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校教师评审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津市高校教师评审(精选8篇)

天津市高校教师评审 篇1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成人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副教授、讲师职务的教师。第二条基本条件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较好地履行现职务岗位职责;身体健康。

第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申报讲师职务

1、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

(2)大学本科毕业,担任助教职务四年以上。

2、任现职以来应具备下列业务条件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

(2)较熟练掌握高等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

(3)胜任一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历年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成绩合格,其专业技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兼任行政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低于专职教师的三分之一;

(4)具有全面分析、总结教学工作经验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

(5)完成学校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通过继续教育,不断丰富、更新知识,掌握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6)能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专业实践,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B级合格证书;

(7)参加相关行业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工作累计不少于一年(附相关证明材料);

(8)对“业绩成果”和“论文著作”的基本数量要求,须具备每项中一条:

第一项 业绩成果

a 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其中两次以上学年度教学质量考核为优秀;

b 参加完成一项以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设计、生产、施工、技术检测或技术推广工作;

c 参加完成局级科研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或为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或管理提出了可行性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附相关证明材料);

d 获局级优秀教师称号。

第二项 论文著作

a 公开发表教学或科研论文一篇以上;

b 在全国性专业技术会议上交流、宣读、获奖论文一篇或在省级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宣读、获奖论文两篇以上;

c 参加撰写正式出版的材料不少于3万字;

d 主编或参加撰写校内使用(正式印刷)的教材或辅导材料5万字以上,并在校内授课使用两届以上(由学校出具证明)。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申报副教授职务:

1、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但任讲师职务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担任讲师职务五年以上。

2、任现职以来应具备下列业务条件

(1)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比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

(2)熟练掌握高等教育理论知识;

(3)系统地承担过两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历年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合格,其专业技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兼任行政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低于专职教师的三分之一;

(4)具有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指导下级教师提高授课水平的能力,并有实际成果;

(5)完成学校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通过继续教育,不断丰富、更新知识、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取得较好成绩;

(6)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专业实践,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A级合格证书;

(7)参加相关行业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工作累计不少于半年(附相关证明材料);

(8)对“业绩成果”和“论文著作”的基本数量要求,须具备每项中的其中一条:

第一项 业绩成果

a 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其中三次以上学年度教学质量考核为优秀;

b 获省级成果奖励一项(额定人员)或局级成果奖励二项(第一完成人);

c 参加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或主持完成局级科研项目或主持完成一项以上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或参与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提出创见性建议被采纳,并通过局级鉴定或认可,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附相关证明材料)

d 培养的学生在省级专业(专项)比赛中获前三名;

e 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

第二项 论文著作

a 一篇论文被《SCI》、《EI》或《IM》所收录或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篇或公开发表教学或科研论文三篇以上;

b 在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宣读或获奖论文一篇,并公开发表论文二篇;

c 撰写具有较高水平且正式出版5万字以上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一部。

第五条鼓励在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教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或对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第六条 在教书育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教师,可不受规定的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申报副教授、讲师职务。

1、具备本文规定的学历和其它条件,但不具备规定资历条件的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副教授职务:

(1)获省级成果二等奖一项(主要完成人之一)或获省级成果三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

(2)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一项;

(3)二篇论文被《SCI》、《EI》或《IM》所收录或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篇以上或出版水平较高的20万字专业著作一部;

(4)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一次;

(5)培养的学生在省级专业(专项)比赛中获前二名。

2、具备本文规定的学历和其他条件,但不具备规定资历条件的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讲师职务:

(1)获局级成果奖励一项(第一完成人)或主持完成局级科研项目一项;

(2)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篇以上或撰写出版10万字专业著作一部;

(3)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

(4)培养的学生在省级专业(专项)比赛中获前三名;

3、具备本文规定的资历和其他条件,但不具备规定学历条件的人员,除应具备上述破格条件外,还须经相应专业知识考试合格。第七条

其 它

1、本文中所指的发表论文均为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作品。公开发表(正式出版)系指已出版发行,并有“CN”、“ISSN”刊物或“ISBN”书号的。

2、成果奖:系指科学技术奖(含科技著作奖)、教学成果奖等国家规定的奖项。

3、重要学术刊物论文:系指(1)被国际公认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2)在《中文重要学术刊物目录》中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3)在学科评议组的同行专家们认定的本专业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4、课时量要求:申报讲师职务课时年均不少于180学时;申报副教授专业课年均不少于150学时,基础课年均不少于210学时。

5、教学质量考核:系指学年度教学质量考核,不同于年度行政综合考核。

6、符合初、中级职称认定条件的,执行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天津市职称系列分级分类管理意见〉的通知》〈津人专〔2000〕20号〉。

7、已调入成人高校而未转系列的教师,需在成人高校担任教学工作一年以上(不含普通高校教师),并符合其它规定条件的,须平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教师职务。从事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其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均可连续计算。

8、未经院校主管部门批准,教师自行在校外兼职、兼课的工作量,不得计入教学工作量。

天津市高校教师评审 篇2

关键词:法学视觉,高校教师,职称评审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所应运而生的一种评审制度, 它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学术地位和威望、以更好地扑在工作岗位上的必经途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既满足了当前庞大的教师队伍发展壮大的新需求, 在实行过程中又存在着教师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如何针对当前问题切实完善职称评审制度, 不断调动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中心与核心问题。

1.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职务任命、职务评定和职务聘任三个阶段。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三种。首先是评聘合一模式。即指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两个过程合并为一, 教师一旦通过评审, 他就能够获取相应的职位聘任。也就是说, 评聘合一的模式在本质上是以职称评定为核心, 在客观上也就造成隐形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的现象依然盘踞在高校而得不到根除, 久而久之, 会严重损害其他高校教师的个人利益, 引发教师不满情绪, 从而加剧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冲突;其次是评聘分离模式。与评聘合一模式恰好相反, 即使相关教师成功获得了相应的职称, 学校方面也可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素来判定需不需要聘请该教师担任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这一做法有力地打破了传统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最大限度地引导和利用了教师资源, 是当前各大高校在职称制度改革活动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做法。最后是以聘代评模式。其本质是以聘任为中心, 把对教师考核的重点转向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业绩上, 有益淡化对教师职称的评审活动, 而且是从个人能力出发, 因人而异。以聘代评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局面, 从而合理地引导人才流动, 带动整个教学氛围。需要注意的是, 以聘代评的变革模式目前已处于实验阶段, 要想真正确定这一新兴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否长期有效, 还要持续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1]。

2. 法学视觉下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

2.1 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审主体

首先,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直接评审方是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虽然是教育行政部门当中的一部分, 但是它由于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行政经费, 这也就说明评审委员会不能够独立地行使高校教师职称的授予权。评审委员会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只能代表自身所在的教育行政部门所履行的教师职称评审的职责。因此,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体不是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 而是教育行政部门这一行政主体。

其次, 一些经过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的高等学校自己所设立的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 也能够直接评审高校教师的职称申请。但归根结底这些校内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也只能代表本校所履行的教师职称的职责, 而不能够独立地行使高校教师职称的授予权。这就表明高校校内的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也不属于教师职称评审行为的主体。该类教师职称评审行为的主体是经国家教育部合法授权教师职称评定的学校, 即授权行政主体[2]。

2.2 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审行为

教育行政部门属于国家行政机关, 这就说明它在对教师职称进行评审和授予的工作中, 所实施的是一种管理行为。严格来说, 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评定活动中的对象虽然是具体的个人, 但总体上其涉及到的范围遍布全国, 其着眼点在于整个社会的公共教育事业。这就说明教师职称的授予事务实际是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行政公务活动, 而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这种管理权力也属于行政权力的一部分。此外, 之前所提到的被教育行政部门所授权的学校其教师职称评审能力本质上也属于行政权, 一方面,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由行政法规授予;另一方面, 高校所被授予的教师职称评审权与学校内部管理权之间差异显著, 前者是经过有关机关授权才能得到的, 而后者则是学校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所具有的固有权利, 这就从另一角度证明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审行为不是管理权而是行政权。

2.3 教师职称评审行为的行政法律意义

教师职称评审行为具有行政法意义具体体现在三方面。第一, 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审行为能够直接产生行政法效果。申请职称的教师一旦通过了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所授权学校的职称评审, 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之后, 教育行政部门就应当向该教师颁发任职资格证书或职称证书。而任职资格证书或者职称证书的颁发过程, 实际上就是赋予教师相应法律利益的过程, 教师取得相应的法律地位, 整个过程也就形成了行政法的效果。第二,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行为也具有相关行政法律的效力, 具体来说, 包括证明力 (证明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和能力) 、确定力 (任职资格证不得随意变更) 、拘束力 (任职资格证具有约束效力) 等。最后, 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所产生的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 与教师职务聘任行为不同, 教师职称评审行为中的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二者的法律地位并不平等, 换言之, 教师职称评审行为不是民事行为而是行政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职称评审行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外部具体行政行为, 高校在评审过程中依照相关法规所行使的只是行政权而非自主管理权。因而, 教师若对职称评比结果不服, 应当依据与之对应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需要承认的是, 当前在我国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暗箱操作的问题, 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不仅要巩固自身法制观念, 还要积极完善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确保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参考文献

[1]滕日清.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量化考核体系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01) :63-64.

天津市高校教师评审 篇3

关键词:天津市; 高校教师; 体育文化活动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52-001

所谓体育行为即指人们有意识的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从更广泛的范围看,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体育行为是体育兴趣的重要表现方式。

一、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文化活动现状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能的教授者,更是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体育教学训练的组织实施者。在现在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体育教师起主导性作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中的体育活动、行为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因此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对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查发现,体育教师是否应该经常参与学生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是一个争议的话题,从34.7%的人赞同、57.2%人反对、8.6%的人放弃回答的调查结果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而对于考试和成绩的管理方面每个教师都能认真对待;关注学生、同行的评价有助于找出自身教学不足,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教学教法有很大帮助,因此,也得到了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认同。至于自身形象,正所谓“为人师表”,绝大部分教师还是注重个人形象和素养的。现如今高校往往根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来设立“课堂优秀”等奖项,说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师体育文化活动现状

现阶段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典型的脑力工作者,工作中既要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还要进行有关领域的科研工作。面对交往繁重的工作,不难理解身心健康对于高校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些调查显示,高校教师的身心状况令人担忧,2002年广东省对全省19所高校近万名教职工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有10%左右的人处于健康状态,20%左右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造成这样的现状也与高校教师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早被人们所认可,因此调查高校普通教师的体育行为状况就显得十分必要。绝大部分高校普通教师对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表示认同。但是实际参加锻炼的人数大大降低,能够进行不规律(偶尔)锻炼的人也只在少数,而有规律参加体育健身的更少。普通教师中只有32.1%的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65.7%的人认为体育对于学校教育很重要,表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普通教师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处于比较肤浅的认识,尤其是体育特有的教育功能理解的更少,调查中居然有37.9%的教师认为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学习,这表明很多大学教师对于体育的认知还是处于过去的观念,只注重学生的文化分数,而忽视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高校教师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调查中,呈现出锻炼项目分散中有集中的现状,几乎所有调查项目都有教师参与,但更多的集中在跑步(男教师39.5%、女教师41.7%)、球类以及健身的运动居多。这可能和个人兴趣和场地条件的现状有关。

三、提高高校教师对体育文化活动认识的对策研究

1.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

提高高校教师对体育健身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认知的角度讲,掌握的体育健身知识越多,认识越全面,就越有可能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并长期保持,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高校教师对体育健身知识的认知水平,如利用媒体宣传、组织体育与健康知识讲座、组织体育技术技能学习等来传播有关体育健身的理论与技术知识,使高校教师能全面了解体育健身的有关知识、功能及重要性,提高自觉锻炼的意识。

2.培养高校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

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构成了高校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力因素。因此。激发高校教师对体育健身的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是提高他们体育健身兴趣的有效途径。从自我需要方面讲,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此外针对女性教师比较关注形体健美的特点,对她们可以侧重于体育健身活动塑形效果的讲解和方法传授,这将有效地激发她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从社会需要方面讲,体育健身项目大多涉及到人际交往与协作,大家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切磋技艺、促进交往,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需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辛.提高大众健身意识的对策[J]体育文史,1998,(4):20

[2]周晓东.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J]四川体育科技,2000,(4):47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个人业务自传 篇4

xxx,女,汉族,1979年11月出生,河南省xx县人,1994年7月毕业于河南xxxx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学历;1998年12月毕业于xx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本科学历;2007年1月获xx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本人于1994年9月参加工作,任教于xx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12月晋升高校系列讲师职称。多年来先后从事我院和xx电大开放教育的语文学科各门课程的的教学工作。从教以来,我主要从理论修养、业务修养和管理水平修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学习、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在教书育人和日常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做一名政治过硬的教师

从教十多年来,我从没有停止过理论学习。因为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为此,我在坚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研究我国在新世纪关于高职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有关的法规政策,用科学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道德水平的目的,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在工作上能勇挑重担,服从组织安排,工作勤奋,任劳任怨,工作大胆,富有创新进取精神。由于工作努力,任现职以来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二、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做一名业务优秀的教师

因为理论学习充分,自己的修养得到了加强,我在教学工作中才会开拓进取,不断进步。我认真备课,广泛地查阅资料,虚心向老教师、名师求教,力争每节课都上出特色。特别是备课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中,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民主法制教育和大学生的择业、从业及诚信教育于授课内容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之运用到下一次的授课活动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有正确的理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所教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自己的工作也得到肯定。2004年9月被评为河南省电大系统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xx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2007——2008学获得教学质量奖;2007年在全省“中华魂”主题教育中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2004、2006和2007三次在xx市职业学校优质课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2009年在全市“中华魂”主题教育中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

本人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承担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欣

赏》、《大学语文》、《文学概论》、《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应用写作》、《应用语文》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平均课时数均在350学时以上。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搜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测评历年来一直为优秀。

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学术型教师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几年来,在做好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共申请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立项、结项并获奖3项。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内容与机制研究》获河南省社科联2003二等奖;《中原民俗文化与中原神话论》获河南省社科联2005一等奖,本人为第三参与人;《中原圣贤文化价值及影响研究》获河南省社科联2006一等奖,本人为第二参与人;论文《迟子建乡土文学中的非汉族书写》获2009年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完成。

我还主持完成xx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调研课题2项。其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调研课题获2004xx市社科联调研课题一等奖;《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获2005xx市联调研课题一等奖。

在科研论文、著作方面,2006年我完成xx师范大学的文学硕士论文一篇;在《名作欣赏》、《新闻爱好者》、《新乡学院学报》等

期刊上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1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篇;参加编写了21世纪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实用应用写作》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约45000字)。

四、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推动语文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自2004年任讲师以来,我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在语文学科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2003年4月-2004年9月,按学院的要求,为迎接省教育厅对我院教学工作的评估验收,配合我系文秘教研室全体教师针对各个不同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各种条件和指标,整合出我系各专业教学评估中语文学科的建设重点和方向,为今后语文学科的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天津市高校教师评审 篇5

摘要:科学的职称评定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本文通过梳理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职称评审存在问题原因,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对策。

关键词:职称评审;存在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办法不完整

在高校中,需要考核的专业技术人员种类及系列多,情况复杂,各系列考核标准都不一样,考核指标弹性也不一样,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在考核工作中有一些不实、不细、不全、不适的问题。比如:公共课及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重,省报科研项目难度要比专业课教师大很多;而辅导员老师,当前队伍中学历结构中以本科为主,科研能力也偏低[1],导致辅导员群体职称评聘较难;体育和艺术类教师在评聘过程中也有与辅导员类似的问题。

(二)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论文和课题的数量、级别

虽然高校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但由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学效果又不易量化而科研成果比较好量化,比教学客观性高,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重科研轻教学[2]、一硬一软导向突出,评审时,只看能否完成工作量,而不看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基本上是“教好教坏一个样”。因此,高校普遍出现“教授不教、讲师不讲”不正常现象,很大一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能不上课就尽量不上,也不重视教学,教学效果一般。而一些刚到学校、缺乏教学基本功、经验浅的教师长期任教,让教学成了走过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很难保证,引发学生不满,而且也很大程度打击认真教学教师的积极性,成为高校教师评审中最突出的问题。

(三)“外行评内行”的评审

职称的取得除了首次确定、采取考试取得资格外,其他均采取集中评审的方法。职称的评审是将申报者的材料汇总,由学科组专家或评委审阅材料后,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一般说来,学科组因其成员都是同行,其评审结果比较客观、公正,但到了评委会,由于人数的硬性要求和评审对象从事专业的多样性,组成评委会的委员往往是多个相近专业的大融合,评委会专家只是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家,并不是全行专家,这样的评审必然存在“外行评内行”的现象。高评委专家一般来自各个学校,由于时间紧,评审材料多,没有时间将材料逐个详细审阅,只能粗略翻阅。高评在对评审对象的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下,一般主要听单位评委宣讲,但在单位评委宣讲过程中,难免掺杂个人因素,那么评委因专业不同、情况不熟,容易受单位评委的影响,投票不能避免的有失客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审的公正性。

(四)论资排辈的旧观念,严重阻碍着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存在的原因

(一)思想桎桔

在主导高校人事职称管理的思想上,也存在论资排辈的思想。有些管理人员对职称工作理解不到位,也有惧怕可能遇到的困难、回避遇到的矛盾,在行动上疑虑政策执行的效果,按主观来分析标准。

(二)制度漏洞

当前,国内高校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在原有体制下所形成的权力构架、资源分配的.格局并未完全改变。大部分高校对政府政策都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这导致目前高校的自主权受到很大的制约,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基础存在不足的很重要原因。

(三)程序缺憾

高校职称评审还存在外行评内行、关系职称和人情职称等现象[3],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流程不完善,不公开。现在大多高校职称评审采用匿名投票表决的方法,投票时时间仓促,不能充分了解参评者信息。但这一点已经在一些学校开始改进,辽宁省就有很多高校在職称评聘过程中开始实名投票。

三、对策

(一)健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

针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不同考核办法。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申报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设计考核分值和权重。

(二)提高材料真实性审核工作

评审专家很难再短时间核对评审材料真实性,所以这部分应用由被评审教师学校负责。可采取以下措施:一,强化材料公示行。要求各高校内部公示时间不低于1 个月,一律网络公示。省职改办开通网络举报途径。二,省级人事部门可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检各高校职称送审材料,真实性出现问题者,除处理当事人外,对高校也要进行处罚。三,省人事部门可将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职称材料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公示,并根据典型案例完善材料核实办法,制定统一的核实办法与流程。

(三)提高教学业绩权重

把教学效果作为评审的重要指标,职称申报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凡考核达不到相关要求者,应一票否决,取消职称评聘资格。学生在选报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时,一定会把教学水平作为选择任课教师的最主要依据,评聘过程中应将上课人数与教师教学效果联系起来,客观评价教师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效果评估的效率和客观性。

(四)对科研的考核标准要兼顾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以质量为主

1。重点评价其代表作。代表作最能反映该教师的学术水平。代表作可以是专著,也可以是论文,即发表在权威期刊上或者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专著。

2。协调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转换换算关系。要解决职称评审工作中对科研水平标准的认定,在当今唯一方法是尽可能使评审指标体系细化、量化、明确化,操作上简单明了,最关键的问题是给不同档次的期刊赋予不同的分值。

(五)除了对教师的聘任条件有着明确的规定外,还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所聘教师“名副其实”,如在日本,每隔3—4年,都要对教授和副教授,进行一次“业务审查”,通过者方可继续聘用。

这种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考核程序,不仅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也能激励教师勤奋上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人才流动,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选拔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宁。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状调查与制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凌峰。高校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3(01)173—176。

天津市高级会计师评审政策 篇6

(2015)

一、评审政策

我市高级会计师评审目前主要遵照以下文件精神:

(一)天津市人事局关于下发《天津市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标准(试行)》的通知(津人专(1994)27号);

(二)天津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关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说明》、《关于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实施中有关问题的解释》及《报评专业技术职称材料的要求》的通知(津人专(1994)47号)。

二、评审方式

自2014年开始,我市高级会计师评审将采取述职答辩与评审相结合的评审方式。未参加述职答辩的人员不能参加当年的评审。

现场答辩的时间、地点及内容在现场提交评审材料时通知。

三、申报程序

(一)申报工作要求

按照我市现行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申报工作须按照基层单位推荐、主管单位审核、局级单位呈报的程序进行;对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存档、受聘于我市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由聘用单位审核申报材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推荐,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主管区县局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呈报。

(二)参评范围

在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中正式在编在岗及在其他性质的单位中已与单位建立了正式聘用关系并工作一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参评。已经办理了离退休手续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再参评。审计岗位不得参评,新调到审计岗位不足一年的人员可以参评。

(三)推荐

由申报人员所在单位有关领导、技术专家或骨干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组成的推荐委员会或推荐小组,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推荐意见。推荐委员会或推荐小组赞成票未超过一半的,单位不得推荐。由申报人员所在单位对申报人员提交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其中:对申报人员表现、历年工作考核及学历、资历等情况须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单位人事部门审核盖章;对于申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成绩贡献等情况须由单位业务技术部门审核盖章。在此基础上,单位领导正式签署推荐意见。

(四)呈报 申报材料由申报单位所属区、县人力资源部门或主管局(集团、总公司)审核同意后,为申报人员开具委托代评函。

外省市驻津单位的人员须持委托代评函及报评材料到市职称工作办公室,经审核同意后,换发市职称工作办公室开具的委托代评函。

申报人员报送评审材料前,须先登录“天津会计”网站的“高级会计师评审系统”填写基本信息并上传相关的报评材料扫描文件及电子文档,经审核通过后,持受理单再将评审材料送到会计高评委。我市自2014年起,撤销高级会计师专业评审组,不再组织专业组评审。

(五)审核

市会计高评委对收到的材料进行网上初审后,再由市职称工作办公室对拟提交评审的报评材料进行复审。

(六)评审经市职称工作办公室复审通过后,由市会计高评委组织评审。

四、申报高级会计师评审的学历和资历要求

(一)具备财经类博士学位(不分参加工作前或参加工作后),申报人员应取得会计师资格并担任会计师职务二年以上;

(二)具备财经类硕士学位(不分参加工作前或参加工作后),申报人员应取得会计师资格并担任会计师职务四年以上:

(三)具备财经类大学本科学历,申报人员应取得会计师资格并担任会计师职务五年以上;

(四)具备其他条件的申报人员,对资历的要求如下:

1.一九六六年底以前财经类中专学历、一九七零年底以前财经类大专或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六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并获得大学普通班学历(工农兵学员),取得会计师资格并担任会计师职务五年以上;

2.先参加专业技术工作,后取得财经类大学本科学历一年以上,已取得会计师资格并担任会计师职务六年以上;后取的非财经类本科以上学历按学历破格对待。

3.取得非会计专业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也可申报高级会计师。

五、申报高级会计师评审的应试要求

(一)专业理论知识考试

参评人员须通过全国《高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并合格(考试时间210分钟,开卷笔答方式进行)。对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人员,核发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3年有效;对达到我市标准的人员,核发考试成绩证明,该证明在天津市范围内当年评审有效。

(二)外语考试

参评人员须取得市人事局组织的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B级合格证书,其中英语语种须报考综合类专业,其他语种不分专业。职称外语考试一般每年上半年组织一次。

按照天津市人事局《关于完善我市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津人专(2007)16号)文件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申报人员可以申请免试:

(1)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

(2)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3)取得大学英语6级合格证书(成绩单无效)或外语专业大专以上毕业证书的;(4)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

(5)通过BFT考试高(A)级并取得全科合格证书者申报高级职称的;

(6)出版过5万字以上外文专著、译著,并经主管区县局(集团公司)审核认定的;(7)经审核确认,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显著、贡献突出,在本行业本地区做出重要贡献的。

对年满40周岁人员,在确定当年职称外语考试地方标准时适当降低分数线。考生外语成绩达到全国标准的,其成绩有效期至评聘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止,成绩达到我市地方标准的,其成绩在当年评聘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时有效。凡申请职称外语免试或放宽成绩要求的,均需填写《职称外语考试免试(放宽成绩)申请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申报职称时随评审材料一并上报。

(三)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参评人员须在3年内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4个模块合格证书。在聘任中级时考取的3个模块合格证书在报评高级会计师时可以继续使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请免试:

(1)取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的计算机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2)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的;(3)属于我市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国家和我市“千人计划”的;(4)年满50周岁以上,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5)取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可颁发的博士学位的(境外博士学位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定);

(6)在乡镇所属及乡镇以下单位工作的。所有免试人员应填写《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免试申请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申报职称时一并报送。

六、申报高级会计师评审的著作论文要求

申报人员的著作论文应具备下列要求之一:

(1)作为第一撰写人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2篇以上有较高价值的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2)出版财务会计方面的专著或作为主要作者出版一部中专以上水平的会计专业教材。

七、申报高级会计师评审对单位规模、工作能力及业绩成果的要求

(一)对申报人员单位规模的要求

1.事业单位。配有500张以上床位的医疗机构;在校生在3000人以上的院校;会计知识密集型单位,如会计咨询、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年管理资金(含收入和经费拨款)

在1000万元以上的县处级事业单位。2.企业单位为中型以上企业。

3.由于工作变动,原在符合以上规定的单位工作,后调到小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比较突出也可申报。

(二)对申报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

1.能够独立负责、组织、指导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型经济单位的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能够熟练地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本地区、本行业或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重要或关键的业务问题。能组织编制、审核财务预决算报告,开展经济分析,对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会计法规,能草拟和正确解释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和方法。

3.能承担重大财务与会计科学研究项目或调查研究课题,能对经济变化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并能撰写高水平的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调查报告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4.具有指导、审核、鉴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会计人员完成财务会计工作的能力。

(三)对申报人员业绩成果的要求

申报人员应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以下各项均应附有关资料):

1.主持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一项以上国家或市级财务与会计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其成果经专家鉴定,确认具有较高水平,或经实践应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2.主持或负责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型经济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二年以上。在主持工作期间未发生过财务管理方面(特别是资金管理)方面的较大失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对改善经营管理提出过重要建议并采纳,在节约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3.正确贯彻实施会计法律法规,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运用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的方法、对经济活动作出科学的预测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被有关部门肯定或采用,成绩显著,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4.在主持财务会计工作期间,创造过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经验,经推广后取得显著实效,并被市级主管部门认可。

天津市会计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天津市高校教师评审 篇7

代表作同行鉴定一般是指高级职务申报者将代表本人水平的作品交本专业已经具备较高水平的专家评价, 作出是否达到与申报职务相适应水平的结论。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是江苏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在整个评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送审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体现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水平。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一) 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的需要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关于副教授 (教授) 的任职条件都强调“发表过有一定水平 (创见性水平) 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的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教授和副教授任职条件也都强调“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

如上所述, 在高校教师高级职务的任职条件中都对教师论文或著作提出了较高水平的要求, 而对教师论文或著作内容是否达到较高或创见性水平的认定, 正是通过施行职称评审教师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来实现的。

(二) 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高层次人才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的需要

高校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量与比例是高校办学实力的象征, 历来也是国家教育部门统计衡量高校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但真正体现学校整体教师能力与水平的不应该是数量, 而更应该着重高级职务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教师在申报职务晋升时的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 从专业层面将一些尚未达到高级职务任职专业水平的教师挡在高级职务的门槛外。通过设置鉴定环节, 大大的促进了高校教师在专业工作中的广度与深度, 同时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研究工作中, 形成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 建立形式 (数量) 评审与实质 (质量) 评审结合的职称评审制度的需要

专业职务的晋升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最主要渠道, 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政策的制订, 主管部门根据专业职务的专业特点、工作岗位等情况分门别类制订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 并且不断地调整、更新。评审标准越来越全面, 越来越量化, 对文章的数量及发表的刊物级别, 对参与课题的级别与排名, 对各类获奖的等级与排名等等都有了详细的规定。评审专家在参与评审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申报者提供的材料是否达到评审条件所规定的数量、级别等方面的要求, 是通过业绩的数量与成果的级别来判断申报者是否达到任职条件, 仅是对申报者是否达到任职条件的形式评审。

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是鉴定专家对申报者所提交的代表其本人水平的论文或著作进行的鉴定, 是对其内容所反映的专业与学术水平的鉴定, 更是对文章作者专业能力与研究水平的认定, 代表作水平的高低正是作者综合能力与水平高低的真实体现, 因此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是从专业层面对申报者是否达到任职条件的实质评审。逐步减少职称材料要求的数量, 突出质量, 实现职称评定从要求材料的数量到质量上的转变是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必然。

二、职称评审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制度化现状

2001年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 (试行) 》是对全省所有专业技术种类职务评审的办法, 未特别强调对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的要求, 仅在申报者个人申报材料里提到“任现职以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本专业 (学科) 论文、论著或译著”。目前江苏高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代表作同行专家工作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文件来执行。

2002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江苏省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意见》, 作为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该文对高校教师职务评审中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对须执行代表作同行鉴定的职务种类、代表作材料、鉴定专家的要求、鉴定工作的组织等方面作了规定, 可以算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的最初制度。

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人员论文论著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的通知》, 就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做了强调, 并对申报正高级职务资格的代表作同行鉴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职称评审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江苏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申报实行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已有多年, 随着职务评聘竞争越来越激烈, 教师对同行专家鉴定工作也越来越关注, 仅仅依据上述两个文件已经无法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思考。

(一) 关于需要进行代表作鉴定的申报对象的问题

按照文件, 江苏省教育厅只对教育厅有评审权的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包括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实验师、教育管理研究这类职务人员提出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要求。对于高校内的其他例如会计、审计、档案、图书资料、工程等众多其他同样占专技岗位岗位比例的职务, 各对应主管部门没有鉴定要求。此类情况, 即让申报者感觉略有不公, 又让高校在评审或初审推荐的过程中少了一个实质性评审的环节。

(二) 关于代表作的范围即哪类成果可以作为代表作的问题

文件规定, 正高和副高职务申报者分别指定3篇和2篇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的论文、论著作为代表作送专家鉴定。按文本解释, 代表作必须是论文、论著。但实际工作中代表作是否仅限于论文、论著值得商榷。许多专任教师开展专业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获得公开授权的发明专利, 而专利的说明书则代表了教师在该专利所涉及到问题上的专业水平与创新水平, 目前各高校做法不一, 有的允许其做代表作进行鉴定, 有的排除于期刊论文和出版社著作之外, 不予送审, 在高校形成执行政策不一致的情形。

此外, 对于申报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者, 其业绩要求中强调了独立起草过高水平管理或学生管理工作文件、改革方案或撰写高水平调研报告, 但是高校的管理文件、改革方案或调研报告因涉及到学校的内部数据及工作创新, 该类成果一般不公开发表, 那么对于该类职称申报人员, 他们是否可以用管理文件、改革方案或调研报告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去鉴定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三) 关于代表作送同行专家鉴定的时间问题

目前江苏省大部分高校即无学科评议权也无评审权, 对于该部分高校来说, 校内的学科组评议和评委会评审只是学校在申报者中择优向主管部门推荐参加正式评审的过程。部分高校在学校评审推荐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教师的经济利益, 将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环节放至学校确定推荐上报人选之后, 学校评审推荐时也就不考虑申报者的鉴定结论, 仅把同行专家鉴定的结论作为上级部门评审的参考依据。如此做法固然使那些未被学校推荐上报的老师免于承担鉴定费用, 但本人认为有违设立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进行学术评价的初衷, 同时这种做法一方面对于本校那些业绩材料略少但专业能力与研究水平更高的教师有所不公, 无法体现其优势。此外, 由学校组织已被自己评审并择优推荐上报的该部分教师进行代表作鉴定, 学校自身就希望能取得好的鉴定结论, 学校的期望或许会对专家作出恰当的评价有所影响, 这对于最终共同参加上级部门评审的其他高校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

(四) 关于对代表作进行评鉴的同行专家相关问题

按照文件, 副高和正高职务的代表作鉴定都允许送一位校内同行专家鉴定, 但根据某高校对2008年的同行专家鉴定工作的统计, 校内同行专家鉴定材料88份, 合格率为100%, 校内论文鉴定工作已失去意义, 同一个学校甚至院系、相同的学术背景等因素导致人情的关系网的产生, 校内论文鉴定工作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目前同行鉴定工作一般都是由申报者所在单位的人事处将申报者的代表作根据学科分别送至有相应学科且师资水平符合鉴定要求的高校人事处, 再由接受高校的人事处按学科与专业送至相关专家。为了增加鉴定的公平性, 人事处不接受申报者个人约请指定鉴定专家, 否则结论无效, 但是否允许申请同行专家的回避值得我们思考。对于高级职务尤其是正高职务申报者来说, 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研究水平都属于现代技术与理论发展的前沿, 观点的创新性较强, 同行之间有意见相左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本人认为, 申报者若鉴于此种情况提出某个别或少数同行专家的鉴定回避, 所在单位的人事处应该充分考虑, 适当回避。

(五) 关于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结论方面相关问题

第一, 关于鉴定结论在学科评议及评委会评审过程中的适用问题, 现行相关文件规定了的如何来实施代表作鉴定, 并要求专家给出已达到、基本达到或尚未达到的结论之一, 但对具体结论在后期评审过程中具体适用未予明确, 各高校在初审推荐或评议评审的过程中对结论的适用缺乏统一的尺度, 有的学校虽未有明确规定, 但执行过程中基本以鉴定结论全部为已经达到必要条件, 而有的学校在初审推荐过程中不做鉴定工作, 等初审推荐确定后再进行代表作鉴定。高校间的差异化做法与已经处于白热化的高级职务竞争形势不太符合, 迫切需要进行统一。

第二, 关于鉴定结论是否公开问题, 现行文件中并未作明确规定。根据《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 (试行) 》规定, 个人提交的的论文、奖励等业绩证明材料应该退回申报者, 但涉及对申报者做出的组织核查、评价和评审结论包括个人的申报表都是不退回申报者的。按此解释, 鉴定结论也应认定为不向申报者公开。但是从评审信息的公开性及教师个人发展来考虑, 结论又应该公开。职务晋升涉及教师切身利益且目前竞争激烈, 每一位申报者都急切的希望了解自己晋升职称的优势与不足, 特别是因为鉴定结果不好而影响评审结果的申报者, 如果仍然处于不知情状态势必影响个人今后的职务晋升, 这对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 从作为教师队伍管理部门的人事处来说, 也是不希望看到的。

第三, 关于代表作鉴定的具体评价意见是否公开的问题。该问题建立于鉴定结论对申报者公开的基础之上, 一旦有申报者获知代表作鉴定尚未达到的结论, 随之产生是否能了解具体评价意见疑问。对于具体意见, 按现行政策, 鉴定结论尚属原则不予公开的范围, 评价意见则更不例外, 但同样若从教师能力提升及管理部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考虑, 同行专家鉴定也是为申报者把脉听诊, 申报者若能了解到同行专家发现的问题与建议, 必能对其研究起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意见的公开对于鉴定专家高度负责、实事求是地提出鉴定意见, 确保专家鉴定意见的客观、公正也有着促进作用。

第四, 关于代表作鉴定结论与评价意见能否复议的问题。鉴定结论与意见的公开直接面临能否复议的问题, 申报者很可能对评价意见不认同, 提出能否申请复议。现行代表作鉴定文件中未有明确规定, 但省主管部门在政策解释口径中应予以明确, 强调不得重新鉴定, 但对于明年继续用今年使用过的代表作进行鉴定是否属于重新鉴定未作说明。本人认为, 对于申报者来说基于一项对自己不利的结论, 申报者应该有申请复议的权利, 这是解决矛盾焦点的主要途径, 但同时为了维护鉴定与评审工作的秩序, 我们不能赋予申报者无限的复议权, 可以借鉴《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 (试行) 》中对职务评审结论的处理方式, 不允许未通过者当年进行复评、复议, 允许申报者第二年行使自己的复议权, 将去年提交的代表作进行重新鉴定, 当然申报者也可以更换自己的代表作重新鉴定。

四、职称评审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的总体建议

(一) 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强调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在职称评审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各省现行的职称评审政策条件, 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数量评价模式较普遍, 但是, 评价一个人在学术上是否有晋升资格, 不应该考察其学术成果数量, 也不应该看其研究课题的级别, 而是要看其学术成果的质量和价值。代表作鉴定制度应该是职称评审制度中重要的评价制度, 职称评审制度应该是形式 (数量) 评审与实质 (质量) 评审的互补结合。目前复旦大学实行的代表作评价制度更体现了学术质量高于学术数量的评审观念, 允许学术成果数量与级别未达到现行评价标准教师, 向院方提出申请代表作评价, 学校选择5位校外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专家学者, 对申请人的代表作就是否“真正优秀”作匿名评价, 如果5位中有4位以上认为申请人的代表作确实是“真正优秀”, 那么申请人就获得了和其他正常途径申请人一样的学术职务竞聘资格。

(二) 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进一步将代表作同行鉴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调查收集代表作鉴定制度工作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从申报者、管理者、鉴定者、监督者四类主体, 从实施前的准备, 实施中的管理, 实施后的适用等多个环节制订更加详细规范的代表作鉴定制度。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一方面能实现对申报者个人学术水平真实而公正的认定, 另一方面又能帮助高校教师从职称评审传统追求数量的观念转变为强调质量, 质量与数量并重的评价模式中来, 引导鼓励教师脚踏实地潜心研究, 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做出优秀作品。

(三) 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加强对代表作鉴定工作的相关人员的约束和监督

一是对代表作鉴定工作的组织者进行约束和监督, 固化送审组织机构与工作人员的义务, 强调工作人员的保密责任, 同时考虑将送审工作置于学院职称评审纪律监督工作小组或人员的监督之下, 避免工作人员与申报者之间的因人情关系发生违反纪律的事故。二是对代表作鉴定专家的约束和监督, 一方面即要保证专家享受独立的评价权, 不受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影响, 另一方面要防止独立评价权的扩大与滥用, 要避免评审专家与申报者间有厉害关系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王瑜.省属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深化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6) .

[2]邹军.高校职称评审中充分发挥同行专家鉴定导向作用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09 (7) .

[3]胡乐乐.学术代表作制度值得推广[J].教育与职业, 2012 (9) .

浅谈高校奖学金评审工作 篇8

【关键字】奖学金 评审过程 奖励

奖学金是国家和学校给予品学兼优学生的一种鼓励和表彰形式,其目的在于倡导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刻苦学习,励志成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大学生质量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作用。这项工作做得好,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生活中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积极地面对大学生活。如果这项工作存在着缺陷,评定结果有偏差,优秀的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必然产生心灵上的疑惑,甚至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怀疑,给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充分重视奖学金评审工作,将学生们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奖励体系,净化校园风气,重展奖学金在教育过程中的激励导向作用。

1、规范奖学金评定制度,做到有据可依。高校评定个人奖学金分配情况,都要制定一套评定细则,作为工作的宏观指导,在学校统一订立的制度前提下,各个院系可根据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制定出适合于本院系学生情况的评审细则。积极发挥师生广泛参与的作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修正细则内容,协调文化课成绩和活动量化的比例,明确量化项目的有效参评时间段,确保学生的付出得到应有的收获。

2、扩宽奖学金获得者的覆盖面。奖学金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生活中的经济压力,学院可根据每年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一定数目的资助名额。比如,学生家庭生活遭遇疾病、灾祸等情况,学生在做好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庭等方面带来的负担,占用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做到学习课程和家庭事务两不误,而现实的问题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可以申请此项奖学金,或给予提升等级等辅助措施,帮助学生度过这个时期,顺利完成学业。

3、评审内容公开公示。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要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评审制度拟定完之后,公示于学院橱窗等公共场所,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在有效时间内得以完善,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不受限制。当奖学金名单确定以后,在班级内部发布信息,在学院宣传栏张贴名单信息,受到同学们的监督,如果存在评审错误或者异议的地方,可以在有效期内依照评审制度有所变动。

4、评审期间教师访谈学生,了解情况。在奖学金评审工作中,教师起到了一定的导向和督查作用,特别是辅导员老师,直接参与奖学金评定的最终裁决。辅导员老师不断地走访学生宿舍、自习室,与同学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将同学们的意见和看法及时反馈过来,认真分析,化解同学们对于评审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抱怨和意见。协调评定小组成员,严格履行评审细则中的各项指标,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不落下每一个学生。

5、加大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奖学金的成功评审与发放,可以强有力的激发学生的斗志,将奖学金的发放与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对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主题演讲、版面展示的形式进行宣传,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模范标杆。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获奖者的精力与收获得到同学们的公示,可以拉近学生与获奖者的距离。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也方便了学生们对彼此的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6、提高学生干部群体的素质。奖学金评审过程中,总会存在学生与学生干部串通一气,勾结营私。比如,私自改动成绩,将义务工作作为活动量化加分等,滋长不劳而获的歪风邪气,有失参评奖学金的真正含义。学生干部是评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掌握着评审进度的第一首信息,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降低其他同学的综合成绩,充分显露了追逐名利的拜金主义思想,这样的学生失去了作为干部的价值,扭曲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对学生干部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觉悟,认真履行工作过程的各项职能,搞好干群关系,将同学们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在同学之间做出表率。

7、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立高效勤工助学岗位的意义在于帮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给予学生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同时也给学生一定的物质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奖学金评定的压力。普通本科院校与985、211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勤工岗位工作量大,补助金额少,学生参与的岗位数量也没有那么多。加大高校财政资助资金,减轻学生勤工工作的压力,提高工作待遇,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通过日常的工作,增加生活经济来源。

高校奖学金制度是引导和鼓励学生的一项重要制度,评审标准能否做到全面公正,评审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系到此项工作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及时总结和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弥补奖学金评审工作的缺陷,做好资金的按时发放,有效地的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促进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赵泽凌,奖学金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作用的问题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2]谢小平,罗先锋,完善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刍议[J],现代企业教育,2007,09

上一篇:粉红色风格简历下一篇:燃煤锅炉房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