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精选10篇)

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1

教育的最优效果是使学生得到发展。学生学会学习要比学到知识更重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便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改的推广而进行。学案,是学生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导材料。“学案”的编制是基于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本文结合地理学科从学案目标定位、学案过程编制、学案评价机制三方面,就如何编制学案进行阐述。

地理学课,是一门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边缘课程。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与新课标的理念相配合,与新教材的内容相配套,与新课改的思想相协调,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案是学生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导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学案导学”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取决于学案的质量。

一、学案目标定位要准确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目标是一份好的学案的统领,可以分为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两个方面,即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

1.教师“教”的目标

一份学案要让学生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达成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师“教”的目标。学案编写包括学习流程顺序、活动的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图表数据的使用、探究问题的抛出及针对练习的数与质等,这些怎么编制,为什么这样编制,必须经过反复考虑,明确编写的目的性。比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一课学案的导入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看起来该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其实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形成学案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产生成功的愉悦与持续进取的动力。

2.学生“学”的目标

“学案导学”,是教学时,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学案”中将学习目标示意给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本中的学习及课后的检查中,都可以“学案”为导向进行学习和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学。学案中明确给出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经过实践思考,我认为,学习目标的确立,应该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能达成;学习目标的用词,应注重浅显易懂、准确到位,如使用“了解”、“理解”、“知道”、“学会”、“分析”、“掌握”,等等。

二、学案过程编制要层次清晰、形式活泼 1.层次清晰的学习流程

好的学案,如同一首优美的旋律,节奏明快轻松。紧张时高潮迭起,低回处凝聚心神。地理课程中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统计图形、景观照片等,让学生不断变换信息获取方式。阅读、思考、讨论、绘制图表、练习等活动有机穿插,交错纷呈。通过学案提供思考创新、表现自我、品尝成功的机会,促进他们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比如,“洋流”一节学案的学习流程安排如下:(1)激趣资料:“泰坦尼克”号惨剧、二战中,德军自如地进出地中海;(2)自主学习:洋流概念与分类;(3)分组讨论: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4)动手绘制:太平洋主要洋流运动线路;(5)个性张扬:你还发现了什么?(6)事实探究:同纬度的英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天气为什么不一样?(7)深度思考:世界渔场的形成原因;(8)比较分析:哥伦布第一次与第二次航线的时间差异;(9)现实扫描:希腊“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触礁,发生原油泄漏的影响;(10)归纳小结:学生上台总结发言;(11)当堂测试:小练习。本节学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相互协作,有机安排,节奏明快,层次清晰,学习效果显著。2.丰富生动的导入资料

有趣才能乐学,乐学才会高效。莎士比亚说过:“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之好之,方能主动学之,潜心攻之。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往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却不知,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对每一个新问题都乐于主动探究?这是我在每一节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一节课要解决多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均设计一种激趣的引入方法,让学生乐于探究。

地理学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时事新闻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但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如学习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台风对我国的影响;讲述水污染时,可结合太湖绿藻事件、吉林石化厂爆炸事件;在水循环知识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先思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在分析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导学生思考;等等。在分析环境、资源问题时,还可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漫画,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引子,学生往往热情高涨。

三、学生学案的评价机制要多元化 1.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评价实践,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学案在学习完每一个新知识,解决了每一个新问题之后,都附有自我评价表和反思。评价主要从态度、方法、经验、教训、知识的理解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

2.小组合作评价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鼓励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增强学生互学的意识和能力。学案后也附有小组评价表,评价小组各成员的得失及整个小组的表现,体现小组合作的参与及贡献。3.教师最终评价

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 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 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提出问题, 模拟情境, 发表不同见解, 引起争论, 进行批判性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创造与主体性品质。

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设计“导学学案”时, 着力点应放在“学案的设计”上, 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 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 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 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在具体的实践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示案自学情况, 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 下发“导学学案”后, 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 教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 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 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 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 思考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在尝试中获取知识, 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二、依据疑难信息反馈, 组织讨论, 尝试解疑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 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 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 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 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 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 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 尽可能互相启发, 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 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智能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三、教师精讲点拨, 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 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 某个组已经解决, 对于其它组仍是疑点, 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 面向全体学生讲解, 教师补充点拨, 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 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 教师要针对其疑点, 快速确定讲的内容, 抓住要害, 讲清思路, 明晰事理, 并以问题为案例, 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四、扣标整合, 形成网络

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 把知识梳理成线, 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起导向作用。

五、当堂达标训练, 知识迁移拓展

要紧扣目标, 当堂训练, 限时限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搜集答题信息, 出示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 教师讲评,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 可即时补充练习题, 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面向全体教, 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逐层分化, 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 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如何有效的利用学案辅助教学 篇3

一、学案绝不是教案的翻版,它不应有固定的模式

学案的功能之一:可以分散课堂上的难点。利用学案把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再配上一定数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问题、性质,定理的证明等如果直接象教材一样给出题目学生解决,学生会感觉解决起来很困难,不知从何处下手。例如:人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章前有一个引例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翠湖、秀水三地的时间、距离分别如图所示:

爸爸问小明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而且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思考题:“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如果按照教材直接给出题目,学生独立解决非常困难,再列出其他方程更加困难,学习效果不明显。这时老师就可以在学案中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串作为铺垫,把很有难度的问题通过一些问题串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串设计如下:

1.从上图中你获得哪能些关于时间和路程的信息。

2.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

3.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填写下列表格吗?

4.通过表格你能找出找出相等关系吗?

5.试一试你能列出几个方程?

通过上面的问题串学生就能很容易的理清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正好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而表格的设计让学生能快速的找出相等关系,列出三个方程,突破了找相等关系和多种解法这两个教学难点,不仅达到了分散难点的目的,学生还学会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案的功能之二:对于教材中一带而过的内容在学案中可以进行更详实的补充。比如:在数学中有很多问题的背景学生没有经验,特别是概念教学应充分给学生实例,如果教材中的素材不充分,教师在学案中就可以添加,这也是教师再创造的过程,比如:人教材第十四章第1节《常量和变量》这节课,学生应该在大量的实际问题中找出常量和变量,进而理解和掌握常量和变量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教材给出的例子确很少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案中补充大量的问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加油问题、弹簧问题等等。这样设计除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之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丰富了教材背景。

学案的功能之三:学案可以把教材中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识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这种学案一般在小结时使用。比如:在初三有一道题:

已知:在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点Q为BC边上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AC上一动点,连结PB、PQ,则⊿PBQ周长的最小值为 ?

这道题学生理解掌握都很困难,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发现这道题的本质,从而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其实这道题是由教材中的一个作图题演变而来的。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学案将这问部分知识重新编排顺序,编写出一套从浅入深、联系生活实际的学案,具体设计如下:

1.教材原型:要在河岸m上修建一个水站,分别向A、B两村庄供水,水站在河岸的什么位置,才能使水站到A、B的距离之和最小,画图说明,并说明理由。

2.问题演变:

(1)如图,A为马厩,B为账蓬,牧马人某一天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MN)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CD)饮马,然后回到帐蓬,请你帮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画图说明,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5),B(6,1),P、Q分别是x轴、y軸上的两个动点,要使P、A、B、Q组成的四边形的周长最小,则P、Q两点坐标分别是

二、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学科特点,各学科有各学科的教学规律

不能苛求一种模式和流程,要根据学科性质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案。同一学科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适合本节教学内容的学案。就拿学案中的“预习”环节来说,我们数学学科就不是所有课时都适合安排预习,对于内涵不丰富、人为规定很强的东西可以安排学生预习。有的内容如果学生提前预习,结论生成的过程就没有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都无法得到锻炼,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也就无法很好的落实。而且好多有深刻体会的东西,如果你不理解就直接记忆一定很困难,而且就算记住了也容易忘记,学生也对新知识很陌生只有让他亲自动手操作,真正理解了才不会出现讲了很多次学生还记不住的现象。

参考文献:

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4

顺义区李桥中学 黄凯

伴随着课改的一步步深化,课堂教学的模式也随之改变,因此,为了适应学校教学上的需要,各类学案应运而生,下面我就两种学案的优点,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角度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从结构上说,李桥中学的学案(以下简称学案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三、学前自测,四、课堂导学(包括课堂设计),五、课堂达标检测。历史中心组设计的学案(以下简称学案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考点考情浏览,二、重难点知识解析,三、知识结构,四、知识梳理,五、知识拓展与热点现实问题链接,六、高考试题精选和典型习题精炼,七、自我小结(包括习题典型错误及成因;写出本节课重点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启示和不足之初。)

以上就是两种学案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不难看出,学案二的环节更多一些,也就是说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平均在每个环节上都要比学案一的短。学生接触知识,认同知识和内化知识的时间就会短。这种情况对李桥中学的学生是不利的。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要在各环节时间分配上做好设计,否则就要大胆删减学学案中的环节。

其次,从内容设计上比较,学案一的第一项是学习目标,是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来设计的。学案二的第一项是考点考情浏览,是以近两年的高考试题、08年的高考提纲为标准的,分为考什么怎么考以及09年考试趋势分析。在实用性上,学案二更凸显一些。学生看完这部分之后,就知道这节课的重点和这节课在考试中的分量。但学案二是给毕业班设计的,高一高二还没有必要这样灌输高考意识,另外在课堂上,学案一的学习目标往往被学生忽视,或者干脆一眼都不看,老师的汗水白流了。其原因我想一方面是学生的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们在编写学习目标的时候语言不适合学生的年龄段,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我想对于这里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不看学习目标而不设计,相反,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必须设计目标,否则会出现课堂随意上,讲到哪里算哪里的情况。另外在给学生的学案上把三维目标变成一两个小的设问直接给学生,在老师自己的学案上明确写出三维目标的完整表述。这样就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能让老师的工作目标更明确。我认为目标的细化和学生化可以体现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部分学生还能及早建立高考意识。

两种学案的第二项都是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学案一学习重点难点没有分析,学案二有分析。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在高一、二的教学中学案一的处理比较好,高三的教学中学案二的比较好。因为在课前预习时,学生能力的高低与否关系到预习的效果是否明显。高一、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在提高中,把重难点分析放在这里学生多数理解不了,造成难上加难的情况。高三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定型,并且加上平时习惯的影响、高三的高考氛围,所以在重难点之后加上分析和解释,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如果在设计上再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就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三个环节是二者的显著区别。因为出发点不同,学案一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出发点,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学案二的出发点在于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基本内容自己画出知识结构图。从以往的效果来看,学案一这一环节较好,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但不适用于所有的课程,特别是比较晦涩的一些课题,另外也会加重老师备课的负担,而且占据一定的时间,搞不好造成课堂结构前松后紧或者讲不完,课堂环节不完整。这一问题因人而异、因课而已可以灵活利用。学案二的出发点虽然好,但不适用于李桥的大部分学生。如果想借鉴这个部分,那么我们老师就要先画出大的轮廓,而后在一些重点环节抠出空挡让学生填写。这样才能适应李桥的实际。就年级而论,高一二更适合前提测评,高三更适合结构图。

第四部分分别是二者的主体,也是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一个环节。二者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学案一预留有教学设计的空白,这里老师可以设计各种教学措施,写一些所思所得,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优势学案二无法与之媲美。学案一缺少学案二的第五个环节。在平时学生会感到所学的东西用处不大,特别是文史类学科。所以加上所学知识与时事热点链接,可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用之处。所以在学案一的基础上加上时事热点链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年级的处理上,我认为高一二只是点到为止,不用太深入。在高三要把事情的现象、本质、前后联系等带领学生仔细分析,这样学生的能力就能提高一点,应对高考的能力也就强一点。

学案一与学案二都有习题,这也是必须的。可是有一点,题目宜精不宜多,能穿插到课堂环节中就不放到最后,原因就一条,减轻学生负担,并且保证课堂教学完整性,防止最后为了讲题而拖堂。

学案二的另一个亮点是自我小结。因为这里的小结给学生指明了要小结的地方,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更进一步,差一点的学生明确自己所学过的重点知识。而且这一点对文史类学科更适用。

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5

内容摘要: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航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其实效性就要注重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和教法学法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应坚持其灵活性、科学性和选择性。

关键词:导学案、语文教学、设计、使用、实效性

导学案作为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亲睐。自我校实施这一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成绩也在稳步提升中。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我对导学案情有独钟,至于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导学案的实效性,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航标,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原则。

一份好的导学案不应是问题和练习题的简单堆积,不应是简单的试卷或习题集,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课本实际进行有特色的设计,否则导学案就失去应有的意义,成为简单的练习作业,甚至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设计学案时,要从学生易学、想学、会学、乐学为出发点,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如何精心

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来帮助学生克服疑难,引导学生学习。

要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备课组的老师们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出谋划策。我校实行的集体备课正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编写导学案的阵地。每周备课组一人主备,组员审核。为了设计好导学案,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是绞尽脑汁,仔细认真地设计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知识点,力争呈现给学生的是最完善的导学案。

一份完备的导学案少不了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教法学法设计等,这些也就构成了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1、目标设计要定位。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了目标,一堂课将是一盘散沙,不知所云;一篇课文将会分解得支离破碎,不知所终。所以,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设计时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出发,根据语文总体教学要求、单元教学安排,到与这篇课文、这个单元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来考虑。教学目标应力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计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同时,做到切合实际,切合学情,要少而精。

如《鹿和狼的故事》一文,这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既要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又能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明确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理解讲文内容;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一堂课下来,学生几乎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懂得了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还领悟到了课文的表达方法。

2、问题设计要科学。

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学生学习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统筹兼顾。

我校六年级有五个班,每个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是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既要让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又要让一般学生受到激励,还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情境设计要生动。

课堂教学设计要特别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要详细钻研教材,依据学习内容,把握课堂学习环节,适时、恰当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我们在学习《青山不老》一文,要学生感受晋西北恶劣的地理环境时,我播放了晋西北沙尘暴来袭的景象,学生当时惊呆了,有的学生甚至叫了起来,还有的学生大喊“这风沙都和天连起来了,人的眼睛都睁不开,这还怎么种树呀?”在了解了这一恶劣的大环境时,对于后文感受老人的崇高精神的学习就简单多了。

情境设计时可以介绍背景知识,引入现实生活,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媒体手段等,通过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有效地将语文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成为“活语文”。

4、教法与学法设计要优化。

要保证导学案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设计时就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精心设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动”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读、主动说、主动议、主动练,指导学法,使学生会读、会说、会议、会练,通过灵活点拨、启发指导,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如设计《草虫的村落》导学案时,我先让学生自学,默读课文,想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画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然后让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和自己的体会,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以及我的层层引导和感情朗读,学生也感受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整堂课学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说、议、练而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导学案的使用

在语文的导学课堂教学中,导学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操作平台,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对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习惯;二是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具备合作学习的品质,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探究任务;三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是进行知识的讲述,而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努力建构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应坚持灵活性、科学性和选择性。

1、科学使用导学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导学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合作学习、探讨研究等方式把语文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完整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要理解的重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研究,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我们在学习《穷人》一文时,明确了我们的学习目标为: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对话、心理的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环境的句子。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

文,自主完成导学案,让学生尽享学习的快乐。

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相互质疑探究加之的适时点拨,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课堂,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导学案的运用受到了学生的高度拥护和赞成。

2、灵活使用导学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要致力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但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定,不能全部拿来照搬。使用导学案上课的宗旨是依托导学案,但不能让导学案牵着走,这样的话,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为了做题而做题。我认为拿到导学案以后,要认真研究,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导学案进行合理的、选择性地使用,达到导学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与学案中的具体环节有机整合,进行整合、嫁接、创新。哪些环节是为了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哪些环节是为了生成新的内容,拓展延伸;哪些内容是要进行朗读的训练和作者写作方法的渗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灵活使用导学案,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教学,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选择性地使用导学案,完善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还给学生。尽管导学案为教师们师所精心设计,但难免还是会有一些题会与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目标脱节。导学案”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引领,不能把导学案当作练习册来完成习题。因此,在使用中,我有时会选择性地大胆进行取舍,必要时还会将题稍作更改或补充修订。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不要被新方案绑住手脚。

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6

摘要:幼儿教师的有效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缺乏对有效性提问的方法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偏重于教学提问的形式,幼儿被动地接受提问,很难体现它应有的价值与功能,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与提升。利用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优化提问行为,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既能启迪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又能有效地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利用反思性教学是幼儿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有效提问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有效提问的定义及目的

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内容,在课堂活动中创设相关的活动情景,提出有计划性的、针对性的、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提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教学内容;二是能够驱使幼儿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幼儿活动的参与性,激发幼儿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是教学创新与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就是指幼儿教师通过一定的反思实践对一定对象进行思考,力求探索教学改进、以实现幼儿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幼儿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及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可见,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回忆或者回顾已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而且还要通过教学主体的不断探究、质疑,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审慎的考虑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不正确的教学行为,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使自身的教学具有发展的价值、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使自我经验型教师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

三、利用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为幼儿更好的发展提供条件。

(一)反思提问问题的设计。一是尊重幼儿,营造氛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幼儿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老师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愿意回答、想要回答问题,从而更加喜爱老师,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营造民主的愉快的活动氛围,既是对幼儿个性人格的尊重,又是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尊重。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发展、学习权利、情智现状,承认幼儿间存在的差异,相信幼儿的可塑性。尤其要尊重幼儿的不同观点,切勿草率武断地否定幼儿的异论。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引起幼儿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二是要具有双向性,鼓励幼儿学会提问。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不打破自己已有的思路和教学进程,而敷衍或压制幼儿的提问与质疑。3~6岁的幼儿是步人问题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幼儿的反应,及时提问质疑,以激活情感,引发幼儿思维的不断深人,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如在学习《聪明的小鸡》的过程中,小鸡为了引来农夫赶走狐狸,从而和狐狸比赛谁的嗓门高。这时可以问幼儿:“小鸡的嗓门真的比狐狸大吗?小鸡是真的想和狐狸比谁的嗓门大吗?”然后进一步质疑:“为什么狐狸会相信呢?”教师在向幼儿提问的同时,鼓励他们在阅读时针对某一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提问,或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在互问互答中积极参与活动,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三是反思幼儿回答,及时给予有效回应。好的提问不仅仅在于提出了好的问题,更在于在幼儿回答问题后,能否给予幼儿有效的回应,从而吸引、激发幼儿深人探讨、学习的欲望。良好的回应不仅仅是对孩子回答问题的肯定,更是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幼儿的支持,对未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幼儿的鼓励。有的教师在抛出问题后,虽然能引起了幼儿的思考,激起了幼儿的疑问,但却不能很好地回应幼儿提出的问题,导致幼儿的疑问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反思提问问题的形式。反思提问问题的形式要新颖具有层次性、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参与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帮助这部分幼儿找到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对于中等能力的幼儿,应从巩固教学效果方面考虑,设计基础性及综合性的问题提问,吸引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幼儿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导到概括性的提问,如: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幼儿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提问还需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探索性的提问可用辩论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为什么?”鼓励幼儿辩论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提问问题。可见,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设计形式多样的提问,可以让每个幼儿的学习能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反思提问问题的内容。提问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师生互动交流方式,其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思考。封闭性问题提问是我们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幼儿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萝丝是怎样摆脱狐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可见有的教师提问问题的内容缺乏明确性和清晰性,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导致提问过于笼统,让幼儿不知如何回答,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人深,逐层递进,从易到难,帮助幼儿进行系统的思考。如在故事教学中,由浅人深的提问,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人的提问和回答,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锻炼幼儿系统地思考和梳理故事内容的能力。同时,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鼓励、引导、激发幼儿陈述自己的观点,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幼儿主动思考问题,才能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精彩、更有效。

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法,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一、引言

一般说来, 学生产生学习程度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个体的学习速度的不同, 因为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就使得学生在对待相同的学习内容的时候, 会有着不同的效率或者是成果, 对于一些学习速度较慢的同学, 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 这样才能使其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但是不能不说,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的时间是固定的, 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固定, 教师不能在一个问题上讲解得过于细致或频繁, 这就使得有些学生不能足够地思考或消化这些知识, 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学生的吸收状况不同的现象。仅仅只有一部分学生是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的, 剩下的一部分学生是跟不上教师的讲解的,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这些学生的潜力也没能被激发出来, 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动力。

此外, 在我们说的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解速度的学生中, 还有一部分是有能力学在教师讲解之前的, 这些能够超越教师课程速度的学生, 如果教师一味地根据相同的课程模式培养, 就会使得其无法充分地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所以, 教师应该将学习速度相同的一部分学生集合在一起, 合理地分配学习的内容,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进程和深度, 这样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掌握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大知识容量。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分层次教学法首先考虑的就是学生是不是能够跟得上, 学得进去, 是首先要满足多数学生对于最需要的知识内容的需求, 教师要将教学大纲明确地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以后的课程中所需要的, 最为基础的课程内容, 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的。第二个层次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是中等以及其以上的同学在教师教授之后能够理解的, 在课下能够自己进行复习的内容。而第三个层次指的就是一些较为优秀的学生应该多进行了解的内容。一般来说, 这三个层次的比例在教学之中是要尽量的相同, 各占1/3。在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的课堂是不变的, 课程的自然节是不变的, 变的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层次要力求能够精讲, 讲透, 训练要相对的充分, 其所用的时间也要相对长一些, 而第二个层次则要相对只作为普通的教学内容传授, 更高一层的第三个层次需要一般的介绍即可。

二、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

教学的目标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确定的主要的方向, 针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 教师要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和深度, 以及学生自身接受知识的不同的速度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能够保证保底却不封顶, 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以及求知的需求, 要在确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的时候, 兼顾共同目标以及个体的层次目标。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给予不同的要求, 比如对于能够学在课程进度之前的学生, 就要针对其设计一些有较大的灵活性以及难度的任务, 这样才能使其理解基础知识以及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发挥自己的个性。相比较而言, 对于仅仅是能够跟上教师节奏不掉队的学生来说, 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针对实际的问题, 要求其能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灵活地使用最基本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 最好是能够有所发展。而对于一些在理解教师教授内容方面有欠缺的学生, 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是多多地给予这样的学生以指导, 对其设计的任务应该相对的简单一些, 这样才能够在不伤害其自信心的基础之上, 循序渐进地完成教育过程。

三、教师在进行分层时要注意依据学生的能力

我们所说的分层次教学法中, 最主要的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态度, 这样才便于教师进行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依据摸底测试成绩, 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实际中, 学生的能力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同比而言, 在课堂的教学中也是一样, 学生的实际的理解能力因人而异, 如果不能按照事实水平将学生进行分层, 那么就很容易影响到能力的发展, 甚至产生更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运用分层次教学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并选取其中的优秀学生来帮助后进的同学, 这样形成帮学小组, 就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 对于一些特别厌恶学习的学生, 教师就要额外地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式, 直接去指导这些学生的学习, 而且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这样的特别关注才会使得后进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除此之外, 还应鼓励优等生学习课堂之外的内容, 比如多阅读课外书籍以及积极思考一题多解等, 这些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得这些学生成为研究学习的小组中坚成员, 进而带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引导学习方向。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描述为“各取所需”, 人性化地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 能够养成良好的情感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 这才是我们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次的评价

一般说来,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既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 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就必然要将这样的方式贯穿到底, 这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才是真正公平公正的, 如果不按照分层次评价进行, 那么低层次的学生和高层次的学生就没有丝毫的可比性。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一个是对于过去一段时间每个学生在该学科之内的学习成果的判断, 另一个就是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认真, 成为激励的一个手段。

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 一点点的进步都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 可能要付出比高层次学生更多的努力, 所以更需要教师的表扬性的评价。而对于相对高一点水平的学生, 就要对其强调基础的重要性, 将学生连接新课程和旧课程的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 主要表扬其脚踏实地的学习。对于高层次的优秀学生, 就应该鼓励其竞争的意识, 要求他们不断地超越自我。教师在班级内部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 要注意层次的分明, 不能含混不清, 对于学生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分层次教学的优势。

综上所述, 我们所说的分层次教学是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教师通过很长的时间发展总结出来的, 而且形式多样。在实际上, 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对于该教学法的研究都是相当深入的, 但是应用在课堂上往往是缺乏实践指导的, 这就导致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有时还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有一些教师是在几十年的工作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安于现状, 即使是迫于压力接受了分层次教学法, 也没有办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真正地实施。

分层次教学法的运用不仅仅能够在课堂之中正确地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向, 还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讲,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体的个性的发展。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指导方式, 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教学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并且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 最终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Chinwe Nwagbo.Effects of two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achievement in and attitude to biology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scientific litera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6.

[2]Roche A.M.Eccleston, P, Sanson-Fisher, R.Teaching smoking cessation skills to senior medical students:a block-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four different approaches.Preventive Medicine, 1996.

[3]王振平, 张磊.大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

[4]孙银生.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浅谈如何发挥学生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07, (9) .

[5]冯文颖.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增强大学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 .

利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有效性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学案导学;高效课堂

所谓“学案导学”,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根据导学案,认真研读教材,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在课堂互动中,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的过程,能极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一、学案导学的目的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配角,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听和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无法参与到课堂中,难以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活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在学案导学中,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据,学习目标为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参考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从多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导学案的设计要求

1.以“课时”为基本单位设计导学案

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的课时授课制,导学案不能独立于这一组织形式之外,理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导学案设计一般以课时为单位,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前都可以通过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不同的课型应设计不同的导学案

(1)新授课导学案。新授课导学案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教材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新授课导学案设计要紧扣教材,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应用。

(2)复习课导学案。复习课导学案在于注重知识的整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巩固、拓展和深化,实现知识、方法和问题的融合。因此,复习课导学案要让学生理清知识主干,建立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3)习题课导学案。习题课导学案注重本节课重难点、易错点和方法技巧的归纳。因此,习题的设置要既能概括本节的重难点和方法技巧,又能引导学生发现易错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3.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导学案编写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编写的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导学案的编写

1.学习目标

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在认真分析解读教材、课标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让学生通过学习目标,懂得本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该学到什么。目标不要制定太多,目标的内容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易达成。

2.学习重难点

根据课标和考纲确定重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

3.学法指导

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学法指导,或对某一环节的设置、某一问题的深入进行点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习方法渗透和融入到知识中,或者在导学案中引领学生领会理解。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

4.学习过程

(1)预习自学。该部分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设置一些基础性练习,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的基础知识。

(2)交流探讨。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自学中的疑惑进行小组交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和学生共同探究达成共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中帮助学生解决。

(3)展示提升。在独立学习和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分别在全班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根据展示情况给予鼓励、评价、启发和提升。

四、导学案运用的几个误区

1.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有些教师认为“导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很多知识的漏洞。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因此,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导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2.重“学生展示”,轻“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9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堂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它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方面快捷的优势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纳,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使学生的阅读从封闭、静止的教材变为形象的图画、有声的读物、动画的视频资料等。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学生不在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信息的真正加工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直观形象 创新思维

一、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只有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情感基础上,才能促进人与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因此,许多教师在开课之前都要进行一段“小插曲”式的课堂导入,或讲故事、猜谜语,或一段精彩的谈话,都是为了搭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可是天天如此,学生也未必会喜欢。这时则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总,通过播放音乐、文字、图片等来代替教师的导课。如果想层次更高一些的话,则可以制作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来显

示相关信息,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教材的编排呈现出了灵活多样性。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英雄事迹、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无不体现在教材当中,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课文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教师根据课文这一特点,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泛读作用,让学生同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自己归纳出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和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通过录音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了它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但小学生无法通过形象的对比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的课件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受漓江的特点。制作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的课件进行对比观察来理解桂林山的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一上课我就用电脑演示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配音朗读并设置悬念: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蝙蝠就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

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学生边看边听,提出的问题就如同导火线,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直观形象

多媒体的形象化合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学习会起到死板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生动悟意。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第三段中讲到“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于是我适时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这样,让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了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多向思

维型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交流,主动参与、实现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索的课题。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也能用于教学,更为达到这一目的开辟了一条通道。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火花。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何利用学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与生活环境紧密相关——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环境的创设,对英语学科的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英语教学总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试想一想:只靠一周的3、4节英语课,学生就能对这门陌生的外国语言学好吗?那简直是有点异想天开了。为此,我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努力尝试以搭建平台为契机,把“听英语、讲英语、用英语”融入到校园生活中,为师生营造一个浓浓的校园英语氛围,让师生在耳闻目睹、自觉参与中激趣、交流、学习、提高,从而有效提高英语知识重现率,也使这种氛围成为了我校特有的一道风景,使这种做法成为我校英

语教学的一个特色。

一、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以研促教的特色

1、课题引路。几年来,我校坚持以课题带动课堂教学的改革,促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形成课堂教学特色。英语学科在学校的指导下,也确立了“课题引路,教研相长”的发展目标,一直以来虽然科组的人员不多,但课题研究的力量却不少,从一开始的“英语口语测试的评价研究”,到后来的“提高英语知识重现率”的研究,为我校英语科组的科研典定了较坚实的科研基础,也提高了本校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直至2006学年,我校英语科再接再厉,发挥本校所长,确立了《提高英语知识重现率的途径及效果研究》这一课题,并在广州市立项。

2、注重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不仅为我校引入了许多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我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水平,同时也带动了课堂教学。因为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深入地探索、主动地反思、积极地交流、自主地总结,所以教师的理念新了、能力强了、业务专了,课堂教学也在这课题的引领下,结构得到了优化、方法得到了改进、成效得到了提高。

几年的课题研究,结出了喜人的成果:曾先后有3个英语课题在从化市级以上立项、1个英语课题结题报告获从化市奖励、1个英语课题结题报告获广州市奖励、多篇教学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获从化市或广州市的奖励,课题的研究也成为了我校英语科教学的一大特色。

就近两年来,根据我校英语科的《提高英语知识重现率的途径及效果研究》课题,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时对教学工作的重点做出调整。科组曾就“如何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如何使英语课堂凸现有效性”的话题进行研讨,它对我们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成功与不足进行了阶段性交流、总结。如:谁教过这个单元,该如何制定它的教学目标,该如何选择活动形式,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抓落实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专题研讨,使我们科组老师不断吸取别人的经验,明白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课堂更有实效性,以确保自己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同时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知识重现率。

据语言专家研究,一个单词重现5次以上学习者方能记牢。结合小学英语课程容量大时间紧的特点,每天利用大量时间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是不可能的。那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按照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安排好复现的时间和创设复现的机会。下

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教材资源,让英语知识在课堂中重现。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资源。现用的广州版教材,其对话比较口语化,比较长,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读起来难上口,更不要说背诵和运用了。那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及结合原有教材去整合教材,可以合作自己改编一些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使课本上的语言点以新的面目得以再现。如学习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第四册Unit 1,就可以把课文改编成:

A: What are these? B: They are my holiday photos.A: Who is he? B: He is my father.A: How old is he? B: He is forty-five.A: What does he do? B: He is a doctor.2、活用教材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运用教材和活用教材的主阵地,而讲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生百思不解之时,在疑难问题的关键之处,教师给予少、精、活、透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学生预习课文基础上设疑。然后,以课文主要内容为主线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以重点句型为主,但由于学生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还要提问一些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学习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第四册Unit 1,就可以设计以 “What’s your name?”“Who is he/she?”“What does he/she do?” 等旧句型引出新句型和重点句型“How old are you?”“How old is he/she?”等的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无意识的复习了姓名、人物及职业等重点句型,以达到提高英语知识重现率的目的。

3、注重让学生多说。说是在听教师讲的基础上,把学得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以说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复述课文、值日生报告和背诵课文。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连贯表达的很好训练。一开始对有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老师可采用不断问话的方式提问学生,鼓励他们说下去,逐渐使他们过渡到不加提示能独立复述的程度,这样,学生在说说背背中复习了所学的英语知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挖掘生活资源,让英语知识在生活中重现。

1、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英语知识也在不断增长,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和生活中,由浅到深、从少到多,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探索成长的规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重现英语知识。从最简单的打招呼“Hello.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Chen Jie” 到“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China” “How old are you? ” “I am eleven” “What do you like doing?” “I like singing ”等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除了课堂上的对话外,我们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后和生活中多进行互相问答。这样,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中使英语知识得到重现,学会表达,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2、学生家庭的生活内容

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因此家庭成员称呼、职业状况、家居摆设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有的事物。那么,在学习了这些内容后,就可以让学生在相关的物品上贴上英文小标签,每一项内容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如:kitchen(厨房),living room(客厅),TV(电视),sofa(沙发)等。这样,学生在一写一贴中复习和巩固了单词,英语知识就使学生在每日的耳濡目染中自然习得。

3、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

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的渗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莫大的帮助。

(1)教室、办公室及各专用教室标牌双语化。如:classroom(教室)、computer room(电脑房)、library(图书室)、music room(音乐室), multimedia room(多媒体教室)等等;

(2)校园环境标语双语化。如: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请勿践踏草坪)、keep quiet(保持安静)、S

ave water(节约用水)等等。

(3)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设立英语角,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或手抄报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既让学生拥有了成功感,又让其他学生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也实现英语知识的无意重现。还可以布置富有英语语言国家的民俗风情图片,举办英语学习园地,在校园创设英语墙报

等等。

(三)、巧设任务作业,让英语知识在任务中重现。

1、交流习得性:

让学生每天坚持听读课文录音,听儿童英语广播,把自己模拟最得意之处录制下来,和同学一起欣赏或进行评比,选出“英语小博士”;并鼓励、培养学生阅读英语卡通故事书,体验风土人情;观看英语电视节目、网站、VCD,欣赏儿童英语歌曲等;也可把所学的内容表演给家长看,有时可以让家长一起表演,并请家

长提出宝贵的意见。

2、操作探究性:

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如布置学生为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贴标签,还可以布置学生改编课文、写作等等。通过这一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探索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创造性地编制一些琅琅上口的歌谣歌曲,如:如学习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第七册Unit 10 May I speak to Miss White?,因为学生已有几年的英语基础,很多学生都具备编制

小诗的能力了,有的学生就编成:

Hello.Hello.May I speak to Caro? Who’s that? Who’s that? It’s Mr.Webb.It’s Mr.Webb.Shall we go to the park?

OK, go go go.这样,重点句“May I speak to …? ”和“Shall we go to the …”在改编和思考的过程中已经复习了多遍,并在朗朗上口的小诗中巩固和晕高用了。又如在学习文具时,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I have two hands》的旋律改编成新学内容的歌曲《 I have two pens》等等。这样,既复习了身体部位的单词,又巩固了有关文具的新知识,达到了英语知识的不断重现的目的,还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认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四)、开展校本活动,让英语知识在活动中重现。

语言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实践,它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使用,不断的重现,这样学习者方能记牢。随着观念的更新,教学已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开放型的。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多次地运用英语知识,真正做到活灵活用。

1、利用节日、生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

节日既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母亲节、圣诞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如在母亲节,就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爱心卡,把对妈妈说的话用英语表述出来(可在高年段),然后把优秀的作品进行收集,并在全班展示,同时评选出“爱心天使”。在这种写写画画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学生们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了别样的气息,提高了写作水平,更好的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

2、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

针对现阶段学生多存在单词记得快忘得快的情况,我校英语科组每学期进行名为“好记星”单词拼写竟赛,以鼓励学生多开口读英语、说英语、写英语、记单词为原则,帮助学生巩固英语单词知识,强化写的能力,提高记忆单词的能力,发展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保持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另外,还定期举行如唱歌、讲故事、朗读、自制手抄报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比赛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精心策划、各显神通,不仅获得成就感,也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搭建展示平台,形成以趣激学的英语文化氛围

1、作品展示:每间课室里都设有一个“英语角”,专门用来展示学生们的作品、新的英语学习信息和交流同学们的学习心得等。因为“英语角”的存在,因为一个个作品的展出,激发了更多学生的欲望,因而学得更起劲了,作业更美观了,创意更独特了,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态势

另外,英语科组还发挥学校活动板的作用,有计划地展示学生的假期英语作业,如英语手抄报、英语海报设计等,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调动了教师主动参与的能动性,形成了一个英语学习的好氛

围。

2、声象展示:我们每周的星期二定为英语日,该天的早读、午读都规定为读英语,充分利用中午小广播的效力,主要是讲讲英语趣事、简单对话以及语法上要注意的问题等等。同时,学校门口的礼仪小天使要用英语向老师问好。让学生在这声象刺激中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学习。

上一篇:节后温馨提示下一篇:拜年的初一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