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1

导语:语文课《拿来主义》的教学方案没头绪?让我来拉你一把。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

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1923年完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杂文

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其特点是:现实性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语言犀利,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以

归入这类。有人说过“鲁迅的杂文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

四、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五、生字、词

自诩(xǔ):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i):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ǎ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脑髓(shuǐ):脑筋。

孱头(càn):懦弱无能的人。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六、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七、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4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

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

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要点

1.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

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 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 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坏了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200字的“传统文化之我观”。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 孱头 蹩进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2

所谓选课是指精选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研素养的课, 因此, 其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引领性、前瞻性, 是交流、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那么, 选课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呢?综合参与讨论教师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

(一) 选取自己擅长的课

教师对这类课的理解最深刻, 挖掘起来会更有深度。

(二) 选取容易组织与展示的课

如, 前滚翻比较容易组织与展示, 而长跑则难以组织与展示, 所以相比较而言宜选前滚翻, 而不选长跑课。

(三)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二、设计是基础

要想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在教案设计时必须要统观全局, 做到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备组织。在此, 笔者将参与教师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观点整合如下:

(一) 备教材

1. 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

在备教材时, 可以设计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和难点, 以加速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

2. 研究教材的先后顺序。

教材的安排要旧, 因为精力充沛时更易掌握新技术;要先灵敏速度后力量耐力, 以有效发展小肌群;要先负荷大后负荷小, 以促进身心的快速恢复;应将易引发兴奋的内容置后, 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上下肢练习要合理搭配,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备学生

1. 备学情。

要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如, 如果学生的篮球水平比较高, 可安排行进间运球, 反之则安排原地运球。

2. 备人数。

备学生时, 要了解学生的总人数, 以及男女生的人数, 以便安排练习的队形和进行分组。

3. 备班级特点。

授课班级的特点是活跃型、沉默型, 还是调皮型, 对此, 教师要进行认真了解,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 备教法、学法

1. 设置教学情境。

应设置一个大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常用教学情景包括故事情境、游戏和比赛情境等。

2. 教学语言要适当。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 儿童化的语言无疑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幽默性的语言是初中生快乐的催化剂。

(四) 组织教学

1. 各环节衔接要自然。

教材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 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如, 当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教材里兴奋不已时, 教师可以设计几句导语, 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 队形调动要准确。

应注意队伍的调动方式, 如, 可借助游戏法调动队形, 以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避免混乱现象发生。

(五) 场地器材

1. 提前做好准备。要妥善安排场地器材, 场地规划要做到简单易行。

2. 器材摆放要合理。器材摆放要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练习, 否则, 指挥上往往会顾此失彼。

三、编写是关键

(一) 写文字教案

表格式教案的最大优点是简洁明了、层次清楚, 但是, 由于表格自身的限制, 需要教师抓住重点进行书写, 很多的细节难于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因此, 书写公开课教案时, 建议写纯文字教案。

(二) 注意事项

公开课《白杨》教案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http://video.pomoho.com/ent/3515241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xOTU5MTky.html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 “借物喻人” 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http://v.ku6.com/show/uxB-ohGyaJ0hflwz.html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 板书 白

白杨 边疆建设者(爸爸)高大挺秀 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 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喻人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与设计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说得过多、过深,学生接受起来难,应该循序渐进。

2、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多聆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真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

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

【教学课题】

《白杨》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展开讨论的事。爸爸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学方法】采用了“变序”教学与“读、写”结合法 【课学思路】

利用在百度、互联网中搜索资源,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文本的欲望,以及采取“变序”教学方法,从而来突破重难点。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4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 / 不怕 / 远征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源泉。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梳理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学具动手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理解相遇问题;根据实际的路线图,抽象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 玩具小汽车 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这是他们的电话录音。

淘气:喂,是笑笑吗?我今天想到你家去玩,路不熟,你能接我一段吗?

笑笑:好的,我去接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不见不散。

淘气:好的,一会儿见。

师:谁能说一说淘气和笑笑在电话里说的是什么事?

预设

生: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笑笑要去接他。

课件出示教材71页情境图。

1.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2)淘气的步行速度是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相遇”的.意思,让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3.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设计意图:有趣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有利于把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过渡,深化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1.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2.解决相遇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分析,你能把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同桌合作画线段图后全班展示。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1)小组内讨论,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全班汇报。

预设1

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总路程(840米)。

预设2

(笑笑的速度+淘气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840米),也就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预设3

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人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时间。

(2)列式解答。

综合列式:840÷(70+50)=7(分)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公开课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篇6

以下是笔者在工作和平时听课中的一些感悟,仅代表个人观点,和各位同行分享、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上好一堂公开课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基本功过硬

1. 上课要有激情。

比如讲课要大声,至少要洪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动起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课语言有感染力、有煽动性、幽默风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中更要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出发,多打比方。另外讲到繁杂的地方,语言尽量要幽默风趣。数学的学习本来就枯燥乏味,我们尽量把每个难点重点都做出贴近生活的比喻,让学生加深记忆。

3. 有适当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脸部表情。

在我们的上课过程中不能只有一个面部表情——绷着脸,我们应面带微笑,时不时地跟学生互动。另外讲课的时候尽量考虑到每一位学生,讲课的语速和语调要尽量符合学生的思维定势,能让学生具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理解时间。

二、课堂内容的设计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首先教师一定要清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难点,语调要有重轻之分,不能一直一个平缓的语调);环节齐全;过渡自然(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练习合理有层次;导学案设计合理,实用性强;课堂小节除知识点总结外,还要有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严防课堂前松后紧;课堂设计有预案。

三、课件、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制作和使用

总的来说,课件要合理、有用、有利于教学,不要为了使课堂花哨而制作课件,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在于认真听课而在于观看花哨的课件。

1. 常用的信息技术辅助手段:ppt课件,实物展台,交互式白板。

2. PPT特殊功能的利用。

例如:对象(文字、图像、图形等)动画的实现方法;对象从屏内一处移到另一处或屏外;旋转的制作;用幻灯片复制和对象移位法实现多个对象同时运动等等。

3. 交互式白板强大功能的应用。

比如屏幕批注,及时反馈;拖放组合,灵活互动;过程回放,呈现脉络;模式切换,方便演示;智能绘图,提升效率等等。其中智能绘图特别适用,教师可以直接借助白板中提供的诸如圆规、量角器、智能笔等画图工具直接在白板上画出准确的几何图形,这样一来给教师和学生都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

4. 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作为教师我们还需注意语言文字的使用,避免出现错别字以及有病语的句子。

5. 常见误区:教师成了幻灯片放映员;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字色、不必要的动画、不小心弹出的屏保等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东西);幻灯片完全代替黑板(例如上数学课时,教师一直播放自己的幻灯片,黑板上一个字都不写,即所谓的只看不动手。但实际上数学的学习即需要我们的看、听、想,还有更重要的是练习,而这里所谓的练习就是需要我们教师亲自动手板书示范)。

6. 课件使用时要有停电、无法播放等情况出现时的预案。

四、学生活动的设计

原则:有用、有效、合理。

误区:为了突显学生活动的丰富,设计一些不合理、不必要、没有价值甚至扰乱课堂的活动。

五、分组讨论、探索问题的设计和组织

原则:分组讨论或探索的问题必需要有讨论或探索的价值。教师所提的问题表述要清晰、合理、准确。

误区:为了体现学生的参与,设计一些简单的、无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或探索,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作用;教师提问不精准,产生歧义,误导学生。

六、板书设计

原则:整齐、美观、及时、必要。

误区:幻灯片代替板书;板书不规范,不及时。

七、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

不管是自己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学生和环境,一定要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不能因为面对陌生学生而使组织教学缺失,使课堂失控。在课堂上,对课堂上学生生成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够做到机敏应对,例如,上课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教师讲错了,教师不能由于紧张而责骂学生。

八、课堂语言

要求:准确、精练、幽默、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

误区:方言浓重;吐字不清;口头禅过多;表扬、鼓励、启发性的语言过于低龄化等。

此外,公开课的表演成分不宜太浓,例如,提问只叫那些让提前准备好答案的学生来回答。同时,需要注意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误,例如,课堂中出现明显的语言错误且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之后由于害羞而没有及时改正等,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2、翻译全文,理解文意,体会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及论证的逻辑性。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轮流翻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

4、教师提示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苟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教学难点:

把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布�Z预习:

1、 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 完成讲义“预习作业”。

3、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把不会解释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语句画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还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板书课题:劝学

推进新课

一、 介绍作者。

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尊称他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虽然是先秦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中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主张要顺乎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们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的思想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共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和学术辩论等方面。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其中的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字是“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这才是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教师范读、指定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1、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屏示,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揉/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通假字。

“揉”rou通“ ”

“有”you通“又”

“知”zhi是“智”的古字

“暴”pu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义相近)

“生”xi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中zhong 砺Ii 参can 省xing qi

螯ao 跬kui 锲qie 镂1ou 臾yu

(3)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

*闻 博闻强识(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望。)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绝 以为绝妙(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音qiang,竭力,勉强。)

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望 日夜望将军来,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4)分析下列词语的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

上食埃土,上饮黄泉 上和下:上和下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2、自读要求及操作步骤:

①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②学生自学、质疑。

③老师点拨指正。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翻译课文,教师重点点拨。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词,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这里,“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停止的。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都应该读第四声,作动词,“合乎、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

“揉”是动词,“揉”通“ ”,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理解为使动用法,“使……弯曲”。 “为”是动词,做成。

全句译为: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画圆的要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舟楫”,指船只。

“水”,名词作动词用。“游水”。

“绝”,是会意字,引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泛指一切江河。

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即“神灵”;

“圣心”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智慧;

“自得”在现代汉语中是“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在文言文中“自”是自然,“得”是“通”具备”;

“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全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品德,因而能自通神明,达到很高的境界,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智慧就具备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里的两个“之”是定语后�Z的标志。

“爪牙”是两个单音词,指爪子、牙齿。后来比喻“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心”是“用心”的意思。

“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4、摘录文中的成语名句,积累语言。

青出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四、布�Z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大家摘录或创作的“劝学格言”整理在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及论证的逻辑性。

2、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颜真卿曾写过一首劝勉青年人学习的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当珍惜每分每秒,去发奋读书,切不可彷徨蹉跎、浑噩度日,否则,到头来只能落个“白发苍苍徒伤悲”的结局。那么,具体说,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和作用?学习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今天我们就从荀子的《劝学》中寻找答案吧。

推进新课

一、 检查背诵。

二、学生齐读课文。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

――起句“学不可以已”和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结句是用来阐述首句的。因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可以“知明而行无过”,所以“学不可以已”。

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就“不可以已”;“日”,每天,亦证明“不可以已”。

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设喻的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

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

――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通过三组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可见,苟子认为人的学识和道德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学习不能停止。可见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 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学习的意义 木直中绳 揉以为轮 提高自己 超越自己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三、研习课文第二段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翻译第二段。(教师巡视、点拨、指正)

请在第二段找出作者设喻的句子。

――“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这些设喻都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是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登高而招”则“见者远”是承接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 ――“顺风而呼”则“闻者彰”,说明了“顺风”的效果。

――“假舆马”可“致千里”,说明了“假舆马”的效果。

――“假舟楫”可“绝江河”,说明了“假舟楫”的效果。

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我觉得“善假于物”是指上文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所假之物。不重复。

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作者前面三组所假之物“高山”“风”,这都是自然物;后面两组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

这一段先用“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接着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说明学习所能达到的境界,以及借助外部条件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不足,达到理想的目标。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而望――登高之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学习的作用 顺风呼――闻者彰 弥补不足 达到目标

假舆马――至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四、研究学习课文第三段

学生自由朗读,试译。(教师点拨指正)

请在文中找出作者设喻的句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由此推论到人“积善成德”可以备圣心,这是从正面论述的,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从反面论述的,说明学习上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这几个比喻都谈了学习的方法问题――广泛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远,而劣马能力虽差,

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很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能否成功,差别在于“不舍’’和“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组比喻都谈了学习的态度问题――坚持不懈。

――蚓无爪牙筋骨食埃土、饮黄泉;蟹有六跪二螯无处安身。这里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这组比喻也谈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专心致志。

作者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两个比喻句之间是对比关系。这样的写法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结:本段主要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包装设计》公开课教案1 篇8

课 题:喜糖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教 者:严艳清 授课地点:A1503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喜糖包装的设计要领,和掌握喜糖纸质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喜糖盒的制作成型及手绘表现 教学难点:喜糖盒制作的技巧及美学表现 课业类别:实践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维持纪律,稳定情绪

二、导入

放一段之前同学们制作的包装设计作品展示,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进行包装设计有哪两种成型方式

1手工手绘DIY 2设计电子稿,打印并且进行切割,黏贴

同学们都答的很好,我们以前在中秋节做过月饼盒设计,手提袋设计等等,这次我们要做的是喜糖盒设计(板书)

前几天参加好朋友的婚礼,收到一个很漂亮的喜糖盒,老师感觉到,一个设计独特的喜糖盒既能体现出新人的独到眼光,还能够给宾客留下深刻印象。老师离结婚还很遥远,但是今天希望同学们来帮我圆这个梦,帮老师设计出全球独一无二的喜糖盒

三、讲授新课。喜糖包装盒要点分析

1.喜糖盒的设计要点 PPT演示

包装的大小要能容纳下糖果,并且要封闭式,防止糖果漏出

外形设计要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

2、包装盒的材料选取 PPT演示 目前,常用的包装材料有纸、塑料、陶瓷、玻璃、竹、木、金属以及各种复合材料等。

纸盒包装 是各种包装材料中使用最广泛的,它质地轻巧嗓韧,便于制作、印刷并且价格低廉,在国内的喜糖盒设计中被广泛运用

3、装饰元素的应用 PPT演示

丝带,贴片,手绘,材料混合,打孔,刺绣 师:。。

实例欣赏

四、独立完成打印系列的喜糖盒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圆形蛋糕组合喜糖设计制作

五、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我们实现了从设计到制作喜糖包装的转化,使我们的想法成型,不光是个想象中的作品。让我们更多的回归实践,进一步掌握包装造型的设计方法。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9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音乐艺术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领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经常思考如何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现以一节高一公开课《非洲歌舞音乐》为例,谈谈我对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想法。

一、音乐鉴赏中的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只有理清创造力、创造力的结构因素及创造过程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将创造力概念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的领域,从而指导教学设计和实践。

对于创造力定义,不同领域、不同流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经文献研究归纳,对创造力定义大致分两类:一种认为与众不同才称得上具有创造力。因此是少数人具有的心理品质。另一种认为创造的独创性标准在创造者本身,无关社会。但大多数研究都避开两者争论而共同认为,发现观念或者发现观念之间新关联都可称为创造或创造力的表现,是创造的过程。

更有新的关于创造过程的观点认为,创造过程分为自发创造和理性创造两类。自发创造,是从感觉到概念的活动,具有突然性,以自发冲动和敏感为基础。理性创造则更多从概念到感觉,是创造性观念的活动,是系统思维的结果,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创造力相关理论中都认为,创造力蕴含于新概念和新的概念关联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自发的、偶然的过程,但更是一个理性、系统的过程。这从理论上揭示了创造力虽然复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过程进行系统的引导和培养。这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艺术中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即使同一部作品,不同读者不同阶段或者体验下,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和解读。在音乐艺术中亦是如此。如果把作曲视为一度创造,表演视为二度创造,那么音乐欣赏则可称为“三度创造”。这表明音乐欣赏除了是感官得到愉悦的活动,同时也是欣赏者与作品作者共同再创造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音乐欣赏从直觉感受出发,进入形象思维过程。音乐形象思维是在情感体验基础上,依托情感经验和生活阅历,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重组新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而想象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音乐审美需要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只有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对作品的技术性分析,引文为音乐作品),才能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准确的审美评价。

因此,从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对比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程可以发现,形象思维过程对应着发散思维过程,逻辑思维过程对应着辐合思维过程。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随着音乐形象自由构建、音乐结构理性分析的交替进行,思维脉络时而发散时而辐合。欣赏者不仅享受了美,还能在创造个性化审美体验的同时,让思维经历创作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让创造力得以提升。

有鉴于此,对于高中生这一个有一定的知识、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积累的群体来说,音乐欣赏课目标和教学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得到感性的熏陶上,更应该注重通过理性思考和创造性活动,培养理性思维和创造力。通过音乐欣赏的感性和理性交替,让学生在学会感受美的同时也能创造美。

二、《非洲歌舞音乐》中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如前所述,音乐欣赏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审美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力体现和培养的过程。要在音乐欣赏课中体现这些特点与过程,使用的教学设计方法通常有创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创作教学法的主要手包括即兴创作(模仿、律动、伴奏)、音乐创作(节奏旋律和乐曲)和创作表演三方面。而游戏教学法,则利用音乐游戏提高兴趣,利用音乐剧、民间故事、儿童文学等创作比赛对学生实施创造力教学,通过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方法、在培养创造力的同时挖掘其表现力,增强自信心。

所以,根据《非洲歌舞音乐》课程内容特点和需要,结合创造力理论、教学法的等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我提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流程、环节与活动。四个原则分别为:以情景调动人,以活动锻炼人,以创作培养人,以分享凝聚人。其中,设计的特色教学活动环节有:1、用生活中材料制作非洲鼓。2、跟大师学非洲鼓音乐。3、以《祈雨》为主题,分小组即兴创编非洲鼓舞并分享。

(一)打破常规课室布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

“琴瑟和鸣”,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感应和共振。这种以心投入和用心感觉的教学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充满美感的音乐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求知欲望,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

在这节《非洲歌舞音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舞”。如何让学生舞起来?常规课室呆板的摆设方式,显然不能够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所以,解放课室空间,就是最重要的前提。设想在课室中将课桌围成类似舞台的“U”型排列,加上非洲音乐、舞蹈热情、奔放、亲民的特点,在这样的课堂环境氛围中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发挥的空间。打破常规课室布局,能让学生从进入课室开始就有不一样的惊喜,为后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打下基础。

在课堂实践中,正是在这样自由、平等宽松的环境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甚至连颇具难度的即兴创编都表现得非常精彩。在学生尽情舞蹈,任意放飞的过程中,音乐知识不知不觉溶入到了他们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巧妙安排课堂环节——组织活动锻炼学生

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一直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不断等待着父母和老师的开发,发现潜藏在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通过适时地激发,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又会对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非洲鼓的环节。首先是寻找鼓体材料。大家天马行空地找来各种物品,如生活中的桶、盆、饼干盒,甚至垃圾桶。然后是为鼓身进行外部装饰,打造非洲风格。学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绘画才能,绘制出了各种具有非洲风情的图腾,对鼓身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包装,让人赞不绝口。最后就是把鼓面和鼓身进行粘黏,在连接处的痕迹上,大家还装上了铃铛和小贝壳之类的装饰品,使之不但更精美,而且还丰富了鼓的音响效果。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一面面具有浓郁风情的非洲鼓就制作完成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洲鼓的制作,特别是音色产生的细节,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制作感受非洲音乐的魅力,而且能对非洲鼓的音色来源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教学设计中设置制作乐器环节,不仅可以给学生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平台,而且能为后面引领学生走向理性创作打下基础。

此外,为了让学生在欣赏非洲音乐鼓节奏的同时,能学习非洲鼓音乐的基本节奏型,为主题鼓舞创作做铺垫,我通过播放非洲鼓演奏大师的教学视频,并让学生边看边模练。经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观摩练习,大部分同学对节奏更加熟悉,对音乐风格有了进一步把握,为后面的小组创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三)学音编舞——培养学生创作与分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基础知识技能的日积月累。因此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让学生不断累积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创造性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造力。然后循序渐进加以引导,通过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创造性地把个体情感体验化为音乐体验,力求符合音乐审美和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原则。

在《非洲歌舞音乐》这节课中,由于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加上非洲音乐中,有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比如RAP、摇滚、爵士等等,学生平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我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尝试,让大家积极参与,创作非洲音乐和舞蹈。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但事实证明,总会有一些有天赋的同学,会带意外惊喜。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由四位男生组成的音乐组合,他们喜欢摇滚、说唱等歌唱形式。所以他们用非洲元素创作了一首歌曲《非洲,你好》,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友爱和平,当他们把这首歌制作成MV,在课上展示时,全班激动喝彩,自豪地把这首独一无二的歌曲称为他们的班歌。这就是创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自信和团结。

另外,在课上学生以《祈雨》为主题,创编非洲鼓舞片段,并用自制的非洲鼓,进行现场展示。当一个个小组走到“U”型课室中间,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四周掌声雷动,喝彩阵阵。非洲鼓舞的热情奔放,自由随性的特点,透过简陋但特别的非洲鼓,稚嫩但自信的节奏,简单但明快的舞姿,传到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三、结语

创造力,是新世纪人的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就能培养的,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责任,在学科的学习中有所体现。像音乐、艺术这些需要充沛创造力的学科、领域更应在创造力的培养中有所作为。通过音乐欣赏、创作的形式手段,引导学生在审美中了解美、学习美、创造美,让创造力在审美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并让创造力从自发状态向理性状态转变。

“世界不缺乏美,但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在美中找寻创造力这个隐形的翅膀,带着眼睛飞向美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金盛华.论创造力的本质与测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01:68-75.

[2]李英杰.音乐教学与创造力培养[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3]李蕾.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柳树醒了》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春天不知不觉来了,用你喜欢的词语来赞美春天吧。复习巩固上课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词语。

2.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练习说完整的话。

板书“柳树醒了”――这就是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

以“醒”这为本,总结识字方法:读拼音,组词,加一加,减一减,说话,结构,偏旁……

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字词

1.师范读。

2.生与老师比赛,自由读。

3.带着问题默读:柳树有哪些好朋友?

4.学生汇报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孩子们,读这些词语,了解课文的关键词语。

三、分组自学生字。

1. 请小组长组织大家认读生字。老师示范如何小组合作:组长拿出一个生字,大家一起来读,都会的放一边,把有困难的挑出来。

2. 反馈:各小组同学的识字情况,提出有困难的生字。

3. 分组选择合适的方法识字,重点学习那些有困难的生字。

4. 小组汇报:你们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偏旁:枝,梳,梢(同偏旁,与树木有关)

加一加:酉+星=醒 氵+噪=澡 木+支=枝 车+欠=软 ……

比一比:耍――要

组词:说话:

5.读词巩固识字。打雷 雷雨 树枝 枝梢 软和 梳洗 玩耍 苏醒

四、学写生字

1.观察发现:

左右结构的字:说话朋

上下结构:春高

半包围结构:友

同偏旁:说话

2.老师示范“说,友、春”。

“说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点”要写的高一些,靠右一些,与横折提的“折”对齐。

“友”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又”字的横别从横中线上起笔。

“春”上下结构,三横距离平均,人字盖住下面的.日。

3.请学生认真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占格位置及书写特点,自己描红并书写。

五、总结

这本课,你最欣赏哪个学习小组?为什么?

板书设计:

1. 柳树醒了

识字方法:读拼音:生字

组词:词语 说话:

找偏旁: 换偏旁:

加一加: 减一减:

第二课时

一、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柳树有哪些好朋友?

二、 自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自己读课文,你读董了什么?

三、 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春雷 跟 柳树 说话 柳树 醒了

春雨 给 柳树 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 给 柳树 梳头柳梢 绿了

春燕 跟 捉迷藏 柳絮 飞了

柳树 跟 孩子们 玩耍 小朋友 长高了

四、 小组合作质疑解疑:再读一读诗歌,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教组内的小伙伴,小组有困难的一会大家一起来解决。

五、 汇报不懂的地方:春雷怎么会说话?春风怎么会梳头?春雨怎么会洗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点拨这是儿歌,是童话,是把这些东西当做人来写的。

六、 引导表演读第一节: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话?同桌小伙伴互相表演一下。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

七、以第一节的学习方式,同桌小伙伴互相学习表演读后四节:两个小伙伴互相读读这一段,然后再表演读一遍。

八、 整体再次读一读全诗,用甜美的声音把春天叫醒。

九、 看板书,试着背诵下来。

十、 三分钟时间自由背诵。

十一、拓展训练:除了柳树,在春天,还有什么也醒了?它是怎么醒的?试着说一两句话。

十二、奖励休息两分钟,听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1.柳树醒了

春雷 跟 柳树 说话 柳树 醒了

春雨 给 柳树 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 给 柳树 梳头柳梢 绿了

春燕 跟 捉迷藏 柳絮 飞了

上一篇: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下一篇: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帮扶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