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问(共9篇)
柴霞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辨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教师要巧妙设问,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关键词】提问;课堂;问题;激发;引导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达成思品教育的目标,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巧妙设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说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提问可以通过师生相互作用,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教师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具体的作用如下:
1、提问有利于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充满了大道理。学生单纯地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很容易产生倦怠,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设出有效地教学情境,达到以问置疑,以问求思的目的。
2、提问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增进对学情的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问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和表达。在师生的问答中,既让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情感交流。
3、提问有利于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走神时,在学生自满时,在学生急于求成时,适时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振学生的思想,更是激发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好方法。
4、提问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其思辨能力。
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会陷入紧张的思考,然后面临组织语言表述的情境。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提问的内容。
首先,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情即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比如,学习“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时,我们可以以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对固有知识的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才能有所发现。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意义 ,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考价值,又要难度适中 ,使学生“跳一跳,搞得到”。比如学习改革开放一节时,针对改革开放的意义,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回顾历史,通过历史的对比产生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难点,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所学道理。
再次,提问的问题要简明、生动、有吸引力 ,且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的放矢,避免那种少数优生频频发言 ,大多数学生闷闷而坐的状况出现。例如,学习“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一节时,可以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比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为题,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提问的方式。
1、教师的提问要目标明确。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要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应围绕所学理论又要切合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的提问要新颖。
设问要明确具体,又富有趣味。既要“放”,又要“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的提问要灵活。
提问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努力做到一题多问,并深入浅出。可以从时政热点入手去提问,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情境入手,可以以诗词为提问背景,也可以从知识的关键点去提问。
4、教师的提问应循序渐进。
教师的提问应步步深入,前后衔接,引导学生联想拓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探究,最终理解深化所学知识。
四、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在课堂气氛沉闷时抛出问题,会“于无声处起波澜”,让学生兴奋起来;在学生浮夸松懈时点出问题,则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学生聚精会神专注起来。问题的出示必须适时恰当,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因题施问”即: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则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也有些问题叫中等的学生回答。可以有针对性的点名提问,也可面向全体学生泛问,这样才会创设出平等宽松的氛围,给每个学生进步的机会,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要善于赏识激励。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表现出期待和信任,在倾听回答时要专注。对回答的好的学生要给予赞扬,对回答差的或错的同学要予以点播和纠正,同时更要给予鼓励。“严厉的鞭策不能使马儿奔跑半步,温柔的一吻足以使它飞驰百里。” 教师要善于赏识激励,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总之,如教育家林·G·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善于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巧妙设疑,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一、导入, 设问重在激发兴趣
一般来说, 课堂教学常常从教师的趣味导入开始。善于提问的教师常常在揭题时用精彩的提问来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思考, 并丰富学生的想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自己最关心、最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及时归纳, 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这样, 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以这样的身份进入文本的学习, 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在执教《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 首先就课题发问:“蘑菇该奖给谁呢?”学生纷纷猜测, 有的说小白兔, 有的说小黑兔。接着, 我揭示了比赛结果:“小黑兔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 而小白兔却落在了后面, 你们说蘑菇该奖给谁呢?”这次学生异口同声:“小黑兔!”我话锋一转:“可是兔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 这是为什么呢?”在这环环相扣的设问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完全激发, 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真正做到了“课伊始, 趣已生”。
二、初读, 设问重在整体把握
初读课文, 旨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因此, 所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类问题, 或者是对人物的大致把握, 或者是对事情的简单概括, 或者是对文章中心的浅层了解。问题的难度都不大, 但必须读完全文或重点段落后才能有比较明晰的思路。他们不仅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文本, 还能够保持良好的思考状态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环节。
《山谷中的谜底》描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自然景象, 这个内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悟。为此, 初读课文时, 我提出了两个问题:“加拿大的魁北克山谷中的奇异景观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一奇异的景观?”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既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也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通过学生自读自悟, 为理解文章结尾揭示的道理作好了铺垫。
三、精读, 设问重在紧扣细节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类型、风格各有不同, 各有各自的编排目的:平白如话的可能侧重于结构的清晰和人物特点的明晰, 生动有趣的可能侧重于对语言的赏析、韵味的体会。精读课文是阅读课文教学的重头戏, 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与把握的过程。能否把握好问题的质量, 无疑将对这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的设问点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 找准能够体现文章中心的细节处, 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
《诺贝尔》这篇课文看似无甚嚼头, 无非是阐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精神, 介绍了他的为人而已。但是, 要让学生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就必须找准触发点进行设问。那么“毫不气馁”一词就是设问的着力点, “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设想一下周围的亲人、朋友、邻居是如何劝阻诺贝尔的?可以看出, 这些问题从基础的词语理解, 到对文本的比较解读, 再到以课本为依据的想象说话, 无一不为理解人物精神埋下伏笔,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把诺贝尔发明炸药、实现理想的光辉形象深刻地嵌在了学生心里。这样的设问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所说的找准切入点, 从细节处入手, 不仅挖得深, 而且能够透彻地分析人物形象, 受到人物精神的熏陶, 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设问, 就是解读文本精心设计的问题, 它的有效性毋庸置疑。
四、总结, 设问重在升华主旨
一般来说, 总结课文时的问题必须要能够深化中心, 但深化中心这一环节又容易出现为提炼文本而出现架空现象, 最后导致其失之依靠, 由教师来包办代替。因此最后一问要巧, 巧在能够自然地切合上文的理解而不留痕迹, 巧在能够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而循序渐进, 巧在能够深入浅出而心领神会, 真正做到水到渠成地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提炼出文章的灵魂。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但细细咀嚼, 仍有深刻内涵。在课文学完后, 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呢?”有的说是, 因为他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有的说不是, 因为他衣服穿不好, 房间也不会整理。对于学生的回答, 我不置可否, 但却以此为契机加以引导:“爱因斯坦这位大科学家, 肯定是非常聪明的, 但他却为什么连衣服也穿不好, 房间也不会整理呢?”这次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并最终明白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 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科学研究上, 从而让这位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通过这样的设问, 学生既回顾了全文, 同时又轻松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一.设置情境 巧妙切入
所谓设置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中,揭示一些现象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由歌曲《风风火火闯九州》导入,然后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入新课。这样的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并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化难为易 深入浅出
提问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现行的知识层次,过深过难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起不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过浅过易的问题,无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如教《变色龙》一课,可设计四个台阶式的问题: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③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④是什么因素在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最终让学生明白,作者塑造变色龙这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形象,目的是把讽刺的锋芒指向整个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提问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巧选角度 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和程式化,切入的角度要新颖巧妙,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和启发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若问学生:“鲁迅为什么要写蜜蜂伏在菜花上?它是什么颜色?”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蜜蜂要采蜜,颜色是黄的。”不仅毫无启发作用,而且还会将形象的语言搞得淡而无味。如果换个角度问:“肥胖的蜜蜂伏在菜花上,‘伏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形态?为什么写蜜蜂是‘肥胖的?”就会启发学生思考,领略鲁迅先生用词的生动性,用一个“伏”字,逼真地勾画出蜜蜂饱吸蜜汁的生动形态。这样提问,既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而又能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让他们明白巧妙用词的重要性。
四.疑于无疑 平中出奇
有些内容看似平平,处于无疑境地,此时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可以问:北平这个城市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这一提问即可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最终明白了这是作者通过对北平与巴黎、美国、伦敦的对比,以此表现出北平“温和自然”、“布局匀调”、“物产可爱”的特点。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北平城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曲折行文的一种写作方法,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想念、热爱与赞美之情。我们在平常的写作中,可以试着运用这种对比手法,来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事物或情感。
五.利用矛盾 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这种情况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使用“似乎”和“确凿”这两个词语,两者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了解:“确凿”表示确实,因为作者写作此文时,用成人的眼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而“似乎”表示猜测,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这断定又有踌躇,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所以并不矛盾。学生弄懂了这两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吃透作者创作的本意。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愿我们所有语文界的同仁都能积极探索,潜心研究,精设巧问,为打造高效课堂而努力。
1、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因此,研究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提问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它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的作用。因此研究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3、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途径在课堂,改变传统的固定化了的教学心理模型和课堂教学行为是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任务。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行为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促进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4、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提问引出了话题和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话题可以使活动变得富有意义和吸引力,提问则是一种将学生引入话题的有效手段。用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很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因此,改进和完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5、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初中英语培育室自身发展的需要。初中英语培育室的宗旨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对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能力。研究课堂提问正为了发现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善提问的行为,培养教师驱驾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现状述评
(1)对提问的效能的研究。贝拉克(Belarkc)通过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对提问技巧的研究。韦伦(W.W.wil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作出了如下归纳1)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2)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3)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5)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6)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7)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
(3)对提问分类的研究。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问题的分类进行了研究。①国内学者对问题的分类:我国主要以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傅道春《教学技术行为》)、《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郑金洲《教育碎思》)等为代表,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对问题作了详细的分类。分类的方法基本相同,主要以王笃勤为代表:1.根据问题的形式分类;2.根据问题的内容分类;3.根据回答的伸缩性分类;4.根据内容与材料分类;5.根据问题的难度分类;6.根据问题所需程度分类。
②国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分类:
《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一书中,作者根据布卢姆(Bormo)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组成的理论,把教师提问分为以下六种:1.认知水平的提问;2.理解水平的提问;3.应用水平的提问;4.分析水平的提问;5.综合水平的提问;6.评价水平的提问。
(4)对提问测量的研究。我国学者胡春洞认为,在提问的难易比例方面,根据学生目前的智力和英语能力,最好是l:3,即一难三易。他举例说,在课文教学中,yes/no questinos或ture/false statements应是wh一questions的三倍。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数量依据。难度PH=l-WTBXSX(Pwsx),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应答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O至1之间。若难度为0,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难度太低;难度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难度太大。教育专家们提倡问题的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
透过对课堂提问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专家们大多从理论的角度,对课堂提问的效能、技巧、分类、测量等要素等作了深入研究,而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缺乏关照和研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我们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提问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1.课题的界定:
(1)提问: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更确切地说,提问作为一种信号刺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反应。
(2)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什么、如何 做的指示”。在本课题中则界定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和所提问题的类型。
在本课题中界定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和所提问题 的类型。
问题的类型主要采用Long&Sato关于提问的分类,即把问题划分为展示性问 题和参考性问题。参考性问题指的是无确定答案,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的问题;而展示性问题指的是那些答案确定、提问者要求学生将既定答案说出来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特点: 1.开放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进而答案也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第二,提问对象的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
2、启发性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求所提问题的难度要合适。教学的艺术,大部分在于使新的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而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3、适当反馈
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是课堂提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恰当的回应方式会引起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及时正确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既可以纠正错误,强化学习动机,又可以激发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三、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揭示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建议,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提问策略;探索优化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研究内容:
①课堂提问类型的研究 ——对问题的分类统计,揭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提出优化课堂问题设计的改进意见。
②课堂提问理答的研究 ——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答案或作答后的如何处理的研究,帮助教师掌握理答的技巧。
③课堂提问分配的研究——指对答问对象的选择;
2、前四排学生被提问次数的研究,探索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应遵循的原则。
④课堂提问候答的研究——指从教师发问,指名回答,直到开口说话这段时间的研究。着重研究教师提问后停顿时间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⑤不同水平的教师课堂提问的比较研究——比较初中英语新教师与初中骨干教师(校、区、市级)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提出一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与课堂提问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课堂提问行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2)观察法又称实地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带有明确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从社会生活的现场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3)案例研究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展开研究,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4)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研究与专家的指导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构建新的教学理论,解决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提升。
六、研究思路与过程:
本研究立足于文献研究和课堂观察,对初中教师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进行记录,获取大量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与分析。研究的开展主要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和开题阶段(2007.7-2007.9)文献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相关理论;组织对课堂教学提问情况调查;邀请市区专家(如潘亮、薛国民老师)对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实施阶段
(一)(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对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分析。着重分析“问题的类型、教师提问的理答及教师提问的分配”3个方面,提出改进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建议,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提问策略。
实施阶段
(二)(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对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分析。着重分析教师提问侯答时间、不同水平的教师课堂提问的比较研究,探索优化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9月):组织交流,总结提高。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和原始材料,形成结题报告。
七、保证措施
1.课题组其他成员为新北区初中英语教育培育室核心成员,这些成员与本课题负责人相互之间能够密切配合,团结互助,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和要求,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每人都有数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2.课题组教师(培育室成员)每学期至少研读一份教育教学杂志;学校还有专门的教师书库和上百份教育期刊;办公室能宽带上网,搜索相关的网络资源,满足研究的需要。课题组还购买中国知网读书卡,订购了龙源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可以及时共享到国内几千种教育期刊和教育书籍上的信息。
3.新北区教育文体局对优秀教师培育室非常关心,不仅从行政上加以推动,还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4、有专家指导。本课题聘请培育室领导及我校特级教师仇校长以及富有教科研经验的老师担任顾问,他们将给课题的研究以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我认为要做好相机诱导,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堂教学,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知识,构建知识脉络,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初中生物说,尤其是针对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一味的讲授专业知识,堂乏味,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生未的发展。所以为了让学生们对生物学产生兴趣上的时候我会根据内容设计相应的堂活动。但是初中是为了给生物学打下基础,所以还要拿出精力巩固强化知识点。所以就要在堂提问上下功夫。
生物应用学案导学学案把本时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非常清晰、条理地展现给学生。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中的关键字词可留空,让学生当堂分析、填写,以增强印象。
我还强调了堂笔记的重要性,我要求学生准备生物笔记本,把本节的重点问题都记到本子上,而且下还要自己总结整理笔记,这样在上之前呢,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先看看上节的笔记,然后提出问题,复习强化,这样不紧强化回顾了上节的知识,还让同学们明白了记笔记的重要性。
每一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去不断地挖掘,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高效堂。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效设问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原则
1.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主题,要为实现课堂教学中心任务而服务
通常情况下,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不是自发的过程,是在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来完成的.任何一节课都有它的教学中心和任务,师生都要为实现这一中心和任务而共同努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在备课时,教者应对提问进行周密的研究和布置,尽可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切忌东拉西扯,打乱学生正常思路,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果学生偏离了中心,教师就要适时打住,就像手中的风筝,高低适度、远近适宜.2.问题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由易到难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谓的“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设计出可供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使全班学生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新课程数学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问题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指向明确,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切记不可大、空、泛
首先,教师课堂设问不能为问而问.例如有个老师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课,准备了一只用布蒙住的细口圆腰的花瓶,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相似的知识测出花瓶的内径.他先让学生猜布里这个大家伙是什么,猜来猜去大家都没猜出来,时间倒用了5分钟,这一问题环节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学生盲目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事实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问之前应该首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问?”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去提问,尽量使得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才是我们课堂上需要的有效设问.其次,教师应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问应该是有的放矢,指向明确,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例如,一次评优课活动中一个青年教师上“平方根”时,讲完性质后练习,其中有一道练习是让学生先举一个数,然后说出它是谁的平方根.结果前两个学生都举了正数的例子,老师一边问“有没有其他不同的例子呢?”一边继续请同学起来回答,结果都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举一些负数或零的例子.老师很生气,在评课时还没发现自己的问题,认为是学生太傻.事实上老师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这个“不同”是数字不同?符号不同?还是其他呢?可见有效的设问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再者,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提问.例如,我在初三的一个双语实验班和一个普通班上“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的课时,了解到双语实验班已经复习过方程的内容且基础较好,所以在上的时候直接一步步抛出了本堂课的问题串,效果较好;而普通班进度慢,当时还没有复习过方程,当我也像在双语实验班那样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反应就让我意识到这是不行的,因为学生连最基本的根都不会求了,很生疏,所以我立即取消计划,从复习的角度提问,慢慢引入关系,结果内容虽没上完,但是课堂的效果是好的,学生回答起来很顺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人的情感体验往往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所决定,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因此,现代的教育理论强调在问题的设计时,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我曾经听过一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公开课,开课老师这样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篮球打得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班级里七嘴八舌,本来紧张的气氛变得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老师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老师就给出了姚明在2003-20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尔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他们甚至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2.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故设计发散性问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设计同一条件、多种结论问题
这类问题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这个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我们常见如图1那样图案的地面,它们分别是全用正方形或全用正六边形的材料铺成的,这样形状的材料可铺成平整、无空隙的地面.现在问:①像上面那样铺地面,能否全用正五边形材料?②你能不能另外想出一个用一种多边形(不一定是正多边形)的材料铺地的方案?把你的想法画成草图;③请你再画出一个用两种不同正多边形材料铺成的地面的草图.分析 要完成此题,要求学生理解题中要求,总结规律,结合多边形有关知识及图形来探索问题,本题中②就有无数个方案符合要求,如图2.③中方案也很多,如图3.本题中设计方案的多样性不仅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而且还考查学生的审美素养,有效检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设计逆向思维的开放性问题
设计问题应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传统习题、常规解法后,通过逆向分析,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训练逆向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是和试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方程组.分析此题是在学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后设计的,学生可在熟练掌握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后,逆向求二元二次方程组,故应求出以7,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及以-3,5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才能构造出二元二次方程组.·设计一题多变问题,培养学生对图形及习题的发散思维习惯
通过对图形的变换或者条件的更换或添加,可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例如:把两块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按下页图4放置,其中边BC,FP均在直线l上,边EF与边AC重合.①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下页图5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结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②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6的位置时,EP的延长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AP,BQ.你认为①中所猜想的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学生的每个思维障碍处巧妙设疑,不断深化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关键词:化学,设问,教学,课堂
设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用得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不好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甚至会误导学生。课堂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 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一、设问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课堂的设问要把握好问的时机。平铺直叙的讲解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但不分时机、不分场合的随意提问只会造成学生心理过度紧张。设疑的密度要适当, 要疏密相间、恰如其分, 要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在课前先做出周密的思考, 设疑要紧扣知识重点、难点, 不要喧宾夺主, 影响对重点难点的把握, 应在学生认识矛盾的焦点上设疑。同时, 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空间, 时间的确定要以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为准。抓住时机, 及时对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环境教育, 让学生明确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环境, 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课堂设问不是随时使用的方法, 而要分层设计问题, 营造课堂氛围。在提问中, 由于有的学生不敢讲或不愿讲, 有的教师因此而尽可能避免个别提问, 或者只提问一些只要求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很显然, 这种做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不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其实, 只要教师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课堂上又以平易近人的教态和丰富的语言情感营造民主、平等而轻松的氛围, 并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学生就会愿说、敢说、想说。另外, 教师在提问时, 应该是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 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而且一个学生答完后可以由其他学生补充, 甚至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这样, 在不断地“听”“说”中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表达能力。
二、设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
根据问题的答案是单一还是多样的, 课堂提问分为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有多个,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回答问题, 体现出思维的发散性;而封闭性问题, 通常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体现出思维的收敛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目标层次要求、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水平的问题, 力求达到提问的目的, 又能使问题类型灵活多样。人的行为常常需要一定的目的, 目的对行为起着激发、指向、调节和评价的功能。化学课堂提问也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 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 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学过程而言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围绕明确的主题, 从检测学习效果、了解学生情况、组织课堂教学、启发积极思维、形成探究气氛、引出学习主题等方面入手, 使提问不偏失教师意图, 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学起于疑,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维、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而,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考虑所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激起认知冲突、启发积极思维。问题要有情境性, 注意引发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点, 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减少简单记忆性、选择性的提问, 提倡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课堂设问要及时反馈, 及时评价
教师设问以后, 学生就会思考、回答。这时教师就应该仔细认真地听学生的答案。首先教师要迅速做出反应, 给学生一个否定或肯定的评价。如果回答正确, 要及时鼓励, 给予表扬。如果错误, 要启发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或让其他学生纠正、补充。通过运用设问, 教师还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问———思———答”, 师生沟通, 加深了解, 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要引导学生注重解题思路分析, 校正自己解题中的失误, 获得有益的启示, 使学生养成对学习活动积极反思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监测、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特别是思维活动的参与, 发现并推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1.引疑激趣策略。教育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泳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看那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设置坡度策略。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已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2:已知函数y=x-2,(1)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2)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3)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4)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上述第(3)、(4)问的解决实际上为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单调性的关系揭示提供了一个具体示例。在这样的感性认识下,接着可安排如下训练题:
(1)已知奇函数f(x)在[a,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2)已知偶函数f(x)在[a,b]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3)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
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这样,知识掌握的过程是一种平缓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
3.巧设悬念策略。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3:今天以后的2天是星期几?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斷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4.以形助数策略。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体会概念、公式、定理的几何意义。5、联系实际策略。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
总之,在新课引入时的问题情景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注意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在数学学习中,具体的解题方法非常多,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追求一题多解,那样学生最了不起也只是一个“卖油翁”的境界──唯手熟尔。更何况,学生的在解决习题中的很多方法,虽然很多时候也成功了,但靠“碰”、靠“撞”的现象还是经常存在的,所以,我们还需对各种数学方法对比分析。
三、在范例教学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范示”本就是数学素养之一,范例教学更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范例教学中,注重设问,挖掘问题本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4: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基本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可设计一个常规问题:已知:等比数列{an}中Sn=16,S2n=64,求S3n=?
问题1、本题与前面涉及的问题是否相同、相似及相关?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问题2、能否利用等比性质,即:an=am.q n-m(n≥m)将am后面的项转化为a1,a2,…am表示,沟通未知和已知的联系?
四、在课堂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因此,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教师可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以一种悬念性,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探讨;当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课堂提问若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使全体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正所谓一问激起千层浪。
那么,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所有学生,不要只顾局部。
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课堂提问以中等难度的问题为主,也要有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也要舍得在后进生身上花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为其回答问题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其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以表扬;答错了,要及时引导,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代替其回答。
二、要增加思维含量,不要流于肤浅。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不会浅尝辄止、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思考价值,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不是仅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课堂提问的肤浅、单
一、平庸、死板、公式化或模式化,缺乏发散性无任何悬念,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高明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往往能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浪花,使之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波澜起伏、高潮迭起。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他们觉得高不可攀,而是要其“跳一跳”才能解决。恰当的课堂提问,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顺利解决问题。教育家孔子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觉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善于使用学生熟悉的浅显的事例或道理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事物的认识、经验有所发挥。
三、要加强趣味教学,不要枯燥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课堂提问题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教师恰当设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解答欲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钻研教材、深入地探究寓于其中的深刻问题。
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而抽象,语调不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提问缺乏幽默与诙谐,死板公式化,无发散性且缺乏悬念,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当然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要随波逐流。
课堂教学跌宕起伏,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时,不能不加任何限制,任凭课堂脱离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探究拓展、纵横驰骋的同时,不忘把课堂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如有位老师在讲《归去来兮辞》时,老师第一句就问:“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说是为了回报社会;有的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多的学生说是为了升官发财等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回答,于是这堂课就只是讨论了读书的目的与意义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没有关系。这类没有创设典型情境的提问,使得学生要么无法回答,要么乱答,当然不会有好的课堂效果。
五、要注意课堂反馈,不要消极应对。
对教师来说,组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实施动态控制的过程,要想有效地进行控制就必须重视课堂反馈。然而,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赶进度或防止脱离教学目标,常常对意料之外的答案或过早评价,打断学生思路;或过晚评价,以致丧失启发学生的良机。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要么含糊不清,闪烁其辞;要么干脆避而不评,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没有任何明确的解释与说明。像这些不注意课堂反馈的做法,往往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设问】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09-21
传统课堂智慧课堂09-17
构建道德课堂,提高课堂效率07-09
课堂PK激情的课堂09-08
以课堂观察促课堂实效09-20
夯实课堂基础创新课堂改革论文06-22
用好课堂作业 提高课堂效率10-26
高效课堂与翻转课堂观摩总结11-18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效益09-19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