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精选8篇)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篇1

一、诗的解读 1.分层阅读法

(1)实生活层面

基本信息——人、事、物、景(2)感情层

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意象 画境——戏境

七种基本感情类型:喜、怒、哀、乐、爱、欲、恨(3)思想层

感情背后的理性。(4)观照层

移情入诗,同化为一

观照自我 联想自身,兴起感怀 观照社会 诗中社会

现实社会

观照艺术 2.诗的题材类型

基本类型:登高、怀古、赠别、咏物、感怀、边塞、山水等。3.三条线索:

a.显性人格——儒家基础的忠君、爱国、忧时、惜民、怀才不遇等 b.隐性人格——道家基础的逍遥、自由、释脱、放达、宁静、无为 c.性情人格——心性自由解放基础的情感(爱)至上主义 4.主题的历史形态

一、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1.对统治者压迫的不满、反抗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2.对战争和徭役的描写。

3.写男女青年爱情,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自由的迫害。

二、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魏晋六朝诗歌的思想特点

1.国家社会意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思想。

2.山水审美情趣——以“陶谢”为代表,体现文人的隐逸人格,寄情山水(或田园),寻求心灵与自然山水交融的自由与释脱。3.宇宙生命思考——有“玄言诗”的基础,主题一般表达宇宙无限、人生苦短,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内如何把握人生等终极问题。4.个人际遇情怀

四、开风气之先的初唐诗歌

突破“宫体诗”的藩篱,风格健朗,在诗人的个人命运沉浮中见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命途多舛的“四杰”

2.承前启后的诗人——陈子昂

五、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诗人们的思想也健康、开朗,充满了解放性和创造性,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1.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往往是积极健康、充满进取精神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异域奇境——寒天、雪大、景物壮阔等。(2)抒写杀敌报国之志。

(3)描写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突出爱国的豪情。(4)在边塞思念故乡、亲友。(5)征夫思妇题材。2.盛唐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是隐逸思想和生活的产物,诗歌的主导思想即隐逸思想,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潜性人格”的一面。内容以表现自然山水风光或山林闲居生活为主,通过写自然景物的静美或山林闲居生活的恬谈自如来表现诗人向往人格独立自由,心灵回归天然的愿望。山水诗的最常见写作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以景传情,是中国诗歌审美形态“意境”的最高典范。

严格地说,山水诗和田园诗是有区别的,在盛唐时代分别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其他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潜性人格——道家思想的代表,飘逸潇洒,自由浪漫。)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显性人格——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六、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极其新乐府运动

七、“孟诗韩笔”和“八司马”事件

九、残唐五代词

1.花间词

2.南唐词

十、宋词

1.北宋婉约派

2.北宋豪放派

3.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与南渡爱国词人

4.南宋婉约派——白石与梦窗

十一、元散曲的共同主题 1.元曲作家的共同个性

元朝的文人,因为特殊的社会处境,思想更为激进,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个性,通过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强调自己的主体存在。于是元曲作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个性特征——“性情中人,浪子风流”,他们多喜标榜自己“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2.主题形态

描写自然风光,歌唱山林隐逸;描写男女风情;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涉及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痛苦。

十二、近晚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诗人

夏完淳、龚自珍、郑燮、黄宗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谭嗣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诗眼

(题型为:找出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分析诗句中运用最精彩的词,等。)

1、词类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悦”使动,山光美好感染到了鸟的心性,突出了山寺之美。“空”形容词使动,静而宽的潭影使人心也变得空寂,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突出了景物之美,人心之静。

2、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既是由衷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是诗人之心。

3、形容词 形容词用得恰当,最能突出形象、境界、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生动传神,境界瑰丽、开阔。

4、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形式整齐,声音和谐。)②起强调作用。(加强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6、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是符合诗歌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作用是:①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②表现特定的心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语言/意境的风格 ⑴清新——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清新自然,质朴不雕。(不事雕琢,清新质朴)

多见于田园山水诗。内容上以描写山水自然风光,并且咏叹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感情上以平静愉悦,闲逸萧散为主,也有一部分气象萧瑟,幽寂冷清,成为禅学的寂灭,或因政治命运艰难转向山水间寻求寄托。⑵明快——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简洁明快,洗练晓畅,语言不加雕饰,感思想开朗浅显,通俗易懂。如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渡》。⑶绚丽——语言绚丽。

表述为:辞藻典雅精丽,色彩明艳,形象鲜明。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⑷冲淡——冲虚淡泊(意境类)

表述为:淡泊宁静,恬淡自然,闲逸、静穆、深远。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对应于语言类的“清新”。⑸雄浑。(意境类)

表述为:意境开阔雄厚,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景观壮丽。

代表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⑹豪放。

表述为: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代表作:李白的《将进酒》《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⑺旷达。

表述为: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⑻沉郁。

表述为: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舒缓悲凉、忧愤蕴藉。代表作:杜甫的三“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⑼悲慨。

表述为:忧思悲壮、慷慨悲壮。

代表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⑽婉约。

表述为:语言清新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取材多为个人感触,男女之情,山水风物。

(三)鉴赏诗歌语言修辞技巧(略)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

(一)起兴。

以景起兴:后演变为“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法。以物起兴:有比,后成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作用:①引起下文。②烘托气氛。③垫定感情基调。(二)比:即比方,句法上为“比喻”。

(三)象征。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比语法上的比在烘托形象上更完整、更丰富。对应咏物类诗。效果:①生动形象。②含蓄委婉。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如:香草、美人喻君子,鹏鸟喻志向,松柏、美玉喻品质。(四)对比——突出强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强反差,令人震撼。

(五)烘托——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突出所需描写的中心事物。《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用行人、少年来烘托女主人公。《琵琶行》以江月的描写来烘托景色的美妙。(六)衬托——相对“烘托”更强调“物——物”对应关系。正衬——英雄衬英雄,反衬——小人衬英雄。

原则上与对比不同,对比两两相对,衬托有主有次,但很多题可以忽略二者的差别。(七)联想和想象。

表述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一个境界,传达了一种感情。评价性的话有:“神思飞越,奇思遐想。” 代表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八)用典。

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言简意丰。意象重叠,双重意蕴。代表作:“庄生晓梦逐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九)以动(噪)衬静——突出静,营造气氛。化静为动——使静态之物/画面有动感,新鲜、生动、营造特别意境。(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理解虚实含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诗歌中,“实”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往往指的是幻想之境,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想象远方之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实境:李白的人生现实。(幻想)

虚境:幻想神仙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想)

”柳永《雨霖林》“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来)”效果评价: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意象,开拓了诗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实境与虚境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如:姜燮的《扬州慢》夕日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荞麦青青。③实景与虚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了中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怔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一、抒情方式

a)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相反: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b)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四、考点及答题规范 1.鉴赏形象——把握意象

+

感情

人、事、物、景的特征

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画面,某意象的特征,刻画怎样的人物,景物及其作用,什么样的场景气氛等。

答题要点:包含生活层内容,体现感情层;基本内容要抓特征,感情概括要鲜明;指向艺术或指向感情思想。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答案:(5分)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答出三个意象给1分,答全给2分;意境分析正确给3分。)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鉴赏类题的答题程序及要点:a.指出技巧;b.分析技巧;c.说明效果。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探究类题

偶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诗的普遍哲理等。有主观性。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①②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人在送险亭边回看来路,千万座山峰似乎飞舞着来到了陈仓,采用这种手法,赋予看山峰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夸大了山势的险峻,想象奇特,(2分)表达了诗人走过险途后的轻松、愉悦,欣慰的心情。(2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篇2

一.并置叠加式意象

并置叠加式意象, 是将几个单一的意象组合起来, 创造出超出它们简单相加所产生的效果, 这是某种感觉的浓缩与强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枯藤、昏鸦、瘦马等意象, 十分生动地渲染出天涯游子萧瑟愁苦的心境。

并置叠加式意象跳跃性大, 在时空上呈快速更迭的特点, 但并非散漫, 而是为明确的主题所牵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草屋、榆柳、桃李、深巷、树颠。一个个意象迭出, 于质朴恬淡之中, 传达出一种内心深处的激动, 归隐田园后的欣喜与舒畅, 而这种感情与整首诗的主调是和谐一致的。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这四句诗, 以明月、青松、清泉、石、竹、浣女、莲和渔舟等意象, 组成一幅洁净无暇的画面, 表现了诗人心灵的纯净和高洁, 是诗人的内心独白和心灵颂歌。

意象的这种并置叠加方式, 符合诗歌的本质规律, 诗人运用直觉采集意象, 目的就是在读者面前展现物质事物, 利用意象的并置叠加, 造成诗歌的活动视点, 扩大了诗歌的空间延展和语言的张力。

二.具有象征意蕴的意象

意象的象征意蕴, 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意象运用方面的重要特色。有人认为:中国古诗语言是由整个象征意象所组成的富于隐喻的语言, 这种种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 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想象和希望。分析诗人如何创造自己的象征意象, 就可破译蕴含在其中的人类心灵里的信息, 揭示诗歌的深层结构。象征是中国古诗的生命, 而诗歌中的象征形象的深刻寓意往往超越文学本身, 蕴含于丰富的文化、思想乃至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之中。可以这样说, 不懂象征, 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深层蕴含。象征意象, 是诗人对客观物象的心灵表述。由于直觉活动中强烈的主观因素的作用, 诗歌作品呈现出更多的主体改造的痕迹, 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投射, 是诗人把自己的人格和感情投射到对象中, 与对象融为一体。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 在诗人笔下, 蜀道的一系列意象, 极具人的性格、人的情绪。太白鸟道是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 山中景物, 悲鸟“号古木”, 子规“愁空山”, 枯松“倚绝壁”, 飞湍“争喧豗”, 远行者“听此凋朱颜”, “侧身西望长咨嗟”。这一切, 都是诗人仕途的象征。它来自诗人积郁在内心深处的怀才不遇的愤懑感和思虑国事的忧患感对直觉对象的外射, 从而使意象带有象征意蕴。

三.对情感和思辨作总体透视的意象

对情感思维作总体透视的意象, 是直觉到了最高层次的产物, 其中包含着浓情、领悟和顿悟。“悟”的过程, 是观察、感受、经验、记忆、理智在一瞬间总的爆发, 是从内到外的透视, 由表及里的深化。因此, 对情感和思维作总体透视的意象, 具有超重的内涵。

意象的超重内涵指向宇宙人生、客观物理的彻悟, 诗人面对滔滔长江感慨人生:“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人登临古迹, 探索世间沧桑,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这些诗的意绪, 并非都是消极悲观, 宣扬超脱尘世的, 而是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追思、彻悟, 有一种催人昂扬奋发的力量。

意象的超重内涵使诗歌境界壮阔高远, 含蓄蕴藉。境界, 是感性与理智契合后产生的高级表现形态。它使心灵和宇宙深化, 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以对人间真情的执着的追求和无畏的牺牲精神, 表达出崇高的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初探 篇3

一、听——感官上的认识到心灵上的升华

听名家诗歌朗诵不仅从感官上对诗歌进行了初步的认识,更能在心灵上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名家诗歌朗诵往往配以与诗歌相协的背景音乐。优美的朗诵和背景音乐,既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进入诗歌描写的境界。这样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把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境界,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最近距离的触摸、最深切的涵义、最潇洒的内容。还有加上诗歌画面再现的,那样最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对所学诗歌刻骨铭心,久久回味。教师朗诵如果不错的话,可以尝试配乐朗诵,效果有时可能更好。

二、读——用“美读”读出诗歌的“三美”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新课标中关于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诗歌就是要读,多读,而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歌的方法。

美读不同于干巴巴地读书,美读要求我们投入极大的感情,读出诗歌的“三美”:即语言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古人在《毛诗序》中就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的说法。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提出了美读的定义。其中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最特别的特质。我们要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

美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求学生有感情的美读。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有几个方面的准备:

1.知人论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他的“知人论世”观就是说要对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有了了解,学生才能读出读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

2.进入角色。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细品味、体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加深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我们要用美读;要用美读来品味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3.创造情境。

在现今课堂上,学生可能因为胆怯,怕读不好被人笑话等等原因,不愿意当众读诗,这时候,我们需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当堂诵读的机会,开诗歌朗诵会等、诗歌朗诵比赛等,多让学生参加、体验一下读诗,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爱上读诗,爱上美读。

三、品——鉴赏诗歌

诗歌教学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新课标对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诗歌之美,是所有文体中最感性,最动人的了。短小精悍的语言,高度地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画面,面对古人浩如烟海的隽心而出的诗句,我们如何指导学生鉴赏?

1.背景知识。

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背景知识非常重要。背景知识包含:诗歌本身的格律等常识、诗人、写作背景等等。也就是诗歌鉴赏中所提到的“知人论世”。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更好的去品味、揣摩全诗。

2.把握意境。

鉴赏诗歌需要把握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其中“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我们要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3.会找诗眼。

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以鉴赏诗歌要学会抓诗眼,要引导学生会找诗眼。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像王安石的《江南春绝句》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便是诗眼;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就是诗眼。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篇4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什么是诗歌呢?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漫长,几千年中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面貌,我们大致把中国诗歌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这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先秦诗歌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大约有三千以上,但现存只有五百余首。

1、上古歌谣

古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产生在生产力极低、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是先民们的集体口头创造。它起源于劳动,是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减轻劳动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先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发音器官的发展,这种由节奏的呼喊逐渐变成有意义的语言,这样,富有韵调和节奏感的诗歌便产生了。

据记载,最早的上古歌谣大约产生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如《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一首古老的猎歌。前两句是说先民砍断竹子,再把竹子绑在一起做成弓箭;后两句是指将土块用弓箭弹出击中猎物。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它们制造工具和射猎的过程,描绘并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洋溢着先民学会制造工具以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歌谣又经过传说的黄帝时代、尧舜禹时代以及夏商时代,进一步得到发展,作品数量多了,艺术水平也提高了。

2、《诗经》的产生 周代,不但涌现了大量的歌谣,还产生编定了诗歌的集大成者——《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精华,不仅时间长,内容大,范围广,而且艺术性高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也是世界源头诗歌史的典范。

3、楚辞的产生

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上另一个灿烂的高峰。它是在战国后期,由南方楚国(今两湖地区)的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长短不齐,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

二、汉魏诗歌的发展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但由于它统治时间短,而且在文化上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钳制读书人的思想,所以其诗歌没有什么成就。

汉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恢复繁荣,学术文化发展,诗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为:

1、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收集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数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有感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五言为主。代表作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被称为“长诗之圣”。

2、文人五言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在东汉五言取代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如《青青河边草》、《明月和皎皎》等,这是有一组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多写游子思妇之情。

3、魏晋南北朝诗歌

这是我国是历史上有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当时南朝社会相对稳定,是诗坛的中心。这一时期诗歌的成就主要有,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样式基本形成,如:五言古体诗有新的发展,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律体形成。起用明年健身岳等人提出“四体把病”说,产生了“永明体”,它是我国律诗的开端。到南北朝后期,五律大体成形,南北朝民歌中的五言短诗演变为五言绝句,七律七绝在此期间有了雏形。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诗歌集中基本样式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关键期。

从诗歌流派上看,此时各种风格的诗歌很多,如:

(1)建安风骨:以“三曹”、王粲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中心的文人,视作大多反映时代**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

(2)山水诗兴起。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南北朝的谢灵运、谢眺都善写山水诗。

(3)南北朝民歌成就较大,南朝民歌清丽婉转,北朝民歌质朴刚劲,如《木兰诗》。

四、唐朝诗歌的发展

隋朝诗歌成就不高,主要作家有卢思道、薛道衡等。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留下近五万首诗歌,著名诗人五六十人。

(一)唐代诗歌的原因

1.唐代经济繁荣为诗歌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统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提倡,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群众的基础,促进了诗歌的繁荣。3.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研习,成为了唐代诗歌繁荣的直接原因。

(二)唐代诗歌的发展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滨王)和陈子昂,承汉魏风骨,扫颓靡诗风,扩大诗歌题材,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盛唐是诗歌繁荣的顶峰。(1)出现了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诗歌风格雄奇飘逸,率真自然;“诗圣”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凉,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另外盛唐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

(2)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描写自然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3)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王之涣等,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悲壮雄奇。

3.中唐:安史之乱后,进入中唐时期,经过短暂过渡,唐诗呈现出第二次繁荣,出现许多著名诗人。

(1)元白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大力发展新乐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即教化作用,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要通俗易懂。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2)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与元白诗派不同,崇尚险怪,用险字,用险韵。如韩愈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另外,中唐具有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贾岛等。4.晚唐: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成就较高的是“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李商隐擅长七律,如他的《无题》诗。

五、宋代诗词

(一)宋诗

宋诗歌成就不如唐朝,但自有特点,如宋诗曲折幽深,注重理性,长于思考;宋诗在题材上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成为诗料。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语言通俗平易,但富含哲理。

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即苏轼、黄庭坚;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褒、范成大、杨万里。

(二)宋词常识 1.词的别称

词又称“诗余”,属于诗歌范畴,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词在初始阶段多表达儿女情长,风格缠绵哀婉,苏轼则开了豪放词的先河,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2.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3.词的特点:

(1)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2)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3)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4)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4.宋词流派

(1)柔婉派:柳永、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姜燮、(2)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六 元代

诗文在元代处于低估时期。但元代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体——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散曲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具有浓厚的市民色彩。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乔吉等。

(七)明代

明代的诗歌成就不高。

明初兴起“台阁体”,主要为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明中期,为反对“台阁体”,先后出现了“前七子”、“后七子”,他们提出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之后又出现“公安派”“竟陵派”,反对复古的机械模仿,提倡抒写性灵。

(八)清代

诗歌成就也不大,主要诗人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士祯、袁枚、龚自珍等。清末发生了“诗界革命”,出现了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派诗人,革新了旧体诗的形式。

漫谈中国古代诗歌六 篇5

3.秋波

女人之美,焦点在眼睛。晋代大艺术家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就是强调美目的重要性。古代诗歌中对美女眼睛的描写很多,形容眼睛的明亮,常用秋波之类的说法,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扬”是“明”的意思,“婉”即“美好”,这句诗就是形容美女水汪汪的眼睛明亮传神,《诗集传》云:“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楚辞招魂》的“止忭鹗樱目曾波些”,目光如层层水波一样,表示眼睛的灵动。这类说法还有很多,宋玉《神女赋》“眸子炯其精郎兮,多美而可视”、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和“转眄流精”、陆机《日出东南隅行》“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文选》傅毅《舞赋》“目流睇而横波”、元稹《崔徽歌》“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温庭筠《南歌子》“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晏几道《采桑子》“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等,分别用流眄、横波、琉璃瓶、秋水、明珠等比喻明洁而灵动的眼睛。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剪”字非常传神,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韦庄《秦妇吟》“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柳永《河传》“愁蛾黛蹙,娇波刀剪”等,都是借用白居易的说法。

美目顾盼生姿,更增美女媚态。《卫凤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被方玉润赞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此二语,绝唱也”(《诗经原始》)。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曹植《美女篇》“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也都是描写美目光彩之魅力的千古名句。《楚辞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和司马相如《美人赋》“睹臣迁延,微笑而言”,表现女子对男子动情,用眼色来勾引;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和花间词人顾椤队μ斐ぁ贰奥转横波偷觑,敛黛春情暗许”,讲怀春少女斜眼偷视,娇羞可爱。李后主《菩萨蛮》更进一步:“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秋波流转,勾魂摄魄,有难以抗拒的诱惑,正如《西厢记惊艳》中说的:“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周邦彦有一首专咏美人眼睛的《看花回(越调)》,描绘种种眼姿,同类词不多见:

秀色芳容明眸,就中奇绝。细看艳波欲溜,最可惜微重,红绡轻帖。匀朱傅粉,几为严妆、时鸾蕖R蚋錾酢⒌姿类寥耍半饷斜眄费贴燮。

斗帐里、浓欢意惬,带困时、似开微合。曾倚高楼望远,自笑指频[目闰],知他谁说。那日分飞,泪雨纵横光映颊。h香罗,恐揉损,与他衫袖`。

4.蛾眉

眼睛和眉毛难以分开,实际上,古诗中对女性身体的描述,关于眉毛可能是最多的。女性画眉有一个悠久的`传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说文》解释“黛”字为“画眉也”,“黛黑”指的是用青黑色颜料画眉。《妆台记》载有自汉至唐的宫中各种眉式,尤其提到:“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细长,人谓之仙娥妆,齐梁间多效之”,可见画眉是宫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梁简文帝萧纲《美人晨妆》诗云:“北窗向朝镜,锦帐复斜萦。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南朝《子夜歌吴歌》云:“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双眉画未成,那能就郎抱”,没有画眉就不能出来见人,更不让情郎亲近,反映出画眉的重要性。宫内的新花样常常带动民间时装潮流,《后汉书》录的东汉童谣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说明汉朝时“广眉”就已在民间流行。

古诗描写眉毛,主要强调两点:细长和弯曲。司马相如《子虚赋》有“长眉连娟”之说,曹植《洛神赋》则有“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有“青黛点眉眉细长”,陆龟蒙《陌上桑》有“长眉亦似烟华贴”,温庭筠的多首《南歌子》词里分别有“鬓垂低梳髻,连娟细扫眉”、“髻鬟狼藉黛眉长、欲敛细眉归绣户”等句,都是长眉的赞词。李商隐《无题》诗:“八岁偷造镜,长眉已能画”,连幼女也学画长眉,说明画眉在唐朝的流行程度。韦庄《谒巫山庙》:“惆怅庙前无限柳,春来空斗画眉长”,反映宫女生活有闲无聊,以与人比赛画长眉,消磨时光;晏几道《浣溪沙》中有句“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描写歌妓生活的浮艳轻狂,她们出于职业需要,日日画眉斗长,争妍比艳。反过来,唐秦韬玉《贫女》诗有“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强调穷人家女儿长于针线,而没有与人比赛画长眉的闲功夫。

眉毛的细长和弯曲两个特点,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蛾眉”,蚕蛾的触须细长而弯曲,故称。《诗经卫凤硕人》“螓首蛾眉”、傅玄《有女篇艳歌行》“蛾眉分翠羽,明目发清扬”、和虞《记室骞古意》(《玉台新咏卷五》)“清镜对蛾眉,新花映玉手”、张祜《集灵台》“淡扫蛾眉朝至尊”,白居易《感故张仆射诸妓》“黄金不惜买蛾眉”、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顾椤队衤ゴ骸贰罢砩狭蕉暝芟嘎獭钡鹊龋都是赞美蛾眉。

比喻眉毛细长和弯曲的说法还有不少,常见的是“月”、“柳”等字眼。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的“遂乃红唇写朱,真眉学月;美目艳起,秀色烂发”、杜牧《闺情》的“娟娟却月眉”、晏殊《浣溪沙》“鬓蝉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晏几道《菩萨蛮》的“娇香淡染胭脂雪,愁春细画弯弯月”等,都是写月眉。白居易《长恨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李商隐《和人题真娘墓》的“柳眉空吐效颦叶”、唐赵鸾鸾《柳眉》的“弯弯柳叶愁边戏”、韩艳诗《复偶见三绝》里的“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温庭筠《更漏子》的“眉浅淡烟如柳”、唐玄宗梅妃江采萍所做的“柳叶双眉久不描”等,写的都是柳眉。唐太宗有一个妃子徐惠(徐贤妃),聪明伶俐,八岁就入宫,她有一首《赋得北方有佳人》,其中有句“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韦庄《女冠子》词写情人在梦中相会,描写女子的娇艳,有“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唐王衍《甘州曲》写妓女也用“柳眉桃脸不胜春”来形容其妩媚。

眉峰的形状千变万化,别的画眉方式还有很多。唐朝的画眉之风与唐诗一样,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唐张泌《妆楼记》载,唐玄宗曾命画工作《十眉图》,十种眉分别为:鸳鸯、小山(远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棱、分梢、涵烟、拂云、倒晕。《西京杂记》载“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后人就常用“远山”、“春山”等来表现眉峰。远山眉就是一种长眉,最为流行。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眉敛远山青,鬟低片云绿”、韦庄《荷叶杯》“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牛峤《酒泉子》“眉学春山样”、顾椤跺诜皆埂贰澳酆焖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柳永《玉蝴蝶》“翠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浓染春烟”、晏几道《菩萨蛮》“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等等,写的都是远山眉。“花间鼻祖”温庭筠相貌不扬,有个“温钟馗”的外号,但他人丑词艳,善于描绘女人的姿色、风情,有很多描写女人眉毛的词句,如“眉黛远山绿”、“宿妆眉浅粉山横”、“黛眉山两点”等。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的“双眉画作八字低”,李商隐《蝶三首》其一的“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写的是八字眉,又称鸳鸯眉。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之三有“剩看新翻眉倒晕”,晏几道《蝶恋花》有“倒晕工夫,画得宫眉巧”,都是写倒晕眉。

《十眉图》流传甚广,苏轼《眉子石砚歌赠胡》诗有“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怀念亡妻的《齐天乐洗妆台怀古》中也有“冷艳金消,苍苔玉匣,翻书十眉遗谱”。明清之际的戏曲家徐士俊曾作《十眉谣》描写眉式,其咏“小山眉”曰:“春山虽小,能起云头;双眉如许,能载闲愁。山若欲语,眉亦应语。”南宋刘克庄的《清平乐》,可为“眉亦应语”一句话做个注脚: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篇6

一、诗歌常识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如《诗经》、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诗歌鼎盛于唐代,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篇7

其一, “选修”第19页《越中览古》中的“义士还家尽锦衣”, 而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第57页为“战士还家尽锦衣”。我认为“义士”与“战士”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士”解释为“勇于维护正义的人;侠义之士”, “战士”解释为“ (1) 军队最基层的成员; (2) 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从词义产生的时代看, 咏叹越王勾践, 似用“义士”为好, 但新教材的修订未做任何说明, 让人无所适从。

其二, “选修”第30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 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三册第23页为“天台一万八千丈”。我们知道,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善用夸张手法, 那么是不是用“天台四万八千丈”就一定比“天台一万八千丈”更好呢?如果仅是为了夸张, 为何不用“天台十万八千丈”呢?问题是李白原诗中到底是“一万”还是“四万”, 我们普通读者也没有条件考证, 新教材改动亦未做说明。

其三, “选修”第41页《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愿醒”, 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五册第140页为“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虽不是炼字的高手, 但也是一代大文豪, 按理说, 他不应该在同一句诗中用两个相同的字 (叠字、叠词除外) , 根据诗意推测, 我倒觉得用“不复醒”比“不愿醒”好些, 可搜狗简拼法只能打出“但愿长醉不愿醒”, 却打不出“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是不是新教材做如此改动的依据, 我们也不得而知。

其四, “选修”第77页《阿房宫赋》中“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 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二册第113页为“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两种版本一字之差, 意思迥异。我认为, 根据前文“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来看, 意为宫女想见皇帝, 后文接“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 倒是更顺理成章。而新教材改为“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 就有歧义, 读者既可以理解为“宫女不想见皇帝”, 又可以理解为“皇帝不想见宫女” (即宫女想见皇帝见不着) 。当然, 前一种理解结合语境看, 意思不通, 但毕竟有可能产生这种理解, 我们讲解病句中的歧义句, 不是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吗?

其五, “选修”第86页《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三册第84页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新教材还在课下注解“‘下’指在六国之后”。我觉得“从”在“跟从、跟随”这个义项里, 本来就是“后者跟随前者, 后人跟从前人”的意思。再从句意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就是“跟随着六国走破亡的老路”。新教材为何要在这句话前面又加上一个“下”字呢?如此以来, 真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其六, “选修”第111页《项脊轩志》中“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而是”, 而旧版本第三册第96页为“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根据文意看, 前后构成的应该是因果关系, 因“内外多置小门”, 故“墙往往而是”。我认为旧版本断句更合理些, 而新教材的改动, 倒是让人费解了。不知新教材是回归原文, 还是另有深意。对于这样的改动, 新教材也未做说明。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篇8

关键词:古代诗歌;情景交融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以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王国维也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情景虽有主次之分,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段而使情与景达到内在的统一,有机的融合,从而使人无法辨清其到底是景语还是情语。中国古代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之景物,不只是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衬托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更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情因景生,景以情生,二者相互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关系便产生了。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是通过情景交融,寓理于情的高超手法,使无形的情思转为鲜明的艺术形象,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方法,给人的情感以深深的感染。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代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籍,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

以情景二者而言,情是诗歌的生命所在,然而根据中国古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这种含蓄的审美标准来看,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往往是通过景来实现的,以抒情为主,写景为辅,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如诗歌光有描摹,为写景而写景,即使声、光、色、态俱全,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谢灵运和谢眺的诗歌,有时不免会被后人所批评,是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情少。而有些描摹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的,就使诗歌的生命窒息而不能领略到创作所带来的美感。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也就是如何将情与景融合为一。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有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见,同是情景交融,也是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情景浑融、物我两忘是最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诗人写景抒情,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上,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或前实后虚,虚实相映,情景相生。从以下几首诗中就可以看出情景交融的不同写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困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此诗前四句写景,写登高所见之景,后四句抒情,写触景所生悲秋之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一、三句写山上,二、四句写江面。一、二句精雕细刻,三、四句大笔渲染。纵横开阖,天高地远,形声兼备,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凄清寥廓的长江峡谷秋景图,为全诗的抒情渲染了悲剧气氛。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悲秋”二字是诗眼,两句诗含蕴丰厚,味之无穷。逢秋而悲,人之常情;客中悲秋,其悲风甚;常常作客,故常常有悲;故园万里,故悲中又牵惹乡关之思;独自登台,顿生身世伶俜之感;多病缠身,尤增凄苦之情;年值垂暮,平添功业无成之痛。万事尽不遂愿,身心俱已憔悴矣。可见这句诗思想含量极其丰富,表现出诗人当时极其复杂的感情世界。此联中的“万里”、“百年”与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对应,均是一横一纵,一空间一时间,拓展了诗的境界。而且情景交融,互相渗透,诗人的忧思仿佛无边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样无边无垠,绵绵不绝,使感情的抒发更加沉重凝练,博大深远。此诗是“前景后情”的写法。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本诗抒写旅途中的乡思,首句叙事点题,随着船的行进自己停泊在雾气迷濛的江渚旁边。次句点时抒情,“客愁新”为全诗主旨所在。“新”字暗示原来已经有愁,此时是又添新愁。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没有指出,但在后两句的景物中可以体会出来。平野空旷寥廓,诗人乘坐的小船显得极其渺小,而诗人本人也更觉孤单。那轮近人的月亮更增加诗的意蕴。月亮近人,与人亲近,更显出人的孤单寂寞。月亮是圆的,而却不能团圆;如此美好的月夜,诗人在外奔波,与亲人不能团聚,至此,愁的内(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01页)容便可体会出来。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此诗是“前情后景”的写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本诗情景交融,借秋夜居住客船之上所见所感抒发羁旅思乡之愁。首句写入夜时的整体环境,是大的背景,渲染气氛,造成凄凉清冷的氛围。次句写失眠人眼中所见,更增凄楚。影影绰绰的枫树和忽明忽暗的渔船灯火更显出暗夜的凄凉寂寥,给人以不寒而栗的感觉。第三句转折,写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可以想象,寂静的暗夜中的钟声是多么悠扬清亮,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钟声是告知人们:又有新的客船到达码头了。随着新到客船的游客们夜餐或其他活动,诗人大概更难以入睡,而思乡思念亲人的感受则更加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此诗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侧重写旅夜,即以写静止状物为主;后四句侧重议论抒情。前实后虚,虚实相映,情景相生。前四句中,一、三句写岸上之景,二、四句写江中之景,这两联诗境界雄浑阔大,寥廓清旷的大背景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心情,并为尾联的比喻提供了环境。后四句转向抒怀。颈联带有自我解嘲的调侃意味。自己本不想只当一名诗人,却偏偏因为诗文而著名,这又岂是自己的初衷?年老多病,是该休官了,但自己辞官的主要原因却是由于官场的黑暗。两句诗表现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陷于困境,漂泊四方的根本原因。尾联用比喻抒情,用“一沙鸥”遥应首句的“独夜舟”,使全篇笼罩在孤独、凄凉的氛围中。

通过上述的几首诗,我们可以约略懂得中国古代诗歌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善于变化。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往往使二者妙合无垠。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这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衣乐之触,荣翠之通,互藏无它。”这段话,一语点透了情景交融的神韵。

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4]王德明.走向情景交融的认识历程.

上一篇:面试过程中的基本礼仪下一篇:初三语文期中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