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号教育奇迹读后感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6号教育奇迹读后感(精选11篇)

56号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1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下课铃响后,孩子们都蜂拥地从教室里跑向操场,安静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打球的、踢毽子的、抓石子的、放纸飞机的„„一个个孩子在操场上尽情地玩啊、跳啊,那种快乐和开心的劲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就连在课堂上睡觉的孩子,此时都活跃得不得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呵呵,只要你走进美国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所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你就会知道答案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是一本美国人写美国教育的书,而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它适合美国人看,也同样适合美国人以外的中国人、韩国人、印度人看。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一位小学教师雷夫静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重在教育的过程。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56号教室中他和学生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师身上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教室与操场原来有如此大的差别。

为何孩子们在教室里没有操场那么活跃,操场上总是热闹非凡,课堂上却总是死气沉沉?雷夫老师告诉我们,现在的很多教室都存在下列不良现象。

一、教室里伤害现象大量存在雷夫老师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的确,教室里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然而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老师的盛怒„„

是啊,如今教室的管理很成问题,伤害现象无处不在。首先是部分老师时刻无情地伤害学生,比如,打骂等体罚学生,大声吼叫学生,生气不上课,对学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不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让学生重复抄写作业。凡此种种,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预计的,也许体罚学生的伤害能够看见,但是精神伤害存在于无形之中,其危害更大。

其次,学生之间互相伤害,比如,相互打架和谩骂,瞧不起成绩差的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相互之间的歧视和孤立。如此等等的现象,没有哪一间教室不存在,都会让学生感到害怕,受到伤害。

二、教室中贿赂行为比比皆是

“如果你今天背来了课文,我就奖你一个练习本。”语文老师经常这样说;“这次乒乓球比赛,我们班能够获得冠军,我就组织大家去野炊。”班主任经常这样说;“如果这次考试,你考到了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家长们也经常这样说。这种以奖励作为“诱

饵”来让学生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达到要求的现象,在如今的教室,谁也否认不了它的大量存在。所以,孩子背书不是真正掌握文章的优美词句、体会感情、练习语感,而是为了得到“一个练习本、一次参加活动的机会”。孩子完成作业,不是为了掌握所学的知识,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物质奖励。

雷夫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教室贿赂行为”!其实,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这种做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对于学生终生的发展毫无益处,因为这种做法否认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的教育思想,这是教育功利化的集中变现。

三、教室里讨好之声不绝入耳

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少的心理需求。可是这种心理需求,在教室里往往成为了一种“讨好”!一个孩子在一边卖力地读书,一边用眼瞅着老师。这时老师如果点头微笑,孩子就会读得更卖力;如果老师不予理睬,孩子读书的声音马上就会小下来。这个孩子读书的目的,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需求,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奖赏,他大声的读就是为了取悦老师、讨好老师。其实,在教室里,很多时候也存在着老师“讨好”学生的现象:这次考试大家考得好,我就带你们去春游!老师为了让学生考好成绩,就用“春游”做诱饵,来“讨好”学生。雷夫老师并没有否认教室了里这种“讨好”的作用,无论是谁,在这种“讨好”中都付出了努力!但是,教育不是为了相互讨好,而是要学生内化为自己真实的行为。

真是不读不知道,读后吓一跳。第56号教室所列举的不良现象,很少有老师否认得了。要想教室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园,我们老师就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要懂得决定教室的尺度就是我们教师自己,要用自己的面貌来改变教室的内容,要用自己的气度来提升教室的容量。我们教室要摈弃害怕,建立信任,老师要“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我们的教师要抛弃“贿赂”,就要让学生明白“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我们还要学习雷夫老师敢于讲真话的精神,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也被社会上很多现象同化了,不敢讲真话了。雷夫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没有“倒吃甘蔗两头甜”的感觉;当你静下心来回想过去种种,会发现不如意的事情总是比较多;当一个老师,真的很痛苦;成功没有捷径„„这一句句真话,震人发聩,让人听来内心的浮躁顿时变得平静了:教育是真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让教室成为孩子们温暖的家,教育才会变得真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老师,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时刻不能忘记爱学生是我们的“上帝”,始终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要时刻牢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努力改变自己,用心经营好自己的教室,用真爱对待“上帝”,一定能创造属于我们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虽然并不是一口气读完,但是回想起来曾经读过的每一章的内容,尤其是“后记”,还是感慨颇深!

在刚刚看到雷夫在每一章中所列举的例子,说实在的对于一个刚刚毕业就参加工作而且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我,不免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这么多好教育的孩子都会出现在他的班级当中?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带的班级,以同样的处理方法会是怎么样呢?”。

雷夫在后记宁静的港湾中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突然想到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学过教育特点时候有过这么一条“教育具有滞后性”,所谓的滞后性其实就是“教育成果”的滞后性,每一位教师其实只是我们所要教育对象的一个阶段性老师,那么在我们所教的那个阶段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可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比如我现在所教的高中生正是学生叛逆期的后期阶段,那么在这一阶段学生就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在初中后两年已经表现出很明显的叛逆后,在上高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可能这种叛逆期就会表现的逐渐减弱(也就是相好的方向转变—我们班级就有

这么情况);另外一种就是初中时期表现的没那么明显,在高中才叛逆的很强烈。所以针对于以上的情况我们教师很容易就会感觉到自己所教书的那个阶段真是出现了“吃力不讨好”情况,其实如果了解到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变现的不同心理变化及教育本身多具有的特点后,可能会对教育工作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理解的更容易些。

看看我们这些“教育的成果”就会很容易知道,曾经的我们也会因为做过的错事及其他所谓为“坏同学”让老师觉得“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终究我们不还是被教育出来了吗!作为教师我们也要经常反思自己,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我们所从事的这份职业,其实“它也很好”!

少些害怕多些温馨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总憧憬着什么时候教书能成为快乐的事,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但每到开学前至少一周时间,想起快要上课了,便充满焦虑。为什么?暑期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才找到一些答案。

作者雷夫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的确,教室里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这些话真是说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然而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老师的盛怒„„,教室里伤害现象大量存在。于是乎,部分老师时刻“无情地”伤害不服管理或成绩不好拉班级后腿的学生,比如,打骂等体罚学生,大声吼叫学生,生气不上课,对学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不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让学生重复抄写作业。凡此种种,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预计的,也许体罚学生的伤害能够看见,但是精神伤害存在于无形之中,其危害更大。同时,老师也在伤害着自己,无可奈何,身不由己。

第5 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

要让教室减少害怕的气氛,需要方方面面努力。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面貌来增加教室的正能量:是学生值得信任的热情、和蔼的倾诉对象,而不是只讲大道理、不服从就请家长;具有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而不是古板严肃、死气沉沉。

56号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2

雷夫老师从教二十五年来,一直在一所位于美国洛杉矶的霍伯特的小学担任五年级老师。他的学生高达九成来自贫困、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用他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为他的学生营造了一个快乐的天堂———第56号教室,使这群幸运的天使在雷夫老师的爱心和智慧的浇灌下,结出了不平凡的果实———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谦虚有礼诚实善良;长大后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从而达到并超越了自己的目标。这一切源于雷夫老师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源于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但是,在现实教育环境中依然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君不见,在教室里有多少“不能”“不许”不准”,它们像绳套一样,使孩子丧失了许多本属于他们的欢乐,使他们不再像一个孩子。特别是在考试前夕的日子里,加班加点,学生完全脱离了自然,生活变得“不正常”起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性劳动,没完没了的考试,老师焦虑的神情,严历的呵斥,家长对孩子过高的关注和高压……这些现代社会的“教育特色”正驱走了孩子们正常成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教师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到学生的学习上,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却很少在感情上投资。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让我们看看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这又是怎样一种境界?其实,有时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们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往往离目标越远。因此作为教师要回到教育的原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雷夫老师为了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他所设计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顺应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合乎教育教学规律的,它们之间是循序渐进的。孩子们通过这六个阶段的训练,明白自己的良好行为表现是应该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自己的行为得宜也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为自己能帮助或取悦了别人为荣,不需要得到回报;规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不是因为某些“理由”才去遵守;体贴别人是一种胸怀、一种无私的仁爱;自己依据道德自律来行事,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不作宣扬。在这种引导下,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收获了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长大后于常春藤名校就读,一时间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佳话。

我们不得不感叹雷夫老师的教育智慧和追寻理想教育的勇气。尤其是他敢于对所在州进行的“标准化测验”提出批评意见,并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他敢于面对教育的困惑、不良现象,用自己的双手去为他的学生撑起一方天地。在56号教室里,在雷夫老师的带领下,一群孩子不受外界干扰,不顾他人的嘲笑,认认真真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学习,执着热情地从事科学实验。正是雷夫老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使得他的学生比同龄人多了很多有趣的经历,使他们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具有高雅的情操和温文尔雅的性格,从而拥有一个光辉的前程。雷夫老师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并告诉我们:好的教育不是为分数和传授知识而存在,而是应该为人而存在。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雷夫老师以他对教育和学生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凭借他拥有的智慧,拥有的力量,创造出奇迹。他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以热情的教育态度,让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能让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让他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进取,超越自我。他用敏锐的目光,在教育教学中及时、准确找到目标,以学生的成长为方向,从不偏离跑道。他从一个家长的角度,一个老师的角度,向我们阐释了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进步与收获。毋庸置疑,雷夫老师是位好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育无捷径”,愿我们能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指引下,真正的走近雷夫老师,分享他的教育智慧,在他的事迹中收获教育的力量,让我们的教室也焕发生机,充满奇迹。

再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篇3

不抱怨就是进取

教师不应在体制下抱怨,而是要有带着脚镣跳舞的精神。从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环境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并非那些走马观花的人去美国看后写的那么诱人。美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种种弊端,譬如阅读中的行政指导、考试检测等等不合理现象。面对这些僵化的教育体制,雷夫并没有像中国教师一样在抱怨“万恶的应试教育体制”,也没有一面骂着这些僵化的教育体制,一面又不折不扣的执行,充当僵化教育体制的帮凶。

雷夫选择了自己的处理方式,比如在阅读教学方面,雷夫自己选择了一些经典的名著和现代佳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雷夫之所以能成为美国最优秀教师,恐怕是和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从雷夫身上我们应该学习执着的教育精神。

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基本素质

责任与使命意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基本的素质。雷夫之所以成为全美最优秀教师,他不是美国政府打造出来的,也不是通过写文章炒作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雷夫不是圣人,他和万千老师一样,他会“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这或许是一名优秀教师与一个教师匠最本质的区别,责任与使命意识让雷夫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了他的全部。因为责任与使命意识,雷夫在后来的教学中一直践行“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雷夫在2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总结、反思、实践,终于掌握了丰富的教育智慧,他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教给学生: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我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当下大多数教师奉行“让学生遵守规则”而不是唤醒学生“我要遵守规则”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越到高年级越难以管理的原因,教育倒挂与教育暴力并没有塑造孩子更加优秀的品质。所以当下的教师要有一种责任与使命意识,而不是把教育仅当一门职业。

积攒更多教育智慧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4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读后感

一有什么样的奇迹

拿到这本书,我在想一个小学教室能有什么样的奇迹发生?能用“奇迹”这个词?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每年都有上千普通家庭的学生希望加入雷夫的班级来改变人生,亦有人用百万年薪邀请这位洛杉矶的小学教师,但雷夫,这位“全美最优秀教师”依然坚守在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 „„

二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是何人

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他把奖金捐给了所在学校和学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25年来,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该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 “天才与圣徒”。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学生不仅能在全国标准化测试中取得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的好成绩,而且雷夫还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甚至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独”不谋而合。在这种引导下,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收获了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长大后他们纷纷顺利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就读,一时间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佳话。

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迹

是什么东西支撑着第56号教室奇迹的发生?我们可以确信一定有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老师。“是什么东西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我们可以注意到雷夫老师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雷夫老师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一)雷夫的教学哲学(思想上的)

1.雷夫老师对孩子的充满爱心

As I am not a particularly creative teacher, I decided to give

the kids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I have to offer :my time.Rafe Esquith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

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雷夫·艾斯奎

我看到了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心。

2.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3.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

如果教师充满激情地去做,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蕴涵着无限可能。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无限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

4.失败是好事

5.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雷夫认为,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作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6.好的导师,是孩子一生的奇迹

7.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要求才是根本

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多数教师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8.纪律必须符合逻辑

老师必须维持教室的秩序,但千万别忘记纪律的基本真理: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孩子看不起。这就如同我们平时说的“一碗水要端平”一样。

9.打造一个避风港

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就等于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长为充满自信又快乐的人。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的决佳场所。有些孩子会背叛你对他们的信任。然而,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用行动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优异表现的可能。

10.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正因为孩子的无法无天,所以我们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在第56教室,飞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时才算失败。

11.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

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不会有人问他们第56号教室所重视的议题:“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漠视这些人生的重要的课题?或许是因为稍稍提高分数很容易,教导诚信和道德难度却很高。然而,我们如果想培育非凡的学生,就必须正视这些议题。

12.过程就是一切。

雷夫在书中写道:“学年最后的演出很意思,接受观众起立鼓掌的感觉真不错但付出努力才是真正的奖赏。再多的掌声也比不上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了使每一个演出不同凡响所付出的努力。

(二)雷夫的教学行为的精华(行为上的)

1.道德培养的“六阶段”

“六阶段”已经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增长的基础建材。

2.注重发挥孩子们的潜力

3.注重班风建设

书中写道访客在参观第56号教室之后,从未因孩子们的学术能力、我的授课风格,或是墙面装饰的巧思而感到惊喜。他们在离去时赞叹连连是另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我们的“班风”。我们班的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是块绿洲,但它少了某个东西。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这样东西——害怕。

4.重视学生阅读

雷夫相信:“热爱阅读的的孩拥有更美好的人生。”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笑声和泪水是第56号教室的标准。这些孩子将终身阅读,为人生而读。

5.四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步骤一:写作之始——语法;步骤二:每周作文;步骤三:每月读书心得。步骤四:平装书作者:少年创作计划。

6.设法使学生喜欢数学

数字的研究是门极端的学科,孩子不是爱它,就是恨它。孩子如果想未来持续在数学这一科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真正爱上数字。

绝对不可拿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绝对不可拿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的过去表现来衡量他的进步。世界上总是有更会阅读、数学更强,或棒球打得更好的人。

8.播放历史性的演说

对儿童而言,优质记录片能启迪、增长见闻,并树立成功典范。另一个让历史活过来的方式,是“播放历史性的演说”。

9、自然课时必须重视观察、实验、记录、分析

孩子们上自然课的时候应该放下书本,拿起实验教材。他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

四对我们的启示

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我们仍能从书中发现中美教育面临许多相似之处。有些东西在美国有用,在中国不一定有用,但有些理念和做法还是有借鉴价值的。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在自己的班级上让学生能够创造出奇迹,必须有一颗爱心,诚实、正直,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激情,才能使教师的智慧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而且对自己教学的未来成果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的所教的学生走得更高、更远,进而使教师自己的教学生涯更加精彩。因此,教师有好的想法,要敢于大胆地付诸于行动,为了孩子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有时还要敢于承担一些压力或者所谓的“风险”,这样前进的步子就可能会更大一些。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5

读雷夫的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因为书里处处都有智慧的火花和动人的故事。细读下来,我发现这个教室之所以称成为奇迹,就在于它与别的教室的不同。我们的教室通常是这样的:老师为了维持教室的秩序,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大人对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自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所以大多数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害怕考试成绩太差丢脸、怕学生不听话、怕课堂纪律太乱受到责罚。学生更是害怕:怕做不对作业挨老师的骂,怕回答问题出错被同学嘲笑,怕考试不及格遭家长怒斥……而雷夫的教室却截然不同:“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所以这间教室里的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绿洲,这里就像乐园一样美好。

我们和雷夫一样从事教育事业,我们和雷夫一样守着40平方米的教室。但做法大相径庭。我们需求的教育方法却是如何有效控制孩子,让孩子乖乖的听话,希望在孩子面前有威严。这个威严就是孩子一看到我们,吓得立刻丢下玩具,规规矩矩坐好,孩子一看到我们瞪着的目光,立刻顺从地听讲,做作业。这样虽然维护了课堂纪律,控制了孩子疯闹,强迫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却让孩子处于恐惧状态,当孩子脱离老师的视线时,一切依然我行我故。这样的教育是成是败,不言而喻。而雷夫老师却不是这样做的。他能不用恐惧的手段让孩子循规蹈矩,并使全班学生成绩优异,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雷夫是用什么方法打造了这样一间神奇的教室呢?我继续阅读,期待找到神丹妙药.

原来他做到了四件事。我相信这四件事,一定会给我和各位老师带来启发。

第一件事,以信任取代恐惧。雷夫老师通过和学生分享信任的游戏,教会学生懂得“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是可以补救”。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学生才会担心失去了老师的.信任,努力做好每件事。第二件事,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第三件事纪律必须合符逻辑。在这件事的描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经常恼怒于一个孩子没有做完作业,罚她不去上自己最喜欢的课,留她在教室里写作业,看到孩子无奈的表情,看到孩子留在教室做作业,我认为自己做得对,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有想到,在雷夫老师眼中,这样的责罚是不合理,不符合逻辑的。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反感,让学生恨你。我是好心扮成了错事。看到雷夫老师的做法,我也明白“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所进行的活动”。明白了对学生犯了错误要以事论事来教育,学生才会接受并改正,而不是凭老师的权威,随意处罚学生。第四件事,你就是榜样。雷夫老师通过事例告诉老师们,面对丽莎这样的孩子。老师一定要好好把握教育机会,让自己从一个依规定惩罚的恶人转为受学生信任的朋友,和学生建立更好的信任关系。想一想,我们平时对待不做作业的孩子首先是不信任,然后是大声训斥一番,再就是罚他做完。结果学生仍然会明知故犯,让我们头疼。雷夫老师的做法值得我学习。他严于律己的精神更让我佩服:“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要做到他这样很难,但我会努力去做学生的榜样。

读完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一章,我明白,教室里不应该充满恐惧。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恐惧从课堂赶走,做个公平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我也应该朝这个目标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的绿洲,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我希望通过后文的阅读和学习,寻求更多的方法,让我的教室的容量伸展得大一些,更大一些。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6

书中说: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缺乏了某样东西——害怕。单纯的信任比害怕的威信更重要。雷夫和我们大多数教师一样,最开始都认为要给学生下马威,这样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学生才会听话。今年我接手初二学生心里就有一定的忐忑,因为听其他老师说过这届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板着一张脸上课,严肃的处理每一件事情。经常性的大声呵斥,对那些问题学生的批评更为激烈。可开学没有几天就出现了三次学生顶撞老师的事情。其他老师每次告诉我的时候,我的怒气就急剧上升。心想:“多少年没遇到这样坏的学生了,怎么连最起码的尊重老师都做不到”。接着就是我找出这个学生先是严厉的批评,然后开始讲道理。但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当时给“镇”下去了,一转眼他们还是老样子。其中一个男孩子在我批评他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抗拒是我很多年没有见过的。这是一个问题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充耳不闻,甚至说过一些与他这个年龄很不相符的狠话。他也是我学期初就打算重点教育的对象。前两个周就在我反复的批评与他反复的对抗中过去了。但这个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我也发现这两个周的我这越来越不像我了,与我自己所想的教育效果差距也越来越大。后来我开始尝试与他多交流,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很喜欢“讲道理”,或者说是局限于自己所谓的“道理”中无法自拔。我就想是不是能在这方面有一个突破,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作用。

课外活动其他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队的训练,教室里剩下四个学生,我在教师里监督他们自学。不大一会他又小动作不断,而且愈演愈烈。我告诉自己不要发火,要冷静。这次他的道理是课外活动应该是自由玩的时间。我顺着他的理由心平气和的一个个驳倒了他所认为的道理。从他的表情中我知道这次谈话的效果胜于以往任何一次,最后他也认识到了错误,真诚的道歉了。或许这次谈话的作用,这以后他经常到办公室告诉我某某同学违反纪律,在什么方面做得不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先表扬他能发现别人的不足,再利用这个机会问他应该怎么做,你能做到吗?同时也鼓励他发现班级的情况就来汇报,他很欣然的接受了。现在这个学生的改变仍不能达到我们的满意程度,但我知道他慢慢的在改变,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改变。读了这本书,也使我彻底明白:光镇的住是不行的。一方面,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必须要做到的,另外一方面,要和学生们互相信任。信任可以取代恐惧,信任可以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这样处理问题也变得容易起来。正如书中写到“为人父母、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然而,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最后,我非常感谢学校举办这次读书活动,让我能静下心来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总之,这本书需要我细心研读,慢慢消化。因为我们和作者雷夫一样,我们都有一个教室!一个注定不一样的教室!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先把学生变成天使,再让他们爱学习,这是我今年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56号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7

令人敬佩的美国老师雷夫,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平凡却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他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他们的故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我们重视还是忽略,学生的世界总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存在,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具有复杂性、多维性和不确定性。面对这样不易把握的特性,我们实在应该对学生多点生命的怀想,少点轻举妄动。

读着《你就是榜样》,那句“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让我陷入了沉思,我常常用规矩和道理来要求学生,却很少考虑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到。那一年初二,我们班的两名男生因为一个误会发生了矛盾,最初的时候还只是互不理睬地冷战,可是因为其中一个男生很容易情绪化,一个炎热的午后,矛盾升级了,两个人竟然拳头相见。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待他们冷静之后又梳理了一下事情原委,发现“拳头”背后竟然是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唉,男生怎么可以这样斤斤计较呢?我有些怅然,开启了讲道理的模式,情绪竟然随着“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道理越发激动。我也在不必要的计较中变得不淡定了。其中一个男生也许是受不了我的“语言暴力”,问我:“老师我想说,您对我们不也是斤斤计较吗?有时候一点小事,您就大发脾气,大张旗鼓地批评我们,以致我们都不敢说话。每次您的急脾气都让我们很烦躁,时间长了,内心积郁难平,遇事时就会情绪化。”孩子的一番话,让我震惊又无地自容。是啊,是我没有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却还在一味地要求他们来承受专权者的施威。身为榜样的我们,应该向学生传达好的构想,而不是当个专制的暴君。现在我明白,以那样的角色教导孩子,到头来只是白忙一场。

同样没有做好的还有“读书”,作为教师,自己读书太少,只是功利性地选读一些为课堂服务的书,可是我却总是批评学生不爱读书,知识面太窄。有一次,在研究某一个知识点时,我顿住了,觉得似曾相识,好像在哪一本书中看到过,但真的好久不读书了,怎么也想不起来。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点醒了我,并会心地留下了一句话:“老师,原来你也没读多少书。”虽有些尴尬,我还是扪心自问:“自己有给他们做出榜样吗?”有些时候,也许老师做了,学生就做了,潜移默化的力量胜过繁多的叮嘱和告诫。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掌握了科学原理和心理学知识,然后我们开始虔诚地依赖这些真知灼见对学生指手画脚,自信认为了解孩子的一切,就忽视倾听他们,理解他们,那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对我们虚心受教,对我们百般体谅呢?

班级里有一个性格内向的男生,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不肯写作业了。我向来把他当重点生来培养,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想了解原因。他不说话。索性不等他说话了,我就把准备好的一大堆语言一股脑塞给他。他还是没有说话,眼睛木然地看着前方,我好像气息难平,又想找他父母来问。可就在这时,孩子失声哭了,希望我不要打扰他的父母亲。我竟然还认为他不懂我的良苦用心。回头看看自己,这件事情上已经走了一大段路,却还浑然不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倾听,没有理解,怎么能让学生信任你,又怎么能轻易向你敞开心扉呢?想真正爱学生,就要先栽培自己,让自己成为他们的身教的榜样。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心得 篇8

当我拿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本书时,就被这句话吸引了 “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时感动推荐”,于是迫不及待的翻开了它。

封内页介绍了雷夫老师,他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我很好奇得到这么高赞誉的雷夫老师有什么神奇的教育教学方法。开篇,他就告诉我们要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和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这就让我想到很多老师在开学时都会给孩子来个下马威,让孩子们畏惧老师,于是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孩子们遵守纪律,在课上表现的很安静,这时老师就会暗自窃喜自己多么有威严,多么镇得住学生。但孩子在老师面前的听话并不一定代表他们懂得该怎么做个更好的人,只是不想被老师批评。这被雷夫老师称为“道德发展六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但作为老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批评才去做。雷夫老师也坦白早年他也是用“让孩子害怕自己”的方法来镇住学生,不过后来发现孩子除了害怕外什么都没学到。于是就不再对孩子灌输第一阶段的思维了。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做的不是让孩子去害怕你,而是信任你,明白你让他们做的是对的。

当雷夫老师的学生做到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时,我觉得孩子们能达到这个阶段已经相当不错了,但雷夫老师还不满足,他想得更深:“有许多人之所以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如马丁路德、甘地等,于是就有了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即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和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想当孩子能达到这两个阶段时,他们已经是个人格比较健全的孩子了。

56号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9

一名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这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热爱孩子,为孩子为工作做出牺牲,这种情况也很多。可是,同样的工作,为什么雷夫获得了那样的成功,取得了56号教室的奇迹,而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却无法做到呢?

雷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助孩子的教育事业中,并以此为奋斗的目标且乐此不疲。当看到在自己的辛苦努力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让雷夫老师感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我想,这不是“56号教室的奇迹”,更应该称之为“56号教师的奇迹”。

通读全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书的第一部分“家最温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否遇到过觉得教室、班级像家一样温暖的学生?我们的学生是否把我们当做自己的父亲母亲一样的信任?我想,可能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而这,恰恰是雷夫老师取得巨大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想着让孩子们能乖乖地听话,让学生听从指挥,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可是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都会很严厉,对学生的错误木然相对甚至严厉批评。让学生对老师有种敬畏感,从而不敢亲近老师,那么,老师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们确实乖乖听话了,可是孩子们内心对老师是恐惧的,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是在我们的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情况。

对比雷夫老师,他却“以信任取代恐惧”,让孩子能真心实意地相信他。也正因为孩子对雷夫老师的“死心踏地”,让雷夫老师更好地开展“寻找第六阶段”的有效活动,激发了孩子的自我要求意识的提高。

“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这点,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剖析自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当我在教室里大声训斥孩子的时候,想想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那儿缺少的就是恐惧!

56号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10

大石桥市官屯中学 马辉

2014年4月4日,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我校教师观摩了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讲座。我被发生在第56号教室的每一个奇迹吸引了、感动了,我不禁一遍又一遍虔诚的细心品味。讲座中主人公雷夫决心用“像头发着了火似的”态度来教学,用他那一颗炽热的爱心,创造了“重品格、讲勤勉、推崇谦逊,而且无条件地扶持”的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看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的讲座之后,不禁反思我们现在存在的教育现状,为了课堂纪律,为了考试成绩,不仅让学生害怕就连老师都在害怕,整个课堂都染上了“恐惧”的气氛。学生遵守纪律是因为害怕受惩罚,考不好是害怕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嘲笑。如此一来学生长期都处在一种战战兢兢生活状态中,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然而老师又怎么样呢,老师也在害怕,害怕自己不被学生喜欢,害怕上课没人听讲,害怕自己管不住学生,害怕被同行嘲笑,害怕被领导训话。

可是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就没有“害怕”这两个字,他用信任取代害怕,用信任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教室的一切变得不一样,使学生热爱学习,为他人着想,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不用老师费心,老师的工作也自然很容易做。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师生之间的信任。

看了这次讲座之后,使我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成功无快捷方式,真正的卓越是靠牺牲、错误、以及大量的努力挣来的”。雷夫先生提出的“以信任取代恐惧”的观点和做法让我佩服,雷夫和他的学生发生在第56号教室的“真相”警醒了我,我该适当的放慢脚步,挤时间静心反思,追求“更好的教学”,这样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孩子,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孩子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这是我要反思并要时时提醒自己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允许孩子犯一些错误。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仅仅是帮助他们学习课本,因为知识的学习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充分发展他们的自我,健全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雷夫老师就做到了,他让我们看到不是只有“下马威”才能镇得住学生,有爱心、耐心、信心、责任心、智慧同样能够“镇得住”学生,还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必须要努力才行。虽然曾经有过成功、有过失误,但我依然热爱自己的职业。我会借鉴雷夫的教育观点、教育信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用自己的行动想象着雷夫先生那种“幸福”,我希望第56号教室发生的奇迹有一天会发生在我的教室里。大石桥市官屯中学 柳茂春

一直以为西方国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跟我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为我们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种种现实和困惑是人家所没有的,直到上周观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学习讲座后,才知道他们也有着跟我们一样的困扰,只是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以及他们所创造的那个教育场所所体现出来的内涵跟我们不一样。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讲述了一个小学教师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他们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的故事。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小故事。这些小事,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那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也因此改变了方向和高度……

教室和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拥挤;有的会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决定着教室的尺度?雷夫·艾斯奎斯告诉我们,是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质,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56号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11

——《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读后感

三山岛街道西由小学 张亚倩

在热热的天气我读书入了迷,心无旁骛,会不经意地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快乐地享受着书给我带来的全新体验,虽然所读书目有限,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书的喜爱,并且深知读书的好处。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早早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工作目标: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尤其是当我读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一项做法。

雷夫老师在文章里写道:“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我非常赞同雷夫老师的说法,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我想尽各种办法,因为我们是乡村完小,孩子们大都来自农村,家庭根本不具备读书的氛围,很多孩子的家长忙于干活,根本顾不得孩子,有的甚至连一本像样的藏书都没有,更不要说是亲子共读了。但书一定是要读的,如果仅靠孩子自觉好像也是纸上谈兵,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从阅读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汲取读书的营养,我先是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到三本图书带到学校来组建班级图书角,有两位管理员专门负责图书的借阅和管理,并制定了图书借阅制度,说真的,孩子对书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许多,中午饭间,哪怕是大课间,你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沉迷于书中的小书虫。两位管理员也很负责,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可是后来我又发现同学们带的书其实质量并不怎么好,有的根本就是为了凑数,所以我又开始给同学们推荐介绍适读书目,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如《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三毛流浪记》、《宝葫芦的秘密》、《海底两万里》、《长袜子皮皮》等,并规定一周至少读一到半本,这样下来一学期孩子们只需拿出两三本书就可以读到十几本书,多好的读书方式呀。而且方便管理,因为有书作交换,孩子们对书格外爱惜。可是这样光读还不够,简单的读书心得并不能说明读书给孩子们带来的收获。我还要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把好书推荐给大家阅读。我们又举行了读书交流会,虽然仅仅举办了两期,但是我想对孩子们的影响绝对是非同一般的,这些也可以从孩子们当时的日记里看到,他们说这样的读书交流会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他们从不知道书的世界还可以这么精彩,今后一定会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坚持阅读,以书为友。我想正是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们埋下了幸福阅读的种子。

与此同时,我自己也开始迈上了读书写作之路,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因为我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夫老师也曾经在文章里说道:“孩子们经常需要大人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是的,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必须和孩子们一起或者走在孩子们的前列,做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世界,敞开心扉地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旅行。一句话,除了基础读本之外什么都不读,只会走入死胡同。”雷夫老师说的极是,书可以给人以知识,还可以给人智慧,给人以启迪,也可以修身,可以养性,可以让我们汲取我们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营养,书可谓是我们的终身伴侣。

上一篇:公共管理学领导力下一篇:2024公务员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