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解读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暗恋桃花源解读(精选11篇)

暗恋桃花源解读 篇1

《暗恋桃花源》,原为赖声川编导的舞台剧,1992年改编为电影版本演出,由金士杰、林青霞、李立群、丁乃筝、顾宝明等主演。

目录电影剧情演职员表获奖记录电影剧情

某剧场这晚迎来现代爱情悲剧《暗恋》和古装爱情喜剧《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因为都与之签定了当晚的彩排合约、又都是演出在即,双方发生争执只为独占唯一的舞台,结果谁都不愿相让只能间隔着排戏。 现代悲剧里,江滨柳(金士杰)和云之凡(林青霞)在上海战乱时生出爱情,无奈一别竟是杳无音信大半生,江滨柳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寻找云之凡从来无果,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他拿看似美满的家庭事业比对永藏在心间的对云之凡的单纯爱恋,只觉空落。古装喜剧中,武陵渔夫老陶(李立群)被妻子春花(丁乃筝)戴绿帽,每日受尽她及其情人袁老板(顾宝明)的欺辱,某日借口外出打鱼实为想自杀之时,误入桃花仙境,而春花与袁老板结为夫妻后,过的却是比原来更不堪的日子。 一悲一喜两戏同台排练,摩擦和尴尬自是难免,却也意外成就了舞台奇观,这戏里出错或可有可无的幕布、道具,一场戏排练完毕留在台上的残迹,竟成那戏天然的一部分。而将两出戏连在一起的,尚有一个找寻某个男人的神情恍惚女子。

演职员表获奖记录

时间奖项名称届次称号备注1992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第5届青年电影银奖获奖1992年台湾电影金马奖第29届最佳剧情片 最佳男配角(顾宝明) 最佳改编剧本(赖声川) 最佳录音(杜笃之) 提名 获奖 获奖 提名 199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第43届卡里加里电影奖获奖

暗恋桃花源解读 篇2

这部戏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相当于关于回忆、梦想和现实这三个概念的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 是议论文, 不像一般影片那样, 是一篇叙述文。一般的影片, 依靠连续不断的故事组成结构的主干, 形成基本的推进力, 但是这部影片叙述的力量比较微弱, 就和议论文一样, 它是靠议论来推进内容的前进。剧本展示的环境是一个剧场, 时间是一个晚上, 两个剧团为排练互相争来争去, 最后都糊弄着排练完了, 这就是影片的基本内容。很显然, 如果只是依此来形成一部影片的推进力是不够的。这部影片的推进力, 主要靠的是不断议论, 也就是主题思想的不断深入与得到揭示。《暗恋》和《桃花源》表面上是两部戏, 其实只是一些片段, 如果把它们独立出来演出, 则太单薄, 所以它们只是作为叙述段落, 成为印证影片主题思想的叙述材料。它们和排练间隙发生的各种琐碎争吵一起完成了整部戏逐渐深入揭示主题思想的任务。议论因素贯穿全篇, 是这部戏的突出特点, 成为主要的结构力量。如果没有这些不断出现的议论, 这部戏就失去了推进力。当然, 这种议论并不是直接表现的, 而是通过台词和情节实现的。另外, 作为两个独立的故事, 它们都有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结构, 因此从故事角度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也是这部影片推进力的重要部分。

这部戏的结构力量,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两个剧团争用一个剧场排练的故事;二是两个单独故事各自的吸引力;三是议论的逐渐深入。应该说第三点才是这部戏推进力的主要方面。两个情节独立的故事, 在一个舞台上交错演出, 又不断地发生各种琐碎纠纷, 这些内容如何有效地统一起来, 如何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作品?主要靠议论的因素, 是逐渐深入的议论把它们统一了起来。

《暗恋》之一:叙述江滨柳和云之凡上海的恋爱, 美好回忆的再现。云之凡告诉江滨柳遗忘苦恼的战乱现实, 说遗忘现实, 才能重新开始。关于遗忘的台词, 全篇有很多。这种具有明显潜台词、具有议论含义、揭示主题思想的台词, 在影片里不断出现。影片就像镶满了宝石的王冠, 宝石就是这种议论性质的台词。所以我们会逐渐发现这样一个特点, 就是影片主题思想在不断深化。这种感觉主要是靠电影不断印证来形成的。我们在观赏的时候, 一点也不觉得重复, 而是觉得在逐渐深化。因为人难以生活在现实里, 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 有点虚幻色彩的真理。

排练间隙之一: (1) 导演不满演员的表演, 现实总是不如回忆中的美妙。影片启发大家不断体会思考所谓美好回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2) 《暗恋》的排练被乱哄哄的《桃花源》剧组打断, 回忆的梦境被现实粉碎。片子里有多次演出被打断的情节, 一律都是比较安静比较美的场面被生硬地打搅, 给人以美梦破碎的感受。这都是创作者的匠心, 给观众感官上直接的刺激是为了加深理解主题思想。 (3) 寻找刘子骥的女人, 这是一个沉迷于回忆难以自拔的人。

《桃花源》之一:叙述老陶因老婆和袁老板偷情, 又打不到鱼, 而陷入无限烦恼。这一段的主旋律是烦恼的现实, 主要是烦恼的老陶。另外春花和袁老板, 在偷情中充满梦想, 是这一部分的次要内容。

排练间隙之二: (1) 老陶在向上游去时, 要遗忘现实, 场面令人难忘。 (2) 但这个过程被《暗恋》剧组打断。整部戏有很多这样的设计, 一个很优美的场面被纷乱的现实打乱, 都在暗示回忆、梦想在现实中被粉碎。 (3) 两个剧团道具方面的纷乱, 不断暗示现实的纷乱、无序与可厌。顺子在梦想中大展才华, 但是却在现实中颠倒混乱。梦想与现实距离其实很遥远, 这充分说明人容易忽视现实生活而陶醉在梦想中。 (4) 寻找刘子骥女人的不断出现也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线索。

《暗恋》之二:病房中老年江滨柳苦苦回忆云之凡, 发出寻人启事。江妈妈细心照看江滨柳。这一段主要暗示对美好回忆的深刻眷恋。江妈妈和江滨柳的关系表示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深度隔膜。云之凡的幻影和现实中江妈妈的关心和叹息互相交织。江妈妈回忆结婚时的情景、回忆窗外的树, 充满一种温暖的味道。

排练间隙之三: (1) 《暗恋》导演苦忆白色山茶花。 (2) 被纷乱的喜剧《桃花源》侵入。 (3) 寻找刘子骥的女人回忆酸酸辣辣的感觉, 显然她不只是回忆酸辣面的味道。 (4) 道具的混乱仍然继续。导演说忘不掉他的昔日女友。都是美好的回忆忘不掉, 但是纷乱难以忍受的现实要忘掉。比如老陶的“什么什么春花, 忘了, 忘了忘了”。反复提示观众, 人在留恋什么, 愿意遗忘什么。

《桃花源》之二:叙述老陶历经艰险后, 忽然进入了一个名叫桃花源的美好所在, 老陶在这里得到了休息。 (1) “空气里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说不出来的味道和白色山茶花, 以及酸酸辣辣的感觉一样, 都是美好境界的代表。另外, 《桃花源》与《暗恋》的台词互相交织及呼应, 增加了剧本的统一感, 这也是一种结构手法。 (2) 武陵就是———自己的生活环境无法言说, 这也是人没有生活在现实中的表现。

排练间隙之四: (1) 如梦一般的桃花源。 (2) 被《暗恋》剧团侵入, 梦破碎。 (3) 达成一边使用一半的协议。

《暗恋》《桃花源》的交织:《暗恋》病房中江滨柳期待云之凡的出现。《桃花源》在美好的桃花源里, 老陶开始想念春花, 要回家。

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为什么不能让老陶痛下决心终老于此, 而一定要回去找春花呢?这个情节的设置最为深刻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 无论现实是美好还是恶劣的, 人们都不能安住其中, 而总是“生活在别处”。这正是人们缺乏幸福的真正原因。

《暗恋》《桃花源》交织在一起, 由于互相干扰形成极大的混乱。人由于不能互相理解, 互相之间都成为干扰。之所以造成令人难以承受的现实, 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人的不能安定、独立, 总是陷入这种互相干扰的状态。在那些少得可怜的美好回忆和梦想般的境界里, 人暂时进入互相帮助、气息相融而不是互相干扰的状态, 因此使人总也不能忘怀。

《桃花源》之三:老陶回家后, 在春花和袁老板的吵闹里, 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而春花和袁老板的美好梦想已经被现实生活打得粉碎。

春花和袁老板的梦想破碎了。老陶对春花的思念也被现实瓦解了。 (1) 春花和袁老板以为老陶是鬼, 就害怕和盲从, 神鬼都是自心幻梦所生。 (2) 完全按自己的想象理解老陶的话,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异常坚固。 (3) 自己料理孩子烦得要死, 别人碰一碰就大喊大叫。这个细节, 最生动地展示了人不能珍视现实, 不能珍视已经拥有的可悲品性。

排练间隙之五: (1) 老陶回不到桃花源。 (2) 剧场管理。 (3) 寻找刘子骥的女人。 (4) 布景的混乱在继续。

《暗恋》之三:江滨柳见云之凡。江滨柳难忘的虚幻美好的回忆消失了, 哭倒在江妈妈的怀里, 令人感叹。为什么总是要等到梦破裂, 才会意识到现实的可贵, 虚度了多少无谓的光阴。

排练间隙之六: (1) 《暗恋》的导演很悲怆。 (2) 寻找刘子骥的女人隐去, 她忽然扔掉了自己的帽子, 脱掉了外衣, 这是否意味着她开始摆脱那个虚幻中的刘子骥的困扰, 重新回到了现实中?

无论美妙的回忆还是美好的梦想, 都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迷恋回忆和梦想的结果总是这样凄怆, 启发人珍视当下的生活。影片中两个故事很有连续性, 确实是故事行进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应该看到, 由于故事和意象的相对单纯, 又仿佛是电影主题思想的主要论据。

一个好的创意, 只是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从创意到完成作品, 其间有一个艰辛追索、精心打磨的过程。就如同做一个帽子的计划, 但是离真做成一顶光彩夺目的王冠还很遥远。用议论因素组织全篇, 把一些零碎、互不关联却富有新意的细节精密地组织起来, 创造良好的欣赏效果, 这是《暗恋桃花源》这部戏在艺术结构上给人最大的看点。

摘要:对经典名片《暗恋桃花源》关注和谈论比较多的是它的主题, 实际上它的结构也一样精彩, 或者说, 它的结构方法和导演所要表现的独特思想是互相匹配的。一般的影片, 依靠连续不断的故事形成结构的主干, 形成基本的推进力, 但是这部影片, 在叙述方面的力量相对比较微弱, 和一般的议论文一样, 它是靠议论来推进内容的前进。

关键词:回忆,梦想,现实,结构

参考文献

[1].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 中信出版社, 2006年版。

暗恋桃花源与快乐 篇3

且不说兜里瘪瘪的人们盲目地暗恋名牌,热衷于拙劣仿制和廉价虚荣,荷包鼓囊的成功人士也丧失了认知和享受品质,追求那种无论置身伦敦、纽约、巴黎,还是东京、上海、北京,千篇一律的连锁的物质生活,喝一样味道的咖啡,穿一种调调的衣物……当财富的快乐呈现如此趋势,社会病了且病得不轻。

想到赖声川。看他的戏,会不由地“慢”下来和“静”下来,思考意义;读他的《赖声川的创意学》,收获的实际是生命品质以及纯净的人生观。

赖声川生于华盛顿,12岁随驻美外交官的父亲回到台湾,人生与命运的无常,民主与专制的摩擦,以及中西方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给了他潜藏于心的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公共意识。他玩过音乐,做过剧场,导过电视,拍过电影,无论做什么,总根源于追寻和返回,让人欢笑后思考。赖声川在台湾曾身处于严格的文化审查制度,但他诚恳地活着,愿意为别人付出,也煞费苦心化解了种种束缚。从赖声川身上,可以看到与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相似之处,遇到天灾人祸不屈不挠,乐观向前;也可以看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如他所述,“人追求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会落入一个陷阱,从来没有一个人,从帝王到普通企业家,只会因为金钱而快乐”。他的桃花源,存在于追求学问、事业和创作的每一刹那,他说:“我们活着的每一刹那,如果能够真的用心体会欣赏和珍惜,能够真实地活在每一刹那中,这个就是桃花源。”

赖声川曾经的家,坐落于阳明山租来的破旧大房子,大门从来不锁,总有朋友不期而来。赖声川与夫人丁乃竺把破旧大房子改造成办公室与厨房、客厅、卧房等互相交融,如新加坡作家郭宝昆所称,那里“白天跟夜晚不分,生活跟工作不分,朋友跟家人也不分,整个人生是同时进行、同时发生”。这个家里,一度常有从尼泊尔、印度、不丹请来的佛法大师做客讲学,有时赖声川开车回家,房子的门大开着,门口有着百双鞋子,他就知道有法会在进行中。没有法会的时候,他家里还会有大堆的人,都是来看老师的,也大多带着各自的问题:身患绝症的,精神崩溃的,忧郁而无法自拔的……家就像挂号区、候诊室。有一次,从锡金来了一位很著名的老师,消息不胫而走,结果一天来人多达700,游览车一辆一辆来,他们家仿佛变成了一个景点。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 篇4

云之凡,一朵白色的山茶花;江滨柳,一个世纪的孤儿,两个年轻的生命相遇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之凡要回云南老家过年,两个人在外滩公园的秋千外分别,说好音书传讯,来年再见。不料这一别,竟是50年光阴。江滨柳已病入膏肓,仅剩3个月的时间,云之凡也从美丽的“山茶花”变成了白发背驼的老妇人。50年的错过和分隔,让江滨柳不禁感叹:“好大的上海,我们还能在一起,想不到„„小小的台北却把我们给难倒了。”也许,这是把两个人的悲剧归结到空间上去,然而如果没有50年的聚散迁徙,又怎么会有从上海到昆明再到台北的分分合合呢?时光,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名词,看不见、摸不着,却往往以各种具像的存在来展示它的沉重:历史、战争、逃亡、生死,都被装在时光的车上,带来又带走。在这样的时光面前,人的个体境遇、悲欢离别,永远是脆弱而微不足道的。所以病榻上的江滨柳才会对一个少不经世的18岁小护士说:“在那个大时代里,人在里头好小,在这个小时代里,人变得更小。”

江太太是个无法了解丈夫内心世界的可怜人,但她也能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悲哀,“好久了!从1971年我们结婚就从屏东搬到了台北来了„„那个时候,台北不是这个样子的。没有这么多的车子,也没有这么多的人。变得好快,从我眼前这么一晃就过去了,我还来不及看懂,人已经老了”。江太

一床被子像一场大幕,将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隔开,伴着京剧中的锣鼓点,让春花和袁老板得以实现“偷人”的意愿;一条溪流和漩涡,将武陵与桃花源相隔离,一个世俗、一个理想,一个是大饼、破屋、尿布,一个是桃花、芳草、蝴蝶。桃花源美则美矣,可用老陶的话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怎么可能嘛?”其中的男女虽然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却天真得几乎白痴,连喝口水也要对井水说声谢谢。尘世中的武陵虽然不好,却会“放轻松”的老陶再次回到武陵之后,喜剧的冲突就再次上演了。

老陶要带春花去那个世外桃源,甚至可以不计前嫌带上已经破落的袁老板,但袁老板和春花却以为他是来要他们的命;老陶说那是一个幸福纯净的地方,袁老板和春花却以为那便是阴曹地府;老陶说那里的人境界比武陵人高,袁老板有老陶念念不忘的春花。这世界上除了现实就是地府,根本没有什么桃花源!袁老板和春花理解不了什么是桃花源,也寻找不到什么是幸福,在他们的眼中,“人生就是这样不断重复, 所以,我们也就很容易地发现饰演袁老板和春花的演员无法理解“暗恋”剧组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江滨柳这样一个快要死掉的病人从床上爬下来嘴里哼着歌跑去荡秋千就是神经病!这是世俗人生对文艺腔调最大的不解和蔑视,不要那些多愁善感、没有那些爱恨悠悠,生活就是一出喜剧,即使最后老陶没有找回自己心爱的老婆,春花和袁老板也没有

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但这样不快的人生也应该表现为一种喜剧,甚至是闹剧。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篇5

暗恋”给人一种伤感和感动,“桃花源”给人一种诙谐与无奈,两句同台排练,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两部剧的剧情,更重要的是两部毫无相干的话剧居然能够在场景道具和台词上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不留痕迹,浑然天成;在剧情上,虽然在真实舞台排练现场与投入的话剧表演交替上演,期间也发生过许多林岁的事情,但似乎两部话剧都没有中断过,给人一种完整感。这就是这部剧的高明之处,然人看了之后,觉得戏里戏外真假难辨。这部话剧乍一看充满了一种混乱的喜感。

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喜剧与悲剧,却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起彩排,尤其是当演员们都串到一起的时候,更是极具喜感。然而笑过以后细想,悲剧与喜剧的穿插,不正是每个人起伏的人生嘛?喜剧与悲剧本就是一体。比如《桃花源》。老陶到了桃花源,他真的快乐吗?春花和袁老板看到老陶先是以为他死了,后又认定他已经疯了。他们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他们因为现实而失去了理想。这无疑是可悲的。而《暗恋》中,当云之凡与江滨柳在40多年后重逢,那一刻,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喜交加,百味杂陈呢?整部剧有一个疯女人串成。他在苦苦寻觅着什么。正如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一个混乱的世界上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篇6

我喜欢舞台剧就是因为它精致的结构、演员演出的临场性和观众对演员对全剧最真实最及时的集体反馈。而电影、电视剧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所以我一直醉心于舞台剧的观看。

对《暗恋桃花源》最初产生观看欲是想欣赏袁泉黄磊的表演,当然也想看看何炅谢娜是怎样演话剧的。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出戏是二十年前的戏剧,而我对二十年前有种永远也难以割舍的.奇怪情结。我感觉这应该是部好戏。

从表象上看,本剧是以一个二流悲剧团和一个三流喜剧团为了即将的演出你争我夺排练场地进行最后一次排练为基本线索,以穿插排练和同台排练的两出戏为重要双线索,陌生女子苦苦寻找据说是约好了的刘子骥应该算作一条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剧组与剧组的抢夺场地、剧组内部的种种矛盾(悲剧团导演和演员、导演和助理;喜剧团演员和美工、布景)、两个剧组与陌生女子的不解与误会、两个剧组与场地管理员的争辩、陌生女子和场地管理员之间莫名纠缠的大大小小的戏剧冲突。正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冲突使整部戏生机盎然。

悲剧团排练的是《暗恋》,喜剧团排练的是《桃花源》。

《暗恋》似乎应该是出悲剧。由于躲避战争,东北的江滨柳(黄磊饰)和西南的云之凡(袁泉饰)在上海邂逅而相恋,战争结束后,云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团聚,黄浦江边,秋千索下,他的歌声,她的身影永远留在那里。他们憧憬新生活,以为相爱就一定能够重逢。临别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算是定了终身。从此两人失去联络。四十多年后,一直生活在初恋回忆里的江滨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瞒着妻子托人在大陆四处打听云之凡而未果,毅然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终日等待云之凡的到来,他系着那条围巾,时时刻刻想着他们离别的场面。老天有情,启事登出的第五天,满头白发、驼了背的云之凡出现在他的面前。原来这么多年他们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们都以为对方仍在大陆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寻找和等待中无奈才各自组建了家庭。魂萦旧梦牵挂一生终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暗恋!叹时代人生飘忽不定!战乱让人意外相逢相恋,战后的时局又让恋人终生相隔。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诺大的大陆尚能使二人有缘相聚,小小的台北却把恋人淹没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后、人生暮年还能见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远留在彼此心间!这出悲剧该悲该喜?我哑口无言。

《暗恋》仅仅三个场面,但的的确确能够摄人魂魄。那个静夜、那索秋千、那个穿着白旗袍的留着两条长辫子的美丽少女云之凡、那唱着情歌忧郁的思念家乡的江滨柳;那一生的暗恋和相聚时的无言;临别那一句“这些年,有没有想过我”以及再度牵手的辛酸。这些场面,哪位观众能够忘记呢?那清清纯纯的山茶花般的云之凡、那孤独忧郁的世纪孤儿江滨柳的爱情和命运被袁泉黄磊演绎地十分动人。尽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孙,可那美好的初恋、刻骨的相思,他们谁能挥得去、忘得掉?也许正是这种温馨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应该是出喜剧。喻恩泰、谢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从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喜剧”,三个人自始至终的“呵呵”声、那捶胸顿足的夸张动作、“那个那个”的观众明白剧中人永远说不明白的语言、春花的凶悍和妩媚、袁老板的理想及其破灭、陶的懦弱和永远的表达不清......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

武陵人渔夫陶总是捕不到大鱼,明明觉得妻子春花和有着远大理想又有点钱的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里自己发泄发泄。他的房租由袁老板“照顾着”、他打的小鱼还得由袁老板收购,他本来就表达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鱼,深受春花袁老板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气。后中了春花袁老板的激将法计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的小船驶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涡的上游去打大鱼了。大鱼没打到,但是却意外的闯进陶渊明描写的陶花源。桃花绚烂,落英缤纷。人们穿着白袍素衣,那里的一切纯净友好幸福和谐。陶还遇到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夫妻,他们使他忘了烦恼、心灵平静。但他始终惦念着家里的春花。满怀希望的回到家里准备把春花接到桃花源过崭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板也带过去。当他兴冲冲回到家中才发现在他离家的这些年,春花和袁老板早已做了夫妻。而且有了孩子。但是两人打打吵吵,日子过得还不如他们以前好。他们还把他当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声长叹潸然离开。热热闹闹的喜剧顷刻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情也好,爱也罢,只不过是行云流水,终究成灰。醉也好,梦也好,终归是一声长叹——无奈!

《暗恋》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遥远的梦境?是美丽的桃花源?是不断的重复?

《暗恋桃花源》难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远在暗恋着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恋一个永远走不进的梦的世界?就像那个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直在追寻那个谁也不知道下落的刘子骥?现实如此絮乱,恋人的离别,婚姻的失落,挪来摆去的道具,张冠李戴的错位的布景,互相干扰的排练,走乱场的演员,说串了的台词,无奈的退让,愤怒的争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人生?

但最后还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练,并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相互欣赏。

是啊,和谐才能共存。

暗恋桃花源解读 篇7

一、《暗恋桃花源》西方文化的体现

赖声川早年留学经历使他的很多作品都受到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具体包括表现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及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和皮兰德娄等人的戏剧。值得注意的是,赖声川对西方现代戏剧观念、理念和手法,并非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将其反复琛磨、内在消化,最终以独特的创意去拓展和延伸这些戏剧流派。

(一)《暗恋桃花源》“陌生化效果”的成功运用。

陌生化效果,又称“疏离”“间离效果”,是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是指将观众疏远于戏剧或电影,这被布莱希特称为叙事剧(史诗剧)。 在剧本的创作上,布莱希特多以异国的、模糊的时空背景, 并运用说书人讲述故事,以达到观众与剧情间的疏离效果。 这种打破作品内在整体性幻觉的“现场性”艺术形式,在布莱希特的现代戏剧理论里被阐释为“史诗形式的戏剧”。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在戏剧《暗恋桃花源》之中的运用。

戏剧一开始,是“江滨柳”“云之凡”两人在上海分别的场景,舞台上两位演员非常卖力地表演,观众也不禁被两人打动,就在这时,跳出来一个排剧的导演,并大声斥责两人,说两人演得没有意境,从而第一次把观众拉出了舞台的表演,也让观众意识到,原来台上的“江滨柳”“云之凡” 是在排演话剧的演员。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处“陌生化效果”, 真实生活中的演员在表演戏剧的时候又是戏剧剧组中的演员,这需要真实的演员在表演戏剧时运用“陌生化效果”来进行表演,这对于演员能否拿捏好角色至关重要。

当“江滨柳”“云之凡”再一次按照导演要求投入到剧中人物演出的时候,又有一处“陌生化效果”的展现,这就是“桃花源”剧组的“乱入”,这时观众很难专注于某一剧组的表演,结果两台戏的台词相互应和,混杂在一起,上演的一出古今交错的场面,这里赖声川导演运用“陌生化效果” 的表现,打破了投入式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欢笑。正如马叔礼所说:“这出戏的构思根干,就是要把‘不相干’ 的两个故事结合起来,看出他们原来是多么复杂的‘相干’ 着。另一种‘不相干’而‘相干’的层面是戏剧的过程,是戏剧‘排演’的过程,把‘舞台外’带人‘舞台内’,舞台的本身不仅展现了戏剧,也展现了‘戏剧的可能’与‘可能的戏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那个一直在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 剧组中的人都不认识她,大家似乎也不知道这个疯女人要找的“刘子骥”是谁。但是我们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可以发现,“刘子骥”是《桃花源记》中的后世寻梦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原来疯女人一直在寻找的人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人物,这个疯女人的出现混淆了时间的界限,也升华了戏剧的主题——寻找。放在剧中来说,“江滨柳”“云之凡”寻找的,“桃花源”中人物寻找的,疯女人寻找的, 演员寻找的,甚至观众寻找的,应该都是这个字——爱。也正是这条线索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说到这里我还想拿出一部西方戏剧《等待戈多》和《暗恋桃花源》进行比较。《等待戈多》是爱尔兰戏剧家贝克特的作品,这部戏剧写了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故事。他们从过去的某一天就开始等待,但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到底来不来,只是等待。而在《暗恋桃花源》里, 赖声川却采用了“寻找”作为线索,无论是江滨柳对云之凡的寻找,还是老陶对桃花源的寻找,或者陌生女子对“刘子骥”的寻找,这种不断地“寻找”体现的是一种不屈服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等待戈多》和《暗恋桃花源》一个在苦苦地等待,而另一个在不停地寻找。如果说《等待戈多》还试图向人们展现“上帝存在”的神话,那么《暗恋桃花源》则是让人关注现实,把握当下。

(二)借鉴皮兰德娄著名的“戏中戏”手法,创造性地运用在《暗恋桃花源》当中。

所谓“戏中戏”, 即是指一部戏剧之中又套演戏剧本事之外的其它戏剧故事、事件。它属于饶有趣味的一种戏剧现象, 同时亦不失为重要而特殊的戏剧创作技巧、手法之一。

《暗恋桃花源》原本是讲述两个剧组争抢场地排练各自戏剧的故事,故事情节似乎并不复杂,可是将两出戏混杂在一起的叙事方式,让故事变得跌岩起伏,最终由乱而序,渐渐趋同,竟融成一出戏剧。这种以两戏并置、戏中戏的方式, 精心组合成戏里戏外错综交织的戏剧作品,不仅使舞台空间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也让演员之间产生火花,特别是两出“戏中戏”之间因为存在相互之间的干扰,导致了文化内涵的多层次和时空的模糊。因此《暗恋桃花源》也被称为“突破时空的实验”。此外,剧中“疯女人”这一角色的设置将观众带入更深层的思索,这种独特的文本构建方式,赋予话剧新的文化内涵。

《暗恋桃花源》对传统的戏剧创演手法进行了颠覆,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话剧领域中的延伸。但是不难看出的是, 与后现代主义解构一切人生意义不同的是,该剧在后现代的外表下其实深藏着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关怀——不要停止去追寻,或许,永远得不到才是我们追寻的意义。

二、《暗恋桃花源》中国文化的体现

(一)《暗恋桃花源》中中国戏曲的运用,为其增加文化内涵。

《暗恋桃花源》中老陶划船的动作就来自于中国戏曲的动作。

老陶:(边划)噪一噪一

(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仔细打量左方)“仿佛若有光”

(想一想)干嘛“仿佛”,根本就有光!

(下决定)“便舍船”

(想一想)没有“便”。

(更正)“舍船”!

戏剧中,老陶面向左,用默剧动作原地行走。背景则像卡通片一样跟着向右移动,并循环着陆地的风景,造成老陶在行走的幻觉;此外,老陶用念白的方式,交代剧情的发展, 也与戏曲中用人物念白唱词的方式来表现时空变化的手法极其相似。

(二)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留白”的运用,深化本剧主题。

“留白”从艺术角度上说,就是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艺术。“留白”情节出现在第二幕,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的多了一棵桃树,大为不解。于是问:

“道具,你能否解释一下布景上为什么有块空白?”

“这不是您说的么,顺子说您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什么感觉?”

“留白的感觉”

“……”

“道具,你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有棵桃树立在这里?”

“这不是您要求的么?顺子说您喜欢这样的味道。”

“我喜欢什么样的味道?”

“一棵桃树逃出来的味道。”

“……”

在剧中“留白”可以看作是一个提示,是一个机会,是一次尝试。江滨柳总是在回忆云之凡的时候从现实中逃出来,因为,那段感情是他生命中的留白;老陶总是在向往桃花源的时候想到老婆,因为那也是他感情的留白。但是,当云之凡再度出现,江滨柳发现爱不见了,在他身边的是那个陪伴他几十年的老太太;而老陶回到生活中,老婆还是那么不可救药。于是梦想破碎了,一切归于现实。

我们总将得不到的当最好,但是当我们得到,又发现也不过如此。我们在幻想和现实中迂回。生活中总有留白的时候,总有不能弥补的遗憾,那就让他留白吧,何必费尽心血机的挽回?一旦真的回到从前,还是一样面对无奈的现实, 所以就让他留白吧。这便是《暗恋桃花源》给予我们的象征启示。

(三)中国民间艺术“双簧”和“扫堂腿”的巧妙嵌入, 烘托人物情绪。

双簧为一种民间艺术,源于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由前面的一个演员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合二为一,以假作真。在“桃花源”中,袁老板送棉被的一场戏,就是传统的双簧的创新运用,袁老板、春花和老陶三人站在被子后面,春花在袁老板左边,老陶在袁老板右边。袁老板借春花的手,一边表演动作,一边说台词,“你看这被子上绣的是有龙有凤还有凤爪啊。”这段戏利用一床被子作道具,既是精彩的双簧表演,又表现了春花和袁老板的暧昧关系。

“扫堂腿”属于中国戏曲中的基本功,在“桃花源”剧中也有出现,剧中的老陶性格懦弱,内心极度痛苦,想打大鱼打不到,想生孩子生不了,明知妻子和袁老板勾搭,却也无能为力,所以只能牵怒于大饼,在这一段中,京剧中的“扫堂腿”“拿大顶”和连续空翻等特技均有展现,“踩饼”“卡脖子自杀”这些简单动作,将人物内心的痛苦外化,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喜剧效果。

(四)最后,佛道两类在赖声川的戏剧世界里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赖生川曾经说过:“任何一个作者背后都有他思想或哲学的根基, 我的是佛教。” 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艺术这个渠道,将自己在佛法中参悟的道理和观众分享,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暗恋桃花源》作为一种文化隐喻,它开掘了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真相。而《桃花源记》这篇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寄寓陶渊明理想生活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国人历史视域中特定的精神符号。赖声川想借此表现的是,存在于当代文化语境中那种无法逃避、无由排遣的情绪。 这背后也隐藏着作者对传统文化消失的焦虑和悲愁。

中国传统文化对赖声川戏剧创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赖声川在戏剧文化内涵方面的理解,也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戏曲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传统艺术的创新、对佛法哲理的参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总结

暗恋桃花源解读 篇8

《暗恋桃花源》将两个剧组放在同一个舞台上,时不时的出现一个呼喊刘子骥的疯女人,一场戏中戏实现一种悲喜交加的意味,当喜剧透出一种“多余”的悲哀,当悲剧流露出“多年不见,我还好”的温馨默契,悲剧和喜剧都延伸出新的内涵,超出了一种格式化的固定设置。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命题,老陶、春花、袁老板;江滨柳、云之凡、江太太;疯女人、刘子骥这些人在寻找中盼望、失望,又重拾希望继续期望一个无法预知的结局。

《暗恋》“你是晴空的流云,你是子夜的流星……”江滨柳默默地哼唱《追寻》,云之凡静静地坐在秋千上,1948年宁静的上海夜晚,云之凡在江滨柳心中是一朵白色的山茶花,一朵在夜空中开放,最诚恳的白色山茶花,是他余生全部的回忆和眷恋。时过境迁,当两个人已到暮年,却始终还是记得当年那一句“等你回来”。“许我向你看,向你看,多看一眼。我苦守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今天才回到我的面前……”周璇的声音回响在病房中,病床上的江滨柳一直怀想着那个当年在上海的云之凡。为什么明明难过,却还是要听,因为不愿忘记也不能忘记,“有些事情不是你说忘就忘得掉的。”当年的话,一语成谶,当然是忘不掉的。40多年的寻找和等候,没有磨光耐性,相反让那些仅有的回忆变得更加清晰,那个下个雨的夜晚,那个坐在秋千上的云之凡。最后的一线希望投射给了一份寻人启事,江滨柳在生命的尽头仍然不放弃的寻找唤来了云之凡。“好大的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这小小的台北……”人生无常,或许曾经在台北擦肩而过的两人耗尽了四十年的时光唤来了一场短暂的相聚。在小小的台北的病房,两个人紧紧相握的双手,是对这一场四十多年的寻找的一个回应,“你有没有想过我?”“我写过许多信到上海……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云之凡的背影就这样消失在江滨柳满满是泪的目光中,只是一句“我很幸福”,就一切足够。江滨柳与云之凡彼此间的感情在四十年间酝酿发酵,那个1948年沉淀为弥足珍贵的酒酿,让人醉心。而这样喷薄的感情在这里变成了节制的表达,不是一种宣泄的态度,而是一种倾诉的情感,在面对彼此的一刹那,两个垂暮老人只需要一句话、一次握手、一次注视就足以表达一切。赖声川没有将两个人的重逢安排成撕心裂肺的痛哭流涕,而用这样的平静的眼光注视着两个人渐渐走近,完成这一场追寻,直至最后潸然泪下,成就了一段细腻、真挚的爱情。

《桃花源》老陶这个老实巴交的渔夫,面对妻子春花和袁老板的奸情,无能为力,老陶永远也无法打开酒瓶盖子,他选择在春花和袁老板的冷漠中去上游打渔,只求一死得以解脱。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来到了一个“桃花源”,春花和袁老板再次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和态度出现在老陶面前时,老陶迷惑了,在桃花源中,老陶逐渐有了一种新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可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可以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有的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站在什么地方。这时候,如果用这种方法的话,我觉得比较可以面对自己。”他希望能够将春花接走,希望袁老板和春花之间并不如自己之前所想象的一样,他从桃花源中走出来回到破败的家中,却发现自己面对现实仍旧无力,孩子的啼哭,更是惊醒了他的这一场梦,自己成为了一个多余的人,在这里感受到的仍旧是无法摆脱的窒息感,自己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和美好终是一场梦境。

刘子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刘子骥到底是桃花源中的刘子骥还是现实中与疯女人一起在南阳街吃酸拉面的那个男人?这个始终贯穿于整场话剧的名字,到最后也没能现身。疯女人在片场疯狂的寻找着刘子骥,逢人就问,空旷的剧场总是回荡着她对刘子骥的呼喊。其他人面对这个女人都是一种敷衍和无可奈何,只有放任她在这里继续寻找。疯女人实际上参与着两场话剧的彩排,她往往能够参与到“导演”和“袁老板”的对话中,形成一种喜剧性的效果。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而忘却疯女人;女人在疯癫的状态中四处寻觅刘子骥。刘子骥和疯女人的影子好像又都投射到了《暗恋》与《桃花源》两场剧中。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和发现。当《暗恋》结束,舞台当中只剩下这个痴痴寻找的疯女人,在漫天飘散的桃花中,旋转舞蹈,周璇的《许我向你看》的歌声再次响起,又一声呼喊“那一年,在南阳街,有一棵桃树。桃树上面开花了,刘子骥,每一片都是你的名字,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刘子骥--刘子骥--刘子骥--啊--啊---”。“江滨柳”此时注视这个女人,那一声“刘子骥”也让“云之凡”停下脚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刘子骥”,在话剧的最后这些还留在剧场中的人和我们似乎与疯女人产生了共鸣。不断旋转的身影被黑暗所吞噬,“刘子骥”的呼喊消失在耳畔,桃花落尽结束了这一场“最现实”的一场悲喜剧。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篇9

赏析课中话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影响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西经典话剧赏析这门课。作为一名工科的学生,我总觉得自己欠缺在艺术欣赏方面的能力,一直似乎很难读得懂这种美。带着这种好奇心来到了课堂上,我却深深地被这门课吸引了。以前,对于话剧,舞蹈,歌剧等表演我只知道看,也曾觉得其很美,但从不知美从何来,也不知道从这些表演上可以得到什么,因此,这些表演对我来说,只是精神上的一个消遣品,但是,上了这门课以后,我不再把它只当做一种表演,一种消遣,我懂得了如何去欣赏,如何去学习。

上了近一学期的课,了解了许多的作品,有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思凡》以及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等等。在课堂上,我最喜欢的还是《暗恋桃花源》,这部经典之作对我的影响很深,从头到尾,我哭哭笑笑,但最终还是给我留下深深的思索和回味。在赖声川的部分舞台作品中,多少都掺杂有较为明显的政治隐喻或是敏感话题。初看的时候总觉得是赖声川先生刻意想要借助这些“噱头”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形成探讨的热点。但是越深入分析他的作品之后,越发现那些所谓的“噱头”其实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一直都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现在我就讲一下我看完这部话剧后的感想吧。

《暗恋桃花源》(1986年)的灵感,来自赖声川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本来,赖声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 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各自并不完整 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了。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干扰的刺激,《暗恋桃花源》这部戏不大可能在那个时候出现;舞台上没有干扰,这出戏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张力与动力,戏剧根本无法往前走。这里的干扰,各种各样,有悲剧与喜剧的干扰,有演员和演员的干扰,还有导演和演员的干扰、旁观者与演员的干扰,等等;可就是这么多种干扰,这么乱,居然从这中间又钻出个秩序来。“暗恋”与“ 桃花源”两出戏同台演出之时,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经典时刻:剧场前台的服务人 员,算准了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这一时刻回到剧场;演员李立群与顾宝明都亲眼 见到过坐在第一排的观众,有人当场笑得从椅子上翻了下去。对于《暗恋桃花源》的演 出在当时造成的“盛况”,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这是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符合 的。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 一种乱中的秩序。这种乱,转变成剧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 这些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后,居然也生长出了它的秩序来。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 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偶遇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然后在相互协商下大家又分开将彩排进行下去„..赖声川先生所拿手的对于空间碎片的拼贴取舍和对情感真实以及虚幻的巧妙串联能力,在这部话剧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其高明之处在于它“一台两戏”的调度运用,将这部作品编制成为一张无比复杂的大网,让观众在时间和空间的整合撕裂之中感受到岁月流逝和心灵变化所产生的强大戏剧张力。而且《暗恋桃花源》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一出悲剧故事和一出喜剧故事揉捏在了一起,也是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时哭时笑,反复体会着酸甜苦辣,这种奇妙的感受一直保持到了临尾声,老陶放声长叹自己已经再也找不回桃花源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剧中剧《桃花源》才是真正的大悲剧。那是比另外一组剧中剧《暗恋》更加透彻心肺的悲凉。江滨柳最终盼到了云之凡,两个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老陶最终回了家,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个春花了。所有这一切就像老陶对于桃花源的记忆,没人相信他真的到过那儿,但它却真真正正地在他记忆的最深处存在过。我觉得,《暗恋桃花》的高潮部分即剧中两出“剧中剧”的演员最后为了呕气在同一个舞台上排练,激烈的争吵中互相串词儿,造成了奇妙的效果,这时演员过分夸张的表演和手足无措的举动反而就是编剧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演员表演奇妙地被统一起来,好似此时此刻,他们在表演同一部戏,这也迎合了该剧的主旨——寻梦,这个高潮段落也是最接近这一主题的时刻。同样在给予演员很大发挥空间的前提下,言语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角色的情绪波动和立场的转变。观众的思绪随着角色间表演的互相穿插和转变而和舞台融为一体了,记得赖声川的另外一部戏《乱民全讲》里面有一段说到:“„„其实舞台下的观众以为自己是来看戏,但其实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观众;他们以为自己买了票进场看演员表演,其实他们自己就是演员„„”这句话很颇有道理。我坐在舞台下面随着演员的表演而思考,渐渐地,剧本上白纸黑字的台词冲突幻化成为了我内心中两个声音的冲突。我好像站在了台上静静看着一切发生,好像我脑中所想变成了视觉可见的表演似的。这也是赖声川戏剧的动人之处:能够在和观众心灵的互动之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回味。

有人说,生活节奏很紧张,工作压力很大,看话剧就是为了轻松娱乐,这是一个伪命题,人的生命能量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生活,还有更重要的是关照生命内涵,当人们走进剧场之后,应该不只是为了娱乐,这不是话剧存在的唯一理由,如果不去追求精神层次的关注,人就不可能有真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不可能再进一步的提升。

其实,这学期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审美的改变,我想不仅是我,许多的同学也一定和我有相同的收获,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大学生的审美期待是什么,许多大学生的回答是看故事情节,说明我们大学生的审美还是不完善,我们不反对看故事情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一些价值观念,比如,高尚的爱国情操,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对社会伦理的重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等,我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会感受到剧中人内心世界的美好,自觉皈依传统的精神家园,建立起健康的理想人格,这种迁移默化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代替的,话剧赏析还能培养我们的艺术素质,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并且,话剧涉及多方面的审美知识,在欣赏时,需调动多方面的审美知识,欣赏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无形中积累着我们的审美经验,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我真诚的期盼话剧的艺术能在校园中热起来,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构建校园文化新时尚。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精选 篇10

《暗恋桃花源》这本身是两部话剧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是喜剧桃花源,一个是悲剧暗恋;桃花源是在一个是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暗恋是在一个是在病房里回忆过往情事, 本身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剧组结合在一起,但是却能碰撞出火花,造就经典,给观众带去欢乐。两个故事之间有共通性,有对比性,给观众带来笑声的同时,会产生思考,悲喜交错的舞台令人叫绝。

《暗恋桃花源》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相关的,当时人们的生活很乱,作者通过用舞台的方式表现出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社会情绪得到了释放,《暗恋桃花源》与当时的社会现象相呼应着。但是一个好的剧本,当然也需要好的演员进行演绎。通过演员的表达可以更生动的传达作者的思想,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其中的魅力。

《暗恋》中虽没有什么高深的台词,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对话,就是这种真实的源于生活的表达,才能让观众感受其中。

《桃花源》是喜剧,显然是要给人们带去欢乐的,简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其中有很多的笑料。

剧中的乱,不仅是两部剧之间的交错之乱,还有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正是因为这些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戏剧的效果。

虽然是喜剧和悲剧的结合,但其中所表达的爱情,都会引起观众的思考,不管是热烈数十载,还是为爱所累,这些在生活中也都是常有的事情,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暗恋桃花源解读 篇11

《暗恋桃花源》电影版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新加坡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等奖项,最重要的就是《暗恋桃花源》通过新奇的方式表达主题,开创了电影与戏剧的新的结合模式,运用间离手法将剧中的纷乱和无奈,现实与幻觉表现的淋漓尽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是在彩排的背景中相遇的,这就给《暗恋桃花源》架构了一个合理的环境,有了这样一个大前提,我们在观看时就能够独立于影片之外冷静思考了。

1古代与现代的结合

现代的《暗恋》剧组云之凡和江滨柳在公园内聊天,谈论着将要分别的话题,此时,古代的《桃花源》剧组的演员身着古装走上舞台,舞台上展现了古代与现代的冲突,也是两个剧组为了征用场地而发生的冲突,是《暗恋桃花源》的矛盾冲突,同样也是整部影片结构在一起的一个连接点。这样的“打断”,给观众留下了悬念,抛出了疑问,这个剧组将要怎样拍下去,以及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2现实与虚幻的结合

《暗恋》剧组被打断后,恋爱的气氛也被打破,演员都回到了现实中,这是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转换。在早期戏剧表演中,导演总是希望演员能够尽量与角色贴合,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中去,在《暗恋桃花源》中,演员投入的表演被阻断,这样的间离能够提醒演员更加贴近角色。

《桃花源》剧组中袁老板在憧憬着未来:“我看见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我们的子孙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他们有吃不完的水果……,”这为后面老陶走进桃花源的场景作了铺垫,他们想象的桃花源仍然只在想象中存在,与现实中生活的烦恼作对比,这是现实与虚幻的对比,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一种人们愿望的寄托,是乌托邦式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3悲剧与喜剧的结合

《桃花源》剧组以一个特写开始表演,老陶想喝酒打不开瓶盖,饼太硬,打不到大鱼,一切都不顺利,春花哼着歌曲进门后,老陶,袁老板,春花三人在被子后面的表演令人大笑,当三个人不断地说着:“这个”“那个”“什么”等,观众们也若有所思,了解到袁老板和春花之间的纠葛关系,中国的文字能够表达很丰富的意思,简单的一些“这个”“那个”“什么”的不同组合和搭配,使观众仔细思考,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在欢笑背后,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老陶的悲哀与无奈。

《暗恋》是悲剧,《桃花源》是喜剧,在同一个舞台上《暗恋》导演看到了《桃花源》的伦理爱情纠葛,还有婚后生活的无奈,《桃花源》的导演看到了物是人非,悲喜结合。

4串来串去的舞台剧

不断地切换,不断地打断,《桃花源》剧组老陶正在认真表演时,《暗恋》剧组的人走上了舞台,打破了观众们的专注,场面十分混乱,也暗示了《暗恋》故事背景的混乱,悲剧、喜剧不断互换,串来串去,给人一种悲喜交加的感觉,观众十分投入时就会被打断,这也是一直能够吸引观众关注的悬念,表达了“人生如舞台,舞台如人生”的哲理。

两个剧组协商后同时进行表演,在舞台上出现了一半悲剧,一半喜剧的场景。《暗恋》的背景画面出现了桃花源的布景,也有桃花纷纷散落,美好的初恋再也回不去了,只存在于记忆中。

上一篇:煤矿“三违”人员处罚标准下一篇:协议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