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教学设计和反思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季教学设计和反思(精选15篇)

四季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1

这节活动我是逐段讲述、一个一个分析的,四个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方法,先听再讲,先猜再讲,边看边讲。

活动中,我结合图片分段讲故事内容,通过生动描述将四季更替这一较为抽象的现象以拟人化的方法加以讲述,把四季描述为四个娃娃,我每讲到一个娃娃出去玩时,注重引导幼儿说出他和谁一起玩?玩的时候出现了什么变化?主要是让幼儿根据故事的内容来讲述四季变化的特征。为了让幼儿将四季特征和更替顺序这一较抽象的现象进一步的认识,我让幼儿上台戴上头饰分别扮演春、夏、秋、冬角色来进行表演,其余的幼儿做小朋友。当我说到“春天娃娃出来玩时”,扮春天娃娃的幼儿边做动作边走边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再喊来了春天姐姐、春雨妹妹一起玩。有的表演出了春风吹在身上觉得很舒服的样子,有的表演出了下雨的情景。这样的设计,让幼儿沉浸到四季的情景之中。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角色表演结合起来,产生情感共鸣和丰富联想。

把角色扮演游戏贯穿于此活动中,寓教于娱乐中,让幼儿边听讲边表达边表演,使得此活动不单调乏味,幼儿个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很轻松地掌握知识本领。尤其是夏天娃娃出来时的情景表演,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创编的动作也很丰富:夏天娃娃领着火辣辣的太阳公公出来,一边走一边说“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小朋友们有的表演热的擦汗动作,有的表演游泳的动作,还有的表演扇扇子的动作,非常逼真。

四季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2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六月-船歌》

一、柴科夫斯基及其《四季》简介

1、柴科夫斯基简介

19世纪俄罗斯史上有一位叫柴科夫斯基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由于他有着惊为天人的音乐创作之才能,所以被人们赞誉为俄罗斯音乐的灵魂。柴科夫斯基在一个偏远山村里出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之后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进行攻读,186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次年便受邀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

2、钢琴套曲《四季》的简介

1875年是柴科夫斯基正值创作热情最高,创作欲望最强也是他创作最成熟的一年。他的作品在当时受着音乐爱好者一致的追捧和赞誉。同年十二月,圣彼得堡音乐杂志《小说家》的出版人贝纳德邀致信给柴科夫斯基,希望他可以创作十二首钢琴小品,这十二首作品以每个月份作为题材。于是柴科夫斯基欣然同意了,柴科夫斯基把俄罗斯民间音乐和浪漫主义结合与这些作品当中,他深入的描绘了俄罗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赞美。

二、《四季》的创作特色

1、《四季》的标题性特征

柴科夫斯基生活于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正值艺术发展的昌盛时期。诗人们会通过诗歌来表达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音乐家们便借助这些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柴可夫斯基最喜爱俄罗斯诗人的作品,他把自身的爱国主义热忱深深地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之中,又以自己高超的作曲手法赋予这些音乐以灵魂,他将诗歌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到一起,使得人们在听到他的这些作品时,引发无数的感慨与好评。因此,《四季》的标题性特征来源于对诗歌的启发,与文学的结合又是标题性音乐产生的重要因素。。

2、《四季》的民族主义特色

说起柴科夫斯基的爱国特色,不得不谈谈他的民族精神。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音乐家们的创作技巧也不断提高。在那个时期,几乎没有哪个音乐家可以脱离民族,脱离国家去谈音乐、去创作,他们比以往任何的一个年代都要重视民族性。音乐家们搜集民间已有的历史传说、文化习俗和自然风光,把它们整理过后变成自己创作的题材。并且有意识地搜集了许多当时风靡的曲调,也有一些传统的民间曲调,加以修改和整理,运用了许多的民间旋律和舞蹈的节奏,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民族主义音乐。

三、柴科夫斯基《四季》对钢琴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民间音乐文化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里多渗透着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元素,而《六月船歌》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基辅罗斯时期。而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雏形可以则是流行在斯拉夫部落之间的一些口头的音乐创作。而在基辅罗斯时期,有许多个部落在一起,所以所口头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并不只是斯拉夫的音乐。俄罗斯民间节日仪式歌曲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多为作曲家为教堂所做,所以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宗教性比较明显。俄罗斯民间音乐也用到了较多的乐器,而这些乐器有的是由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有的则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完善。这些乐器音准精确,从单纯的模仿可以到完整的发音系统,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作品的制作原料多种多样,如金属、皮革、塑料等,由简单的原料做成精美的乐器。《六月船歌》在音乐内容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俄罗斯六月这个令人舒适至极的季节,人们喜欢过夜生活,或是泛舟湖上,或是载歌载舞,这一切都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学习《六月船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文化,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2、帮助学生了解多声部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是一首具有多声部形态的作品,因为有其他伴奏和旋律的加入,使作品成为活生生的一幅风景画,也更深刻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思想感情。“多声部音乐”是由不少于两个独立声部所构成的音乐作品。多声部按照竖向分布能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为主调音乐,另一种为复调音乐。多声部音乐有众多因素构成。其中重要的个元素是旋律,所谓的旋律就是能够让人在听到作品的瞬间直觉,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调调,有时候会觉得某个作品的调调很好听,很柔美或者很动感,这就是旋律。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音乐都不可能没有旋律。在《六月船歌》中,从第二小节开始右手所要演奏的音符就是旋律。

3、帮助学生了解复调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柴科夫斯基在创作《六月船歌》时,不仅运用了主调的手法,还适时加入了复调的元素。柴科夫斯基的复调创作没有像巴洛克时期那样只注重技法,而是把他自己对于作品本身的音乐形象与他高超的复调创作技法相结合。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创作一味地追求用技法,他们创作一些纯复调的作品,但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之前会对自己的作品深入研究和探索,他知道自己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有的作品不一定全要复调,于是他在复调创作的时候把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结合起来,把作品所要表现的形象与复调创作技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复调创作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并不是偶然得来的,他用高超的创作手法赋予作品鲜活的灵魂。他人只有作曲家们把这些民族精神成功运用到各自的作品当中,才能让作品充满深刻的内涵,让音乐的内容变得更加饱满,思想感情表现的更加透彻。《六月船歌》里俄罗斯民间音乐的体现让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要想完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的洪河中,慢慢融合贯通,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加优秀的音乐产生。

参考文献

[1]江澎.论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创作特征[M].科教文汇2013年8月

[2]祝代辉.根据节拍、节奏、旋律的基本特点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M].北方音乐

[3]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四季(作品37)[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张海亮.浅析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曲式与演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

[5]曹艺峰.解析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文学艺术研究

课文《四季》教学反思 篇3

一、语言表达欠准确:个别语句叙述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够快速做出选择。

二、提出问题有难度:一些音乐知识方面的问题,挖掘有深度。

三、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知识,以前都接触过了,本以为他们能够很快解决的,但好多知识他们都忘却了,只能重新讲解。这就说明,备课时没有抓住“以生为本”的原则。

《四季》教学反思 篇4

实施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有趣的导入

在教学设计的导入环节,我采用了有趣的课件和儿童化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把教师生硬的讲解课文变成学生自主的朗读课文,以读带讲。

在朗读诗歌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品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读,并提出读的要求,再通过教师的语言知道,课件播放有关的图片和声音,让学生找到读课文的语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景色美,从而让学生喜欢诗歌,愿意朗读、背诵诗歌。在理解课文时,我把诗歌的四段分成:

(1)赏春景,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进行词语积累。

(2)吟夏天,说叠词,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颂秋天,结合美丽的秋景图创编诗歌。

(4)演冬天,动作表演,感受雪人的顽皮与可爱。

这四段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我把枯燥的诗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做到动静结合。

二、在情境中识字,提高生字的复现率

在识字这个环节上,我先让学生自主识字,地读课文是把生字多读几遍。在采用“果园摘果”的趣味识字法,是枯燥的识字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内容,利用了情境识字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并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让学生反复读:读图上的字、游戏读词语、按层次地读:从有拼音到无拼音。这样反复出现生字,使中下水平的学生也能基本在课堂上掌握生字,并取得了良好的识字效果。

三、指导书写

在书写时,是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的基础上先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范写,在让学生书空写,掌握笔顺,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课内课外的知识拓展,使语文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通过背有关的四季儿歌、创编诗歌、唱四季歌等一系列拓展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四季的情感,从小培养一些环保意识。

教后反思:

教学后,针对实际情况,觉得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自己觉得困难的地方,对一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在这个地方,教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所以让学生提出难点,全班帮忙解决,这一环节实现的不是很好。

《四季》教学反思 篇5

课堂上我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首先我给学生玩了一个猜季节的游戏,学生很有兴趣,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样已经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然后,我把四季比喻成了魔术师,会变化出不同的模样。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不同的季节,春天我用的是看,夏天我用的是听,秋天我主要用的是摸和闻,冬天我用的是小朋友自己去感受,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学习,就不会觉得枯燥。

在教学中,我主要用到的是随文识字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在知道意思的情况下学到新的字,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更能理解字的意思,还可以找到词语,便于他们组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上课时着重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一是在识字时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识字,比如说看字形,用加一加的方法,猜字谜,编儿歌等等,喜欢哪种就用哪种。在本课中,因为怕上课来不及,所以我分成2课时上,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加入了笔画的书写,是让学生在写生字时做个铺垫。又达到了书写练习的效果。

《二力平衡》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6

《二力平衡》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和运动】的第一节内容。《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 它是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等知识为基础, 进一步学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力的学习和对机械运动的学习, 已经对力和机械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将力和机械运动联系起来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受力关系的探究。初学者在概念的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教学过程应细致, 探究活动应到位。

三、设计思想

整体上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 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在学习摩擦力时, 对“弹簧测力计应沿水平匀速拉动物体”的不解引入课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 采取设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和引导学生设计、观察、探究、分析讨论的教学策略, 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在探究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领略物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魅力。通过小组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 体现物理“STS”的学科特点。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知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3) 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 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法指导:研究物理问题, 常从最简单的事物入手, 逐渐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 本节是从最简单的二力平衡入手进行研究。

五、重难点分析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教学的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 首先通过观察与思考, 提出问题, 建立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 然后通过科学探究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因此设计教学过程要把做好探究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在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具体事例, 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 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的选择: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 自制“二力平衡”实验器材, 薄纸片等

八、教学流程

【引入】用东汉哲学家王充的名言“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测量滑动摩擦力时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 引入课题,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的精神。

【新课】 (1) 建立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让学生赏析图片并讨论:图中四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 有什么共同特点?及四个物体的受力情况。通过汇报交流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建立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2) 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围绕“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一是根据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 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二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设计活动“寻找薄纸片的重心”和“体验自己的平衡能力”。通过活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并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总结交流】让学生讨论并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利用图表简单呈现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困惑。

九、教学反思

《四季童趣》教学反思 篇7

教材中的《四季童趣》这首歌,天真活泼,节奏既富有动感又带有激情,旋律不仅抒情而且线条感非常的流畅。较难的是歌曲中带有休止符的切分节奏。这个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之前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学生们能不能掌握,然而这个又是歌曲的韵味所在,不得不唱好。

为了解决好这点,我创设情境,在与学生对一年四季各个季节的交流时,就把歌曲的伴奏音乐轻轻的放着,所谓“润物细无声”,然后请学生欣赏了歌曲的范唱,请学生非常轻的跟着范唱唱一遍,交流了解学生在唱时有什么困难,是不是节奏不太跟得上。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休止符,跟着录音把吸气吸好。然后再静心聆听歌曲的范唱。经过几次努力,大部分学生能较好掌握节奏,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全音符的时值把握不好,会出现抢拍等时值不到现象,需要不断练习进行巩固。

四季教学反思 篇8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学习了春夏两个季节,在学习春知道学生朗读时,学生能够体会小草高兴地心情,赵子强的想法,让我很是吃惊,我觉得他有一双想象的翅膀。他说,老师,我好像闻到了小草的味道。我表扬了他,然后让同学们想象着嗅着春的气息又把这段文字读了一遍,但是有总感觉我处理的.不是很好,觉得处理的欠佳,我应该如何处理会更加呢,如何更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还能让学生能够更有感情的读文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课堂上,邢智博的表现我不能理解,请他回答问题,他不理睬,当别人读了一遍再让他读,他还是不读,我与全班同学给予他鼓励他还是不读。课下进行询问他说不敢读,这是真的吗?平时课堂上他说的很活跃,甚至和我唱反调,今天到底怎么了?

通过教学还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不能把句子说完整,比如:秋天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说,树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指导学生,认真思考,说话时把句子说完整,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这需要耐心,细心。

关于《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因数,倍数,小学

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哪些数? (自然数, 分数, 小数……)

2.哪种类型的数学起来最容易? (大部分学生肯定会说自然数学起来最容易)

其实, 在数学中, 真正有分量的题目, 难倒一代又一代数学家的题目都在自然数领域, 以至于有位数学家发出这样的感慨:“自然数, 可真不自然呀!”今天, 我们将重新感受自然数, 看看里面蕴藏着哪些奇妙的内容, 我们又将会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反思: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法就是通过巧妙设问在谈话中让对方彻悟的。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自然而然会认为自然数学起来最容易,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而这时教师话锋陡转, 适时抛出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 并有相应的论据作为支撑, 这足以搅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探究的欲望。更重要的是, 教师对自然数的阐述把学生带入了数学史。让学生产生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与此同时, 又不露痕迹地将本课的知识点“因数和倍数”归置到了自然数这个知识体系当中。如果把自然数比作大海的话, 因数和倍数就是海面上众多的帆船之一, 它只有置身于大海的怀抱才能扬帆远航。

探索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找30的因数

反思: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考虑到学生在认知背景、思维品质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学生中势必会出现不一样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或者全面、或者片面;或者有序、或者无序;或者肤浅、或者深刻。此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考展示出来,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的对话、思辨、质疑、争论的过程中, 彼此取长补短, 相互吸纳, 使得片面的思维趋于全面, 无序的思维走向有序, 肤浅的认识归于深刻。思维品质在沟通中获得提升, 思维方式在比照中得以修正, 思维能力在对话中得到发展。而“怎么找到5就不找了呢?”这个问题又一次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 诱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这就是一种本质的数学文化, 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拓展延伸

1.在50、60、70、80、100中谁的因数个数最多?

当学生发现60的因数个数最多后, 教师揭示60进制中的奥秘:原来天文学规定, 1小时=60分, 1分=60秒, 与60的因数的个数有关。与24差不多大的数中, 24的因数最多, 1天=24小时;与12差不多大的数中, 12的因数最多, 1年=12个月。

反思:引领学生揭开1小时=60分、1分=60秒、1天=24时、1年=12个月等约定俗成的规则中所蕴含的奥秘, 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与天文学的完美结合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便捷。也许此时, 科学的种子已悄悄地在某些学生的心田里生根, 假以时日, 这粒种子定会破土而出, 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 发芽, 开花, 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2.一个更有趣的规律———完美数。

(1) 拿出2号作业纸, 找出6的所有因数, 把其中最大的因数划掉, 再把剩下的因数加起来, 发现这些因数的和恰好也是6。

小结:这种现象很罕见。数学家把像6这样的, 去掉它的最大因数后, 剩下的因数相加的和是它本身的数叫“全数”, 也叫“完美数”。

(2) 这样的数会有第2个吗?寻找第2个完美数。

学生独立完成 (师提示:比20大, 比30小的偶数)

板书:28:1、2、14、4、7

师:找到了第1、2个完美数, 数学家会停止寻找的脚步吗?第3、4、5个完美数会是多少呢?一定超出你们的想象。屏幕显示:6、28、498、8128、33550336、858986059……)

想想看, 你们刚才找28都花了将近2分钟, 那数学家要从浩如烟海的自然数中找出这些完美数, 该付出怎样的艰辛呀!几年, 几十年, 甚至一辈子。完美数对生产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用处, 是什么力量吸引数学家付了毕生的心血去寻找呢?

小结:伟大的数学家高斯说过:“人们通常把数学誉为科学的皇后, 而专门研究自然数性质的数学分支———‘数论’, 则是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今天, 时间有限, 我们只是看到了皇冠上一粒小小的珠子, 但只要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在数学看似抽象的百花园里, 你一定会收获很多东西。

反思:引着学生走进和因数有着密切关系的特殊的数学现象“完美数”, 感受完美数的美妙结构, 领略了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最后从“数论”的角度重新考察“因数和倍数”, 使新的知识在深度和高度上获得提升。这对于一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四季童趣》教学反思 篇10

在与学生对一年四季各个季节的交流时,我就把歌曲的伴奏音乐轻轻的放着,让学生欣赏了歌曲的范唱,然后请学生非常轻的跟着范唱唱一遍,问学生是不是吸气的节奏不太跟得上,再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休止符,跟着录音把吸气吸好。然后再静心聆听歌曲的范唱。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用学生跟琴唱的方法,而是提要求,跟唱,提注意点,培养了学生的聆听能力。

虽然学生的兴致很高,参与意识强。但我在上课时过于侧重歌曲难点的突破,到后面的表演时间仓促,给人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而且只有小部分学生表演了,大部分同学都在伴唱,使很多同学失去展示自我的机会,应该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发挥不同的想象力,展示不同的自己。因而使课堂不够完整,教学拓展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四季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1

一、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大自然可神奇啦!她可以变出丰富多彩、美丽动人的风景。我们的大自然妈妈有4个孩子,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出示春、夏、秋、冬生字卡片)

小朋友们。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孩子长什么样子?(出示四季图片)。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就认出了不同的季节。大家说大自然的四个孩子长的漂亮不漂亮?那我们就赶快来向他们打打招呼!(学习生字春、夏、秋、冬)开火车读。

这四个季节合起来,我们称他们为四季。(板书课题)。图片那么美,课文描写得更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这篇课文,去领略四季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初读课文

1、师:拼音宝宝我们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看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课文。我来看看谁读的最认真?读完的小朋友坐端正。

2、个别小朋友读,老师纠正。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问:儿歌中,一年四季都写到了哪些景物?板书: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认读)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一)走进春天

1、下面我就走进春天看一看。齐读第一段。

2、学习生字“对,说,是”。(拼读,组词)

3、品味语言。师:认识了生字,读过了这句话,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草芽)

草芽是什么?

“草芽”是什么样啊?(板书:尖尖)

你能从图画上指给大家看看,’尖尖的‘是指小草的哪儿尖尖的?

你发现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尖尖的?他们尖尖的和草芽一样吗?“刚出土的小芽,用手去轻轻碰一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软软的、嫩嫩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轻轻的感觉,来读读课文。

4、美读加深:春天,我们的草芽从泥土里钻出来(做手势),它都看到了什么?世界好美啊,春天好美啊,我们的草芽好喜欢这样的世界,你说它在对小鸟说话时心情怎么样?请你也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

5、多读评价:请同学们也来做小草芽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小朋友读得真棒,老师仿佛回到了春天看到了尖尖的嫩嫩的草芽把大地打扮得生机勃勃,好美啊!你们能再读一次给老师听一听。

(二)、走进夏天

1、过完春天,接下来是什么季节?我们去看看吧。齐读

2、随文学习生字。

谁告诉我们夏天到了?(荷叶告诉我们夏天到了,学习生字“叶”。叶字是由一个’口‘字和一个’十‘字组成的。用我们学过的字来认识新字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荷叶是怎样的?(学习圆)我们认识了圆,“圆圆是什么样子?大家一起动手做一做”?“在我们身边你还发现什么是圆圆的?(篮球;硬币的;太阳„„)

3、美读加深

朗读指导:圆圆的荷叶大大的,绿绿的,把湖面打扮得很美丽,把青蛙也吸引过来了。小青蛙一定很喜欢荷叶,你说他会怎么夸我们的荷叶呢?

荷叶真美,夏天真美,我们再来一起赞美一下夏天。

四、复习生字

今天,我们知道了春天和夏天的美丽景色。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园里果实都成熟了,老师带着你们到果园去摘苹果吧!

1、(出示课件)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树上结了红苹果,每个苹果里藏着一个字,齐读每一个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再开火车认读生字。

2、老师把今天学的生字都编进下面这首生字歌了,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五、写字指导

过渡:同学们今天表现真好,不但读的棒,还把果树上的果子都摘下来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乚”,你看它像什么? 1.认识笔画“乚”,指导书空练习。2.指导书写“

七、儿”。

(1)引导学生发现“

七、儿”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老师检查。展示。

六、结课

今天,我们知道了春天和夏天的美丽景色,那秋天和冬天美不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看一看。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上一年级的公开课,经过一次试教后,同年级的老师评课,给我提了不少建议,我修改了自己的教案,第二次正式上课的时候进步很大。

我主要的不足在于作为一个新教师,还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在课堂中引导一年级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刚开始设计《四季》教案时,我查看了网上很多这方面的教案,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设计了教案。但第一堂课下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太多了,忽视了识字与写字教学,教学流程混乱等。

所以在第二次上课前,我修改了教学设计中不足的地方,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我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并且着重截取春天和夏天两部分来上,同时选择“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和探析 篇12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反思,策略

随着英语的普及, 初中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新《课程标准》红要求:学生能理解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全文意思、猜测生词的含义, 概括文章主旨大意, 学会各种阅读技巧理解文章意思。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英语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英语课堂以教师为授课中心, 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较少。目前仍有部分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 关注的是教师本人如何讲解课本知识点、规划每个知识点的课堂时间, 而忽视了师生互动环节, 只给学生留出较少的时间自我探究、提出疑问、交流, 学习。这种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对我能力, 而且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英语教学过程欠文化教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 是具有文化底蕴积累的, 英语阅读尤其能体现英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有较高要求, 却忽视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 需要增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英语国家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应在英语的使用方式上得到体现, 仅教导学生英语的语法、词语难以实现我国英语教育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增加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比重, 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英语弘扬中国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

(三) 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单一

阅读是一件充满趣味性的事情, 但当下英语阅读教学以题海战术为主, 教学方式单一, 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目前普遍的英语阅读教育以学生阅读做题、教师讲解文章字词、教师分析阅读题答案为基本步骤, 这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且容易降低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初中英语教师应尽量提高英语阅读过程的趣味性, 降低学生对英语阅读难度的心理预期, 调节学生的畏难心理。

(四) 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单一

限于英语课堂的时间,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多限于教材和试卷, 少有课外补充, 学生需要学习的教学主题繁多, 接受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却有限。同一教学主题里的阅读材料有限, 不能使学生较全面的了解该主题, 而教师精讲完教材后, 大多没有及时补充相当阅读层次的阅读材料, 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 丰富英语阅读教学内容

英语教师巧妙安排教学环节, 可以及时补充英语阅读材料, 丰富英译阅读教学内容。例如, 七年级上册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导学生教材上基本的询问语的基础上, 可以补充一些关于丢失东西的英语笑话, 用趣味的英语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问答模式中, 鼓励学生增加英语阅读量, 学会多种表达。

(二) 丰富英语阅读教学方式

当下现代化技术普及, 英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丰富英语阅读的教学方式, 增加英语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英语, 然后播放一段舞蹈音乐的视频, 帮助学生猜测文章可能出现的内容, 再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内容, 核对猜测是否正确, 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根据文章标题及提示猜测文章内容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此以外, 结合现代化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阅读, 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 增加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国家文化介绍内容的比重

西方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有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教导学生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内容。这首先需要教师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所了解, 教师可以保持阅读英语国家本土的文学作品、教育记录类影视作品等的习惯,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这一基础上, 教师选择阅读难度适当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 或总结自己掌握的信息, 在课堂上讲解文化差异小知识。例如,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中外关于邀请的不同态度, 中国人互相走访很少邀请, 但美国人需要对方邀请才能上门做客。用这些文化小知识可以加深课堂的深度, 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材料的理解程度。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 合理安排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时间

英语是语言类学科, 交流是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英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英语阅读能力相对于其他英语能力可以更直接的表现在试卷等上, 能得到较好的测量。但英语阅读教学依然需要注意师生互动, 询问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感悟, 明白学生的答题依据, 保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减少教学误差。

(五) 适当布置英语阅读作业

英语阅读是一个值得长久保持的习惯, 适当布置英语阅读作业, 可以鼓励、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简爱》、《美国之声》新闻稿等, 鼓励学生查字典、多请教, 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学的魅力、了解西方国家的时事热点, 为学生学好英语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有长远的计划,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保持长久的观察,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是阅读习惯的保证, 教师应松弛得当, 订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在维持教学趣味性的情况下探索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真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生英语, 2016 (14)

[2]王峰.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生英语, 2016 (10)

雨的四季教学反思 篇13

这次制作,可谓是大费周章,从一开始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录像、录音、剪辑,整个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三位老师共同参与,制作中间有不断地修改,不断重来,前后共费时一周,可谓是“大制作”了。

以往我们制作的微课形式主要是录屏,或者手机录制纸质材料。而这次我们采用的是课堂实录的形式,根据我们设计好的内容和课件,在一个班级进行授课、录课,视频中除了以往录屏微课讲解清晰明了的优点外,还增加了学生的分析、回答,使观看微课的学生在学习时既有自己的理解,还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启发,比单纯的录屏微课效果要好很多。

这节微课优势很强,但是仍发现了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在观看实录式的微课时,会因为视频中学生的活动分散注意力,不如观看录屏式微课时专心;二是视频中有学生在思考,在回答,观看微课的学生反而不能自主思考。

雨的四季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篇14

一、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二、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说板书设计

因为本课教学设计为多媒体教学,因此,本课板书主要设计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体现简洁、实用的原则。我设计板书如下:

《雨的四季》

刘湛秋

设计与实施时要注意的问题

本课是课文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重在给学生一个赏析文章的舞台。根据以上特点,本课设计与实施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择图片与音乐时,要注意轻松、愉快,重在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设计题目时,要注意简单灵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

参考资料

1、《高中语文第三册修订说明》

2、《语文第三册教案(试验修订本)》

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 篇15

误区一, 将“历史情感教育”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

案例:随机听了一位老师的课, 课题是“鸦片战争”, 在讲解“林则徐虎门销烟”时, 教师最后做出了这样的总结:“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 就是要从林则徐的身上学习他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敢于牺牲的精神……”课后, 我询问他们在议论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习林则徐那种严格的‘君臣’观念、顾全大局, 这种精神在任何时期都需要提倡”等。

反思:上述案例是对“历史情感教育”的狭义性和片面性理解。将“历史情感”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是我们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教育影响的结果。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被“异化”为对学生进行冷冰冰的说教, 是不可取的。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 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多样的。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主张要由传统的“认知教育”转向“情感教育”, 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应更多地关注学生透过历史事件所形成的独特感受和价值体验 (包括肯定或否定的两种倾向) 。

误区二, 凡事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

案例:这是一节公开课, 课题是“‘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 主要是学习“二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特点及原因。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透过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你在思想情感上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提升?”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经济要发展就应该吸引外资”“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要鼓励外贸出口”等等, 后来, 又有“吸引外资要结合本国的消化吸收能力”“要控制人口增长”。课后, 我询问教师讨论的目的是什么, 他回答“是为了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的需要。

反思: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历史情感教育的内涵不太清楚, 将属于知识与能力的内容牵强附会到所谓的历史情感上。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万不可“一刀切”, 不是任何一节课都要有“历史情感目标”, 要根据学生思想情感的现有实际水平和教学知识内容的特点, 善于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情感变化和提升的素材, 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 只有这样, 才能使情感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效能。

误区三, 情感教育成果可以被客观测评

案例:听了“红军长征”一课, 教师投影了几道选择题, 其中一例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单选) :A.中共的正确领导和工农红军的艰苦卓绝斗争;B.红军善于运用游击战术, 以少胜多;C.中共坚持反对“左”、右倾的错误;D.国民党政府领导的无能和军队的腐败。这些选项之间区分度很高, 学生很快就选出正确答案了。该教师说命制这几道题就是为了检测学生“历史情感目标达成度”的情况。

反思:历史情感目标真的可以被这样测评吗?这不免使人产生“造假”之嫌。我们不否认对学生情感教育进行考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但要考虑测评手段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运用这种客观试题进行测评, 其结果是值得商榷的。选项的单调性以及选项之间明显的区分度, 实际上为学生的选择指示了一个明确的倾向, 其实质就是给学生投机考试和迎合教师意志提供了一种心理暗示, 为了获得“肯定式的评价”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虚伪地作答。这样, 情感教育蜕变为单纯的知识性教育, 根本不能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心理情感素养, 起不到实际的教育效果。

其实, 脱离开历史知识的依托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承载, 历史情感教育是根本无法实现和进行的。历史情感教育应该是浸润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而逐渐实现的, 否则, 所“生成”的历史情感就是“虚假”的了。同时, 实现历史情感教育的途径很多, 课堂教学固然是一个“主阵地”, 但不能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意义, 因此, 我们在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个目标, 不能陷入“在课堂上轰轰烈烈搞情感教育, 在课后扎扎实实搞知识教育”的误区, 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情感认识的历史书籍、多布置一些有历史情感教育意义的素材性作业等, 全方位、立体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素质养成性质的学科, 在对学生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更应当用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来促使学生的聪明、情感和人格不断的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

上一篇:OTC医药代表个人简历表格下一篇:优秀作文集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