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简介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呼啸山庄简介(精选8篇)

呼啸山庄简介 篇1

作者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诗人和小说家。她在这个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声地离开了人间。她写过一些极为深沉的抒情诗,包括叙事诗和短诗,有的已被选入英国19世纪及20世纪二十二位一流诗人的诗选内。

呼啸山庄简介 篇2

一、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是英国社会动荡斗争的年代, 当时, 资本主义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不断恶化, 失业工人日益贫困, 大量童工被折磨致死。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 父亲原是个爱尔兰教士, 一八一二年娶玛丽亚·勃兰威尔为妻, 膝下六个儿女。一八二〇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区一处偏僻的旷野角落安家, 勃朗特三姊妹就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一生。

艾米莉·勃朗特是小说家, 也是诗人。许多批判家都认为艾米莉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有才华的。英国的批判家拉尔夫·福克斯写道:“《呼啸山庄》毫无疑问是人类所创作的最非凡的小说之一, 因为这部小说中艾米莉挖掘了生活中绝望的痛苦。一个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的女孩, 生活在维多利亚中期英国西莱丁的荒野上狂风呼啸的牧师家中, 写出了这样一部小说, 夏洛蒂通过罗切斯特和简·爱之间高尚的爱情表现了这些女孩孤独、被压抑的生活……然而艾米莉不满足于此, 在荒原上石头房子中那种疯狂、充满恐惧的氛围中, 她的爱确实征服了一切。

二、作品简介

《呼啸山庄》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描述了一个畸形社会的生活, 勾勒了被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阶段逐步展开:

第一阶段首先叙述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的特殊感情, 他们对辛德雷暴虐的反抗, 他俩在共同反抗中萌发的真挚爱情。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和愚昧, 背叛了希斯克利夫, 嫁给了她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 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却不幸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和生命。

第三阶段描绘希斯克利夫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第四阶段交代希斯克利夫的死亡, 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 思想上经历的变化。

《呼啸山庄》主要描述弃儿希斯克利夫的故事, 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 被恩萧先生收留。呼啸山庄是恩萧先生的庄园, 环境阴沉, 远离外界。恩萧先生对希斯克利夫很好, 但恩萧死后, 新主人辛德雷欺侮希斯克利夫, 把他赶到仆人那去, 不让他接受教育, 强迫他像其他雇工那样艰苦劳动。希斯克利夫深爱辛德雷的妹妹凯瑟琳, 凯瑟琳也爱他, 但她害怕嫁给他有辱自己的身份。希斯克利夫认为无望和凯瑟琳结婚后, 离开了呼啸山庄, 三年后他回来时已是个富人, 凯瑟琳此时已嫁给懦弱的埃德加·林顿。希斯克利夫住在呼啸山庄寻机报仇。他疯狂的爱凯瑟琳, 这使凯瑟琳生下女儿凯西后早逝。希斯克利夫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埃德加·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林顿, 对她很残忍。希斯克利夫控制了辛德雷和他的儿子哈里顿, 来报复辛德雷在他年幼时对他的虐待。希斯克利夫为了得到林顿家的房产逼迫凯瑟琳的女儿凯西嫁给自己生病的儿子, 当他马上就要成功时他的儿子死了, 而凯西爱上了哈里顿。希斯克利夫此时已经老了, 一直思念凯瑟琳, 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复仇毫无意义。

三、人物分析

自1848年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出版以来, 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 其中不乏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爱情的分析与探讨。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扭曲的病态爱情观是一种“暴力迷恋”。

希斯克利夫形象寄托了作者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温暖的弃儿在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憎。他的天性本是善良的, 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 迫使他变得无情。辛德雷的皮鞭不但使他认识到人生的残酷, 也使他认识到委曲求全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选择了反抗和报复。凯瑟琳曾经是他的伙伴, 他的爱人。他俩在共同反抗中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但是, 凯瑟琳最终背叛了希斯克利夫, 嫁给了她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因为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 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乃至最终悔恨丧命, 也毁了对深爱她的希斯克利夫, 还差点害了自己的女儿。艾米莉·勃朗特对凯瑟琳既有同情, 也有愤慨;既有惋惜, 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 又怒其不争。

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 是小说的重大转折。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 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 导致了疯狂的复仇。希斯克利夫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 独霸两家庄园, 还让他们无辜的后代也饱尝了苦果。希斯克利夫疯狂的报仇,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叛逆和反抗精神。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不但是社会的悲剧, 而且是时代的悲剧。

四、作品魅力

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 是始终贯穿作品的脉络。作者依此脉络, 谋篇布局, 把场景安排得神秘莫测, 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 有时在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 让整个故事始终笼罩在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希斯克利夫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 表明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五、结语

希斯克利夫是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反叛者, 凯瑟琳在童年也是反叛者。他们纯洁的爱情被资产阶级的阶级偏见摧残。因此希斯克利夫首先是被压迫者, 然后决定报复, 但是他的过度报复, 使他从被压迫者变成了压迫者。由此可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实现充实完整的人类生活。

参考文献

[1]贺道中, 论《呼啸山庄》对人性的探讨[J], 山花:下半月, 2010, (8) 。

呼啸山庄寻旧梦 篇3

1821年,约克郡哈沃斯的荒原上有一座孤零零的石屋,它的主人勃朗特是一位牧师,他的妻子因患肺结核而不幸去世了,留下了六个孩子:玛利亚八岁、伊丽莎白六岁、夏洛蒂五岁、勃兰威尔四岁、艾米莉三岁、安妮不到两岁。三年后,玛利亚和伊丽莎白同样被肺结核夺去了幼小的生命,其余四个年龄相近的孩子相依为命,以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坚定地开始了人生的历程。

1847年年底,勃朗特家的三姐妹几乎同时各出版了一部小说: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妮斯·格雷》。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竟一下子出现了三位女作家,这个近乎于神话般的新闻给作者和作品都增添了无尽的神秘,更加吸引世人关注的目光。一个多世纪以来,《简爱》和《呼啸山庄》一直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勃朗特三姐妹成长和生活过的约克郡有悠久的历史、巍峨的群山、气势恢弘的修道院、别致精巧的村庄,各种引人入胜的风景与热诚的待客习俗都使这里具有了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作为昔日约克郡的中心,古城约克还保留着罗马、撒克逊和维京时代的历史和特征。著名的约克大教堂前的中古街道,是维京人占领之前就有的,这些以鹅卵石铺成的人行道中,以石头街最为有名,街道两边则保留了许多中古时代的建筑,现为约克的主要购物区。约克大教堂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和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1229年开始兴建,1740年才正式完工。以约克大教堂的建造为标志,约克在中世纪晚期达到了鼎盛,以教堂为中心修筑的城墙,直到今天还环绕着整个城市。在约克还有着许多关于鬼魂和幽灵的传说,愈发增强了这里的历史感和神秘感。

约克是最适合徒步游览的城市,考古资源中心、克利佛德塔、维京城市遗址、国立铁路博物馆、中世纪城墙、约克大教堂等名胜古迹,会向您讲述这里悠久历史中发生的一个个故事。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古城约克在今年推出了一系列的中国专题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博物馆,英国铁路博物馆(约克)在3月中国文化节期间举行了《中国蒸汽机车的最后岁月》专题摄影展;从8月1日起,《世界屋脊上的铁路》摄影展也由该馆在网上推出(http://www.nrm.org.uk/events/china2008/index.asp),摄影展的所有文字资料都译成了中文,受到约克华人社区的欢迎和好评。

工业革命时代的旧梦

昔日的约克郡,工业曾经一度非常发达,但随着二战的爆发,原有的钢铁工业、制造业等走向衰落,如今很多城市都已经完成了转型。

现约克郡-亨伯地区首府、西约克郡郡府利兹是英格兰八大核心城市之一,早在中世纪时就成为著名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专门销售羊毛制品。工业革命时期,利兹开始成为工业城市,1816年连接利物浦的运河通航,1848年铁路建成通车,更促进了利兹的工业发展,当时主要有纺织、化工、皮革和陶瓷等工业门类,同时也是采煤中心。

二战后,利兹的制造业严重流失,但如今利兹仍是英国官方评出的经商环境最佳的城市。利兹的支柱产业是金融业,其地位在英国仅次于首都伦敦,四分之一人口为金融业从业者。另外,服务业也是利兹的主流产业,主要有零售、写字楼、客户中心和传媒机构。旅游业方面,可以为全市提供两万多个职位,游客主要是前来参观利兹的文化景观。

南约克郡的谢菲尔德也是英格兰八大城市之一,在冰河时代末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公元500年以后,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这里,诺曼人征服以后,建造了谢菲尔德城堡以控制当地的居民,城堡渐渐演变为小镇,后来便成为了近代城市的核心。

从19世纪起,谢菲尔德以钢铁工业闻名于世,许多工业方面的革新都诞生于这座城市。工业革命期间,该市的人口增加了数十倍,在1893年获得了地方自治权,正式命名为谢菲尔德。二战前夕,谢菲尔德作为钢铁工业基地开始大量生产武器和弹药,这也导致了它在1940年12月遭受了两次严重的轰炸,无数建筑被毁,超过660人丧生。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国际竞争和英国煤炭工业的崩溃,当地工业开始衰落。进入新世纪后,谢菲尔德重新复苏,并定位为一座科技与体育之城。

新世纪的蓬勃生机

谢菲尔德在地理上极富特色,八山环抱,五河交汇,大部分地方处于山坡上。该市超过60%的地方为绿地,人均拥有树木超过了欧洲的其他任何一个城市。其三分之一的地域属于山顶区国家公园,而在英国,没有任何城市的市界以内被划入国家公园。音乐是谢菲尔德的一大特色,拥有多家管弦乐队和唱诗班,市区和附近乡村都有唱圣诞颂歌的传统。市内的兰心剧院和坩埚剧院再加上一些工作室剧院,构成了除伦敦以外英国最大的剧院联合体。

位于亨伯河畔的赫尔(即赫尔河畔金斯敦,行政上简称赫尔)则是一座充满了惊喜的桃源仙境般的美丽城市,各种文化、购物场所和夜生活使城市生机无限。众多景点集聚于古老的市中心,博物馆区周围分布着八座博物馆,游人可以免费参观。从赫尔向亨伯河上游8000米处,坐落着举世闻名的亨伯桥,这座全球第四大单索吊桥,全长2220米,主跨距1410米,在1981年7月24日建成时(英女王出席了典礼)是世界上最长的单索吊桥。

西约克郡重要城市之一的布拉德福德同样拥有众多名胜,英格兰的国家媒体博物馆就坐落在这座具有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小城中央,它是伦敦之外最具人气的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索泰尔村就位于布拉德福德市郊,依克莱高沼地和沃夫代尔也是风景迷人的好去处。

北林肯郡则以宁静淡泊的田园风光和出类拔萃的自然景观而闻名,林肯郡的丘陵地带、葱翠的安科姆山谷和独特的阿克斯霍姆岛在此完美结合,让人们在探寻历史古迹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

约克大学是英国最有名的大学之一,曾在《每日电讯报》的排名中位居次席。除了约克大学外,利兹大学也是著名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建立于1831年的利兹医学院和建立于1874年的约克郡科学院。1887年,以上两所学校与曼彻斯特欧文学院、利物浦大学学院合并为维多利亚联合大学,1974年由英王爱德华七世正式授予利兹大学的名称。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利兹大学如今已成为英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也是最受英国本土学生欢迎的大学。作为全英最好的十所研究性大学之一,利兹大学获得的企业赞助在英国所有大学中名列榜首。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上赛季的英格兰足总杯半决赛中只有一支来自超级联赛的球队,而四支球队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来自英冠的巴恩斯利队,因为它先后在八分之一决赛和四分之一决赛中淘汰了利物浦和切尔西。要知道,这两支豪门后来分别进入了冠军联赛的半决赛和决赛。这是约克郡-亨伯地区的球队(巴恩斯利是南约克郡的郡府)近年来表现最出色的一次。

然而,巴恩斯利队进入足总杯半决赛掩盖不了约克郡-亨伯地区多年来缺少英超球队的尴尬现状。自从约克郡-亨伯足球的旗帜利兹联队在2004年降级后,就只有谢菲尔德联队在2006/2007赛季曾到英超一游。所幸的是,上赛季英格兰冠军联赛结束后,赫尔队[详细介绍见本期第46页《生班马》文]在其百年历史上首次进入了顶级联赛,这也使约克郡-亨伯地区在新赛季中不再被英超所遗忘。

事实上,本地区不乏传统强队,在英格兰足坛乃至欧洲赛场上也有过辉煌的成绩。只不过那些辉煌都属于遥远的时代,渐渐被岁月的脚步尘封于史册当中了。即使在1992/1993赛季英超元年,当时利兹联队和谢菲尔德双雄还都身处于超级联赛当中,但后来陆续降级,盛景难再。

谢菲尔德有两支著名球队,即谢菲尔德星期三和谢菲尔德联。前者创建于1867年,当时是一个板球俱乐部,因为队员只在每个星期三才有时间踢足球而得名。1892年,星期三队首次进入甲级联赛,很快成为全英拥有支持者最多的俱乐部,球队的绰号为“猫头鹰”,又因谢菲尔德曾以钢铁工业闻名,而与同城对手谢菲尔德联队共享“铁铲”之名。

1903年和1904年,星期三队蝉联了英格兰联赛冠军,此后,他们还曾两度夺冠。在二战之前,星期三队是英格兰最强的几支球队之一。事实上,星期三队的重要荣誉都是在二战前得到的,包括1896年、1907年和1935年三次足总杯冠军。在二战后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只有1991年的联赛杯冠军给了这支昔日劲旅些许安慰。

虽然星期三队的战绩更加辉煌,但首次为谢菲尔德夺取联赛冠军的却是谢菲尔德联队。谢联队创建于英格兰联赛问世的同一年即1889年,1893年即进入甲级联赛,1898年夺得了该队历史上唯一的顶级联赛桂冠。从1893年至1934年,谢联队连续角逐甲级联赛,期间除了一次联赛冠军外,还四度荣膺足总杯桂冠。1934年该队首次降级,此后再未获得过重要荣誉。值得一提的是,谢联队堪称中国球员的“养老院”,继郝海东和李铁之后,今夏告别曼城队的孙继海成为了第三名加盟谢联队的中国球员。此外,谢联俱乐部还于2006年初成功控股成都五牛,将其更名为成都谢菲联俱乐部。

上世纪20年代,位于现西约克郡南部小城的哈德斯菲尔德队异军突起,1922年夺得足总杯,1924年~1926年蝉联了联赛王冠,成为英格兰顶级联赛历史上首支三连冠的球队。当时该队的主教练查普曼带队连取两届冠军,声名鹊起后转赴阿森纳执教,为枪手开创了一个王朝时代。查普曼离去后,哈德斯菲尔德队挟余勇完成了三连冠,但此后便泯然众人矣。

白色时代和青年近卫军

正式建队于1919年的利兹联队是英格兰乃至欧洲足坛最负盛名的球队之一,更是约克郡-亨伯地区战绩最佳的球队。一身全白球衣的利兹联队于1924年首次进入甲级联赛,至1964年该队第五次从乙级升上甲级,终于迎来了辉煌时代。

1964/1965赛季,利兹联队在联赛和足总杯上都获得了亚军;1967/1968赛季,利兹联队夺取了球队历史上第一座重要冠军奖杯——英格兰联赛杯,随后又在欧洲博览会杯赛中问鼎。两个冠军在手,主教练唐·里维率领杰克·查尔顿(博比·查尔顿之兄)等弟子乘胜前进,在接下来的1968/1969赛季仅负两场,力压利物浦双雄而首夺联赛王冠。

上世纪70年代前五年,利兹联队在各项赛事中都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1970年,他们在联赛和足总杯中都屈居亚军;1971年和1972年,他们连续获得联赛亚军,但先后在博览会杯和足总杯上夺冠;1973年,利兹联队在欧洲优胜者杯和足总杯上都进入了决赛,但分别负于AC米兰和桑德兰;1973/1974赛季,利兹联终于再夺联赛冠军。

尽管唐·里维此后晋升为英格兰队主教练,但他打下的基础足以令白衣战队进入1975年的冠军杯决赛。不过,在对阵卫冕冠军拜仁慕尼黑的决战中,法国主裁判吹掉了利兹联的一粒进球,还两次对他们应该获得的点球不予判罚,最终拜仁连下两城带走了冠军杯。唐·里维离任和冠军杯失利宣告了利兹联队一个辉煌时代的结束。

《呼啸山庄》 篇4

————读《呼啸山庄》有感

《呼啸山庄》简介:这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主人死后,辛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而爱上了画眉山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辛德雷的家财。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山庄安了家。

读后感:读了《呼啸山庄》后有一种恐惧和疼痛,我不明白为什么外国名著里总喜欢塑造如此惨烈的爱情悲剧,包法利夫人看透人世苍凉和人心险恶后选择以死亡来面对这个社会,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而苔丝也因为追求爱情而被捕处以绞刑。一个个壮烈地死去,是不是只有这么激烈、蓬勃的爆发才能显示出爱情的可遇而不可求?这与中国传统小说或者戏剧的大团圆结局相差甚远,连着读几本这样的书,着实让人接受不了。而这部小说,更是以比死更恐惧的方式——复仇来向我们诠释了爱情之殇。都说爱的极致是恨,正是因为有深入骨髓的爱才有那么扭曲变态地的恨,从而导致了复仇。我把这种复仇理解为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抹不去的爱,报复不是不爱,不爱的对立面应该是冷漠。因为不爱,对方已经成了异己,不再属于,没有牵挂,也就无所谓关注,也就不会再花一点点心思在对方身上。而如此的恨呢,是需要时时把对方惦记在心里的,做什么都是为了最后一个目的——报复,而自己也将沉沦。

作为书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一生都是贯穿着对爱的激烈追逐的。她所追求的爱是非常矛盾和复杂的,具有双重性:一重爱表现在她对希斯克利夫那惊心动魄的爱情,她的灵魂不能没有他。这种爱是毫无功利性的爱,是人的天性的自然结果。另一重爱则表现在她对林顿的爱。凯瑟琳成长后接触到现实世界,变得虚荣起来,她对耐莉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林顿英俊、富有,我会成为方圆数英里最尊贵的女人。”

受到物质利益和社会文明的影响,凯瑟琳内心自私、虚荣的性格使她背叛了爱情,以满足她对名利和财富的追求。她选择林顿,是对自己人性的背叛,成为了她的爱情悲剧,是她一生中最致命的错误。凯瑟琳虽然从灵魂深处爱着希斯克利夫,但却无法降低身份和忍受贫穷的生活。三年后,希斯克利夫的归来使她欣喜若狂。然而,她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情爱是她的合法丈夫所不能容忍的,林顿坚持要凯瑟琳作出选择。她一直到死也不愿意,因为两个人能够满足她不同层次的爱。凯瑟琳的一系列行为都暗示着她充满了矛盾冲突、备受折磨的精神世界。事实上,凯瑟琳是一个被现实扭曲的变态人物,具有双重人性。她的发狂、迷乱正是精神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变态现象。凯瑟琳变态最强烈的爆发是林顿坚持要求她在丈夫和情人间作出抉择的这一次,正是这次爆发彻底击垮了凯瑟琳。三天不眠不休的精神折磨使她变得更迷乱、狂野,她的灵魂脱离了躯体,在虚幻的世界里飘荡,精神的狂乱让她管不住自己的舌头,也管不住脑子,疯疯颠颠地说着梦境一般的话,发狂地做出异常的举动。这次爆发使凯瑟琳彻底掏空了自己,最后的疯狂导致了最后的毁灭。

而希斯克利夫的爱恨情仇又显示了人性的沉沦和复苏。他从来不说“爱”,但他的爱强于飓风,较于倾盆大雨,他充满了无法控制的激情,在第一章第三节,他听到在凯瑟琳的房间里有些声音,“他激动得这么厉害,以至于他几乎无法选择它。”希斯克利夫的性格是极端疯狂的,扭曲的、变异的。因为他是恩肖先生带回的野孩子,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甚至连一个正当的名分都没有。后来又被辛德雷百般贬低羞辱,自尊和羞惭啮咬着希斯克利夫的心,当他听到凯瑟琳竟亲口说要嫁给林顿时,坚忍的心破碎了。由于身心受到的双重打击,使他彻底看透了这个社会,至此,他在爱中成就的人性彻底被恨摧毁了。他和凯瑟琳的爱是无法逾越阶级差异和人性阴暗所筑就的双重鸿沟的。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在离开呼啸山庄的那个晚上,希斯克利夫被绝零的爱撕裂得身心俱碎。之后希斯克利夫带着财富回来了。他开始疯狂地复仇,这成为他全部生活的唯一理由,耍尽手段使辛德雷家族破产,从身心上折磨小哈里顿,对于深爱着他的伊莎贝拉,骗她私奔后又冷落、厌恶她,葬送了这个贵族少女一生的幸福。他设计软禁和使用暴力强迫小凯瑟琳和奄奄待毙的小林顿成婚,使她新婚不久就成了寡妇,也失去了财产。希斯克利夫在疯狂复仇中,人性变异和扭曲了。他灭绝人性地、野兽般血淋淋地吞食着别人,进而满足他复仇的愿望,制造了他爱情和人生的悲剧。

整部小说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至死不渝的爱,他长期以来一直渴望在天堂同凯瑟琳重聚;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

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原本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可是什么让他这么扭曲要采取报复的行动呢?希斯克利夫以一个被遗弃的小孩子的身份出现,从小得不到母爱,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是人性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有很多失落得不到补偿。他没有接受正常的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但是他有感情。但他最终是看开了,但他始终认为爱情高于一切,一但失去爱情时,他宁可毁灭一切,包括自己和爱人的生命,甚至于无辜的下一代。可他们年轻时在一起青梅竹马的时期,他们不是很开心很正常地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么?是什么让这样单纯的爱情变得疯狂呢?

虽然文中和很多有关论文资料中始终没有出现,但我认为这是由于“门不当户不对”造成的,他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阶级差异非常大。如果没有这样观念的影响,凯瑟琳不会为了追求“成为方圆数英里最尊贵的女人”而嫁给林顿,那么刺激希斯克利夫复仇的动因也不会存在。凯瑟琳哥哥辛德雷的羞辱他一直在承受着,他能忍住,但是他不能忍的是他失去了爱,真爱不在,他也就无所谓理智,渐渐走入了扭曲。这个故事从希斯克利夫被捡回来就是一个错误,当一个人走入到一种不属于自己的社会阶层的生活中,那么终究会被排斥,就像一个乞丐背着一只LV包一样的感觉,上流社会的人不会因为LV包而去和乞丐交往,反而会觉得乞丐侮辱浪费了这么好的一只包。同样的道理,希斯克利夫虽然成为养子后物质生活没问题,但一直被辛德雷排斥也得不到其他佣人的尊重。这样的失衡,在他心里已经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而因为身份地位的问题,使他得不到理想的爱情,复仇的种子便无限地繁衍,导致了这么一出悲剧。其实,我很能理解凯瑟琳的选择,她一出身就是个贵族,她的生活不可能离开这个轨道。她能和希斯克利夫恋爱就已经表明,她不是一个物质和势力的女人,所以她对希斯克利夫表现得和辛德雷完全不同。但是,她在婚姻上终究选择了林顿,因为她要为自己考虑,当一味得付出爱情,而得不到一个合理的、受人尊重的身份,甚至自己的下一代也一直处于一个低等的地位时,她会觉得不值得。如果选择一无所有的爱情,那么这样的付出是不是太无私了呢?有谁真的能做到这样不顾一切?就算真的做到了,到时候真的能接受得了贫穷和羞辱的考验么?很多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她很现实很实际地选择了林顿,但是她内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爱情。爱情和婚姻,完全是两码事,也正因为如此,三年后希斯克利夫回来后,她内心的焦灼和矛盾痛苦才使她走入疯狂。

读《呼啸山庄》有感 篇5

200990501107 周晓彤 文中091-1 《呼啸山庄》是我在读过的诸多书籍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旷世奇书。每一次读这本书,好像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很多认识。复杂而纠结。【如果让我这样去描绘她】

很多人说灵感来源于生活,但在这本书和这部书的作者身上,有着别样的体现。艾米莉一生经历简短,她既未受完整系统教育,又没有爱情婚姻实际体验,她能写出这种深刻独特的爱情绝唱一度让世人认为她是天才说。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可是即便仅凭直觉,我也猜到,这是一个女人,一个从未在现实中恋爱过的女人。我时常在心里描绘着她的形象:她内向,羞怯得几乎病态,她悲伤痛苦而又狂热激烈,单纯得象水,热情得象火,阴郁得象死亡,深刻得象哲人。像圣徒那样的虔诚,又叛逆得犹如撒旦。在我早期的想象中,她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应该颇有男儿气概。她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女性,亦不同于她的姐妹,她在我心里,是一种标榜,一种不同于周围的勇气。她的爱情故事里多的不是那种罗曼蒂克式的情节,而是用更多猛烈的冲突的结构来碰触主人公真正的情感。所以当越后来读这本被划分入爱情类的小说中,那些以前一意孤行认为是对的,以为读《呼啸山庄》最好的氛围,是狂风闪电的暴雨之夜转变为要在故事表层的狂野不羁中,品出最深处的宁静如水的悲凉,还是要在雪落无声的冬夜读。而作者在我心里的形象,渐渐的不再是那个仅仅活了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少女的形象,有点沧桑感,有点无助的背影。她曾在少女时期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她在同一首诗中最后慨叹道:“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于是经验告诉我,说真理决不会在人类的心胸中成长起来… 【我眼里的希斯克利夫】

凡是看过《呼啸山庄》的读者,大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十分欣赏希斯克利夫,欣赏他爱的纯真、质朴、野性、至死不渝;一种是对希刺克利夫不以为然,认为他变态、冷酷、无法同情和理解他那暴风雨一般的激情和爱恋。呼啸山庄是“厌世者的理想天堂”,在这个美丽又荒凉的封闭的世界里,希刺克利夫以一名外来者的身份出现,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生存。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偏执的人,他爱上了一个人就为之牺牲一切,为爱不择手段,爱她到死,在英国北部风声犀利的荒原沼泽上,在一段封闭原始的时空里,又黑又脏的小野孩希刺克利夫爱上了带给他全部幸福与痛苦的凯瑟琳。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他的爱与仇恨而展开着,因为他的情绪而冲突着。他是这本书的亮点,也推动着小说走向高潮。

【如果把这个爱情故事定义为一个关乎成长与背叛的故事】 成长本身,就意味着一个茧化蝶的蜕变。对美好单纯的童年的背叛,和对肮脏不堪的成人世界的妥协。当凯瑟琳心神不定地跨过了那道门,而希斯克利夫却始终执拗地停留在门外。当凯瑟琳已经认识到眼前这个身世不明且一无所有的希斯克利夫绝非结婚的对象,并且很清醒地说出“嫁给希斯克利夫就有损我的身分了”时,那一刻,她已经暂时地脱离了任性不顾现实的童年时代,变成个理智世故的成年女人。而希斯克利夫,那个在所有人眼中都坏得像魔鬼的希斯克利夫,他的灵魂深处永远是那个无拘无束的吉普赛儿童。他根本拒绝凯瑟琳那些成人世界的“理由”,在他心目中的凯瑟琳,永远是那个跟他一起到处去闯祸的野丫头小凯西。他的逻辑简单无比:如果天堂没有凯瑟琳,那么天堂就是地狱;如果地狱里有了凯瑟琳,地狱就是他的天堂!于是,在失去了凯瑟琳之后,心已死去的希斯克利夫只专注地做一件事:把这个已经没有了凯瑟琳的丑陋世界彻底毁掉。一系列的成长与背叛,造成了这本小说的悲剧所在。当我看到最后小希斯克利夫和小凯西在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候,我明白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与重生。他们之间那惊世骇俗的感情,强烈到无法被命运所容忍,那直达灵魂深处且至死不渝的爱,正如熊熊燃烧的炙热而疯狂的火焰,毫不留情地吞噬了两颗被爱折磨得心力交瘁的心灵。在与社会命运消极无力地斗争中,他们不可避免地毁灭了。在他们的遗体埋葬后,超脱了生死的意念使爱情最终升华,在毁灭中又获得了光明的重生。艾米莉·勃朗特这本《呼啸山庄》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让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仇恨真可怕。全书席卷这希斯克列夫的恨,让很多的人因此受到牵连。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斯克列夫最后看到了什么,才会如此狂喜死去? 他看到了凯瑟琳游荡的灵魂,他离开尘世,众人为何仍然如此恐惧不敢违抗命令.,一切都是谜

一切都这样呼啸而去了。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 篇6

如果要用两个字概括《呼啸山庄》这本书,那只能是“奇书”。这样一部如今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天才之作,被盛赞为“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的作品,却在出版后被斥责为“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直到半个世纪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部作品的内涵。可是它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却早在出版一年后就离开了人世。继承了凯尔特人血统的艾米莉,长年居住在偏僻的山村,养成了外表沉郁、内心刚强的性格。她的反叛精神和悲观意识,从这本书的男女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身上可见一斑。在那个城市文明大行其道的时代,人类最真实的感情都被包裹上一层风度的外衣,可是希斯克里夫确是个另类。希斯克里夫狂放不羁,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他曾说:“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活着也在地狱里。”听说了凯瑟琳的婚讯后,他愤怒的在雷雨之夜出走;凯瑟琳死后,他半夜去挖开她的坟墓,只为了见她一面;他买通了教堂执事,在他死后把棺材一侧撬开,和凯瑟琳的坟墓相通。就是这样深深的爱才产生了深深的恨。希斯克里夫对自己的儿子冷酷无情,设计欺骗凯瑟琳的女儿,最终把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都收入自己的囊中。可是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后,胜利的喜悦却未降临。他在茫茫的荒原上四处走着,盼望凯瑟琳能够魂兮归来见他一面,最终不吃不喝孤苦的死去。

希斯克里夫的爱,原始而狂热,如暴风骤雨般浓烈。他的生命仿

佛只有两个部分:爱和恨。他曾至死不渝的追求真爱,也曾残忍冷酷的报复亲人。这样一个人物,充满了希腊史诗般的悲剧色彩,读来令人不由得感到一种悲壮和苍凉。

反观凯瑟琳,她毫无疑问是深爱希斯克里夫的,可她也爱埃德加,一个活在文明世界的翩翩君子。她说希斯克里夫“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苦就是希斯克里夫的悲苦。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尽管这样,她却在到画眉田庄的五个星期后,由一个山村的野丫头迅速的被同化成一个文静的淑女,并且爱上了年轻英俊的田庄继承人埃德加。她虽然也为希斯克利夫的出走痛哭不已,但此时城市文明的光辉显然更吸引她。最终,她在病中深切的思念呼啸山庄,在临死前不顾一切的投入了希斯克利夫的怀抱。艾米莉通过这样一个悲凉的故事,表达了对维多利亚时代金钱至上思想的谴责。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原始的,也是自私的。这仿佛与我们传统想法中无私付出的爱情不符。按照一贯的想法,希斯克利夫看到凯瑟琳嫁给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应该微笑着祝她幸福,可他却完全相反,采取了一系列残酷的复仇。这样的命运安排,正是艾米莉渴望爱、却又得不到爱的人生折射。她一生不善交际,又厌恶社会的丑恶,始终活在孤苦和绝望之中。但她同时也没有放弃过抗争,她为男主人公取名为“希斯克利夫”,意思就是长满石楠的峭壁。石楠是一种在荒原上顽强生长的植物,那和恶劣环境抗争的精神,令艾米莉由衷的喜爱。正是在悲苦抗争、抗争不得的复杂心境下,艾米莉

写出了《呼啸山庄》这本奇书。

《呼啸山庄》中的爱恨解析 篇7

一、希斯克利夫的爱与恨

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主人恩萧先生一次外出时带回来的孤儿,当时才九岁,女主人公凯瑟琳六岁,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十四岁。辛德雷没什么出息,所以恩萧先生很喜欢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平时不爱说话,即使是面对他的恩人恩萧先生也不表现出讨好和感激,但恩萧先生和凯瑟琳仍给了他关爱和温暖。他回报的方式就是打开心扉,接受他们。这引起了辛德雷的极度不满,他认为是希斯克利夫夺走了原本属于他的父爱和特权,便开始在暗地里欺负希斯克利夫,所以他们二人从小就摩擦冲突不断。

当所有人都不能接受希斯克利夫的时候,凯瑟琳和他成了朋友,她愿意和他玩耍,和他推心置腹地谈心。慢慢的,他们发现彼此互相吸引,坠入爱河。在他被欺负的日子里,凯瑟琳是他感情唯一的寄托,因此他愿意为了凯瑟琳而选择忍耐。可希斯克利夫的逆来顺受在恩萧先生去世后却让辛德雷的欺负变本加厉,他被赶到了下人那里住,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被逼迫干重活,被禁止与心爱的凯瑟琳接触,被像动物一样对待,他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尊严。此时除了凯瑟琳,他一无所有。然而,这份爱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社会等级观念,受制于金钱的诱惑,最后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但她内心是深爱希斯克利夫的。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强烈的恨扭曲了他的人性,他离开了呼啸山庄。重返呼啸山庄后,他开始了报复,他的第一个报复对象就是那个曾经侮辱、轻视他的辛德雷。他设下陷阱让辛德雷倾家荡产,变成了昔日主人的债主,逼得辛德雷自杀。辛德雷死后,希斯克利夫又开始虐待他的儿子哈里顿,就像辛德雷当年虐待自己那样。哈里顿在希斯克利夫的折磨下变成了一个浑浑噩噩的野蛮人,而希斯克利夫却得到了复仇者的满足。接下来,希斯克利夫又把复仇指向了埃德加,他不顾凯瑟琳的反对向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求婚,并带她私奔,结果伊莎贝拉无法承受希斯克利夫的虐待而选择逃离他。

二、凯瑟琳的选择

凯瑟琳心底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愿望,不愿意被牢笼束缚。像很多女孩子一样,她也很任性。在和希斯克利夫一起反抗辛德雷时,他们发现彼此内心强烈的爱情。可以说,凯瑟琳是呼啸山庄中唯一能让希斯克利夫找到心灵慰藉的人。

单纯的她在认识了林顿后,心里开始对埃德加和希斯克利夫进行暗暗的比较:一个温顺,一个粗野;一个文明,一个原始;一个富有,一个分文没有。凯瑟琳的心里是矛盾的:希斯克利夫是自己生活里唯一的知己,是自己从小到大的唯一伙伴,是一个真正爱着她的男人,然而嫁给了希斯克利夫意味着自己的身份降低了,意味着自己的生活水平降低了;而如果嫁给了埃德加,那么自己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地位,还有所有能满足她虚荣心的东西。凯瑟琳受到世俗门第观念的影响,背叛了自己的自然情感,嫁给了埃德加。确切地说她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她的心灵还是倾向于希斯克利夫,她得到的是对于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选择而不断反思?当希斯克利夫回到她身边时,她感到一种激动,一种幸福,但她无法像儿时一样和希斯克利夫那样无拘无束地在一起了,她在最后,带着一种骨子里的倔犟去绝食,她不顾自己得了重病,毅然地打开了窗户,看着那她永远也无法再看到的呼啸山庄,带着回到希斯克利夫身边的幻境渐渐离开了这个让她牵挂、让她快乐也让她痛苦的世界。她的幼稚、虚荣和功利,毁灭了她与希斯克利夫之间幸福的自然情感,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希斯克利夫。

三、埃德加的付出

埃德加出生在一个富裕有教养的家庭,他的温和及特有的男性魅力深深吸引了凯瑟琳。就因为他娶了凯瑟琳,他也成了希斯克利夫报复的对象,在一周内他受到了双重打击———妻子的逝世和妹妹的背叛。妹妹伊莎贝拉客死异乡,妹妹的孩子在画眉山庄呆不到二十四小时就被希斯克利夫抢走,这意味着他不能兑现对妹妹的承诺。他没有想到希斯克利夫连他自己的儿子都不宽恕,最后被抛弃,孤独地死去。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也没能逃脱希斯克利夫的伤害,被囚禁于呼啸山庄,埃德加在病危之时还要为女儿的生死忧心。埃德加的上半生是在包容中度过的,下半生是在等待中度过的。上半生他没有放弃凯瑟琳,下半生他仍对凯瑟琳有着无限的眷恋,即使他知道凯瑟琳的爱都给了希斯克利夫。凯瑟琳死后,埃德加没有把她的遗体埋葬在林顿家族的石碑下面,而是埋在了墓园一角的青草坡上。因为他了解凯瑟琳,知道她喜欢自然,喜欢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他也不会因为女儿的生日而高兴,因为那是凯瑟琳的忌日。他没有因为一个生命的诞生而欣喜,反而因为另一个生命的消失而痛心,这足以证明他对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即使他知道凯瑟琳嫁给他并不是因为爱他。但埃德加死后与凯瑟琳埋葬在一起,也算是完成了他的一个愿望,他和她在另一个地方相见了,而且早了希斯克利夫一步,他可以安息了。

埃德加给人的感觉就是感动,除了感动外还有心痛。感动是因为他对凯瑟琳永不放弃的爱,心痛是因为他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有些人把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爱情悲剧的原因归结于埃德加,这是对他最大的冤枉,因为并不是他破坏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而是凯瑟琳选择了放弃希斯克利夫,爱情的一方选择了放弃,就不能说是埃德加介入了他们的爱情。埃德加反而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凯瑟琳的虚荣,他也付出了一生的幸福,永远活在等待中,等待凯瑟琳的爱,等待与凯瑟琳在另一个世界相见。

四、孩子们的无辜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牵涉许多无辜的人,除了伊莎贝拉外,还有小林顿、哈里顿、小凯瑟琳这三个孩子。希斯克利夫对辛德雷的报复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上面所提到的四个人的报复简直可以说是心理严重扭曲的行为。

伊莎贝拉是个娇小姐,陷入爱情的狂热无法自拔,当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时,她才发现希斯克利夫的真面目,在饱受压迫后最终逃离了希斯克利夫的魔掌,平静地过完了余生。伊莎贝拉是个可怜的人,她本与这一切无关,只因为她的哥哥娶了希斯克利夫爱的人,所以她成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牺牲品。小林顿虽然是希斯克利夫的儿子,但这个身份并没有使他免于这场灾难。希斯克利夫瞧不起他,能够容忍他的唯一理由就是利用他得到埃德加的财产。小林顿一直以来被定位的形象就是一个自私无用、讨人嫌的废物,在小凯瑟琳被毒打、被关起来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同情,他的态度也很忘恩负义。可是处于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谁又能救得了别人呢?哈里顿原本应该是个有钱有教养的绅士,却因为希斯克利夫的报复过着悲惨的生活。哈里顿在仇人的掌控下成长却对他充满感激和尊敬。在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计划中,他被一步步降为仆役和文盲。而小凯瑟琳是一个一直在父亲的呵护下成长的充满了爱心和美好幻想的女孩,在希斯克利夫的淫威下也由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变成了一个冷漠傲慢的人。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与小凯瑟琳的爱让哈里顿开始改变自己,与小凯瑟琳共同反抗希斯克利夫的压迫。希斯克利夫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凯瑟琳影子而放弃了最终的复仇,哈里顿也迎来了自己的美好爱情,和小凯瑟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摘要:《呼啸山庄》描写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 悲剧的根源是人的世俗观念, 即人的等级观念使希斯克利夫备受辛德雷的压迫, 使凯瑟琳背叛了自己的自然情感嫁给了埃德加, 而这正是导致希斯克利夫人性扭曲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爱与恨, 并且解析了这一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小说《呼啸山庄》,爱情,复仇

参考文献

[1]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吴晓芸.爱与恨的交织善与恶的对抗——《呼啸山庄》希刺克利夫形象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8, (5) .

关于《呼啸山庄》的概述 篇8

关键词:希斯克利夫 凯瑟琳 辛德雷 爱恨情仇

《呼啸山庄》是英国着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一部小说。这是一部十分奇特的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小说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以及由此而生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作品中既有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情,变态的复仇,也有神秘而阴森惨暗的恐怖气氛。

一、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是英国社会动荡斗争的年代,当时,资本主义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不断恶化,失业工人日益贫困,大量童工被折磨致死。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父亲原是个爱尔兰教士,一八一二年娶玛丽亚•勃兰威尔为妻,膝下六个儿女。一八二〇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区一处偏僻的旷野角落安家,勃朗特三姊妹就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一生。

艾米莉•勃朗特是小说家,也是诗人。许多批判家都认为艾米莉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有才华的。英国的批判家拉尔夫•福克斯写道:“《呼啸山庄》毫无疑问是人类所创作的最非凡的小说之一,因为这部小说中艾米莉挖掘了生活中绝望的痛苦。一个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的女孩,生活在维多利亚中期英国西莱丁的荒野上狂风呼啸的牧师家中,写出了这样一部小说,夏洛蒂通过罗切斯特和简•爱之间高尚的爱情表现了这些女孩孤独、被压抑的生活……然而艾米莉不满足于此,在荒原上石头房子中那种疯狂、充满恐惧的氛围中,她的爱确实征服了一切。

二、作品简介

《呼啸山庄》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描述了一个畸形社会的生活,勾勒了被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阶段逐步展开:

第一阶段首先叙述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的特殊感情,他们对辛德雷暴虐的反抗,他俩在共同反抗中萌发的真挚爱情。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和愚昧,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却不幸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和生命。

第三阶段描绘希斯克利夫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第四阶段交代希斯克利夫的死亡,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变化。

《呼啸山庄》主要描述弃儿希斯克利夫的故事,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被恩萧先生收留。呼啸山庄是恩萧先生的庄园,环境阴沉,远离外界。恩萧先生对希斯克利夫很好,但恩萧死后,新主人辛德雷欺侮希斯克利夫,把他赶到仆人那去,不让他接受教育,强迫他像其他雇工那样艰苦劳动。希斯克利夫深爱辛德雷的妹妹凯瑟琳,凯瑟琳也爱他,但她害怕嫁给他有辱自己的身份。希斯克利夫认为无望和凯瑟琳结婚后,离开了呼啸山庄,三年后他回来时已是个富人,凯瑟琳此时已嫁给懦弱的埃德加•林顿。希斯克利夫住在呼啸山庄寻机报仇。他疯狂的爱凯瑟琳,这使凯瑟琳生下女儿凯西后早逝。希斯克利夫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埃德加•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林顿,对她很残忍。希斯克利夫控制了辛德雷和他的儿子哈里顿,来报复辛德雷在他年幼时对他的虐待。希斯克利夫为了得到林顿家的房产逼迫凯瑟琳的女儿凯西嫁给自己生病的儿子,当他马上就要成功时他的儿子死了,而凯西爱上了哈里顿。希斯克利夫此时已经老了,一直思念凯瑟琳,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复仇毫无意义。

三、人物分析

自1848年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出版以来,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其中不乏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爱情的分析与探讨。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扭曲的病态爱情观是一种“暴力迷恋”。

希斯克利夫形象寄托了作者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温暖的弃儿在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憎。他的天性本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无情。辛德雷的皮鞭不但使他认识到人生的残酷,也使他认识到委曲求全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和报复。

凯瑟琳曾经是他的伙伴,他的爱人。他俩在共同反抗中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但是,凯瑟琳最终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因为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乃至最终悔恨丧命,也毁了对深爱她的希斯克利夫,还差点害了自己的女儿。艾米莉•勃朗特对凯瑟琳既有同情,也有愤慨;既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小说的重大转折。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导致了疯狂的复仇。希斯克利夫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两家庄园,还让他们无辜的后代也饱尝了苦果。希斯克利夫疯狂的报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叛逆和反抗精神。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不但是社会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

四、作品魅力

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是始终贯穿作品的脉络。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神秘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在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让整个故事始终笼罩在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希斯克利夫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五、结语

希斯克利夫是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反叛者,凯瑟琳在童年也是反叛者。他们纯洁的爱情被资产阶级的阶级偏见摧残。因此希斯克利夫首先是被压迫者,然后决定报复,但是他的过度报复,使他从被压迫者变成了压迫者。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实现充实完整的人类生活。

参考文献

[1] 贺道中. 论《呼啸山庄》对人性的探讨[J]. 山花:下半月, 2010,(8).

上一篇:创新实践部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班规班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