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某村村情调研报告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于某村村情调研报告(精选6篇)

对于某村村情调研报告 篇1

2011 年 7 月,我有幸作为 XX 区的选派生到 XX 镇 XX 村担任大学生村官,这半年来,我通过走访群众、整理村务材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本村村情,对 XX 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 XX 村村情报告如下:

一、XX 村基本情况

XX 村位于 XX 镇东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 12 公里。以丘陵地势为主,平均海拔 710 米。现有 6 个合作社,幅员面积15.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406 亩,林地面积 6212 亩。有 844 户家庭,总人口 2662 人,劳动力 1970 人,低保户 21户 81 人、五保户 11 户、残疾户 16 户 16 人,危房户 185 户。有村社级公路 32 公里,其中约 20 公里未硬化。村民安全饮水比例为 52%,广播电视覆盖率 65%,新农合参保率为 95%。

现有党员 87 名,村党委委员 6 人、村委会委员 5 人,村在职干部 4 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和养殖家禽、家畜为主,结合部分劳力外出务工收入,2011 年 XX 村人均纯收入 4270 元,不到全镇人均纯收入的一半。

二、制约 XX 村经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结构单一。全村没有一家规模化的企业,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以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但是没有特色农业,1

又因灌溉、土质、气候等原因不适合种植经济作物。村民零分分散养殖的生猪、土鸡土鸭以自给为主,没有形成规模,是典型的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二)人口素质偏低。在全村 1900 多个劳动力中,初中以上学历仅约为 1100 多人。受教育程度偏低、生存环境闭塞、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再加上居住高度分散,村民自我发展意识不强,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文化程度低,既没有一技之长,又缺乏实用技术,多是作一些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务工,只能依靠简单劳动赚取微薄的收入。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XX 村以丘陵地势为主,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由于道路、水利、电力、通讯、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改善成本高、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目前 XX 村总共 32 公里的村社道路还有约 20 公里未硬化,村民看大病要到 10 公里以外的 XX 镇卫生院,小病则是到 5 公里外的 XX 药店自己买药医治。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使得村民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

(四)缺乏致富能人、致富带头人。XX 村 87 名党员中,大多数年龄在 45 岁以上,大多数党员只有小学学历,少数党员甚至是文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致富作用没能发挥出来。而大部分的村民认为“自己的家靠自己建”、“自己地靠自己种”,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没有找到走出贫困的突破

口。少部分农户因缺乏资金和技术,即使有致富的意愿和想法,但也力不从心。

三、发展 XX 村的建议

(一)申报贫困村。XX 村因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等原因,想吸引到外部投资很困难。如果能成功申报贫困村,纳入全区的扶贫规划,就能争取到相当规模的扶贫资金,用于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育能增加村民收入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并能促进全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XX 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在本地种植作物和外地打工赚取。而全村的农业也只是以水稻玉米为主,几乎没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没有其他民营经济的发展,村两委应坚持“放开、扶持、搞活”的方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搞好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让外出务工青年能返乡创业,努力实现本地就业,带动本村经济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存条件。改造升级村级道路主干线保证与市区连接畅通,改善通往镇政府的道路交通条件,改善与邻村之间的交通状况;水利工程建设在重点推进农田灌溉建设工程的同时,把加快推进村民安全饮水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让村里的青壮年在村里呆得住、致富有门路;让外部资金愿意来村投资。

(四)加强劳动力人口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XX 村贫困的主要根源是劳动力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开展农村劳动力输出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是扶贫治本之策,是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充分开发利用贫困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规模,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桂岭镇金山村村情调研报告 篇2

根据八步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的会议精神,4月中旬我组织挂点桂岭镇的新农村指导员深入桂岭镇金山村进行走访、调研,我们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零距离接触。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先后与村支两委干部、党员、以及每户群众认真交谈,并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对农村的各项相关政策方针,通过深入调研,目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了解了村情,吃透了民情,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桂岭镇金山村的基本情况

金山村位于桂岭镇东部,距桂岭镇政府7公里,属半山区地形,全村耕地面积约1200亩,气候干燥,光照充沛,沙石土质;该村拥有27 个村民小组、902户、3583 人,全村有贫困人口509人,外出务工1200人,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1元。主导产业以种养和林业为主,村支两委会现有干部4人,全村党员人数68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该村村民小学文化程度达45%以上,初中文化程度达4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达15%以上。并且1980年——1985出生的人已基本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基本已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该村现有低保、五保户32户,共96人,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生活保障金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村支两委组织机构完善,村支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1 人,委员3人,村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委员2名,两委交叉任职率达90%以上,规章制度基本健全。

二、走访、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

通过走访、座谈了解,村民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十七大以来中央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即

减免农业税、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等,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普遍反映党的政策好、得民心,村民们都享受到了党的关怀和“阳光雨露”;近年来,村上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大家心情好,农村人心整体稳定。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不均,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30年不变,年龄在16岁以下的新增人口无法得到承包地、家庭土地不均,土地流转缓慢,且分散,均属于家庭传统式种植模式,出现人多地少,人少地多问题。

2、农机化作业程度低。金山村地处半山区,农业生产方式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就目前春耕生产情况来看,除机耕作业外,机插、机收机械化程度几乎为“0”,其他农业生产作业方式仍以传统人工作业为主。

3、缺泛科技技术,就业难。受于该村农民工文化大部份偏低,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他们缺乏专业技术,工作难找,导致家庭收入减少。

4、基层民主管理不到位,知识结构不合理。该村两委会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办事效率低,许多村民长年反应的问题都没有落实到位。

5、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金山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修通了桂岭圩镇至金山村村级水泥公路路,2011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扶持修建了金山村至佛子脚、金山村至珠岭、金山村张屋至大岭、金山村至胡屋等4条村屯路,交通条件虽然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尚不完善,全村还有河木、王屋、张屋、马岭等4个自然村没有修通水泥路,半数群众出行和生产交通仍然困难。

6、师资力量较差。金山村位于桂岭镇的偏远山脚村,距政府驻地较远,条件艰苦,一般教师不愿意在此执教,造成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7、村级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到目前止,金山村还没有建有村级卫生室,村级群众卫生医疗保障无法得到落实。

8、村级负债多。2011年以前,由于林业部门将该村姚姓的生态公益林错计到村级生态公益林中,村委透支姚姓的生态公益林资金10多万元用于村级修路、建村委办公楼等公益事业,导致负债。

三、推进金山村建设和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任务涵盖了农村经济体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农村文化、农村教育、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医疗制度、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因此金山村今后的发展要始终依靠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自身实际,依靠自身优势,详细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不断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

1、把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一是结合实际,重点发展种养业和生态林业。多年来,种养业和生态林业已成为金山村主导产业,目前全村林业覆盖面积达15000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650元提高到2010年的4683元。

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将积极帮助村两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注重为农户解决油茶种植管护技术水平和科学养猪技术水平等问题,加快村屯道路的建设,解除村民出行困难的后顾之忧。二是支持村民创业,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返乡农民工和村民文化水平的不同,以村为单位,分层次、分对象、有重点地组织该村民免费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培训内容为油茶的种植与管护技术培训、水稻免耕抛秧种植、配方施肥、科学养猪等农业种养枝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枝能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将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机构,改变过去传统的党组织管理模式,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要经常学习现代的管理知识,加大科技培训、法制培训,做好党员和干部的储备工作,要选拔可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知识水平高、发展理念新的人,不断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带领全村致富,带领全村发展。要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谋划,加强与交通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水泥路村村(自然村)通工程建设得到有效解决,加快村支两委会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村主干道两旁的绿化等。要坚持以“饮干净水、走平坦路、建沼气池、用卫生厕”为重点,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4、提高师资力量。要积极加强与区教育部门的协调,争取采取以城市对口农村的方式,请求教育部门一年派1—2名城里教师到金山村小学支教。

对于某村村情调研报告 篇3

按照县委《关于清明节期间开展“百名局长回家乡、千名干部进农家、了解民情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本人于2011年4月3日回到家乡道真县大千镇土城坝村,开展了为期4天的实践活动。通过与村干部、亲人和村民一起劳动、交谈、调研等形式,我基本了解了该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听取了农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对当前农村政策的意见,了解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些问题,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一、土城坝村的基本情况

土城坝村地处道真县大千镇南部,距县城13公里,离重庆市南川区86公里,207省道穿境而过,南与玉溪镇巴渔村接壤,西与平木镇兴宝村临界,北与大千镇大千村、复兴村相邻。全村共有14个组,总户数973户,总人口4076人(其中男2067人,女2009人),劳动力资源3201人,育龄妇女1016人,耕地面积5479亩(其中稻田3800亩,土地1679亩),森林覆盖面积6122.80亩。全村有党员129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辖区内有一所完全小学和一间民办幼儿园。外出务工、种养殖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烤烟、金银花为特色,2010年人均纯收入2680元。村班子 1

成员团结协作,凝聚力强,待遇较低,但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毫无怨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土城坝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该村的经济发展。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目前土城坝村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高效农业方面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使农业增效、增收困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村到各组的支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村民出行困难,影响了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水利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用水;三是村民的总素质参差不齐,小富即安意思制约该村经济发展。少数村民思维狭隘、思想保守,不能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部分村民缺乏农村实用技术,致富后劲不足。

三、改善该村经济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土城坝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该村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总体规划,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如发展果树、花椒、中药材、山羊等特色种养殖业。

同时,指导农民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黔北高速公路过境),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建立相关产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要致富、先修路,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帮助,尽快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村干部也要积极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做好道路硬化、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修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先决条件。

(三)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提高村民整体素质。遵循“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大力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开办讲座、到示范基地或科技大户现场培训等方式,实施面对面、手把手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绝大多数村民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在家务农或外出务工的能力。

(四)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民要发展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吸引已致富村民返乡创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村民就近务工增收,也能兼顾农业生产。可结合目前现有的种养殖业,并通过引进资金,扩大规模,完善配套,做出特色。加强宣传和推广,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

两河村村情民史调查报告 篇4

——社会调查报告

两河村村情民史调查报告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两河村村情民史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两河口,位于中国四川阿坝小金县两河乡境内,海拔2750~5200米,S210(卓小公路)贯穿景区,距小金县城70公里,距马尔康70公里,景区以红色和生态旅游组成,主要有“三沟一址一墓”等景区(点),即玛嘉沟、虹桥沟、霸王沟、两河口会议会址和红军长征烈士墓,总面积480多平方公里,玛嘉沟、虹桥沟、霸王沟已纳入《小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二、地址地貌及气候

本村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邛崃山脉西侧,夹金山北侧与西北侧。山脉呈南北和北东走向,构成岷江与大渡河及青衣江水系分水岭。地形复杂,万山丛矗,1

千峰峭立,山川并列,沟谷纵横,切割深重,褶皱强烈。北部虹桥山海拔5200米,东部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一般高山脊达4500米。地层多系三叠纪,气候、土壤和地理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土壤为发育在波积砾石土壤母质上的山地灰褐土或山地褐色土,构成早生灌木草地景观,成为别具一格的干旱河谷。部分地区分布桦、杨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带。河谷地带多系山地棕褐土、黄壤土和沙壤土,是培垣农作物的主要地区。县境属亚热带气候型。由于高原地形,气候冬寒夏凉,常年干燥,雨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四季不甚明显,日差较大,有时达20C以上。年蒸发量1500毫米,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气温12.2°C,全年光照 2214小时。

三、自然风貌

本村依山傍水,自然的魔力,造就两河村秀美之仙境;历史的邂逅,铸就两河村红色的根基;伟大的灾后重建及对口援建,助推两河村展翅腾飞。

两河村旅游区位于小金县北部,距县城70公里,由“玛嘉沟、霸王沟、虹桥沟和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会址”组成,总面积48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霸王山5551米。峡谷溪流、雪山、海子、森林、沙棘林、野生动物、高山草甸、牧场等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嘉绒藏族民俗和红军长征等人文景观质朴、神秘,自然与人文景观组合完美,是体验嘉绒藏族风情与高山峡谷自然生态观光旅游的绝好去处。

作为一个年轻的景区,近年来,这里又有许多生态、历史以及宗教等方面的旅游资源被相继开发。它集极地、冰川、湿地、湖泊、草甸、沟峡、巨峰等自然景观于一身,表现出峻、奇、秀、幽的景观特征,与四姑娘山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是四川风景区的又一奇葩。

四、村重大事件史记

本村的两河口会议会址为两河口关帝庙。

1935年6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首长率领部队到达此地,并驻军于此地的关帝庙内。25日,红四方面军负责人张国焘带随行警卫人员30余人,从理蕃(今理县)杂谷脑翻越虹桥山抵达两河口。

26、2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王稼祥、张闻天、秦邦宪、刘少奇、何克全、邓发、林彪、彭德怀、聂荣臻、张国焘、林伯渠、李富春等16人,张闻天主持会议,周恩来作了《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会议集中讨论了红军的战略方针问题,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制定了“北上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29日,中共中央继续在这里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委员。“两河口会议”奠定了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基础,也拉开

了同张国焘右倾路线斗争的序幕。两河口政治局会议是继遵义会议后党的一次重要会议。

1980年,省政府将该遗址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将两河口会址确定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会址是国家公布重点打造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虹桥沟虹桥山地处两河乡中枢地带,属两河乡虹光村和两河村辖地,北邻马尔康县和理县,南接油房沟尾子、沟口距两河乡有3公里。

五、人文文化

本村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忠实憨厚、勤劳节俭,朴直不伪,待客大方的美德。冬春一日两餐、夏秋一日三餐,以大米、白面、杂粮、蔬菜为主,面食有面条、揪片、蒸馍、烙饼、油糕、蒸筱面、冻山药面等。村内曾有过戏剧团,戏剧文化深受群众喜爱,每年正月、农历五月村里都要唱戏、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和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春节时要组织秧歌队、扇子队、丑角队,伞头等粉墨登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冯家庄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最知名的是:梁振邦曾任方山县县长,高有维曾任离山县财政局局长,在外工作的人现在十多人。在战争时代,本村人不怕牺牲,为了国家安定民族解放踊跃参军,牺牲的烈士有:杜兴问、杜润管、李文祥、这些人均为解放军战士。

六、资源

小金县两河村于1955年开始种植苹果,1962年大量栽植。1975年在全国苹果基地会议上,红星、金冠双双夺魁,震惊了果树界,饮誉全国;1984年在全省苹果评比会上再获第一名。之后被称为“苹果之乡”,并在河谷地带普遍种植,苹果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门路。

两河乡盛产虫草。虫草集动植物成一体,又称冬虫夏草,色淡黄,生于高山草坪、阳光充足处。苗长约6公分,虫长约4公分,是我国特产的一种名贵中药

材和高级滋补品,具有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咳等作用。每年农历三月底出苗,四月大量出产,五月中旬化苗。据有记载的资料显示,1959年全县达到了1311.5kg,常年产量200—600kg。

本村还盛产松茸,其色泽鲜明,体形肥大。形若伞状,菌盖呈褐色,菌柄白色,均有纤维状,茸毛鳞片。菌肉白嫩肥厚,质地细腻,口感极佳,并有浓郁的香气及丰富的营养价值。生长在高半山青杠林腐质土中,尚未开散的为上品,开散成伞状的略次,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极高。1985年开始打入国际市场,驰名中外。出口产品主要以鲜菇为主,也可盐渍制成品,保管时间长,可待价而沽。

本村依托优势资源,不断开拓创新,突出特色,投入资金8670万余元,新建了自来水厂、街道、游人中心、休闲广场、停车场等,对街道农房进行别具一格的风貌改造,尤其是受益于江西对口援建,将辖区内两河口会议会址进行了全新打造,再对展览馆及其遗址园区进行精细设计布展,凸显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无穷的魅力,赋予 “长征遗迹,红色古镇”旅游文化深刻的内涵,使红色旅游焕发蓬勃生机。

本村矿产资源较少,在堡则梁上有蛭石、量较大,但经化验含量低、质量差,无开采、开发价值。在圪柳咀沟也有少量蛭石,质量比较好,几年来已被开采挖完。

七、规划

两河村景区内的交通呈“一纵三横”分布,一纵是S210(卓小公路),这是景区内的主动脉。三横是通往三大景区(玛嘉沟、虹桥沟、霸王沟)的公路,目前这三条沟的公路除玛嘉沟外,其它两条沟由于08年地震仍不能满足汽车通行,本年内要把横贯村里南北的旧道路全部硬化,已向交通局争取并立项,计划近期开工。

依托市文化局扶贫工作队,大力发展村里的文化事业,争取建成标准的农村图书阅览室,藏书2千册,以帮助群众学习掌握科技文化知识。

争取将我村列入整村推进项目村,以为我村发展投入资金,整体推动我村的全面快速发展。

利用村内退耕还林及林草丰茂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达到人均1头牛或 7

羊;全面发展沼气项目,围绕沼气发展循环生态农业,走生态发展之路。

要依托两河旅游区,发展旅游经济开发本村的海子、草甸、特色小吃。采集出售山蘑菇、木耳等,发展人工菌类养殖。农业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种莴笋、土豆,发展绿色蔬菜反季节蔬菜。引导群众开展常青树培育项目。搞好村庄绿化,建立垃圾池,做到村容整洁。

在村内安装路灯,新建村级卫生所,引进栽植优质苹果树等;争取引进一户企业,以带动本村经济的大发展。

柏梁镇文范村村请调研报告 篇5

王海俊

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我有幸成为柏梁镇文范村的第一书记。连日来,通过走访群众,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文范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村情

1、文范村概况

柏梁镇文范村位于柏梁镇东北部,下辖马庄、康庄、候家岗三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50户,总人口1290人,全村劳动力57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360人。耕地1576亩,其中土地流转786亩,花卉种植面积170亩,其余620亩种植的均为粮食作物。现有村级水泥公路2公里。

2、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文范村两委共有4名成员。在村支部书记康发财、村主任马红岩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全村共有党员33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6人,占全村党员的46.5%,曾荣获“五好”党支部称号。

二、文范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势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里办公经费紧张、办公条件简陋,村室破旧、低矮,院内低洼、潮湿,影响外观。

2、产业结构单一。目前,文范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

米为主,花卉种植面积较小,高效农业发展落后。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没有村办企业,村级收入很少,可支配收入有限,对于大项目的实施,村中没有能力提供财力支持,不利于村级建设的开展实施。、4、全村绝大部分以务农、劳务输出、经营小本生意为主,文化素质偏低,小农意识较浓,着眼于眼前利益,挣点现钱,缺乏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5、计划生育工作落后,存在政策外出生、外出未及时寄回合格康检证明、节育措施落实不到位、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等现象。

6、村民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由于在家的村民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村里缺少文化生活的载体,大多数时候以打扑克、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生活。导致少部分村民缺少脱贫致富的意识,没有发展的思想理念,这也是全村发展步伐滞后的原因之一。

(二)文范村优势分析

1、文范村距离县城及花博园较近,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2、土地资源丰富。文范村土地资源较丰富,可以充分考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高效农业项目,结合引黄储蓄工程、发展花卉种植,观光农业等,促进农民增收。、3、村民有很强烈的致富意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全体村民们都想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往往只是在心里想致

富,没有付诸在实际行动上,部分村民的致富阻碍是找不到适当的门路,不敢也不愿意冒险。

三、村级发展初步构想

1、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我村可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能人带动、建立合作组织,发展村级特色经济,打造一村一品,既可增加本村收入,也可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2、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农业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加大资金、技术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充分利用我村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开发高效农业,发展花卉种植。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拥有强大的坚实的群众基础。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自治机制,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作用。

4、借助引黄储蓄工程,发展观光农业,激活三产。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村里的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没有起色。建议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将有意向的项目尽快落实,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

6、加强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培训,加强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学习技术,促进农民增收。

7、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建设和谐村庄。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村民参加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把这些惠民政策真正地宣传到位,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同时对村民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遵纪守法意识,维持良好治安秩序,构建和谐农村。

对于某村村情调研报告 篇6

一、总体情况

我行2008年推广惠农卡服务以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农业银行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和汽车移动金融服务试点事宜的批复》的精神,按照总行试点工作部署,结合广西分行工作实际,在整村推进惠农卡发卡、依托项目带动发卡的乡村,同步推进惠农卡用卡渠道建设,推进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开创县域蓝海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渠道建设基本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1126个乡镇,其中,县以下乡镇861个,共11607个行政村。我行营业网点数846个,县域以下乡镇营业网点(75县)有203个,占我行营业网点总数的28.6%。对目前没有营业网点的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增设自助服务区,以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环境。全行已建立3480个农村金融服务点,已覆盖2849个行政村,其中,助农取款服务点896个,已覆盖854个行政村。截至2011年3月末,全行发行惠农卡总量达到491.52万张, 覆盖广西近60%的农户, 在县域以下乡镇投放转账电话24273台,布放POS机1672台。

(二)外部机构合作情况。2008年以来,我行以惠农卡为载体,同步推进电子银行服务,创新农村小额现金流转业务,截止2011年3月末,我行依托万村千乡店布放的转账电话和POS机数量分别是2350台、189台,依托食杂店布放的转账电话和POS机数量分别是5259台、179台,依托农资店布放的转账电话和POS机数量分别是2723台、75台,依托医务所布放的转账电话数量是532台,依托村委会布放的转账电话数量是1346台,依托其他类企业、协会布放的转账电话和POS机数量分别是832台、188台,依托其他渠道布放的转账电话和POS机数量分别是11233台、1041台。我行利用乡党校、村委会场等培训基地,结合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供销社“农村新网工程”和共青团“青年创业工程”等农村网络,在农村地区初步搭建了综合服务平台,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三)提供金融服务情况。一是通过物理网点提供实体服务,以乡镇物理网点为依托,以现有金融业务为基础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二是借助转账电话、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实现机具进镇进村,弥补我行物理网点不足,进一步延伸服务“三农”触角,提高农行在乡镇、村屯的服务覆盖面,小额现金流转、异地汇款、账户间转账、持卡消费、购买农资、贷款自助借还、账户变动短信提醒等功能可在村中、在家里完成,使一些农村首次出现现代化的金融自助机具,使农户“人不出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安全便捷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户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三是开展助农取款服务。目前,我行通过建立的农村小额现金流转点对金穗惠农借记卡和金穗借记卡开放,流转点使用转账电话办理划扣业务。在乡村设立惠农卡助农取款服务点896个,一季度累计取现金额1532万元,惠农卡客户人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金融服务。

(四)电子渠道服务新农合、新农保情况。我行通过电子渠道建设,为农户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小额存取款、小额贷款、结算、投资理财、金融资讯等基础性和综合性金融服务,取得了县乡以下政府的好评和支持,也为我行争取代理新农合和新农保业务提供了物理基础。如:灵川县支行以代理新农合门诊统筹为切入点,做实惠农卡代理功能,取得初步成效。我行通过在门诊医疗所布放转账电话或者POS机,参合农户只要持有我行惠农卡,就可以很便捷的刷卡就医,免去了报账的不便。政府及主管部门解决了新农合统筹补助发放难、专款专用管理难等诸多难题,节约了大量人力、物理和财力,减轻了财政负担;农村医疗机构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通过电子渠道服务新农合基本实现了政府满意、农民欢迎、医疗增收的多赢局面。

(五)农户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一是加强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宣传,采取现场演示推介、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多种形式,利用乡党校、村委会场等培训基地,结合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供销社“农村新网工程”和共青团“青年创业工程”等农村网络,向广大农户宣传普及惠农卡用卡知识。二是开展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知识培训,从培植“种子客户”做起,筛选接受能力强的农户,引导并教会其使用转账电话,培养使用转账电话小额存现、取现、刷卡、消费、结算等习惯,并通过“种子客户”安全、快捷的服务体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发卡与渠道建设双发展。为提升培训效果,我行建立客户经理流动服务团队,首先对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妇联、团委、村两委及小额现金流转代理商户进行面对面培训,教会其使用转账电话办理各种金融业务,再开展惠农卡客户金融知识再培训,引导客户开展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同时,在县域举办“惠农卡刷卡有奖”营销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农民用卡意识,并通过刷卡交易亲身体验惠农卡产品实惠,积极提升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影响力。

二、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情况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详见附表一)

1、惠农卡发放。截至2011年3月末,我行惠农卡发卡总量491.52万张,惠农卡发卡已覆盖全区75个县、490多万农户,惠农卡农户覆盖率达到60%,平均每两户农户中就有一户持有惠农卡。

2、农户小额贷款。截至2011年3月末,我行农户小额贷款累计授信农户数35.42万户,农户小额贷款余额69.73亿元,对农户开展生产及经营所产生的贷款需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3、农村金融服务店建设。目前,我行已建立3480个农村金融服务点,已覆盖2849个行政村,主要覆盖县域没有农行网点的镇、县域及城郊附近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其中,在乡村设立惠农卡助农取款服务点896个,一季度累计取现金额1532万元,惠农卡客户人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金融服务。

(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情况

从收集的调查问卷情况看,农户金融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增设金融营业机构和服务设施,方便农户存取款。此外,农户希望农行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贷款支持。目前,县以下乡镇、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很少,农户办理金融业务很多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到镇上或者县里的物理网点办理业务,面临着花费多、耗时长,以前取现往返途中不安全等因素。2008年以来,我行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面向农村和广大农民量身定做了服务产品---金穗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兼具有存取现金、转帐结算、自助循环使用小额贷款、代理发放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以及储蓄理财等特色金融服务功能,我行按照“六个凡是”的要求,以“整村推进、整镇推进、整县(市)推进”的方式推出这项惠农业务,同时,依托电子服务网络,在县域特别是乡镇和村级打造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组织流动客户经理小组,展开产品宣传、现场演示和手把手帮教工作,目前,我行的金融产品以及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满足了农村和农民的需求。

三、主要模式

我行推出并试办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模式主要是通过布放转账电话和POS机建立农村小额现金流转点,辅以个人网上银行及电话银行,为农户提供足不出村便捷的金融服务。

(一)主要特点及业务特征。

1、选点特征。在整体推进惠农卡服务的农村,筛选交易频繁的商品销售点、合作医疗点等店铺安装转账电话,从中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经营稳健、信誉可靠的农村商户,引导并教会客户通过转账电话机具,为惠农借记卡持卡人提供转账结算和小额现金流转服务。

2、业务特征。客户转账时将通过转账电话从客户账户转出相应款项到商户账户上,商户将客户转入的款项转入到客户需要转入的账户。客户刷卡结算时通过转账电话从客户账户转出相应款项到商户账户上,进行相应款项的支付或者购物。客户存款时将现金交付商户并通过转账电话从商户账户向客户账户转入相应款项,客户支取小额现金时通过转账电话从客户账户转出相应款项到商户账户上并由商户支付现金。

3、业务操作流程。惠农卡客户取现时,惠农卡持卡客户提出小额取现需求→通过转账电话转账功能完成转账操作→刷卡输入密码→从客户账户划转相应金额至商户账户→打印凭证→客户签字确认→商户向持卡客户支付现金;惠农卡客户存现时,惠农卡持卡客户提出小额存现需求→持卡客户向商户交付现金→通过转账电话转账功能完成转账操作→从商户账户划转相应金额至持卡客户账户→打印凭证→客户签字确认。

(二)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模式风险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现金供应安全问题,店主或者机主需要准备足额的现金以满足农户小额取现及转账结算需求。二是假币鉴别及反洗钱问题。三是客户密码保护问题。四是手续费收取的凭据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行从制度入手,加强风险防控。一是建立健全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规章制度,出台了《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指导意见》,制订《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章程》和《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流程》,统一惠农卡助农取款服务代理商户、服务区域、经营场所的准入条件,规范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申报流程,规范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范围、准入条件、交易限额等,规范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费用。二是加强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管理。实行客户名单制,建立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商户名单,并逐月跟踪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情况;实行商户巡查制度,客户经理每月定期检查走访,支行行长、二级分行业务部门负责人每季度进行抽查;实行服务报告制度,向当地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报备业务开办情况,并建立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每月报告制度,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随时报告制度。三是严格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代理商户准入,对小额现金流转服务实行客户登记备案制度,筛选合法经营、品行端正、诚实守信的农村商户开展小额现金流转服务,与商户明确《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规则》,并发放风险提示卡,明确告知农户保护密码、正确用卡及防范诈骗等安全防范事项,强化客户安全用卡、信息保密及反假币反洗钱等基本金融知识,对违反章程约定的实施服务资格终止制度。四是加强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监控,在加强客户经理走访巡查的基础上,通过后台对转账电话异常交易进行监控,并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日常服务进行监督,严控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目前未发现有惠农卡小额现金支取服务纠纷。

四、成本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以桂林分行农村金融服务点一个样本为例)。

1、农村金融服务点经济效益分析

(1)收入情况。收入=各项手续费收入+绑定资金×存款FTP价格。一是各项手续费收入,至2011年3月31日,ATM手续费收入221万元,转账电话手续费收入37.7万元,POS机商户收单收入39万元,网银收入23.6万元,手机银行收入1.4万元,电话银行收入2.1万元,短信银行收入114万元,其他电子渠道收入10.2万元。各项收入合计449万元。二是绑定资金收益情况:转账电话绑定账户沉淀资金2313万元,绑定资金收益为2313*存款FTP价格(2.25%)=52万元,POS机绑定账户沉淀资金407万元,绑定资金收益为407*存款FTP价格(2.25%)=9.2万元。总收入=449+52+9.2= 510.2万元。

(2)成本支出情况。成本=各项投入成本+维护成本。至2011年3月31日,ATM投入成本1214万元,维护成本39.2万元,转账电话投入成本207万元,维护成本19.3万元,POS机具投入成本29.8万元,维护成本2.56万元,网银支出5.31万元,手机银行支出0.6万元,电话银行支出0.7万元,短信银行支出3.4万元,其他电子渠道支出1万元。各项支出合计1523.31万元。

(3)总收益=收入-支出。即农村金融服务点总收益为-1074.31万元。

2、单台转账电话成本效益分析。(1)收入情况。收入=各项手续费收入+绑定资金×存款FTP价格。转账电话手续费收入37.7万元,转账电话绑定账户沉淀资金2313万元,绑定资金收益为2313*存款FTP价格(2.25%)=52万元。桂林分行布放的转账电话8393台,单台转账电话收入为61.95元。

(2)成本支出情况。成本=各项投入成本+维护成本。转账电话投入成本207万元,维护成本19.3万元。桂林分行布放的转账电话8393台,单台转账电话支出为269.63元。

(3)收益=收入-支出。即单台转账电话收益为亏损207.68元。

3、单台POS机成本效益分析

(1)收入情况。收入=各项手续费收入+绑定资金×存款FTP价格。POS机商户收单收入39万元,POS机绑定账户沉淀资金407万元,绑定资金收益为407*存款FTP价格(2.25%)=9.2万元。桂林分行布放的POS机273台,单台转账电话收入为1765元。

(2)成本支出情况。成本=各项投入成本+维护成本。POS机具投入成本29.8万元,维护成本2.56万元,桂林分行布放的POS机273台,单台POS机支出为1185元。

(3)收益=收入-支出。即单台POS机收益为580元。

4、测算结果分析

(1)由于“村村通”工程电子机具投入成本较大,特别是ATM机投入成本过高,占总成本支出的79.69%,而ATM的收入占比总收入的43.3%。建议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尽量减少ATM机具的布放,增大转账电话和POS机具的布放和使用效率。(2)对比POS机的收益情况,转账电话单台收入不高,导致单台转账电话亏损。收入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子机具使用率不高,农民支付能力较弱,现阶段的业务经营收入尚无法弥补支出,而且这种状态有可能保持一定的时期。

(二)社会效益分析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打造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普及农村的金融教育,为我行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一是政府满意度大大提高,金融渠道的畅通和优质的金融服务赢得了政府的信任,也为我行加强银政合作,争取代理各大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满意度大大提高,广大农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便捷和安全,我行在尽到“服务三农”社会职责的同时也赢得了农户的支持和信任。

五、存在问题

(一)制度欠缺。目前,我行依托转账电话等载体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开展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涉及转账结算、现金收付、服务收费、交易监控等方方面面,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具体操作规程,缺乏长效的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服务管理办法。

(二)风险管控有待加强。农户用卡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较差,加上难以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使用转账电话等电子服务渠道,容易造成泄密、差错、纠纷和欺诈等风险。同时,代理商户为提供小额现金流服务而储备大量现金,容易诱发盗窃、抢劫案件,以及假币、洗钱、套现等业务风险。

(三)宣传引导有待加强。一是农户的用卡意识不高,刷卡消费和小额存取现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二是乡镇以下客户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去到银行物理网点办理各项业务,造成网点客户多,压力大,工作效率低下。

(四)发展能力有待提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涉及面广、服务点多、线长、分散,交易金额小、业务少、成本高,客户维系难度大,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效益;同时,惠农卡代理商户收益不明显,小额现金服务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服务任重道远。

六、下一步发展战略

(一)高度重视,做好战略规划。全行上下认真落实总行、区分行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总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各项部署,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不断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二)加强组织,落实各项工作。一是我行将自上而下推进惠农卡代理新农保、新农合、农网电费、财政补贴、粮食补贴等项目,实现代理项目“一卡通”,充实惠农卡服务功能,以项目卡促进发卡,以项目带动用卡,以项目保障用卡,真正发挥“村村通”工程效应,实现规模经营效益,提升可持续开展能力。二是积极建立与邮储、电信、农信社等农村服务机构合作关系,加强系统支持对接,利用服务“三农”社会资源共同解决惠农卡存取现金困难,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畅通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为广大农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管理到位,加强风险防控。一是建议总行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指导意见,制定惠农卡小额现金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小额现金流转业务的管理方式、业务范围、办理渠道,以及业务操作、风险防范、差错管理等进行规范和细化,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小额现金流转服务。我行将按照总行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严格开展风险防控工作。二是严把农村金融服务点准入关,特点是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准入,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出台一整套制度办法。

上一篇:西安大雁塔作文下一篇:执业医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