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画,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地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关键词:写景文,文眼,资源
就现在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而言, 写景文所占的比重相当之大, 《北大荒的秋》《西湖》《九寨沟》《黄山奇松》……每学期教材中都会有一两篇此类散文。这类文章, 文质兼美, 常常有诗歌的韵味、丰富的想象、细致的描摹、饱满的情思……意蕴悠远, 回味无穷。对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 他们常常只看文字, 不见画面;只知景美, 不识文韵。基于此种学情与文情, 教师在教学写景散文时的教学设想和思路也会惊人的相似, 无外乎是引领学生立足文本, 反复吟诵, 进而品味语言, 感受景美、人美、情美。
这样的教学常常带来两种效果:要么, 文章“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像漂浮于课堂上空的一缕神秘的流云, 看不见, 摸不着, 与文同在, 却随着教学的开展来不及虚晃身影就不见了;要么, 教师会长久地“驻扎”在文字的理解中, 花费三四个甚至更长的课时来面面俱到, 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写景文的教学在教师心中竟成了望而生畏的“雷区”。
究竟该如何轻松地突破写景文教学“缥缈”“绵长”的现状, 在有限的课时内长文短教, 带着学生与文字共舞, 从而轻松愉悦地学习底蕴厚重的写景文呢?笔者以为应该依托写景散文的语言特色, 在文眼的探究、资源的延展、意境的创设三方面浅入回旋。现以《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为例, 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于文眼的探究处浅入——意在笔先, 先韵后形
《黄果树瀑布》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从所见、所闻、所感多个角度来描写瀑布之独具一格。文章共八个自然段, 篇幅较长, 学生常常限于长文的逐段消化中无法厘清文章的主脉。
课始, 老师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的总起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后, 抓住文本的落脚点“特别”一词探究“声音”而去, “声音特别在哪里?”看似简单而直白的问题, 却耐人寻味。既是紧扣文本后对于文字内容的剖析和揣摩, 又像一个强大的磁铁, 极有探究价值, 因为此情此景下的声音不仅“特别”在其若隐若现、“渐近渐响”, 更在于“微风拂面”“人喧马嘶”所呈现的一种或低柔或雄浑的感觉。
一个中心问题的设计, 常常如同一扇窗, 一扇在文本和学生的心中打开的情感和思维之窗。果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很快罗列出很多“特别”之处, 并由此及彼地质疑出更多的课堂生成点——“声音为什么会飘过来, 而不是传过来?”“声音为什么会涌上来?”在学生“愤”“悱”时, 老师顺学而“启”、而“发”, 通过调换“飘”“涌”让学生对比读, 直到学生恍然顿悟此时“未见其形, 先闻其声”的难以言说的精妙之处, 由此, 瀑布之“韵”一点一点地酝酿而成。
二、于资源的延展处丰盈——立体勾连, 言意共生
孙双金老师在《语文教学的五点主张》一文中曾希望语文教学“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难度深一点、视野宽一点、积累厚一点”, 因为这关乎学生的终身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乎全民族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就《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而言, 文字背后的画面丰富、情感丰厚, 特别是一些精妙的比喻句, 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难理解。老师如能聚焦重点句子, 旁征博引, 巧引妙拨, 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大胆而开放地融合多样元素, 就可让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呈现出不简单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1. 画面与文字的勾连——悦目
【比喻句:那哗哗的水声变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师:作者的比喻句好在哪儿?
生:比喻很恰当。
师:其实这个比喻绝妙, 我们要从瀑布的形状来看。 (出示织布机和瀑布图片)
生:黄果树瀑布的外形像织布机上的白练一般。
师:想一想, 他为什么必须把瀑布比作千万架织布机呢?
生:因为不仅声音响, 而且样子有点相似。
师:太棒了。
生:我觉得瀑布万马奔腾, 就像白练。
师:也就是说, 不仅仅它的样子非常像织布机, 而且它的声音也如同织布机, 千万架齐鸣的声音。同学们, 这就是好的比喻, 不仅仅把形和声比喻出来, 而且恰如其分。
案例中的老师明晰现代孩子不了解织布机的教学起点, 将织布机图和瀑布图并放一起, 比比画面, 读读句子, 谈谈感受, 在如此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中, 再让学生练说类似的比喻句, 既顺应了现代孩子不了解“织布机”的学情, 又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学生的回答精彩连连, 妙语如珠, “敲木鱼的声音就像清泉‘叮咚’”。“那湖畔的杨柳倒映在水中, 像少女柔软的头发。”课堂再一次被推向情趣的高潮。
2. 音乐与文字的勾连——怡情
【学习“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 如雷声轰鸣……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老师这儿有两段音乐 (播放两段音乐, 一段舒缓, 一段激昂) 。哪段音乐比较适合这段文字呢?
(学生选择第二种音乐后, 教师指导朗读。)
师:有气势, 有力度!其实每段文字的美妙都是有性格的, 有情感的。什么样的文字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音乐, 那么这段舒缓的音乐应该配上什么样的文字呢?同学们, 到全文中找一找。
(生在文中找文字并配乐朗读。)
写景文的学习可以引入适合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上面案例中的老师让学生默读文本后选择契合的音乐, 再听音乐选读契合的文字, 看似简单的双向互动, 却在文字、音乐、学生、作者之间轻轻松松地走了几个来回.读文字选音乐是一种对文意、文境的吸纳和酝酿, 听音乐读文字则是和作者进行内心交融的过程, 更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个性倾诉和表达。如此, 学生一点点沉浸在黄果树瀑布所带来的如梦如幻的美景和意境中, 读得声情并茂、别有情致。
3. 诗意与文意的勾连——养心
师:作者的心中, 可以装得下一切美好的事物。此时作者胸膛里装下的是什么?
生: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生:美不胜收的奇景。
生:訇然作响的瀑布声。
生:飞流直下的瀑布流水。
师:在作者的胸膛中, 瀑布是这样的。在李白的胸膛中, 瀑布是—— (出示名句)
生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在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胸膛中, 瀑布是——
生齐读:珠帘钩不卷, 飞练挂遥峰。
师:在明代才子谢三秀的胸膛里, 瀑布是——
生齐读:素影空中飘匹练, 寒声天上落银河。
师:在著名书法家严寅亮的胸膛里, 瀑布是——
生齐读:白水如棉, 白水如棉, 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 何须梭织天生成。
案例中的老师适时地在语境中拓展、引入, 学生始终处于想象、感悟、表达的文字玩味中, 感受文字的“似淡而浓, 似癯而腴”和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蕴, 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让诗意栖息在学生的心中。
三、于意境的创设中内化——一唱三叹, 情意交融
“银雨洒金街”这一自然段虽只有短短的4行, 57个汉字, 却别有意蕴, 回味无穷。如何找到这段文字的锻铸点, 引导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画面, 感悟到文章的情感和意境呢?在学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 探究“奇”在何处后, 教师围绕“奇”字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
(1) 找一找这段文字中, 哪些词形容了水花的动态?
(2) 试着用上这些动词, 把水花漫天浮游的过程说出来。
(3) 音乐声中, 请闭上眼睛, 走进这段奇景当中, 自己选择一个角色, 你可以是游客, 可以是一棵大树, 也可以是一棵小草, 还可以是林中的小鸟。是昆虫, 是野兽, 都可以。就在这瀑布中, 闭上眼睛去想象吧!
这三个问题, 紧扣一个“奇”字, 层层深入。探究奇妙——复述奇景——想象奇境, 看似随意的三步已经将学生由文外引入文内, 由旁观者变成亲身体验者。思考发现, 记忆内化, 表达吐纳, 环环相绕, 复沓含咏, “银雨洒金街”的奇景似幕布在学生心中徐徐拉开, 课堂已沉浸在一片因瀑布的水花四溅而如梦如幻的文境中。
结语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 但应该扎实、充实、平实、真实。写景文的教学, 应注重文眼的探究, 聚焦重点句子, 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大胆而开放地融合多样元素,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 将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呈现出不简单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让教学从丰盈走向简单, 简化教学环节, 凸现学生主体;又可从简单走向丰盈, 从书本走向生活, 多元建构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 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由此, 教学方可“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梦姣.中学朱自清散文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5.
下冶二小
刘燕平
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来做一个采访,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擎雨盖
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2)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1、师: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这四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2、集体评价。
六、全文总结
师:亲爱的同学们,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齐读后下课)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定稿)
下冶二小
刘燕平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2、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二、学习课文
(一)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
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④对比朗读。
6、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
橘
秋之美)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二)读中悟情,反复吟诵。
师: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三)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1、师: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这四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2、集体评价。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2、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3、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4、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5、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四、全文总结
师:亲爱的同学们,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齐读后下课)
《赠刘景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二年级的学生积累背诵的古诗并不少,但对古诗的意思却不甚理解。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后主动学习。
2、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我的教学设计分为六个步骤: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三)读中悟情,反复吟诵
(四)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六)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8、学生自由体会读。
9、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10、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四、课内延伸
1、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背,可是现在没时间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背。下周我们举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
3、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1.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
课后习题
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
一、我会填。
()()()()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君须记,()()橙黄橘绿时。二,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是描写()季的景色,作者抓住()、()、()、()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________________
擎雨盖:__________ 犹有:______________
山行(练习设计)
一、我会比一比,现组词。
已()
于()
首()
己()
干()
道()
二、我会填。
《山行》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杜牧,诗人抓住了(两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按课文填空。
()()寒()()径斜,()()()()(停()()()()()()。霜()()()(四、说说写写。
我喜欢春天, 因为 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我喜欢夏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秋天,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冬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乡偶书(练习设计)
一、查字典填空。
1.“舟”一共有()笔,第4笔是()。
2.“何”的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笔。
和()()()()())。)。)
二、理解诗意。1.回乡偶书()(1)偶尔写下来的。(2)有所感触,随意写下来。2.乡音无改鬓毛衰()
(1)衰老(2)衰弱(3)衰败(4)疏落 3.少小离家老大回()(1)排行第一(2)年纪大
三、填空。
《回乡偶书》一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何处”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赠汪伦(练习设计)
一、我会读一读,再做练习。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把不正确的选项画去。
这首诗是(宋
唐)代诗人(李白
贺知章)写的。
2、这首诗表现了()之间的深厚情谊。
3、这首诗中表现朋友情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作者与相应的作品连起来。《锄禾》
李白 《春晓》
贺知章 《回乡偶书》
苏轼 《赠汪伦》
李绅 《山行》
孟浩然 《赠刘景文》
这是一首赠友诗,其中诗中所咏之物为秋天景象。而诗中绝妙之处,是诗人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擎:举,向上托。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赠刘景文》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赠刘景文翻译07-14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刘俊09-12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11-26
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的反思01-12
假设的教学反思06-08
《口技》的教学反思06-21
风的教学反思06-23
小班的教学反思07-06
压强的教学反思07-15
《前后》的教学反思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