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踩踏安全教育知识教育(共14篇)
1.切勿在楼梯通道嬉戏打闹,人多时应做到不拥挤、不喧闹、不制造紧张、恐慌气氛。特别在上下楼梯时。上下课、参加集体活动,需要通过走廊、楼道,上下楼梯时,都要遵从右侧通行,勿逆行、勿推搡打闹,尽量避免在上述位置停留。
2.尽量避免接近拥挤的人群,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涌来时,应果断撤离避到一旁,切勿慌乱和奔跑。在不得已时,也应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3.如陷入拥挤人流时,首先要确保站稳,以避免摔倒而被踩踏。切记不可逆向人流前进方向行进,否则易被人流推倒。一定要顺着人流方向离开,如有条件,应抓住坚固的栏杆随人群缓缓走动或停止,直至人群分散离开现场。
4.在拥挤的人群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好奇心理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更应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惊慌只会使情况更加慌乱危险。
5.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越他人,更不可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6.如手机、钱包、鞋子等个人物品在人群中被挤掉遗失时,切勿停留或弯腰寻找,应当随人群前进。如有可能,待人群通过散去后再返回寻找遗失物品,如物品丢失,必要时应当拨打110报警。
7.若不幸被人群挤倒,应在第一时间尽全力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拐角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或倚靠扶手前进,以防止摔倒。
8.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9.在人群已开始骚动时,首先要注意脚下,确保不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与受害者。
10.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应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通告,告知后面的人暂时停止前近,以便于及时稳定住拥挤的人群,为有序疏散与救援创造条件。
11.如果晚间上下课、晚自习时遇到停电故障,同学们切记不要起哄、喧闹,学校教学楼有停电应急照明灯、安全通道指示标志等设施。必要时可以用手电、手机照明,做到有序下楼。
12.任何同学不准毁坏消防疏散指示灯和标志,保障安全,人人有责。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安全防护意识较薄弱,缺乏在交通、用电、用火方面的安全常识,与其父母的监护与教育不足、娱乐形式单一等有关[3,4,5]。本研究旨在关注流动儿童父母安全知识掌握和教育行为现状,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期提升其安全教育质量和流动儿童的自我防护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4年10—11月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南通市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开发区的教学水平中等、流动儿童数量占到25%以上的8所小学。在每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中各选择2~3个班级,每个班级不少于20名儿童,且流动与非流动儿童对半,共向其1 800名父母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1 786份,有效问卷1 664份,问卷有效率为93.2%。其中,流动儿童父母813名,非流动儿童父母851名;男生父母841名,女生父母823名;一年级儿童父母281名,二年级和三年级父母均为278名,四年级父母275名,五年级父母283名,六年级父母269名。省外流动儿童父母为1 231名,占74%,主要来自安徽、福建、河南、山东、浙江5个省;省内流动儿童父母400名,主要来自盐城、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占24%;市内流动儿童33名,来自南通的下属县市,占2%。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涉及儿童(包括出生年月、性别、户籍所在地、来本市时间、所在学校和年级)及养育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户籍所在地、职业、月收入、受教育水平)、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及来源、安全教育的观念、内容、频率、方法等,所在社区安全教育开展的频次,具体有41项问题。
其中,安全知识知晓水平的调查包括父母的自感水平和实际的知识掌握,前者由父母自己判定自身的安全知识掌握处于“很好”“一般”“较差”的等级; 后者涉及防触电、防溺水、防火、药品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玩具安全8 个领域,采用开放性询问( 如“你知道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若回答1 ~ 2 项正确答案记1 分,回答3 ~ 4 项正确答案记2 分,回答5 ~ 6 项以上正确答案记3 分,说出7 项或以上答案记4 分。调查问卷发放给儿童,由其交给相关父母。问卷要求父母认真客观填写,并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后第2 天统一上交给班级教师,再由研究人员统一回收并检查项目填写是否完整、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百分率并进行χ2检验;流动与非流动儿童父母安全认知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 1 流动儿童父母安全知识知晓及其获取途径
2.1.1安全知识知晓水平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父母的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有所欠缺,明显落后于非流动儿童父母(χ2=8.8,P<0.05),表现在81.1%的流动儿童父母认为自己的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一般”,低于非流动儿童父母的74.4%;7.0%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安全知识掌握“较差”,认为自己安全知识掌握“很好”的父母仅占18.6%。
由表1 可知,流动儿童父母安全认知得分低于非流动儿童父母,且在防触电、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玩具安全领域明显落后( P值均<0. 01) 。
2.1.2安全知识获取途径
54.7%的流动儿童父母的知识来自于“自身经验”,高于非流动儿童父母的38.8%;流动儿童父母中,有27.9%依赖于“周围生活”,9.3%来自于“电视报纸”,4.7%来自于“长辈传授”,仅有3.8%利用“上网”“教育杂志”获取知识,明显落后于非流动儿童父母的13.9%。
2. 2 流动儿童父母安全教育
2.2.1安全教育频率
与非流动儿童父母相比,流动儿童父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频率更低,表现为65.1%的流动儿童父母“经常”(每周5次以上)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19.7%的父母“有时”(每周3~5次)进行安全教育,14.0%的父母“较少”(每周1~2次)教育孩子,甚至还有1.0%的父母“从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而与之相应的非流动儿童父母开展安全教育的频率为67.2%,30.3%,25.0%,0。经检验二者在安全教育的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6,P<0.01)。
2.2.2安全教育内容
流动儿童父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较为全面,但不均衡,他们较多对孩子开展交通安全(82.6%)、防触电(75.6%)、防走失(66.3%)、防拐骗(65.1%)、防溺水(55.8%)教育,相对忽略玩具使用安全(24.4%)、药品安全(24.4%),特别是安全急救电话方面的教育(16.3%)。
进一步检验显示,在“防走失”“防溺水”“防拐骗”“药品安全”和“玩具使用安全”上,流动与非流动儿童父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交通安全”“防触电”和“安全急救电话”上,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 077,10. 993,32. 46,P值均< 0.01) 。主要表现有75. 6% 的流动儿童父母对孩子进行了防触电教育,而非流动儿童父母比例高达92. 6% ;有16. 3% 的流动儿童父母对孩子进行安全急救电话教育( 包括110,119,120 等) ,落后于非流动儿童父母的35. 3% 。
2.2.3安全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上,65.9%的流动儿童父母采用“直接告诉孩子不可以怎么样”教育方法,高于非流动儿童父母的48.4%;22.4%和8.2%的流动儿童父母采纳了“举例子”和“结合故事图书”的教育方法,低于非流动儿童父母的41.8%和9.0%;还有0.4%的流动儿童父母采纳了“发生情况再告诉”的教育方法。进一步的检验显示,流动与非流动儿童父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P<0.05)。
3 讨论
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父母自身安全知识知晓水平较非流动儿童父母低,对安全教育知识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014 年对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民办打工子弟小学5. 5% 的父母“自感掌握足够的健康知识”,31. 2% 的父母“自感掌握健康知识不够”,落后于户籍小学的父母[6]。流动儿童父母自身安全知识不足自然影响儿童的安全教育及其效果,需要引起注意。
此外,流动儿童父母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频率较低、内容选择上有所偏颇、教育方法上更倾向于采纳“直接告诉不可以做”这一简单方式,与流动儿童父母的职业特点、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流动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低( 以初中为主) 、收入较低,导致其较为注重基本安全和生理需要的满足,忽视了对孩子安全健康方面的讲解与教育; 他们多为个体经营和体力劳动者,往往以在企业打工、从事建筑( 如拆迁、搬运、装潢、木工等) 和物流运输业( 如司机、跟单、修理汽车等) 或小买卖( 如卖小商品、菜、食品和收破烂等)等行业为主,这些行业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流动性较强,职业特点有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子女发展和教育的关注[7],也影响到对子女开展的安全教育。
流动儿童父母的安全知识有待于得到充实,其教育行为和质量急需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媒体、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团等的引导和父母的积极参与。具体建议如下:(1)通过媒体向流动儿童父母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全社会在发展经济、促进文化教育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成长。如在公益广告中宣传儿童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在电视节目的安排上,播放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动画片;积极利用儿童读物的优势,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引导广大儿童及其父母学习安全知识、规范安全行为。(2)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能动作用。据调查,“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宣传的社区只占17.4%,而“从不”和“很少”开展的社区占59.3%。社区应充分发挥贴近流动家庭、对其需求和现状较熟悉的优势,加强其教育功能的发挥[8],通过社区内的宣传媒体(如报刊栏、宣传画张贴、小区广播、相关影视作品播放等途径)普及儿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并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如亲子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家庭安全教育大讲坛)促进社区内流动人口家庭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从方式方法上为父母提供简单可行的策略,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能力和儿童自我防护的能力。(3)加强父母与学校联系,为流动父母提供丰富的安全教育形式。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学校及其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入家庭了解流动父母和孩子的特定需求,增加为父母提供安全教育知识的频率,还要丰富教育形式。(4)企事业用人单位应加强安全教育知识和行为的普及。流动儿童父母从事的工作多是事故易发的类型。企事业用人单位应规范和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从源头把好安全关,消减安全风险。当父母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不但能避免自身受到伤害,也为他们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奠定了基础。(5)借助社会团体,向流动儿童父母宣传安全知识和教育。高校、非政府组织(NG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可组织志愿者组成“情系/牵手流动儿童”“支教圆梦”等教育关爱服务团队,为流动儿童开展系列活动的同时,也对其父母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其安全意识,减少意外伤害等的威胁。
摘要:目的 了解南通市流动儿童父母安全知识和教育行为现状,为提升其安全教育质量提供指导与帮助。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南通市8所小学1 664名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1.1%的流动儿童父母认为自己的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一般”,且对防触电、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玩具安全的掌握水平明显落后于非流动儿童父母(P值均<0.01);其知识获取途径较狭隘,以自身经验(54.7%)和周围生活(27.9%)为主;他们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频率少于非流动父母(P<0.01);其教育内容不均衡,对“防电”和“安全急救电话”的教育差于非流动儿童父母(P值均<0.01);65.9%的流动儿童父母更倾向于“直接告诉孩子不可以怎么样”的教育方法。结论 与非流动儿童父母相比,流动儿童父母的安全知识与教育行为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充实流动儿童父母的安全知识、提高其安全教育水平。
关键词:安全,知识,健康教育,儿童
参考文献
[1]刘震.关于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0(1):192-193.
[2]张莹莹.莫让暑假成为流动儿童危险期[N].云南政协报,2010-8-2(005).
[3]陈小明.加强安全管理保护“流动花朵”[J].中小学管理,2006(4):50-51.
[4]严卫星,苏建兴.让自我保护成为一种习惯[J].教书育人,2009(1):10.
[5]黄其通.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安全问题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8(11):89-91.
[6]孙磊,纪颖,王燕玲.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990-993.
[7]王晓芬.流动学前儿童家庭基本状况调查及相关思考:以江苏省某市为例[J].幼儿教育,2012(12):36-39.
事件发生后,痛心之余,我不停地思索,事故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发生的?有没有发生事故的前兆,哪些环节应该可以避免发生,发生事故后又如何自保、急救……痛定思痛之下,回顾我园的安全教育和措施,做了些对应比较。
一、节假日的温馨提示
多年来,我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都会张贴温馨提示,警示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首先,家长会因为拥挤而照看困难,容易走散、走失和发生意外伤害,曾经就有一例孩子在商场里因为拥挤,从楼梯的缝隙中跌落的意外事故。再有,人潮骚动还可能引起恐慌和踩踏,例如,上海踩踏悲剧。在去年的桃蹊花节上,因为对游客数量的估计不足,周围环境的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造成了大面积人员、车辆拥堵,进退不得。有的孩子大小便弄在身上,有的孩子在狭小的车厢里,直到下午2点都滴水未进,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有不适症状,此次经历成为参加活动的许多孩子们的梦魇。
另外,人群密集的地方空气流动性差,人群复杂,传染病病源多,孩子的抵抗力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遇到传染病暴发期间,取消各种大型活动,也是这个原因。
针对确实需要参加集会的家长,我们会给出安全贴士:提醒家长提前了解场地的路线、周围环境、应急通道、消防器械位置等,做到有备无患。
二、应急预案的周密制定
我园在制定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专门设有制定大型活动预案的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在开展年级组以上的活动之前都要制定活动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包括活动内容、参加的人员、行走的路线、座位的安排、进场和撤离的顺序、有没有家长参加、车辆的停放位置、每辆车的押车人员、急救人员的安排和就近医院的位置、应急车道的设置和管理等等。由于多方面细致的考虑,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不慌不忙,分工有序地执行。所以在多年的活动中,无一例意外事故发生。因为解除了后顾之忧,老师们在开展活动时也能放心大胆地实施计划了。
三、安全演练的常态管理
我园一直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很早就建立了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演练,如,常规的紧急疏散演练每学期一次,可以让幼儿熟悉本班的疏散路径和安全有序的常规;还有各种主题的演练:“遇到坏人怎么办”、“不跟陌生人走”、“地震演练”、“消防演练”、“事故发生现场演练”、“拨打报警求助电话演练”等。在这些紧急演练中,有些是通知了老师,让老师们有准备地带领孩子疏散;有些是临时通知,让老师也有应对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每次演练后,都由安全小组成员对于本次演练的过程进行实况记录和小结,提出需要调整的部分并研讨解决的办法。如:警报的装置和音量怎样?教师是否及时清点孩子的人数?楼内有遗漏孩子怎么办?疏散后教师的组织和安抚问题等等,并会在下一次的演练中逐步完善。
安全演练成为常态工作后,教师们也能做到从容应对每次演练,演练不再作为重点工作提出,而是常规工作的一方面。孩子们也会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遇到突发的安全演练。游戏时,孩子们来不及换下游戏装备,甚至来不及穿上脱下的鞋子,也知道迅速安全疏散;吃饭时,顾不得眼前香甜的饭菜,抓起毛巾捂住口鼻,冲出教室。家长们在网站上看到孩子们狼狈的样子,反而觉得特别欣慰:孩子们比大人的安全意识都强呀!
四、意外事故的深刻反思
孩子在幼儿园里,一起游戏,一起玩耍,相互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的,所以幼儿园里会有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例如:擦伤、咬伤、裂伤、异物入口鼻、甚至骨折等,每当有这类事故发生时,我们就要追溯事故发生的经过、老师当时在做什么、事后有没有急救措施等。如果是责任事故,我们将采取措施,进行严厉的惩罚;如果是防不胜防的意外,我们也会让当班老师认真填写《意外事故发生情况说明》。除了描述事情的详细经过、诊断情况,最主要的是要写出对这件事情的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做能够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故。每次事故都有一个教训:有的是活动密度太大,有的是常规要求不到位,有的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教育没有跟上,有的是对个别孩子的看护不够等等。积累了较多的教训,我们就会更加全面地考虑工作的方方面面,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五、自我保护教育的多角度
1.养成好的安全习惯。
安全教育中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常规来说,水、电、火、气等对孩子来说都是危险的食物,家长们会自觉地实施防护,让孩子远离。但是,由于孩子的预知能力差,有些不易察觉的隐患却防不胜防,这就要孩子养成物品归类摆放、要在成人的允许和陪同下摆弄、操作材料等良好的安全习惯。据报道,有孩子因为拆玩圆珠笔而被弹簧弄伤了眼角膜;有孩子把502胶水当做眼药水滴进了眼里等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我们不仅把这些实例作为反面教材警醒老师,还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及急救措施,使得家园一致,培养孩子良好的安全习惯。
2.安全宣传儿童化。
按照要求我园每班都配有安全知识图书,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可以自由翻看;班级的区角设有大马路的游戏,孩子们可以扮演警察指挥交通;每学期都安排“安全教育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安排教学内容;我园有两块专门的安全宣传栏放置在入园的大门口,丰富的彩色编排容纳了“安全故事”、“安全标志”、“你知道吗?”、“安全连环画”等。这些富有儿童化的宣传让孩子在玩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安全知识。
3.自我保护动作要练习。
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像成人会有潜意识的动作来保护自己,教会他们一些特定动作,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如:摔倒时双手撑地;有物体迎面袭来,用两手护住眼睛和面部;电梯下坠,背靠电梯壁,双腿屈膝;躲避烟尘,弯腰快走,捂住口鼻;躲避地震,寻找救命三角地带,身体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就在上海踩踏事故发生后,我们又教会孩子如果摔倒要护住头脸并迅速站起来,拥挤时,学会微弯下腰,双肘在胸前形成牢固而稳定的三角保护区,低姿态前行。这些安全自我保护的动作,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危险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六、教师安全知识的多方面
教师要成为孩子安全的最稳固的保障。园里对安全工作的重视自不必多说。多年来,我园对新上岗的教师首先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幼儿卫生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意外事故的预防和急救》以及社会上幼儿园曾经出现过的意外事故。让她们认识到安全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对孩子的教育。每当有大的安全事故发生,我园都会及时召集全体员工进行传达,并针对事故的原因和如何防范进行教育和探讨,让每位老师都紧绷安全这根弦,全园职工都能掌握幼儿基本的急救知识。去年,我园发生两起孩子惊厥的意外,都是保育员老师及时采取措施,有序地解痉、止抽、降温、报警,避免了造成孩子的进一步伤害。今年9月,更是组织了全体教职工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员的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全部都通过考核,取得了红十字会救护员的资格,这样,我园孩子们的安全又多了一道保护屏障。
幼儿园里无大事,幼儿身上无小事,通过以上的安全部署,我园排除了多起安全隐患,从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我园的安全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检查中被评价为零反馈、无差错,深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上海踩踏事故作为一起恶劣事件,引起上海市政府的深刻反省并向公众道歉,教训十分深刻。真诚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安全工作,充分做好各项活动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预案;也希望同行们能重视安全知识教育,从小抓起,树立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保护能力,以避免再有类似上海踩踏事件的悲剧发生。
一、教学内容:防踩踏安全教育
二、教学目的: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方式:讲述及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拥挤踩踏事故处理方式
在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是非常危险的,而那些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例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等都隐藏着潜在的危险,当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时,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同时,在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若继续向前行进的话,那么人群中极易出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拥挤踩踏现象。为此,专家分析认为,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发生踩踏事故的原因有多种,一般来讲,当人群因恐慌、愤怒、兴奋而情绪激动失去理智时,危险往往容易产生。此时,如果你正好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非常有可能受到伤害。在一些现实的案例中,许多伤亡者都是在刚刚意识到危险时就被拥挤的人群踩在脚下,因此如何判别危险;怎样离开危险境地;如何在险境中进行自我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后,旁边的人一定要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事,否则,后面的人群继续向前拥挤,就非常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面对混乱的场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逃生的重要因素,争取做到遇事不慌,否则大家都争先恐后往外逃的话,可能会加剧危险,甚至出现谁都逃不出来的惨剧。
(二)遭遇拥挤的人群怎么办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3.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三)出现混乱局面后怎么办
1.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2.此时脚下要敏感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3.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4.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四)事故已经发生该怎么办
1.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2.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3.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五、小结
有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几年前11月29新疆阿克苏第五小学发生的踩踏事故:11月29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五小学课间操期间学生下楼时,由于前面一名学生不小心跌倒,后面的却不断往前挤,造成跌倒的学生被推挤、踩踏,楼梯扶手严重挤歪。造成的踩踏事故,致使41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
这个事故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和警惕:安全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时时都要有安全意识,处处都要注意安全!为了确保我校学生在上下课、上操或放学时下楼梯的安全,现就防踩踏的安全给同学们讲一讲:
1、师生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快行猛跑,不你推我拉,不做危险动作,遵守秩序,礼貌礼让,爱护同学,做到安全、迅速。
2、所有的同学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秩序地离开教室,有秩序地下楼梯,不可以在楼梯上停留、追逐、打闹,绝对不能有拥挤、推拉等危险行为。
3、上完课的老师一定要负责组织好学生有秩序地离开教室,在楼梯口值班的老师要负责楼梯口的看管,确保下楼梯的安全。
4、学校集体活动期间(如课间操、集体放学、下课、运动会等)学生集中上下楼梯要排队,前后两人间隔一个台阶,先下后上,并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全程护送。
5、学生如发现楼梯拥挤时,立即停止前进,并分别住后退(退回教室或教室走廊内)等待,做到高年级礼让低年级,男生礼让女生。
6、发生特殊事故时,学生不得惊慌、不准擅自一窝蜂冲出教室,应由教师弄清情况,有组织秩序安排学生撤出教室。
四年级一班
班会目的:
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2.学习一些在公共场所发现危险,避免危险的方法和知识。3.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本领,珍惜生命,健康成长。班会过程:
(一)主题导入
老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多么珍贵!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了。所以,我们要懂得关爱生命,学会自救自护,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二)讲述有关于安全的实际案例
1.2005年10月下旬,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一所小学晚上八时许发生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45人受伤;
2. 2006年11月18日晚,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土塘镇沉浸在悲痛中。18日晚8时30分许,土塘镇中学发生集体踩踏事件,6名学生在下楼时被挤倒后踩死,39人受伤,其中11名重伤者至今仍在医院抢救。据多名目击学生称,当晚8时30分左右,该校初一年级6个班学生下晚自习,有学生下至二楼与一楼拐弯处被后面学生挤倒,后面下楼的学生见状惊恐万状、蜂拥下楼欲逃,导致学生挤在狭窄的楼梯拐弯处,互相挤踏,致有5男1女6名学生死亡,另有11名重伤。
3.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2007年6月28日下午4时左右,晋江永和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杨清凯(男,1994年7月30日出生,晋江永和上宅村人)跑到同班同学万博扬家玩。过一会儿,杨清凯就和同学罗晓亮(外地生)、姚佳佳及另一所小学学生石彪一起去溪边水库旁的一个小池塘准备游泳。后来四个同学中只有杨清凯和石彪两个同学下水游泳。下水不久后,杨清凯同学就沉了下去没再上来,罗晓亮同学赶紧找人来救,但找到求救的外地抓鱼人以为孩子开玩笑没有理会,罗晓亮、姚佳佳、石彪同学怕了,偷偷跑回家,没有再提及这件事。28日傍晚开始,杨清凯同学的家长一直找不到杨清凯同学,29日早上,有人发现在池塘边有一堆衣服,于是召集村民打捞,找到尸体,证实是杨清凯同学。
(三)讨论,师生共同查找本校、本班内容易出现的拥挤现象,踩踏事故的隐患。(同学踊跃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以生活中的现象展开讨论)
(四)制定预防踩踏措施
(1)安全行为的培养:养成上下楼梯轻声慢步并靠右行走的习惯,禁止追逐打闹;
(2)发现有同学行为具有危险情形时,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向老师汇报。同时,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对拥挤踩踏事故的训练,提高学生防范能力。
(3)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老师组织疏导,与别的班级错开时间,逐次下楼,强调安全第一,不强调整齐快速。
(4)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圆晕的严重后果,掌握防范措施。
(五)预防踩踏预案
1、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加强内部管理
集队集会时,班主任要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下楼排队,散操时值日老师要站在楼梯口和楼梯拐弯处维护楼道秩序,保证学生安全。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
(1)要收集各地发生此类事故的案例,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和严重后果,掌握防范措施。
(2)注重安全行为的培养。要教育学生养成上下楼梯轻声慢步并靠右行走的习惯,禁止追逐打闹,禁止在人流高峰时段在楼梯和过道停留或逆向行走,不得滑楼梯扶手。
(3)教育学生上下楼梯时不搞恶作剧,不故意堵塞通道,不人为制造恐慌气氛。(4)教育高年级同学保护礼让低年级同学。
(5)教育学生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保持心理镇静,放慢移动速度,如有同学跌倒要大声制止后面同学前进,扶起跌倒的同学,后面的同学要立即停止前进,不得故意往前挤,不得探头观看,预防踩踏事故的发生。
那么,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防艾教育呢?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国外的做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几年前发起了以学校为基础的艾滋病预防教育运动, 通过拨款、提供专家咨询等方式帮助学校制订教学计划, 将宣传艾滋病、性病、早孕、毒品的危害及其预防知识与体育运动、营养健康和生理卫生等知识结合在一起, 贯穿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教育中。虽然专家们对这一计划的有效性各执一词, 但计划总体上在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面产生了正面效果。对处于青春期的辍学少年、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少年犯, 美国社区承担起对他们的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预防咨询任务。这种社区教育由美国政府卫生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联合操作。纽约布鲁克林团结教会则是这种宣传阵营中的一员。教会得到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每年15万美元的资助, 专门为教会所在的黑人社区提供帮助。需要指出的是, 美国目前对黑人的预防格外关注, 因为2009年的调查表明美国黑人同性恋青少年男子的HIV感染者比例达14%, 而在纽约这一比例高达33%, 远远高出其他人种青少年男子同性恋的感染比例。在美国, 为青少年构筑艾滋病防线的努力并不是孤立的行动, 而是美国防治艾滋病运动的一部分。在美国, 政府和公益组织积极呼吁公民检测自己的血液, 如在高速公路两旁可以看到“携带艾滋病病毒依然生活, 你检测了没有?”的大幅招牌;城里闹市区的一些楼顶竖着“为自己、为他人健康而检测”的公益广告牌;红十字会则在报纸上呼吁市民接受保密检测;杂志上则可看到“预防感染, 鼓励携带者积极生活”的宣传插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东西方的各种交流增加和传播媒体的影响, 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大量国内外人口的流动, 使艾滋病也流入我国。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意识的桎梏, 谈论性的问题一直被视为禁区, 对青少年尤其如此, 而青少年在青春发育期又最易受到侵害。所以, 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使其免受或少受此害是当务之急[2]。在我国, 目前学校针对青少年的防艾教育存在很多问题[3,4]。许多人认为, 这个话题太敏感、太富争议性而不能教, 而且在中学施教没有时间。也有一部分学校开设了防艾教育这一课程, 但质量太差,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省略了防艾教育中重要的内容, 比如消除歧视和支持; (2) 没有足够的学习资料, 如只强调医学和生物学知识, 而不是实用的技巧和预防方法, 或者对年龄没有针对性, 与日常生活没有联系; (3) 话题太敏感, 针对不同的年龄段, 不知该讲到什么程度; (4) 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5) 没有把防艾教育有意义地融入课程中, 没有把它与健康、社会问题的关系明确摆出来。好的防艾教育应包括有效的预防工作、关怀和支持HIV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 消除歧视。
我们曾在中学和大学进行过健康宣教工作, 积累了点滴经验。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 结合学校生理卫生教育, 制作相应的宣传资料 (如展板、宣传画、宣传手册) , 然后举办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 现场解答 (多采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 学生易于接受, 简单明了) , 通过现场讲座和宣传资料, 使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技巧, 最后通过和HIV感染者面对面交流达到消除歧视、增加了解的目的。通过以往的研究表明, 针对青少年的防艾教育项目不仅不会导致性活动的增加, 反而会延缓他们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当受过防艾教育的青少年开始有性生活后, 他们会避免危险的性行为。针对辍学和流浪少年, 我国的防艾教育显然还是一片空白。目前媒体虽然加大了宣传力度, 但是比起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媒体宣传以口号居多, 实用性差, 防艾知识教育功能不强。
青少年不仅仅只是一个易感人群, 他们更是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青少年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最好阶段, 在此期间, 如果他们能够获取必要的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技能, 就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方式, 从而避免一些可能导致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在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控制艾滋病流行方面, 青少年是一股巨大的宝贵力量, 因为他们仍处在行为发展尝试阶段, 所以他们能够比成年人更容易培养安全的行为[5]。同时, 青少年对HIV和其它性病的抵抗力弱, 特别容易受到HIV和其他性病的袭击, 也很容易陷入毒品的使用。青少年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为使他们能够保护自己的健康, 得以生存, 同时影响和教育同龄人, 给予其大量的投资是值得的。要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可以通过在学校开展有效的防艾教育项目和通过社区与媒体来进行预防性工作。
通过健康宣教, 青少年可以了解艾滋病的危险是确实存在的, 但人类可以通过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避免HIV的感染。在青少年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意义深远, 不仅是为了青少年自己的生存与健康, 而且是为了全社会、全人类的发展。
摘要:全球新增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显著上升, 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当务之急是对青少年提供相关知识教育和帮助。通过知识普及和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方式, 从而避免一些可能导致传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艾滋病,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洪涛.艾滋病与青少年[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3, 30 (2) :65~67.
[2]包龙梅.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2 (31) :8944~8954.
[3]钟坚, 黄贵彪.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J].应用预防医学, 2008, 6 (14) :37~40.
[4]杨爱华.贵州省四所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2) :761.
松林小学 八(2)班
教学目的:
1、了解踩踏事件产生的原因。
2、懂得怎样预防踩踏事件的产生。
3、遇到踩踏事件中的伤者怎么办。
教学过程:
开场白: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目前已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避免踩踏事故的相关知识,来保护自己和他人。
讨论:
1、踩踏事件产生的原因。
2、怎样预防踩踏事件的产生?
3、遇到踩踏事件中的伤者怎么办?
4、怎样面对学校踩踏事件?
学生发言,同学指正补充。
最后教师明确如下内容:
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原因
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
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预防踩踏发生
要时刻保持冷静,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受周围环境影响。
要事前熟悉所管辖范围内所有的安全出口,同时要保障安全出口处的畅通无阻。
当身不由己混入混乱人群中时,一定要双脚站稳,抓住身边一件牢固物体。
安全脱险
在行进中,发现慌乱人群向自己方向涌来,应快速躲到一旁,或蹲在附近的墙角下,等人群过去后再离开。
在拥挤混乱的情况下,双脚站稳,抓住身边一件牢固物体(栏杆或柱子),但要远离店铺和柜台的玻璃窗。
在人群拥挤中前进时,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手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空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当带着孩子遭遇拥挤的人群时,最好把孩子抱起来,避免其在混乱中被踩伤。
一旦被人挤倒在地,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
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遇到伤者怎么办?
1.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2.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3.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2013年2月27日早晨,湖北省老河口市秦集小学发生因拥挤引起的踩踏事件,导致4名学生死亡、11名学生受伤。同学们,假如那些同学们没有急着下楼,也许一个个生命就不会过早地离开,一朵朵生命之花就不会过早地凋谢,一个个家庭就不会支离破碎。但尽管每起事故都存在着意外,但更多的意外却还在频频发生。这一切难道是意外,是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太差了,根本没有想到会酿成惨剧!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学校对同学们提出如下要求:
1.在大家集体下楼时一律不准个别同学上楼,大家集体上楼时一律不准个别同学下楼。不在楼梯通道嬉戏打闹,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无论什么时间上下楼梯都要靠右行走,不跑、不追、不逆行。值日生和带班老师加强监督、记录,发现一次,点名批评,严重时严肃处理。
2.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3.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4.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5.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6.在人群骚动时,脚下要注意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7.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及时分流拥挤人流,组织有序疏散。
8、在校内活动时,不许追打跑闹,不要玩危险的游戏和带尖利的物品。不许爬高、不许滑楼梯、不许蹦台阶、不许人背人。在教室内玩耍时,不要跑、打闹、避免桌椅等危险物品撞伤。
9.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专家指出,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结核病是一种世界性广泛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之一。结核病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成为至关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健康教育在结核病防制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规范的健康教育, 能使普通人群采取积极的措施, 预防疾病的发生;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消除恐惧和紧张情绪,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预防疾病复发[1], 控制疾病在人群的传播流行。健康教育在结核病防制工作中的作用是明显有效的, 意义是重大的, 是切实做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关键之一。因此, 必须搞好结核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1 提高对结核病本身及其传染性的认识
经济贫困和知识的贫乏是结核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的的作重要的社会因素[2]。可以说, 结核病是一种贫困病, 经济贫困是结核病的健康危险因素是人们业已取得共识的认知, 但是对知识的贫乏在结核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必须让普通人群和患者知道,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慢性传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会在肺结核病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染给他人, 特别是有咳嗽症状的排菌肺结核病患者, 传染性最大, 是主要的传染源。当健康人吸入了漂浮在空气中的结核杆菌就有可能感染结核病。涂阳患者在治疗开始的2个月, 一定要注意对周围人群的空气传播, 也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通过社会公德教育, 提高结核病患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避免疫情扩散, 这在遏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中十分重要。患者必须自觉防护, 减少对周围人群的危害。
要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 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 必要时用手捂住口鼻。外出时最好戴上口罩, 痰液吐在纸上或瓶子里, 然后进行消毒处理。居室门窗要经常打开, 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 有条件的患者要单独居住。生活要有规律, 适当增加营养和休息。
要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使之正确认识结核病, 做好结核病患者的消毒和隔离工作。
2 不良心理状态的健康教育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得了肺结核往往难以治愈, 使得患者怕别人嫌弃、受到别人歧视, 因此, 大多数结核病患者一般不与别人交往, 由此产生了悲观、恐惧、忧虑甚至绝望的不良心理反应。针对这些不利于疾病恢复的负性情绪, 医务人员应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病, 人人都有感染或发病的可能, 确诊后必须正确面对并积极治疗。过去, 由于结核病治疗时间长, 经济负担较重, 复发率高, 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压力较重。但是, 随着治疗方法和治疗方案的改进, 不断问世的新的治疗药物和国家加强实施遏制结核病传播流行的具体措施, 结核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不断得到改善, 特别是各地切实贯彻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结核病控制策略。对结核病患者实行督导下的短程化疗, 不仅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也使治愈率不断得到提高。涂阳肺结核患者接受正规药物治疗2~3周, 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痰检病原体呈阴性的患者, 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
肺结核患者需要社会和亲人的支持和关怀, 对结核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 应考虑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针对患者的病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促进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或降低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 这可以明显地提高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效果[3],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改变对结核病的错误认识, 树立疾病按照规程治疗可以完全治愈的观念。
3 对治愈结核病关键措施的健康教育
化疗控制结核病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对初复治涂阳结核病患者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6~8个月标准短程化疗方案, 并使用组合包装板式药, 经过世行贷款项目推广广泛应用, 也被证明是比较有效的方案, 在我国广泛使用。目前, 我国对多耐药菌株患者也实行免费治疗。
结核病治疗时间长, 服药种类多, 剂量大, 且有胃肠道、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因此, 患者治疗依从性往往相对较差。要完成整个疗程, 必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首先, 要让患者克服治疗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临床用药中经常发现一些患者不能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服药, 断断续续, 出现想服就服、不想服就不服的现象或问题;有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觉得“病好了”, 无自觉症状了而自行停药;还有的患者因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 这也是患者中断治疗的原因。种种在治疗过程中的随意行为, 不仅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而且延长了治疗时间, 还有可能使一些对结核菌敏感的药物成为耐药药物, 使一些可以在规定疗程内治愈的初治患者成为复治患者或难治患者。因此, 要向患者讲明严格按医嘱服药, 不规范服药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明, 我国肺结核患者结核菌初始耐药率为18.6%, 继发耐药率为46.5%[4]。大部分患者是因不规范服药造成的, 即使短程化疗, 也需要6个月。正确认识治疗所需周期, 完成全程治疗很重要, 应让患者及其家属明了, 没有自觉症状不等于体内已经没有结核菌的生长和繁殖, 提前中断治疗是很危险的, 不利于健康的恢复。
抗结核药物对部分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 大部分可以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改进服药方法、加服缓解症状的药物即可解决, 不少患者往往缺乏足够了解, 有不适表现即行停药, 导致治疗失败。因此, 应向患者讲明, 有不良反应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不能随意停药;要让患者知道, 规定的疗程是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的, 疗程不足, 结核菌不可能完全杀灭。
控制结核病的关键是管理好传染源。要管理好和消灭传染源, 不但要有高效的化疗方案, 还要保证患者全疗程规律服药, 在患者的治疗及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 (DOTS) 管理中, 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治疗管理的依从性是一个关键环节。积极治疗痰涂阳性患者, 就能从根本上消除结核杆菌的传播和流行。
应向结核病患者家属宣传有关结核病的治疗知识, 使家属能协助做好监督患者用药 (DOTS) 和督促患者定期复查的工作, 保证患者在短期内失去传染性并在疗程结束时获得痊愈。
4 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
结核病健康教育在疾病防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将人群高发社区 (地区) 的普通人群和患者, 作为健康教育的对象。在健康教育过程中, 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支持度, 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 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有针对性地将结核病防制知识传授给教育对象,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普通人群要自觉地关心和爱护结核病患者, 现症患者要自觉地遵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 以获得最大化的健康教育效果, 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梅珍.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 2003, 19 (9) :694.
[2]王黎霞, 岳淑敏, 钱元福等.肺结核病人的社会经济学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 2002, 24 (3) :130-133.
[3]高翠南, 许卓卫, 包婉玲等.外来人口肺结核患者中健康教育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8) :606-607.
教学内容: 集会纪律及如何防止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集会时应遵守哪些纪律。
2、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
3、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如何防止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4、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集会纪律
1、集会前,各班整理队伍,检查人数,列队进场。
2、进场时,要秩序井然,按指定地点和队列要求入场,做到快、静、齐。
3、集会时,要保持安静。认真听讲,做到不讲话,不吃东西,不打磕睡,不看书报,不中途离场。
4、讲文明,讲礼貌,尊重演讲者的劳动,不喝倒彩,不起哄怪叫。演讲完毕要热烈鼓掌。
5、散会时,不在会场留下纸屑杂物,要有秩序依次退场,不得拥挤。
6、散会时,各班级要进行会风总结评比。
二、在网上收集的近年部分校园踩踏事故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故,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
2008年4月23日,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中心小学,在教学楼第一楼的楼梯间内,数名学生因为拥挤倒在人群中,6名小学生在事故中受伤。
2006年11月18日,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因学生系鞋带,引发学生拥挤踩踏伤亡事故,造成6人死亡,39名学生受伤。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湖北阳新、洪湖、薪春三地学生在撤离过程中,发生了踩踏事故,共造成72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
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小学停电,一名学生说“见到鬼了”,学生在楼梯间互相挤压、踩踏,导致8人死亡、27人受伤。
2003年12月11日,河北省成安县商城镇中学发生挤压事故,5名学生当场死亡,15名学生受伤。
内蒙古丰镇二中发生学生挤压事故,造成21人死亡,47人受伤。
通过以上的例子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原来许多安全隐患就隐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
三、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特点
(一)易发生事故时间:下课、上操和集会时,学生集中上下楼梯,且心情急切。
(二)易发生事故地点:事故多发生在教学楼楼层之间的楼梯转角处。
(三)易发生事故的学生群体:事故发生主要集中在小学生。他们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慌乱,使场面失控,造成伤亡。
(四)易发生事故的设施设备因素:
1、是通道狭窄,楼梯,特别是楼梯拐角处狭窄,不能满足学生集中上下的需要;
2、是建筑不符合标准,一栋楼只有一个楼梯,不易疏散;
3、是照明不足,晚上突然停电或楼道灯光昏暗,没有及时更换损坏的照明设备,也容易造成恐慌和拥挤。
(五)易发生事故的管理因素:
1、是学生在集中上下楼梯时,没有老师组织和维持秩序;
2、下课时无人疏导;
3、是个别学生搞恶作剧,在混乱情况下狂呼乱叫,推搡拥挤,致使惨剧发生;
4、是没有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事故防范教育,无应急措施。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如何防止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一)遭遇拥挤的人群怎么办?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可以暂避一时。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4、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5、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二)出现混乱局面后怎么办?
1、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2、此时脚下要敏感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3、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4、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三)危急时刻如何保持心理镇定
1、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更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感染,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
2、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专家指出,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五、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后如何急救和处理
迅速拨打120、110电话呼救,抢救受伤人员。
校内活动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校内安全的重要性,知道在校内应注意哪些情况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应该怎样去防范。
2. 知道在课间活动中要按顺序、守规则。
3. 使学生明白在学校我里参加游戏、运动、劳动等活动也会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要防止危险的发生。懂得课间活动守秩序,大家才能愉快又安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生知道校内活动守秩序应该怎样做。教学难点:
为什么校内活动要守秩序。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校内发生的不安全事故。2.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3.了解一些校纪校规。教育过程:
一、课间活动的安全教育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1. 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2. 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3. 学生交通安全隐患。4. 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可请学生举手,让学生在思考中意识哪些事在楼梯上是不能做的。)
(1)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2)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3)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4)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5)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6)上下楼靠右行。
小结: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2.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1)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2)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3)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4)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小结:学校安排在两节课之间休息10分钟是想让同学们休息一下,上上厕所、喝点儿水;也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换换脑筋,以便下一节课能精神饱满地学习。大课间设置的目的是让同学能一天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3.同桌互相说说:你知道课间应注意些什么吗? 板书:活动守秩序 4.小结:
课间活动的时间短,全校同学同时活动,人很多,因此,大家都要守秩序。按顺序走出教室是课间活动守秩序的第一个要求。
二、校内安全的注意事项:
1.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
敢于自我反省,认真反思。如果真是老师误解,应该和老师好好交流。切忌偏激,甚至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
2.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3.如何加强教室安全
要注意教室的安全。学生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要将钱和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能给小偷有可之机;不要把球带到教学楼,在教室楼的走廓上 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为什么不能提前到校?
校门没开,一些学生在校门发生矛盾,无人调解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校门外拥挤,会造成意外伤害。
5.当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怎么办?
及时告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
6.你不认识的人自称是你家人的朋友,要将你接走,你怎么办? 先让班主任与家人取得联系再视情况而定。
为防止我市学生出现踩踏安全事故,并确保发生学生踩踏时各项应急工作及时、有序地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稳定校园秩序和社会秩序,努力构建和谐增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广东省教育系统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应急预案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市教育局各副局长
小组成员:市教育局各职能科室负责同志
(二)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负责统一决策、组织、报告、指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上报下达应急处置工作情况和任务。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有关安全管理规定,研究和预测学校可能发生的踩踏安全事故,拿出预防措施,适时向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
二、工作原则
-0(3)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
2、信息报送机制
(1)紧急电话报告
学校发生踩踏事故后,应立即电话报告局工作领导组长、小组办公室,按要求开展工作。
(2)紧急文件报告
电话报告后,应当再以书面形式正式报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按要求开展工作。
3、应急报告的主要内容
(1)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等情况。
(2)事件发生的起因和性质。(3)学校已采取的措施。
(4)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5)需要报送的其它事项
(二)预防、预警行动。
1、在局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相关部门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落实人员,明确责任,把各项工作和要求落实到实处。
2、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管理,在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和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学校建筑及教育教学设施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1)做好事故中受伤人员的医疗和补偿或赔偿,对受害者家属进行慰问,对有各种保险的伤亡人员要帮助联系保险公司赔付。
(2)及时查明事故原因,稳定校园秩序,疏导师生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
(3)全面检查学校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查安全管理漏洞,对安全隐患及时补救、防范,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4)总结经验教训。要引以为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因玩忽职守、渎职等原因而导致事故发生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5)配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做好事故案件侦破调查工作。
家中使用液化气时,现场必须有人监护,防止因刮风或液体将火扑灭,造成液化气泄漏,发生爆炸。家中不要存放大量的易燃易爆危险品。
炉灶的形式可分为煤、液化气炉灶,煤气炉灶,天然气炉灶,煤油炉等。
(一)、液化气炉灶防火措施
(1)液化气钢瓶,不得存放在居室,严防高温及日光照射。钢瓶与灶具之间要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室内不得同时布置其他炉灶(火源),通风条件应保持良好。(2)钢瓶与炉具都不得有漏气现象,可用涂肥皂水试漏,严禁用明火试漏。(3)液化气炉灶点火时,有自动点火装置的可先开气阀,然后采用炉具上的点火开关;对无自动点火装置的,应先开气阀,然后划火柴从侧面接近炉盘火孔,再开启炉具开关。如一次未点着,可先关闭炉具开关,过一会再按顺序重新点火。使用完毕,应先关气阀,再关炉具开关。(4)使用炉灶时应有人照看,锅、壶等不宜盛水过满,以免溢出熄灭火焰。
(5)钢瓶要防止碰撞、敲打、倾倒或倒置,不得接近火源、热源。钢瓶不得与化学危险物品混放,严禁私自灌气。(6)液化气用完后,用户不得擅自处理瓶内残液。炉灶各部位要经常检查,发现异常问题,应及时处理。
(二)、煤气炉灶防火措施
(1)室内煤气管道要使用镀锌钢管,必要时应加保护套,一般应采用明设,如果必须设在地下室、楼梯间或有腐蚀介质的室内,要保证便于检修和采取防腐措施。但煤气炉灶用具不得设在地下室或卧室内。煤气计量表具宜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严禁安装在卧室、浴室和有化学危险物品与可燃物的地方。(2)灶具与管道的连接胶管最长不得超过 2 米,两端必须扎牢,用后要将阀门关紧。(3)煤气管线、阀门、计量表具等,严禁私自拆卸,需维修或迁移时,应由供气单位进行,之后还要通过试压、试漏等检查。(4)各种灶具的制造,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并经煤气主管部门认可。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操作程序进行。如一次未点着时,需立即关闭用具开关,稍停片刻再按要求重新点火。(5)发现漏气,应立即关闭开关,采取通风措施,熄灭火源,禁止开、关电气设备,并通知供气部门检修。任何情况下,都不准使用明火试漏。
(三)、天然气炉灶防火措施
(1)管道最好采用架空或在地面上敷设。管道的专用针型阀门必须完整良好,各部位不得泄漏。(2)用耐油、耐压的夹线胶管与管道相连接时,接口处必须牢固紧密。(3)应设置相应的油水分离器,并定期排放被分离出来的轻质油和水。(4)要经常检查管道,发现漏气时,严禁动用明火或开、关电气开关,并打开门窗通风,另外还应立即通知供气部门。(5)使用时突然熄灭,应关闭阀门,稍等片刻再重新按要求点火。金属烟筒口距可燃物构件应不小于 1 米,并应装拐脖,防止倒风吹熄炉火。(6)供气管道需进行维修时,必须先全面停气,停气、送气时应事先通告用户。新安装的管道应经试压、试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厨房炊事防火措施
1、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带领下去游泳,若单独一人去游泳,在出现险情时,很难保证能够得到妥善的救助。
2、游泳中遇到意外时,要沉着、冷静,按照一定办法进行自我救护,实在不行时,发出呼救信号,以便及时得到同伴或救护员的帮助与救护。
3、过饥、过饱、有醉意或心情欠佳时,不应下水游泳,饭后游泳最好要隔1小时。
4、在感冒、发热、精神疲倦,身体乏力等情况下不要去游泳,不但容易加重病情,而且还容易发生抽筋、意外昏迷,危及生命。
5、您知道急救电话是多少吗?答案:120。
6、下水前观察游泳处的环境,若有危险警告,则不能在此游泳。
7、溺水者主要是气管内吸入大量水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而死。
8、当发生溺水时,不可以将手臂上举乱扑动。
9、学生不可以相互比谁潜水的时间更长。
10、游泳过程中,应该互相关照,互相关心,而不要相互嬉水,或捉弄对方。一起去游泳,如果有人提前上岸,要告诉他,一起去游泳应该一起回家。
11、为防止溺水事故发生,学生游泳要做好准备活动。
12、未成年人发现溺水者,应立即大声呼救,不要贸然下水施救,可将救生器材或竹竿、木板、绳索等物件抛给溺水者进行营救。
13、家长须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做好孩子防溺水教育,家长坚持“每天一分钟”安全提醒教育,要开展“四不”教育:不在无成人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不在上、下学途中下江(河)池塘戏水玩耍。家长应教给孩子防溺水技能。
14、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岸上的急救是挽救溺水者生命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开展岸上急救呢?
(1)将溺水者抬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用纱布(手帕)裹着手指将溺水者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抱起溺水者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或者抱起溺水者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或急救者取半跪位,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使其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在农村,亦可将溺水者俯卧横在牛背上,头脚下悬,赶牛行走,这样又控水、又起到人工呼吸作用。
【防踩踏安全教育知识教育】推荐阅读:
防踩踏安全教育优质课10-13
防踩踏安全教学案例10-22
防踩踏紧急疏散安全演练方案11-25
大桥中心幼儿园进行防踩踏安全演练11-25
防拥挤踩踏知识06-03
防诈骗安全教育知识06-20
防踩踏事件应急预案06-22
防踩踏讲话稿09-13
学校防踩踏演练脚本11-07
学生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