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共8篇)
福清市实验小学林雪玲
我是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今天能幸运地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的成长历程,分享我的成长感言,要感谢领导和广大同行对我的关爱培养和鼓励支持.我发言的题目是《我的教师职业生涯的成长历程》。我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如我的成长没有太多的鲜花和掌声。
1991年的秋天,我步入了师范校门,这就决定了我将要与校园生活一生结缘。我选择了在一般人眼里看来又苦又累又不实惠的职业,但我却喜欢。我愿意生活在没有喧闹的校园里,在这片纯洁的土地上撒播爱心,收获真情。同时,我认为要使自己永远年轻就得有一颗年轻的心,与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不就永远年轻了吗?我幸运我的选择,自认为校园生活风景这边独好,使我远离社会的喧嚣,耕耘自己的人生。
三年后的秋天,我怀揣着“长乐师范优秀毕业生”的荣誉证书,回到了家乡所在的镇中心小学。十八岁的我,第一次走上了讲台,面对看似与我一般大小的学生,热情与慌乱一样多。我暗下决心,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住,让他们喜欢我。但我也知道光凭我的热情做不到这一点,教师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二是教师要有较深厚的学识,三是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还知道那时的我依然稚嫩,于是我朝着这个目标奔去„„
坚定一种信念——相信“我能行”,用行动来坚守意志
和许多新分配的老师相比,或许我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幸运儿.第一年的期末学区统考,我所带的班级竟考出学区第一名的好成绩.对于一个刚分配的毫无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而言,这在当时是很难令人置信的.也因此,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获得了很多的机会,学区的研讨课、示范课、教学片的赛课,仅仅四年的时间,我上了十六场的公开课.今天的我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曾任的上迳学区的领导们,感谢他们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让初出茅庐的我隐隐约约有了一个感觉——我应该还行吧?在一次教学片的赛课之前,不经意听到进修校的陆秀珍主任对与会的部分老师说的“下一节课是上迳学区的林雪玲上的,这个老师素质很不错。”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给予我无穷的信心,那一年我二十岁。从那以后,我就坚信自己一定能行,心中升腾起一种信仰,对教育的信仰。这种信仰后来就成为鼓舞自己一路前行的动力。
1997年秋天,因工作需要我被借调到由教育接管组入驻的侨兴小学(也就是现在的三华小学),那是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初来乍到的我对外界教研的渴望,逐渐被学校内部如火如荼的教研氛围填补。借调的两年,我进行了主题中队会、写字、阅读课等教学展示,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磨练、完善。
2000年秋天,我加盟元洪附小。2007年秋天,我跻身于实验小学。我深知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一个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公开课,但是最能磨炼人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家常课。因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于是,备课、写教案、写反思,就成了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在2007年福州骨干教师培训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使我逐渐形成个人的朴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风格。课堂上,我尽量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善待学生的每一次“灵光一闪”的创造与感悟。我的语文课力求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这三大功能。课堂,也就成为我和学生幸福栖居的天堂。
参加相关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教育理论提升的,没有理论支撑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古语曰“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为此我先后承担了省级课题《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研究》、国家级课题《指导——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指导策略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还被评为国家级课题《指导——自主学习》优秀实验班教师。然而在课题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无形中也给予我不得不广泛阅读的压力和动力,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和所有课题组老师相互探讨、互相推荐参考书目,从最初的只重视教学技能进而转变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获得体验,并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
在教学研讨活动中,不仅培养了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能不断解放思想,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模仿就等于自杀。”我常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于是在《古诗复习课》、《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低年级写话指导》这些无人问津的课型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所执教的市级公开课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也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恪守一种精神――把每一个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
在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对每一个学生的爱,去爱每一个学生。让我们去喜欢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很自然,但爱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不容易了。记得第一次接手一年级,一个班级有七十二位学生。这样的状况,不论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带来严峻的挑战。每当我看到或听到有的教师发出无可救药的叹气声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不用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呢?于是,“把每一个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就成为我在班级管理中的座右铭。我静下心来,以静制动、尊重宽容、平等的态度去面对他们。课堂上学生走神了,我给他们一个眼神,或者不动声色地走到他们身边,轻轻地制止他们的小动作。学生自会领会,从此不会再犯。这比厉喝一声、引起全班同学注意而耽误上课要好许多。“我们的约定”(对学生在校的听课、发言、作业、早读、午间阅读、卫生、路队、两操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一周一次的“快乐传递”喜报、“友情告知”、“丫丫脚印”就成了我们班级最为亮丽的风景线。有付出必定会有收获,我所带的班级在学校的考评量化中年年评为学校的“文明班级”、“五星示范班”,班级学生因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受到同行和家长的高度肯定。我也多次在学校进行《习惯养成,抓好开端》、《一份期待,一种收获》等班级常规训练以及主题家长会经验交流,使自己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积累下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得以推广、辐射。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也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当学生看到我的时候不是横眉冷对,或躲躲藏藏,而是高兴地迎上前去,亲热地叫一声“老师”,那是何等的欣慰!我认为对学生的爱就像对大山呼唤的回音一样,你给予什么,它就回应什么。虽然我并不为回报,但我却收获了喜悦与真情。
执着一种追求——从小事做起,在平凡中实现自我1997年毕业至今,辗转了好几个学校。常常站在新的起点,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因此,一种追求,成了我不变的执着——从小事做起。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探究活动在学生兴奋嘈杂开始,在老师和学生的手忙脚乱中进行;在老师声嘶力竭的叫停和学生的依依不舍中结束,出现了“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及时确立“低年级课堂的调控策略”的研究课题,开展年段研究活动,真真正正解决老师们眼前最棘手的问题。课题确立后,我首先将这一课题的研究初衷和思路与全组教
师交流,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后,我开始了第二步行动,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加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撰写了论文《低年级课堂调控中的“五有”》在CN刊物发表。作为备课组的组长,我拓展空间,见缝插针,在办公室中营造随时相互交流探讨教学问题的氛围,开展“童话对对碰”、“同课异构”、“亲子阅读”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组内的老师们越来越关注问题,关注研究了。我所带的备课组年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备课组。看到这一切,我心中的那份喜悦更是无法言表。备课组的每位成员也在这样一次次的思考中、探讨中、交流中逐渐地成长着,提高着。我也因为在传帮带工作中表现突出多次获得“蒲公英”奖。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在教师中我不是最优秀的,我的周围没有太多的喝彩与掌声。但我非常充实,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自己也在生活中成长。在平凡的路上感受人生的幸福。我没有突出的业绩,只是普通的一员,但我尽我的最大努力去做了。来到新的环境里,走在路上一片废纸,一个塑料袋,我不会置之不理,而是旁若无人的拣起来。我觉得在埋怨学生不知维护保持卫生时,不如自己先去做。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使自己变得充实而又快乐,让自己成为 “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
回首这十几年教师生涯,我不懊悔我的成长之路,人的成长没有模式,骄人的成就让人羡慕,就像鲜花娇艳引人,平凡的小事也像绿叶一样朴实可爱。从小事作起,踏实平凡不是落伍。我的生活,就像一条小溪水,平缓又欢快地流入社会的海洋。
名师,对于个人是荣耀、是光环;是一种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规范和鞭策;是完善自我,不断改造、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标准;是教师为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不尽追求。名师的荣誉还属于一个集体,需要在集体中产生,靠集体的力量来铸就。
学生规模的扩大给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 职业院校学生有两个来源:一是高中生源, 一般是高考招生中录取了一本、二本、三本、普通专科学校之后, 再录取为职业院校的;二是中职生源, 其基础知识和行为习惯有待改进。面对这样一群职业院校学生, 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求较高, 特别是对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的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 对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的心理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新入职182名教师 (包括已经离开职业院校教师岗位的19人) 。
(二) 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和文献查阅法。
1. 访谈法
从入职时间、学历、工作部门、工作表现四个方面,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从182名教师中选取16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如表1所示。
2. 问卷法
2014年12月份, 在梳理16位教师访谈资料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分发问卷182份, 回收有效问卷179份。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
调查结果分析:对179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明,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及所占比例”在五个选项中都是最高的, 选择“完全符合及所占比例”排在第二的位置, 比例较高, 验证了对16名新引进教师心理发展历程访谈的结果。
3. 档案研究法
(1) 心理档案法。在新入职的182名教师中, 有4人向心理咨询中心寻求过帮助。在征得本人同意, 隐去其真实身份, 遵循保密原则的情况下, 查阅了他们的心理档案和相关案例记录。目的是找到他们入职职业院校后心理发展的完整历程, 特别是他们经历心理挫败背后的深层原因, 以找到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2) 业务档案法。为了了解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新引进教师的整体情况, 在学院组织人事和教务部门查阅了近些年教师引进、辞职、管理情况。详情如表3所示。
(3) 文献查阅法。查阅了大量有关职业心理、教师心理健康、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文献。结果表明:国内有关心理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指导等方面, 缺少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研究, 特别是职业心理指导体系。但在现有不多的文献资料中, 对职业院校新教师心理发展历程的描述基本与本研究所得的结果吻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 可归纳出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心理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高期望心理、高热情心理、不愿相信现实心理、抑郁心理、直面现实心理的心理发展历程。
(一) 高期望心理
20世纪末, 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院校扩招政策, 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由“升学难”骤然转变为“就业难”, 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高校教师的吸引力有所提升。2009年9月11日, 南方日报一项调查显示, 七成的“白领”愿意当教师。2009年智联招聘在为期一周、4 000职场人参与的特别调查中, 大学教师是首选职业, 比例为22.6%。在他们看来, 教师工作有尊严、有社会地位、有寒暑假、待遇不断提高、风险少、稳定、有保障。特别是对一名大学本科生来说, 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学位的竞争压力较低。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中, 对“在你被确定录用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后, 期望值高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147人, 占82.12% (见表2) 。这种高期望心理从确定被职业院校录用一直持续到正式上班。
(二) 高热情心理
新入职教师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工作充满激情, 对发展充满期望, 对成就充满憧憬。在高期盼心理支配下, 热情高涨、充满激情, 对工作勤恳、主动、用心、执着、细心、耐心。做行政工作, 会主动干活;做辅导员工作, 会忘我投入、全身心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做教学工作, 课前会认真地备课, 课堂中认真细致教学, 课后总结反思。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中, 对“你正式来职业技术学院上班, 对工作有热情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136人, 占75.98% (见表2) 。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显示, 这个时期持续不会太长, 大多数教师在一个月左右。
(三) 不愿相信现实心理
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高热情心理阶段付出热情、劳动、汗水, 但是他们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在行政方面, 他们越主动, 可能越有干不完的工作, 得到的指责可能越多;在辅导员方面, 对学生忘我奉献, 得来的可能是少部分学生对新任辅导员的不尊重, 导致班级的正常秩序无法维持;在教学方面, 兢兢业业的教学, 得到的可能是部分学生上课睡觉、吵闹、用手机上网看电影。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高期望、高热情心理支撑下, 一时难以接受现实,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他们采用了潜抑或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潜抑或压抑是指自我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或具有威胁性的思想、欲望、情感或冲动压抑到潜意识领域中, 以保持心境的安宁。因为他们如果相信以上的事实, 对自己的高期望、高热情心理是一个极大否定, 会产生挫败感。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中, 对“就你目前的岗位, 产生过“不相信现实”心理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89人, 占49.72% (见表2) 。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显示, 这个阶段持续两个月左右。
(四) 抑郁心理
理想是美好的, 现实是残酷的, 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不断受挫的打击下, 梦想终会破裂。当他们面对现实时, 也是他们高期望心理、高热情心理破灭的时期, 获得的是挫败感。挫败感积累到一定程度, 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就出现了抑郁心理。教师本人表现为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思维迟钝、意志活动减退, 如满面愁容、眼下垂、沉默寡言;食欲差、消瘦;悲观、无用感;自卑、缺乏自信, 自我评价低下;绝望、消极、社会退缩。部分适应不良的教师由于外部的挫败感, 心理上采取了一种收缩、转向内心的做法, 沉浸在自我痛苦的、不能自拔的精神世界中。抑郁心理, 在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中普遍存在, 只是轻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 对“初次走上职业院校教师岗位, 有过情绪低落或抑郁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109人, 占60.89% (见表2) 。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显示, 时间一般持续四个月左右。
(五) 直面现实心理
当人们遇到挫败时会出现紧张、沮丧、烦恼或愤怒, 其原因是自身对事情的认识出现偏差, 理想与现实距离太大, 不能正视客观世界里的一切。这时, 是人们直面现实的开始。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经过抑郁心理之后, 基本上都能实现自我恢复。他们这时能够客观地看问题, 比较全面地分析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的利与弊, 做决策时也能够更符合实际。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 对“在体验到职业院校职场的真实感受后, 能够调整心理状态、直面现实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131人, 占73.18% (见表2)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 他们可能会采取以下某一种行为:
1. 离职
在经受了短时的职业院校教师的酸甜苦辣之后, 有知识、有技能、有才华、有闯劲、好冲动、不愿受约束的新引进教师, 可能会选择辞职, 另谋职业。他们采取了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职业院校教师的体验将会是他们再就业、创业时的宝贵财富。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新入职182名教师, 离职19人, 占10.4% (见表3) 。
2. 消极面对, 拖延应付
对于少部分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 他们无闯劲、无门路、态度消极, 采取的应对策略是:消极面对, 拖延应付。他们会继续留在教师岗位上, 但敷衍了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对工作的态度是能拖则拖, 能应付则应付, 能躲则躲。还埋怨说, 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太差了, 管理太混乱了, 采用了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 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 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 最典型的是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根据调查结果, 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消极面对、拖延应付的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约有25人, 占182人的13.7% (见表3) 。
3. 积极面对, 不断总结
对于大部分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而言, 在经历极大心理反差之后, 他们都能回到现实, 调整心理, 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去面对来之不易的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在行政方面, 他们学会了服从命令, 学会了委婉拒绝, 学会了人际相处的技巧;在辅导员方面, 懂得保持热情、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 还保持自身的威信, 寻求管理学生的最佳方法;在教学方面, 采取了务实的、学生可以接纳的、保持合理期待的心理策略, 能够更有效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采用了升华的防御机制。升华是指个体将原有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以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去表现, 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在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 这种积极面对、不断总结的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大概有138人, 占182人的75.8% (见表3) 。
三、研究建议
(一) 加大建设“专门培养职业院校教师机构”的力度
目前, 中国专门培养、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不多, 只有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首的寥寥几所。在综合性大学下设二级“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也较少。然而,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各占半壁江山是我国教育追求的合理布局。如此庞大的高等职业教育, 对师资的需求同样是庞大的。我国应该在综合大学, 特别是师范大学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这样的二级学院, 同时, 争取在每个省至少建设一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专门的师资。这些“专门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机构”与普通的师范大学至少应该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更加注重技能, 将来很容易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人才, 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决定的;二是培养的人才能很好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指导实践,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 有针对性地对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职业院校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所以在对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 一般他们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新入职教师一起进行。岗前培训的学习科目有高等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这些教材都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编写的, 不适合职业院校的实际。为了尽快改变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心理发展历程的现状, 在短时间内见效的做法是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 了解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现状, 特别是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行为、语言特征和职业院校教师的辛苦程度。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期待, 降低他们在面对现实时的抑郁和挫败感。
(三) 实行严格的“老带新”制度
目前, 由于缺乏专门、正式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来源也渠道广泛, 有的甚至不是普通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面对这些教育心理学理论不足、更没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新入职教师, 使他们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的最佳、最可取的办法是指定一名本单位有经验、有成绩、有精力、有责任心的老教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带活动, 手把手地培养、手把手地指导、心连心地帮助、心连心地滋养, 这样能使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尽快地适应职业院校的行政、辅导员和教学的工作需要。
(四) 重视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职业院校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 其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而且对正处于个性形成与发展时期的职业院校学生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自信的表现, 影响到教师的行为取向、坚持性和努力的程度。如果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 他们就乐意从事职业教育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 积极调整自我的情绪。所以, 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分享新入职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恰当的教学归因, 是提高教师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五) 以适当待遇留住优秀的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
前面提到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新入职的教师有10.4%离开了职业院校工作岗位, 有13.7%的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应付教师工作, 有心理原因, 但待遇问题不容忽视。职业院校普遍经费不足, 教师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教师经济待遇普遍偏低。由于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较少, 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落实到位, 加之各职业院校自身造血功能低下, 很多地方职业院校或民办院校所需的经费完全依赖招生这个单一渠道, 因而职业院校普遍经费紧张。调查发现, 有些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进职院当教师之前在一些单位工作过, 与职业院校教师在经济收入、辛苦程度、付出和压力方面做对比后, 这些教师就会选择辞职。
摘要:通过谈话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和查阅文献法, 对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新入职教师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 新入职教师要经历高期待、高热情、不相信现实、抑郁、直面现实五个心理发展阶段。针对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加大建设专门培养职业院校教师机构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对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实行严格的“老带新”制度、重视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当的待遇留住优秀的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心理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袁晖光.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67.
[2]朱永祥.农村教师的激情待点燃[J].课程教材研究, 2012 (10) :61.
[3]曹世民.疲惫教师的心理防御机制[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3) :46.
[4]郭爱鸽.教师的应激与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 2005 (8) :109-111.
[5]王浩.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及善待挫折的自我对策[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 (上) [C].2012年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2:220.
[6]梅罗丰.心理防御机制意识成分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9.
[7]张晔, 徐鑫鑫.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探究[J].时代经贸, 2014 (3) :334.
【关键词】教师角色 演变历程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53-02
教师角色的变革,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社会的转型多元性和文化性,需要教师继续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及对教师角色进行转换和提升。在分析教师角色演变历程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当代教师角色的发展趋势。
一、教师角色的演变历程
1.巫师即教师
在原始时期,人类尚未开化,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不足,人类的生存要依附于自然界,因此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产生了盲目的崇拜,如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等。在原始社会时期,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巫医的占卜活动,原始社会的占卜经常被称为“术学之术”,那时的巫师即术师。由此可见,巫师和术师可以称作是教师形象的本源。他们在给人占卜的同时,也把这种占卜方式及技巧传授给他人。这样就产生了最原始的教学活动,也就出现了教师的雏形,即人类社会教师的最初历史。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落后,这时教师的教学房事仅仅是口头传授,教学内容也只是生产经验、一些历史知识、有关氏族谱系典故、文化知识和医药知识。可以这样说,这里的巫师,可以称之为“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教师的前身。
2.职事官即教师
文字记载的“师”最初是指军事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师,众也,众则必有主者,师之言帅也。”[1]从里可以看出,“师”字本义最初与教育无关,“师”是朝廷的主要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事务,统领军队,帮助君主南征北战,讨伐四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的职责开始发生了变化,并且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可以从商代的“瞽宗”这个职务开始说起。《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而作乐为瞽宗。”[2]瞽宗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由此可见,这时的乐师,在担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开始兼任教育的责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乐师就成了兼职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师”的职责范围有所扩大。
西周时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乡学教育。随着西周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那么兼管教育的“师”的职责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办学,培养贵族子弟。这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官任教的人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師”合起来,成为“教师”。
3.拥有知识者即教师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专职教师出现,表明“师”这一群体的进一步分化,这说明,教师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教师逐渐成为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就是力量,工业化的社会大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为了满足社会的分工要求,学校分成了各种形式,用来专门化培养各种各样的社会劳动者。社会化的大生产扩大了教育的规模,使教育得到了普及。各个国家多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教师需求量猛增,因此专门经过训练的人才能胜任教学工作,不再是兼职人员了。这时,教师已成为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固定职业。
4.教师即专业化的教师工作者
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后,西方很多国家提出了教师是“社会专业工作者”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然而,教师“社会职业的专业化”不同于现代社会上所流行的“专业”和一般“职业”。有学者这样认为,专业化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为社会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具有专业服务的权利;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服务;具有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有专业自主权;有对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确立一套职业守则;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上述标准规定了教师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享有自主权的教育家。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职业成为专业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师角色从巫师到职事官,从职事官到拥有知识者即教师,再由拥有知识者即教师到专业化的教师工作者的演变历程说明了教师角色一直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从知识不完备到知识完备,从兼职到专职,这也充分说明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各种教育问题层出不穷,那么教师角色又有哪些发展趋势呢?
二、教师角色的发展趋势
社会在迅速的发展,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技巧以及如何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未来的教师发展的趋势就是教师要成为多方面的能手。
1.教师要成为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以及学习的伙伴
传统教育模式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演”的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了网络所能涉及的各个角落。教师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教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教给学生如何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仅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自身也受到了启示,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了教学素质。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
2.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的角色是“教育教学管理者”,以传播知识信息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与竞争的加剧,在我国,年青一代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冲突和困惑,而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更为严重,他们在情感的发展中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在学习生活中的苦学、厌学、逃学乃至休学,他们在人格的发展中出现的心灵扭曲以及不敢与人交往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教师这个育人的角色又增添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与指导者,这里并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而是要求教师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并将这种意识融入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减少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紧张,满足其心理需要,最终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3.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知识总量的急剧扩张与知识周期缩短,使人类的学习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个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转移到了由社会、企业、家庭、社区等构成的全社会,学习成为了人们维持生计和创造新生活的手段。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应该整合起来,从而有利于终生学习的理论和回归教育的需要”。[3]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理应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4]
“研究者”型教师观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轫于北美大陆,然后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改革日益频繁、日益广泛、日漸深刻,使得广大教师不得不面对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课程、教育手段及方法。教师不仅要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还要在情感和意志上不断调适。迈克富兰的观点:“我们所处得现实是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不断出现和不断扩大,毫不夸张地说,对待变革是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点。”[5]按迈克富兰的观点:“善于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并非与最新的政策有关,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到处都有变革,社会的自我更新是必然的趋势;教育必须造就出具有批判思维的人和解决问题的个种。”[5]
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于科研,教育要创新,就必须进行教科研工作。如果一个教师只埋头于教学,不做科研,那么知识就难以更新,就捕捉抓不到教学的新信息,也无法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出总结。因此,教师要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育人规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逐渐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6]
4.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网络时代以及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教师不仅仅要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还要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起,共创美好的未来生活。正如叶澜所说:“……更因为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7]
首先,教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面向未来的意识,就是广大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同未来联系起来,并具有努力为未来工作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了解未来社会。要根据对未来时代发展前景的预测,使学生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而且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大胆构想未来,创造未来。教师成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最为重要的是要具备预见能力,能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在事件刚刚出现某种端倪时,就能预见到它的未来发展。作为在知识、经验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学生的教师应具有预见能力,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去预见不确定的未来。从能力拓展方面看,作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教师要不断自我发展与完善,更要具备拓展自己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首先教师应成为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才能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参考文献
1 崔枢华、何宗慧.标点注音说文解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赵中建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398
4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 〔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高素质阶层,他们具有很强的成就欲望和明确的职业价值观。高校教师职业也是最为稳定的职业之一,高校教师的流动性低,这为稳定有序地进行教师职业规划和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校的发展,规划出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目标,为之而奋斗。高校教师业生涯的发展如何,决定了教师的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关注教师的业生涯发展,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制定适合教师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增加教师工作的动力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前景,感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对于个人相对有限的职业生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很清楚地了解自己,设计出自己最佳的职业路线,发展自己最佳的职业前景。要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必须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意识和能力,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使自己拥有一个有价值,有贡献的人生。
(一)终身学习的需要 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需要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时代。高校教师作为先进知识的风向标和传播者,更是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发展和知识更新。如果教师仅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那么是很难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的,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才能顺应教学的发展。因此,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通过学习吸取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扩大自身知识领域,提升专业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概念,教师教育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的统称,即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教育,旨在促进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中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可见教师队伍的素质,不但影响着当前的教育,而且决定着学校明天的教育质量。所以通过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后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四)有效地解决教师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这种心理与行为状态直接导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出现认同危机,并弥散于教师的心理和行为的各个层面,从而成为一种职业性伤害,既不利于教师本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又可能央及学生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来看,解决此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要加强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计划。教师从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加清晰客观地评价自身的性格、兴趣、优势、不足,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有效地避免职教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所以高校教师树立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掌握生涯设计的方法,真正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
一、框架思路与学习指导
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上,即专业的纵向方面进行阐述。重点分析专业发展的阶段,以及如何根据发展阶段的理论来进行生涯设计,并最终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理解教师专业发展、职业生涯周期的概念和成长阶段及其特点。可以访问一两个优秀教师,看看他们是怎样成长的、怎样设计的、怎样学习的。或者从报刊上阅读某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的报道,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获得启示。
2、掌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判断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并进行自己的生涯设计。
3、理解教师终身学习的意义,掌握学习与发展的方法。
二、教师成长的阶段与目标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周期的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起成长,也指一个有步骤和阶段性的成长过程。
生涯,简单地说,就是人一生走过的路。美国生涯发展专家舒帕(Super)认为, 它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时间,指一个人的年龄和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
第二,广度和范围,指一个人一生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比如儿童、学生、公民、职业者、消费者、家长等。
第三,深度,指一个人扮演每一个角色所投入的程度。
(二)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关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研究
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
美国学者弗勒(F.Fuller)根据教师关注的内容把教师职业生涯分成四个阶段:
(1)教学前关注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师资培养的时期,由于他们还没有经历教学,没有教学经验,因而他们对于教师角色往往只是处于想象之中,他们关注的主要是自己。
(2)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是指刚刚开始教学工作的时期,由于对教学实践是生疏的,因而关注的主要是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比如班级管理、熟悉教学内容、学校领导的评价等。
(3)教学情景关注阶段,是初步熟悉了工作以后的时期,这个时期教师关注的是各种教学情景或者环境的变化,以及对于教师在知识、技能、能力上的要求,因此教师非常重视教学情景所要求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关心自己的教学表现。
(4)关注学生的阶段,这是在基本解决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后的时期,由于有了实际的工作经验、能够担负比较繁重的工作、能够克服困难,因而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需要,能够和学生建立真正的沟通和交往,这时,教师也就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2.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学者费斯勒(R.Fessler,1985,1992)把教师生涯发展分成8个阶段:
(1)职前教育阶段,是职业角色的准备时期,是教师的培养形成时期,内容是在大学或者学院进行专业的知识学习和训练,也包括教师从事新角色和新任务的再训练。
(2)实习导入阶段,是教师最初任教的头几年,他们要学习教师的角色,完成职业的社会化,适应学校的运作,努力表现自己,争取得到学生、同事、上级的认可。
(3)能力建立阶段,是教师尽量改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发现和运用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师很好学,容易接受新观念,参加各种会议,参加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4)热心成长阶段,是教师在能力建立以后,继续的不断的成长,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的时期。这个时期,教师热爱工作,积极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
(5)生涯挫折阶段,这个时期,教师可能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教学上的挫折,出现工作不满意,情绪沮丧,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所从事的职业的正确性。这个阶段有人称为职业倦怠期。这种挫折感是生涯发展的中间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
(6)稳定停滞阶段,这个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高原期或平原期,教师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没有提高,停滞不前,教师往往维持现状,缺乏挑战性和进取心。
(7)生涯低落阶段,这个时期是教师准备离开教师职业的低潮时期。
2006年9月
一、教师职业生涯
要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是生涯、职业生涯、教师职业生涯。
何谓“生涯”?就是人一生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它是以职业为中心,但又不仅仅限于职业层面,还包括所有人生角色(情感生活),如家庭:子女、配偶、父母;学校:领导者、学习者;职业:管理者、生产者;社会:公民、消费者、休闲者、退休者等。是对生涯的自我认知、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
生涯规划即一个人生涯过程的妥善安排。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职业经历过程,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
二、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现代流行的概念。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起成长,也指一个有步骤和阶段性的成长过程。教师职业生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上位概念。它们的区别,只在于生涯包含的内容更广,它不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目标,还是从心理、生活、精神的层面提出目标,使发展目标带有情感和价值性。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界定为二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其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有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四是能够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并能清楚表达出来。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的基本保证。
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它能满足每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的学科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如学习教育哲学就需要思维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基础。从而提高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现实(发展中最新的)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师知识面的宽窄有关。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特点。实践性知识的积累需要教师有反思型思维和教学能力的具备。
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必须是广大教师所补充和发
展的。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定的知识。
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是不够的,教师要研究和更新自己知识的性质、范式、组织和内容,以保证教师这“一桶水”不是“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流水,给学生的“一杯水”也是长流不息的“新水”。
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监控能力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方法策略、分析判断、掌握处理、了解设计。
教学操作能力语言、非语言表达、选择运用媒体,教学过程、组织管理、教学评价。
四、教师生涯发展的影响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比较大,主要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同时具有职业的认同感,有职业精神,有积极的心理取向。能接受一定时期的继续教育和参加各种在职进修活动,不断增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使自己能灵活的运用最适当的教材、教法,提高职业素养,让学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
职业倦怠有多方面的症状和表现。首先,精力耗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早晨去上班常常感到畏惧。其次,人格缺失。对学生抱消极态度,有意减少甚至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理睬。第三,成就感降低。对自己的工作常常看不到成就,对困难不愿努力去克服,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
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造成的。职业倦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我们发现,在教师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职业因素。3.个人因素。
2.工作环境。4.社会因素。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
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关注人的优秀品质,也就是关注健康的人格。
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五、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费斯勒依据多年研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出了一套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1.从事教师职业前的准备阶段准备期
2.引导与自我调适阶段适应期
3.建立教学能力阶段发展期
4.热心成长阶段
5.生涯挫折阶段创造期
6.稳定停滞阶段
7.生涯低落阶段
8.生涯引退阶段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
1.准备期(是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阶段。)
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的特点
第一,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第二,知识和经验具有一般化和表面化特点。
第三,形成做教师需要的一部分独特的优势素质。
2.适应期(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的阶段。如:工作环境和工作常规,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备课,上课,带班当班主任,等等。)
这一阶段教师的素质特征有:
第一,在知识上,开始形成实际的、具体的、直接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在能力上,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开始初步形成。
第三,在素质上,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项目还不够全面和平衡。
3.发展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锻炼自己能力和素质,使达到熟练程度。)这一阶段教师的特点是:
第一,在素质水平上,向熟练化、深广化发展,专业化水平提高。
第二,在素质项目上,向全面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
第三,在素质倾向上,从注重教的方面向注重学的方面转变。
4.创造期(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自动化的工作进入到探索和创新的时期,是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
这一阶段教师的特点是:
第一,在素质上,发展创新性素质。
第二,在活动上,具有探索性。
第三,在成果上,注意理论总结的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六、影响教师生涯规划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既是有目的的行为,又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的行为。
1。来自主观方面,如个人的人格、个人能动性的发挥等。主要是个人的智力、性向、能力、兴趣、成就、价值观、学历、资格、经历。
2。来自客观方面,即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机遇、机会等。
3。不可预期的因素。
规划的基本框架:
确定个人的生涯目标
反思自己承担的工作
确立实践与探索方向
乐在工作
享受家庭生活
安排正当休闲活动
参与社区服务
准备退休生活
七、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1、充分认识自己发展状况(我是属于何种类型和层次的教师)优秀教师=经验+反思。第一、在生涯设计中自身素质反思
知识状况:比如,知识面宽不宽?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缺乏哪些知识而感到困难?读过多少书?对最新的知识和动态是否了解?
能力状况:哪些能力强?能力弱?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缺乏哪些能力而感到困难?
个性特点:内向还是外向?独立性还是从众性?理智型还是情感型?和学生容易相处吗? 第二、成长环境中的反思
社会环境。当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特点?对我们的职业和工作提供了什么样的有利条件?提出哪些挑战?给我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什么机遇?
学校环境。学校给我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有利的条件,我利用否?对不利条件我能否克服和避免?(物质环境、人际环境、信息环境)
家庭环境。家庭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配偶对自己工作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对自己工作的影响?我能否克服不利的影响?
第三、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反思
反思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较长时间的反思,比如一个学期或者一周;一种是对一节课的反思。教学活动的反思是自身素质反思的具体化,同时,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及时地进行教学的调控,矫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反思的内容包括:
教学的经验、优点、成功之处。
教学的教训、问题。
教学的类型和风格特点等。
第四、成长历程的反思
有助于增强自己的生涯意识、成长意识、发展意识,了解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
我现在在成长阶梯的哪一级?我的成长历程经过了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各自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成长的经验?还有哪些成长的问题和障碍?有哪些关键性因素影响了自己的成长?自己未来成长的可能性有哪几种,各自的可能性有多大?我的终极的愿望和需要是什么?我要到哪里去?什么道路最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等。
自我反思的方法:
日志和日记
与同事或领导对话
填写问卷调查表
召开学生座谈会
定期听家长的意见
检查学生的作业
出席会议与研讨
参观考察与观摩
听课、教研、培训
成长自传
八、自我定位与目标设计
自我定位(符合实际又有挑战性的定位。)
目标设计的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分:
一是时间角度,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目标是不同的,也就是要设计阶段目标,阶段目标主要是各个成长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然,除了阶段目标,还首先要有一个总的目标。
二是项目角度,在教育工作中(德育、教学、科研),有许多方面和项目,比如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教材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革新、课外活动指导、某个问题的实验或科研等。生涯主要目标设立:
工作目标:在工作或职位上所努力追求的理想。
生活目标:有的以桃李满天下为生活目标,有的追求良好人际关系;有的想「教而优则仕」等。进修目标:学位进修和一般培训、研讨计划,以增进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休闲目标:以调剂身心,减轻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等。
退休目标:届临退休年龄时,应事先规划好退休后的目标,参与社会服务,或是培养其它专长,以防止老化现象。
良好的教师生涯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增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和成长,终极目标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愉悦,并建立教师的教育专业地位与形象。
从社会的角色期望而言,身负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一位能做好生涯规划的教师,必能有目的、积极主动并快乐地投入教学,使学生学习具有效率,促进健康发展。
每个教师都需进行生涯规划。这样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做自己生命的设计师,真正为学生和自己的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活力!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教师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由于压力和挫折,使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甚至有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及家庭的和谐,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
提出了专业化过程的14个特点:
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苏州职业教育的兴起
建国初期, 苏州生产力布局仍承袭了农耕时代和水利条件下的历史特点, 农业占绝对优势, 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5.9∶24.8∶29.3。70年代末, 苏州进入以乡镇工业迅速崛起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阶段, 农村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集聚, 工业生产布局拉开, 加工制造能力迅速扩大。197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1∶55.7∶16.2, 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至80年代末, 乡镇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增加,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于活跃。到1987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19∶60.7∶20.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
根据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中等教育要有计划地多举办各种门类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教育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求, 1979年苏州市委根据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扩大农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比例”, 揭开了苏州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序幕, 成为全国较早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1982年起, 在国内率先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巩固和发展。1983年苏州市政府根据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 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职业教育的若干规定”, 对调整职教内部结构, 发展市属中专, 加强学校教学、生产实习和学生学籍管理作出了规定。1984年, 苏州市政府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出台了“关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若干规定”文件, 对农村职校管理体制、办学职责、目标任务等做了明确规定, 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发展。并在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 交流了“坚持改革, 统筹规划, 发展中心城市职业教育”的经验。1989年, 苏州又被国家教委指定为移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试点城市。上世纪80年代, 根据苏州市的产业结构, 相继兴办了丝绸、纺织、电子、机械、轻工、化工、旅游、财经、商业等职业类学校, 开设了丝织技术、丝绸服装、电子技术等70多个专业和工种, 并坚持以培养第二产业 (包括乡镇企业) 急需的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开放型经济崛起背景下苏州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探索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为标志, 以大规模引进外资为手段的城市工业化阶段, 各类生产要素, 以及国外的新技术、新产品向中心城市集聚, 乡镇企业改制大规模展开, 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开始由农村推动型向城市辐射型转变。苏州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外资企业不断增多;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经济强劲发展。由于国际先进技术的进入和“溢出”, 苏州的制造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和完善, 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带来了苏州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 一个以传统纺织、丝绸、机械加工为支撑的工业产业结构城市, 迅速形成了以IT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增长了57.4倍、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增长了31.3倍、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长了19.8倍, 医药制造业增长了13.9倍。其中,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占全国电子行业的12.3%。苏州已成为了世界知名的IT制造业基地之一。2002年, 在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到全市就业总数的40%, 全市38.6%的财政收入、78.9%的外贸自营出口和科3%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国际资本对苏州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已经愈益明显。[4]2004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2∶65.7∶32.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1994年, 经国家教委和江苏省政府批准, 苏州市开展了现代职教制度试验。先后出台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 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改革, 扩大职业学校招收自费生比例, 允许职教中心招收农转非的自费中专生, 建立职教专项经费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为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保持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5年, 苏州被国家教委、江苏省政府确定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1997年, 全市初中毕业生7.26万人, 继续升学的占88.26%, 职业类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6:4。1998年,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4所, 在校生共9.61万人, 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8%, 其中, 中专校24所, 在校生4.32万;技工学校22所, 在校生1.66万;职业高中48所, 在校生3万。提前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 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三、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经济转型背景下, 苏州职业教育的优化
苏州的演进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宏观层面经济转型的三个方面: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是增长方式的转型。苏州率先推进了前两个转型, 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开放型经济的前两轮发展中, 苏州先行一步, 引领全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放型经济开始崛起, 招商引资在2003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滑。产业梯度转移再一次对苏州发生作用。苏州在更好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上, 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层次, 又强化对内开发开放,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与其说苏州经济要从外向为主向依靠内生动力转型, 不如说苏州追求的是“外向引领、内生驱动”的“内外兼修”之道。[5]2000年以后, 苏州高新科技发展迅猛。以IT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化阶段, 开始以接受国际IT产业梯度转移为主, 以硬件的生产和加工为主, 目前正积极引进研发机构, 发展软件行业, 扩大自主知识产权, 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全面推进, 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工业化进程至此将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出现革命性变化。2004年全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项目529项。科学技术对工业、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02%和58.50%。近年来, “苏州制造”又开始向“苏州创造”跃升, 各大企业纷纷将研发中心移至苏州, 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规模化的跨国公司有1/3已在苏州建立了研发中心, 研发总部已逐步转移到苏州。
21世纪初, 中等职业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苏州经济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2002年12月6日举行了苏州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决定着手对职业教育进行大规模整合, 提高职业教育层次,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实施“整合提升一批、转制重组一批、保留发展一批、撤销停办一批”的方针, 对全市职业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和结构布局进行改革、调整, 提升办学层次, 鼓励和支持集团化发展。创建了以培养专科层次为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苏州国际教育园, 和以本科以上为主的高端研究性和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独墅湖高教区。使苏州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从分散型向集中型过渡, 专业设置打破“一二三”产业框架, 着力加强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 加快形成“二三一”新格局。至此高职教育与苏州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了。[6]近年来, 苏州职教规模不断扩大, 高职、中职两个层次职业教育院校在校学生规模已达21.5万人。与此同时, 苏州职业教育还将眼光瞄向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再培养。经过职业技能训练的大学生, 大大提高了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经过系统专业理论训练的大学生加入, 高职院校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具有较大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继续优化苏州职业教育, 目的是顺应经济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型的大趋势, 顺应企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提升。合拍共振、无缝对接, 紧紧扣住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 这是苏州职业教育得到验证的成功模式, 也是未来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7]
参考文献
[1]王运宝.苏州第三次转型.决策, 2007.11.
[2]徐伟荣.发展的理论与理论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苏州发展实践.未来与发展, 2005 (2) .
[3]曹建东, 桂德怀.苏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机械职业教育, 2006 (6) .
[4]李灿.苏州的探索.决策与信息, 2004 (12) .
[5]本刊记者“内外兼修”: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群众, 2011 (8) .
[6]张剑澜, 叶海宾.苏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教育研究, 2007.11.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的新发展,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在这场变革中也面临重大的挑战。
1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
目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春风化雨般在中国大地开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无疑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它同时赋予了体育教师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为其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可能;它强调“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为上好每节课,很多体育教师也开始对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学习,对实践提出问题,渴望学习理论。他们从学生的生机上看到了自己的生机,从学生的可能上看到了自己的可能,从学生的生命状态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学生的发展能量上看到了自己的发展能量。当今的时代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贡献。
2初中体育教师促进职业发展的途径
2.1善于反思。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一个人越有自我意识,就越能够变得既有自发性又有创造性。一个人具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识,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自己还有什么样的发展空间,怎么做才能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中学体育教师不能仅仅认为把工作做完就可以了。却不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因为这样做无疑是对工作的麻木,其职业发展必将停滞不前。只有通过不断地反躬自问自己所做的工作对学生和自身生命发展的价值,做到心中有学生,以生命发展为本,才不会整天忙忙碌碌而灵魂和内心世界一片空白,才不会只感到身心疲惫而感受不到生命的涌动和心灵的成长。体育教师要唤醒自我意识,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建立—个坐标。只有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识,才能渐渐体认到体育新课程改革中赋予自己的职业角色。
2.2积极互动。教师的职业生活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正是教师构建自己职业生活的过程。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程教学通过师生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去营造这种氛围,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但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相互交融与促进。在新课程改革中,笔者越来越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技能获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围绕“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发展的过程;教育活动不仅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生命发展的重要领域。同时,教师的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它直接指向了教师生命的发展和教学职业的内在价值,教师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闪亮和彰显的。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为完善的职业。
2.3职业个性化。随着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权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张扬。在体育教学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体育教师必然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掌握更多的运,动技术和知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否则,难以胜任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在满足体育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方面,近几年的体育改革已进行了实践。开设体育选项课,成立体育俱乐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组织开展和辅导体育活动都是体育教学个性化的萌芽。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新的要求使得体育教师的职业朝着个性化方向迈进,具有“个性化”特点。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我的教师职业三年发展规划09-15
试析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发展和培养10-27
教师职业发展提升计划07-18
教师自我职业发展规划12-07
教师职业发展心得体会12-02
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成就教师职业05-26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策略10-25
教师的职业角色10-28
教师的职业素养有感09-12
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