meeting.A.is handing outB.are to had outC.are handing outD.is to hand out

56.–Which would you like to have, tea or coffee?--I’ve ____coffee.Let me have some tea.A.gone forB.gone offC.felt likeD.looked like

57.the day I was looking forward to ______ at last.A.comingB.comeC.cameD.comes

58.The pupil, who comes from the country, is starving ______ the friendship from ______

who come from the city.A.for;othersB.about;someC.for;thoseD.about;the ones

59.______ at the airport, he was arrested by the police.A.When arrivedB.On his arrivalC.At arrivingD.As arrived

60.–Will you take part in the party tomorrow evening?--_________.A.It is knownB.As is knownC.It dependsD.It depends on

61.The captain ______ all the soldiers before him, telling them to get ready for the fight.A.collectedB.selectedC.gatheredD.elected

62.It is the ______ for Westerners to celebrate Christmas.A.wayB.habitC.mannerD.custom

63.After she made herself up, she ______ herself in the mirror.A.foundB.admiredC.showedD.enjoyed

64.Ha!You ______ by a ______.How ______ of you.A.is fooled;fool;foolishB.were fooled;fool;foolish

C.are fooled;foolish;foolishD.were fooled;foolish;fool

65.He has lost all in the flood.You’d better ______ him the debt.A.give upB.throw awayC.forgiveD.put up

66.It’s known that taking exercise ______ your health.A.do good toB.does good toC.is good toD.are good for

67.When ______ help, one often says ―Thank you.‖ or ―it’s kind of you.‖

A.offeringB.to offerC.to be offeredD.offered

68.The discovery of new evidence led to ______.A.the thief having caughtB.catch the thief

C.the thief being caughtD.the thief to be caught

69.–I usually travel to the east by air.–Why not try _____ a train this time for a change?

A.to takeB.to driveC.takingD.hiring

70.70% of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______ water.A.are covered byB.are covered withC.is covered byD.is covered with

71.Martin set out ______his homework as soon as he went home.A.doingB.for doingC.to doD.to doing

Keys:

上一篇:读给女朋友的睡前故事下一篇:端午节国历是几月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