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通用8篇)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篇1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作文教学更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实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一、培养小学生搜集、积累素材的能力。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小学生作文要“具有真实的内容”,而且要求内容要具体,这就要搜集、积累大量的素材。这些写作的素材是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来的,要培养学生搜集、积累作文素材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方法多种: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写下观察记录。如,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生活习惯等,观察要入微,写的作文才有血有肉;

2、扩大阅读范围,向学生介绍有益的书刊,要求摘录好词、好句,为自己习作时灵活运用。对能灵活运用这些好词、好句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爱读书,养成的良好的练笔习惯;

3、有计划地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课外活动,寓作文教学于实践活动之中。如,教师在布置学生写《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之前,让学生开展“击鼓传花”活动,作文时,有位学生写道:“……鼓声又一次响起来了,我暗暗庆幸,今天的运气真好,红花始终没有落在我的眼前。正想着,红花又一次传到我面前,还没来得及往下传,可该死的鼓声却停下来了。我的心怦怦直跳,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心想,唉!要是刚才快点往下传就好了……„表演节目‟,快,快!几个调皮鬼正在起哄着。同时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只好壮大胆子来到同学中间表演节目……”这位学生把击鼓传花“活动”的细节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写了。

4、要引导学生拓展空间,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积累写作素材。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作文是否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因此,我们认为拓展作文素质的积累空间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重要基础 .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正好适合孩子的味口。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的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建立起实事实物的概念,积累写作素材。a.让学生走进生活.b.让学生走进大自然c.让学生走进书籍。

5、教师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增加“随笔”写作量。a.摹仿课文练写。b.以课文为基点,鼓励学生实践感知,随笔成文。c.让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课文内容的空白。d.鼓励学生 e.坚持每周写一则周记。

二、课外延伸,扩大课堂学习成果。

学生课堂上感悟到的一些习作知识,进行课外小练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课内与课外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充分发挥整体效应,促进课内学习,扩大课堂教学成果。

如学生学会了写日记,懂得写日记的方法后,鼓励学生持之以恒,课外坚持记日记,用适当的方式组织交流写日记的成就和体会、评选优秀日记、编辑优秀日记选等;学写书信后,让学生课外给亲戚朋友写信,等等。再像课外观察练笔,包括一些新鲜的生活感受、一次愉快的小队活动、一件可爱的东西……学生学做编辑,把自己优秀的习作整理成作文集,或抄写,或打印,并画画美化……让学生充分地利用课余的时间,结合各个学科的有用知识,做自己喜欢做的、感兴趣的事,并把自己课堂上所学到的写作知识、技巧等运用到实践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很好地巩固了课堂知识,扩大了课堂学习成果。

(一)、生活与观察的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你瞧,四年级一班的一节作文课上同学们正在给三毛贴鼻子。台上的同学被蒙住眼睛后是左摸右摸,还真不知道该把鼻子贴在哪,只能跟着感觉走了;台下的同学则指手划脚乱指挥,继而是开怀大笑。开展这样有趣的活动,然后即兴写作可谓屡见不鲜。顶气球比赛、掰手腕、老鹰捉小鸡……从那些难忘的活动而来的丰富材料、真实感受,像小泉眼里汩汩流出的水一样自然通畅。生活有情文有情,善从文中品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一个会写文章的人首先是有较强观察能力的人。指导他们进行“有意观察”,用“有意”的机制激发观察事物的能动性,就能使他们眼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

1、抓住天时,及时体验。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天百花盛开,生机盎然;夏天骄阳似火,热浪逼人;秋天硕果累累,金黄一片;冬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地。不同的时间,天气也会瞬息万变。或是晴空万里,或是大雨倾盆,或是浓雾弥漫,或是大雪纷飞……作为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体验。今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我让学生置身雪中,观察雪花,触摸雪花,感受雪花。让他们尽心感受,尽情地欢笑。因而奇迹般地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如:一会儿就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有的钻进脖子里,给人凉嗖嗖的快感;有的落在头发上,瞬间把你化妆成老人,有的在半空中招手,邀你共舞。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想把雪花拽在手中,仔细观赏。可刚接住,它就从指缝中溜走了。置身其中,仿佛整个世界都为雪而醉。迈开步子,当脚刚触地时软软的,只听咯吱一声陷了下去,走得越远这种感觉越深厚。

2、利用地利,尽情体验。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理优势。有的靠山,有的临水;有的是繁华都市,有的是静谧乡村。无论何地,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地利优势,让学生尽情体验。我校地处农村,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景物时,便利用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带着学生走进田野,进行教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我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受。面对那么美丽的景色、那么清新的空气,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心里是多么惬意!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仔细的观察之中,并融入了自己的体验。交流时有声有色、兴趣盎然。这绝非一幅挂图、一个课件所能及。这样生动活泼、来源于生活的训练使学生觉得熟悉生活也是风景,产生了主动写见闻,用笔表达心声的强烈愿望。

3、创造人和,丰富体验。有些景物学生从未见过,有些事情学生闻所未闻,这对学生素材的积累极为不利。我们必须创造机会,丰富学生的体验。(1)、参观旅游。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无奇不有。那新颖别致的建筑、静谧朴质的田园、千奇百怪的鸟兽等,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领略那美不胜收的景色。触发写作灵感和激情,热情洋溢地为神奇的大自然撰写壮丽的诗篇。(2)、举办活动。学生天性好动爱玩,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们动手做一做,体验事物发生的过程。写科学小品文时,让学生先做科学实验,如鸡蛋浮起来、蜡烛灭了等;写小动物时,让学生回家饲养一只小动物,长期细致的观察;写场面时,开展大扫除、拔河、扳手腕等活动。

抓住天时、利用地利、创造人和有效地疏通了学生创作的源头,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考试时自然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再也无需抄袭、捏造.在生活学会观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抓住写作的灵感,获取自然充足的写作的素材.

(二)、创造生活,解决选材

指导小学生作文,首先面临着一个“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写作的原材料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来自生活,如果把文章比作鲜花,那么生活就是培植鲜花的泥土。然而,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再加上他们不知道观察,不会捕捉,不懂收集,有时让一些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悄悄地从他们身边溜走。当需要写的时候又“无话可说”,于是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1、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如元旦开个联欢会;春节搞个慰问活动元宵节做个有趣的彩灯;三八妇女节给妈妈送件礼物;植树节在房屋后种棵小树;儿童节更可大做文章等等。通过节日巧安排,在让学生节前,每个人设想活动方案,并写出计划,节日,安排精心的活动;节后,根据个人的感受写一写《_____的节日》。

2、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因为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的共性是喜欢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习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学生有了深刻体会再让学生写作,这样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作文就在心中。比如我班经常开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活动,通过活动指导观察、引导思维。让学生紧紧抓住那些大自然的杰作“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去观察,去感受,然后写出观察日记。在组织学生到公园里去找“春、夏、秋、冬”前,先学生读一读有关的文章,了解一下有关的知识,积累一些相关的语言材料。这样,学生在“找”前有准备,“找”中有方向,“找”后有感受,写起作文就会比较顺利,此外,还可以精心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总之,只有学生热爱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只有自己“真”有所动,才能写出生动的真情。利用活动展示情境,既提供了写作素材,又使学生在乐中写作。

3、精心安排交流,提炼写作素材。我们可安排多种交流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多方位交流。谈谈双休日活动、假日生活,参加兴趣小组的感受,谈谈喜怒哀乐,谈谈对人、对事的看法……在交流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发现并提炼写作素材。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的困难便得到了解决。

4、精心安排实践,走向创新。“创新”是指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者,还是应用者和创造者。除了学习范文做语言操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实际应用,决不能只在作文本上写家信,试卷中发通知写启事。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要掌握这种工具,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尽一切可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在尽可能丰富的层面上得到实际应用和模拟应用。只有在充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写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和全面素质。

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提倡学生用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干预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小学生的作文应用应当是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可以鼓励他们在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尝试模拟的和实际的运用。可以为学生的作文应用开辟多种渠道。例如:为爸爸妈妈提供节日菜单,为老师同学的生日在电台电视台点播节目;为班级发通知,出板报稿;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教育教学的新建议、新设想,为学校的艺术节、科技节、联欢会设计广告语、海报;为好交警、好医生、好事情,写表扬稿寄送有关部门,为家乡的城市建设提建议,批评社会上乱用错别字,投诉违纪违法的事件……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张贴自己满意作文的权利和园地;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编写各种各样的报纸,录制个人的语文学习音带。四年级后,有能力的孩子利用假期编写出版自己的《童年的梦》、《五彩路》、《希望的花蕾》……,让他们过过作家编辑的瘾;帮助和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报纸刊物的作文大赛、投寄作品,创作童话、寓言、故事、相声等为班级或学校的活动课程服务……

一句话,可以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应用方式。只要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的一切可能的办法、形式、机会,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

(三)、创设展示机会,尝试成功喜悦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更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使自己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周可安排一次佳作欣赏课。请本周日记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读后请小作者谈体会,同学展开讨论。并且利用学习园地和宣传窗,展出优秀作品。每当看到自己的习作前站满了欣赏的同学和家长时,内心总有说不出的喜悦。开展这一活动时,教师要注意选择面,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优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样一来,班上便会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个个信心百倍,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更加浓厚。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表现,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这就决定了小学生作文的本性应显现自我、闪现生活、美化人生、抒写情怀。

二、作文应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作文教学中应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作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从作文即生活的意义上说,学习作文也是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培养他们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不仅是学习作文所需要的,更是养成学生健康开朗的个性心理,形成较强的生活能力所需要的。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已有不少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但我们这里强调的实际应用应该比这些范围更广、更实际、更生活化、更具交际性。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教给他写一篇充分感情的“寻物启示”。当学生面临困境而得到他人热情帮助时,鼓励他们制做抒写“谢意卡”,送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以表达真诚的谢意。当自己做错了事,得罪了别人,伤害了友情时,建议他们制作抒写“歉意卡”,表达自己的愧疚,争取别人的谅解,鼓励他们直视自己的缺点,分析自己的不足。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良好的建议时,教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还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建议每个学生为少先队活动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可以开展“电影评论”“行家评球”等活动,给学生评说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自创游戏,制定编写游戏规则;在“我的拿手菜”活动中,让学生总结烹调方法和劳动心得……这多种多样、别致、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兴趣中写作,在写作中尽兴,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活动,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作文的综合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篇2

一.培养良好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观察产生了兴趣,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变无心为有心, 才会产生写作的积极性。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不少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 生搬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 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多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多加肯定, 少点批评。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 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 有些学生习作并不见佳, 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 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 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的一无是处, 这不仅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而且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 就会让他们认为写作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因此也就不愿意多写多练。

当写作不再成为沉重的负担, 而是作为一种兴趣, 一种爱好时, 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 而这些所有的关键都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写作也因此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本能。

二.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 同学们中作文程度差异明显, 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 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 便会发现, 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 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 胸有成竹, 信手拈来;多思了, 下笔如有神, 洋洋洒洒, 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 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 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 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首先, 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 说是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 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 大至世界和社会, 小至学校和家庭, 叩击我们心弦, 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 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中就有很多可取做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 长流不息。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 还要养成多阅读的习惯。我们每一个人, 凭直接经验, 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 要积累素材, 也不可能样样亲历, 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 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有了阅读的基础自然应当多写了, 只有写的多了, 做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我们的学生更是这样, 他们更应该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写作习惯就养成了。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篇3

关键词:作文;兴趣;过程;观察;创新

在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的大环境影响下,现阶段的作文教学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大难点,很多教师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习作,有的说课本上有习作提示,让学生看后照着写就行了;有的说让学生多看几篇范文然后仿写;有的说做作业布置,家长辅导完成就行了;有的说文无定法,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教学真的无方法可言吗?答案肯定是否。和阅读教学一样,作文教学同样是有方法可循的。本人在认真学习了《国家和广东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结合十多年的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经验,发现如果能在作文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则学生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习作。

一、激起学生兴趣

《国家和广东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兴趣即兴致,是对事物喜爱或关注的情绪。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激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喜爱,则教学成功了一半。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或内容的兴趣。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习作对象或内容感兴趣。创设具体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激起学生习作直接兴趣的方式。它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理论为实际、化理性为感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的确,作文教学亦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与习作对象或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身处其中,使他们的感官和思维得到触动,从而激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比如,教学写人作文时,将本班的一胖一瘦或一高一矮两个学生喊到讲台前,问学生两者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必然兴致盎然,主动对他们进行对比观察与思考。教学写景作文时,将学生带到一个风景点,或出示相应景点动画视频,问学生此处美吗,美在哪里?则学生会立即兴致勃勃地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

间接兴趣是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间接兴趣的方法一般有:1、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作文的重要性。2、学生习作完立即和全班同学一起进行欣赏、评价和激励。 3、发动家长一起进行欣赏、评价和激励。4、将佳作进行张贴或推荐发表。

二、使学生体验过程

《国家和广东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习作内容设置一些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过程,如表演、实验、观察、图解、分析、评价等,使学生边参与边体验习作知识技能的获得,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习作能力。如:教学写事作文时,让学生先将那事和同学合作表演,或习作前布置学生先将那件事做一做,总之使学生先有所体验,再让他们习作,则学生能把习作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而不会无内容可写,也不会写得干巴巴的。

三、教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观察是习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观察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没有充分吸收,就无从表达。鲁迅先生曾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俄国小说家契诃夫也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你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让他们观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体会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留意周边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

指导学生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观察时,要教学生先确定观察目标,然后按一定顺序去进行观察。如:观察人物要按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外及里的顺序。

四、教学生学会创新

《国家和广东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创新指在现实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如果能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创新,则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创新的一般方法有:

1、比拟

比拟就是把两种或以上本无关系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2、夸张

夸张是故意增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他们变形。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这是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作典型形象的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来,那学生定能写出上乘之作。

五、教给学生基本规则

虽然新课程理念淡化写作技巧的训练,但对于写作的基本规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是应该要教给小学生的——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按一定条理来写;分段叙述;主要部分详写,次要部分略写;用词准确、恰当,通顺连贯;书写规范、整洁;使用恰当的标点符号。

转化后进生工作点滴谈 篇4

执教一个班级,老师总会碰到一些要么学习差,要么行为差,要么态度差的学生,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为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教师们持有多种不同的态度。有的认为后进生生来就恶习成性,不堪管教,是朽木不可雕,对后进生持轻视、放任自由的态度;但众多老师认为,后进生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是可以转化过来的。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往往投入多,收获少。因为一个班后进生的多少,不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良好的班风班纪、学风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转化后进生工作应当高度重视。为此,教师们一定要关心后进生,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教育他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要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后进生感情的浪花,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的大门;要以心灵的温暖,健康的情感去医治后进生心灵的创伤,陶冶后进生的情操;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弃旧图新。应当做到对疹下药,根据后进生不同的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为后进生创设条件,帮助他们重建信心,鼓励他们向好的方面迈进。

一、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教师要用爱沟通学生的心扉,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建立起师生间的感情。多花一些时间了解后进生,理解他们,尊重爱护他们。在课堂上优先对待他们,不要总把目光停留于优等生。要心里时刻装着后进生,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后进生由于受到老师的批评,心理产生了害怕,不敢接近老师,甚至厌恶老师,与老师产生了隔阂,这时学生需要的不是批评、训斥、挖苦和歧视,而是老师的关怀。及时向学生洒出自己的爱,建立起新型的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引起强烈的情感震动和深刻的内心体验。如我班的李辉同学,他因基础知识奇差,经常拖着疲惫的身体上学,对学习也失去信心。而且性情也沉默寡言,经常独来独往。为了转化他我多次找他谈心,并去家访,了解到他家经济比较困难,父母亲近乎文盲,经济来源主要靠租地种菜卖,父母亲一天到晚除了卖菜就是种菜,很少管教子女的学习。从此以后,我便不断地做工作帮助他,抽时间给他补习功课,与他谈心,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终于由原来的低分向合格逐进。而且他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说话也大胆了。由此可见,要转化好后进生,就要向他们广施爱的甘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的温馨,从而沟通师生的感情,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好学生。

二、转化后进生要有细心和恒心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同时还必须要有细心和恒心。细心就是要仔细观察后进生的一举一动,摸透他们的底细。只有这样才能对疹下药,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从其的特长入手,充分利用其自身的有利条件促其转化。恒心,后进生意志较差,有些不良行为已成为他们的恶习,朝改夕犯,易反复。要想一朝一夕就使他们转化过来,那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反复抓,不停地抓,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知难而进地做思想转化工作,才能使后进生慢慢地由后进变为先进。

三、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后进生往往是品德差、学习差的双差生。他们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知识贫乏,不少人甚至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班主任要有意识的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一点一滴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要为他们补课,指导其学习方法,使他们听懂课,会做练习题,从而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加倍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学生一旦把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并随着知识的增长,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面貌和思想境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我现任的班上有一位后进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喜欢用纸剪一些小动物啊之类的东西,就是不喜欢学习,有时家里逼紧了,他就会出现逃课现象,这样成绩必然就会很差。他的父母知道后就经常打他、骂他,甚至逼他退学,但他本人就是不肯。经过我的一翻了解后,我得知他很喜欢手工这门学科,尤其是对手工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做手工剪纸时他的表现特别好,但是很多同学因为他的成绩不好而瞧不起他,渐渐的他失去了学习中唯一的信心。我知道后就与他谈有关剪纸艺术方面的知识,让他感到自己还是有一定特长的,这样就再次激起他学习的兴趣,手工成绩有所上升,并且在手工实践课上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这样慢慢的改变了他在同学们心目中后进生的印象,他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各科成绩渐渐的也有所上升,他的父母知道后很高兴,感慨的说:还是老师教得好啊,救了我们的孩子。

四、抓住教育时机,促进学生发展

抓住教育学生的“时机”,就是要求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时机”这个客观条件,当教育学生的“时机”未到时,要善于等待;当“时机”来临时,要立即抓住;当“时机”已过,应善于迂回并创设、捕捉另外的“时机”。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次数学课上,我请学生做99乘20进行简算。大家高高的举起手,随后我请了一个后进生来板演,他上来就用竖式计算,教室里哄堂大笑,我想这个同学本来就自卑,怕被人笑话,这下不更糟了?我得帮他!我严肃地说:“你们还笑得出来?陈思桐同学不但已经会用简算来计算这道题,而且还知道了老师后面要用竖式计算来验证一下我们这道题做的对不对,只是他还没说完,是这样吧?”他点点头,眼里含着感激,教室里一片哗然。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产生良好的“时机效应”。

五、要以良好的环境影响、熏陶后进生

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这里讲的环境,包括学校、班级和家庭。整个学校要形成关心后进生、不歧视后进生的大环境。

班主任要注意营造有利于后进生成长的班级气氛。一是在各种班级活动中,不能人为排挤后进生,应发动他们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表现自己某方面的特长,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回自信心;并以此为支点,增强战胜自己的勇气。二是可以采用结对子的形式,先进的帮扶后进的,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比如,在班级中,可以有意识地把后进生与优秀生编为同桌,让优秀生从思想上、学习上帮助他们。三是班主任要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共同转化后进生。比如,语文老师在批改周记时,可以用无声的、鼓励性的或中肯的语言来教育;数学老师利用下班辅导的时机,勉励他们;还可以通过分数的“提高”来激励后进生,等等。这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相信他们会进步的。无疑,整个班级就会形成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后进生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习、生活,一定会心情愉快,愿意接受教育;所以,当因为自己违纪或成绩差,而影响班集体的荣誉时,也会感到惭愧,从而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提高自己。

家庭也是转化后进生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学生从小在家庭中成长,家庭是他们的物质来源和精神归属之一,所以势必对家庭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家庭在后进生的转化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学校教育所替代不了的。有哪一位家长不希望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篇5

解决问题之一, 就是要让学生无话可说变为有话可说。

学生面对写作往往是一筹莫展, 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可言之物, 可述之事, 可用之词, 可抒之情。我们只有究其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一、是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规定了过多的条条框框, 包办了写作的全过程, 从命题、立意、选材、构思到批阅评讲, 学生则是在教师设计好的模式中机械的模仿, 没有自己的思维, 缺乏创新, 致使学生兴趣寡然。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又忽略了写和说相结合, 光写不说, 缺了说这一放飞思维的环节, 使学生闭门造车, 脱离生活, 最终无话可说, 到最后才思枯竭, 致使写作一筹莫展。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将写作还给学生, 将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书写学生自己的作文, 让学生有话要讲, 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二、是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导致作文无话可说。教师应指导学生热爱生活, 观察、感悟、积累生活, 想办法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在学生课外观察指导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 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 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 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 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这个中学正处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 注意观察我们的生活质量, 生活环境, 人的思想, 人文素质等等的转变, 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感悟和书写的。

三、是学生写作缺乏素材, 腹中空空, 导致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需积蓄素材, 变“无话可说”为“有话要说”。其实学生平时所接触的材料很多。关键是要注重积累, 以便“厚积而薄发”, 平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 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如注重观察日记。写作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写作的愿望和动机, 酝酿写作的情绪和感受, 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 更有意义。对平时遇见的事, 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 也要仔细观察, 练习写作。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还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并鼓励学生不要囿于常用的观察点, 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 用创造的眼光去审视素材, 远思谋篇。当今世界风云变幻,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解决问题之二, 就是要让学生作文语言靓丽, 提高学生的写作文采。

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 精彩的语言能使文章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从而更有效的表达思想内容。我们要让作文出类拔萃, 就得着意雕刻文采之花, 让作文语言靓丽起来。

一、精选词语, 画龙点睛

如: (1)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 月光如流水一般, 照在这一片叶子花上。青雾升起在荷塘里。同样是写一段景色, 句 (1) 用两个贴切的形容词和准确传神的动词, 营造出了一个静谧幽美的画面, 使得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因此精心选择词语, 可以使文章的语言靓丽传神, 富有张力,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巧用修辞, 追求音韵美

修辞, 犹如百花园中的艳朵奇葩, 如果能在文中适当的穿插几枝, 那么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不少亮丽的色彩。

例一张小小的红叶儿, 听了狡猾的西风劝告, 私下离开母枝出来玩耍, 走到半路上, 风偷偷儿的溜走了, 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溪水是怎样的开心呵, 她将那可怜的迷路的小红叶, 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 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 向后不能, 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 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

三、善用诗词名句, 追求文采美

如: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 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 卖弄诗文罢了, 而你偏要独上高楼,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可见, 恰当的巧妙的引用诗词名句或是运用一些典故, 或是仿用、化用一些名言句子, 其所表达的意思更有意味, 更有深度, 更容易打动、感染读者, 其所表现的是作者文化沉淀之功底的深厚与浅薄问题。

作文教学点滴谈 篇6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我发现学生平时说话都很有条理,写作文却不知该从何下手,该写什么。我就想:何不让学生说个够?于是,我就启发他们从自己身边开始,着眼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抓住学生爱说爱动的特点,将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的某件事从头到尾讲出来。在说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讲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事情的详细过程和结果,使这件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经过整理写出来就是作文。我鼓励学生每天坚持把身边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并定期比赛看谁讲得生动有趣。

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讲《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于是有的同学讲自己小时候做过的傻事,有的同学讲自己干的最值得骄傲的事,有的学生讲自己做的最有趣的事……有的同学听见别人讲的事就想起自己干的事,于是就争先恐后地讲,在一番痛快淋漓地讲述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这么多有趣的事都可以在笔下流露。于是我稍做指导,那一篇篇《向你介绍我》《我曾做过的傻事》《其实我很棒》《童年趣事》……便跃然纸上。学生明白原来写作文如此简单,因此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二、善于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我还常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课余时,鼓励学生动手栽花浇树养小动物;在假期内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总之,多让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积累习作素材。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总之,学生要写好作文非一日之功,还得有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渐渐提高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应按照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才能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总结,精益求精。

古文及作文教学点滴谈 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古文;学古文

一、古文教学经验略谈

国文教学中的古文部分,因其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及奠基的需要,初高中的古文分量渐重。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古文难是古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这一问题,效果较好。下面说说我的成功做法。

1.“先死后活”法。每学一篇古文,决不先讲,在解决识字后反复读原文,长文读熟,短文会背,这叫“死读”。接下来是“死记”,记文下注释。这些注释除很少不记外,都得记熟。这“死读”“死记”之后师生才开始共同蚕吃桑叶地逐句逐句地解读全文。对词句的理解,我们尽量多地找近义词、反义词,通解每句,这叫“活解课文”。须知,积累词句、体会语感是学好古文基础的基础。

2.反复抄写不马虎。每学一篇古文,学前抄一两遍,学后再抄两遍,包括标点符号。抄中读,读中抄,交替进行,融于脑,记于心。用力多者收功远,没有抄读之功,所学之物不会久记于心。

3.少学勤学是法宝。老子说:“少者得,多者惑。”再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学很多也会糊涂的,学古文忌讳一次学得太多。有人会担心教学进度,我说,教师处理教材进度,要看你的学生,看怎么使用教材,办法有的是。就同一篇文章要学的东西也很多,你不可能全要,如何取舍除字词外也看文章的价值取向,特别是白话文,不在教师讲,而在学生读。学古文,我觉得长文分几次学完,每次学完,都要及时检测。学得少考得内容也少,学生复习量小,即使改错处也改得少。学生不畏小困难,敢于坚持挑战并且容易获胜,学古文如吃饭如走路,小口吃,不停地吃也能吃胖;走一步,再走一步,不停地走下去,也能走得很远。少学,保持学习热情。

4.微型考试是良方。把所学的字词、注音、解释、译句、主题、背默等,分门别类地编写成微型试卷,每次所考内容提前告诉学生,让其有充分准备。考得少,好准备,准备足,易考好;考得好,有劲头,劲头足,大进步。小考易备,诱其进步。不考无准备之试,违者必伤师生之心。微型考试要灵活多样,考了互相批改。总之,得让学生有准备,准备越充分越好,准备不足宁可延后考。考了得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把考法之宝变成学法之宝,说是考试实是变相促进学习。获得喜悦获得成功是微考的原则。

二、作文教学点滴谈

文章高手是写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这话不全对,特别是全盘否定“讲”,即评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除了多写,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经验阅历不足,有些不点拨会使他们久迷走弯路。如果点拨及时,写作水平会比其单独摸索要来得快。因此作文课绝不应偏信只要多写就可以的懒惰放任自流法。古今中外文章大家不少有从师之道,如北宋“三苏”、黄庭坚等师从文坛领袖欧阳修;莫泊桑师从福楼拜等。从师之道,在于早入门,少走弯路。为此,我的做法经验如下。

1.教师评讲为主法。同一题目首次写前绝对不讲,写完交上全部看完必分类点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学生个体生活所经历往往有许多不同,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往往也不同,因此生活作用于他们的心脑所形成的性格、观念、观点往往不同,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他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从而写出多姿多彩的文章。如果教师先讲,会束缚或导向他们的写作,甚至扼杀他们的写作灵心,结果同一题目,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太可悲太可惜。所以,写前绝不要讲。你要想看到一个灿烂的作文世界,而不是沙漠上的一点绿洲,写前请不要先讲。

评点不是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不同的文章特点分类指导,文贵多样如人面,保持原色,稍加修饰,绝不可大量砍杀。完好的不多,这样的文章共欣赏,这是传统的评作文法,多数学生只有羡慕别人的份儿,自己受益不多,因为自己的文病没对症下药。教师要耐着性子,下学生的文海诊断总结归纳文病,更多应分类点评,这样有的放矢地治好一大片文病,提高一大片学生的同类文章写作水平。作文指导,包括主题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构思的运作、语法的把关、修辞的应用等都应评点引导;可评一篇,可评一段,可评一句甚至可评一词;可评开头,可评结尾,可评基调,可评语言风格,可评详略等等。最好师生共同参与,多肯定,多比较,多剖析,多引导。在评点中,不仅评讲优秀文章,更重视评述失败文章,指出败因及建议几种成功写法,让学生明白写作的得失。对多数学生写作失败之题目评后必再写。以便巩固评讲的成果,汲取写作的经验教训,提高各自写作水平。

2.学生评讲为主法。这种做法我实践了好几年,可以说较成功

第一步,安安静静地个人改。把全班分成几个语文小组,大家推出语文程度好的担任组长。本组不改本组的作文,由组长把交换的作文分给本组成员一人一本,每人一杆红笔把得到的作文读两遍。一读时,用不同符号标出文中优美句、不通顺句、错别字、批注等;二读时,留意文中主题、结构、构思、选材等。而后写上自己的“读文印象”,只代表评者个人意见,“读文印象”以写优点为主。

第二步,有序有声地小组改。每人把自己个人改的那本作文在本小组出声读,其余组员听,听完讨论得失情况并给出评分,由组长执笔在该作文结尾处写上评分、日期,然后各组推出优秀习作。

第三步,欣赏优秀文章,评出最优佳作。被评为优秀作文的作者名字表扬在黑板上或大屏幕上。然后抽签分出朗读顺序,而后自己读,全班听。全部听完无记名投票,以得票最高者为本次最优佳作。

同时,在班里墙壁醒目一角开设:“我文抒我情,佳作共赏析”专栏;把每次习作中的组评佳作先展览在这个专栏里,下次作文时取下装订保存。

自评作文,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能写出个性化的文章;通过欣赏推荐展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激发其写作的热情。

数学课堂上创新教学点滴谈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

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己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問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白皮球20个和红皮球22个,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球?”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20+22=42(个),42-15=27(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急于小结。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20-15=5(个),5+22=27(个)。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他把红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列式是:22-15=7(个),7+20=27(个),就求出还剩多少个球。我马上给予表扬——你们真聪明!

这样教学,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如在一次练习中,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小红有一些苹果,送给小明一半,送给小青一半的一半,自己还剩下9个,小红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学生思维活跃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这样做:9×4=36(个),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有的学生这样做:9+9+9+9=36(个),我也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又是这样做:18+18=36(个)等……,方法很多。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第四阶段小结下一篇:健康与养生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