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镇教育成果奖励办法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市镇教育成果奖励办法(精选11篇)

新市镇教育成果奖励办法 篇1

各中小学: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切实展示新市教育成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制订本办法。

一、奖励范围

1、在国家级党报党刊、教育刊物(主要指《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德育报》、《中国教工》等报刊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发表的通讯报道、论文及在国家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科研活动中获得的科研成果(优质课、观摩课、案例、课件、辅导奖等)。

2、在省级党报党刊、教育刊物(主要指《湖北日报》、《党员生活》、《湖北教育》(时政新闻版、教学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勤工俭学》、《湖北教工》等报刊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发表的通讯报道、论文及在省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科研活动中获得的科研成果(优质课、观摩课、案例、课件、辅导奖等)。

3、在地市级党报党刊、教育刊物(主要指《襄樊日报》、《襄樊晚报》、《襄樊教育》、《襄樊教育简报》等报刊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发表的通讯报道、论文及在地市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科研活动中获得的科研成果(优质课、观摩课、案例、课件、辅导奖等)。

4、在《枣阳市政府网站》、《枣阳教育》、《枣阳电视台》上发表的通讯报道及枣阳市级科研成果(论文、优质课、观摩课、案例、课件、辅导奖等)。

二、奖项设置

1、国家级一等奖奖励150元;二等奖奖励130元;三等奖奖励100元。

2、省级一等奖奖励100元;二等奖奖励70元;三等奖奖励50元。

3、地市级一等奖奖励50元;二等奖奖励30元。

4、县市级一等奖奖励20元。

5、不分等次的作品按同级一等奖计,但作品(如通讯报道)字数在500字以内的按同级二等奖计。作品字数超过3000字的按上一级的二等奖计(国家级奖300元);超过5000字的按上一级的一等奖计(国家级奖500元)。

三、奖励办法

1、所有获奖成果一律由本人将获奖成果原稿、刊登的报刊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交中心学校审核,并登记造册。

2、同一作品只按最高级别计奖一次;多人合作的只按篇数计奖一次。

3、获奖成果一学期兑现一次。

四、其它说明

1、所有获奖成果作为绩效考核及职称评聘时的加分项目。

2、单位获奖成果达到一定数量的,除对学校校长进行经济奖励外,另在校长学期工作实绩考评时进行加分。

3、本办法自2009年3月起施行。

新市镇中心学校

新市镇教育成果奖励办法 篇2

尊敬的作者:凡您的论文 (第一作者) 被本刊录用后, 其相关的研究课题 (项目/成果) 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等奖项, 本刊将予以奖励。奖励办法为:可享受以您为第一作者的下一次录用论文版面费优惠20%或免费获赠半年 (六期) 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具体办理事项如下:请将获奖证书复印件和论文题目、第一作者以及刊发的卷、年、期、页码等 (或本刊录用通知书) 相关材料邮寄或传真 (E-mail也可) 至编辑部, 并注明所选的奖励方式。编辑部收到获奖材料后会及时与您联系, 办理相关事宜。

非常感谢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

新市镇教育成果奖励办法 篇3

振华学校

2011.09

振华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校的教学工作,表彰和奖励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激励我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以及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规定及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它包括:

1.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2.适应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在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产学研合作、优质资源共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学成果的主要形式为反映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实施方案、研究报告、教材、课件、论文、著作等。第三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每二年评选一次。第四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等级,各等级的数额根据当年申报的实际情况确

定。在同等条件下,对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及中青年教师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优先考虑。

第二章申报

第五条申报条件

申报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方向,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意义,在校内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经过一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

3.有成果的科学总结或在校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

4.必须是过去未参加过评奖的教育教学成果,过去已参与评选但以后又确有新的突破性发展的成果,若需申报,则应加以详细说明。

5.必须是完成人近四年内所取得的,并经过二年(含二年)以上实践,表明该成果的确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显著的效果和效益,值得推广。实践检验时间应从正式实施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

6.申报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个人或集体的主要完成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遵守职业道德;

(2)必须是在我校工作两年(含两年)以上的正式在编人员,离退休人员则必须是在职期间完成的教育教学成果;

(3)对于跨校合作的成果,必须是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主持人;

(4)必须是直接参加了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做出了主要贡献;

(5)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的项目一般应由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

(6)每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一般不超过5人。

第六条评审标准

特等奖: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效,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特殊贡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一等奖:在理论上有较大突破,实践上取得明显成效,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重大作用,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等奖:在理论上有创新,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较大作用,在校内处于先进水平。

第七条申报程序

1.由申报人填写“南京农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书”一式二份;

2.将申报书及同版Word文档和反映该成果的其它主要材料报所在单位初审;

3.单位负责人根据初审结果填写单位意见;4.各单位将初审合格的材料报教务处。

第三章评审

第八条 成果的评审程序

1.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及其材料进行认真审阅,并根据教育教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评分,确定推荐等级后,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其中校级特等奖的主要完成人要以powerpoint形式向评审组作成果概述,并接受提问和答辩。

2.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听取专家组的工作报告后,根据专家评审组的推荐意见,审定校级教学成果奖奖励名单。

3.奖励名单报主管校长批准后,张榜公布十五天,接受全校教职工评议。

4.凡对获奖成果有异议者(包括其科学性、合理性、权属性等),须以书面形式在规定时间内向教务处提出,并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需对有异议的成果进行复议。

5.异议期后,正式发文公布。

第四章奖励

第九条学校对获奖成果主要完成人(前5名)发给证书和奖金。

第十条获奖成果记入主要完成人的业务考核档案,作为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获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项目,学校将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标和成果质量,推荐部分项目参加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

第五章其它

第十二条学校要求所有申报教学成果奖的课题组和个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填写和出示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对于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教学成果的获奖者,一经查出,学校将撤销相关奖励,并收回证书和奖金,并给予相应的处分。

成果奖励办法 篇4

教育科研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奖励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科研深入发展,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教育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基本动力。为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现制定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双百”方针,努力推动全市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广泛开展,促进我市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二、工作管理

2.市教育局人事科和教研室负责市级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工作。

3.成立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

4.教育科研成果奖励的运作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实施。

5.获奖的教育科研成果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的重要依据。

二、评选程序与评选标准

6.经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鉴定并认定的教育科研成果应由申报人所在单位向市教育局申请参评,符合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件的,由教育局签署意见后报市教育科学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定奖励项目和等级。奖励项目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等。奖励等级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评奖标准如下:

一等奖选题有重要意义,对教育教学某些方面有创新见解,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在我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等奖选题有较重要意义,对教育教学某些方面有深刻实践体会和理论认识,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在我市有一定的影响。

三等奖对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做出了正确、富有新意的阐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7.评选必须按照客观、公正、认真负责的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以集体评审意见为准。

8.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对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向上级教育科研机构推荐参评。

三、成果推广

9.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充分发挥其效益,才能使教育科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奖励办法 篇5

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奖励办法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充分调动我校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奖励项目

(一)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指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

(二)品牌、特色专业

品牌、特色专业是指能体现学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反映现阶段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与发展方向,专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对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的专业。

(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指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先进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先进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实验教学中心。

(四)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指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五)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指教学质量高、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六)教学名师

教学名师指在高等学校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本科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

学校奖励30万元,其中用于人员的奖金不超过10万元,其余经费用于创新实验区的后续建设。

(五)教学团队奖励政策

1.国家级教学团队,每个奖励10万元; 2.省级教学团队,每个奖励2万元。

(六)教学名师的奖励政策

1.国家级教学名师,每名奖励5万元; 2.省级教学名师,每名奖励2万元。

(七)教学成果奖励政策

凡第一完成单位为我校的项目,学校奖励如下:

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除国家奖金外,学校对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奖励50万元,一等奖奖励30万元,二等奖奖励15万元,奖金由第一获奖人确定分配方案。

2.省级教学成果奖:按照省级奖金额1:1配套奖励,若进一步获得国家级奖项,则按照学校给予国家级的奖励标准补足。

(八)精品课程奖励政策

1.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奖励20万元,其中人员奖金不超过8万元,其余经费用于课程后续建设。

2.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按照不低于1:1配套建设经费,其中配套部分中按照省拨额度不超过30%经费用于人员奖励。

(九)精品教材奖励政策

1.国家级精品教材每部奖励1万。2.省级精品教材每部奖励0.5万。

三、实施方式

1.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奖励的实施单位为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其他项目的实施单位为教务处。

2.经费来源是南京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专项基金。

3.符合要求的成果,由成果完成人向所在二级单位提交奖励申请、成果清单及相关证明材料,二级单位核实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请材料报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审核,其他项目的申请材料报教务处审核,经主管校领导批准后实施。

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篇6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己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均可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

第四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教学成果项目,可申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

(一)全国首创或市属先进;

(二)经过两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并取得明显效果。

第五条 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第六条 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由成果持有单位或个人按照下列程序申请:

(一)高等学校教学成果项目,由所在学校择优向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二)普通中、小学校(含幼儿园)教学成果项目,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向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学校和学术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教学成果项目,由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区县(自治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向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第七条 申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二)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三)反映教学成果的学术总结材料;

(四)教学成果取得实际效果的有效证明材料。

第八条 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由市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

评审委员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人选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名,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评审委员会成员及工作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审。在评审本人或者与本人有直接利害关系人员的教学成果项目时应当回避。

评审委员会成员及工作人员在评审工作中不得与参评成果项目持有人单独接触,不得透露所评审项目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

第十条 对申报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的项目,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推荐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该教学成果权属有异议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90日内提出,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裁定。

经公布和裁定无异议后的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十一条 对评审委员会评定的重庆市教学成果获奖候选项目,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评审工作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获奖候选项目或评审工作有异议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提出,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裁定。

经公布和裁定无异议后的重庆市教学成果获奖候选项目,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市人事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市人民政府对获奖者颁发相应的证书和奖金。第十二条 重庆市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审1次。

第十三条 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的奖金归获奖者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截留。

第十四条 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的奖励经费,从市级预算安排的事业费中列支。

第十五条 重庆市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应当记入获奖者本人考绩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职称的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 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向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第十七条 对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教学成果获奖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其奖励,追回奖金和证书,并责成有关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评审委员会成员及工作人员在评审工作中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以及其他违反评审纪律行为的,由其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市教育行政部门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其评审委员会成员资格;因其违法行为获取奖励的,撤销获奖者的奖励,追回奖金和证书。

第十九条 推荐单位提供虚假材料,协助他人骗取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新市镇教育成果奖励办法 篇7

第一条 为贯彻“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战略方针,规范科研管理,激励全校教职工进行学术研究,鼓励多出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促进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和研究群体形成,促进我校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并以科研进步推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内容方式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校在职在岗的教职员工。

第三条 学校根据当年各单位统计的科研成果,依学校科研奖励预算总额确定每自然篇奖励额度的基数,并将核对后的奖励金额总体划拨到各学院。(基数标准一般不少于1000元)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级奖仅指由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评定并以其名义颁发的一级学科以上奖项;省部级奖仅指由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主持评定并以其名义颁发的一级学科以上奖项;准省部级奖仅指以副省级市政府名义颁发的奖项或以国务院其它直属局、署名义颁发的二级学科以上奖项。上述所有奖项以带国徽的官署印章证件为凭。本条所称“以其名义”,不包括以其下属或分支机构的名义。其他任何奖项不计入本办法奖励范围。

第五条 本办法所奖励的期刊,以本规定附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目录》为准。其他刊物及任何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号,任何以书号出版的连续出版物、论文集,不在本办法奖励之列。

第六条 本办法所奖励的学术专著、译著,仅指以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正式出版物形式发表的学术性文字成果。教材、文学作品、编著另行由教务部门认定,图纸、图片、音像形式、产品设计及其他形式的成果暂不列入本条例奖励范围。

软件、软件系统、软件原型、编码方案、程序等获得国家专利证书的成果视为四类期刊一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

第七条 受奖励的科研成果,作者如注明自己为其他单位人员者,不计发奖励。但新调入我校的教职工,其科研成果以调入时间为准计发奖励。调离我校的教职工,其在工作关系正式转出前的成果,仍可享受奖励。

离退休人员、兼职教师仅署名我校的科研成果按本办法规定标准的100%予以奖励,若署名我校为第一单位的科研成果按本办法规定标准的50%予以奖励。

第八条 科研成果按照自然篇计算奖励额度。每个自然篇不得少于3000字。

总字数在3000字以下的文章,除有特别规定外,不予奖励。

在理工农医类、体育类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500字以上视为1个自然篇予以奖励。

第九条 在《人民日报》(含海外版)、《光明日报》的理论版发表学术论文,1500字以上视为1个自然篇,按三类期刊标准予以奖励。

在《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瞭望周刊》等三种全国性重要报刊的理论版上发表的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视为1个自然篇,按四类期刊标准予以奖励。

第十条 科研成果自然篇的奖励标准,应按学校科研奖励预算总额确定:

(一)四类期刊每自然篇按一个基数的额度予以奖励。

(二)三类期刊、二类期刊、一类期刊每自然篇分别比照四类期刊基数的3倍、15倍、20倍予以奖励。

(三)凡在国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公认权威机构认定的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确认。以各一级学科最新期刊排名为依据,前5名按二类期刊1个自然篇标准给予奖励,第6—10名按三类期刊1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

(四)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科技文摘》或外文版《中国社会科学》转载者按三类期刊1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

(五)学术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或由中央级出版机构出版的一级学科以上《年鉴》转载、收录者,或被《中国法学》英文版转载者按四类期刊的一个自然篇予以奖励。仅选入“论点摘要”者不予奖励。

各类期刊、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如仅为学术论点综述、讨论纪要、学术动态、学术通讯、人物访谈、案例分析、读后感、书评、非学术论文式的商榷或答辩等等,不予奖励。

(六)凡公开发表的论文被SCI、SSCI国际公认的检索系统全文检索者,按三类期刊一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凡被SCI、SSCI检索摘要,被EI(光盘核心版)全文检索及被CSCD、ISTP收录的论文,按四类期刊一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

第十一条 总字数15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译著,每本按一个基数的5倍标准予以奖励。凡经学校无偿资助出版的学术专著、译著,不再予以奖励。

第十二条 为社会发展服务提出的咨询决策报告、调研报告、专家建议等科研成果,凡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所采用的,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后,由学术委员会认定并予以奖励。

第十三条 各类科研成果获奖,学校将予配套奖励,具体奖励如下:

(一)获国家级科研成果、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一、二、三等奖者,每项分别按一个基数的20倍、15倍、10倍、5倍标准予以奖励。获荣誉奖、优秀奖、提名奖者,每项按一个基数标准予以奖励。

(二)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省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者,每项分别按一个基数的8倍、5倍、3倍标准予以奖励;其他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者,每项分别按一个基数的5倍、3倍、1倍标准予以奖励。获荣誉奖、优秀奖、提名奖者,每项按0.5个基数标准予以奖励。

(三)获准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者,每项分别按一个基数的2倍、1倍、0.5倍标准予以奖励。

第十四条 对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只对第一、二、三作者计发奖励。第一作者按60%计发,第二作者按40%(无第三作者时)或20%(有第三作者时)计发,第三作者按20%计发。

第十五条 期刊目录原则上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工程索引(光盘核心版)》(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入选期刊的最新版为基础,并根据期刊发展情况和我校学科建设需要作适当调整。所有科研成果均需提供纸质文本期刊为依据。被三个国际公认的检索系统全文检索者,还需提供相关网页的打印纸质版。

第十六条 各学院学术委员会可以提出关于增删本学科期刊等级的书面建议,并报校学术委员会按规定程序审定,由科研处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增删之效力不溯及既往。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在校学术委员会。

第十八条 本办法的修正案,应由五名以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联署提议,并经校学术委员会过半数以上委员同意。

新市镇教育成果奖励办法 篇8

实施细则(二0一0年七月修订)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工作,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推荐、评审、公示、授奖等各项活动。

评奖范围和评奖标准

第三条评奖范围

凡我省个人或集体编撰并正式出版的专著(含个人专业性论文集)、教材、译著等,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咨询报告,被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采纳的未公开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均可参加评选。

申报评奖成果的评选时限的确定:由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以第一次出版的时间为准;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调研咨询报告,以第一次刊登的时间为准;未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以被采纳的时间为准。

申报评奖的研究成果,其主编(或第一主编)、第一作者必须是我省的人员或集体。在评选时限内调入我省的人员,且在评选时限内未参加过同级别评奖的研究成果可以申报。在评选时限内已调出我省的人员,其研究成果不能申报。

已经去世的个人在评选时限内的研究成果可由其所在单位代为申报。

下列成果不列入评奖范围:

(1)凡已在高于或相当于本奖励级别的评奖中获奖的成果;

(2)尚未结项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

(3)由集体撰写编成的论文集;

(4)没有取得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及省直厅级以上单位出具的认可、采纳、评价等书面证明的未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

(5)文艺作品及其翻译成果;

(6)著作权有争议的成果。

第四条评奖标准

《奖励办法》第七条所称“对不同类型的成果在具体评价标准上有所侧重”是指:

专著必须在研究重大的现实、历史和理论问题上有创见,对学科建设有新贡献; 译著必须译文准确,对研究和解决理论问题及实际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教材必须在内容、结构上有创新,对科研、教学有重要价值;

古籍整理出版物必须注释准确,补阙拾遗,对弘扬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通俗读物必须适应时代需要,并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工具书必须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能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论文必须在学术上有创见,能正确阐明重大理论问题或有助于解决重要现实问题; 调研咨询报告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明显效益。

评审机构

第五条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本奖项评奖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评奖工作的领导和对拟奖成果的核准,审议关于异议成果的调查报告并做出裁决等。

第六条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办公室设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起草评审工作方案,提出学科专家评审组建议名单,组织成果申报、会议评审工作,对拟奖成果进行公示,受理异议等。

第七条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由省内知名社科专家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评审委的人选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征询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提名,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评审委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

评审委的主要职责是:对初评和复评结果进行终评,确定奖励项目和奖励等级。

第八条 各学科专家评审组(以下简称学科组)负责初评、复评工作。

建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库。学科组的专家从专家库中遴选,由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聘任,实行动态管理。必要时可适当聘请外省专家。

评审程序和表决办法

第九条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按初评、复评、终评、核准的程序进行。

第十条 广州市申报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个人和集体,向所在单位送交申报材料,所在单位将本单位的申报材料审核、汇总后,直接送给省评奖办。

广州以外的按所在地市由地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申报并汇总送给省评奖办。第十一条 学科组负责初评、复评。

第十二条 终评由省评审委以会议评审方式进行,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产生终评结果。第十三条 省评审委的评审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参加,其表决结果方能有效。第十四条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所有奖项均需到会评审委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通过。

第十五条 核准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以会议审核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实行完全回避制度,即有成果申报的专家不得担任该整个评奖工作的评委;其父母、配偶或子女有成果申报的专家不能担任该成果所属学科组的评委。

公示、异议及其处理

第十七条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受理制度。经核准的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目,授奖前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有异议,由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办公室予以调查研究,由评审委提出处理意见,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裁定。

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应当提供书面异议材料。个人提出异议的,必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异议材料必须有本单位负责人签名并加盖本单位公章。

授奖

第十八条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和奖金。

附则

新市镇教育成果奖励办法 篇9

北京市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本市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安全监管局)设立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授予向市安全监管局申报的,且在北京市安全生产技术发明,促进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分为一、二、三等奖三个等级,每2年评审一次。

第四条 获得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市安全监管局推荐申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科技成果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第五条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的申报、推荐、评审、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 市安全监管局设立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评委会委员由安全生产相关专业的专家、学

—1— 者组成。

评委会下设评委会办公室负责评审组织和管理等日常工作。第七条 评委会办公室下设专业评审组,负责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评审结果由评委会办公室报市安全监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定。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推荐条件

第八条 申报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的项目(课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创新、工程应用以及安全管理软科学研究等);

(二)已通过科技成果验收或评审;

(三)应用于安全生产业务实践一年以上,有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在知识产权、完成单位和完成人等方面没有争议的。第九条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分为四个奖类:

(一)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类:在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成就,丰富或拓展了学科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成果。

(二)技术研究开发类:在促进安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技术发明,并取得了显著经

—2— 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效果)的成果。

(三)技术推广与应用创新类:在重大工程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或引进、吸收)中,创新性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促进安全生产,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通过推广和产业化,在安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四)软科学类:促进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安全管理现代化,并经实施在安全生产理论、战略、政策、管理、评价、标准、信息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的技术法规、标准、著作及软科学成果。

第十条 向市安全生产局推荐科技成果奖项目条件:

(一)推荐奖励项目,必须属于安全生产科技领域。

(二)基础与应用基础类成果必须在该领域有创新性发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或国外公认。

(三)技术开发类和技术推广与创新类成果须在近三年内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评审、验收、评审或取得专利授权,并已推广应用一年以上,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软科学类成果必须是国家或部门发布的法规、标准,正式出版机构出版的著作,有关部门进行评价的软科学成果等,并在推动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已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科技奖励的项目课题不得重复申报。

—3—

第三章 推荐单位(个人)和申报要求

第十一条 申报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由下列单位(个人)推荐:

(一)各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二)市政府有关部门;

(三)各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市属企业(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和中央在京企业(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设在本市的分公司、子公司);

(四)各类生产经营企业、事业单位;

(五)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可由三名教授或研究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但需分别独立写出推荐意见。

第十二条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每项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完成单位实行限额管理。申报一等奖不超过15人、10个单位;二等奖不超过10人、7个单位;三等奖不超过5人,3个单位。

第十三条 推荐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

(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填写•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励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并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推荐书及有关材料应完整、真实、可靠。

申报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的单位应分类向推荐单位提交申报

—4— 推荐书和以下附件材料:

1.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1)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论著;

(2)论文(论著)被收录和被他人论文(论著)正面引用证明;

(3)检索报告书。

2.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与应用创新类项目:(1)知识产权证明文件;

(2)技术评价证明(验收报告、科技成果评估报告等);

(3)完整的技术资料和试验总结报告;

(4)产品的技术标准;

(5)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

(6)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业审批文件;

(7)缴纳国税、地税的税务证明或推广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证明;

(8)有关用户出具的成果应用证明材料。

3.软科学研究类项目:

(1)软科学项目立项和结题验收的相关证明;(2)完整的软科学成果研究报告;

(3)实际应用或采纳单位出具的证明。

4.科学技术普及类项目:

(1)图书及电子出版物样本(最新版本);

—5—

(2)由出版社出具的作品发行数量、再版次数的证明;

(3)公开引用或应用证明;

(4)科普作品质量的证明;

(5)有助于科普作品评审的其他证明材料。

(二)项目完成单位将上述材料上报至相关推荐单位。

(三)推荐单位(个人)负责审查候选成果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申报范围和条件,审查候选成果的真实性,并提出推荐理由和奖励等级。

(四)推荐书及有关材料一式四份,装订成册,报送至市安全监管局。

第十四条 由两个以上单位(人)共同完成的成果,由第一完成单位(人)与其他完成单位(人)协商后,由第一完成单位(人)组织申报,按贡献大小排列顺序,并经所有完成单位和完成人签字盖章。

第四章 评审标准

第十五条 评奖标准:主要从学术水平、技术创新程度、技术难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推广应用效果、创造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等方面对候选成果进行综合评定:

(一)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改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大,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领

—6— 域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成果转化程度高,得到广泛应用,创造了重大的社会效益的(如在处置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中有特别显著作用),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技术上有创新,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较大,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在较大范围应用,取得较大安全效益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成果实用性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较大,成果得到转化,可在同行业或多领域中推广应用的,可评为三等奖。

第十六条 安全生产应用软科学奖评审标准:

(一)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理论、观点正确,有独到见解,数据来源可靠,对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有显著的作用和影响,或在本系统刊物发表,成果采用率高,社会效益显著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理论上有较大创新,理论、观点正确,对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有较大的作用和影响,取得较大社会效益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理论上有创新,理论、观点正确,被本部门采用,对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五章 评审办法

—7— 第十七条 申报、推荐安全成果一等奖的成果,评审组将进行实地考察。在评审会上,被评项目应派1—2名技术负责人到会进行答辩。

第十八条 评委会会议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含三分之二)委员到会。

第十九条 评委会委员依奖励等级进行三次投票产生评奖结果。获得一等奖项目得票数应超过到会评审委员三分之二(含)以上;二等奖、三等奖项目应达到二分之一以上(不含)票数。

第二十条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申报、推荐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及项目完成人不得作为评审委员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

第二十一条 评审工作结束后,评委会办公室向市安全监管局局长办公会议报告并在30日内将评审结果公示。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二十二条 对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有异议的,应当在评审结果公示之日起30日内向评委会办公室提出书面材料。单位提出的应加盖公章,个人提出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提供个人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

第二十三条 评委会办公室接到异议材料后,应对异议内容进行审查,并分别按下列情况处理:

—8—

(一)凡涉及获奖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等,以及申报书填写不实的异议,应及时通知申报单位。申报单位应在接到通知后10日内向评委会办公室提交有关情况证明。逾期视为放弃获奖资格。

评委会办公室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评委会委员及专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二)凡对候选人、候选单位及其排序的异议,应及时通知所有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推荐单位(人),由所有相关单位、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在公告期内,共同协商,提出统一书面意见,并签章同意后报办公室审核。逾期视为对异议的默认。

第二十四条 评委会办公室将提出异议的书面材料及异议核实情况和处理意见送评委会,集体讨论后由评委会办公室答复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

第二十五条 对评审等级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七章 奖励及其它

第二十六条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由市安全监管局颁发证书。并根据实际情况颁发一定数额的奖金。

第二十七条 获得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的证明材料应记入个人档案,作为立功、晋升考核的依据之一。获奖单位也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对成果完成人酌情给予奖励。

—9— 第二十八条 市安全监管局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获奖成果,促进获奖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对获得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的项目组织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有关部门推荐申报省、部级奖励。

第二十九条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评审工作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市安全监管局维护其评审的严肃性。剽窃、侵犯他人的发现、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的个人或单位,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的个人或单位,一经查证属实,由市安全监管局撤销奖励,追回奖状、证书等,并可以通过媒体公开曝光以示惩戒。

第三十条 评委会、评审组所有成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候选成果的技术内容和评审情况严格保密。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三项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安监政法字„2006‟168号)印发的•北京市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废止。

—10—

新市镇教育成果奖励办法 篇10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本着有利于研究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成果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各学科学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和排名位次的前移;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研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则,特制定本办法。

科研理论成果刊物级别认定办法

一、论文类成果刊物级别认定 论文类成果分为七个级别

1.国际检索刊物级:SSCI、SCI、A&HCI、EI、ISSHP、ISTP发表及检索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求是》刊发的论文、《中国学术年鉴》收录的论文均视为此类)。

2.国家级:以下28种刊物为国家级刊物:

哲学

《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理论经济学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应用经济学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 法学

《法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

《政治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

《民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教育学

《教育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

《心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

体育学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语言文学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

(英文版)文明史研究所

地理学

《地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

工商管理

《管理世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管理科学部

公共管理

《中国行政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

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

图书情报与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国家档案管理 图书馆

艺术学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综合 《光明日报》

中共中央宣传部

(理论文章2000字以上)

《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理论文章2000字以上)3.CSSCI级:

CSSCI级论文分为二类: CSSCI(A): 以下136种刊物为CSSCI(A)级刊物 法 学(5种)

《法学评论》

武汉大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吉林大学

《行政法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当代法学》

吉林大学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管理学(7种)

《经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管理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管理评论》

中国科学院

《管理现代化》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现代管理科学》

江苏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

究会

《公共管理学报》

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哈尔滨

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

环境科学(1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教育学(11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国家教育部

《中国大学教学》

国家教育部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学会

《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中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教育部 中央电化教育馆 《电化教育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会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学(14种)

《世界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贸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宏观经济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银行总行研究所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

《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研究会

《国际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国际贸易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

考古学(2种)

《文物》

文物出版社

《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9种)

《世界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陕西师范大学

《文史》

中华书局 马克思主义(5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央编译局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社科院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局

《科学社会主义》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高校理论战线》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

究中心

人文、经济地理(1种)

《经济地理》

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研

究所

社会学(2种)

《社会:社会学丛刊》 上海大学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体育学(2种)

《体育学刊》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3种)

《情报学报》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 外国文学(2种)

《外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当代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 心理学(2种)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4种)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当代传播》

新疆日报社、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

《新闻记者》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编辑之友》

山西人民出版社 艺术学(6种)

《文艺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 中国

艺术研究院主办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电视》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家协会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语言学(8种)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大学

《外语教学》

西安外国语学院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文字应用》 国家语委

《古文字研究》(集刊)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哲 学(3种)

《哲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研究会 政治学(10种)

《青年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室

《美国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日本学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妇女研究论丛》

全国妇女研究所

《欧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5种)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联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会

《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 统计学(1种)

《统计研究》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民族学(3种)

《世界民族》

国家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三联书店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 天津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 办

《中国农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中心

《国学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13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转载(3种)

《新华文摘》论点摘编、部分转载

《高校文科学报》全文转载或部分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论点摘编、部分转载 《民俗研究》

宗教学(2种)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宗教》

综合性社科期刊(12种)《读书》

《国外社会科学》

《学术月刊》

《天津社会科学》

《江海学刊》

《江苏社会科学》

《文史哲》

《社会科学战线》

《探索与争鸣》

《中国文化研究》

山东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宗教局 CSSCI(B):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集)刊目录中未评定为CSSCI(A)级其他刊物(包括CSSCI扩展版来源期(集)刊);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非CSSCI级论文。

注:我校主办的《古代文明》为非CSSCI期刊,但在校内评估考核等活动中可视为CSSCI(B)级。

国际检索刊物级、国家级、CSSCI级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4.核心期刊级: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发布的核心期刊源刊物。核心期刊源刊物同时被CSSCI期刊源收录的,为CSSCI级。

5.省级:

没有被CSSCI及核心期刊收录的、有统一刊号且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论文集(集体编撰)、省级以上报纸及网络电子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外刊:

在相关学科国外专业性学术刊物、境外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言的学术论文(要求提交刊发论文原件及会议证明),由院教授委员会根据以上原则认定相应级别,并报社会科学处审定。最高级别为CSSCI(B)级。同时被SSCI、SCI、A&HCI、EI、ISSHP、ISTP收录的论文,为检索刊物。

7.内刊:

在有统一内部刊号且公开发行的内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此外,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入选论文(要提供权威入选证明和刊发论文原件);国家一级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入选论文(要提供权威入选证明和刊发论文原件)均由院教授委员会根据以上原则认定相应级别,并报社会科学处审定。最高认定级别为CSSCI(A)级。其它会议入选论文(要提供权威入选证明和刊发论文原件)一律视为省级。

二、研究报告类级别认定

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均为研究报告类成果。研究报告类成果分为三个级别。

1.A级(相当于国家级论文级别):

获得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以上、全国人大、政协专业委员 会主任以上领导批示;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以上机构并获得批示的研究报告(有国徽章或有权威采用证明)。

2.B级(相当于CSSCI(B)论文):

获得由国家各部委采纳,有部委主要领导批示,或在国家部委级《要报》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或被超大型企业主要领导采纳的研究报告(有权威采用证明)。

3.C级(相当于核心期刊级论文):

省市委、省市政府、省市人大、省市政协主要领导批示采纳、在省级《要报》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或被大型企业主要领导采纳的研究报告(有权威采用证明)。

此外,通过学校批准并以学校名义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在半年内未获得批示和采纳证明的研究报告,由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级别。研究报告的第一单位或第一作者必须为东北师范大学,他人转引及采纳我校教师学术观点撰写的研究报告,原则上降一级别进行认定。

三、作品类成果刊物级别认定

文学、美术、音像、摄影、软件、词曲创作、声乐及音像作品演(播)出、播放等均属作品类成果,分为五级。

1.国家级:

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作品成果; 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出的声乐和音像作品成果(有证明材料)。

2.CSSCI级:

CSSCI级作品分为二类: CSSCI(A):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集)刊目录中推荐评选出的刊物。

CSSCI(B):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集)刊目录中未评定为CSSCI(A)级的其他刊物(包括 CSSCI扩展版来源期(集)刊)。

3.核心期刊级: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发布的核心期刊源刊物发表的作品成果。核心期刊源刊物同时被CSSCI期刊源刊物收录的,为CSSCI级。

4.省级:

有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报纸上发表的作品;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作品集和音像制品;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纸和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演(播)出的节目作品。5.内刊:

在有统一内部刊号、且公开发行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市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演(播)出的节目作品。

注:在正式出版物的非正刊上发表的作品均为省级作品。

四、著作类成果类别与级别认定

教师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专著、编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工具书、综合书、论文集等均为著作类成果。

我校著作类成果的类别分为六类:专著、编著、教材、译著、综合书、工具书。

在每次上报成果的同时,由各学院教授委员会认定著作类别(认定材料由社科处存档)。在各院系著作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奖的级别,确定著作类成果的级别。

著作类成果级别分为三级:A级、B级、C级

A级: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教材奖、国家各部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评奖、宋庆龄基金会奖、安子介国际贸易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专业一级学会优秀成果奖、吉林省专业一级学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评奖、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的著作,或经东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评定为优秀著作特等奖的著作。B级:吉林省专业一级学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下(不含一等奖)的著作,或经东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评定为优秀著作奖一等奖的著作。

C级:未评上A、B级的著作和未到评奖时间的著作暂定C级。如B、C级著作在以后评奖中获得A、B级中任何一项奖项,其著作级别均可做相应调整。

说明:我校在校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外单位在我校的兼职教师、离退休教师作为第一作者以东北师范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在社科处登记科研理论成果时,统一执行此刊物级别认定办法。

获奖成果奖励级别认定办法

一、获奖理论成果奖励级别认定

教师公开出版发表理论成果,获得各种级别的奖励,可划分为五级: 国家级奖:在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获奖的成果。

部级奖:在国家各部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评奖活动、宋庆龄基金会奖、安子介国际贸易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全国专业一级学会举办的评奖活动中获奖的成果。

省级奖:在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获奖的成果。

市级奖:在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东北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奖中获奖的成果。

学会级:在省市政府各厅局等部门举办的优秀成果奖、省市一级学会优秀成果奖以及其他正式的评奖活动中获奖的成果。

二、获奖作品类成果奖励级别认定

作品类成果奖励级别按照展览或播出的举办单位分为三级: 国家级奖: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并获奖的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并获奖的大赛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大赛节目作品、各院系申报相关学科国内外(主要国家)高层次美术作品展览、音乐会演出的曲目。

部级奖:由国家各部委举办的艺术类成果评奖活动中获奖的作品。

省级奖:省级单位举办并获奖的美术作品展览、省级电视台、省级电台播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大赛作品、由各单位确认的相当级别的国外的作品展览及演出。

其他:正式参展、收藏的美术作品或正式播放的广播、电影、电视音像作品。

说明:以上作品成果类奖励级别原则上由院教授委员会认定后上报社会科学处审定。

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一、奖励原则

学校主要奖励以我校名义发表的高级别、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提高我校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科研论文奖励

1.奖励由国际公认的SSCI、A&HCI、ISSHP、ISTP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SCI、EI论文由科学技术处奖励)

SSCI、A&HCI每篇奖励5000元,ISSHP、ISTP每篇奖励1000元;Abstract(文摘)类奖励1000元。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求是》、《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中国学术年鉴》收录的论文,有作者介绍,每篇奖励5000元,无作者介绍,每篇奖励3000元。

同时被2个以上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不重复奖励,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必须为东北师范大学。

2.奖励国家级论文。

其它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3000元;CSSCI(A)级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

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必须为东北师范大学。

3.奖励我校教师每年在CSSCI来源期(集)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位于全校文科教师前10名且基础篇数不少于5篇的作者,每人奖励3000元;以五年为周期(周期起始时间为本文件执行之日),奖励我校CSSCI引用次数(排除自引)排名前10名的作者,其中单篇论文引用次数不少于20次,每人奖励3000元。

三、学术著作奖励 1.《中国学术年鉴》收录的学术著作每部奖励5000元、教育部组编的教学用书和其他组编类著作,每部奖励3000元。

第一作者单位必须为东北师范大学或由我校教师任第一责任人。2.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奖的著作,特等奖每部奖励1000元,一等奖每部奖励800元。

四、作品类奖励

以东北师范大学名义发表或获奖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像作品等,由院教授委员会认定级别后上报社会科学处审定,由学校奖励,获国家级奖励的作品每项奖励3000元,国家级作品每项奖励1000元。

五、研究报告类奖励 国家级研究报告,每项奖励3000元,我校教师必须为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

六、获奖类成果奖励

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奖、国家教育规划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按获得奖励额度由学校进行等额奖励。我校教师必须为第一获奖者。

我校在校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外单位在我校的兼职教师、离退休教师作为第一作者以东北师范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必须在社会科学处有登记),均可按此办法进行相应的奖励。

七、附则 1.学校奖励每年12月份进行,奖励上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2.本办法由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负责解释。

东北师范大学

中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方案 篇11

2005-2006学**万里国际学校中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方案为激励全校教职工认真履行职责,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我校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原有的各项奖励制度补充修订的基础上形成本奖励方案(主要包括6个部分):奖项申报时间成果初审裁定批准奖金发放1.特殊贡献奖9月15-20日教务处学科专业委员会校长办公会教务处人力资源处2.学科竞赛指导奖每月6-9日3.体育、艺术竞赛指导奖4.教学科研成果奖9月18-20日教科室5.宣传发稿奖每季度末*所有奖励均需提供成果申报表格(在校园存储教务处-陈明洪)一式2份、获奖证书、奖品原件及复印件2份给成果初审部门(其中1份送档案室备份),经成果认定、校长办公会批准后统一由人力资源处按照相关财务手续造表发放;成果初审部门负责将相应获奖内容填入数字校园,重大奖项需拍数码照在校园网发布。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公室设在西校区教务处,常务工作由陈明洪主任负责。

一、特殊贡献奖说明:特殊奖励是对学校做出重大贡献的奖励,旨在鼓励冒尖,充分发挥万里体制上的独特优势,为优秀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为学校获得迅速发展起到一种积极的导向作用。

上一篇:描写猴子的小学英语作文下一篇:会做教育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