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哲学小故事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灵哲学小故事(精选7篇)

心灵哲学小故事 篇1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2、荆人循表

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又湍又急,一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好像房屋倒塌下来一样,大吵大嚷,乱作一团,真是“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这个故事形象地刻画了楚国军队的死板。河不是“死水一潭”,其深浅缓急不会常驻不变,但楚军却只顾循表,当然会铸成大错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出现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有条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原有的状态就会改变。孙武说得好:“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来,即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会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如果人们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不随其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使思想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从而在具体行动中出错。

思想僵化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们做事情总是有一定的计划的,而正确的计划只有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条件有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否则就会造成指导思想过时,从而使行动的后果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是这样的,就拿国家处理经济问题来说:市场的供求矛盾总是随着具体的条件变化出现各种具体情况,有时是供不应求,有时却是供过于求。如果不注意这些具体的变化,或把针对供不应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过于求的矛盾状况,或把针对供过于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都会造成经济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当然,解决各种问题要靠各种专业知识,但是,从上述所讲的思想僵化的危害性来看,说明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方法上既唯物又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犯一般性的思想方法的错误。

3、猫羊相及

众所周知,我国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此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下相及也。”意思是说,你住在北边的齐国,我住在南边的楚国,两地相距十万八千里,即使马牛走失,也达不到对的境内。后人沿用此语作比喻,来说明毫不相干的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而这里却说“猫羊”相及,说怪也不怪,猫和羊可相及,可以联系在一起,这是达尔文的伟大发现。“食物链”,是达尔文在论述生物进化的观点时曾提到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他在研究生物时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养得愈多。猫和羊有何相干呢?原来羊吃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传粉机会多了,就能获得好收成;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了。因此,“猫一田鼠一丸花蜂一三叶草一羊”之间就形成了一根相互联系的生物的食物链。

达尔文所发现的“食物链”,揭示了生物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它表明有许多事物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不仅有食物链,而且还有其他相互联系的“链条”。从宇宙星系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植物生长总是和一定的阳光、温度、雨露、水分、土壤等相联系。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与一定的社会、学校、家庭影响相联系。人的有机体的各部分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其功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

总之,依据客观事实,用唯物辩证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使看来互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当然,这不是人为地创造的,而是客观事物原本如此,只不过是被人们正确地认识到了。

4、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魏 国的国君魏惠王有一次来看庖丁宰牛。庖丁是魏国著名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时候,手、脚、肩膀、膝盖的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魏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和骨头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开始,我眼中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学了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是一头整牛,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筋骨,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力气,全部心中有数,我顺着肉和骨头相接的地方,一刀一刀地把它们分开,毫不费力。”他接着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只用刀来割内。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的锋利,因为肉与骨头之间有一条缝,我看准了它轻轻地把刀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地落下来。当然,遇到复杂的结构,我也要聚精会神,认认真真,小心翼翼,才能万无一失。”

庖丁解牛,在他的眼中不仅是完整的牛,而且还看到了牛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客观事物中,联系是非常普遍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有本质的,仑非本质自。之和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存在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承认与不承认,认识到与没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只要条件存在它就必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容。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同时,在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完全的消极被动,我们又可以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来取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良好效益,这就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庖丁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基本原理,他知道解牛必须按牛自身的构造出发,不能蛮干,要遵循解牛的规律,而要想解好牛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去认识。经过20年的实践,他终于清楚地了解了牛各器官的位置及骨路的特点,认识到了解牛的规律性,于是才能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了。

5、歧路亡羊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杨朱。有一天,他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动寻找,又来请杨朱的奴仆帮助寻找。杨朱问道:“仅仅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杨朱就让奴仆和邻居一起去找羊。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找到了吧冲邻居垂头丧气地说:“跑丢了,没有找到。”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到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谁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找不到了。”“原来是这样。”杨朱沉思了好久,半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见他这样,感到非常奇怪,不解地问:“丢了一只羊,并不是一件大事,况且又不是老师的,角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杨来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一只羊,而是由这件事联想到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事。如果另们在学习方面,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专心致志,也会像在岔道上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

在这里杨朱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原理,也就是识在我们做任何一件工作中,都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在同一个事物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事物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及发展方向。这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与此相反,其它的、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由于容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地位会发生转化。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把侧重点放在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不论是在学习上,还在工作上都是如此。在歧路之羊的典故中,有那么多的岔,如果不分主次,平均分配人力,结果只能徒劳而返。如果分析一下各条路的情况,看看羊最可能从哪条路上跑有重点地去找,找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6、纸上谈兵

古人说得好,“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知行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何看待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纸上谈兵”就是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是这样讲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真可谓熟读兵法。其实,他的父亲早已看穿了他,认为赵括只是死啃书本教条,如果真叫他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相如也看出了这一点,说赵括只是徒然能背他父亲的兵书,并不知结合实际运用。可惜赵王不听劝说,还是以赵括为将,抵抗秦军。果然,因赵括死搬教条指挥作战,使40万大军全部覆没,赵括也死于乱箭之中。

这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性。知道或懂得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知,而不知怎样行,则会贻害无穷。有的人只会靠嘴巴卖弄自己的学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于事无补。在范镇的《东斋记事》中就有一个“费铁嘴”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天,蜀国国王闻知宋朝天兵要进攻蜀国,非常恐惧。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物色能去抵抗天兵的人。此时有一个外号叫“费铁嘴”的人,走到国王面前答话。大家都以为他不光有“识”,而且还有胆量。仔细听着,他却说:“这个事儿,我可绝不敢干。”于是,大家都笑着退朝了。“费铁嘴”只能说.不能干,有什么用呢?所以大家讥笑他。

人类掌握知识或理论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的理论和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只有根据复杂多变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理论和知识,并通过实践进步深化,才能使它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赵括就是因死读兵书,而不懂得如何应用,而兵败身亡的。

7、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三国演义》.上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曹操带兵打仗,行军途中,士兵口里冒烟,渴得要命,但是又找不到水。曹操见此情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用马鞭往前面树林一指,说道:“前面就是梅林,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酸的果子,可以用来解渴了。”士兵一听是梅子,嘴里分泌出许多唾液,也就不渴了。

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更确切地讲应该是听梅止渴,因为事实上没有梅林,大家自然也看不到梅林,只不过听了曹操的一句话。这里所反映的是人的消化系统与梅酸的联系,曹操利用了这种联系,巧妙地为士兵们减轻了干渴的威胁。而这种联系可以用条件反射来解释。

不管人还是动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人及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具有的反射,是遗传的本能。而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或者说是后天学习来的。比如,食物能引起狗的兴奋,会立即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但是如果每次喂食时都给狗以灯光刺激,那么久而久之狗一见到灯光就会分泌唾液。这时感觉到灯光的兴奋点与感觉到食物的兴奋点沟通了起来,这种反射叫条件反射。不管是条件反射还是无条件反射,都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人与其他动物在反射问题上的差别并不在于此。

条件反射是接受外界刺激之后而引起的反射活动。在建立这种反射的时候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途径。经过眼、耳、鼻、舌、身这样的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传导到脑所引起的反射,被称为是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但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人的意识所需要反映的东西.无论从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其它动物。第一信号系统不能满足这种反映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借助于语言这一反射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活动。语言抽象地表达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人的这种反射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高度。第一信号系统约反射是具体形象的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的反映。

人在看到梅林、酸梅时分泌唾液,这是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而当人们听到别人讲到梅林,酸梅,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引起了反射,分泌了唾液,这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难怪士兵一听到曹操谎称有梅林便不觉那么干渴了。

8、胸有成竹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画家叫文与可,他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非常出色。文与可学画非常认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状态和生长情况,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经过长期的种竹实践和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正因如此,在他动笔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而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面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的时候,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就在他的心里构思好了。

文与可画竹之所以挥毫泼墨自如,方面是由于他本身的国画功底;另一方面则是他长期的观察、实践,这里面就体现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必然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自由是指人们对于必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我们能否认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需要它,只要条件具备,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某种规律时,在某方面就处于盲目的被支配地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一旦人们认识了某种规律,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掌握了自由。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原始人对客观规律知之甚少,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现代人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就有了较大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会有越来越大的自由,但是由于客观世界发展的无限性,绝对的、彻底的、脱离必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文与可画竹就有着这样一个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过程。他开始画竹时也不是得心应手的,只是机械地临摹竹子的外形。那时对于画竹他还是处于必然王国。为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观竹。不仅竹子的一般形态已牢记在心,就是对不同季节竹子枝叶的变化,不同种类竹子的特征也都丁如指掌。这时他对竹的了解就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画起竹来自然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了。

9、刻舟求剑

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正在江中行驶着,他一时疏忽,“扑通”一声,将随身所带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他马上在船舷上落剑的地方.,刻下一个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在江中行驶了好久,终于靠了岸。他急忙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宝剑。结果,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

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船是不停地向前走的,剑落在了江心,距离船停靠的岸边已经很远了。在船上刻上记号怎么能找到剑呢?从这里我们必须正确地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物质世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绝对的静止,脱离运动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就运动的基本形式来说,即包括简单的位置移动,场所变更的机械运动,也包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有各个生物体自身变化的新陈代谢运动,也有以社会基本矛盾的出现、激化、解决为标志的社会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与不承认这种绝对的运动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讲又有静止的一面,比如一个人就其外形来看,一段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件家具放在屋子里与其它东西相比较也没有位置的变化。我们坐在船里船在动而我们没有离开座位半步。承认这种一定条件下的静止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无法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但是这种静止只是相对的,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一个人在一段时间没有大的变化,但这只不过是没有质变,量的变化总是有的;一件家具放在屋里没有位置的变化,但它有内部的分子运动;我们坐在船上相互之间没有位置移动,但相对于岸上的参照物仍然在运动。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楚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只要自己坐的位置不动,其它条件也一定不动,结果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剑了。

10、郑人买履

春秋时期,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去买鞋穿,于是,他先把脚的长短量了一下,记下了一个尺码,可是他在临走时粗心大意,竞把尺码忘在家中。到了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尺码的事,于是就对卖畦的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往家里跑。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地返回集市上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偏偏要回家去拿尺码呢?”他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量的尺码是非常准的,用脚哪有尺码准确呢?”

这个“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非常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要是不理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而把理性认识绝对化。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开始只是接触和了解这一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这是感性认识,是直观的、片面的。在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和反复,于是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正确反映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这个认识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单凭感官无法完成的.认识,这个认识已不是对于事物表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而是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经过抽象思维而形成的认识了。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成功率极低,但如果只注重理论而不从实际出发,不相信产生理性认识的实际,那就会步入教条主义的歧途。这个郑国人白白地跑了两趟,只相信自己量出来的尺码,却不相信产生这个尺码的自己的脚,实际上就是犯了这种教条主义的错误。实际生活中,仍然有人在重犯郑人买履的错误,他们轻视或否认感性认识,不从实际出发、不调查研究,只是从本本出发。不是把马列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而是当作教条,当成包医百病的药方,不问时间、地点、条件而生搬硬套,而对于本本上没有提到的事情则一筹莫展。这种教条主义实质上抽去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扼杀了真理,是必须屏弃的

其他回答(2)

请跟我读┃万 3级 2010-12-12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

心灵哲学小故事 篇2

一、当年将被开除的学生, 现在当了企业经理

追忆到十年前, 当时我曾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余秋灵她个子矮小, 皮肤黝黑, 头发卷曲, 是班上外貌最丑的一位同学, 同学给她安了个外号“丑小鸭”。秋灵同学的性格是:固执、内向、孤僻。她学习成绩很差, 考试除语文科及格外, 其他科目从不超过20分。然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农村孩子所特有的倔强脾气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初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语文、数学、政治四门学科秋灵的总分才146分, 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初二第一学期她辍学了, 因此我曾三次动员该生返校。在家访中我了解到, 秋灵读到四年级时丧失母亲, 三个兄弟姐妹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由父亲一人养, 为父的为了让秋灵尽快初中毕业, 故叫她从小学四年级直接升上初中。

弄清这些情况后, 激起了我对她的关爱、呵护。有一次她在校园内捡到一支铅笔后交公了, 我故意“小题大做”, 在校园“好人好事”墙报栏上为她写了一封简短的表扬信。平时测验或考试, 我给她打的分略比其他同学高, 她的作文质量和其他同学同等的情况下, 我竟然打到高过其他同学15分。这样树立了她在同学中的威信, 也暗中鼓励她进步与成长。

一个学期后, 秋灵语文科进步相当快, 每次参加语文或作文竞赛均获年级一、二等奖。

然而, 一件意外的事又降临到她的头上。

一天中午, 余秋灵同学一个人在教室看书, 突然想起班上刘玉清同学有一本厚厚的《中学生优秀作文精选》, 她便从抽屉里随手拿来翻, 被书中优美的文章迷住, 不料上课时间已到, 还没有来得及还书, 一放晚学, 她又匆匆赶回家了。放晚学后, 玉清同学已汇报给校长:说她的书被人偷了, 且据说余秋灵同学午休时间一直在教室里看书。当天晚上, 秋灵同学刚跨进校门, 校长就请她到办公室狠狠地训失而斥:“余秋灵同学, 你今天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必须老实交代……”一个瘦小的女孩一时不知所措, 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她双腿颤抖, 吞吞吐吐地说:“校长, 今天我什么坏事也没做, 真的。”

“胡说!”“嘭”一声, 校长恶狠狠地拍着桌子说道。

“给你5分钟时间考虑。”校长又愤愤地说。

5分钟过去了, 她只是委屈地哭, 满眼是泪……

这时, 她的心灵受到的是多大的伤害呀!

第二天晚上, 学校专门为这件事召开班子会议, 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列席了会议。经班子讨论认为:该生确实有偷盗行为, 且不承认错误, 须作为自动退学处理。顿时, 我站起来说:“各位领导, 给余秋灵同学作自动退学处理实在过分了, 我以我的性命担保她是一名好学生。在我的再三恳求之下, 余秋灵同学背着留校察看的处分在校继续学习。

秋灵同学, 她的心灵又受到极大的伤害!

秋灵, 因受不了学校的留校察看处分, 辍学了。痛定思痛, 我又登门家访, 动员她再次重返校园。到初三第二个学期, 她各科均取得优异成绩, 特别是写作水平, 确实有质的飞跃, 她曾先后有许多文章发表在报刊上, 我亲自推荐发表在《今日巴马》报的, 就有《谈美》、《感受母爱》、《秋雨潇潇》……

当年秋灵同学参加中考, 总分获516分, 考取巴马高中重点班。

然而, 不幸的事往往会降临到不幸孩子的身上!初三时, 因她父亲得了一场重病, 故中考一结束, 秋灵就南下打工, 当我拿高中录取通知书到她家后, 她已经走了, 留给我的又是深深的遗憾。

一年后的教师节前两天, 我收到她的来信, 信中写道:“尊敬的韦老师, 我不是你最好的学生, 但您却是我最好的老师, 你曾用性命担保我, 说我是一位好学生……”信中说她到深圳找工, 因参加竞聘一家中外企业经理秘书, 被聘用了, 待遇相当好!

第三年收到她的来信, 她已通过自学考试获大学毕业文凭, 并已提升到副总经理的职位……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 为人师者不易。退一万步而言, 如果秋灵同学真的有意偷一本书, 我们应给年幼无知的心灵播撒阳光, 给她指名方向, 这才是为师的做法。“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在这方面徐特立先生曾给我们做了榜样, 曾有几位学生和食堂工友闹事, 一怒之下, 打破了食堂一篮碗, 班主任老师、食堂工友告状给徐校长, 强烈要求把这几位师范生开除。徐校长想, 如果开除他们, 把其推向社会, 一者断送他们前程;二者又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呢?第二天, 徐校长就在校园内张贴了一首诗:我愿众生青胜蓝, 人力物力莫摧残。昨夜不知原何事, 打破厨房碗一篮。这几位学生见了徐先生的诗句, 并非是开除通告, 而是道出了一位校长以坦诚的胸怀要求学生改正错误并给学生殷切的期望, 他们自觉向校长认错, 毕业之后, 他们各自走向工作岗位, 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当年的调皮生, 现在成了高中教师

有十多年教学生涯的我, 一幕幕的往事仍那样掀动人心。曾记得, 几年前我班有一位特别调皮的学生——李斌。这位学生除了喜欢体育以外, 其他科目从不听课, 科任教师对他都没有好感。而我却主动地和他交朋友, 班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我都放手让他主持。在一次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上, 他努力拼搏, 为班集体争得了100米、1500米两项年级冠军。

为了鼓励这位学生, 抓住其闪光的一面, 在期末的操行评定中, 我这样写道:“李斌同学, 老师看到你在运动场上, 一马当先, 努力拼搏, 远远地把对手抛在后面, 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 你的精神可嘉可敬, 你太棒了。如果你在学习上也拿出像在运动场上的干劲, 刻苦拼搏, 老师就放心了, 我相信以后你会让老师放心的, 对吗?老师等着你。”

当这位学生看到我写给他的操行评定时, 他泪如泉涌。新学期后, 他慢慢改掉一些不良习惯, 学习更自觉、更努力了, 经过一年拼搏和他体育上具有的天赋, 该生作为一名体育考生, 考取了市重点高中, 现在已成为某高级中学一名出色的体育教师。

从上述两个事例中我有所感悟:经师易找, 人师难寻。为人师难就难在要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学生, 以人为本, 善待学生。以情感人, “真情所致, 金石为开”。只有这样, 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师生间应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伤害;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刺痛;多一些关爱, 少一些憎恨;多一些交流, 少一些猜忌。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相逢相识相知, 能成为师生, 也是一种缘分。如果是一片坦途, 那老师的宽容就化成小溪, 去滋润着每棵小草小树;如果人生充满崎岖, 那老师的关爱便是石梯, 让学生拾级而上, 到达光辉的顶点;如果人生波涛汹涌, 那老师的理解便是竞渡的飞舟, 把学生送到希望的彼岸。这样, 教师高尚的人格风范将彰显而出, 您也将是一位人格健全、有魅力的教师, 您的灵魂工程将会得到学生、社会的承认。

成语小故事 心灵大健康 篇3

【出处简介】

出自战国时代,伟大涛人——屈原的作品《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水叹乎增伤。

【词义解释】

形容情结低沉,心中苦闷的样子。

【故事介绍】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的政治家。他的家乡是现在湖北的秭归县。据说秭归县名的由来也与屈原有关。相传屈原有个姐姐,在屈原遭谗即将被流放前,她特地赶来看望弟弟,并以亲情使饱受政治摧残的屈原得到短暂的宽慰。故乡的人们为表示对这位姐姐的敬意,遂以“姊归”为县名,后来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名平,字原。因祖先受封于屈(即秭归三闾乡一带),故以屈为姓氏。据《史记》记载:屈原出身贵族家庭,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天资聪明,非常有政治头脑,年轻时即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委以高官,参与国家大事。后因政敌的谗毁,楚怀王罢去他的左徒之职,只保留他掌管王族日常事务和教育的工作,使其不能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后又继续遭到迫害,并被流放。

过了些年,屈原虽被起用,但因反对当时一些朝廷重臣的误国之策,再次遭到迫害,第二次被流放。在他被流放的八年里,国势日衰,乃至最后楚国的首都——(呈现湖北江陵),也被秦军攻占。在国家即将灭亡之际,屈原虽有机会逃往他乡避难,但他选择了一死,以这种方式,向世人昭示他的爱国之情。

公元前277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这一天。伟大的爱国者、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投身泪罗江而亡。后人为了怀念屈原,即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民间则有包粽子、划龙舟、赛诗等纪念活动,两千多年来相传不息,至今愈盛。

【心理评估】

1 偶尔、短暂的情绪低沉,人人都会有。其原因多种多样,如所求之事未果、身体偶患微恙、与家人吵嘴、与朋友闹别扭、工作中遇到难题、学习遇到困难等等。

这种短暂的失意情绪跟心理疾病捱不上,没必要放在心上,美餐一顿、看场电影、公园里转上一翻儿、跑跑步出身汗、找个朋友聊会儿天,甚至睡上一觉。就过去了。

2 如果是长时间地情绪低落,总是无精打采,采取了一些排解的措施后,也并未好转,并且这种状况持续时间在一个月甚至更长,则应引起高度重视。多半是患上抑郁症了。

【心理康复】

1 第一种情况属于正常的情绪波动,不必管它,过分地在意,反而是小题大做、自寻烦恼。

2 对于第二种表现,不可掉以轻心。我们都知道,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如及时治疗,小病一个,就像国外的心理专家所说:不过是一个“精神上的感冒”。但是要放任不管,则可能酿成大患。有统计表明:当抑郁症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时,患者倍受折磨,身心疲惫、痛苦不堪。部分患者还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并最终极少数人使之演变为现实的悲剧。

3 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既然抑郁症属于心理疾病,那么首先应从心理上予以疏导,具体的方法有:谈心、暗示、音乐、色彩、宣泄、旅游、运动、转移等等。患者症状较轻时,自己可以有意识地采用这些方法,对症治疗。但当病情较重时,则需要家人、朋友和专业医师的帮助。

哲学人生小故事 篇4

大皮两口子好吃懒做,每天只想着天上能掉馅饼,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二皮一个人到是勤快,可也好不到哪去,两家人很少往来。有一天,二皮准备上山砍柴,看也没什么吃的,就抓了一把炒好的黄豆就上山了。到了中午,柴也砍的差不多了,二皮就爬到一棵树上,一边吃黄豆一边休息。

就在这时,在树下一块大石头上突然出现了几只硕大的乌龟,只见它们坐好后,有一只乌龟拿出一个葫芦,对着葫芦说:“葫芦葫芦快打开,好酒好肉变出来。”就只见石头上摆满了好酒好肉,乌龟们正准备吃。二皮吓坏了,身体一哆嗦,口袋里的黄豆不小心掉了一粒。叮的一声脆响,乌龟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吓的一眨眼就没了。

二皮在树上等了半天,也没见他们回来,这才小心的爬下树,来到石头边,看看没什么事,大着胆子吃了一些东西,他发现由于乌龟们跑的快,把宝葫芦也丢下了,二皮连柴也不要了,抱上宝葫芦就回家了。从此二皮不愁吃、不愁喝,每天守着宝葫芦过日子。嫂子近来发现二皮也不去干活,条件也没啥改变,身体确胖了,红光满面的,不知道咋回事。

话说这一天,嫂子决定一探究竟,就悄悄地跟着二皮,只见二皮来到外面没人的地方,找了一块大石头,瞧瞧左右没人,就拿出来宝葫芦,对着葫芦说:“葫芦葫芦快打开,好酒好肉变出来。”石头上立即出现了好酒好肉,二皮边吃边喝,好不自在。嫂子看着那叫眼馋呀,心想我如果也有一个这样的葫芦多好呀。回到家,她把今天所看到的告诉了大皮,并说,我们去求二皮,问他从哪得到的宝葫芦,如果我们也有了,那以后的生活就什么也不愁了。

于是他们来到老二家,二皮经不起两个人死磨硬泡,于是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第二天,嫂子炒了一小袋黄豆,大皮背上黄豆到了二皮说的那棵树旁,早早地爬上树,就等着乌龟的出现。到了中午,果然看到几只好大的乌龟出现了,又用同样的办法变来了好酒好肉,正准备吃,大皮一着急把一口袋黄豆全倒了下来。乌龟们开始也吓了一跳,可仔细一看,发现树上有人,就把大皮抓了下来。

哲学与人生小故事 篇5

有一天,狗问狼,你有房子、车子吗?狼说没有。狗又问,你有一日三餐和水果吗?狼说没有;那有人哄你玩,带你逛街吗?狼说没有。狗鄙视的说,你真无能,怎么什么都没有?狼笑了,我有不吃屎的个性,我有我追逐的目标,我有你没有的自由,我是孤寂的狼,而你是一只自以为是的狗。

所以我要跟女同学说,你谈恋爱的时候,不要车子和房子,因为你要这些就是鼓励你的男人成为一条狗,你要鼓励你的男人追逐自己的个性和性格,让他变成幸福的狼,带着你的孩子一起继续奔跑在有个性,有自由的人生道路上。其实现在有很多人,不知不觉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在追求幸福的狗,而不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孤寂的狼。

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照耀在我们头顶的那束光,不能忘记夜空里在远方闪烁的星光,因为那就是我们的理想,那就是我们的生命能够从泥坑当中拔出来的那点希望,不要轻易让生命迷茫。任何起点,都可以创造辉煌。我在北大起点,大家会感觉北大这个起点很好,马云是杭州师范学院专科的起点,还有吉利集团的李书福,只是中学毕业的起点。人生不需要有贪欲,但是人生要有不满足,你不满足现状,即使你失败也会寻找出路。

心灵鸡汤小故事 篇6

Milk Ocean

A child spilled milk bottle overturn, spilled.As his horror of time, the teacher came in.The teacher was surprised to say: “oh!I am not seen so beautiful milk ocean!Good spectacular oh!” Child was not afraid.Then the teacher with him with a broom and pull together to clean up the ground, and taught him the correct take the milk bottle method.When I grew up, the child became a not afraid the error, and calm, and the courag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eople.牛奶海洋 有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把牛奶瓶打翻了,洒了一地。正当他很惊恐的时候,老 师走进来。老师很惊讶地说:“天啊!我真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牛奶海洋!好壮观哦!”小孩子一下子就不害怕了。后来老师跟他一起用扫帚和拖布打扫好了地面,并且教给了他正确的拿牛奶瓶的方法。长大之后,这个小孩子成为了一位不怕出错误,而且心平气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心灵哲学小故事 篇7

近代突现论的思想发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哲学。英国逻辑学家米尔 (J.S.Mill) 被认为是近代突现论思想的首倡者, 因为他首先提出了多因素事物相互结合的两种不同方式———同质路径与异质路径, 其中事物通过异质路径相结合的产生过程后来被称之为突现或层创。米尔之后的英国哲学家刘易斯 (J.H.Lewes) 第一次使用了“emergent”这一术语, 用来描述一类特殊属性, 即那种不能从事物的构成部分的属性中推论出来的事物的整体属性。正是在米尔和刘易斯的启发和引领下, 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界形成了显赫一时的突现主义学派,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S.亚历山大 (S.Alexander) 、C.D.布罗德 (C.D.Broad) 、L.摩根 (L.Morgan) 等。

一当代心灵哲学中突现论的特征、内涵及其形式

20世纪70年代, 伴随着心灵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崛起, 关于心灵的突现理论也再次兴起。

与传统突现论相比, 当代心灵哲学中突现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对关于心灵哲学中的各种还原论解释的拒斥。在此需要注意的是, 这只表明在认识论的层面, 突现论的一般特征是反还原论的, 但它并不蕴含着在本体论上突现论也是反还原的。

可能的是, 作为一位突现论者, 他们在认识论上是反还原的, 但是在本体论问题上却坚持物理主义的立场。例如哈尼 (el-Hani) 和佩雷拉 (Pereira) 在定义突现论时, 他们认为突现论的定义包括彼此相互联系的四个特征: (1) 本体论的物理主义。即时空中的所有的存在物, 它们都是由物理学中所识别的基本微粒所构成, 或是那些基本微粒的聚合物。 (2) 属性的突现。当物质性微粒的聚合物达到某种具有组织性、且相当复杂的程度时, 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 新的属性将突现出来。 (3) 突现的非还原。复杂系统中突现出来的属性, 既不能还原为突现它的低层次现象, 也不能从突现它们的低层次现象中预知。 (4) 下向因果。突现出来的属性因果地对突现它们的低层次现象产生效力。[1]

因此, 在本体论问题上, 突现论理论究竟是倒向唯物主义, 还是唯心主义?取决于哲学家对突现论的进一步的预设和说明。这也反映了在当代心灵哲学中一个现实状况, 唯物主义的突现论与二元论的突现论相对并列存在。

与传统突现论相比,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哲学家们赋予了突现论新的内涵。大致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把突现的属性看成是一种随附的属性。当代突现主义者们大都认为, 突现出来属性是一种随附属性。何谓随附属性?金在权 (Kim, Jaegwon) 定义说:“如果M随附于N1……Nn, 即是说, 具有基础属性N1……Nn的系统, 将必然具有属性M。”[2]193需要注意的是, 随附只是突现属性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突现属性的充分条件。例如某物体重10千克, 由10个1千克的部分构成, 那么物体重10千克这一属性随附于构成它的10个1千块重的部分的属性之上, 但并不从中突现出来。因此, 奥康纳 (Timothy O’Connor) 在定义突现属性时说:对于客体O, 如果突现属性P, 那么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ⅰ) P是随附于O的构成部分的属性。 (ⅱ) P是客体O的部分所不具有的。 (ⅲ) P也不同于O的任何结构性属性。 (ⅳ) P对O的部分的行为方式有直接下向因果影响。[3]把突现属性看成是随附属性的意义在于, 这是处理传统心身相互作用难题时的新技巧。如果突现的心灵是一种随附属性, 对于某些突现主义者来讲, 他们就可以回避心灵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这类难题, 或者借此提出解决心身相互作用的新方式。

二是把突现的属性定位为一种具有“下向因果”效力的属性。下向因果与传统的上向因果形式相矛盾。上向因果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因果决定论, 主张部分决定整体, 低层次的事物决定其构成的高层次的事物, 又被称为微观决定论。下向因果决定论认为还存在一种由上而下的决定论, 认为整体对部分、高层次事物对低层次事物能起到某种控制作用。下向因果理论捍卫了当代突现论者关于心灵自主性、独立性的主张, 并解释了心灵如何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的问题。当代著名的神经科学家、突现论者斯佩里甚至通过脑科学的新证据来为其主张的心灵突现及其作用论证。他说:“主观的意识经验作为突现出来的属性, 能够影响和支配神经脉冲……一方面人的神经生理控制和影响了人的心理效应, 另一方面人的心理属性反过来也支配了人的神经生理活动。”[4]

三是把突现属性定义为一种新属性 (novel properry) , 这种新的属性相对于其基础属性来讲是不可预测的或是出乎意料的。在当代心灵哲学中, 突现的属性往往又被看作是新属性, 突现主义者们对这种所谓的新属性做出了不同的说明。在查默斯看来, 新属性的重要特征就是它不能由基础的属性必然地决定, 或者对基础性属性来讲是不可预测、出乎意料的。斯潘塞-斯密斯 (R.Spencer-Smith) 对新属性作了这样的界定:如果x有属性p, 且有像p那样的可确定的逻辑特征p’, 以致x的任何部分都有p’, 那么属性p在x中才可被看作是新的。[5]在当代心灵哲学中, 关于把突现属性定义为一种新属性的讨论, 一方面引发了哲学研究中与层次理论与还原理论有关的新反思, 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当代讨论本体论问题的新视域。

与传统突现论相比, 当代突现论的理论形式也得到丰富和拓展。根据突现的强弱,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突现论大致可以区分为强突现论 (Strong Emergence) 和弱突现论 (Weak Emergence) 两大类型, 其中又以澳大利亚哲学家查默斯 (David Chalmers) 关于强突现论和弱突现论的说明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所谓强突现, 即当高层次的现象从低层次的现象中出现, 且关于高层次现象的知识原则上不能从低层次的领域中推论出来时, 相对于低层次现象来说, 高层次现象就是一种强的突现现象。强突现的重要特征是, 在强突现的情况中, 突现的高层次现象从根本上来讲是某种全新的东西, 有一种根本性的后果 (radical consequences) 。查默斯认为, 对这种全新的、根本性的后果的解释和说明, 既需要我们扩充关于自然的基本构成要素的观念, 也需要在传统的物理规律之外额外地增加新的基本自然规律。查默斯说:“如果某些现象从物理的世界中强突现出来, 那么我们关于自然的观念需要被扩展, 以适应那些被突现出来的新现象……我们需要新的关于自然的基本规律去解释这些强突现出来的现象。”[2]245一般说来, 强突现又被称为“本体论的突现” (Ontological Emergence) 。

所谓弱突现, 即当高层次现象从低层次现象中出现, 但关于高层次现象的知识仍然出乎意料地 (unexpected) 受统治低层次现象规律所决定时, 相对于低层次的现象来说, 高层次的现象就是一种弱的突现现象。弱突现的重要特征是, 在弱突现情况中, 尽管突现出来的高层次现象也具有新奇性的特征, 但是这种新奇性只是表面现象, 最终弱突现中的高层次现象是能够从构成它的低层次现象的基本属性以及初始条件中推论出来的。对于弱突现来讲, 它们的存在既不会扩展科学解释世界构成时的基本要素的观念, 也不会对当前物理学基本规律的完整性构成威胁, 但弱突现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了关于物理主义中的还原论。查默斯说:“弱突现现象表明, 对物理世界图景的说明不能过分地采取还原主义的方式。在物理的图景中, 它具有层次上的丰富性, 它也欢迎那种形式多样且出乎意料的更高层次, 但对那些不同层次的解释和说明, 要以适合其层次的方式进行。”[2]246弱突现又被称为“认识论的突现” (Epistemological Emergence) 。

根据突现论理论形式的区分, 当代心灵哲学家们一般认为除了人身上的意识现象是强突现现象外, 其他一切复杂系统中突现出来的现象都归为弱突现现象一类。

二当代心灵哲学中突现论的一般科学基础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突现论得到众多科学家们的支持和辩护。一些当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不仅旗帜鲜明地为突现论辩护, 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其突现论的理论学说。其中主要有斯佩里基于神经生理学的突现论、斯塔普基于量子力学的突现论。

(一) 斯佩里 (Roger W.Sperry) 基于神经生理学的突现论

斯佩里是美国著名的神经科学家, 由于其在神经生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在198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斯佩里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关于裂脑人的神经机制、功能以及相应的认知状态问题, 并据此在哲学上提出了“突现精神主义” (Emergent Mentalism) 的学说。

裂脑人研究是20世纪中期神经生理科学的热门。所谓裂脑人, 即是那些因患癫痫病而不得不切除大脑中联系左右胼胝体的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人们发现切除癫痫病患者的胼胝体, 病人的病情能够得到极大的好转。通过对裂脑人的测试, 斯佩里发现了一系列的富有意义的成果, 比如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的功能是各有侧重的, 在95%的人当中, 左脑主要支配着人的语言活动和逻辑推理的活动, 右脑主要支配人的情感活动和空间、想象力;人的左右脑具有功能代偿的能力;在裂脑人身上似乎曾在着“双意识系统”等。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斯佩里提出了“突现精神主义”的理论。根据该理论, (1) 意识经验是人脑功能突现的一种属性。斯佩里承认, 意识经验的产生离不开作为物质基础的人的大脑, 正是高水平的脑活动过程中的动力系统才导致了意识经验的产生。但意识经验作为脑动力系统突现的结果, 既不能还原为其局部运动过程, 也不能还原为其静态的系统结构, 它自身在世界中成为一特定的层次, 成为世界连续性层次中的一个层次。 (2) 意识经验的突现是一种强突现, 强突现出来的意识经验是一种额外属性。斯佩里区分了强突现和弱突现。强突现即系统的特性是一种整体特性, 构成系统的部分并不具有这种特性;弱突现即系统的特性是各组成部分都具有的特性。在斯佩里看来, 由于意识经验明显不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 因此意识到经验的突现属于强突现类型。另外, 斯佩里还认为突现出来的意识经验是一种额外属性。因为意识经验的产生, 有赖于大自然长期进化的作用, 是人脑进化的高阶产物, 而“自然在进化过程中往往会为世界增加一些额外成分, 从而使世界复杂化。新增加的额外成分往往不能依旧的科学和规律进行解释, 需要通过扩充旧的科学基础从而容纳新成员”[6]。 (3) 突现的意识经验对神经事件具有下向因果作用力。下向因果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决定论, 认为整体对部分、高层次事物对低层次事物能起到某种决定作用。斯佩里相信意识经验典型地具有这种下向因果作用的效力。

斯佩里坚持他的关于“突现精神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严格的实验神经科学基础之上的, 但能否从实验神经科学解读出上述结论, 在神经科学家们中却是极富争议的话题。

(二) 斯塔普 (Henry P.Stapp) 基于量子力学的突现论

斯塔普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曾与量子力学的开创者泡利、海森伯格等有过学术合作和交流, 同时他还是当代著名数学家诺伊曼 (John Von Neumann) 的研究伙伴。斯塔普是量子意识理论的积极倡导者, 围绕着量子意识问题出版过两部著作以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斯塔普认为, 量子理论为意识的哲学讨论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在斯塔普看来, 最近的两三百年, 关于身心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重要的原因不是在这段时间神经科学或哲学没有进步, 而是讨论者所依据的理论是错误的。长期以来, 人们关于意识的各种理论大都建立在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上, 结果导致各种强硬的唯物主义理论在哲学中占据了绝对的支配地位, 但唯物主义的理论并不能解释人们在生活中碰到和感受到的显而易见的精神现象和事实, 意识问题依然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斯塔普认为, 今天解决意识难题的正确途径应该把意识的讨论置于最新的量子力学的基础上。之所以如此, 斯塔斯说:“量子理论与经典力学的不同关键在于, 经典理论是关于物质世界因果规律的理论, 量子力学是一种基本的心理物理的规律, 它提供了一种关于神经过程中意识因果效力的解释。”[7]121

斯塔普通过对量子理论的新的哲学阐述, 在意识问题上站在了二元论的立场上。首先, 根据量子塌缩的物理理论, 斯塔普论证了精神的实在性, 并认为人的意识精神在突现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在“Quantum Collapse and the Emergence of Actuality from Potentiality”一文中, 斯塔普认为“量子塌缩事实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事件”, 人的意识在其中扮演了主动性的角色, 正是由于人的意识选择, 从而使得量子状态从一种潜在性突现为一种确实性。其次, 斯塔普反对了量子理论的“人择原理” (anthropic principle) 解释模型。所谓“人择原理”, 这里指的是量子力学中哥本哈根学派所主张的一种激进观点, 即作为观测者的意识经验不仅是量子测量的前提条件, 而且它是一切实在的最终依据。在斯塔普看来, 哥本哈根学派走得太远, 虽然他们把意识经验带入了世界, 但最终又以意识经验取代了客观世界。而斯塔普认为, 量子力学虽然把意识经验带入世界, 但也不否认自然世界本身的客观实在性。再次, 斯塔普认为在量子力学中, 具有意识经验的观察者扮演了两个角色。一, 他是测量结果的经验者, 而测量结果又是由自然的随机决策产生的。二, 他是自然的提问者, 他可以选择向自然提出哪一个问题。如果缺少了作为提问人的观察者, 量子过程就像有故障的排挡一样无法转动, 什么事物也不会发生。斯塔普说:“在量子理论中, 观测者必须决定向自然提出何种问题, 决定他要探索自然的哪个层面。”[7]42

斯塔普承认, 他的意识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但其理论本身则重新回到了20世纪初的以詹姆斯为代表的心理主义立场上。与詹姆斯一样, 斯塔普不仅认为意识、精神客观地存在, 而且还具有影响和支配行为的能力。因此, 斯塔普赞扬詹姆斯的心脑观点是现代性的。

三当代心灵哲学中突现论与科学融合的原因

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 突现论不仅成为一些哲学家们的理论选择, 而且非常意外地得到一些在科学专业领域研究有着极为重要分量的科学家们的公开支持, 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是突现主义者们共同的反还原主义的倾向。心灵在自然世界中有无位置, 居于何种位置?大多数当代心灵哲学家们的回答都站在了还原论的立场上。他们或是把心灵状态等同于人的行为, 或是把心灵状态还原为某种功能状态。在心灵的突现主义者们看来, 还原论的策略是失败的。因为心灵状态具有内在性、主观性、私人性等特性, 这些特性具有现象学的特征, 是根本无法被还原到物理世界中去的。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 还原主义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根据还原主义的方法, 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系统, 只需把该系统拆分至基本的构成部分, 然后尽可能地在其基本构成部分的层面展开科学研究;根据还原主义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了解了一个系统的构成部分, 我们就了解了这条系统的整体, 如果了解了一个系统的物质基础, 我们就了解了这个系统本身。但在支持突现论的自然科学家们看来, 还原论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有局限的, 像生命这类高层次的现象是还原论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对此, 生物学家罗思曼 (Stephen Rothman) 评论说:还原论的方法是受到科学范式支配的, 对系统低层次的了解如何整合为关于系统整体的知识本质上是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之外的, 科学研究中还原论的方式是把双刃剑。[8]

二是突现主义者们内在的反“统一的科学”的动机。所谓“统一的科学”就是主张:尽管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具有层次性, 但自然世界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统一的物理世界, 物理规律是科学中的基本规律, 并且存在着那种能够解释物理世界中一切运动和变化的终极物理规律。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在《终极理论之梦》中典型地表达了这种立场, 他说:“我们总会隐约看到在它们背后的一个终极理论的影子, 那个理论将有无限的意义, 它的完备与和谐将完全令人满意。”[9]当代突现主义者们内在地反对这种“统一的科学”。首先, 在关于科学的理解方面, 突现主义者们反对当前流行的科学观念, 认为当前的科学观念是陈旧的、不完备的, 旧的科学基础应该被扩充, 以容纳额外成分。心灵哲学家查默斯认为, 真正严肃的科学应该把现象意识包含在内。他说一种关于意识到完备的科学应该是“把第一人称资料 (即主观经验的资料) 和第三人称资料 (即关于行为和脑部运作的资料) 系统地综合在一个科学框架之内”[10]。科学家斯佩里也说道:“进化通过增加新的现象使宇宙复杂化了, 新的现象有新的特性和力量, 它们应该被新的原则和科学规律所统一。”[11]其次, 反对“统一的科学”中的因果封闭原则。当代著名的心灵哲学家, 突现主义者塞尔对因果封闭原则提出的一个疑问是:如果物理主义者们的因果封闭的原则是正确的, 人的意识经验在物理世界中不会起任何的作用, 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是, 自然进化出意识有何意义

参考文献

[1]Andersen P B, Emmeche C, Finnemann N D.Downward Causation:Minds, Bodies and Matter[C].Aarhus:Aarhus University Press, 2000:118-142.

[2]Clayton P, Davies P C W.The Re-Emergence of Emergence[C].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Connor T.Emergent Properties[J].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94 (31) :97-98.

[4]Sperry R W.A Modified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J].Psychological Review, 1969 (76) :536.

[5]Spencer-Smith R.Reductionism and Emergent Properties[J].Proceedings of the Aritotelian Society, 1995, 95:117.

[6]Sperry R W.The Riddle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Changing Scientific Worldview[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95 (2) :8.

[7]Stapp H P.Mind, Matter and Quantum Mechanics[M].New York:Springer Verlag, 1993.

[8]罗思曼.还原论的局限:来自活细胞的训诫[M].李创同, 王策, 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2-6.

[9]温伯格.终极理论之梦[M].李泳, 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3.

[10]Chalmers D.How Can We Construct a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EB/OL]. (2006-02-08) [2014-06-05].http://consc.net/papers/scicon.pdf.

上一篇:中国梦青春需要奋斗下一篇:全国2018年4月自考(03350)社会研究方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