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研工作会上的发言稿(共10篇)
回首学习路,解锁新方法
如果说教育教学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么教研活动就是万花丛中最美丽的一朵。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一起交流。正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和交流,我在上一学年的教研路上满载而归。这个过程中,有困惑,有汗水,但更多的还是收获的快乐。
在这学习的过程中,我从一个刚接触七年级新教材的新手,慢慢地成长为一个能够驾驭课堂,能够自信满满上好一节课的老师。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束手无策的,怕讲深了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在“危急时刻”,我遇到了一支为我排忧解难的教研队伍,他们有资深的老教师,还有追求上进的年轻老师。在我们这个教研团队中,他们给予指导,传授我宝贵的教学经验,让我得以成长。更庆幸的是,我们中心校的刘建明主任他加入了我们七年级教学中。经验丰富的刘主任就组织我们几个七年级老师进行小型的集体备课。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种方式,我们还是有点接受不了,但是后来慢慢的我们习惯了,而且越做越好。我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我们年轻老师,都干劲十足。从课件的编制到教案的编写,我们都是一字一句的,反复琢磨,最后敲定。就这样,我们经过一年的积累,慢慢的收集到了很棒的第一手材料。
现在升至八年级了,我们的教研之路仍在继续。如果你想问我如何操作的,那么我就简单的来说一下我们的实施步骤。首先我们把任务分配到人,每人一周认真备好一节课,然后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和教案发至备课群,以便大家共享。紧接着我们就是集中进行二次备课,大家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把课件中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更实用于自己的课堂。最后就是对课堂的打磨,针对上公开课的老师,大家群策群力,给予指导点拨,通过老师了解自身的不足,及时纠正,让自己成长的更快。
任务安排的很完美,但执行起来就比较的吃力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大量的时间来实施这些,我们七年级备课组也仅仅落实了第一步。但别小看这第一步,就这小小的一步,我也是受益匪浅的,比如,在课件制作上摒弃了原有的越多越好的原则。力求精炼,清晰。上课的方式也更趋于灵活了,打破了之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更喜欢我的课堂。最后就是公开课,我从畏惧上公开课到现在能够自如地上好每一节公开课,无论是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是学生的积极性调动方面,我都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虽然我的课堂还不够完美,但我想只要我愿意去努力,愿意去钻研,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以上就是我对七年级一个学年教研活动的一些感想,可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需要我们一起来努力。
紧接着,我就针对自身的教研体悟来简单的说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由于手机软件的存储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及时把上传的资料整理归纳,由一人保管,可以方便下一届七年级的老师使用。
二、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善集体备课的第二第三步。众人拾柴火焰高嘛,现任七年级语文的老师可在我们积累的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完善或者添加新的资源,让这些资料发挥它们更多的价值。
三、对每次上公开课的老师进行课堂的多次打磨,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到教学用语,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无论大小问题,只要不足都可以提出了,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打造一支敢于批评,善于指导的团队,为老师的成长铺石垫路。不仅如此,还可以定期组织无生上课活动,老师之间相互切磋,培养年轻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从而积累更多教学经验。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同时教师的成长也不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助力,只要我们扎实地开展教研活动,把它做实,做牢,我想每个老师的成长应该是飞速的。教研之路漫且长,我们每个人在这条路上应该一直探索,一直努力。真诚希望大家献计献策,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让这些智慧火花去解锁我们的新课堂。
教研活动助我成长
来xx中学两年了,在这两年中,我成长了许多,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信任我的领导,帮助我的老师,更离不开学校特色的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使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迅速地成长,现在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在成长过程中的想法与做法。
我们学校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包含了教师示范课,评课和专题研究三个部分。每次上示范课的老师都能认真准备上出一节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老师也都能够真听真记,记住该节课的亮点和应该改进的地方。在评课时,执教者会说出本节课教学的设计理念,不同老师对于同一节课有不同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学习到新的教学思路,思想的碰撞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的评课我们也并未放松,更把它作为我们学习提高的有效途径。听课者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可以更好地反思每一个课例所呈现出的成功与不足,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
有一个专家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大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大家相互交流,就有两种思想”。教研活动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家在组内活动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问题越议越明,方案越论越好,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另外,“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没有绝对的权威、专家,有的人对这个问题研究得深,有的人对另一个问题研究得透,大家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发挥“1+1>2”的效益。
记得我在上《浮力》这节公开课的时候,上课前我首先有一个自己的思路,将思路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呈现出来,然后通过同组有经验的老师替我把关,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能否突出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这些方面都给了我许多帮助。接着就是上课了,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并不是太好,我一直十分困惑。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中,评课的老师认真如实的说了我这节课的课堂特色与不足之处,比如:在课堂实验环节要让学生有参与感,实验不易太多太杂,容易让学生找不到重点等。还有的老师说在课堂板书时要有系统性,使本节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这些建议都给我提供改进的思路,让我有了新的教学思路,因此我又再次改教学设计与课件,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围绕重点,我进行了删减,又在课下练习自己的板书,通过反复的练习终于有了进步。这节课在反复的磨课中最终有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教研活动是最直接、最灵活、最高效的学习活动。它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改正错误与失败,使我在教学中得到成长。
21世纪是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传统的“单兵作战、封闭保守”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同组教研能够放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迅速成长;另外通过任务分解,共同协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校本教研活动对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帮我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完善自己、丰富自己;使我用最短的时间走进了新课程。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学习,锐意创新,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用心去做,才能做的更好
当接到通知让我和大家交流经验的时候,我很忐忑,因为在座的各位备课组长都比我经验丰富,比我优秀,让我这个刚刚接任不久的组长来发言,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今天,我在这里班门弄斧,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基层组织,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教研组教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教研组长的科学引领,因此,教研组长的业务水平、组织才能、合作精神、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等,会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到全组教师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我想,作为组长,要想把本职工作做好,只能靠扎实的专业水平服人,靠优秀的教学成绩带动人,靠积极的工作态度感召人。在教研活动中,我常常鼓励本组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和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使自己的教学既跟上时代步伐,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作为教研组长,除了要有比较强的专业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一定的人格魅力外,还要有比较强的奉献精神,不能计个人得失。
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做出表率的同时,还要精心培养年轻教师,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同时,也不能忽视本组内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们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能发挥专家型教师的作用,让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成长重点,成为一个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共同体。
每次的教研活动结束后,我都要对本次的活动再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及时的对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和记录,并以小课题的形式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讨论和研究,以便改进和吸纳。同时,我还努力协调和沟通本组内各学科与其他教研组之间的关系,借鉴他们教研组活动的成功经验,来不断提高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
在座的各位组长都是充满智慧、行事干练的人,业务上得到教师的认可,在教学中享有一定的威信,我们在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贡献自己的智慧,带动一批人。不仅要用力做事,还要用心去做事,因为用力干,只能干出称职,用心干,才能干出优秀。
一、强调校本自培作用, 健全有效的培训机制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成长的场所, 而且也应该是培养教师成长的场所。前年, 我校申报了课题《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 这一课题的提出, 得到了区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并被顺利立为市级课题。以此为契机, 我校积极探索和研究校本培训, 建立了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
1. 扎实开展岗位培训,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岗位培训的内容涉及师德师风、教科研专题、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等。
师德师风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教育是爱的艺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教育的真谛。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等政策法规, 让教师热爱本职工作,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每周三下午是我校教师集中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时间, 利用这个时段, 我们通过多形式、多层面、多内容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 比如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信息发布、教师经验交流等等。
同时, 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外出培训的机会:每年由市教育局组织的校长岗位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学科培训等, 学校都会派出相关人员进行学习。
2. 踏实做好教学教研工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坚持以课题带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黄菲老师的《快乐英语》有力地带动了我校英语教学的研究;黄小敏老师的《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的研究》, 在我校校园网建设落成的背景下, 拉开了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序幕;刘冬华老师的《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为我校的校本培训探索出了新的路子等等。
在工作中, 我们注重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交流。每一学年, 学校都进行了“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每学期高、中、低语数组都会推出教研课、同课异教等活动;我们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区市级赛课;同时我们会不定时地进行行政随堂听课。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既是一次教学研究, 又是一次教师的互动式培训活动。
与此同时, 我们非常重视深层次的课后反思。学校要求教师对每一个教学内容撰写教学后记, 包括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及问题阐述、反思。课题《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一本厚厚的《教学反思集锦》, 它只收录了教师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 管中窥豹, 它显示了我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自觉性。
应该说, 形式多样的校本研究活动, 既解决了一系列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又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 能力得到了锻炼。
3. 群体培训与培养青年教师兼顾, 优化教师资源。
对于教育来讲, 抓好了青年教师的培养, 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的共同特点是专业知识比较充实, 接受能力强, 但阅历较浅, 近几年来, 就如何大面积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 我校卓有成效地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鼓励青年教师多拜师。骨干教师与老教师有数年的工作经历, 积淀了丰厚的工作经验, 是对青年教师教学事业的最有益的馈赠。
二是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学校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 上优质课, 过教学质量关, 使青年教师人人争当“才子”, 个个施展才华。
三是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学校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活动, 博采众长, 启迪智慧和教学灵感, 寻找科学与艺术的最佳结合点, 促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逐步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经过多年来的实践, 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跻身于教改之潮, 立足于教学前沿, 成为教育教学的排头兵。
二、发挥人文关怀的力量,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是我们长期开展好教师继续教育,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有力保证。
我们力求在学校内部营造真正的尊师重教的气氛, 排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安心工作, 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之中。如我校潘志龙老师的家离学校较远, 学校特地为他安排了一间休息室, 保证了潘老师的休息时间。面对一批教师中午就餐难的状况, 学校聘请了厨师, 腾出了职工用房解决他们的就餐问题。这一系列举措, 使教师们的内心充满了温暖。
在工作中, 我们大胆的使用人才。让有潜力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得到锻炼, 发挥出才能。小学的专业人员配备并不是很齐全, 在这种情况下, 要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必须大胆使用人才。如由于工作的需要, 教导主任肖新丽老师接手了教务校长的工作, 学校的信任和锻炼, 使她成功的完成了角色转换。
提高拔尖人才的待遇, 一直是我们尽量做好的工作。在选题立项、研究经费、深造学习、生活保障等方面, 我们给予倾斜照顾,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给予重奖。因为我们知道, 任何一个成绩的取得, 都经历了努力的争取, 在这一点上, 我们势必给与一定的鼓励。
三、达成发展共识, 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
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必须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学校甚至到教研组, 建立起一个统一和谐的促使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这个保障机制必须达成一个共识:优秀教师是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中, 最值得尊敬的人!从方方面面为教师营造专业化发展的肥沃土壤。
我们知道,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政策上有所保障, 才能保证它的良性优质运转;在组织上, 以校长为牵头人, 以教科室为中心, 直至教研组、年级组、个人, 这样的体系有利于发挥团队的作用, 保证教师有步骤的专业的成长;在经费保障上, 学校根据上级文件及财政和学校预算多方考虑, 确保教师教育经费稳定, 并逐步设立“师德标兵”奖、“学科带头人”奖等专项奖励基金, 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在环境保障上, 我们力求搞好学校管理和服务, 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工作环境。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落成提升了我校的教育环境的层次, 为教师的教研教学提供了更便利的环境, 这对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是有莫大帮助的。
一、围绕桥头堡建设搞好人才发展规划
一是认真抓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的贯彻落实。二是加快建立全省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各地各部门围绕“十二五”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把人才发展“四优先”要求落实到“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中。三是注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研究指导。成立人才发展研究促进会,立足云南省情,重点加强对人才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着力破解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立足实际盘活用好现有人才
一是健全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制定出台《省委联系专家管理服务暂行办法》,确定565名省委联系专家,加强联系和服务工作。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展“百名专家智力服务百县”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决策咨询参谋等智力服务。二是突出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启动实施“工业人才队伍开发行动计划”,分批选送到国内知名高校、国(境)外培训,以及企业自主培训,累计培训工业人才3.6万人(次)。三是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抓好“三支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
三、紧扣产业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认真组织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科技、金融、工业、生物产业、物流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充分发挥来滇挂职干部的作用。在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通过“博士服务团”、“央企入滇”、对口帮扶等项目,引进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来我省挂职和服务。同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来滇挂职干部服务工作的意见》,积极为他们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抓好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工作。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暂行办法》,在户籍迁转、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保社保、职称评定等13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滑县教研工作会,一是安排本学期教研工作,二是加强教研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转变教研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提升教研工作水平,发挥教研作用,三是建立适应新课程、服务新课程的新的教研工作体系,推动我县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教研员直面新理念、新课程、新实践对教研工作的挑战,转变教研工作观念,积极研究和探索新课程的教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方式,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指导,边引领、边服务,积极开展新课程的教研工作,初步建立起教研员与教师的交往互动、合作伙伴的新关系,与新课程同行,与教师共同成长。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实验进入推广阶段,教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研机构如何树立新的教研工作观念,转变教研工作方式,发挥教研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摆在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研机构、教研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
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面,我代表县教研机构,就加强教研工作的领导,树立教研工作新理念,转变教研工作方式,构建适应新课程、服务新课程的教研工作体系,形成新课程的教研文化,让教研工作与新课程同行,让教研员与教师共同成长,推进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转变教研工作观念,明确教研机构的职能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行政管理式的、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制度,基本是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教研安排,完成上级教研的要求和任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随着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原有的教研工作制度已经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树立新的教研工作理念,转变教研机构的职能,建立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首先教研机构要明确和正确处理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关系。教研机构与学校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教研机构与学校都是教研工作的主体,教研员与教师都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新课程的教研过程是教研机构与学校,教研员与教师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优势互补、合力研究、交往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这是新课程教研工作的新理念。因此,教研机构和中心校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由原来的指令性教研转变为指导性教研,由原来的检查性教研转变为服务性教研,由原来的指挥性教研转变为合作性教研,由原来的评比性教研转变为引领性教研,树立学校是研究中心,课堂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新的教研理念,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校本教研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服务。
新课程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并不是把现行的教研制度推倒重来,而是对现行教研制度的调整和改进,使之从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交往互动、优质互补、共同发展的教研机制,使教研机构的教研工作植根于、服务于校本教研工作。因此,教研机构和中心校要树立“按需指导、按需服务”的新理念,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着我县和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区域性教学研究工作,引领和推动校本教研工作。
教研机构职能的转变,必然引起教研员角色的转变。教研员不再是教研活动的管理者、控制者、传授者、主导者,而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教研活动不再是教研员的“一言堂”,而是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交流互动;不再是教研员的“指令性”部署工作,而是共同出谋划策的“急需性”问题解决、案例分析;不再是教研员“导课”、“评课”,而是教研员和教师“研讨探究”;不再是教研员“居高临下”做教师的教师,而是教研员与教师“入堂为主”、“合作生成”。教研员要树立“倾听对话、交流互动、合作研究”新的教研理念,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新课程的教研文化,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合作研究、与新课程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二、拓宽教研工作思路,提升教研工作的水平
传统的教研工作中,教研机构“依纲依本”开展研究与指导工作,指导教师教好教材,导课评课,考试命题成了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新课程为教研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教研任务,给教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一方面,教研员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研员与教师互促互进,教研员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取实践的例证,完善对新课程的理解、证明和修正;帮助教师摆脱昔日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水平重复的职业生活,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生活;另一方面,教研员是课程专家与课程教学实践的中介、桥梁、纽带,教研员既不是纯课程理论研究者,也不是课程教学实践主体,他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学科基础和深入的行为思考,是理论的验证者和实践素材的提供者,既可指导课程教学实践,又可因地制宜细化、丰富新课程理论。因此,要拓宽教研工作思路,拓展教学工作内容,更好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校本教研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服务。
新课程的教研工作,第一,要从偏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诠释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学生与研究。教研员不仅要掌握课程标准,把握新教材,而且更要全面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内容;不仅要研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要研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要从偏重学科本位的学科研究转变为多学科整体的综合研究。教研员不仅要研究“科学世界”,还要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整研究;不仅要研究本学科,还要研究相关学科,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第三,要从偏重单一的教法研究转变为整个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教研员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力。第四,要从偏重共性课程的模式化研究转变为个性课程的案例化研究。教研员要改变把课堂模式化、教学程式化的研究倾向,开展创新性、个性化的教学案例研究,实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第五,从偏重国家学科课程研究转变为整个课程研究。教研员不仅要研究国家课程,还要研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仅要研究国家学科课程,还要研究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要研究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实践活动。第六,从偏重课程实施研究转变为课程实施与评价研究。教
研员不仅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要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研究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研究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考试改革。第七,从偏重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研究。教研员要改变评比鉴定的教研倾向,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重点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要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建立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转变教研工作方式,建立新的教研工作体系
教研工作观念的转变,教研机构职能的转变,教研员角色的转变,教研内容的扩展,都要求我们教研工作方式必然要转变。传统的教研方式多是静态的、封闭的、传授式的、说教式的、检查评比式的等等,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必然引起教研方式的变革。
教研员要坚持教研工作“倾听对话、交流互动、合作研究”新的教研理念,坚持“按需指导,按需服务”新的教研理念,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应新课程,服从新课程的教研工作方式,努力实现教研方式多样化。教研员要探索、创造许多新的教研方式:第一,参与式教研,参与式教研不再是教师被动的接受,以听为主,而是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教研员以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与教师共同反思、讨论研究,交流互动。第二,案例式教研。围绕教师
在教学中的“典型事件”,开展反思研究,各抒己见,交流互动。第三,观摩式教研。教师上观摩研讨课,先自我反思,后教研员评课,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给教师以启迪,给教师一个思路。第四,专题式教研。就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增强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沙龙式教研。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宽松的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的观点碰撞、兼容、对接,新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第六,对比式教研。就是同一个教研内容,不同教师进行教学,尔后大家一起对比研讨探究。第七,对话式教研。就是教师提出问题,教研员积极回应,一起探讨研究。第八,网络式教研。就是教研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页,与教师一起开展网上教研。第九,调研式教研。就是教研员深入学校,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这本身就是教研工作。第十,区域式教研。就是针对本区域存在的问题,推广好的经验,开展区域性大规模的教学研讨活动。我这里只是举了10个比较典型的教研方式,还有像微格式教研、诊断式教研、跟踪式教研、引领式教研等等。希望我们中心校业务校长、教研员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使我们的教研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建立新的教研工作体系,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加强区域内部交流与合作,加强校际之间交流与合作,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形成覆盖全县的教研
网络。以满足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从全县层面上,要建立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建立县、乡、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形成全县的教研网络。从县(乡、校)层面上,农村小学要建立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以中心校为轴心的、辐射片、带动点的教研网络;农村初中要建立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县(乡、校)、片、校三级教研网络。从而,解决农村面广、交通不便、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教研工作的领导,发挥教研机构的作用
新课程不仅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挑战,而且给教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且赋予了教研工作以新的生命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研观念、教研职能、教研内容、教研方式、教研网络的变化。因此,各乡镇(产业集聚区)中心校、局属学校要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第一,要加强思想观念的领导。要帮助教研机构转变职能,树立新的教研理念,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做到理念到位、研究到位、指导到位,服务到位,引领到位。第二,要加强教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要让教研员有时间学习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有时间研究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有时间开展新课程的教育科研,增强教研员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实践意识,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研究风气、实践风气的形成,提高教研员理论水平、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新课程的教研工作的水平,要带头把教研机构建成学习型组织。要保障
学校教师教研活动经费,保证教师能够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和开展教研活动。要对教研工作取得的教研成果及时加以推广,对先进教师给予表彰。第三,教研机构要当好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要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灵活运用教学现场指导、教学案例分析、专题问题研讨、课题研究实验、搭建平台交流、成功经验推广等多样化的教研方式,指导课程改革实践与推广工作。要充分发挥教研机构服务的作用,深入学校、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为教师和学校及时提供理论服务、现场指导服务、信息资源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特别是专业引领服务,要采取用先进的观念理念引领、用现场教学指导引领、用典型的教学案例引领、用区域性教研活动引领,用科研课题研究引领、用先进的典型经验引领、用丰富的课改信息引领等等,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为学校发展服务。第四,要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领导。校本教研是新的教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落实,建立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合作教研制度、专业引领制度,要保证每周半天的学习与教研制度的落实。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校本教研制度不是封闭的制度,校本教研旨在“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因此,校本教研也要打破时空界限,不能“划地为牢”,加强校际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分片教研、区域教研。从而,拓宽和丰富校本教研途径,促进和提高校本教研的发展。
同志们,我们的教研工作要与新课程同行,教研员要与教师一起成长,共同构建新的教研工作体系,共同构建新的教研文化,为新课程、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也为我们教研员的自身发展,继续努力,追求更好!
在各位专家面前谈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管理,实在是有些班门弄斧。没有什么经验,只有一些有关特优生的粗浅认识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特优生特点
1、一难——难于影响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特优生一般都比较有思想,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看法,而如果你的理解和认识不能得到他的认可,就很难影响他;
其二,特优生成长的背后,往往有一些优秀的家长和曾经培养教育过他们的优秀的教育同行,如果你要想影响他们,而你又和他们的心中喜爱的老师相去甚远,他往往不信服;
其三,特优生,特别是重点中学的特优生,都是被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宠上来的好学生,他们身上的缺点,都一直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包容甚至是支持的,无法轻易改变。
所以,作为高中教师,教给特优生知识不难,但改变他们在成长中待人、处事等的方法态度却不容易。
2、两好——学习好、纪律好
(1)学习好
在这里,特优生之所以被称为特优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品行如何优秀,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理由是他们成绩拔尖。所以很多老师都是比较喜欢教实验班,因为实验班的学生往往一学就会、一点就透。按照华师大李政涛教授的话说这叫没有成效,他们“本来就好”,我们的教学应让他们“好上加好”。如果师生的这个观念不改,这就是蕴含在特优生培养背后的突出问题。
(2)纪律好
特优生除了学习好外,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纪律好。按照我的理解这主要得益于特优生自身对环境的要求——在高效的学习中,他们相对一般学生更喜欢较安静的环境。
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无为论——特优生是天生的宝物,可望不可求,不是后天的努力所能培养的;
2、无用论——特优生很聪明,根本用不着老师去培养,或者说,培养起不了多大作用;
3、有害论——老师培养不出特优生,如果去培养的话反而会影响特优生的健康成长。
以上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老师培养特优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确立正确的观念,我们才可能坚定不移地做好特优生的培养工作。
三、培养方法
1、选苗
我认为,特优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素质高。这一点听起来像是唱高调,实际上并非这样。老师们想想,从重点中学实验班走出来的学生,以后做的肯定是不平凡的工作,如果思想不过关,贪汅受贿,当官不能造福一方百姓,说不定若干年后,我们反会受这些“高智商”的伤害。如果真是那样“养虎为患”,我们反而成了罪人。
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事:一位学生毕业后分到了交警队工作,有一次他的高中老师开车出了事故,正好是他出的现场,他老远地看到是高中老师就溜号了,没去现场。这样的学生,我认为就是素质低下的表现,你不帮老师可以,但你不能亵渎了你的工作——说不定你晚到现场就会有更大的事故,更不用说不出现场了。
另外,特优生的“选苗”工作不能仅仅把“宝”押在几个人身上。要让特优生形成群体。
2、管理
(1)因人而异
不客气地说从小学到高中,大部分特优生是在“温室”里渡过的。但是我认为要想让特优生更优,决不能放纵特优生,也不能把他们管的太死。我们不能硬把每一个特优生都塞到同一个班级管理的模式中来,应该针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所以我带的班内没有明确的班规,只有相对的纪律。
(2)发挥“特长“
任何一个特优生都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必须将他的长处发挥出来,才能带动他个人的全面发展。我对特优生培养的一个原则就是“用其所长”。我带的班内,每科都是两个科代表,一个是单科成绩最好的特优生,另一个是管理能力较强的。
(3)要鼓励,更要激励
“赏识教育”提了很多年,但要真正做到由衷地赞美学生,我发现还是很难的,因为中国人习惯于追求完美,习惯于恨铁不成钢。但在高三我们必须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这是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手段。但对于特优生有时候这样的表扬显得苍白无力。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针对个别学生,我有时就有故意贬低他们,抓住把柄把他们贬得一无是处,利用他们不服输的心理,激发求胜的斗志。只要火候掌握得当,效果还特别明显。比如去年的一个学生叫马延友,在一模考试结束后,成绩不理想,精神颓废。我就叫他到办公室,狠批一通,对他放下狠话:你就这水平,你也不用自责,你也与张同会不是同一个档次,你也比不过人家……。这话听起来像挖苦,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我的这番话确实起到了激励的作用,马延友去年高考以总分647分位居全班第三名。今年寒假同学聚会时他还提到这事,从他的言谈中我能感到他对我的感激。他说要不是我当时那一番话他可能还会颓废下去。
(4)特优生之间要不断思维碰撞
把特优生放在群体中才显出他们的优秀。我带的班内有个特优生小组,要定期组织讨论,有专人负责记录。让他们之间相互讨论,以引起共鸣。一来可以解决一些困惑,再则也可以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
25年来,我市自学考试事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我市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我市为纪念自学考试制度25周年举办的文化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自考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对于展示考生风采、宣传自考事业、构建有特色的自考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持之以恒,不断推进自考文化建设,以促进自考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学习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贴近产业办专业, 推行人才精细化培养
学校积极适应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和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深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需求发生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 大力培养专业技能高超的应用型人才, 缓解了本地工业企业的“技工荒”问题。
1. 抓专业调整。
市场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最直接的“风向标”。学校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 加强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 适时调整专业布局, 改造旧专业, 建设新专业, 重点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相适应的对口专业。学校目前设置的机械数控、光伏技术、现代物流、宾馆旅游等专业, 与当地先导发展的氟硅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商贸旅游业等现代新兴产业紧密对接, 推动专业发展的市场融入。
2. 抓课程改革。以提升老牌专业、巩固主要专
业、发展新兴专业为基本思路, 加强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 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课程设置的经验, 高标准、高起点地做好人才培养规划和课程的开发。以能力体系为中心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 突出传授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确保课程内容能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的前沿。率先开设光伏技术专业, 自行开发课程, 所编写的教材在全省推广。成立由企业家、技术专家、教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 从岗位和岗位群能力分析入手, 把握各类技能型人才的个性特点, 积极推进“项目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抓分类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有其特殊性。学校力求每一位学生“进校是铁、出校是钢”, 坚持实行因材施教, 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并举并重, 追求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学校育德与育才相结合的办学经验在全国推广, 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示范基地”。在确保全日制教育质量的同时, 学校还积极发挥资源优势,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社会化培训, 近三年来共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返乡民工、企业员工、高级家政员等万余人次。学校还开展区域劳动力的合作培训, 承接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 安徽省黄山市, 四川省仪陇县以及河北等地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的委托培训, 培训规模达到上千人次, 打造了四省边际地区的职教品牌。
二、学练结合促成才, 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
学校采用“车间与教室合一, 产品与作品合一, 教师与师傅合一, 学生与学徒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
1. 注重教室和车间的一体化建设。
学校将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二为一, 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交融, 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流程。一是课堂设在车间里。在教室和实训室的建设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改变过去教室只能教授理论、实训室只能动手训练的格局, 我校电子电工、机械数控等专业90%的理论课都在实训室或实验室完成。二是教室近旁建车间。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建好企业车间, 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工艺流程及产品质量管理,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合一、知识与技能的渗透、教与学零距离的接触。目前, 校内建成了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各1个, 建立了机械数控、光伏技术、模具设计、服装工艺等8个车间。三是车间近旁有教室。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并在企业开设临时教室, 方便学生现干现学。到目前已建立了1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成为学生实习、就业的“双基地”。
2. 注重教师与师傅的一体化培训。
学校规定, 理论课教师必须参加技能培训, 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接受理论培训, 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每年寒暑假派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 到国外进修, 到国内大型企业实地学习, 开展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研讨。每月有针对性地选派带队教师, 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蹲点实习, 每周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训室学习。目前, 学校“双师型”教师已达96%以上。
3. 注重学生与员工的一体化培养。
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交融, 实现学生—学徒、工人—员工的一体化培养。校内实训室按企业要求推行“7S”管理, 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就是一名工人, 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 让其感受企业环境, 接受系统管理。学校开设工作经历课, 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安排一到两周时间, 到校内车间进行实践体验。采取工学结合的方法, 每一位学生到对口专业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一年半,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注重作品与产品的一体化应用。
把企业生产线建在校内实训基地上, 企业产品的生产标准作为学生技能培训的内容, 生产性实训所完成的作品符合标准的即成为企业的产品。学校与浙江红五环集团共同建设营运的集教、产、研于一体的机械实训基地, 既是学生的实训场所又是企业的生产车间, 可以承接60种产品的加工任务。去年, 学校又引进浙江盛邦模具有限公司的一条生产线, 既满足模具专业学生实训的需要, 又实现学生作品向产品的转化。
三、多方合作扩需求, 实现技能人才市场化就业
联合办学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校坚持创新合作模式, 加大与企业、行业、区域的合作力度, 推进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
1. 联姻企业, 人才输送从“现货”向“期货”转变。
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为基本方式, 我校与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 开展“订单式”培养, 形成学校为主体, 校企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目前已开设了“申洲国际班”、“乐叶光伏班”、“威盛电子班”、“红五环班”等30多个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的模式, 有效改变了用人单位过去“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现货”行为, 为企业培养了“期货”式的后备资源, 既增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又明显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 使学校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库。
2. 携手行业, 学生就业从“零售”向“团购”转变。
针对行业性人才需求相对稳定的特点, 我校加大与行业的合作, 先后加入浙商理事会、浙商研究会、衢州市数控技术协会等10多个行业协会, 作为协会的主要成员牵头组织或参与技能大赛、校企对接恳谈会、项目投资洽谈会、人才培养座谈会、企业与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等活动。我们积极利用这些平台, 大力推荐学校和学生资源, 连续三年开展校企对接现场招聘会, 几百家企业同时上门“团购”, 70%以上的学生当场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 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就业的“零售”现象, 多年来一直保持100%的学生就业率。
3. 连横区域, 办学方式由“个体”向“集团”转变。
学校与西部学校建立紧密关系, 分别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学校、青海省西宁世纪职业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职教中心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就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师培养、联合招生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合作意向。前年以来, 我校先后在江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永丰分校、青铜峡分校, 学校办学走向集团化发展, 拓展了办学空间, 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
关键词:“工作坊” 心理教研模式 专业发展
一、培训背景
我区教委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精神,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定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为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学校工作的开展,需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2006年对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分析。2007年对我区各中小学校任课教师进行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研结果反映:
(一)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很有限,并且缺乏工作经验。
我区绝大部分心理教师是兼职教师,占98.2%。专兼职心理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年限都偏短,有25.5%的教师没有工作经验,有58.2%的心理教师从事此项工作在3年以下(包括3年),只有16.3%的心理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在4年以上。
(二)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接受过长期培训的教师较少,一些教师接受过短期培训。还有14.5%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绝大部分兼职心理教师希望成为专职心理教师,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兴趣、有信心,但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有87.3%的教师希望获得专业培训的机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知识不系统,工作难度大,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大的困惑。
(三)教师存在较大的职业压力与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绝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压力,所以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支持。为教师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求
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应提高心理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心理教育专业技能。根据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结合区里的教研资源,尝试将“工作坊”团体辅导模式引入教研活动。开设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系列团体辅导培训,提高心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并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需求,逐步提高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推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理论依据
(一)教研活动新模式是新课改的需求
教研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包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改革等多项内容,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等多个层面,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等多种性质。“教研活动”这个词语中的教研,是教学研究的简称,是一种微观研究、实践研究,是学校教师经常进行的、对具体课题教学的研究。。教研研究活动的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研活动主要是研究教学工作。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的形式。
教研活动,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与困难,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研活动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教研活动的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目前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专家讲座、观摩研讨、案例分析、校际交流、学术沙龙式、对比教学式、课例分析、课题研究等形式。课程改革需要教研活动的有力支持,教研活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心理教研的需求
樊富珉教授是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专家,在她的《团体心理咨询》一书中明确指出,“团体咨询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的观察、学习、体验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她还强调:“由于团体心理咨询的独特之处和积极的效果,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社区、司法等各个领域。” “团体心理咨询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实际上就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方法、技巧来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和业务提高的培训,它符合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工作。
三、探索与实践
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案例
(一)“工作坊”团体培训目标
昌平区心理健康教师是一个团体,工作中需要彼此间的理解、互助与支持,而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成长显得就尤为重要。通过团体辅导,促进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成长,建立团结、信任与合作的心理教师团队,使我区的心理健康教师能够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工作,能够在和谐团结的气氛中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不但可以使我们的心理健康一线教师在心理上有所成长,并且对老师们的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工作坊”团体的成员组成
1、团体培训对象:期望个人心理成长、愿意与他人发展合作,建立更深入的联系与情感,并希望更好的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所发展的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
2、成员特征:男女性别无限制;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
3、处理问题的范围:组员相互间的认识、理解最终达到信任与合作。
(三)“工作坊”团体甄选的方法
通过网上发布消息的形式,告知所有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我们的活动;通过招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报名者填写报名表及回答简短的问题最终确定组员。
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结构式且封闭式的团体。
(四) “工作坊”团体的结构
结构式、封闭式、自愿性
(五)“工作坊”团体的程序计划及具体的内容安排
1、指导教师: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 教研员(参加过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培训班)
协助教师: 心理教师(心理学专业毕业、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培训)
2、成立中心备课组:
我区具有心理学专业培训背景、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教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课组,共同完成培训活动。中心备课组的任务包括前期的活动方案设计、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的小组指导、摄像、录像;活动结束后的小结、反思,资料收集、档案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共同合作完成。
3、“工作坊”具体活动安排(具体内容示例见附件1)
因为是首次培训,所以主要以提高心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建立团结、信任与合作的心理教师团队,提高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的,确定本次培训主题“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 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培训共安排六次(共28课时)。计入“十一五”继教学分。
培训主题:某区“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 团体辅导培训
第一单元:相识与信任(4课时)。通过签订承诺书、拼图分组、打破隔膜等活动,目的使各学校心理教师相互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通过信任之旅、小组契约等活动,使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保证系列活动正常进行。结束前分享活动感受,填写活动评估表。
第二单元:团结合作(4课时)。 通过心有千千结、搭纸塔等活动促进组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使组员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引导组员加强团结合作的意识。
第三单元:拓展活动(8课时)。以自愿原则组织教师到专业拓展基地进行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教研员协助专业教练员进行各项拓展活动。通过组建团队、信任背摔、高空断桥、小组竞赛等项目,使团员在活动中再次体验团结与合作的重要作用,增强相互支持、挑战自我、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意识。
第四单元:自我认识(4课时)。以松鼠搬家、自画像、分析自画像、分享感受等活动,使组员体验团体归属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并得到组员间的相互支持,进而接纳自我。
第五单元:生涯发展(4课时)。通过蚂蚁搬家、生涯发展路线图、爱心传递等活动,使组员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发掘自身潜能,相互了解,互相支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第六单元:永远是朋友(4课时)。本次活动是最后一次,所以运用“精彩回放”,回味和体验系列团体活动内容,感受自己在团体中的成长过程,分享团队合作的幸福感受。通过“笑迎未来”,了解成员在团体辅导培训后的收获与成长,相互鼓励、祝福,分享成果。“小小结业式”邀请相关领导为团体成员颁发结业证书,分享感受,结束培训活动。
4、考核方式
书面总结与实践工作两种方式相结合。
书面总结包括每次课后作业-----感受与收获和课程结束后的培训总结。
实践工作包括将学到的知识及技能结合本校实际应用到工作中,有一定效果。
四、培训效果:
1、首批34名教师通过连续6次的团体心理培训全部结业。这批教师成为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2、本次培训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增强了心理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心。(学员结业感受请见附件2)
3、通过团体培训建立起一支团结、互助、合作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并在我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指导与服务的作用。
4、在“区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团体辅导培训”的基础上,中心组教师组成团体辅导小组,走进学校,服务教师、学生。先后走进十几所学校,进行了“教师成长团体心理辅导”和“学生快乐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收到很好的效果,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欢迎。
五、“工作坊”应用于教研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工作坊”教研模式的特点
1、团体目标明确。教研活动设计的培训目标能直接指向教师的具体需求,从我区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难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能力。
2、形式灵活多样。“工作坊”教研模式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各种活动形式,如专家讲座、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绘画投射等。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教师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将所学方法、技巧,及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去。
3、团体感染力强。“工作坊”教研模式通过团体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位成员都有多个影响源,每个成员在接受来自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的同时,也可称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团体情境下,成员可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并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点非常适合学校心理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与支持。
4、实际效果明显。“工作坊”教研模式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复制品。在充满良好氛围的团体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式,成员可发现和识别自己的不适应行为,并尝试改变自己,并将这种改变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心理教师在团体中所学到的辅导技能与方法,很快就能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推动学校心理工作的发展。
(二)“工作坊”应用于教研的作用与保障
1、“工作坊”教研培训需要各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
“工作坊”教研培训是系列培训活动,不管是采取每周一次还是集中培训的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我区学校心理教师绝大部分是兼职教师,他们都非常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信心做好此项工作,并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领导不重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培训、活动的开展。在问卷调查和教师的座谈中,提到问题最多的一个就是领导不重视,工作难开展。兼职教师在学校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时间没有保证,工作量大,教师角色不好定位,工作开展不能深入。
2、“工作坊”教研培训要注重教学研究与培训相结合
“工作坊” 教研培训既是教师进修、提高的场所,也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场所,它体现教师学习与提高的便捷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研究问题统一性。在方案设计中采取室内教学与户外拓展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交流相结合、进修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形式安排中采取教师自学与听课相结合、体验与分享相结合、模仿与创造相结合、观摩与展示相结合。
3、“工作坊” 教研培训需要规范化和系统化
“工作坊” 教研培训作为有计划的团体活动,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有明确的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团体组织者要接受过专业的培训,遵循团体的基本原则,使“工作坊” 教研培训规范化。区域教研是长期的工程,因此,根据地区存在的问题与实际特点,设计不同的培训主题,一方面要根据地区的发展目标、教师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不断开发培训主题,编著培训教材;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培训手段,购置培训设施。要逐步使“工作坊”管理规范化、形式多元化、内容模块化、师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坊”教研培训做到长盛不衰、充满生命力,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权利。
结束语:通过“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团体辅导培训引入教研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将教师培训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转变;心理教师的进修学习由“被动式”向“主动式、参与式”转变;教研培训由“单一式、封闭式”向“多样式、开放式”转变。符合教研活动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心理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总之,“工作坊”教研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的实施,为心理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心理教师掌握专业技能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提供了有效地的平台。
附学员结业感受
感悟成长
短暂而快乐的“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就要结束了,心里有种不舍的痛感。舍不得离开相识、相知的老师们,舍不得离开刚刚建立起来的和谐大家庭,如果时间再长点该多好啊!
一次活动时间结束,我就会盼着下次活动时间的到来,每次相聚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一种升华。经过五周工作坊的共同活动,使我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本次昌平区成立“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何丽芳老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与心血。活动的内容丰富,目标明确,观念清晰,形式多样,结合实际,便于操作。通过这次活动,我基本上掌握了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方式、方法及技能技巧,能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之前,我校已开展了班级心理辅导、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心理社团和成长小组,进行了个体咨询和书信咨询等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团体辅导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技能有了更熟练的掌控。把我所学的知识都用在实际工作中,为学生健康发展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我相信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更上一个台阶。
在“工作坊”中,我结识了许多的朋友,他们中有开展此项工作多年的教师,有刚刚从事本工作的年轻人,我们相伴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道路上。从此,我不再孤单,不再无援,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有很强势的人脉,有丰厚的共享资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交流的机会。今天能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时也很忐忑。面对我们学校的前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你们都是我的榜样;面对青年教师,我也不敢说自己可以起到表率作用。今年是我在下村小学工作的第5个年头,谈不上经验,仅把自己这几年来工作的一点体会和认识与大家交流一下,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回想这几年的成长历程,经过了春的希望,夏的炙热,秋的收获,冬的等候,每一个足迹,每一滴汗水,每一份收获,仿佛一年中美丽的四季在歌唱着我的成长之路。一路走来我特别感谢给予我帮助的领导、老师,我的每一点进步都与你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一、春的希望—在摸索中成长
2016年8月31日选完岗后,我和很多新教师一样,先驱车到新的学校看一看,毕竟这是我以后将要工作的地方,由于路线不熟,一路感觉走了好长时间,到了学校后,感觉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但我深知抱怨是无法改变现状的,于是就用“既来之则安之”来安慰自己。第一年我带的是一年级语文兼班主任,完全没有经验,边向其他同事学习边摸索前进。从网上找名师教学视频,模仿他们的教学风格,学习他们上课时管理学生的方法。记忆很深的是重庆的余晓娟老师讲的《雷雨》一课,看后真的让我茅塞顿开,原来一节课可以上的这么精彩。余老师语言非常亲切,评价学生多样,一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好的评价;二是从学生语言发展的方面去肯定。她还抓住了低年级学生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课堂上创设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共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精彩的发言,令人赞叹。所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也尝试摸索着用新奇有趣的方法去交流去评价。再后来,我上了第一堂公开课......后期,我也特别感谢学校,给我很多锻炼的机会,让我变得自信乐观,也更加努力。一路走来我是幸运的,遇到了好的领导,好的同事,好的学生,好的家长。
二、夏的炙热—在学习中成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感谢学校给予青年教师许多出去学习的机会,每一次外出听课,都深受启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临沂兴华学校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渔歌子》一课。他对教材的钻研、对文本的把握,他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一举一动散发出的。这样的底蕴也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培养出来的。另外一位是郭学萍老师又名“长辫子老师”,她的创意习作课也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世界属于让想象飞起来的孩子,还有那些,不愿长大的成人”然后,便拿出一个红通通的苹果,一切为四。让学生观察其中一块,用不同词语来形容,有的说像一艘红色的小船,有的说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最后在长辫子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当场创作了一首诗歌并齐声朗诵。如果把语文学习比作是一只小鸟,阅读和写作则是他的两翼。回到学校后我也学习长辫子老师的方法,拿了一个橘子去教室,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观察习作课,从橘子的外形进行观察然后触摸,剥开后的小橘子一瓣一瓣的,让学生想象他们像什么,并且让学生品尝橘子的味道,了解橘子的营养价值。最后完成习作,感觉很有意思。
三、秋的收获—在比赛中成长
工作的第二年,我第一次报名参加了语文优质课比赛,比赛过程中改课、磨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每一次的公开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练,在此我真的要感谢太多的人,就拿上次美术优质课来说,导入部分是马乐英老师和曾培培主任,花了一个晚上在录播室帮我一点一点抠出来的;中间改课、练课是在夏校长、美术教研室赵峰主任、刘校长、以及教研室宋主任、黄主任、李老师还有中小好几位老师一遍一遍给我听课、评课中磨出来的,尤其到比赛前一天,夏校长还帮我把每一页ppt都翻一遍,耐心的帮我指出每页ppt中字体、排版的问题,斟酌课件上的每一句话,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也非常感动。到了比赛那天,课间只给五分钟准备,不能熟悉学生,而且五分钟需要发很多美术教具,当时咱们兰陵县去了好几位美术老师,是他们帮助,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所以在比赛结束后,我真的有感而发的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所有领导同事朋友的帮助,感谢小朋友们配合。成长的道路上绝非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一起相互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几次的比赛让我逐渐发现,对于什么是好课,我的看法也逐渐在变。我不再把“新颖、创新、好玩有趣”当作好课的唯一标准。在这里,我想引用张祖庆在《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中的一句话:“我渐渐明白,好课,要少点花拳绣腿,少一点形式创新;好课,要慢慢回到语文,回到真正的语文学习。”
四、冬的等候—在实践中成长
“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我之前在班里写的班主任寄语。一路走来,很感谢我们班的孩子们,调皮是很调皮,但是总的来说很懂事。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实践中比较好用的方法,也是接下来新学期想要继续做的。1、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①落实课前三分钟,每日一分享,每一天都安排一个组长,代表小组成员在黑板上写下今天分享的名言,诗句等,锻炼学生上台演讲的能力,其他同学摘抄到摘抄本上。无法完成的小组,组员每人扣掉一分,无法领取奖励。②在班里倡导每晚读书半小时,养成做批注,摘抄的好习惯。2、正面强化。①高年级对小奖励已经不太感兴趣了,所以我会变换方式,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取抽奖的机会,在我能力范围内满足他们一个小愿望。②变废为宝。我和数学老师张艳秋倡导让学生们收集自己班里废纸,校园里的矿泉水瓶,攒够了我和学生代表去废品站卖掉,然后把卖掉的钱作为班费,给他们买奖励,他们会很乐意做这件事情。
最后借用书中的几句话,我也再不断问自己:
学生是否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动学习语文?
教师是否在真正教学生思考、教学生学语文?
课堂是不是真的让每个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学语文?
精彩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还是教师唤醒学生,让每个学生真的走向精彩?
语文教学之路,对我而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人的一生也有很多的五年规划,我很庆幸我的第一个五年是在高新中学划上了一个不算圆满但很充实的句点。起初我也纠结过,放弃以前安逸轻松的工作环境来到这里是否得不偿失。而这一年里,我努力实现着从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寄宿制的转变,在每一个从朝阳到晚霞的日子里,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我学习了很多、收获、成长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教书育人的本职之外对学生的那一份陪伴。在这里,学校给予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施展的空间和机会,是我这个资历的老师以前望尘莫及的。在这里,我想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不止是为了回报学校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无愧于家长、社会的期望,和孩子们无比珍贵的未来。当初我竞聘班主任的时候,说到想当班主任的原因,我说我想,在这里能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收获。事实也确实如此,我想我们不必把理想和目标说的那么高尚和远大,不要去一味的追寻机会,脚踏实地,认真做起,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机会自然会找到我们。
前天中午xx主任发了一张在食堂拍摄的照片,是一名学生站在排队打饭队伍的末端看书。我想了又想,还是在班里提到了这名同学,她叫赵娅楠,是这学期从普通班考到我们班的一名学生,她的.成绩从排名来看可能翻上好几页才找得到,而这一张不经意的照片,却让我又一次的坚信孩子们的改变和进步是绝对可以实现的。而更加荣幸的是,孩子们在这最美的年龄为他们最纯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地时候,我们能够成为帮助他们圆梦的一份子。
人生之中会面对很多的选择,而择业绝对是众多选择中重要的一个。有人说,要么选择你喜欢的,要么喜欢你选择的。作为教师,我们身上承载了太多家庭的梦想和希望,选择了这份职业,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差池,我们可能还有新一届的学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可孩子们的成长只有一次,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当初大学毕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我又一脚踏回了校园中,工作的这几年尤其是在高新的这一年,每天面对着的是教学的主体,这些有血有肉,灵气生动的学生;看到的是高效运转、领导有方的学校领导班子;工作为伴的是充满活力,年轻真好的同事。
【教师在教研工作会上的发言稿】推荐阅读:
在化学教研室教研会上的发言提纲05-25
在教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06
在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工作会上的讲话09-30
教师个人教研工作报告10-17
教师校本教研工作计划11-29
学校英语教师教研工作总结06-24
语文教师教研工作计划01-11
在全体教师会上的发言11-23
幼儿园教师的教研工作总结10-18
教师代表在教师节表彰会上的发言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