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诗经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最美诗经(精选10篇)

最美诗经 篇1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快餐式的阅读常常使我感到消化不良,心灵不免染上尘埃,日趋浮躁,直到那一天我偶遇了最美《诗经.》 才领略了至美的斜阳余晖,花开花落,,置身其中,细细咀嚼。

<诗经>有云:“遁逅相遇,适我愿兮。”有些人,有些事,从遇见的第一眼起就注定要羁绊终生,就像一棵树,生长在心中,生生不息。在这个匆匆而过的时代,彼此不过只是过路客罢了,身边的我遇见了我就要珍惜,别让我们走着走着就散了。相遇本身就是上天给予的美好,惜缘,随缘,但不攀缘,感谢你来过,不遗憾你离开,所以好好享受每一段相遇。

“死生契阔,与子成忧,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是《诗经击鼓》中的名句,第一次见到这句话的时侯,应该是初二,从那时起便对爱情保留了一个至高无尚的位置。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牵着心爱的人之手,在金黄的枫叶中穿行,不言不语,走向永恒,想必《诗经》所未达的这种意境打动过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吧!在时光的湖畔极尽鲜妍,美人何处,在水一方。

很喜欢,《诗经》中有一处对桃花的描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什么我们所见此景却毫无此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不再有那么多闲暇去享受自然,去感悟自然。我们似乎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糟糕,越干涸,没了自然的滋养,美的享受,生活便也没了味道,所以放下手中的工作,极穷游于暇日,青山绿水,波光粼粼,大千世界,光怪陆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只不过是茫茫众生中的一个,所以好好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美丽地多树叶中间轻盈落下,砰砰地铺满翻开的〈诗经〉非常美好,这种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

年少时侯,觉得《诗经》部爱情的诗歌。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遥望先古河流两岸的男女,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幸福与怨恨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诗经》总是美得醉人,一词一句,朴实无华,却总能勾人们心灵最深处的那股温热。我很庆幸,最美年华遇见了最美的《诗经》。

最美诗经 篇2

据新华报业网消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 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2010年年初, 由中国选送的古籍经典《诗经》在刚刚结束的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一举夺魁。这次中国获奖图书《诗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向熹译注, 刘晓翔设计, 因其典雅、质朴且创意独具等特色, 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青睐。新版《诗经》的获奖, 中和了中西方共同的审美理念, 即文字、图像的渊然和谐, 设计的原创性和独到的想象力, 历史积累体现的文化传承, 其内容和形式高度的统一, 整体上达到了最为完美的有机融汇。该《诗经》版本将305首诗经古今对照的新版形式, 除了原诗以外, 加入了经译、注释、韵读等重要内容, 用色简洁, 让古迹披上了现代清爽的阅读风尚。《诗经》作为早期先民的歌唱, 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神话与先民生命意识之起源, 男女情爱, 农耕生活, 上古历法, 征战宴饮, 特殊自然环境描述, 社会情感交流等。

中国西北的《诗经》”花儿与诗经 篇3

【关键词】花儿 诗经 女性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并且各民族秉承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理想与信念,铸造出了独属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笔者这里所说的“花儿”作品大多数出自于土生土长的农民百姓之口,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花儿”它把回族、东乡、撒拉、土族、保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花儿”民间歌谣所歌唱内容包罗万象、时空上跨越上千年,记录着中国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以来的社会面貌及贫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 同时,花儿与《诗经》中的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出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歌谣,有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众所周知,花儿和《诗经》一样,最令人过目难忘的还要数其中塑造的众多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动情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劳动中的妇女、婚恋中的妇女、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1 劳动中的妇女

花儿中有“月亮上来车轱辘大,日头出来是碗大。刀子斧头是奴不怕,单怕的阿哥们丢下。”[1]写出了当地妇女们出外干农活时的艰辛,刀子斧头以及暴晒都是江南农村采桑女子们所不曾经历过的。诗经中亦出现过女子田间劳动的场景:如《周南·苯苢》描写的一群采摘苯苢女性:“采采苯苢,薄言采之。采釆苯苢,薄言有之。采采苯苢,薄言摄之。采采苯苢,薄言捋之。采采苯苢,薄言裙之。采采苯苢,薄言擷之。”苯苢即车前草,药材名,古人用所结之子治疗妇人的不孕和难产。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瑶。诗中的一群女子采集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一面劳动,一面歌唱,最后满载而归,劳动热情洋溢而出。我们读起来可以明白地感受到她们当时劳作时的欢快心情。无论是花儿中还是诗经中劳动中的妇女都不怕苦不怕累,但是西北女性似乎在干活时没有江南女性这样子的欢愉,这可能还是要追究到西北僻远地区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及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明显要比南方女性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她们不敢做错事,不敢大声的据理力争自己的权利,生怕自己的言行会触怒丈夫,而被其无情抛弃。相比之下,在诗经中的女性所处的环境中,大男子主义不会像西北偏远农村那样严重。这样子一来,女性去田间地头干活自然也会比较愉悦,不会整天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被抛弃。在这方面,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则显得较为老成,少了一点诗经中女性嬉闹灵动的场面,更多的则是沧桑与久经磨难的忍耐与包容。再者,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山大沟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特征,花儿中的女性一般去干活时都只能独自一人,休息打发时间时只能大声的和对面山头上的人进行对歌。而相比诗经中出现的女性,由于多处于平原地区,故出去劳作时可以呼朋引伴,结伴同行,劳作时便也不会觉得那么孤单。

2 婚恋中的妇女

爱情可谓是古今中外民歌永恒的主题,“花儿”歌谣也不例外,现在笔者就花儿中婚恋女性的形象与诗经中此类女性形象作一比较。花儿中所涉及反映到的女性受封建社会和传统观念束缚,和男性比起来更没有婚姻自主权利,饱受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痛苦,所以也更加渴望幸福和自由。如:“吃蒜要吃红皮蒜,不吃那山里的小蒜;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不维那白头的老汉”[2]这首歌谣的女主人公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的愿望,好比吃蒜要吃个大、貌美、味道十足的红皮蒜,而绝不嫁给像山里的小蒜那样又瘦又小又没味道的“白头老汉”。在过去的西北偏远山区,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做主把年轻姑娘嫁给“白头老汉”以得到对方钱财救济生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位泼辣的女主人公率直地表明了自己不想重蹈覆辙,向往自由、美满婚姻的坚定决心。再如:“高高的山上一眼泉,泉沿上有一棵树呢;过路的阿哥喝水呢,尕妹子招手着叫呢。”[3]泉边的树伟岸挺拔,像“过路的阿哥”,泉水清澈甜美,像“尕妹子”。水和树相映成趣,青年男女以水传情,悠扬的“花儿”在山涧回荡。这首花儿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表现了西北青年淳朴、甜蜜的爱情表达方式。

自由恋爱看起来好像是现代人的专利。一说起古时候的爱情,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锁在深庭高院、不敢正瞧男子一眼的富家小姐,还有见了美女就心如鹿撞、却非要满口孔仁孟义,正襟危坐的公子。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错误的印象。因为,《诗经》产生的周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这就滋生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而女性因较少的受到礼教的约束,当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直接地去向男子主动求爱。这些爱意并不刻意加以掩饰,就如河中小洲上的雉鸠,必大胆歌之唱之,发心之所想,可谓天真自然,爱意直露,却又不让人觉俗,更无一丝邪念。如《召南·標有梅》诗云:標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造其吉兮。標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造其今兮。標有梅,顷筐塱之。求我庶士,造其谓之。诗中描写的一位女子,她盼望着追求她的男子能及时来娶,不要耽误了婚期。这是女性对爱的大胆表白,显示出少女的豪爽与天真。她们这种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并没有受任何礼法约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情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还是诗经中出现的女性,在表达爱情方面都很爽朗。区别在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在说唱花儿时还要看周围的环境,一般要避开长辈、老人和阿訇,到野外演唱,就像花儿中所唱的“到了庄子里不要唱,胡唱时老人骂哩。野滩滩里没大小,唱了嘛也就唱了”,故女性在唱花儿表达心声时是带着思想精神上的负担的,与诗经中的女性相比还是少一点她们的那种轻松与明朗,有着较多的顾忌。

另外,对于中国人而言,真正的爱也许不是怦然心动、激情澎湃,而是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与怜惜。《女曰鸡鸣》短短几句诗,就把中国幸福家庭的场景和价值观精要地摹写了出来。可见,诗经中的女性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较为明显,花儿中这种场景的温馨画面出现较少,故也可看作是苦情的花儿,这些还都可以归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所致,男人普遍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夫妻直接更多的是上与下、尊与卑的关系。由于生活贫困,也就少了许多夫妻之间的情调,诸如“戈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即:妻子说,打来了鸟儿,就给你做顿美餐,再给你备些美酒,这样的生活愿与你过到老。弹琴奏瑟,这生活没有什么不好!)”

3 社会中的妇女

“十八的姑娘要出嫁,配给了十岁的尕娃;又受孽障者又挨打,把我当长工者雇下。”[4]这首花儿描写的是童养媳迫不得已的婚姻。童养媳是旧中国的陋习,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富贵人家在儿子还小时就领养贫苦人家的女孩子,等待儿子长大以后成婚。这样的女孩与其说是新娘,倒不如说是佣人,要照料未成年的丈夫并承担许多家务劳动。西北少数民族女性不仅要受自己丈夫的欺负,还要承受来自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压力。相比之下虽然南方女性较少有这种童养媳的情况。但她们遇到的情况也多是由于社会等级制度造成的,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和平的劳动画面,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走在田间小路上,她们去采摘饲香用的嫩桑叶。她们的劳动看似很愉快,但心中也颇有隐忧。当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她们走来时,便开始担心、害怕被掳去而遭受凌辱。她们爱他们的丈夫,但是不免还是要受当地贵族权势的欺负。末句揭示出了当时阶级压迫的本来面目,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无理的霸道表现。

《诗经》中《邺风·泉水》一首描写卫女怀念亲人、思念祖国的诗歌:“逾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诛,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遍漆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灌,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便充分展现了古代人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这句话,女子没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出嫁后,除了归宁或者其他特殊节日,或者父母亡时奔丧外,远嫁的妇女是不能自由地自己单独回娘家的。而那些嫁到其他国家的女子,回国回家几乎就更成了奢望。这首诗表现出的是的当时女子自己都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世事就是如此,即使是一位抱着理想,明白事理的女子,往往也会被无奈地淹没在漠然的盲群当中,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从社会中女子的形象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出现西北少数民族花儿中的女性还是诗经中的女性都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丝毫没有人生自由,与个人权利,她们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被这个无情的社会给安排好了的,她们对此却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能做的只有无尽的顺从。女性都是当时那个社会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善良淳朴并没有意识到导致她们悲惨命运的其实是压在她们头上的让她们喘不过气来的封建落后的腐朽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3]唐文著.《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5]滕晓天.《青海花儿话青海》[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

[6]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83页

[7]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第2页

[8]《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第65页

诗经里最美的句子励志 篇4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6、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7、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8、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1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1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19、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20、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21、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23、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24、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25、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26、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7、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28、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诗经氓 诗经氓赏析 篇5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最美诗经 篇6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诗经·周南·关雎》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周南·关雎》简介

我读《诗经·氓》 篇7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乘彼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在多数读者眼中, 是氓的负心忘情, 氓妻才有了如此悲惨的结局。可是, 我们觉得, 氓妻的婚姻悲剧, 追究其责任, 不能全都推给氓。因为在这场婚姻中, 氓虽然有错, 但最该为这场悲剧婚姻负主责的人, 其实是氓妻。

错选良人, 是氓妻在婚前犯下的第一大错。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一个外表看上去憨厚老实的男子———氓, 上门来求婚, 婚姻是人生大事, 更何况还是在那个讲究封建礼法的社会里, 氓带着布来, 连一个媒人都没有找, 就想和氓妻定下婚约, 他对氓妻有几分真心, 值得怀疑。不仅如此, 婚期延误, 是氓自己没有找媒人的缘故, 但氓不但不自我反省, 竟还生气了, 而这怒气最后是以氓妻的耐心劝慰, 并许以“秋以为期”才了结。对氓这样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氓妻在没和他成亲前竟会看不到?氓妻竟会义无返顾地嫁给他, 谁之过?

谁之过?其实已经很明了:看错人, 选错郎, 氓妻在婚前犯下了她人生中第一个大错, 为她后来的婚姻走向死亡埋下隐患。

其二, 只有氓妻一个人付出的婚姻, 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他们的婚姻中, 氓妻是怎么做的:

“靡室劳矣”、“靡有朝矣”, 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 婚后的氓妻独自承担了一切重担, 心甘情愿忍受了一切困苦。在两个人的婚姻中, 我们竟完全看不到氓为家庭付出的身影。

氓妻自以为, 自己的勤劳可以改变自己和丈夫的生活;在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之后, 氓会感激她, 会更爱她, 氓也该感激她, 该更爱她 (这些想法是从氓妻被抛弃后的抱怨中看到的) 。

但事实是什么呢?爱情虽然美丽, 但婚姻中的两个人, 即使是其中一个人, 如果以为从此不必做任何努力, 就可以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那实在是做梦。而氓妻便是这样一个做梦之人。“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为自己的婚姻付出如此多的氓妻, 换来的只是自己渐渐成了“黄脸婆”。而此时, 她和氓的爱情也变味了———原来那个一片“信誓旦旦”、一脸“蚩蚩”的氓———她现在的郎君, 竟慢慢对自己不好起来, 最后干脆把她一脚踢开了。

可是, 这能怪氓无情吗?从道义上讲, 氓妻辛勤耕作, 操持家务, 最后人老珠黄, 氓应该感激;但从情感上看, 试想一下, 一个人, 一个男人, 要他日日夜夜面对着一个黄脸婆, 还要对着她充满爱意, 这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做到的。

而此刻, 完全不知情的氓妻还在继续着她一个人的付出, 因为忙碌, 她少了对自己的一份关爱, 少了打扮自己的心思, 少了女性阴柔的美。忙碌中, 氓妻还少了与家人的沟通, 氓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最终让氓开始相信, 自己面前的这个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女人, 不但是一个自己再也爱不起来的女人, 更是一个不需要保护也能生存的强者。一旦有了这样的看法, 氓夫妇之间即使没有第三者出现, 氓对妻子也会渐渐冷淡直至抛弃。

厌恶妻子, 抛弃妻子, 氓不是没有错, 但是错不该全在氓身上。在婚姻中不知道关爱自己, 对“黄脸婆”要付出的代价没有足够的认识, 永远都是自己一个人一相情愿地付出, 其结果, 只会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而氓妻, 是自己选择了走这条伤心路的。悲剧发生了, 氓妻竟然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竟然不知道自己就是这幕悲剧的制造者, 岂不更可悲。

第三, 不幸发生之后, 氓妻的最大错误是至死至终孤军作战。

不幸发生了, 氓并没有受到社会的谴责, 氓妻也没有得到舆论的支持。婚姻从不幸走向灭亡之际, 竟然到了“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的程度。

氓妻的错, 不仅错在婚前遇人不淑, 错在婚后独自地付出, 更错在婚变后的独自承受。

家庭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边际, 至亲之人却毫不知情。“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情形更可悲的呢?而得不到亲人的理解和支持的氓妻, 还将要继续独自去面对世人的猜疑与不理解。我想, 即使氓妻是一个极为正常的人, 但长久处在没有人理解的环境和独自悲痛中, 心态失衡是迟早的事。

于是, 氓妻痛苦、氓妻怨、氓妻恨, 于是, 便有了氓和氓妻间更多的相互嫌弃, 更多的相互不理解, 更多的相互间的吵闹, 这一切, 都在加速着这个家庭的毁灭。

其实, 从恋爱的角度看, 在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去爱, 在未弄清对方对自己的感情深浅时就急于投入自己的深情, 这样的痴心痴情女子换来的大都是被自己所爱的男子遗弃。雷峰塔下压着的白娘子、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血洒桃花扇的香君都是这样的伤心女子。而氓妻走的, 正是和这些后世女子一样的路。

而在没看清楚对方的缺点或者对对方的缺点视而不见, 就匆匆步上礼堂, 到头来怪“良人负心”, 无论有多少可以让别人原谅的理由, 错都在自己。而当婚姻出现了问题, 不多做自我反思, 只看对方的错误的人, 往往也是最后铸成大错的人。

《诗经·载驰》疏正 篇8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载,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唁:《春秋·昭公二十五年》载:“齐侯唁公于野井。”《谷梁传》云:“吊失国曰唁,唁公不得入于鲁也。”孔疏并云:“此据失国言之,……吊死曰吊,则吊生曰唁。”卫侯:指戴公。归唁卫侯失国,卫夫人在当时“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的情况下,欲求回卫而依托的名义。

此言夫人让御者奋力扬鞭策马,驱之驰之,欲求尽快赶到戴公身边,表达自己对宗国不幸的关切与慰问。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悠悠:久远。不仅指路途之遥,也指历时之久。言:句首助词。漕:地名,卫败之后的临时都邑。《左传·闵公二年》:“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曹,即漕。

此言夫人不辞劳苦,长途驱驰,终于抵达卫国临时都城曹邑。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大夫,指卫国大夫。跋涉,犹言登山趟水。则:通“恻”。

此言夫人到达漕邑之后,目睹卫大夫为求国家生存而四处奔波的情形,心里十分难受,并同时为卫国的前途与命运而深深地忧虑。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嘉:赞同、嘉许。旋,副词,立刻,马上。反,通“返”,指返回许国。既不我嘉,犹言既归而不我嘉。

此言夫人回到漕邑以后卫国君臣的反应及夫人之态度。卫人初经丧乱,遭蒙大劫,在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均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他们可能拘执于“妇人非年之丧不逾封而吊”(《礼记·杂礼》)的成规,以为夫人归卫属非礼,担心会因此而授他人以口实,给卫国带来新的不利。因而对夫人的归唁行为并不赞许,这同时也是向世人表明立场与态度。尽管如此,夫人却坚决表示:尽管国人对自己的到来不表示欢迎,但为了宗国的前途与安危自己决不会马上就返回许国去的。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视,通“示”。尔,指卫国君臣。臧,通“藏”,隐瞒。“不远”及下文的“不 閟”中的“不”均通“丕”,为句中语助词,无实义。

此紧承“不能旋反”之后进一步向卫国君臣表态。言夫人明确地告诉卫国君臣,自己此次的行动是经过了长久考虑的。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济:指渡河返许。许处黄河以北,而漕则在黄河以南。閟:通“密”,周到,严密。

此与上文重章反复,言夫人考虑问题不仅长远而且周到,于中显示出夫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卓识与雷厉风行的风范。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陟:攀登。阿丘,高山。言:句首助词。 蝱:贝母一类的植物,可入药。朱熹《诗集传》言:“主疗郁结之疾。”

此言夫人将欲攀附足可凭依的大山,寻求可以解除宗国之患与自己心头之忧的药方。这是夫人欲“控于大邦”的隐喻。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女子:夫人自称。善怀:善思能虑。行:《毛传》“行,道也。”亦各有行,言各人自有其解决问题的途径。

此写夫人言自己作为女子自有与他人不同的考虑问题的角度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初齐侯曾求娶夫人于卫,而夫人也曾自请归嫁于齐,终为懿公所阻。本事详见刘向《列女传》。齐、卫交恶或即由此而起。夫人审察宗国连连失利、几近颠覆而与卫素有姻亲关系之强齐任我“大夫跋涉”却反应甚为冷漠之原委。或思及于此,深感事关于己,自己若不出面,他人终难化解齐侯心头宿怨,故诗中始有此言。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许人:指许国君臣。尤:本指过失,此处作动词,责怪。众:很多人,也指许人而言。之:指夫人亲赴强齐之事。服虔注《左传》云:“言我遂往,无我有尤也。”是夫人竟往齐矣。稚:本指年幼,此言愚昧无知。

此言夫人赴齐往诉之事传及许国,许国君臣对夫人之举纷纷予以极其强烈的批评与指责。夫人归唁卫侯失国实属情有可原,许国君臣尚能委曲从权不著微辞;而越国外交,则殊属离经叛道之举。《春秋繁露·玉英篇》云:“妇人无出境之事,经礼也。”许人焉能无动于衷,不有强烈反应呢?“稚”与“狂”一方面表明许人反应之强烈,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夫人对这种反应的轻蔑。夫人爱国之情远胜过自爱之心昭然若揭。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芃芃:茂盛貌。

此言夫人于赴齐途中所见景象。这一景色描写隐曲地传达出夫人对宗国的复兴满怀希望,也透露出夫人不悔此行的心情。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控:赴告,陈诉。大邦:大国,此指齐国。因:亲。极:至、往。

此言谁最强大跟我最亲近,我就到他那里去,诉说宗国的不幸与自己的苦闷忧思。这是夫人面陈齐侯的话,此一方面盛赞齐国的强大,另一方面表明夫人对齐侯的亲近之怀,从而于感情上打动齐侯,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达到化解旧恶、争取齐侯援卫的目的。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大夫君子:指卫之君臣,或也包括许君在内。夫人归唁,卫人尚不敢嘉许,对夫人赴齐救援自然也不敢认可,必有非议。无:犹“毋”。无我有尤:不要以为我的行为有错,此夫人恳请卫国君臣及许君不要对自己横加责备。尔:你们,指卫君臣。之:行,往。

前两句为夫人面对社会上的纷纷指责所发出的请求理解的呼吁。可见夫人当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何等之大,当初作出亲赴大国往诉齐侯的这一抉择又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决心。后两句是夫人申述自己之所以如此做的原因,表明实为事出无奈。

此诗虽是记写了夫人自“归唁卫侯”至“控于大邦”的过程,但它应为夫人参见齐侯之时所赋,诗中所展示的都应是夫人“控”于齐侯的内容。夫人备言自己路途的艰辛与自己如何不为世人所理解蒙遭诽议、横受指责等,都从侧面表明了欲求亲见齐侯的不容易与自己求见齐侯意愿之恳切,申述了齐侯是自己心目中最可亲近和最堪凭依的人物,如此终于打动了齐侯,改变了齐侯对卫国的态度。《左传·闵公二年》载“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事后齐侯又“归(馈)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再其后齐桓公又“城楚丘以居(卫)。”卫终得以死里复生,祭祀不绝,这些皆许穆夫人之功也。《焦氏易林·屯变兑》亦有诗赞夫人云:“道路僻除,南至东辽。卫子善辞,使国无忧。”

此诗蒙尘既久,后之读者多不能得其真义,今特为疏解,以求正于方家。

《诗经》也是食经 篇9

最早的文学典籍《诗经》,我们就能发现这个渊源。

《闭宫》为当时鲁国的史诗,说到祭祀,有诗句这样描写:为了秋天举行祭礼,夏天就养好了牛羊,白色的猪与赤色的牛。

《丰年》一诗,是农事完毕后祭祀祖先的乐歌,诗里说:丰年多黍多稻谷,堆滿了高高的粮仓。千车万担难计数,可做成清酒与甜醪,献给先祖先妣,让所有礼仪都合度,福泽自会从天普降。在商周时,鼎甚至成为了国家的首要象征物,其实它就是当年的炊具。

诗经年代,无论是宫廷的祭祀、庆祝等重大场合,还是民间接待亲朋好友,饮食都是人们活动的中心,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完全类似。

《楚辞》描绘了周王祭祀祖先的场景:厨师们小心地烹调,案上的肉堆得高高,有的烧,有的烤。君妇仪容端庄,准备了丰盛的菜肴,举止从容地接待宾客。在祭完众神后,食物会被到场的嘉宾分享,这是中国祭祀的独特之处。诗结尾道:席上的菜肴丰盛美好,毫无怨言人人称道,醉了也饱了,老少鞠躬叩首:神灵爱吃这酒食,定会保佑君健康长寿。

相比起来,民间宴请亲友,则淳朴得多。《伐木》诗中这样描写:伐木声声,酒香萦绕。宰了肥肥的羊羔,邀请诸位伯叔。宁可有事不能前来,也别让人说我怠慢没礼貌。打扫好居室,摆上一桌美味佳肴。诗还总结道:摆好了盛满酒食的碗盏,不要疏远了兄弟姐妹。人与人伤了和气,往往是为了酒食这样的小事,这与我们今天对人情世故的感受,几乎完全一样。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与谁在一起吃饭,谁先入席谁后入席,都是判断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诗经》中也有这样的体现。《韩奕》写的是当年镇抚北方诸邦的韩侯。他在受封返国的途中,路过屠城,就是由当地一位名叫显父的富绅接待的他。诗中说,显父设宴为他饯行,清酒百壶,盛况空前。都有些什么荤腥?鳊鱼、老鳖又烧又炖。都有些什么蔬菜?有的是香蒲和竹笋。主人送他什么?一辆高车四匹好马。佳肴摆满宴席,宾主们笑语喧哗。

至于在宴请时,谁先入席、谁后入席,周初的礼俗倒是比今天多了一些平等的精神。《行苇》写了这样的宴请:茶酒摆好了,席子铺上了,仆人们不断地搬来茶几,宾主们如要敬酒,有各种各样的酒器。肉汁肉酱也都端上了,烧的烤的香气扑鼻。其中牛肚牛舌最为美味,唱歌打鼓喜气洋洋。这时,谁先入席呢?原来要靠射箭比赛来决定:准备了坚硬的雕弓,质地精良的利箭。弓弦响处箭已中靶,按得分次序请入筵席。一个个弓开满月,一支支箭搭上弓弦。射箭的人像树一般站立,就算失败了主人也不会怠慢。原来入席先后,并不是今天的俗套,古已有之。不过参加这样的宴会,还是有些意思的。

通过《诗经》我们还会发现,那个时代人们对外在秩序的认知、对内心情感的理解,很多时候也是以食物来比照的。《木瓜》中的名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就有这个意思。诗中说的木瓜、木桃,就是当时的水果,但“我”却愿回赠美玉,可以想象作者渴望永远相好的情真意切。

《诗经·氓》的悲剧美 篇10

《氓》是一首叙事性的弃妇诗, 女主人公追忆和诉说了她错误的爱情与不幸的婚姻。女主人公以弃妇之口, 道弃妇之心, 喊出了她的悔, 她的恨, 她的决绝, 一字一泪, 一字一血, 酿造了浓厚的悲剧氛围, 感人至深。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含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有价值”, 一方面是“毁灭”, 这确实是“悲”的辩证法, 是造成“悲”的感情的必要前提。《氓》就是通过女主人公的痴情、贤惠、决绝反抗精神等有价值的美的东西被毁灭, 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 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痴情之悲

《氓》中的女主人公纯真热情, 大胆冲破“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桎梏而和氓私订终身, 勇敢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公开反叛包办婚姻, 弃世俗于不顾。这确实不易。《诗经》产生的年代, 礼教法度已在推行之中, 男女婚恋要受家庭、社会的限制。男女结为夫妻须经过“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才具有合法性。《氓》中的女主人公与氓是“自由恋爱”而结为夫妻的。她自幼与氓相识,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成年后, “蚩蚩”的氓“抱布”以“贸丝”为名, 来找她商量婚事。她被氓的真情打动, 爽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 并约好“秋以为期”。“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表达她对氓的依依深情。从此, 她经历了无数个“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日日夜夜, 盼望与氓相见, 早结良缘。眼看秋天到了, “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她日思夜盼, 终于盼来氓迎娶的车辆,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带着嫁妆出嫁了。从依恋不舍到望穿秋水, 从泣涕到欢笑, 从约期到结婚, 这些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纯真少女一往情深的痴情,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她被遗弃之后, 追溯往事, 从头倾吐, 那个负心男人不仅骗取了她的财物, 更骗取了她纯真的爱情, 她的心灵创伤是多么深痛啊!俗话说:“人怕伤心, 树怕剥皮。”心灵受创伤而没有希望的人, 生命即使没有终结, 却比死更为悲哀。庄子所言“哀莫大于心死, 而人死亦次之”, 正是这种悲剧的概括。

坚贞不渝的痴情,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出现的社会意识, 它无疑是美的一种社会表现, 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痴情的丧失, 当然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从审美感受来看, 《氓》中女主公的痴情的丧失, 带给读者的是悲和泪, 同时它又从侧面激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的爱情生活而斗争, 宣告了人类高尚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二、贤惠之悲

《氓》中的女主人公有着温柔善良、吃苦耐劳等贤惠能干的优良品质。她嫁给氓之后, 吃苦耐劳, “自我伹尔, 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终于使生活走上了顺境, “言既遂矣”。但是贫困辛劳的生活使她过早地年老色衰。黑格尔说:“爱的真正本质在于意识抛弃掉它自己。”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爱, 让他过上好日子, 就是以“抛弃掉”自己、牺牲自己为代价, 由“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的貌美而到了“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的人老珠黄。多么贤惠能干的女子, 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丈夫着想的女子, 却因为“色衰而爱弛, 爱弛则恩绝”而被氓“至于暴矣”, 抛弃了。

贤惠能干是中国劳动妇女的优良品质。但是在那个礼法充斥的社会里, 即使没有丝毫过错反而对家庭有功的贤惠女子, 也避免不了被丈夫无情的遗弃。这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诗歌就是对夫权专制的不合理的控诉。夫权专制的存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进行戕害, 造成了古代许多妇女的悲剧, 进而酿成社会的悲剧, 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决绝之悲

《氓》中的女主人公和氓是“自由恋爱”的, 她像其他少女一样, 有过甜蜜的爱情。她带着一个少女美好的梦想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嫁给了氓。在夫家, 她安于贫困, 早起晚睡, 日夜操劳, 终于使家业有成。但没有想到, 就在此时, 那个当初“蚩蚩”的氓, 却早已忘记了婚前的“信誓旦旦”而变得残暴不仁, 无情无义, 狠心将她休弃。此时, 她无限悲痛和悔恨, 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出了痛苦的教训———“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她已清醒地认识到, 妇女在社会上是没有婚姻平等的权利。这绞心割肺的呼喊是对世上姑娘们的劝告, 也是对那负心汉氓和不公平的社会的谴责与抗议。她没有被悲伤哀痛打垮, 她看透了氓背叛誓言的虚伪卑劣。对眼前的恩断义绝的丈夫, 她没有哭泣乞求和留恋, 更多的是对氓的鄙视和激愤。她清楚地认识到, 再拖下去, 亦不会有好的结果, “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 最后毅然说到“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表示了与氓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她的爱是真爱, 她的恨是真恨, 由真爱到真恨, 这正是她不甘忍受负心汉侮辱的反抗精神的爆发。

虽然女主人公果断地走上了与氓决绝之路, 看似再也没有藕断丝连的缠绵不舍之情, 但从她的控诉当中, 我们不难感受到她那无法掩饰的痛苦与悔恨, 以及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与眷恋。俗话说, 一日夫妻百日恩。作为比较重感情的女子来说, 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她是不会做到如此无所眷顾的。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到, 在她坚强的外表下, 包裹着一颗多么悲苦无助的心啊!尽管她选择了与丈夫决绝, 但以后等待她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在那个礼法森严、世俗偏见严重的社会里, 她无疑是在走一条“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之路, 她的归宿已是不言而喻的了。真可谓, 看透情字亦无用, 纵使风流也枉然。

上一篇:求职必看秘诀下一篇:【精华】过年趣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