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通用8篇)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篇1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篇2

关键词:经济法,本质,国家,干预协调,规范经济运行

为什么要研究经济法的本质?实质上就是通过研究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性, 从而有助于确立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经济法的本质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重要方面, 也是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理论依据之一。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本质的界定以及经济法的本质属性, 二是简要介绍国内学者对经济法本质的观点, 并且做相应的评析, 三是通过引入实例作分析, 从而论述经济法的本质问题。

一、法的本质和经济法的本质属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本质的界定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有的, 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即本质是事物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 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 是由事物范畴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 法的本质可分成三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法的最初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 法律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 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二是法的本质其次表现为法的阶级性———统治阶级整体、共同、根本的意志。三是法的本质最终表现为法的社会性, 指法的内容是受社会、文化、习俗、宗教等因素制约的, 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即法的物质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要与其他法律部门进行区分, 主要应该是看经济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本质属性, 即经济法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也就是经济法的本质是经济法固有的、决定经济法性质和发展方向、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根本属性。

二、关于经济法本质的主要观点及简要评析

对于经济法本质的问题, 我国经济法学界的各位泰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国家干预、参与经济论 (1)

潘静成、刘文华教授认为, 经济法的本质包括五个层面:1.是平衡协调法;2.是社会本位法;3.是系统、综合调整法;4.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5.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此观点仅部分把握了经济法的本质, 经济法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性质, 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只有“干预”职能, 并没有“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之权。

(二) 国家干预经济关系论

李昌麒教授认为, 经济法是基于市场存在缺陷的情况下而“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法律部门。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在于“干预”, 因此经济法就是国家干预之法。此观点未确切把握经济法的本质, 它突出强调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性质, 但忽略了现代经济法除了“干预”外, 还需要更多的柔性“协调”手段。

(三) 国家调节论 (2)

漆多俊教授认为, “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意志的体现, 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人们行为的法律规范。经济法是国家调节即‘国家之手’有效运作的法律保障。”此观点并不完善。将经济法界定为“国家调节”, 即国家干预社会经济之法,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家不仅具有干预调节经济运行的职能, 同时具有协调经济运行的职能。

(四) 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论 (3)

王保树教授认为, “经济法的本质只能概括为‘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之法’, 而不是概括为‘确认政府干预经济之法’, 更不是概括为‘政府干预经济之法’。”此观点比较确切把握了经济法的本质, 但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与“政府干预经济”是不同的概念, 应采用“政府干预”的概念, 而不用“国家干预经济”。这就忽略了“政府干预”之权通常由国家立法授权这一前提, 将“国家”和“政府”的内在必然联系切裂了。

(五) 国家干预协调或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协调经济运行论 (4)

张富强教授认为, 经济法的本质应界定为“国家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或“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这一观点从经济法的规制机制把握经济法的本质, 同时运用法哲学的抽象方法, 集中描述了经济法的特点, 反映出经济法适应时代需要对法律调整方法的重大变化。因此, 笔者认为张富强教授的这一观点比上述各家的观点更全面, 更具科学合理性, 具体通过实例来分析。

三、实例分析

案情介绍:1997年, 香港政府为应对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国际投机“大鳄”的市场炒作, 于1998年8月动用近千亿港元入市操作。为增强货币及金融系统抵御国际投机者跨市场操控能力, 香港金管局、香港政府财政司于9月5日和9月7日相继推出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的7项技术性措施和严格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纪律的30条措施。

从经济法本质的角度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香港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 防止国际投机家的操作, 一是动用近千亿元入市操作, 协调市场关系, 是经济法或经济政策调整流转关系的体现。这种流转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具有经济管理的性质, 是政府预防“市场失灵”的一种经济规制手段。二是通过推出金融监管措施干预金融市场, 对香港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是经济法或经济政策协调经济运行中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的体现。经济管理关系不是主要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和分配, 不能由行政法调整;也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 亦不能由民法来调整。这表明经济法的特有功能是民商法、行政法、刑法等传统法律部门所不具备的。

而这背后体现的是国家授权政府的行为, 能够对经济加以全方位、多层面干预或协调的, 非国家莫属。国家始终是规制微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的主体。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授权政府来行使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干预或协调, 并对政府的这种干预或协调加以规范。香港政府在坚持自由经济政策的同时, 对经济或市场予以适当的干预、协调和管理。通过这些措施, 减少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 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香港的市场和经济。

四、经济法的本质分析

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 经济法调整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面对“市场失灵”实施法律救济, 国家通过立法授权或认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或协调, 规制市场活动, 克服市场失灵。同样, 面对“政府失灵”, 将限制政府滥权, 国家通过立法规范政府的干预或协调行为。预防、克服和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有效弥补民法和行政法调整的缺失, 正是经济法最本质的属性。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 在任何时代, 国家始终是规制经济的主体, 为完成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使命, 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授权政府行使经济规制权, 并对其规制行为进行规范。

经济法同时也是“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国家履行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职能必须通过授权政府实施, 而经济法就是国家通过立法的途径“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

立足于社会公共利益整体公平和效益的经济法, 通过“国家干预协调或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协调经济”, 也就是授权政府依法宏观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微观规制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 又将政府的规制行为严格地限制在法律授权的范围之内。

所以我们说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或“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民法的个人本位、行政法的行政权力本位主义从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维护个人自由, 但是两者分别走了两个极端, 经济法通过对两者公权和私权的部分限制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这是其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分野, 也正是其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顾功耘.高等学校法学教学参考用书:经济法案例法规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富强.经济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3]张富强.经济法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 篇3

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不同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使经济增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就有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伊达尔戈认为,复杂产品(从企业到机器人,从应用程序到汽车)是经济知识的物理生活,是一个对其教育、基础设施和能力的可衡量体现。美欧上演的一波波金融危机故事告诉人们,发达国家超脱于实体经济发展之外的繁荣终归是一场幻梦;国家的良性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来保证。

经济秩序本质上是一种行为模式,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都需要这种行为模式,也只有在这种模式里才能够正常进行。尽管我们不能指望经济学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对新的思路期望过高,但是它会给予我们启示,改变我们的观念,拓宽我们研究经济的思路。一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所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我们把各国的经济增长看作是通常由人口的增加和广泛的结构变化所伴随的每个人或每个劳动力产值的持续增加。”

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反过来,社会经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即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发展过程。伊达尔戈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与人类紧密相连的信息物质——这些信息体现了人类的知识技术”,即“对知识技术的实际运用”。根据伊达尔戈的解释,一种新的技术或工艺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并带来利润和潜在的赢利前景,才称之为“创新力”。从历史上看,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家就是强国。当然,世界科技中心可能不是只有一个,而是会有几个中心。

创新性思维的产物,不同于其他东西,具有自己的特性。尽管土地、机器、资本、资源等都是稀缺的,但是思维与创新及其相应的知识则是丰富的。“因此,我们真正在试图解决的经济问题,其实是关于在人类关系网中知识、技术实体化的问题。”正如伊达尔戈在《增长的本质》中所言的,知识存量,包括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知识存量在不断增加,利用知识存量就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所以,增长的根本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在经济体系中,信息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一点……”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增长的动力转换。无论是马克思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还是伊达尔戈的创新及知识技术进步论,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凝集了人类迈向工业化进程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源泉、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认识渐趋于深化的演进轨迹。特别是伊达尔戈开创了物理学、社会学研究经济学的先河,其独创的信息量的增长,以及使信息与无序、混沌抗争并增长的原理学说,不但颠覆了经济发展和财富起源的传统假设,还比较好地解释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这一“创新”,不仅关系到正确的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与内涵,还关系到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预判。

“知识技术的扩散解释了国家制造产品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本质上就是国家间促使信息增长能力的差异。”就像伊达尔戈说的,经济增长的复杂性的本质、内涵决定了不能把复杂性全部归结为认识过程的不充分性。复杂性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不会因为科学的发达而消失。那么,面对复杂性的问题,遵循什么样的路线,这就是伊达尔戈在《增长的本质》一书中所研究的重点。在伊达尔戈之前,从来没有人以这样的方式研究经济增长,即“如何从科学角度看待信息不断增长这一问题”,以及“如何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保罗·罗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篇4

波普反本质主义对思维经济原则的置疑

思维经济原则代表着一种寻求简单真理的古老科学理想.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原则得到空前的高扬,甚至成为统摄科学研究的`最高原则.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原则却越来越显露出其自身的不完满性.

作 者:姜延军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03 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804 关键词:波普   反本质主义   思维经济原则   经济性   简单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篇5

摘要: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经济全球化不仅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并对其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2001年加入WTO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国的经济发展虽似如虎添翼,又是险象丛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科学、平稳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本质,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开始着手,逐步分析我国自身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如何运用和应对利与弊做出一些建议。旨在找出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有益对策,积极投身全球化进程,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机遇 挑战 正文: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1)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即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于同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国际分工从过去的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新阶段。生产的全球化促使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市场的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航舰;资金的全球化是国际金融迅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促使巨额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科技开发和应用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国际之间相互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3)经济全球化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长时间都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自己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国力十分弱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对外贸易规模极其有限,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且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于合理。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通过对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参与到国际化经济的大舞台,一跃成为世界对外贸易大国。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1)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激发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改制、重组、联合、兼并的进程。促使国内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加入WTO,使我国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格局中,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有利于引进外资,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促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增强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2)我国如何把握利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量吸收和利用外资。由2012年8月21日中国网报道,据统计局网站消息,统计局发布了《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2011年,我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7164亿美元,年均增长9.2%。201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达1160亿美元,全球排名上升至第二位,并连续19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另外,我国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经验,并根据国情进行创新。例如:海尔的6S大脚丫政策在国内外不同的经济文化环境下,用不同的方法措施实行。在中国海尔,6S大脚丫是每天表现不佳的员工反省的地方,而争强好胜的美国员工非常接受正面激励,于是美国的海尔6S大脚丫成为了分享工作经验、表扬优秀员工的地方。2.不利影响(1)不利影响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也随之全球化了,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贸易规则,因其不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使中国常陷入“国外反倾销”问题或是以前乃至现在仍存在的针对我国的贸易出口的“贸易壁垒”的问题。进入2013年,在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和外需萎缩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也受到外贸的拖累。过去的一年里,欧美金融危机、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无一不冲击着中国的出口和国内市场。

第三,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有很大影响。回顾2012年,世界经济展现的是一幅灰色画面: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复苏迟缓,还面临“财政悬崖”危机,新兴经济体大多国家经济增速回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深。据有关专家研究,美国国民经济总值每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可能会下降5个百分点。(2)我国的对策

第一、积极调整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我国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优势。

第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以警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甚为重要。我们只有认真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并为我所用,才能有效规避经济风险,在保障本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才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保证经济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第一、有利于加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开始参与到世界经济格局中来,在参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格局调整的机会,依靠自身优势吸引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内的转移。从而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

第二、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人才、资本、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我国可以在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提高自身科技实力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第一、外贸结构不合理,外贸依存度较大(2001—2008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速比世界贸易年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相应上升了20.7个百分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5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3年首次超过50%,达到51.9%,2006年达到67%,此后虽平稳回落,但基本在50%以上。海关总署公布2011年我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为50.1%。目前,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等4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4国低于50%,而我国与加拿大、德国等3国都在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随之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与世界市场和主要的贸易伙伴。我国经济单一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美国、日本等贸易伙伴的国内需求和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约。在国际市场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造成我国一出口为主的产业纷纷转向内销。致使国内市场供求不平衡,形成通货膨胀。

第二、外资企业对我国一些企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融资环境中,外商企业对国内的直接投资以及外商控股合计是垄断型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和产业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降低了国外商品在国内的市场准入门槛。由此,外国产品可以更自由、廉价的进入国内市场,这对国内某些产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例如:日常洗护用品、饮料行业、电子行业等。

(3)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适度保护国内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条件地参加经济全球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来调整产业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国应坚持科教兴国基本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实施科技兴贸,不断提高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学技术含量,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我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的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的局面,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式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虽然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的同时,还要承担来自经济全球化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促进我国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3位 》 2009-09-24 11:2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薛志伟

《央广财经评论》 2012年02月16日10:24 来源:中国广播网

《我国外贸依存度回落 中国经济向内需拉动转型》 2012年02月16日 来源:腾讯财经

《统计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2012年08月21日17:20来源:中国网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篇6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 要: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对外开放程度上来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借助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实施,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对外开放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28-01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外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各部门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26万亿元增加到约52万亿元,按现价计算翻了约一番。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对外开放上,中国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外汇储备、国际合作发展势头强劲。五年前我们只有2.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去年到了3.87万亿,将近3.9万亿。我们的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地位会有提升,估计会从8.8%提到11.1%左右,最后的数字这个月底以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字为准。我们的顺差过去最高占GDP的百分之6点几,这两年贸易顺差一直控制在3%以下,是国际公认的合理的区间。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因此,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机遇,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对国内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认清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坚定不移的走“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所谓的“引进来”就是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资源和资金投入,这一策略于改革开放初期收效甚好。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走出去”战略于2000年正式被提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这一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鼓励国内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企业生产及劳务的对外输出,扶持和培育一大批跨国企业。第二是支持国内比较有优势的部分企业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提升企业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两大战略的提出虽然时间上有早晚,但是确实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两大策略的积极推进,可有效提升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和国际合作水平,把国内有优势的产业推向国际舞台。 2.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调整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其一要积极改善现有经济体制,尽快完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规划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其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充分利用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集约化经营。 优化产业结构,是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重点所在。优化产业结构,要实现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要提升产业发展高科技含量,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要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要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把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能力为今后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点。 3.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21世纪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今后的国家发展中,还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其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教育民办和公办共存的格局。其二,要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尤其是科技地投入比重,鼓励各种形式教育科技投入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其三,要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的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其四,推进专项人才培养战略,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其五,要加强教育中科技的渗透力度,推进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其六,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力度,提升国内经济产业的科技水平。其七,加强在资源、信息、农业等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力度,加快专项开发力度,促进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再创造。 三、结论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对国内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借助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实施,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 梅琳,张强,李佳,王伟.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安全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03). [2] 蒙柳翠,王婷. FDI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及其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11(16). [3] 肖俊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认识――兼议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举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1) [4] 成思危.加强区域一体化 应对经济全球化――“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与对策研究研讨会”开幕词[J].中国人大. 2004(04). [5] 姜晓晖.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综述[J].行政与法.2010(05).

审计的本质: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篇7

关键词:经济信息系统,免疫能力,审计

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也是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每当他与一学科相结合都会促进人们对其更深入的认识, 提出新的观点。而每一种观点的提出都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但这些认识并没有真正把握审计运动发展的实质, 正如《蒙氏审计学》第11版指出:“现已存在多种不同类型之审计, 且审计目标已发生变化”, “对审计定义应尽可能广泛以便包含不同类型、目标之审计”。这恰如其分的表述出了现行审计本质理论主流的不足。本文认为, 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并且该系统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免疫能力。

一、审计本质论的思想变迁及评述

(一) 审计方法视角从审计方法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

(1) 审计查账论。审计查账论由来已久, 在审计发展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它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早期的审计人员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到对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详细检查上。查账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 都很有市场。审计查账论在早期审计方法简陋时还适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审计理论与实务已不局限于财务审计, 而出现了法纪审计、效绩审计、社会审计等多元审计格局。查账作为审计的一种手段已不能代表审计的全部内容。特别是计算机审计的出现, 使得查账的在审计中的地位更微不足道。 (2) 审计方法过程论。美国审计界首先在审计本质方面作了突破性的工作, 结束了查账论统治的历史。美国会计学会1973年发布了基本审计概念说明》 (《A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 ASOBAC) 对审计重新进行定义, 认为“审计是一种客观地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及事项的断言的证据, 进而确定该断言与既定标准是否相符, 并将结果传递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被誉为是审计理论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审计方法过程论认为, 会计报表是企业系统的信息输出, 审计就是要收集证据对信息输出做出鉴证, 并把鉴证结果反馈给利益相关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没有纠偏的权利, 只是客观的反映了一个现实。这种观点与现实审计实务并不一致, 忽视了审计柔性的存在。它把审计定位于一个方法和工具, 物化了审计实践活动, 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审计的本质。审计方法过程论在中国并未生根发芽, 但它提出的一些积极思想对我国审计理论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它认为审计对像是经济活动和事项或可量化的信息。

(二) 审计职能视角从审计职能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

(1) 审计经济监督论。经济监督论认为,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或人员, 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 评价责任, 用以维护财经法纪,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论的理论依据是两权分离后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由于两权分离后, 经营者出于个人利益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由此产生了审计这一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的重要前提, 但它不是“审计是经济监督”的必然。认为审计是经济监督, 但其监督的范围与内容与审计本身并不相符。审计监督是间接监督, 他并不伴随经济活动的发生而存在。虽然内部审计的对象是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 但它的目的是评价。审计是事后监督, 并不能监督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督是审计的一个职能, 强调监督而忽视评价和鉴证职能使得审计理论自相矛盾。 (2) 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论。目前人们对认证这一职能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审计与认证服务等提法颇多。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论认为:鉴证和评价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差别, 认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鉴证和评价等审计手段, 其本身已经上升到审计目的层次。为了对受托责任进行监督人们需要审计, 而审计正是通过认证达到监督的目的。所以审计的本质是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监督、鉴证和评价是审计的三大职能。不同职能其执行主体完全相同。监督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也都具有该职能。但认证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总结经验, 寻求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它主要服务于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需要。他们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 而是互相穿插交融的。一味强调监督与评价职能的主宰性会割裂了他们的内在联系。

(三) 审计作用视角从审计作用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

(1) 审计利益协调论。审计利益协调论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 该观点认为, 不仅委托人需要审计, 受托人也需要审计。因为受托人的报酬与绩效挂钩, 委托人可以通过减少报酬的方式, 允许受托人有偏离其利益的范围和自由。受托人为了证明付出的努力及其有效性会主动去聘请审计师员对其业绩报告的真实性进行鉴定。此时审计就表现为经济责任关系双方相互协调的手段。虽然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受托人的报酬与绩效确实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但是以审计作为协调手段是立足与完美的资本市场, 在现实风险与利益驱使共存的复杂外部环境中受托人自愿接受外部审计的假设是值得怀疑的, 所以该观点的实用性受到了现实的局限。 (2) 信息论。由于两权分离, 股东和经营者信息的不对称促使的审计的产生。信息论认为股东之所以要求审计, 是因为财务信息可用来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做出决策。该观点认为审计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 但该观点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 即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该推理的成立依赖于其所处的资本市场的状况以及提供的信息类别。所以受到现实状态的局限。 (3) 保险论。人们普遍认为审计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愿意支付审计师审计费用来降低自身投资风险。该审计费用又被类比为保险费用。但审计本身也是有风险的, 如果审计师没有检查出报表舞弊之处, 会面临投资者的赔偿诉讼, 实际的分担了投资者的部分损失。由此保险论认为, 审计的本质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险行为。但审计过程中收集证据以把风险控制在合理的程度仅仅是其一个方面的作用, 用其作为本质缺少全面性。

(四) 审计控制视角从审计控制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

(1) 戴维·弗林特社会控制机制论。戴维·弗林特教授认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审计人员和审计策略制定者的责任是不断发现什么是社会需求, 社会对独立审计赋予什么期望, 并在实务和经济限制的范围内努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提出要动态的认识审计的本质。 (2) 蔡春经济控制论。蔡春教授认为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 是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在于保证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而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本身就是受托人实施其经济行为的过程。以上两学者的理论都从经济控制的视角诠释审计的本质, 而审计的控制是一种间接的控制, 是通过审计师反馈而让委托人纠偏, 不能通过审计直接达到控制的效果, 所以以此为审计本质不够合理。

(五) 综合系统视角从综合系统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

(1) 信息系统论。信息系统论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赵磊认为, 审计就是向企业系统控制主体反馈信息, 即审计是一种客观地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认定的证据, 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相符程度并将其结果给利益关系人的系统过程。李国明认为, 审计是以经济活动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为基础, 以为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各方提供判断所依据的信息为目标, 根据委托人提供的标准和受托人提供的资料, 或受托人虽未提供但经审计人员取证核实的资料为依据, 经过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基本阶段, 最终达到提供客观公正信息的目的的一个信息系统。他们把审计与系统论相结合, 详细分析了审计的系统性, 较好地揭示了审计对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报表的鉴定及向企业系统控制主题反馈信息的本质。 (2) 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审计是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该理论把审计与生物学相结合, 强调的是主动、全面、动态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不仅要求对问题的查处, 同时还强调向两头延伸, 强调审计的预警功能与分析完善政策制度功能, 强调把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相结合, 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以上两种理论无论是把审计与系统论还是生物学结合都认为审计是个系统, 前者强调通过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最终使得外界了解被审计单位, 而后者强调通过审计信息的前馈、反馈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的问题, 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大系统免疫的效果。我们应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来解释审计的本质, 不偏向于系统的功能也不倾向于系统的作用效果。所以本文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并且该系统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免疫能力。

二、审计本质经济信息系统的理论分析

(一) 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性内涵审计的经济信息系统性蕴含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之内。

(1) 审计目标是经济信息系统目标的具体化。一个有效的经济信息系统, 其目标是向服务对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活动具有其明显的、特殊的对象服务性。其目标即是通过审计为审计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信息。审计假设是本质目标的具体形式, 所以审计这一本质目标可由审计假设很好的说明。从“责任关系假设”中可知, 责任关系即是指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是指由于受托或委托经管经济资源而发生的, 受托人对委托人所应承担的, 按特定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受托资源经管状况之信息的一种义务关系。简言之, 即是受托人有义务按特定要求向委托人提供受托经济资源的真实公允的信息;从“正当怀疑假设”中可知, 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 所以审计的存在即是为了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的可信性;“可确认假设”告诉我们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可通过验证相关的信息得到确认, 所以审计为审计利益相关人提供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独立性假设”告诉我们审计师的立场是公正客观的, 他们提供的信息是可信赖的;“有效性假设”告诉我们, 审计人员与管理部门不存在必然的利益冲突, 即使有时存在, 也可以不妨碍审计行为的有效实施。所以审计人员有能力为审计利益相关人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信息。所以, 向审计利益相关人提供公允的审计信息是审计存在的最终目的, 该目标也是一个系统所要反映的经济境况。 (2) 审计控制的内容是经济信息的准确度。审计是一种间接控制的手段。在审计的经济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中, 审计师通过不断汲取先进审计技术方法, 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保持业务水平的先进性, 保证经济信息的采集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事务所应根据本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审计技术评价标准, 敦促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态度, 使得经济信息加工的准确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从而使得经济信息的输出能够合理准确的描述被审计单位的状况。所以与其说审计间接控制被审计单位, 不如说审计是控制经济信息的准确度以间接影响被审计单位。 (3) 审计信息反映的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信息。审计信息是审计成果的客观反映, 是推动审计发展、发挥审计作用、增强审计权威和扩大审计影响的重要条件。并且它是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综合反映的宏观经济信息。审计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审计部门工作的过程就是搜集、处理和应用审计信息的过程。他们需要把微观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经过综合分析, 加工出揭示难点、抓住特点的高水平信息, 并提出带有宏观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管理者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状况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所以审计信息反映的是经济信息, 包括微观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

(二) 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性表现审计的经济信息系统性表现于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之上。

(1) 审计的过程体现了经济信息的传递。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前提。现存在两种委托代理关系, 一种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一种是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两种代理关系都需要一个没有利益关系的公正的第三方对双方共同关心的受托责任事项进行独立审计, 为双方提供公正客观的审计信息。在审计史上很早就有把审计定义为提供公允的经济信息。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1953年在《会计名词公告第1号》中对审计的定义:审计是一种检查, 其旨在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对公司和其他实体向公众和有关方面提供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一致性表述意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72年在《审计准则说明书第1号》中把审计定义为独立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的目的是对其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的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之变动情况表示意见。这些定义说明检查是审计的手段, 通过检查审计人员获得审计证据即所谓的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 并于既定标准进行比较。这一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而表述对被审单位的意见是目的, 通过反馈信息是利益相关者了解被审计人是否履行了受托责任。这一过程是经济信息的输出过程。所以审计的过程体现的是经济信息的输入输出。 (2) 审计的结果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前提。审计的委托人和受托人都需要这种信任基础进行考核, 已决定是否继续这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审计结果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信息的传递, 为他们提供进行这种考核和判断的依据。所谓经济信息是指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各自的经济行为时所客观创造出来的, 通过对社会经济系统现行运动状态的描述而可以预知系统未来状态的, 可以为经济行为主体凭借一定的手段获取而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的, 具有一定内容与结构的即时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审计的独立性保证了得到的信息是客观公正的, 他是一定的经济行为创造的, 不宜人的意志为转移。审计提供的经济信息是对被审单位经济运行状态的综合性描述。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和被审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审计结论是在一定概率条件下的。审计提供的信息是存在一定结构的。原始的信息是复杂而且不易被被审单位外部的人了解和掌握的, 通过审计人员对原始信息加工处理, 形成审计报告, 是利益相关人清楚地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审计提供的信息是及时知识, 是有经济价值的。经济活动是连续发生的, 审计提供的信息是某一时点的被审单位的经济状况。由于提供被审单位历史信息, 从而利益相关人可以据以推测未来状态, 并减少了个经济行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盲目性。

(三) 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性审计的经济信息系统性囊括在审计职能之中。

审计的职能是连接审计本质与目标的纽带, 它能够回答审计能够为我们做什么。我国审计理论界关于审计职能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单一职能论, 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 其基本职能只有一个, 那就是监督;二职能论, 防护性职能和建设性职能;三职能论, 监督、鉴证和评价;四职能论, 监督、管理、鉴证和考核。其中, 三职能论成为当今审计职能的主流学说。审计职能履行的过程无不包括经济信息之处, 同时他们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体现了系统的特征。 (1) 审计监督职能是确保微观审计信息公正的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审计监督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记录等经济资料, 通过审计, 监督和督促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监督和督促有关经济责任者重视的履行经济责任, 同时借以揭露违法违纪、稽查损失浪费, 查明错误比对, 判断管理缺陷和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等, 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 遵守财经纪律, 改进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也维护了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促进廉政建设。审计监督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 通过审计, 可以检查被审计单位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情况,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同时审计监督可以维护经济秩序, 把出现的问题反映给管理部门或者立法机构, 确保经济信息公平公正。 (2) 审计鉴证职能是对经济信息质量的判定。审计鉴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或专业人士对有书面载体形式的某种认定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发表专业意见, 即对某种书面认定传递信息的质量 (如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公正性等) 进行报告或发表意见。审计鉴证的内容就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经济信息载体———书面认定, 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经济信息取信于公众。 (3) 审计评价职能是通过分析经济信息并提出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的意见表示。评价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 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肯定成绩, 指出问题, 总结经验, 寻求改善管理, 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审计评价旨在增进某一经济信息的可靠性, 通过专业审计师分析评价经济信息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适当的标准, 进而提出满足该信息使用者预定需要的建议或意见。 (4) 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是相互联系并有机结合的系统。审计的产生是为了对受托责任进行监督, 因此, 监督应该作为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而鉴证是为监督服务的, 没有鉴证, 审计就失去了监督的手段, 所以鉴证是为监督服务的。评价是监督的结果, 监督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出提高信息质量、改善决策、满足使用者的预定需要的政策、措施建议。监督是鉴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评价是监督的目的所在, 因而三种职能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从而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系统。所以审计的本质就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三、结论

经济社会是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 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公平。当建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两大天平的砝码不平衡时, 社会经济发展不和谐、不科学、不健康。审计就是感知天平平衡与否的魔法石。在审计的作用下当社会中反映的经济信息全部合理可靠时, 审计的实施就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公平合理的决策和建议, 能够促使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当感知“天平”有不平衡的先兆时, 其内部各个部分的功能会立即发生作用, 通过预警、揭露、抵御等功能会把问题或潜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确保天平的平衡、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从这一方面来说审计的本质是个经济信息系统并且该系统具有时社会经济免疫的功能。所以审计的这一本质不但适用于微观经济的审计, 也适用与宏观经济审计, 适用于民间审计也适用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经济适用”的本质是要性价比高 篇8

在采访前,张杰贤并不知道“经济适用男”这样的称呼和分类:“如果是按照网络上那样的归类,不吸烟、不喝酒、月薪2000-10000元,我不认为这个构成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

在张杰贤看来,喝酒抽烟这些属于个人习惯,与工作没有关系。至于月薪,那是个人能力问题:“比如2000元,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生活肯定是非常辛苦的;但如果10000元放在北京、上海就算不错的,要是放在二线城市,肯定就不是‘经济适用’了。”

因此,他更愿意将“经济适用男”理解为性价比比较高的职业男性——对个人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在薪酬和职位要求上不会不切实际,重要的是,对于企业主来说,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

“这样的人任何时候,都是受到企业主欢迎的。但是如果一定要将‘经济’理解为廉价,把经济适用男和经济适用房对应起来的话,那么对企业主来说,经济适用男更适合处于公司的基层,或者中层,高层人员还是需要‘豪华男’的。”

但现在的企业主在用人的时候,不会将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当成衡量的唯一标准,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张杰贤同样接触了很多虽然是大学刚毕业,但非常优秀的职员:“在性价比上,绝对是非常高的。”

“很多在今天看来是‘豪华男’的人,过去都曾经是经济适用男。比如90年代初的杨元庆在联想只是一名销售人员,那个时候的他应该绝对属于经济适用男,但你现在会怎么定义他呢?”

偏好经济适用男与当下经济情况有关

对于为什么在现在的市景下,老板们会纷纷向 “经济适用男”抛出橄榄枝,张杰贤认为这当中多少受到了当下经济情况的影响。

“经济情况不好,大家用人都会很谨慎,倾向性价比更高的员工,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张杰贤做了一个比较:经济情况很好的时候,如果一个企业看中了某个人,他开出的月薪是每个月2万元,很可能这个高速发展的企业会提前半年把他招聘到位,让他做着只需要8000元就可以招聘到的人的职位,等到企业发展到需要他的时候,再进行调动,而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临时找人。但是现在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就找一个8000元月薪的人,实在需要20000元月薪的人了,再做考虑。

这个时候,8000元月薪要求的人充当的就是“经济适用男”的角色。

“请一个豪华男不是难事,对大型企业来说不难,对中小企业来说也不是做不到,但后续需要的成本太大。”张杰贤举例说:“你需要随时考虑他如果离开了,这个坑怎么办;如果他提出加薪,那么需要考虑的更多——给他加了,他平级的人怎么办?难道不加?所以那样的话不是加一个人的薪,是一群人。”

但如果是经济适用男,这样的困难会小很多。

上一篇:宿州市农村中小学防雷设施现状及对策下一篇:通用企业年会方案