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意识(精选9篇)
栾旭东孙玉萍
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玉皇中学
摘要: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
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教师素质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有几点认识: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创新论。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称为创新。他不仅创造、重新组合、再次发现视为创新,而且强调“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创新过程。这恰好与我国目前教育要解决的两 在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该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
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学校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学校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 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同时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的去学习,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断去充实自己,俗话说艺不压身,你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学校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的信息堆积,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就不可能站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师生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2、相互合作积极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由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过程,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我一定能学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使课堂更具有生气。
教师角色改变了,教师不在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比直接灌输知识更加重要。
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贯彻,在给予整体优化的同时,真正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为更全面地实施新课程标准而努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兴趣
以电脑动画图片展示形式以及学生现场动作展示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的机械, 如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剪刀等, 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告知学生这些机械的名称叫“杠杆”。
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分析, 实践猜想, 合作交流
1. 杠杆的概念
观察:观看屏幕动画———人用一根硬棒撬石头。
实物感受:这种杆的使用。
得出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 在力的作用下, 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 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2. 进一步认识杠杆
在观看动画过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与杠杆有关的几个名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了解过程中操作:通过看图让学生会找出一根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3. 动手操作画动力臂和阻力臂
观察后交流探讨:利用电脑模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过程, 教会学生作图。
动手操作:教师采用的是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画动力臂和阻力臂。
三、动手实验, 科学探究, 突出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1. 提出问题
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都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 那么,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
2. 学生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进行猜想。他们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 但他们一定都认为杠杆平衡会跟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关, 对学生的猜想及时予以鼓励。
3.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得到确切地结论, 不能只凭猜想, 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样我们就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活动期间, 学生求知的热情空前高涨, 甚至连平时不爱发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都积极主动行动起来, 主动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 几个顽皮的学生也被当时的探究气氛给同化了。在活动的过程中, 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沟通, 消除了隔阂, 个性得到张扬, 潜力也得到了发挥。然后请同学分别回答他们所猜想的结论、探究的过程, 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 并且对合作好的人员给予表扬。这样不仅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也调动了“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发挥了教师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
四、继续动手实践操作, 思考探究, 验证猜想
在这一活动过程之中, 使学生感悟、体验、尝试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品尝到成功后带来的乐趣。这不仅使学生学习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同时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而且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的物理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把测得的实验数据 (即动力F1, 阻力F2, 动力臂L1, 阻力臂L2) 填入课本表格中, 并计算出F1×L1与F2×L2。
2. 分析实验数据与验证猜想
各个小组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当F1×L1与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时, 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这就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3. 评估、交流与合作
若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相符, 说明我们的实验结论应该是可信的。实验结束后, 每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 并在班上报告实验结果, 进行讨论与交流。
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结论, 比较直观, 也比较形象, 既加深了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 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 也使学生认识到, 任何物理原理和现象的发现都离不开验证这一过程。
第一、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说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有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 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要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理念。
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把学生看成过去的那种“徒弟”,要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學生的潜能。
第三、教师要有开明意识,鼓励学生发难。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因此,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时代和社会的形式和要求。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二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三是市场经济的现实,四是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形势都对研究生同学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当代研究生将是创新大军中的主力,肩负着光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对知识经济,要求研究生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这种形势下,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形式和要求,学习是首要任务,成为创新人才是正确的成长目标。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加以思考,就能确立自己的理想自我,这就是立志。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应该自我发挥,主动专研,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学习状态上,我们应该围绕学过的内容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要勤于思考,乐于提问;在学习层次上,要继承,但更要发展、创新。在创新方面,我们要唤起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起自己的内在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充分调动自己的一切潜力,时时处处进行创新活动。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等等。总之,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人成长的标志,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从总体来看,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时,反思和革新传统发展观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被普遍接受。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关键,培养学生在知识上、技术发展上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等都是新时期教育的任务。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灵活地运用教材,巧设开放题积极探索课内外阵地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激学;改变;探索;开放;阵地;
利用放假在家的空闲,研读了《陶行知文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陶先生这位留学西洋又为中国的乡村教育奔走呼号、鞠躬尽瘁、被誉为“民族魂”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感触颇深。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关键,它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仅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让学生把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并对学习方向和进程进行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者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接触同类事物,主动地选择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2.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学生提问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
3.灵活地运用教材,巧设开放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教材中有许多题目,只要稍加变通,让学生自改自编问题,就可以变为开放题。开放题的设计要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开放题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为今后灵活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上,我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书中的题目中解放出来,例如:作文题目尽可能结合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结合生活实际些感受、写心得体会等作业形式在减负的新形势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4、探索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 2
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地理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水,请向怎样解决?学生纷纷各抒已见,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把天山、祁连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胆的设想:用核武器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一个大口子,订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长驱直入我国的大西北!一个个创新的设想在迸发出智慧的为花,谁能说今天的异想天开在明天不会成现实?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奏响创新的主旋律,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5、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地位
家庭是儿童生活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人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的学业,家长们关注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更是倍加关切,望子成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压在众多独生子女家长的心头,并悄然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于是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双休日”。可要问一问21世界究竞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家长恐怕就难以回答清楚了。有这样一个故事,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段,会变成两条蚯蚓。于是,一女孩就挖来一条蚯蚓养在家里观察,可女孩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女孩一个耳光,并且把蚯蚓扔了。试问,在这样家庭环境中,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吗?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努力提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把孩子作为一个天生的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尽情地去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位:李兴镇中心学校
陈 均(新疆和丰县农十师煤矿中学)
汪广仁说:“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建树,去开创教育的未来,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并为之做出努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的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才得以保证。
二、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l.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做法如下 :
1.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3.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4.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吧。
【作者简介:陈均,男,1979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2002年6月毕业于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2006年毕业于湖北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本科。2002年8月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教到新疆和丰县农十师煤矿中学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带了2届毕业生,第一届升学率达到76%;第二届升学率达到75.5%。在每年的数学竞赛中所带学生都取得很好的名次。邮编:834407;电话:0990-6728065(家),0990-6728284(办),手机***;信箱:chenjun790713@sohu.com】
一、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 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 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 萌芽求知欲, 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 往往愿意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 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 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者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入手, 巧创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 使学生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状态下, 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例如, “咔嚓”, 伴着一声清脆的声响, 一块三角形玻璃板被打碎的画面呈现在师生的面前, 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为三块 (分别为①、②、③) , 他要去商店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板, 该怎么办?”
“带①去!”
“带②去!”
“带③去!”
“带①、②、③去!”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怎么带合适呢?你能说明理由吗?”
“为什么③合适?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③中三个元素的位置关系怎样?”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两角和一边的位置关系还有哪些?”
“通过刚才的探讨与发现, 总结一下你的收获.”
……
我们看到, 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激发了创新思维.
四、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 鼓励学生创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前人发现的一个再发现过程, 学生在“再发现”的过程中被指引的是一条优化的道路, 然而发现必然会出现新的元素,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强调学生在“再发现”中所达到的结果, 还要关注和肯定学生在各自的“发现”中所展现的创新思维.
五、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要求思维成果的独创性, 即创新的成果应是新颖的独一无二的, 因而创新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对自我的超越活动.所以创造个性的培养, 就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上, 充分把学生的差异显示出来,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 开拓新领域、促成新发展.创新个性培养还应注意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这一关系, 才会真正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新的形势下, 教师要关爱学生,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恒心, 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突破口, 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促进思维发展, 只有这样师生的共同配合, 才能教学相长.
摘要:新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有效的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 教学策略 ;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36-01
長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如何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呢?首先,要求学生先看书自学,再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并汇报实践操作的体会。有的学生初学画圆没有成功,教师让他们说出原因:圆规针尖滑动画不好,需要固定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画图时发生变化,所以画得不圆,叉开的大小要固定不变。 其次,让学生在一张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画一个大小不同的圆。再问:为什么两个圆的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得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用直尺在一个圆内分别让学生画出圆的半径和直径,提问:“你能画出多少条?量一量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在画圆的半径与直径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各有无数条,并且知道了同圆中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的才是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操作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注重策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
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三、以引导联想为法宝、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
联想是一种发散思维,是驶向彼岸的航船,是创新的前提,由于对同一事物可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联想,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使问题变得容易解答。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还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棵数是松树的1/4,松树和柏树的比是4∶1;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4∶5,柏树和两种总棵数的比是1∶5。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以课堂为主渠道、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等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主动发展。例如: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通过操作实验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操作实验推导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操作实验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要精心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注意引导学生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质疑提问、启发诱导、实践探究,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钱钧.小学数学教学新探[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
院系:学号:姓名:
【摘要】: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分阶段的训练而形成的。因此,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条件和氛围,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素质
【正文】: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学生担负着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什么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
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可能就会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斯宾塞是美国电子管技术专家,二战期间在测试新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斯宾塞联想到,能否用类似装置给食品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
一、培养要求整齐划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也不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自己创新思想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转变观念。同时也要树立信心,自觉将自己的创造潜能与学习及将来的事业结合起来。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准则,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和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追求简约才能使得那些不必要的,繁旧不断的变更,不断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保持持久创新能力的关键,无论怎样的都是离不开人的,离开人的操作一切的创新都会成为空谈,这样的所谓的创新是不能够持久的,是会被发展需求所淘汰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不断的创新。
承受风险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在创新的过程中都要不断的和已有的沉淀的文化发生一定冲突,在不断的创新的同时,要保留原有的美好的,这就使得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中承受风险,故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式或思维框架。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想法,又理解用户需求,并能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同是,创新的使用价值更应该着重考虑。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和素质?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
式,使学生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两个推销鞋子的推销员,来到非洲。结果发现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的。其中一个叫苦连天,这么个地方怎么会卖得出鞋子呢?于是打包回去了。另一个却喜出望外,他喜出望外,多么大的一个市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穿鞋子,那么我的市场该有多大啊。看看,当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时,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差别很大?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我想这一点大家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是最深的!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大学里面有很多实验,那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每当我做完实验后,感觉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层次,真正实践后就会对其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些只有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练习才能得到的!
第五个建议是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宁愿做一个自己有激情的事,因为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有爱好的事,自己会很积极主动,会很愿意钻研。而如果自己做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或者是没兴趣的事,自己会打心里面就对其不接纳,那么做事的主动性,效率什么的都会很低!
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威。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那么,作为培养人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应转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造是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
(2)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多尝试在课堂内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创新特征;
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拘泥于已有论断,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想象中不断发展,让学生逐步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3)鼓励教师采用创造性教学法。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而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
(4)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教育和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险,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用开放的胸襟、包容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有效的措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为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关于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大学生创新意识】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调查表10-19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06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07-07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07-12
大学生环保意识考察06-26
大学生环保意识心得07-28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10-09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06-23
2024年大学生维权意识调查报告10-31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报告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